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

时间:2019-05-13 14:3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

第一篇: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

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

江苏高院联合省住建厅制定下发《关于建立江苏法院执行案件被执行人失信惩戒机制的实施意见》,“意见”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今后,在工程项目的招标中,对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被执行人,将给予在有效期内限制直至永久取消其投标资格的惩戒。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建立江苏法院执行案件被执行人失信惩戒机制的实施意见为了加强对被执行人不履行法院生效法律文书行为的制约,切实维护司法权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和诚信江苏建设,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的通知》、《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的通知》,决定建立江苏法院执行案件被执行人失信惩戒机制。

第一条 被执行人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构成失信,人民法院向其发出《执行通知书》,应当载明将予以失信惩戒的风险提示内容。

第二条 除属于《民事诉讼法》规定中止的情形外,《执行通知书》发出后被执行人仍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决定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第三条 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被执行人(以下简称失信被执

行人)的失信信息由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省法院)采集汇总后及时提供给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下简称省住建厅),首先在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以下简称工程项目)招标投标过程中对失信被执行人予以惩戒。

第四条 失信被执行人是自然人的,省法院向省住建厅提供下列信息:

1、失信被执行人姓名;

2、失信被执行人的证件类型(身份证、护照、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同胞来往内地通行证、外国人居留证等);

3、失信被执行人证件号码;

4、执行法院名称;

5、执行法院代码;

6、执行案件案号;

7、立案日期;

8、执行依据文书编号;

9、执行标的金额;

10、已执行标的金额;

11、结案日期;

12、执行案件结案方式。

第五条 失信被执行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省法院向省住建厅提供下列信息:

1、企业名称;

2、组织机构代码;

3、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证件种类、证件号码;

4、执行法院名称;

5、执行法院代码;

6、执行案件案号;

7、执行依据文书编号;

8、立案日期;

9、执行标的金额;

10、已执行标的金额;

11、结案日期;

12、执行案件结案方式。

第六条 执行法院需要更正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的,应当向省法院申请更正。省法院审核核准后,于接受申请之日起3日内将更正信息提供省住建厅。

第七条 失信被执行人认为其失信信息有误的,可以向执行法院申请更正。失信被执行人是自然人的,由其本人到执行法院提出并说明理由;失信被执行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由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到执行法院提出并说明理由。执行法院经审查认为理由成立的,应当于3日内作出更正决定并报送省法院,由省法院提供省住建厅。

第八条 失信被执行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删除其失信信息:

(一)全部履行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二)与申请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并履行完毕的;

(三)人民法院依法裁定终结执行的。

第九条 省住建厅应当将接收的失信被执行人失信信息整合到“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失信行为公共信息平台”中,供工程项目的招标人进行查询和使用。

第十条 全省国有资金投资的工程项目的招标人应当在资格审查的过程中,对潜在投标人或者投标人是否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及其失信信息进行查询,对存在较重失信行为的,给予信用分减半的惩戒;对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给予在有效期内限制直至永久取消其投标资格的惩戒。

非国有资金投资的工程项目的招标人可以参照前款的规定,对失信被执行人的失信行为进行查询和惩戒。

第十一条 全省各级工程项目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机构在依法实施对工程项目招标投标监督的过程中,发现国有资金投资的工程项目的招标人未执行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的,应当要求招标人予以纠正;发现非国有资金投资的工程项目的招标人未进行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查询和惩戒的,应当向其作出风险提示。

第十二条 省住建厅应当定期汇总全省工程项目招标投标中使用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的情况和效果,并向省法院反馈。

第十三条 省住建厅将根据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情况,逐步将省法院提供的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应用于本系统

其他行业的业务管理工作。

第十四条 本意见自2014年 7月1日起施行。施行前失信被执行人的失信行为不予惩戒。

第十五条 本意见由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共同负责解释。

第二篇: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

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推进诚信江苏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倡导诚实守信,惩戒失信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江苏省个人信用征信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自然人失信行为的认定、惩戒及其管理,适用本办法。

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立健全自然人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强化自然人信用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信用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对自然人失信行为的认定和惩戒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

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公用事业单位、行业服务机构等,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具体执行本办法,对自然人失信行为实施惩戒。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自然人,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连续居住满1年以上,参加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个人,包括个体工商户。

第二章 失信行为

第五条 自然人失信行为,分为自然人商务服务领域失信行为、社会服务领域失信行为、社会管理领域失信行为和重点职业人群失信行为。

第六条 自然人商务服务领域失信行为包括:

(一)信贷活动中的失信行为;

(二)担保活动中的失信行为;

(三)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商业机构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合同履约失信行为;

(四)商务服务领域的其他失信行为。第七条 自然人社会服务领域失信行为包括:

(一)拖欠公用事业缴费的行为;

(二)向各类组织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行为;

(三)违反社会保险、基本医疗规定的行为;

(四)社会服务领域的其他失信行为。第八条 自然人社会管理领域失信行为包括:

(一)不依法纳税的行为;

(二)非法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

(三)交通违法行为;

(四)实施家庭暴力以及不履行赡养、抚养义务的行为;

(五)违反公共场所和城市市容管理规定的行为;

(六)被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认定的诬告、诽谤他人的行为;

(七)被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认定的行贿、受贿行为;

(八)被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认定的制假、售假行为;

(九)被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认定的参与传销、商业欺诈等行为;

(十)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使职权过程中,自然人作为相对人发生的失信行为;

(十一)民事、刑事涉案判决承担责任或者受到行政处罚的其他失信行为。

第九条 重点职业人群是指社会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以及重要岗位工作人员、依法应当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公务员以及行政事业性岗位工作人员,其失信行为主要包括:

(一)取得各类执业资格、职务和荣誉过程中的失信行为;

(二)执业过程中的失信行为;

(三)其他违法、违纪或者违反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造成不良影响的失信行为。

第三章

认定和惩戒

第一节 失信行为认定及信息共享

第十条 自然人失信行为按照严重程度从低到高划分为3个等级,分别是一般失信行为、较重失信行为和严重失信行为。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公用事业单位、行业服务机构等应当将自然人失信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并依照本办法确定其失信等级,报送同级信用管理机构指定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

第十二条 各级信用管理机构归集整合自然人失信行为信息,与有关职能部门、公用事业单位、行业服务机构等共享,依法向社会公开披露,为失信行为的社会联合惩戒提供信息服务。

第二节 一般失信行为

第十三条 自然人一般失信行为包括:

(一)被处以较轻行政处罚(按照各部门或者各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认定)或者被处以警告的;

(二)被法院认定为不具有主观故意被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

(三)经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认定拖欠贷款等合同款以及公用事业缴费2个月以内的;

(四)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所列其他情形,情节轻微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和省信用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一般失信行为。

第十四条 对自然人的一般失信行为,有关部门或者机构应当督促其停止失信行为并进行整改,也可以采取信用提醒和诚信约谈等方式予以惩戒。

第十五条 信用提醒。

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可以将失信信息书面通知自然人,提醒其纠正和规范相关行为。

第十六条 诚信约谈。

信用管理机构或者相关部门、机构可以对自然人进行约谈,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敦促其严格自律、诚信守法。

第十七条 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对信用提醒和诚信约谈进行登记,详细记载提醒和约谈对象、时间、方式以及内容。

第十八条 自然人接到信用提醒后无故不纠正相关失信行为或者无故不参加约谈、约谈事项不落实,经督促后仍不履行的,上升为较重失信行为予以惩戒。

第三节 较重失信行为 第十九条 自然人较重失信行为包括:

(一)被处以较重行政处罚的(按照各部门或者各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认定);

(二)被法院认定为具有主观故意并被判决承担全部或者主要民事责任的;

(三)被法院判处管制或者拘役的;

(四)司法或者行政机关在强制执行时,被执行人有执行能力,但延误执行或者部分执行的;

(五)经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认定拖欠贷款等合同款以及公用事业缴费2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的;

(六)1年内发生2次以上同类一般失信行为或者1年内发生一般失信行为3次以上的;

(七)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所列其他情形,情节较重的;

(八)法律、法规、规章和省信用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较重失信行为。

第二十条 对自然人较重失信行为,可以依法采取下列方式予以惩戒:

(一)作为日常监督检查或者抽查的重点;

(二)进行限定范围的公示或者书面告知;

(三)3年内禁止报考公务员或者行政事业性岗位工作人员;

(四)暂停或者减少相关社会福利、补贴和政府优惠政策支持;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惩戒方式。

第二十一条 具有较重失信行为的自然人,列入省、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黄名单,有效期3年。

第四节 严重失信行为

第二十二条 自然人严重失信行为包括:

(一)被处以严重行政处罚的(按照各部门或者各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认定);

(二)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

(三)司法或者行政机关在强制执行时,被执行人有执行能力,但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

(四)经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认定拖欠贷款等合同款以及公用事业缴费6个月以上的;

(五)严重偷税漏税或者骗取社会福利的;

(六)在发生重大生产、交通、火灾、中毒、医疗等事故中负有直接责任的;

(七)1年内发生2次以上同类较重失信行为或者1年内发生较重失信行为3次以上的;

(八)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所列其他情形,情节严重的;

(九)法律、法规、规章和省信用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严重失信行为。

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关、公用事业单位和行业服务机构在日常监督管理、行政许可、采购招标、评先评优、信贷支持、资格评定、安排和拨付有关补贴资金等工作中,对严重失信的自然人,可以依法采取下列方式予以惩戒:

(一)列为重点监控和监督检查对象;

(二)向社会公开失信信息;

(三)撤销相关荣誉称号,禁止参与评优、评先;

(四)禁止报考公务员或者行政事业性岗位工作人员;

(五)暂停或者取消与失信行为相关的职业资格,缓评职称;

(六)取消相关社会福利、补贴和政府资金扶持;

(七)限制参加政府主导的各项招标,限制贷款;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惩戒方式。

第二十四条 具有严重失信行为的自然人,列入省、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有效期5年。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开展信用交易或者其他活动过程中,查询失信自然人黑名单,降低信用风险。第五节 重点职业人员失信行为

第二十五条 重点职业人员失信行为的认定和惩戒,除适用本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的规定外,还应当适用本节的特别规定。

第二十六条 重点职业人员严重失信行为,除本章第四节规定的自然人严重失信情形外,还包括造成恶劣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经有关部门或者机构认定的下列情形:

(一)在资格认定、职务评审或者办理其他事项时,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故意隐瞒个人真实情况的;

(二)为他人做假证明或者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私利的;

(三)参加公务员或者行政事业性岗位工作人员考试录用时,严重违反考试纪律的;

(四)滥用职权造成用人单位损失或者危害他人的;

(五)违法、违纪或者违反职业道德的其他失信行为。第二十七条 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加强对重点职业人群的信用管理,对列入黑名单的人员,除可以采取本章第四节规定的惩戒方式外,还可以采取下列方式依法予以惩戒:

(一)对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其他依法应当取得相应从业资格的人员,有关职能部门可以依法撤销其专业技术资格或者从业资格,禁止重新申报相关专业技术资格或者从业资格;

(二)对社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可以取消或者减少对社会法人的优惠政策支持和财政经费补贴,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相关职能部门组织招投标时,可以限制或者取消社会法人参加投标的资格;

(三)取消参加各项评比的资格,取消各类评审、监审资格;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惩戒方式。

第四章 教育与修复

第二十八条 信用管理机构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和机构,在实施信用惩戒的同时,应当督促自然人纠正不当行为,通过教育培训、社区矫正等手段,帮助自然人信用重塑。

对轻微或者初次失信行为,应当以教育引导为主,减轻或者不予惩戒。

第二十九条 自然人可以到信用管理机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和机构查询其信用记录,有关部门或者机构应当提供相应服务。

相关利害关系人需要查询自然人失信信息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自然人对失信行为认定有异议的,可以向信用管理机构或认定其失信行为的单位提交异议申请,也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信用管理机构或者认定其失信行为的单位应当自收到异议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自然人给予回复并说明理由。

异议处理期间,不影响失信行为记录的公示与处理。第三十一条 信用管理机构应当制定自然人黑名单和黄名单管理办法,明确黑名单、黄名单审查、解除的条件和程序,并根据自然人信用情况对黑名单、黄名单及时进行调整。

第三十二条 自然人非因主观故意发生失信行为的,可以按照一定条件和程序实施信用修复。

信用修复由自然人向依法处理其失信行为并向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提供信息的部门和机构等提出信用修复申请,该单位认为自然人已经整改到位,符合管理要求的,可以决定允许信用修复,并将信用修复信息纳入本单位信息系统,同时提供给公共信用信息系统。

对经信用修复的自然人,减轻或免予相关惩戒,并在黑名单、黄名单上予以注明。

第五章 管理和保障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完善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归集各相关部门的自然人信用信息,强化信息应用和服务。各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信用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整合行业内、系统内的信用信息,按要求及时向信用信息系统报送。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自然人失信惩戒责任追究制度,对未依照本办法规定实施自然人失信惩戒的,追究有关部门、机构和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五条 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建立自然人失信行为投诉举报制度,接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投诉举报,并负责投诉举报的受理、调查和反馈。对经核实无误的失信行为,录入信用信息系统。

第三十六条 信用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督查、考评相关部门和机构执行本办法的情况,加强指导和监督,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

第三十七条 人民法院依法提请有关部门和机构实施联动监管措施的,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第三十八条 各地、各部门应当结合自身实际,依据本办法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本地区或者本部门自然人失信惩戒实施细则。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以内”“以下”均包含本数,“以上”不包含本数。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本办法施行前,自然人的失信行为,不予惩戒。

第三篇:江苏省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

江苏省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推进诚信江苏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倡导诚实守信,惩戒失信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江苏省企业信用征信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社会法人失信行为的认定、惩戒及其管理,适用本办法。

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社会法人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强化社会法人信用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信用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对社会法人失信行为的认定和惩戒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

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公用事业单位、行业服务机构等,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具体执行本办法,对社会法人失信行为实施惩戒。

(六)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

(七)违法用工或者拖欠员工工资、不依法申报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行为;

(八)生产、经营、服务中的其他违法、违约行为。第八条 社会法人政务领域失信行为,是指社会法人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或者司法当事人的失信行为。主要包括:

(一)法定行政许可、行政审批项目未经许可、批准,擅自实施的;

(二)未通过行政机关、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依法进行的专项或者定期检验的;

(三)行政机关、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依法实施监督检查时,拒绝提供有关材料或者提供的材料不真实、不完整以及转移、隐匿相关证据的;

(四)诉讼活动中提供虚假证据、转移财产或者规避、逃避执行等行为,以及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五)受到行政、刑事处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三章 认定和惩戒

第一节 失信行为认定及信息共享

(四)经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认定拖欠贷款等合同款以及公用事业缴费6个月以内的;

(五)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所列其他情形,情节轻微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和省信用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一般失信行为;

第十三条 对社会法人的一般失信行为,有关部门或者机构应当督促其停止失信行为并进行整改,也可以采取信用提醒和诚信约谈等方式予以惩戒。

第十四条 信用提醒。

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可以将失信信息书面通知社会法人,提醒其纠正和规范相关行为。

第十五条 诚信约谈。

信用管理机构或者相关部门、机构可以对社会法人的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进行约谈,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敦促其在今后的生产、经营和服务中严格自律、诚信守法。

第十六条 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对信用提醒和诚信约谈进行登记,详细记载提醒和约谈对象、时间、方式以及内容。

(九)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所列其他情形,情节较重的;

(十)法律、法规、规章和省信用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较重失信行为。

第十九条 对社会法人的较重失信行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予以惩戒:

(一)作为日常监督检查或者抽查的重点;

(二)减少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三)进行限定范围的公示或者书面告知;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惩戒方式。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建设项目招标、货物招标、公共工程项目招标、药品采购招标、公共资源分配项目等管理工作中,采用综合评标法的,应当设置信用分。对有较重失信行为的社会法人,信用分减半。

第二十条 具有较重失信行为的社会法人,列入省、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黄名单,有效期3年。

第四节 严重失信行为

第二十一条 社会法人严重失信行为包括:

(一)被处以严重行政处罚(按照各部门或者各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判定)或者被吊销许可证、营业执照的;

(二)被法院判决承担全部或者主要民事责任的;

(三)撤销相关荣誉称号,撤销或者降低相关评估等级,禁止参与评优、评先;

(四)不作为政府购买服务对象;

(五)限制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

(六)不给予优惠政策或者财政资金补贴;

(七)严格限制新增项目审批、核准以及用地审批、矿业权审批等;

(八)不予批准设立信用担保机构等具有金融类业务的机构;

(九)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

(十)限制或者取消其参与政府主导的建设项目、设备、公共工程项目、公共资源分配项目等招标投标活动,以及建设用地使用权、矿业权招拍挂出让活动的资格;

(十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惩戒方式。第二十三条 具有严重失信行为的社会法人,列入省、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失信社会法人黑名单有效期7年。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开展信用交易或者其他活动过程中,查询失信社会法人黑名单,降低信用风险。

第四章 教育与修复

第二十八条 社会法人非因主观故意发生失信行为的,可以按照一定条件和程序实施信用修复。

信用修复由社会法人向依法处理其失信行为并向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提供信息的部门和机构等提出信用修复申请,该单位认为社会法人已经整改到位,符合管理要求的,可以决定允许信用修复,并将信用修复信息纳入本单位信息系统,同时提供给公共信用信息系统。

对经信用修复的社会法人,减轻或免予相关惩戒,并在黑名单、黄名单上予以注明。

第五章 管理和保障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完善社会法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归集各相关部门的社会法人信用信息,强化信息应用和服务。

各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信用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整合行业内、系统内的信用信息,按要求及时向信用信息系统报送。

第三十条 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建立社会法人失信行为投诉举报制度,接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投诉举报,并负责投诉举报的授理、调查和反馈。对经核实无误的失信行为,录入信息系统。

第四篇:厦门市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厦门市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加快推进厦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倡导诚实守信,惩戒失信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国务院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33号)、《厦门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试行)》(厦府〔2015〕307号)及各部门各领域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对象为社会法人及16周岁以上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重点职业人群(以下统称信用主体)。

本办法所称社会法人是指国家机关以外的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依规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及其他非营利性法人。责任主体为社会法人的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

本办法所称自然人,是指16周岁以上在我市参加民事活动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包括个体工商户及在我市行政区域内的港澳台居民和外国公民。

本办法所称重点职业人群是指社会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以及重要岗位工作人员、依法依规应当取得职业资格或执业资格的人员、公务员以及行政事业性岗位工作人员,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法定代表人、律师、会计从业人员、注册会计师、统计从业人员、审计师、认证和检验检测从业人员、证券期货从业人员、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保险经纪人、医务人员、教师、科研人员、专利服务从业人员、项目经理、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导游等人员。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信用主体相关信用行为的认定、奖惩,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厦门市社会信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市信用办)负责牵头组织实施本办法,对信用主体信用行为的认定及奖惩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协调。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公用事业单位、行业服务机构等,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具体负责依法制定各自领域信用主体信用行为标准,依法对相关信用行为实施奖惩。

第五条 厦门市信用服务中心(简称市信用中心)是信用主体信用信息的技术管理方及信用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建设和运维全市统一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厦门”网站及APP和微信公众号,负责统一归集、整理和公示各单位提供的信用信息,负责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所需的软硬件支撑,负责提供信用信息查询、异议处理、修复以及相关信用信息服务。

第六条 各部门负责依法制定本行业、本领域相关信用行为的奖惩清单、标准及其管理办法。

各部门可以结合电子办公系统,开发并完善电子办公系统中信用主体的相关信用信息自动记载、上传、关联及对接市信用中心平台的功能。

第七条 各区人民政府负责推进本行政区域内信用主体信用行为的认定、奖惩办法的实施及管理。

第八条 信用主体对其信用信息享有知情权、异议权,可以向信用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提供信用信息的部门和组织申请查询信用信息,提出异议申请。信用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提供信用信息的部门和组织应当提供相应服务并作出相应处理。

第二章 守信激励

第九条 本办法所称守信行为,是指信用主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及各部门认定的良好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被市级以上职能部门、行业组织和区级以上人民政府评定为守信的。

(二)获得国家、省、市相关主管部门认定的优秀称号、奖励等。

(三)各部门、机构认定的其他良好信用信息。自然人参与志愿者活动、义务献血,法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捐赠以及相关部门认定的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其他行为。

第十条 良好信用信息的认定及共享与公示。各部门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部门的守信行为认定办法(包含诚信典型的树立标准等)向社会公布后实施。守信“红榜”应在本单位官网上公示,同时推送至市信用中心。

第十一条 守信激励。

多渠道选树诚信典型:

(一)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应将组织实施信用分类监管确定的信用状况良好的行政相对人、诚信道德模范、优秀青年志愿者,行业协会商会推荐的诚信会员,新闻媒体挖掘的诚信主体等树立为诚信典型。

(二)鼓励各部门向社会推介无不良信用记录者和有关诚信典型,联合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实施守信激励措施。

(三)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完善会员企业信用评价机制,选树行业或商会诚信典型。

(四)鼓励企业主动发布综合信用承诺或产品服务质量等专项承诺,开展产品服务标准等自我声明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形成企业争做诚信模范的良好氛围。

建立行政审批“绿色通道”:

(一)各单位在办理行政许可过程中,对诚信典型和连续三年无不良信用记录的行政相对人,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绿色通道”和“容缺受理”等便利服务措施。

(二)对符合条件的行政相对人,除法律法规规章要求提供的材料外,部分申报材料不齐备的,如其书面承诺在规定期限内提供,应先行受理,加快办理进度。

优先提供公共服务便利:

(一)各区、各部门在实施财政性资金项目安排、招商引资配套优惠政策等各类政府优惠政策中,优先考虑诚信市场主体。

(二)在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领域对诚信个人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便利。

(三)在有关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提倡依法依约对诚信市场主体采取信用加分等措施。

优化行政监管安排:各市场监管部门应对符合一定条件的诚信企业,在日常检查、专项检查中优化减少检查频次,提供便利化服务。

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鼓励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发“税易贷”、“信易贷”、“信易债”等守信激励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和商业销售机构等市场服务机构参考使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信用积分和信用评价结果,对诚信市场主体给予优惠和便利,使守信者在市场中获得更多机会和实惠。

鼓励市场主体在交易时查询并使用交易相对人的信用情况或信用评级。

大力推介诚信市场主体:

(一)各区、各有关部门应将诚信市场主体优良信用信息及时在政府网站和“信用厦门”网站进行公示,在会展、银企对接等活动以及资源配置中重点推介诚信企业。

(二)鼓励征信机构加强对市场主体正面信息的采集,在诚信问题反映较为集中的行业领域,对守信者加大激励性评分比重。

(三)各行业协会、商会应加强诚信建设和行业自律,表彰诚信会员,讲好行业“诚信故事”。

第三章 失信惩戒

第一节 失信行为的认定和记录

第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失信行为是指信用主体在社会活动中出现的失信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未按约定履行合同、未遵守事前信用承诺、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拒不履行法定义务,严重影响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公信力的行为、拒不履行国防义务,拒绝、逃避兵役,拒绝、拖延民用资源征用或者阻碍对被征用的民用资源进行改造,危害国防利益,破坏国防设施等行为等。

第十三条 信用主体的失信行为按程度不同分为提示失信行为(一般失信行为)和警示失信行为(严重失信行为)两类。

第十四条 提示失信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被相关部门处以较轻行政处罚的行为,以及各相关部门依法认定的一般违法违规行为。

(二)未按约定履行合同、未遵守事前信用承诺,且对社会影响不大的行为。

(三)尚未违反法律法规,有可能对交易相对人、交易行为等产生风险的失信行为。

第十五条 警示失信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强制性产品认证等领域的严重失信行为。

(二)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贿赂、逃税骗税、恶意逃废债务、恶意拖欠货款或服务费、恶意欠薪、非法集资、合同欺诈、传销、无证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故意侵犯知识产权、出借和借用资质投标、围标串标、虚假广告、侵害消费者或证券期货投资者合法权益、严重破坏网络空间传播秩序、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等严重失信行为。

(三)拒不履行法定义务,严重影响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公信力的行为:当事人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仲裁、公证机构作出生效文书后,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逃避执行等严重失信行为。

(四)拒不履行国防义务,拒绝、逃避兵役,拒绝、拖延民用资源征用或者阻碍对被征用的民用资源进行改造,危害国防利益,破坏国防设施等行为等。

(五)散布影响社会稳定的谣言,或组织煽动违法上访、越级上访,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及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或被公安机关处以治安处罚的。

(六)一年内有3次(含信用修复后仍出现失信行为的)同一类型、同一领域提示失信行为等;相关部门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用本部门的失信行为认定办法。

第十六条 重点职业人群失信行为主要包括:

(一)取得各类行政审批、执业资格、职务和荣誉过程中的失信行为。

(二)执业过程中的失信行为。

(三)违反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造成不良影响的失信行为。

(四)违反信用承诺记录的失信行为。

(五)正在被执行刑罚的。

(六)因犯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届满后未满5年的。

(七)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并负有主要责任,自该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满3年的。

(八)被处以行业禁入处罚,禁入期限届满后未满3年的。

第十七条 各区、各部门应当结合自身实际,依据本办法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本区或者本部门对信用主体及其信用信息的认定办法、标准分类及失信惩戒等实施细则,建立失信行为清单和失信“黑名单”,在部门官网上予以公示,同时及时推送至市信用中心,由市信用中心集中向社会公布。

第十八条 各有关部门在行政管理中可以对行政相对人建立信用承诺制度,作为失信行为的判定依据之一。

第十九条 市、区级信用管理机构归集整合信用主体失信行为信息,与有关职能部门、公用事业单位、行业服务机构等共享,依法依规在“信用厦门”网站及其他媒体上公示,向社会公开披露,为失信行为的社会联合惩戒提供信息服务。

第二十条 市信用办应将信用主体的失信行为信息推送至福建省信用平台及国家信用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共享。

第二十一条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开展信用交易或者其他活动过程中,查询失信信用主体黑名单,降低信用风险。

第二十二条 失信记录保留期限:

(一)提示失信行为的信用主体,列入市、区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公开,记录期限为5年。

(二)警示失信行为的信用主体,列入市、区公共信用信息系统黑名单,记录期限为5年。

(三)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三条 信用主体一年内在同一领域连续出现3次提示失信即自动转为警示失信,其信用信息自动纳入相关体系。

第二节 失信行为的惩戒

第二十四条 对信用主体的提示失信行为,有关部门或者机构应当督促其停止失信行为并进行整改,按照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惩戒措施,具体如下:

(一)信用提醒。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可以将失信信息书面或电话通知信用主体,提醒其纠正并规范相关行为。

(二)诚信约谈。信用管理机构或者相关部门、机构可以对信用主体进行约谈,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督促其在今后的社会活动中严格自律、诚信守法。

(三)重点监管。各相关部门应将信用作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手段,建立相应的制度,对警示失信主体进行重点监管、高频监管,并依法依规采取行政性约束。

(四)联合惩戒。信用管理机构可联合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对失信的信用主体进行多部门联合惩戒,在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依法依规对本领域失信行为作出处理和评价基础上,通过信息共享,推动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依法依规对严重失信行为采取联合惩戒措施。

(五)强制退出。各相关部门或机构应对警示失信且拒不改正的信用主体限制其准入,必要时依职权进行强制市场退出。

信用管理机构可联合相关部门或机构对警示失信且拒不改正的信用主体在一个或多个领域采取强制退出措施。

第二十五条 重点职业人群。对重点职业人员失信行为的认定和惩戒,除适用本节的规定外,还可以采取下列方式依法依规予以惩戒:

(一)对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其他依法依规应当取得相应从业资格的人员,有关职能部门可以依法依规撤销其专业技术资格、从业资格、相关荣誉称号,限制重新申报相关专业技术资格或者从业资格。

(二)对社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可以取消或者减少对社会法人的优惠政策支持和财政经费补贴,限制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相关职能部门组织招投标时,可以限制或者取消社会法人参加投标的资格。

(三)取消参加各项评比的资格,取消各类评审、监审资格。

(四)对基于信用承诺所取得的行政批复,予以撤销并追究法律责任。

(五)对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的严重失信主体实施限制出境和限制购买不动产、乘坐飞机、乘坐高等级列车和席次、旅游度假、入住星级以上宾馆及其他高消费行为等措施。

第四章 异议处理

第二十六条 信用主体对失信行为认定有异议的,可以向市信用中心提交书面异议申请或者进行在线异议提交。市信用中心应当自收到异议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该申请反馈给原信息提供单位,该单位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进行相关信息核实,并向市信用中心提交书面处理意见,市信用中心应当在收到核实结果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将核查结果书面通知异议申请人,确认有误的,予以撤销或者纠正。

市信用中心应当自收到异议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回复信用主体并说明处理理由。

异议处理期间,不影响失信行为的记录、公示与处理。

第二十七条 各区、各职能部门、公用事业单位、行业服务机构可建立失信主体“黑名单”制度,依法依规规范各领域黑名单的产生及管理办法,明确黑名单审查、解除的条件和程序,并根据信用主体的实际信用情况对黑名单及时进行调整。

第五章 信用修复

第二十八条 信用主体在规定期限内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的,不再作为惩戒对象。各部门应建立有利于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社会鼓励与关爱机制,支持有失信行为的个人通过社会公益服务等方式修复个人信用。

信用主体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实施信用修复:

(一)信用主体非因主观故意发生失信行为,已整改到位且在整改期间未再发生失信行为,符合管理要求的,经原信息报送单位同意,可进行信用修复。

(二)信用主体已履行义务并整改到位且在一年以内未发生失信行为的,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经原信息报送单位同意,可在公示有效期内备注整改结果。

(三)其他修复措施。失信的信用主体在信用记录不良期间可通过志愿者服务、参与公众服务等途径进行信用修复。

第二十九条 信用修复的相关程序:

(一)失信信用主体提出书面申请,经市信用中心、原信用信息报送部门审核后予以实施。

(二)原信息提供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市信用中心根据处理意见将信用修复记录纳入市公共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第三十条 对信用已修复的信用主体,应减轻或免予相关惩戒,在黑名单上予以注明并将相关信用信息保留一年。

第六章 管理和保障

第三十一条 市、区级政府应当建设、完善信用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归集各相关部门的信用主体信用信息,强化信息应用和服务。

各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信用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整合行业内、系统内的信用信息,按要求及时向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报送。

第三十二条 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建立信用主体失信行为投诉举报制度,接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投诉举报,并负责投诉举报的受理、调查和反馈;同时,对举报人信息予以严格保密。

第三十三条 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信用信息按照“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审查。对未按本办法执行而导致决策或者工作失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依规追究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十四条 市信用中心要确保数据安全,依法依规保护信用主体的隐私并提供查询和共享服务,确保信用信息的更新及时、准确、有效。

第三十五条 市信用办定期督查、考评相关部门和机构执行落实情况,加强指导和监督,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社会服务机构以及社会法人以外的其他经济组织的失信行为惩戒,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以内”、“以下”、“以上”均包含本数。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实施,有效期2年。

第五篇:内蒙古自治区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的通知

内政办发【2014】42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内蒙古自治区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自治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会法人,是指除国家机关以外的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以下统称社会法人)。

第三条 凡在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的社会法人,必须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其失信行为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实施失信惩戒的信用信息,应当以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经法律法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其他组织(以下统称有关部门和组织)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生成的社会法人信用信息为主要依据。

第五条 信用失信记录以金融、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工程建设、劳动保障、交通运输安全、资质资格评定和审核、统计调查、价格欺诈、虚假广告、生效法律文书履行、刑事处罚、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投保索赔及民事赔偿等为重点。

第六条 本办法所称失信记录是指自本办法生效之日起发生的所有记录。本办法生效前产生的失信记录由有关部门和组织根据本行业的有关惩戒制度执行。

第七条 自治区信用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对社会法人失信行为的认定、惩戒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

其他有关部门、组织和相关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具体执行本办法,对社会法人失信行为实施惩戒,并依照本办法对社会法人失信行为的程度进行认定。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工作的实施。

第二章 失信记录

第八条 社会法人失信记录,分为在商务领域的失信记录和在政务领域的失信记录。

第九条 社会法人商务领域失信记录,是指社会法人在服务、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失信记录。主要包括:

(一)以欺诈、胁迫、恶意串通等手段订立、履行合同的;

(二)拖欠贷款、合同款、借款、赔偿款等恶意违约逃避履行法定义务或合同义务的;

(三)弄虚作假骗取贷款、非法集资、违规担保的;

(四)故意低价、无偿转让财产或转移财产,逃避履行债务的;

(五)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

(六)产品生产领域、商品流通领域、产品安全领域的违约、产品虚假广告宣传;

(七)违法用工和拖欠职工工资的;

(八)向有关主管部门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或隐瞒重大事实的;

(九)未依法申报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十)被依法认定为违法开展关联交易的;

(十一)其他被认定的在商务领域的失信记录。

第十条 社会法人在政务领域的失信记录,是指社会法人作为行政或司法相对人的失信记录。主要包括:

(一)未通过行政机关或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依法进行的专项或者定期检验的;

(二)受到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或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的;

(三)恶意欠税、逃税、骗取出口退税受到行政机关查处的;

(四)违反城乡规划、城乡建设许可,受到行政机关查处的;

(五)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受到行政机关查处的;

(六)被行政机关撤销或吊销许可证、营业执照或其他批准文件的;

(七)被执行过刑罚的以及司法机关认定的被执行人的失信行为;

(八)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其他在政务领域的失信记录。

第三章 失信程度认定

第十一条 社会法人失信行为分为一般失信行为、较重失信行为、严重失信行为。

第十二条 社会法人一般失信行为包括:

(一)被行政机关通报并责令限期整改的;

(二)被处以较小数额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在一定数额以下行政处罚的;

(三)被认定拖欠或欠缴劳动者工资、社会保险费等的;

(四)发生一般工程质量责任事故的;

(五)交通运输、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企业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合同或服务承诺的;

(六)被法院或仲裁机构认定为恶意拖欠公用事业缴费6个月以内的;

(七)被银行列为关注贷款的;

(八)司法或行政机关在强制执行时,被执行人因履行能力不足而无法履行法定义务的;

(九)因民事诉讼被人民法院认定为具有过错并被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

(十)其他应列为一般失信行为的情形。

第十三条 社会法人较重失信行为包括:

(一)未通过各类专项或者周期性检验的;

(二)被处较大数额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达一定数额以上行政处罚的;

(三)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者被认定拖欠职工工资或欠缴社会保险费一定数额,或者违反劳动用工管理制度警告后仍未整改的;

(四)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整改不到位,或者发生一般生产安全事故并负主要责任、发生较大工程质量责任事故的;

(五)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等级为黄牌的;

(六)被法院或仲裁机构认定为恶意拖欠公用事业缴费6至12个月的;

(七)被银行列为次级、可疑或损失类贷款(不良贷款)的;

(八)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因职务行为违法违纪被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的;

(九)司法或行政机关在强制执行时,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但延迟执行或部分执行的;

(十)因民事诉讼被法院认定为具有过错并被判决承担全部或主要民事责任的;

(十一)被法院或仲裁机构认定,无正当理由未依法向劳务提供者支付劳务报酬的;

(十二)其他应列为较重失信行为的情形。

第十四条 社会法人严重失信行为包括:

(一)被行政机关给予撤销或者吊销许可证、社会法人资质、营业执照行政处罚的;

(二)被处特大数额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责令停产停业行政处罚的;

(三)1年内因同一类违法行为受到2次以上行政处罚的;

(四)用人单位拖欠较大数额税款、职工工资或社会保险费的;

(五)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等级为红牌的;

(六)由法院或仲裁机构认定的,在公用事业缴费管理中,未经供应公共事业单位同意,无正当理由,恶意拖欠缴费12个月以上的;

(七)银行信贷活动中,未经银行同意无正当理由恶意拖欠贷款的,或被依法提起诉讼的;

(八)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危害交易安全、造成环境污染等被自治区有关部门认定为应当记入的严重违法行为;

(九)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因生产、经营或服务行为违法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十)司法或行政机关在强制执行时,被执行人有执行能力,但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

(十一)被列入自治区、盟市典型失信案件名单,并被行政机关或新闻媒体公开曝光的;

(十二)经有关部门认定并以失信社会法人黑名单报送,经信用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应列入失信黑名单的;

(十三)经失信投诉举报平台受理后,有关部门和组织审核确认为具有严重失信行为的;

(十四)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其他严重失信行为。

第十五条 具有严重失信行为的社会法人,应当在自治区、盟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中被列入社会法人严重失信黑名单。失信社会法人黑名单有效期与失信记录存续期一致。

第四章 失信行为惩戒

第十六条 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和相关机构在履行日常监管、行政审批、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国有产权转让、土地出让、财政性资金安排、定期检验、评先评优、信贷安排等相关职责时,对存在本办法规定的不良信用信息的社会法人,根据不同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惩戒。

第十七条 一般失信惩戒措施包括:

(一)信用告知。对产生一般失信行为的,相关部门予以书面告知,详细记载被告知人的姓名、告知时间、告知方式等内容,并予以登记。

(二)诚信约谈。对产生一般失信行为的,相关部门可对其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直接责任人进行约谈,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敦促其在经济社会活动中严格自律、诚信守法、履行社会责任。对无故不参加约谈或不认真落实约谈要求的,将其列为较重失信行为。

第十八条 较重失信惩戒措施包括:

(一)申请财政性资金的,从严审核并减少资金扶持力度;

(二)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医药采购招投标、有限资源开发等,采用综合评标法的,应设置信用分,最高只能得该项满分的一半;

(三)对其进出口货物实施重点查验;

(四)在日常监管中,加大监督检查和抽查力度;

(五)对其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金融类业务的,严格审查从严把握;

(六)作为银行授信审批、发放贷款主要考虑的风险因素;

(七)保险经营机构对其提高承保条件;

(八)在征信机构官方网站公开2年;

(九)法律、法规等规定可以实施的其他惩戒措施。

第十九条 严重失信行为惩戒措施包括:

(一)申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招标核准、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安全生产准入等的,予以严格限制;

(二)可以不予安排财政性资金;

(三)限制参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医药采购招投标、有限资源开发利用等;

(四)在办理资质、资格、许可证照等评定、申报、验证、年检中,予以严格限制;

(五)申报进口设备免税、出口货物退(免)税时从严审核、审批,依法不予确认或者停止办理出口退(免)税;对进口货物减免税的,实施减免税后续重点管理;未结清税款、滞纳金,又不提供担保的,税务机关可以通知出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对进出口货物的价格、归类、原产地、税率、汇率等税收要素实行重点审核;

(六)进出口货物应当逐票开箱查验,列入海关核查重点;

(七)各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对于具有严重失信行为的国有企业,加大核查和监督力度;

(八)在日常监管中,作为监督检查或抽查的重点;

(九)相关部门依法限制其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

(十)禁止参股金融机构,不予批准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具有金融类业务的机构;

(十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按照风险成本差别定价的原则,提高贷款利率或拒绝贷款;

(十二)保险经营机构可以提高承保条件或依法不予提供保险服务;

(十三)对其法定代表人或高级管理人员等取消其参与评先评优资格,依法暂停其执业活动,限制其再担任其他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担任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职务;

(十四)撤销相关荣誉称号,禁止参与评先评优;

(十五)在征信机构官方网站公开3年,典型案件在相关媒体上予以曝光;

(十六)法律、法规等规定可以实施的其他惩戒措施。

第二十条 提倡和鼓励社会法人、个人和其他组织在开展信用交易或其他活动过程中,查询和使用社会法人失信信息,降低信用风险。

第五章 信用修复和异议处理

第二十一条 社会法人非因主观故意发生失信行为,可以按照一定条件和程序实施信用修复。

第二十二条 信用修复由社会法人向依法处理其失信行为的有关部门和组织提出申请,有关部门和组织核查后,认为其已经整改到位,符合管理要求的,可以决定允许信用修复,并将信用修复信息纳入本单位信息系统,同时报送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的自治区公共信用信息系统。

第二十三条 信用修复并不去除真实的、未过期的失信记录。

第二十四条 社会法人信用修复结果发布生效后,有关部门、组织和相关机构对该社会法人采取的失信惩戒措施应予以减轻或解除。

第二十五条 社会法人对其被认定的信用信息和失信行为有异议的,依照自治区相关信用信息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第六章 行政监督

第二十六条 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当加快整合行业内、系统内的信用信息,并按要求及时向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征信机构(简称自治区公共征信机构)报送信用信息。建立失信惩戒联动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信用制度建设。

第二十七条 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各级行政机关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国家损失、侵害社会法人合法权益等严重后果的,由有关部门依据干部管理权限依法追究相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一)不按规定提供或提供错误信用记录的;

(二)对社会法人失信行为认定错误的;

(三)不按规定公布信用记录的;

(四)未查询社会法人信用记录的;

(五)不按本办法对有失信行为的社会法人实施惩戒的。

第二十八条 自治区公共征信机构应当建立失信信息数据库,并提供有序查询和共享服务,确保失信信息的准确、有效和及时更新。

第二十九条 自治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定期督查各地区、各部门执行本办法的情况,加强指导和监督,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

下载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失信惩戒细则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行业失信企业评定和联合惩戒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条 为推进**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用体系建设,实现食品药品安全源头治理,完善行业禁入和退出机制......

    失信惩戒学心心得体会

    失信惩戒学习心得体会 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诚信乃立身之本,人无信不立。对于国家来讲,诚信是其在国际社会站稳脚跟的力量之源;对......

    辽宁省失信黑名单企业惩戒联动实施办法(试行)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辽宁省失信黑名单企业惩戒联动 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辽政办发〔2012〕37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辽宁省......

    安顺企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实施意见试行(合集)

    安顺市企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实施意见(试行) 为全面贯彻落实《贵州省企业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实施办法(试行)》,推动建立“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失信约束惩戒机制,加快我市社会信......

    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

    招远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药品是治病救人的特殊商品,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是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焦点。我国正在深入......

    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工作总结(定稿)

    ***支行“构建诚信,惩戒失信” 活动工作总结 我支行根据总行《**农商行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宣传活动月活动方案》的通知,为让社会充分了解构建诚信惩戒失信活动的内容,引导推动社......

    旅游失信惩戒制度DOC(五篇)

    邹城市旅游行业失信惩戒实施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倡导诚实守信社会风尚,惩戒虚假失信市场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根据国务院《征信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31号)》结......

    构建企业失信惩戒机制.

    构建企业失信惩戒机制 企业文明是与企业诚信相联系的,而企业是否守信是与其失信后是否能受到应有的惩戒相关联。构建企业失信惩戒机制是企业文明经营乃至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