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严重失信黑名单社会公示管理办法(试行)

时间:2019-05-14 17:2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严重失信黑名单社会公示管理办法(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严重失信黑名单社会公示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篇:江苏省严重失信黑名单社会公示管理办法(试行)

江苏省严重失信黑名单社会公示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严重失信行为信息公开,强化社会监督和信用约束,进一步增强失信惩戒机制作用,根据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江苏省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严重失信黑名单社会公示,是指将本省范围内经依法认定并已向社会公示或已确定向社会公示的社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然人严重失信行为信息,列入省、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和省级相关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并通过相关媒介向社会公开。

第三条 建立严重失信黑名单社会公示会商协调机制,由省政府相关副秘书长召集,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组织检查督促各地、各部门制定失信严重程度分类规范、认定程序,以及按照本办法将严重失信黑名单推送到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的情况,会商协调严重失信黑名单社会公示中的相关问题,促进各地、各部门共享严重失信黑名单信息,加大信用联动奖惩力度。

第四条严重失信黑名单信息的来源包括:

(一)省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认定并已向社会公示或已确定向社会公示的严重失信黑名单;

(二)各省辖市信用管理部门归集和依法认定并已向社会公示或已确定向社会公示的严重失信黑名单;

(三)其他依法获得的严重失信黑名单。

第五条 省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制定本部门(行业)统一的严重失信行为分类规范,向社会公开并报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省有关部门和单位、各省辖市严格按照分类规范认定严重失信黑名单并向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推送。

第六条 省公共信用信息中心负责将严重失信黑名单信息来源部门和单位(以下简称认定单位)推送到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的严重失信黑名单信息,定期推送到各省辖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和省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信息系统公示平台,向社会公示。

第七条 认定单位应当于当月10日前向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推送上月严重失信黑名单,特殊情况不受此时间限制。

第八条 严重失信黑名单公示内容主要包括:

(一)当事人信息:社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组织机构代码、工商营业执照、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有直接责任的当事人的姓名;自然人的姓名、个人身份证号(隐去月、日号码段);

(二)主要失信事实;

(三)行政处理、处罚或法院判决决定的主要内容;

(四)严重失信行为认定的机关或者单位名称;

(五)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

第九条 严重失信黑名单公示有效期为:社会法人自认定之日起7年,自然人自认定之日起5年。认定单位明确其他有效期的,从其规定。

第十条 社会法人或自然人对其被公示严重失信信息的内容有异议的,可以向认定单位提出异议申请,由认定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复核和处理。复核后认为异议属实的,认定单位将处理结果告知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停止公示并发布更正通知。异议不成立的,认定单位将处理结果告知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维持原公示内容。认定单位应当自收到异议申请之日起30日内予以回复复核结果并说明理由。

第十一条 被公示的严重失信黑名单信息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公示名单中予以删除:

(一)有效期届满的;

(二)按规定可以撤销公示的;

(三)异议经复核属实的;

(四)其他可以撤销公示的情况。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5年2月1日起实施。

第二篇: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

甘肃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文件

甘食安办〔2011〕20号

关于印发《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各市、州人民政府办公厅(室),省食安委会成员单位::

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在征求各成员单位意见基础上,制定了《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现将《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七日

甘肃省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结合甘肃省食品安全工作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实行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制度是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运用监管手段,根据生产经营单位不良行为记录,将其列入“黑名单”,通过新闻媒体或者网络向社会予以公布,并实施重点监督检查的管理制度。

第四条“黑名单”管理制度遵循依法监管、客观公正、及时准确、惩戒过失的原则。

第五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不良行为之一的,列入“黑名单”:

(一)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

(二)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用回收食品为原料生产食品的;

(三)滥用食品添加剂或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的;

(四)故意生产和销售不安全食品的;

(五)一年内发生两次以上违法违规生产经营行为的;

(六)拒不接受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督管理、抗拒执法的;

(七)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其他规定情形的;

第六条省级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部门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并抓好落实。

第七条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由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照监管职责具体实施,“黑名单”期限原则上为一年。实行“黑名单”管理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信息采集。通过事故调查、食品安全检查、群众举报等途径,对符合本制度第五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由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行收集,并记录违法单位名称、案由、违法违规行为等信息。

(二)信息告知。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符合列入“黑名单”情形的,应当告知当事人,并听取其陈述和申辩意见,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当采纳。

(三)信息公布。经确定列入“黑名单”的,由省级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通过新闻媒体或者各监管部门网站对外公布。原则上每年公布两次。

(四)信息删除。列入食品安全“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在“黑名单”期限届满时,由其监管部门组织检查,在“黑名单”期间未发生本制度

第五条所规定情形的,由省级监管部门将其从“黑名单”上删除,删除情况在原媒体或者网站上予以公布。

第八条对被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并实施以下监管措施:

(一)生产经营单位列入安全生产“黑名单”期间,必须每个季度向所在县(市、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报告一次食品安全生产经营情况。

(二)对被列为“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由县(市、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列入重点监管对象,每月至少进行一次督查检查,并随时追踪整改情况,直至整改达到要求。

(三)省级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将“黑名单”企业向金融机构、进出口管理、旅游管理等部门进行通报,将企业信用与金融机构信贷、食品进出口、重大活动或旅游食品保障等政策挂钩。

(四)对列入食品安全生产“黑名单”的生产经营企业,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三年内不得参加各种评先选优。

第九条列入食品安全“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再次被列入“黑名单”或者在“黑名单”期间整改不力的,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依法予以从重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对不具备安全生产经营条件的,依法予以关闭。

第十条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人员信息库建设,对恶意生产销售不安全食品的企业责任人坚决逐出食品市场,列入“黑名单”,终身禁止从事食品行业。对聘用在库人员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各级监管部门不得发给其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已经取得许可证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

第十一条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群众有奖举报制度,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鼓励对违法违规生产销售食品的行为进行举报。建立专项资金,对经过查实的食品安全案件举报人予以重奖。各级监管部门要设立投诉举报中心,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公布举报投诉电话,把群众监督食品安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违法行为无处躲藏的氛围。

第十二条强化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和问责。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指导和督促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全程监管网络,消除死角盲点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辽宁省失信黑名单企业惩戒联动实施办法(试行)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辽宁省失信黑名单企业惩戒联动

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辽政办发〔2012〕37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辽宁省失信黑名单企业惩戒联动实施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按照〘辽宁省失信黑名单企业惩戒联动实施办法(试行)〙要求,在全省建立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实施失信惩戒联动将列为对各市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信用辽宁”建设绩效评议考核内容。省信用主管部门要对开展失信惩戒工作进行指导,定期通报和交流工作进展情况。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七月十七日

辽宁省失信黑名单企业惩戒联动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推进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全省信用环境,根据〘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全面推动“信用辽宁”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辽委办发〔2009〕54号)、〘辽宁省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发布使用办法〙(省政府第220号令),特制定本办法。

—1—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是指企业、社会团体和非法人经济组织(以下统称企业)。

第三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从事各项经营活动的企业,必须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在日常交易活动中的失信行为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实施失信惩戒联动的信用信息,应当以工商、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物价、环保、劳动保障、公安、法院、信贷等信用记录为重点。

第五条 本办法由省级信用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行政机关、职能管理部门、公用事业单位、行业服务机构为执行本办法的主体。省级信用数据征集机构具体负责失信黑名单企业数据库的建立、维护和管理。

第二章 失信信用信息分类

第六条 企业信用信息,由守信信用信息和失信信用信息构成,其中失信信用信息分为提示信用信息和警示信用信息。

第七条 企业提示信用信息包括:

(一)未通过行政机关依法进行的专项或者定期检验的记录;

(二)受到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或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的记录;

(三)纳税人被税务机关认定为“非正常户”的记录;

(四)不依法签订或履行〘劳动合同〙、开展集体协商、签订和履行〘集体合同〙的记录,不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记录,不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记录;

(五)拖欠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六)发生一般产品质量安全或生产安全事故的记录;

(七)法院认定的被执行人的一般失信行为记录;

—2—

(八)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可以记入的其他提示信用信息。

第八条 企业警示信用信息包括:

(一)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记录;

(二)因违法行为被行政机关撤销或者吊销许可证、营业执照的记录;

(三)因违反财经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受到财政、审计机关处理的记录;

(四)乱收费、乱涨价、非法集资的记录;

(五)违反城乡规划许可、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受到行政机关查处的记录;

(六)在招投标活动中,有围标、串标等违法行为,受到行政机关处罚的记录;

(七)纳税人被税务机关认定为“非正常户”,并且该纳税人存在欠税、发票结存和稽查在案的情况;

(八)依法被认定骗税或偷逃欠税费的记录;

(九)拒不支付职工和务工人员工资的记录;

(十)拒不支付工程款的记录;

(十一)发生重大产品质量安全或生产安全事故的记录;

(十二)企业被处以行业禁入处罚的记录;

(十三)被依法认定违法开展关联交易或者违规担保的记录;

(十四)法院认定的被执行人的严重失信行为记录;

(十五)被追究刑事责任的记录;

(十六)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可以记入的其他警示信用信息。

第九条 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董事、监事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下列失信信息,应记入企业提示信用信息:

(一)正在被执行刑罚的;

(二)因犯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5年的;

(三)担任因经营不善破产清算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3—

并对该企业破产负有个人责任,自该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满3年的;

(四)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并负有个人责任,自该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满3年的;

(五)被处以行业禁入处罚,禁入期限届满后未满3年的;

(六)个人所负数额较大债务到期未清偿或依法被认定偷逃税费的;

(七)企业存在未执结的债务,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人民法院作出限制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董事、监事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出境的情形;

(八)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失信黑名单的确定

第十条 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列入失信黑名单:

(一)企业在省信用数据交换平台查询有1条以上警示信用信息的;

(二)企业在省信用数据交换平台查询有3条以上提示信用信息的;

(三)企业被列入辽宁省典型失信案件名单并被公开予以曝光的;

(四)省直有关部门认定并以失信黑名单企业报送的,经省信用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应列入失信黑名单的;

(五)经省失信投诉举报平台受理后,省信用主管部门审核后认定为具有严重失信行为的;

(六)其他应列入失信企业黑名单的情形。

第十一条 列入黑名单的失信企业须是未注销、未破产的存续企业。

第十二条 失信企业黑名单有效期与失信记录存续期一致,按照

—4—

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审查,直至被列入失信黑名单事由消失。

第十三条 企业对失信不良行为认定或被列入失信黑名单有异议的,可以向省信用数据征集机构提交异议申请,征集机构应当自收到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异议申请报省信用主管部门同时转交异议信息的报送单位进行核实,原信息提供单位自收到核实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实,确实有误的,应当立即予以撤销或纠正;准确无误的,原信息提供单位应向征集机构提交书面处理意见。原信息提供单位未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处理意见的,原信息无效,由征集机构予以删除,并根据删除后企业失信情形决定是否继续列入失信黑名单。申诉处理期间,不影响失信行为的记录公示与处理。

第十四条 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报请省信用主管部门批准,可从黑名单上解除。

(一)企业已履行义务,修复不良信用记录,并经原信息报送单位同意的;

(二)企业对失信行为作出实质性改正,信用意识明显增强,失信风险显著降低且列入黑名单期间未发生第八条、第九条和第十条的失信内容,并经原信息报送单位同意的;

(三)出现其他可从黑名单上解除的因素。

第十五条 失信企业从黑名单上解除的相关程序。

(一)失信企业提出书面申请,经有关行政部门审核,省信用主管部门核准后予以解除;

(二)原信息提供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省信用主管部门审核后予以解除;

(三)出现其他可从黑名单上解除的因素,省信用主管部门依据相关规定予以解除。

第四章 失信黑名单的披露

—5—

第十六条 失信企业黑名单应当通过“信用辽宁”网站以及省信用主管部门指定的其他媒体,向全社会公开披露。

第十七条 失信企业黑名单的披露,应当客观、准确、公正,保证所披露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禁止披露企业商业秘密。

第十八条 失信企业黑名单披露时限,应当与其有效期保持一致。

第五章 失信惩戒联动

第十九条 行政机关、职能管理部门、公用事业单位、行业服务机构在日常监督管理、行政许可、采购招标、评先评优、信贷支持、资质等级评定、定期检验、表彰评优、安排和拨付有关补贴资金等工作中,必须依法查询省信用数据交换平台中失信企业黑名单数据库,并针对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按照各自职能分工采取以下失信惩戒联动措施:

(一)列为日常重点监控和监督检查对象,并提高监督检查频次。

(二)撤销其相关荣誉称号,禁止参与评优评先。

(三)证券经营及服务机构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对列入黑名单企业要限制其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

(四)金融机构可以按照贷款风险成本差别定价的原则,提高贷款利率或拒绝贷款。

(五)招投标时在招标文件中设臵明确的限制性条款,依法禁止参加重大项目招投标。

(六)在申请列入政府信用担保管理体系时,不予批准;已列入政府信用担保管理体系的,给予黄牌警告或取消资格。

(七)取消其财政补贴资格,不予以考虑享受政府补贴扶持(拨付财政性补贴资金)等国家政策。

(八)在办理资质评定、申报、升级、验证、年检中,依据法律、法规对其做出相关限制,或者依法取消有关申请资格。

—6—

(九)政府采购管理中,从列入黑名单起3年内依法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

(十)发票的供应实行收(验)旧供新、严格限量供应等办法。情节严重者,依照税法等规定收缴其发票或者停止发售发票。

(十一)申报出口货物退(免)税时应从严审核、审批。情节严重者,依照税法规定停止其出口退(免)税优惠。

(十二)海关行政管理中,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暂缓办理新的加工贸易合同备案,以前已备案的,提高日常核查率,核销时下厂实地核查。进出口货物逐票开箱查验。经营活动列入稽查重点。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暂停或撤销企业报关资格、载运海关监管货物业务资格、保税存储业务资格。作为重点税收监控企业。对进口减免税货物的,实施减免税后续重点管理。

(十三)失信黑名单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董事、监事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等出现第九条第一、二、三、四款情形之一的,不得再担任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取消其参与评优评先资格、暂停其执业活动。金融机构限制其办理贷款等。工商部门对其出资设立新经营实体,不予办理工商营业执照。

(十四)严格限制其新增项目审批和核准、用地审批等。

第二十条 提倡和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在开展信用交易或其他活动过程中,查询失信企业黑名单数据库,降低信用风险。

第六章 失信惩戒联动的制度保障

第二十一条 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失信惩戒联动工作,加快整合行业内、系统内的信用信息,按要求及时为省信用数据征集机构报送本系统采集的信用信息特别是严重失信信息,加强部门信用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部属下,结合本地

—7—

区本部门实际,抓紧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并报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强化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热点、重点问题的信用监管,加大失信惩戒力度。

第二十二条 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因不查询失信企业黑名单数据库而导致决策或者工作失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有关主管部门要依法追究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通过“信用辽宁”网站予以披露。

第二十三条 省信用数据征集机构要尽快建立失信黑名单企业数据库,并提供查询和共享服务,制定失信黑名单的公开披露制度,确保失信黑名单的更新及时、准确、有效。

第二十四条 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督查、考评相关部门失信惩戒联动工作落实情况,及时推介失信惩戒经验。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的企业失信信息是指本办法生效之后产生的,对于本办法生效前所发生并记录保存下的失信记录不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2年10月1日起实施。

—8—

第四篇:江阴市企业严重失信“黑名单”认定发布及联动惩戒实施办法

关于印发《江阴市企业严重失信“黑名单”

认定发布及联动惩戒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成员单位:

现将《江阴市企业严重失信“黑名单”认定发布及联动惩戒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江阴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2015年4月9日

江阴市企业严重失信“黑名单” 认定发布及联动惩戒实施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快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经济社会规范发展,根据《江苏省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无锡市企业失信行为联动惩戒实施办法(试行)》和《江阴市企业信用信息征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是指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的经济组织。

本办法所称企业失信行为,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经依法授权或者委托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管理部门)依法履职过程中,认定企业在生产、经营、服务和法治等活动中具有违法违规失信记录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黑名单”企业,是指由市级管理部门在严重失信行为企业中认定的、应列入重点警示状态的企业,或者需要采取严厉联动惩戒管理措施的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企业失信行为的认定、发布、惩戒及其管理。

第四条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是本市信用管理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及管理;市级管理部门为执行本办法的主体。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信用办)负责江阴市企业信用基础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维护和管理。

第二章

失信行为及“黑名单”认定标准

第五条

企业失信行为按照严重程度从低到高划分为3个等级,分别是一般失信行为、较重失信行为和严重失信行为。

第六条

由市级管理部门根据本办法规定的失信行为标准,对企业失信行为予以认定。

第七条

企业一般失信行为包括:

(一)被处以较轻行政处罚或者被处以警告的;

(二)未及时办理年审、年检、年报或注销、撤销、变更等许可行为的;

(三)违反或无法履行管理部门要求实施的标准、规范、措施等行为的;

(四)拖欠税款、贷款、合同款、社会保险、劳动报酬、公用事业缴费等金额较小、行为轻微的;

(五)市级管理部门认定的一般失信行为;

(六)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一般失信行为。第八条

企业较重失信行为包括:

(一)被处以较重行政处罚或者被责令停产停业、暂扣许可证的;

(二)拖欠税款、贷款、合同款、社会保险、劳动报酬、公用事业缴费等金额较大、行为较重的;

(三)违反资质、资格管理规定从事生产、经营或者服务活动的;

(四)在申请行政审批等事项以及公证和法律服务中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弄虚作假的;

(五)拖延执行人民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或仲裁机构裁决的;

(六)一年内发生2次及以上同类一般失信行为或者两年内发生一般失信行为3次及以上的;

(七)市级管理部门认定的较重失信行为;

(八)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较重失信行为。第九条

企业严重失信行为包括:

(一)被处以严重行政处罚的;

(二)在建设工程、食品安全、医药安全、交通运输、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工商行政管理、房产管理、产品质量、政府采购、环境保护等领域受到限制、禁入或被吊销许可的;

(三)重大骗税或重大偷逃税、拖欠贷款、社会保险、劳动报酬、公用事业缴费等金额较大、时间较长且具有明显主观恶意严重行为的;

(四)扰乱市场秩序、危害交易安全、制售假冒伪劣产品、造成环境污染、发生责任事故的;

(五)一年内发生2次及以上同类较重失信行为或者两年内发生较重失信行为3次及以上的;

(六)拒不执行人民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或仲裁机构裁决的;

(七)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八)市级管理部门认定的严重失信行为;

(九)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严重失信行为。

第十条

企业涉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有下列失信行为的,应列入“黑名单”:

(一)违法用工、拖欠劳动者工资,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

(二)拖欠社会保险费且数额较大的。

第十一条

企业涉及工程建设有下列失信行为的,应列入“黑名单”:

(一)恶意拖欠工程款、农民工工资的,情节严重被限制市场准入的;

(二)发生严重工程质量、安全事故,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

(三)建设单位不履行工程质量责任,降低工程质量标准,不按法定建设程序实施工程建设,受到无锡市级及以上主管部门通报或公告,产生较严重社会影响的。

(四)相互串通投标或者与招标人串通投标的;

(五)以向投标人或者评标委员会成员行贿的手段谋取中标的;

(六)以他人名义投标,利用伪造、转让、租借、无效的资质证书参加投标,或者请其他单位在自己编织的投标文件上代为签字盖章,弄虚作假,骗取中标的。

第十二条

企业涉及农资市场监管、野生动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下列失信行为的,应列入“黑名单”:

(一)生产经营假劣兽药、农药、肥料、主要农作物种子、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情节严重的;

(二)未经许可从事农药、兽药、主要农作物种子的生产活动,情节严重的;

(三)未经许可从事野生保护动物经营利用活动,情节严重的;

(四)在农产品生产活动中违反规定使用农业投入品,两年内受到2次以上行政处罚的;

(五)在农产品生产活动中未建立或者未按规定保存农产品生产记录,或者伪造农产品生产记录,两年内受到2次及以上行政处罚的。

第十三条

企业涉及食品安全有下列失信行为的,应列入“黑名单”:

(一)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

(二)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或者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的;

(三)同一性质的违法行为一年内受到2次及以上行政处罚的;

(四)连续3次及以上责令整改不到位或拒不整改的;

(五)产品经国家监督抽查或省级监督抽查,涉及安全卫生等强制性标准规定的项目或反映产品特征性能的项目出现2次及以上不合格的;

(六)拒不接受监管部门监督管理、抗拒执法的。第十四条

企业涉及药品安全有下列失信行为的,应列入“黑名单”:

(一)生产销售假药或者生产销售劣药情节严重的;

(二)未取得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生产医疗器械,或者生产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械情节严重的;

(三)在申请相关行政许可过程中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的;

(四)提供虚假证明、文件资料样品或者采取其他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相关行政许可、批准文件或者其他资格的;

(五)因违反法定条件要求生产销售药品、医疗器械,导致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的;

(六)在行政处罚案件查办过程中,伪造或者故意破坏现场,转移、隐匿、伪造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以及拒绝、逃避监督检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擅自动用查封扣押物品的;

(七)因药品、医疗器械违法犯罪行为受到刑事处罚的;

(八)其他具有主观故意、情节恶劣、危害严重的药品、医疗器械违法行为。

第十五条

企业涉及环境保护有下列失信行为的,应列入“黑名单”:

(一)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或因管理不善,造成重、特大污染事故的;

(二)污染防治设施擅自停运(包括污染治理设施空转),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外排的;

(三)自动监控数据弄虚作假的;

(四)私设暗道偷排废水的,或排放污染物严重超标,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

(五)不接受环保部门日常监督,暴力抗拒执法、无理由拒缴排污费、拒绝排污申报的;

(六)被环保部、省环保厅、市环保局挂牌督办的;

(七)逾期未完成省、市政府下达的限期治理任务的;

(八)擅自建设违反国家产业政策污染项目的;

(九)新、改、扩建项目未按环评批复文件建设,擅自改变建设地址、规模、工艺的;严重违反建设项目“三同时”规定,未经同意擅自试运行或试运行期间严重超标排污,且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

(十)严重违反危废处臵规定的;

(十一)贿赂环保工作人员且被各级检察机关查实的。第十六条

企业涉及安全生产有下列失信行为的,应列入“黑名单”:

(一)未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或者过期擅自生产经营的;

(二)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时提供虚假材料的;

(三)不积极配合安全生产执法检查,或者拒不执行安全监管监察指令的;

(四)一年内因安全生产问题受到2次及以上行政处罚的;

(五)重大事故隐患、重大职业病危害不治理或者整改不到位的;

(六)瞒报、谎报生产安全事故的;

(七)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或一年内发生2起及以上亡人一般责任事故的,或者发生事故虽未造成人员死亡但有重大社会影响的;

(八)其他严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为的。

第十七条

企业涉及价格严重失信行为的,应列入“黑名单”:

(一)不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以及法定的价格干预措施、紧急措施,情节严重的;

(二)违反《价格法》第十四条规定,情节严重的;

(三)价格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经经价格主管部门公告后,仍拒不改正的。

第十八条

企业涉及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有下列失信行为的,应列入“黑名单”:

(一)业主单位恶意拖欠物业管理费,导致管理混乱,产生较大影响的;

(二)物业服务发生严重管理事故,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

(三)物业服务企业撤出管理项目后,拒不按规定办理移交手续,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

第十九条

企业涉及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的被执行人有下列失信行为的,应列入“黑名单”:

(一)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

(二)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

(三)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

(四)违反限制高消费令的;

(五)被执行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

(六)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第二十条

企业涉及税务有下列失信行为的,应列入“黑名单”:

(一)被税务机关依法认定为重大偷税、抗税和骗取出口退税的;

(二)欠缴税款走逃和欠缴税款金额较大且经责令即期改正拒不改正的;

(三)违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

(四)依据《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公布办法(试行)》,需定期向社会公布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的。

第二十一条

企业涉及工商行政管理有下列失信行为的,应列入“黑名单”:

(一)拒不接受监督检查或抗拒执法的;

(二)被责令关闭或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的;

(三)利用广告或其它方法,欺骗和误导公众的虚假宣传、虚假表示行为情节严重的;

(四)侵权注册商标专用权、侵权商业秘密、“傍名牌”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情节严重的;

(五)连续三年未参加企业年报,永久载入经营异常名录的。

第二十二条

企业涉及产品质量有下列失信行为的,应列入“黑名单”:

(一)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

(二)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情节严重的;

(三)特种设备不按规定登记报备、检验情节严重的;

(四)属于强制检定范围的计量器具,未按规定申请检定或送检的。

(五)产品无标准生产,近期屡次、大量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或进行产品质量的虚假宣传,给社会和(或)顾客造成重大人身危害或经济损失的;

第二十三条

企业涉及金融领域有下列失信行为的,应列入“黑名单”:

(一)存在恶意逃废金融机构债务行为的;

(二)拒不履行担保责任的;

(三)提供虚假资料骗取金融机构贷款的;

(四)存在故意转移、隐匿资产行为的;

(五)拒不配合金融机构查验的;

(六)信贷企业法人代表或实际控制人经有关部门确认失去联络的;

(七)存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

第二十四条

企业涉及海关监管有下列失信行为的,应列入“黑名单”:

(一)有走私犯罪或者走私行为的;

(二)非报关企业1年内违反海关监管规定行为次数超过上报关单、进出境备案清单等相关单证总票数千分之一且海关行政处罚超过10万元的违规行为2次及以上的,或者被海关行政处罚金额累计超过100万元的;

报关企业1年内违反海关监管规定行为次数超过上报关单、进出境备案清单总票数万分之五的,或者被海关行政处罚金额累计超过10万元的;

(三)拖欠应纳税款、应缴罚没款项超过一定数额的;

(四)被依法暂停从事报关业务的;

(五)假借海关或者其他企业名义获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

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或者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以及其他市级管理部门认定的应列入“黑名单”的失信行为。

第三章

“黑名单”认定发布

第二十五条

对“黑名单”企业典型案件依法实施曝光。第二十六条

严重失信企业“黑名单”的披露,应当及时、客观、准确、公正,保证所披露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禁止披露企业商业秘密及个人隐私。

第二十七条

黑名单认定发布须严格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各相关市级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行政管理领域黑名单认定标准,对失信行为严重,事实清楚,造成较大社会危害的黑名单企业进行认定。

(二)各相关市级管理部门定期向市信用办汇总严重失信企业“黑名单”,报送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上旬。报送部门需填写《严重失信企业“黑名单”报送表》,及“黑名单”企业的严重失信行为认定材料和部门最终处罚决定复印件。

(三)设立市企业信用评审委员会,组成人员主要包括相关政府部门代表,法律专家、信用管理专家等,负责对市信用办汇总的部门认定材料进行审核,确定曝光“黑名单”。

(四)市信用办负责在相关媒体公布“黑名单”信息,“黑名单”抄送至市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第二十八条

各市级管理部门认为对严重失信行为需及时进行黑名单认定并予以曝光的,经提出后可在期间追加实施。

第四章

失信惩戒

第二十九条

市级管理部门及公用事业单位等在日常监督管理、行政许可、采购招标、评先评优、信贷支持、资质管理、财政资金补贴等工作中,应当查询江阴市企业信用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并根据各自管理职能,按本办法规定对企业失信行为实施联动惩戒。

第三十条

对企业一般失信行为的联动惩戒措施:

(一)提高日常监督检查频次;

(二)在行政审批、年检验证等工作中,列为重点核查对象,并不得列入各类免检、免审事项范围;

(三)减少或降低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力度;

(四)其他联动惩戒措施。第三十一条

对企业较重失信行为的联动惩戒措施:

(一)上述企业一般失信行为的惩戒措施;

(二)列为日常重点监控和监管对象,加强现场核查力度;

(三)限制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表彰奖励活动,不授予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荣誉称号;

(四)限制参与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财政资金补贴、政策扶持等政府公共服务项目活动;

(五)提高信贷、担保、融资等金融服务条件或成本;

(六)其他联动惩戒措施。

第三十二条

对企业严重失信行为的联动惩戒措施:

(一)上述企业较重失信行为的惩戒措施;

(二)禁止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表彰奖励活动,取消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荣誉称号;

(三)禁止参与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财政资金补贴、政策扶持等政府公共服务项目活动;

(四)从严信贷、担保、融资等金融活动;

(五)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范围内,依法加大处罚力度;

(六)其他联动惩戒措施。

第三十三条

对“黑名单”企业的联动惩戒措施:

(一)第三十二条所述企业严重失信行为的惩戒措施;

(二)限制信贷、担保、融资等金融活动;

(三)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范围内,依法从严处罚;

(四)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限制担任其他公司法定代表人;限制办理公司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设立、变更等登记事项;暂缓或限制办理出(国)境手续;

(五)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可以采取的其他惩戒措施。

第三十四条

市级管理部门在实施失信惩戒联动时,可采取主体责任关联机制,将企业失信行为与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失信行为直接责任人相关联,并制定相关惩戒措施。

第五章

信用修复

第三十五条

企业失信行为的有效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黑名单”企业为5年,其他失信行为的有效期限由市级管理部门确定并注明。有效期满后,企业失信行为在市企业信用基础数据管理系统中转为存档记录。

第三十六条

企业在一定期限内能主动纠正失信行为的,可以按照一定条件和程序实施信用修复。

第三十七条

符合失信行为修复条件的企业,应当向最初作出企业失信行为认定的市级管理部门提出信用修复申请。对已经完成失信行为修复的企业,市级管理部门应当在企业完成失信行为修复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市信用办报送修复结果,市信用办将信用修复记录纳入市企业信用基础数据管理系统。

第三十八条

信用修复并不删除市企业信用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录入的真实的未过期的失信记录。但企业失信行为联动惩戒实施要件发生改变的,应当及时改变或予以解除联动惩戒措施,并在“黑名单”上予以注明。

第六章

异议处理

第三十九条

企业认为失信信息有错误的,可以向作出认定该企业失信行为的管理部门,或归集信息的市信用办提出异议申请,要求予以更正,并就异议内容提供相关证据。

第四十条

市信用办应当自收到异议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市级管理部门进行核实,提出答复意见,并根据答复意见答复异议申请人,更正异议信息。

第四十一条

市级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异议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答复,经核实确有必要更正的失信信息,应及时更正,并告知市信用办及时更正。

第四十二条

经更正后的企业失信信息,市级管理部门或市企业信用评审委员会应重新认定失信行为,不构成失信行为的,市信用办应在市企业信用基础数据管理系统中予以修正。

第四十三条

异议信息无法核实的不得使用、共享和披露。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四十四条

市级管理部门应当将企业失信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录入部门信息管理系统,并依照本办法确定其失信等级,报送市信用办,录入市企业信用基础数据管理系统。第四十五条

市信用办应当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和规范标准,保证市企业信用基础数据管理系统中的信息更新及时、准确、有效和安全,为市级管理部门提供查询、共享和应用服务。

第四十六条

市级管理部门对企业失信行为惩戒的联动实施工作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会同市监察局进行定期督查和考核通报。

第四十七条

市级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按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处理。

第八章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有文件中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五篇: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

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推进诚信江苏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倡导诚实守信,惩戒失信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江苏省个人信用征信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自然人失信行为的认定、惩戒及其管理,适用本办法。

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立健全自然人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强化自然人信用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信用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对自然人失信行为的认定和惩戒工作进行指导与监督。

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公用事业单位、行业服务机构等,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具体执行本办法,对自然人失信行为实施惩戒。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自然人,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连续居住满1年以上,参加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个人,包括个体工商户。

第二章 失信行为

第五条 自然人失信行为,分为自然人商务服务领域失信行为、社会服务领域失信行为、社会管理领域失信行为和重点职业人群失信行为。

第六条 自然人商务服务领域失信行为包括:

(一)信贷活动中的失信行为;

(二)担保活动中的失信行为;

(三)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商业机构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合同履约失信行为;

(四)商务服务领域的其他失信行为。第七条 自然人社会服务领域失信行为包括:

(一)拖欠公用事业缴费的行为;

(二)向各类组织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行为;

(三)违反社会保险、基本医疗规定的行为;

(四)社会服务领域的其他失信行为。第八条 自然人社会管理领域失信行为包括:

(一)不依法纳税的行为;

(二)非法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

(三)交通违法行为;

(四)实施家庭暴力以及不履行赡养、抚养义务的行为;

(五)违反公共场所和城市市容管理规定的行为;

(六)被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认定的诬告、诽谤他人的行为;

(七)被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认定的行贿、受贿行为;

(八)被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认定的制假、售假行为;

(九)被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认定的参与传销、商业欺诈等行为;

(十)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使职权过程中,自然人作为相对人发生的失信行为;

(十一)民事、刑事涉案判决承担责任或者受到行政处罚的其他失信行为。

第九条 重点职业人群是指社会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以及重要岗位工作人员、依法应当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公务员以及行政事业性岗位工作人员,其失信行为主要包括:

(一)取得各类执业资格、职务和荣誉过程中的失信行为;

(二)执业过程中的失信行为;

(三)其他违法、违纪或者违反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造成不良影响的失信行为。

第三章

认定和惩戒

第一节 失信行为认定及信息共享

第十条 自然人失信行为按照严重程度从低到高划分为3个等级,分别是一般失信行为、较重失信行为和严重失信行为。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公用事业单位、行业服务机构等应当将自然人失信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并依照本办法确定其失信等级,报送同级信用管理机构指定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

第十二条 各级信用管理机构归集整合自然人失信行为信息,与有关职能部门、公用事业单位、行业服务机构等共享,依法向社会公开披露,为失信行为的社会联合惩戒提供信息服务。

第二节 一般失信行为

第十三条 自然人一般失信行为包括:

(一)被处以较轻行政处罚(按照各部门或者各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认定)或者被处以警告的;

(二)被法院认定为不具有主观故意被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

(三)经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认定拖欠贷款等合同款以及公用事业缴费2个月以内的;

(四)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所列其他情形,情节轻微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和省信用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一般失信行为。

第十四条 对自然人的一般失信行为,有关部门或者机构应当督促其停止失信行为并进行整改,也可以采取信用提醒和诚信约谈等方式予以惩戒。

第十五条 信用提醒。

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可以将失信信息书面通知自然人,提醒其纠正和规范相关行为。

第十六条 诚信约谈。

信用管理机构或者相关部门、机构可以对自然人进行约谈,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敦促其严格自律、诚信守法。

第十七条 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对信用提醒和诚信约谈进行登记,详细记载提醒和约谈对象、时间、方式以及内容。

第十八条 自然人接到信用提醒后无故不纠正相关失信行为或者无故不参加约谈、约谈事项不落实,经督促后仍不履行的,上升为较重失信行为予以惩戒。

第三节 较重失信行为 第十九条 自然人较重失信行为包括:

(一)被处以较重行政处罚的(按照各部门或者各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认定);

(二)被法院认定为具有主观故意并被判决承担全部或者主要民事责任的;

(三)被法院判处管制或者拘役的;

(四)司法或者行政机关在强制执行时,被执行人有执行能力,但延误执行或者部分执行的;

(五)经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认定拖欠贷款等合同款以及公用事业缴费2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的;

(六)1年内发生2次以上同类一般失信行为或者1年内发生一般失信行为3次以上的;

(七)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所列其他情形,情节较重的;

(八)法律、法规、规章和省信用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较重失信行为。

第二十条 对自然人较重失信行为,可以依法采取下列方式予以惩戒:

(一)作为日常监督检查或者抽查的重点;

(二)进行限定范围的公示或者书面告知;

(三)3年内禁止报考公务员或者行政事业性岗位工作人员;

(四)暂停或者减少相关社会福利、补贴和政府优惠政策支持;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惩戒方式。

第二十一条 具有较重失信行为的自然人,列入省、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黄名单,有效期3年。

第四节 严重失信行为

第二十二条 自然人严重失信行为包括:

(一)被处以严重行政处罚的(按照各部门或者各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认定);

(二)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

(三)司法或者行政机关在强制执行时,被执行人有执行能力,但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

(四)经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认定拖欠贷款等合同款以及公用事业缴费6个月以上的;

(五)严重偷税漏税或者骗取社会福利的;

(六)在发生重大生产、交通、火灾、中毒、医疗等事故中负有直接责任的;

(七)1年内发生2次以上同类较重失信行为或者1年内发生较重失信行为3次以上的;

(八)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所列其他情形,情节严重的;

(九)法律、法规、规章和省信用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严重失信行为。

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关、公用事业单位和行业服务机构在日常监督管理、行政许可、采购招标、评先评优、信贷支持、资格评定、安排和拨付有关补贴资金等工作中,对严重失信的自然人,可以依法采取下列方式予以惩戒:

(一)列为重点监控和监督检查对象;

(二)向社会公开失信信息;

(三)撤销相关荣誉称号,禁止参与评优、评先;

(四)禁止报考公务员或者行政事业性岗位工作人员;

(五)暂停或者取消与失信行为相关的职业资格,缓评职称;

(六)取消相关社会福利、补贴和政府资金扶持;

(七)限制参加政府主导的各项招标,限制贷款;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惩戒方式。

第二十四条 具有严重失信行为的自然人,列入省、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有效期5年。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开展信用交易或者其他活动过程中,查询失信自然人黑名单,降低信用风险。第五节 重点职业人员失信行为

第二十五条 重点职业人员失信行为的认定和惩戒,除适用本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的规定外,还应当适用本节的特别规定。

第二十六条 重点职业人员严重失信行为,除本章第四节规定的自然人严重失信情形外,还包括造成恶劣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经有关部门或者机构认定的下列情形:

(一)在资格认定、职务评审或者办理其他事项时,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故意隐瞒个人真实情况的;

(二)为他人做假证明或者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私利的;

(三)参加公务员或者行政事业性岗位工作人员考试录用时,严重违反考试纪律的;

(四)滥用职权造成用人单位损失或者危害他人的;

(五)违法、违纪或者违反职业道德的其他失信行为。第二十七条 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加强对重点职业人群的信用管理,对列入黑名单的人员,除可以采取本章第四节规定的惩戒方式外,还可以采取下列方式依法予以惩戒:

(一)对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其他依法应当取得相应从业资格的人员,有关职能部门可以依法撤销其专业技术资格或者从业资格,禁止重新申报相关专业技术资格或者从业资格;

(二)对社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可以取消或者减少对社会法人的优惠政策支持和财政经费补贴,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相关职能部门组织招投标时,可以限制或者取消社会法人参加投标的资格;

(三)取消参加各项评比的资格,取消各类评审、监审资格;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惩戒方式。

第四章 教育与修复

第二十八条 信用管理机构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和机构,在实施信用惩戒的同时,应当督促自然人纠正不当行为,通过教育培训、社区矫正等手段,帮助自然人信用重塑。

对轻微或者初次失信行为,应当以教育引导为主,减轻或者不予惩戒。

第二十九条 自然人可以到信用管理机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和机构查询其信用记录,有关部门或者机构应当提供相应服务。

相关利害关系人需要查询自然人失信信息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自然人对失信行为认定有异议的,可以向信用管理机构或认定其失信行为的单位提交异议申请,也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信用管理机构或者认定其失信行为的单位应当自收到异议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自然人给予回复并说明理由。

异议处理期间,不影响失信行为记录的公示与处理。第三十一条 信用管理机构应当制定自然人黑名单和黄名单管理办法,明确黑名单、黄名单审查、解除的条件和程序,并根据自然人信用情况对黑名单、黄名单及时进行调整。

第三十二条 自然人非因主观故意发生失信行为的,可以按照一定条件和程序实施信用修复。

信用修复由自然人向依法处理其失信行为并向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提供信息的部门和机构等提出信用修复申请,该单位认为自然人已经整改到位,符合管理要求的,可以决定允许信用修复,并将信用修复信息纳入本单位信息系统,同时提供给公共信用信息系统。

对经信用修复的自然人,减轻或免予相关惩戒,并在黑名单、黄名单上予以注明。

第五章 管理和保障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完善自然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归集各相关部门的自然人信用信息,强化信息应用和服务。各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信用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整合行业内、系统内的信用信息,按要求及时向信用信息系统报送。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自然人失信惩戒责任追究制度,对未依照本办法规定实施自然人失信惩戒的,追究有关部门、机构和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五条 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建立自然人失信行为投诉举报制度,接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投诉举报,并负责投诉举报的受理、调查和反馈。对经核实无误的失信行为,录入信用信息系统。

第三十六条 信用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督查、考评相关部门和机构执行本办法的情况,加强指导和监督,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

第三十七条 人民法院依法提请有关部门和机构实施联动监管措施的,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第三十八条 各地、各部门应当结合自身实际,依据本办法的有关规定,研究制定本地区或者本部门自然人失信惩戒实施细则。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以内”“以下”均包含本数,“以上”不包含本数。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本办法施行前,自然人的失信行为,不予惩戒。

下载江苏省严重失信黑名单社会公示管理办法(试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严重失信黑名单社会公示管理办法(试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

    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江苏高院联合省住建厅制定下发《关于建立江苏法院执行案件被执行人失信惩戒机制的实施意见》,“意见”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今后,在工程项目的......

    甘肃省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公示实施细则(暂行)

    甘肃省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公示实施细则(暂行) 第一条 为保障源头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根据《统计法》、《甘肃省统计管理条例》、国家统计局《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信......

    江苏省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5篇范文]

    江苏省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加快推进诚信江苏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倡导诚实守信,惩戒失信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

    江苏省热电联产管理办法(试行)

    江苏省热电联产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 为了促进我省热电联产事业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所具有的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增加电力供应、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综合......

    江苏省矿山救护队管理办法(试行)修改版

    江苏矿山救护队管理办法(试行) (讨论稿)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矿山救护队(以下简称救护队)管理,促进救护队专业化、正规化、标准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

    在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公示暂行办法-国家统计局(5篇范例)

    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公示暂行办法 (公开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统计法》和《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加强依法统计,推进......

    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办法(试行)(合集五篇)

    国家卫生计生委 关于印发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卫疾控发〔201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精神卫生法》第二十......

    《辽宁省失信投诉举报管理办法(试行)》(精选多篇)

    辽信发〔2012〕2 号 关于印发《辽宁省失信投诉举报 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为规范全省失信投诉举报管理工作,加大对失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