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苏州地方税务局涉税失信行为管理办法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江苏省苏州地方税务局涉税失信行为管
理办法
核心内容:江苏省苏州地方税务局涉税失信行为管理办法中,构建纳税人信用体系,建立涉税失信档案。如果纳税人有欠缴税款,不按规定正常纳税申报、偷逃税款等情况,纳税人被统一纳入涉税失信名单中。接下来法律快车为您详细介绍。
关于发布《江苏省苏州地方税务局涉税失信行为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
为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纳税信用管理,推动纳税人诚信自律,提高税法遵从度,切实维护国家的税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局制定了《江苏省苏州地方税务局涉税失信行为管理办法(试行)》,现予以公告。
江苏省苏州地方税务局
2014年12月15日
江苏省苏州地方税务局
涉税失信行为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纳税信用管理,推动纳税人诚信自律,提高税法遵从度,切实维护国家的税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公告〔2014〕40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公布办法(试行)〉的公告》(公告〔2014〕41号)、《江苏省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苏政办发〔2013〕99号)、《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苏政办发〔2013〕100号)、《苏州市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苏府办〔2014〕192号)和《苏州市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苏府办〔2014〕193号)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条 苏州市范围内(不含苏州工业园区、张家港保税区,下同)纳税人及自然人涉税失信行为(以下简称为失信行为)的认定、惩戒及其管理,适用本办法。
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对象包括在苏州市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含个体工商户、自然人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和对失信行为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失信行为指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第五条 各级地方税务局负责辖管范围内纳税人及自然人的涉税失信行为管理工作。
第六条 失信行为管理遵循客观公正、标准统一、分级分类、动态调整的原则。
第七条 各级地方税务局应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与相关部门建立信用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推动纳税信用与其他社会信用联动管理。
第二章 失信行为的认定范围
第八条 失信行为按适用对象分为纳税人失信名单和自然人失信名单。
第九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纳税人列入纳税人失信名单:
(一)有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行为的;
(二)被处以行为类行政处罚,或因认定为偷税被处以税款类行政处罚的;
(三)有按照《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公布办法(试行)》规定可以公示的行为的;
(四)按照《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评价年度应直接判为D级的。
第十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自然人列入自然人失信名单:
(一)纳税人失信名单中所列纳税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业主。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二)对纳税人失信名单中所列纳税人的失信行为负主要责任的财务负责人。
第三章 失信行为的评价标准
第十一条 失信行为按照严重程度从高到低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严重失信行为(下称黑名单)、较重失信行为(下称黄名单)和一般失信行为。
第十二条 应认定为具有严重失信行为的纳税人包括:
(一)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逾期6个月以上仍未缴纳的;
(二)被处以以下类型行政处罚的:
1.被处以行为类一般行政处罚,罚款金额1万元以上的;
2.因认定偷税被处以税款类一般行政处罚,罚款金额10万元以上的;
(三)根据《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公布办法(试行)》依法被公示的;
(四)评价年度直接判为纳税信用D级的。
第十三条 应认定为具有较重失信行为的纳税人包括:
(一)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逾期2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仍未缴纳的;
(二)被处以以下类型行政处罚的:
1.名单调整前12个月以内,有违反发票管理规定被行政处罚1次以上或者情节严重的;
2.被处以行为类一般行政处罚,罚款金额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符合本条第(二)款第1项的除外;
3.因认定偷税被处以税款类一般行政处罚,罚款金额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十四条 应认定为具有一般失信行为的纳税人包括:
(一)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逾期2个月以内仍未缴纳的;
(二)被处以以下类型行政处罚的:
1.被处以行为类行政处罚,罚款金额2000元以下的;
2.因认定偷税被处以税款类行政处罚,罚款金额5万元以下的。
第十五条 自然人失信行为的等级划分依据对应纳税人的失信行为等级进行评定。
第四章 失信行为的结果应用
第十六条 对列入失信名单的纳税人及自然人,各级税务机关应加强内部管控,按照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原则,实行差别管理。存在较重及严重失信行为的,税务机关应主动对外提供,提升失信信息的联动效应。
第十七条 失信名单的内部应用
(一)分类纳入风险管理,作为重点监控对象,提高监督检查频次。发现税收违法违规行为应进行处罚的,不得适用规定处罚幅度内的最低标准。
(二)对欠缴税款纳税人,拒不接受税务机关处理的,采取发票停限供措施。
(三)对非正常纳税人,加强关联企业的监控和管理。
(四)列入失信名单的纳税人不作为政府购买服务对象。
(五)及时督促纳税人和自然人停止和纠正失信行为,可采取信用提醒和诚信约谈等方式予以惩戒。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信用提醒指将失信信息书面通知纳税人,提醒其纠正和规范相关行为。诚信约谈指对纳税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进行约谈,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敦促其在今后的生产、经营和服务中严格自律、诚信守法。
(六)税务机关依法与相关部门实施联合惩戒措施。
(七)税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依法采取其他严格管理的措施。
第十八条 失信名单的外部应用
(一)将失信信息通报相关部门,建议在经营、投融资、取得政府供应土地、进出口、出入境、注册新公司、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获得荣誉、安全许可、生产许可、从业任职资格、资质审核等方面予以限制或禁止。
(二)将失信信息提供各级信用平台,供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使用部门在对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荣誉评定、信用等级评定和实施行政许可等工作时,作为参考依据。
(三)对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在出境前未按照规定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或者提供纳税担保的,税务机关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有关规定,通知出入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
(四)因税收违法行为,触犯刑事法律,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五年,税务机关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规定,通知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限制其担任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五)对公布的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税务机关可以依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向征信机构通报,供金融机构融资授信参考使用。
(六)对税务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行政处罚案件的当事人,由执行法院依法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采取限制高消费等惩戒措施。
第五章 失信行为的信息管理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十九条 失信信息统一纳入系统管理,按期自动归集,及时、准确、完整地整合形成失信名单。
失信名单定期滚动更新,分类公示发布并提供外部应用。
第二十条 失信名单按季筛选产生。涉税黄名单有效期3年;自然人纳税人或自然人列入涉税黑名单有效期5年;其他纳税人列入涉税黑名单有效期7年。
有效期自纳税人或自然人列入失信名单的失信行为全部消除之日起计算。有效期内失信等级提升的,自评定等级调整之日起重新计算。
第二十一条 涉税黄名单、黑名单分别提供、纳入苏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黄名单、黑名单。
第二十二条 失信名单发布公告内容包括:
(一)纳税人名称、纳税人识别号、组织机构代码、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及公民身份证件号码(隐去出生年、月、日号码段,下同),负有直接责任的财务人员姓名及身份证件号码;
(二)自然人姓名及身份证件号码;
(三)主要违法、违规事实、相关法律依据、处理情况、处理单位。
第二十三条 列入失信名单的纳税人或自然人,对失信行为的认定结果有异议,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向税务机关纳服部门书面申请实施信用修复:
(一)税务机关评定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
(二)非因主观故意发生的失信行为,且已及时整改到位。
第二十四条 纳税服务部门受理信用修复申请后,于2日内传递至基础管理部门进行信息核实。基础管理部门于10日内完成核实任务,确认失信行为评定错误或有特殊原因已整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改解除的,15日内逐级报市局征管科技部门修正信用名单。征管科技部门同步修正对外提供或公示的信用名单。
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信用修复申请之日起30日内做出回复。由纳税服务部门对纳税人或自然人予以书面回复,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五条 信用修复核实期间,不影响失信信息的公示与处理。
第二十六条 纳税人和自然人对其失信信息享有知情权。信用评价状态变化时,税务机关应采取适当方式进行通知、提醒。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以内”、“以下”包含本数,“以上”不包含本数。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江苏省苏州地方税务局制定实施。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大连市地方税务局查办涉税举报案件
大连市地方税务局
查办涉税举报案件工作管理办法
(大地税发[2002]75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查办涉税举报案件工作,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举报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行为(以下简称税务违法行为)的权利,依法严肃查处税务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国家税务总局《税务违法案件举报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查办涉税举报案件管理工作必须依靠群众、方便群众,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统一管理、分级负责、严格保密、接受监督的原则。
第三条 市局设立税务违法案件举报中心(以下简称举报中心),办事机构设在税务稽查处。各基层局亦应设立举报中心,办事机构,市内各稽查分局设在综合科;保税区地方税务局设在综合业务科、其他各基层局设在法制综合科(处)。市局举报中心指导和协调各基层局举报中心工作,各基层局举报中心应当向市局举报中心报告查处涉税举报案件工作情况,市局举报中心应当定期通报和上报查处涉税举报案件工作情况。
第四条 各举报中心应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号码、通讯地址及其他联系方式、方法;设立举报箱和举报接待室,为举报人提供便利条件。
第五条 各举报中心应建立接待群众举报值班制度,在工作时间内,必须安排专人负责接听举报电话、接待举报人。有条件的举报中心,还可设置受理涉税举报专用录音电话或电子信箱,以方便举报人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以及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税务机关反映有关税务违法问题。
第六条 举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鼓励群众举报税务违法行为;
(二)受理、管理、处理举报材料;
(三)转办、交办、督办举报案件;
(四)审核举报案件的查办情况;
(五)上报、通报举报事项的查办情况;
(六)统计、分析举报管理工作的数据情况;
(七)开展对举报人的保护、奖励工作。
第七条 税务机关要与公安、检察、纪检、监察机关以及其他执法机关加强联系和合作,做好举报管理工作。对涉及到税务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举报案件,应及时移送同级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第八条 举报中心受理举报的范围是: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和虚开、伪造、非法提供、非法取得发票,以及其他税务违法行为。
第九条 举报可以采用书信、口头、电话或者举报人认为方便的其他形式提出。实名举报和匿名举报均须受理,举报人不愿提供自己的姓名、身份或者不愿公开举报行为的,应当予以尊重和保密。第十条 接听举报电话和接待举报人来访的举报中心工作人员要讲究文明礼貌,做到热情和蔼、态度端正、认真负责。必须细心听取举报人的叙述,并加以合法提示、正确引导。
第十一条 在接听举报电话和接待举报人过程中,必须对被举报人的准确全称(或姓名)、详细地址(或住址)、税务违法行为的具体手段、方法、情节及相关证明、证据询问清楚,并且应当要求举报人提供证据材料。第十二条 对举报人的叙述,如属于受案范围,接听和接待人员必须在《涉税举报案件记录簿》上全部记录,不得不记或删改。结束接听前,应就记录内容向举报人复述、核对。对来访的举报人,接待人员应让其在《涉税举报案件记录簿》上签名。
第十三条 举报人叙述结束后,接听和接待人员必须告知举报人要求答复查处结果的,应留下真实姓名和联系方法,由税务机关在查处结束后,通知其按约定时间到指定地点,当面给予答复。举报人拒绝提供姓名的,必须告知举报人因不提供姓名,税务机关将不予答复查处结果和给予举报奖励。举报人留下证明其身份的密码除外。第十四条 受理口头举报或者电话举报,须征得举报人的同意,才可以录音。其中,对采取录音电话自动受理举报方式的,在电话接通时应有征询举报人同意的语音提示。
第十五条 举报中心在收到各种举报信件的当日,必须安排专人拆阅审读,并在《涉税举报案件登记簿》上登记。受理其他形式的举报也必须留有记录。
第十六条 税务违法案件的举报材料,由举报中心统一管理。税务机关的领导和税务机关的监察、信访及其他部门受理的涉税举报,应及时批交或者移送本级举报中心登记处理。
第十七条 对市局举报中心受理的举报案件,由市局举报中心按照案件的来源、税务违法性质、举报内容详实程度,进行分类,实行等级管理,即A类、B类、C类,并且在《涉税举报案件交(转、催)办通知书》上注明案件的分类等级。
第十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举报案件实行A类管理:
(一)国家税务总局、省地税局、市地税局领导批转的要求限期回复查处结果的涉税举报案件;
(二)政府有关部门转来的要求限期回复查处结果的涉税举报案件;
(三)举报线索清晰,反映偷税问题证据充分,数额、性质达到《重大税务违法案件管理制度》规定标准的署名或匿名涉税举报案件;
第十九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举报案件实行B类管理:
(一)举报线索清晰,有部分证据能说明其反映的问题属实的涉税举报案件;
(二)署名的涉税举报案件;
(三)国家税务总局、省地税局、市地税局领导批转的和政府有关部门转来的,不要求限期回复查处结果涉税举报案件;
第二十条 除第十八、十九条规定标准外的其他涉税举报案件作为C类管理。
第二十一条 实行A类管理的涉税举报案件应由检查单位的一把手负总责,并按《重大税务违法案件管理制度》的规定由市局督办或直接组织查办。
第二十二条 实行B类管理的涉税举报案件要优于日常检查,由分管副局长负责,并在限定的期限内结案。
第二十三条 实行C类管理的涉税举报案件按本办法查处。第二十四条 举报中心可以对举报内容进行初步调查和落实。如为署名举报,各举报中心可以约请举报人面谈或者补充书面材料。第二十五条 举报中心对举报信件、记录及其他材料初步审查后,认为被举报事项尚不具备调查价值的,由举报中心填写《涉税举报案件交(转、催)办通知书》,报主管局长批准,登记后暂存备查。第二十六条 市局举报中心受理的涉税举报,由市局根据不同情况安排有关基层局查处。各基层局举报中心受理的涉税举报案件,被举报人属于本局当年税务检查对象范围之内的,可由本局进行查处。如在范围之外的,应报市局,由市局根据不同情况安排有关基层局查处。
第二十七条 各基层局举报中心受理的不属于本局查处范围的举报案件,在《涉税举报案件登记簿》上登记后,填写《涉税举报案件交(转、催)办通知书》,移送市局举报中心批办或转办。
第二十八条 各举报中心受理的涉税举报案件,其内容涉及国税机关业务的,应填写《涉税举报案件交(转、催)办通知书》直接转给本辖区国税机关处理或报市局举报中心转办。
第二十九条 对不属于税务机关受理范围的举报案件,举报中心应当告知举报人向有处理权的单位反映,或者将举报材料移送有处理权的单位。
第三十条 对属于本举报中心管辖和查处的举报案件,举报中心应自受理之日起三日内,填写《涉税举报案件交(转、催)办通知书》,经主管局(处)长批准后,送检查部门或主管分局查处,并限定查处时限,查处时限最长不超过30日。特殊情况除外。
第三十一条 对特殊的举报事项,市局举报中心可直接组织查处。
第三十二条 检查部门在接到举报中心的检查指令后,应严格按有关法律法规查处,在对举报的问题逐一查实的基础上,对被举报人的涉税问题全部查处。
第三十三条 对查结的举报案件,检查部门应填写《承办涉税举报案件报告书》在规定的时限内报告下达检查指令的举报中心;对市局举报中心交办的举报案件,应当填写《承办涉税举报案件报告书》,连同案件卷宗复印件一同上报市局举报中心;案情复杂的,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应在期满之日前上报查处情况,在以后每隔30日上报阶段性的查办情况,直至结案为止。
第三十四条 《承办涉税举报案件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一)举报案件的来源、形式和时间;
(二)举报反映的涉税问题;
(三)税务违法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四)案件调查的时间以及采取措施、手段和方法;
(五)查证的税务违法事实、涉税金额、所属期间和当事人所采取的手段;
(六)税务违法行为所触犯的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七)税务违法的性质;
(八)需要说明的其他有关事项。
第三十五条 因特殊原因确实无法查实和进行处理,稽查人员应当在《承办涉税举报案件报告书》中说明情况,报主管局长批准后暂存备查。
第三十六条 各举报中心对报告的举报案件处理结果,应当认真审查。对于事实不清或举报问题没有查实的,应当书面通知检查部门(分局)补充调查或者重新调查。
第三十七条 举报材料的保管和整理,必须严格依照《全国税务机关档案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八条税务机关及其举报中心应当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利。
第三十九条 受理、查办举报的工作人员与举报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第四十条 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查办举报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
(一)举报的受理、登记、转办、查处、保管等各个环节,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保密,不得私自摘抄、复制、扣压、销毁举报材料。
(二)对举报人和举报案件的内容要严格保密,严禁泄露举报人的姓名、单位、住址等情况;严禁将举报情况透露给被举报人。
(三)对查办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步骤、措施、证据和每一项内容都实行严格地保密。
(四)调查核实情况时,不得出示举报材料原件或者复印件,不得暴露举报人;对匿名的举报书信及材料,不得鉴定笔迹。
(五)宣传报道和奖励举报有功人员,除本人同意外,不得公开举报人的姓名、单位。
第四十一条 对税务违法当事人的有关纳税资料也应实行保密。严格税收执法,不因举报人中止举报,而停止对税务违法案件的查处。第四十二条 坚持公正立场,不在举报人和被举报人之间充当调解人。
第四十三条 对举报人要求答复查处结果的,在案件查结后,由直接查处案件单位的举报中心工作人员简要告其所举报的税务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理决定,但不提供税务行政处理决定书及有关案情材料。如举报人对查处结果不满意,要求重新举报,但没有提供新的线索、证据,可不再安排检查。
第四十四条 税务机关对举报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和虚开、伪造、非法提供、非法取得发票,以及其他税务违法行为的有功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举报人),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前款的物质奖励,不适用于税务、财政、审计、海关、工商行政管理、公安、检察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
对本企业偷税行为应依法承担责任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直接责任人员(如财会人员等),主动向税务机关报告本企业偷税等违法问题的行为,也不属于举报奖励的范围。
第四十五条 举报奖励对象原则上限于实名举报人;但对匿名举报案件查实后,税务机关认为可以确定举报人真实身份的,酌情给予奖励。
第四十六条 各举报中心应建立税务违法案件举报奖励基金,专款滚动使用。举报奖励从举报奖励基金中支付。
第四十七条 税务违法举报案件经查实并依法处理后,根据举报人反映问题的真实、准确程度;提供的查案线索的具体、详实程度;是否提供了有关税务违法的证据;查补税款的多少等,按照实际追缴税款数额的百分之五以内掌握计发奖金;没有应纳税款的,按照实际追缴罚款数额的百分之十以内掌握计发奖金,每案奖金最高数额不超过人民币十万元。
第四十八条 对有重大贡献的举报人,经市局批准后,奖金限额可以适当提高。重大贡献是指:
(一)举报人所举报的案件偷税情况严重,性质恶劣,影响范围广的;
(二)举报人所举报的案件偷税数额在200万元以上的。
第四十九条 同一税务违法行为被多个举报人分别举报的,主要奖励最先举报人。举报顺序以举报中心受理举报的登记时间为准。但其他举报人提供的情况对查清该案确有直接作用的,可以酌情给予奖励。第五十条 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举报人联名举报同一税务违法行为的,按一案进行奖励,奖金由举报第一署名者或者第一署名者委托的其他署名者领取。
第五十一条 举报奖金由负责查处税务违法举报案件的税务机关支付。举报中心应当在案件查补税款入库后一个月内,根据举报人的申请填写《税务违法案件举报奖励审批表》,提出奖励对象和奖励金额,并注明有关事项,按照规定程序审批后,通知举报人领取奖金。
第五十二条 举报人应当在接到举报中心领奖通知后三个月内,持本人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到指定地点领取奖金;逾期不领取的,视为放弃权利。
第五十三条 举报人领取奖金时,应当在《税务违法案件举报奖励付款专用凭证》上签名,并注明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的号码及填发单位。
《税务违法案件举报奖励付款专用凭证》由举报中心作为保密件保管。领取奖金款项的财务凭证另行制作,财务凭证只注明举报案件名称、编号和举报奖金数额及审批人、经办人的签名,不填写举报内容和举报人姓名及身份。
第五十四条 举报中心颁发举报奖金时,可应举报人的请求,简要告其所举报的税务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理决定,但不提供税务行政处理决定书及有关案情材料。
第五十五条 税务机关工作人员支付举报奖金时,应当严格审核,防止奖金被骗取。对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致使奖金被骗取的,除追缴奖金外,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第五十六条 对有突出贡献的举报人,税务机关除给予物质奖励外,还可以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但公开表彰宣传必须事先征得当事人的同意。
第五十七条 举报人取得的奖金收入,依照有关规定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第五十八条 对举报管理工作中违反保密规定的责任人员,要根据情节和后果给予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九条 对压制、迫害、打击报复举报人的,应当视情节轻重,分别由税务机关的纪检、监察机构或者移送纪检、监察、检察及其他有关机关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第六十条 税务机关在举报管理工作中不履行职责、推诿、敷衍、拖延的,上级税务机关应予通报批评,并视情节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一条 举报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给工作造成损失的,税务机关应当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未作规定的事项,依照国家税务总局《税务违法案件举报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2年8月1日起施行,《大连市地方税务机关查办涉税违法举报案件工作制度》(大地税发[1998]19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江西省地方税务局民主评税管理办法
江西省地方税务局民主评税管理办法
3033
2005-07-21 征管处
有效
生效日期:2005-07-2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对定期定额征收方式征收税款的纳税人的税收征管行为,增强税收执法工作的透明度,促进地税人员的勤政廉政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实施细则》、《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依照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方式征收税款的纳税人,但实行行业税收管理的,遵从行业税收管理办法。
第三条 地税机关应加强对纳税人财务管理的辅导和监督,促使其建帐建制,对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确需实行定期定额征收的,应进行税务认定工作。
第四条 民主评税是将税收纳税定额核定、定额调整的全过程置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增强税收执法的透明度,保证税收纳税定额核定的公平、公正、公开。
第五条 本办法规定的纳税定额评定包括:纳税人纳税定额的重新评定;新开业户的纳税定额评定;原定纳税定额的调整。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六条 为加强对民主评税的组织管理,各县(市、区)局应成立二级民主评税机构:即县(市、区)地税局成立民主评税领导小组;基层地税分局(所)成立民主评税小组。
第七条 县(市、区)局民主评税领导小组,由各县(市、区)局分管局领导和征管、税政、监察、稽查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主要职责包括:对本县(市、区)范围内民主评税工作的组织实施、督查和指导;确定各类纳税人的定税参数指标和指标值,审批所有纳税人的纳税定额。
第八条 基层地税分局“民主评税小组”由基层地税部门的领导、干部和聘请的纳税人代表以及邀请的乡镇、街道领导、工商、国税代表组成。其主要职责包括:选定典型调查户,确定有关定税参数;初步拟定纳税人的定税参数值及纳税定额,并上报县(市、区)局民主评税领导小组审批;根据县(市、区)局最终核准的结果下达《定额核定通知书》,并定期在公共场所公开纳税人的定额核定情况。
第三章 评税规则
第九条 纳税定额评定的基本原则。
1、纳税人纳税定额原则上每年评定一次,各征管单位对核定征收纳税人的纳税定额重新核定时间原则为每年11月份,10月底前为调查摸底阶段(含典型调查),11月中、上旬为民主评税、张榜公示、整理上报阶段。12月底前为定额审批、下达定额、组织实施阶段,第二年元月1日起执行新定额。
2、民主评税工作必须严格按照业户自报、典型调查、定额核定、民主评议、张榜公示、上报审批、下达执行的程序进行。
3、基层地税部门对核定征收纳税人的纳税定额进行重新核定时,必须开展典型调查,调查面不得低于10%。典型调查户的选取应符合以下条件:
(1)与其他未被调查户之间具有可比性。
(2)在所经营的行业、地段及经营规模等方面有典型代表性。
(3)已连续经营六个月以上的正常经营业户。
(4)管理单位认定的其他条件。
(5)基层地税部门应将典型调查户的调查情况及时、全面地在《典型调查情况登记簿》中登记。
第十条 新开业户纳税定额的评定程序。
1、业户自报。纳税人自开业之日起15日内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地税管理人员应发给其《纳税事项告知书》,《纳税营业额核定申请表》,纳税人将预计的生产经营情况、纳税营业额、收益额和纳税人的基本情况,如从业人员、经营面积、地段、行业等填报《纳税营业额核定申请表》;
2、调查摸底。基层地税部门应于每月组织地税管理人员对当月新开业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的实地摸底调查,主要调查与核定纳税人税款有关的情况,如:房屋租金、人员工资、水电费用等经营费用以及营业地段、经营面积、经营项目和经营规模等。
3、定额拟定。基层地税部门应根据纳税人自报生产经营情况和管理人员的调查摸底情况,按照民主评税的方法和程序,拟定营业额及所得额,并按适用税率或征收率确定应纳税定额,报县(市、区)局审核。
4、张榜公示。基层地税部门将纳税人的经营地点、经营项目、定税指标、定税参数和应纳税营业额及所得额和应纳税额等内容及时在办税服务厅或公共场所进行公示。
5、定额调整。基层地税部门应根据张榜公示后收集到的反馈意见,对原拟定的纳税定额进行适当调整并报县(市、区)局审批。
6、下达定额。基层地税部门应按县(市、区)局批准的纳税定额制作《定额核定通知书》,送达纳税人并以此作为执行的依据。
第十一条 原定纳税定额的调整程序。
1、纳税人生产经营规模、经营范围、从业人员、经营费用等定税参数发生明显变化的,基层地税部门经调查认定纳税人的纳税定额与实际经营情况存在明显差异的,或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主管税务机关认为应当调整的,应按规定调整其纳税定额,并报县(市、区)局民主评税领导小组审批,根据核准的纳税定额下发《纳税定额调整通知书》。
2、纳税人要求调整纳税定额的,应提出申请,填写《调整纳税定额申请表》,并提供有关证明资料,详细说明申请调整纳税定额的理由。基层地税部门应无条件受理纳税人的纳税定额调整申请,及时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实地调查,对其生产经营费用、经营情况等定税参数和各种指标值进行调查核实,按规定的方法和程序测算纳税人应纳税额,区别不同情况作出处理:
(1)经调查认定纳税人的核定税收定额确有不当的(与实际差异20%以上或显失公平的),应对其纳税定额进行合理调整。
(2)经调查纳税人的纳税定额与实际经营情况并无明显差异的,不予调整其纳税定额,并下发《不予调整应纳税额通知书》通知纳税人。
3、基层地税部门应将调整纳税定额的有关调查、调整情况及时在《纳税定额调整登记簿》中登记。
4、基层地税部门应将调整纳税定额后的纳税人名称、经营地点、经营项目、原定税额、调整税额等情况定期在公共场所进行公告。
第四章 评税方法
第十二条 对纳税人应纳税定额的评定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定税指标。在同行业的纳税人中选定典型纳税户进行调查,确定与纳税人营业额、所得额有关的各种指标,如成本、费用、投入、产出、规模、地段、从业人员等,作为定税指标。
2、确定定税参数。定税指标确定后,根据典型纳税户定税指标值推算其营业额或所得额,并按规定的税率或核定的征收率计算出应纳的税额。将典型纳税户的应纳税额和定税指标值作为核定其他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参数。
3、确定定税系数。定税参数确定后,用其他纳税人的同类指标值与典型纳税户的定税参数值进行比较,按差异大小设置不同的系数,用作核定其他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定税系数。
4、确定应纳的定税额。
计算公式为:定税额=典型纳税人应纳税额×∑定税系数
第十三条 对典型纳税户的应税营业额或所得额的核定,采取以下方法确定:
(1)本量利分析法[即(纳税人每月固定经营费用+合理利润)/(毛利率-征收率)]
(2)成本费用保本法[即(纳税人每月固定经营费用/(毛利率-征收率)]
(3)因素分析法(即根据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工具的数量等因素核定).(4)以耗定产、以产定销的办法。(即按纳税人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因素核定)
(5)按照其他的合理的方法进行核定。
采用前款所列一种方法不足以正确核定应纳税额时,可以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核定。
纳税人每月固定经营费用包括纳税人自身维持生活必需的费用(按规定的计税工资标准核定)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四条 对纳税人纳税定额的调整,按调后不调前的原则,仅限于调整纳税人以后纳税期的定额,审查期间执行原定的纳税定额。
第十五条 基层地税部门应及时受理纳税定额申请,在1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并将批准结果告知纳税人。
第十六条 对实行定期定额征收的纳税人侧重于加强催报催缴,不得随意检查。
第十七条 民主评税过程中使用的表格式样由设区市局在其所辖范围内统一格式、统一印制。
第十八条 同城定期定额纳税人的定税指标和系数应统一规定,做到公平合理。
第十九条 基层地税部门开展民主评税工作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填写相关的表格资料,使纳税人纳税定额的核定做到评税有据、公平合理。
第二十条 各级地税机关应严格按照本法开展民主评税工作,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区分管理责任。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将按照《江西省税收执法责任追究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江西省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4年7月1日起执行。
第四篇: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分级分类稽查管理办法(试行)
江苏省地税局关于印发《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分级分类稽查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苏地税发[2007]41号 2007年4月4日)
各省辖市及苏州工业园区地方税务局,常熟市地方税务局:
现将《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分级分类稽查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分级分类稽查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分级分类稽查工作,强化对重点税源的监控,遏制重大涉税违法行为的发生,加大对涉税大要案件的查处力度,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职能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分级分类稽查是指在日常稽查工作中,根据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纳税规模对被查对象进行合理分类,由不同层级的税务稽查机构按照突出重点、高效稽查的原则,开展税务稽查活动的一种稽查工作组织方式。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江苏省地税系统各级税务稽查机构所实施的各类税收检查。
第四条 分级稽查包括三个层级:
一、省级稽查机构督办,省辖市级稽查机构查处,必要时,省级稽查机构可直接查处;
二、省辖市级稽查机构直接组织力量查处或委派县(市、区)级稽查机构查处;
三、县(市、区)级稽查机构查处。
第五条 被检查对象分为三类:
A类:省内各级重点税源户;
具体标准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苏州工业园区年地税纳税额1000万以上的纳税人;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年地税纳税额600万以上的纳税人;盐城、淮安、徐州、连云港、宿迁年地税纳税额400万以上的纳税人。
B类:省辖市内各级重点税源户;
C类:县(市、区)内各级重点税源户。
B、C类检查对象的具体标准由各省辖市自行制定,并报省局稽查局备案。
第六条 对纳入分级分类稽查管理的纳税人,各级稽查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及时调整分级分类稽查的标准和名单。
第七条 分级分类的基本原则:
对A类被查对象的查处工作一般由第一层级的税务稽查机构负责;对B类被查对象的查处工作一般由第二层级的税务稽查机构负责;对C类被查对象的查处工作一般由第三层级的税务稽查机构负责。
对年纳税额虽未达到分类标准,但确需由上一层级的税务稽查机构查处的纳税人,下一层级的税务稽查机构应及时报告上级税务机关。
第八条 对符合规定标准的案件和其它确需上级税务稽查机构组织查处的案件,上级稽查机构如决定由其直接组织查处,在执法主体变更的情况下,应在办理案件移交手续后依法进行;在执法主体不变和上级稽查稽查机构决定列为督办案件的情况下,则由案件现承办机构依法完成查处工作。
第九条 各级稽查机构纳入分级分类稽查的检查户数应与稽查机构人员力量相匹配,要确保在五年内将纳入分级分类稽查管理范围的纳税人检查一遍。
第十条 分级分类稽查选案要综合考虑纳税人纳税总额、纳税排名、分税种纳税情况、企业规模、所处行业、纳税负担率以及税务稽查频率等因素,并兼顾被查对象中市、县纳税人的比例。
第十一条 对重点税源户的检查应突出重点,尤其要突出对其中存在较多涉税问题的纳税人的检查。每检查的纳入分级分类稽查范围的纳税人上年入库税款总额占上年地方税收收入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7%。
第十二条 在分级分类稽查工作中,对不同的被查对象可采取异地交叉稽查、省市联动稽查、市县联动稽查等组织方法。
第十三条 上级稽查机构应加强对下级稽查机构分级分类稽查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实现对分级分类稽查从计划制定、检查实施到成果实现的全过程监控,并及时通报分级分类稽查工作开展情况。
第十四条 在分级分类稽查工作中,各级稽查机构应建立案件解剖制度,认真总结查处经验,研究发案规律,形成工作指南,并有意识地收集、制作和保存典型案例素材,加大对典型案例的曝光力度。
第十五条 省辖市局稽查局应于每年一月份上报上分级分类稽查开展情况和本分级分类稽查计划以及符合A类标准的纳税人名单,七月份上报上半分级分类稽查开展情况和下半分级分类稽查计划。
各级稽查机构应指定专人负责整理、汇总和上报分级分类稽查信息、资料。
第十六条 分级分类稽查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果作为税务稽查工作绩效考核管理的基本依据之一。
分级分类稽查考核内容包括:分级分类稽查检查户数、分级分类稽查监控面、处罚率、入库率以及资料报送、档案管理等。
分级分类稽查监控面=分级分类稽查对象上年入库税款总额/同期地方税收收入总额第十七条 各省辖市级稽查机构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并报省局稽查局备案。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江苏省地方税务局稽查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各地在实施本办法过程中,遇到问题及建议要及时向省局稽查局报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二00七年四月一日起试行。
第五篇:浙江省地方税务局 办理纳税人涉税事项 操作指南
浙江省地方税务局
浙地税函〔2009〕66号
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清理简并
纳税人报送涉税资料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地方税务局(不发宁波),省地方税务局直属一分局:
为切实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减少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时报送的涉税资料,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清理简并纳税人报送涉税资料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7〕1077号)精神,结合我省《税友2006》运行实际,省局对全省地税系统征管业务中纳税人依申请事项所报送的资料进行了全面清理,并据此编写了《办理纳税人涉税事项操作指南》(附件4),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涉税资料清理简并结果
本次清理简并纳税人涉税资料,涉及税政、规费、法规、计财、征管等部门要求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时报送的各种资料,清理结果如下:
(一)取消的办税业务事项52项,不再要求纳税人办理此类业务(详见附件1:取消的办税业务清单)。
(二)减少的主表份数41份,附列资料113 项,不再要求纳税人提供这些涉税资料(详见附件2:减少的涉税资料清单)。
(三)保留的办税业务共计123项,主表 92张,份数245 份,附列资料 304项(详见附件3:保留的办税业务清单)。
二、实施简并的相关安排及要求
(一)对因取消相关办税业务及涉税资料,要根据此次清理结果,做好《税友2006》相关业务流程及技术处理(撤销)工作。
(二)对因减少相关办税业务及涉税资料,要按照操作指南,并结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做好《税友2006》相关业务流程的修改、简化、重组工作。
(三)对增加或保留的相关办税业务及涉税资料,各地要按照《办理纳税人涉税事项操作指南》的要求,做好贯彻落实工作;对各环节间需要信息共享的资料,通过优化办税流程,做好配置,不再要求纳税人重复报送。
(四)各级地税机关要做好此次清理简并的宣传和辅导工作,对取消和简并的事项及减少的报送资料清单要在办税服务厅、地税网站进行公示。
(五)各级地税机关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局有关简并、规范纳税人涉税资料的原则和优化流程、资料共享的要求,对由本级明确要求纳税人报送的涉税资料进行清理,并
于2009年6月底前将清理结果和贯彻落实情况,行文报送省局(征收管理处)。
三、本《通知》自2009年4月1日起执行。本次清理简并所涉及纳税人报送资料和其他规定不一致的,以本通知规定为准。
附件:
1.取消的办税业务清单
2.减少的涉税资料清单
3.保留的办税业务清单
4.《办理纳税人涉税事项操作指南》
二ΟΟ九年二月二十七日
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办公室
打字:胡一鸣校对:征收管理处年3月2日印发楼利燕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