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推行涉税受理审核审批管理系统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13:07: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推行涉税受理审核审批管理系统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推行涉税受理审核审批管理系统的通知》。

第一篇: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推行涉税受理审核审批管理系统的通知

福建省地方税务局

闽地税函„2010‟25号

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推行涉税受理审核审批

管理系统的通知

各市、县(区)地税局,省、各设区市地税局直属分局、稽查局,福州、泉州、漳州市地税局外税分局,泉州、南平市地税局征收分局(不发厦门):

根据《福建省地方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税务行政许可若干问题的通知》(闽地税发„2004‟178号)、《福建省地方税务行政审批暂行规定》(闽地税发„2004‟304号)、《福建省地税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闽地税发„2005‟22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办税服务厅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128号)及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为进一步规范我省地税部门依纳税人申请受理审核审批管理工作和征管流程,省局组织开发了涉税受理审核审批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审核审批系统),在福州晋安区地税局、莆田荔城区地税局、宁德蕉城区地税局、漳州市 — 1 — 区等试运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决定在全省(除厦门外)全面推广运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审核审批系统的适用范围及主要功能

(一)适用范围

审核审批系统适用于依纳税人申请的涉税受理事项(除纳税申报、发票发售、发票验旧、发票缴销、窗口代开发票等直接办理外),涉及税务登记、认定管理、发票外部管理、证明管理、税收优惠管理、申报征收、纳税担保申请、税务行政救济、规费管理等九大类。

(二)主要功能

审核审批系统分三个部分:

一是涉税事项的受理审核审批管理,主要是按照《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福建省地税系统办理纳税人涉税事项操作指南>的通知》(闽地税函„2009‟122号)的要求,将依纳税人申请的受理事项纳入《审核审批系统》进行管理,以工作流的方式实现受理、审核、审批、文书制作、文书送达、资料归档全程监控、管理,具有流程、时限、权限的设置功能以及工作效率考核功能。

二是员工任务管理,主要是整合现行征管系统中部分待办事项(目前包括受理审核审批、定期定额核定、虚欠处理),使每个员工的部分待办事项分类显示,具有实时提示(逾期预警)、模块链接处理(仅限于部分三层模块)、批量处理等功能。

— 2 — 三是预警事项管理,主要是按照“信息管税”的思路,利用征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对需要提醒的涉税事项及时由系统自动生成后提示给相关人员(如税管员、征收员),提高税收征管和服务水平。

二、操作规程

(一)系统维护 1.员工权限维护

县(市、区)地税局按照不同的员工设置相应的权限,系统中配置的受理事项,除税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均由办税服务厅窗口人员统一受理或办理(即办),对非即办事项经后台流转审核审批。

省局按照现行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统一配置了审批权限,各设区市局可按照现行有关文件规定配置有关角色。

2.受理事项维护

为了今后省级数据集中统一管理,受理事项暂由省局统一维护,今后如需修改、增加,由省局统一下发修订版本。

每个事项的受理资料已由省局统一维护,各设区市局可进行增加、停用、必要程度、处理方式等维护。

每个事项的操作指南已由省局统一维护(今后对于全省统一调整的政策规定由省局统一更新),各设区市局可根据本地实际进行增加。

3.流程维护

— 3 — 每个事项的办理流程、时限、权限由省局统一维护,各设区市局、省地税局直征分局可根据本地实际,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选择办税流程、适当缩短工作时限,提高办税效率。

4.电话号码维护

每个县(市、区)地税局必须维护投诉、咨询电话号码,统一打印在《受理通知书》上,以便接受纳税人投诉;纳税咨询电话可统一维护为12366。

5.减免税指标维护

各设区市局税政部门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维护各项减免税事项的主要采集指标,以便受理机关统一采集、查询。

6.员工轮岗任务转移管理

县(市、区)地税局对于员工轮岗、调离、退休等原因,需将该员工当前的待办事项、预警事项转移到新人员的待办事项、预警事项上,可通过本模块进行批量维护,保证工作正常进行。

(二)业务受理

办税服务厅工作人员根据纳税人申请的事项在“受理”模块选择受理事项,输入纳税人电脑编码,选定受理资料、份数,按照系统提示的处理方式,审核纳税人提交的资料,无误后即可打印相应的受理通知书。

1.对于即办的事项,窗口点击“即办”,输入相关指标,即可完成即办业务,作出审批决定,不需打印受理通知书,直接打印决定文书。

— 4 — 2.对于应链接相关模块输入相关数据的事项,应点击“主要指标录入”,系统自动链接相应模块,即可输入相关信息。

3.减免税申请涉及多税种的,可选定一个主税种作为受理事项,在减免税“主要指标录入”中分别按税种录入。

4.对于实行无纸化办理的单位(要有硬件支持,主要是前台扫描设备、后台存储设备、网络通讯等支持,具体由设区市局决定),可将受理资料以Word、Excel、图像等形式点击“上传附件”即可,实现内部无纸化审核审批。

(三)审核规程

1.对于限期办理的事项,相关人员收到办税服务厅转来的待办事项,应按照税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进行审核,有必要的应派人按规定程序进行实地核查,并将核查情况录入系统,提出审核意见,提交有权限的人员审批。

2.对需集体研究的事项,可输入会议纪要等内容以备查。3.对于需外单位审核审批的(如财政、国库、社保等),需将事项作“转外单位”处理,外单位办结后再作“转回”处理,系统不考核“外单位”办理的时限。

(四)审批决定

有权限审批的人员收到审核环节转来的待办事项,根据税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各环节的审核情况进行审批,作出审批决定,提交办理部门。

(五)文书制作

— 5 — 经审批后的涉税事项,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审批决定,打印相应决定文书,加盖公章后,转办税服务厅送达或直接送达纳税人(申请人)。

在审核审批系统中,对系统目前无法配置(或不需配置)相关决定文书的部分审批事项,如直接打印《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明》、《耕地占用税不征税证明》、《契税不征税证明》、《货物运输业营业税自开票纳税人认定证书》、《发票领购簿》,在《外管证》、《纳税担保书》上直接签注意见等,系统未配置决定文书,目前也无法打印。

(六)文书送达

有关人员将决定文书送达纳税人(申请人),将送达信息录入“文书管理——文书送达”模块。

(七)资料归档

按照“谁审批谁归档”的原则,审批部门将有关受理资料、会议纪要、审批文书、送达文书等进行归档,并在“文书管理——文书归档”模块输入归档信息,全程办理终结。

实行无纸化运行的单位,受理资料由扫描录入部门归档,审批文书、送达文书由审批、送达部门归档。

(八)任务管理

除由窗口受理、系统自动发起和有关人员提交的事项外,经办人员需要办理的其他涉税事项,可通过“任务管理——任务申 — 6 — 请”模块进行申请,提交部门领导审批下达;部门领导部署工作的,可通过“任务管理——任务下达”模块直接下达任务。

(九)任务授权管理

有关工作人员如出差、学习、休假等原因离岗的,可将本人办理的相关模块权限通过“系统维护——任务授权管理”授权给B岗,保证工作按时完成。

(十)业务撤单

对于纳税人提出撤销申请事项或主管税务机关认定为误操作,需撤销该申请事项的,在审批之前可通过“受理——业务撤单”撤销该申请事项,系统记录撤销的人员、时间。

(十一)延期办理

税务机关在办理涉税事项中不能按期作出决定需延期办理的,可按照《福建省地方税务行政审批暂行规定》、《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在“审核审批——延期办理审批”模块中审批,审批后办理时限相应延长。

(十二)业务注销

业务注销适用于以下业务,通过“审核审批——业务注销申请”提交有权限部门审批。

1.在行政许可事项中,发现相对人不再具备法定条件时,可以中止许可、责令限期改正;发现其有《行政许可法》第六十九条规定情形的,可以依法撤销行政许可。

— 7 — 2.在行政审批事项中,发现相对人以隐瞒、欺骗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准予审批决定的;对不具备准予审批条件的申请,地税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审批决定的;超越规定职权作出准予审批决定的;违反规定程序作出准予审批决定的;依法应当撤销行政审批的其他情形。

3.在减免税事项中发现纳税人实际经营情况不符合减免税规定条件的;采用欺骗手段获取减免税的;享受减免税的条件发生变化未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的。

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减免税时限到期的,纳税人注销、税务登记证件失效的,其行政许可、行政审批、减免税事项自动失效,不需进行“业务注销”处理,由系统自动将其作失效处理。

(十三)查询统计

系统提供受理事项的多种查询统计功能,包括补正告知查询、受理事项查询、减免税申请审批情况查询、减免税执行情况查询以及受理事项的统计、预警事项查询统计、任务办理情况查询统计、工作量查询统计、减免税审批情况统计、减免税执行情况统计、减免税按户统计、按审批级别统计等。

对于每个办理环节纸质资料需作移交的,可通过“查询统计——涉税资料移接清单查询”模块打印涉税资料移接清单,经移接双方签字后存档。

三、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

(一)加强组织领导

— 8 — 推行审核审批系统有利于加强和规范纳税人申请涉税事项的管理,实现信息管税,进一步公开办税,提高办税效率。各单位要加强对推行工作的组织领导,分管领导亲自抓,征管部门具体抓,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推广计划,努力做到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服务到位,扎实推进,确保系统推广工作顺利完成。

(二)明确部门职责

1.征管部门职责:主要负责前期培训、征管业务权限的设定、后续运行跟踪、纳税服务和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受理事项依法、规范、及时、优质办理。

2.税政、规费部门职责:主要负责减免税(费)采集录入指标的设定(设区市局),税政、规费业务权限的设定。

3.计财部门职责:主要负责申报征收、退抵税、退纳税保证金、代征代扣手续费业务权限的设定。

4.信息技术部门职责:主要负责系统的维护、更新和运行跟踪,确保系统安全、稳定、正常运行。

5.办税服务厅职责:

按照系统所提示(要求)的涉税信息,认真审核纳税人提交的相关资料,输入相关受理信息,打印相关文书、提供优质服务。

各部门不得将涉税事项在审核审批系统外受理、办理,逃避监控。

6.审核审批岗职责:

— 9 — 对需审核、审批的涉税事项,按照税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进行审核、审批,作出审核、审批决定,打印相应决定文书,送达并将资料归档。

有必要深入纳税户现场核查的,应派2个以上工作人员按规定程序进行实地核查,并将核查情况录入系统。

(三)加强跟踪反馈

各单位在运行中如发现涉税事项、征管流程、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应及时通过运维管理平台与省局联系,以便及时解决,保证系统运行顺畅。

二O一O年三月八日

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办公室 2010年3月12日印发

打字:林 敏 校对:征管处王友锋

第二篇:大连市地方税务局查办涉税举报案件

大连市地方税务局

查办涉税举报案件工作管理办法

(大地税发[2002]75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查办涉税举报案件工作,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举报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行为(以下简称税务违法行为)的权利,依法严肃查处税务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国家税务总局《税务违法案件举报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查办涉税举报案件管理工作必须依靠群众、方便群众,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统一管理、分级负责、严格保密、接受监督的原则。

第三条 市局设立税务违法案件举报中心(以下简称举报中心),办事机构设在税务稽查处。各基层局亦应设立举报中心,办事机构,市内各稽查分局设在综合科;保税区地方税务局设在综合业务科、其他各基层局设在法制综合科(处)。市局举报中心指导和协调各基层局举报中心工作,各基层局举报中心应当向市局举报中心报告查处涉税举报案件工作情况,市局举报中心应当定期通报和上报查处涉税举报案件工作情况。

第四条 各举报中心应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号码、通讯地址及其他联系方式、方法;设立举报箱和举报接待室,为举报人提供便利条件。

第五条 各举报中心应建立接待群众举报值班制度,在工作时间内,必须安排专人负责接听举报电话、接待举报人。有条件的举报中心,还可设置受理涉税举报专用录音电话或电子信箱,以方便举报人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以及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税务机关反映有关税务违法问题。

第六条 举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

(一)宣传、鼓励群众举报税务违法行为;

(二)受理、管理、处理举报材料;

(三)转办、交办、督办举报案件;

(四)审核举报案件的查办情况;

(五)上报、通报举报事项的查办情况;

(六)统计、分析举报管理工作的数据情况;

(七)开展对举报人的保护、奖励工作。

第七条 税务机关要与公安、检察、纪检、监察机关以及其他执法机关加强联系和合作,做好举报管理工作。对涉及到税务干部违法违纪问题的举报案件,应及时移送同级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第八条 举报中心受理举报的范围是: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和虚开、伪造、非法提供、非法取得发票,以及其他税务违法行为。

第九条 举报可以采用书信、口头、电话或者举报人认为方便的其他形式提出。实名举报和匿名举报均须受理,举报人不愿提供自己的姓名、身份或者不愿公开举报行为的,应当予以尊重和保密。第十条 接听举报电话和接待举报人来访的举报中心工作人员要讲究文明礼貌,做到热情和蔼、态度端正、认真负责。必须细心听取举报人的叙述,并加以合法提示、正确引导。

第十一条 在接听举报电话和接待举报人过程中,必须对被举报人的准确全称(或姓名)、详细地址(或住址)、税务违法行为的具体手段、方法、情节及相关证明、证据询问清楚,并且应当要求举报人提供证据材料。第十二条 对举报人的叙述,如属于受案范围,接听和接待人员必须在《涉税举报案件记录簿》上全部记录,不得不记或删改。结束接听前,应就记录内容向举报人复述、核对。对来访的举报人,接待人员应让其在《涉税举报案件记录簿》上签名。

第十三条 举报人叙述结束后,接听和接待人员必须告知举报人要求答复查处结果的,应留下真实姓名和联系方法,由税务机关在查处结束后,通知其按约定时间到指定地点,当面给予答复。举报人拒绝提供姓名的,必须告知举报人因不提供姓名,税务机关将不予答复查处结果和给予举报奖励。举报人留下证明其身份的密码除外。第十四条 受理口头举报或者电话举报,须征得举报人的同意,才可以录音。其中,对采取录音电话自动受理举报方式的,在电话接通时应有征询举报人同意的语音提示。

第十五条 举报中心在收到各种举报信件的当日,必须安排专人拆阅审读,并在《涉税举报案件登记簿》上登记。受理其他形式的举报也必须留有记录。

第十六条 税务违法案件的举报材料,由举报中心统一管理。税务机关的领导和税务机关的监察、信访及其他部门受理的涉税举报,应及时批交或者移送本级举报中心登记处理。

第十七条 对市局举报中心受理的举报案件,由市局举报中心按照案件的来源、税务违法性质、举报内容详实程度,进行分类,实行等级管理,即A类、B类、C类,并且在《涉税举报案件交(转、催)办通知书》上注明案件的分类等级。

第十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举报案件实行A类管理:

(一)国家税务总局、省地税局、市地税局领导批转的要求限期回复查处结果的涉税举报案件;

(二)政府有关部门转来的要求限期回复查处结果的涉税举报案件;

(三)举报线索清晰,反映偷税问题证据充分,数额、性质达到《重大税务违法案件管理制度》规定标准的署名或匿名涉税举报案件;

第十九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举报案件实行B类管理:

(一)举报线索清晰,有部分证据能说明其反映的问题属实的涉税举报案件;

(二)署名的涉税举报案件;

(三)国家税务总局、省地税局、市地税局领导批转的和政府有关部门转来的,不要求限期回复查处结果涉税举报案件;

第二十条 除第十八、十九条规定标准外的其他涉税举报案件作为C类管理。

第二十一条 实行A类管理的涉税举报案件应由检查单位的一把手负总责,并按《重大税务违法案件管理制度》的规定由市局督办或直接组织查办。

第二十二条 实行B类管理的涉税举报案件要优于日常检查,由分管副局长负责,并在限定的期限内结案。

第二十三条 实行C类管理的涉税举报案件按本办法查处。第二十四条 举报中心可以对举报内容进行初步调查和落实。如为署名举报,各举报中心可以约请举报人面谈或者补充书面材料。第二十五条 举报中心对举报信件、记录及其他材料初步审查后,认为被举报事项尚不具备调查价值的,由举报中心填写《涉税举报案件交(转、催)办通知书》,报主管局长批准,登记后暂存备查。第二十六条 市局举报中心受理的涉税举报,由市局根据不同情况安排有关基层局查处。各基层局举报中心受理的涉税举报案件,被举报人属于本局当年税务检查对象范围之内的,可由本局进行查处。如在范围之外的,应报市局,由市局根据不同情况安排有关基层局查处。

第二十七条 各基层局举报中心受理的不属于本局查处范围的举报案件,在《涉税举报案件登记簿》上登记后,填写《涉税举报案件交(转、催)办通知书》,移送市局举报中心批办或转办。

第二十八条 各举报中心受理的涉税举报案件,其内容涉及国税机关业务的,应填写《涉税举报案件交(转、催)办通知书》直接转给本辖区国税机关处理或报市局举报中心转办。

第二十九条 对不属于税务机关受理范围的举报案件,举报中心应当告知举报人向有处理权的单位反映,或者将举报材料移送有处理权的单位。

第三十条 对属于本举报中心管辖和查处的举报案件,举报中心应自受理之日起三日内,填写《涉税举报案件交(转、催)办通知书》,经主管局(处)长批准后,送检查部门或主管分局查处,并限定查处时限,查处时限最长不超过30日。特殊情况除外。

第三十一条 对特殊的举报事项,市局举报中心可直接组织查处。

第三十二条 检查部门在接到举报中心的检查指令后,应严格按有关法律法规查处,在对举报的问题逐一查实的基础上,对被举报人的涉税问题全部查处。

第三十三条 对查结的举报案件,检查部门应填写《承办涉税举报案件报告书》在规定的时限内报告下达检查指令的举报中心;对市局举报中心交办的举报案件,应当填写《承办涉税举报案件报告书》,连同案件卷宗复印件一同上报市局举报中心;案情复杂的,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应在期满之日前上报查处情况,在以后每隔30日上报阶段性的查办情况,直至结案为止。

第三十四条 《承办涉税举报案件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一)举报案件的来源、形式和时间;

(二)举报反映的涉税问题;

(三)税务违法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四)案件调查的时间以及采取措施、手段和方法;

(五)查证的税务违法事实、涉税金额、所属期间和当事人所采取的手段;

(六)税务违法行为所触犯的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七)税务违法的性质;

(八)需要说明的其他有关事项。

第三十五条 因特殊原因确实无法查实和进行处理,稽查人员应当在《承办涉税举报案件报告书》中说明情况,报主管局长批准后暂存备查。

第三十六条 各举报中心对报告的举报案件处理结果,应当认真审查。对于事实不清或举报问题没有查实的,应当书面通知检查部门(分局)补充调查或者重新调查。

第三十七条 举报材料的保管和整理,必须严格依照《全国税务机关档案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八条税务机关及其举报中心应当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利。

第三十九条 受理、查办举报的工作人员与举报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第四十条 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查办举报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

(一)举报的受理、登记、转办、查处、保管等各个环节,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保密,不得私自摘抄、复制、扣压、销毁举报材料。

(二)对举报人和举报案件的内容要严格保密,严禁泄露举报人的姓名、单位、住址等情况;严禁将举报情况透露给被举报人。

(三)对查办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步骤、措施、证据和每一项内容都实行严格地保密。

(四)调查核实情况时,不得出示举报材料原件或者复印件,不得暴露举报人;对匿名的举报书信及材料,不得鉴定笔迹。

(五)宣传报道和奖励举报有功人员,除本人同意外,不得公开举报人的姓名、单位。

第四十一条 对税务违法当事人的有关纳税资料也应实行保密。严格税收执法,不因举报人中止举报,而停止对税务违法案件的查处。第四十二条 坚持公正立场,不在举报人和被举报人之间充当调解人。

第四十三条 对举报人要求答复查处结果的,在案件查结后,由直接查处案件单位的举报中心工作人员简要告其所举报的税务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理决定,但不提供税务行政处理决定书及有关案情材料。如举报人对查处结果不满意,要求重新举报,但没有提供新的线索、证据,可不再安排检查。

第四十四条 税务机关对举报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和虚开、伪造、非法提供、非法取得发票,以及其他税务违法行为的有功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举报人),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前款的物质奖励,不适用于税务、财政、审计、海关、工商行政管理、公安、检察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

对本企业偷税行为应依法承担责任的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直接责任人员(如财会人员等),主动向税务机关报告本企业偷税等违法问题的行为,也不属于举报奖励的范围。

第四十五条 举报奖励对象原则上限于实名举报人;但对匿名举报案件查实后,税务机关认为可以确定举报人真实身份的,酌情给予奖励。

第四十六条 各举报中心应建立税务违法案件举报奖励基金,专款滚动使用。举报奖励从举报奖励基金中支付。

第四十七条 税务违法举报案件经查实并依法处理后,根据举报人反映问题的真实、准确程度;提供的查案线索的具体、详实程度;是否提供了有关税务违法的证据;查补税款的多少等,按照实际追缴税款数额的百分之五以内掌握计发奖金;没有应纳税款的,按照实际追缴罚款数额的百分之十以内掌握计发奖金,每案奖金最高数额不超过人民币十万元。

第四十八条 对有重大贡献的举报人,经市局批准后,奖金限额可以适当提高。重大贡献是指:

(一)举报人所举报的案件偷税情况严重,性质恶劣,影响范围广的;

(二)举报人所举报的案件偷税数额在200万元以上的。

第四十九条 同一税务违法行为被多个举报人分别举报的,主要奖励最先举报人。举报顺序以举报中心受理举报的登记时间为准。但其他举报人提供的情况对查清该案确有直接作用的,可以酌情给予奖励。第五十条 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举报人联名举报同一税务违法行为的,按一案进行奖励,奖金由举报第一署名者或者第一署名者委托的其他署名者领取。

第五十一条 举报奖金由负责查处税务违法举报案件的税务机关支付。举报中心应当在案件查补税款入库后一个月内,根据举报人的申请填写《税务违法案件举报奖励审批表》,提出奖励对象和奖励金额,并注明有关事项,按照规定程序审批后,通知举报人领取奖金。

第五十二条 举报人应当在接到举报中心领奖通知后三个月内,持本人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到指定地点领取奖金;逾期不领取的,视为放弃权利。

第五十三条 举报人领取奖金时,应当在《税务违法案件举报奖励付款专用凭证》上签名,并注明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的号码及填发单位。

《税务违法案件举报奖励付款专用凭证》由举报中心作为保密件保管。领取奖金款项的财务凭证另行制作,财务凭证只注明举报案件名称、编号和举报奖金数额及审批人、经办人的签名,不填写举报内容和举报人姓名及身份。

第五十四条 举报中心颁发举报奖金时,可应举报人的请求,简要告其所举报的税务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理决定,但不提供税务行政处理决定书及有关案情材料。

第五十五条 税务机关工作人员支付举报奖金时,应当严格审核,防止奖金被骗取。对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致使奖金被骗取的,除追缴奖金外,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第五十六条 对有突出贡献的举报人,税务机关除给予物质奖励外,还可以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但公开表彰宣传必须事先征得当事人的同意。

第五十七条 举报人取得的奖金收入,依照有关规定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第五十八条 对举报管理工作中违反保密规定的责任人员,要根据情节和后果给予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九条 对压制、迫害、打击报复举报人的,应当视情节轻重,分别由税务机关的纪检、监察机构或者移送纪检、监察、检察及其他有关机关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第六十条 税务机关在举报管理工作中不履行职责、推诿、敷衍、拖延的,上级税务机关应予通报批评,并视情节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一条 举报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给工作造成损失的,税务机关应当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未作规定的事项,依照国家税务总局《税务违法案件举报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2年8月1日起施行,《大连市地方税务机关查办涉税违法举报案件工作制度》(大地税发[1998]19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江苏省苏州地方税务局涉税失信行为管理办法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江苏省苏州地方税务局涉税失信行为管

理办法

核心内容:江苏省苏州地方税务局涉税失信行为管理办法中,构建纳税人信用体系,建立涉税失信档案。如果纳税人有欠缴税款,不按规定正常纳税申报、偷逃税款等情况,纳税人被统一纳入涉税失信名单中。接下来法律快车为您详细介绍。

关于发布《江苏省苏州地方税务局涉税失信行为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

为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纳税信用管理,推动纳税人诚信自律,提高税法遵从度,切实维护国家的税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局制定了《江苏省苏州地方税务局涉税失信行为管理办法(试行)》,现予以公告。

江苏省苏州地方税务局

2014年12月15日

江苏省苏州地方税务局

涉税失信行为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纳税信用管理,推动纳税人诚信自律,提高税法遵从度,切实维护国家的税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公告〔2014〕40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公布办法(试行)〉的公告》(公告〔2014〕41号)、《江苏省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苏政办发〔2013〕99号)、《江苏省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苏政办发〔2013〕100号)、《苏州市社会法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苏府办〔2014〕192号)和《苏州市自然人失信惩戒办法(试行)》(苏府办〔2014〕193号)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条 苏州市范围内(不含苏州工业园区、张家港保税区,下同)纳税人及自然人涉税失信行为(以下简称为失信行为)的认定、惩戒及其管理,适用本办法。

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对象包括在苏州市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含个体工商户、自然人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和对失信行为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失信行为指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第五条 各级地方税务局负责辖管范围内纳税人及自然人的涉税失信行为管理工作。

第六条 失信行为管理遵循客观公正、标准统一、分级分类、动态调整的原则。

第七条 各级地方税务局应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与相关部门建立信用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推动纳税信用与其他社会信用联动管理。

第二章 失信行为的认定范围

第八条 失信行为按适用对象分为纳税人失信名单和自然人失信名单。

第九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纳税人列入纳税人失信名单:

(一)有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行为的;

(二)被处以行为类行政处罚,或因认定为偷税被处以税款类行政处罚的;

(三)有按照《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公布办法(试行)》规定可以公示的行为的;

(四)按照《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评价应直接判为D级的。

第十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自然人列入自然人失信名单:

(一)纳税人失信名单中所列纳税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业主。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二)对纳税人失信名单中所列纳税人的失信行为负主要责任的财务负责人。

第三章 失信行为的评价标准

第十一条 失信行为按照严重程度从高到低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严重失信行为(下称黑名单)、较重失信行为(下称黄名单)和一般失信行为。

第十二条 应认定为具有严重失信行为的纳税人包括:

(一)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逾期6个月以上仍未缴纳的;

(二)被处以以下类型行政处罚的:

1.被处以行为类一般行政处罚,罚款金额1万元以上的;

2.因认定偷税被处以税款类一般行政处罚,罚款金额10万元以上的;

(三)根据《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公布办法(试行)》依法被公示的;

(四)评价直接判为纳税信用D级的。

第十三条 应认定为具有较重失信行为的纳税人包括:

(一)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逾期2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仍未缴纳的;

(二)被处以以下类型行政处罚的:

1.名单调整前12个月以内,有违反发票管理规定被行政处罚1次以上或者情节严重的;

2.被处以行为类一般行政处罚,罚款金额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符合本条第(二)款第1项的除外;

3.因认定偷税被处以税款类一般行政处罚,罚款金额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十四条 应认定为具有一般失信行为的纳税人包括:

(一)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逾期2个月以内仍未缴纳的;

(二)被处以以下类型行政处罚的:

1.被处以行为类行政处罚,罚款金额2000元以下的;

2.因认定偷税被处以税款类行政处罚,罚款金额5万元以下的。

第十五条 自然人失信行为的等级划分依据对应纳税人的失信行为等级进行评定。

第四章 失信行为的结果应用

第十六条 对列入失信名单的纳税人及自然人,各级税务机关应加强内部管控,按照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原则,实行差别管理。存在较重及严重失信行为的,税务机关应主动对外提供,提升失信信息的联动效应。

第十七条 失信名单的内部应用

(一)分类纳入风险管理,作为重点监控对象,提高监督检查频次。发现税收违法违规行为应进行处罚的,不得适用规定处罚幅度内的最低标准。

(二)对欠缴税款纳税人,拒不接受税务机关处理的,采取发票停限供措施。

(三)对非正常纳税人,加强关联企业的监控和管理。

(四)列入失信名单的纳税人不作为政府购买服务对象。

(五)及时督促纳税人和自然人停止和纠正失信行为,可采取信用提醒和诚信约谈等方式予以惩戒。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信用提醒指将失信信息书面通知纳税人,提醒其纠正和规范相关行为。诚信约谈指对纳税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进行约谈,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敦促其在今后的生产、经营和服务中严格自律、诚信守法。

(六)税务机关依法与相关部门实施联合惩戒措施。

(七)税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依法采取其他严格管理的措施。

第十八条 失信名单的外部应用

(一)将失信信息通报相关部门,建议在经营、投融资、取得政府供应土地、进出口、出入境、注册新公司、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获得荣誉、安全许可、生产许可、从业任职资格、资质审核等方面予以限制或禁止。

(二)将失信信息提供各级信用平台,供市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使用部门在对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荣誉评定、信用等级评定和实施行政许可等工作时,作为参考依据。

(三)对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在出境前未按照规定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或者提供纳税担保的,税务机关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有关规定,通知出入境管理机关阻止其出境。

(四)因税收违法行为,触犯刑事法律,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五年,税务机关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有关规定,通知工商行政管理等机关限制其担任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五)对公布的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税务机关可以依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向征信机构通报,供金融机构融资授信参考使用。

(六)对税务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行政处罚案件的当事人,由执行法院依法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采取限制高消费等惩戒措施。

第五章 失信行为的信息管理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十九条 失信信息统一纳入系统管理,按期自动归集,及时、准确、完整地整合形成失信名单。

失信名单定期滚动更新,分类公示发布并提供外部应用。

第二十条 失信名单按季筛选产生。涉税黄名单有效期3年;自然人纳税人或自然人列入涉税黑名单有效期5年;其他纳税人列入涉税黑名单有效期7年。

有效期自纳税人或自然人列入失信名单的失信行为全部消除之日起计算。有效期内失信等级提升的,自评定等级调整之日起重新计算。

第二十一条 涉税黄名单、黑名单分别提供、纳入苏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黄名单、黑名单。

第二十二条 失信名单发布公告内容包括:

(一)纳税人名称、纳税人识别号、组织机构代码、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及公民身份证件号码(隐去出生年、月、日号码段,下同),负有直接责任的财务人员姓名及身份证件号码;

(二)自然人姓名及身份证件号码;

(三)主要违法、违规事实、相关法律依据、处理情况、处理单位。

第二十三条 列入失信名单的纳税人或自然人,对失信行为的认定结果有异议,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向税务机关纳服部门书面申请实施信用修复:

(一)税务机关评定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

(二)非因主观故意发生的失信行为,且已及时整改到位。

第二十四条 纳税服务部门受理信用修复申请后,于2日内传递至基础管理部门进行信息核实。基础管理部门于10日内完成核实任务,确认失信行为评定错误或有特殊原因已整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改解除的,15日内逐级报市局征管科技部门修正信用名单。征管科技部门同步修正对外提供或公示的信用名单。

税务机关应当自收到信用修复申请之日起30日内做出回复。由纳税服务部门对纳税人或自然人予以书面回复,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五条 信用修复核实期间,不影响失信信息的公示与处理。

第二十六条 纳税人和自然人对其失信信息享有知情权。信用评价状态变化时,税务机关应采取适当方式进行通知、提醒。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以内”、“以下”包含本数,“以上”不包含本数。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江苏省苏州地方税务局制定实施。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福建省地方税务局税收减免管理实施办法

福建省地方税务局 税收减免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税收减免管理,贯彻落实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神,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税收减免管理办法>的公告》(2015年第43号)和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对税收减免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税收减免,是指地税机关根据有关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对特定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予减轻或者免除税收负担的一种税收优惠措施。包括税基式减免、税率式减免和税额式减免三类。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福建省地方税收减免管理工作。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纳税人办理销售取得的不动产和其他个人出租不动产增值税的减免管理,除另有规定外,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 地方税收减免原则上由纳税人所在地县级及县级以上主管地税机关负责实施。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条 地方税收减免分为核准类减免税和备案类减免税。核准类减免税是指法律、法规规定应由地税机关核准的减免税项目。备案类减免税是指不需要地税机关核准的减免税项目。

第六条 纳税人享受核准类减免税,应当提出书面申请,提交核准材料,经依法具有核准权限的地税机关按照规定核准确认后执行。未按规定申请或者虽申请但未经依法具有核准权限的地税机关核准的,纳税人不得享受税收减免。享受备案类减免税,纳税人应当具备相应的减免税资质,并履行规定的报备手续。第七条 纳税人依法可以享受减免税待遇,但是未享受而多缴税款的,纳税人可以在税收征管法规定的期限内申请减免税,要求退还多缴的税款。

第八条 纳税人实际经营情况不符合减免税规定条件,或者采用欺骗手段享受减免税,或者享受减免税条件发生变化未及时向地税机关报告的,以及未按照规定履行相关程序自行减免税的,地税机关应依法予以处理。

第二章 核准类税收减免

第九条 纳税人申请核准类减免税,应当在规定的减免税期限内向有权审批的地税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按规定报送相应的材料。纳税人对报送的减免税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第十条 地税机关对纳税人所提出减免税申请的受理,应当根据以下情形分别处理:

(一)依法不需要核准后执行的,应当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不予受理通知书)》,即时告知纳税人不予受理的原因。

(二)减免税材料存在错误的,应当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补正通知书)》,告知纳税人更正。

(三)减免税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补正通知书)》,当场一次性书面告知纳税人补正。

(四)减免税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或者纳税人按照规定更正或者补正减免税材料的,应当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受理通知书)》,予以受理。第十一条 地税机关受理纳税人减免税申请后,应按照办理流程进行审核、研究,根据以下情形分别作出处理:

(一)减免税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地税机关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准予减免税的书面决定;

(二)依法不予减免税的,应当作出文书决定说明理由,并告知纳税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以及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十二条 地税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或不予减免税的书面决定。各税种单行法规另有明确规定减免时点的,按照相关税种单行法规执行。

审核期限不包括申请人重新更(补)正事项的时间。

地税机关作出减免税核准决定的,应当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税收减免核准通知书)》送达纳税人。

地税机关作出减免税不予核准决定的,应当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不予核准通知书)》,告知纳税人不予核准的理由和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十三条 减免税的审核是对纳税人提供的材料与减免税法定条件的相关性进行审核,不改变纳税人负有真实申报的责任。

第十四条 纳税人在减免税书面核准决定未下达之前应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纳税人在减免税书面核准决定下达之后,所享受的减免税应当按规定进行申报。纳税人享受减免税的情形发生变化时,应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地税机关书面报告,地税机关对纳税人的减免税资质重新进行审核。

第三章 备案类税收减免 第十五条 备案类减免税的实施应按照减轻纳税人负担、方便税收征管的原则进行。纳税人可以在首次享受减免税的纳税申报阶段在纳税申报表中附列或附送材料进行备案,也可以在首次享受减免税的申报期后15日内提交报备材料进行备案。

单税种管理办法对减免税备案时间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六条 纳税人随纳税申报表附送材料或报备材料进行备案的,应当按照地税机关的要求报送以下材料:

(一)列明减免税的项目、依据、范围、期限等;

(二)减免税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要求报送的材料;

(三)国家税务总局规章、规范性文件规定要求报送的资料。纳税人对报送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

第十七条 地税机关对纳税人提交的减免税备案,应当根据以下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减免税材料存在错误的,应当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补正通知书)》,告知纳税人更正。

(二)减免税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补正通知书)》,当场一次性书面告知纳税人补正。

(三)减免税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或者纳税人按照规定提交全部更正或者补正减免税材料的,应当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受理通知书)》,受理纳税人减免税备案。

(四)减免税备案项目,不属地税机关备案范围的,应当制作《税务事项通知书(不予受理通知书)》即时告知纳税人不受理的原因。

第十八条 地税机关应当对备案的减免税材料进行收集、录入,纳税人在具备减免税资质期间,备案的减免税材料一次性报备,在政策存续期可一直享受。第十九条 备案类减免税的审核是对纳税人提供的材料的完整性进行的审核,不改变纳税人负有真实申报的责任。

第二十条 纳税人享受备案类减免税的,所享受的减免税应当按规定进行申报。纳税人享受减免税到期的,应当停止享受减免税,按照规定进行纳税申报。纳税人享受减免税的情形发生变化时,应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及时向地税机关书面报告,并相应调整享受减免税状态。

单税种管理办法对享受减免税备案情形发生变化时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章 税收减免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各级地税机关应将减免税核准和备案工作纳入岗位责任制考核体系中,建立减免税监督管理跟踪反馈、案卷评查、层级监督等制度,建立税收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各级地税机关应当定期对减免税核准和备案工作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适时完善减免税工作机制。

地税机关应当收取、整理、归档各类减免税资料,建立减免税资料案卷(包括纸质案卷和电子案卷)并妥善保管,按照业务规范在征管信息系统中进行规范操作,实现留痕管理。上级地税机关应定期对案卷资料进行评查。

上级地税机关应建立经常性的监督制度,加强对下级税务机关减免税管理工作的监督,包括是否按本办法规定的权限、条件、时限等实施减免税核准和备案工作。第二十二条 各级地税机关应当定期跟踪享受减免税的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责任的情况,以及地税机关对各类减免税事项的核准和备案工作情况,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推送、整改、反馈。

第二十三条 税源主管地税机关及工作人员,应在日常管理中,及时跟踪反馈以下内容:

(一)纳税人是否符合减免税的资格条件,是否以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等手段骗取减免税;

(二)纳税人享受核准类减免税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是否根据变化情况经地税机关重新审查后办理减免税;

(三)纳税人是否存在编造虚假计税依据骗取减免税的行为;

(四)减免税税款有规定用途的,纳税人是否按照规定用途使用减免税款;

(五)减免税有规定减免期限的,是否到期停止享受税收减免;

(六)是否存在纳税人应经而未经地税机关核准自行享受减免税的情况;

(七)已享受减免税是否按时正确申报。

第二十四条 各县(区)级地税机关应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跟踪反馈工作, 由减免税优惠政策业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可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跟踪反馈的主要内容除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所有内容外,还应包括:

(一)纳税人在地税机关后续管理中不能提供相关印证材料的,是否停止其继续享受税收减免,并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地税机关在纳税人首次减免税备案或者变更减免税备案后,是否及时开展后续管理工作,对纳税人减免税政策适用的准确性进行审核。对政策适用错误事项,是否告知纳税人进行变更备案。

(三)对不应当享受减免税的,是否追缴已享受的减免税款,并依照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五条 县级和县级以上地税机关税收减免监督管理的案卷评查工作,应依据税收减免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定要求,按照省地方税务局《税务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办法(试行)》(闽地税〔2014〕164号),由督察内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上一级单位可对下一级单位的案卷评查工作进行统筹归并。

第二十六条 上级地税机关应建立经常性的监督制度,加强对下级地税机关减免税管理工作的监督,并将监督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内容。

第二十七条 各级地税机关在组织开展执法督察时,可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减免税后续监管的相关督查工作。

第二十八条 各级地税机关应按照分类分级管理的要求,合理划分减免税管理职责,充分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将有限的征管资源配置于税收风险或税收集中度高的减免税事项或纳税人,实施“规范化、专业化、差异化”管理。

第二十九条 地税机关需要对纳税人提交的减免税材料内容进行实地核实的,应当指派2名以上工作人员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实地核查,并将核查情况记录在案。上级地税机关对减免税实地核查工作量大、耗时长的,可委托纳税人所在地的县级地税机关具体组织实施。

因地税机关的责任核准或核实错误,造成纳税人多缴或少缴税款,依照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地税机关越权减免税的,除依照税收征管法规定撤销其擅自作出的决定外,补征应征未征税款,并由上级机关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地税机关应对享受减免税纳税人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事后监督检查。检查中,发现有关专业技术或经济鉴证部门认定失误的,应及时与有关认定部门协调沟通,提请纠正后,及时取消有关纳税人的享受税收减免优惠资格,督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有关部门非法提供证明,导致未缴、少缴税款的,依照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一条 纳税人享受核准类或备案类减免税的,对相关减免税审批材料负有留存备查的义务。纳税人在税务机关后续管理中不能提供相关印证材料的,不得继续享受税收减免,追缴已享受的减免税款,并依照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处理。税务机关在纳税人首次减免税备案或者变更减免税备案后,应及时开展后续管理工作,对纳税人减免税政策适用的准确性进行审核。对政策适用错误的告知纳税人变更备案,对不应当享受减免税的,追缴已享受的减免税款,并依照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福建省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 2017年4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浙江省地方税务局 办理纳税人涉税事项 操作指南

浙江省地方税务局

浙地税函〔2009〕66号

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清理简并

纳税人报送涉税资料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地方税务局(不发宁波),省地方税务局直属一分局:

为切实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减少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时报送的涉税资料,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清理简并纳税人报送涉税资料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7〕1077号)精神,结合我省《税友2006》运行实际,省局对全省地税系统征管业务中纳税人依申请事项所报送的资料进行了全面清理,并据此编写了《办理纳税人涉税事项操作指南》(附件4),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涉税资料清理简并结果

本次清理简并纳税人涉税资料,涉及税政、规费、法规、计财、征管等部门要求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时报送的各种资料,清理结果如下:

(一)取消的办税业务事项52项,不再要求纳税人办理此类业务(详见附件1:取消的办税业务清单)。

(二)减少的主表份数41份,附列资料113 项,不再要求纳税人提供这些涉税资料(详见附件2:减少的涉税资料清单)。

(三)保留的办税业务共计123项,主表 92张,份数245 份,附列资料 304项(详见附件3:保留的办税业务清单)。

二、实施简并的相关安排及要求

(一)对因取消相关办税业务及涉税资料,要根据此次清理结果,做好《税友2006》相关业务流程及技术处理(撤销)工作。

(二)对因减少相关办税业务及涉税资料,要按照操作指南,并结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做好《税友2006》相关业务流程的修改、简化、重组工作。

(三)对增加或保留的相关办税业务及涉税资料,各地要按照《办理纳税人涉税事项操作指南》的要求,做好贯彻落实工作;对各环节间需要信息共享的资料,通过优化办税流程,做好配置,不再要求纳税人重复报送。

(四)各级地税机关要做好此次清理简并的宣传和辅导工作,对取消和简并的事项及减少的报送资料清单要在办税服务厅、地税网站进行公示。

(五)各级地税机关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和省局有关简并、规范纳税人涉税资料的原则和优化流程、资料共享的要求,对由本级明确要求纳税人报送的涉税资料进行清理,并

于2009年6月底前将清理结果和贯彻落实情况,行文报送省局(征收管理处)。

三、本《通知》自2009年4月1日起执行。本次清理简并所涉及纳税人报送资料和其他规定不一致的,以本通知规定为准。

附件:

1.取消的办税业务清单

2.减少的涉税资料清单

3.保留的办税业务清单

4.《办理纳税人涉税事项操作指南》

二ΟΟ九年二月二十七日

浙江省地方税务局办公室

打字:胡一鸣校对:征收管理处年3月2日印发楼利燕2009

下载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推行涉税受理审核审批管理系统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建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推行涉税受理审核审批管理系统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