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地方税务局房产税管理办法》
《河南省地方税务局房产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房产税的规范化管理,保证房产税政策的正确执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河南省房产税的征收管理,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各级地税机关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加强与财政、公安、房管、街道办事处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加强房产税宣传,做好房产税的协税护税工作,努力形成税务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协税护税的局面。
第二章 纳税义务人的认定
第四条 房产税的纳税义务人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按照下列规定认定:
(一)房屋产权属于法人或自然人所有的,其拥有房屋产权的法人和自然人为纳税义务人;
(二)符合法人条件的单位其房屋产权属于国有的,其经营管理单位为纳税义务人;
(三)房屋产权出典的,其承典人为房产税的纳税义务人。第五条 发生下列情况的,应确定房产代管人或者实际使用人为纳税义务人:
(一)房屋的产权所有人、承典人不在房产所在地的;
(二)产权未确定的;
(三)租典纠纷未解决的。第六条 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有权根据《条例》及有关规定,对一些特殊情况的纳税人进行如下认定:
(一)凡出租房屋的单位和个人未按规定向房产所在地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且出租人在出租之日起30日内未将承租人的有关情况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报告,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又找不到出租人的,承租人应承担连带纳税义务,缴纳税款。
(二)纳税单位和个人无租使用免税单位及其他纳税单位的房产,房屋的实际使用人为纳税义务人;
(三)融资租赁的房屋,在租赁期内,由出租方(即金融性公司)依据该房屋的价值缴纳房产税;租赁期满后,房屋产权转移给承租方的,承租方为纳税义务人。
第三章 征税对象和征税范围的认定
第七条 房产税以房屋为征税对象,对构成房屋的财产征收房产税。第八条 地方税务机关在认定纳税人的财产是否具备房屋标准时,应依照下列条件:
(一)有屋面和围护结构(有墙或两边有柱);
(二)能够遮风避雨;
(三)可供人们在其中生产、经营、工作、学习、娱乐、居住或储藏物资等。
对不具备上述条件,不构成房屋的财产,不征收房产税。第九条 房产税在规定的范围内征收。其具体征税范围是:
(一)城市,包括城市市区和郊区;
(二)县城,指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三)建制镇,指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四)工矿区。
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的具体征税范围,由省辖市人民政府划定。
第十条 对于征税对象和征税范围难以确定的,由省辖市地方税务局报经省地方税务局确认。
第四章 计税依据和税率的认定
第十一条 对房产税的计税依据,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可按下列程序进行确定:
(一)房产的计税价值是指依照房产原值一次性减除30%后的余值,税率为1.2%。
(二)房产原值是指纳税人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在账簿“固定资产”科目中记载的房屋原价。
(三)房产原值应包括与房屋不可分割的土地及各种附属设备或一般不单独计算价值的配套设施。附属设备或配套设施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1.暖气、卫生、通风、照明、煤气、中央空调等设备;
2.各种管线,包括蒸气、压缩空气、石油、给水排水等管道及电力、电讯、电缆导线;
3.电梯、升降机、过道、晒台等。
第十二条 属于房屋附属设备的管线,应按下列方法计算:
(一)水管、下水道、暖气管等从最近的探视井或三通管算起;
(二)电灯网、照明线从进线盒联接管算起。
第十三条 对于出现下列情况的,房产的计税价值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确定:
(一)纳税人未按会计制度规定在“固定资产”科目内记载房屋原价 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有权按规定核定其房产原值;
(二)对没有房产原值或者房产原值明显不合理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有权比照同类结构、同等地段的房产价值进行核定。
第十四条 对按租金收入征收房产税的,应以出租人实际取得的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租金收入包括货币收入、实物收入和其他收入,税率为12%。
对个人按市场价格出租的居民住房,用于居住的,房产税暂按4%的税率征收;对于居民住房出租后用于生产经营的,房产税按12%的税率征收。
第十五条 对房屋出租人不申报租金收入或申报不实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可以核定其租金标准。其具体方法是:
以纳税人实际出租的房屋建筑面积和适用的租金标准计算出应税租金收入。租金标准由各市、县(含县级市,下同)地方税务机关调查测定。
第十六条 房屋的租金标准由地方税务机关按下列程序进行核定:
(一)核定房屋所在地段等级、类别租金标准的依据: 1.房屋座落地的繁华程度; 2.房屋结构; 3.房屋用途; 4.房屋新旧程度。
(二)核定房屋租金标准的权限为:
1.市辖区的租金标准由省辖市地方税务局核定;
2.县城及其以下地区的租金标准由县(市)地方税务局核定。
(三)各级地方税务机关核定的租金标准和地段等级可在一定的期限内适当进行调整。
(四)下级地方税务机关要将本地区核定的租金标准、地段等级等情况报上一级地方税务机关备案。
第十七条 对居民个人利用私有房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凡其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房屋产权证、户口簿、居民身份证等关联内容相符的,可视为自有自用房产,按房产计税价值计征房产税;对不能提供自用房产证明的,应按出租房屋征收房产税。
第十八条 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对房产税计税依据的特殊情形,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纳税人对原有房屋进行改建、扩建的,按增加后的房屋原值计征房产税。
对房屋装饰装修后增值的部分,凡记入账簿“固定资产”科目的,要按增值后的房产原值计征房产税。
(二)工程尚未决算入账但已经投入使用的新建房产,要依照工程预算减除30%后的余值计税;对没有基建预算价值的,由房产所在地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核定价值计税。工程决算入账后,依照入账的价值计税。
(三)对于以房产投资联营,投资者参与投资利润分红,共担风险的,要按房产计税价值计缴房产税;对于以房产投资为名义,收取固定收入,不承担联营风险的,其取得的固定收入视为租金收入按规定计征房产税。
(四)对纳税人将房屋出租后在一年内未收取租金收入的,应由纳税人先按房产计税价值计算缴纳房产税;待实际取得租金收入后再按租金收入结算税款。
(五)对单位和个人出租房屋取得的租金收入中含有房屋及其附属设备以外的其他设备(设施)租赁费的,凡能合理、准确划分的,由县(市、区)地方税务机关核准,可以在租金收入总额中扣除;对不能准确划分的,应按租金收入总额计征房产税。
(六)对各单位联建的房产,以各单位分得的面积,分别按规定确定计税依据。
(七)纳税单位和个人的一幢房产,一部分自用,另一部分出租,应按其各自占用的建筑面积比例划分,分别按计税余值和租金收入计税。无法准确划分的,由地方税务机关确定。
第五章 纳税地点、纳税期限和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确定 第十九条 房产税由纳税人向房产所在地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缴纳。其纳税地点按下列程序进行确定:
(一)房产所在地应按纳税人应税房产座落的行政区划来确定;
(二)纳税人应税房产不在一地的,纳税人应按房产的座落地点,分别向房产所在地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缴纳房产税;
(三)对纳税地点有争议的,由上一级地方税务机关裁定。第二十条 按房产价值计征房产税的,按年计算,分季缴纳。具体纳税期限由市、县地税机关确定;按租金收入计征房产税的,原则上按税款所属期限分期征收,特殊情况下可以对纳税人实际取得的租金收入一次性征收入库。
第二十一条 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
(一)纳税人自建、购置的房屋,自建成或购入之次月起,缴纳房产税。
(二)纳税人委托施工企业建设的房屋,自办理验收手续之次月起,缴纳房产税。
(三)纳税人在办理验收手续前已投入使用的新建房产,从投入使用之次月起,缴纳房产税。
(四)纳税人出租房屋,自出租之月起,计算缴纳房产税。
(五)工程尚未决算但对新建房产已使用或租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应从使用之次月起或出租之月起缴纳房产税;无租出借给纳税单位或个人使用的,由使用单位或个人从使用之次月起缴纳房产税。
(六)房地产开发企业自用、出租、出借本企业建造的商品房,自房屋使用或交付之次月起缴纳房产税。
第六章 纳税申报
第二十二条 纳税人必须在主管地方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内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以及主管地方税务机关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
第二十三条 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30日内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报告:
(一)新建、扩建、改建和购置房产的;
(二)拆除、售出、分割、赠送、继承、出典房产的;
(三)房产租金收入发生变化的;
(四)免税房产改变用途的;
(五)其他需要报告的。
第二十四条 纳税人因遭受自然灾害或特殊情况不能按期申报的,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书面延期申请,经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核准,在核准的期限内办理。
第七章 减税、免税的管理
第二十五条 凡符合《条例》及其有关规定的减税、免税项目,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均可受理纳税人的减免税申请,并按审批管理程序进行审核审批。第二十六条 减免房产税的审批管理权限
(一)省地方税务局的审批权限:
1.纳税人申请困难性减免年税额在10万元(含10万元)以上的; 2.其他需报经省地方税务局审批的减免税。
(二)省辖市地方税务局的审批权限:
1.纳税人申请困难性减免年税额在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 2.其他经省局授权需报省辖市地方税务机关审批的减免税。
(三)县(市)地方税务机关的审批权限: 1.《条例》中规定的政策性免税项目;
2.纳税人申请困难性减免年税额在3万元(含)以下的; 3.其它经省辖市地方税务局授权审批的减免税。
第二十七条 申请减免房产税的纳税人需要报送下列资料:
(一)必须以书面形式提交减免税申请报告,详细说明减免税的原因和理由;
(二)认真填写《房产税减免税申请审批表》,真实反映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
(三)主管地税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
第二十八条 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在接到纳税人减免税申请报告后,要派人深入到企业,对减免税申请报告及有关资料认真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并按照减免税管理权限的规定进行审批或上报上一级地方税务局机关审批。
第二十九条 上级地方税务机关对下级上报的减免税材料,要认真进行审查,按照税收减免税管理权限进行审批。对资料不全、情况不清、数据不准的减免税申请,可以责令下级单位补报材料或退回原报单位,重新 调查上报。
第三十条 各级地方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申请的减税、免税事项需要上报上一级地方税务机关审批的,应以正式书面报告的形式报上一级地方税务机关审批。
第三十一条 纳税人的减免税申请,经地方税务机关按照规定的审批管理权限批准后,方可享受减免税照顾。减免税期满后,应当自期满次月起恢复纳税。
第三十二条 纳税人申请减免税,在未获得批准前,应按县(市)级地方税务机关确定的纳税期限依法纳税;对属于纳税人虚假申报骗取减免税的,一经查实,地方税务机关除取消减免税照顾,责令限期补交税款和滞纳金外,并按照《征管法》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三条 房产税减免审批事项,实行各级地方税务局分级负责制。对未按照规定权限审批的,除取消审批决定外,要逐级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八章 税源及其档案管理
第三十四条 主管地方税务机关要将房产税纳税人纳入税收日常管理,并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加强征管质量考核,对漏征漏管的要进行责任追究。
第三十五条 各级地方税务机关要建立健全房产税税源、税款征收,减税、免税等资料档案,切实加强房产税档案管理。
第三十六条
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应建立纳税人涉及房产税纳税资料档案,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房产税纳税人的基本情况;
(二)房产税纳税申报表;
(三)对纳税人有关房产税的审核、检查资料;
(四)纳税人的缴纳税款情况;
(五)其他有关房产税的资料。
第三十七条 县(市)级地方税务机关要建立下列有关房产税资料档案:
(一)年应纳房产税额在三万元以上的纳税人的基本情况;
(二)累计欠缴房产税额在十万元以上的纳税人的基本情况;
(三)所属各征收单位房产税税款征收情况;
(四)减、免税审核、上报、审批情况;
(五)税收政策调研资料,请示、答复业务问题资料;
(六)其他有关资料。
第三十八条 省辖市地方税务机关要建立下列有关房产税资料档案:
(一)年应纳房产税额在十万元以上的纳税人的基本情况;
(二)累计欠缴房产税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纳税人的基本情况;
(三)各县(市、区)税款征收进度情况;
(四)减、免税审核、上报、审批情况;
(五)税收政策调研资料,请示、答复业务问题资料;
(六)其他有关资料。
第三十九条 省地方税务局要建立下列有关房产税资料档案:
(一)年应纳房产税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纳税人的基本情况;
(二)累计欠缴房产税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纳税人的基本情况;
(三)各省辖市税款征收进度情况;
(四)税收政策调研资料,请示、答复业务问题资料;
(五)税收收入分析资料;
(六)减免税审核、调查、审批、上报等资料;
(七)其他有关资料。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有关税收法律法规执行。外资企业城市房地产税的征收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一条 各省辖市地方税务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报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备案。
第四十二条 在房产税征收管理中,各级地税机关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按照《征管法》有关规定,委托公安、房管、街道办事处等有关部门代征房产税税款,并按规定付给代征手续费。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由河南省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5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0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发票管理办法
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发票管理办法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09年08月20日 访问次数:
2835
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发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发票管理,规范发票印制、领购、保管、发售、缴销、检查等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地税发票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依法由河南省地方税务机关管理的各种发票,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各级地方税务机关要明确责任目标,落实岗位职责,严格依照发票业务规程,做好发票管理工作。第四条 各级地方税务机关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发票管理机构,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发票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五条 各级地方税务机关要广泛开展发票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发票使用知识,积极推行发票“双奖”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积极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尊重和维护纳税人、消费者的权利,面向社会无偿地提供发票咨询服务,依法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 发票印制管理
第六条 发票印制管理,按照集中印制,分级管理的原则划分印制权限。省控发票由省级发票管理部门负责印制;市控发票由市级发票管理部门负责印制。
第七条 发票印制企业由河南省地方税务局(以下简称省局)确定。除定点发票印制企业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制发票。
第八条 发票印制企业要严格按照发票印制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发票印制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完成发票印制业务,确保发票印制质量。
第九条 地税机关要加强对发票印制企业的监督管理,定期对发票印制企业进行检查,促使印制企业不断更新印刷技术,提高发票防伪性能。第十条 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由省局统一制作,发票印制企业按规定领取、使用、保管、缴销。
第十一条 发票印制防伪专用品由省局统一采购,发票印制企业按规定领购、使用、保管、缴销。第十二条 各级地税机关发票管理部门,按照适度库存,保障供应的原则,合理制定发票印制计划。
第十三条 各级地税机关发票管理部门逐级按月报送《普通发票领购计划表》,按次报送《企业衔头发票印制申请审批表》及有关手续,报送前需经主管局长签字批准。
普通发票领购计划,不得超过三个月的使用量,企业衔头发票领购计划,不得超过半年的使用量。第十四条 省控发票的印制根据市级发票管理部门上报的《普通发票领购计划》,由省局发票管理部门批准下达《普通发票印制通知书》,通知定点印制发票企业印制,发票联套印“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发票监制章”。
市控发票的印制根据县(区)级发票管理部门上报《普通发票领购计划》,由市级发票管理部门批准下达《普通发票印制通知书》,通知定点印制发票企业印制,发票联套印“河南省XX市地方税务局发票监制章”。第十五条 发票票样的设计、票种的增加或取消、票面内容的更改等由省地方税务局决定。各种发票的成品规格和发票框格内外的内容、栏目、联次、颜色、字体、字轨号、发票代码、发票号码、发票名称和发票监制章套印位置全省统一,不得擅自改变。
第十六条 需要印制企业衔头发票的单位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财务和发票管理制度健全,且统一发票格式不能满足经营需要的,可以申请印制有本单位名称的发票。印制企业衔头发票,应按照印制管理权限进行审批后由定点印制企业印制。
第三章 发票库房管理
第十七条 各级地税机关发票管理部门、发票发售窗口及用票人必须设立发票保管专库或专柜。
发票保管专库(柜)实行专人负责、专人保管。做到“三清、四专、五防、六不准”:(一)三清:手续清、帐目清、责任清。(二)四专:专人、专库(柜)、专帐、专表。
(三)五防:防火、防水、防盗、防霉烂毁损、防虫蛀鼠咬。
(四)六不准:不准相互转借、转让发票;不准出现帐实不符现象;不准擅自调账;不准擅自处理空白票;不准擅自销毁发票;不准在发票仓库违章堆放其他物品。
第十八条 各级地税机关发票管理部门,要严格落实库房保管制度及业务规程,做好发票入库、调拨、退库工作,准确登记有关帐表,每月月末做好库房盘存,做到帐实相符。第十九条 主管地税机关发票管理部门封存纳税人库存空白发票时,应登记发票封存日期、名称、种类、起止号码、封存人;启封纳税人库存空白发票时,应登记发票启封日期、名称、种类、起止号码、启封人。
第二十条 发票账簿、报表和发票存根联按规定保存五年,保存期满后,需报经主管地税机关发票管理部门查验批准后方可销毁。
第四章 发票发售管理
第二十一条 领购发票的单位(不包括地税机关内部领购代开发票)和个人,应办理税务登记证或注册税务登记证。对未办理税务登记证和临时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向其发售发票。临时需要使用发票时,凭有关手续到当地地税机关按次代开发票。
第二十二条 用票人凭《税务登记证》(副本)、经办人身份证明(居民身份证、护照)以及其他资料、证件,到主管地税机关发票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发票领购簿》。
第二十三条 《发票领购簿》的式样及内容由省地方税务局确定,并统一制作下发。
《发票领购簿》只限经主管地税机关发票管理部门核准的购票单位和个人使用,不得转借、转让和擅自损毁。第二十四条 用票人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印模应加盖《发票领购簿》上,并将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印模留存主管地税机关发票管理部门备查。
用票人需刻制发票专用章的,应在领取《发票领购簿》前,按规定申请刻制发票专用章。
发票专用章的式样及内容由省地方税务局统一规定,在公安机关批准的印章刻制单位制作。发票专用章的式样见(附件1)。
第二十五条 主管地税机关发票管理部门按照《发票领购簿》核准的用票人发票种类、数量、购票方式发售发票。不准超范围、跨行业发售发票。
第二十六条 用票人领购发票时,主管地税机关发票发售人员应根据其购票方式,按照规定程序对已使用发票进行查验,发现违法违章行为的,按照发票违法违章行为处理程序处理。
第二十七条 发票发售窗口凭《暂停售票通知书》,对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纳税人暂停发售发票。
第二十八条 到本地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纳税人,不符合办理税务登记证条件,又需要开具发票的,到营业地主管地税机关发票管理部门办理代开发票手续。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外出经营,在同一地累计超过180天的,应当在营业地办理税务登记后,办理发票领购手续。第二十九条 用票人领购发票或代开发票,按规定交纳发票工本费,发票发售人员向其开具《税收通用缴款书》或《税收通用完税证》。
第三十条 主管地税机关发票发售人员,要严格执行有关发票管理制度,准确登记有关帐表,月末对已发售的发票及结存的发票进行盘点。
第三十一条
用票人需要变更领购发票种类、数量限额和经办人的,向主管地税机关发票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向主管地税机关发票管理部门办理《发票领购簿》变更手续。
用票人需要变更纳税人名称、财务印章或发票专用章的,主管地税机关发票管理部门收缴旧的《发票领购簿》,重新核发《发票领购簿》。
用票人需要注销税务登记证的,按照发票缴销管理规定程序缴销《发票领购簿》和未使用的发票。
第三十二条 用票人丢失《发票领购簿》的,按丢失发票管理规定处理后,到主管税务机关重新办理《发票领购簿》。
第五章 发票开具管理
第三十三条 纳税人经营活动属于营业税征税范围的,应开具地方税务局监制的发票。第三十四条 各级地税机关要有计划地推广应用税控装置,提倡使用计算机开具发票,定额发票做为计算机开具发票的补充。
第三十五条 所有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人在购买商品、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支付款项,应当向收款方取得发票。取得发票时,不得要求变更项目和金额。
第三十六条 对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拒绝接受。
第三十七条 领购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在使用发票前应认真检查有无缺联少页、重号少号、字迹模糊不清、错误混订、漏章错章等。如发现差错,应及时整本退还主管地税机关发票发售窗口。
第三十八条 发票按其代码编号在相应的省辖市范围内使用,严禁跨规定的使用区域携带、邮寄空白发票。第三十九条 用票人应按其业务内容归口使用发票,不得自行扩大专用发票的使用范围,不得用其他票据代替专用发票使用。
第四十条 发票只限于购票单位和个人自己使用,不得转借、转让、代开发票。第四十一条 发票不得撕毁、涂改,严禁倒卖、伪造、变造发票。
第四十二条 发票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限、顺序、逐栏、据实、全份一次开具,加盖单位财务印章或发票专用章。发票不得虚开或改变经营项目,不得缺联开具、大头小尾开具。不经地税机关批准,不得拆本使用发票。错开发票应全联保存,并书写或加盖“作废”戳记。
第六章 发票缴销、核销
第四十三条 发票缴销是指对用票人、地税机关发票代开窗口领购发票的缴销。(一)变更、注销税务登记发票的缴销
用票人因变更名称、地址、电话、开户行、帐户需废止原有发票或注销税务登记时,按规定携带有关资料和未使用的发票,到主管地税机关发票管理部门办理发票缴销手续。
1、注销税务登记的,用票人应在办理注销税务登记证之前,办理注销发票手续。
2、变更税务登记的,主管地税机关发票管理部门应收缴旧的《发票领购簿》和未使用的发票,并将缴销情况录入新的《发票领购簿》。(二)改版、换版发票的缴销
用票人按照地税机关改版、换版发票的有关通知,携带《发票领购簿》和有关资料,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发票缴销。
(三)次版发票的缴销
用票人使用中发现次版发票时,携带《发票领购簿》和次版发票,按规定程序,办理发票缴销。(四)丢失、被盗发票的缴销
用票人发生丢失、被盗发票时,应立即携带丢失、被盗证明材料到主管地税机关发票管理部门,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五)发票存根联的缴销
用票人发票存根联按规定保存五年,保存期满时,携带发票“存根联”和《发票领购簿》,到主管地税机关发票管理部门,按规定办理发票存根联缴销手续。(六)霉变、水浸、鼠咬、火烧发票的缴销
用票人携带《发票领购簿》和霉变、水浸、鼠咬、火烧的发票,到主管地税机关发票管理部门,按规定办理缴销手续。
(七)用票人违反《税收征管法》和发票管理规定,地税机关决定收缴《发票领购簿》和发票的,应按照规定办理发票缴销手续。(八)主管地税机关发票管理部门在发票缴销过程中发现纳税人及地税机关发票代开窗口有违法违章行为的,按照发票违章程序处理。
第四十四条 发票核销是指对税务机关调拨发票的核销。
(一)市级发票管理部门对印制完工发票验收入库时,发现多印和次版发票,以及霉变、水浸、鼠咬、火烧发票,按规定办理核销手续。
(二)地税机关发票管理部门在对上级发票管理部门调拨的发票验收入库时,发现的次版发票,以及霉变、水浸、鼠咬、火烧发票,按规定办理核销手续。
(三)各级发票管理部门运输途中丢失发票及保管丢失、被盗发票时,应在《中国税务报》上公开声明作废,并按规定程序办理核销手续。
第四十五条 经批准缴销的发票需销毁的或批准核销的发票,由市级发票管理部门造册登记,指派两名以上税务人员,将需要销毁的发票送到指定的造纸厂监督粉碎打浆,并取得厂方销毁发票的签字。
第七章 发票代开管理
第四十六条 纳税人从事营业税征税范围的经营活动,且未能领购地税机关发票的,为地税机关代开发票的对象。
需要代开货物运输业发票的,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 凡地税部门代开发票,必须使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税务机关代开统一发票》。代开发票由省局统一印制,发票联套印“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发票监制章”。
第四十八条 各级地税机关应严格按照税收征收管辖权,代开发票。第四十九条 代开发票的具体范围:
(一)对已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主管地税机关申请代开普通发票。
1、虽已领购发票,但临时取得超出领购发票使用范围或者超过领用发票开具限额以外的业务收入,需要开具发票的。
2、被税务机关依法收缴发票或者停止发售发票的纳税 人,取得经营收入需要开具发票的。
3、外地纳税人来本辖区临时从事经营活动,须开具发票的。
(二)对正在办理或未办理税务登记证的单位和个人、临时取得收入需要开具发票的。
第五十条 须代开发票的单位和个人应填写代开普通发票申请表,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经发票管理部门审核后代开发票。
对代开发票金额每次不足2000元(含2000元)的单位和个人,凭身份证明可代开发票。
第五十一条 代开普通发票应指定专人负责,并使用计算机开具,开具记录要完整存储,不可更改。代开发票专用章的式样见(附件2)。
第五十二条 代开发票应建立健全领用、开具、保管、缴销制度和代开发票的登记台帐。代开发票的证明材料要装订成册,立卷存档。
第八章 发票监督检查
第五十三条 各级地税机关发票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发票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组织开展日常和专项发票检查工作。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发票管理工作信息,督促各项发票管理政策法规的落实。
加强对用票人发票领购、开具、保管和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重点是严厉打击制售、倒买、倒卖假发票违法行为。做好对地税机关内部发票印制、调拨、发售、代开、保管等环节以及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的检查。第五十四条 各级地税机关在发票检查中需要核对发票存根联与发票联填写情况时,可以向持有发票或发票存根联的单位发出《发票填写情况核对卡》。持有发票或保管发票存根联的单位,接到地税机关《发票填写情况核对卡》后,应在十五日内如实填写有关情况报回。
第五十五条 建立健全发票举报案件受理登记制度,对举报案件应及时转交有关部门查处。
对举报人的身份要严格保密,举报案件一经查实,按规定应向举报人反馈查处情况,并酌情给予举报人奖励。第五十六条 河南省地税系统管理的发票鉴定工作,按照印制审批权限由省级发票管理部门和市级发票管理部门负责。
第五十七条 地税机关发票管理工作人员违反发票管理制度的,应区别情况分别追究责任。责任追究内容分为:批评教育、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责令待岗等,同时根据情况取消其当年评选先进或优秀资格。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定期对各级地税机关发票管理工作进行考核验收。单位发票管理工作出现重大失误的,取消单位评选资格。第五十八条 单位和个人违反发票管理法规印制发票、生产发票防伪专用品、领购、开具、取得、保管发票;非法携带、邮寄、运输或者存放空白发票;私自印制、伪造变造、倒买倒卖发票;私自制作发票监制章、发票防伪专用品的,地税机关依法予以查处,具体处罚按照《河南省发票违章处罚最低标准暂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九章 发票档案管理
第五十九条 发票档案管理主要是对各种发票管理文书资料进行规范化收集、整理、保存和查阅,为税收征管提供服务。
第六十条 发票管理档案资料包括:帐薄、各类表证单书、发票检查及处理案卷资料。第六十一条
对各类资料应分类别、分项目,按装订成册。
第十章 附则
第六十二条 本办法未尽事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执行,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原制定的发票管理规章制度与本办法相抵触的,按本办法执行。第六十三条 本办法由河南省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第六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5年1月1日起执行。
第三篇: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地方税务局
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地方税务局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关于印发
《河南省地方教育附加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省辖市及有关县(市)财政局、地税局、中国人民银行各市中心支行、郑州辖区各支行:
为拓宽财政性教育筹资渠道,提高教育资金投入,推动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财政部关于同意河南省征收地方教育附加的复函》(财综函[2010]73号)等有关规定,制定了《河南省地方教育附加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并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河南省地方教育附加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2011年1月25日
河南省地方教育附加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拓宽财政性教育筹资渠道,提高教育资金投入,推动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财政部关于同意河南省征收地方教育附加的复函》(财综函[2010]73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缴纳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单位和个人,均应依照本办法规定缴纳地方教育附加。
第三条 地方教育附加按照单位和个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2%征收。第四条 地方教育附加由各地方税务部门负责征收。纳税义务人在当地税务局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时,同时申报缴纳地方教育附加。
地方税务部门征收地方教育附加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部门通过部门预算统筹安排,不得从地方教育附加中扣除或提取。
第五条 经批准减征或免征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相应减征或免征地方教育附加。对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实行先征后退、先征后返、即征即退政策的,除另有规定外,附征的地方教育附加,不予退(返)还。出口产品退税,不退还已征收的地方教育附加。
第六条 各级地税部门征收地方教育附加时,使用省地方税务局监制的税收票证。
第七条 地方教育附加属政府性基金收入,按照基金预算管理有关规定,收入全额缴入国库,支出按照批准的收支预算执行,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八条 地方教育附加省级和市县(市)按5:5比例分享。省辖市和县(市)留成部分分享比例按属地原则划分,县(市)区域内实现的地方教育附加留成部分原则上全部留归县(市),省辖市辖区范围内实现的地方教育附加留成部分由省辖市确定市和区的分享比例。地方教育附加收入采取就地缴库方式,办理纳税入库手续时,应在税收票证的规定栏目填写省、市、区(县、市)应分享的比例,由国库部门按级次划分。
地方教育附加缴库时填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103类“非税收入”01款“政府性基金收入”27项“地方教育附加收入”,支出时填列205类“教育”10款“地方教育附加支出”。第九条 地方教育附加应专项用于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包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职业技术学校扩大规模和改善办学条件等,不得用于发放教职工工资福利和奖金。
第十条 地方教育附加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征收,对违反规定擅自多征、减征、缓征、停征或者侵占、截留、挪用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和《违反行政事业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国务院令第281号)追究相关责任人法律责任。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地方教育附加征收使用管理工作的领导,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地方教育附加征收使用管理,确保基金应收尽收,专款专用。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公告
河南省地方税务局
公告
2010年第2号
关于发布
《委托代征税款管理办法》的公告
河南省地方税务局
为了规范地方税收委托代征管理工作,强化零星分散税源控管,降低征纳成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制定了《委托代征税款管理办法》,现予发布,自2011年1月15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附件:1.《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式样);
2.《委托代征税款证书》(式样); 3.《变更委托代征税款协议通知书》(式样);
4.《终止委托代征税款协议通知书》(式样)。
二○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委托代征税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地方税收委托代征工作的管理,强化零星分散税源控管,降低征纳成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地方税收征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委托代征,是指按照双方自愿、简便征收、强化管理、依法委托的原则,由地税机关(委托人)委托有关单位和组织(代征人),按照《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附件1)的规定代委托人征收税款(含有关规费,下同)的行为。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委托人,是指有税收管辖权且具体与代征人签订《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的县(市)级以上地方税务局。
本办法所称代征人,是指依法接受地税机关委托,行使代征税款权利并承担《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规定义务的单位和组织。本办法所称主管税务机关,是指对委托代征的税收有管辖权,且日常直接负责征收管理的基层税务机关。
第二章 委托代征范围
第四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税款可实行委托代征:
(一)农贸、建材、文化等专业市场的个体地方税收;
(二)建筑安装、交通运输、房地产交易、私房租赁、矿产开采加工销售、林业、小水电等行业的地方税收;
(三)人民法院执行程序中,拍卖或变卖的财产依法应当缴纳的地方税收;
(四)拍卖行拍卖的财产依法应当缴纳的地方税收;
(五)国税机关代开发票征收增值税时纳税人依法应当缴纳的地方税收;
(六)实行核定征收税款的小型企业的地方税收;
(七)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权衡税源控管和征税成本,认为确有必要实行委托代征的其他零星分散、难以征管的地方税收。
第五条 由地税机关征收的有关规费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范围内可随有关税收一并委托代征。
第三章 委托代征的确定、变更和终止
第六条 代征人应当同时具备如下条件:
(一)与纳税人有行政管理、业务往来、以及其他合法管理或协作关系;具有一定的税源控管手段,方便纳税,有能力完成代征税款工作任务;
(二)有固定的办公、经营场所及代征工作所必要的信息技术条件;
(三)开立银行账户,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四)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机构,并设置专人(或机构)负责具体代征工作;
(五)诚实守信且没有违法犯罪记录;
(六)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税收征管要求和委托代征事项确定的其他条件。
各级地税机关不得委托税务师事务所或其他税务中介机构和组织代征税款。
第七条 税务机关实施委托代征,由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委托代征事项报告,报上级机关即委托人。委托人对委托代征事项、代征人代征税款的条件、能力进行资格审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委托代征事项和代征人,经委托人内部征管科技部门会同税政、法规、计财等部门共同审查、确认委托代征相关内容,报局长批准,由委托人会签同级财政部门后,再与代征人签订《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明确委托代征的税种、范围、计税标准、代征期限、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及其他有关事项等。并向代征人核发《委托代征税款证书》(附件2)。
《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应当由双方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和《委托代征税款证书》的有效期由委托人根据需要在2年内确定,但最长不得超过3年。有效期满需要继续进行委托的,重新签订《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重新核发《委托代征税款证书》。
委托人应当将委托代征情况在一定范围内,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告。
第八条 代征人应指定专人负责代征税款工作。委托人对代征人员应当进行岗前业务培训和定期业务培训,未经培训的人员不得从事代征工作。
第九条 因税收政策发生变化等原因,需要修订《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有关内容的,委托人应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向代征人发出《变更委托代征税款协议通知书》(附件3),重新签订《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涉及《委托代征税款证书》内容发生变化的,应重新核发《委托代征税款证书》。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托人应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向代征人发出《终止委托代征税款协议通知书》(附件4),终止委托代征税款协议。
(一)委托代征税款协议期满的;
(二)代征人违反《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及本办法规定的;
(三)代征人发生合并、分立等情况需终止委托代征税款协议的;
(四)因税收政策变化或双方管辖权变更等原因需终止委托代征税款协议的;
(五)因其他情况需终止委托代征税款协议的。
第十一条 代征人不能单方停止履行协议,确需终止协议的,应提前一个月告知委托人并经委托人同意。
第十二条 委托代征税款协议终止时,代征人应结清已代征税款、滞纳金,缴销税收票证,交回《委托代征税款证书》等资料。
第四章 委托实施及管理 第十三条 委托代征主管税务机关应当在委托代征前组织有关税收管理员、代征人指定人员联合对代征范围内的纳税人进行全面的税源清查,澄清代征范围及户数。
第十四条 代征人应全面掌握代征范围内税源分布及变动情况,及时向委托人报告并传输新办、变更、停(复)业、失踪纳税人的信息。同时,应督促代征范围内新增的、变化的、与委托代征事项有关的纳税人及时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新办、变更、停(复)业、注销税务登记手续等事项。不服从代征管理的,将有关信息及时报告委托人。
第十五条 主管税务机关不得委托代征人发售、代开发票。
第十六条 代征人应按以下规定办理代征税款票证的领取、使用、保管和缴销:
(一)应指定专人负责税收票证的领取、使用、保管和缴销;
(二)须凭《委托代征税款证书》、《票款结报手册》领取税收票证;
(三)须配备税收票证专用保险箱、柜,存放税收票证;
(四)须每月按委托人要求报送纸质或电子档《委托代征税款报告表》。
代征人领取的税收票证如发生丢失和损毁,必须立即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并按票证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业务和技术处理。
第十七条 代征人应按规定建立代征税款账簿,设立代征税款明细账,详细记录纳税人名称、代征税种、税目、计税依据、税率、税款金额及税款所属期等。
第十八条 代征人必须按照《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的规定,以委托人的名义依法征收税款,不得违反规定多征、少征、不征税款或延期缓期征收税款,不得超越授权范围行使其它属于税务机关的法定权力;纳税人拒绝缴纳代征税款的,代征人应当及时报告委托人。
第十九条 代征人征收税款时,必须开具我省地方税务机关统一制发的完税凭证,不得使用其它凭证代征税款。
第二十条 纳税人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由纳税人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税收规范性文件规定的程序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税收减免事宜。代征人对已办理了税收优惠审批手续,享受有关税收优惠待遇的纳税人,代征税款时按规定予以抵减或免征税款;凡没有办理税收优惠审批手续的纳税人,代征人一律不得随意为其减、免税款。
第二十一条 代征人应按照委托人要求及时填报《委托代征税款报告表》,按照《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确定的缴款办法报送并解缴税款;代征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占压、挪用所代征的税款。
第二十二条 代征人应当按照《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的规定征收税款,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征收税款。同时应为纳税人的纳税事宜保密。
第二十三条 代征人履行代征税款义务时发现纳税人有违法违规行为,应及时报告委托人,由税务机关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代征人不得实施属税务机关专有的税务行政处罚或税收保全、税收强制执行等行政执法行为。
第二十四条 代征手续费的支付比例和支付方式由委托人和代征人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及有关文件规定的范围内商定,并在《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中明确。
代征人不得从代征税款中直接扣除代征手续费。
第二十五条 代征人应积极配合委托人推行使用委托代征软件。第二十六条 委托人、税源主管税务机关有权并应当定期或根据需要随时对代征人的代征情况进行跟踪抽查、检查,监督、指导。
代征人应当与委托人建立并保持通畅的联系渠道,接受委托人的监督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不得拒绝、隐瞒。
第五章 委托代征管理职责
第二十七条
委托人职责:
(一)负责代征人的资格审查和确定;
(二)负责确定委托代征税收的具体范围,签订、变更和终止《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填制、发放、收回和缴销《委托代征证书》;
(三)按有关规定确定代征手续费比率,按时办理手续费支付手续;
(四)负责对本单位委托代征税收的日常业务指导、检查、监督、跟踪管理及信息反馈,协调代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五)及时处理代征人代征税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完善、规范征管办法。
第二十八条 委托代征主管地税机关职责:
(一)负责对代征人代征税款业务的监督、管理、检查及信息采集,包括基本信息、税款征收信息、欠税信息、发票和税收票证管理情况、代征税款专用账户等;
(二)审核代征人员的资格,辅导和培训代征人员;
(三)研究解决或向上级税务机关反映代征税款中出现的问题或代征人反映的问题;
(四)负责代征人网上申报报解代征税款的审核;
(五)督促代征人报送有关报表和资料;
(六)对计财部门反馈的结报税款不准确,税种、级次互串,超过期限积压税款等情况进行督促整改和跟踪管理。
第二十九条 办税服务厅职责:
(一)负责对代征人辅导税收票证管理规定,包括领取、使用、保管、结报有关票证的规定;
(二)负责代征人的代征税款收缴工作;
应、验旧、缴销工作。
第三十条 计财部门职责: 保管情况;
(三)负责税收票证的发放、结报管理和发票供
(一)负责检查代征人的税收票证开具、使用、(二)负责检查代征人税款缴库“双限”制度执行情况。对代征人存在的结报税款不准确、超过期限积压税款问题,应当及时反馈给相关的税收管理部门;
(三)负责审核并支付代征人有关代征手续费;
(四)负责对委托代征税费的统计分析。第三十一条 税政(工会经费、残疾人保障金代征等)部门职责:
(一)负责审查《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中的代征范围(代征的其他费、基金等)、税种、税目、税率、计税依据、缴税期限等;
(二)因国家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发生变化,需变更、终止原《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的,提出修订、终止意见,报局长审批。
第三十二条 征管科技部门职责:
(一)负责拟订《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
(二)负责与同级财政部门会签《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
(三)负责拟订并与同级财政部门会签《变更委托代征税款协议通知书》;
(四)负责发放、收回和保管、缴销《委托代征证书》;
(五)负责检查代征人日常发票管理、税款代征情;
(六)负责推广使用POS机刷卡代征税款工作;
(七)协调委托代征有关工作。第三十三条 法规部门职责:
(一)负责对委托代征税款管理的执法监督检查;
(二)审查《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变更委托代征税款协议通知书》等法律文书内容的合法性、规范性、严谨性。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代征人在《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授权范围内的行为引起纳税人的争议或法律纠纷的,由委托人解决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代征人超出《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授权范围的行为引起纳税人的争议或法律纠纷的,由代征人负责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代征人违反《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规定未征或少征税款的,由委托人向纳税人追缴未缴或少缴的税款及滞纳金;代征人按照《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第三十六条 代征人违规多征税款,由委托人责令其立即退还,并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时限查实办理退税;致使纳税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失的,代征人必须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在委托代征税款协议范围内行使的代征权,按照协议中的违约条款,向代征人追偿;超出协议范围的,由代征人自行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代征人在规定期限内不缴或者少缴应解缴的税款,由委托人按照《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约定的条款进行处理。
第三十八条 代征人违反税收票证管理规定的,按照《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列明的违约处理条款进行处理。
第三十九条 纳税人对代征人征税行为不服的,可以按规定向委托人的上一级地税机关或委托人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第四十条 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不按照规定对代征人进行及时、有效管理,给工作造成损害的,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河南省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第四十二条 《委托代征税款协议书》和《委托代征税款证书》的内容和式样,由河南省地方税务局统一发布。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5日起施行。《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委托代征单位管理暂行办法》(豫地税发„2002‟232号)同时废止。
分送:各省辖市地方税务局、省局直属各单位,各扩权县(市)地方税务局。
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办公室 2010
年12月6日印发
第五篇:河南省地方税务局个体工商户税收管理办法(暂行)(xiexiebang推荐)
河南省地方税务局个体工商户税收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个体工商户税收管理,促进纳税人自主申报,提高税法遵从,强化风险管理,规范税收执法,优化纳税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办法》等税收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河南省范围内由各级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的个体工商户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第二章 税务登记管理
第三条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按照《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2003年第7号)规定,向生产、经营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停业复业登记、注销登记等相关事宜。
(一)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含临时工商营业执照)的,应当自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纳税人领取临时工商营业执照的,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二)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未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但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应当自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
(三)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办而未办工商营业执照,或不需办理工商营业执照而需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但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的(简称无照户纳税人),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对无照户纳税人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无照户纳税人已领取营业执照或已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应当自领取营业执照或自有关部门批准设立之日起30日内,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税务机关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副本;已领取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的,税务机关应当同时收回并做作废处理;
(四)国、地税共管户联合办理税务登记证。纳税人填报税务登记表并提交附报资料齐全的,受理税务机关审核后,对符合规定的,发放加盖双方税务机关印章的税务登记证件。
第四条 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需如实提供以下资料:
(一)工商营业执照或其他核准执业证件及复印件;
(二)有关合同、章程、协议书及复印件;
(三)业主的居民身份证、护照或者其他合法证件及复印件;
(四)经营场所证明及复印件;
(五)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纳税人在申报办理税务登记时,应当如实填写《税务登记表》。
第五条 纳税人提交的证件和资料齐全且税务登记表的填写内容符合规定的,税务机关应及时发放税务登记证件;纳税人提交的证件和资料不齐全或税务登记表的填写内容不符合规定的,税务机关应将资料当场退回纳税人,并一次性告知纳税人补正或重新填报的资料,可分类填制《税务事项通知书》;纳税人提交的证件和资料明显有疑点的,税务机关应进行实地调查,核准后予以发放税务登记证件。
第六条 纳税人办理变更税务登记。纳税人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一)纳税人已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的,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变更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如实提供下列证件、资料,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1、《变更税务登记申请表》;
2、工商登记变更登记表(复印件)及工商营业执照;
3、纳税人身份证件原件及复印件;
4、场地使用证明;
5、税务机关发放的原税务登记证件(登记证正、副本);
6、变更登记内容的决议及有关证明文件及复印件。
(二)纳税人按照规定不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或者其变更登记的内容与工商登记内容无关的,应当自税务登记内容实际发生变化之日起30日内,或者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布变更之日起30日内,持下列证件到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税务登记:
1、纳税人变更登记内容的有关证明文件;
2、税务机关发放的原税务登记证件(登记证正、副本);
3、其他有关资料。
(三)纳税人提交的有关变更登记的证件、资料齐全的,应如实填写税务登记变更表,经税务机关审核,符合规定的,税务机关应及时办理;不符合规定的,税务机关应将资料当场退回纳税人,并一次性告知纳税人补正或重新填报的资料。
(四)税务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审核办理变更税务登记。纳税人税务登记表和税务登记证中的内容都发生变更的,税务机关按变更后的内容重新核发税务登记证件;纳税人税务登记表的内容发生变更而税务登记证中的内容未发生变更的,税务机关不重新核发税务登记证件。
(五)纳税人是国、地税共管户,纳税人税务登记内容发生变更的,应当向发证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登记,经审核后由发证税务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并将信息传递到另一家税务机关。先到国税机关办理变更登记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在《变更税务登记申请表》上注明税务登记证件国税已收缴。
第七条 纳税人办理停业、复业税务登记。纳税人需要停业的,应当在停业前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停业登记。纳税人的停业期限不得超过一年。
(一)纳税人在申报办理停业登记时,应当如实填写《停业复业(提前复业)报告书》,说明停业理由、停业期限、停业前的纳税情况和发票的领、用、存情况,并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税务机关应收存其税务登记证件及副本、发票领购簿、未使用完的发票和其他税务证件。
(二)纳税人停业未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停业登记的,应视为未停止生产经营;纳税人在批准的停业期间进行正常经营的,应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缴纳税款。未按规定办理的,按照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三)纳税人应当于恢复生产经营之前,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复业登记,如实填写《停业复业(提前复业)报告书》,领回并启用税务登记证件、发票领购薄及其停业前领购的发票。
(四)纳税人停业期满不能及时恢复生产经营的,应当在停业期满前向税务机关提出延长停业登记申请,并如实填写《停业复业(提前复业)报告书》。
(五)纳税人停业期满未按期复业又不申请延长停业的,税务机关应当视为已恢复生产经营,实施正常的税收管理。纳税人停业期满不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复业登记而复业的,主管税务机关经查实,责令限期改正,并按照税收征管法第六十条第一款的规定处理。
第八条 纳税人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纳税人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情形,依法终止纳税义务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按规定不需要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册登记的,应当自有关机关批准或者宣告终止之日起15日内,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纳税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或者被其他机关予以撤销登记的,应当自营业执照被吊销或者被撤销登记之日起15日内,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
(一)纳税人因住所、经营地点变动,涉及改变税务登记机关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注销登记前,或者住所、经营地点变动前,持有关证件和资料,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并自注销税务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迁达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二)纳税人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前,应当向税务机关提交相关证明文件和资料,结清应纳税款、多退(免)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缴销发票、税务登记证件和其他税务证件,经税务机关核准后,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手续。
(三)申请办理注销登记的纳税人,需提供下列资料:
1、《注销税务登记申请审批表》;
2、税务登记证件正本、副本;
3、营业执照被吊销的应提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出的吊销决定及复印件;
4、发票领购薄和结存发票,发票专用章;
5、《税务事项通知书》原件及复印件(国税先办理注销登记业务的提供);
6、其他有关证明文件及资料
(四)国、地税共管户办理注销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向发证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由发证税务机关将信息传递到另一家税务机关,两家共同办理。或持发证税务机关出具的注销登记资料,到另一家税务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第九条 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外出生产经营以前,持税务登记证等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按照《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完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有关事项的公告》(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公告2011年第6号)管理。
第十条 非正常户纳税人管理。已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纳税,经税务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后,逾期不改正的,税务机关应当实地检查,查无下落并且无法强制其履行纳税义务的,由检查人员制作《非正常户认定书》,存入纳税人档案,税务机关暂停其税务登记证件、发票领购簿和发票的使用。
(一)纳税人被列入非正常户超过三个月的,税务机关可以宣布其税务登记证件失效,应当制作《宣告证件失效表》,同时制作 《失效税务证件公告》,进行非正常户公告。其应纳税款的追征仍按《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
(二)严格非正常户认定管理,及时进行非正常户公告。对没有欠税且没有未缴销发票的纳税人,认定为非正常户超过两年的,税务机关可以注销其税务登记证件。
(三)实施非正常户追踪管理,税务机关发现非正常户纳税人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的,应及时督促其到税务机关办理相关手续。在补缴税款、滞纳金以及罚款后,填制《非正常户解除申请审批表》、《重新税务登记申请表》转办正式的税务登记。
(四)加强异地协作、信息交换。对非正常户纳税人申报办理新的税务登记的,税务机关核发临时税务登记证及副本;税务机关发现纳税人在异地为非正常户的,应通知其回原税务机关办理相关涉税事宜后,方可申报转办正式的税务登记。
第十一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定期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取得其办理执照、变更以及注销的相关信息,开展工商登记与税务登记之间的数据比对,及时发现和清理漏征、漏管户。
第十二条 有条件的税务机关,纳税人不需填写《税务登记表》、《非正常户解除申请审批表》等表证单书,由税务登记窗口录入征管系统,打印后交纳税人签字确认。
第三章 征收方式管理
第十三条 凡从事生产、经营并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纳税人,都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设置、使用和保管账簿及凭证,并根据合法、有效凭证记账核算。税务机关对符合条件的建账户采取查账征收方式征收税款但依法经县级以上税务机关批准可以不设置账簿或暂缓建账的个体工商户除外。
第十四条 对达不到建账标准的个体工商户或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税务机关依照相关法律规范及本办法的规定,对在一定经营地点、一定经营时期、一定经营范围内的应纳税经营额(包括经营数量)或所得额(以下简称定额)进行核定,并以此为计税依据,确定其应纳税额实行定期定额征收。
第四章 纳税申报管理
第十五条 实行查账征收的纳税人应按月如实申报纳税,填制《河南省地方税(费)综合申报表》。提倡采取网络申报方式。
第十六条 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方式的纳税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申报。
(一)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方式的纳税人按《核定定额通知书》采取简易申报。凡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期限或者在税务机关依 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期限内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可以视同申报,纳税人不再单独填报纳税申报表。
(二)定额执行期结束后,纳税人应当将上一个定额执行期每月实际发生的经营额、所得额如实向税务机关申报(以下简称分月汇总申报),填制《定期定额纳税人分月汇总申报表》,申报额超过定额的,税务机关按照申报额所应缴纳的税款减去已缴纳税款的差额补缴税款;申报额低于定额的,按定额缴纳税款。
(三)定期定额纳税人当期发生的经营额、所得额超过定额30%的,应当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申报期限内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申报并缴清税款。
(四)定期定额纳税人在定额执行期届满分月汇总申报时,月申报额高于定额又低于30%超额申报幅度的应纳税款,在规定的期限内申报纳税不加收滞纳金。
(五)按月缴纳税款的定期定额纳税人的经营额、所得额连续三个纳税期或者按季缴纳税款的连续两个纳税期超过或低于税务机关核定的定额30%时,应当填写《定期定额纳税人自行申报(定额变更申请)表》,提请税务机关重新核定定额。
(六)定期定额纳税人注销税务登记,应当向税务机关进行分月汇总申报并缴清税款。第十七条 采取数据电文申报、邮寄申报、简易申报等多元化申报纳税方式的定期定额纳税人,按主管税务机关认可的方式进行纳税申报。纳税申报方式一经确定的在定额执行期内不予变更。
第十八条 对未达起征点定期定额纳税人的管理。
(一)税务机关应当按照核定程序核定其定额。对未达起征点的定期定额纳税人,税务机关应当送达《核定定额通知书》、《未达起征点通知书》。
(二)未达起征点的定期定额纳税人月实际经营额达到起征点的,应当在纳税期限内办理纳税申报手续,并缴纳税款。
(三)未达起征点定期定额纳税人其实际经营额连续三个月超过起征点的,应主动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申报,提请重新核定定额。由主管税务机关重新核定定额后,下达《核定定额通知书》。
(四)未达起征点的定期定额纳税人应按半年向主管税务机关如实申报其与纳税有关的生产、经营情况,填制《定期定额纳税人分月汇总申报表》。
第十九条 新开业的纳税人,在未接到税务机关送达的《核定定额通知书》前,应当根据经营情况依法向税务机关自行办理纳税申报,并缴纳税款。
第五章 定额核定管理 第二十条 实行定期定额的纳税人,由各省辖市地方税务机关负责组织定期定额税源调查、定额核定并逐步统一制定下达分行业、分类定额幅度标准。典型调查应按行业、区域选择一定数量并具有代表性的定期定额纳税人,对其一个内经营、所得情况做出调查分析,填制《XX行业定期定额典型调查信息采集表》。
第二十一条 税务机关在采取典型调查方式核定纳税人应税销售额和应纳税额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典型调查比例。典型调查户数,省辖市区应当占该行业、该区域总户数的5%以上;县(区)应当不低于该行业、区域总数的10%。
(二)典型调查范围适用于所有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方式缴纳税款的纳税人。
(三)典型调查时间。典型调查工作应于纳税人定额执行期限届满之前进行。
第二十二条 实行定期定额征收方式缴纳税款的,核定定额的执行期限为一年。
第二十三条 税务机关应当根据定期定额纳税人的经营规模、经营区域、经营内容、行业特点、管理水平等因素核定定额,可以采用下列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核定:
(一)按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推算或者测算核定;
(二)按照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的方法核定;
(三)按照盘点库存情况推算或者测算核定;
(四)按照发票和相关凭据核定;
(五)按照银行经营账户资金往来情况测算核定;
(六)参照同类行业或类似行业中同规模、同区域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核定;
(七)按照其他合理方法核定。
税务机关应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核定定额,增强核定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第二十四条 核定定额程序:
(一)自行申报。定期定额纳税人要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填写《定期定额纳税人自行申报(定额变更申请)表》。纳税人未按规定期限自行申报的,税务机关可以不经过自行申报程序,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方法核定其定额。
(二)信息采集。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定期定额纳税人自行申报情况,到纳税人经营场所进行核查,采集经营基础信息数据和发票、申报征收等相关信息,填写《纳税定额核定信息采集表》,为实现计算机定税做好基础性工作。
各单位要加强信息采集工作的管理,在采集有关数据时,必须由2名(含)以上税务人员实地核查,《纳税定额核定信息采集表》必须由纳税人、现场所有税务人员签字,以保证信息采集的真实性。
(三)核定定额。税务机关根据定期定额纳税人自行申报和信息采集情况,参考典型调查结果,采取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核定方法,生成分行业、分区域、分规模、分税种的拟核定定额。
(四)定额初审。税务机关可以成立评议定税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定额评定的调查研究、测算核定,以及对特殊定期定额纳税人应纳税营业额或其他重大问题的评定。
(五)定额公示。主管税务机关根据核定定额的初步结果制作《定期定额公示清册》,进行公示。
1、定额公示范围。对新办纳税人核定的定额、对定额执行期限届满纳税人重新核定的定额进行公示;对发票开具金额超过税务机关核定定额而重新调整的定额,以及定期定额纳税人申报的当期发生的经营额超过税务机关核定定额而重新调整的定额,不进行公示。
2、定额公示机关。纳税人定额公示由税务所(分局)或县(市、区)地方税务局实施。
3、定额公示地点。定额公示地点为办税服务厅或业户相对集中的经营场所。
4、定额公示形式。定额公示可采取张贴形式进行,也可利用电子显示屏或电子触摸屏进行。
5、公示期限。公示期限为五个工作日。
(六)定额核准。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公示意见结果修改定额,生成《纳税定额核定表》或《定期定额核定审批清册》,报经县以上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填制《核定定额通知书》。
(七)下达定额。主管税务机关将《核定定额通知书》送达定期定额纳税人执行,并制成《定期定额核定审批清册》。
(八)公布定额。主管税务机关根据最终确定的定额和应纳税额情况,制作《定期定额公示清册》,在原公示范围内进行公布。
第二十五条 定期定额纳税人发生下列情形,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相关纳税事宜:
(一)定额与发票开具金额或纳税人生产经营记录数据比对后,超过定额的经营额所应缴纳的税款;
(二)在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定额的经营地点以外从事经营活动所应缴纳的税款。第二十六条 定期定额纳税人在接到《核定定额通知书》后对税务机关核定的定额有争议的,可以在接到《核定定额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重新核定定额申请,并提供足以说明其生产、经营真实情况的证据,主管税务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书面答复。
定期定额纳税人也可以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直接向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定期定额纳税人在未接到重新核定定额通知、行政复议决定书或人民法院判决书前,仍按原定额缴纳税款。
第二十七条 定期定额纳税人的经营额连续三个月超过或低于税务机关核定的定额30%的,税务机关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的核定方法和程序重新核定定额,下达《核定定额通知书》或《不予变更纳税定额通知书》。
第二十八条 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按照国务院规定的征管范围,核定其所管辖税种的定额,加强与国家税务局对共管户定额的协调,确保对纳税户定额的统一。税务机关不得委托其他单位核定定额。第六章 日常管理
第二十九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建立对纳税人的日常巡查制度,科 学确定巡查重点、巡查范围和巡查次数,做好巡查记录,确保巡查效果。特别要加强对新办户、停歇业户、未达起征点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人、非正常户纳税人的巡查。
第三十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通过日常巡查,提高对纳税人基础信息的采集质量,并及时更新系统数据。
第三十一条 各省辖市地方税务局每年可选择部分行业制定行业最低税负标准,确定参数,进行量化管理,并报省局备案。各级税务机关根据确定的行业参数,通过实地巡查等手段发现纳税异常户,并采取后续措施对其进行规范管理。
第三十二条 对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纳税人,应按照主管税务机关的要求定期报送其记录的生产经营数据。
第三十三条 各单位要加强内部监督制约,严格履行内部管理程序。加强对未达起征点纳税人的认定,实施有效地动态监管,通过发票使用等相关信息反馈及时掌握未达起征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并做好与国税、工商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确保未达起征点纳税人在达到起征点后能及时纳入正常的税收管理。
第三十四条 主管税务机关每月应在办税场所或纳税人集中经营场所公告当期停业情况,包括业户名称、税务登记证号、生产经营地址、停业起止时间及举报、监督电话等内容。第三十五条 县(市)级以上地方税务局可结合本单位实际,按照河南省地方税务局《委托代征税款管理办法》的规定对个体税收(个体重点税源、建账征收的纳税人除外)采取委托代征的征收方式。
第三十六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逐步建立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税长效机制,健全协税护税体系,形成综合治税合力。第七章 发票管理
第三十七条 积极推行纳税人使用网络发票,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定额发票或税务机关代开发票。
第三十八条 对未达营业税起征点的纳税人和领取临时税务登记的纳税人,要严格控制定额发票领购数量,各省辖市地方税务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供票量。
第三十九条 未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需要临时使用发票的,应按规定到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代开发票。
第四十条 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大对发票使用情况的日常管理,特别是对未达营业税起征点纳税人使用情况的监管,防止虚开、转借、转让、倒卖发票等行为的发生。
第八章 违法违章处理 第四十一条 对违反个体税收管理相关规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法律规定依法处理。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个人独资企业、个人合伙企业的税款征收管理比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河南省地方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管理办法〉〈关于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印发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征收管理文书的通知〉的通知》(豫地税函〔2007〕34号)中我局补充规定同时废止;《河南省地方税务局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规范未达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税收征收管理的通知》(豫地税函〔2005〕197号)中我局补充规定同时废止。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河南省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