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林业局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管理办法(2015年)
国家林业局令
第37号
《国家林业局关于修改部分部门规章的决定》已经2015年4月27日国家林业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国家林业局局长 赵树丛 2015年4月30日
国家林业局关于修改部分部门规章的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7号)等有关规定,对有关部门规章进行如下修改:
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1991年1月9日林业部发布,2011年1月25日国家林业局令第26号修改)
(一)删除第三条第二项中的“资金”。
(二)删除第六条。
二、《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2002年11月2日国家林业局令第5号,2011年1月25日国家林业局令第26号修改)
(一)删除第七条第一款第二项中的“和资金证明材料”。
(二)删除第八条第一款第二项中的“和资金证明材料”。
(三)删除第十一条第一款第四项中的“和资金”。
(四)删除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和第三款第一项。
(五)删除第二十二条。
三、《引进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种类及数量审批管理办法》(2005年9月27日国家林业局令第19号)
—1—
(一)删除第五条第一款第三项中的“资金”。
(二)删除第六条第一项中的“资金”。
四、《国家林业局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管理办法》(2007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局令第24号)
(一)删除第五条第二项。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根据本决定,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引进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种类及数量审批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局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管理办法》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国家林业局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管理办法
(2007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局令第24号公布;根据2015年4月30日国家林业局令第37号《国家林业局关于修改部分部门规章的决定》修改)
第一条 为了规范国家林业局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林业质检机构”)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林业质检机构,是指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的从事林业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活动的机构。
第三条 国家林业局依法负责监督和指导林业质检机构的管理工作。第四条 林业质检机构应当按照科学、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第五条 申请设立林业质检机构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国家林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机构基本条件》要求的机构与人员、仪器设备、设施与环境和质量体系等;
(二)国家林业局规定的其他条件。
—2—
第六条 申请人应当提交下列书面申请材料:
(一)设立林业质检机构申请书;
(二)可行性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专业人员构成、仪器设备和设施、资质、资金来源、拟申请检验检测的产品及其标准、检验检测能力评估等;
(三)国家林业局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七条 国家林业局应当在收到林业质检机构设立的申请后,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即时出具《国家林业局行政许可受理通知书》;对不予受理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出具《国家林业局行政许可不予受理通知书》;对申请材料不齐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在5日内出具《国家林业局行政许可补正材料通知书》,并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第八条 国家林业局作出本办法规定的行政许可,需要组织专家现场评审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日内,出具《国家林业局行政许可需要听证、招标、拍卖、检验、检测、检疫、鉴定和专家评审通知书》,将专家评审所需时间告知申请人。
专家现场评审所需时间不计算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期限内。第九条 国家林业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出具《国家林业局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或者《国家林业局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并告知申请人。
国家林业局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同时颁发林业质检机构授权证书,并予以公告。
第十条 在法定期限内不能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经国家林业局负责人批准,国家林业局应当在法定期限届满前5日办理《国家林业局行政许可延期通知书》,并告知申请人。
第十一条 林业质检机构需要变更检验检测范围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国家林业局应当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二条 林业质检机构授权证书的有效期为5年。
需要延续林业质检机构授权证书有效期的,林业质检机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向国家林业局提出书面申请,国家林业局应当在有效期届
—3—
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
第十三条 林业质检机构授权证书依法被撤销或者注销的,国家林业局应当及时予以公告。
第十四条 林业质检机构应当在检验检测报告上,加盖国家林业局规定的授权标识。
第十五条 林业质检机构对在检验检测中获知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负有保密的义务。因泄密造成不利影响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林业质检机构不得伪造、变造检验检测结果。
第十六条 未经国家林业局批准的其他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不得在名称中使用“国家林业局”、“中国(或全国)林业”等易与林业质检机构相混淆的字样。
第十七条 国家林业局应当对林业质检机构从事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活动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林业质检机构应当如实提供国家林业局要求的有关材料和情况。第十八条 国家林业局有关工作人员在实施林业质检机构审批的行政许可行为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十九条 林业质检机构接受行政执法机关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委托提供林业产品检验检测服务,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林业质检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检验检测中,伪造、变造检验检测结果的,依法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1997年8月25日公布的《林业部部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4—
第二篇:国家林业局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管理办法
国家林业局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管理办法
(2007年11月30日国家林业局令第24号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规范国家林业局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林业质检机构”)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林业质检机构,是指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的从事林业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活动的机构。
第三条 国家林业局依法负责监督和指导林业质检机构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林业质检机构应当按照科学、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第五条 申请设立林业质检机构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备《国家林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机构基本条件》要求的机构与人员、仪器设备、设施与环境和质量体系等;
(二)具有与从事林业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相适应的资金;
(三)国家林业局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 申请人应当提交下列书面申请材料:
(一)设立林业质检机构申请书。
(二)可行性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专业人员构成、仪器设备和设施、资质、资金来源、拟申请检验检测的产品及其标准、检验检测能力评估等。
(三)国家林业局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七条 国家林业局应当在收到林业质检机构设立的申请后,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即时出具《国家林业局行政许可受理通知书》;对不予受理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出具《国家林业局行政许可不予受理通知书》;对申请材料不齐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在5日内出具《国家林业局行政许可补正材料通知书》,并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第八条 国家林业局作出本办法规定的行政许可,需要组织专家现场评审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日内,出具《国家林业局行政许可需要听证、招标、拍卖、检验、检测、检疫、鉴定和专家评审通知书》,将专家评审所需时间告知申请人。
专家现场评审所需时间不计算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期限内。
第九条 国家林业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出具《国家林业局准予行政许可决定书》或者《国家林业局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并告知申请人。
国家林业局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同时颁发林业质检机构授权证书,并予以公告。
第十条 在法定期限内不能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经国家林业局负责人批准,国家林业局应当在法定期限届满前5日办理《国家林业局行政许可延期通知书》,并告知申请人。
第十一条 林业质检机构需要变更检验检测范围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国家林业局应当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二条 林业质检机构授权证书的有效期为5年。
需要延续林业质检机构授权证书有效期的,林业质检机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向国家林业局提出书面申请,国家林业局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
第十三条 林业质检机构授权证书依法被撤销或者注销的,国家林业局应当及时予以公告。
第十四条 林业质检机构应当在检验检测报告上,加盖国家林业局规定的授权标识。
第十五条 林业质检机构对在检验检测中获知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负有保密的义务。因泄密造成不利影响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林业质检机构不得伪造、变造检验检测结果。
第十六条 未经国家林业局批准的其他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不得在名称中使用“国家林业局”、“中国(或全国)林业”等易与林业质检机构相混淆的字样。
第十七条 国家林业局应当对林业质检机构从事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活动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林业质检机构应当如实提供国家林业局要求的有关材料和情况。
第十八条 国家林业局有关工作人员在实施林业质检机构审批的行政许可行为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十九条 林业质检机构接受行政执法机关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委托提供林业产品检验检测服务,依法承担相应的
第三篇:江苏省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管理办法
江苏省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管理办法
(草 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管理,规范检验服务行为,维护检验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检验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有关概念)本办法所称产品质量检验,是指根据产品标准或者检验规程对产品进行测量或者试验,并把所得到的特性值和规定值作比较,判定受检对象的质量技术等状况或者其是否符合有关标准的活动。本办法所称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是指向社会提供检验服务并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检验数据或者结果的法人组织。本办法所称监督检验,是指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受行政机关委托或者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所实施的为特定行政管理事项服务的产品质量检验活动。第三条(适用范围)本省行政区域内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及其检验服务活动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法律、行政法规对进出口商品检验、医学卫生检验等检验服务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四条(基本原则)从事产品质量检验服务活动,应当遵循独立、客观、公正、诚信的原则。第五条(交流与合作)鼓励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开展国内外机构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第六条(地方政府职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领导,采取措施建立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产品质量检验市场,促进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第七条(职责分工)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法律、法规规定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监督管理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二章 计量认证
第八条(计量认证)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从事检验服务活动,应当经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计量认证合格;未经计量认证合格,不得从事检验服务活动。第九条(计量认证条件)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规范的名称和组织机构;
(二)有明确的检验服务范围;
(三)有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管理人员、检验人员;
(四)有检验服务活动所必需的场所、工作环境和设施、仪器设备;
(五)有与检验服务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六)能够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十条(计量认证程序)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申请计量认证,应当向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依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条件提交有关材料。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自受理计量认证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组织评审,并根据评审结论作出计量认证合格与否的决定。对计量认证合格的,向申请人颁发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对计量认证不合格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第十一条(分支机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设立从事检验服务活动的分支机构,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经计量认证合格,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可以依法设立代表处、办事处等形式的机构,从事与其检验服务相关的推广活动,但不得直接从事检验服务活动。
第十二条(变更)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改变名称、工作场所和法定代表人的,应当向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办理相应的变更手续。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新增检验业务或者其管理体系、适用的检验标准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应当就其新增业务或者发生变化的事项申请计量认证。
第十三条(特别程序)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从事尚未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也没有国际标准的新的检验业务,其检验能力及方法经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有关主管部门、专业机构或者人员评估和确认,符合通行技术规则并能够满足检验需要的,可以视为计量认证合格。
第十四条(特别程序)因发生公共卫生、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等突发性公共事件或者其他特别紧急情况,确需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立即提供尚未经计量认证的检验服务的,经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实,有关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可以在事后补办计量认证手续。第十五条(证书管理)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有效期及其延续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禁止伪造、涂改、转让、出租或者出借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第十六条(评审规范)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计量认证评审,应当遵守国家规定的计量认证基本规范、评审准则,确保评审公开、公平、公正。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具体评审细则。评审细则应当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七条(评审人员)计量认证评审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具体由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考核、聘任,并纳入计量认证评审专家库。
计量认证评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客观和公正,不得参与对与其所在单位具有业务竞争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评审;在评审期间,不得与所评审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发生任何业务关系。
第十八条(公开)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向社会公布有关计量认证的依据、条件、程序、期限和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以及经计量认证合格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名录等。
第三章 检验的一般规定
第十九条(检验业务范围)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当依照计量认证的检验业务范围从事检验服务活动。
第二十条(检验标准、程序和技术方法)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从事检验服务活动,应当符合有关标准、程序和技术方法,无正当理由不得任意增加或者减少检验程序。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与委托检验人可以对检验标准、程序和技术方法作出约定,但不得违反国家和省有关检验标准、程序和技术方法的强制性规定。
第二十一条(检验报告)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当对其出具的检验报告及其数据、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出具检验报告,应当由检验技术人员、主管人员签署,并标注计量认证标志。经签署的检验报告不得更改。经发现确有差错和失误需要更改的,应当依照规定的程序和技术方法更改,并作出相应的标识或者说明。禁止伪造、虚构检验报告及其数据、结果。第二十二条(转委托)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不得将检验服务转委托给未经计量认证合格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第二十三条(档案管理)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当记录和保存有关检验服务的完整的原始文件、资料,依照规定建立检验服务活动档案。第二十四条(收费管理)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当依照委托检验协议收取检验费用,不得违反国家和省有关价格管理的规定。第二十五条(保密)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保守在检验服务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第二十六条(禁止性规范)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不得向社会推荐或者参与推荐产品,不得以监制、监销等方式参与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七条(商业保险)鼓励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通过商业保险分散检验风险。
第四章 监督检验
第二十八条(审查确认)法律、法规规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从事监督检验活动,应当事先经有关检验监督管理部门确认的,依照其规定执行;未经依法确认并取得监督检验确认证书,不得从事监督检验活动。
监督检验确认的条件、项目与计量认证的条件、项目相重复的,应当简化程序。具体办法由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制定。第二十九条(委托规范)行政机关不得委托未经计量认证合格和应当依法经监督检验确认而未经确认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承担监督检验任务。
违反前款规定委托监督检验所取得的检验报告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第三十条(委托规范)行政机关委托监督检验,应当向受委托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出具委托检验任务书,明确检验事项、检验要求等内容;需要抽样的,还应当向受委托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出具委托抽样任务书,明确抽样数量、抽样要求等内容。
未经委托行政机关同意,受委托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不得将监督检验业务转委托给其他产品质量检验机构。
第三十一条(监督检验规范)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实施现场抽检,其抽检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向被检验人出示抽检身份证明。受委托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还应当出示委托检验任务书。第三十二条(监督检验规范)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实施监督检验的抽样,其抽样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向被检验人出示抽样身份证明。受委托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还应当出示委托抽样任务书。
抽样人员不得参与所抽样品的检验活动,但因现场监督检验确需参与的除外。第三十三条(监督检验规范)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实施监督检验的抽样,其抽样技术方法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抽取样品的数量不得超过检验的合理需要,检验结束后的样品处理应当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抽查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四条(监督检验报告)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实施监督检验,应当向有关行政机关出具符合规定要求的监督检验报告。
有关行政机关应当向被检验人公开监督检验报告,也可以根据需要委托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代为公开。
未经有关行政机关同意,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不得擅自公开监督检验报告。
第三十五条(异议和复检)被检验人对监督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监督检验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委托监督检验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上级主管机关申请复检。有关行政机关应当指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复检,并作出复检结论,告知申请人;不能复检的,也应当以书面形式向申请人说明理由。被检验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申请复检期限的,可以在障碍消除后十日内,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顺延期限,是否予以准许,由该行政机关负责人决定。
法律、行政法规对本条规定的期限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第三十六条(收费管理)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实施监督检验,不得向被检验人收费,其检验费用由委托监督检验的行政机关承担,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收费的除外。第三十七条(配合义务)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实施监督检验,被检验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监督检查职责)省质量技术监督管门应当加强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和处理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违反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投诉、举报及处理)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违法从事检验服务活动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投诉、举报。
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接到投诉、举报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调查处理结果应当告知投诉人、举报人。
对不属于本部门调查处理权限的投诉、举报,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告知投诉人、举报人向有权机关投诉、举报。
第四十条(监督检查措施)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根据违法嫌疑证据或者举报,对涉嫌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对检验场所进行现场检查;
(二)向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工作人员和委托检验人等有关单位和人员询问检验活动的有关情况;
(三)查阅、复制检验档案、合同、发票、帐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必要时,可以依法予以登记保存。第四十一条(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监督)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承担监督检验任务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监督检查。发现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违法实施监督检验的,应当责令改正,并及时向委托监督检验的行政机关通报。有关行政机关接到通报后,应当及时调查核实,对经查实且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监督检验的委托。第四十二条(监督措施)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已不符合计量认证条件,由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在整改期内,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不得从事检验服务活动。逾期不整改或者经整改后仍不符合有关条件的,应当依法撤销其计量认证合格证书或者监督检验确认证书。
承担监督检验任务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被依法撤销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省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相应撤销其监督检验确认证书。
被依法撤销计量认证合格证书或者监督检验确认证书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三年内不得申请相应的计量认证或者监督检验确认。第四十三条(监督措施)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信用信息征集发布制度,并通过大众传媒、政府网站等方式向社会发布有关信用信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查询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信用信息。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法律责任)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的处理,法律、行政法规已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四十五条(法律责任)违反本办法第八条规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未经计量认证合格从事检验服务活动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依照前款规定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撤销其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第四十六条(法律责任)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法律责任)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二款、第二十二条、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第四十八条(法律责任)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二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并处撤销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和监督检验确认证书,并由委托监督检验的行政机关撤销监督检验的委托;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并处三年内不得从事检验服务活动。
第四十九条(法律责任)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违反第三十一条至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款规定的,由检验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并处撤销其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和监督检验确认证书,并由委托监督检验的行政机关撤销监督检验的委托。
第五十条(法律责任)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违反第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在整改期限内从事检验服务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对单位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五十一条(法律责任)计量认证评审人员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由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解除聘任,有关人员在三年内不得再被聘任。
第五十二条(撤销证书机关)本办法规定的撤销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监督检验确认证书的行政处理,由核发证书的行政机关作出决定。
第五十三条(法律责任)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等有关行政机关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对符合条件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不予计量认证合格,或者对不符合条件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予以计量认证合格的;
(二)对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应当撤销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合格证书而不予撤销的。
(三)对符合条件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不予监督检验确认,或者对不符合条件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予以监督检验确认;
(四)对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应当撤销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监督检验确认证书而不予撤销的;
(五)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委托未经计量认证合格和监督检验确认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承担监督检验任务,或者将有关检验报告作为行政管理依据的;
(六)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不履行有关复检、告知等义务的;
(七)未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履行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监督检查、调查处理、违法行为通报、撤销监督检验委托等职责的;
(八)有其他违法行政行为的。
第五十四条(法律责任)违反本办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被检验人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五条(适用规定)在本省从事检验服务活动的境外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适用本办法。
第五十六条(施行日期)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四篇: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管理办法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管理办法
颁发部门:国家计量局(已变更)
发布日期:1987-07-10 生效日期:1987-07-10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管理办法
(一九八七年七月十日国家计量局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十二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
法实施细则》第七章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是考核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检
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证明其具有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资格,并为国际间产
品质量检验机构的相互承认创造条件。
第三条 凡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按本办法进行计
量认证。
第四条 经计量认证合格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所提供的数据,用于贸易出证、产品质量评价、成果鉴定作为公证数据,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章
计量认证的内容
第五条 计量检定、测试设备的配备及其准确度、量程等技术指标,必须与检
验的项目相适应,其性能必须稳定可靠并经检定或校准合格。
第六条 计量检定、测试设备的工作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防尘、防震、防腐蚀、抗干扰等条件,均应适应其工作的需要并满足产品质量检验的要求。
第七条 使用计量检定、测试设备的人员,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其操作技能必须考核合格。
第八条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具有保证量值统一、准确的措施和检测数据公正
可靠的管理制度。
第三章
计量认证管理
第九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负责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
属全国性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负责并会同
有关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属地方性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负责并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条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的考核,应按本办法第九条的规定,分别
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指定所属的计量检定机构或者授权有关技术机构
负责。
第十一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负责计量认证的工作机构,具体职
责:
(一)起草工作文件和技术规范;
(二)受理计量认证申请;
(三)制定计量认证计划;
(四)办理计量认证合格书或计量认证结果通知书;
(五)承办计量认证的其他有关事项。
第四章
计量认证程序
第十二条 申请计量认证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向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
门提交计量认证申请书及其规定的文件。申请书格式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统一制
定。
第十三条 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在接到计量认证申请书和申报材料后,应在30天内审核完毕并发出是否接受申请的通知。
第十四条 计量认证申请被接受后,由有关人民政府行政部门指定考核单位或
组织考评员进行考核、评审,其结果报告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
第十五条 对考核合格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由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审
查批准,颁发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并同意其使用统一的计量认证标志;对不合格的,发给考核评审结果通知书。
第十六条 凡经计量认证合格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由有关人民政府计量行政
部门公布其机构的名称和检验范围。
第十七条 已经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需新增为社会提
供公证数据的检验项目时,应当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申请单项计量认证。
第五章
计量认证监督
第十八条 经计量认证合格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由与其主管部门同级的人民
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进行日常监督。对不符合原考核条件的,必须限期改进。在改进
期内,不得向社会提供公证数据。超过改进期内仍不能达到考核水平的,由发证单
位注销其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停止使用计量认证标志。
第十九条 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有效期为5年。有效期满后,经复查合格的,可延长5年。
申请复查应在有效期满前6个月提出。逾期不提出申请的,由发证单位注销计
量认证合格证书,停止使用计量认证标志。
第二十条 经计量认证合格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失去公正地位的,由发证单
位吊销其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停止其使用计量认证标志。
第二十一条 未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为社会提供公证
数据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有权责令其停止检验,可并处100
0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与本办法有关的申请书、考核评审结果通知书、计量认证合格证
书及其标志的式样和编号方法,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统一规定。
第二十三条 申请计量认证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按规定缴纳费用。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
1.法律依据是什么?
实施计量认证行政许可依据以下法规、技术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十二条及《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二条(2)《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十一条(3)《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第十六条(4)《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5)关于发送《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试行)的通知(质技监认函[2000]46号)
(6)关于印发《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工作程序》及有关表格的通知(国认实[2002]42号)
2.实施机关是哪里?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3.负责部门是哪里?
计量认证工作由国家认监委负责实施,具体由认监委实验室与检测监管部主办,评审管理处承办。其中技术能力评审工作由指定的评审机构负责实施。3.1评审管理处
负责接收申请材料、受理审查、许可审查、许可的报批、发放证书、建立档案、组织对获证单位及评审机构的监督检查。3.2 评审机构
负责安排现场评审,负责技术评审报告的编制。
4.目的是什么?
为规范计量认证工作程序,明确工作责任,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确保计量认证工作的有效实施。
5.受理条件有哪些?
(1)申请单位应依法设立,独立、客观、公正地从事检测、校准活动,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建立并有效运行相应的质量体系;
(2)具有与其从事检测、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3)具备固定的工作场所,工作环境应当保证检测、校准数据和结果的真实、准确;
(4)具备正确进行检测、校准活动所需要的并且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的和可移动的检测、校准设备设施;
(5)满足《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
6.需提交的材料有哪些?
申请书(一式三份)法律地位证明
技术能力证明(场所、设施、人员、已往检测报告抽样复印件)质量体系文件
7.相关记录是什么?
在受理、评审、审查、批准工作中,有以下相关文书和程序记录:(1)计量认证申请书(2)计量认证评审报告
(3)国家计量认证评审组成员建议名单(4)国家计量认证审批单(5)办理计量认证机构更名申请表(6)办理计量认证标准变更申请及备案表(7)行政许可受理通知书(8)行政许可不予受理通知书(9)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
8.收费标准是什么?
认监委根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调整计量收费标准的通知》(发改价格[2005]711号)文件规定收取计量认证费用。
9.审批流程怎样? 审批主体
审批主体为:国家认监委
执行部门为:实验室与检测监管部 评审管理处 2 申请
申请单位向国家认监委提出计量认证申请。报送申请书(一式三份),并提供所要求的材料(1套)。申请书可从认监委网站上下载。3 受理
3.1审查申请材料 认监委实验室部评审管理处接到申请材料后,5日内完成对申请材料的完整情况进行审查,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口头或者书面一次告知申请单位进行补充。3.2受理申请
符合受理条件的,受理申请,出具《行政许可受理通知书》,并在5日内将相关材料送技术评审机构并获取送达回证。3.3 不受理申请
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不受理申请,出具《行政许可不予以受理通知书》并说明理由。4 技术评审 4.1 安排技术评审
承担技术评审的机构在接到认监委对申请机构的技术评审要求后2个月内安排现场评审。4.2评审结果的上报
技术评审完成后(包括整改),评审机构于5个工作日内向认监委实验室部评审管理处报告技术评审结果。5 审批
5.1审查评审结果
评审管理处接到评审材料后,对其进行审查,5日内提出审查意见。5.2履行审批手续
经审查同意的报委领导批准。审查不同意的,出具《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并说明理由。5.3 打印证书
评审管理处负责打印计量认证证书及附表,自决定许可之日起10日内通知申请单位领取。5.4材料存档
评审管理处负责将申请、受理、审批的所有材料整理存档。6公布获得计量认证的机构信息
获得计量认证的机构名称、地址、证书编号、批准项目、有效期等信息将通过认监委网站行政审批专栏对社会公布。7 扩项
获证机构在能力有变化时,应当按照以上程序,申请扩项。8变更
获证机构的法律地位、管理体制、行政隶属关系、主要人员、质量体系、地址、名称做出重大调整时,需要向发证机关办理变更备案手续。若检验标准发生重大变更,需安排现场评审进行确认,若检验标准没有重大变化,可由检测机构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专家论证,并做好记录,待监督评审或复查换证时,由评审组确认。9复查换证
计量认证证书的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满6个月前,机构应当提出复查、验收申请,发证机构按照许可申请的程序和要求对其进行复查。复查换证的具体要求见相关技术规范的规定。获证机构逾期不提出申请的,由发证单位注销证书,并责令其停止使用标志。
10.监督管理和投诉方法是什么?
1内部工作监督 1.1 监督职责
实验室部领导负责对行政许可工作的日常监督和不定期的抽查。认监委领导对实验室部行政许可工作进行领导和监管。
实验室部行政许可工作接受总局法规司和监察部门及认监委法律部的监督。1.2 监督方式
1.2.1 受理、发证情况监督
实验室部领导对受理、审批的程序、工作的时间和进展情况进行监管,及对审批工作不定期地进行抽查。1.2.2 征求意见
定期对申请人发放意见表,征求对行政许可工作的意见和建议。1.2.3 接受群众来信来访
对群众(申请人)的举报、投诉,及时进行处理。2评审工作的监督
实验室部对技术评审机构及评审人员工作进行监督管理。3 对获证机构的监督管理
3.1在三年有效期内组织一次对获证机构的日常监督评审。3.2每年组织一次对获证机构(或部分获证机构)的专项监督检查。4 问题处理 4.1 程序性问题
许可工作中出现的程序问题,由实验室部领导提出处理意见,经过主管委领导批准,作出处理。4.2 工作失误问题
因受理、审批工作失误,应当及时纠正。4.3 违反纪律问题
违反纪律问题,按照总局及认监委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