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文献综述研究

时间:2019-05-13 18:3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文献综述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文献综述研究》。

第一篇: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文献综述研究

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文献综述研究

【摘要】公共卫生服务是一种成本――效益最优化的服务,也是一种具有公众性质的服务,需要政府提供及购买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是社会为公民提供社会保障与福利的重要内容。如何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公共卫生服务考验着各国。要想提供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公共卫生服务,首先涉到的就是公共卫生的供给能否满足需求。因此,本文就目前国内外有关于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差距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提出当前研究不足。

【关键词】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差距

一、国外文献综述

目前,国外大多数是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和需求理论研究,提出不少理论模型。Suchman提出疾病行为阶段(illness BehaviorStage)

1、Fabrega提出决策理论模式(Decision Theoretic Model)、Mechanic提出一般求助理论(General Theory of Help Seeking)2,但以Ronald Andersen首次提出,并进行了三次补充和修正的模型一一卫生服务利用的行为模式(The Behavioral Model of Health ServicesUse,one Phase4 final emerging model)最具影响。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对于本国公共卫生发展都采取了增加财政投入、扩大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等措施。国外关于公共卫生服务供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于公共卫生服务如何反应公众需求进行分析和探讨。Chalkler等认为在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不能反映民众的需求时,可采用契约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国外对于实践、尤其是组织大规模的社会调查的文献较少。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和供给研究不在少数。主要是对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并探究需求的影响因素;对于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结构不合理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视角:城乡结构、地区结构、以及服务领域内部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问题称为分配的不合理,服务内部结构则是服务体系本身的不合理;还有对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方面的综合研究。

首先是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研究。温静等采用多级抽样方法调查宁夏回族自治区居民对国家2011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1类项目的需求率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显示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率均超过50%,其中健康教育、慢病管理、老年人保健、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和传染病防治需求率排在5位,需求率较低的是产后访视和孕期保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参保、城乡为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居民对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总体需求率较高,从居民需求影响因素入手,大力促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尔西丁?买买提等研究发现导致新疆居民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快速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新疆总人口、医学敏感人数、老龄化人口及慢性病患病率。需求影响因素的持续增长,导致公共卫生机构费用剧增,新疆城乡居民决速增加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现实形成了反6。韦波等对广西地区农村的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较高;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压力;新农合对农村居民的补偿水平有待提高。周海清对北京某区流动人口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进行调查,结论是应探索建立适合流动人口需求的医疗保障体系,降低医疗费用,通过社区管理人员加强流动人口的健康知识宣教,合理引导有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

其次是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结构不合理间题的研究。第一,城乡供给结构研究。朱晓丽研究发现城乡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地方存在配套资金不能足额、及时到位或将经费滞留在机构或挪作他用等问题90陈蓓蓓探析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差距与均等化理论,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格局与政策惯性,政府用于公共卫生服务的支出显示出严重的城市偏好,其突出问题是投入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出公共卫生服务的政府投入城乡失衡、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的资源分布不合理、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差距甚远。鄢洪涛对不同年度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进行了测度,发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总体差距在不断缩小;城乡间的差距对决定总体差距有决定作用。张永梅,李放基于两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城乡长期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是不均等的一个历史原因,政府长期推行的城乡二元医疗卫生制度和二元财政制度是制度障碍。

第二,地区供给结构研究。王芳等利用点面结合分析法,一通过《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收集2006~2009年妇幼保健服务提供方面的数据,二通过设计调查表收集分布于东、中、西部的6个城市2008年和2009年健康档案管理、慢性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据,计算不同地区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基尼系数,分析不同地区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程度。调查结果显示2006~2009年,总体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妇幼保健服务数量不断增加,且各省之间服务提供差异较小;2008~2009年,6个城市在全人群建档、慢性病管理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上均取得一定进展,但不同地区间服务提供数量的差异较为明显,东部城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情况好于中、西部地区,区域间发展相对不平衡。杨宜勇等对全国31个省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进行衡量比较,得出了省际差距较大的结论。汪崇金测算了我国基本医疗服务东、中、西地区差异现状巧。

第三,服务内部供给结构研究。服务内部供给结构研究,大多是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评估与构建方面的研究,基于特定地区进行实证的探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的建议。张屹立就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政府责任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当前我国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中政府职责的缺失及其原因。梁小芳立足城市社区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政府职责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基于公共产品理论和政府职能理论,以广西南宁市为例,对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过程中政府履行职责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此外,路冠军基于皖北三县的调查与分析,对均等化取向下的?r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

最后是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综合研究。赵红等人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中引入市场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相结合的多元供给格局,将能有效的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市场与社会的积极性,提高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水平,满足公众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曾栋梁等等人通过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机制的研究,他们认为当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有:市场机制内在的缺陷,导致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的方向错位;政府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农民个人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的负担加重;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显失公平等问题。同时他们基于治理的视角提出要按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特征,确定政府和市场的角色;促进社会中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部门作用;加强乡村卫生人员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村医务人员素质:改革农村地区的卫生筹资体制,坚持城乡一体化的政策等措施。刘冬梅、李净海等人通过运用劳动力供给弹性理论,建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效率运行模型,对基本公共卫生的供给效率进行了研究。

三、结论

综上,国外学者专门针对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研究不多,可供直接参考的文献资料很少。但国外现有文献资料对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论依据及模型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虽然目前国内学者对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研究时间较短,但是与之相关的学术成果很多。其中关于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存在差距已经形成一定共识;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针对如何缩小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地区、服务内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也取得了不少共识,给出了相关建议。而现有研究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当前公共卫生服务供需总体水平的实证评估较少,评估指标体系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二是针对当前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满意度差异情况的研究很少;四是针对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机制设计缺乏可操作性。

第二篇:四是小区物业管理面临需求与提供服务之间的差距

四是小区物业管理面临需求与提供服务之间的差距,成为新的社会热点问题。我区房地产开发基本告别过去“见缝插针”、“单门独户”式的开发模式,呈小区化、规模化发展。全区已有近70万平方米住宅纳入社会化物业管理范畴,小区住宅的高速发展带来物业管理的飞速发展,城区物业管理公司服务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但我们要看到物业市场中仍然存在众多不足:普遍存在小区规模过小,物业收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大多数物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完全靠母公司(开发商)补贴;业主委员会难以成立;外地有实力的物管企业因指导价太低,不愿进驻我区;2004年之前新建的小区水电设施和收费没有开户到终端,老城区和2004年以前新建的小区物业管理体制还无法理顺。

3、关于物业管理问题。近两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根据发展的需要,起草了《夷陵区物业管理实施办法(讨论稿)》,并已报送区政府,政府高度重视,已责成政府法制办征求各部门意见。我们建议一是政府审议后迅速出台;二是建议物价部门在制定物业管理费征收标准时,充分考虑商品房、高档住房市场因素和老城区福利房、安居房的历史因素,区别对待,实行新区新办法,老区老办法,适当提高物业管理费的收费标准,实行优质比价,使夷陵区的物业发展跟上时代步伐。

第三篇: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研究

【关键词】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中国 拥有70 %的农村人口,这部分人群的卫生 问题 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全面 发展 有着重要 影响。20世纪60~70 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级预防保健网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改革开放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卫生事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各地均就如何建立并完善适合农村 经济 体制和形势需要的卫生服务体系进行了积极 研究 和探索。1.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历程

1.1 建立期(1949 年~1965 年)1951 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乡设卫生委员,村设卫生员的要求。县 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等县级卫生机构随之逐步建立,公社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保健站)相继成立,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初步形成。公社卫生院兼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技术指导及乡村卫生行政管理的功能,成为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基础。1.2 发展期(1965 年~1979 年)1965 年,在毛泽东同志“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下,全国农村短期速成培训了一大批半农半医的农村卫生人员(“赤脚医生”),成为当时重要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队伍。同时,合作医疗也得到较大发展。保健站、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成为当时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

1.3 变革期(1979 年~)1979 年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受到很大冲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一度极度薄弱甚至空白。20 世纪80 年代以后,针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各级政府纷纷研究制定了适应形势发展的卫生政策,积极进行各种卫生服务形式的探索和实践。2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 2.1 农村卫生服务模式

各地探索并尝试了多种形式的农村卫生服务模式,主要有下列几种。(1)医防合一:医疗、预防及保健均由乡镇卫生院承担,同时承担同级政府部门委托的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经济独立核算。这种模式经费由政府全额或差额拨款,统筹利用乡镇卫生资源,减少了成本,大部分地区 目前 仍在沿用。但由于拨款不足,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乡镇卫生院往往重医轻防,重经济效益轻 社会 效益,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医防分设:将预防保健工作从卫生院分离出来,单独成立防保所或卫生服务中心(站),承担卫生保健、委托的卫生监督等任务。如江苏省的南通、扬州、宿迁等部分地区及昆山市即采用这种模式[1 ] 由于有专门的机构、经费和人员,职能定位明确,经费专款专用,预防保健服务得到了保证。但独立的防保机构在组织协调社会各部门合作方面处于弱势,一些公共卫生中的社会性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3)依院设所,相对独立:这是对医防合一模式的改革,即“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防保所在行政上和经济上接受卫生院管理,财政上实行定额补助,独立核算。承担辖区的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这种模式强化了防保工作,“以医养防”转化为“以医补防”,有利于促进医疗与防保协调发展。但医、防在一个院内,人员分工与利益分配的矛盾难以避免,防保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分管领导的重视程度。

(4)县乡垂直管理:由县卫生局或县级预防保健机构选定人员派驻乡卫生院,或在乡镇设立派出机构,长年从事乡、村防保工作,工作经费、工资报酬由卫生局拨付,形成上下垂直管理的卫生服务系统。据张子平调查,重庆市荣昌县、上海市崇明县、宁夏平罗县等采用这种模式[2 ] ,加强了上下联系,提高了预防保健工作效率。但由于条块分隔,在业务管理和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方面有难度。

(5)政府购买:这是由符合条件的公办或私营医疗机构提供预防保健服务,政府依据其卫生服务的考核情况实行购买服务。这种模式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有助于在农村有限的卫生资源下,促进农村卫生服务的高质量和广覆盖。目前,全国仅浙江省和江苏省通过此模式全面开展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3 ]。2.2 农村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2)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松散: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革。市场经济的介入使三级保健 网络 间的协作关系变得松散和转为无序竞争,出现网底破裂(村卫生室解体)、网中不稳(乡镇卫生院改制)、龙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作用削弱的状况,防保工作难以落实。

(3)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平衡: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重复设置,设备闲置等浪费现象突出;而经济落后地区,乡镇卫生院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匮乏,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落后,不能满足农村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据卫生部有关数据,全国80 %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 %又集中在大医院。而每年到大医院就诊的人群有80 %左右是在基层医院即可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

第四篇: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研究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研究

作者:时间:2010-07-10浏览次数:4189 次

中国拥有70 %的农村人口,这部分人群的卫生问题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0世纪60~70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三级预防保健网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改革开放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卫生事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各地均就如何建立并完善适合农村经济体制和形势需要的卫生服务体系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索。

1.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历程

1.1 建立期(1949年~1965年)1951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乡设卫生委员,村设卫生员的要求。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等县级卫生机构随之逐步建立,公社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保健站)相继成立,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初步形成。公社卫生院兼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技术指导及乡村卫生行政管理的功能,成为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基础。

1.2 发展期(1965年~1979年)1965年,在毛泽东同志“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下,全国农村短期速成培训了一大批半农半医的农村卫生人员(“赤脚医生”),成为当时重要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队伍。同时,合作医疗也得到较大发展。保健站、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成为当时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

1.3 变革期(1979年~)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受到很大冲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一度极度薄弱甚至空白。20世纪80年代以后,针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各级政府纷纷研究制定了适应形势发展的卫生政策,积极进行各种卫生服务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

2.1 农村卫生服务模式

各地探索并尝试了多种形式的农村卫生服务模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1)医防合一:医疗、预防及保健均由乡镇卫生院承担,同时承担同级政府部门委托的部分行政管理职能,经济独立核算。这种模式经费由政府全额或差额拨款,统筹利用乡镇卫生资源,减少了成本,大部分地区目前仍在沿用。但由于拨款不足,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乡镇卫生院往往重医轻防,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医防分设:将预防保健工作从卫生院分离出来,单独成立防保所或卫生服务中心(站),承担卫生保健、委托的卫生监督等任务。如江苏省的南通、扬州、宿迁等部分地区及昆山市即采用这种模式[1]由于有专门的机构、经费和人员,职能定位明确,经费专款专用,预防保健服务得到了保证。但独立的防保机构在组织协调社会各部门合作方面处于弱势,一些公共卫生中的社会性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3)依院设所,相对独立:这是对医防合一模式的改革,即“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防保所在行政上和经济上接受卫生院管理,财政上实行定额补助,独立核算。承担辖区的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这种模式强化了防保工作,“以医养防”转化为“以医补防”,有利于促进医疗与防保协调发展。但医、防在一个院内,人员分工与利益分配的矛盾难以避免,防保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分管领导的重视程度。

(4)县乡垂直管理:由县卫生局或县级预防保健机构选定人员派驻乡卫生院,或在乡镇设立派出机构,长年从事乡、村防保工作,工作经费、工资报酬由卫生局拨付,形成上下垂直管理的卫生服务系统。据张子平调查,重庆市荣昌县、上海市崇明县、宁夏平罗县等采用这种模式[2] ,加强了上下联系,提高了预防保健工作效率。但由于条块分隔,在业务管理和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方面有难度。

(5)政府购买:这是由符合条件的公办或私营医疗机构提供预防保健服务,政府依据其卫生服务的考核情况实行购买服务。这种模式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有助于在农村有限的卫生资源下,促进农村卫生服务的高质量和广覆盖。目前,全国仅浙江省和江苏省通过此模式全面开展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3]。

2.2 农村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投入不足:近几年政府对卫生投入的总量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增长,但相对于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人群卫生保健需求的增加,仍显严重不足,公共卫生投入甚至有下降趋势。据有关统计,1998年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587.2亿元,用于农村的92.5亿元,仅占15.9 %;而卫生事业费中公共卫生的投入比例由1990年的19%下降到1995年的12%[4]。

(2)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松散: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革。市场经济的介入使三级保健网络间的协作关系变得松散和转为无序竞争,出现网底破裂(村卫生室解体)、网中不稳(乡镇卫生院改制)、龙头(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作用削弱的状况,防保工作难以落实。

(3)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平衡: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重复设置,设备闲置等浪费现象突出;而经济落后地区,乡镇卫生院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匮乏,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落后,不能满足农村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据卫生部有关数据,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而每年到大医院就诊的人群有80%左右是在基层医院即可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

(4)卫生服务重医轻防:由于政府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乡镇卫生院不得不“以药补医”,“以医补防”,县级防保机构主要精力也用于开展有偿服务,医、防功能混乱。加上农村卫生服务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疾病控制工作严重滑坡。

(5)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削弱,以集体公益金为基础的合作医疗

受到冲击,农民医疗保健制度基本陷于瘫痪甚至瓦解。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3年,尚有79%的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38.6%的农村居民因经济困难生病而未就诊,应住院而未住院的农村居民占75.4%[5]。建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3.1 明确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责

实践证明,将卫生服务工作全面推向市场并不明智。各级政府应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增加卫生经费投入,尤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以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为原则,严格按相关标准强化农村卫生基础建设和人力资源配置,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3.2 实行多元化卫生服务,健全考核评估制度

依照“农村卫生机构要以公有制为主导,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卫生机构的发展”的精神,有效利用农村有限的卫生资源,尝试将多种经济体制的卫生机构列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实行政府购买,探索多元化的卫生服务形式。同时应健全卫生服务评估机制,统一规范,制定标准,严格落实考核评估制度,推动公共卫生服务的良性竞争。

3.3 完善法制,建立资质认证和准入制度

针对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形势,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推行卫生服务的法制化管理。对农村卫生机构应建立和完善卫生服务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如建立专业人员、技术运用、大型设备、基础设施等卫生服务要素的准入标准,从制度上规范卫生服务机构的筹建、设备设置、质量控制和技术标准等,促进卫生绩效的提高。

3.4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健全农民医疗保障体系

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的农村医疗保障方式,如开展商业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公费医疗、企业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等,以充实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对试点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应及时调整并加以改进,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农民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第五篇:浅谈物质需求、幸福感觉和科学技术之间变革关系的研究

东南大学课外研学讲座论文

浅谈物质需求、幸福感觉和科学技术之间变革关系的研究

姜婷(14510105)

(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1189)

摘要: 本文通过多方面的探讨,研究人类物质的需求、幸福的感觉等方面与科学技术的变革之间的关系。关键词: 物质需求、幸福感、科学技术、变革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 of material needs, happines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Abstract: This paper commonly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of material needs, happines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key words: Material needs,Happines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Change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变革中究竟什么在起到推动作用是我们很少思考的问题,人类幸福感对于物质的需求依赖度程度,以及物质对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起到怎样推动作用是哲学家和社会各逐渐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如何去更好为人类发展科学技术也是当务之急。物质世界的精神幸福感

这是一个物质富饶的世界,我们得如此承认,也必须承认的是,社会等级将大部分资源富集在了极少数的顶层社会阶级中。但是,幸福感异于我们对特定物质的理解,是人皆有之的,区别仅在于其存在的强弱。

所以,人人追求物质是为了在世界立足——形体之外,更重要的,我们追求幸福,是为了求得内心安宁——身心之内。

身边的人说,物质指数都在上涨,而幸福指数却萎靡惨淡。

这句话虽有极强烈的地方主义色彩,那么若是有这样的选择——请你放弃物质以获得幸福,是否真的会有不少人甘愿如此呢?结果不言自明,选择的人一定是我们身边的人的少数中的少数。因为我们的确可以轻易明白,如果一个人生活在我们城市的贫困线的边缘,他的家庭情感,友谊,甚至生存条件都不能被很好地满足,他们缺失了寻求并且为友谊努力的可能性,家庭的美满对他们来说更是一张空头支票,而在这样的条件下,由于能力无法得到施展,政府的公共福利也常常达不到这里。难想象,贫穷作为他们物质与精神不健全的祸根,直接导致他们获得幸福的机会比更为富有的人要稀少很多,从而普遍缺失精神幸福感。所以,很少有人会去选择放弃物质以达到幸福,因为那常常是极其难以成功的。是否获得幸福是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而物质却可以被“标准化”。一个人可以查阅统计数据来

东南大学课外研学讲座论文

知晓自己属于哪个社会收入阶层,却幸福感是自主的、主观的、非数字的,更是隐性的。

当人类在精神世界毫无方向感与目标感的时候,毋庸置疑,为了“要幸福”的这个天然使命,胡乱抓取以达到一种给自己“我正在努力”的感觉的行为,必然会持续地告诉自己的潜意识,“我的生活正遭受苦难”。这种潜意识极其容易形成一种习惯,人们习惯性地为自己的生活感到悲哀引起了自己对自己生活强烈的共鸣与怜悯,从而促使自己要“更努力,做得更好”来“更幸福”,殊不知这种努力早已成了下降螺旋中恶性循环的一部分。

在习惯上,人们总是以为幸福是某种高不可攀的东西,也是某种在彼岸的东西,是永远达不到的,也是需要毕生无限努力的,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忽视本身是幸福的一部分的生活价值,而拼命走向那个并不存在的“彼岸”。

这就是为什么曾经美利坚民族的及时行乐主义带来如此之大的狂潮,也好像这种主义比我们更明白我们作为人,在面对幸福女神的时候,需要的并非过度工作,而是那种敢放下手头工作出去看看风景的勇气。

当他们听闻“有着退休后过上无忧无虑钓鱼生活梦想的努力工作的富翁与每天无忧无虑钓鱼生活的贫穷的幸福渔者的对话”的故事后,他们面对自己的触动并且要开始考虑他们所想要的幸福是什么的时候,他们立刻将这项议程安排至大大小小的各种会议之后现在,所有人面对这种比较结果,怨声载道,因为它与人们所期望的并不相同——所有人都期望简单的、易实现的物质-幸福正比函数关系。中国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最近发表文章表达观点:中国人物质生活与幸福感未成正比。他的理由是中国人近年来的物质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善,但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多大的提高。因为财富分配不公,少数人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致富导致的贫富悬殊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主要原因。

中央电视台“你幸福吗”系列报道,把广大受访者对幸福的理解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引起了强烈反响。央视的提问,对受访者来讲或许有些突兀,但却把人们对当下生活状态的认同度展现出来,也代表着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对人们生活幸福感的主动探察。也许每个人给出的答案不一样。

但大家的共识是,物质条件的改善不一定带来

幸福,但物质匮乏却肯定是不幸福的。

无论人们如何定义幸福,但可以确定的是,衣食无忧肯定比食不果腹要更幸福,住有所居肯定比露宿街头要幸福。那么,生产更多的食物、建造更多的住房,也就意味着需要更大的GDP,便是通往幸福的必要条件。尽管GDP不是万能的,但作为改善民生、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物质基础,GDP也就成了幸福感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讲,人均GDP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公共福利同高福利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不断做大经济蛋糕,仍是增进百姓福祉、提高综合国力的基本要求。

而GDP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科技生产力和创新力直接拉动GDP的快速增长。这是在任何国家当今时代的发展进程中都体现无疑。

物质的拥有和积累是人类获得幸福感的基础。物质需要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按人类需要对象的性质来分,人类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是人类为了生存、生长和生活,对外界物质材料的需要。包括饮食需要、冷暖需要、安全需要、繁衍需要、休息需要。物质需要提供了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物质需要的这些具体对象有的来自大自然的直接赐予,有的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劳动成果。人也不满足于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物质材料,于是人类开始设法把不能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改造成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于是人类开始根据不同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对事物进行提炼、组合、分解、移动、嫁接等手段对事物进行改造和加工,让事物更加适合人类生长、生存、生活的需要,这就是人类的不断发现,不断发明,不断创造所带来的科学技术源源不断发展的永久动力。人们如吃的各种食品、住的各种楼房、穿戴的各种服饰、代步的飞机、汽车、轮船等都是人在需要的引导下对外界事物利用科学的方法技术改造加工组合的结果。

人类具有有无限的对人类需要物质的创造才能。人类可以产生自身需要的物质,这就是人利用科学技术来满足物质需求的根本原因。

东南大学课外研学讲座论文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人类科学技术与物质的需要的关系紧紧相连。

迄今为止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总体上可以归纳为界限比较分明的三个阶段:

1、在广泛制造、使用金属农具,实现农业革命性变革及其以前的各个时期,即阿·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所提的“第一次浪潮”、“结束于公元1750年”的起始阶段。总体上属于认识、复制、直观地改造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着的物质客体、物质联系以及它们之间遵循着必然性、规律性的初级转化;

2、以1782年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所掀起的工业革命为主要标志、结束于20世纪初期遗传学蓬勃发展的中级阶段。总体上的主要特点是:构思并实现自然界可能形成、但从未实际形成的物质客体、物质联系以及它们之间较为复杂的综合性、规律性的相应转化;

3、以现代遗传学的逐步深入研究;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电子计算机的制造和广泛应用为起点,至今犹在延续、方兴未艾的现代高级阶段。总体上的基本特征是:在深入认识、理解、掌握物质客体、物质联系以及它们之间按规律转化的基础上;在正确、系统、越来越完善的科学理论的切实指导下;全面而有效地控制物质客体、物质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复杂而长期的连续转化;严格而明确地按照自身的价值取向和预设目标,成效卓著地扩展必然中的自由,实现千百年来梦寐以求、掌握自身命运的伟大理想。这三个主要阶段自始至终都由于人类生存对于物质的需求的息息相关。为了满足物质需求从而深入认识理解、掌握物质客体、物质联系和规律。

因此,从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来看,人类对于物质的需求强有力的推动科学技术的变革。人类科学发展的意义和方向

现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物质生产能力。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诸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发展和变革。技与劳动者的结合,促进劳动者的结构向非体力、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劳动资料看工具的改进主要依赖于科技发明和技术创新。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结构的优化和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经济生活的面貌。现代

科学技术通过“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过程,渗透供到生产过程中的实物因素、智力因素和关联因素中去,成为生产过程的先导。

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认识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智力水平。科学技术作为观念和知识,参与人们的精神生活。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的思想革命化和科学化。恩格斯在谈到工业革命的后果时说:“日益发展的工业使一切传统的关系革命化,而这种革命化又促进头脑革命化。

科学技术发展在不断的满足人类物质的需求,而物质满足人类对于幸福感基础的需要。因此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高新技术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高新技术与生产力的诸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技术进步是生产关系改善和社会变革的先导和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受技术进步及其带来的生产力变化的影响很大,特别是一些重大的高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对社会的变革起着决定性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也会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棺互关系。科学和民主是一对双生子,二者都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一种觉醒,科学的进步使人类越来越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和价值。科学知识,特别是科学精神,将唤起民主意识的增强。科学的昌盛、学术的繁荣,也为社会提供一种民主的环境。科学家们通过科学劳动培养起来的追求真理、尊重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畏艰险和乐于献身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也深刻地影响着全社会的精神面貌和道德规范。高新技术还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文学、艺术、生活、体育和文化活动的各个领域中,改善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为人类提供新的大众传播方式,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甚至推动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进程。

科学技术发展将带来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先进技术与人的关系最直接的莫过于电子技术。在21世纪的某个时候将出现托夫勒所称的电子家庭。家庭中的一切设备和用具都由计算机

东南大学课外研学讲座论文

联网集中控制。人们可以利用与外界联网的、具有通信功能的计算机在家里工作、购物,看病、学习等等。除了直接从事货物生产的工作和当面的服务之外,几乎一切工作都可以在家庭中进行。预计将来甚至会出现“国际受雇”的情况。

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人类物质的需求和幸福的感觉之间关系,和人类物质的需求同科学技术变革之间的关系,揭示人类对于物质的需要和幸福感对于科技进步创新推波助澜作用。在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中,高新技术愈来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重大支柱,只有研究利用人类科技发展的相关因素,才能

够更好的掌握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实现社会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 吴敏 《科技进步引发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研究》 曲阜

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 张世英 《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胜利油田广播

电视中心党政办

[3] 孟建伟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东方出版社 1998 [4] 李焰,赵君 《幸福感研究概述》 2003

下载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文献综述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文献综述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