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研究(文献回顾)

时间:2019-05-15 04:5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需求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研究(文献回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需求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研究(文献回顾)》。

第一篇:需求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研究(文献回顾)

需求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研究文献回

(施旋,2014级社会工作,14110702018)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世界上现有的三种最著名的关于需求理论的研究,接着对我国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进行回顾,分别从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现状、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因素以及提高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的相关研究与建议共三个层次进行梳理回顾。通过回顾发现随着社会工作的学生专业认同普遍存在不足,个人认知、学校教育和社会认同等因素都对专业认同产生影响。学者认为要从提高个人素质,改善教育环境,提升社会认同以及平衡社工专业的行政化和专业化等方面提升专业认同。最后,本文简要进行评述,认为此领域研究文献数量仍相对较少,且相关研究缺乏理论的指导。因此,本文试图通过需求层次这一新的理论视角研究分析社工学生专业认同感问题。通过研究寻找影响社工学生的专业认同的不足需求,并通过满足需求,来达到提升专业认可度的目的,以促进社会工作学生的学习适应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需求理论;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满足需求

(一)需求层次理论回顾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心理学领域最广为人知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在研究中指出,支撑人类个体成长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在实质上促使行为产生的动机是由具有多种性质的内在需求引起的,并且各种相关需求之间具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和层次之分,每一个层次的需求在社会上得到满足,就会对个体人格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他将人的基本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一般说来,当一个层次的需求被满足后,才会产生另一个层次的需求。但马斯洛认为,这个层次集团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等级集团,五种需求的产生没有严格的先后秩序。

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巧,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因而这一理论被称为“ERG”理论。生存的需要与人们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有关,它包括马斯洛提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第二种需要是相互关系的需要,即指人们对于保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要求。这种社会和地位的需要的满足是在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中达成的,它们与马斯洛的社会需要和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外在部分是相对应的。最后,奥尔德弗把成长发展的需要独立出来,它表示个人谋求发展的内在愿望,包括马斯洛的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层次中所包含的特征。

除此之外,哈佛教授戴·麦克莱兰提出了关于社会动机的三需求理论。其中包括:成就需求:具有成就需求的人对成功具有强烈的渴望,他们会尽力将事情完成的尽善尽美。且不过分看重成功后所获取的物质奖励,而更注重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奋勇拼搏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和成就感;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不同人对权力的渴望程度也有所不同。权力需要较高的人喜欢支配、影响他人,喜欢对别人“发号施令”,注重争取地位和影响力。权力需要是管理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亲和需要: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即寻求被他人喜爱和接纳的一种愿望。高亲和需要的人更倾向于与他人进行交往,这种交往会给他带来愉快。亲和需要是保持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以上是世界上现有的三种最著名的关于需求理论的研究。在我国,需求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

(二)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研究回顾

1、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现状研究

专业认同是影响大学生专业学习效果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对大学生专业自我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内关于专业认同的研究不是很多,关于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更是少之又少。

吴建平(2012)运用访谈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某本科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进行研究。在其研究中将专业认同分为价值性认同和工具性认同两个方面,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学生的价值性专业认同即情感上认可和接受本专业,能够内化专业理念认同度较高,但是工具性专业认同即专业的参与度和认同度层面上则较低。这一分类,合理解释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相悖的现象。

崇琳(2016)运用问卷法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将社会工作专业认同操作化为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层面,从这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调查问卷,对哈尔滨市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入学前对社会工作知晓程度低,在接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过程中对专业兴趣依旧不大,尽管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表示毕业后愿意选择社会工作相关的工作,但是仍有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毕业之后不会选择与社会工作相关的工作。

华锦园(2013)对其所在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进行研究,发现该校社会工专业学生在专业认同上整体程度不高,并且存在对“专业的从业领域认知模糊”、“社会工作者的形象被过度拔高或圣人化”、“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毕业后不打算从事相关职业”等问题。但是研究中也发现,多数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专业学习的作用,基本了解并认同专业价值观,并且不后悔选择的社会工作专业。

李鹏杰(2012)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将专业认同的结构维度操作化为认知、情感和行为持续性等三个层面,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武汉市首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专业认同进行了研究,在研究中发现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首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专业认同较高,但是并未形成较高的行为认同和学习认同。

陈清丹(2005)通过对北京市三所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中的在读大

三、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发现虽然学生对社会工作总体的专业认同度较低,但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些普遍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比较认同,他认为这一矛盾表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形势较为乐观。

2、关于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因素的相关研究 关于影响社会工作专业认同因素,学者们也都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吴建平(2012)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不高主要在于内因,即社会工作教育中存在“教学过于死板、教条、灌输多于启发、抽象、与生活缺乏联系等”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不在于教师个体,而在于社会工作是一门新兴学科,加之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社会工作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相脱节的结构性矛盾。

纪海军(2013)则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阐述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个人对社会工作的了解、认知状况对其专业认同会有影响,另外,其研究发现师资力量及课程设置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社会工作教师大多“半路出家”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了解不透彻,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专业”实习不“专业”等方面使学生对课程设置等方面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加之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程度较低、社会工作专业在就业方面的限制及工资水平较低等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降低了学生的专业认同。

张冰(2012)对该问题的研究更加全面,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说明了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微观层面包括性别和性格因素,整体上女生的专业认同度要高于男生,同时个人的性格也会对专业认同产生影响。中观层面从家庭和学校两个层面展幵,家长的态度以及家庭的经济条件会对个体的专业认同产生影响;而在学校层面,除了其他学者提到的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的因素,作者还提到了学校所处位置对专业认同的影响:地理位置会影响到资源的获得以及实务课程的开展,那些资源较少、组织和自愿者组织发展较慢的地区,难以为学校提供经验和实务支持。

安秋玲(2010)认为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感较低的原因主要有:社会认同程度较低,使学生缺少职业荣誉感;职业化程度低,学生缺乏良好地从业环境;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社会工作教育层面存在的问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信心,影响了教学效果。

陈清丹(2005)主要从社会整体的职业价值观和政府及社会态度方面做了分析。他认为目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越来越重视自我实现和经济利益,这与社会工作专业种非赢利、助人自助的性质具有很大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另一方面,社会对社会工作知之甚少,在就业领域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有显示出职业优势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较低。

3、关于提高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的相关研究与建议 魏永娟(2008)提出学校定期举办讲座,对社会工作专业进行宣传,从校内做起,提高社会工作的知名度,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优秀人才进社区服务,推动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教师要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创新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提高教学质量等方法来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

陈清丹(2005)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水平,用自己的努力赢得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增加社会人士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认可度;政府在政策上为社会工作提供较好的发展平台,这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条件;另外,要做好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宣传,使社会人士从社会工作的服务中深刻的了解到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使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知识和方法。

吴建平(2012)则认为认为要提高社会工作专业认同,需要解决两个难题:一是社会工作专业如何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化与行政化之间的平衡,二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如何在“关系社会”或“熟人社会”中确立自身地位。总而言之,增强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伴随着社会工作本土化、职业化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和配合。

(三)文献评述

通过文献回顾,作者发现大学生专业认同这一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研究也不断增多。但总体来看,此领域研究文献数量仍相对较少。且相关研究缺乏理论的指导。因此,本文试图通过需求层次这一新的理论视角研究分析社工学生专业认同感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哪些需求的不足影响社工学生的专业认同,并通过满足这些需求,来达到提升专业认可度的目的,以促进社会工作学生的学习适应和健康成长。有利于促进社工教育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N].北京;人民日报,2010-6-7.

[2]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美】马斯诺著,许金生等译.动机与人格(第云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陈清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认同的调查——对北京地区三所高校的调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5.[7]纪海军.社会工作职业认同困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8]魏永娟.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认同感的培养初探[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4).[9]吴建平.从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看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J].中国社会工作,2012.[10]谢海波.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哈尔滨市高校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2(4).[11]李国珍,徐乃斌,雷明珠.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认同感的状况调查—以武汉市为例[J].社会工作,2008.

[12]张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研巧——校为例[J].学理论,2012(20):215-216.

[13]左芙蓉,刘继同,改革开放W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进程研巧述评[J].南京社会科学,2012(3):73-79.

[14]安秋玲.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社会学与社会工作,2010.[15]李朋杰.中国首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专业认同研宄[D].华中农业大学,2012.[16]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D].西南大学,2009.[17]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D]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席洪强.论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建设[J].科技信息,2011.[19]史铁尔.整体着眼提升社会工作职业认同[J].社会工作,2007(8).[20]王思斌.试论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A].何国良,王思斌.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 [z].香港八方公司.[21]王珍宝.社会工作专业群体对专业社会工作的认知、时间与发展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5.[22]李宗派.现代社会工作——一门助人的专业[M].北京:合计图书出版社.



第二篇:社会工作视角下社区需求调查策略

社会工作视角下社区需求调查策略

——以广州市某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需求调查为例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 徐新豪

摘要:社会工作事业在广东、北京、上海蓬勃发展,广州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全面铺开。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立足于社区,服务创设和服务质素的提升依靠科学的社区需求调研,如何开展社区需求调研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对广州某街道的需求调研为例,从比较性需要、感觉性需要、社区公共问题分析等方面介绍了社会工作视角下社区需求调查的策略,对家庭综合服务的开展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社区需求;调查;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专业社会工作以独特的专业价值、“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助人自助”的根本宗旨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并逐渐被广大居民认可、接受。在巨大的社会需求和政府政策影响下,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发展十分迅速。2011年,中共广州市委和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快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中要求:“到2011年底,全市所有成熟的街道要开展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到2012年上半年,全市每个街道至少建成1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至2014年,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171间,财政支出逾3.1亿元。

如此多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如何有效的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保证服务质量?如何设置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主要服务板块儿与内容,开展适合在地社区的专业服务?一个基本的常识是根据需求来设计服务内容,有了基本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服务设计,这是保证服务的质量的一个前提条件。作为覆盖整个街道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如何把握社区和居民的真正需求呢?是不是做调查一定要发放调查问卷呢?同时,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各项服务的创新、服务质素的持续提高需要持续的社区和居民需求调查作为基础,因此,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社区需求调查是一项十分紧迫也十分重要的任务。

1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需求调查的策略

(一)性质

雷杰等著,《探索回顾展望:广州市政府购买家庭综合服务分析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页。第一,社区需求调查首先是一项社会研究,它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经验的、科学的而非自然的、思辨的、判断的。第二,侧重结构性视角。需求调查是调查研究的一种,对方法论原则的取舍只是造成定量与定性的不同方法,调查目的也对调查工具的选择产生影响。目前社会调查比较流行的做法是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用调查问卷收集资料。社会工作性质的调查则侧重于宏观、结构性视角。第三,社区调查是个综合概念。社会工作性质的社区调查必须考虑社区硬件、软件等社区资源,社区群团组织,即必须考虑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比如只有注重对社区的感觉性需求、表达性需求、比较性需求和规范性需求的调查分析,才能从宏观上把握社区的基本情况,设计符合社区需求的服务方案。

(二)调查任务与重点——对社区基本情况和资源做了解,绘制社区资源地图,为创设适切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打基础。

社区需求调查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1、比较性需求

简单来说,比较性需求就是因为某个社区有此项服务,而与之类似的社区没有,后者便会有因此比较而产生的需要。与社区基层组织紧密联系,了解社区的名称和发展历史,弄清楚社区地理位置和周围生态环境(不能只看地图,要做社区漫步);向基层政府了解社区的人口结构、数量、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基本职业分部;了解社区组织或单位资源(机团单位、民政科、共青团、妇联、残联、文化站等)。通过社区漫步了解社区硬件,包括活动场地、公园、绿地等能够开展社区活动、社区宣传的地方,社区环境和周边情况。与其他相邻社区做比较,有哪些资源优势,有哪些不足和欠缺。

2、表达性需求

当一项服务的需求人数增加使得供不应求时,那么社区就会对这种服务存在需求。这种由居民的实际需要表达出来的需求,也叫“表达了的需求”。

选定观察点:公园、广场、街道等。收集资料维度:社区居民行为体现的资源不足状况等。

观察老年群体:晨运、广场舞、太极拳等的大概数量,黄昏时分绿地和室外健身区域的使用情况;居民交流的场地和基本状况;辖区内有多少个居民类型社区组织比如老年协会、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日常活动的情况。有无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医院能否满足老人的基本需求。

观察青少年群体:辖区内学校、运动场所使用的基本情况,青少年聚集和活动的频率。

④观察儿童群体:辖区内的幼儿园、绿地公园活动场地的使用情况(儿童活动场地主要观察母子互动的情况。观察残疾人群体:辖区内有无工疗站、康复社区医院等。共青团、妇联、残联主要开展哪些服务,现有服务是否可以满足各个群体的需求等。

3、感觉性需求

也叫感觉到的需求。是指大多数居民感觉到某些需要和期望不能得到满足并且把它说出来的需要。这些需要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不切实际,要区分开来。

观察后开始接触,寻找乐意接受陌生人访问的居民,交谈、访谈、自然形成的小组、基层社区协助下组织的焦点小组等进行访谈,了解基本情况和居民对社区的感受,居民希望提供怎样的社会服务等。结合家访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访谈等重点了解居民感触最深的受到困扰的公共和群体性的问题。

4、规范性需求

政策要求和标准化建设使得社会工作服务有质和量上的标准,当社区中的一些资源不符合标准规范时,就会产生规范性需求。

社区的学校、医院、超市、图书馆、运动场、文化中心、星光老年之家、道路、桥梁等各类设施与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直接相关,社区资源不足、设施落后就会产生众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5、社区问题

社区调研需要重点了解和关注的问题有两个层面:

第一是社区公共性问题分析。所谓公共性问题是指社会成员在某个公共生活领域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的、个体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社区公共问题影响了某个群体的生活,它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它的解决涉及到多方面多层次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在过去的各方面协调中由于矛盾纠结太多太深未能解决,从而成为历史的、公共的、困扰各方面的难题。

第二个是社区群体性问题分析,可以是某个群体共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如社区高龄老人的日间照顾问题,幼儿入托问题,残疾人康复问题,低保家庭能力增长问题,外来工社区融入问题等等)社区资源缺乏或者其他原因,成为没有办法解决的群体性问题。

(三)方法与步骤

如果时间充足,调查就可以严格按照调查研究的方式步骤进行,但现实情况往往是时间紧张,来不及做充分的准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找到社区真正的需求呢?有一个比喻来形容总体调查思路:有点类似医生“望闻问切”。第一步,进行社区漫步(一眼望去),对整个街道的地理分布、交通状况、人口分布等有宏观性的把握;第二步,与街道、居委沟通,并选择驻点社区作详细的交谈,了解社区服务开展状况,过往的“病历”,处理方法等等,以听(即“闻”)为主;第三步,对社区关键人物进行拜访,比如老党员,群防群治治安岗人员,与居委会人员上门探访低保户、长者、残疾人等,以及派发问卷,随机街访;第四步,撰写评估报告,即找出问题“切”入点,开药方。

所以,可选择的具体方法可以是:以质性研究为主,定量调查为辅。

收集资料方法:焦点小组、座谈会、入户访谈、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社区漫步、街头调查。

(四)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社区需求调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能希望一劳永逸。其一是因为人性是复杂的,其二是因为需求是有不同层次的,人的需求会发生变化。第二,科学的调研方法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社会世界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现实条件限制。第三,社区需求调查本身就是一个整合资源的过程,要有效整合资源。在社区需求调查过程中,调查员需要接触街道等政府职能部门、广泛接触各类群体、社区各类社区组织,在调查的过程中,会整合政府政策资源、社区组织资源、社区人力资源等。第四,整合资源的同时要十分注意与各种组织建立信任与合作伙伴关系。

三、优势与不足

以社会工作视角开展社区需求调查有以下优点:第一,能够从整体的宏观视角看社区把握整体情况,能够从结构性视角看社区分析社区结构性问题。避免以片面的、局部的眼光缩小社区需求的范畴。第二,以表达性需求、发展性需求、感觉性需求等为重点调查领域,能够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设计出发重点关注社区需求和居民需求,能够为以后开展有效的社会工作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能够促进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与其他社区组织的合作与信任。第四,能够促进社区居民对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了解和理解。

不足:第一,一般情况下,整个调研时间比较紧张,有走马观花之嫌。第二,收集的数据资料以群体性资料为主,单个样本的基本信息不突出。第三,收集的数据资料有限,受定量研究质疑。

四、案例

(一)基本过程(按10个工作日算)。

1、初步接触、充分沟通,组建团队、准备进入。(两天)2011年10月中旬,机构收到邀请,进入广州市某街道开展社区需求调查,时间限定为一周,任务是调查社区需求。接到邀请后,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充分的沟通,洽谈调研具体事宜。第二,达成合作意向后,着手组建调研团队,制定调研计划,准备调研资料。调研团队中主要由督导老师、一线社工组成。根据时间、人力、调查目的及街道办事处提供的基本资料选择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确定研究对象,如调研地点的选择按照地域分布、人口数量、居民构成、社区环境、软硬件资源情况选取,通过以点带面、有重点的深入理解社区。

与之同时,需注意与街道办事处与居委会的沟通,他们作为社区组织一方面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合作伙伴,一方面也有自身的需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可以提供特定的服务。与街道、居委会沟通的具体的方式主要是召开座谈会,了解基本情况、获取基本资料和基本信息。

准备调研资料,主要包括设计访谈提纲、需求调查表、调研日志表等。见附件。

2、进入社区、广泛接触,搜集资料、深入理解。(4天)

按照原先选取的调研地点,通过社区漫步,尽可能的多方面搜集资料,调查员全身要动起来,用眼看、用耳听、用手记录、用身心感受。与社区的各个层面进行广泛的接触,通过焦点小组、座谈会、个别访谈、需求调查表、照相机、录音设备等收集各种形式的资料,为撰写调查报告打基础,为深入理解社区打基础。

3、总结特点、分析需求,设想服务、撰写报告。(2天)

根据社区基本情况,总结社区特点,进行需求分析,根据需求进行服务设想。这是需求调查最重要的一环。要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总结、统计分析、对比,科学的总结分析,注意不放大、不缩小,合理的预估、计算需求规模。然后根据需求和服务设想来撰写调查报告。

4、反馈、沟通,修正、完善。(2天)

调查报告完稿经过初步修改后,可交由相关方面提出修改意见。提交街道相关部门、居委会、居民代表、督导等。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修正完善报告。

沟通是贯穿于整个过程的,没有良好的沟通,将会给调研增加难度和不必要的麻烦。

(二)调查举例

1、结合基本资料,总结社区特点,分析社区需求。

经过社区漫步、与居委会工作人员、与社区中各类居民(一般居民、商户、老年人、中青年、中小学生、残疾人、低保低收入家庭、单亲家庭等)访谈,总结出了社区的一些基本特点。社区所在地属于老城区,有城市老城区的基本特点,如管道老化、年久失修,公共活动设施差等。另外,从软硬件资源情况来看,该街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社区硬件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辖区内社区居民的需要。目前社区内虽然有党员活动室、星光老年人之家等硬件设施,但是却不能持续满足社区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更高的要求。如有的星光老年人之家,文体活动室和社区图书室“共处一室”“亲密接触”,体育设施因为场地不足、空间不够而没有能充分利用起来,且放置在三楼不方便居民使用,社区图书也没有明显的证据和记录表明图书被高效率的借阅。第二,社区软件资源利用相对较好,但与社区居民的更高专业化、规范化要求回应不够及时、深度略显不足。辖区志愿服务氛围比较浓厚,义工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第三,文化资源丰富,该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分析需求。

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社区需求,针对整个社区的,如社区公共问题分析。一类是居民分群体需求,如老年人需求、青少年需求、社区居委会需求、家庭需求等。一类是特殊需求,如街道和居委会有社区工作者培训需求,社区中特殊个人和家庭的需求,如有重病患者家庭的需求。

举例:居委会需求。居委会工作人员作为社区工作的服务提供者,对社区的情况非常熟悉,在社区资源的掌握与运用、政策法规的宣讲、行政业务的办理、居民需求等,居委有着丰富的经验,对居委社工的访谈是贯穿整个调研的,因为居委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区的需求。居委社工对调研团队成员的到来表示欢迎,很高兴有人来关心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通过访谈与实地工作陪伴,居委社工感觉到被理解和尊重。居委社工表示,他们也了解现在居委社工与专业社工的区别,作为社区工作者,在接触居民时切实感受到居民对服务的新要求和新期望,他们同样希望能够提供切合居民需求的专业服务,但居委更多时候承担着行政服务的任务,根本无暇顾及,这无形中就造成了居委服务提供偏重行政与居民多元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居委社工的主要有减压的需求,团队建设的需求,专业技术培训的需求等。

社区公共问题分析。可以针对社区的特点,寻找1-2个社区公共问题作为突破口,打开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局面、推展服务。具体路径:第一,公共问题的分析和需求评估要采取结构取向,社会工作从“人在情境中”出发,聚焦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去理解问题。个人的问题、社区的问题是与社区周围的环境、社会制度和社会系统有密切关系的。要关注的是社区环境与现行的制度、各种规定如何影响了社区居民某群体的社会功能发挥,有哪些资源或者权利的缺失。第二,介入公共问题要注重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良好互动就我国目前能够提供公共服务的资源分析,绝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处理好社区矛盾和社区冲突是政府的责任。社区公共问题对社区群体困扰大,往往是居民投诉上访的焦点问题,也是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头疼的问题,政府也很希望有专业力量的介入。社工在介入公共问题的过程与政府职能部门建立良好的互动信任关系,可以借助政府力量和资源,促进公共问题更好地解决。第三,介入原则:同理心、尊重、聆听。家访策略—培训先行;协调策略—启发倡导;宣传策略—善用公共区域。采取的具体策略是:多方协调,梳理职责;以点带面,柔性推进;聆听收集—分析评估。行动目的就是促进问题解决。(限于篇幅,举例略。)

3、服务设想。

根据街道需求调查,长者服务设计了资源服务——给长者提供一个场所,给长者提供一份报纸或者杂志,给长者提供一个畅诉心扉的渠道,增能计划——针对低龄老年人(男60-70岁,女55岁-65岁)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需要创设。康乐活动,日间照料,探访与互助,义工服务,特殊服务、紧急服务和转介服务等服务。

五、参考文献

1、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

2、《今年年底将有105家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凤凰网,广州站,凤眼看穗,2011年10月14日。

3、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二版。

4、徐玉祥主编,孙莹副主编,《社区工作》,2004年10月第1版。

5、雷杰、罗观翠、段鹏飞、蔡天著,《探索回顾展望:广州市政府购买家庭综合服务分析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

第三篇: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研究

论文题目: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加速转型,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关 键 词: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原因分析,预防措施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青少年犯罪研究

一、总况

青少年指满13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但实际上,青少年指13岁以上到成年之前(也就是满14岁不满18岁)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且也进入一种人身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但是,青少年犯罪率却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明显的提高。当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具有盲目性,冲动性,模仿性。随着我国社会的加速转型,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二、案例和分析

案例一,小唐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对他宠爱有加,经常给他许多零花钱。慢慢地,小唐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在网吧里,他认识了几个朋友,一放学他们就到网吧打游戏,一直玩儿到很晚才回家。为了让他收心,好好学习,父母不再给他零花钱。可是为时已晚,小唐此时迷恋上网络游戏已经不能自拔。即便兜里没钱,他也要去网吧里看别人打游戏。有一天,几个朋友对小唐说,要带他出去筹钱。为了能够继续上网打游戏,小唐毫不犹豫地跟着他们去了。随后,他们抢劫了开鲁县第三中学的一名学生,抢得的60元钱全部用于上网打游戏。小唐觉得这个来钱的方法很好,又快又省事,还没有什么风险。于是,他买来刀具专门用于抢劫。一开始,小唐还需要别人带着自己实施抢劫,慢慢地他的胆子大了起来,敢独自去抢劫。2008年6月,他和朋友先后在通辽市开鲁县、河北省唐山市多次实施抢劫。在接受庭审时,小唐面对法官痛哭流涕,后悔为了一时的快乐而不计后果,最终铸成大错。

分析:现在,一些网络游戏充斥着野蛮与暴力,这种不良文化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大诱因。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快乐的同时,也容易让人们迷失方向,尤其是未成年人。在这时候,学校和家长要对青少年进行沟通谈话,及时了解他们心理的想法,进行正确的方向疏导。对于游戏这种容易上瘾的东西,要适可而止,不能放任其继续发展。

案例二,2011年4月28日,阿城市打掉一个盗窃犯罪团伙。案破了,按说民警应该兴高采烈,可是他们反而忧心忡忡。因为他们抓

获的“飞檐走壁大盗”竟是4个未成年的毛孩子!最大的才12岁,最小的只有8岁。连续5次作案,盗窃钱物价值6000余元。他们在民警面前没有犯罪感,没有恐惧感,一会儿摸摸民警的警服,一会儿看看办公桌上的照片,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触犯了国家的法律。事情从4月初开始,家住料甸乡的那某、赵某、关某、李某几个小孩子嘴馋,想吃好东西,又没有钱买,几人商量偷东西换钱买好吃的。他们把目标定在金项链、金戒指和现金上。他们选择经济状况较好的村民家庭。踩好点后,便让最小的孩子望风,较大孩子攀爬到屋顶,钻入天棚,跳入屋内翻箱倒柜。他们将偷得的价值上千元的金银饰品以三五百元低价卖出,然后吃喝、玩游戏机。

分析:孩子在外留宿,吃喝玩乐,家长从来不闻不问,对自己的孩子完全处于放养。就是因为家长的疏于管理,放任自流,导致了这些孩子犯罪,因为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应该给与关心和帮助,而不是不闻不问,多沟通才能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他们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对于那些错误的思想才能及时的纠正和遏止。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转折点,由此误入歧途的人有很多,作为一名家长,我觉得他们有责任管理好自己的孩子,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形成原因

根据上面两个案例,我觉得青少年犯罪有以下几个成因:

1.家长疏于关心,缺少及时的沟通

家庭教育的诸多缺陷,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家庭环境是影

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青少年案犯家庭状况普遍偏差,有的家庭父母不和,有的父母离异,有的教育不当,有的过于溺爱。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品行及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的心理、品德、爱好和思想的影响至关重要。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那样的青少年有着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及时纠正这种错误的行为对于青少年有着很大的帮助。

2.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抗能力差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处于特殊时期,具有心理不成熟、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等心理特点。青少年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生活方式。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也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3.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良文化的广泛传播

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纸、娱乐场所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有害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不少青少年犯罪纯粹是对一些影视镜头的刻意模仿,犯抢劫、盗窃罪的青少年则多为影视里花天酒地的生活方式所诱惑,涉嫌性犯罪的青少年几乎全部观看过淫秽影碟或访问过色

情网站。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一定的帮助。

四、预防措施

1.家庭预防。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应从家庭抓起。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当,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和行为的产生。为人父母者首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提高家长的科学文化知识,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父母教育方法要得当,不能过分溺爱和纵容。身为家长要关心孩子的吃穿,同时更要注意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要平等的和他们沟通。对于一些犯错误的孩子,不可以只打骂,更多的应该给与关心,绝对不可以放弃不管。

2.社会预防。不良传媒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诱因之一,这一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有关部门要在加大查处力度的同时,提高他们判别是非优劣的能力。如推荐优秀作品,开展鉴赏评析活动,引导他们读好书、唱好歌、看好节目。针对娱乐场所对青少年行为的巨大影响,要加强对青少年娱乐消费的引导和管理,规范娱乐场所的经营,坚决控制未成年人进入法律规定不得进入的娱乐场所。加快公益性文化设施如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等场馆的建设,发挥其娱乐、教育功能。

3.学校预防。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不能只追求升学率和成绩优异,学校应同时注意的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培养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同时学校要注意老师的师德,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要让学生做好人,首先要有一个好老师的引导和榜样。这就需要学校有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五、小结

青少年好比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家庭的花朵,祖国的未来。青少年是社会未来的希望,是未来的栋梁,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给与关心和正确的引导。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不断进步,生活日益富足,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逐渐增多,青少年犯罪低龄化、暴力化趋势日趋严重。对于那些已经误入歧途的青少年,不能放弃,对他们采取放弃的方法。不能歧视他们,而是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重新回到正确的道路。青少年还是一群年纪很小的孩子们,即使现在犯了错误,即使改正,他们的将来还是很美好的。由上可知,青少年犯罪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人们的忧虑,因此在这里我们再次呼吁——别忽视了孩子们!

第四篇:【文献回顾】我国社会工作人才流失问题研究——王萌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问题研究——王萌

关键词界定:

1.社会工作人才:在本文研究中是指那些经历过专门的社工教育或训练取得国家颁发和社工机构承认的从业资格证或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学位)证书的人员,包括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以及取得资格认证的在职社会工作人员。

2.人才流失:本文中的人才流失研究的是我国大陆地区社会工作人才流问题(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是指接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学生以及在职社会工作人才由于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制度性因素等导致放弃继续从事社会工作的行为。相关理论:社会认同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

研究方法:文献法/座谈会/个案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滚雪球)我国社工人才流失问题:社工专业毕业生流失严重,在职社工流失现象普遍存在,中西部地区社工人才流失突出 原因分析:

本文根据调查研究,从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制度性因素三个方面来分析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流失的原因。其中,个人因素是指从社工个人的角度出发看待导致社工人才流失的原因,包括薪资待遇低,婚姻选择,自我实现价值程度低以及晋升空间有限(现实条件与自我期望间的矛盾);社会因素是从社会对社工的需求以及认同度来分析社工流失原因,包括社会需求度低、社会认同度低以及接纳程度较低(社工发展滞后于社会发展程度);制度性因素是从政策制度方面对社工人才流失进行剖析,包括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考核体制存在缺陷以及激励机制欠缺(社会工作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对策:

1.优化社工发展的社会环境:以基层为先,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发展社会工作;宣传社会工作理念,提高社会认同度;增加社工岗位,改善就业环境

2.完善社工政策制度:出台社会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改革社工机构及社工考核制度;严格社工准入退出机制;

3.加强社工培养机制建设:激发社工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在职社工的培训机会;帮助社工建立职业发展规划;

4.提高社工薪资待遇:保证各级政府对社工的财政投入;建立长效工资增长机制;拓展社工晋升空间。

第五篇:社会资本视角下社区社会安全研究的文献综述

社会资本视角下社区社会安全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社会资本视角下对于社区社会安全的研究我们从普特南对意大利的研究说起。他的研究发现公民性强的地区的集体生活比较轻松,因为人们可以期望别人遵守规则。在公民性弱的地区,几乎每一个人都认为别人会破坏规则。普特南发现,在那些具有深厚社会资本的地区,制度绩效良好,那里的人们关心公共事物,关心社区事务,相互信任,遵纪守法,社区鼓励团结、公民参与、合作与诚实的品质,而在制度绩效差的地区,人们极少参与社会生活。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依稀瞥见社会资本与社区社会安全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社区犯罪率作为社区社会安全的一个方面,相对较早引起学者关注,有学者通过各种抽样调查和实验方法获得了大量的截面和时序数据,对社会资本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进行了计量检验,指出社会资本可以降低犯罪率。2001 年,寇特和黑里对美国的研究发现,如果一个社区内人们互不熟悉,缺乏对青少年的监督以及集体活动的参与程度很低,那么很可能会发生较多的犯罪和暴力现象。2001年,哈尔波恩分析了“芝加哥社区人文发展项目”的调查数据,他发现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邻里间的利他行为是解释社区之间犯罪率差别的关键因素。

社会安全与社会治理存在很大联系,学者在社会资本的视角下,对于社会治理的研究成果比社会安全研究更多。袁振龙在研究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治安案件高发现象时,在该文中,规范、网络和组织被视为社会资本的三大要素,如果一个社区的社会资本要素增加,其治安形势就可能趋于好转。综上所述,社会资本理论提出后,学者们

从不同角度讨论过社会资本与违法犯罪的关系,也就是体现了社会安全中社会治理的一个狭小方面,但国内只有少数学者采取了初步的研究与分析,还没有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成果。在《社区与社会资本:互惠、分离与逆向———西方研究进展与中国案例分析》一文提出了社区与社会资本之间既有互惠发展,也有相互分离的状态,以及双方的负面影响,将社区与社会资本联系起来看,没有进一步思考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社会安全之间的关系。目前关于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公民社会安全感知的关系研究非常少,关于社区社会资本主要是与社区的治理联系到了一起,而将其与社区公民的安全感知联系在一起研究很少。这也是本研究试图通过实证的方法将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公民社会安全感知联系起来,创新社区管理模式的目的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社会资本与社区治安的相关研究综述》袁振龙

2、《社区与社会资本_互惠_分离与逆向_西方研究进展与中国案例分析》张大维

3、《社会资本与社会安全---关于北京城乡结合部地区增进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安全的研究》袁振龙

关于安全与安全感的文献综述

一、安全:

《现代汉语词典》对”安全”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英文的safety和security两个单词可以与汉语的”安全”一词相对应。在这里,与社区安全联系的”安全”一词,是security。在国外,阿诺德#沃尔弗斯(Arnold Wolfers)在其于19》2年出版的《冲突与合作》(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中指出:”安全,在客观的意义上,表明对所获得价值不存在威胁,在主观意义上,表明不存在这样的价值会受到攻击的恐惧。”[1](P.27)李少军.国际安全警示录[M].北京:金城出版社,1997.(图书馆:索书号:D81《.《 Z2五楼不可外借》)。何 雨认为一个完整的安全概念必须包括两个层面:即身体与心理均免于威胁。(城市居民的社区安全感及其多元影响因子——基于南京市玄武区的调查数据)

二、安全感:

1、概念:

马斯洛在《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当中把安全感分为自我安全感、情绪安全感、人际安全感。(maslow AH,Hirsh E, Stein M ,Honigmann L A clinically derived test for psychological

security-insecurity Joumal of General Psychology,1954,31:21)国外得到较多学者认同的安全感的概念是Sundeen和Mathieu在1976年提出的:“那些正在成为被害的人的忧虑和关注的度。”刘跃进认为安全是主体的一种客观属性,是客观存在;而安全感则是对主体客观属性一种浅层次的意识,是一种主观感觉。但它同样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主观状态, 他认为安全感可以说是安全主体对自身安全状态的一种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吴宗宪主编的《法律心理学大词典》中“安全感”这一词条中列出了两种解释:

1、个人或群体在摆脱危险处境, 消除恐惧心理,身心不再受到威胁时所体验到的一种平安舒畅的感觉;

2、特指人们对消除违法犯罪分子造成的恐怖情境之后的身心健康有保障、家庭财产不受侵犯的良好的社会气氛的感受。对于安全感概念的争论林荫茂总结了一下主要的几种:

1、安全感即犯罪恐惧感。

2、安全感是公民对社会治安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3、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治安状况的信心、安全和自由。

4、安全感是潜在被害人的忧虑和关注。美国学者孙丁(Sundeen)和马修(Mathieu)在19765、年提出的安全感的概念是“那些正在成为被害的人的忧虑和关注的度”

6、安全感是团体归属感和自我归属感。

7、安全感是身体、心理危险的预感。

社区安全感”是市民对所处居住地区治安保障的感受,是他们对社会治安的破坏力和控制力的动态平衡状况的主观认知,是一种群体意识。(迈向福利——上海市民安全感研究高峰朱于国)

2、评价指标:1988年公安部“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课题的安全感评价体系主要由五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社会治安综合评价、执法公正情况评价、对公安工作的满意程度、敢于作证的比重、敢走夜路的比重。

3、影响因素:高峰朱于国等人认为影响居民社区安全感的因素可以从感到安全的因素和感到不安全的因素两大类。即对居住地感到不安全或者安全的因素。

王大为 张潘仕等在研究中考虑了影响安全感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因素:

主体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要素:个人境遇:自卫能力。

客体因素:管理控制;违法犯罪与灾害侵害;环境秩序;社会活动。(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

关于社会资本的文献综述

下载需求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研究(文献回顾)word格式文档
下载需求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研究(文献回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