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

时间:2019-05-14 00:50: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

第一篇: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

作者:吴结兵 徐梦周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4期

[摘要]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改变了商业竞争的基础,集群间竞争正成为商业竞争的一种重要形式。但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不同,集群整体竞争优势主要受到动态能力和企业网络结构的影响。以国税数据库系统和问卷调查取得的数据为基础,以2001—2004年9个浙江纺织业集群为样本的检验结果表明:(1)集群竞争优势的累积过程是一个基于企业网络动态能力发展的过程;(2)企业网络结构属性对集群动态能力的发展具有多维度的影响;(3)网络密度显著促进了集群效率的提高,且资源获取能力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企业网络;动态能力

第二篇: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研究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研究

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初产生在对于国际贸易模式的关注。竞争优势理论成熟于迈克尔·波特,其初始研究集中在企业战略与企业的竞争力问题上。自从波特提出竞争优势理论以后,学术界对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争论比较多。竞争优势理论的追随者提出竞争优势是与比较优势相对立的概念。但也有学者把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放在国际贸易理论的总体框架下进行对比,认为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相互补充、并不矛盾,提出只有充分发挥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企业与产业的竞争优势才能形成。把企业当作研究基点,企业环境理论可以对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异同点进行解释。如果把企业环境划分为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会发现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与企业内、外部环境相对应,两种理论可以在同一视野内进行对比分析。

1、企业外部环境是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建立竞争优势的约束性条件。在通常所进行的规范研究之中,所谓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是指特定产品或生产区段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投入品组合,与给定国家和地区的要素禀赋和相对价格是否匹配。如果二者具有一致性,则符合比较优势;反之,则是比较劣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优势实际上是企业经营决策适应企业外部环境中资源禀赋的行为。

通过研究成本领先竞争优势的实现途径可见:这种低层次竞争优势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比较优势。所谓资源优势(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与原材料成本)、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规模经济)基本上与扩大化的“资源禀赋”概念相契合。

在创造高层次竞争优势的问题上,波特提出“钻石体系”模型,认为一个有利于对企业进行 持续投资和企业创新的环境对企业创造高层次的竞争优势来说至关重要。这种环境包含四种要素:(1)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包括国内需求的 1 结构、市场大小和成长速度、需求质量、需求的国际化程度等方面;(3)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包括企业的竞争理念、经营目标、员工的工作动机、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状况等 方面。这四种要素大部分都是描述的企业所处产业的外部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外部环境对于企业高层次竞争优势的产生也是具有约束性的。

2、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的补充。

有学者指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是“钻石体系”中四个主要因素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认为:只有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才能使经济活动产生经济剩余,只有产生经济剩余才会产生投资,而投资却是创造竞争优势所必需的生产要素;只有遵循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经济才能 产生良性的市场竞争从而推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只有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才能真正依靠市场产生产业集群,推动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发展,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但是用 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单个企业行为存在一个基本局限:要素结构和价格是与特定区域相联系的属性,而不是对个别企业来说具有排他性的属性;违背比较优势规律确实会降低企业的成 功机会,但即便企业都按照比较优势决策,比如很多企业都选择了劳动密集型行业或产品,并不能保证它们都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竞争优势概念则对此具有更为丰富的解释力和适用 度。

3、企业内部环境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企业外部环境制约比较优势的发挥。

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是产生竞争优势的基础,而发挥比较优势又依赖于企业外部环境,所以企业外部环境也是竞争优势必须考虑的因素。但是相对比较优势而言,竞争优势更加依赖于企业内部环境的构建。“钻石体系”中第四个因素属于企 2 业内部环境的范畴,相对于前三个属 于企业外部环境范畴的因素而言,企业的竞争理念、经营目标、员工的工作动机等等对于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企业竞争优势具有相对重要的意义。

应当注意的是,某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只构成了该地区企业外部环境的一部分,在企业外部环境中还包含着制约比较优势发挥的因素,不能只关注优势的发挥而忽视限制因素的存在。(张扬)

摘自《经济日报》20051

第三篇:山西省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山西省产业转移的初步研究

摘 要: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正在加速,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竞争力增强,是山西省深入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分析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利用东南沿海经济趋缓的机遇,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有利于从整体上推进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剖析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力图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提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区域分工;煤化工业;

1.问题背景

产业转移理论源于美国经济学家弗农的工业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刘易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产业转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

产业转移理论以不平衡发展规律为基础,承认区域间不平衡的现实,认为条件好的地方应较快地发展起来,并通过产业和要素从高梯度到低梯度的转移,带动条件差的地方发展。产业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产业转移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产业转移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前者指的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后者指的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区位优势,抓住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发展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东部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已难以满足资本增值需要。再加上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急需完成从规模扩张向结构提升的转变。其中,加工工业和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腾笼换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明显。

产业转移理论把经济效率放在区域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首位,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制定地区发展战略时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省应该利用经济变动时期重新洗牌的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从整体上推进山西经济转型发展。

1.1国际产业转移的特征

国际产业转移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加快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上先后大致经历了三轮产业转移:

第一轮 全球第一轮产业大转移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联邦德国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

第二轮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联邦德国等国转向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电、汽车等耗能耗材少、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亚洲“四小龙”等获得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良机。

第三轮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和世界电子信息产品中心向中国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我国大致承接了三次。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抓住国际上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加快了轻纺产业升级换代步伐。

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难得机遇,极大地促进了机电产业发展和出口。

第三次是世纪之交,我国抓住加入WTO带来的新机遇,新一轮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向我国转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福建沿海地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信息产业基础。

1.2国内产业转移的特征

从总体上看,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据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二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三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四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都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五是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占据明显优势。

目前,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已经渐成气候,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趋势还会继续加强。一是产业转移的层次会逐步提高,产业转移的重点由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二是生产能力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产业转移从原来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者说是单个产业,转变为包括产业的整体性转移。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整合,也从单纯的制造业向制造业、服务业和科研开发业转移,转移的领域更宽、更大;三是产业转移的主导角色转变,从政府的主导作用向企业主导作用转变,企业主导作用越来越强;四是产业转移既给中西部、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传统产业采取梯度方式,主要着眼于劳动力优势与区位优势;而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型产业转移以跨越方式,更注重承接地的技术、人才、研发能力等综合优势与信息基础设施、体制条件等,这使得承接地机遇和挑战并存。

2.山西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正在加速,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竞争力增强,是山西省深入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山西省始终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紧紧把握能源、资源丰富和重化工业及装备制造业良好基础等比较优势,积极营造承接产业的良好环境,不断创新思路和举措,着力招商引资,国际国内产业向山西省转移规模逐年增长、层次逐步提升,并呈现出加速的态势。

2.1山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情况

山西省经济外向度较低,私营经济发展缓慢。从国际产业转移方面看,2007年山西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占到全社会投资的16.04%,居中部地区最后。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私营企业投资工业企业个数仅占中部的4.9%,远远低于GDP所占比重。但是2007年,山西全省实际使用外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按照国家利用外资口径统计,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52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82倍,远高于中部六省37%的增长速度,占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总额49.3亿美元的27.2%。其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3.4亿美元,增长1.82倍,占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27.2%。

世界500强的韩国电力公社、德意志银行入股的格盟国际能源有限公司到资7.7亿美元,是最大的外资到位项目。鸿富晋精密工业(太原)有限公司、山西世茂商务中心有限公司、山西伯恒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山西威奇达药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外资企业增资活跃。从行业来看,2007年外资投入山西省12个行业,服务业成为投资的重点,资金到位达7.7亿美元,居各行业之首,居第二位的是制造业,位居第三的是煤化工。

2.2山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阶段性特征

从三个方面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一是产业方面主要集中在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十五”时期,我省外商直接投资累计总额为86,676万美元,但农业和第三产业合同引资仅占3.0%、10.9%,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达86.1%。但是从2005年以后,山西省将外商投资重点转向第一、第三产业,2007年外资投入山西省12个行业,服务业成为投资的重点,资金到位达7.7亿美元,居各行业之首,居第二位的是制造业,位居第三的是煤化工。

二是区域方面以太原为中心辐射全省的区域分布新格局已初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主要以政治、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人文环境与物质环境较好的区域为重点。从我省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来看,2000年,在全省外商投资合同总额中,太原所占比重高达50 %,而阳泉、朔州、忻州、晋城分别仅为0.4%、1%、1.7%、2.6%。“十五”时期,随着山西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特别是大运、太长经济带的作用,山西全省的经济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各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我省招商引资发展趋于均衡,全省外商直接投资逐步形成以太原为中心辐射全省的区域分布新格局。2003-2005年,在全省外商实际投资累计总额中,太原市所占比重为37.27%,同期朔州、运城、大同、晋中、吕梁、晋城以丰富的自然资源,较为发达的交通等优势取得了相应的份额,所占比重依次上至为14.31%、14.06%、9.69%、5.74%、5.13%、5.03%。

三是投资国别方面外商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国比较单一,欧美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相对较少。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外商投资来源国逐步增多,到2005年末,在山西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21个,其中亚洲8个,欧洲5个,美洲4个,大洋洲3个,投资性公司1个。从世界各国投资额来看,亚洲48181万美元,欧洲6820万美元,北美洲19291万美元,拉丁美洲34898万美元,大洋洲718万美元,来自欧美的资本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投资国家正向美国、日本、韩国、法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发达国家拓展。但由于一定的地缘优势和人文传统,港澳台地区仍然是山西外商投资的主体。从2000-2004年看,港澳台地区在山西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累计为167个,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的41.96%;港澳台地区在山西利用外资协议总额累计已达74840万美元,占外商协议投资总额的42.41%。

从三个方面看承接国内产业转移:

一是产业方面仍然主要集中在包括煤炭等重工业在内的第二产业,近几年逐步从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向高新技术、食品加工、物流、农业、服装制造等第三产业领域转型。

二是引资渠道主要是2006年后的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第一届中博会山西省境内省外招商引资项目85个,总投资额34.90亿美元,拟引进资金额30.68亿美元。第二届中博会山西省共签订内资项目212个,金额达649亿元,仅次于东道主河南省。第三届中博会山西省签内资项目229个,引资438.1亿元。

三是来源地区主要是东部地区,且近年来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第二届中博会,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投资项目143个,占内资项目总数的72%。

3.山西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承接产业转移数量少、规模小,对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与中部兄弟省区相比也不具优势。

首先,外商直接投资总体水平偏低。外商投资规模小,资金到位率差。据统计,“十五”期间我省外商直接投资比“九五”期间减少2亿美元,尤其是2004年山西对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不到1亿美元,仅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0.2%,2005年也仅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0.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次,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含量低。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看,外商直接投资在我省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较少。据调查,外商直接投资在我省劳动密集型产业约占80%左右,而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仅占20%左右,远低于全国水平。这种状况不利于山西企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优化,不利于产品档次的提高,更不利于开拓国际市场能力的增强。

3.2区域分布不平衡,产业投向不合理。

首先,山西省全省11个市的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在太原、吕梁、运城等地区,集中程度较高。这种状况扩大了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剧了本来就较严重的地区不平衡,使部分区域经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得不到开发利用。尤其是,各区域无视区域经济的功能和产业布局规律,四面出击,竞相竞争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盲目提供优惠条件,致使招商项目在全省各区域经济发展重复雷同,造成各区域经济间优势不能互补,经济经构不合理。利用投资拉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低。

其次,产业投向主要集中在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十五”时期,我省外商直接投资累计总额为86,676万美元,但农业和第三产业合同引资仅占3.0%、10.9%,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高达86.1%。投向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表明山西省通过利用外资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实现,相反却加大了地区差距和发展的不平衡。

3.3能耗高,污染重,是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山西省作为资源大省,能源大省,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一直是国家重要能源和重化工基地, 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污染严重、能耗过高、治理艰难的沉重代价。能耗高,污染重,是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短板”,严重制约了山西招商引资的硬件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产业结构畸形和生产方式落后。

3.3.1发展软环境特别是政务环境改善不够。

从政务环境看,政府职能还未根本转变,管理越位、错位、缺位问题还较为突出,“事难办”仍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存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不够,合力不强;在一些外资项目的推进中,不少职能部门习惯被动办事,不积极主动为外商协调解决问题,存在应付、讲形式的情况;政府部门权力意识偏重、服务意识较差,审批项目复杂且环节多。在招商引进上,缺乏专门机构和专业化招商队伍;缺乏创新的招商手段和措施,专业性招商知识很少,项目库建设不规范且滞后,无法满足客商咨询需要等。此外、法制环境、经营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也有不少有待改进的地方。

3.3.2国民经济外向度低,对资源型产业依赖性较强,开放型经济不发达。

山西省对资源型产业依赖性较强,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具备区域比较优势的仅有7个,包括煤、焦、冶金、电力,全部属于高能耗产业,而中部地区其他省份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都在15个以上。山西省产业结构呈现断层,缺少能够作为接续产业的过渡产业,资源性产业份额偏高,限制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山西省经济外向度较低,私营经济发展缓慢。思想不够解放、认识不到位,对招商引资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缺乏动力和压力。不少贫困区县仍习惯于把精力放在向省里争资金、争项目上,不愿主动走出去,大气魄承接国际国内和市内产业转移。

4.山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当前,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燎原之势,“坚持一个统领,实施两大战略,抓好四个重点,实现五个突破”就成为山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思路。即: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商务工作发展全局;全面实施“开放兴省”和“流通活省”两大战略;着力抓好优化发展环境、创新体制机制、调整商务结构、加强队伍建设四个重点;实现山西省吸收外商投资、开发区建设、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新突破。

4.1积极贯彻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技术含量。

外商直接投资是打包的技术,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会给山西带来先进技术,这也是我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战略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在数量发展上较好,但质量上则不尽如人意。外资的质量主要是由外资的技术含量所决定,为此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就必须贯彻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努力增强利用外资的技术含量。立足山西市场的实际,一定要结合有利于促进山西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一是对高新技术和我省起步较晚的领域,积极鼓励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二是对山西的关键产业及正在成长中的幼稚产业,严格把好技术标准。三是对煤炭、化工等相对成熟的竞争产业应注意生产水平和产品的创新能力,鼓励其向省外、国外市场发展。

未来一段时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资本效应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技术效应。开放山西市场必须与获得技术相平衡,才能进一步提高山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整体素质和效果。

4.2改善直接投资结构,促进山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直接投资结构的合理与否,对我省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至关重要。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合理,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外资项目多,国际大型跨国公司投资项目比例大,就能保证国际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地注入我省的企业和产业,改善企业的整体素质和产业结构,从而更好地促进山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此,必须适时、灵活地调整外资政策,改善外商投资结构。

一是实行产业倾斜政策。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向山西的“瓶颈”产业和急待发展的产业倾斜,主要包括:首先,向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倾斜,促进山西向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化工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等“短腿”和“瓶颈”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分布均衡;其次,向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倾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最后,向支柱产业倾斜,促进诸如煤炭、冶金、制造业、原材料工业等产业的成长壮大,实现产业素质优良化。

二是实行厂商倾斜政策。为改善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要鼓励有实力、有诚意、素质高、技术先进的外商前来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基金的投资,限制素质较差的中小外商投资。

三是实行项目倾斜政策。鼓励科技含量高又有利于山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项目,限制一般外资项目,特别是环境污染较重的项目。

4.3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投资引力。

要从“率先”和“加快”的战略高度,深化对投资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倡导环境竞争力决定着发展的竞争力,抓环境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当前投资环境存在的主要矛盾已从硬环境逐步转向软环境。改善投资环境,必须高度关注政府在改善投资环境过程中的作用。从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态势看,我国不但存在产业由东向西进行梯度转移的问题,在观念和政府行为模式上也存在梯次传播和学习的过程。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打造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进一步加强审批事项改革,减少政府审批项目,优化办事流程。深化投融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体制改革,为市场主体和资源、信息、技术、人才、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畅通流动创造条件,营造“安商、亲商、富商”的良好氛围。积极利用各种有利政策,抢占承接产业转移先机。

4.4加快产业技术创新。

产业转移有利于区域产业调整与经济发展,但是一味地接受传统产业的转移而无技术创新极易导致产业承接的失败和挑起区域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技术创新是产业转移成功的基本条件。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仅靠廉价劳动力已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产业技术创新要求在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融合过程中对原有的技术必须进行再造,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生产出较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使该地区在国际、国内市场中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4.5招商引资要有针对性目标。

山西的招商引资一定要有利于“三个优势”的增强,对外扩大开放一定要走“先引进来、再走出去”的发展思路。

一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为外商投资提供更为优越的“区位优势”。国际资本流动加速,国内经济结构优化,特别是“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山西的招商引资提供了有利时机。为此山西应充分利用“承东启西”的重要战略地位,从单纯引外资到内、外资一起引,将招商引资从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向生存环境、生活质量、文化氛围等综合环境转变,切实增强山西的“区位优势”。

二是通过“引进来”增强“所有权”优势。继续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实现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多元化,立足市场依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并不断加以消化,形成本省企业独具特色的“所有权”优势,提高本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国内、国际市场营销网络,增强“内部化”优势。通过与外商合作的方式,逐步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并不断强化“品牌”的知名度、影响力,以“品牌”为核心,组建规模企业,建立国内、国际市场营销网络,提高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

四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广泛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依托形成的“所有权、内部化”优势,积极拓展对境外投资的空间,推进省内具备条件的各级各类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进军海外,在境外发展山西的优势产业,培养海外经济增长点。同时继续加强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扩大山西在海外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第四篇: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的区域竞争优势

作为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能够产生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形成更好的供应、销售市场和渠道,企业更容易获得熟练劳动力、技术人才、设备和原材料。由于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的存在,产业集群能够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大大加快企业的创新步伐。同时,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建立区域性品牌,使企业获得区域营销优势。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载体,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产业集群作为由产业、人口、城镇、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构成的非平衡态、非线形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通过内部要素的相互融合以及与外部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的频繁交换维系着自身的存在。产业集群在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中,不断体现出对区域经济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即不断体现内部各要素的整合功能,并实现自身结构的自组织及有序化发展。产业集群就是通过其内部各要素作用力的耦合来提升产业竞争力。产业集群通过促进企业的衍生和最大限度地将区域内资源要素组织起来获取正面市场竞争力,此外又通过简化市场交易对象的办法,即由原本千差万别的众多中小企业参与市场活动转化为在集群内部按网络关系(非市场机制)来完成各种交易和交流,而在外部则由单纯的一个产业集群来直接面对市场,杜绝了市场失灵或市场低效率,由此从反面获取了市场竞争力。这正是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地长盛不衰的原因。

第五篇:创意产业集群网络行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创意产业集群网络行为研究

作者:张伟胜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08期

【摘要】文章以义乌创意园的全体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整合了多种网络流量技术,通过实证数据分析了创意产业集群的网络行为。以MRTG的流量图分析了该群体网络使用的习惯,以OptiView协议分析仪的数据分析了软件使用偏好,通过对tcp80端口的访问记录分析了网站访问取向。

【关键词】创意;网络行为;网络流量

下载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集聚优势视角下的领导力提升模型

    集聚优势视角下的领导力提升模型 摘要:集聚优势强调个体在社会竞争中要强化对优势的联合,通过组织内部和外部优势资源整合促进个体组织发展。从领导力开发的角度上看,集聚优势......

    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研究

    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研究 [摘要]近几年,我国外向型产业集群出口扩张的趋势强劲。但是,在国际和国内环境下也面临诸多问题,如根植性差、低端锁定、遭遇国际反倾销、市场隔......

    地方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对象选择理论与实证

    地方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对象选择:理论与实证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制度是地方产业集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支持对象主要包括产业集群产业链延伸项目、产业......

    探索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知识理论视角探析

    以下论文,出自《中国管理科学》双月刊 探索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知识理论视角探析 作者: 时间: 内容摘要: 在企业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复杂性系统理论分析了基于知识的企业自知识能......

    CSR对企业竞争优势贡献的模型研究

    CSR对企业竞争优势贡献的模型研究 [摘 要]企业社会责任通常指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应当承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将......

    都市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都市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 关海玲 (作者), 陈建成 (作者) 《都市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内容简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扩展,导致了农业要素......

    旅游产品策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旅游产品策划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摘要】近几年,在旅游开发中,旅游规划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经过市场检验,能够较为成功实施的却不多。原因在于旅游规划中的灵魂——旅游策......

    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精选)

    [47]索纾.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 涂永红.中国人民大学,2008.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息息相关。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