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研究

时间:2019-05-14 23:0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研究》。

第一篇: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研究

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研究

[摘要]近几年,我国外向型产业集群出口扩张的趋势强劲。但是,在国际和国内环境下也面临诸多问题,如根植性差、低端锁定、遭遇国际反倾销、市场隔层陷阱等。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使得我国地方产业集群日益嵌入全球价值链,集群企业必须创新本地网络和全球网络,以防范本地网络的锁定效应和整合利用两种网络的技术资源。本文立足于外向性产业集群研究集群创新网络,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关键词]外向型产业;集群演进;创新网络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0)01-0075-03

[作者简介]詹霞,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海宁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外向型产业集群。(浙江海宁314400)

一、创新网络与集群竞争力

创新网络(innovative networks)是指多个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了获得和分享创新资源而在所达成的共识和默契基础上相互结成的合作创新体系。集群式创新网络的基本特征是其内部单元相互依存,这种相互依存放大了网络中所有集群单元的个体效率和自身存在的价值。在某一区域的创新过程中,相关主体之间的协作以及他们与外部机构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区域内的高度协作导致了区域创新系统的高效率,其主要原因:第一,高水平的协作表明了创新劳动的高水平分工和专业化。第二,协作可以看作是知识溢出的渠道。实证研究显示这类“溢出”效应集中在与知识源邻近的空间区域内。创新网络内行为主体在地理上的临近有助于建立和维持协作关系,因为频繁的面对面的接触非常必要,从而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集群式创新网络为促进集群式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创新既是一种交互过程,也是一种社会过程,它的成功深化需要一种网络环境,其主要表现是通过知识和产品链结合起来的独特公司组合。集群式创新网络成为提供信息、资源、技术和市场渠道,克服资源障碍,使科学知识利用集群创新网络能及时传播,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集群内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专业信息,每个企业至少为网络中的伙伴带来四种潜在的资源:金融资源、技术资源、物理资源和管理资源。集群式创新网络为集群式创新提供了动力机制。集群式创新网络结点的地理聚集,即产、学、官、研的集聚,在协同作用中结网而创新,并融入到创新环境中而组成创新系统,即创新网络与创新环境有效叠加,如此形成区域创新系统,其动力来自于知识外溢的当地化特征。集群式创新网络为企业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企业彼此接近和了解使他们的互相影响加强,集群网络的各个结点都有可能发生创新,都可能是“创新源”。当某一观念、新技术或新需求在网络的某一结点产生之后,由于竞争障碍的减少和攀比心理的作用,企业间的竞争会加剧,后进企业更容易模仿先进企业,先进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会更努力创新。尤其当一个强有力的新竞争者出现,就会沿网络连线在整个网络中传递、反馈,形成振荡,在集群式创新网络内形成追赶效应和拉拨效应。

二、外向型产业集群的概念

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含义可以表述为:在经济开放、产业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以外资企业为核心、集群内部与外部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协调发展,具有完整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经济空间组织形式。外向型产业集群不仅具有普遍意义上产业集群的特征,而且还有其具体特征:其一,开放的本地生产系统。高度的开放性是外向型产业集群的突出特征和成功的首要条件。其二,产业空间地缘性聚集现象突出。由于开放政策、对外联系、运输成本等因素,外向型产业集群大多集中在沿海或者发达国家J临近的地区。其三,产业集群度较高。较高的产业集群度通常意味着有完整的内外物流供应链、价值链、生产链、信息链及良性竞争机制形成的企业生态系统。成本区位或市场区位是吸引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其四,集群内的主导产业与外资的国外相关产业具有联动效应。外向型产业集群通常由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机构组成,其中尤以外商投资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干。跨国公司外包是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跨国公司离岸外包是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产业集群产生的主要原因。外包是指企业选择其他企业为之提供产品或服务。离岸是指从海外而不是国内提供这种产品或服务。外包产生的直接动机是对降低生产成本的追求,实现机制是外部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外包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产业过程由一家企业独立完成转变为在多家优势企业间分工协作,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分别交给在各生产流程中具有优势的企业来共同完成。外包推动方式顺应了当前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当前,以工序转移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分工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生产提供了机遇。外包方式充分利用了我国的比较优势。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比较优势上。因此,我国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外包企业的再分包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集群的产生,外包促进作用通过传导机制可以影响集群内的各成员企业,而产业集群的壮大进一步加强了集群内成员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跨国公司外包对我国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图示见图1:

在图1中,第一次外包是跨国公司将部分生产加工环节外包给我国沿海地区的加工企业;第二次外包是国内的大企业将部分零配件加工业务再转包给下游企业,于是形成了大量的配套企业集群。外向型产业集群遭遇出口幻觉与市场隔层陷阱。在全球化竞争格局中,众多跨国公司纷纷采用外包的经营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的生产制造配套企业(杜培枫,2004)。在此背景下,“贴牌”成为了我国广大制造型企业迅速成长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许多制造型企业依靠给别的企业,特别是给跨国公司做“贴牌”而逐渐发展壮大,有的甚至在快速成长后反过来寻找为其“贴牌”生产的企业。随着全球化产业格局的不断调整,我国制造型企业、行业自身的资源能力和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贴牌模式对于我国制造型企业长远发展的弊端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现阶段我国民营出口企业外贸订单增长的动力之源,或者完全依赖国外批发商、经销商等贸易中介下单和包销为主的间接出口,或是单纯通过OEM的形式加入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网络体系。这种以委托加工和贴牌定制为基本表征谋求开放成长的国际代工模式,在给许多中小企业带来眼前繁荣的同时,也令相对落后的我国制造业面临着悄然滑入“市场隔层陷阱”。接单生产的做法使得信息来源和销售渠道被牢牢地控制在国外采购商手中,人为地形成了出口企业与目标市场的隔绝,代工企业不仅无法及时洞察和识别外部市场的消费特征与需求结构,而且严重妨碍产品组合的不断革新与自主品牌的国际推广。一方面,由于世界市场变幻无常,供需双方事前在价格、品质、检验、付款期限、违约责任等条款上常常订立得不够完备,掌握外部信息和业务控制权上的不对称地位引致重

新谈判、履约过程中机会主义行为和不道德风险层出不穷。另一方面,由于国外采购商奉行“永远寻找最低价格、最好质量产品”的商业理念,一般会在几家合作伙伴之间选择以保持外包决策的弹性,其结果是双边契约关系经常不甚稳固。没被选中的企业只能接受退出市场的无奈结局,被选中的企业则因为一定时期内全部资源和生产能力被圈定,难以重新配置而承担对方毁约撤单的莫大风险。如何提升我国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产业发展面I临的主要难题。

三、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本地网络与集群式创新。集群的本地网络提供了风险资本的获取途径、创业行为的榜样、即时咨询的机会、个人支持、服务的可得性、顾客的通路等,这能够激发企业的成长欲望。地方环境中的文化资本被当作全球化背景下地方产业集群兴起及本地网络持续激发企业成长精神的重要因素。本地网络对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区域组织间的集体学习和合作创新,以及从大规模生产转变到柔性专业化都有重要意义。硅谷问题专家塞克森尼指出,美国硅谷企业的发展归功于大大小小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商业协会等形成的区域创新网络发展,这种网络包括产业合作网络、社会关系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如图2)。从此图可以看出,加大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中介组织、金融机构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和互动,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全球网络与集群式创新。只有当经济全球化使越来越多的地区集群成为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节点时,学者们才开始意识到只有开放的、具备对外学习能力的系统,才能维持系统的创新能力。全球化一方面加大了集群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也为集群提供了更紧密的外部网络、更方便的外部知识获取渠道。面对知识在全球的快速流动,集群必须要建立起全球性联系来及时获取新的知识,维持技术竞争能力。一系列对集群创新的实证研究证实了现在的集群创新系统已经变得越来越开放。“欧洲的技术变革和地区发展”项目调查了维也纳、巴塞罗那、斯德哥尔摩三地的都市创新体系。研究者把企业开展创新合作的地理空间划分为本地区、本国、全球三个层次,结果表明:在创新的某些阶段,以及那些全球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中,企业是在全球范围寻找创新合作伙伴的。这种向集群外寻求知识与合作的趋势正随着全球化而变得越来越普遍。集群外部学习对发展中国家集群能力培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往往都是低成本型的,技术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匮乏限制了集群创新能力。对于内部知识缺乏的集群而言,企业对外学习比集群内部的相互模仿更为重要(如图3),地方产业集群通过与集群外部的纵向型网络和横向型网络的知识溢出,推动集群的升级。

四、案例研究

海宁皮革产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1926年一位海宁籍海外留学生出于产业报国的宏伟志向,回海宁创办了用于制革的轮筒厂,多年发展之后于20世纪60年代演化为海宁皮革厂和海宁制革厂,这两家企业作为母体奠定了海宁皮革产业发展的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这两家国有集体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市场人员和管理人员创办了许多乡镇和个体皮件企业,海宁皮革产业进入集群快速成长时期,产业的区域特色初步形成。其中,随着当时“雪豹”、“富邦”、“卡森”等一大批乡镇皮革企业的崛起,不但自身成为国内皮革行业的知名企业,而且也为当地皮革产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为海宁皮革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海宁皮革产品出口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海宁制革厂就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皮衣出口企业。改革开放以后,海宁皮革产业在充分利用低成本劳动力比较竞争优势和政府出台的相关鼓励及扶持出口的政策下大力发展外向型企业,近几年海宁皮革企业的对外出口额呈现高速增长,作为我国典型的外向型产业集群,海宁皮革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已经初具规模(如图4)。

从上图可以看出,海宁市皮革产业的创新路径:一是鼓励集群企业(成员)构建外部创新网络,促进集群外部异质技术资源的导入。立足全球价值链,搜索发达国家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资源,通过构建外部创新网络来获取。二是完善产业集群的内部创新网络,提高网络成员的协同创新能力和水平。重点围绕影响产业集群技术能力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跨部门、跨学科的联合研发,建立内外部创新网络的联结枢纽,开启“破坏性创新”的窗口。

第二篇:创意产业集群网络行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创意产业集群网络行为研究

作者:张伟胜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08期

【摘要】文章以义乌创意园的全体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整合了多种网络流量技术,通过实证数据分析了创意产业集群的网络行为。以MRTG的流量图分析了该群体网络使用的习惯,以OptiView协议分析仪的数据分析了软件使用偏好,通过对tcp80端口的访问记录分析了网站访问取向。

【关键词】创意;网络行为;网络流量

第三篇: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 实现陕西追赶超越

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 实现陕西追赶超越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内陆沿边地区要“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基地。”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党中央优化开放区域布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内陆沿边地区扩大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

从面向国际市场的产业功能分析,陕西外向型产业集群可分为生产制造、跨境物流、跨境贸易三大产业集群,三大产业集群以分工协作形式构成国际化产业链,进入全球分工体系。

外向型产业集群是构筑开放新高地的关键动能

外向型产业集群具有“产业集群”和“外向型”双重属性,不仅能以规模化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发展方式成为新的带头产业和支柱产业,而且能以面向国际市场的制造、物流、贸易产业体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带动区域经济开放崛起,是构筑开放新高地的关键动能。

首先,外向型产业集群能够为构筑开放新高地提供实体经济支撑。“十二五”以来,陕西外向型经济一路攀升,衡量经济外向度重要指标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从7.9%提升到10.4%。但横向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4个百分点,也低于西部12省区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构筑开放新高地,必然要求外向型实体经济迈上新台阶。外向型产业集群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体,推动外向型产业集群成长壮大,将会夯实我省开放新高地的基础,使之构筑在坚实的实体经济之上。

其次,外向型产业集群能够为构筑开放新高地提供配置全球资源的强劲动能。“十二五”以来,陕西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177.65亿美元,年均增长20.5%;对外投资达到31亿美元,年均增长18.1%。但放在全国大盘上审视,陕西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仅占全国总量的2.3%,对外投资仅占0.5%,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还比较弱,只有突破能力制约才能筑起开放新高地。在经济全球化愈益深入的形势下,外向型产业集群能以自身优势吸引更多的全球企业、技术、人才进入产业链条,形成“滚雪球”效应,同时牵动更大规模的产品、服务和投资在世界市场流动。推动陕西外向型产业集群加速成长壮大,将会为构筑开放新高地提供强大支撑,将会大幅提升集聚、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

再次。外向型产业集群能够为构筑开放新高地植入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当今世界开放程度高的热点区域都是在竞争中形成的,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来自外向型产业集群。美国加州圣塔克拉拉谷之所以驰誉世界,就在于这里集聚了引领全球科技发展的半导体及电脑产业集群,“硅谷”成为新的地理代名词。我国开放热点区域如深圳、义乌在世界上脱颖而出,也缘于国际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小商品产业集群崛起。陕西大力推动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将会把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转换植入开放新高地,使开放新高地在竞争中挺立在世界经济舞台。

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几点建议

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是我省构筑开放新高地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追赶超越的一个战略抓手。目前,随着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经济逐步走向复苏,我省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的环境越来越好。抓住机遇,前瞻布局,合力推动,努力使陕西外向型产业集群能够以跨越方式迈上新的大平台。

(一)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的总体规划。目前,陕西外向型产业集群由省工信厅、省农业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分别管理,产业发展设想体现在各部门专业规划中,缺少涵盖各部门各行业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面向国际市场的生产制造、跨境物流、跨境贸易产业之间缺乏统筹与协作,难以联动发展、协调发展。因此,建议省政府从省级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组织各方以系统思维研究制定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的总体规划,明确统筹发展、协调发展、联动发展的主要发展目标和方针、重点与配套措施,形成发展合力,推动外向型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发展。

(二)做大做强面向国际市场的生产制造产业集群,为外向型产业集群整体崛起夯实根基。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外向型生产制造产业进入扩张期,会对跨境物流、跨境贸易产业产生旺盛需求,带动三者均衡发展。因此,陕西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需要首先做大做强生产制造产业集群。从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潜力和趋势分析,生产制造产业集群在“十三五”期间会进入高速成长期,建议把全省出口依存度达到8%左右作为预期目标,争取2020年实现出口总量达到2500亿元左右,走在西部省区的前列。为此,应集中力量在三个环节上取得突破:

一是举全省之力在全球招商上取得突破,大量汇聚世界先进要素。国际性大企业拥有技术、品牌、市场渠道等优势资源,与其合作能较快形成外向型产业投资增量和产品出口动能。“十二五”以来,与陕西经济体量接近的天津、江西、重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均高出我省一倍以上,相应地产品出口总量也分别高出我省一倍乃至数倍。因此,陕西应把招商引资作为构筑开放新高地的“头号工程”,以全球?野谋划重大招商项目,运用引进“三星”的经验,组织专业班子跟踪研判世界500强和国际著名大企业的战略布局、投资意向、合作重点等,推出对接方案和举措,引进一批产品技术含量高、规模上百亿美元的大项目,培育外向型生产制造产业跨越发展的新动能,带动产品出口进入持续扩张期,使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的“棋局”全盘走活。

二是在装备制造等资本品出口上取得突破,把装备制造的比较优势转化为产品出口优势。我国正处在从消费品出口向消费品和资本品出口并重转变的重要时期,推进装备制造等资本品出口成为向贸易强国迈进的战略引擎。陕西装备制造业拥有较强实力,在《中国制造2025》聚焦的10个重点产业中,我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先进轨道交通、新材料等7个产业中拥有明显优势,产品性价比高,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已经兴起,市场规模预计可达1.3万亿美元。陕西应乘势而上,面向国际市场加快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与国际化水平,以海外承包工程为先导,大力推动装备制造等资本品规模化、成套化进入国际市场,使之成为新的出口支柱产业。

三是在提升传统生产制造产业竞争力上取得突破,以自主品牌拓展出口新空间。针对传统生产制造技术含量低、缺乏品牌等突出问题,制定质量品牌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努力使产品质量大幅提升,塑造自主品牌取得实效,彻底改变出口产品被锁定低端的困局。在水果生产领域,扩大有机、绿色种植园区,严控农药化肥残留,拓展欧美高端水果市场,使陕西水果成为出口增长的“拳头产品”。

(三)围绕构建国际大型物流枢纽目标。全面提升跨境物流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从“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的区位和综合基础看,我省有条件形成国际大型物流枢纽。一旦建成国际大型物流枢纽,将占据中西部全方位开放的制高点,引领国际物流、客流、资金流的走向。我省应依托优越的区位、快速建设的跨境物流基础设施和不断发展壮大的生产制造产业集群,直面来自各方的挑战,支持跨境物流产业集群全面提升竞争力,不仅要将“陕西制造”“陕西创造”的出口产品全部投送出去,而且还要发展成为中西部国际货运的集聚中心和分拨中心。

在跨境航空物流方面,对标国际一流,按照形成网络和成本最低、服务最优的目标提升竞争力。一是加快西安咸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深化与海航集团建设“中国孟菲斯”合作,发展货运基地航空公司,加速国际货运航线布局,尽快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全球航空货运网络优势,以充足的运力与生产制造产业集群全面对接,并服务中西部出口企业。二是借鉴周边省市的经验,增加对航空物流的专项补贴,使我省航空货运成本与周边省市大体处在一个水平上,将分流出去的航空货源基本留下来,培育航空物流市场,逐步过渡到完全的市场化发展阶段。三是推动航空货运口岸与世界通行规则接轨,打造高效率的“通关一体化”信息平台,实行海关、国检“7×24小时通关”,全面提高通关服务质量,以服务最优吸引航空货运客户集聚。

在跨境铁路物流方面,引导物流产业与快速成长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紧密对接,将新增出口产品转化为跨境铁路物流增量,提高省内货源比重;依托西安港务区综合倮税区,发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加工制造中心,为跨境铁路物流直接提供出口货源。目前长安号班列的货物95%是发往中亚的,而欧洲是拥有5亿多高收入人群的巨大市场,应逐步提高开行欧洲的班列比重,与欧洲市场建立起密集往来的“黄金通道”。

(四)激发跨境贸易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力。有效拓展国际市场新空间。支持外贸出口主体加快成长。积极推动具有竞争实力的装备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外贸易,瞄准国际市场开发产品,构建海外营销渠道;支持有实力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把跨境经营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布局海外市场网络,提高本土企业在外贸出口中的比重;支持中小型外贸企业走与省内优势产业、大型企业协作配套的路子,形成开拓国际市场的合力,从根本上改变我省一般贸易出口增长缓慢的状态。

加快发展外贸出口新业态。充分发挥跨境电子商务有效降低各种商业成本、方便快捷的优势,规划建?O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引进龙头企业,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向规模化、集群化、标准化发展,使之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借鉴东部省市发展采购贸易的经验,结合我省特点积极选择具有巨大潜力的产业精心培育。

优化全球市场布局。在巩固提升已有主要市场基础上,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重点发展与中亚西亚、新亚欧大陆桥、中巴三条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上国家的贸易合作,抓住这三条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上国家基础设施和产业转型升级机遇,加快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形成新的稳定市场。

(五)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为发展壮大外向型产业集群提供优质服务。

一是加快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对标世界一流,推进大通关建设,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推动口岸管理部门形成“联合查验、一次放行”协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便利跨境电子商务的体制机制,解决跨境电子商务在境内外的标准、支付、物流、通关、检验检疫、税收等问题。

二是支持西安海关开展创新保税监管制度探索。根据陕西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特点,西安海关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提出保税政策从保税加工向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拓展、运用“电子围网管理”扩大海关特殊监管区适用保税政策范围等制度创新设想,对务实推动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省政府与国家海关总署联系沟通,争取率先在陕西开展创新保税监管制度试点。

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外向型产业集群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深化与外向型产业集群合作,发展扩大对外贸易的金融服务平台,对外向型企业提供优先融资,扩大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和出口退税账户质押等贸易融资规模。对支持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作出显著贡献的金融机构,建议省政府给予专项奖励。

第四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1导言

1.1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2研究的意义和目的1.3研究内容和逻辑框架

1.4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有关概念的界定

2产业集群研究理论综述

2.1产业集群研究

2.1.1国外产业集群理论

2.1.2我国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2.2集群竞争力研究

3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一般理论分析

4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1产业网络分析

4.2创新学习分析

4.3公共环境分析

5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温州、东莞、意大利的比较

5.1意大利案例

5.2东莞案例

5.3温州案例

5.4三案例的比较分析

6结论与展望

以上是我的硕士论文框架,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外的产业集群以及传统产业和高新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来寻找我国发展地方产业集群的一些思路。请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多多指教,谢谢。

第五篇:产业集群研究的逻辑框架结构

摘 要:准确把握产业集群研究内容的逻辑框架是进行相关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现有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评述只是从某一方面或角度对其深入分析,却缺乏从宏观上对产业集群研究框架进行概括性总结。文章尝试从产业集群概念与分类、产业空间集聚动力、产业集群内部运行机制、产业集群与地方经济关系、以及产业集群的风险、治理与升级等五个方面,将现有产业集群研究内容的逻辑框架进行系统分析,从而能够在宏观上掌握产业集群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明确产业集群的研究思路与脉络。

关键词:产业集群,逻辑框架

产业集群研究内容随着全球化环境下集群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科交叉所带来的研究视角变化等因素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有关产业集群研究的文献大量涌现。针对产业集群研究内容方面的综述性文献也有不少,但这些文献评论往往仅从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对产业集群研究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而缺乏从宏观上对产业集群研究内容的整体框架进行全面构建,这使得产业集群的研究框架不甚明朗。尽管目前针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文献众多,但从根本上来说无非集中在五大方面,即:产业集群是什么、如何度量和识别?产业集聚的内在动力机制是什么?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怎样?产业集群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政府怎样制定相关政策?产业集群如何生长演化、怎样治理和升级?本文正是以这些问题为主线来对产业集群研究内容演化的逻辑框架进行综合分析。

一、产业集群概念、分类及识别

产业集群研究的深入仍然掩盖不了来自于经济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学者对其概念的认识差异,有学者对这些差异进行了集中对比研究。一部分学者从纯粹的地理位置关系出发,将产业集群定义为“生产一系列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在部门或地理上的集中”、“区域集群是一个地理位置相互接近的产业集群”;另一部分学者则从企业地理邻近所带来的效益角度进行定义,强调企业的地理邻近与相互依赖能够产生协同效应,认为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产业和机构之间的社会关系能够使其更具有竞争力;还有一些学者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基于价值增值的生产链将企业、知识生产机构、中介结构以及顾客等联系起来而形成的网络”,“产业集群是通过商品、服务和知识交换紧密联系、专业化组织的地方网络”。Porter(1998)则强调特定产业领域地理邻近的关联公司的共性与互补性,并从企业竞争与合作、提高区域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的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重新阐述。由于Porter的定义不仅提炼出了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还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迎合了当今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对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企业生存与区域(国家)发展的战略性思考,因而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同。国内较早关注产业集群的学者王缉慈教授也对相关概念和定义进行了探讨,并一直在努力矫正对产业集群概念认识的误区,而澄清这些认识对我国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区域管理来说显得极为重要。

尽管产业集群概念一直处于不断的诠释之中,但是产业集群的特征要素(如空间集聚、企业互动、基础设施共享、专业化分工、弹性专精、地方网络、社会文化嵌入、知识溢出等)已得到广泛理解和认同。正是这些集群特征为我们识别、测度和评价产业集群绩效奠定了基础。由于研究视角不同,从而导致了产业集群的分类十分复杂。目前,对产业集群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有:以Markusen理论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分类(意大利式、卫星式、轮轴式);基于交易成本观点的产业集群分类(纯集聚体、产业综合体、社会关系网络);根据集群的结构状况分类(市场型、椎型、混合网络型);根据产业关联度、区位优势分类(纵向集群、横向集群、区域指向集群);以及从产业的升级、FDI介入的程度、集群形成的成因、集群的产业性质等各个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分类研究。有学者认为关系合约理论、分工理论和投入产出理论是产业集群识别标准、集聚度、合作程度、创新能力直至评价产业集群绩效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研究了产业集群集聚度、合作程度和创新能力的测度方法。此外,最近有学者利用产业集群的定义、特征及其识别标准努力将产业集群概念由制造业延伸到非制造业,如花木产业、农业、旅游业和金融产业等。

二、产业空间集聚的动力机制

产业空间集聚的形成机制是产业集群研究的核心内容,它主要解释是什么因素促成并激发产业空间集聚?由于产业集群是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以及区域发展政策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经济现象,因此不同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也不尽相同。关于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包括:Thtlnen、Weber、Losh的经典区位理论、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Isard的产业综合体、主流经济学的贸易和分工理论、新产业区理论以及创新环境与创新系统理论、Porter的竞争优势理论等。其中,Marshall的“外部经济”、Krugman的“规模递增”、新产业区的“创新网络”、以及全球化环境下的竞争优势理论成为了当前研究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尽管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鲰述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但是从宏观上来看可以认为以市场主导为主的“内生型”和以政府主导为主的“外生型”共同作用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方式,并且这种以“内生”和“外生”为主的集群动力机制分类方法已普遍被接受。目前,对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首先是资源禀赋论,该理论强调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地力特殊的自然资源紧密相关,但却缺乏对社会性资源(如文化、风俗和社会关系等)的关注,因此部分学者开始转向对地力经济历史、社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等方面的研究;其次是分工与交易费用论,该理论认为产业集群以通过纵向专业化分工和横向经济协作提高交易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_即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产业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利用该理论解释企业空间集聚具有易于理解和直观的优势;第三是FDI理论。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由于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梯度现象”、“比较竞争优势”,从而导致生产要素的全球性流动、全球一地方垂直分工生产模式的形成,产业在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空间转移成为过去十几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部分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现象,这种由外来力量驱动型的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也成为不少学者关注的对象;第四是集体学习与创新效应理论,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其本质上是一束在发展过程中集聚起来的知识集合,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从“创新网络”与“知识溢出效应”角度来解释产业集聚现象。产业集群内企业与其他行为主体通过网络联系发生交互(知识传递与扩散)、共同学习从而获得好处,这是因为地理接近有利于企业了解产业前景与市场情况,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建立共同的信任机制。由于创新活动日趋复杂、“隐性知识”的扩散受到空间距离的制约,因此地理邻近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力,产业集群因而也成为了集体学习和创新区域;第五是产业集聚效应与集群政策效应理论。产业集聚效应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集聚增强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二是产业集聚强化了区域品牌。产业集群所带来的区域竞争力提升和区域品牌效应反过来又成为产业集聚的重要外部原因。此外,地方政府具有针对性的产业集群政策也是“吸引”产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产业集群内部运行机制

产业集群内部的运行机制怎样、集群主体如何发生联系并相互作用从而推动集群发展呢?在这里,可以根据产业集群主体之间联系对象将集群内部运行机制分为“企业一企业”互动、“企业-关联机构”互动、以及“企业-政府”互动三大类。对于“企业-企业”、“企业-关联机构”互动,一般是从产业分工专业化角度、知识扩散与共享角度来研究集群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集

体学习与创新关系。有学者指出集群企业间的合作表现为竞争互利关系,而具有竞争关系的集群成员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差异性,而具有互利关系的成员间必须保持激烈的竞争,从而比较形象地解释了产业集群企业个体之间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共生机制。但是必须看到,集群企业之间互动联系的另一个纽带就是“基于合作的信任关系”,这在众多社会学者的文献中都得到体现。魏江等将产业集群的学习机制归纳为三个层次:核心成员之间互动学习流程、集群辅助网络向核心网络知识流人的过程、集群外围网络向核心网络知识流人的过程,其中后两个层次流程正是反映了“企业-关联机构”互动联系。

“企业-政府”互动联系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二是政府营造的区域创新环境与创新系统。这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本身构成了地方政府的政策工具上,为了解决集群内部的“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问题(市场垄断、恶性竞争、非合作博弈、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同时也为了优化集群动力机制并改善集群环境,政府一方面主动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另一方面也在被动干预产业集群的非正常发展。国内学者在研究西方国家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的同时一直在结合我国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企业一政府”互动机制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创新环境与创新系统”。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团队(GREMI)强调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集聚发生的作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依赖于其在区域内结成的网络,并先后提出“创新网络”和“集体学习”等概念。良好的创新环境是产业集群形成并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撑系统,它涉及到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个主体,而这必须要求政府能够设计一套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作保障。作为“创新网络”结点的政府及其公共部门,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区域环境,则应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总之,正是企业-企业、企业-关联机构和企业-政府之间良好的运作机制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

四、产业集群、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

产业集群、经济增长与区域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一直是学者和产业政策制订者关注的重要内容。新古典经济学家、传统区位理论和新增长经济理论,要么强调资本和劳动力要素而忽视企业行为中知识、研发、学习等活动和本质特征,要么是只看到了研发与经济的外部性而不关心组织和制度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而新兴古典经济学虽然利用分工与专业化理论解释了产业空间集聚产生报酬递增,但是却缺乏考虑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信任等社会关系。因此,研究基于产业集聚的创新网络,从而推动新产业区发展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维。事实上,地理集聚与经济增长及区域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已经被众多的研究所证实,而且在我国,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加速器”。细分起来,研究两者互动关系的角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产业集群规模效应角度。由于集群内企业集中且关联程度高、分工细化,从而使得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和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充分发挥,这些分工和规模效应促进了效率提高和产出增加;其次,从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角度。集群通过增加现有企业生产率、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激发创新信息扩散三个途径影响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它为提升国家和地区竞争力提供了新途径。目前,产业集群的研究已经成为地区或国家竞争力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是因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集群经济早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和亮点。国外对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一方面集中在集群创新与知识扩散角度,另一方面集中在企业网络的角度,这些学者认为产业集群内企业主体之间所形成的创新网络、知识创新与扩散降低了创新成本与风险,提高了产业集群整体知识积累水平,从而增强了产业竞争力并形成集群独特的竞争优势。第三,从产业集群与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和城市群经济发展角度。由于国际上存在典型的以高新技术为主的集群成功案例(如硅谷)和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主的集群成功案例(如意大利新产业区),这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提供了借鉴和指导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

出,产业集群在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和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这也是我国地方政府将产业集群作为政策工具的重要原因。

五、产业集群风险、治理与升级

在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等正面集聚效应受到热切关注的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开始辩证地思考产业集群的负面效应和治理问题。这些负面效应主要反映在集群网络失灵、集群风险和集群生命周期等三个方面。对集群网络失灵的理解也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基于产业网络组织本身的理解,即产业集群作为超越企业的组织形式,由于其网络目标、网络结构和网络主体与企业组织比较起来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从而会带来网络规模困境、社会关系困境、网络中企业权利不对等、支撑机构功能缺失等网络失灵现象;另一个是基于“全球一地方”视角下的理解,即认为在全球视野下由于本地知识资源不充分,难以保证创新持续,集群过度专业化和地理邻近也将可能导致本地网络失灵。目前国内外对产业集群风险的研究主要有:基于区域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结构性风险、外部冲击(技术间断、消费者需求变化等)和内部僵化(过度合并、群体思维等)的风险、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的风险、经济周期对产业集群产生冲击的周期性风险,以及我国学者提出的网络性风险与自稔性风险。此外,许多学者认为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是存在的,Swann(1998)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理论。Andersson(2004)认为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集聚、集群诞生、集群发展、集群成熟和集群转型五个阶段。此外,“锁定”和“路径依赖”这两个概念也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产业集群负面效应引用较多的术语。其中关于“锁定”的理解主要有:功能锁定、认知锁定、技术锁定、政治锁定、文化锁定和市场锁定,甚至还有非正式制度问题。这些关于产业集群负面效应的研究引发了学者和政策制订者对产业集群治理的思考,这是因为如果不能及时地预防和处理这些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将会严重影响产业集群良性发展。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转移不断加速的同时,必须站在全球性的高度和视角,研究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方式、治理模式和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由于产业集群升级是产业集群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因此它已成为目前产业集群研究者集中关注的焦点内容。然而关于“什么是产业集群治理与升级”一类的问题目前都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在第五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国际会议上有学者针对这一模糊概念,对产业集群升级的主体、内涵、路径、动力及升级逻辑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阐述和探讨。目前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升级的路径方面。而且是将产业集群升级纳入到“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展开,即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路线是沿着全球价值链向上攀登。而要理解和研究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必须要掌握与“全球价值链”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即“价值链”、“全球商品链”、“生产链”、“生产网络”等,这是因为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是通过地方生产活动和国际贸易活动而展开。因此,研究地方产业集群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与升级问题就必须分析全球性的生产组织与经营活动。在对Powell(1990)市场、等级制和网络三种经济组织形式研究的基础上,张辉依据全球价值链中行为主体之间的协调能力高低,将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治理模式分为市场型、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和等级制五种,同时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全球价值链下产业集群升级主要有工业流程、产品、功能和链条升级等四种形式。国内其他许多学者也从发展中国家的地方产业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角度进行了大量跟踪性研究。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尽管目前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产业集群治理与升级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全球价值链角度,从其他方向和角度研究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可能也是比较好的选择和途径,这也是值得学者们深思的问题。

总之,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正在从各个方向和角度大量展开,但从宏观内容上看,这些研究正是沿袭了本文所归纳总结出的基本框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产业集群在全球(区域)经济发展过

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繁荣与衰退现象、产业集群的异质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释产业集群现象、揭示其内部运行机制,从而找到促进产业集群快速、长期与健康发展的途径显得极其重要。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掌握产业集群研究内容的逻辑演化框架,同时还要在研究方法上进行探索,由于产业集群并非纯粹的经济现象,它还受到地方历史发展、社会关系与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因此纯粹的经济学研究范式将受到极大的挑战。目前来自于社会学、技术创新学、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学者和专家逐渐加入到产业集群的研究中来,这使得产业集群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正在经历重要的延伸和变革。

下载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产业集群思考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模式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形成了许多“块状”产业,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块状产业。如浙江绍......

    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 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 (一) 集中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2012-07-09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既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产业间相互关联且向纵深发展的集中表现,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

    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摘要: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的相关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文章以苏南地区为例分析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工......

    产业集群研究不应忽视的问题

    产业集群研究不应忽视的问题 我很赞赏东方网友的观点,产业群的发展一般来讲确实是需要一些基础,和一些自发的规模示范存在。但是我觉得产业的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单单只有地中海......

    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 作者:吴结兵 徐梦周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4期 [摘要]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改......

    海宁经编企业产业集群创新方向

    摘 要:海宁经编产业历经十余年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精编产业生产基地和市场集散地。但随着产业群的不断扩张发展,诸多问题也随之暴露。其中既有企业内部因经营者战略眼......

    基于产业集群的商业银行公司业务创新

    北京智道顾问有限责任公司基于产业集群的商业银行公司业务创新本产品保密并受到版权法保护Confidential and Protected by Copyright Laws内容简介:目前,产业集群己经成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