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

时间:2019-05-14 00:50: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

第一篇: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

学习用,尊重作者著作权

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

王缉慈 1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北京 100871)

摘要:地方产业集群对于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应对全球化越来越重要。但是,我国关于产业集群方面的研究仍然不足。面对国内读者,本文旨在四个方面对我国集群研究提出建议(1)研究集群理论的来龙去脉;(2)发达国家关于集群理论的讨论;(3)了解国际会议的研究议题;(4)分析我国研究集群的做法。根据作者的理解,本文简要综述了国际上对集群研究的反思的一些相关文献。

关键词:地方产业集群 全球价值链建议 多学科分工合作

大量经验表明,地方产业集群1(local industrial clusters)或地方企业集群(local clusters of enterprises)(以下简称集群)正在推动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全球经济中,一国欲获得竞争优势,不能只靠本国的全球性大企业,更重要的是那些在扎根于国土上的中小企业集群。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经济中,企业需要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通过伙伴关系的建立,促进信息流动和创造性思维的传递,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由客商、供应商、竞争者,以及诸如大学、专业学校、顾问团、政府等支持性机构所构成的集群会降低成本和促进创新。集群这一主题在国际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对集群(cluster)战略的关注也是世界性的。公共政策领域最新的关注表明,营造地方产业集群是提高国家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种重要政策措施。90年代中期以来,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都把公共政策重点转向了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其核心是通过区域治理,使增强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利用国际资源相结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力图推动产业集群战略和政策在第三世界地方公共政策中的实践。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一些学者对国际上集群研究一直在进行跟踪,1999年仇保兴《小企业集群》著作的出版[1],2001年我们撰写的《创新的空间》一书问世[2],以及2002年底中国软科学协会“产业集群(簇群)与区域创新发展”宁波会议,都对我国的集群研究起到了促进繁荣的作用。据初步估计,参与集群研究的以及对集群研究有极大兴趣的研究者遍布全国十几个城市。他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软科学基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基金等纵向课题以及地方横向课题的支持下,集群研究方面的著作和论文与日俱增,到目前为止,据初步了解,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大学已经完成、正在写作和即将开题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论文至少有七部之多,涉及到的学科有经济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

根据最近我所读到的国内外集群著作和论文,我产生一些看法,对集群研究的深入进行提出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研究集群理论的来龙去脉

国际上产业集群的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各个地区借鉴,因此认真学习和跟踪国际上产业集群理论是第一位的。如果不是这样,我国产业集群的研究就会脱离国际研究的轨道。因此我建议,我国研究集群的学者要尽可能多地认真读原著和文献。国际上有关集群理论的文献十分丰富,包括学术论文和政府文献,涵盖意大利的(新)产业区理论、波特的集群理论、地方创新系统理论、学习型区域理论以及案例研究等,在我国,大部分集群研1 “集群”(cluster)一词最初见于波特著作《国家竞争优势》1990年英文版。这一词汇在汉语翻译时有分歧。王缉慈在2001年《创新的空间》一书的副标题中用“企业集群”,王缉慈在近年的论文中,又一直用“产业集群”,之所以认作“产业集群”,因其有特定产业内涵,又是跨产业部门的一群商务企业和非商业组织;之所以认作“企业集群”,因其有企业群集特征。随着波特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的出版,台湾关于“产业集群”的称谓迅速在大陆传播,为适应大部分研究者的目前习惯,现将集群概念改为“产业集群”。

究者都是以学习波特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3]作为出发点,但是波特的理论有一些缺点,目前国际上有很多新的讨论,需要全面了解和进行深入分析,不能盲目崇拜,人云亦云。

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学者从事集群研究,后来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是很重要的,因此需要了解国内已有的研究的观点和问题,填补理论空白,切忌“拍脑袋”式,或重复别人的工作。从具体的一篇学位论文或刊物文章来说,没有必要把别人已经研究过的内容进行大篇幅的重复,而是作摘要的引用,并著名出处,以便自己或他人进一步地研究。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把文献篇目和页码记下来,进行文献回顾,把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搞清楚,研究理论的来龙去脉,从而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独立分析,探索新问题和新方法。

二、了解发达国家关于集群理论的讨论

当代集群理论主要关注区域竞争力、在区域层面的创新过程中的产业组织和企业间联系,以及创新的起源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把对集群问题的分析从经济方面转到社会方面。大部分研究者以发达的集聚区域的成功经验作为其它区域发展政策的借鉴,解释这些区域的形成,并在区域发展理论和政策上作贡献。对“集群”这一个在80年代中期萌芽、90年代初期建立的理论进行反思的讨论是多方面的,以下仅概括其中的四个方面:

1、对波特集群理论的讨论

 竞争力概念应用过于宽泛:“企业-产业-区域-国家”

美国哈佛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家波特将集群嵌入到一个更为广泛的动态竞争理论中去,这一竞争理论包含了成本战略、差异战略、静态的效率以及动态的升级和创新;同时也承认了世界是全球要素和产品市场组成的。从本质上看,波特将集群看作是一个自我增强的系统,这一系统刺激集群内企业的竞争战略,同时也刺激集群本身的竞争力。他认为这些过程部分地依赖于人际关系、面对面的交流、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等,所以集群理论将网络理论与竞争联系起来[4]。他甚至进一步指出:“集群提供了一种新理论方法去探讨网络、社会资本和市民参与影响竞争的机制[5](227页)。”在波特的著作中,有各种范围的“竞争力(competitiveness)”概念:企业、产业、本地企业集群或区域,以及国家。在波特看来,企业竞争就是集群竞争,就是国家竞争[6]。

 竞争力概念在企业、国家和区域间的类推

一些学者在批评波特理论时认为,由于波特交错使用“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竞争力(competitiveness)”和“生产力(productivity)”,使得问题复杂化了。实际上,国家间和区域间的竞争方式与企业间竞争方式是不同的,这种在企业、国家和区域间的类推是错误的[7]。

但是,波特的竞争方法和竞争战略,在企业经济学、产业组织学和管理学等研究领域,并没有成为普遍的共识。很多学者批评波特提出的关于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成本领先和专一化这三种竞争战略2过于一般化,相互交叉重叠并难以测度,而不象波特所说的那样简单而有普遍的适用性。巴克雷、帕斯和普热斯科特1988年曾经指出,竞争力这个概念相当复杂,并随着它应用的经济规模尺度不同而不同[8]。还有些经济学家以非常怀疑的目光来看待“竞争力”这一概念。他们认为,当这概念用在企业层面上还有些意义,但是将它提高到经济集聚的层面时就很成问题了[9][10][11]。

 把竞争力简化为生产力

1990年波特提出,“国家竞争力这个词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国家经济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不是靠竞争力,而是靠生产率(生产力),生产率又是每单位劳动与资金的产出价值,并由产品的质量、特性和生产效率来决定。”[12](第6页)他又明确说明,“在国家层面上,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13](第6页)。关于竞争力和生产力的概念时频繁交错使用的,例如“当产业的生产率提升导致国家生产率提高时,该国的出口成长就等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换言之,如果这类生产因为缺乏国际竞争力,导2 在这一理论中集群的作用是,通过“竞争钻石”中要素间的互动,三种战略都可以得到提高。

致出口下降,则是该国的警讯”[14](第8页)。最近他将区域竞争力等同于区域生产力[15]。

生产力是区域和本地经济绩效的关键性指标,测度和决定区域生产力是经济调查中重要的课题。如果将竞争力与生产力等同起来,会引起混淆,以为区域的生产力水平高,就是更富有竞争力,或区域竞争力强,就是生产力水平高。将区域竞争力简化为生产力的观点掩盖了竞争力复杂的本质。

 集群理论的过于简单化和一般化

波特的理论试图用来解释所有集群,但各类集群的起源、结构、组织动力和发展轨迹等都大不相同,试图用高度一般化的特性去涵盖所有可能的事情。他还将大相径庭的两个观点——聚集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整合到了一个集群模式中,这两个理论有互为补充的一面,但是也有相抵触的一面。结果,对于不同的分析者来说,不得不各自选择不同的要素去适合不同类型的集群,用不同的方式来对集群和集聚进行经验性观察。

 集群概念的抽象和孤立性

波特的集群理论的根本性的局限是它从其他经济现象中抽象出了集群,集群往往以孤离的、自我封闭的实体出现[16]。集群理论似乎将集群看作是经济体系中的孤岛,忽视了在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中其它形式的发展和增长。换句话说就它没能整体考虑区域系统之间的动态、集群内特有的企业演进轨迹和互相依赖性,以及集群

3外企业的演进轨迹和互相依赖性。尽管波特提及过集群可能衰弱的问题,但是并没有详细地论述。实际上集群往往是在产业和创新的动态中不断演进的。

2、集聚的负效应和对老工业区的研究

尽管大部分理论研究集中于产业集群对竞争力产生的正效应,但是正如西欧的很多钢铁、煤炭、造船、纺织等老工业区那样,地理靠近的集群可能变成孤立的、内向的系统。因此,集聚也可能正是造成国家或区域竞争力降低的原因。近十年来很少有理论研究集中在这样的老工业区。最近,对北美、东欧和西欧的老工业区的经验研究 开始增多,但是对亚洲老工业区的研究不多。随着产业活动从北美和欧洲转向亚洲,问题也随之转移到亚洲。因此需要加强对老工业区的研究,也就是研究老工业区的衰退和区域经济的演进,其中“锁定”(lock-in)概念和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是重要的概念。

关于地方化的产业集群失去活力的效应称为锁定效应,格拉伯赫[17]把它分为

 功能性锁定(functional lock-ins): 锁定到本地企业间的关系

 认知锁定(cognitive lock-ins):认为将会有周期性低迷的长期倾向

 政治锁定(political lock-ins):保留原有传统产业结构的很强的制度组织,影响到本地的内生潜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路径依赖和这三种锁定之一种或三种同时存在,将阻碍产业结构重组。

环境的变化比产业变化要慢得多,当内部的产业结构已经消失的时候,僵化的环境可能还会存在。

3、发达国家“知识创造的集群理论”强调全球性知识流通渠道的重要性

分别来自德国、瑞典和丹麦的经济地理学教授贝谢尔特(Harald Bathelt)、马尔伯格(Harald Bathelt)、马斯科尔(Peter Maskell)合作发表文章,从知识创造的角度研究了集群,他们认为,过去大量文献过分片面地强调了本地互动学习的重要性。实际上,无论是隐含经验类知识还是编码化知识的交流,都是既可以在地方上,也可以在全球远距离进行的。一方面,学习过程的出现可以根植于本地的行为主体中,仅仅是因为它们处在那个社区里,而社区里有“自播”(local buzz)的氛围;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与该环境之外的知识供应者建立交流的渠道而获得知识,这种渠道并不是自发出现的,而是需要进行专门的投入才能建立起来的。因此,知识的创造不仅需要本地企业之间、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知识交流,而且需要建立全球的交流渠道(global pipeline)。他们批驳了“隐含经验类知识=本地”-“编码化知识=全球”模式[18]。3 Pouder and St John(1996)在整个产业发展背景对比下,勾勒出了集群形成、增长和衰弱理论。Pouder, R.and

梅拉特(Maillat)也提到,在一个地方环境中的行为主体应该和外界信息资源建立系统的联系,以保证

[19]外部的重要的市场和新技术信息流如该环境内,否则,该环境会有淤塞的危险。布热斯那翰(Bresnahan)、加姆巴德拉(Gambardella)和萨克森妮(Saxenian)关于世界很多地方的集群的一项研究进一步发现,建立一个新集群背后的理由和支持一个已有集群的增长是不同的。在他们对信息和通讯技术集群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在集群的最初发展阶段,外部效应、集聚因素和结网协同并没有很大的影响。而显著的企业家活动、它们对承担风险并建立新企业的愿望、它们进入现有技术和市场新领域的能力,对于这些集群的产生是决定性的。在集群发展的最初阶段,企业家努力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企业进入集群外部市场的能力。而且,这些集群能够从区域外部吸引专业化的技能。因此,集群关系的开放性和积极寻找大型外部市场是了解成功的集群产生的关键[20]。之所以要强调非本地联系,是因为太靠近的、太排外的、太僵化的本地联系是危险的。这种社会关系将对单个企业或集群企业的竞争力造成威胁。建立和保持外部联系需要大量的努力和充分的时间,因此需要特殊的投入。

虽然外部联系能支持区域增长过程,但是当外部渠道太强的时候,也可能威胁集群的长期存在。强的外部联系可能控制本地区的环境。因此,本地交流少,结果本地自播就销声匿迹,企业留在本地的理由就不存在了。这种“空洞集群(hollow clusters)”的危险是现实的,企业转移到另外的地方,集群就不能生存了[21]。

4、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建议强调本地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向上攀登

从技术发展的观点来看,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再是铁板一块,一些地方是创造新技术的源泉,另一些地方则是应用其它地方创造的技术。在技术的创造和吸收方面,制度和政策的作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出,发展中国家关键是如何发展本地产业集群,并在全球价值链上创新和学习,不断向上攀登[22]。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或遍及全球的片断化价值链(fragmented value chain)、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是指为实现商品价值而连接生产和销售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到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包括所有生产者和生产活动的组织及其利润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23]。

全球价值链的组织中,跨国公司的特别优势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创新。由于国家创新的体制在技术变化和产品创新日趋频繁、市场竞争越来越残酷的情况下逐渐表现出不足,技术创新的国际网络变得日益重要。一些地方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应对技术和产品创新日趋频繁、市场竞争越来越残酷的挑战,往往是因为它们参与生产者主导或客户主导的跨国生产和流通活动,与国际大公司联系,构筑起有能力创新和适应残酷竞争的网络组织。加入全球生产体系,依靠特定商品的出口竞争力赢得地区在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中的位置。

地方企业技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不只是企业个体的行为,而通常是在本地企业集体所构成的创新网络环境中,通过它们所建立的跨国生产联系而得到实现的。特定产业的空间集聚有助于加强产业的本地化联系,获得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帮助企业从低成本竞争的陷阱中走出来,进入以创新、质量和市场应变能力等“高级优势”为基础的高端竞争轨道。

三、了解国际会议的研究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柔性生产系统的发展、信息和通讯技术的扩散,以及世界贸易自由化,深刻地改变着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分配方式。全球化改变了大企业的组织方式,价值链进行垂直分离,部分分散在发达国家里,另一部分布局到发展中国家中去。全球化也改变着中小企业互动、与市场联系,以及与较大企业或机构联系的方式,同时改变着它们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人们认识到世界经济中典型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企业的地理集聚或产业集群直接与国家竞争优势有关。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全球化对它们的影响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所认识。

根据互联网搜索到的信息,2003年9月,在意大利和荷兰各有一个最新的关于集群研究的国际会议,分别由

4,5意大利摩德那大学和联合国大学召开,综合上述两个会议的议题,可以看出,未来研究的议题主要集中在集

群的绩效和竞争潜力,这对于整个经济区域来说是关键性的。

(1)集群的国际专业化和变化格局;在全球经济中集群的形成、动态和竞争优势。需要回答的问题有:在开放的国际市场中和高速的交通通讯时代,区位还重要吗?当大型全球化企业在世界各地生产各种产品的时候,产业区和中小企业起什么作用?地方劳动力市场如何变化?什么因素决定地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这些国际竞争优势如何增强?

(2)集群的转化及其倾向。需要就各个集群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进行个案研究,例如地方系统的结构,等

级(科层)的结构,还是企业之间有劳动分工的分散化的结构,合作行为还是竞争行为,如何进行跨越产业、跨越机构和国际价值链的联系,如何开发新产品和发展新工艺,提高质量,应用新技术?

(3)集群内的企业的新结构和战略。集群内部的网络、生产格局和专业化如何变化?集群内的企业如何变

化?中小企业如何改变其生产战略和组织结构?如何变化其营销战略?无形资产是否更加重要?集群内的全球和跨国企业对于地方生产系统的变化起什么作用?

(4)在集群发展历史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新的融资方式在支持产业集群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5)发展集群的政策措施。包括其中的教育、信息和技术支持、专业化培训和服务如何应对全球化?发展

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这些政策是否相同?

四、分析我国研究集群的做法

我国对集群的研究与国际上基本上是同步的,但是深度还远远不够,集群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参与。

(1)集群研究内容。吸收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把在全球化价值链中创新和学习作为研究的重点。现阶段研究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 集群的概念和发展机制

 我国发展地方集群的意义

 我国地方集群产生的条件(包括各省市不同的制度文化因素等影响)

 我国地方集群的类型及其发展阶段

 全球价值链及其与地方集群的关系

 集群的知识创造和企业创新过程

 我国地方集群的治理结构

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地方集群发展中的作用

 我国地方集群统计和实例分析方法

 国内外集群的地理分布

 我国地方集群战略和政策

 我国地方集群的实例研究

 集群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2)实例分析。我认为对于每一个实例,要真正解释集群的现象,至少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 这个集群的结构:企业所有制结构(国有、民营、外资)、企业规模结构(企业的职工人数、年生产能力或产量)等,以及相关机构(贸易组织、企业商会、同业公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机构等)。

 对集群内行为主体(企业)之间的联系,以及集群内外行为主体之间联系的分析。如何反映集群的企业之间的联系。

4 这个集群有没有协会等中介组织(这是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有没有组织的活动(例如展览会、各种论坛)以及非正式的交流?

 地方政府对如此多的相关企业有没有进行过共同商讨未来战略或市场开拓、解决共性技术的活动?

 本地是否有与特色产业技术的专业学校?如何发展职业培训?

 有没有相关的公共网站?政府有没有在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方面的服务?

 本地劳动分工的现状如何?有没有与特色产业相关的专业化的市场营销企业、工业设计企业、运输企业、软件企业等?

 国际上该产业(或集群)的发展概况,主要竞争对手?

 最好举出国外企业、本地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的技术合作-在技术转移或技术溢出方面的实例。 在分析集群力量的基础上提出集群战略。

(3)集群研究的区域和产业。过去研究较多的80年代以来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之外,还需结合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区域的发展、纺织服装以及电子信息等产业部门的发展、传统重化工业和机械工业区的改造等现实问题,进行产业集群的研究。可以拓宽集群研究的产业部门。集群研究不但局限在制造业、重化工业,甚至采掘业等工业部门,而且可以拓展到农业、建筑业、运输业、文化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尤其是所谓“创意型产业(creative industry)”的集群形态、发展趋势和对策,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集群研究的重点之一,它在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也十分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4)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对于欠发达地区,除工业以外,可以应用集群理论,结合农业、旅游、会展等产业的发展,进行发展集群的探讨。在这类研究中,布热斯那翰、加姆巴德拉和萨克森妮关于建立一个新集群的研究[24]很有参考价值。在集群的最初发展阶段,外部效应、集聚因素和结网协同并没有很大的影响,而显著的企业家活动、它们对承担风险并建立新企业的愿望、它们进入现有技术和市场新领域的能力,对于这些集群的产生是决定性的。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企业家问题、企业进入集群外部市场的能力、对区域外部技术的吸引力、教育和培训等是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5)多学科分工和合作。我国目前参与集群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因此多学科分工和合作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建议不同学科的学者加强交流,通过互联网和学术讨论会,加强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联合申请国家重点课题,或国际研究基金,对集群研究深入发展都是很好的途径。我国的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网的开通(),无疑会大大促进这一进程。

(6)公共政策研究。我国集群研究的重点应尽早地转入公共政策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国家或地区关于集群发展的政策的出台,更好地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第二篇:车船零部件产业集群思考建议

产业集群已成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主要形式,有人甚至说,零部件产业集聚决定汽车集团的发展。我省奇瑞、江淮两汽车公司也十分重视集群发展配套企业。近年芜湖、合肥围绕奇瑞、江淮配套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集聚。目前,集聚合肥、芜湖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数分别在100家、400家左右,两地都在“xxx”规划中提出规划期要将汽车零部件产业做到300亿元。我市现有规模以上车船零部件企业50余户,主要集中在**开发区、枞阳汽车零部件工业园、桐城、岳西等地。XX年即有8户企业进入全市工业50强。环新集团、船用柴油机公司、板簧集团、迅讯蓄电池公司、金光凸轮轴公司、金科机器公司、**车桥厂等在各自行业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环新集团内企业生产的活塞环、缸套、活塞汽门座圈等主要为汽车摩托车发动机配套;板簧公司、迅启蓄电池公司等相当一批企业产品则为江淮汽车配套。相比较芜湖、合肥两地,我市发展零部件产业集群不具有就近配套优势,此外,合肥、芜湖还拥有更多的科教资源,以及国家级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因此,我市在产业发展上要避免为合肥、芜湖边缘化,必须加强产业研究和规划,发掘相对优势,整合资源,强化服务,加快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生态。

1、把握省内汽车企业整合的机遇,积极参与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重组。

国务院新近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奇瑞进行区域性重组,奇瑞、江淮整合的呼声很高。江淮汽车公司董事长左延安认为整合可从制造资源、配套资源合作开始。整车企业在产品平台、发动机、零部件采购方面发展合作也是当前国际汽车工业合作的新潮流。奇瑞、江淮很可能先从零部件采购平台开始合作。对此,我市汽车零部件企业应早作谋划,以应对由此带来的零部件配套企业重组局面。从产业集聚上看,我市枞阳汽车零部件工业园距奇瑞、江淮总装线都在百公里左右,是零部件企业比较理想的集聚地。政府应重视这一工业园的发展,创造条件,推动全市资源的汇聚。借此扩大我市汽车零部件在省内配套的份额,尤其是扩大奇瑞汽车的配套品种。

2、把握国家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发展电动车配套产业。

市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安达尔电动车发展,零部件配套应紧紧跟上。一是围绕安达尔电动车配套,在望江县周边发展电动车零部件产业集聚。二是大力支持迅启蓄电池公司的发展,以蓄电池为重点,发展电动车关键零部件,延伸电动车产业链。

3、强化园区功能平台建设,创造集聚引力。

相关工业园以特定目标客户或产品集聚,建设相对应的功能平台,如枞阳突出省内汽车厂配套为重点,市开发区发挥环新集团、船用柴油机公司龙头作用,以内燃机配套为重点,建设与之配套的销售、物流、技术开发、信息等功能平台,为园区企业服务,增强园区企业竞争力。

4、加强产业研究和规划,围绕发展战略开展产业指导和服务。

一是加强行业联系,积极参加省内汽车产业联盟的酝酿及成熟后的组建工作,争取相应位置。二是多层面建立与汽车生产集团联系和沟通的渠道、平台,从整体上建立**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与主机厂的战略联盟关系。三是搭建相关平台,促进技术开发。利用**获批国家火炬计划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的机遇,争取项目,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利用国外中小零部件企业陷身经济危机的时机,引进技术和人才;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细化项目,将市政府与合工大等院校合作协议落实到企业,完善市校合作机制。四是着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在担保上,财政贴息上向零部件重点企业倾斜。针对产业集群特点,积极探索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针对主板和创业板,分别精选企业和项目,推进有条件的车船零部件企业上市融资。

第三篇: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析建议

1.打造一个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我区已被评为“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和“国家针织服装名城”。下一步,我们要以产业规划为龙头,以昌东工业区和民营科技园为平台,以招商选资和全民创业为抓手,以纺织服装专业村、专业镇、专业园区和专业市场为依托,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手段,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及出口加工基地”,不断推动我区纺织服装产业做大做强。一是要结合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特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对纺纱、织布、缝纫、印染、服装等相关产业进行布局,使产业之间相互配套、相互补充,最大限度地发挥集约效应。二是要依托现有的纺织服装企业,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大型纺织服装企业。三是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扶持壮大中基、邦盛、华兴、京东实业等一批企业。四是要加强宣传推介。注重园区的包装和策划,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大造声势,打响针纺基地这个品牌。

2.建设一个针纺大市场。按照起点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力最强的要求,我区很早就做了针纺大市场建设的规划,但一直没有启动,希望区里尽快启动针纺大市场建设,打造集“商贸、科技、信息、文化”于一体的专业性轻纺物流配送基地。建成后,主要从事纺织业相关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的批发、零售、展示,同时具备研发、配送、电子商务等功能,可为针纺产业链上的相关行业、企业提供完善的物流配送服务。

3.完善一条产业链。完整的、长的产业链是可以说是终端产业的减压带、防风林,能够降低成本、增强效率、防范风险;产业链同时也是终端产业的技术支撑力量。根据全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大力引进原料加工、漂染、印花、高档面辅料等上下游企业,弥补产业缺陷,促进产业集约。同时,要积极鼓励企业拓展业务范围,发展配套产业。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积极引进雅戈尔、日本片山缝制等一批大型针纺服装企业,发挥“品牌”效应,带动相关产业进驻,提升我区针纺企业的配套水平。单纯发展一个产品品种的生产集群而忽视产业链建设,会由于缺乏基础支撑而增加采购成本、降低产业灵活性和适应性,最终丧失产业竞争力;产业链过短,也会导致产业的创新能力下降、产业价值增值能力下降。事实证明,配套能力越强的产业集群生命力越顽强。目前,我国的服装产业集群在建设过程中,特别是产业集群建设初期,往往注重强调该集群主打产品生产企业的个数、技术装备、生产能力、专业市场建设和运转状况等,而对产业链的评估力度不够。

4.培育和壮大一批规模企业。要落实好有关扶持措施:一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挥协会在技术跨越、产业协调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实现相关产业链的联合股份制经营,消除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提高行业的竞争水平。二是加强企业管理。引导企业逐步改变传统封闭的家庭式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方向转变。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区个私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制造业发展资金的融资作用,帮助企业贷款融资,同时对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实行专项贷款、封闭式运作。四是培育名牌产品。鼓励企业加快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五是发挥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领军企业的带头作用在集群中不能被忽视。首先,领军企业能够利用其市场辐射能力和市场声誉带来更多的客户;其次,领军企业作为生产核心,能够带给关联企业更多的订单;第三,领军企业的市场行为、创新行为都将成为该区域企业发展的直观范本和发展目标。因此,一个区域扶植领军企业的发展壮大往往比直接服务于中小企业,对于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来说更加有效。六是环保部门要帮助漂染企业完善污水处理设备设施、改革污水处理工艺、降低污水处理成本。七是科技部门要向纺织企业推荐创新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装备等,推动纺织行业实现技术创新,尤其在印染、化纤行业要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技术,同时鼓励纺织企业在研发创新产品时,积极申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结论:青山湖区纺织服装产业目前发展态势良好,是一个有规模、有优势、有潜力、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的产业。青山湖区可充分利用“国家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和“国家针织服装名城”这一平台,紧紧抓住全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质量创优为重点,以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为突破口,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达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打造一批中国服装名牌和江西名牌产品,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及出口加工基地”。

第四篇: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

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

信息化办公室2006年5月13日 14时24分16秒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地方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助于避免和克服地区间产业同构,有助于推动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角色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地方根据其自身的资源禀赋,创造性地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集群。

一、区域性产业集群形成条件、方式与路径

1、产业集群形成条件

结合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形成的成熟产业集群案例,试提出我国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钻石模型,如图一所示。地方政府居于钻石模型的中心,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的形成对生产要素具有严重的依赖性,地方在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必须考虑当地的要素条件;产业的需求条件是指产品的市场需求,即产业的成长和发展空间,决定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区域性产业集群若能引领该产业发展方向生命周期就长,反之生命周期就短;相关支撑产业条件是指该产业集群的前项联系产业和后项联系产业的发展情况,前、后项联系的广泛性是产业集群成熟度的反映;世界各地产业集群发展表明,文化传统对集群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内部和外部的地方社会网络有利于产业集群的稳定和发展;与此同时,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地方企业家,对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意义重大。

2、产业集群方式

产业集群形成方式主要有三类:一是自发形成,二是“自下而上”地培育与发展,三是“自上而下”地规划发展。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是指有关企业与机构自发地在某地聚集成群,政府与有关单位只是被动地发挥作用;“自下而上”方式是指政府与有关单位在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即能够主动积极地运用产业集群方式加以培育,从而发展成为高效的产业集群;“自上而下”方式是指政府与有关单位制定出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并加以有效地实施,从而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目前,我国主要是运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方式来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

3、产业集群形成的路径

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形成路径主要有市场路径、成本路径、政府路径。一是市场路径。当交易费用很大时,市场被分割成规模有限的条块,由空间距离所决定的不完全竞争性质和就地供应市场的要求决定厂商的数量有限,而有限的市场也抑制专业化分工和产品细分,市场外部性难以体现,整个经济空间为众多分布于不同区域的厂商和分散的规模有限的市场所覆盖。当交易费用逐渐下降,分立的小规模市场趋于融合,厂商和劳动力在更大规模的市场区域集聚。市场的扩大和厂商的集聚,导致加工各环节与前期供料、后期销售等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出现。专业化分工与交易费用下降进一步推动市场的扩张,市场外部性逐渐提升。进一步扩张的市场支持更多的厂商以更低的成本规模生产和开发细分产品,产业链不断分解、拉长,产品越做越精。市场外部性的显著提升,使得区域对更多的厂商形成吸引,从而形成“市场扩张—生产专业化/产品细分—外部经济加强—厂商集聚—市场扩张”的循环累积效应,最终导致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

二是成本路径。聚集企业成本的高低是直接决定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的集聚,首先带来交易费用的节约,直接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其次,竞争对手的存在,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与服务,获得比较成本优势;再次,竞争对手的集聚将通过专业化分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区域经济的外部性增强,企业成本下降。聚集企业的成本下降将激励更多的企业在本地出现,而更多企业的集聚将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的外部性,企业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形成“企业集聚—专业化分工/区域经济外部性增强—企业成本降低—企业集聚”的循环累积效应,逐渐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

三是政府路径。虽然产业集群一般都是自发形成的,而且产业集群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自发组织系统”,但地方政府对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对区域性产业集群研究发现,在形成产业集群的经济因素中最关键的是交易费用的下降、专业化分工以及产业经济外部性的加强。产业集群形成的政府路径就是地方政府通过降低产业交易费用、引导专业化分工、提升产业经济外部性等非直接干预措施,培育产业集群形成的环境与利益机制。

二、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与实证分析

1、培育依据

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依据主要有集群运输成本、市场发展前景、行业地位作用、带动能力、产业发展基础。首先,集群运输成本是决定和影响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因素,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Weber)认为,工业(集群)所在地的空间位置由成本因素和生产密度(生产密度即单位面积上的日生产量,由生产单元的自然距离和生产量决定)决定,区位(集群)的成本优势可吸引大批工业(企业)的选址入驻。其次,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集聚规模,还取决于该产业(产品)的市场发展前景,市场发展前景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强。其三,培育产业集群,不能不考虑该产业集群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上的行业地位与作用。凡是有望做大做强,并有生命力的产业集群,不仅在经济总量、产业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上居于行业重要地位,而且在技术研发能力、工艺设备和产业的科技水平上,也应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四,集群对国家(地方)经济增长带动能力的强弱,是衡量该产业集群是否应当重点扶持发展的重要依据,如汽车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强大的带动力,国家相继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其目的就是培育我国的汽车产业集群。其五,地方培育产业集群要高度重视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基础。考察中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凡是发展成功的产业集群,一般都具有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和衍生条件。一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悠久历史,如被称为“中国瓷都”的江西景德镇陶瓷产业集群、重庆涪陵的榨菜产业集群;二是有行业龙头企业或一批行业大中型骨干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如重庆市的摩托车产业集群;三是以丰富的特色资源为依托的特色产业集群,如云南烟草产业集群,是集烟叶生产、复烤、研发和生产经销一体的跨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2、培育产业集群的途径

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一是找准产业定位。地方应紧密结合自身比较优势,把自身的发展放到全国乃至全球的大背景下考虑,选择基础好、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逐渐形成产业集群。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建设专业化开发园区为突破口,加快产业集群发展;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为突破口,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二是利用资源和企业基础培育产业集群。地方在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时,要充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通过规划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江西的景德镇,生产陶瓷有着千年的历史,目前已有17000多家制陶企业,可以通过有效地规划而发展成极具竞争力的陶瓷产业集群。三是建立大型专业化市场。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是其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大型专业化市场,从而形成产业集群,这一方式是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方式。温州桥头镇的纽扣业集群最早就是通过贩卖纽扣,逐步形成纽扣大市场,进而形成了纽扣业集群。四是以大项目为载体发展产业集群。培育产业集群必须谋划龙头项目,抓紧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意

义的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发展。五是通过园区的产业调整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目前,全国各地的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地方培育发展区域性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对既有工业园区的产业调整实现。明确地方的主导产业,制定一些针对性措施,尤其结合招商引资而制定出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同类与相关企业进驻,并补偿性地迁移一些非相关企业,可以较快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集群。

3、实证分析

在广东省,产业集群有玩具、食品、服装、电子、家电以及陶瓷等。与其他地方的产业集群相比,广东的产业集群最突出的特点是“引进型”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依靠广东的地缘优势、低成本优势、特别是政府政策优势吸引关联性强的外来企业直接投资而逐渐形成的。在地方政府实行积极引进性政策的作用下,广东东莞是台资企业较早在内地投资的重要加工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台资电脑相关企业纷纷来东莞设立加工厂,已逐渐形成以大企业为中心,大量关联企业和下游企业网络化入驻的形势,并带动了当地大批生产配套型企业的兴建,其制造业已成为全国著名的IT产业加工基地。在浙江省,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集群成长”模式已成为经济的一大特色,并成为其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据统计,近年来浙江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已有306处,涉及生产企业高达13万户,每个产业集群的平均规模达8.7亿元,其经济总量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浙江产业集群的成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民间传统手工业和繁荣的商业历史;二是古典心态和东方式的人文环境,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人文网络和“宁作鸡头不作凤尾”的传统心态;三是改革开放、培育市场的制度条件;四是市场竞争条件的生存选择等。由此可见,浙江的产业集群属于由市场的驱利性导致的“原生型”,即产业集群的形成较好地结合本地的要素禀赋优势和历史文化因素,其发生发展经历了一个自然选择与演化的历史过程。浙江的产业集群,特别是小的产业集群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品的同质性引发低水平过度竞争,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低,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市场风险问题较为突出。从浙江产业集群未来发展看,加强政府对集群的扶持引导作用,加强集群内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外来资本、外部市场的利用,将是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的地区较多,目前正处在产业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地方政府在区域性产业集群培育中应积极发挥作用。

三、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建议

1、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制定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科学地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它是通过本地特有的、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吸引在全国甚至全球流动的生产要素落户本地,从而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一般需经历分散办企业、集中办企业、集中办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高地、地区品牌到虚拟市场等七个阶段。因此,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在刺激自发性产业集群不断出现的同时,突出产业链整体设计和战略联系,注重引导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切实避免以“堆”代“群”,并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本地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促进了区域性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

2、围绕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系统地调整相关政策

产业集群是一个综合体,它的发展涉及到诸多经济政策,如土地、税收、产业导向、外贸、科技、项目审批、投融资体制等。因此,在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时,必须对相关经济政策进行系统调整,仅仅调整其中的一两项政策往往无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地方政府应对一些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经济政策进行清理,制定促进区域性产业集群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围绕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系统地调整相关政策。

在区域范围内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提高产业集群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认识地方发展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总结浙江、广东等省发展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支持在专业镇或专业化产业区中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科技开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中心、融资担保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服务组织,鼓励集群内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广泛合作。

3、加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一个经济区域内与技术创新的产生、扩散和应用直接相关,并具有内在相互关系的创新主体、组织和机构的复合系统。无论是国家创新系统还是区域创新系统,其目标都是通过知识有效的积累、传承与增长来促进技术创新,从而导致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其方式是通过创新系统的主体构成有效的网络、互动创新。区域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会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和空间集聚、产生集聚经济性。因此,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创造、扩散和应用知识的体系,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区域

性创新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模式。

4、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的区域文化

产业集群具有根植性,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该区域的制度文化基础上的。判断产业集群的重要标准,是区域内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间具有高度的内在联系,即企业在区域内相邻而结网,产生信任和合作的愿望。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条块分割、市场机制不健全、社会资本缺乏、低信任度、交易成本高以及有关企业产业各类法规的不完善等制度文化缺陷,使得我国部分地区和企业只注重使用内部资源,只注重提高企业内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而不注重寻求企业外部资源,从而导致产业集群政策难以制定与实施,产业集群很难有效发展。因此,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产业集群的区域,重要的是培育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地方企业家和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文化氛围;对于已经形成地方优势产业集群的区域,也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创新,以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来源:中国开发区信息网

第五篇:创意产业集群网络行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创意产业集群网络行为研究

作者:张伟胜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08期

【摘要】文章以义乌创意园的全体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整合了多种网络流量技术,通过实证数据分析了创意产业集群的网络行为。以MRTG的流量图分析了该群体网络使用的习惯,以OptiView协议分析仪的数据分析了软件使用偏好,通过对tcp80端口的访问记录分析了网站访问取向。

【关键词】创意;网络行为;网络流量

下载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的几点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比较研究1导言 1.1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1.2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研究内容和逻辑框架 1.4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有关概念的界定 2产业集群研究理论综述 2.1产业......

    产业集群研究的逻辑框架结构

    摘 要:准确把握产业集群研究内容的逻辑框架是进行相关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现有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评述只是从某一方面或角度对其深入分析,却缺乏从宏观上对产业集群研究框架进......

    产业集群思考

    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模式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形成了许多“块状”产业,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块状产业。如浙江绍......

    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 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 (一) 集中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效应研究 2012-07-09 内容摘要:产业集群既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产业间相互关联且向纵深发展的集中表现,产业集群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

    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摘要: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的相关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形成。文章以苏南地区为例分析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工......

    产业集群研究不应忽视的问题

    产业集群研究不应忽视的问题 我很赞赏东方网友的观点,产业群的发展一般来讲确实是需要一些基础,和一些自发的规模示范存在。但是我觉得产业的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单单只有地中海......

    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研究

    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研究 [摘要]近几年,我国外向型产业集群出口扩张的趋势强劲。但是,在国际和国内环境下也面临诸多问题,如根植性差、低端锁定、遭遇国际反倾销、市场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