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需求与工作对策的研究

时间:2019-05-12 20:2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需求与工作对策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需求与工作对策的研究》。

第一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需求与工作对策的研究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需求与工作对策的研究

内容摘要

20世纪90年代初期,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始兴起。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服务大学生成才为切入点,从社会需求和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两方面出发,客观展现两者之间互动发展的成因及趋势。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效率、内容形式和服务机制问题,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性、如何有效吸引社会资源等问题。最后根据调研结果,围绕青年志愿者服务机制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者 成长成才 服务机制建设 工作对策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如今的志愿者服务已经演变成一种大规模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方式,对辅助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是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实际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效率问题、内容形式和服务机制问题,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性、如何有效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等问题。本次调研将从这些问题着手,深刻剖析现今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现状、优势及不足,从而为其今后的发展寻找最有效的途径。

本课题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采用网络无纸化传输完成问卷调查、回收及统计工作。调查样本包括华东政法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十余所大专院校的在读本科生及部分研究生,共发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8份,回收率为97.6%。与此同时,课题组配合问卷的发放采访了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学校志愿者社团等相关群体和单位。此外,课题组参考国内外各种研究成果,深入发掘课题的调查意义,力图发挥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实践的理论支持作用。针对现有志愿者服务的研究较多,本课题力图避免简单的现状和数据罗列,突出分析、纵深挖掘问题,展现深层次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基本情况

1、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的基本情况

表1: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的情况(%)

希望参加实际参与

平时帮困扶贫的送“温暖”活动35.218.9

一些大型会展的引导、翻译工作73.88.6

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志愿者服务(如义务电工等)34.85.1社区服务17.224.6

大型志愿者团体组织的活动26.630.5法律援助19.77.0

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19.92.0

辅助市政建设、交通管理及街道工作12.37.0

调查显示,大约六成(58.4%)的受访学生曾参加过志愿者服务活动并对志愿者服务普遍怀有参与的热情,但在实际从事志愿者服务过程中却表现出参与面窄、受专业知识局限较大的问题。对专门技术或专业知识有所要求的志愿者活动,参与者的数量明显不多,比如一些大型活动(如会展)引导、翻译服务(8.6%),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志愿者服务(如义务电工)(5.1%)等。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服务的领域、对象、内容与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需求之间有一定差距。

2、从事志愿者服务凸现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青年志愿者服务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及服务、回报社会的平台,这无疑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调查显示,有63.3%的大学生相信通过志愿者服务能够锻炼自身的能力,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而有36.9%则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可。可见,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具有相当积极的目的性与方向性。

在谈及现在大学生日益重视的就业问题时,有近八成的受访者认为从事志愿者服务有助于日后就业。作为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已不仅仅停留在帮困济贫、回报社会,更为今后大学生积极地投身社会、发展自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生从事志愿者服务过程中的几对矛盾

然而,从调查中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了如今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中存在着几对突出的矛盾(大学生对自身从事志愿服务的优势与劣势的认识):

1、热情及奉献精神与难以坚持不懈的矛盾

53.1%的同学认为大学生作为一个相对优秀的青年团体,对从事志愿服务有着特别强烈的热情;但33.2%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尚缺少锻炼,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退缩,轻言放弃,无法坚持到底。

2、志愿者服务的初衷与宗旨之间的矛盾

虽然45.1%的同学认为大学生“诚心服务,不求回报”,但还是有27.7%的人认为大学生从事志愿者服务的目的较为功利,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宗旨存在出入。

3、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与缺乏特定技能之间的矛盾

大部分志愿者在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47.3%)的同时,缺乏特定的专业水平(22.5%),会受到诸如英语、计算机等知识缺乏的局限。

4、激情与经验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认为自己对新事物有较强的领悟和接受能力(占受访人数的53.8%),但在实际从事服务中,50.2%的人表示,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很多情况下难以圆满完成服务。

5、自身认可度与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

有30.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志愿者服务中能够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很好地完成工作。但实际上33.0%的志愿者由于不是专业人士,致使他们的服务效果与社会的需求和期望存在一定差距。

(三)《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手册》认证体系亟待完善

《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手册》作为志愿者服务的鉴定和记录工具,虽然已在很多高校发放,但仍有27.7%的大学生目前仍未拥有该手册。调研中还反映了一个情况:即4.7%的同学手册上已经记载了较多内容,25.4%的同学手册上有少量记载,有32.6%的同学的手册未发挥认证和记录的作用。究竟是何原因导致这一现象?28.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尚未参加过志愿者活动或参加活动不多;36.4%的受访者虽想认证,但不清楚认证方式;31.6%的受访者则认为参与志愿者活动比注册认证更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认证活动并不仅仅牵涉到志愿者个人,更体现了活动的规范性,也是整个社会对志愿活动的肯定与认同的一种表现方式。因此广大的大学生志愿者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观念,自觉接受认证与考核,在为社会无私奉献的同时,也不断为志愿者活动注入新的活力与激情。

(四)大学生志愿者社团的建设有待加强

1、大学生对志愿者社团定位的认识

在约占六成的参加过志愿者活动的受访者中,40.8%的同学以高校志愿者社团为载体参与志愿者服务,志愿者社团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高校志愿者社团应当是“发布各类志愿者服务信息的平台,调节社会需求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需求”(57.2%),但只有8.0%的人认为志愿者社团已真正起到这一作用,更多的受访者(21.9%)表示高校志愿者社团的社员们事实上“直接从事志愿者服务”,难以起到发布信息、调节需求的管理作用,还有约二成(21.9%)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志愿者社团是“形式上存在的组织,实际作用不大”。不过,相当一部分同学(21.9%)认可了志愿者社团成员的先进性,认为该社团是“优秀志愿者的集合”。

2、社团招募志愿者机制亟待健全

调研中,有同学表示高校志愿者社团在招募志愿者的过程中,存在信息发布不够及时,选拔标准不够明确的问题。

对此,我们对某高校志愿者社团负责人进行了个案访谈。受访的负责人表示某些志愿者活动的讯息传达得不够及时,客观上难以大范围招募志愿者,譬如在假期中的志愿者活动;此外,有些志愿者服务活动对应征志愿者的要求很高,而志愿者社团在短期内又难以了解很多志愿者的情况,只好在小范围内寻找,导致选拔工作的透明度不够。

(五)高校志愿者服务的组织机制仍需完善

1、大学生对志愿者服务组织工作总体评价不高

调研中发现,“活动内容单一,流于形式”(55.5%),被认为是目前志愿者活动组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有约一成的同学认为现今志愿者活动“组织性较强,活动正规,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强”。部分同学表示“对一些活动的参与作硬性规定,损害了志愿者的积极性”(47.4%),一些固定的保留活动使得在特定期间内开展的志愿者活动往往难以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如“学雷锋”活动月志愿者活动对志愿者们吸引力有限。

2、目前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表2:大学生对志愿者服务组织机制的看法(%)

有很大欠缺一般较为完善很完善说不清楚

招募及能力评估机制21.547.521.72.76.6

针对特定志愿服务的培训机制24.545.914.14.910.6

志愿者活动的宣传机制15.648.127.53.94.9

志愿者保障机制26.633.823.66.49.6

志愿者监督机制16.043.824.14.911.2奖惩和激励机制17.839.925.25.911.2

服务后的评价机制15.644.126.26.47.7

内部管理机制19.334.130.17.49.1与其他组织的协调机制13.143.422.76.614.2

从表2中可以得出,大学生对志愿者活动的宣传机制、监督机制、奖惩和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及内部管理机制评价较高。同时,有较多受访者认为志愿者组织的招募及能力评估机制、针对特定服务的培训机制及志愿者保障机制存在欠缺。

(1)招募机制。目前,高校志愿者的招募以自主报名为主要形式,报名者只需填写一张注册表及缴纳1.5元的工本费即可成为注册志愿者,换言之,注册志愿者几乎没有任何限制,报名即录取。不少同学表示自己几乎未经任何思考就注册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培训机制。在培训机制上,通常是对于已选定的参加特定志愿者活动的那部分志愿者进行长短不定的临时培训。临时性培训虽然适用于知识和技术要求较低的志愿服务岗位,但是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层次和质量。

(3)保障机制。调查显示,六成多大学生表示“对目前的志愿者保障机制不甚满意”。志愿者的保障机制首先表现在物质保障方面。在实际操作中,资金缺乏的问题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中高达69.7%的人认为“志愿活动可以收取报酬”,其中认为“可以收取与正常工作者等价的报酬”的学生占了10.9%,认为“可以收取报酬,只要低于正常从事此类工作的人员即可”的学生占19.5%,39.3%的学生则认为“经济条件较差的志愿者可以拿取适量报酬(如成本费、实际支出)”,只有少数同学认为“志愿服务就应该是无偿的”。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保障机制是开展志愿者活动的保证

调查表明,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随之而来的机制建设不健全问题逐渐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前进。因此进一步加强机制建设应当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保持持久生命力的保证。

1、物质保障

虽然志愿者活动是服务者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而提供的一种服务活动,但是如果志愿者在长期无私奉献个人时间与精力的同时还要经常性地承受一定的经济负担,那么这样的志愿活动所得到的社会接受与认可度也将降低。对此,我们可以尽力争取政府和社会团体对志愿活动的支持,这样同时也保证了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和普及效应。

2、精神保障

除了物质保障,对志愿者精神的激励也尤为重要。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虽然已经设置了一定的评价制度,如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行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手册”,但调查结果却显示,志愿者活动的认证和评价制度遭遇尴尬。我们认为,精神上的激励与保障主要表现在: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实现、奉献自我得到社会认同的满足感、学习新事物提高技能的机会、自我价值的实现、情感上的慰藉等等,这些都是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性的内在因素。

3、立法保障

我国尚未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对志愿者活动给予法律上的保障,有专家认为,对于志愿者应该给予: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优先获得志愿服务组织的帮助和服务;自由退出志愿服务组织;可能和必要的时候,志愿者可要求志愿服务组织为其办理相应的人身保险等权利。像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存入志愿者服务银行,这在国外并不鲜见。

(二)加强培训机制是扩大志愿者活动社会影响力的要求

调查中,近七成学生对目前“志愿者培训机制”不甚满意,认为需要改进与完善。由于大学生志愿者缺乏专业技能的培训与锻炼,他们的专业性就显得较为薄弱。这些弱点在2003年我国的SARS期间暴露无遗,虽然不少大学生志愿者都愿意挺身而出,加入到与SARS抗战的第一线,但是却又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而无法满足社会招募志愿者的需求。

而要建立起完善的培训机制,首先要确保组织人员的高素质化,同时尽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组织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骨干队伍,这是开展好青年志愿服务的基础。对一般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学习、参观、实践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其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处事能力和各种素质。此外,针对特定的志愿服务也要进行专门的培训,这样从面到点,再由点结合成面,经过长期积累,把大学生志愿队伍打造成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青年团体。

(三)完善监督机制是规范志愿者活动的基础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凸现出不少新状况和新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已经被提升到法律的层面上进行探讨。比如,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发生了损害行为,那么该损害行为应该由谁负责和承担呢?38.1%的学生认为“只要造成了后果就应当赔偿,这是规范志愿者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19.3%同学认为“因为是无偿服务,不能要求赔偿”;另有29.1%的学生认为“应由相应的机构进行赔偿”;还有部分学生则表示“这个问题说不清楚。可见相当部分同学对志愿活动过程中的损害行为的认识比较模糊,他们中不少人都因为志愿活动是无偿活动而忽视了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合法性和规范性问题。

此外,现在还有个别社会团体打着志愿者活动的幌子,把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并以此赢利。这些都是志愿活动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而引发的不良后果,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迫在眉睫。随着整个社会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兴起,立法机构也应给予必要的重视,以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志愿活动的开展,确保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纯洁性与规范性。

(四)落实管理机制是不断推进志愿者活动的动力

1、共青团组织对促进志愿者活动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许多高校中的志愿者社团都是依托团组织而建立起来,甚至在不少高校,志愿者社团是以团组织一个职能部门的身份出现。这就意味着,共青团组织在高校志愿者工作的开展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优势。首先,共青团组织在高校中有着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依托团组织开展志愿者活动,无疑确保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其次,共青团在组织高校学生各项活动中具有一定权威性,这有利于更好地调动高校志愿者;第三,共青团组织是代表广大优秀青年的组织,由其牵头的志愿者活动具有先进性,能起到一定的典型示范效应。

2、进一步完善团组织对志愿者活动的管理

我们认为,充分发挥团组织的管理职能应当做到三个完善。首先,共青团组织要完善高校志愿者活动的组织体系,在全校范围内成立各级志愿者团体,包括团委职能部门、各级志愿者协会和志愿者服务队,明确各级之间的领导及合作关系。其次,应当完善志愿者活动的规章制度,引导志愿者活动向规范、高效的方向发展。第三,完善资源配置和利用,为高校志愿者活动提供便利和机会,为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努力做好志愿者社团的定位工作

首先,无论是否加入志愿者社团,所有经过注册的志愿者都享有平等参与志愿者活动的资格。其次,志愿者社团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志愿者组织,应当努力成为沟通校内外志愿服务信息的平台,在社会需求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需求之间发挥调节作用。第三,志愿者社团应当成为志愿者精神的传承者和推动者,努力为志愿者精神的发扬注入新活力、创造新价值。

第二篇:基于纳税人需求的纳税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基于纳税人需求的纳税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优化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的重要职能。为了科学评估纳税服务的效果,我们从2008年底开始分层次召开税企座谈会,听取37户企业纳税人和红星美凯龙专业市场业主代表的意见建议;向辖区50户重点企业、50户一般企业和个体户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78份,有效问卷78份,问卷回收率为78%。调查结果显示:

1、纳税人整体满意度较高。在对办理具体税务事项是否受到尊重、感到轻松、感到满意三个维度的测量中,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的满意度较高。在“您办理具体税务事项中是否受到尊重”一项中,91%的纳税人认为办税服务厅人员没有不文明用语、没有将办结文书粗暴丢给纳税人的行为、没有不尊重人的行为。在“您在办理具体税务事项过程中是否感到轻松”一项中,98.7%的纳税人认为办税服务厅人员及税收管理员能及时、准确地回答纳税对象的问题,91%的纳税人认为税务人员能耐心、细致的与纳税对象探讨存在不同看法的税收业务问题,并轻松与之交流。在“您对办理具体税务事项的结果是否感到满意”一项中,96.1%的纳税人对办结税务事项的时限感到满意,97.4%的纳税人对办结税务事项的文书送达程序感到满意。在“税务机关实施税收检查过程中您有什么意见”一项中,94.8%的纳税人认为税务机关履行了提前告知义务,93.5%的纳税人认为税务人员实施检查时能严格按程序办理,94.8%的纳税人认为税务人员在实施检查时没有故意刁难的行为,96.1%的纳税人认为税务人员在实施检查时没有威胁、吓唬等粗暴行为。

2、纳税人对税收信息需求强烈,希望加强宣传培训。重点企业和中小企业及个体户纳税人几乎都表达了对最新税收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充分了解的渴望,希望税务机关加强宣传培训。在培训内容上,主要集中在:部分纳税人不清楚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具体实施,对财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别不了解,希望及时对企业进行新企业所得税法培训;部分纳税人对本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及新出台的税收政策不能及时了解,建议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不同行业类型的企业开展税收政策培训;还有些纳税人提出加强对企业出口退税政策方面的辅导和帮助,希望全面了解新旧政策执行中的衔接问题。在培训对象上,认为税务机关应重点加强对企业财务负责人、会计人员和企业负责人的培训,三类培训需求比例均衡分布。在培训重点上,74.3%的纳税人认为应加强对税收政策法规的培训,其次为涉税事项操作技能和会计知识培训;在培训方式上,58.9%的纳税人希望分行业培训,其次为集中培训和点对点培训;在培训师资上,纳税人最认可的是专业讲师和税务人员,认同税务中介人员所占比例较小。

3、纳税人希望优化征管流程,切实减轻办税负担。调查中,部分纳税人提出存在涉税资料重复上报和办理注销登记中重复跑路现象,希望简并资料,简化程序,优化流程,切实减负;有时税务行政审批时间较长,办理发票临时增量等不太及时,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在“您最希望国税部门改善和加强的方面”一项中,38.4%的纳税人认为需解决纳税人“多头跑、多次跑”的问题,23%的纳税人认为需简化办税手续,23%的纳税人认为需简化、明确各类报表,12.8%的纳税人认为需按时办结,10.2%的纳税人认为需提高办税准确性,7.6%的纳税人认为需改善服务态度。

4、对税务部门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般情况下,纳税人在获得最新税务资讯上通常有接受培训、电话告知、查询互联网等途径。但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纳税人更希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收集与互动。如纳税人希望通过网络,以建立QQ群、邮箱等方式与税务人员和同行业纳税人建立直接沟通,获得有效帮助;特别希望改进办税方式,实现电子申报、网上认证、网上抄报税;通过税务机关的网站建设,获得最新税收政策法规,实现征纳有效互动。在“您希望税务机关以哪些渠道让您获得纳税知识”调查中,较多纳税人选择了国税网站、电子邮件、税收政策汇辑库和咨询税收管理员,其他依次为辅导培训、QQ群、纳税场所现场、上门服务和短信通知。、纳税人对优化纳税服务需求的重心逐渐转向。调查发现,经过多年税收工作实践,纳税人对纳税服务整体满意度较高,但也相应提升了对纳税服务的要求,并不断以外部需求的方式促使其丰富内涵。一是提出对尊重型服务提升为效率型服务的需求。当前,在对纳税人尊重已成为税务人员基本职业操守和服务规范的背景下,纳税人对减少办税时间成本、提高税务机关办事效率和准确度的关注日益突出。在“您最忌讳税务人员哪些行为”这项中,25.6%的纳税人认为是语言粗暴、态度不好;39.7%认为是内部交接不清,税务人员相互推诿;39.7%认为是税源管理部门与办税服务厅对同一税收问题解释口径不一致,使纳税对象无所适从;28.2%认为服务态度虽好,但由于业务能力不强,不能为纳税对象实实在在解决问题。二是提出封闭型服务提升为开放型服务的需求。纳税人逐步对纳税服务不仅进行纵向比较,而且还对同城不同政府部门之间、不同城市税务部门之间的服务进行横向对比。对实现税库银联网,加强国、地税、工商的协作与衔接,简化流程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提出由自我评价型服务提升为社会评价型服务的需求。对税务机关的绩效评价,纳税人关注度较高,希望加大社会监督和新闻监督的力度,以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方式,增强税务工作的透明度,以便与税务机关建立民主平等的沟通。在“您最愿意通过哪种渠道反馈您对我们工作的意见”调查中,41%的纳税人选择填写调查表格,25.6%的纳税人选择税企座谈,23%的纳税人选择向税收管理员反映,选择直接向局领导反映的仅占3.8%,说明纳税人希望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与税务机关平等沟通。

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纳税服务要重点抓好:

(一)转变管理理念,丰富纳税服务内涵。树立公平服务意识,不论纳税人性质种类、经营规模、缴纳税额、所辖地域等,都平等享有纳税服务权利。树立全员服务意识,各级各部门应当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的纳税服务合力。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及时掌握纳税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纳税服务,不断完善和丰富纳税服务内涵。

(二)完善税收管理机制,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首先要明确税务机关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特别是工作中存在交叉重叠的部门要建立好衔接机制,使纳税人的办税过程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合理简化办税程序,全面推行申报纳税“一窗式”管理和涉税事项“一站式服务,实现办税效率最优化;三是要完善纳税人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即时的纳税人信息查询和信息共享,提高涉税资料的利用率。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纳税服务效能。一是通过互联网传播功能,解决征

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强网站建设,及时发布税政信息、实现税务公开和即时沟通,积极探索“阳光政务”、“阳光税务”管理模式。二是依托网络平台,降低纳税人办税成本。大力推行电子申报、网上认证、网上抄报税,结合办税厅分类分时段申报及开展预约和延时服务,切实减轻纳税人办税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三是开发实用性软件,提升办税效率。结合实际开发实用性软件,优化常规税收管理的操作方式,提高准确率和效能。

(四)拓展纳税培训,提升纳税人办税能力。按照“抓大、管中、稳小”原则,结合新企业所得税实施和增值税转型改革,积极开展对纳税人的分类培训,分层次召开税企座谈会,为纳税人搭建交流平台,增强纳税人执行力;建立与专业市场业委会的沟通机制,实现对个体户科学有效的管理,从整体上提升纳税人办税能力。

(五)更新税务人员知识,提供专业化服务。税务人员特别要提升业务素质,熟悉财务会计知识和相关税收法规,准确把握新旧政策的异同,准确向纳税人说明办税流程。加强与税务代理等中介机构的合作和业务研讨,提升税收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立足实际开展会计基础知识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邀请高校教授和会计师事务所人员讲课,强化税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利用远程教育建立QQ群答疑解惑,与企业联合建立税务实习基地,在纳税评估中与专业机构合作,加强研讨和交流。

(六)创新沟通机制,构建良性的征纳互动。随着社会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各类NGO(非政府组织)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上具有的自主性优势日益显现。依托政策咨询类NGO,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可以实现更有效率的沟通,纳税人通过NGO的利益表达机制将单个、零散的需求集中化,使其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税务机关通过这种自主、自助的互动模式,能充分解纳税人的真实需求,更易获得纳税人认同。

(七)探索个性化服务,满足纳税人多元需求。对纳税人实施分类管理,探索个性化服务,有效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收遵从度。逐步建立税收信用评价、激励、监管和惩戒机制,积极构筑诚信、和谐、协调、互动的征纳关系。根据纳税人不同信用等级,在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涉税审批等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服务,使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真正成为促进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长效激励机制。加强对个性化服务的宣传力度,扩大纳税信用等级高的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发挥其在广大纳税人中的示范效应。

本文选自《重庆发展》2009年第10期,作者钟毅、张波、熊莲分别系北部新区国家税务局总经济师

第三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

■梁春艳(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近年来,志愿服务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创新性载体,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已成为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推力,成为促进全社会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力量。因此,高校有必要有义务有责任积极探索、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全面发展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服务真正成为高校德育的手段及社会发展的助力。

[1]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机制建设包括完善志愿服务的组织机构,形成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项目体系,健全志愿服务管理的运行体系,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形成完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及考核机制。目的在于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服务定向、培训、配置、协调、支持、自我管理、后勤保障等系列活动。其中缺少哪一个环节或者各个环节发展不协调都会产生负面作用,影响志愿活动的有效开展。虽然志愿服务活动是自愿的不计报酬的公益活动,但适当的激励也是必备的保障及反馈措施。组织者们应该有解决志愿者们顾之忧”的意识。此外,志愿服务的学生也希望“得到学校的相关肯定”,例如颁发证书、评优等方面的精神奖励。学生得到应有的鼓励,会更好地激励他们继续参加更多的志愿活动。

因此,志愿活动的激励机制建设是必不可少的。[2]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工作现状

激励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激励志愿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其中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效果在短期内较为明显,但长期效果还是要靠精神激励来实现。组织应该及时肯定和赞扬志愿者,以使志愿者保持连续、积极的心理影响。目前对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给予物品的奖励,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包括发给志愿者证书、集体照、衣服等;组织管理者或者受益方和志愿者共同参与一些活动,使志愿者觉得付出有所回报,以提供精神补偿,包括一起野餐、宴会、郊游、节日庆祝等。这类奖励活动不仅能够增强荣誉感还能促进不常有机会聚在一起的志愿者们的团队精神的养成。

第二,酬谢。这是一种日常活动,贯穿于整个志愿活动中。应该对志愿者说声感谢,尊重志愿者和他们的劳动,允许志愿者对相关事宜作出决策,赋予志愿者更大的责任和权力。酬谢侧重于荣誉本身,更加有助于对志愿者实现长期、有效的激励。[3] 第三,提供免费食宿。无论在本人所在地,还是去外地参加志愿活动,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活动过程中,有时需要自己承担往返交通费、食宿费等费用。这些对于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同时也可能是阻碍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门槛”。同时,没有足够的后勤和费用保障,可能会直接影响志愿服务工作的质量。所以,为志愿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是必要的。为志愿者提供适时的用餐、场所、住宿地点等基本生活条件,保障志愿者身体健康,从而增强志愿者服务的热情,提高服务效率。

这就要求志愿组织结合实际,加强管理服务,走访志愿者服务的学校负责人,深入排查工作和生活困难,实地督导志愿者的食宿、安全、健康等情况。做好大学生志愿者的后勤保障工作,做好志愿者的“志愿者”,切实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使志愿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志愿服务工作,出色、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我们应切实为大学生志愿者营造一个安全、宽松、和谐的服务环境。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激励又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肯定。正式肯定包括召开志愿者会议表扬等方式,形式可多样化,可颁发表彰证书、勋章和一些专用品等,明确志愿者身份的同时也是一种外在的表彰。志愿者组织或者领导者能真诚地欣赏并感谢志愿者的工作,如领导接见等非正式肯定,也是对志愿者最有效的激励。非正式肯定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口头表示感谢、实际行动表示关怀等。在条件有限的志愿者活动中,正式肯定和非正式肯定的巧妙结合使用,对志愿者的激励作用意义深远。二大学生志愿者激励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积极性,会随着年级的不同有所变化。大部分参加志愿活动的志愿者都是大

一、大二的学生,他们希望通过参加志愿者活动更多地了解社会,同时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而大

三、大四部分学生面临着考研或者是找工作,考研者可能因为抓紧时间备考而放弃志愿活动,准备找工作者为了获得志愿经历为就业增加砝码而参加志愿活动,从而使得有经验的成员逐渐减少,致使志愿活动积极,但实效不佳;学生志愿者新旧交替太快,熟悉工作又有一定经验的志愿者学生流失严重,阻碍了志愿者组织活动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很多,在激励机制中表现为:

(一)激励定位不准确 学校或志愿者接收单位不了解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真实需要。学校为丰富学生的德育养成方式而开展志愿活动,不考虑是否与学生专业发展相关;而志愿者接收单位也只是愿意接受这种义务的无偿劳动力,而不会关心本单位的环境是不是有益于志愿者的发展,这些忽视会导致对志愿者身份的错误定位,不考虑志愿者的内在需求,同时也缺少对志愿服务者的技能培训,致使志愿者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影响志愿者坚持长期服务的意志。

(二)激励方式不恰当

大学生志愿者较为重视精神层面的回报,但是物质层面的激励也是必不可少的。物质激励的实行一定要适度,不足的奖励或者口头许诺但服务后未兑现都会打消服务的积极性;而过度的奖励会使奖励的意义大于工作本身,扭曲了个人的内在动机,甚至因为竞争奖励而伤害了志愿者彼此之间的感情;志愿者管理方应该积极探索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协调运用的途径和时机,更好地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三)激励体制不完善

由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多种,所以激励体系很难顾全所有志愿者的各种需求,导致对志愿者的激励不足。[3]三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激励方策

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是一个综合的激励过程。组织管理者需要充分了解,尽最大可能满足志愿者的内在需要,以诱发大学生遵循服务社会、关爱他人、和谐共生的道德价值为主,同时考虑其能力水平、认知程度、环境因素等作用,依据工作绩效,实施恰当的外部激励。将组织目标、社会目标与学生志愿者个人利益、需要相连接,全面地为志愿服务保驾护航,从而实现激励的递延性和持续性。

(一)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精神需求,强化服务动机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是建立大学生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平台。他们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和荣誉感,有着承担民族复兴的志向。要加强正面宣传,通过表彰大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组织宣讲等形式,弘杨先进,宣传志愿服务的精神、理念,使大学生知晓、理解志愿者服务的宗旨。同时,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正确的行为疏导,激发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意识,使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得到统一,达到对志愿者的精神激励,更好地激发他们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巩固志愿者的行为动机,使更多的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此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也要依靠外界支持。现今社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人们普遍存在着拜金、拜权等自私心理。这种不良的文化环境导致整个社会的公益事业发展缓慢,严重消蚀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力。因此,应唤起全社会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特别是助人、爱人、奉献等精神的重拾,结合各级党团组织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志愿精神和志愿文化的教育,加大对志愿服务文化的宣传教育力度,从而使志愿服务深入人心,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加入志 愿者的行列。

[4]

(二)在激励中体现人文关怀,重视心理满足

激励措施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情感关怀始终要贯穿始终。志愿活动的组织单位和接收单位坦诚地关心志愿者的需求是真正的嘉奖,是维系志愿者参与的重要原动力。因此,通过协调组织氛围、提高志愿者的满意度,能够激励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加强工作动力,从而提高志愿者管理的效率和组织的绩效。

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带着美好的期望进入志愿组织的,但其在志愿服务中如果遇到与自己原来期望相悖的事,例如长时间的内容简单、重复的工作,没有及时的职业培训等,使大学生志愿者们改变了原有的看法,认为组织不能满足其心理需求,因此会选择退出。对于怀着美好憧憬而进入组织的大学生志愿者,是否与组织建立良好的心理关系,是决定其去留的重要原因。建立和谐的心理满足是增强凝聚力、建立良好关系的根本。首先,在招募志愿者的过程中,应该向应聘志愿者真实地介绍组织现在的结构、活动的领域等,让大学生对自己即将进入的组织有个相对真实的总体印象。其次,必须给志愿者抱怨和表达挫折感的机会,为大学生志愿者们“话语权”的行使提供正式或非正式的环境,以便及时了解志愿者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并因人而异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5]

(三)为志愿服务立法,切实保障志愿者权益

从社会大环境对志愿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法律、规范上的支持,是法制化中国志愿行动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志愿服务能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的志愿活动中存在着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的问题,尤其是在志愿者权利方面,包括大学生志愿者在内的绝大多数志愿者接受相关教育、培训的机会不多,工作中获得的相应保障太少等问题成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障碍。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务而造成自身利益损失的根本原因,就是国家法律法规对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志愿组织、志愿者所应享受的民事权利和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并未做出详细规定,因此,国家有义务为志愿服务制定相关的政策及创造一定的法律环境,使志愿者切身权 益得到合理的保障。

[6]只有真正地把志愿者服务纳入政府和社会保障体系及法律体系中,才能消除志愿者的后顾之忧,为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这样,志愿行为才会成为越来越多公民的自觉行为,志愿者队伍才会日益壮大,对提升全社会的志愿服务意识和慈善意识也必然大有裨益。

在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组织管理中,各高校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要制定符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切实可行、合理公正的实施意见或条例,将大学生志愿者的吸纳条件、服务项目、基地设立、经费落实、奖惩条例和评价机制等作详细的规定。在实施时要做到公正、公开,统一标准,保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序开展。

(四)建立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网络

首先,推动志愿活动不断发展,企业是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力量。企业捐款是志愿组织持续开展活动的重要资金来源;同时,企业提供的社会实践岗位,能够开拓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领域;而且企业在招工时对志愿服务经历的倾斜,还能够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志愿活动。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并监督企业支持志愿服务事业。其次,推动志愿活动不断发展,高校是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的中坚力量。高校是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活动发展的根基,因此,高校不仅要通过宣传动员、会议表彰等形式激励大学生志愿者,而且应更注重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其成才和就业挂钩,以此来鼓励大学生全心全意地服务,以奖励的方式体现学校对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鼓励和支持。再次,加强专业化培训。大学生志愿者不仅应有志愿服务的态度,还要具备与所服务岗位相符的专业技能。社会、经济等的变化,要求包括志愿活动在内的慈善事业应该而且必须成为专业化服务活动。如何应对具体情境变化和如何对待特定群体等问题,都要求一些志愿行动的专业化。因此,如果志愿者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将很有可能失去工作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满足于能够为社会、他人提供服务,大多数人都希望不断掌握服务知识和技巧,提高服务水平。同时更希望通过学习和服务使自己的个性、心理得到改变,能力得到发展,否则许多志愿者会选择退出,因此培训是一种主要而必须的激励方式。一套有效的培训措施能满足大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要,可以避免大学生志愿者因缺乏专业指导而在志愿服务中产生困难和障碍,从而维持志愿者参与的兴趣和热情。[6]

(五)设计优秀的服务项目,注重授权给志愿者本人

志愿者组织应注重志愿服务活动的设计,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聪明才智。仓促和没有思想的项目会破坏志愿者加入的可能性和积极性。志愿者主要是通过志愿活动来满足他们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因此,组织应以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为前提,提供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能够丰富他们个人经历以及发展机会的工作。通过这些措施使大学生志愿者能够在志愿服务中发挥最大限度的自主性、创造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就感。

志愿者作为志愿活动的主体,不是被动地进行服务,而是服务的同时还要思考问题,提高自身能力以求进步。他们亲身参与其中,对活动的内容、形式等的优缺点是最有发言权的。志愿组织方和志愿接受方理应在其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创造更开放、更平等的气氛,让志愿者不仅参与志愿活动,同时更能协力管理志愿活动,在可能的情况下,合理、灵活地授权给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由志愿者自行设计、策划、组织和管理志愿服务组织的运行模式,志愿服务组织只在资源上提供辅助、在管理上实行监督。这样可以提高成员办事能力,适时完成工作计划及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建立志愿者档案库及“志愿服务储蓄”制度,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愿望

志愿组织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时,可以根据大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分类保存他们的相关信息。再按照组织的活动项目对档案库做第一个层次划分,然后依据大学生志愿者的意愿,将有意加入的大学生档案归入相应活动项目下。再根据每个大学生的专业、爱好、特长,以及素质测评的结果、活动项目

需求等,作进一步细分、存档。要适时对大学生志愿者档案进行更新和维护,及时记录大学生志愿者在本组织期间参加过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及服务中的表现。同时,根据组织以及大学生志愿者个人的具体情况,设定对由于各种原因退出组织的志愿者档案的保管期限。

“志愿服务储蓄”制度是把提供志愿服务与优先享受志愿服务结合起来,为志愿者设立志愿服务的“特殊帐户”,把志愿者参加服务的时间(与服务质量、实效挂钩)记录储存起来,在志愿者自身需要社会提供帮助的时候,可以优先得到相应时间的志愿服务。通过制定在全国高校甚至全社会具有普遍通用性的政策法规,把每个志愿者的公共服务业绩一一记录在志愿者档案库中,在将来必要或恰当的时候,由社会对做过志愿者的人提供应有的回报。这能让志愿者自己看到服务成绩,鼓励他们多作贡献;同时也代表着被服务者和社会对志愿服 务的一种认可,是对志愿者荣誉的确认。[7]

(七)引入科学的志愿服务退出机制,以更好地优化志愿服务队伍 志愿者通过参加校内志愿服务组织,充分感受志愿服务组织的志愿文化,在团队中得到强烈的归属感;同时,校园内志愿服务组织将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效果反馈给学校学生管理部门,优秀大学生志愿者将得到推优入党、竞选班委等更高层次的锻炼和培养机会,从而激励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意识。但是由于志愿者条件的限制,个别志愿者不再适合继续志愿服务了,对于个别不适合继续进行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志愿组织可进行劝退处理。建立科学的退出机制,不是对志愿服务的简单否定,而是为志愿者搭建“在适合的志愿服务岗位上开心开展志愿服务”的平台。被劝退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到其他适合的志愿组织继续服务。科学的退出机制是大学生志 愿者激励机制的重要补充。[8]参考文献

[1]葛瑶瑶.北京城市学院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3).[2]陈素文.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建立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8(6).[3]侯蕾.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管理研究—以上海市两所高校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9.4.[4]张纪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9(3).[5]张乾坤.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5.[6]吴映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研究———以上海高校为研究实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6.[7]李媛媛.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经济,2010(2).[8]陈兆平.温江:社区志愿服务引入科学退出机制[N].成都日报,2007.6.

第四篇: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服务能力与基本素质研究

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服务能力与基本素质研究

陈琨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的服务动机、志愿服务能力和基本素质影响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运用问卷

调查法,结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现状,探索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服务能力与基本素质。通过调查指出大学生参

加志愿服务活动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奉献精神、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服务动机;服务能力;基本素质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320(2010)04-0164-02 1 前言

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的行为动机、服务能力与基本素质对促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优化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和管理,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自编调查问卷与非结构式访谈等方式对志愿者的服务动机、认知情况、参与情况、参与方式与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调查对象为至少有一次志愿服务经历的在校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7 份,有效率为90.08%。志愿服务的动机与激励

动机是一种信念与期望,一种行动的意图和驱动力,它推动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采取某种行动,表现出某种行为。美国专家伊尔斯利曾分析美国人参加志愿服务动机时总结出“志愿者从这些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东西”。当然这不是物质上的利益,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利益,“如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实现,奉献社会的满足,学习新事物的机会,提高技能,参与社会,需求情感上的慰藉、觉得自己善良、有益于人、被人需要等”。当志愿者被问到“您参志愿服务的动机?”时,64.76%的被调查者选择“既有利己也有利他”,16.7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纯粹是利他”,10.5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纯粹是利己”,其余7.93%的调查者选择了“不清楚”。“利己”和“利他”看似相矛盾的两个方面,但是从社会角色理论来看,两者在实质上是统一了,是为追求现有角色的超越,是为将来职业角色和“社会人”角色做好准备,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研究表明,相当多的志愿者本身也希望志愿服务能为他们带来某些利益,他称之为“利他主义的个人主义”或“合作主义的利己主义”。通过调查表明,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非常多样,不同志愿者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类动机。一类是理想型动机。在调查问卷中问及“您为什么要参加志愿服务”时,25.34%的调查者选择“我觉得很快乐”。理想型动机几乎完全源自于内心需求,主要着眼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例如“帮助别人,我觉得很开心”、“能发挥一技之长,觉得很快乐”等我“一国青年志愿者李雷是一位亲身参加扶贫支教一年的大学生志愿者,她在自己的文章中说:

句话,教育就是感受这个世界,就是发现自我。每念及此,我都会为我的学生们感到快乐和幸福”。德国政治家、社会民主党领袖、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分析:“事实上,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愿意投身于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活动。大量的服民役者证实了这一点,各种协会和教会的青少年工作证实了这一点,帮助外国人、保护纪念物、提供发展援助、自然和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和平组织的活动同样证实了这一点。”第二类是学习型动机。在回答“您为什么参

48.26%的调查者选择了“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或“可以积累工作加志愿服务”的问题时,经验,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学习型动机的志愿者主要着眼于个人的提升与发展,表达了志愿者对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自身得到成长、发展和提升的期望。学习型动机是相对较为

成熟的体现,社会志愿服务的提供给大学生们一个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机会,他们以宣传员、讲解员、服务员的身份出现在承认面前,与社会成员平等的进行交流,志愿者可以经受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失望、不悦、不满等情绪的冲击,保证志愿服务的持续、稳定开展,有利于志愿者更关注志愿服务过程,并有所创新。第三类是成就动机。在回答“您为什么要参加志愿服务”的问题时,20.01%的调查者选择了“希望发挥自己的技能、优势”、“能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高需要不是物质上的需要而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不是为了某种功利上的利益满足,也不纯粹是为了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重要的是通过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的行为来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在这种实践中,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正如托克维尔所说,对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增进不是靠强迫和说教,而是大众在正确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的结果,它是一种内生动力的外溢结果,较命令强迫和动员说教更具持久长效性。阿特金森认为,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欢对问题承担个责任,能从完成一项任务中获得一种成就满足感。第四类为压力或功利性型动机。在回答“您

6.39%的调查者选择了“共青团组织的,“入为什么要参加志愿服务”的问题时,不得不参加”、党的要求”。显然,这一类志愿者参加志愿者活动主要源于组织和群体的压力,这体现在组织、单位直接的内部命令或半命令式动员上。我国志愿者行动是在共青团组织的积极倡导下应运而生。现阶段,大学生始终是志愿服务的主体力量,高校的团组织相对比价健全,只需一个指令,学生便会成为“最积极”的志愿行动的参与者,有的志愿者希望以此来作为自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一种表示,但也有部分志愿者觉得参与志愿服务是一种必然、无奈的选择。因此,组织对个人的控制和群体压力是研究志愿者服务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志愿者服务的动机复杂多样,这就要求高校志愿者组织依据志愿者服务动机的特点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促进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蓬勃发展。激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具有激发组织成员的潜在能力,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与兴趣,激发组织成员的创造性,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绩效,增强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奋斗的自觉性以及吸引和留住人才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是对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的认可和赞许的需要,对青年志愿者行为和思想的认可与赞许也就是对志愿者的精神层面需要的满足。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青年志愿者活动不断发展的原动力,而激励的功能正在于激发这种原动力。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关 于在过去的志愿活动中是否受到过奖励的问题上,227 名调查者中仅有35 名学生获得过有关奖励,获奖率仅为15.42%。由此可见,现阶段高校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奖励力度还 不够,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机制还尚需完善。在关于何种激励能够达到更好的激励效果的问题上,有些研究者认为志愿服务活动的考评结果应与学生的评奖、评优、入党、就业挂钩,而笔者认为,这种激励机制会造成学生的功利心理,不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长远发展。从以上关于志愿服务动机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志愿者还是将参与志愿者活动作为自 我实现和个人成长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获得某种功利性结果。在问卷中问到关于“你在参与

25.11%的调查者选择“荣誉证书和荣誉称号”,志愿活动中最希望获得哪种形式的奖励?”时,25.55%选择主办方提供的适量奖品或物品,28.02%选择学校、老师的支持和肯定,6.61%择“亲戚朋友的支持和赞赏”,7.05%选择“服务对象衷心的感谢”,2.64%选择“主办方的中肯 评价包括意见和建议”,没有人选择新闻媒体的宣传。从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更希望从志愿服务活动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奖励,这种精神的激励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活志愿服务能力与基本素质志愿者的服务动机为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良好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开展提供了可能,但要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还必须要求志愿者具有一定的素质和服务能力。志愿者服务既需要脑力劳动,也需要体力劳动,不同目标不同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者素质与能力要求的侧重点不同,但在基本要求上是一致的,例如:身体和心理健康、遵守道德规范、具有奉献精神、团队精神、诚实守信,工作负责等。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来说,作为志愿者队伍中最活跃、最积极、最集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群体,对其志愿服务能力与基本

素质的要求则更高一些。在回答“您认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的题时,按选择比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奉献精神、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团队精神。3.1 积极的生活态度与奉献精神青年志愿者活动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志愿奉献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等,去从事社会公益和社会服务事业,倡导“无私奉献、友爱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志愿者必须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一个乐观向上的人才能有正常的心态去帮助别人,才能体会到“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去感染更多的人以此来营造和谐温情的社会氛围,有追求也有所得,志愿者追求的是真、善、美,是社会的和谐与温情,所得的是心灵的满足,是灵魂的升华。

3.2 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大学生志愿者”是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热心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自愿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的大学生,大学生作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社会中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群体,因此大学生志愿者应该是志愿者队伍中最活跃、最积极、最集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群体。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这样的论述:“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引导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大学生正处于个人知识、经验等各方面迅速积累、增长的阶段,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设计必须考虑如何通过发挥大学生的知识优势来提供专业服务以及如何利用大学生所具有的智力基础和学科背景在多领域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大学生通过应用自己所学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参与专业服务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成就感和更高的自我实现愿望,把专业学习的意识转变为努力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与掌握专业技能的现实行动,同时也会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情况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强化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增加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从而能够更为理性客观地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为自己踏入社会的求职奠定关键的基础。如,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分为一般志愿者和专业志愿者两大部分,前者多承担服务性工作,约占60%;后者分布在翻译、技术、医疗、竞赛、交通等领域,对专业技能要求高,约占40%,由此,具备相应专业技能和资格的人士更有机会成为奥运会志愿者。

3.3 良好的团队精神

志愿者一般参加的都是有组织的公益活动,一次志愿者活动的组织,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要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全体成员要协同合作,才能保证志愿者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这就要求志愿者要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善于聆听、善于沟通,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更需要着重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现在很多企业都看重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这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能够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部门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当依据大学校园的特点,参照社会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使得新闻传播既真实可信,又快捷自由,以满足大学生们对新闻的好奇与知情权。对高校突发事件尽量在第一时间发布以明晰事件真相。传闻止于信息公开。社会学者认为,由于传闻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常常被夸大、扭曲和虚构,而这些夸大的信息给人们造成了一种错觉和恐慌,从而加剧了人的不安心理。学生们对校园内的突发事件发生,通常会在事件情况不明朗不准确时产生错觉,导致学生们主观猜测与种种传闻。这就要求信息发布与媒体管理者们要恰当地选择传播渠道,尽量及时准确、全面客观地传播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即使在突发事件发生初期不能确切和全面地掌握情况下,也应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这样做。一是保障学生们的知情权,二是减少舆论传播及其负面影响,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第一时间的信息发布也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突发事件处理中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现在和过去有了很

大不同,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传播途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继续沿用过去的做法“只处理不报道或先处理后报道”,或者试图封锁消息,都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处理方式也很难做到,因为只要事发现场有人看到,或只要有人用媒体工具采集到,如被手机拍到,信息就可能很快传播出去,由于人们对突发事件的不了解,很容易引起误解,种种猜测尾随而来,使得突发事件面目全非。作为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者,要具备同媒体打交道能力,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在第一时间内以先进的媒体技术手段向上级传达信息,争取时间达成共识,对已经被证实为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既要考虑到慎重,遵循信息发布的规矩,同时还要满足公众们的信息渴求。通常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组织会议交流沟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至上而下的进行疏通,解决思想上的疑惑和包袱,以免引起混乱。4 结语

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置不仅关系着学校的稳定,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同时,也是高校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高校必须居安思危,长抓不懈,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安全稳定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把不稳定因素消化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冯翠平.辅导员应对高校突发性事件的对策分析[J].现代企育,2007,(5).[2]李志强.论高校危机管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3]丁柏铨,刘爽.论危机事件中的信息发布与舆论控制[J].新闻知识,2004,(11).[4]王凡.试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作用[J].思想教

育研究,2007,(2).[5]张平,尹跃进.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

管理,2008,28(5).[6]童建福,刘胜,张再垡.构建高校突发事件防范机制[J].湖南城市学

院学报,2006,(11-12).[7]邱正祥.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策略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4).

[8]于海达.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成因与对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3,(3).[9]张丽.如何加强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J].北京城市学院报,2007,(1).[10]刘建军,朱喜坤.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J].学校

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6).(上接第165 页)

宋昌荣: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思路和方法探析175

第五篇: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研究

×××

××××学院

摘要: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方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展现大学生的价值。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德育发展,可以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促进高校对大学生的政治精神文明教育,可以培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和谐校园,且有很高的社会价值。长期坚持下去,可以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在社会各个阶层,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现主要有四个服务领域。然而,如今,依然有许多难题有待解决。

关键词:志愿服务;作用;服务领域;难题

作者简介:××,2011级研究生,就读于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微生物专业,研究方向为微生物代谢与调控。因近期看到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的许多通知,故比较关注,并有意向在自身有时间和能力的情况下,参与到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中,为此,收集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资料,进行详细的了解与掌握。

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大学生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这不是大学生的责任、使命,也不是大学生的义务,而是大学生的追求,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志愿活动可以让人感觉到帮助他人就像成功做成一件事情一样让人感到高兴和自豪。美国诗人朗费罗说过,“把使命和责任当作一种习惯,生活才会有意义”。

据莱斯特·M·萨拉蒙(Lester M.Salamon)的研究,20世纪后半叶以来,志愿服务在危机中中兴,又在危机中发展。各个国家内部的志愿服务与日俱增,同时,国际互助也日益普遍:从联合国到国际红十字会,从绿色和平组织到医生无国界,几乎每一个需要关注的角落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1993年底,团中央发起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高校志愿服务作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断参加到志愿服务中,志愿服务的理念引入我国后与我国传统伦理相契合,得到我国社会民众的认可。中国青年自愿参加或者有组织参加向社会奉献爱心的活动源远流长,尤其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青年投入了热心助人、服务社会的志愿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方巍1997年的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在青年志愿者中的比例为53%)。参与志愿活动的大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当前许多大学生不仅加入校园内的志愿者组 1

织,而且有不少参加了社会性的民间的志愿者组织。近二十年来,大学生在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领域涵盖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大型活动和社会援助等,并正在向更专业化的领域扩展。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作用

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能使他们了解国情、民情、校情,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情操,自觉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使命,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抗拒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包容和接纳。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展示与发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坚定的道德信念、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将外在的道德要求逐步转化为大学生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为未来人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可促进高校的德育工作的进行

青年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成为当代大学生修身成才的重要手段,成为当代大学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不断丰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工作日常化、规范化,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

2010年,作者针对800份桂林地区的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认知状况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的认知与“道德品质提升”的关系:一是对志愿者形象的认知与“道德品质提升”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二是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收获“个人发展”、“道德品质提升”和“幸福体验”有助于在今后继续热衷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作者得出结论:如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保持正确的认知,将有助于大学生在今后继续热衷参与高校志愿服务,也有利于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青年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情商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横贯人的一生,具体到大学阶段,情商培养可贯穿到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所有过程中。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过程实质上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过程。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过程,推进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具体做法:

1、对情商的重要性及可培养性的认知。情商是影响人生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锻炼得到明显的提高,进而带动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2、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情商的核心前提是“认识自己”,评估自己情商是自我改变的开始,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从过去的各种经历中去反

思,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成长。

3、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是保证志愿服务工作按时按质完成的有效条件.有助于人在逆境中保持理智情绪。

4、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普遍缺乏耐心,要做好简单、重复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大学生的自我激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引导志愿者们制定个人目标,制定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目标。其次,通过培训、座谈会等形式指导学生正确应对挫折。

5、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对带动其他情商技能很重要,一个人的社交能力总体上能反映这个人的情商。志愿服务过程实质上是与人交流的过程.志愿者间的交流、志愿者与组织者间的交流、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交流,能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有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中坚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力量,关系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志愿服务是一种特殊的青年社会实践形式,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对培养大学生成才有积极的作用,能提高大学生的德育,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对于大学生的政治精神文明建设,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作用:

1、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能弥补社会公共服务的不足。

2、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能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3、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可以在大学生群体中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志愿服务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志愿服务是一种直接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是理论付诸实践、学以致用的过程,也是向社会、向他人学习借鉴的过程。

2、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升

志愿服务作为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在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建立了联系和交流的渠道,使志愿者增加了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有助于提升人际间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拾。

3、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提升

在环保、扶贫、助老、助残等方面的行动,必然会丰富志愿者的社会阅历,帮助其在工作中增长才干;在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方面,志愿活动经历帮助志愿者们站在民族和社会长远利益角度上思考和判断问题;在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方面,志愿者通过进入政府所提倡的服务领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了统筹协调的能力。

4、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责任心的提升

社会绝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对一个公民来说,实践“社会责任”,意味着他要坚持正确的道德主张、坚持实践正义原则并且愿为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志愿服务对唤醒其公民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高校志愿服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助推器

高校志愿服务是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培养;高校志愿服务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有助于推动先进校园文化建设。

(六)大学生服务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1、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公民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经过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日趋成熟,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拓展,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重点开展活动,在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比例在各界青年志愿者行动中的比例最高。如今,“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成为中国高校中具有极高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大学生公益动”,并且在大学生群体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2、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是我国志愿者活动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使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取得长远效果,就必须把握新时期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特点,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首先,要把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核心人物的骨干带头作用作为构建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第二,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是取得志愿者活动长久效果的重要前提。第三,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主要优势,实现其服务社会的载体功能是实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3、构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是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根本体现。

首先,志愿服务工作为大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为实现大学教育目标提供了新的途径,它以活动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其次,志愿行动是磨练大学生的有效载体,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它既是大学生增知识、长才干的最佳途径,又是大学生正确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理想渠道。第三,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缩短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第四,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构建研究,以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为出发点,依托青年志愿者工作来拓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深化了社会类实践活动的教育引导功能,创造性地拓展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领域

(一)环境保护

志愿者在重点区域开展了植树造林、沙漠治理、水污染整治、清除白色垃圾等环保活动。环保志愿者在遏制自然环境恶化,促进环保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

极的作用。

(二)社区服务

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自1989年启动以来,在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增进社区福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大型活动

如奥运会、救灾工作、献血、骨髓捐献、春运服务工作等。

(四)社会援助

如以“智力扶贫”、“送医支教”为主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法律知识援助中心”,“启智服务总队”。

三、困扰高校志愿者工作的几大难题

(一)建立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构建组织管理体系

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是对志愿者进行登记注册并按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给与认证的制度。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以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为核心,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第一,形成权威性的注册认证机构;第二,出台方便有效的注册认证程序;第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二)广泛参与与打造品牌项目相结合,构建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发运作体系

高校应为青年志愿者提供充分的平台,来展现其青春的光彩,实现其人生价值,构建和谐社会。为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多途径、多渠道参与志愿服务,高校应构建良好的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并努力完善和落实志愿服务项目管理体系,力争打造品牌项目,带动青年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活动,构建完善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首先,要推进科学化管理,完善项目运作流程。保证志愿服务项目的质量是关键,严格控制项目申报程序,要求申请组织提交齐全的申报材料,包括详细的活动计划、清晰的可行性分析、完善的安全预案等,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精心指导项目运作,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进行不定期考察,考察的内容包括项目的进度、经费使用情况及服务对象的反馈等。项目结束时,及时认真开展项目评估。根据项目开展过程的详细记录和服务情况反馈,对整个活动进行经验总结。一段时期内就要对全校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发运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把握动态。其次,要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积极性,推动项目运作良性发展。要激励各志愿者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开辟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阵地。结合志愿者服务倾向和社会服务需求,建立主题引导机制,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对志愿者的服务方向进行合理引导。再次,要展现自身优势,打造品牌项目。高校的志愿者工作不仅要加强项目开发运作机制建设,还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组织动员能力强和青年学生文化素质较高的优势,定期开展一些特色项目,发掘并树立品牌项目,最终实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的项目格局。

(三)系统培训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构建志愿者骨干培训体系

要培养合格的志愿者,就要建立高效、严密的培训机制,把实践教育与系统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扩展志愿者骨干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通过系统培训树立有序的志愿者活动意识,拓展工作视野,激发服务创新意识,才能从根本

上开拓志愿工作的生命之源,长青之木。首先,要培养骨干志愿者,就要挑选一批优秀的志愿者队伍。其次,在培养模式和培训内容上,采用现代管理教育方法,以骨干之间传帮带为纽带,逐步完善培养机制,强化骨干培养模式的科学性。

(四)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构建志愿服务保障体系

构建志愿服务保障体系,不仅代表着社会对他们的支持与肯定,还可以促进和帮助青年志愿者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使他们的服务、他们的精神传播得更远,更深。加强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争取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促进志愿者行动的持续发展。

(五)政策保障、法律保障、人员保障等问题

可以为志愿服务立法,尽快制定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法”,规定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权利和义务,对志愿者何志愿者组织的合法权益予以保护。

参考文献:

[1] 黄飞燕.关于新时期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6):214-216

[2] 孟富仙.加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推进大学生情商教育[J].文教资料,2007.7:215-217

[3] 张乾坤.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4] 张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5):41-43

[5] 王为正.试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社会价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8,1(4):31-33

下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需求与工作对策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需求与工作对策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期满志愿者就业对策研究(共五则)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期满志愿者就业对策研究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事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鼓励和引导高校毕......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心得体会(合集)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心得体会1今天我作为一名志愿者去了xx自闭症研究院,陪那些星星的孩子一起上课,我带的是一个小男孩,第一眼我就特别喜欢他,陪她一起玩了游戏,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心得体会(汇编)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心得体会有了一些收获以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感想[精选合集]

    我是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我时时刻刻为我是大学生志愿团中的一员而自豪。 这次志愿者服务的经历也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在学校里的学生、作为在社会里的个人,我们也......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总结

    “***小学志愿者护航”活动活动总结————***********志愿服务队三月份是院里的志愿服务月,为了积极配合三月份的活动主题,秉承 “自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宗旨,我......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感想

    精选范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感想(共2篇)我是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我时时刻刻为我是大学生志愿团中的一员而自豪。 这次志愿者服务的经历也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在学......

    志愿者工作运行与管理机制研究

    志愿者工作运行与管理机制研究 ——充分发挥“萤火虫”服务队的导向作用志愿者工作运行与管理机制研究 ——充分发挥 “萤火虫”服务队的导向作用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项与国......

    扩大消费需求的理论与对策研究(合集5篇)

    扩大消费需求的理论与对策研究摘 要:扩大消费需求是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想解决的问题。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自身的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经济出路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