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思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时间:2019-05-13 18:2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思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思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第一篇:浅谈小学思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小学思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摘要:在当今的教育中,美育与德育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美育与德育密不可分,德育中包含着美育,美育中蕴含着德育,将美育与小学思品课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在小学思品课堂中以德促美,以美育德。关键字:小学思品 美育 渗透

引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艺术而在培养美好的人”,“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生活„„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学校美育的内涵,即美育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和创造美,通过展示美的对象的丰富的价值意味,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性。[1]而俄国著名哲学家别林斯基又说过:“美育与德育是亲姐妹。”这就说明美育与德育密不可分,德育中包含着美育因素。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美育与小学思品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积极探索。

一、美育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的意义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成完美之域;一面又为智育德育之手段。”由此可见,美育基于小学思品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㈠ 美育是小学思品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根据小学思品课程标准(2011版)的表述:“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怎样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事物,逐步培养他们判断是非和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2]这就要求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进行大量的美育训练。而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3]从这一角度也说明了美育是小学思品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美育与思品课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如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中,课文以五彩斑斓的插图开篇,描绘了秋天迷人的景色,让学生在欣赏插图的同时感受到秋天的美、自然的美。而“秋天的收获”中,祖国大江南北的丰富物产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秋天收获的美,更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创造美,从而愿意劳动、热爱劳动。这使得思品课的教学不仅有着德育的渗透,更有着美育的熏陶。㈡ 美育是小学思品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

在思品课的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道德意志。而这四方面能力的培养可以以美育来体现。在思品课的教学内容中,有着诸多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教师在教授之时以自己对美的感悟为先导,深挖教材中的每一个美丽细节,让学生感悟自然之中、社会之中每一个美的瞬间,从而在心里埋下美的种子,让美育之花在生活中绽放。如在小学四年级的课本中倡导学生关爱他人,一幅幅温馨的插图诉说着生活中的感动,学生从老师的讲授、身边的事例中判断出生活的美丑,从而确定美的标准,并在生活中践行自己的判断,做到尊老爱幼,关爱他人。

二、美育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的作用

美育教育是灵魂的教育,美感的熏陶对道德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㈠ 美育能促使学生提高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先导。因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正处于道德发展的前习俗水平和习俗水平,他们的道德认知正处于积极建构的阶段,此时的正确疏导显得尤为重要。而小学生年龄尚小,知识贫乏,一味的灌输道德概念、道德理论等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心里共鸣,即使他们能熟练地背诵出各个道德条款,也不能让他们在生活中一一内化成自身的行为,甚至有可能背道而驰。而在进行道德认知教育时,施以美育的熏陶,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确的道德观念反映的是社会形态的真与善,这些真与善的统一蕴含着美的光辉。而这美的光辉能深入人的内心,引发人的共鸣。这种共鸣能帮助人们理解道德概念的内涵,并深入灵魂,引发人的惊叹、崇敬、向往、追求。如课本中讲述的一个个英雄的故事、少年儿童的先进事迹,无不体现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展现着美的光辉。这样的道德渲染、美的熏陶感染着每一位学生的灵魂,让他们在生活认清什么是真是善是美,远离生活中的假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㈡ 美育能促使学生践行道德行为

思品课程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践行道德行为。倘若为达到训练目的,强行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行为,不仅不能起到人格培养的作用,还可能抑制学生的积极性,导致敷衍了事、言行不一。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自觉意识和自觉能力处于萌芽期,模仿力强,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小学阶段的思品课程正契合了学生这一认知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做人道理和社会主义公民应遵循的道德规范。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使学生在漫长的人生中自觉践行这些行为规范,纯粹的理论说教是不可能做到的。而实践证明,正确的道德规范,只有把它的有序的感性形态转化为美的形态时,才有感人的力量,才能作为人追求的对象,自觉地吸收它,并形成良好地道德内心境界。[4]当正确的道德规范的内在与外在以美的形态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在学生的心里引发情感的触动,这种触动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判断,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最终养成良好地道德行为习惯。如人教版二下“让家园更美好”一课中,学生被蓝蓝的天、清清的水、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的家园所感染,带着审美的愉悦享受这一方美丽。而随处所见的垃圾却毁了这片家园。学生在美与丑的对比中,自觉将减少垃圾的排放,不乱扔垃圾这一环保美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美育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的渗透

思品课要以美育德,注重美的渗透,充分运用美育与思品课的共同点来营造愉悦、自然的共鸣,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方面的探讨和努力。㈠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

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首先,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也曾说:“美术可以表现文化,可以铺翼道德。”而思品课的教材图文并茂,课课配有插图,低年级的插图更是以鲜艳的色彩为主,同时教材还配以生动的教学挂图、幻灯片、录音等。这些都有利于教师在讲述道德规范时借助艺术形式的生动性、形象性营造美的情景,引领学生走入美的意境,从而乐于遵照正确的道德规范去行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让学生沉浸在艺术的天堂,美的世界里,感受道德的光辉。㈡ 以教师的“美”感染学生

小学思品新课程标准规定“坚持言传身教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以身作则,以情感人,做学生的表率。”乌申斯基也说过:“不管教育者或教师如何把他的最深刻的道德信念隐藏得怎样深,而只要这些信念在他内心存在着,那么,这些信念也很可能加在儿童身上,„„并且这些信念越是隐蔽,则他们的影响作用愈是有力”由此可见,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影响之深。因此,教师要以自身美的人格为学生作表率。

首先,教师作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力求做到言行一致。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言行对学生提出行为要求,这是最具说服力的。其次,教师的美的人格还表现在道德评价上。在教学中,教师对文明行为的由衷赞美,对不良行为的揭露和排斥,都影响着学生,促使他们向着教师所赞扬的方向发展。此外,教师的外在美也影响着学生,端庄大方的仪表、亲切自然的语言、恬淡悠然的性格„„也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㈢ 倡导隐形美育

在以美育德中,我们也提倡一种隐形美育。隐形美育和显性美育有所区别,它不是施教者明显的组织行为,而是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美感。在小学校园中,隐形美育的最好实施方式就是校园的自然环境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比如,校园的建筑布局合理规划,恰当点缀,如苏州园林一般“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校园的绿化,春有繁花、夏有绿荫、秋有落叶、冬有常青,花时不同的树交错,落叶树常青树交织,鸟语花香,四季皆宜。久而久之,学生的身心变得愉悦,心灵也得到净化,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也逐渐形成。另外,学校的人文关怀也是一种隐形美育,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爱,同窗之间的文明礼让,更能传达出一种美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便获得品质的提升。隐形美育有着“春风化雨润无声”之功,让平凡中孕育着美的风采、道德的光辉。

结 语

美是一种永恒,它从远古走来,又穿越无限的时空,飞向未知的将来。德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承载着人类最原始的需求和美好愿望。在小学学校园里以美育德,让不断被物质异化的时代里保留一份宁静,让我们的学生更加向善向美。

参 考 文 献

[1]百度词条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7

[3]百度词条

[4]李丽兰,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美育[M].北京:教育理论与实践出版社,1990.33

致 谢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在集宁师范学院已经度过了三个月的培训时光。回首往昔,有太多的感慨想要倾诉。在此,谨向我的老师、学友表示我诚挚的谢意,你们给予的关心和支持,伴随我走过了这段培训的旅程。

《试谈小学思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这篇论文是在何学慧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何老师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认真批改审阅。在论文选题和修改上,多次得到老师的启发、督促、鼓励和支持,使我开拓了视野、开拓了思路,同时也对论文写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此衷心地感谢何老师对我的帮助和鼓励。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营口市老边区路南镇光明小学

邰素金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学基本原理》一书中写道:“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等。” 审美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蔡元培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

小学语文课程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外,还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一、美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美育需要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语文学科也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担负着美育的任务,而语文学科中的美育任务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广泛而深刻的美学内容,其隐含着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形式。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盖了天、地、人、物、事等内容,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优美生动的词句,有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多元的审美享受。高山流水、朝霞彩虹、花鸟草虫等,学生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形、色、音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体验。如:《海上日出》可以使学生感受朝霞、旭日的梦幻般的色彩之美;《观潮》使学生领略到奔腾壮观的声势之美;《桂林山水》可以使学生感受山水的清、静、奇的玲珑剔透的图画之美;《索溪峪的“野”》使学生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美;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美感。当然,语文教材中关于自然美的描绘,不是自然的复现,而是作者一项的凝聚,因而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所描绘的自然美进行鉴赏时,不能局限于自然美的外部形态,还应该包括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想。

小学语文 教材中好诗美文比比皆是,且皆有美妙的佳境,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体现了诗的意境美,把环境渲染的明丽灿烂,表达出喜出望外、欢快急切的心情,情感热烈奔放;郑振铎的散文《燕子》则塑造了燕子小巧玲珑、活泼可爱、声形俱佳的意象美,与柳丝、微风、阳光构成一种美好的意境,妥切地抒发了作者的情绪;巴金的《鸟的天堂》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副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巴金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课文作品中的这些意境美,是情与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统一,值得学生用心琢磨、细细体味。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还有许多美好的人物形象,包含着人的智慧美、情感美、人格美等,集中体现了社会美的内涵。《伯牙绝弦》这篇中华经典诗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个故事使学生体会到了大陆医生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主要讲了一位中国留学生,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拒绝了外国商人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用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同时,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这些鲜明的事例告诉我们,凡是具有美好心灵、美好品质的人,都会受到人民的尊敬、爱戴的。所以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思想主题,善于引导,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二、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门工具,而且还能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

小学生年龄大致在7-13岁,正处于个性心理发育成长的少年期,这个时期是审美静观能力的形成期,对个体审美心理发展而言,这是个重要转变。他们开始能将流转不已、瞬息万变的外部现象纳入一定的形式,形成审美意象。由此,文学作品的欣赏成为可能,因为文学欣赏是以审美意象为基础的。因而,小学语文教学中贯穿美育,具有独特的意义和功效,是其它任何美育的形式所不能取代的。从实际功效说,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从远期意义说,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有起源于自然的汉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使人感受到磅礴雄伟的气势之美;还有体现现代意识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使人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人终身受益的文章;《最后一头战象》再现了战象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金色的脚印》则通过正太郎与狐狸一家之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从《最后一头战象》和《金色的脚印》这类文章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在感受动物的可爱、聪明、善良的同时,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人的故事,会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次的震撼。这些美的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又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美、形体教学的形式美、润物细无声的情感美、课堂设计的结构美,以及板书设计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都能对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再如,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是民族的根系,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财富,如:会意字“采”的劳动美,“龟”的意象美,“众”、“森”等字中的凝聚力。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能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感染,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震撼,从而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

三、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使小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烈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创设一种意境和气韵,让学生在身心投入、兴趣盎然等情绪最佳化的状态下,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审美情趣。如:教学《一面五星红旗》一课的导入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开国大典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视频,当国旗升起时,学生起立、敬礼。师生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被升旗仪式那种庄严的气氛感染了,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此时,教师又问:“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你有什么感受?在哪些场合你还见过五星红旗?”由于创设了情境,媒体中国歌声雄壮有力,在场群众情绪激昂„„,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刺激而产生愉悦、亢奋的情绪,老师在这一“兴奋点”上适时提问点拨,让学生表述自己当时的感受。此时,学生产生了不说不快之感,于是便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对国旗的敬爱之情、对自己是中国人的自豪感溢于言表。正是由于创设情境,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而产生了兴奋情绪,老师捕捉这一学习状态最优化的“兴奋点”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让学生在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中,体验美、理解美、表现美,培养了审美情趣,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另外,教师在上课时表现出来的志趣、情趣、和谐趣,能使学生产生各种审美趣味:授课知识的丰富多彩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感官,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的喜爱和向往;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巧妙性、和谐性能时时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受形式美;精心设计的技巧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得到收获,能取得同学和家长的认可,感受到成就的乐趣;教学过程中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能使学生产生感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产生对真、善、美的喜爱,增强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兴趣;教学中的情感弥漫于学生的心灵,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濡染学生的内心;教师高尚的情操,新奇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等,能使学生从心里佩服,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思想观念,模仿教师的风度,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更加喜欢语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不仅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第三篇:小学思品

小学思品《孝敬父母》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认识到,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没有情感作为人的行动的动力机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为系统中的调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过程中的本源性基础,个体的道德人格大厦将无从矗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而现今思品课教育教学的现状看,却有过分重视空泛的、抽象的认识与理性说教而忽视真切的、具体的、生动的情感体验,致使许多学生道德认识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道德行为仍很低下,从而导致思品教学的实效性难以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教育者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学生品德内化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使外部的文化结构、社会需求、道德意识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其内在需要,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品格。

对与《孝敬父母》一课的设计,我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整课体验次数达5次,占总时间的二分之一,在这样的实践体验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二、设计思路

小学思想品德课第十册《孝敬父母》教材选用的是“陈毅探母”的事例。根据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我这样设计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

通过课前、课中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和教导,激发学生热爱父母、报达的情感。

2、行为与习惯

通过表演、辨析和方案的设计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分担父母的辛劳,乐于帮助父母的好习惯。

3、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说、评、演等体验父母的辛劳,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在具体生活中能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主动分担父母的辛劳,关心父母的生活,做个好孩子。

活动难点:

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体验父母的辛劳,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设计中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使之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

(一)、课前摸清情况

学生在以往生活中已产生了不少情感体验,这些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发展学生道德情感的基础。因而,我根据教学内容的情感目标,从家长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对学生原有的道德情感状况进行研究,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我设计了一份对家长的调查问卷来把握学生原有的情感。还组织学生设计了一张《成长卡》,在卡上贴上照片、用文字或图形记录成长中与父母之间难忘、有趣的事。调查之后,再对其进行分析、梳理,从而捕捉学生情感体验

中的火花,察觉其原有的情感体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从课前就开始了情感的体验过程。

(二)、课始入境入情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人的情感波动、不同体验归根到底是客观事物作用的结果,人产生的“情感波”的大小是由外在客体的“情势”及内在主体的“需要和期望”所决定的。因此,新课伊始,教师应营造一种体会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氛围,对学生进行情感启发,波动学生内心的“情弦”,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心理需要,为学习过程的展开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我在课始设计了学生自己介绍成长卡说一说体会,介绍自己的成长卡,找一找成长的变化,忆一忆成长中难忘的事,使学生置身于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之中,对新课学习有了情感上的初步体验。

(三)、课中情通而理达

良好的开端只是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打下一定的基础,而课中是一堂课的主体阶段。教师应该以教材所体现的情感因素为载体,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学生的情感从“接受层”引向“体验层”,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充分发挥情感的能动作用,从而达到“情通而理达”的目的。

1、以情激情

情感是有感染性的。一个典型事例或是一个学生的情感有时候可以带动全体学生的情感。我在选用了《母亲》这首歌的MTV片段,把一些父母关心子女的行动与子女孝敬父母的细微之处呈现出来,再请学生来谈谈他的感想,以身边的事例感染其他同学、,达到引起共鸣的目的。

2、以境激情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生动形象的道德教育情境是其产生情感体验的土壤。因此,教师应注重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来使学生“动情”。我在本课采用角色换位,让学生说一句话、唱一首歌、朗诵一首诗或演一演,从中表达自己的心声。又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会常碰到的两个情景:A说一说:晚饭后,小丽争着为妈妈洗碗,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妈妈说:“你看,我说我来洗,你不听,这下好了!”小丽很生气说:“我再也不洗碗了!”B演一演:晚上,你正做完作业开始看动画片,妈妈加班回来了……在看了这样的情景后,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父母想想,说说自己的想法,再来演一演通过创设情境,达到以境引情、入境动情的目的。

(四)、课后将情转化为行

学生在课中动情,情感的浪花在心头涌动。到了课末,教师应把握契机,引导学生把已有的情感通过外显,再次获得深化体验。我在课末,请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孝敬方案》。我们常说,思品课教学要坚持知情意行统一的原则,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得注重课外的延伸,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不能出现课堂里群情激昂,下了课就抛之脑后的现象。因此,教师不但要注重课外的实践体验,将情感转化为品行。设计《孝敬方案》,让学生把要为父母做的事列在卡上,并在家长的配合下让学生在家亲自做一做,从中感受“孝”的愉悦及劳动的愉悦。让学生在课后更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从而多维度地进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

总之,人的精神世界之所以丰富,情感在其中起者重要的作用,道德的内化,必然伴随着情感体验。一个感情冷漠的人,是不会有、也不可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因此,思品课教学,只有努力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的激荡,`才能进一步提高思品课的实效性。我在教学设计中,试图走出思品课一味传授道理的,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创设丰富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发生、升华,让他们去体验生活,在开放的活动中充分感悟、发展。

三、活动过程:

一、走近生活,体验疼爱

1、导入,生展示《成长卡》

师导言: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父母无尽的关爱,有很多事情让我们难以忘怀。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成长卡》。

生介绍《成长卡》并说说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背景音乐声

2、欣赏歌曲《母亲》

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父母关爱我们的画面,感受到那冒着雨顶着风送到学校的小雨伞是爱,每一句谆谆教导是爱……父母无时无刻不想着我们,无处不牵挂着我们。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母亲》。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母亲》

二、表达心声,激发情感。

1、导入

师:听了这首歌,我非常感动,相信大家和我一样。这首歌唱出了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也唱出了我们作子女的心声!歌唱家用深情的歌声来表达对母亲的爱,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呢?可以说一句话,唱一首歌,或者朗诵一首诗都可以。谁先来?

2、生反馈。

三、借助材料,提高认识,指导行为。

1、导言: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父母的爱,虽然形式不同,但我们表达的心声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出示课题)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流传出许多动人的故事。你能用几句简短的话说说你知道的故事吗?

2、联系自身说说孝敬父母的事迹。

师: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甚至在我们同学中也有许许多多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迹,同学们能说一说吗?可以说别人也可以说自己。先和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吧!

3、看故事《该把礼物送给谁》,谈看法。的确,在生活中,一句舒心的话、一杯热茶、一块毛巾都能让父母感到子女的爱。孝敬父母应该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体现。接下来我们来看个故事。

4、说说怎样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

心动不如行动。只有将孝心转化为行动了,才是真正的孝顺。

5、角色体验

师:可说说容易,做做难。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了解到有的同学却常忽略对父母的关心,有时甚至做出伤害父母的事。我这里有两个情景,同学们来看一看,你遇到了会怎样处理?辨析题

(1)、说一说:晚饭后,小丽争着为妈妈洗碗,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妈妈说:“你看,我说我来洗,你不听,这下好了!”小丽很生气说:“我再也不洗碗了!”

(2)、演一演:晚上,你正做完作业开始看动画片,妈妈加班回来了……

四、设计方案,指导行为。

1、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孝敬方案》。

2、发布方案

五、签订合同,指导生活

学生签合同。背景音乐《只要妈妈露笑脸

第四篇:小学四年级思品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专题

小学四年级思品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教师:胡超武

今天听了我校李春根老师四年级的一节品德课《走近残疾人》,给我的感触颇深——品德课的课堂案例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应该选择学生身边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案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案例中得到教育,得到启示。教材分析:

《走近残疾人》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的第二个主题——伸出爱的手,本单元主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本课的立足点是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理缺陷,生活的困难,心理的自卑,以及他们为了生存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从而认识到他们需要人们的尊重、关爱和帮助,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向他们伸出温暖的双手。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和感受残疾人在实际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以及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

2、培养学生体察他人,观察社会事物和获取社会信息的能力。

3、能够理解、尊重和关爱残疾人,并对他们在困难面前自强不息的精神持有敬佩之情。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学习、体验、感悟残疾人的社会生活,获得亲身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关爱残疾人、尊重残疾人、关注残疾人生活的意识。教学难点:感受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教法学法:情景教学法、体验法、欣赏法、谈话法、实践性活动、讲授等多种教法学法。教学准备:体验活动的道具、学生搜集残疾人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孩子们!老师看到我们班每个小朋友都十分活泼可爱,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还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你们知道吗?你们真的非常幸运!因为,同在一片蓝天下,还生活着这样一群特殊而困难的群体——他们有的在漫漫长夜里摸索,有的在无声的世界里生活,有的是靠轮椅、拐杖走着自己的人生„„ 师出示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图片:像他们这种在身体结构上丧失某种功能或者心理上存在某种不正常的人,就是我们今天要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残疾人。就让我们一起伸出爱的手,走近残疾人,来了解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板书课题(伸出爱的手走近残疾人)李老师这个设计基于学生对残疾人已有的认识和学习愿望,把残疾人图片在课堂上展示,引发学生探究残疾人的生活、学习的欲望,使教学寻找到了适当的切入点,为儿童真正走进残疾人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珍视儿童生活独特价值”的独特理念。

二、了解残疾人

这些人因为先天或后天原因不能拥有健全的身体,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适应生活,即使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也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或电视上,见到过残疾人吗?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 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这一环节,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资源,加深对残疾人的了解,为体验残疾人打下基础。激发学生尊重残疾人的意识。

三、体验残疾人的生活

师:同学们,大家都见过残疾人,想知道他们的生活到底有哪些不方便呢,想不想亲自体验一下?好,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模拟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吧。

活动一:单手穿衣。我们再来模仿肢残人,体验一下“单手穿衣”吧!请一组学生,一只手不准动,只能用另一只手来穿。(其他同学观察他们是怎样穿衣服的?)活动二:手语传话。将学生分组后进行“传话活动”。老师告诉单组第一位同学一句话(我想看电视),同学们一个个向后传,不能动口,只能用手势表述。双组的同学注意观察,双方充分体会聋哑人的生活。最后一名同学说出领会到的意思,师公布答案。请生谈体会。活动三:蒙眼行走。老师先请五位同学到前面来,做蒙眼走路的体验活动。一人把眼睛用丝巾蒙住,体验盲人,单独走完老师要求的路程。一人把眼睛用丝巾蒙住,在另一同学的扶助下走完全程。(路线是从后排座位出发,绕讲台一圈回到对方原位。)(如此设计,是想让学生们在深切地体会到做盲人的不易的同时,体会到得到帮助的盲人比没人帮助的盲人走得快些。请同学们谈一谈在活动中的感受。)刚才我们体验了做一个残疾人的苦和乐,下面我们召开一个交流会,说说你们的切身体验和感受。让我们来听听谁的感受最深。

这是模拟体验活动,教师组织学生三次体验,旨在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并由此感受残疾人生活的实际困难。这样的课堂,是儿童的课堂,它呈现的是儿童的文化,体现的是童心、童真。它真正把学生引进了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使课堂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而是对学生生活的有效引导,从而体现出本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核心理念。

四、尊重残疾人

师:通过刚才的体验,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聋哑人、盲人,还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在生活中学习中与他人的交往中的种种困难,他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听不到爸爸妈妈亲切的呼唤。他们虽然在生理上有缺陷,但他们残疾而不残废,身残而志不残,同样具有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的精神,在不同的岗位上、用不同的方式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出示残疾人为人民服务的图片,讲解残疾人为人民服务的事迹,让学生谈感受。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是“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图片,咱们一起来看一看。残奥会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哪幅画面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师生交流)他们用自己的血汗为我国体育事业争得了荣誉,为我国2008年残奥会赢得了金牌奖牌第一的好成绩。他们这种身残志坚,不向命运认输、不向自身残疾低头,顽强生活的拼搏精神,值得我们健全人敬仰、学习。那么除了体育方面,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优秀残疾人?(学生交流)

师:过去,我们可能并没有在意身边的残疾人,甚至可能看到他们还有些害怕。今天当我们走近了残疾人,亲自体验了残疾人的不便,看到他们在困难面前所表现出的自立自强的精神,特别是他们其中不乏佼佼者,他们同样对社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你们对他们有没有新的看法、新的感受?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应该尊重他们(板书:尊重),当他们面临生活中的困难时,能够伸出爱的手)。

教师精心选择的几位自强不息的残疾人事迹,像张海迪,霍金等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对残疾人的认识、体验逐步深刻,也使本课的教学掀起了高潮。

五、理解、关爱残疾人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都这样做了呢?(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应该理解残疾人,板书:理解)

师:我们每个人都要平等对待他们,理解尊重他们,把他们当作朋友,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替他们领领路,帮他们推推车„„有的时侯和他们说说话,也是爱的表现。(板书:关爱)

本环节李老师加强书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来实现教师情感,学生情感和文本所要表达情感的共振。同时也把养成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目前有6000多万残疾人。国家为了让大家都来关注残疾人,专门设有全国助残日,你知道是哪一天吗?(每年5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同时,我国还专门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机构和设施,现在国家还给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还为残疾人创业提供许多便利的服务和优惠的政策。由此可见,残疾人不但值得我们去尊敬,还需要我们去关注,更值得我们去学习。谁来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残疾人 ?

2、奇思妙想。师:你们想不想为残疾人做点实事呢?现在就请大家当一回小科学家,想一想今后可以为残疾人发明一些什么呢?请各小组讨论讨论,比比看,哪组的点子最好!

3、今天回去每人联系一位残疾人,利用周末去和他们相处,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身临其境的体会残疾人的生活,并详细的做好记录。

总结:同学们,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表现。就让我们在爱的呼唤中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伸出温暖的手,奉献我们的爱,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乐!让世界变成爱的乐园!

第五篇:小学思品中的童谣

《小学思品中的童谣》

东平县第三实验小学

孟召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本课程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我校《思品课程校本化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思品课程的校本化以《教材》为准绳,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开发和建设适合我校学生、老师实际的校本课程。课程结构设置,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主要开设以下4种校本课程:

(1)校园童谣: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生活情趣。

(2,东平自然风景名胜,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品质。

(3)德育剧场,国学经典小故事:学习国学经典,从生动有趣的小故事中理解经典,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4)书法入门:了解中国书法的起源,汉字的基本笔画、间架结构、书写规则、字形字体,为学习书法打下基础。

用童谣对儿童进行品德启蒙教育,是我国儿童德育工作的特点和优良传统。实践证明,童谣符合儿童特点,符合儿童的身心成长规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是实施儿童德育工作的有效形式。童谣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它是群众的创造,质朴天然,不假雕饰,历来受到人们尤其是孩子的欢迎。在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中,童谣成为孩子们最初的快乐体验。它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琅琅上口、童趣盎然,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乃至孩子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

“上课认真来听讲,不做动作不张望。发言记着先举手,回答问题要响亮。读写姿势保持端,学习知识不怕难…..”“课间活动讲安全,危险活动要避免。追逐打闹莫贪恋,文明课间我争先……”“出教室,不拥挤,出去回来慢静齐……”

这一首首动听的校园童谣就是我们少年儿童发出的最真实的声音,是真正属于孩子的文化,它单纯活泼,节奏轻快,内容浅显,朗朗上口,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在校园中传唱童谣,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样也最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一、琅琅上口、通俗易懂,既培养习惯又阐明道理。

童谣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如《我爱五星红旗》一课,国旗的意义、升旗的礼仪,对于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于理解,难于记忆。我童谣作为了导入和提升激发了学生的理解力:

《国旗国旗真美丽》 国旗 国旗真美丽 五星红旗真美丽,我们大家热爱你,升国旗时要敬礼,唱国歌时要肃立。

童谣,寓思想教育、礼仪教育、常规教育于一体,将枯燥、难以理解的知识以通俗、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说、唱、听的过程中化难为易,加深理解,把深奥的道理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意识,一种行动。

如《小学生一日常规》就可以用童谣展示:

(一)我是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书包自己清。每天看课表,用具都带好。晚上按时睡,早上起得早。上课有精神,身体棒学习好。

(二)上学歌

按时上学不迟到,衣着整齐讲仪表 校徽领巾胸前戴,问早问好有礼貌

(三)上课歌 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书本用具桌上放,静等老师把课上。专心听讲纪律好,积极发言勤思考。不懂难题举手问,课堂知识当场了。

(四)发言歌

要发言,先举手,老师叫我再开口。不插嘴,不乱叫,说话流畅声响亮。

(五)读书写字歌

读书写字要做到,姿势正确很重要,书要斜立人坐正,保护眼睛和颈部,写字牢记“三个一”,“一尺”、“一拳”和“一

寸”,肩平、身正、足要安,书写漂亮人人夸。

(六)作业歌

课堂作业认真做,抓紧时间不能拖。字迹端正且规范,反复检查少差错。

(七)升旗歌

升国旗时要肃立,并拢五指敬个礼。满怀激情唱国歌,目不转睛望国旗。

(八)做操歌

集合队伍快静齐,前后左右成直线。动作一致听口令,做操跑步勤锻炼。

(九)课间活动歌

课间十分钟,礼让记心中,出门靠右行。入厕、喝水、做游戏,行为文明要牢记。

(十)放学歌

排好队伍离学校,安全第一要记牢。无益活动不参加,按时回家莫要忘。

二.吟唱童谣,强化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如防火:

遇到火灾别惊慌,没法逃离免遭殃。千万别穿塑料衣,浸湿棉衣少烫伤。用湿毛巾来捂鼻,匍匐弯腰速撤离。逆风躲避快疏散,绳索自救别迟疑。火场求救大声叫,明显标志发信号。火灾初期烟火少,争分夺秒快快跑。三.避免火灾成悲剧,安全教育要继续。

如交通

同学们,请注意,交通安全要牢记。过马路,看车辆,小心汽车和你撞。雨雾天,带花帽,司机叔叔辨认好。集体出,组织好,遵守秩序列队好。过井盖,勿踩踏,以防掉入下水道。红灯停,绿灯行,交通常识熟记脑。交通事故可避免,树立意识保安全。

如乘车安全:

上了汽车别靠门,防止掉下摔坏人。有了座位别乱抢,首先要把礼貌讲。把住扶手和靠背,当心刹车碰伤肋。身体别伸窗外边,错车”碰着就可悲。下车要等车停稳,周边情况要看清。

三.充分利用童谣,创设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

“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颗小草和花朵都成为一首优美的小诗,而且来自于学生又回归学生,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利用校园童谣,引导孩子们将自己每日的“起床、离家、行路、到校、上课、作业、课前准备、出操、运动、吃饭、放学、就寝”等常规以童谣的形式演绎出。

如:《课前准备歌》“预备铃响进课堂,学习用品准备好,端正坐好把歌唱,期待老师把课上”《回家歌》“放学路上不乱跑,安全第一要记牢,见到长辈先问好,学习情况要汇报,到家先把作业写,帮做家务有必要,学习劳动两不误,读书培特两兼得”……这样枯燥呆板的行为规范变成了琅琅上口的童谣,易记易诵。孩子们对行为规范的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不再是为了应付老师,而是把规范的内容无形地落实到心坎上。

四.利用这些校园童谣把行为规范教育贯穿在我的教学始终,渗透在文化课教学之中,做到让学生全员参与德育管理。

小学生的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心,榜样对于他们来说有很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所以,我在学生中选择不同类型的榜样人物,以此激励更多的孩子。我们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比如:学校每月一评的“好习惯少年”,和班级每周一评的“好习惯伴我飞翔”,分别从“学习、生活、交往、劳动”等几个方面树立了榜样人物。有句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榜样示范来进行养成教育,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

我还觉得孩子的习惯培养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平时还利用校信通发送校园童谣,指导家长有的放矢地在家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生活安全歌》《游泳安全歌》《防地震歌》《防火灾歌》……只有家校合力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一个习惯好的人。

童谣诵读、童谣传唱,让校园童谣伴随孩子健康成长。

读《致教师》有感 东平县第三小学

谈到教师,人们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会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很多时候,大家对教师职业的评价都是过于神圣化。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前言就颠覆了以前对教师的形象比喻,但更具人性。书中这样写到:“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基础。”读完这句话,我的心里充满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这种感觉让我有了读下去的欲望。还记得自己刚站走上教育岗位时的手忙脚乱和经历的挫折,一度曾使我快失去信心。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奋斗20年了,但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很多孩子也坦言,很喜欢我的课,因为课堂上的我比较幽默,亲切。仍然充满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 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小琪同学是四(3)班的一个孩子,刚开始她给人的感觉是聪明,发言积极,是个不可多得的聪明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识的是深入,我发现小琪同学有着和自己课堂表现截然相反的拖作业现象,只要老师不在她身边,她都是在玩,一个字也不动的。对这孩子我用了很多种方法,软硬兼施,但这娃就是油盐不进。

依然我行我素,拖拉作业,还把小脑筋动到了放学开溜上去,实在让人头疼至极。我把这个情况和来接她的奶奶反映了,在交流中我了解到孩子的爸妈常常忙到很晚,没有时间去管理她,现在虽然把她送到补习班,其他对她还是不闻不问。了解这一些以后,我以此为切入点,和小琪进行了交谈,对她爸妈工作的辛苦表示理解,关心她放学后在补习班的生活,特别是了解到孩子常常到晚上8 点才能回家,小琪也是不容易。我拉着她的手,和她谈了很多,也许是我的理解让她卸下了心房,又或许是我的关怀令她有所感动,在后面的日子,小琪同学变了很多,作业主动交给我,我的作业再也没有拖拉过。现在她甚至还主动来问我有没有额外的作业给她做。作为她的老师,成就感、欣慰感溢满我的心中。还有一个已经毕业三年的学生,每年的教师节她都会记得给我送上一盆植物,写上一张贺卡祝我节日快乐,我是感动的,幸福的。我想我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幸福感了。

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圣神。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优秀教师更不易,也许前路上仍然有很多困难和磨练,但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会让我收获很多。

下载浅谈小学思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思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必要性(精选)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必要性 凤岗清英学校:黄秀燕 1.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修订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一、语文美育教育的内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古老的中国谚语告诉我国,教育是人类最重要、最艰辛和具有重大责任的一项事业。我国是四大......

    思品课课堂教学反思

    思品课课堂教学反思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本......

    浅谈思品课堂教学的论文范文

    新课程背景下,《思品》新教材已“出落”得形象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然而,其中的致命伤依然存在,如有些内容的概括性抽象性依然如故,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等学科特性“傲......

    思品课堂教学探索论文

    提高思品课堂的实效性是思品教学实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我认为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精心安排设计,构建开放型教学模式,才能把思品课堂......

    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维护者,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者。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在我国......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北陶希望小学曹改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既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品质培养的需要。成功的......

    掘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掘课堂教学中的美育,促学生乐学 时间:2012-11-28 地点:校多功能室 活动成员:综合组全体成员 研讨记录如下: 学科:信息技术 1、论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踏上教师岗位二年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