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千方百计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竭尽全力争取财政转移支付
千方百计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竭尽全力争取财政转移支付
千方百计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竭尽全力争取财政转移支付内蒙古新闻网 2005-12-29 11:18(2005年12月28日在政协兴安盟第六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兴安盟财政局
丛建华
近几年来,全盟上下深入贯彻盟委提出的“农业稳盟、工业立盟、旅游兴盟,推进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强盟富民”的发展战略,经济连续四年呈高速增长,财政收支规模也翻了一翻。然而横向看,发展的速度、规模、质量和水平,与全区其他盟市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经济和财政整体实力在全区位次偏后,经济增长和财政增长也远低于先进地区,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水平都排在全区第12位,经济落后、财政困难已是不容乐观的现实。当前我盟财政突出的问题是自有财源不足、收入质量不高,实际可用财政收入不能满足支出需求,收支缺口不断扩大,由于地方自主财力不足,致使各级财政资金调度困难,无法实现公共财政预期。受财力所限,财政在维持政府正常运转和支持经济建设方面也捉襟见肘、举步维艰。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旗县尤其乡镇累计债务有增无减,财政负重前进、风险加剧。探索一条摆脱财政困境,壮大财政实力,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是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作为财政部门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竭尽全力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下面我就此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加强财源建设,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提高财政收入水平,首先要做大经济蛋糕;提高财政汲取力,必须加强财政管理,完善税制,健全监督。只有不断深化财政改革,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努力营造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全力支持经济发展,实行“五个统筹”,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目标,才能形成经济滚动效应,实现财政稳步增收。
(一)围绕做大经济总量,大力支持骨干企业改革和发展。要继续加大对乌钢、烟厂等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优化,促进乌钢100万吨钢和烟厂20万大箱卷烟扩产改造工程的顺利启动。积极推进乌钢、森发集团、白求恩生化药业等企业包装上市工作,全力支持蒙牛、草原兴发等农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使我盟现有的骨干财源企业继续保持财政支柱地位,并夯实做大。
(二)全力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实现我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今年是全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年,全盟上下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在项目建设上都取得了重要突破和进展。财政部门深刻领会和贯彻盟委、行署的战略意图要求,把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作为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适度增加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积极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今后财政部门还将继续加大项目运作力度,加快乌兰浩特4×60万千瓦和德伯斯4×60万千瓦电厂,前旗额尔格图5万千瓦风电厂等能源工业项目,科右中旗100万吨甲醇和30万吨二甲醚、20万吨硅铁合金和扎旗20万吨电解石等重化工项目,以及突泉贝思特羽绒及肉食品加工和脱水蔬菜扩建项目、20万吨林纸浆一体化工程和阿尔山20万吨矿泉水扩建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开展。全力抓好和加快国家已批的科右中旗2×13.5万千瓦和乌兰浩特2×5万千瓦电厂建设,力争这些项目尽快建成投产,早日达产达效,成为我盟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
(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扩大财源基础。工业立盟的关键就是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上必须坚决贯彻盟委提出的“抓大不忘小”的工业发展思路,既要抓好“顶天立地”的大工业项目,千方百计咬住已经确定的、对全盟经济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不放松,同时还要继续发展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形成铺天盖地有回卷之势小企业发展大潮。作为财政部门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上,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充实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搭建政府融资信用平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帮助和支持现有中小企业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融资便利的贷款担保体系,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提高全盟工业总体实力和发展后劲。
(四)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生产要素聚集,提高税收承载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继续以正在建设的乌兰浩特火车站改造以及乌兰浩特城市东扩、科右前旗西迁等项目建设为重点,积极向上争取基本建设资金,同时加大对乌—阿一级公路、乌—白高速公路、乌兰浩特—科右中旗铁路和阿尔山机场建设的前期投入,争取早日立项,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盟经济建设的瓶颈。在城镇化建设方面,要以中心城市和城关镇为核心,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要协调有关部门,采取适度举债和市场运作等手段,整合城市各类经济资源,为城市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城市建设还要以工业园区和产业园区开发建设为载体,围绕城市建园区、紧跟市场办园区,进一步优化经济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和产业发展不断向城镇聚集,形成块状区域经济,同时要加强盟内资源的整合,加强城市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增强城市整体竞争力,避免走重复建设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发展老路。
(五)继续加大对农牧业产业化支持力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国家农业税政策调整后,第一产业的财政贡献率将近似于零。去年农牧业税下调三个百分点后我盟入库税金为5,459万元,今年国家完全取消农牧业税和农林特产税,来自农业方面的收入仅还有耕地占用以及土地出转让收入等,这些占财政收入份额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然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链条,是工业经济的基础,是城市经济运行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是我盟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产品转化增值是提高第一产业财政贡献率的有效途径。财政要通过争取更多转移支付资金增加投入,整合现有农牧业财政专项资金,逐步建立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基金。继续积极支持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壮大,对于我盟引进的蒙牛等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继续落实好税收返还、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支持这些企业在兴安盟的发展。要重点支持以森发公司森源脱水蔬菜厂、乌兰浩特草原兴发、华资雪峰和突泉贝思特鹅业为龙头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使其真正成为我盟农畜产品转化增值的重要基地。要增加财政支农、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等农业专项支出,继续以农牧民增收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田水利建设和草牧场建设为重点,实行生态农业,稳定提高粮食产量,切实解决农民吃饭问题。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始终把解决贫困地区人民温饱放在首位,以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以加强贫困地区水浇地建设,消灭无畜户,实施区域扶贫、危房改造工程为重点,加大扶贫投入,逐步实现“南三北八”稳定脱贫目标。延长第一产业产业链,间接实现财政增收。
(六)积极支持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进一步加大对全盟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把旅游业的前期规划和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财政扶持的重点,着重以培育神泉雪城、蒙元文化、红色文化为主要内容,全力提升旅游文化层次,做大做强旅游业,使其成为带动全盟第三产业的龙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还要积极促进金融、保险、地产、物流、信息、通讯、证券交易、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引入非公经济,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要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第三产业创业,并为创业者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财税改革环境,使第三产业真正成为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二、竭尽全力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提高我盟财政可支付能力
我盟财政属吃饭型财政。2004年全盟全口径财政收入为90,75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为60,130万元,而全盟全部财政支出已突破20个亿,实现226,515万元,我盟地方财政收入仅满足支出四分之一强,财政自给能力仅为26.55%,剔除社会保险基金支出、行政罚没、政府基金和对企业优惠政策形成的支出等列收列支性质收入外,财政实际可用财力为16亿元,自身组织的收入占实际可用财力37%,其余全靠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占可用财力63%,也就是说我盟财政对上级财政依赖度高达63%。分税制以后自治区对我盟一直实行分税制体制和财政转移支付体制,上级对我盟一般转移和专项转移虽逐年递增,但仍无法满足我盟支出增长需要,财政始终处在入不敷出的状态。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转移支付,是摆脱我盟财政困境的有效途径。
(一)继续深化农村牧区税费改革,完善县乡财政体制。按照自治区要求,今年在全盟范围内免征农业税,形成财力缺口全由上级转移支付弥补,作为财政部门要认真对前几年农业税、牧业税、农林特产税等常年收入情况进行测算,并依据自然增长法计算出年均递增率,加权平均后计算应补助基数、争取更多的一般转移支付资金列入体制补助,并保持一定规模的增速。当然农村牧区税费改革目的主要是对农牧民实行税收零税率政策,以切实减轻农牧民负担,今后坚决制止有向农牧民收取农牧业税或变相收税现象发生,因此各地在清理以前年度欠税等工作中,应把握好尺度和政策,量力而行,切实防止农牧民负担反弹。在深化农村牧区税费改革的过程中,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大力推行乡财县管。
(二)研究并积极寻求国家倾斜政策,努力争取更多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补助。目前,中央对下转移支付主要有一般转移和专项转移两种补助形式,一般转移为定额补助、税收返还和原体制补助。税收返还是基数递增返还,中央对自治区为1:0.3系数、自治区对我盟为1:0.15系数,即“两税”上划增长1%,自治区对盟返还增长0.15%。由于我盟上划中央税增量小,增量部分返还系数又低,因此税收返还补助每年增长有限。原体制补助除遇重大政策调整如免征农牧业税、增发工资补助等,才经反复测算核实后调整补助基数。因此迅速扩大当年地方可用财力,加快地方经济建设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争取更多的专项补助。专项补助的发放主要操控在中央及自治区各专业部门,一般随国家政策决定支出取向,自去年国家推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以来,国家对地方专项转移已开始缩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得到更大的实惠,我们就必须用足用好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扶持产粮大县、贫困旗县以及自治区扶持东四盟市发展等倾斜政策,从多渠道、多角度争取更多的专项补助,同时加强项目资金的运作与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投资效益。要进一步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和发放办法;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保证各项补贴政策落实到位,加大扶贫、开发、天保、义教和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统筹城乡、区域和社会协调发展。要逐年增加农牧民培训经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转移,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三)提高财政收入质量,提高“两个比重”,夯实收入基数,为今后体制调整打基础。目前我盟全口径财政收入增幅较快,但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较缓,非税收入、政府基金的过快增长,盲目和擅自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由于政绩、业绩或责任目标考核等诸多因素造成的财政虚收和空转都不同程度削弱了地方政府财政实力,虚拟财政收入还将直接影响中央和自治区减少对地方财力补助,形成财力双亏,加剧财政收支矛盾。因此作为财政部门今后一是要继续加强与国、地税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加强税收征管,坚决维护税法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坚决制止随意出台各类税收优惠或变相优惠政策,及时清理优惠政策,已到期的优惠政策要立即停止执行。要严厉打击偷、逃、抗、骗税等违法活动,做到应收尽收。二是要认真做好新上重点工业项目税源调查,要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所有土地、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资金和国有资产经营收益都要纳入预算和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切实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三是要切实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目前,我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9%,比全区平均水平低4.4个百分点。由于财政汲取能力弱、导致可用财力减少,经济对财政贡献力不强,经济质量不高并制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此要下大力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培植财源,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迅速得到提高,财政状况得到根本好转。四是切实提高来自二、三产业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随着农业税政策的调整,来自一产的财政收入逐年减少,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把支持二、三产业发展作为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支持政策,切实提高二、三产业财政贡献率,提高财政汲取力,这样我们一方面要竭尽所能使财政收入不断增长,做大财政蛋糕,保证中央按收入水平调整体制能得到应得的份额,另一方面又要实事求是,不虚增高冒,保证中央按收支差短和按财力缺口确定转移支付补助时不吃空头。
(四)清理乡镇政府负债,解决政府运行错位和经济政策“悬垂”问题。由于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在财力分配上,分税制层层向上集中财力,而向下转移时,则是先留足中央的,再分配地方的,向下转移强权集中的财力,以各种项目名义向下投资,扶贫、开发、义教、天保、医疗等等每项投资都要求法定配套,另外,社会公益事业、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事务则是层层下划,最后到乡镇一级,乡镇承担着80%社会事务,却仅拥有不到10%的财力。基层政权建设没有充分的财力保障,经济运行无法与国家要求达到协调一致,财权与事权倒挂“悬垂”。中央政府在确定转移支付政策时也不尽合理,人为因素太多,努力节流减支可能因缺口小而得到补助少,相反刻意增大支出,造成收支失衡,财力缺口大可能会得到更多的补助。地方财政在不允许出赤字,又无权力发放债券情况下,财政向银行借款、欠发工资、挤占专项等等就无法扼止。目前乡镇债务主要有各级政府财政借款、国债转贷、农业开发、国内金融组织借款、向单位、个人借款、拖欠工资等直接显性债务;另外还有或有负债(间接负债或隐性负债)主要是政府担保性贷款,如担保的向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国内金融组织、单位、个人的借款、粮食企业亏损挂帐、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等,许多或有负债的最终偿还者仍是政府,财政风险愈日聚集,并向显性化转变,全盟负债总规模已高达43亿元,全部负债等于目前7年地方财政收入之和。当然为减少地方政府负债,降低财政风险,实现财政运行良性循环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央和地方都已经付出艰辛的努力。然而,由于体制、机制和历史原因使这些问题在短期内还很难得到解决。建议中央要加大政策调整力度,按“财权”与“事权”对称原则,合理划分上下级财力,健全扶持机制、按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减少或取消投资配比政策,增加贫困地区工资补助,实现其人均可支配财力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作为我们落后地区,各级领导要尽量摆脱事务性缠绕,腾出精力研究政策、争取政策、制定政策、落实政策,上下齐心解决政府运行“错位”,改善经济环境,推动经济创新,通过国家带动和内生聚集,提高财政自给能力,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
第二篇: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中文名
财政转移支付 外文名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基 础
各级政府之间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 主 旨
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 目录 形式
转移支付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二是横向转移,三是纵向与横向转移的混合。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由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构成。
财力性转移支付是指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中央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由地方统筹安排。财力性转移支付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等。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对委托地方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或中央地方共同承担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补助资金,需按规定用途使用。
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
2009年起,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简化为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两类。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是中央对地方的财力补助,不指定用途,地方可自主安排支出;而专项转移支付,主要服务于中央的特定政策目标,地方政府应当按照中央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为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政设立均衡性转移支付,包含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不规定具体用途,由接受补助的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统筹安排。[1] 原则
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前,我国做了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工作,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后才从西方引进了转移支付的概念。我国中央财政是从1995年开始正式实施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根据IMF《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的支出分析框架,政府转移支付有两个层次,一是国际间的转移支付,包括对外捐赠、对外提供商品和劳务、向跨国组织交纳会费;二是国内的转移支付,既有政府对家庭的转移支付如养老金、住房补贴等,又有政府对国有企业提供的补贴,还有政府间的财政资金的转移。一般我们称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的财政资金转移,是中央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地方政府重要的预算收入。在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分类就是分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现况
我国仍实行的不是很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事权尚未明确划分,财政支出的划分与事权是紧密联系的,难以确定标准的收支概念;二是我国的中央财政仍十分困难,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充足的财力支持;三是既得利益调整的力度过大,困难很大;四是由于体制、经济结构、自然环境和人口状况等因素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发展能力存在极大差别,致使通过转移支付实现地区均衡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五是基础性数据统计、收集有很大难度。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双向的资金往来关系,不仅包括上级对下级的拨款,而且包括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缴款。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 1.体制补助或上解 2.税收返还 3.专项拨款 现状
目前我国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包括财力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及体制补助四种方式。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又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乡财政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和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方式。按照转移支付形式的性质划分,转移支付又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1)税收返还、体制补助和结算补助,这几部分是1994 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性质是维护既得利益,是旧体制的延续,不具有均等化功能。
(2)一般性转移支付,是在支付过程中按规范和均等化的原则进行,这是国际上通常称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
(3)专项转移支付,服务于中央宏观政策目标,用于增加农业、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扶贫等方面的专项拨款,这些重点项目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但其核定并不规范,加之往往被层层截留和被挤占、挪用,其性质属于非均等化转移支付。
(4)其他转移支付,包括上述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三奖一补”转移支付等,其性质属于专项转移支付,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均等化的性质。
第三篇:什么是财政转移支付
什么是财政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是政府间的一种补助。它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提到了一些转移支付的概念。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是指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由上级政府安排给下级政府的补助支出。资金接受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安排资金用途。“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目标,以及对委托下级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专项补助资金。资金接受者需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
财政转移支付也称财政转移支出,本意是财政资金转移或转让。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预算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分级预算管理体制,上下级预算主体间、同级预算主体间的收支规模是不对称,转移支付制度就是均衡各级预算主体间收支规模不对称的预算调节制度。
转移支付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二是横向转移,三是纵向与横向转移的混合。
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原则是: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法治原则。
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前,我国做了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工作,1994年实行分税制体制改革后才从西文引进了转移支付的概念。我国中央财政是从1995年开始正式实施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
根据IMF《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的支出分析框架,政府转移支付有两个层次,一是国际间的转移支付,包括对外捐赠、对外提供商品和劳务、向跨国组织交纳会费;二是国内的转移支付,既有政府对家庭的转移支付如养老金、住房补贴等,又有政府对国有企业提供的补贴,还有政府间的财政资金的转移。一般我们称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的财政资金转移,是中央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地方政府重要的预算收入。在西方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分类就是分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转移支付原因:
原因之一: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非常低,在平均的税收努力下,所获得的收入并不足以去满足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的支出需要。
原因之二:提供公共物品中存在的外部性,会导致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原因之三:地方各政府在财政支出和投资中有其优先和侧重,而这与全国范围内通盘考虑的投资侧重,以及投资项目的筛选标准可能会有所矛盾。
我国目前仍实行的不是很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事权尚未明确划分,财政支出的划分与事权是紧密联系的,难以确定标准的收支概念;二是我国的中央财政仍十分困难,使转移支付制
度缺乏充足的财力支持;三是既得利益调整的力度过大,困难很大;四是由于体制、经济结构、自然环境和人口状况等因素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发展能力存在极大差别,致使通过转移支付实现地区均衡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五是基础性数据统计、收集有很大难度。
转移支付的方式:
(1)、体制补助,这是从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前的分级包干体制中保留下来的,这是一种无条件的转移支付。
(2)、专项补助,这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专项拨款,地方政府必须把这部分资金用于中央政府所指定的项目上。
(3)、税收返还,这是在1994年年全国推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后,为了保证地方政府的既得利益,实行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
(4)、公式化补助,从中央财政收入增量中拿出一部分资金,选择一些对地方收支影响较大的客观性因素及主观性因素,采用相对规范化的计算方法,实施对各地的转移支付。
第四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关于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邱益中(2009)认为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处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关系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特定政策目标时,所普遍采用一种财政再分配制度。上海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是伴随着上海财税体制改革实践同步进行的。张宪法(2005)认为对于转移支付中的若干内容,包括政府支出责任、收入划分、转移支付规模、估算办法等均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规定,甚至计算转移支付的一些技术性比例也用法律形式加以明确规定,而在我国对于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安排,存在许多的问题和漏洞,财政转移支付缺乏法律的支撑和保障,法律约束、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田发、黄燕(2010)提出了转移支付对控制行政成本的软约束,以及资金下达存在时间滞后问题,目前,市对区县转移支付资金一般要在当年的11~ 12 月份才能确定,影响预算安排的严肃性,造成区县财政在安排年初预算时,只能将估算的金额纳入预算进行统筹安排;区县财政需要隔年才能计算出区县准确的转移支付资金金额,影响全区的财力预测和区县财政调整预算的安排,削弱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杨聪杰(2006)认为分税制最突出的弊端就是导致了基层财政困难和地区间差距的日益扩大。其中转移支付制度的薄弱和不规范则是导致地区间差距拉大的因素之一。转移支付是为了实现均等化目标,而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推行的结果却与均等化的目标形成了冲突。我们必须借助国家财政的二次分配职能,建立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并加大规模和力度,尽量缩小区域财力差距,为新一轮的财税改革做好先决条件。统筹区域发展。上海市青浦区财政局(2007)认为“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适当赋予地方税收管理权限、调整财政体制和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正是为地方摆脱土地财政而提出的解决路径。上海财政局(2007)近日发布的《上海市财政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适当提高与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税种收入中区县财政的分享比例,适当降低与土地、房产直接相关的税种收入中区县财政的分享比例;调整优化土地出让金收入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分配办法。上海财政局(2007)在《上海深化市区(县)两级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研究》中则指出,计划经济下一些财政介入的一般性、经营性领域的事项患有严重的“政府依赖症”,目前仍然处于政府财政的给养之下;一些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产业或企业,财政在其发展初期给予适当的输血是完全必要的,但当其造血机制形成后,政府财政支出退出的步伐则相对缓慢;再加上一些原由财政全额承担的社会事业项目,在市场化过程中已有部分转化为准公共品或完全转化为盈利性商品,但政府财政支出尚未及时退出。上述情况使得两级政府在竞争性领域的公共支出规模仍然居高不下,中短期内公共支出“越位”现象难以消除。李小春、朱友国(2010)认为中国在五级政府的行政架构下,通过牢牢控制资金配置权,上级政府确保了下级政府的“听话”和政令的畅通。但由于层层委托代理关系导致信息严重流失,其代价必然是资金使用效益的下降。政府是由具体的部门和行政官员组成的。应当看到,政府官员也是追求个人效用的理性人。就官员个人而言,主管领域社会事业发展、审批决策、职务晋升等带来的成就感、职务消费乃至灰色收入等,都是其个人效用的来源。在存在多级政府、由行政主导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格局的背景下,必然会出现“财力逐级集中、支出义务逐级下放”的局面。
第五篇:什么是财政转移支付
什么是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狭义上财政转移支付是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广义上,还包括各级财政对企业和居民的转移支付,即财政补贴。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是指各级政府之间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或财政资金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再分配。这种转移支付形式一般有三种:一是中央政府将其预算收入的一部分向下转移给地方政府;二是地方政府将其预算收入的一部分向上转移给中央政府;三是同级政府之间一部分预算收入的相互转移。凡是相邻两级政府间的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力转移是狭义上理解的转移支付。在我国,从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基础上确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一种从狭义上理解的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政策工具性,是政府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运用转移支付手段介入社会和经济生活;不同时期的转移支付目标、方式和程度都具有政策性。(2)法定性,转移支付必须以法治为保障,转移支付是一种政府行为,必须服从全体人民的意志,依法行政。(3)财政资金转移的无偿性,在转移支付中资金的纵向或横向转移都是无偿的。(4)事权与财权转移的对称性,财政支出属于政府事权,要求相应的财权,两者应基本对称,上级政府转给下级政府的财权不宜过多或过少,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避免财政分配的不公。(5)转移内容的公开性,转移支付的财权、事权的界定,收支因素的考核以及转移支付的方式、方法、数量和操作等各个环节,不但要求法定性和公正性,而且要求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