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础教育专网建设使用情况汇报
宜君县高级中学
基础教育专网建设使用情况汇报
教育信息化是实施教育强市的重大举措,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我校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我校教育实践活动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既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先导。
我校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属经济贫困地区。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教育部和陕西省教育厅关于《陕西省基础专网建设》系列文件的要求,突出重点、协调推进,积极实施“资源中心”工程和“数字教育”工程,使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不断完善;教育专网覆盖了全校所有科室,资源中心建设初具规模;教学资源库容量超过100G。高中开展了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逐步普及;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和各项制度初步建立。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我校教育跨越式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发达地区相比,我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建立促进发展的保障体系 基础教育专用是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基础
硬件设施的配置、课程与资源开发、传输、使用及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为了做好指导、协调、实施和监督工作,我们从组织、人员、制度等方面建立促进发展的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2009年,我校成立了基础教育专网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校领导和有关科室的负责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校电教室,负责具体的实施工作。在深入学习和理解教育部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实质和任务以后,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找准工作的定位,提出了“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高起点、低投入、重实效,利用教育专网建设我校校园网,构造教与学的信息化平台的工作思路。
2.人员保障。技术是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工具性要素,技术只有为人所使用才能转化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动力。从 2009年开始,我校每年都安排一定的信息技术教师参加省市级培训,为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智力的储备。
3.制度保障。一是建立组织协调机制。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涉及教育系统与社会、教育系统内部的各个部门以及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人员之间的组织与协调,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利益与责任共存的工作机制,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有力保障。我们无论在工程建设,还是在高考监控、常规成绩统计、高中地理、生物网上考试等信息化应用方面,与相关部门建立协商机制,形成了关系融洽、步调一致、优质高效的工作群体。我校建立了高中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制度,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督导评价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二是建立了常规管理制度。如机房值班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发布管理制度等。
二、从实际出发,适度超前,夯实基础教育专网使用 1.电脑室的建设。
2009年,为保证学生上课一人一机,我校多方筹措资金,在原有微机室的基础上又建成一个微机室,同时,建成一个学生微机组装室,把原有配置较低导致速度缓慢、开机等待的时间太长、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死机、软硬件兼容性差的微机淘汰,大大教学的效率,我们本着“保护现有硬件资源,节约开支,优化软硬件环境,完善管理,拓展应用”的原则进行改造,并组织我校的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学习,自己动手实施升级改造。现在,改造后的电脑室较好地解决了以前存在的问题,使教育专网的使用,、息技术课堂教学、计算机兴趣小组、各种计算机培训,高中报名得以保障.2.网络和网络安全建设。
在使用教育专网建设方案的时候.我们就注意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问题。我校局域网己经覆盖到每一间教室和办公室,同时可以链接到INTERNET和教育专网,使教师能更好的在教育专网平台上传和下载资源,在光纤终端我校使用的双功能路由器上安装多功能防火墙,同时在学生机上安装还原软件,使电脑的维护率降低,学生使用时可以自己撑握更多的资源获取的方法.3.多媒体教室的建设。
多媒体教室是使用教育专网资源的重要场所,在教室中安
装多媒体教学平台,是信息技术进课堂最基本的设备。2009年,我校自筹资金,为学校建设了三个多多媒体教室,2010年,我们申请资金,为15个教室配备了投影仪,同年为课任教师配备的笔记本电脑,为基础教育专网资源使用提供了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
三、统筹安排,分类推进,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库 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教育专网建设的核心任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自定了,教育资源使用和管理办法, 具体工作如下:
1.网上众多的教育网站是自建资源库重要的资源来源。特别是有些教学学科类的教师个人网站,对于某一门学科的资料收集比较全面,教学资源、教案和课件都有,这些网站对教学资源都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将这些资源导入资源库比较方便。可以将这些网站的有关资源下载,然后加入资源库中。
2.各类教育光盘是由各出版社出版的正式电子出版物,品种较多,比如教育论文、多媒体课件等多有涉及,而且比较权威。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育光盘,将其中的资源导入资源库。
3.每所学校都积累了大量的电教资料,如教学示教录像片、教学音带和各种扩展学习的音像资料等。平时,由于受学习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这些音像资料的利用率是比较低的,现在可以将这些音像资料转制成数字文件加入到资源库中,教师通过校园网就可以随时地调用这些教学资料供教学中使用,学
生也可以在个性化的学习中随时使用这些音像资源。
4.教育软件主要分成辅助教学软件和教学管理软件两大类,对于其中的一些资料性软件可以将他们的教育资料导入资源库。比如,有一个英汉词典类的教育软件,其数据是保存在文本文件中的,那么,将文本文件转换成资源库的数据库格式,这样就可以导入资源库了。
5.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须由全体教师共同完成。通常学科教师是这类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课件。例如我们学校对青年教师定下每学期“五个一”要求,即“一篇论文”、“上一节网络课”、“一个优秀课件”、“一张试卷”、“读一本名著”,这样资源的选择也就多了。
四、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我校基础教育专网使用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下大力气切实加以解决。一是使用教育专网后期的经费投入不足。教育专网建设使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信息资源等软件建设。二是师资队伍素质偏低,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者,教育专网的使用对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我校现有的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一新的要求。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深,要接受新的思想观念还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教育专网的使用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信息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善于将网络上新的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教学的新动向,以新的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
2011年9月27日 6
第二篇:陕西省基础教育专网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名单
附件1:
陕西省基础教育专网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名单
(96个)
西安市(12个)
西安市教育局
西安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
西安市第一中学
莲湖区教育局
碑林区教育局
临潼区电化教育中心
长安区电化教育中心
阎良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高陵县电化教育中心
周至县教育局电化教育工作站
新城区电化教育中心
宝鸡市(11个)
宝鸡市教育局
宝鸡市电化教育馆
渭滨区教育体育局
陈仓区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中心
凤翔县教育体育局
岐山县教育体育局
眉县城关中学
陇县教育体育局
麟游县电化教育中心
凤县教育体育局
太白县电化教育中心
咸阳市(10个)
咸阳市教育局
咸阳市电化教育馆
渭城区教育局
乾县电化教育中心
兴平市教育局
泾阳县电化教育中心
永寿县监军镇古屯完小
淳化县教育局
陕西省彬县中学
旬邑县城关中学
铜川市(5个)
铜川市教育局
印台区电教中心
耀州区教育局
宜君县太安中学新区裕丰园小学
渭南市(8个)
渭南市电化教育馆
临渭区教育局
华县电化教育中心
潼关县教育局
韩城市电化教育中心
华阴市教育局电化教育中心
澄城县电化教育中心
高新区电化教育中心
延安市(11个)
延安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
陕西延安中学
延长县电化教育中心
甘泉县电化教育中心
黄陵县电教仪器站
安塞县高级中学
志丹县电化教育中心 洛川县中学
延川县电化教育中心 富县电化教育中心 延长县小学
榆林市(8个)
榆林市第十中学 榆阳区教育局
神木县电化教育中心 陕西省府谷中学 定边县电化教育中心 靖边县第六小学 陕西省米脂中学 清涧中学
汉中市(9个)
汉中市教育局
西乡县教育体育局 略阳县教育体育局 宁强教育体育局 佛坪县教育体育局 南郑县电化教育中心 留坝县电化教育中心 开发区教育办公室 汉中市陕飞二小
安康市(9个)
安康市电化教育馆 石泉县教育体育局 旬阳县教育局
平利县电化教育中心 汉阴县电化教育中心 宁陕县电化教育中心
汉滨高级中学
紫阳县双桥镇初级中学 岚皋县城关小学 商洛市(8个)
商洛中学
洛南县教育体育局 商南县教育体育局 丹凤县教育体育局 山阳县教育体育局 镇安县电化教育中心 商州区刘湾初级中学 柞水县杏坪中学 杨凌示范区(1个)
杨陵区电化教育中心
石油普教中心(1个)
西安市第六十六中学 省级单位(处室)(3个)
陕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二处 陕西省教育厅财务处 陕西省电化教育馆
第三篇:基础教育先进个人汇报材料
基础教育先进个人汇报材料
我是黎民居中学的一名教师,专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1991年参加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现任黎民居中学教务主任,但仍坚持在教学工作第一线。二十年如一日,无私奉献,锐意进取,为农材教育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先后被评为“河间市教学标兵”、“河间市先进个人”、“沧州市级骨干教师”等。
一.无私奉献,润物无声
好行为决定好习惯,好习贯决定好命运,好命运决定好的人生。中学生正处于青春不稳定期,如何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关键是抓好学生的业余行为习惯,我每天早晨,总要在校园里巡视几圈,到各班上看一看,督促孩子们及时进行早读,发现一些不良现象及时解决,如果有生病的同学,就及时把学生领到医室去看医生。中午和傍晚放学后,也要在学校巡视几圈,哪个班上的门窗关不好了,主动帮学生关上,学生的自行车出问题,及时帮学生修理好。
一天早上,我正在巡视,几个男生向我反应,在上学的途中有一个蒙面的社会青年拦截上学的一个女生,并把女生推到了路旁的沟里,女生大声呼救,这几个男生听到呼救后,马上跑了过去,吓得那个男青年跑掉了。我听了后,马上找到那个女同学,安慰了那个女同学后,马上让一个男同学领我到出事地点看了看,然后通知了女生的家长,和孩子的家长一起到派出所报了案。
二.认真履行教务主任的职责,当好校手的助手
每学年开学前,我都要按照河北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标准编排好课表,划分好班级,开学后及时下发到每个老师手中,让每个老师都能上好开学后的第一课。及时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和教研计划,并准时按计划开展各项工作。
每学期里,不定期的检查老师们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听评课记录、教研记录情况,并作有详细的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和老师沟通,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宗旨,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有的老师思想上有疙瘩,及时和老师谈心,老师遇到困难,主动去帮助。遇到老师有病假、事假,及时把课调好,一旦调不开,我就自己替老师去上课。我就是这样,急教师之所急,帮老师解决后顾之忧,和老师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创设一支和谐、团结、奋进的团队。
为了更好更快的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提出了“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口号,鼓励老师们及时组织好周考和月考,及时找出教学中的差距和失误,不断的完善自己。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期中、期末考试,每考完一次,都要做一次成绩分析,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及时加以改进。及时督促老师们写好试卷分析,把握试题的方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为更好的服务学生做准备。
三.加强校本教研,和老师们一起成长
教学工作只有在教研中不断的创新,才会有更多精彩的课堂。如何提高教学与研究的实效性,使之成为我们教师学习、探讨、互动交流的理想阵地?我校在进行了大量听评课的基础上,让老师们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情况,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难问题,然后让教研组根据老师们提出来的这些困惑和疑难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各教研组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对这些困惑和疑难问题进行研讨,每个老师各抒己见,然后统一意见,找出较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再由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实验。每次教研活动我都和老师们一起交流,一起讨论。另外,为了更好的激发老师们的教研热情,使教研活动更加深入,我校在原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在网络博客上推出了“每周一话题”网络特色教研活动,这样,教研活动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了,每个老师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到博客上进行研讨,可以不定时的发表自己的言论,这样不但拓宽了教研的渠道,而且能更好的保存资料,积累老师们的经验和教训,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下,我校教师的业务水平有的显著的提高,老师们的课堂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的因激情而生动;有的因生动而精彩;有的因细腻而感人;有的因宁静而致远;近几年来,先后有多名教师参加河间市或沧州市级的汇课比赛,其中李亚楠、张书芹、李同新、郑艳茹等老师都在沧州市级汇课中获得一、二等奖。
四.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创造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 我们在思考怎样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思考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要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成长的环境,打造书香教室。每学期初都要引导并督促各班主任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每个班都制定了班训、班级口号、班级奋斗目标、班级誓言、班歌等,开设了小小展台、大手拉小手、一帮一,队队红等活动板块。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起到了以情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五.加强家校联系,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
学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为此,每学期初,我校都要组织一次家长座谈会,让每位家长不但了解每个孩子在校的表现,更让每位家长懂得一些关于教育孩子方面的知识和理念,也让每位老师了解每个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以便更多的发展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赏识的眼光去看每一个学生,赏识的目光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让学生赏识中快乐的成长。
在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正朝着积极健康的一面不断的发展,但不管是做为一名老师还是做为一名教导处主任,我做得还远远不够,以后我会更加努力,为了自己所从事的和所追求的事业,再苦再累,我也将无怨无悔!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情况的汇报
面朝课改 春暖花开
---涟源市伏口镇中心学校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情况的汇报
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伏口镇中心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悉心关怀!伏口镇位于涟源市西北部,总面积182.7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是典型的山区。伏口镇中心学校是涟源市规模最大的农村初级中学,现有教师84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 8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0人,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6人。全校共有班级24个,在籍学生1255人, 建筑面积24790平方米,占地面积36900平方米。自2006年启动课改,特别是2010年9月被认定为湖南省基础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学校以来,学校确立了“认识课改、研究课改、推进课改”的工作思路,秉着“学校规范化加特色,教师整体化加特点,学生全面发展加特长”的办学思路,致力于“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让每一位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在打造山区特色课改学校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五环渐进式课堂模式”已具规模,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初显成效。
一、植根课改理念,营造浓厚氛围
(一)合力推广课改。自课改启动以来,多次邀请省市领导、专家对予以全程关注和具体指导。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伏口镇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课改工作专题会议。家长委员会和社会监督员定期召开会议,构建了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课改网络格局。
(二)转变教育观念。严格执行《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办学行为的规定》(湘教发„2009‟36号),全面规范办学行为,按规定控制班额并实行均衡编班,不办重点班或奥赛班,统筹配备教师。倡导推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开展分层教学和走班教学。着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的课堂教学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每期开展“同读一本书〃你我共成长”活动,内化教师自觉课改行为。
(三)营造课改氛围。强化校风班风建设,努力打造积极向上和乐于奉献的教风,倡导刻苦勤奋、学而不厌的学风。打造“燕语廊”文化阵地,及时发布课改信息。充分利用学教学楼、食堂、寝室等空间,张贴课改材料及文件图片,宣传课改动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张扬个性、放飞梦想的校园文化,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营造了浓厚的课改氛围。
(四)改善办学条件。从2010年到2015年,共投入960余万元新建了学生宿舍和科教楼,改造了教学楼。重新装配了电脑室、舞蹈室、美术室、电子备课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功能室。配备了电脑220台、投影仪电子白板28套。添臵了1400余套标准的学生课桌凳。学校办学条件的全面改善,为教师安心工作、潜心课改和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拓展课改视野。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扩大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素养和业务水
平。5年来,先后组织部分教师到岳阳市许市中学参加了10多次体验式培训,到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江苏省洋思中学、株州市景弘中学学习观摩120余人次,引发课改思维嬗变。
二、精心组织实施,稳步推进课改
(一)强化制度保障
制定了教学常规管理、集体备课、听课、作业批阅、业务学习、学科组月评价、教研组评比、教研成果奖励、家校联系、教师岗位考核、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提升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等制度。
(二)严格课程开设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义务教育课程设臵实验方案》的要求,严格遵循课程计划,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品德、科学、技术、音乐、美术、体育、健康教育等课程,不随意增减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加强了实验、实践、校本类课程的开设与实施。结合实际开设了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课,构建具有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三)改变备课方式
在新课改的探索中,学校从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入手,积极推行集体备课、个性备课、课后再备课的“三级备课制”。“三级备课”的实施,既集中了教师集体智慧,又能使教师吃透学情,尽可能彰显个人教学风格。
(四)创新教学模式
借鉴书法“临摹”、“破帖”、“入贴”训练路径,致力于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构建适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2010年,逐步形成了“有效预习、合作探讨、优化训练”的教学流程,有效地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厌学心理得到了改善,特别是独生子女和农村留守学生的孤僻性格得到了较好的改变,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升。2011至2013年,认真总结前段课改经验,结合学情和课改走势,初步确定了“四阶段八环节”模式,主要体现“有效预习,合作交流,精当点拨,当堂训练” 四个阶段,“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学习目标、学生自学与预习主要学习内容、小组讨论与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课堂小结与评价等八个教学环节。2014年,融入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学段特点,确定了“练习反馈、自学讨论、展示提升、梳理巩固、达标抽测”的“五环渐进式课堂模式”,努力实现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转变,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内求实效。
(五)完善评价机制。一是改变了对教学的评价。制订了《课堂评价表》、《教师上课情况反馈表》,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与反馈,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具体细化到了每个环节,并进行量化打分。二是改变了对教师的评价。制订了《教师岗位量化考评细则》,从师德表现、岗位职责的履行、课堂教学、校本研修、教学效果等方面综合评价教师工作。三
是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制订了《学生综合素质达标考评细则》、《三好学生评定方案》、《一日常规三字经》、《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方案》等制度,从学生行为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身体素质、个性特长发展等方面进行达标考评,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六)狠抓教学常规
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制度,督促教师认真做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质量检测、听课评课等教学工作,规范了“备、教、批、辅、考”等环节的行为,并进行教学常规检查和教师备课、作业批改的抽查。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科目,严格控制课外作业时量,不随意增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
三、拓展多维空间,力求全面发展
(一)努力开发校本特色课程
依据学生的兴趣、特点、需求和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制定科学规范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方案,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安全知识课程、禁毒知识课程、文明礼仪课程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立了计算机、美术、舞蹈、田径队、篮球队、文学社等,为学生搭建了展示风采、提升能力的平台。强化国学经典教育,开展传统诗词教学。结合伏口地域特点,挖掘梅山文化深厚内涵,邀请当地民间梅山文化爱好者,组建文学社,共编印《梅山文学》 11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课间操和眼保健操,保证学生每天在校锻炼1小时,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
(二)扎实开展校本研训
学校建立健全了“教师自主研修、团体协作、学校管理者专业引领”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形成了“在反思中成长,在互动中提升,在实践中发展”的校本教研格局。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培训制度,做到有计划,有总结,组织开发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优秀教学案例为载体的培训课程,思路清晰,重点明确,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每期组织一次优秀教学设计(教案)评选活动,教研组(备课组)每周组织小课题研讨活动,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大力推进信息化教育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配备好“班班通”、电子白板,推进“三通二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系统全面的优质教育资源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上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活动,以充分挖掘所有教师的教学潜能,聚合老师的教学智慧,确保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加强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四、课改优势凸显,特色初露峥嵘
五年来,课改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师成长步伐明显加快,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办学品位阔步提升。
(一)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强力推行“五环渐进式课堂模式”,变“课堂灌输”为“课堂探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2010年以来,全校共有140余人荣获娄底市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其中国家级奖26人次。田径代表队荣获涟源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初中组“十连冠”,并4次荣获娄底市初中组第一名。学生文艺节目荣获涟源市一等奖及以上奖励近70人次,学生在各级刊物发表作品140余篇,新星文学社被评为全国百强文学社团。在2015年全省中小学“两型在我心”征文活动中,2人获得了一等奖并参加颁奖典礼。上省示范性高中分数线人数、普高录取人数名列全市前列,龚石同学,吴美和同学分别获得涟源市2012年、2015年中考总分第一名。
(二)教师素养整体提升。课改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优化和提升,教师教学思想与角色发生根本转变,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生进师退。教研课、同课异构、教学讲座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2010年以来,18位教师荣获国家级、省级表彰奖励,40余人次荣获娄底市级表彰奖励,50余人次在市级以上教学比武(赛课、优质课竞赛)中获奖,60余教师在各类教育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270余篇。
(三)学校特色逐渐彰显。学校承办娄底市教育教学现场推进会2次,涟源市学校管理、教学研讨会6次,结对帮扶4所薄弱学校。据不完全统计,岳阳、常德、永州、邵阳、益阳等市州80余所学校2600余人次到校观摩学习,在娄底市乃至湖南省内产生了一定影响。20余位教师金30次在省市骨干教师培训班、学科教学研讨会上就学校管理、教研课改、学科教学等进行交流,较好的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湖南日报》、《湖南教育》、《娄底日报》等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定为“娄底市示范性初级中学”,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 娄底市规范汉字书写特色学校”、“ 娄底市经典诵读学校”等40多项称号。
目前,我校课改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在课堂模式的创新、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任重道远。因课改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配备难以到位等多方面的原因,课改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学校今后要去研究与实践的重大课题和努力方向。
谢谢大家!
第五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本,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教研室的具体指导下,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它蓬勃的动力,带来学校各方面的显著变化:学校特色逐渐彰显,教师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赢得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下面就我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由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教导处组织、协调全校的课改工作,制定课改的整体规划。
2.全力推进集体备课
为了做到资源共享,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节省时间,减轻压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行集体备课。教导处安排好主备课教师轮流表,每次集体备课由主备人主持,其他教师为辅备教师,积极参与讨论。
3.以全科合格率为抓手
我校注重学生的均衡发展,倡导“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采取“填空式”教学,针对学生的薄弱科目,因材施教。
4.注重德育过程,增强育人效果
学生德育工作一直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我校以“勤奋学习,快
乐生活,健康成长”为中心,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各年级
学生的德育工作重点。
5.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年宫活动
结合学校实际,立足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少年宫设置成立
了德育类、球类、棋牌类、书画类、剪纸制作类、舞蹈类等十八个活
动兴趣小组,并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活动。
6.课改中的困惑与反思
新课程的评价与现行的应试教育的两重性越来越明显,使教师面
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造成教师身心疲惫,给教师自身和学校工作带
来影响。
通过这次检查,我们将紧抓机遇,凝心聚力,扬长补短,力争上
进,打造农村中学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