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管理规定
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管理规定
(2012年5月28日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2年6月2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75号公布 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政府信息共享,提高政府整体行政效能,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广州市信息化促进条例》,结合本市政府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机关提供和共享政府信息的行为,适用本规定。
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行政机关委托行使行政权力的本市组织提供和共享政府信息的行为,依照本规定执行。
本市行政区域内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金融、电信、公共交通等公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时提供和共享政府信息的行为,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基准信息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在其管理或者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标识性、基础性和稳定性的政府信息,是用来确定对象和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信息。
本规定所称的政府信息共享平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是指为政府机关之间信息共享提供支撑的信息平台。
第四条 政府信息共享应当遵循依职能共享、规范有效、及时完整、合法使用、保障安全的原则。行政机关之间无偿共享政府信息。
第五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政府信息共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和政府信息共享有关的重大问题。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政府信息共享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建设政府信息共享技术平台,管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基础设施,会同质量技术监督机关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定期对政府信息共享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其他行政机关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政府信息采集、更新和共享工作,并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要求,合法使用所获取的共享信息。
第六条 行政机关的信息采集、目录编制、交换共享、运行维护等信息共享全流程工作经费,纳入本机关电子政务费用,由各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二章 政府信息共享平台
第七条 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要求,编制机关政务信息目录,并报送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同级政府各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及其可供共享的信息和共享需求,编制政府信息共享目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政府信息共享目录应当包括政府信息的共享内容、共享方式、共享范围、共享频率和时效要求等内容。
第九条 行政机关可供共享的政府信息和共享需求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报告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各行政机关可供共享的政府信息和共享需求的变化等实际情况,及时对政府信息共享目录进行调整更新,其中对于减少政府信息共享目录中信息的,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第十条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统筹建设市级政府信息共享平台,为市级行政机关提供信息共享服务。
各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统筹建设区、县级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为区、县级市行政机关提供信息共享服务,并与市级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对接。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政府信息共享平台的日常管理和运行维护,加强共享政府信息的日常管理,确保政府信息共享平台的正常运作。
第十一条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统筹自然人、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和不动产、证照及其他共享信息库的建设。
其他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履行职责需求,统筹建设管理本行政机关的专业数据库。
第三章 信息采集
第十二条 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国家、省和市电子政务总体规划和本机关工作实际要求,在职能范围内采集信息,明确信息收集、发布、维护的规范和程序,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完整、及时。
第十三条 行政机关采集政府信息应当遵循依职能采集,谁采集、谁更新,保障数据来源唯一性的原则,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方式从其他行政部门获取的信息,不得重复采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制定基准信息目录,明确基准信息采集和提供的责任机关,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为行政机关提供基准信息服务。第十五条 行政机关应当利用信息技术,将采集、产生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将具备条件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并通过数据库进行管理。
市、区、县级市档案管理机关负责对行政机关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制定电子文件档案归档、移交、接收制度和标准并组织实施,实现以传统载体保存的公文、档案、资料等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
行政机关应当指定专人负责电子文件移交归档工作,将电子文件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列入机关文书处理程序和相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并在每年6月30日前将上一年度的电子文件移交同级国家档案馆。
第四章 提供和获取
第十六条 行政机关采集的政府信息,属于政府信息共享目录之内的,应当依照本规定中的相关标准和程序,直接接入政府信息共享平台。
行政机关向政府信息共享平台提供的信息,事先应经过保密审查,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其中自然人信息应当以法定身份证件作为标识提供,法人及其他机构信息应当以组织机构代码作为标识提供,没有组织机构代码的市场经营主体应当以营业执照作为标识提供,以便信息的共享使用。
行政机关以其他途径提供经常性共享信息的,应当报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行政机关应当对所提供的共享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其中电子证照、文书类信息应当进行实时更新,其他业务信息应当在产生后3日内进行更新。
情况特殊的,行政机关应当在向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后,至少每季度第一个月的前10日内更新1次。
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应当依职能获取本机关履行职责所需要的共享政府信息。行政机关获取共享政府信息应当优先通过政府信息共享平台进行。
第十九条 行政机关要求获取的共享政府信息属于政府信息共享目录之内的,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目录规定在政府信息共享平台上开放相应的访问权限给需要共享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即时完成共享实施。
行政机关要求获取的共享政府信息属于政府信息共享目录之外的,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提请同级人民政府做出决定。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应当共享的,提供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应当自决定做出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政府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
第二十条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保密、公安等机关制定政府信息安全工作规范,建立应急处理和灾难恢复机制,制定事故应急响应和支援处理措施。
行政机关应当加强日常联调工作,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政府信息共享有效进行。
第五章 信息使用
第二十一条 市级行政机关应当将依职能采集、产生的信息按照职能和行政区划经由市、区(县级市)两级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共享给区、县级市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应当依职能使用本机关获取的共享政府信息。
第二十二条 行政机关对共享的政府信息内容有异议的,应当向市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复核申请。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接到信息内容复核申请后,在3个工作日内对异议信息进行核查,并根据核查情况作出确认或者更正。对非技术性原因产生的信息差异,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知信息提供机关,由信息提供机关在3个工作日内对异议信息进行核查,并将核查结果报送市信息化主管部门;核查结果与原信息记载不一致的,信息提供机关应当对相关数据进行修改。
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关应当将共享的文书类、证照类政府信息加盖电子印章,以保证信息的不可更改性。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保障措施,使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在行政机关查询获取文书类、证照类政府信息作为办事依据和执法参考时同步生成数据快照等电子凭证,以明确共享信息的时间状态。
第二十四条 行政机关通过政府信息共享平台获得的加盖电子印章文书类、证照类政府信息,与纸质文书具有同等效力。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共享的政府信息法律效力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行政机关可以将通过共享方式获得的文书类、证照类等政府信息作为办事和执法依据。
行政机关可以通过电子方式确认的事项和获取的材料不得要求行政管理相对人自行确认并提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 行政机关未经信息提供机关的同意,不得自行向社会公众发布或者公开所获取的共享政府信息,不得自行向其他行政机关提供所获取的共享政府信息,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内的信息除外。
第六章 安全保障
第二十六条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规定,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障政府信息共享活动的安全。行政机关应当加强政府信息安全管理,制定信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做好信息安全防范工作。
任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泄漏从政府信息共享平台获取的涉及公民个人隐私或者法人和其他组织商业秘密的政府信息。
信息化主管部门和信息使用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得擅自更改共享的政府信息。
第二十七条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对共享信息库进行同城及远程异地备份。
第二十八条 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共享信息,按照共享条件提供信息,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确保信息的可用性、安全性、完整性。
第七章 监督考核
第二十九条 行政机关应当制定政府信息共享内部工作程序、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政府信息共享工作。
第三十条 行政机关每年应当向信息化主管部门提交共享信息使用情况,由信息化主管部门汇总并定期通报。
第三十一条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监察机关对政府信息共享工作进行监督和绩效评估,并定期进行通报。
第八章 争议处理和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行政机关拒不按照政府信息共享目录或者同级人民政府的决定提供政府信息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第三十三条 行政机关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行政机关有权向信息化主管部门投诉。信息化主管部门接到投诉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反馈投诉单位。
第三十四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政府信息共享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责令立即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篡改政府信息内容的;
(二)泄漏政府信息内容侵害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
(三)拒绝提供或者故意拖延提供应当共享的政府信息的;
(四)对共享信息的使用超越了履行职责的必要范围的;
(五)未及时更新相关信息的;
(六)故意隐瞒机关目录信息的;
(七)其他违反本规定的行为。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深圳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
深圳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
深圳市政府令第156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以及法律、法规授权或受行政机关委托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组织(以下简称信息公开责任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政府信息公开是指信息公开责任单位依照规定程序和方式公开其规范性文件、行政措施、行政决定及其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责或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得或掌握的依本规定应公开发布的文件、数据、图表等信息的活动。
第三条 政府信息公开应当遵循合法规范、完整统一、真实有效、及时准确的原则,应当遵守国家保密制度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 信息公开责任单位提供政府信息,除按照有关规定收取介质成本费用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
第五条 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室)负责组织和指导市、区政府工作部门和街道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各政府部门行政首长为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第一责任人。
第二章 公开的内容 第六条 信息公开责任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报同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室)备案,并主动以适当方式将目录中的信息予以公开。
第七条 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依据本规定,要求有关信息公开责任单位向其公开该单位除主动公开以外与其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依法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
第八条 涉及下列内容的政府信息不予公开:
(一)属于国家秘密的;
(二)涉及商业秘密的;
(三)涉及个人隐私的;
(四)与行政执法有关,公开后可能影响检查、调查、取证等执法活动或者会威胁个人生命安全的;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不得公开发布的其他政府信息。信息公开责任单位的保密机构应当对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予以审核。对于尚未确定是否属于国家秘密范围的政府信息,应暂缓公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对其性质予以确定后,再予以保密或公开。
第九条 主动公开事项内容发生变化的,信息公开责任单位应当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和资料,保证信息资料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三章 公开的方式和程序
第十条 依本规定第六条公开的政府信息,信息公开责任单位除应当通过政府网站公开外,还应当根据有关规定或实际情况通过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新闻媒体、告示牌、通知书等一种或多种有效方式公开。
第十一条 信息公开责任单位必须按照深圳市政府门户网站(www.xiexiebang.com)的要求及时发布其职责范围内的政府信息。
信息公开责任单位应构建相应的业务网站(页),并保证其所发布政府信息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完整性,所公布的内容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更新。
第十二条 属主动公开目录内的政府信息,信息公开责任单位应当在信息生成后按照有关规定,在时限要求内及时全面公开。
第十三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根据本规定第七条要求获得政府信息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持有效证件,向相关单位提交书面申请。
申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姓名或者名称、身份证明、联系方式;
(二)所需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
(三)申请的理由。
申请人应当保证将所取得的信息用于合法用途。
第十四条 收到申请的单位应当对申请予以登记,并根据下列情况及时予以答复:
(一)属于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可以获得该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二)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不予公开并说明理由;
(三)不属于受理机关掌握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能够确定该信息掌握机关的,告知联系方式;
(四)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
(五)申请公开的内容不明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更改、补充申请。
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除可以当场予以答复的外,接受申请的单位应当自登记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答复或通过电子邮件予以答复。
第十五条 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信息公开责任单位不予公开某一政府信息提出异议时,相关单位负有举证责任,说明不予公开该政府信息的理由、法律依据、救济途径和期限。
第十六条 有关单位答复申请人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不得违反规定以变相有偿服务的形式提供。
第十七条 信息发布责任单位应建立和完善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程序,明确责任。
第四章 监督和救济
第十八条 信息公开责任单位每年应当向本级或者上级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报告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该单位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和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的总体统计情况;
(二)就政府信息公开提出复议、诉讼和申诉的情况统计及其处理结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改进的方案;
(四)其他应当报告的重要事项。
第十九条 市、区监察部门应当对政府信息公开实行全过程监督,对违反本规定的,责令其限期改正。
第二十条 政府信息公开应依法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市、区监察部门和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可以聘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其他社会人士担任监督员。
第二十一条 信息公开责任单位违反本规定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向市、区监察部门或信息公开主管部门投诉。有关部门接到投诉后,应及时调查处理,并给予答复。
第二十二条 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每年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综合考核,并委托权威中介机构对政府信息公开情况进行专业评估,及时公布考核和评估结果,并对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更新情况和公众的反映等。具体考核标准另行制定。
第二十三条 信息公开责任单位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监察部门会同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对该单位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给予纪律处分:
(一)未将应当公开的事项及时公开的;
(二)公开的信息内容不真实、不全面的;
(三)不按规定的方式公开应当公开的事项的;
(四)对本单位所公开信息的内容未按规定更新的;
(五)不按规定要求为有关单位和个人查询复制有关资料提供协助的;
(六)对于监督检查机关责令整改的问题,拒不整改的;
(七)泄露国家机密的;
(八)违反规定乱收费的;
(九)对投诉、调查人员打击报复的;
(十)其他违反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应给予行政纪律处分的。第二十四条 信息公开责任单位隐匿或提供虚假的政府信息,或者泄露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第二十五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信息公开责任单位拒绝公开与其利益有密切关系的政府信息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有关规定申请复议。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信息公开责任单位应当依据本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适用于本单位的政府信息公开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深圳市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办法》和《深圳市行政机关政务公开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第三篇:南京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
南京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各级政府机关公开政府信息的活动。本规定所称政府机关是指各级政府和县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及其依法设立的派出机构、县级以上政府依法设立的派出机关以及其他依法行使行政职能的组织。
本规定所称政府信息是指政府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制作、形成、获得或者掌握的以纸质、胶卷、磁带、磁盘以及其他各种载体反映的内容。第三条市政府办公厅是本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全市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各区县政府办公室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辖区内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第四条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政府机关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依法、及时、准确地公开各类政府信息。政府信息公开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第五条政府机关提供政府信息,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不得收取费用。第二章主动公开第六条政府机关对符合下列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
(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三)反映本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
(四)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第七条政府机关应当依照本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具体内容,并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一)管理规范和发展计划方面
1、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及其他政策规定;
2、政府机关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事项;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执行情况;
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
(二)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方面
1、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促进就业、优抚救济、计划生育、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2、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
3、影响公众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疫情、灾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
4、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情况;
5、各级政府机关向社会承诺办理的事项及其完成情况;
6、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情况;
7、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
(三)公共资金使用和监督方面
1、政府财政预算、决算及其执行情况,重点项目财政资金安排情况;
2、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标准及实施情况;
3、公共财政投资建设项目的公开招标、中标及其建设情况。
(四)政府机构和人事方面
1、各级政府机关的机构设置、职责权限、工作分工、办公地点、通讯方式等;
2、政府领导组成人员及其分工情况;
3、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招考、录用以及公开选任干部的职位、条件、程序、结果等情况。
法律、法规对前款事项的公开权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条镇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并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一)贯彻落实农村工作政策的情况;
(二)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宅基地使用的审核情况;
(四)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
(五)债权债务、筹资筹劳情况;
(六)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发放情况;
(七)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
第九条政府机关拟作出下列涉及公众重大利益或者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事项时,在制定过程中,起草机关或者决定机关应当采用听证会、论证会或者在媒体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充分听取公众意见:(一)本市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和规划计划;
(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大事项;
(三)教育、医疗以及供水、供电、供气、城市交通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项收费价格的调整;
(四)环境保护和自然、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
(五)其他依法应当通过听政会、论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公开征求意见的事项。
第十条涉及下列内容的政府信息不予公开:第四篇:广州医疗机构管理规定
广州市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广州市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的质量管理,保障人体用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事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在药品采购、验收、储存、养护、调配、使用等环节的质量监督管理。
医疗机构配制(含委托配制)以及调剂使用制剂的质量管理,按国家、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市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各区、县级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人员与制度
第四条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当设置药事管理组织并明确职责,下设药品质量管理小组;其他医疗机构可以设置药事管理组织,配备专职或兼职药品质量管理人员。
第五条 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药品质量的管理负总责。
分管药品质量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具有专业技术职称。
(一)三级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负责人应当具有药学专业或者药学管理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且具有副主任药师(含本级,包括副主任中药师,下同)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二)二级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负责人应当具有药学或者药学管理专业专科以上学历并且具有主管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三)一级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负责人应当具有药学或者药学管理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并且具有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四)农村卫生站药品质量管理负责人应当由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或者经注册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乡村医生担任。
(五)其他医疗机构的药房负责人应当具有药士以上(含药士和中药士)技术职称,或者具有中专以上药学或相关专业(指医学、生物、化学等专业)的学历。
第六条 除本条第二款以外的医疗机构,审核或者调配处方应当由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或者执业药师担任。核医学科必须配备医学院校核医学专业毕业或经核医学专业培训的核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使用放射性药品。
农村卫生站审核或者调配处方应当由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或者经注册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乡村医生担任。
第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下列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和考核制度执行情况,做好相应记录并建立档案:
(一)药品质量管理责任制度;
(二)人员培训制度;
(三)人员健康状况管理制度;
(四)药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五)药品质量信息管理制度;
(六)药品储存、养护管理制度;
(七)药品计量器具及储存、养护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
(八)特殊药品管理制度;
(九)药品出库制度;
(十)各项卫生管理制度;
(十一)处方调配管理制度;
(十二)不合格药品及退货药品管理制度;
(十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管理制度;
(十四)药品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管理制度。
第八条 医疗机构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
对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人员应当建立健康档案。发现有传染病、皮肤病等可能污染药品的疾病患者,应立即调离直接接触药品的岗位。
第九条 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医疗机构从事药品采购、验收、储存、养护、调配的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并建立培训档案。
医疗机构应当对本单位执业医师进行有关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使用知识的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的,授予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
第三章 购进与验收
第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从合法的药品生产企业或者经营企业购进药品,严禁临床科室或者医务人员擅自采购、推销药品。
对首次发生供需关系的药品生产企业或者经营企业,应当索取并审核加盖供货单位公章的相关证明资料复印件,建立档案备查。档案材料包括:
(一)加盖供货单位公章的《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者《药品经营许可证》以及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或者《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
(三)注明质量条款的书面合同或质量保证协议书;
(四)企业法定代表人签字或盖章的销售人员授权委托书。授权书应当载明授权销售的品种、地域、期限,注明销售人员的身份证号码。
(五)销售人员的身份证复印件;
(六)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一条 除集中招标药品以外,医疗机构对首次购进的药品,应当索取并审核供货单位加盖公章的相关证明资料。包括:核实药品批准文号,审核药品的包装、标签、说明书等是否符合规定。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购进进口药品,应当索取以下资料:
(一)《进口药品注册证》(或者《医药产品注册证》)复印件、《进口药品批件》复印件;
(二)《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复印件或者注明“已抽样”并加盖口岸药检所公章的《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批签发的生物制品,需要同时索取口岸药品检验所核发的批签发证明复印件。
进口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应当同时索取其《进口药品注册证》(或者《医药产品注册证》)复印件、《进口准许证》复印件和《进口药品检验报告书》复印件。
上述各类复印件均需加盖供货单位公章。
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验收中药材或者中药饮片,应当查验中药材包装上是否标明品名、产地、供货单位、质量合格标志。中药饮片标签是否注明品名、规格、产地、生产企业、产品批号、生产日期,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饮片注明药品批准文号。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购进药品应当有合法票据,并建立真实、完整的药品购进记录。药品购进记录必须注明药品通用名称、生产日期、批准文号、剂型、规格、产品批号、有效期、生产厂商、供货单位、购货数量、购进价格、购货日期以及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购进药品的票据和记录应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一年,但不得少于三年。
第十五条 验收人员对购进的药品应当根据原始凭证逐批验收,做到票、帐、物相符。验收人员验收药品后需做出验收结论并签字。药品质量验收应包括查验药品外观性状、药品内外包装、标签、说明书、药品合格证明文件等内容。疫苗、血液制品等需要温度控制的生物制品还需要查验其冷链运输条件。
第四章 储存与养护
第十六条 医疗机控措施;
(二)定期检查药品质量,对近效期、易变质的药品应视实际情况缩短检查周期;
(三)发现药品质量异常,应悬挂明显标志和暂停发货,尽快通知质量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对易变质的药品、近效期的药品、已发现质量问题药品的相邻批号药品、首次购进药品等重点养护品种,应当做好检查记录。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过期、失效、淘汰、变质或者受污染的药品。对不合格药品的确认、报告、报损、销毁应有完善的程序和记录。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发现质量可疑药品或者国家、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求暂停使用的药品,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妥善保存并及时向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第二十七条 对已被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认的假药、劣药,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向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由其依法处理。医疗机构不得擅自作退货、换货或者销毁处理。
医疗机构对存放在本单位的过期、损坏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应当向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卫生主管部门负责监督销毁。
第五章 处方调配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对药品的调配使用实行统一管理,除门诊药房、病区药房外,其他科室不得直接向患者提供治疗性药品。
内部调配使用记录应当注明药品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批号。
第二十九条 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应按操作规程调配处方药品,认真审核。对处方所列药品不得擅自更改或者代用;对有配伍禁忌或超剂量的处方,应当拒绝调配,必要时,需经原处方医生更正或者重新签名并注明签名时间方可调配;审核、调配人员均应在处方上签字。处方应按有关规定保存备查。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调配中药饮片应当做到秤量准确,不得以手代秤、估量抓药。中药饮片不得错斗、串斗存放,药柜应正确标明饮片名称,防止混药。
第三十一条 临床输液的处方调配环境应当符合卫生学要求。
药品拆零使用的工具、包装袋应符合卫生和质量要求,不得对药品产生污染。拆零药品应保留原包装,不得混批号装放;保留原包装确有困难的,应当在存放拆零药品的器皿上标明药品品名、批号、有效期和拆零分装日期并做好记录。拆零药品记录的保存期限不少于2年。
第三十二条 医疗机构调配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及医疗用毒性药品和放射性药品,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医疗机构调配处方必须做到“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规格、数量、标签;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调配处方应当在药袋上注明患者姓名和药品名称、用法、用量。发出药品时应当按照药品说明书或者处方医嘱,向患者或者其家属进行相应的用药交待与指导,包括每种药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
第三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设置意见簿和公布监督电话,对群众有关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的投诉或批评要及时调查核实并加以解决。
第六章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履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职责。
第三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设立相应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小组,建立本单位的网络体系,指定专人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工作。
第三十七条 医疗机构按照“可疑即报”原则,发现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事件(包括疑似,下同),应详细记录、调查、分析、评价、处理,并报告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现新的(超出说明书范围)严重的、群体性的或者致死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必须及时上报省、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同时报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延误。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第五篇:信息共享(本站推荐)
供应链信息共享策略研究
【摘要】
信息共享是决定供应链企业能否有效、快速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关于信息共享策略的研究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先对供应链信息共享进行简单的概述,强调了信息共享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重要性,分析了供应链上的企业信息不共享的主要原因,从而得出如何提高信息共享的机制。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信息共享 牛鞭效应 机制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世界已经步入了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供应链的协同发展就是建立在各节点企业之间快速有效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上,信息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要素。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信息共享机制,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二、供应链管理信息共享的概述
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信息共享, 优化各供应链参与企业的生产、库存、营销等决策, 所以供应链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就是实现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间的信息共享。通过对供应链管理中信息不共享的原因的分析,供应链管理信息的共享需要诸如激励机制和信任机制等的保障, 从而保证信息共享的实现, 已实现提高供应链整体和链内各企业效益的目标。
三、供应链成员之间进行信息共享的好处
1、有利于提高沟通效率。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增强供应链运行效率,提高各企业间的信任程度,有利于实现双赢的目标。
2、有利于缓解牛鞭效应。牛鞭效应是信息不对称的产物,它非常不利于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会造成客户的需求量远远低于制造商的产量,造成产品积压,占用企业流动资金,降低整条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就是有效减少牛鞭效应的有效途径。因为牛鞭效应是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失真造成的,而供应链信息共享恰恰可以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滞后和信息失真。
3、有利于协调各企业目标间的矛盾。供应链是由相互之间存在供需关系的企业组成。而这些企业的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各节点企业之间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供应链系统有一个有效调节机制,而这个机制恰恰是建立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供应链信息共享有利于协调各企业之间的矛盾。
4、有利于企业成为受欢迎的业务伙伴。实施供应链管理使供应商和销售商实现信息共享,供货商们可以直接进入到企业的系统,可以提高相互信任程度,从而建立在共赢基础上的受欢迎的业务合作伙伴。
5、有利于企业实现精确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资企业效率。信息共享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从而有效防止决策失误,此外信息共享系统可以有效配置各企业间的资源做到资源合理利用从而有效降低各企业之间的成本,良好的信息共享能使供应链企业优化资源配置获得最大效益、四、供应链企业之间信息不共享的原因分析
1、信息共享需要成本
供应链上个企业对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一个企业所投入的信息共享的成本大于其所能获得的利益,那么就会发
生抵触行为。虽然信息共享对整个供应链的整体运行具有重大的作用,人们在考虑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考虑信息共享的成本。
2、供应链企业之间缺乏信任
一方面,在目前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企业出于对各自利益的考虑,实际上并不愿意相互信任;另一方面,很多企业集中资源发展其核心竞争力,把非核心业务外包,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的合作伙伴关系。这样很多企业担心泄露商业秘密同样不愿意互相信任。
3、利益分配不均衡
出于各自企业战略目标的考虑,利益冲突是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不共享信息的关键原因。因为并不是所有参与信息共享的企业都能获得同等的利益,而那些核心企业或者是信息共享的发起者比较容易获得较大的利益。尽管从长期来看,所有参与的企业都能得到好处,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在信息共享中处于非核心节点的企业在信息共享方面往往处于一种缺乏主动性的状态,因而有些企业对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热情不高。
4、信息不对称
在供应链管理中,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组织和协调的控制者,与其他企业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其他企业的具体状况,核心企业很难完全掌握。核心企业有可能掌握更多更准确的信息,而处在下端的供应链企业则有可能掌握比较少的信息,因此就容易出现信息多的一方不愿意与信息少的一方进行共享,从而降低了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
五、供应链信息共享的策略建议
1.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系统
由于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经营实体,且地理位置分散,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建立统一的供应链信息系统成为实现信息共享的关键,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信息基础平台,构建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来加强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信息的流通。
2.建立企业间合作信任关系
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信息共享来达到企业之间的合作,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因此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信任是合作关系的基础。
信息的共享需要合作伙伴之间能够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通过企业间的信任关系可减少供应链企业间的交易成本,促进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培养企业间的信任是供应链管理的重点。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对于供应链上的企业而言,建立一系列的信息共享激励机制可以促进信息共享行为的有效实施,从而使得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增强信任,共享资源,同时也可以更好的进行资源整合发挥他们之间的核心能力水平,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的程度,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定价激励方式。定价激励是指上游企业根据下游企业所提供信息的价值, 对下游企业的供货价格采取特殊区别对待。二是技术支持激励。供应链信息共享的阻力部分可归因于客观技术因素。三是订单激励。主要是指供应链企业中的一方给对方带来收益而获得对方更多订单的激励机制。
4、建立保障监督机制
在供应链中,不能仅仅依靠信息技术的依托来实现信息共享,要真正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还需要明确制定信息共享的保障监督制度。在供应链环境中,企业在享有自身信息资源的情况下还部分享有其他企业的信息资源。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公平的利益分配制度,将各方面资源进行合理地分配。实行分级监督模式,是信息共享得到全面有效地监督。
六、总结
供应链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可以有效的整合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资源,从而降低整体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在建立信息共享中各企业之间需要互相信任。最好是和与自己企业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这样可以减少信任危机给企业带来的成本。最后国家应该鼓励各个企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为各个企业来做担保人。
七、参考文献
1.陈国庆,黄培清.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以激励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12).2.师洁,牛继瞬.供应链牛鞭效应的成因及治理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1)
3.郭岚,张祥建.信息共享与激励机制:现代供应链中的双赢策略[J].Finance& Trade Economics NO 4,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