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州市政府绩效管理问题研究
广州市政府绩效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广州市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在国家政府改革的知道和影响下不断的进行探索,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然而国内其他省份的先进地区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广州市政府对质量管理理论全面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研究广州市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基础理论。
【关键词】绩效评估;地方政府;绩效管理;激励机制
目录
一、绪论....................................................................................................3
二、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理念探析........................................................3
2.1、绩效与政府绩效...................................................................3
三、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作用................................................................5
3.1、有助于树立服务行政观念...................................................5 3.2、有助于形成竞争机制...........................................................6 3.3、有助于改善政府形象...........................................................7
四、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成效................................................................8
4.1、初步形成绩效管理的社会环境...........................................9 4.2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绩效考评机制........................................10 4.3形成了初步的绩效管理地方法规........................................10
五、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11 5.1、政府绩效管理观念落后.....................................................12 5.2、目标管理有待改进.............................................................13 5.3、公共服务品质较差,公众满意度较低.............................13
六、总结................................................................................................14
七、参考文献..........................................................................................15
八、致谢..................................................................................................16
一、绪论
政府的绩效管理,就是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标准的程序,对政府相关的业绩、成就和实际的工作在大体上做出准确的评价,在这个基础上对政府的绩效进行一定的改善和提高。绩效管理这个在企业管理中有着相当成熟的管理理念最先是被西方的一些国家引入到政府的管理当中,同时取得了一定成效。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新的管理工具,它是以价值取向和政府的改革作为前提的。与此同时,加强政府的绩效管理和评估,是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绩效的管理根源在于西方高度的市场化和信息化,因此在我国的政府绩效管理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研究绩效管理的生态适应性,充分的分析在广州市特殊的行政生态中实施政府绩效管理所面临的大量的问题。这对于如何在广州市实施有效的政府绩效管理有着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广州市政府绩效管理的理念探析
2.1、绩效与政府绩效
所谓绩效,它包含着成绩、成就和效果等等各个方面,也同时兼有执行、履行等含义,它指的是那些经过评价的生产和劳动的行为、方式及其结果。[12]绩效一般分为三种类型:⑴以顾客作为中心的绩效,就是关于顾客的感觉、行为的记录和测量,还有产品和服务的特性的测量;⑵财务和市场的绩效,指的是一些关于成本和收益的测量;⑶运作绩效,指的是组织上、人力资源和供应商在效率方面的测量。政府绩效是指政府的相关的工作成就或者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有效的效果,是对政府生产状况、生产效率、生产过程、的一种综合性判断。运用“绩效”的概念可以充分的衡量广州市的政府活动的最终的效果,它所指的不仅仅是一个政绩层面上的概念,其中还包括着政府的成本和政府效率等等的含义在内。换句话说,政府的绩效是一个由经济绩效、政治绩效、社会绩效综合形成的多重概念。政府绩效主要是指“3E”: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和效益(Effectiveness),涉及到政府管理活动的四个方面:成本、投入、产出、效果。具体而言,政府绩效包括: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政治绩效。三者之中,经济绩效是政府绩效的核心,在整个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3]进最大的努力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财富稳定的增长,是广州市政府绩效的第一指标。社会绩效是广州市政府绩效体系中的价值目标。实现经济绩效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绩效,从而保持我们国家的安全。
政府绩效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品质需求和评价政府行为的核心内容,是政府治理水平和运作效率的重要依据。[5]宏观的层次的政府绩效涉及到了整个政府的管理活动的效果,具体的方面体现在政治的民主和稳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持续不断的提高、社会公正、国家安全等方面;微观的层次的政府绩效是广州市政府机构的工作成就或者是工作效果,其中包括了客观社会效果、积极性效率、服务质量、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等等。
三、广州市政府绩效管理的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十分快速的发展,各国政府都将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所以地方政府机构必须不间断的的进行一定的调整,来满足日渐发展的生产方式与不断的提高的生活质量的需要。美国的政治学家B.盖伊彼得斯说:不管是最富裕的西欧各国或是最贫穷的非洲国家是否考虑进行行政变革,人们普遍假设提高政府组织效率的最佳甚至唯一的方法是用某种建立在市场机制代替传统的官僚制。[2]所以,一定要建立一套高效并且可行的地方政府行政机构被看作是一个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十分重要标志,但是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对于提高政府绩效具有相当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3.1、有助于树立服务行政观念
广州市市政府的最重要的职能和任务是为社会的公众提供一种高质量的服务。追求卓越和提高绩效是现在各种组织努力追求的目标。就广州市的政府管理的整体的价值理念来说,现代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所要求的服务行政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我国的政府的绩效管理的实施对广州市转换政府管理的理念和树立服务行政的概念。这种转变具体的表现为:政府的管理由过去的更多地突出政府的意志从而转变到更多地突出一个社会群体社会公众的意志;由强调政府的管理对上级领导负责转变为强调和突出对社会的公众负责等等。总的说来,也就是要始终的把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广州市政府的绩效管理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3.2、有助于形成竞争机制
广州市政府作为当地的执政机关,一直都有着权威的地位并且使其在资源分配和使用等等各个方面都具有着优先权并且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形成并且具有了一种垄断和专制的特点。同样,作为政府的工作人员,公务员制度也在官僚的体制下逐渐形成了缺乏激励和效率的体制。绩效的管理引入到广州市政府的管理当中反而打破了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绩效管理一般是把市场机制为主要的依据的,但是市场的机制的核心内容就是竞争机制,自由和成熟的市场经济可以让一个政府为公众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面临十分巨大的挑战。竞争机制引进政府管理不仅仅结束了政府对公共物品的一种垄断,与此同时也为政府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活力,也同时为政府的管理不断的完善提出一跳崭新的途径。一方面,在公共部门的外部,通过提供各个公共服务的机构绩效方面的信息,进而引导公众进一步的了解广州市政府部门的执政的一个大概的情况,最终实现监督政府部门工作,这可以对公共的机构形成一定的压力,同时也可以迫使他们不断的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在公共部门的内部,政府的绩效管理和在此基础上的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同样也有助于逐渐形成一种竞争的气氛,同样也会不断的提高广州市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3.3、有助于改善政府形象
广州市的绩效管理着眼于政府和公共部门的内在素质和工作绩效的提高。在形成良好的政府形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广州市政府的绩效管理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政府的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同时还可以逐渐的形成政府和公民的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第一,这样可以逐渐的在一定的程度上赢得公众的支持和理解。绩效管理过程的透明和信息的公开,可以把政府在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做出全面和科学的描述并且将其公之于众,使公众进一步来了解广州市政府的工作效果,因为成果的展示可以赢得大部分的公众对于政府的支持。实践表明,假使把绩效和政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那些不受欢迎的措施同时也可以得到公众的理解和信任。第二,可以跟进一步的推动公众对于政府的监督。大多数的政府部门的服务是处于垄断的地位,根本没有办法和其他的地方或者是部门进行一个有效的比较,政府的工作处于一个几乎完全封闭的状态,使公民无法了解和参与到政府的工作中去,也更不可能对政府的工作进行进一步的监督。广州市政府绩效管理执政透明和信息的公开的特点,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助于广大群众了解和监督并且同时参与到政府的工作中去。
四、广州市政府绩效管理的成效
随着我国的社会十分快速的发展,广州市的政府绩效管理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提高。2009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加紧研究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2009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会上提出要求,加强公共服务部门的建设,积极的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广州市地方政府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共同领导下,自始自终的坚持将科学发展作为广州市的指导并且同时结合我广州市的实际情况同时开展了一系列旨在逐渐提高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的水平,并且正确的评价政府机关的公务员的工作实绩,规范其行政行为,转变机关作风,不断的优化执政的环境的绩效管理一个系统的工程,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更加深刻的实践,广州市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最近几年,广州市各地方政府已经基本完成的各项绩效考核指标,并且同时呈现出逐渐递增的趋势。以广州市为例,从经济的指标上来看,截止到2009年的第二季度末,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有1373.4亿,与以前相比同期增长0.8%,增长的幅度更是比前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之多。2008年广州市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2868.2亿,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3.2%。不仅仅广州市地方政府的政府绩效管理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从广州市的社会指标上来看,全市各地方政府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广大的民群所关注的孩子上学难生病就医难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得到了十分有效的缓解。比如说,在就业这方面,各地方政府通过不断的坚持和改善就业的大环境,逐渐的增加一些就业渠道,帮助下岗人员解决再就业的难题,在经历了国家体制改革下的大规模失业后,广州市地方政府从业的人数稳定并且同时还有上升的趋势。除此之外,计划生育和安全生产以及党风的廉政建设等等基本完成有的甚至是超额完成考核指标任务,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社会关系也更加的和谐和稳定,大体上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4.1、初步形成绩效管理的社会环境
随着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为广州市地方政府实施绩效管理提供了基本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民主环境,随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民主意识的渐渐的提高,群众们参与政府的管理的积极性渐渐增强,社会群众不仅仅支持广州市的政府绩效管理,并且同时也开始参与到政府的绩效评估中来,然而大量的公务员对绩效管理有了十分深入的认识。基层的公务员可以从绩效评估中的看到自身和别人的差距,但是高层的公务员就是通过绩效评估更加深刻地实现对下层的一种管理。
4.2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绩效考评机制
绩效考评机制在西方的国家的成功应用为广州市地方政府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战经验,各个地方政府也在不断的从国外的成功的事例中吸取一些可取的经验,还从其他的优秀的省市引用一些可以借鉴的措施。它是将引入市场机制作为其基本的特征,把顾客的满意程度和政府绩效真正的联系起来,用科学并且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来考评干部,对各单位还有各个部门还有其工作人员进行一个综合的考评,这就使服务行政和绩效评估两者紧紧的结合在一起,就能够从制度上来保证广州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品质的不断的提高还有服务行政的实现。与此同时,广州市绩效考评机制的实施在不断提高广州市政府的行政服务意识的基础上也同时渐渐的降低了其行政的成本,也提升了行政的效率,特别是在应对当下的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的形式下能够凭借十分有限的资源来提供更多和更加优质的服务。
4.3形成了初步的绩效管理地方法规
最近几年来,广州市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的法制性建设也取得了十分重大进展和突破。广州市同时也出台了国内首部政府绩效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广州市政府绩效管理条例,此条例经广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09年4月27日通过的,广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在2009年7月12日准予批准,从2009年10月1日起进行具体的施行。广州市政府的绩效管理条例将政府的绩效管理大致的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绩效计划制定、计划执行与日常监测、绩效评估、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与问责。该法首次将自身的建设纳入到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内容当中,使它和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四方面内容构成,这样就可以综合的和正确的来评估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以及其效能,着也就体现了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同时也明确了政府的绩效评估是一个较为长远的法制原则。该法规也同时规定,社会组织能在没有受到政府的委托的情况下独立的开展对政府还有涉及其部门的绩效评估,用法律的形式来规定社会的第三方民间机构来加入到政府的绩效评价中来,这也是一个很重大的突破,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合法并且自愿的参与到政府的绩效评价过程中来,这是广州市的一个大胆的创新。
五、广州市政府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广州市市政府通过把效率和民主相结合来改进广州市政府绩效,在公民参加的情况下,公民可以拼接他们的社会主人的角色来对政府提出一些可行的要求,不断的督促我市的绩效管理的发展,同时广州市的市民也可以帮助政府机构解决一些重要的问题和议程,提出更加切实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政府解决问题,也可以提高广州市政府在市民眼中的地位。总的来说,评估广州市的绩效管理一定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5.1、政府绩效管理观念落后
广州市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实施已经取得了相当明显的效果,政府的公务人员的绩效管理理念也已经得到了一些进步,然而要完全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不间断的更新政府的绩效理念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第一,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不是特别的强烈,比较淡薄。最近几年,广州市地方政府的绩效管理不断的完善和进一步的深化,政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也已经渐渐的发生了转变,管理的方式也从传统的管制型政府逐步的转向服务性政府,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广州市的地方政府的服务意识没有完全的发生转变,仍然存在着强势的政府,弱社会的政治格局没有完全被打破。政府的人员不能正确的意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以致都处于很高的位置。第二,广州市的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有的甚至对自己的职责不是很清楚。地方政府中,政府的工作人员不能充分的发挥足够的职责,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相互推脱和工作不积极的问题,进而造成了任务不能够按时完成或者是完成质量不高的现象,这同时也间接的导致了政府工作效能不高。5.2、目标管理有待改进
目标的管理在政府的绩效管理中同时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目标管理是和过程管理相对应的管理模式。对于这样一个完整的管理来说,过程和结果着两者都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环节。目标管理是一个包括实施管理、管理目标、评价和信息反馈这三个基本的环节的管理过程,如下图所示。所以,目标的管理在绩效管理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目标管理的三个环节
5.3、公共服务品质较差,公众满意度较低
公共服务的品质较差,从而导致了公众的满意度不断的降低,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进一步导致了各级政府部门在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并且难以主动的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提高社会公众的满意度。比如:在政府部门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社会的公众普遍都抱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即使在涉及到社会公众的自身的利益时,例如在城市拆迁的这个问题上,一些当地的政府部门也很难去照顾到大多数的社会公众的满意程度,这同时也恰恰说明了公众满意这一价值取向的曲解。因为没有能够及时的提供高质量的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进而使得公众的满意度以致都保持很低。
六、总结
目前,我国处于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和深化的十分关键的时期,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在法治政府的目标下,己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因为广州市政府绩效管理从无到有,政府机构的改革也处在一个过渡的时期,政府绩效管理的内容和评估的价值取向等等体系都不是很完善,从某种程度上说有着很强的盲目性。所以,就要保证广州市的绩效管理的改革一定要深入的发展,以致不至于中途夭折或者是停顿,与此同时也必须让绩效管理改革逐渐的实现制度化和法制化,来保证改革的连续性。本文以广州市政府为例子,通过对广州市的政府绩效管理的现状和制约等等方面的因素的综合分析,对广州市政府完善政府绩效管理进行了一个模式化的设计。由于笔者的经验和水平是有限的,可能在理论的阐述和实践的经验上都存在着大量的不恰当的地方,因此对这些方面的问题没有能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希望今后在这些方面再做努力。
七、参考文献
【1】王喜明:《论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克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 年第 5 期。
【2】刘旭涛,许铭桂:《论绩效型政府及其构建思路》,《中国行政管理》,2004 年第 3 期。
【3】孟蕾:《我国电子政府的绩效管理》,《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2 期。
【4】徐瑾:《当代西方“新公共管理”对我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启示》,《理论学习》,2001 年第 8 期。
【5】李守欣:《构建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清华大学硕士论文集。
【6】臧乃康:《政府绩效的复合概念与评估机制》,《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3 期。
【7】蔡立辉:《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及其启示》,《清华大学学报》,2003 年第 1 期。
【8】张燕君:《美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实践及启示》,《行政论坛》2004年第 3 期。
【9】彭国甫:《对政府绩效评估几个基本问题的反思》,《湘潭大学学报》,2004 年第 3 期。
【10】蓝志勇:《美国公共学科的发展轨迹对中国的启迪》,《中国行政管理》,2006 年第 4 期。
【11】黄文菊:《英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践述评》,《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4 年第 1 期。
【12】王锦远,孔令德:《政府绩效评价之误区》,《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 2 期。
【13】张小玲:《国外政府绩效评估方法比较研究》,《软科学》,2004 年第 5期。
【14】栾凤廷:《西方国家公共部门实施绩效管理的制度基础》,《行政论坛》2004 年第 7 期。
八、致谢
写学位论文是艰辛但有却充实的一个过程。艰辛在于,即使经过四年的学习,但是自己的专业知识仍然十分的有限,对于要求水平很高的学位论文理解又不到位的地方。充实在于,在论文的资料收集、整理、撰写直到完成论文的这段时间里,在学术的规范、理论的修养、思维的能力与做人做事等多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所以这段努力的时光将会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还有母校的图书馆、校园都将成为记忆中记忆长存的画面,因为它们给予了我心灵的温暖与前行的力量。
此外,本文的写作过程得到多位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借此机会,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要把最深的感谢献给我的父母,感谢父母二十多年来不计回报的付出。不管我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他们都一直默默地支持我,他们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柱。正是他们在生活上的无私奉献和在精神上的无限支持,坚定了我追求理想的执著,赋予了我探索未知的勇气。
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
第二篇:我国公务员绩效管理问题研究
我国公务员绩效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绩效管理是提高国家政府绩效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公务员绩效的评定工作等都影响着国家的政策和信誉。公务员的绩效管理是根据绩效管理的方法、理念和基本的观点同公务员的相关制度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公务员实绩的动态、客观管理,这是创新公务员管理方式的最基本的途径。本文根据针对不同的层面的公务员绩效管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境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针对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法和思路,并对绩效管理进行相应的优化,达到建立全面、系统、科学、公正的公务员绩效管理体系的目标。
【关键词】公务员 绩效管理 现实问题 研究 方法
公务员制度是国家进行改革的重要部分,然而当今世界公务员制度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就是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核心的部分就是公务员的绩效考核,公务员的绩效评定影响着公务员的各个方面,例如公务员自身的素质,工作实绩等等。所以对公务员绩效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公务员绩效管理的问题概述
1.1公务员绩效管理的内容
公务员绩效管理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即绩效的目标界定,绩效沟通和考核以及绩效结果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这样的管理体系对公务员绩效进行有效且客观的管理,同时也为私企部门提供良好的效仿模式,下面就针对绩效管理的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
1.1.1绩效的界定
根据部门的职能以及职位的责任,要科学的去设计每个公务员具体的绩效目标,这也算是绩效管理的 碍,越过困难。同时,绩效沟通为绩效考核打下一定的基础,又区别于仅仅对绩效进行评价和总结的绩效考核,始终贯穿于绩效管理之中。
绩效考核是对公务员所做的工作的业绩进行一定的评价考核,将公务员平时的表现以及年终的总体表现相互结合进行评价,并且不但要对其表现进行量化打分更要对其进行定性的评价,然后再通过领导印象以及群众的评价相结合,对公务员的绩效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实现公平、公正、客观、合理的评价,通过各部门的综合探索、相互融合,形成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并逐步蜕化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考核模式。另外,要强化绩效考核中的两点,首先,关于量化打分考核,它不但标志着公务员绩效考核工作的科学性,更代表着公务员绩效考核所发展的方向。虽然,在操作过程中并不是那么容易控制,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式进行评价,或者对其每次的而表现进行分档次,然后规定每个档次一个具体的分值,相对于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人员,可以直接给予较大的分数,以资鼓励。进行实际操作时,一定要通过领导评分、群众测评、季度考核打分、年终考核打分以及公务员自评等多方面的考核分值进行加权计算,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会出现一手遮天的现象;其次,就是公务员的外部评价和监督问题,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公务员也是为纳税人服务的,因此纳税人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应该是最终的标准,同时这也应该最需要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要彻底的改变只对上级负责,不管人民死活的现象,加强纳税人对公务员的监督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可以大大降低官官相护的可能性。
1.1.3绩效结果的作用
目前我们要针对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相关的反馈及应用,对于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主要采取的形式是表彰大会,但是这种反馈形式容易流于形式,缺少各部门的交流沟通和大会的针对性,达到的效果微乎其微。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要能达到双向互动性的效果,被考核人与领导主管之间要有一个交换意见、相互沟通的过程,反馈的内容主要有:
(1)被考核人所完成的实际工作是否符合之前制定的绩效目标的要求;(2)双方将如何在下一步工作中继续努力进而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3)被考核人的个人能力是否的到完整的体现,所欠缺哪些方面的能力。除去绩效结果的反馈作用,还要对其应用加以关注,它不但对考核的有权威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还关系到被考核人的能力、素质等方面,因此要加倍重视。并且要进行合理应用,目前大部分应用于人员的培训、职能的晋升、权利的使用以及公务员的奖惩等方面。
1.2公务员绩效管理的功能
公务员的绩效管理要达到管理的多方面的功能,在实现其功能之前,对于绩效管理是具有一定的要求的,所以必须在满足这些要求的基础上才能突出绩效管理的功能。
1.2.1坚持功绩优先原则
对于绩效管理的基本要求,首先就是功绩为先,功绩即公务员为国家和人民创造的价值,它是整个公务员制度的核心价值,促使公务员创造优秀的工作业绩,促进各项公务员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强制实施;其次就是国家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古语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更何况是在人力资源是 1.2.2加强职能建设
在满足上面的要求的情况下,就要体现出绩效管理要实现的功能,其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务员绩效管理所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2.2.1思想认识方面
对于绩效管理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许多的公务人员还是不甚了解,存在很多的误区,导致绩效管理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因此,就公务员自身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了解问题出现的原因,做好应对之策。
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时间形成了特有的中国文化,在中国沐浴在传统文化的长河中,使得公务员对绩效管理的定位存在偏差,对绩效考核的理念理解存在误差。其实绩效管理既可以理解为管理的一种工具,也可以当作一种可以有效推动公共部门的行政责任的机制,显然它还未达到提高政府的绩效或者实现政府部门设定目标的高度,所以将它应用于行政效率的测量以及对干部政绩的考评是不科学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下,仅仅可以将它视为一种消极防御的措施。
一些政府部门及领导干部,为达到良好的“政绩”,常常追求标新立异、做面子工程等等,这些举动都是对绩效管理的错误理解,这样的做法不但使得政府部门形象受损,而且深深的影响了建立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理念。绩效作为一个标尺,可以衡量政府对公共需求的满足程度,而政府的职责主要就是对国家进行经济调节,进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职能,但是在绩效面前这些职能被扭曲,严重影响了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雨水之情,更有严重者会造成政府与群众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公务人员自身方面的原因导致绩效管理在现实中的应用出现诸多问题,使得政府服务绩效难以提高、管理制度难以的到改善等等。
2.2.2政策制度方面
国家对于公务员绩效管理方面的政策非常疏松,导致绩效管理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它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考核标准不明确,会令被考核人员产生误解,不明确考核目的所在。
国家对公务员绩效管理的处理方式有很多的不适之处,例如在公务员考核方面,对公务员考核的标准不到位,考核指标不健全。目前,多数地方对公务员绩效考核大部分是对品德、能力、出勤、绩效等四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整体性的评价,缺乏对指标的细化以及对设计的分值评定,并且更加的偏重于定性考核,而忽视了定量考核;另外,对考核方面的分类、分层等要求比较模糊,考核的基本内容也缺乏相应的针对性;考核的次数偏少,导致对公务人员激励作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国家对公务员考核的程序与方法等都不具备科学性与规范性,一直以来,公务员的考核制度就是遵循个人总结、民主评议、领导总结、集体评选、填表格,最后经考核委员的审定,这样的模式导致绩效考核的许多重要环节被遗忘、遗漏,例如被审核人的绩效资料不完整甚至确实,收集、整理、分析等环节直接忽略。
国家政策与制度对于公务员绩效管理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与相应的措施,这也为绩效管理带来诸多的问题。通过对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改进,健全国家对公务员绩效管理的制度,例如通过对绩效管理中绩效考核方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国家政策的不足之处,促使在政策方面做到面面俱到。
2.2.3实施力度方面
在对绩效管理进行实施的过程中,绩效管理的方法单
一、技术僵硬,缺乏强有力的实施保障,所以在实施力度方面不强。
政府部门对公务员绩效管理的方法一般都是进行一年一次的考评,简单的评定“优秀、中等、合格、不称职”等级别,然后将结果告知被考核人,存档并妥善保存,从而对被考核人员的日程生活毫无影响,这样的绩效管理明确的体现出绩效考核方面的单
一、僵硬,并且绩效管理的实施力度
聊胜于无。正规的绩效管理系统应包括绩效的界定、沟通、考核,最后要将考核结果进行反馈并且应用到现实中,这样一整套的方案实施先来,达到的效果必会超出预期。让公务人员随时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这不仅仅对他们是一种督促作用,更重要的会对他们形成无形的压力,不会再整天过那种无所事事、毫无压力的生活。
由于政府部门的特殊性,公众的参与力度较小,自然监督方面也不能够达到相应的位置,所以绩效管理工作只能有政府部门自己保证。绩效管理在实施方面所欠缺的大部分是在于对公务人员的考核问题上,考核形式的单
一、僵硬使得绩效管理整体显得呆板、单调,也就造成实施的力度不强,国家的重视不够。因此,必须要改变这一现象才能保证我国公务员的绩效管理能够得到强有力的实施。
三、公务员绩效管理的优化
公务员绩效管理政策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但是只要我们尽心尽力的去改善、健全它,就一定会收到超出我们预期的效果。经过上述的分析可知,绩效管理存在不足之处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也要从多方面对绩效管理进行优化,下面就针对公务员绩效管理的优化提出几点建议。
3.1树立公务员的绩效观念
针对公务人员对绩效管理这种先进的制度了解、认识不明确的现象,国家应加强公务员的思想认识,从而可以使公务员更深刻的了解这种制度进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对于中国人的思想方面,这是经历数千年历史而遗留下来的,我们对其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给它注入新鲜的血液,让其充满活力与生命力。同时这样也会使得公务员对绩效管理获得更准确的定位、理解,让其充分意识到绩效管理对他的重要性以及对他自身职责的充分认识。
3.1.1加强思想认识
针对思想认识方面的不足,国家必须要给公务员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的绩效观念。公务员绩效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通过公务员的个人绩效的提高来提升政府整体的绩效。然而,良好的绩效评估体系应该要具有全面、协调、完整以及比例等特点,同时各指标之间要做到相互补充,各评估考核对象之间要做到相互衔接、协调统一,另外各评估指标之间最好要存在一定数量上的比例关系,这更有助于实现考核体系的公平、公正化。
3.1.2加大奖惩力度
对于某些部门通过标新立异追求绩效的做法,一定要做严肃处理,对于他们要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让其正确认识绩效管理的理念与内涵,正确的对待绩效管理的考核评估系统,做到真正的为国家和人民办实事、办好事。通过思想认识我们可以知道,绩效的重点在于实现政府的总体目标,而不仅仅是个人方面绩效的实现,最终要的是要以国家为重点,以人民为服务对象,从而保护好政府与人民的鱼水之情,不再只做面子工程,消磨人民对政府的耐心、破坏人民对国家的信任。
3.2健全绩效管理方面的制度
国家对于绩效管理方面的制度也是十分的不健全,其实这也是导致公务人员对绩效管理了解不透彻、定位不准确的一个原因,所以国家在这方面要进行好好的处理,健全这方面的制度政策达到改善绩效管理的目的。
3.2.1构建改善绩效考核
首先,国家要构建改善绩效考核的现状,就一定要健全必要的制度政策并提供相关的立法保障,通过对政府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借助于政策和立法使得我国公务员绩效评估能够更加的制度化、规范化。但是,在制定制度时,要根据我国国情与政体现状,不能够照搬西方的模式,一定要摸索出最适合自己国家的政策,那样才会更大效率的提高自己国家的地位和实力。另外,在对公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时,一定要对其资料进行完整的收集、审核等工作,确保每个环节都不遗漏,这样也可以保证评估系统的公平、公正性。
3.2.2建立公开民主的多重评估制度
其实我们还可以建立公开民主的多重评估制度,这就要求对公务员的绩效评估不但要进行自我的、同事的、领导的等方面的评估,还要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对其进行评估,确保评估的专业性。目前的关键是要实现评估的透明性,让社会公众了解评估体系的公平公正性,还可以结合官方与民间的双重评估,从而提高公务员自身的自律性、责任性。
3.3加强绩效管理的实施力度
绩效管理的实施方面还是非常的薄弱的,它不但缺乏法律的保障,又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还缺乏社会各界的监督,导致绩效管理的实施强度很小。政府要通过绩效管理来提高政府绩效的目的,所以,政府必须要加强绩效管理的实施力度,将绩效管理体系落到实处,达到社会各界所期盼的作用。
面对以前绩效管理方法单
一、僵硬的现象,我们必须要进行改革。对于过去一年一度的绩效考评策略我们应该进行优化,每年要进行多次测评,这样可能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这对公务人员本身会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给他们无形中的压力,有压力就会有动力,这样也会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另外,加强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可以将公务人员在工作中的精彩表现进行公开,不但对人民群众有一个交代,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确定这些工作情况是否属实,同时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检举公务人员的不法之处,加强社会监督这一简单有效的途径;还有一点就是,对绩效考评的结果不能是简简单单的告知被考核人然后存档,我们要体现出考核结果的作用,对其加以应用,考核结果要对被考核人起到一个鼓励、敦促的作用,不能够再简单的评出“优秀、良好、称职”等等结果,要将结果进行细化,将他们的业绩落到实处。
加强绩效管理的实施强度,这不单单是需要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的保障,同时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以一定要调动人民对国家大事的积极性,提供强有力的社会监督系统,为国家政策强有力的实施保驾护航。
四、总结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可以有效提高公务员成绩的管理方式,另外它还可以被视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为众多的企业所效仿学习。但是针对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我们还要对其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改善工作,确保其能够在我国公务员管理体系中发挥优势,创造价值。本文就针对公务员绩效管理进行相关的研究,首先,通过对我国公务员绩效管理问题进行概述,通过对公务员绩效管理的内容、内涵与功能等几方面的介绍,让我们切实了解到公务员绩效管理方式的优势所在以及它的先进之处,从而也更加确定了其对国家政府工作的推进作用;然后,通过对我国绩效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到绩效管理在我国的应用情况以及不足之处,对此本文就针对思想认识、政策制度、实施力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绩效管理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最后,通过对绩效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方法对绩效管理方式进行优化,从公务员的绩效管理观念、绩效管理制度、加强实施力度等方面进行优化,真正的将绩效管理这种制度落到实处,确保其拥有立法保障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通过各个方面的努力,保障我国公务员的绩效管理制度成为一套全面、协调、科学、公正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志忍.公共组织绩效评估——英国的实践及对我们的启示.新视野.1995,(5).[2]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
第三篇: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管理规定
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管理规定
(2012年5月28日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2年6月2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75号公布 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政府信息共享,提高政府整体行政效能,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广州市信息化促进条例》,结合本市政府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机关提供和共享政府信息的行为,适用本规定。
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行政机关委托行使行政权力的本市组织提供和共享政府信息的行为,依照本规定执行。
本市行政区域内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金融、电信、公共交通等公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时提供和共享政府信息的行为,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的基准信息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在其管理或者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标识性、基础性和稳定性的政府信息,是用来确定对象和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信息。
本规定所称的政府信息共享平台(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是指为政府机关之间信息共享提供支撑的信息平台。
第四条 政府信息共享应当遵循依职能共享、规范有效、及时完整、合法使用、保障安全的原则。行政机关之间无偿共享政府信息。
第五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政府信息共享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和政府信息共享有关的重大问题。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政府信息共享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建设政府信息共享技术平台,管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基础设施,会同质量技术监督机关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定期对政府信息共享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其他行政机关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政府信息采集、更新和共享工作,并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要求,合法使用所获取的共享信息。
第六条 行政机关的信息采集、目录编制、交换共享、运行维护等信息共享全流程工作经费,纳入本机关电子政务费用,由各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二章 政府信息共享平台
第七条 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要求,编制机关政务信息目录,并报送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同级政府各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及其可供共享的信息和共享需求,编制政府信息共享目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政府信息共享目录应当包括政府信息的共享内容、共享方式、共享范围、共享频率和时效要求等内容。
第九条 行政机关可供共享的政府信息和共享需求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报告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各行政机关可供共享的政府信息和共享需求的变化等实际情况,及时对政府信息共享目录进行调整更新,其中对于减少政府信息共享目录中信息的,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第十条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统筹建设市级政府信息共享平台,为市级行政机关提供信息共享服务。
各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统筹建设区、县级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为区、县级市行政机关提供信息共享服务,并与市级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对接。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政府信息共享平台的日常管理和运行维护,加强共享政府信息的日常管理,确保政府信息共享平台的正常运作。
第十一条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统筹自然人、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和不动产、证照及其他共享信息库的建设。
其他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履行职责需求,统筹建设管理本行政机关的专业数据库。
第三章 信息采集
第十二条 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国家、省和市电子政务总体规划和本机关工作实际要求,在职能范围内采集信息,明确信息收集、发布、维护的规范和程序,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完整、及时。
第十三条 行政机关采集政府信息应当遵循依职能采集,谁采集、谁更新,保障数据来源唯一性的原则,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方式从其他行政部门获取的信息,不得重复采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四条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制定基准信息目录,明确基准信息采集和提供的责任机关,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为行政机关提供基准信息服务。第十五条 行政机关应当利用信息技术,将采集、产生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将具备条件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并通过数据库进行管理。
市、区、县级市档案管理机关负责对行政机关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制定电子文件档案归档、移交、接收制度和标准并组织实施,实现以传统载体保存的公文、档案、资料等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
行政机关应当指定专人负责电子文件移交归档工作,将电子文件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列入机关文书处理程序和相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并在每年6月30日前将上一的电子文件移交同级国家档案馆。
第四章 提供和获取
第十六条 行政机关采集的政府信息,属于政府信息共享目录之内的,应当依照本规定中的相关标准和程序,直接接入政府信息共享平台。
行政机关向政府信息共享平台提供的信息,事先应经过保密审查,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其中自然人信息应当以法定身份证件作为标识提供,法人及其他机构信息应当以组织机构代码作为标识提供,没有组织机构代码的市场经营主体应当以营业执照作为标识提供,以便信息的共享使用。
行政机关以其他途径提供经常性共享信息的,应当报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行政机关应当对所提供的共享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其中电子证照、文书类信息应当进行实时更新,其他业务信息应当在产生后3日内进行更新。
情况特殊的,行政机关应当在向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后,至少每季度第一个月的前10日内更新1次。
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应当依职能获取本机关履行职责所需要的共享政府信息。行政机关获取共享政府信息应当优先通过政府信息共享平台进行。
第十九条 行政机关要求获取的共享政府信息属于政府信息共享目录之内的,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目录规定在政府信息共享平台上开放相应的访问权限给需要共享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即时完成共享实施。
行政机关要求获取的共享政府信息属于政府信息共享目录之外的,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提请同级人民政府做出决定。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应当共享的,提供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应当自决定做出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政府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
第二十条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保密、公安等机关制定政府信息安全工作规范,建立应急处理和灾难恢复机制,制定事故应急响应和支援处理措施。
行政机关应当加强日常联调工作,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政府信息共享有效进行。
第五章 信息使用
第二十一条 市级行政机关应当将依职能采集、产生的信息按照职能和行政区划经由市、区(县级市)两级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共享给区、县级市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应当依职能使用本机关获取的共享政府信息。
第二十二条 行政机关对共享的政府信息内容有异议的,应当向市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复核申请。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接到信息内容复核申请后,在3个工作日内对异议信息进行核查,并根据核查情况作出确认或者更正。对非技术性原因产生的信息差异,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知信息提供机关,由信息提供机关在3个工作日内对异议信息进行核查,并将核查结果报送市信息化主管部门;核查结果与原信息记载不一致的,信息提供机关应当对相关数据进行修改。
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关应当将共享的文书类、证照类政府信息加盖电子印章,以保证信息的不可更改性。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保障措施,使政府信息共享平台在行政机关查询获取文书类、证照类政府信息作为办事依据和执法参考时同步生成数据快照等电子凭证,以明确共享信息的时间状态。
第二十四条 行政机关通过政府信息共享平台获得的加盖电子印章文书类、证照类政府信息,与纸质文书具有同等效力。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共享的政府信息法律效力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行政机关可以将通过共享方式获得的文书类、证照类等政府信息作为办事和执法依据。
行政机关可以通过电子方式确认的事项和获取的材料不得要求行政管理相对人自行确认并提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 行政机关未经信息提供机关的同意,不得自行向社会公众发布或者公开所获取的共享政府信息,不得自行向其他行政机关提供所获取的共享政府信息,属于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内的信息除外。
第六章 安全保障
第二十六条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规定,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障政府信息共享活动的安全。行政机关应当加强政府信息安全管理,制定信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做好信息安全防范工作。
任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泄漏从政府信息共享平台获取的涉及公民个人隐私或者法人和其他组织商业秘密的政府信息。
信息化主管部门和信息使用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得擅自更改共享的政府信息。
第二十七条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对共享信息库进行同城及远程异地备份。
第二十八条 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共享信息,按照共享条件提供信息,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确保信息的可用性、安全性、完整性。
第七章 监督考核
第二十九条 行政机关应当制定政府信息共享内部工作程序、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政府信息共享工作。
第三十条 行政机关每年应当向信息化主管部门提交共享信息使用情况,由信息化主管部门汇总并定期通报。
第三十一条 市、区、县级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监察机关对政府信息共享工作进行监督和绩效评估,并定期进行通报。
第八章 争议处理和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行政机关拒不按照政府信息共享目录或者同级人民政府的决定提供政府信息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第三十三条 行政机关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行政机关有权向信息化主管部门投诉。信息化主管部门接到投诉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反馈投诉单位。
第三十四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政府信息共享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责令立即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篡改政府信息内容的;
(二)泄漏政府信息内容侵害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
(三)拒绝提供或者故意拖延提供应当共享的政府信息的;
(四)对共享信息的使用超越了履行职责的必要范围的;
(五)未及时更新相关信息的;
(六)故意隐瞒机关目录信息的;
(七)其他违反本规定的行为。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杭州市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定稿]
杭州市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2011-2012年)
根据监察部《关于印发〈关于开展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监发〔2011〕6号)要求,为做好我市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市政府绩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为目标,以学习型、创新型、生态型城市建设为支撑,围绕推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以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为核心,在认真总结我市综合考评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考评指标体系,健全绩效管理制度,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强化结果运用,推动政府绩效管理持续深入开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按照“把握导向、分类指导,整合资源、突出重点,考评结合、综合评定,简便科学、公正合理,奖优罚劣、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突出战略导向、公民导向、绩效导向和创新导向,坚持绩效管理试点工作与深化综合考评工作相结合,扎实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工作。
三、总体目标
通过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综合考评,使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政府管理工作中得到有效运用,政府绩效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进一步改进,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考评程序进一步深化,绩效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力争到2012年年底,进一步确立科学规范、特色鲜明的杭州政府绩效管理模式,推动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明显提升,为全面实行绩效管理制度奠定坚实基础。
四、重点工作
根据“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扎实推进”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指标体系。根据“十二五”时期杭州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发展实际,按照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对区、县(市)综合考评的相关指标设置、权重、计算方法等进行适当调整,适度增加体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指标,加大公共服务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指标比重;在社会评价调查指标中,更加突出对保障、改善民生的评价,进一步丰富体现城乡居民幸福感的调查内容。对市直单位要突出考核重点,体现考评导向,同时进一步量化考核指标,从部门的“三定”方案中提炼主体工作职能,并固化为个性指标;对部分战略性的工作目标设置跟踪指标和关键绩效指标,注重考核指标的可持续性,实现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考核相结合。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根据考评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科学设置个性化指标,采用差别权重,体现地区和部门差异,完善“功效系数法”,进一步增强考评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公平性。
(二)健全绩效管理规章制度。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绩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制度,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的范围、内容、方法、程序和要求,明确部门的职责分工和绩效管理的基本途径,建立绩效管理系列制度。借鉴国内外政府绩效管理法制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市实际,适时启动我市绩效管理相关立法调研,进一步推动绩效管理实现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纪检、考评、组织、监察、发改、编委、人力社保、财政、审计、统计、法制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做到绩效管理工作机构统筹协调和各责任单位各负其责相结合,密切配合,在建立绩效制度、确定绩效目标、加强过程管理与监督检查、采集绩效数据、运用绩效结果等方面形成合力,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强化绩效管理。加大目标考核的过程管理力度,开展目标管理要素考核,强化绩效信息动态跟踪。完善社会评价办法,变横向评价为纵向、横向评价相结合,并逐步引入直接服务对象满意度测评,丰富社会评价的维度;调整充实样本库,增加行业和社会组织的投票权;加大专项工作目标的测评力度,让知情人评知情事和知情单位。进一步增强综合考评的发现和反馈功能,加大向上级反馈的深度,为市委、市政府全面掌握各地各部门工作运行状况提供依据,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加大向考评对象反馈的力度,帮助各地各部门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的办法;加大向社会反馈的广度,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各地各部门的工作状况,增加考评工作的透明度,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五)推动政府创新和服务质量提升。进一步发挥综合考评创新创优(特色创新)在学习型、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将持续性创新、继承性创新纳入创新目标申报和绩效考核的范围,促进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创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创新绩效;鼓励联合创新,完善协作机制,注重部门联动,协同克难攻坚,努力破解困扰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充分运用社会评价意见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改进政府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创新我市政府服务和管理方面进行梳理和规划,编制《杭州市政府创新指南》,适度规划今后一个时期的政府创新工作。以公民的价值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设立“政府服务质量奖”,引导各级各部门提高履职能力、服务质量和绩效水平。
(六)加快“数字考评”建设。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建立资源共享、实时监控、定量考核、全程管理的“数字考评”系统。一是依托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实现综合考评系统与市直各单位业务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二是实现数字化动态跟踪管理,探索推行数字化“绩效卡”管理方式,通过应用已建成的各类电子政务管理系统,实现日常管理的信息化,解决信息失真的问题。三是强化杭州考评网信息发布与交流功能,加强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互动应用、网上处理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综合考评窗口,及时发布公共服务窗口服务评价信息,编制公共服务满意度指数,实现考评工作的常态化。
(七)整合考评资源。理顺综合考评与专项考核的关系。要统一协调管理各类考核评比。按照“突出重点、体现导向,统筹协调、总量控制,严格准入、规范管理”的基本原则,在调查清理的基础上,制定各类检查考核和评比表彰的管理办法,明确设置条件和基本要求,规范日常管理和年终集中检查考核行为,严格控制年终各类检查考核项目,避免重复考核、多头考核,努力减轻基层负担。要做好各类考核评比与综合考评的衔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和战略目标,做好各类考核评比活动与综合考评的衔接,积极整合相关的专项考核,使之成为综合考评中的一个考核指标或专项工作目标。
(八)强化考评结果的综合运用。要进一步扩大综合考评的运用范围,将综合考评结果与领导班子考核、干部的选拔使用等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探索综合考评结果与公务员考核挂钩的方式。开展部门预算绩效评估工作,将目标制定、考评结果与财政预算相结合,发挥综合考评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完善考核奖励办法,落实奖罚措施,充分体现奖优罚劣、奖勤罚赖,进一步调动机关工作人员积极性,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政府绩效的提升。切实发挥绩效考评的导向和约束作用,考评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重要依据。
五、实施步骤
(一)试点启动阶段(2011年7月-8月)。
为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监发〔2011〕6号文件精神,成立杭州市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建立与完善试点工作相关制度,制定并上报试点工作方案,加大试点工作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9月-11月)。
1.分解任务。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试点工作目标任务,组织召开动员大会和相关业务培训会议,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试点工作目标任务完成。
2.项目实施。
(1)在原有综合考评体系的基础上,完善指标体系和相关制度,并由相关责任部门制定具体指标数据采集标准和操作规程,提出结果运用规则,报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
(2)结合2011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开展专项目标绩效评估工作。
(3)根据2011综合考评情况,选择部分县(市)和有关部门、有关单位,着手编写绩效工作报告。
3.督查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实施计划,加强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建立例会制度,及时掌握情况,分析工作动态。对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协调、深入研究,及时提出解决对策;对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国家监察部、省监察厅汇报,争取上级部门的指导和帮助。
(三)中期评估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4月)。
2012年春节前后,监察部将组织对试点工作整体情况进行中期评估。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根据监察部的评估标准,对照本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分析,及时报告阶段性工作进展情况;针对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中期评估报告,及时调整工作方案,认真查找不足并落实整改。
(四)深化完善阶段(2012年4月-10月)。
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对照本方案要求,进一步深化试点工作,有计划、分步骤完善政府绩效管理指标,强化日常管理,加大考评结果运用力度,将相关试点内容全面运用到2012各级各部门的综合考评中。
(五)评估总结阶段(2012年11月-12月)。
2012年12月,监察部将对各试点地区的工作进行系统总结。领导小组对试点工作进行综合评估和总结,形成评估总结报告报监察部。同时,研究部署下一步政府绩效管理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行政府绩效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重要举措,是转变机关作风、加强政府勤政廉政建设的重要抓手,对改善环境、促进发展、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意义重大。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立足我市实际,全面理解和把握绩效管理试点工作的内容、方法、程序和要求,落实好各项目标任务。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分类复杂,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市监察局负责做好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工作,并加强与国务院政府绩效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监察部绩效室)的联系沟通;市考评办主要负责试点工作方案和绩效管理办法的制定、实施等日常工作;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职责分工,做好相应工作。
(三)建章立制,强化保障。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的目标,在完善现有体制机制的同时,加快立法调研,逐步制定和完善绩效管理的法规规章,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提高绩效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法制化水平。要落实好试点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保障,对指标体系的研究、试点经验的总结推广、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和评优评先奖励等方面的经费投入给予重点保障。监察机关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统筹协调,加大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保障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四)认真总结,不断提高。推行政府绩效管理是一项开拓性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总结综合考评多年实践的经验、做法,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积极吸纳专家意见和其他试点地区的先进经验,加强与国务院政府绩效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监察部绩效室)的联系,争取指导和帮助;要积极探索完善具有杭州特色的政府绩效管理模式,使之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发展战略,有利于便民、利民、造福人民群众,有利于提高
第五篇:广州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研究
广州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研究
中国银监会广东监管局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成长,已成为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其融资问题已得到银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国银监会在近期出台一系列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制度安排、创新指引,不少商业银行已从经营战略转型、业务结构调整的高度审视和推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
一、广州小企业信贷市场基本情况
限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以下分析侧重于小企业信贷情况。截至2006年底,广东省(不含深圳)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791.57亿元。其中,广州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企业贷款余额为569.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2.48亿元,增幅达到39.91%,占全省(不含深圳)小企业贷款余额的31.79%。从贷款结构来看,截至2006年底,广州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总量127.67亿元,比年初增加55.37亿元,增幅76.58%,显示小企业信贷领域正涌现业务创新的热潮。业务增长的同时,各家银行不忘加强风险控制,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降趋势明显。
二、银行业锐意创新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
广州银行业积极贯彻落实《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通过仔细研究小企业的经营特点、贷款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并实施了许多富有创新性的举措,积极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
(一)机制创新为业务开展作保障
广州银行业落实有关《指导意见》精神,及时制定和完善围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机构、人员、考核、业务培训等各种配套制度。如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就小企业客户分类管理、机构设置、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业务监测、问责制等制度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推进小企业业务发展的体系文件,以此促进相关业务开展。交通银行广州分行实行战略转型,将营销的主要目标定为中小企业,制定相关制度,力求三年内使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成为品牌。
(二)产品创新满足小企业多样化需求
产品、渠道和服务是商业银行培育、稳定和壮大中小企业客户群体的三个支点,三者缺一不可。广州各家商业银行立足于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特点,开发出各种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1.品牌套餐。
一般而言,中小企业客户不需要复杂的产品或服务支持,也不一定都需要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针对这个特点许多银行开发“产品套餐”或“套餐选择”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如:交通银行广州分行大力推出“展业通”等新产品,确保业务开展高效、便利;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针对中小企业特点,业务品种以真实贸易背景的短期融资为主,共推出“弘业·贷款易”等5类27个品种。
2.抵押便利产品。
中小企业融资一个最大的障碍就在于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无力提供必要的抵押物。为有效解决担保瓶颈问题,广州银行业根据客户的业务特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发出各类型的抵押便利产品。如中信银行广州分行通过加强对现金流和物流的控制,推出了保税仓、汽车销售金融网络和钢铁销售金融网络等产品,针对商贸企业不动产少的特点开发以动产质押的授信模式。
(三)管理创新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信息高度不透明造成银行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以及贷后检查中都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如何找到打破企业信息黑箱的有效途径,是经营管理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关键。广州银行业从实际出发,在贷前调查时,一是侧重企业实力调查,既认定企业报表上的资产,又认定不在企业报表中反映,但承诺抵押给银行的企业股东或股东配偶及其直系亲属投入参与企业经营的资产(包括房地产、存单等)。二是侧重稳定、持续能力调查。由于各种原因,利润很难反映小企业的真实情况,因此,主要调查分析小企业目前所拥有客户的质量及稳定性,产品是否适销,年销售额、国内外结算量、水电费是否基本稳定或稳步增长,所处行业的状况、产品市场状况等。三是侧重品行调查。对企业品格的调查,主要通过信贷查询系统了解企业的信用程度,通过企业所在的同业商会或者其他关系企业了解其平常的信用情况,通过劳动部门、税务部门查询企业是否存在拖欠工人工资或者税款的现象。对企业股东品格的调查,重点通过向其亲戚、朋友或与其有业务关系的其他企业经营者侧面了解其信用状况。
(四)风控创新保障业务安全
在企业贷款阶段,许多银行与中小企业签订合同,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包括:要求企业从各金融机构获得的信用总额不得高于净资产总额;企业与其他金融机构发生新的借贷关系必须事先知会,并征得同意;要求企业必须在贷款行办理结算及其他业务,并且结算份额不能低于一定的百分比等。通过签订全面合作协议,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了对中小企业资金的实时监控,随时把握企业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从而有效防范信用风险。
三、中小企业融资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据国际金融公司研究资料,我国中小企业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分别占我国中小私营企业资金来源的30%和26%。内源性融资比重过高,外源性融资比重过低,制约了企业快速发展和做大做强。近年来,广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主、客观因素制约着其融资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一)融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银行信贷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中小企业也不例外。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落期,企业的发展具有自身生命周期的规律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是需要不同形式的资金来源的,银行信贷应该只服务于企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风险投资(天使基金)、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等都是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适宜采用的融资方式。受目前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充分的客观制约,我市中小企业在寻找外源性融资时过分依赖银行信贷。
(二)中小企业贷款特点成为信贷难的内因
相对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贷款具有贷款批量小、用款周期短、贷款频率高、用款需求急、贷款风险大这五个特点。信息内部化、高度不透明,使银行难以从公开渠道采集到足够的信息,决策信息的缺失、失真、模糊程度高,导致银行很难准确评估小企业贷款风险,风险定价、风险控制措施等更是无从谈起。同时,当前中小企业贷款客户普遍存在企业财务和经营信息虚假、关联交易、多头融资等复杂情况,进一步加剧了银行准确评估小企业贷款的难度。
(三)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外部环境尚不完善
首先,由于法律法规的建设滞后,广州银行业虽然在担保抵押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但由于涉及抵押、保障措施及手续的法律尚未完善,导致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其次,银行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配合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国土、房管部门等产权抵押登记部门在部分抵押登记新办法、新规定出台之后,没有及时通过有效的途径知会银行和客户,使银行和客户在办理抵押登记时经常出现条件不符或手续不齐的情况,导致抵押登记办理时间较长,一定程度上拖延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办理速度。
(四)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滞后
金融机构普遍反映,与中小企业贷款相关的部分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公司为谋取利益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人为提高贷款抵押物评估价值的现象,使银行对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和抵押物价值难以把控。发达完善的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以及投资咨询公司都可以在中小企业信贷的不同环节发挥作用,起到降低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功效。相反,如果中介结构出具虚假报告,不仅起不到降低信息成本的作用,反而会干扰银行作出正确决策,影响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顺利开展。
四、政策建议
我局分别站在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的立场,审视广州中小企业信贷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今后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发展的眼光深入发掘中小企业蕴涵的优势
中小企业是银行信贷的载体,它们自身存在的各种局限性无疑是制约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中小企业的“小”所带来的灵活性也赋予了它们许多优势。如中小企业产品营销定价具有灵活性,对市场风险敏感度较强,可以在经济周期中很快调整产业方向,规避风险;主导产品单一化,有利于增强银行对风险的识别性和风险控制能力;行业门类多样化,有利于银行分散信贷风险。银行需要主动适应中小企业的特点,开发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而不是等待中小企业适应银行。
(二)不同规模银行选择不同信贷技术,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Berger和Udell将西方银行的信贷技术分为四种类型。(见表1)
其中前三种类型被统称为交易型信贷(transactions-based lending),它们所涉及和依赖的主要是易于编码、量化和传递的“硬信息”(hard information)。银企交易较少采用直接的人际接触,而是更多地使用信函和电话通信手段,因此也称保持距离型贷款(arm’s length)。关系型贷款则有所不同,它所倚重的主要是难以量化检验及传递的“软信息”(soft information),这些信息具有强烈的人格化倾向,通常无法从公开市场渠道获得,而是由信贷员与企业主通过长期多渠道人际接触,或对企业所在社区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客户和雇员等)多维度联系而累积。这些软信息可在很大程度上替代财务数据等硬信息,部分弥补中小企业因无力提供合格财务信息和抵押品所产生的信贷缺口。不同类型的银行可以通过采用不同的信贷技术来最小化自己的经营成本,最大化自己的经营收益,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大银行组织机构庞大,专业人才多,网络分布广,因此在收集和处理公开信息(即硬信息)以及运用标准化贷款合约向信息透明度相对高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上拥有优势。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由于其地域性和社区性特性,可以通过长期与中小企业保持密切的合作与互动来获得各种非公开的关联信息(即软信息),因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上拥有优势。
(三)打造多层次担保体系
当借贷双方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导致直接贷款方式受阻时,抵押或担保就成为了解决银行面临的逆向选择和借款人面临的信贷配给的有效手段。在抵押贷款方面,商业银行仍然偏好中小企业的各种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如土地与厂房。然而,大多数中小企业并不拥有对土地的经营权和房产的所有权。这时,寻求第三方信用担保就十分必要。打造多层次担保体系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图1描绘了这个体系的核心构成:担保主体、担保资金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税收制度。
根据担保主体的不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又可以分为政府担保、商业担保、互助担保以及融合了各方主体的混合担保。在扩大资金规模方面,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加强内部补偿机制,主要通过资本金的运用来增加收入,保证担保基金的增值,兼顾流动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是针对不同担保主体的各种外部补偿机制。对于政府担保来说,关键是要建立财政资金补偿机制。建议政府将扶持中小企业作为长期政策,将担保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为担保活动提供稳定持续的资金来源。此外,健全的担保体系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的支持。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以明确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明确设立担保机构的条件,规范担保机构退出机制。
图1多层次担保体系
(四)地方政府构筑非财务信息平台
由于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信息严重不对称,银行进行相关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难度大、成本高,放贷的积极性受到较大制约。建议地方政府联合工商税务、供水供电部门、劳动保障部门、海关等部门汇总当地中小企业水电费、营业税、所得税、商品进出口报单、就业人数等非财务信息,以电子或纸质媒介的形式定期进行通报,供银行授信调查时参考。
(五)确立四方联席会议制度
所谓的四方联席会议,即由地方政府、银监部门、中小企业协会、银行同业公会定期召开的会议。通过会议多方面、多角度收集信息,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和银行业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遇到的困难、问题;及时分享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成功经验、做法、体会;并向有关各方提出妥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建议。这种制度有助于不同部门的信息共享,有助于尽可能地调动最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援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