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企业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企业的竞争优势与“人”的因素联系得越发紧密。现代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智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开发及利用的竞争。因此,人们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日益重视,许多企业都在积极探索提高和改善组织绩效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背景下,国外研究者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了“绩效管理”的概念。八十年代后半期和九十年代早期,绩效管理逐渐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绩效管理上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以其完善的体系、优美的流程和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深得管理者们的喜爱,被管理学家誉为管理者的圣杯。
近年来,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们也越来越重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开始构建适合本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然而实施一套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具体实践中,反映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体现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和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中,严重地妨碍和削弱了绩效管理应起的作用。
由于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实:一方面企业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又不清楚如何实施正确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在中国却犹如一座围城,城外的企业如饥似渴地祈求这幅灵丹妙药,而城内的企业却对药效信心渐失。根据对国内众多企业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绩效管理确实会对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和管理能力的提升起到很大作用,但毫无疑问的是,由于企业基础和文化氛围的不同,中国企业必须
探索出适应中国企业实际的简单实用的“中国式”绩效管理。
如上所述,对于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到底要不要实施绩效管理体系、如何摆脱历史原因对中小民营企业管理的影响、如何实施绩效管理、如何解决在实施绩效管理时的种种问题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很现实的问题。同时,中小民营企业的绩效管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甚至在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绩效管理也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如何在中小民营企业中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国内中小民营企业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值得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人员努力的一个课题。我们希望通过本文使中小民营企业明白实施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并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对中小企业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的对策与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一个有益的探讨。
对中小民营企业员工绩效管理应用进行研究不但有工程实践价值,而且也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绩效管理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已形成了一个缜密的体系。它优美的流程以及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给国外的企业创造了很大的效益。目前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得到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普遍认可,很多中小民营企业采用了绩效管理系统。但是在一些中小民营企业中,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绩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找出中国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并对其有效实施绩效管理的对策进行完整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三、论文的总工作量、各研究阶段的进度以及预期结果
(1)2006年12月10日——2006年12月28日撰写开题报告
(2)2006年12月29日——2007年1月15日撰写毕业论文任务书
(3)2007年1月16日——2007年1月30日撰写毕业论文指导书
4)2007年2月1日——2007年3月4日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同时收集资料,阅读相关文献
(5)2007年3月5日——2007年5月15日实习,撰写毕业论文
(6)2007年5月16日——2007年6月10日论文修改
(7)2007年6月11日——2007年6月18日论文答辩
2.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一)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分析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特点和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2)通过调查了解现阶段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
(3)分析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4)提出可供企业进行参考的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的对策。
(二)采用的研究手段:
本文通过对绩效管理理论和方法等的研究,找出目前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文献调研、专家咨询、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分析研究中小民营企业的绩效管理问题。
文献调研,就是通过对绩效管理的理论研究,了解绩效管理的现状,借鉴有参考价值的理论和方法,使研究工作有章可循。从各类书籍、报刊、杂志、网站上搜集相关信息资料作为研究的背景信息
专家咨询,就是通过与专家们的面谈、访谈、咨询等有效形式,深入了解有关学者、专家们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广泛征求他们对绩效管理的意见,力求使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的选择科学、客观、合理、实用。
问卷调查,就是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深入中小民营企业内部,通过实践了解中小民营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
第二篇: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优化策略研究---修改版(本站推荐)
【摘要】中小民营企业多年来一直面临着人力资源危机,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为诸多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的难题。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是人力资源激烈竞争的时代。人力资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作为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竞争优势的源泉。如何获得人才、用好人才成为企业界的难题。其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就是企业如何作好人的激励,如何用好薪酬激励的手段,也就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薪酬管理。一个企业能否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将直接影响到其生存与发展。激励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而薪酬激励又是企业激励机制中最重要的激励手段,是目前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而薪酬管理体系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文章对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薪酬管理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 薪酬管理 优化 研究
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工商登记企业1030万户(不含3130万个体工商户),按现行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测算,中小企业达1023.1万户,超过企业总户数的99%。目前,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在快速成长中,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已经从采掘、一般加工制造、建筑、运输、传统商贸服务业等行业,发展到包括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在内的各行各业,从分散经营开始向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集中,从早期的以国内市场为主发展为面向国内外市场。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广泛参与市场竞争,促进了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薪酬的本意是补偿、平衡的意思,在这里反映了组织对员工所付出的知识、技能、努力和时间的补偿。关于薪酬的概念,各国的专家有不同的解释。美国薪酬管理专家乔奇(George Milkovich)认为:薪酬是指员工从企业得到金钱和各种形式服务和福利,它作为企业给员工的劳动回报的一部分是劳动者应得的劳动报酬。[1]随着管理的变革,对薪酬内涵的理解也不断加深了。薪酬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回报,而不仅仅局限在以货币、实物支付的报酬上。按照这种理解,广义的薪酬包括货币化的报酬和非货币化的报酬。货币化的薪酬即上面所讲的狭义上的薪酬,非货币化的薪酬主要指员工对工作本身或对工作在心理与物质环境上的满足感。根据狭义薪酬的理解,薪酬管理指企业工资的微观管理,是企业在国家的宏观控制的工资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制定各种激励措施与规章制度,在职工中贯彻按劳分配薪酬差别,即制定公平、公开、公正的薪酬制度。[2]本文所讲的薪酬管理不仅局限在对“劳”的分配,也有如何通过强化内在薪酬提升员工的满意度。薪酬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薪酬制度可以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从而 1 起到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同时,薪酬在组织中又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它与组织员工的利益密切相关。
一、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现状
1.企业现行薪酬状况。某企业是一大型集团集团的分公司,在管理 方法 上完全依照集团公司的管理方法和模式,自主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较少,缺少自己的特点,薪酬管理就更是如此。集团公司对薪酬的管理,是建立在对各个企业薪酬总量及结构设计上的控制来进行的,各个直属部门、和分公司均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操作,每年年末制定下一的工资总额预算,报集团公司审批,下年初按集团公司统一制定的工资总额发放目标,确定各月的发放额度。
2.薪酬构成。企业 目前 薪酬主要由工资、规定的 社会 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及其他的福利项目构成。
(1)工资。工资是企业为员工支薪酬的主体,为薪酬的其它部分(如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及其他福利)提供 计算 基础,也是员工能够最直接了解的部分,分为基础工资、年功工资、效益贡献工资及补贴等,每部分各有其独立的确定办法,为满足不同的要求而设计。
(2)年终奖金。年终奖金该企业薪酬分配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根据集团公司的利润情况,该企业按比例提取奖金,对员工进行分配。
(3)社会保险。社会保险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险和住房公积金组成。这是国家 法律 规定必须为职工办理的基本保险项目。
(4)其他福利。包括企业对员工的非工作时间报酬、津贴和服务。非工作时间报酬,包括假日、节日、带薪休假、事假,以及探亲假等;津贴,包括 交通 津贴、节日津贴或实物、住房津贴、购物补助,以及子女升学补助等;服务,包括班车、工作服、体育 锻炼设施、娱乐设施、集体 旅游、食堂与卫生设施及节日慰问等。
3.企业员工对现有薪酬满意度分析。通过对企业内部员工发放问卷获得原始数据(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92份,回收率为98.5%;其中有效问卷459份,有效率为91.8%,有效回收率为93.3%),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确保数据的有效与可靠性。
第一,对现行薪酬制度的总体感觉。只有4%的员工表示非常满意,而较不 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员工比例达到了53%。此外,从公平性、激励性、对人才吸引性三个纬度进行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各个纬度的满意度均较低。满意度调查说明现行薪酬制度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重新设计薪酬制度。
第二,对付薪因素在现行薪酬制度中体现的满意程度。员工对各类付薪因素在现行薪酬制度中体现的满意程度不高,对现行薪酬制度中体现个人绩效、岗位价值、个人技能的不满意的为58%~63%,满意度较高的仅为8%~14%,反映出现行薪酬制度以职务、工龄等作为主要付薪因素,缺乏考核、奖金固化,以及忽略岗位价值和个人技能差异。
第三,其他方面。在对现行薪酬的结构态度、对现行福利政策的态度、岗位 分析 与评价和竞聘上岗的态度、对现行薪酬公平感的感受、竞争淘汰机制、对待薪酬改革的态度等方面的分析结果,满意度均在10%左右或者更低,多数员工要求对现有薪酬制度进行改革,重新设计 企业 的薪酬体系。
二、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薪酬定位成本化
中小民营企业普遍把薪酬简单地看成是企业所必须花费的可变成本,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要增加利润,企业主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降低可变成本。于是,压缩拖欠员工的薪酬、不依法给员工交纳相应的保险成为其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中小企业对薪酬认知水平欠缺导致的薪酬定位错误,必然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工作态度和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造成人才流失.制约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薪酬设计有不科学之处
中小民营企业几乎不做薪酬调查,即使做薪酬调查,调查范围也很有限,只是很粗放地简略观察市场总体薪酬行情,其收集的数据必然缺乏真实可靠性。使得薪酬水平的确定缺乏科学性。此外。中小民营企业的职位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管理者主观设定职级职位。然后运用简单的排序法排出员工等级,将同等级同类别的职位归类归档确定薪酬等级。
(三)薪酬分配内部缺乏公平性和支付缺乏公开透明性
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没有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员工的薪酬多半由老板凭经验及个人喜好在员工应聘时与之谈判后确定,随意性较大,从而造成企业内部员工 薪酬标准的混乱。根据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一个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数目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相对报酬多少的影响。中小民营企业内部薪酬管理体系不规范,同工不同酬或同酬不同工现象严重,使员工产生不公平感,从而极大地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中国劳动力充裕,很多中小民营企业主抱着“三条腿的青蛙难找.两条腿的人满大街跑”的心理,不肯纠正其薪酬管理理念,殊不知,这样没有制度保障、单纯以老板喜好为导向的薪酬管理体系,最终只会使员工产生消极怠工、工作不负责等对抗心理,从而影响企业正常工作的开展。中小民营企业常采取“模糊薪酬制”,以年底、节日发“红包”的方式秘密支付员工薪酬。从而引起员工好奇并四处打探。导致员工之间的互相猜测。当打探得知工作能力不如自己的同事拿的“红包”多于他们时,难免滋生不满情绪,从而影响其工作热情。
(四)薪酬政策不合理。对外缺乏竞争力
受企业规模的限制,中小民营企业难以承受过高的薪酬成本,员工整体薪酬水平普遍低于市场水平。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的薪酬政策不合理,薪酬分配不以员工对企业的重要性及其工作贡献度为标准,而是简单的以员工所处级别及工作内容为参考确定薪酬,从而造成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对外竞争力不足局面加剧,企业陷入难以吸纳和有效运用优秀人才的窘境。
(五)薪酬管理与工作绩效挂钩不强。激励功能弱化和制度长期激励不足 中小民营企业形式上都实行绩效工资制,但员工的薪酬实际上无法同员工的工作绩效真正挂钩。特别是知识型员工.因为缺少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而使他们的工作贡献度无法得到准确的衡量。其薪酬自然没办法与他们的绩效相匹配。绩效评估的不准确会导致员工工作效率下降.薪酬激励功能弱化。一些中小民营企业老板难改一贯只注重物质资本、忽视人力资本的传统观念,认为员工付出的劳动由其所得薪酬补偿,只要支付及时性的高薪酬就能吸引并留住人才。并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本巨大的增值潜力。从而导致其薪酬制度缺乏长期激励机制来引导员工行为的长期化。
三、中小民营企业薪酬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的已经认识到,科学完善的薪酬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当外在竞争环境越来越险恶时,加强企业的薪酬管理已成为 保持竞争力的一张王牌。但也有许多企业对薪酬管理不够重视,存在许多问题,以上是民营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什么民营企业会存在这些问题呢?
(一)民营企业对薪酬管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以上民营企业在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由民营企业的错误观念所导致的。我国许多民营企业的领导人的观念至今仍停留在过去物质资本时代,认为物质资本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力量,未认识到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增值的源泉和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人才竞争是现代竞争的核心,如果我国的民营企业还不对人才问题加以重视,很快就会在加入WTO后更加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
(二)民营企业有更多的家族式管理
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民营企业一般由有血缘关系相连的家族作为大股东控制企业经营,单个业主绝对控制着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在创业初期,具有企业家人力资本权威的“家族首领”在非人力资本的影子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当企业发展壮大后,一来企业领袖退位,二来家族继承人不一定是胜任者,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必须从家族以外引进外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否则难以应付局面。但是,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性的特殊本能反对这种人力资本的引进。即使老总力排众议一时引入,家族人员也会千方百计排挤之。[1]因此,外来者和企业员工很难排解“打工”心态和情结而与企业核心层凝聚在一起,这样就很难形成“命运共同体”,使企业在快速发展中不出闪失。
(三)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导入不足
在企业创业阶段,企业规模小、人员少、结构简单、薪酬单一。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们凭借自身的“家族权威”,在非人力资本的影子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作为企业家的业主可以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地监控企业运作,对于员工的薪酬发放也在“随意”中合情合理。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人员增多和与外界竞争的加剧,这批“老板”们自身素质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尤其在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上的把握上更显匮乏,极需专业人员为其出谋划策。
(四)“对优秀员工的突出奖励,来树立典范”来自于“人们的积极性受金钱驱使”的理论
这些理论被大肆宣扬时,很多民企经营者便以为是真理。但是这种观点,忽视了人的基本需求,忽略了人的非物质需求,其执行结果适得其反。当然,在提高人的积极性方面,运用金钱来激励远比营造创造力的氛围、塑造积极上进的企业文化更为简单。一些民企经营者追求短期激励成效,运用这一方法似乎收效较快,也是这一方法实行的原因。
此外,复制思想和方法远比通过思考方式获得来得简单。当某个方法在某个企业应用成功时再拿到类似企业的不断使用,确实体现资源有效利用和规模化生产降低营运成本的思想,但是企业文化的不同和企业运作上的稍微差别都给再利用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思想和方法的大量复制助长了在某些企业取得成功而其他企业失败的认识成为“真理”。
当然,更重要的是企业老板的短期趋利行为。许多企业老板希望在短期内寻找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短期内能取得奇效,要求在短期内降低人工成本,使员工的懒散行为有所改善等,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获得较好成效。但是这种方法并非真正根治病因的良药,而是耽搁和延误了疾病的治疗。
(五)将薪酬视为企业的纯支出
不少民营企业对厂房、设备方面投资热情颇高,对员工薪酬水平提高却心有不甘。一些老总不理解,现代薪酬管理基本理念之一,是员工薪酬水平提升与员工素质提高互动的良性循环,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若员工薪酬水平较高,企业原有高素质员工的流失率将降低,节约员工培训费用,企业将吸纳更多高素质员工,这些均有助于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又有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这就可以形成员工素质提升与薪酬水平提高“互推”之势。此态势对企业与员工均是有益的,而企业最终获得的收益:即人力资本收益,将高于在员工方面的各项支出(即人力资本投资)。
此外,一些民企老总对人力资本与传统资本增长的互动关系认识不足。企业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资本结果构中的相对地位处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对于民营企业来讲,一方面人力资本存量所占的比重在逐渐上升,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截止突出而物质资本的重要性则相对下降。尽管员工现金计划薪酬在现代企业中仍然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它毕竟只能作为对员工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一种补偿,在人力资本激励方面力度显然不够。
四、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优化策略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制度和薪酬制度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中小民营企业要想真正留住人才,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理念和体系至关重要。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制度。关键是要了解员工的需求。企业内员工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员工把奖金看得很重,有的员工特别是知识分子和管理干部则更看重晋升职务、尊重人格、授予职称等。管理者要想取得很好的领导效果。使员工的激励水平最大化,就必须本着人本主义的理念,以员工为中心,了解他们多样化的需求并做出积极的反应,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制度。人本管理理论的要求下,薪酬体系设计要注意以下三点: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要设法满足员工的要求;积极主动的提高改善员工利益;在创造中激发员工的高层次需求。因此,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制度,必须牢牢把握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总原则,以物质激励为核心,注意精神激励,实行有效激励。
(二)确立具有内部公平性、外部竞争性的薪酬政策将程序公平视为公平原则的“上层建筑”
公平是保证企业薪酬管理制度达到激励目的的前提条件,而有竞争力的薪酬政策是企业在市场上吸引人才的重要武器。对于通过努力工作来获得薪酬的员工来说,企业只有保证薪酬政策的公平性,才能使他们相信他们的付出与相应的薪酬是对等的。否则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平并不等于平均,薪酬政策的公平性,指的是在同一企业中不同职务所获得的薪酬应正比于各自的工作贡献,只要比值一致,就是公平,它允许企业内部薪酬分配适当拉开差距。对外竞争性的薪酬政策,并不是指提高企业整体薪酬水平,而是指将现有的薪酬成本进行合理分配,重要程度不同的工作岗位、知识结构工作能力不同的人员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有差异的,可以赋予不同的薪酬分配权重。从而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效益。将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等对企业贡献度大的员工的薪酬水平定位在市场薪酬水平之上.以保证其具有市场竞争力;而对于一般岗位的员工,因为市场上供过于求,替代成本较低。可以将其薪酬水平定位在等于或低于市场薪酬水平,以约束企业整体薪酬成本。
良好的薪酬制度必须具有公平性,即外部公平性,内部公平性。外部公平是指同一行业或同一地区或同等规模的不同企业中类似职务的奖酬应当基本相同,因为对他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要求相似,他们的各自贡献便应相似。内部公平性则指同一企业中不同职务所获奖酬应正比于各自的贡献。为了保证企业奖酬制度的公平性,企业经理人应注意:奖酬制度要有明确一致的原则作指导,并有统一的、可以说明的规范和依据。[1]但是很多民企经营者只注重结果的公平,而忽视对薪酬界定程序公平的关注。同时也要有民主性和透明性。只有员工能够了解和监督奖酬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和管理,猜疑和误解便会消除,不公平感显著下降。企业也要为员工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条件,并引导员工把注意力从结果均等转到机会均等上来。
民营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着眼于结果性公平,着重强调分配结果而忽略了决定这些结果的方法。在薪酬的支付方面也常采用暗箱操作。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者提出了程序性公平的要领认为报酬的结果和程序性因素相互作用决定了不公平感。薪酬程序公平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薪酬制度内容、员工公平感受、激励行为和企业绩效能否形成一个良性传递过程。因此,在民营企业的薪酬体系框架中,必须将程序公平视为公平原则的“上层建筑”,以此为整个薪酬体系框架的“灵魂”。同时,实行公开化的薪酬支付。薪酬管理强调的是薪酬制度公平,而员工对薪酬制度是有赖于管理人员将正确的薪酬讯息传达给员工。这样做可减少员工猜测,从而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态度。至于公布的程度没有硬性规定,一般是公开薪级制度和可以晋升的职级,每一个薪级的起薪点及最高顶薪点和每个职位的薪点。而个别员工目前的数目,可以不公开。
(三)设置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结构和实行公开透明的薪酬支付制度 企业薪酬结构的设计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从而鼓励员工产生企业需要的行为。薪酬具有保健和激励两大功能,刚性薪酬制会强化薪酬的保健功能.弱化薪酬的激励功能,鼓励员工出勤不出力行为。因此.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结构设计时应设置绩效工资,而且绩效工资的比例随着岗位级别、岗位所承担责任的增加而增加.真正做到使企业各个级别员工的薪酬收入均与其工作绩效挂钩,并通过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的量化考核来确定绩效工资的多少,从而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功能。保密的薪酬支付制度只会使员工之间互相猜测.引发员工 8 的不满。实行公开透明的薪酬支付制度,让员工了解这样的信息:薪酬高的人自有其高的道理,薪酬低的人也自有其不足之处。这样,才能使企业员工体会到公平。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要求公平的薪酬制度,而公平的薪酬制度,其前提必须是企业高层能将薪酬分配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员工,使员工了解企业薪级制度和可以晋升的职级,每一薪级的起薪点,最高的顶薪点等,从而减少员工不必要的猜测,保证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企业在制定薪酬制度时,可以让一定数量的员工代表参加;薪酬制度实施后,企业可以设立一个员工信箱,随时解答员工在薪酬方面的疑问.从而确保企业薪酬制度的透明化。
(四)企业薪酬制度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联系
民企发展要有自己的经营战略,薪酬策略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一个良好的并具有导向性的薪酬制度应当是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并且支持企业战略的实现,因为薪酬制度能有力地传达这样的信息,在组织中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薪酬制度越是支持公司战略的关键成功因素,员工们就越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公司的战略。[1]薪酬制度与战略之间的统一程度通常决定了战略是否能够有效实施。与组织战略相一致的薪酬制度将和企业战略、核心技术、重组资源一样,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为企业创造一种持续的竞争优势。
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逼近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通过人力资源战略及其实践来获取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将来企业的竞争更加突出了对人才的竞争,而薪酬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薪酬战略作为人力资源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必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薪酬战略是依据企业经营战略,并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企业不同的经营战略需由不同的薪酬战略支持,如图所示。
战略 事业响应 人力资源需求配置 薪酬体系
创新:增加生产复杂性和缩短生产生命周期 产品领先转向批量定制生产和创新周期性 采用敏捷性的、敢冒风险的、具创新力的人员 奖励生产和流程中的创新基本市场的薪酬灵活变通的一般工作描述
成本削减:聚焦于生产效率 卓越的运作寻求成本的有效化的解决方法 以最少的人力做最多的事 注重竞争对手的劳动力成本增加浮动报酬强调生产效率重视系统控制和工作要求
客户至上:提高客户期望 与客户建立亲密关系传递、交流解决客户问题的方法加速进入市场 让客户高兴、满意超越客户期望 奖励让客户满意的行为和表现工作及能力由定单来评价
(引自顾琴轩《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薪酬战略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9卷)
同时,企业选择的薪酬战略还要与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相结合,在企业成长阶段,经营战略以投资促进企业成长。为了与这个经营战略保持一致,薪酬战略应该具有较强的激励性,着重将高额报酬与中高程度奖励相结合。当企业处于成熟阶段,经营战略基本上以保持利润和保护市场为目标,与此相应薪酬战略应以奖励市场开拓和新技术开发及管理持技巧为主。要做到这一点,须以平均水平的报酬与中等的奖励相结合。对于处于衷衰退阶段的企业,恰当的经营战略则应收获利润并转移目标,转向新的投资点,与此对应的薪酬战略是实行中等水平的基本工资标准的福利水平,同时采用适当的刺激与鼓励措施与成本控制相联系,避免提供过高薪酬。
(五)将内在薪酬作为薪酬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和薪酬设计科学化导入更为柔性的薪酬计量方法
将内在薪酬作为薪酬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是民营企业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操作有:民营企业管理者应及时认识到培训对于员工的重要性。积极防止人力资本贬值,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营造良好的民营企业文化。使民营企业真正变大变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情感关注,老板与员工之间有一个共同道德观、价值观。
首先明确薪调查对象,用科学方法收集并统计数据资料,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解决对外竞争力问题。其次,建立科学的职位评价系统,解决对内公平性问题。科学的职位评价需要考虑职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工作强度、工作责任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因素,通过综合评价这些因素确定工资级别,而不是简单地与职务挂钩。同时,民营企业不仅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使其分享到 10 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而且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要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职业攀升道路。除传统管理通道外,另设几条技术通道。
1、薪点制。企业可依下列因素确定每位员工的薪点:职务、职称、学历或学位、工作年限、特定工作岗位工作年限、特出贡献、责任与强度等。
2、计时制和计件制。这两种计量方法,对某些生产型民营企业来讲颇为有效。
3、年薪制,这里的年薪制是以工作的年限作为主要依据的薪酬计量方法,也就是说员工的薪酬应随其在企业的服务年限或其某一工作岗服务年限的增加而自动加薪。
4、分红制,它可以分为以企业中的管理层或核心管理层为对象和以企业全体员工为对象的分红制两种。尽管它不是一种完全的薪酬计量方法,但对民企来说,有时却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要为企业长远发展打基础,深入思考要引进的理论
不要指望短期内能解百病的良药,尤其是不要在短期内创造奇迹,不要太迷信现在许多的流行理念,每个理论都有其存在的基础,如果不熟悉它的理论背景和事实基础,只会对我们产生误导。在吸收和运用某种理论前,要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方面的论证。在引进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时,要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
在许多学者提出的优化策略中,往往是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零散的,缺乏对薪酬管理的整体认识。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站在战略的角度,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案。要把企业工作文化与薪酬管理结合起来。企业的文化特征是薪酬制度设计的基础,每个公司的薪酬制度模式必须适合本企业自身的工作文化的价值导向,如果简单抄袭其它公司只能误入歧途。
结束语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薪酬制度还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虽然在市场经济建立以后,薪酬管理的内容、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改进,但受传统薪酬管理的影响,我国在薪酬管理上仍遇到大量问题。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对薪酬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要加大对薪酬管理理论的研究力度,引进西方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适合 我国企业发展的理论方法,为我国企业的薪酬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结合我国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一条适合我国民营企业薪酬改革的道路。综上所述,民营企业要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制度,要以现代企业薪酬管理理论为指导,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制度。使薪酬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相一致,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长青长兴”。【参考文献】
1.胡江涛,刘凯,陈慧敏.薪酬激励发展新趋势[J].法制与社会,2008,06:296 2.王志芹.民营中小型企业薪酬激励浅析[J].商情,2007,02:174-181.3.周丙洋.民营中小企业薪酬体系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经济纵横,2007,22:82-84.4.王成,王晨阳,李泰.企业薪酬激励问题的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7,249:178-179.5.张斌.浅谈以人为本管理与薪酬激励[J].职业圈,2007,74:55-56.6.裘会现.现代企业的薪酬激励[J].民营科技,2008,02:85.7.武超,王激.使用激励性薪酬提高员工执行力[J].人才资源开发,2008,04:30-33.8.陈维政,余凯成,程文文.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7.
第三篇: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谢伟华 张国权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2期
[摘 要]中小民营企业多年来一直面临着人力资源危机,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为诸多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的难题。而薪酬管理体系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文章对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薪酬管理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民营企业;薪酬管理;薪酬制度
[中图分类号]P276.3
[文献标识码]A
第四篇:论文开题报告——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研究
开题报告
专业名称: 工商管理班级: 2009级2班
学生姓名: 代冠华
指导教师: 郝洪文论文题目: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研究
完成开题报告时间:2013年3月1日
一、题目:
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研究
二、选题依据及理论、现实意义
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管理相对粗放,没有走上科学管理的道路。绩效管理体系问题颇多,我国对绩效管理的重视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绩效管理经历了一个由组织考核到岗位责任制到再到“德能勤绩”的模式。目前,许多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观念还比较落后,以考代管的现象比较严重,在实践中,中小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也没有形成统一关联的、方向一致的绩效目标与指标链,这些都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进步。
我国中小企业绩效管理思想大都是借鉴国外先进的绩效管理思想,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而我国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环境中又有自己明显的特点,所以解决绩效管理现存问题,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绩效管理理论源于西方国家商业实践,到了20世纪80年代,新管理主义思潮兴起,绩效管理体系经历了由企业绩效为主到以员工绩效为主再到综合权衡企业与员工绩效。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和咨询公司致力于研究绩效管理,不少专家也热衷于为企业绩效管理建设提供咨询,但这些是不够的。对绩效管理的研究仍然处在起步阶段,不少研究成果只是局限在国外经验介绍和国内企业绩效管理发展的初步研究。
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理论方法引入我过的时间比较短,绩效管理还是一种刚刚起步的管理思想,加之我国的中小企业具有自身明显的特点,管理相对粗放,并没有真正走上科学管理的路子。国内很多企 1
业已经意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加强管理、提高业绩,不少企业在努力建立绩效管理体系,但因缺乏经验,仅仅局限在绩效考核的水平,问题颇多。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重点
本人通过自身在中小企业中的实习经历,深入对实际绩效管理考察与研究,搜集了很多与绩效管理有关的资料。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以及阅读与绩效管理有关的文献,对绩效管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完成此课题。
本文拟从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相关概念出发,对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现存问题加以分析叙述,提出对应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以F公司为例,浅析F公司绩效管理现状,找出了其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针对F公司绩效管理出现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
五、写作进度
2013.1.6—2013.3.15,确定论文题目,撰写开题报告;
2013.3.16—2013.3.31,修改开题报告,撰写论文初稿;
3013.4.1—3013.4.30,修改论文;
2013.5.1—3013.5.10,论文定稿。
六、论文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绪论
(一)相关概念解释
(二)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存在问题
(一)员工个人绩效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脱节
(二)绩效管理制度够不健全
(三)绩效管理过程够规范
(四)绩效管理结果兑现度差
第三节 解决方法
(一)提高中小企业对绩效管理的重视
(二)明确绩效管理目标
(三)健全绩效管理制度
(四)规范绩效管理过程
(五)绩效反馈和结果应用
第四节 案例分析
(一)F公司情况
(二)F公司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F公司绩效管理问题的原因
(四)F公司绩效管理改进措施
第五节 结束语
七、主要参考文献
[1]方震邦.战略性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刘畅.浅谈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科技致富向导,2010(07)
[3]李德勋,樊远红.浅析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8)
[4]薄玲梅.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绩效管理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12)
[5]朱飞.绩效激励与薪酬激励[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
[6]鲁百年.全面企业绩效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王博.给予关键指标的我国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8]梁美华.沟通推进绩效[J].人力资源.2008(20)
[9]于林林.我国企业员工绩效管理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1(09)
[10]孙航.中小企业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人民论坛.2012(27)
[11]邱文元,杜杏华.我国中小企业绩效管理浅析及对策研究[J].科协论坛.2012(05)
[12]刘南槐.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商贸.2011(28)
[13]李艳.改进我过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的对策[J].东方企业文
化.2012(08)
[14]Robert Simons.Performance Measurement & Control Systems
[M].McGraw-Hall.Inc, 2004
[15]褚勇.浅谈绩效管理[J].科技信息.2013(04)
[16] 陈全明.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第五篇: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初探(模版)
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民营中小企业的重视。咨询师面临的最大市场需求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可以说这是现阶段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构效率问题。如何看待民营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这是一个系统问题。本文作者以自己的咨询实践分享了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心得,值得我们参考。
注: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销售额5000万-3亿、人数500人-3000人的非公有制、非外资中小企业。
为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立新理论
在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多年实践中,我切身地感受到,用目前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工具,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往往面临很多问题:
1、人力资源规划
民营中小企业大部分不是通过市场研究、行业分析,然后进行系统规划来制定战略的,它们往往也没有明确的、书面的战略规划文件。老板靠嗅觉来捕捉机会,而这种嗅觉来自于多年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他本人也说不清楚。同时,老板靠试错来验证战略。“船小好调头”,试一下的成本和时间对它们来说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试出来的结论比任何分析预测都要可信的多。我们传统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法,是必须建立在明确的、量化的战略规划基础上的,但现实是他们没有战略规划,如何开展人力资源规划呢?
2、招聘
民企企业普遍都极度缺乏人才。由于没有人才,不得不错过很多机会。所以老板非常重视招聘,报纸、网络、招聘会、熟人推荐、猎头、人才中心等等各种办法都用了,也解决不了问题。另外核心高管的招聘,除了能力外,老板更关注的是文化认同与文化融合,这样才能信任,信任了才能放心委以重任。但传统的招聘面试管理强调的更多是能力、素质测评,文化认同没有科学的方法评测。
3、绩效管理
在民营中小企业中,那些核心员工往往都不是严格按照岗位使用的。最常见的做法是哪里出事了、哪里急着出成果,这些人就要往哪里扑。但是传统的绩效考核是以岗位职责为基础的,考核的是岗位工作的完成情况。如果某人大部分时间干的不是本职工作,那这种考核就有失公允、失去意义了。
另外,基于KPI的量化考核要求企业积累大量的绩效数据,要求企业有完备的绩效数据收集机制,这样,KPI的数据才能算出来。可民营中小企业的现实是管理基础薄弱,没能力收集和积累完备的绩效数据,基于KPI的量化考核就变成了无米之炊、空中楼阁。
4、薪酬管理
企业草创之时,都要勒紧裤腰带,薪酬水平普遍偏低,而薪酬水平的提高并非与企业业绩同比例增长。当企业急需外部成熟人才时,不得不以高薪吸引,这就产生了新老员工薪酬水平的巨大差异。薪酬都降下去,很多人才会流失;薪酬都提上去,企业成本剧增,老板不愿意,不改变这种悬殊的差距,很多人会觉得不公平、不服气,也严重影响士气。而现有薪酬管理理论是以岗位价值评估为基础的,完全忽略了这个问题,因此也无法解决它。
5、人才培养
民营中小企业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前线,“好钢都用在刀刃上了”,企业腾不出人手和时间来组织系统化的培训。而且培养人才见效慢,一般企业都不愿意培养。再加上人才流失率高,好不容易培养出来,又离职了,这导致企业更不愿意培养了。这是企业的现实问题,忽略它,只是强调人才培养如何如何重要,是无法获得企业认同的。而现有的人才培养理论要求企业花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但又不说明如何权衡现实与理想、眼前问题与长远发展。
综上所述,在使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的现实问题时,总是感觉有些纸上谈兵,对很多次要问题研究地过深,却忽略了很多关键问题。
企业的这些做法可能看起来不规范、不科学,但都是为了适应现实环境不得已而为之的。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中,他们这么做很可能就是正确的。当企业的现实选择与理论相悖时,需要改变的是理论,就像:不能让脚去适应鞋!因此,我们要为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立新的理论。
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
(一)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典型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要建立新的理论来解决这些问题,从哪里着手?从原来的理论中吗?最直接的办法是从这些现实问题着手,分析这些问题的本质、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充分尊重企业的“土办法”,因为那些来自于实际,被反复尝试、反复验证。最终达成共识的办法一定有它的合理性。我们就从这些土办法中汲取营养,找到思路。我们先来看看他们面临哪些典型问题:
极度缺人才
员工离职率高
人力资源规划:没有规划
人才培养: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急了不要
组织结构:因人设岗、随时会变
制度流程:要么没有、要么有了不执行
员工关系管理:高层靠人情、中基层没有
薪酬:个别人高、普遍偏低;没有固定标准,说多少是多少
干部选拔:信任最重要,能力其次
企业文化:老板文化
绩效管理:只看结果,不问过程
……
这些问题不能被孤立看待,它们的产生都有着一环扣一环的因果关系,需要抽丝剥茧地分析:这些问题都根源于这些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典型特征。
(二)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典型特征
1、中国文化烙印
一个或几个中国普通百姓,为了过上好日子开始创业,一般都没有大企业管理层经验,很多甚至没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遇到问题时,除了依赖混迹社会多年的经验外,还能依赖什么?而这些经验正是几千年来都未改变的中国人的为人处世法则!
2、必须快速反应、持续创新
这个社会没有给他们留下多少生存空间:最好的资源都被政府和国有企业垄断;剩下的机会被先来的人占据着。幸运的是,中国正在快速发展中,新机会像流星雨一样划过天空,他们唯一能生存下去的办法就是快速的抓住机会!另外,在后来者的虎视眈眈下,只有持续创新,才不至于让到嘴的肉被抢走。
3、独具特色的业务模式
民营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往往正在于它们业务的独特性:他们依据具体的环境、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在强手如林的战场上杀出一条血路。这是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的结果,就好像猫的夜视能力强,狗的嗅觉灵敏一样。
4、先天的人才竞争劣势
大学生都想当公务员,要么进国有企业,不行了就去读研,实在没办法了也要进大型民企,进中小民企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做的事。一旦羽翼渐丰,都会想办法跳到国企。不想打工的,会选择自己创业。职业经理人何尝不是这样?留给中小民企的人才没剩下多少。就这些人才,还要被占中国企业总数97%以上中小民企激烈的抢夺。
5、围绕老板个人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产业就是家业,老板就是家长。老板拥有绝对的权威(微弱的制衡只存在于广义的家庭成员中),老板个人的失误会直接影响企业。因此,企业的问题往往是老板个人的问题;企业发展的瓶颈往往是老板个人的瓶颈。这五个典型特征,构成了分析问题的框架,由它推导出五个限制因素:即新理论必须满足的条件。
(三)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五个限制因素
我们再来看看,新办法必须满足哪五个条件:
1、必须符合中国人的行为法则。中国是人情社会,不是契约社会。我们的人际关系就是内外有别的:自己人和外人不可能一样对待。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一定要分长、幼、尊、卑。这些法则只能适应,无法改变。
2、必须支撑快速变化的业务。他们靠嗅觉来捕捉机会、靠试错来验证战略,而不是靠系统规划。这是他们能生存下去的唯一办法,也是发展起来的唯一办法,必须去支撑而不是阻碍它,必须支撑独特的业务模式。他们独特的业务模式是在优胜劣汰的残酷市场竞争中总结出来的,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人力资源管理是服务于业务的。鞋穿着不合适,一定是鞋的问题,不是脚的问题。必须适应人才短缺的现实。大多数人想追求安稳,而不是发展。大多数人想依靠强者,而不是自己。因此,他们一直缺人才。同样,对于现实,我们只能适应,无法改变。
3、必须以老板为核心。企业就是家业,在企业还没长大的时候,老板不可能真正放权(败也要败在自己手里)。所有的管理问题,追到根儿上,都是老板的问题。因此,必须围绕老板来解决问题。
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一)基础理论
如何构建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理论的框架?我们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根本使命来说起:建设企业核心能力。
1、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根本使命是建设企业的核心能力
2、企业核心能力来自两个方面:精神力量(企业文化)带来士气,使上下同心,这样才能无往不利;业务能力带来专业化团队、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高效率的业务运行等
3、精神力量的培育分三步走:首先,在识别组织行为特点的基础上,使管理符合这些特点,这样做才能符合员工的观念习惯,工作干起来才舒心,配合起来才顺畅,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否则拧着劲儿来,所有人都别扭;其次,在组织行为特点上总结、提炼、升华,成为系统性的、指导性的、具备感染力和传播力的企业文化系统,这样才有利于理解和传播;最后,把这套文化系统用各种各样的形式贯彻下去,让所有员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具备共同理想与价值观,这样才能把文化转变为士气,上下同心,无往不利。
4、业务能力的建设分三个方面:首先,企业既然已经在市场上立足,那么一定具备一些他人难以模仿的业务能力,要么是领先的产品、要么是渠道的管理、要么是客户的开发。既然某项能力已经具备,那就一定有它产生的原因,未来继续发展它就比发展别的能力更容易。自己的短板,既然已经是短板,也一定有它产生的原因,能自己发展更好,不行就通过合作利用别人的能力来补自己。因此,发挥优势、规避短处,要在识别企业(能力)禀赋的基础上;其次,各项管理措施要围绕发展业务能力这个主线来进行。管理,不光是控制,还要培育;最后,一切工作最终要落实到人,因此人才的准备是业务能力发展的基础。
顺着这个逻辑,我们构架出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1:内、外圈
内圈 外圈 定义
企业内部对决策事实上影响较大的人群 企业内部对决策事实上影响较小的人群 详细的解释
往往层级较高,但层级低的人如果事实上权力大也是内圈
往往深得老板信任,但不得不重用的能人,即使不信任也是内圈 往往是老员工,但新员工如果深得老板赏识与重用,也是内圈 往往层级较低,但层级高的人如果事实上权力小也是外圈
往往是老板不信任或不熟悉的人,但信任的人如果不再参与管理,也是外圈
往往是新员工,但老员工如果因为能力、观念或利益诉求不再符合老板要求,被架空后,也是外圈 管理特点 家长式的管理 基于信任的授权
人是核心,岗位是附属;人是不变的,岗位可以换 基于绩效的管理 基于职责的授权
岗位是核心,人是附属;岗位是不变的,人可以换 激励 基于共同理想和目标、由信任产生的相互责任感等的内在激励为主
薪酬只是附属手段,内圈成员关注由自我实现、被认可、归属感、成就感等组成的综合回报 内圈成员具备自发的忠诚与献身精神 收入提高、晋升等外在激励为主
薪酬是主要手段,由于收入水平、在企业的地位等因素导致外圈成员更关注财务回报 外圈成员对企业的忠诚度普遍较低 成员的吸纳与淘汰
吸纳:须具备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须经内圈成员共同、长时间地考察 淘汰:共同价值观或共同利益被打破;或相互信任被摧毁 吸纳:常规的招聘程序 淘汰:常规的解聘程序
为什么要分内、外圈?
不管是什么企业,只要是由中国人组成的组织,那就必然要遵守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法则。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理论: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水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也越推越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均等,有亲疏之分:越靠近中心,越亲近;越远离圆心,关系越疏远;
个人与每一圈上亲疏不同的人际关系,都有特定的伦理规范和各自不同的相处之道,方式规则各不相同。
内、外圈理论事实上是差序格局理论在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企业组织以老板为中心,员工对企业的影响呈同心圆结构一圈圈扩散出去,越远的影响越小;老板与各圈员工的关系,相处之道与处理规则不能相同,因此在HRM上,要区别对待。对老板来说,应该把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内圈员工的管理上。对咨询公司来说,应该把更多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研究内圈员工管理的规律上。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同样,内圈人没管好,怎么能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好?实际上,在企业中区分内外圈就像在一个大家族里区分关系远近一样,那肯定是不同的。一个孩子结婚,父母要筹办一切;亲姑要给5000礼金;表姑就可一个给1000礼金;来个同事就可以给200意思意思。同样,在民营企业里,管钱的往往是亲戚;最重要的资源要有老板绝对信任的人控制。关系不同,规则就不能相同。
基础理论2:文化风格与文化缺陷
把企业比喻成一个人,那么企业文化就是人的性格。每个人性格都不同,内向的、外向的;保守的、激进的,没有好坏之分;但性格也有好有坏:自私的、无私的;自卑的、自信的,一定有对有错!必须分清楚。
所以企业文化也是一样。在梳理民营中小企业的文化时,必须分清楚哪些是文化风格、哪些是文化缺陷。对于文化风格,要小心的呵护,助其成长;对于文化缺陷,要明确反对,并加以矫正。
例如:有的企业重视法制,强调管理的精细化;有的企业重视人治,强调员工关怀与士气,这是多年来形成的文化风格,必然有它内在的合理性,都是对的;但如果企业不重视员工的感受,这就不是风格问题,这就是必须改进的管理缺陷。
民营中小企业文化来自于老板性格,往往是个性鲜明的。要在这当中抽丝剥茧,分离开风格与缺陷,很难,但很重要。
基础理论3:个人理想与组织理想
就像电视剧《亮剑》讲述的:一个成功的组织,其文化来自于创立者的风格。创立者呕心沥血地带领组织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时,也无声无息地把他的基因留在了组织中。
但是这个把企业家的个人理想传递到组织中的过程却并非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实上,成功的企业都是有灵魂的,失败的企业都如行尸走肉。
很多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的正是这个问题:老板的个人理想无法注入到组织中,成为组织的理想(使命愿景),这成为老板最大的心病,使他心力交瘁:“为什么每件事都必须事必躬亲才不至于走样?有什么办法能让企业按我的想法自动运转起来?我总有干不动那一天,以后企业可怎么办?”
例如:某民营软件企业,老板是研究员出身,他骨子里带着科研人员的情节: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中,造福社会,而这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基。但他的科研成果还不被认可,甚至员工也不以为然。从经营的角度,员工们认为代理国外成熟软件是有利于企业的,因此大部分员工不能理解企业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和成本去开发自己的软件。除了持之以恒的坚持外,这个企业也需要把老板的想法和信念说清楚,让员工真正理解老板为什么这么坚持,让员工真正相信只有这样,企业才有未来,才能基业长青。这就是把老板的个人理想转变为组织理想的过程,这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关键课题之一。
基础理论4:竞争模式与能力禀赋
一个企业为什么能在市场中生存下去?为什么能发展壮大?为什么逐渐没落?我们把整个商业环境比喻成一个大森林,比如山羊,因为它可以消化草和树叶,所以它有食物;因为它善于奔跑和攀登,所以它能躲过天敌。一个企业同样生活在一个商业生态系统里,它必须有一些技能才能生存下来,比如掌握核心产品技术;比如了解某个地区市场的渠道;比如善于从政府获得支持等等。这些技能就叫做“能力禀赋”:专指企业特有的,他人难以模仿的能力。由这些技能构成的独特生存方式,比如山羊经常在山上而不是平地奔跑觅食,就叫做“竞争模式”。
在一个较成熟、竞争激烈的行业中,越顶端的企业竞争模式越相似;越低端的企业竞争模式越是五花八门。就好比森林中的顶级掠食者,狮子、老虎、猎豹,都是靠力量、速度、牙齿来取胜;而食物链底端生物,有的靠奔跑、有的靠隐蔽色、有的靠钻洞、有的靠繁殖速度,各种竞争模式,五花八门。在商业生态中,小企业有的靠政府关系、有的靠研发、有的靠产品细分,也是五花八门。因此,民营中小企业一般处于各行业金字塔中下端,因此他们的竞争模式各异,他们的能力禀赋也各不相同。
因此,这是一种适应环境的战略选择,因此为民营中小企业服务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须去支撑,而不是阻碍它。就好比我们劝山羊:“你别总奔跑了,平地上到处是草,在平地上吃草多轻松啊!”这样的建议是害了它。同样,我们给一个以政府公关为竞争模式的企业建议:你们应该把更多人力、财力用于产品研发,不要天天与政府喝酒应酬了,可能也同样是害了它。事实上,企业真正的竞争模式往往是企业最核心的机密,在深入了解之前,我们就草率地提管理改进建议,最容易犯类似的错误。
为什么要关注竞争模式与能力禀赋?
因为民营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正在于他们的独特性,要增强他们的竞争力,就要弄清他们的能力到底独特在哪里,那些能力是如何产生的,又要如何去培养和激发。帮助企业增强能力就像培养人才一样:不能抹杀他们的个性,而要协助他们发挥特长,规避短处。
基础理论5:组织结构与能力结构
组织结构设计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而言,我们是依据业务特性来设计组织结构的。比如工厂,业务特性是生产,那么我们就参考大部分工厂的组织结构来设计。但事实上,除了业务特性外,组织能力也决定了组织结构。
比如,小企业没有资金购买大型设备,也请不起高端的生产管理专家,很多环节需要人工进行,那么就需要设置更多的工人岗位,需要更多的质量检查岗位。
不同的组织结构,适用于不同的能力,也反过来决定了组织能力的特点,而组织能力又适用于不同的任务(业务特点)。三者关系见下图:
另外,对能力特点、业务特点的区分只是一种人的主观抽象行为,在现实中,不同类型是没有明显界限的,它们之间是平滑过渡的。就好比身材,胖、瘦之间没有明显界限,设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