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有关事项的报告

时间:2019-05-13 18:4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有关事项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有关事项的报告》。

第一篇:关于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有关事项的报告

关于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有关事项的报告

尊敬的领导:

现将中省市扶贫开发会议主要内容,我县十年扶贫开发成效,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几个重大事项报告如下,请审定。

一、中省市会议主要内容

(一)国务院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启动会: 会议基本思路:坚持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

重要意义:乌蒙山片区地处滇、黔、川三省交汇地带,是生态环境脆弱、贫困程度深、少数民族聚集多、社会发育程度相对不足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同时也是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通道、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和能源供给接续地。加快乌蒙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增进当地人民福祉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务院确定国土资源部为乌蒙山片区牵头部门,要抓好这个机遇。

落实规划:一要把握基本思路。创新扶贫开发思路,通过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互促共进,最大程度地提高扶贫开发效果。二要突出重点任务。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重点任务,确保贫困群体尤其是深度贫困群体在规划实施中优先受益,努力提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打通交通瓶颈,从根本上改变片区的落后面貌,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三要强化试点引领示范。充分发挥毕节试验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探索贫困山区科学发展之路。四要加强区域协作带动。建立乌蒙山片区跨省协调机制,把片区扶贫攻坚和跨省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打破行政分割,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五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方责任,加大支持力度,强化社会参与,以片区规划为平台,把各种力量更多地汇聚到乌蒙山片区的扶贫攻坚中来。

(二)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

今后10年全省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贫困居民显著减少。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实现贫困村向新农村、小康村转变,贫困户向宽裕户、小康户转变,与全省同步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新形势下的扶贫工作特征上体现了“五个调整”:一是在扶贫开发目标上,要由主要抓解决和巩固温饱调整为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与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相结合。二是在扶贫开发内容上,要由突出开发式扶贫调整为扶贫开发政策与农

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三是在扶贫开发范围上,要由重点抓贫困村调整为既抓重点片区攻坚又抓面上整体推进。四是在扶贫开发投入上,要由分散使用资金调整为集中力量扶贫攻坚。五是在扶贫开发方式上,要由注重专项扶贫调整为专项、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综合扶贫。

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工作重点是坚持“五个结合”,力争“五个突破”。一是坚持脱贫致富与全面小康相结合,力争在推动贫困地区跨越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二是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力争在推进连片区域扶贫开发上实现新突破。三是坚持扶贫搬迁与新村建设相结合,力争在贫困地区新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四是坚持项目扶持与能力提升相结合,力争在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上实现新突破。五是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力争在提升扶贫开发整体合力上实现新突破。

(三)市委扶贫开发工作会:

市委扶贫工作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国家和省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把5个连片贫困县作为主要战场,把宜宾县、江安县作为市级扶持重点,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确定“一个目标”,突出“两个统筹”,实施“三化联动”。即:实现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目标;统筹片区内扶贫县与片区外扶贫县、统筹区域总体发展与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实施新

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行业参与,社会帮扶,逐年加大扶贫投入,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实现宜宾经济和社会事业新跨越。

市委扶贫工作总体目标与省委目标一致。

市政府就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要求:一是加强政策研究,主动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二是要科学编制规划,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夯实扶贫基础;三是要加大财力保障,提高扶贫实效;四是要建立长效机制,使扶贫开发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健全扶贫项目建管机制,建立健全结对帮扶机制,完善行业扶贫工作机制,努力形成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多种举措协作配合的扶贫开发格局,确保扶贫开发工作落到实处。

二、XX县十年扶贫开发的巨大成就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奋力攻坚,圆满完成了的目标任务。十年争取各级财政性扶贫投入6777.78万元,通过财政扶贫资金撬动各类投入达32021万元。县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已达13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931元增长到2010年的5551元,增长了187.46%。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60402人减少到2010年的20453人。农村基础设施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十年建扶贫新村56个,在20个贫困村建立了村级互助社。整治乡村公路210公里和硬化连户路870公里,“四建五改”

农户6865户,改造危房4793户;组织劳务扶贫培训3080人,培训农村实用技术近10万人次。组织社会捐赠1178万元资金和物资,帮扶贫困户20646户,帮扶贫困学生15556人。

四、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新阶段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大好机遇。

(一)挑战。一是规模大。按新的贫困标准测算,我县贫困人口达68500人,占我县农村人口18.7%,这是难点和重点。二是标准低。新的贫困标准仅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三是任务重。今后十年平均每年需减少7000人。比上十年任务更重。四是不平衡。贫困地区交通基础差,资源贫乏,贫困人口创收能力低、路子窄,交通、饮水、上学、就医、住房等依然困难,公共服务均等化差距很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相对贫困现象更加凸显。五是要求高。《纲要》要求,到2020年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一接近”的目标,并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按这一目标,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年递增需要超过平均标准才能达到小康标准。同时,市“十二五”规划要求:“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脱贫”。这些特点说明,新阶段全县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

(二)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事业,国家和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扶贫

工作会议制定了新阶段一系列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措施,为扶贫开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路径。省上新的扶贫《纲要》已将XX县列入乌蒙山区片区(四川部分),并明确了有许多优惠政策。我们要抓住这个很好的发展机遇。二是各级财力的快速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为扶贫开发提供了重要条件。三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老区和民族地区跨越发展,为扶贫开发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从机遇中抓重点。

一是突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构建便捷、通达的交通网络,畅通人流、物流、信息流。当前,我县仍处于交通闭塞的状况,要借助乌蒙山片区规划这个机遇,争取开工建设宜昭高速公路(经XX)和四川绵阳—贵州天宝(经XX)国道升级改造工程,争取省道XX—DD段二级公路纳入省国道规划,完成XX—巡司快速通道建设,建成高坪—柳溪、解放—长安、龙镇—庙坝、巡司—蒿坝—牛街跨省通道。

二是突出矿产资源这个重点。在“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中有提到,要有序开发利用煤炭等资源,开展褐煤高效综合利用,适度发展煤炭深加工,在区域内集中布局大型煤磷硫化工循环经济基地;优化发展煤电,积极开发煤层气(煤矿瓦斯)、页岩气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当前,我县拥有丰富的煤炭储量,颇具规模的地方煤矿如......,确定巡司2×35万千瓦煤矸石发电项目,将在巡

司打造全省最大的煤炭循环经济区,并已探明我县储有大量页岩气资源。

三是突出产业建设这个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所在村的自然资源条件实际,发展特色农业及农林产品深加工,深入推进实施5·20工程。我县比较有优势的农林产品如:茶叶、烤烟、生态畜牧业、林竹等,加大生产力度,培养品牌。扶助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四是突出水利、教育、卫生、生态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

水利方面: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着力构建供水保障体系和防洪减灾体系。加快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灌溉、城乡供水。加快现有灌区续建配套和新灌区建设,加强病险水库除险水库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完成王家沟水库工程建设,推进后沟水库工程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工程建设,加快金坷水库、杨柳湾水库、金门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双河水库除险加固整治、巡司供水、双廉大堰渠系改扩建工程,进一步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推进镇乡的污水处理系统建设。

教育方面:统筹发展各类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2012-2014拟建15个中心幼儿园;重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校安工程,加大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建设职教中心;科学配臵教育资源,加快农村边远地区教师周转房建设。

医疗卫生方面: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提升防控和应急处臵能力。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医院住院综合楼、卫生监督执法大队办公楼建设,按时完成30个村卫生站建设。巩固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在现有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巩固并不断提高参保(参合)率及保障水平,加大对资助和救助人群的保障覆盖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

生态建设方面: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和天然林保护,严格控制采矿、采伐等人为破坏生态环境安全的活动。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推行多元综合治理的土地复垦模式,有效治理采煤沉陷土地;完善矿区生态补偿机制,切实解决采矿影响区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加快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步伐。

五、建议事项

(一)调整充实扶贫领导小组。《纲要》要求“原则上纳入特殊类型贫困片区的市州及县由党委书记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

另根据新阶段《扶贫开发纲要》和《乌蒙山片区规划》,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和外聘机构研究、收集、整理扶贫开发项目库(包含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业培育项目、生态旅游项目),积极向上争取项目。

(二)贫困标准。四川省执行国家贫困标准,即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建议新阶段贫困人口标准执行四川省贫困标准,不再新定贫困标准。

(三)加大财政投入。2011年,已经安排县级财政扶贫资金381万元。今后每年按不低15%的水平增加(国家按不低于20%水平增加)。资金重点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和扶贫对象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环境改善等。

(四)整村推进。加大整村推进力度。“十二五”期间,纳入省安排的2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已经实施春风、联络等7个村,还有20个村,省级安排财政扶贫资金不低于10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不低于200万元。乌蒙山区规划项目总投资634.45亿元。

(五)乌蒙山片区连片开发。已基本建成春风综合体连片开发项目一个,正在申报审批塘坝乡幸福村等四个村的连片开发项目。力争今后每年实施一个。

(六)行业扶贫。扶贫工作“三位一体”(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的资金量很大,这是扶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行业部门依据新阶段扶贫《纲要》的目标任务和XX的实际,分阶段制定“十二五”、“十三五”目标,并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确保目标实现。建立考核机制。

(七)定点帮扶。组织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结合“挂、帮、包”活动,帮扶单位全部联系到贫困村,不脱贫,不脱勾。建立考核机制,每年考核一次,两年表彰奖励一次。

(八)扶贫机构建设。面对扶贫开发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新阶段我县扶贫开发的特殊性,需要加强各级扶贫机构和职能建设,进一步充实和优化扶贫队伍,改善工作条件,提高管理水平。扶贫任务重的乡镇至少配备一名扶贫专干。

(九)其他事项:

一是召开全县扶贫大会。为贯彻落实中、省、市扶贫《纲要》和乌蒙山扶贫会议精神,总结过去十年扶贫开发工作,表彰扶贫先进,动员部署新阶段全县扶贫攻坚工作,建议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会议内容:传达贯彻中、省扶贫《纲要》和扶贫会议精神,总结十年扶贫开发工作,表彰先进,安排部署新阶段扶贫攻坚工作。

二是由发改局、扶贫移民局牵头,县级相关部门和区县

抽调人员组建扶贫规划小组,起草《XX县乌蒙山片区项目规划》,重点搞好项目与省市对接,按照四川省统一部署制定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或实施方案。积极争取我县项目列入省市的统一规划中,制定行业分工方案和考核办法等。

三是由县发改局、扶贫移民局牵头起草《XX县农村十年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代县委、县政府两办起草行业分工方案。

四是继续创新完善扶贫机制,积极向省市争取危房改造、劳务扶贫、扶贫贴息等项目。建立健全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目标管理和社会扶贫工作目标管理等奖励激励机制,鼓励各行业各部门千方百计向上争取项目。

五是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扶贫项目监理机制,跟踪确保扶贫项目的进度和质量,以保证贫困群众能够真正的受益。

第二篇: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探索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探索

王 锐

〔内容摘要〕 本文总结了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和取得的经验,对今后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建议。〔关 键 词〕 扶贫开发 情况 建议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扶贫办

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已有20多年了,从扶贫开发工作开展的历程来看,大致为第一阶段1986年开始到1994年的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第二阶段1994年至2000年实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第三阶段2001年至2010年的新阶段扶贫开发这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都是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但工作的重点和所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第一阶段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主要是解决大批的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第二阶段扶贫工作以进一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防止已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返贫,巩固扶贫成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第三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转入到主要解决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上来。

一、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一)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经过二十余年的扶贫开发,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绩。1986年到2006年,全市贫困人口由136万左右下降到的20万人左右;农民人均占有粮食从216.67公斤上升到345公斤,农民的吃粮问题基本解决;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75.44元,上升到2004 元(现价);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通公路率达97.8%,农户用电率达 96.91%,村自来水受益率达64%,有90%的行政村通电话。农村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以乡推进“普九”, “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有乡镇卫生院 97 所,病床6078 张,村卫生室 1480个,乡村医生 3816人,2005年广播覆盖率达 88.85%、电视覆盖率达94.61%,建农村经济信息网点105个有乡精神文明活动中心 64个。

(二)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作法

我市各个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是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渐进的过程,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归结起来主要为以下几点。一是加强领导。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成立市、县、乡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扶贫开发机构,加强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建立领导干部扶贫联系制度。二是坚持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为中心。把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作为扶贫开发的目标,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开展工作。三是一手抓导富,一手抓扶贫。实施 “五个100” 工程,让农村发展有方向、学习有样榜、扶贫有思路, 形成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整体推进,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四是突出重点。把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6个一类乡”、扶贫开发一类村和“一山一河”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加大了领导力度、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五是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把大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社会事业作为一项扶贫工作的基础工程来抓,农村水、电、路、住房和广播电视、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六是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培训转移,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六是增加投入,加强管理, 切实提高资金效益。七是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济困活动,实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挂钩扶贫的责任制,搞好大连对口帮扶工作。八是按照中央 “五个好”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扶贫开发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扶贫开发工作现状及变化

(一)扶贫开发工作现状

我市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状况:一是扶贫开发工作任务重。2001年,我市4个县级行政区中,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省重点县的6%;68个乡镇列入贵州省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占全省重点乡(镇)的7.25%, 占全市乡(镇)总数的69.38%(其中:一类乡6个,二类乡40个,三类乡22个),列入贵州省扶贫开发重点的村1013个,占全省的7.25%,占全市并村前行政村的57.72%(其中:一类村 378 个,二类村 564个,三类村71个),目前尚有 21.62万贫困人口和35.95万低收入贫困人口,贫困人

口发生率和低收入人口发生率为9.7%和15.7%,是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剩余的这些贫困人口,多数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县、乡交界结合部,是难啃的硬骨头,交通困难、信息闭塞、人口素质低, 多数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数量少、质量差,人畜饮水困难。在2010年全部解决这些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问题,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农民收入水平低,贫困程度深。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04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56% 左右;4.1 万人生存环境条件恶劣;农民人均耕地不足1亩; 全市农村劳动力120万人中有近50多万人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三是人口素质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综合素质较差,主要表现为“等、靠、要”依赖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精神;参与能力低,不是主动脱贫,而是处于被动脱贫;发展经济,改变贫穷落后的经济意识差,固守小富即安的生产经营模式;受教育程度低。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高于全国16.2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34个百分点。贫困人口接受科技教育、科技知识和技术系统培训的机会更少,难以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四是返贫问题突出。因灾因病因学返贫问题仍是扶贫工作中一个重大问题。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生产水平低,经济收入不稳定,“大灾大返贫,小灾小返贫 ”,“丰年温饱,灾年返贫”的现象较为普遍;医药价格的不断上涨,求医看病的巨额支付;中高级教育(含高中、中专、大专以上)学费增长过快等是导致返贫的新因素。另外,受封建意识和民族风俗的影响,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相互攀比也是导致返贫的一个主要原因。五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需要提高。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问题还没有完全达标,一些贫困村基本生活用水困难未解决;高价电和生产用电困难的问题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通村公路等级差,通达率低,处于晴通雨阻状况;还有22632户农户的茅草房未改造,完成茅草房改造工程任务艰巨;以“三改”为主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量大等。六是贫困地区生存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市中度以上的石漠化面积已达 227万余亩,轻度石漠化面积262.12万亩,高于全省的平均数,位居九个地州市之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生存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七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产业化扶贫仍在起步阶段,有规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受益面大的优势产业不多,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

(二)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些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对象、重点和内容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一是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内涵有所变化。今年,农村低保制度的实行,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700元的贫困农户补足700元,从农民纯收入指标来看,超过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指标,也就是说绝对贫困人口在得到国家资金的补助后,全部进入低收入贫困群体范畴。因此,从贫困人口的内涵上来看,扶贫开发工作的对象,由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贫困人口,转入到低收入贫困人口上来。二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有变化。由于国家的低保制度的实行,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已基本解决。很显然,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已不再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而是转入帮助创造低收入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提高生活质量和综合能力上来。三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需要机制体制创新。目前,采取的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小额扶贫到户贷款发放和社会帮扶等措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不足,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1、需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创新。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是以村为单位来安排项目,在扶贫开发重点乡村内,按照一类村、二类村、三类村的顺序投入。而我市所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三个类别的村大多都是分散插花的,同一类别连片的村较少,扶贫开发只能从一个村的层面来考虑。这样的投入,虽然解决了到村到户的问题。但是,仅就一个村来说,由于受自然条件、交通、经济社会等多因素制约,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要建立一个农业产业发展项目,按照规范化、规模化的连片种植,其建设用地、项目用公路、水源等问题,势必涉及到其他村,工作起来有一定难度,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为了达到整村推进有关指标完成,各村都按要求来安排项目,没有从一个区域、周边环境和项目的必要性来考虑安排项目,重复项目,造成浪费。因此,在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上,应采取以一定区域来安排项目,进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

2、需要解决农村投入不足问题。由于金融部门实行体制改革,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都不愿承担小额扶贫到户贷款发放任务。有了国家和省的财政贴息资金,扶贫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金融部门考虑到运营成本,不愿意发放小额扶贫到户贷款,客观上造成了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的资金投入减少,农村经济发展困难。为此,需要创新体制和机制,解决贫困地区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3、社会帮扶工作方式需要改变。

目前,机关定点帮扶及社会帮扶工作的开展,大多停留在帮助跑项目要资金等工作上来,这只能解决急需的问题,不能解决发展问题,需要建立和完善新的帮扶制度。

三、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探索

我市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要根据扶贫开发工作的变化和要求,探索和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不断推进新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以解决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为重点,抓住基本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基本拓宽贫困农户基本增收门路和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不断探索和总结提高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农村劳动力非农技能培训转移和社会帮扶等工作水平,进一步加大领导力度、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把扶贫开发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一)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整合资金、连片开发。按照国家、省的要求,到2010年,全市1013个都要进行整村推进,目前已有347个村进行了整村推进。但要改变目前整村推进分散、点多面广的推进模式,而是把连片的1—5个或5--10村作为扶贫开发项目区域,以村为单元,连片开发,综合治理。一是开展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规划制订,在确保整村推进目标要求的同时,合理安排项目,减少项目重复投入,做到扶贫开发区域内的经济社会持续可协调发展,有明显特色优势产业。二是建立资金捆绑机制。以扶贫开发规划为依据, 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为平台, 以建设项目为载体,把资金、项目和责任落实到有关部门,按照“ 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逐步建立资金捆绑使用机制,整合社会资源。三是实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责任制。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仅靠扶贫部门来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是不行的, 因此 , 各级各部门都要承担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扶贫责任。根据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要求,按照行业性质,分部门落实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做到资金、人员、技术服务和管理到位。

(二)创新机制,完善资金投入方式。一是要改变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方式。财政扶贫资金的项目实施,要改变种养业项目按照贫困户平均分配资金,无偿投入的办法,实行借母还犊、借种还种等有偿使用方式。二是鼓励经济实体、经济能人领办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允许和鼓励经济实体、经济能人领办,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国家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作为扶持贫困户的入股资金,参与项目实施分红。三是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完善各项制度,由村民自愿建立农村资金互助合作信用社或农村银行,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解决生产发展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加快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要把提高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作为扶贫开发作的主要措施来抓,把广大贫困群众培训造就成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继续抓好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二要加强组织领导,把非农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实行目标考核。三是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资金投入力度。四是加大科技示范和科技培训力度。建立县、乡、村科技示范服务体系。五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 , 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以管理、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扶贫开发,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四)加快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一是加大投入,提高乡村道路等级,加快农村使用安全饮用水的建设力度,搞好农村输电线路的维修和管护,降低价,提供生产用电,要进一步重视农村通讯事业建设,让农民获取更多的信息,走向市场。二是提高农村教育、卫生、广播电视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继续搞好农村茅草房改造工程,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提高贫困农户生活质量。三是在生产条件的改善上,坚持综合开发的原则, 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四是对于生态环境差的乡村,加大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力度,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搞好生态重建。

(五)改进机关挂钩扶贫方式。机关定点挂钩扶贫是加快扶贫开发工作的必要措施,要进一步加强。但是,在工作方式和方法上要改进。要把从过去帮助贫困乡村跑项目、争资金的帮扶方式转移到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建立健全各种农村合作组织、提供技术、信息上来,工作重点把从解决温饱问题转移到帮助可持续发展上来,尽快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向小康迈进。

第三篇:县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调查报告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湖北省扶贫开发规划》及《**县(2000——2010)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大局,致力于“兴致富项目、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建设重点,坚持规划到村、项目到村、资金到村、效益到户的扶贫开发原则,瞄准“两类”(极端贫困、低收入)人口,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真扶贫,扶真贫,齐心协力,上下联动,实行目标管理、对口帮扶和扶贫否决制度,结合实际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全面实现《**县(2000——2010)扶贫开发规划》中期目标。

一、全县五年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成效、做法及现状

进入新世纪,**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0-2010)》和市、县所确定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制定了农村十年的扶贫开发规划,结合县域实际提出了尽快解决贫困人口增加收入问题,竭力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变全县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状态,为向小康水平迈进创造条件的奋斗目标。并确定了十年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对象、范围。通过实施重点村建设、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五大扶贫工程,达到了治贫、治愚的目的。从组织实施《**县(2000——2010)扶贫开发规划》的五年时间看,取得了很大成绩,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五年来扶贫开发的主要成效

一是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增长,贫困面逐步缩小。截止2004年底,全县GDp达到10538万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1亿元,比2000年的6.6亿元增长53%;实现财政收入8068万元,比2000年的4810万元增长6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331元提高到2004年的1795元,年人均占有粮食由2000年的378公斤达到2004年的400公斤。GDp、工业副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商品零售额、人均纯收入、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外贸出口等八大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排名第八,同时,通过撤村并组和56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建设,全县贫困村由2000年的204个下降到2004年的133个,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8.36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11.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66%下降到42%。贫困人口的住房、衣着、食物结构等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00年至2004年,全县共新修维修乡村公路510公里,仅2004年通村公路硬化达85公里,新修饮水工程1460处,打水井7800余口,建水窖3500余口,架设饮水主管道1168 千米,解决了35490户13.84万人饮水困难;通过“农网”改造,解决了农村98.5%的农户生产生活用电问题;累计建沼气示范5000多户。对1270户4990人进行了迁移扶贫安置,其中,对125户住草房、窝棚、岩屋的“三房户”住房进行了改造重建。

三是支柱产业逐渐形成规模,为贫困农户增收奠定了基础。全县扶贫贷款投放累计达2.1亿元扶持支柱产业,签订水电开发合同19份,总装机55万千瓦,协议投资30.8亿元,使境内7大河流全部得以开发。全县在建电站24座,装机45万千瓦,累计投资12亿元;全县茶产业年产量达150万斤,销售收入7000万元,农民人平茶叶收入近300元。同时,支持发展魔芋、黄姜、中药材等特色经济基地达35万亩,人平实现1亩,约3万多户农民从产业中受益。

四是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促进了贫困乡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教育、卫生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实用农业科学技术得到大范围普及,**先后荣获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县、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等称号。小学、初中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的目标,50%的村有卫生室。

(二)五年来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

取得以上成效,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1、立足县情,清晰思路,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县农村工作大局。

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纲要》和扶贫规划要求,立足县情,实事求是,围绕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实现全县脱贫这个总目标,以贫困乡村为重点,落实具体措施,抓好扶贫到村到户,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推行党员干部包扶贫困户责任制,全县上下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大打扶贫攻坚战,以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收。

2、注重实效,夯实基础,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五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兴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动摇,做好水土文章,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组织农民投工100多万个,投入扶贫资金近4000万元,新修饮水工程1460处,打水井7800余口,建水窖3500余口,架设主饮水管道1168千米,解决了35490余户13.84万人、12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极大改善了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其脱贫致富奔小康夯实了基础。

3、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走产业化扶贫开发之路。

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收”这一目标,大力发展水电、茶叶、魔芋、畜牧、药材等支柱产业,坚持走规模化开发、工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社会

力转移培训、老区建设、搬迁扶贫、社会扶贫等重点工作开展,使全县农民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尤其是土坯房比重由2000年的67%下降到2004年的40%;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通村、组公路由52%上升到83%,基本农田比重由39%达到50%;卫生教育文化进一步提升,劳动力长期患病率由10%下降到6%,中小学失学率由2%下降到0.3%,广播电视入户率由42%上升到80%。扶贫规划和项目的实施对解决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贡献率达50%,使全县提前一年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县(2000——2010)扶贫开发规划》中期目标。

(三)全县目前的贫困现状及成因

**县于1994年被认定为全国贫困县和全省特困县,2001年又被确定为全国592个和全省29个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贫困县之一,现辖15个乡镇、301个行政村,12个国营林(特)场。另有省定老区乡镇3个(新洲乡、天宝乡、向坝乡)。

全县301个村中被省、市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有133个(2001年申报并被国务院、省确定的有204个,后因村组撤并,确定为133个),重点贫困村总人口为2.39万户,9.31万人,其中贫困户1.72万户、6.54万人。按省、市要求,2005年确定了省定18个重点贫困村,累计56个重点村建设,其中,待省验收11个,在建45个重点扶持重点建设对象。

截止2004年底全县有贫困人口11.6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4.87万人(人平年纯收入在637元以下),相对贫贫困人口(人平年纯收入在637至882元之间)6.72万人,分别占全县农业人口27万人的18%和25%。有饮水困难人口1.41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全县通自来水的村有141个,占总村数的46%)。有5768户23806人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急需搬迁,占农业人口的5%。有187个村公路等级低,其中有65个村晴通雨不通,占301个行政村的61%;尚有7个村不通路,占总村数的的2%(其中县河2个、兵营1个、鄂坪1个、丰溪2个、天宝1个)。有90个村不通广播,占总村数的30%。

在我县进行定点扶贫的中直、省、市直单位共25个,其中,中直1个,省直2个,市直22个。

从区位上看,我县地处鄂西北边陲,距武汉达800多公里,全县的贫困乡村,更是大多地处偏僻,远离城市和交通沿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从基础条件看,很多贫困村的路、水、电信等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些村大多数是边远穷村,基础生存条件很差,就是要解决困难也很大。同时,这些村农业耕作方式十分落后,土地瘠薄、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改造难度大;从社会发育程度看,教育、卫生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市场发育不健全,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不协调;从扶贫对象的素质看,文盲和半文盲比例高,而且有许多因病、因灾害造成丧失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从工作角度看,一是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贫困户,已通过多种方式组织搬迁安置,剩下条件差的贫困户,在今后工作中,按现行政策要求组织搬迁扶贫会有一定难度,主要是任务大,专项资金少;二是全县共有133个村被省扶贫办确定为贫困村,并按“瞄准式、参与式、销号式”整村推进原则,逐步给予扶持,除待省验收和在建重点村之外的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发展问题日显突出。这些村,急需上级扶持,工作难度非常大。三是因教致贫增多。在农村供孩子上学就像一场赌博,初中、高中的费用已经给家里带来沉重的负担,孩子能否考上大学还是未知数。孩子考上大学家里会背上一个更大的包袱,大学毕业能否找到好工作仍是未知数。面对这些未知数,家长需要拿出大笔钱去“赌”。一旦这场赌博以失败告终,对于有的农村家庭而言,有可能要用许多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来还债,因此有一个乡镇干部讲:我还有点经济来源,供一大学生就成了贫困户,而农村可以说出一个大学生,就等于增加了一个贫困户。四是贫困乡村的干部群众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缺乏自力更生改变面貌的信心,一些潜在的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第四篇:县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调查报告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湖北省扶贫开发规划》及《**县(2000——2010)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大局,致力于“兴致富项目、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建设重点,坚持规划到村、项目到村、资金到村、效益到户的扶贫开发原则,瞄准“两类”(极端贫困、低收入)人口,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真扶贫,扶

真贫,齐心协力,上下联动,实行目标管理、对口帮扶和扶贫否决制度,结合实际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全面实现《**县(2000——2010)扶贫开发规划》中期目标。

一、全县五年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成效、做法及现状

进入新世纪,**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0-2010)》和市、县所确定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制定了农村十年的扶贫开发规划,结合县域实际提出了尽快解决贫困人口增加收入问题,竭力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变全县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状态,为向小康水平迈进创造条件的奋斗目标。并确定了十年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对象、范围。通过实施重点村建设、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五大扶贫工程,达到了治贫、治愚的目的。从组织实施《**县(2000——2010)扶贫开发规划》的五年时间看,取得了很大成绩,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五年来扶贫开发的主要成效

一是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增长,贫困面逐步缩小。截止2004年底,全县GDP达到10538万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1亿元,比2000年的6.6亿元增长53;实现财政收入8068万元,比2000年的4810万元增长6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331元提高到2004年的1795元,年人均占有粮食由2000年的378公斤达到2004年的400公斤。GDP、工业副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商品零售额、人均纯收入、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外贸出口等八大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排名第八,同时,通过撤村并组和56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建设,全县贫困村由2000年的204个下降到2004年的133个,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8.36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11.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66下降到42。贫困人口的住房、衣着、食物结构等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00年至2004年,全县共新修维修乡村公路510公里,仅2004年通村公路硬化达85公里,新修饮水工程1460处,打水井7800余口,建水窖3500余口,架设饮水主管道1168千米,解决了35490户13.84万人饮水困难;通过“农网”改造,解决了农村98.5的农户生产生活用电问题;累计建沼气示范5000多户。对1270户4990人进行了迁移扶贫安置,其中,对125户住草房、窝棚、岩屋的“三房户”住房进行了改造重建。

三是支柱产业逐渐形成规模,为贫困农户增收奠定了基础。全县扶贫贷款投放累计达2.1亿元扶持支柱产业,签订水电开发合同19份,总装机55万千瓦,协议投资30.8亿元,使境内7大河流全部得以开发。全县在建电站24座,装机45万千瓦,累计投资12亿元;全县茶产业年产量达150万斤,销售收入7000万元,农民人平茶叶收入近300元。同时,支持发展魔芋、黄姜、中药材等特色经济基地达35万亩,人平实现1亩,约3万多户农民从产业中受益。

四是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促进了贫困乡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教育、卫生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实用农业科学技术得到大范围普及,**先后荣获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县、全国科技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等称号。小学、初中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的目标,50的村有卫生室。

(二)五年来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

取得以上成效,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1、立足县情,清晰思路,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县农村工作大局。

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纲要》和扶贫规划要求,立足县情,实事求是,围绕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实现全县脱贫这个总目标,以贫困乡村为重点,落实具体措施,抓好扶贫到村到户,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推行党员干部包扶贫困户责任制,全县上下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大打扶贫攻坚战,以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收。

2、注重实效,夯实基础,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五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兴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动摇,做好水土文章,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组织农民投工100多万个,投入扶贫资金近4000万元,新修饮水工程1460处,打水井7800余口,建水窖3500余口,架设主饮水管道1168千米,解决了35490余户13.84万人、12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极大改善了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其脱贫致富奔小康夯实了基础。

3、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走产业化扶贫开发之路。

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收”这一目标,大力发展水电、茶叶、魔芋、畜牧、药材等支柱产业,坚持走规模化开发、工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之路,取得了明显效果。仅2004年全县扶持支柱产业,实现综合收入3.9亿元,提供财政收入2000万元,受益农民人均增收750元,带动8000户贫困户33000人解决温饱,使8000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增收。

4、多管齐下,真抓实干,大力实施迁移扶贫工程。

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大力组织实施迁移扶贫,按照“试点--推广--全面铺开”的步骤,采取一步到位和滚动搬迁相结合,集镇、插花、林特场安置等多种途径,通过向上争取、县乡补助、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累计投入迁移扶贫资金500多万元,对1270户4990人进行了迁移扶贫,并组织劳力帮助迁移农户改田、治地,修建水利设施,发展经济林园,使迁移安置的贫困户“迁得出、住得稳、逐步能致富”。

5、创新观念,落实要求,大力组织实施参入式扶贫规划。

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突出捆绑安排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老区资金用于重点村项目建设,同时要求部门专项资金向重点村倾斜,督促县直对口帮扶单位加大扶持力度,从人力、财力、物力、政策上对重点村予以倾斜。2004全县确定的56个重点村共新建产业基地1.17万亩;新建“四位一体”沼气池5000多个;新建标准栏圈8000个;进行生态移民1270户;完成饮水工程281处;新修维修乡村级公路510公里,56个村已基本实现“两保”(确保现有贫困人口解决温饱、确保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四有”(有一个“五好”村班子、有一个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有稳定的集体经营收入、有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电话)。

6、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效显著。

截止2004年,我县按照《**县扶贫培训规划》、《**县农民务工技能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实施方案》,由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扶贫、科技等部门联合在龙王垭、水坪前进和汇湾梅子垭茶场建立了三个农民技能培训基地和一个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县劳动技校),有组织、有计划的对贫困村干部及贫困劳动力开展定向订单培训。为提高重点村干部素质和业务能力,组织了36个重点村干部参加了两期鄂西北片重点村干部培训班学习。招录了15名贫困学生到十堰市机电学校接受为期两年的定向就业培训。以县技工学校为主,五年累计订单培训学员3074人,其中,长训学员1351人,短训学员1823人,有2400名从该校转移到全国各地经济发达地区。有5名乡镇分管扶贫的副书记参加了省的培训,县扶贫办3名干部参加了国家、省市组织的业务培训,全县累计培训干部600人次,培训农民28000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人,乡村人口户均0.86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达4.5万人,创收3亿元。超额完成了扶贫规划中期贫困对象培训与转移任务。

7、老区乡村建设效果显著。

——新洲乡、天宝乡、向坝乡3个老区乡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3个老区乡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3.2万人下降到2004的1.813万人,平均每年减少0.3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9下降到22。

——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50元提高到1759元,接近全县平均水平,年人均占有粮食近500公斤,高于全县100公斤。群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据统计,3个老区乡农民打工收入由2000年的2000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4027万元,增长2倍。

——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五年时间,解决了2.14万人饮水困难,解决了57个村334个村民小组通电问题,解决了55个村通路问题,有近1万人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人均当家田地面积达到0.34亩。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3个老区乡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医疗网络建设得到加强,现有中心卫生院4所,卫生诊所17个,农村合作医疗室25个,占村总数的44;有48个村275组通广播电视,占总数的84;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35个,占总数的61。3个老区乡现有科技推广机构17个,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1324名,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明显提高。

——经济实力有所增强。2004年,3个老区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45亿元,比2000年增长1倍;财政收入达到354.04万元,比2000年增长1.3倍;致富项目建设已具雏形,以茶叶、魔芋、药材等为主的骨干品种基地面积达到3.65万亩,人平0.85亩,实现收入293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0。2004年出栏牲畜2.88万头,农民人平0.7头。

8、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形成强大的扶贫合力。

抓住上级加大定点扶贫工作力度的机遇,密切与中直、省、市定点扶贫单位的联系,积极主动上门汇报工作,热情周到地搞好服务,积极争取88个中直、省、市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扶持,五年间,帮扶单位共落实到位资金物资折款累计达2500万元,实施项目281个,其中国家烟草专买局帮扶**2003、2004、2005年三年投入就达925万元。同时,加强县直单位对口帮扶工作,组织帮扶单位为贫困村办实事、求实效,投入帮扶资金1000万元,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脱贫致富。

2000年到2004年五年间,累计全社会和专项投入扶贫项目资金总额1.4亿元,用于种、养、加工、农田改造、人饮、道路、广电、科技、教育等项目实施,并通过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老区建设、搬迁扶贫、社会扶贫等重点工作开展,使全县农民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尤其是土坯房比重由2000年的67下降到2004年的40;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通村、组公路由52上升到83,基本农田比重由39达到50;卫生教育文化进一步提升,劳动力长期患病率由10下降到6,中小学失学率由2下降到0.3,广播电视入户率由42上升到80。扶贫规划和项目的实施对解决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贡献率达50,使全县提前一年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县(2000——2010)扶贫开发规划》中期目标。

(三)全县目前的贫困现状及成因

**县于1994年被认定为全国贫困县和全省特困县,2001年又被确定为全国592个和全省29个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贫困县之一,现辖15个乡镇、301个行政村,12个国营林(特)场。另有省定老区乡镇3个(新洲乡、天宝乡、向坝乡)。

全县301个村中被省、市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有133个(2001年申报并被国务院、省确定的有204个,后因村组撤并,确定为133个),重点贫困村总人口为2.39万户,9.31万人,其中贫困户1.72万户、6.54万人。按省、市要求,2005年确定了省定18个重点贫困村,累计56个重点村建设,其中,待省验收11个,在建45个重点扶持重点建设对象。

截止2004年底全县有贫困人口11.6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4.87万人(人平年纯收入在637元以下),相对贫贫困人口(人平年纯收入在637至882元之间)6.72万人,分别占全县农业人口27万人的18和25。有饮水困难人口1.41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全县通自来水的村有141个,占总村数的46)。有5768户23806人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急需搬迁,占农业人口的5。有187个村公路等级低,其中有65个村晴通雨不通,占301个行政村的61;尚有7个村不通路,占总村数的的2(其中县河2个、兵营1个、鄂坪1个、丰溪2个、天宝1个)。有90个村不通广播,占总村数的30。

在我县进行定点扶贫的中直、省、市直单位共25个,其中,中直1个,省直2个,市直22个。

从区位上看,我县地处鄂西北边陲,距武汉达800多公里,全县的贫困乡村,更是大多地处偏僻,远离城市和交通沿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从基础条件看,很多贫困村的路、水、电信等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些村大多数是边远穷村,基础生存条件很差,就是要解决困难也很大。同时,这些村农业耕作方式十分落后,土地瘠薄、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改造难度大;从社会发育程度看,教育、卫生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市场发育不健全,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不协调;从扶贫对象的素质看,文盲和半文盲比例高,而且有许多因病、因灾害造成丧失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从工作角度看,一是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贫困户,已通过多种方式组织搬迁安置,剩下条件差的贫困户,在今后工作中,按现行政策要求组织搬迁扶贫会有一定难度,主要是任务大,专项资金少;二是全县共有133个村被省扶贫办确定为贫困村,并按“瞄准式、参与式、销号式”整村推进原则,逐步给予扶持,除待省验收和在建重点村之外的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发展问题日显突出。这些村,急需上级扶持,工作难度非常大。三是因教致贫增多。在农村供孩子上学就像一场赌博,初中、高中的费用已经给家里带来沉重的负担,孩子能否考上大学还是未知数。孩子考上大学家里会背上一个更大的包袱,大学毕业能否找到好工作仍是未知数。面对这些未知数,家长需要拿出大笔钱去“赌”。一旦这场赌博以失败告终,对于有的农村家庭而言,有可能要用许多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来还债,因此有一个乡镇干部讲:我还有点经济来源,供一大学生就成了贫困户,而农村可以说出一个大学生,就等于增加了一个贫困户。四是贫困乡村的干部群众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缺乏自力更生改变面貌的信心,一些潜在的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第五篇:努力开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开拓创新求真务实

努力开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中共XX市委副书记XXX(200X年X月XX日)

同志们:

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这次全市扶贫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安排部署近期的扶贫工作任务,落实社会扶贫责任,实施和完成XXX扶贫开发项目,也是统一思想,组织发动全市干部、群众响应党中央、XX市委、市政府号召,在新阶段开展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动员会。现在,我受市委、市政府委托,就我市扶贫开发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我市实施扶贫开发的工作背景:

一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客观要求。我市实施扶贫开发,是在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XX市“五三六”扶贫攻坚计划》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向扶贫开发的广度、深度进军的征途中,探索新阶段、新一轮农村扶贫工作的新形势下,我市“十五”期间(2002—2006年)承担了市定50个特困村的扶贫开发任务,解决1.011万人的温饱问题,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将特困村分成3—4批,每年启动一批,2—3年完成一批,逐步解决,连片开发。

二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除贫穷。”1992年南巡讲话时,小平同志又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扶贫开发,缓解并最终消除贫穷,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更是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扶贫开发不是哪个单位的工作,也不是哪个部门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市级各部门,社会各界都要关心、支持、参与扶贫,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多形式的社会扶贫活动,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成功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绝大多数农民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在一些“偏、边、高、远”地区,农村贫富差距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农村贫困问题还比较突出,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正基于此,开始了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第一步。

二、我市特困村现状及五年奋斗目标

最近,市农调队对特困村的20户贫困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的20户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水平为525元,其中:纯收入低于400元的15户,为调查面的75,收入在400-625元之间的5户,占25。调查显示:2001年,农村贫困户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87元,占人均纯收入的93,连简单再生产都无法保证,莫说修房建屋、生病就医、子女上学。20户贫困户中,欠债的17户,占调查面的85,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欠款。且截止6月31日止,有12户已经断粮,占调查面的60。这个典型调查,是全市特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状况的一个缩影,其生活状况十分忧心。同时,也反映了特困村生产生活状况。概括地讲:

——交通条件差,环境闭塞。全市50个特困村主要分布在龙多山台地和华莹山区,占84,沟深坡陡,地势偏僻。且有34个村不通公路,与全市公路通村率相比,低59.8;就是通公路的14个村,也是晴通雨不通,路况极差,不能正常使用,仍主要依靠肩挑背磨。

——农业结构单一,经济收入水平低。这50个村主要是粮猪型结构,既缺少经济作物,粮食产量又低。特困村农民人均产粮仅353公斤,比全市平均人均产粮低207公斤;经济林村平173亩,比全市村平均低547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仅985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1537元。

——水源缺乏,灌溉条件差。特困村多数处于易旱地区,灌溉条件差,水源缺乏。特困村的有效灌溉面积比全市平均有效灌溉面积低二十六点四个百分点;灌溉保证率比全市低一十七点六个百分点;饮用水困难人数比全市平均高一十二点五个百分点。

——贫困人口比重大,生活条件差。特困村现价农民人均纯上入657元以下的占1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8.5;农民人均纯收820以下的人口占21.9,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8.8;村平农村经济收入504万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531万元。

落后的面貌令人痛心,贫困户的生活令人忧心。时代要求我们,群众呼唤我们,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到2006年达到以下奋斗目标。

——改变50个特困村的落后面貌,解决1.011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实现34个特困村通公路,完善14个特困村村级公路,解决2个特困村行路难的问题。

——调整特困村农业结构,每个村培育1—2项主导产业。

——解决50个特困村15600人饮用水问题。

——改善42个特困村的水利灌溉,确保有效灌溉率35以上。

——确保特困村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以上,农民

人均纯收实现1600元以上。

三、今年扶贫工作任务及进展

根据X扶办项[2002]29号和X计委投[2002]778号文件,今年我市主要承担新建村级公路56.4公里,改建公路34.9公里,新栽蚕桑4370亩,新种粉葛1200亩,种水果2300亩,种花椒2000亩,修石渠1500米,打井40眼的建设任务。实现启动22个特

困村建设、住房改造43户,新通公路18个村,扶贫培训30人,解决农村温饱2500人的目标。今年以来,各任务镇街不等不靠,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采取“贷、捐、垫、投劳”等多种办法筹措发展资金,早启动、早完工、早见效、早受益。截止8月底统计:全市今年计划启动23个特困村建设,现已启动36个特困村建设,超任务56;规划新修公路56.6公里,目前完成毛胚路60公里,完工11.4公里;规划改建公路30.9公里,已动工32.8公里;规划发展蚕桑4370亩,现已栽2030亩,育苗900亩;规划种粉葛1200亩,现已种2600亩,超任务117;计划种水果2300亩,现已种1100亩;计划新种花椒2000亩,现已种850亩;其他规划的项目也相继动工,同时特困村还种植了两用竹、西瓜等2480亩,整治山平塘16口,建屯水田84处。总之,今年我市扶贫开发项目进展顺利,发展态势良好,为完成全年建设任务打下了好的基础。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工作班子得力。各任务镇街和村、社干部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扶贫工作班子和落实了扶贫工作人员,一起研究规划,落实项目,筹措资金。如土场镇党政班子,带领全体机关干部到特困村召开启动扶贫项目现场会,现已种粉葛500亩。隆兴、香龙、张桥、二郎、盐井、三汇、太和等镇领导班子,对特困村倾注大量热情,有力地促进了扶贫工作的开展。

二是克服各种困难,千方百计筹资。由于中央扶贫资金要9月份才能安排到地方,但有的扶贫项目若不提前启动,将无法完成项目建设。针对这个特殊情况,各任务镇街和村社不等、不靠、采取“贷、捐、垫、投劳”等多种办法筹措资金。日前,已落实村、社干部贷款5万元,承包项目方垫支50万元,各种捐款10万元,群众投劳折资140万元,共计筹措扶贫开发资金205万元,促进了扶贫项目的健康开展。

三是干群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任务镇街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全市50个特困村都积极筹划项目启动工作。如隆兴镇党委、政府在财政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安排2万元扶持特困村发展,机关干部捐资1万元用于特困村公路建设;燕窝镇高峰村村两委会干部,专程到XX市召开打工人员座谈会,宣传党的扶贫政策,打工仔纷纷支持家乡建设,共捐款7000元,村干部还以私人名义贷款两万元,筹资开发扶贫项目;XX希尔安药业公司主动捐款2万元给三汇镇元寨特困村发展两用竹;隆兴镇在公路建设中,附近农民主动给民工送水果、烧开水,其情融融。由于干部群众认识明确,尽管扶贫资金尚未到位,但扶贫项目建设健康进行。如太和石桠村蚕桑基地、土场靖林、张桥鹞子粉葛基地已具雏形,古楼称山、隆兴佛珠公路建设机器轰鸣,其他已启动的特困村也相继动工。

四是业主开发推进,扶贫效果明显。在扶贫开发中,各任务镇街十分注意扶贫效果,力争起好步、带好头。如太和石桠村村主任,主动承包100多亩土地,带头建标准化桑园,目前已栽植完毕并嫁接;三汇元寨村引进业主,承包开发粉葛和笋竹,日前效果明显;隆兴镇引进老板建公路,招标承包,全额垫支,进度快、质量好,干群满意。

五是深入发动群众,自力更生发展。为了实现扶贫规划目标,单靠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远远不够。各地坚持国家补助为辅,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反复向群众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如古楼镇称山村,要新修村级公路,建枇杷基地,群众积极投劳折资,全村劳平筹资270元;再如香龙金龙村为发展水竹和修公路,劳平集资130元以上。不但多数群众毫无怨言,积极交款,还主动做个别户的工作,积极参与扶贫项目的发展,为完成扶贫任务,打下了好的基础。

但是,在前进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少数镇、村干部对扶贫工作认识不够明确,有座享其成的观念,不是我要干,而是要我干,工作责任心不强;二是在扶贫实践中,一些项目规划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群众参与不充分,规划的主观性强,在客观效果和可行性上考虑不周全;三是少数特困村等待观望,有畏难情绪,存在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思想;四是部份特困村群众未真正发动起来,对扶贫的政策不甚了解,投工投劳不落实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妨碍我市扶贫工作的健康开展。

四、理清思路,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一)、以解决温饱为中心,坚持把扶贫工作落实到特困村、贫困户。

我市特困村部分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千头万绪,温饱第一,悠悠万事,惟此为大。虽然,特困村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重点应放在解决温饱上,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特困村、贫困户进行重点帮扶,其核心是扶贫资金,扶贫项目和干部帮扶措施真正落实到特困村、贫困户。因此,我们要以贫困村为基本扶持单位,实行市级部门联系到特困村,有关企业联系到镇街,镇街领导包特困村,镇街干部联系到贫困户。特别是市级部门,要明确那个领导负责,帮扶什么项目,一年办1—2件实事,五年帮助特困村改变面貌,决不能做表面文章,应付了事。

(二)、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集中力量发展种、养殖业。

所谓开发式扶贫,其实质量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支持特困村干部群众开发当地资源,改善生产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这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坚持这一方针,一是要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思路和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要求,帮助其调整好农村产业结构,培植支柱产业,这是重点;二是要帮助特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特色、有市场的种养业项目,要确保1-2个项目覆盖贫困户,解决温饱要以见效快的知短项目为主,巩固温饱要以长期受益的长效项目为主;三是要搞好科技培训,市扶贫办要结合实施的项目分片或分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各镇街要抓好示范片点,科技户、重点户的培育和发展,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第四,要千方百计为特困村经济发展项目开拓市场,组织销售,增强他们发展的信心。

(三)、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贫困户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贫困户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这是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发展经济打下坚实基础的可靠保证。基础设施重点是村级公路、农村电力和农村通讯;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重点是:基本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人畜饮水和贫困户住房改造。就我市而言,主要是切实解决好村级公路问题,小型、微型水利建设和人畜饮水问题。市级有关部门在规划、安排这类项目时,要优先照顾特困村,以加快改善特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步伐,市级部门联系特困村要以此为重点,努力解决特困村发展瓶颈制约,推进特困村的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增加扶贫投入,管好用好扶贫资金。

多渠道筹集扶贫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是加快扶贫进程的基本条件。今年,XX市下达我市特困村建设的资金20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占60,计12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占40,计80万元。市里专项安排了21万元用于住岩洞特困户的搬迁;同时,已向XX市扶贫办争取到1300万元扶贫贴息贷款计划,目前正在落实之中。市级有关部门和企业,要以扶贫济困为己任,希尔安药业已向三汇镇元筹村捐款2万元,带了个好头,市委、市政府号召社会各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来关心支持我市特困村建设。当然,增加扶贫投入是必要的,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提高使用效益更为重要。一要加强扶贫资金的统筹管理,全市扶贫领导小组确定资金投向、重点、原则和分配办法,各镇街要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特别是项目的招投标,项目建设经费的管理,资金使用方向等。二是建立健全扶贫资金管理的规章制度,根据实际我市采取县级报帐制管理,市计委、市扶贫办要加强经常的检查和资金审核,市财政要及时调度安排好资金;三要建立扶贫资金和项目公示制,要将项目预算、资金使用情况,作为政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内容,张榜上墙,接受群众监督;四要加强检查和审计,审计部门要把扶贫资金的审计纳入日常工作,形成制度,纪检、监督部门也要加强监督和检查,以确保有限的资金到村、到户、到项目。任何挤占、挪用、贪污、挥霍扶贫资金的行为都是对人民的犯罪,一经查出,必须坚决纠正,并追究责任。

(五)、广泛动员,全民参与,努力推进社会扶贫工作。

帮助特困村贫困户解决温饱问题,既是各镇街党委、政府的任务,也是共产党人的义务和责任,还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市群众的温饱问题不突出,但具体到少数村、社、户,情况还是相当严峻的。江总书记指出:“牢固树立扶贫开发长期作战的思想,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以后,扶贫开发仍然不能放松。”“发扬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帮困济贫的美德,动员全社会继续支持贫困区。”社会扶贫工作,XX委办[XXXX]XX号文件已发出通知,各相关单位要认真落实。各帮扶单位要把自身的优势同特困村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为特困村的经济发展,人力培训,技术推广,项目引进,市场开拓等作出自己的贡献,各镇街要把干部一对一或一对二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工作落到实处,建档立卡,明确任务,把社会扶贫工作引向深入。

五、加强领导,全力推进扶贫开发

我市特困村多数地处偏僻,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任务重。可见,扶贫开发工作是一场硬仗,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有严格的责任,有过硬的作风,才能打好扶贫攻坚战,向特困村的广大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一是要建立党政一把手扶贫工作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扶贫干部专项抓。要将扶贫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负责,责任落实到人头。二要加强特困村以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使之成为带领群众改变贫困面貌的战斗堡垒。关键是选好一个具有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能带领群众解决温饱、实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可以从镇街机关推荐干部到特困村任职,对口扶贫单位也可选派优秀干部到特困村任职。三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各任务镇街,市级对口帮扶单位,要真心实意地了解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要坚持深入特困村、贫困户、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以身作则,埋头苦干,狠抓落实。

同志们,实施扶贫开发,消除贫困现象,实现富裕生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团结一心,知难而进,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努力推进我市扶贫开发工作,从而实现特困村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下载关于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有关事项的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有关事项的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努力开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里;规划发展蚕桑4370亩,现已栽2030亩,育苗900亩;规划种粉葛1200亩,现已种2600亩,超任务117%;计划种水果2300亩,现已种1100亩;计划新种花椒2000亩,现已种850亩;其他规划的项目也相继动工......

    扶贫办: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形势及总体思路

    扶贫办: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形势及总体思路 2009年是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简称《纲要》)的关键一年,国家实行新的扶贫标准,扶贫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面对国际......

    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探索

    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探索 杨朝中 2009年第9期 ——经济建设 开展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是省委、省政府为推动我省山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自今年2月......

    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探索

    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探索杨朝中2009年第9期 ——经济建设开展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是省委、省政府为推动我省山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自今年2月这项......

    扶贫办新阶段扶贫开发意见(精选5篇)

    一、充分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深刻领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定位。一是扶贫功能作用新定位。扶贫开发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

    新时期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探索与研究

    新时期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探索与研究 珙县扶贫办主任游家纯 以人为本,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统筹兼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

    努力开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扶贫工作会议讲话)

    同志们: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这次全市扶贫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安排部署近期的扶贫工作任务,落实社会扶贫责任,实施和完成XXX年度扶贫开发项目,也是统一思想,组......

    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开展对扶贫开发工作调查研究检查的通知》精神,现按照调研检查内容和我县的工作实际,对XX年工作情况,目前存在的问题和XX年工作的打算汇报如下,不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