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18:1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把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把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

第一篇:把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

把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

上传: 邹桂莲

更新时间:2014-12-22 14:23:07 红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也是小学品德课教学的重要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要求:“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下面以浙江台州市椒江云健小学灵济校区的“汪秀福烈士纪念馆”为例,对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意义、内容与实施路径做一梳理。

一、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意义

1.思想引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而红色文化中的人文资源恰恰都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他们堪称时代的楷模,因此,引导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学习英烈们的典型事例,必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从而完成品德课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2.历史传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之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红色历史教育,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从小接受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3.时代气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红色文化并不落伍,相反还具有引领时代前行的价值。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涌现出了大批的英雄模范,也正是他们的红色精神激励着千百万中国人民沿着他们的足迹阔步向前。中国才能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文明。以当下的中国梦为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离不开红色精神的传承。

二、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实践内容

各地区的红色文化特色各异,以台州椒江区为例,有“一江山岛烈士陵园”;有台州第一个党组织纪念馆,而在椒江云健小学灵济校区内则建有全国少有的烈士纪念馆——“汪秀福烈士纪念馆”。这一独特的红色资源为品德课教学注入了鲜活的事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资源加以有效利用,以增强品德教育的深度。

1.忠于祖国: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品德课教学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而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是时代赋予品德课教学的重要使命。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爱国”的字眼太宽泛,也过于空洞。如何去爱国,怎样才算爱国?汪秀福烈士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爱祖国,要从自己脚下的一草一木爱起。”

汪秀福烈士系台州市椒江区洪家街道坦邱村人,1960年11月出生,1978年3月应征入伍到武汉军区通信训练大队,1980年7月入党。1981年1月2日,汪秀福所在部队驻地湖北省京山县附近青山小洼岭发生山林火灾,汪秀福随战友们一起奋勇扑火。火场上,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山火蔓过山腰,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火龙。汪秀福面对烈焰,毫不畏惧,与烈火顽强搏斗,直到大火把他整个人都烧着了。经过诊断,汪秀福的皮肤烧伤面积达98%以上,气管、肺部也受烈火烫伤,由于伤势过于严重,经多方抢救无效而牺牲,年仅20岁。

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生命高于一切,保护好自己最重要,我们不提倡他们像汪秀福一样去扑灭山火,但是在品德课教学中教育学生爱护脚下的一草一木,教育学生热爱集体,是红色文化传承的体现。

2.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众多烈士的一个共同点,而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想着他人的利益、他们的幸福,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汪秀福在部队常说:“爱人民,就要从身边的每个同志爱起。”这不仅是他在部队的表现,也是他从小养就的高尚品行。早在学生时代,他对同学、师长、邻居的爱就令人赞叹不已。一次,学校附近一户人家失火,汪秀福迅速端水灭火,并冲进屋里抢搬家具。上学来回途中,他经常帮助老人挑东拿西,遇到雨天,他宁可自己淋雨,也要把雨伞让给没有带雨具的人。同院施大娘,丈夫去世,孩子幼小,他四年如一日帮助大娘养猪、挑水、种菜„„他常说:“雷锋是我做人的榜样,做人就要做雷锋那样的人。”也正是因为他为他人、为集体着想的精神感动了家乡人,由原洪家镇政府牵头并发动社会各界自筹资金38万元,在烈士生前母校内建立了“汪秀福烈士纪念馆”。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特别优越,在祖辈和父母的疼爱下说一不二,唯我独尊,自我意识过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从英雄忠于人民的品质上,引导学生爱人民,就是从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做起。教育学生心存爱心,心系他人,让英雄的精神得到传递。

3.忠于事业: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发挥自身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平台。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把工作做好了,才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汪秀福烈士曾经说过,“爱社会主义事业,要从所担负的工作爱起。”汪秀福学生时代是在十年**中度过的。面对许多同学不务正业,他却对前途充满信心,仍然热心学习,刻苦钻研,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农村,他关心生产队的集体事业,有一年早稻收割季节,正面临台风预报,但队里人手少,收割进度慢,汪秀福动员母亲、妹妹和全队妇女参加抢收,避免了生产损失。在部队,他五次调动工作,种过地、养过鸭、当过炮手、喂过军马,又当报务员,不管在哪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转载请注明来源于www.xiexiebang.com)英雄的精神并不仅仅表现在爱国和献身,他们“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也需要渗透到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热爱学习,肯于钻研,认真对待老师所教给的每一项任务,只有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在长大后更好地服务于国家。

三、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是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需要,“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资源更应成为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挖掘:让红色文化成为课堂教学资源。结合品德课教学,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成序列化和常态化,下面以“汪秀福烈士纪念馆”为例,说明小学各年段品德课教学中应如何渗透红色文化。

低年级,开展以“埋下英雄的种子”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二年级上册《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炎黄子孙》等课文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教育。如引导学生通过汪秀福奋不顾身挽救国家财产的事迹去体会无数革命先烈在国歌的鼓舞下英勇杀敌,舍生忘死。同时,通过每周一在汪秀福烈士纪念馆前开展升旗仪式,让英雄的种子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中年级,开展“走进家乡的英雄”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通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下册《了不起,家乡人》一课,教育学生只有从小热爱学习,长大才能报效祖国。通过了解汪秀福烈士小时候读书的故事去感受读书的重要性,同时组织学生参观“汪秀福纪念馆”,走访烈士的亲人,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英雄的事迹,并沿着烈士的足迹不断前进。

高年级,开展“寻找身边的英雄”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五年级上册的《我为母校添光彩》,六年级上册的《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等课文,引导学生在汪秀福烈士精神的指引下,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同时还可以在班级开展“爱心少年”“自强少年”“孝心少年”“诚信少年”“环保少年”的评选。让英雄的精神播撒到每一位孩子的身上。

⒉实践:让红色文化走进学生生活。目前,学校主要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人类一切真知始于客体的实践操作活动中,学生只有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知,才能够实现认知的内化,促成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和谐发展。

祖国各地都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了不起,家乡人》一课时,就可以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挖掘红色文化,认识英雄楷模。在课前,可以先在班级分小组制定“家乡名人采访计划”,做到选准采访对象,部署采访内容,进行具体分工,做好采访记录等。在开展调查采访时,对于家乡的英雄,可以从他们的童年、英雄事迹、感人故事等方面进行采访。在采访结束之后,要撰写好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比如,对于英雄汪秀福的认识和了解,就可以从他生前的同学、亲人入手。汪秀福如果能够活到现在,也才54岁,因此,在学生周边的村子里,很多人是认识他、熟悉他的。要让学生从这些人身上去挖掘英雄的点滴事迹,从而加深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同时,还要很好地利用校园内的“汪秀福烈士纪念馆”,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瞻仰烈士的遗物,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深刻学习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在实践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⒊开发:让红色文化成为微型校本课程。自1981年我国开设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标准、教学用书,使品德课教学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有很多学生到小学毕业时,除了知道书中所提到的人物和故事之外,对其他尤其是对家乡的英雄人物一概不知。面对此种情况,开发适合品德课教学校本教材就势在必行了。

椒江区云健小学灵济校区以“汪秀福烈士纪念馆”为依托,组织教师编写了品德课程校本教材。教材中既有烈士的生平介绍,也有英勇献身的事迹;既有童年读书的故事,也有在部队工作工作的场景。本书不仅用了大量丰富的文字来展示英雄伟大的一生,而且插进了大量的图片,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有了这样一本校本教材,教师既可以在品德课教学时作为单独的课文进行讲解,也可以作为品德课教材中的辅助内容。

⒋融合:让红色文化成为学校德育主旋律。小学品德教育是少年儿童养成良好性格品质的起始阶段,同时也是他们基本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并不仅仅是通过品德课程来呈现的,他需要多学科的融合,更需要与学校各项工作有机结合。

比如,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里就有27篇有关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红色经典课文,以及描写伟人高贵品德的课文。有反映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七律长征》等;有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如《王二小》、《小英雄雨来》等;有反映抗美援朝的如《再见了,亲人》、《青山处处埋忠骨》等;有反映老一辈和国家领导人的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爷爷植树》、《难忘的一天》等,这些红色经典在小学教材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这样的经典文章、英雄伟人虽然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但是伟人和英雄的精神永存。在教学中,将这些文章与品德课教学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达到既学文,又育人的效果。与此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比如,椒江区云健小学灵济校区充分利用“汪秀福烈士纪念馆”这一独特资源,把它作为本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做到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每到清明节、入队日、“六·一儿童节”和“元旦”等节日,组织师生在此进行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让师生们接受烈士那种“热爱祖国,从热爱身边的人开始;热爱社会主义,从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学习开始;做人要像雷锋一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洗礼,使全校师生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红色文化在品德课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多渠道地将红色文化运用于小学品德课教学教学之中,真正让红色文化进课堂,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烈士的缅怀,珍惜今日的生活,真正做一名品德高尚的人。

对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作用探讨

发布时间:2015-07-25 08:48 【摘 要】红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也是小学品德课教学的重要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日制义务教育品

对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作用探讨

红色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也是小学品德课教学的重要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明确要求:“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下面以浙江台州市椒江云健小学灵济校区的“汪秀福烈士纪念馆”为例,对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意义、内容与实施路径做一梳理。

一、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意义

1.思想引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而红色文化中的人文资源恰恰都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他们堪称时代的楷模,因此,引导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学习英烈们的典型事例,必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从而完成品德课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2.历史传承。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之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红色历史教育,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从小接受全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3.时代气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红色文化并不落伍,相反还具有引领时代前行的价值。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涌现出了大批的英雄模范,也正是他们的红色精神激励着千百万中国人民沿着他们的足迹阔步向前。中国才能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文明。以当下的中国梦为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离不开红色精神的传承。

二、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实践内容

各地区的红色文化特色各异,以台州椒江区为例,有“一江山岛烈士陵园”;有台州第一个党组织纪念馆,而在椒江云健小学灵济校区内则建有全国少有的烈士纪念馆——“汪秀福烈士纪念馆”。这一独特的红色资源为品德课教学注入了鲜活的事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资源加以有效利用,以增强品德教育的深度。

1.忠于祖国: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品德课教学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而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是时代赋予品德课教学的重要使命。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爱国”的字眼太宽泛,也过于空洞。如何去爱国,怎样才算爱国?汪秀福烈士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爱祖国,要从自己脚下的一草一木爱起。”

汪秀福烈士系台州市椒江区洪家街道坦邱村人,1960年11月出生,1978年3月应征入伍到武汉军区通信训练大队,1980年7月入党。1981年1月2日,汪秀福所在部队驻地湖北省京山县附近青山小洼岭发生山林火灾,汪秀福随战友们一起奋勇扑火。火场上,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山火蔓过山腰,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火龙。汪秀福面对烈焰,毫不畏惧,与烈火顽强搏斗,直到大火把他整个人都烧着了。经过诊断,汪秀福的皮肤烧伤面积达98%以上,气管、肺部也受烈火烫伤,由于伤势过于严重,经多方抢救无效而牺牲,年仅20岁。

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生命高于一切,保护好自己最重要,我们不提倡他们像汪秀福一样去扑灭山火,但是在品德课教学中教育学生爱护脚下的一草一木,教育学生热爱集体,是红色文化传承的体现。

2.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众多烈士的一个共同点,而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想着他人的利益、他们的幸福,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汪秀福在部队常说:“爱人民,就要从身边的每个同志爱起。”这不仅是他在部队的表现,也是他从小养就的高尚品行。早在学生时代,他对同学、师长、邻居的爱就令人赞叹不已。一次,学校附近一户人家失火,汪秀福迅速端水灭火,并冲进屋里抢搬家具。上学来回途中,他经常帮助老人挑东拿西,遇到雨天,他宁可自己淋雨,也要把雨伞让给没有带雨具的人。同院施大娘,丈夫去世,孩子幼小,他四年如一日帮助大娘养猪、挑水、种菜„„他常说:“雷锋是我做人的榜样,做人就要做雷锋那样的人。”也正是因为他为他人、为集体着想的精神感动了家乡人,由原洪家镇政府牵头并发动社会各界自筹资金38万元,在烈士生前母校内建立了“汪秀福烈士纪念馆”。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特别优越,在祖辈和父母的疼爱下说一不二,唯我独尊,自我意识过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从英雄忠于人民的品质上,引导学生爱人民,就是从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做起。教育学生心存爱心,心系他人,让英雄的精神得到传递。

3.忠于事业: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发挥自身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平台。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把工作做好了,才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汪秀福烈士曾经说过,“爱社会主义事业,要从所担负的工作爱起。”汪秀福学生时代是在十年**中度过的。面对许多同学不务正业,他却对前途充满信心,仍然热心学习,刻苦钻研,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农村,他关心生产队的集体事业,有一年早稻收割季节,正面临台风预报,但队里人手少,收割进度慢,汪秀福动员母亲、妹妹和全队妇女参加抢收,避免了生产损失。在部队,他五次调动工作,种过地、养过鸭、当过炮手、喂过军马,又当报务员,不管在哪个岗位,他都兢兢业业,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

英雄的精神并不仅仅表现在爱国和献身,他们“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也需要渗透到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热爱学习,肯于钻研,认真对待老师所教给的每一项任务,只有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在长大后更好地服务于国家。

三、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是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需要,“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资源更应成为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挖掘:让红色文化成为课堂教学资源。结合品德课教学,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成序列化和常态化,下面以“汪秀福烈士纪念馆”为例,说明小学各年段品德课教学中应如何渗透红色文化。

低年级,开展以“埋下英雄的种子”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二年级上册《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炎黄子孙》等课文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教育。如引导学生通过汪秀福奋不顾身挽救国家财产的事迹去体会无数革命先烈在国歌的鼓舞下英勇杀敌,舍生忘死。同时,通过每周一在汪秀福烈士纪念馆前开展升旗仪式,让英雄的种子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中年级,开展“走进家乡的英雄”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通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下册《了不起,家乡人》一课,教育学生只有从小热爱学习,长大才能报效祖国。通过了解汪秀福烈士小时候读书的故事去感受读书的重要性,同时组织学生参观“汪秀福纪念馆”,走访烈士的亲人,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英雄的事迹,并沿着烈士的足迹不断前进。

高年级,开展“寻找身边的英雄”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五年级上册的《我为母校添光彩》,六年级上册的《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等课文,引导学生在汪秀福烈士精神的指引下,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同时还可以在班级开展“爱心少年”“自强少年”“孝心少年”“诚信少年”“环保少年”的评选。让英雄的精神播撒到每一位孩子的身上。

⒉实践:让红色文化走进学生生活。目前,学校主要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人类一切真知始于客体的实践操作活动中,学生只有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知,才能够实现认知的内化,促成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和谐发展。

祖国各地都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了不起,家乡人》一课时,就可以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挖掘红色文化,认识英雄楷模。在课前,可以先在班级分小组制定“家乡名人采访计划”,做到选准采访对象,部署采访内容,进行具体分工,做好采访记录等。在开展调查采访时,对于家乡的英雄,可以从他们的童年、英雄事迹、感人故事等方面进行采访。在采访结束之后,要撰写好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比如,对于英雄汪秀福的认识和了解,就可以从他生前的同学、亲人入手。汪秀福如果能够活到现在,也才54岁,因此,在学生周边的村子里,很多人是认识他、熟悉他的。要让学生从这些人身上去挖掘英雄的点滴事迹,从而加深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同时,还要很好地利用校园内的“汪秀福烈士纪念馆”,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瞻仰烈士的遗物,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深刻学习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在实践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⒊开发:让红色文化成为微型校本课程。自1981年我国开设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标准、教学用书,使品德课教学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有很多学生到小学毕业时,除了知道书中所提到的人物和故事之外,对其他尤其是对家乡的英雄人物一概不知。面对此种情况,开发适合品德课教学校本教材就势在必行了。

椒江区云健小学灵济校区以“汪秀福烈士纪念馆”为依托,组织教师编写了品德课程校本教材。教材中既有烈士的生平介绍,也有英勇献身的事迹;既有童年读书的故事,也有在部队工作工作的场景。本书不仅用了大量丰富的文字来展示英雄伟大的一生,而且插进了大量的图片,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有了这样一本校本教材,教师既可以在品德课教学时作为单独的课文进行讲解,也可以作为品德课教材中的辅助内容。

⒋融合:让红色文化成为学校德育主旋律。小学品德教育是少年儿童养成良好性格品质的起始阶段,同时也是他们基本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并不仅仅是通过品德课程来呈现的,他需要多学科的融合,更需要与学校各项工作有机结合。

比如,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里就有27篇有关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红色经典课文,以及描写伟人高贵品德的课文。有反映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七律长征》等;有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如《王二小》、《小英雄雨来》等;有反映抗美援朝的如《再见了,亲人》、《青山处处埋忠骨》等;有反映老一辈和国家领导人的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爷爷植树》、《难忘的一天》等,这些红色经典在小学教材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这样的经典文章、英雄伟人虽然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但是伟人和英雄的精神永存。在教学中,将这些文章与品德课教学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达到既学文,又育人的效果。与此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比如,椒江区云健小学灵济校区充分利用“汪秀福烈士纪念馆”这一独特资源,把它作为本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做到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每到清明节、入队日、“六·一儿童节”和“元旦”等节日,组织师生在此进行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让师生们接受烈士那种“热爱祖国,从热爱身边的人开始;热爱社会主义,从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学习开始;做人要像雷锋一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洗礼,使全校师生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红色文化在品德课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多渠道地将红色文化运用于小学品德课教学教学之中,真正让红色文化进课堂,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烈士的缅怀,珍惜今日的生活,真正做一名品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徐兆祝.血脉记忆:一种融于本土文化的价值教育实践[J].中小学德育,2014,(4).[3]潘英福.浅谈本土红色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基础教育研究,2011,(3).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是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需要,“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资源更应成为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挖掘:让红色文化成为课堂教学资源。结合品德课教学,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成序列化和常态化,下面以“汪秀福烈士纪念馆”为例,说明小学各年段品德课教学中应如何渗透红色文化。

低年级,开展以“埋下英雄的种子”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二年级上册《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炎黄子孙》等课文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教育。如引导学生通过汪秀福奋不顾身挽救国家财产的事迹去体会无数革命先烈在国歌的鼓舞下英勇杀敌,舍生忘死。同时,通过每周一在汪秀福烈士纪念馆前开展升旗仪式,让英雄的种子扎根在学生的心中。

中年级,开展“走进家乡的英雄”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通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下册《了不起,家乡人》一课,教育学生只有从小热爱学习,长大才能报效祖国。通过了解汪秀福烈士小时候读书的故事去感受读书的重要性,同时组织学生参观“汪秀福纪念馆”,走访烈士的亲人,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英雄的事迹,并沿着烈士的足迹不断前进。

高年级,开展“寻找身边的英雄”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五年级上册的《我为母校添光彩》,六年级上册的《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等课文,引导学生在汪秀福烈士精神的指引下,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同时还可以在班级开展“爱心少年”“自强少年”“孝心少年”“诚信少年”“环保少年”的评选。让英雄的精神播撒到每一位孩子的身上。

⒉实践:让红色文化走进学生生活。目前,学校主要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人类一切真知始于客体的实践操作活动中,学生只有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知,才能够实现认知的内化,促成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和谐发展。

祖国各地都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了不起,家乡人》一课时,就可以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挖掘红色文化,认识英雄楷模。在课前,可以先在班级分小组制定“家乡名人采访计划”,做到选准采访对象,部署采访内容,进行具体分工,做好采访记录等。在开展调查采访时,对于家乡的英雄,可以从他们的童年、英雄事迹、感人故事等方面进行采访。在采访结束之后,要撰写好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比如,对于英雄汪秀福的认识和了解,就可以从他生前的同学、亲人入手。汪秀福如果能够活到现在,也才54岁,因此,在学生周边的村子里,很多人是认识他、熟悉他的。要让学生从这些人身上去挖掘英雄的点滴事迹,从而加深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同时,还要很好地利用校园内的“汪秀福烈士纪念馆”,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瞻仰烈士的遗物,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深刻学习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在实践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⒊开发:让红色文化成为微型校本课程。自1981年我国开设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标准、教学用书,使品德课教学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有很多学生到小学毕业时,除了知道书中所提到的人物和故事之外,对其他尤其是对家乡的英雄人物一概不知。面对此种情况,开发适合品德课教学校本教材就势在必行了。

椒江区云健小学灵济校区以“汪秀福烈士纪念馆”为依托,组织教师编写了品德课程校本教材。教材中既有烈士的生平介绍,也有英勇献身的事迹;既有童年读书的故事,也有在部队工作工作的场景。本书不仅用了大量丰富的文字来展示英雄伟大的一生,而且插进了大量的图片,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有了这样一本校本教材,教师既可以在品德课教学时作为单独的课文进行讲解,也可以作为品德课教材中的辅助内容。

⒋融合:让红色文化成为学校德育主旋律。小学品德教育是少年儿童养成良好性格品质的起始阶段,同时也是他们基本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并不仅仅是通过品德课程来呈现的,他需要多学科的融合,更需要与学校各项工作有机结合。

比如,在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里就有27篇有关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红色经典课文,以及描写伟人高贵品德的课文。有反映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七律长征》等;有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如《王二小》、《小英雄雨来》等;有反映抗美援朝的如《再见了,亲人》、《青山处处埋忠骨》等;有反映老一辈和国家领导人的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爷爷植树》、《难忘的一天》等,这些红色经典在小学教材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这样的经典文章、英雄伟人虽然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但是伟人和英雄的精神永存。在教学中,将这些文章与品德课教学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达到既学文,又育人的效果。与此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比如,椒江区云健小学灵济校区充分利用“汪秀福烈士纪念馆”这一独特资源,把它作为本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做到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每到清明节、入队日、“六·一儿童节”和“元旦”等节日,组织师生在此进行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让师生们接受烈士那种“热爱祖国,从热爱身边的人开始;热爱社会主义,从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学习开始;做人要像雷锋一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洗礼,使全校师生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红色文化在品德课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多渠道地将红色文化运用于小学品德课教学教学之中,真正让红色文化进课堂,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烈士的缅怀,珍惜今日的生活,真正做一名品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徐兆祝.血脉记忆:一种融于本土文化的价值教育实践[J].中小学德育,2014,(4).[3]潘英福.浅谈本土红色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基础教育研究,2011,(3).

第二篇:把医院文化融入医院建设

把医院文化融入医院建设

于秀华

从宏观上讲,医院文化是医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文化,提出了医院的发展战略、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经营理念等。在为病人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是医院文化建设更高层次的追求

医院文化建设应该营造和倡导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念,使之成为医院教职工认同并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使教职工在医院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克服陋习、树立新风、团结奋发、勇于创新,积极完成医院的各项目标,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医院文化建设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讲,也是“人”的建设,它通过个人的文化精神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并使个人的发展与医院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医院文化激励员工做好日常工作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实现员工人生观、价值观的桥梁。对于一个医院来说,医院文化水平高低是医院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决定着医院的兴

衰。医院要生存、发展、进步,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提高的目标,在医疗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有相应的医院文化作后盾;就要不断重视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以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院改革的深化。尤其在现代,医院文化已成为一个医院发展的核心。因此,研究和发展医院文化对未来医院的发展将是十分必要的。

一、医院文化建设要抓住三个重点

1、要明确创建医院的目标类型。医院是知识分子、专业人才聚集的地方,作为知识密集性较强的实体,必须把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做好三方面工作:(1)创新管理机制,转变经营模式,使医院经营管理走向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医院的整体发展规划,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行业特点。

(2)重视人才建设。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实施科教兴院战略,增加科研、教学和医疗管理网络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大胆起用学有专长、思维活跃、想干、能干、敢干的专业人才。(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医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科学,它需要知识的不断更新、积累,又需要长期的实践检验,只有在学习中勇于实践,勤于实践,才能不断创新,多出成果。

2、要走法制化、人性化道路。离开法律讲职业道德就会使道德空洞化、教条化,这种流于形式的宣教方式达不到教育员工的目的。通过学习有警示作用的案例,促使员工去认识法律的功能和作用。使之主动去学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解决医疗纠纷,让法律精神融进医院文化的建设中去。加强医德医风的专项治理,实行医德医风讲评制度,使医德医风建设经常化、制度化。坚持依法治院和以德治院的原则。建设医院文化的宗旨是为了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因此,围绕人的建设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服务观。要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服务方向,把病人满意与不满意作为衡量医院工作优良劣差的根本标准。协调统一医院、员工与患者三方的利益关系,既要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把正确的价值观、服务观贯彻落实到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及日常医疗工作中去。做到医院管理围绕着病人,基础设施着眼于病人,业务建设为了病人,后勤保障方便病人,文明服务面向病人。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原则、内容及要求

医院在内部建设与管理方面要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两个至上,三个原则,四个特色”为主线,来建设医院和发

展医院。一个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两个至上:患者至上,医德至上;三个原则:最优质的服务、最合理的收费、最良好的效果;四个特色:特色医疗、特色护理、特色服务、特色管理。医院文化概而论之,包含三方面内容:即物质文化、管理文化、精神文化。它们的不断建设和完善是医院文化成熟的标志。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不仅体现在投资现代化设备,建设园林化医院等方面,还体现在为了病人、方便病人的细节上。如简化就诊流程,导医分流,主动帮扶老弱病残,设立便民设施、措施等。管理文化建设方面:建立一整套行政和医疗管理制度,实行标准化质量管理。通过各种制度和条例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同时领导班子实行人性化管理,关心职工的生活,做到以情感人,以情用人,将制度文化建设与凝聚力工程、形象建设、教职工道德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建立一套完整的医院文化价值观体系,如医院精神、医院宗旨、医院理念、质量方针等。创办内部刊物,定期反映医院大事及医学动态。实行院务公开制度,请全体员工参与经营管理及监督。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主体意识。“以高超的医术救人,以高尚的医德感人”以行为准则来回报病人。建设医院文化的宗旨是形成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给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按照围绕上述行为准则来建设医院文化是必然要求。而且,医院文化的不断完善,是医院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并跨入现代化的文化管理阶段的标志。

三、医院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内容、文化建设的投入预算。医院应从经费中划拨一定的专项费用。把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医院经费预算,而不能视为非正常的临时性开支,以保证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文化建设的规划与内容细化。规划应该包括长期规划和安排。在长期规划中,应明确各的分目标和具体内容;在安排中则应规定各月份的具体工作。利用政治学习、报刊杂志、音像资料、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对教职工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大力倡导爱岗敬业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及医院文明建设的开展,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树立自身理想,培育医院文化理念,进一步增强凝聚力,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医院文化建设,要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考核与验收标准、方式的设计。在文化建设的实施中,对于实施效果的好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必须有相

应的评价体系。与之相应,考核与验收的方式也应予以明确,否则文化建设仍然难于保证。因此,医院应根据文化建设的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量表,对考核对象、时间、参加人员、考核的方式等一一明确。监督机制的运行。文化建设必须有相应的监督体制作保障,体制包括机构、政策和机制三部分,光有机构和政策而没有机制是不行的。监督机制的高效运行才能使文化建设得到全程监督,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使文化建设稳步、健康地向前迈进。总之,只有在积极推进医院内部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重视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以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院改革的深化,真正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抵御市场经济的风险;树立地区名牌,形成区域优势,才能把医院做大做强,实现新的腾飞。

第三篇:【红色家书读后感】把家书精神融入血脉

【红色家书读后感】把家书精神融入血脉

县委组织部办公室干部 吴伟

一封封红色家信,一行行血泪之字,无不是伟大革命先烈们在牺牲就义前发出的慷慨之言、最后呐喊。执书若人,见字如面。我可以感受到,先烈们对革命最终胜利的坚定信念;可以感受到,他们为了革命斗争耗尽全身力气,置个人生死、家庭存亡不顾的巨大奉献;可以感受到,他们在敌人屠刀面前毫不退缩求饶、受尽酷刑终不变节的顽强意志。这些优秀的精神,都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每每读到书中灼灼之言,我都会情不自禁把自己置身其中,想象自己此刻亦处于那般炼狱。想象自己真正身临其境能否做到像他们那般。革命精神应代代相传,我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把红色家书中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精神融入自己的思想和血脉,化作自己面对矛盾挫折、肩负工作职责、追求人生理想的力量。

一是传承红色家书中矢志不渝的信念,化作自己坚定信仰、追求理想的血液。“人民终归要做主人,共产主义事业终究要胜利。”这是24岁的毛泽建在就义前写下的对共产主义革命理想的信念。有此信念,才有必胜的信心,才有“虽万人吾往矣”的专一与勇敢。共产党人、革命先烈们就是有着这样永远不变的信念,才能一个个投身拯救万民的革命火炉中,延续革命火种,燃成燎原之势,最后在中国大地上烧尽日本法西斯和国民党反动派。正是有了这种信念,才有了一个一个的耀眼的星光,汇聚成普照天下的光芒,照亮亿万苦难的黎民。把这种矢志不渝的信念,传承到自己身上,化作自己追求共产主义理想、追求人生梦想的血液,流淌身上、心间,定能让自己在前行的路途中心无旁骛,一往无前。

二是感受红色家书中艰难困苦的绝境,化作自己居安思危、奋力拼搏的经脉。“自古英雄多患难,岂徒我今然。”这是王孝锡被捕后在给父母的诀别信中写道的。那种就义前的英雄气概,任谁听闻都会为之动容。“不管病与不病,都要被敌枪毙的。”小时候病了,我们的父母、老师可能会说今天不用上学了,而在艰苦革命年代,方志敏在信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叫作真正的“绝望”,那不是你病了就可以不用被敌人杀害的。革命的胜利、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倍加珍惜。也许身处那个年代,我们也会有拯救万民的冲动,但恐怕没有谁会主动放弃现在的安稳生活,回去过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残酷日子。()现在的我们,需牢记曾经的耻辱,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继续奋力拼搏。否则我们一旦弱了,外界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感受红色家书中传递出来的艰难困苦绝境,就是要让自己感受到那种“坐不住”的压力,让自己能充分感受到新时代的美好,不再怨天尤人,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短暂的一生,持续绽放蓬勃的生命活力,为国、为民、为自己画出一笔笔鲜艳的色彩。

三是铭记红色家书中至死不屈的意志,化作自己坚韧不拔、顽强向上的筋骨。“刀放头上不胆寒,要杀就杀,要砍就砍,要我说党,我决不说。杀死我一人,革命杀不绝。”刘绍南在《壮烈歌》中表明了自己永不叛党、死不背叛革命的决心。临刑前,敌人更是丧心病狂地企图以他妻子正怀身孕、父母年过半百劝降刘绍南,但仍被他严词拒绝。这是何等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意志,常人难以做到,英雄恐怕也很难做到,但是25岁的刘绍南他做到了。试想一下我们自己,当面对生活上巨大挫折、万千痛苦时,我们能否有他那般顽强的意志,始终向上。当我们面对工作重压、业务重担时,能否有他那般坚韧不拔、奋勇向上的意志力。这种革命先烈身上强大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后辈铭记传承。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红色家书中的一字一笔,都是革命先烈们内心最深处的写照,是我们举步前行的精神养分。传承《家书》中的精神力量,必能卓有成效地提振我们的精气神,让我们不仅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能得到巨大的鼓舞。希望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能传承家书精神,昂首在新时代,以坚定、坚强、勇敢的状态,过好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一生。

第四篇:把乡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

把乡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

美术的学习,关注的不仅是美术的技法,更是把对这些技法的认识和儿童的生命体验紧密联系起来。儿童的生命体验源于身边乡土文化的感受,充满了情感的意蕴,情感既无法由命令产生,也不能像传授知识那样,它需要教师的引发、启动、传感,靠儿童的自主感受,方能喷薄而出。乡土文化是我们美术教育的丰富源泉,从其身边最熟悉的环境中挖掘有效的教育资源,是我们优化美术教学的重要段,进而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儿童对美术的热爱,而热爱产生兴趣,兴趣则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影响人一辈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乡土文化 美术资源 自然材料

家乡是美好的、温馨的,每个人都对家乡有着特殊的情感。家乡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最为熟悉的,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家乡的街道、一草一木、家乡一切的一切都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影响着人的一生。我校地处中原地区,厚重历史文化,广阔平原,秀美山川的神韵令人陶醉。儿童是未来、是希望,孩子有责任了解家乡的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民俗风情,让乡土文化融进他们幼小的心灵,并能自觉地保护它,主动地宣扬它,由衷地热爱它。

乡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它具有历史性、传统性、继承性和地域性。我们的家乡素有“煤都”之称,拥有大小煤矿二十多个;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宋瓷之冠”美誉,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恬静而雅致的美。美术作为小学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使儿童得到了美的熏陶和培养。美术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实实在在存在于生活之中,所以,美术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生活才是美术的源泉。充分挖掘家乡的乡土文化资源,以美术的形式展现出来,成为我丰富美术教学内涵的有效手段。

一、开发乡土资源,体验学习源头活水

表象是指头脑中所保持的对事物的印象,是想象的材料。通过大脑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的形象就是想象。表象越丰富,其想象也就越开阔。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形象的呈现,就没有理智活动。可见,积累儿童丰富的视觉表象是进行美术创作活动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我们家乡有着浓厚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底蕴,巍然的香山寺、叶县明代县衙、郏县的临沣寨、……然而,这一切都已成了尘封已久的记忆,或许还可以看见白发苍苍的老人聆听宝丰马街书会的评书。新的家乡人已习惯开着高档车、踩着柏油路、听着周杰伦的歌……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古老的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那么遥远,家乡文化似乎已在岁月的沧桑中流逝。于是,我们把乡土文化融进美术课堂,让孩子领略家乡的特色,感受家乡的悠久历史,丰富小学生美术创作的表象,积累创作素材,并由此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参观家乡古建筑,让孩子们走进香山寺,亲身踩在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上,看看沿河的建筑,高翘的屋脊、精致典雅的木门窗引起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他们感叹祖先的聪明、勤劳与伟大。由此产生的课题研讨课美术活动《家乡古建筑》(线描画)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效果,意犹未尽的孩子们由自己的理解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家乡古建筑的风貌,构图丰满,线条流畅,风格古朴。接着,我们参观了市博物馆,了解家乡一千多年的历史,感知鹰城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孩子们坚强勇敢的精神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并把这些活动与美术教学研究结合起来,渗透到美术教学活动中去,形成了富有乡土文化特色的优秀教学活动。

二、走进社区生活,挖掘美术资源

社区是小学生的生活场所,也是小学生的学习环境,社区中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几次重大国际性会议上曾多次强调要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我们从突出本地特色资源出发,让学生尝试乡土化、个性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并从本地特色文化中挖掘小学美术教学活动资源。如在公园活动中,孩子们见识了各种各样的苗木、花卉,当他们走进盆景园时,被眼前的艺术所折服,摸摸这儿,看看那儿……孩子们穿梭于花圃间,真是乐而忘返,这些都能为美术课程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机遇。

三、收集自然材料,拓展美术形式

大自然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取材方便、随手可得。我们的小学生园四周树林环抱,乃至我镇的农村都是一望无际的苗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各种各样的树叶成了树叶贴画的好材料,由孩子们自己收集树叶,放在书本里夹平,选择不同的树叶,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摆放并拼贴出一幅幅漂亮的树叶贴画;还利用各种纹理清晰、形状美观的树叶制作成“叶脉书签”,染色并塑封后的叶脉书签不会变形,不会褪色,串联成别具风味的挂饰,用于装扮我们的教室,使孩子们积极参与了班级环境创设;形状奇特、造型别致的枯树根也是随处可取的,孩子们收集来的树根真是各具特色,配上一些辅助材料,随即出现了狂奔的骏马、威猛的狮子头、开屏的孔雀、多脚的蜈蚣、跳舞的娃娃……一个主题为《奇异的树根》的树根造型展在二(3)班隆重推出,既发展了小学生的想象力,又发展了小学生的动手能力;用不同的蔬菜瓜果展开联想,土豆变成了可爱的小鸡、小番茄变成了有趣的风铃、南瓜变成了憨态可掬的海狮,还有美丽的热带鱼、睡觉的小猫……这些自然资源的收集和利用,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生活中所蕴含的美,还为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美术探索与创造提供了条件。他们用美术的形式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理解与想象,通过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使他们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家乡文化通过多种途径时时刻刻影响着小学生,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成为了小学生重要而有特色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家乡环境中富有文化底蕴、具有教育意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使我们的美术活动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浓郁。同时,通过孩子们的亲身感受和主动参与,深深地融进了他们心灵深处,播撒下爱的种子,使他们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的乡土文化。

第五篇: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历史教学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历史教学

文安县大柳河镇中学 王震

摘要:九年级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教育的目标不只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获得了这些知识、技能后,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驾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创造性地从事工作。据联合国卫生组织报告:“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方面。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全社会必须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历史教学 融入

九年级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教育的目标不只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获得了这些知识、技能后,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驾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创造性地从事工作。然而在现实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中国心理学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大约4500万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约有15%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并且还有上升趋势。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主渠道则应是课堂教学。我们的教育除了传统的知识教育之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目标。

可见,把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呼唤,亦符合历史学科的内蕴和学科教育的一般规律,故而既必要又可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新课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越来越高规格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在人的所有素质中,心理素质是基础的素质,也是人的核心素质。世界卫生组织对人身心健康的解释认为,身心健康的人不仅指一个人身体健康,没有生理疾病,而且要有良好的精神和社会适应状态。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成功,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多种方法和途径,下面我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让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

一、教师要不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学完先秦历史后,我组织初一学生举办了一场历史故事演讲会。这就需要大家广泛地去搜集历史素材,利用课余时间多读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读物,其中包括从读物中搜集我国丰富的成语故事,从中挖掘对现实社会和现代人生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编写故事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课内与课外是个有机整体,应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从而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新世纪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强烈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带来了教育教学手段的全新变化。在教学中广泛利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和资源,让历史“重演”,使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感性熟悉,产生感情的共鸣。另外,还可以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发扬团队

合作精神,学会与别人和睦相处。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熟悉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给学生播放南京大屠杀的视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如何对待这段历史?已达到最佳效果。

二、教师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做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师益友”。

做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教师的主要职责,然而作为一名教师,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各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作用。有学者研究指出:教师的教育能力应该包括“热心、幽默、老实、正直”等实际上多达1000个以上的素质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社会心理学认为,当对某个人的某一方面作出一种或好或坏的判定之后,往往会对这个人的其它方面形成肯定或否定的判定,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光环效应”。一个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老师,他必定有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爱好、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认真负责、热爱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等等。这样的历史老师正是学生喜欢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模拟的对象。学生就会自觉地、潜移默化接受老师的影响,从而促进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教师要不断通过激励与表扬,塑造学生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象。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中国的未来正布满希望地注视着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善于交往、乐于奉献、具有较强的反省能力;能正确对待挫折,勇敢面对现实,有一定的忍耐力;能勇于负责、独立思考、不盲目冲动。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愿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去辛勤耕耘、播种、采摘、并长期坚持,系统规划,总结经验,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拓荒者。

在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采取不同的激励标准,热情鼓励中等生和后进生参与课堂,大胆发言,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学生就不会轻易产生厌学情绪,师生之间就会关系融洽,从而塑造了学生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象。

四、教师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历史学科内容丰富,赋予了活动空间广、方式多,只要教师精心组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竞争、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采用“辩论会、竞猜、抢答竞赛、小品表演、故事演讲、撰写历史小故事、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等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随着活动的日益增多,学生人格也日趋完善和健全,心理也得到健康发展。在课外活动中,要放手让学生去创造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社会为历史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设计课外活动,不断注入“活水”,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寓教于乐,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五、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取有效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全人格。

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当代中学生一般在长辈几乎过分精心的呵护下成长,成了“温室里的花朵”。

当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生活中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就会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正如司马迁所说,学历史是为了“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历史同样告诉我们现实是残酷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拥有坚强的意志才能顺利地走过人生中的磨难与坎坷。在教学中,我会精心挖掘历史素材,用丰富的史实,优秀的历史人物,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效用的巨大的。如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屡战屡败,终于推翻清朝;发明家爱迪生在经历数百次失败之后,终于研制出耐用的碳丝灯泡;居里夫人在设备简陋,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经过四十五个月的工作,从一吨沥青铀矿的残渣中终于成功制取十分之一克的氯化镭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好材料。

2、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他们规划着自己未来。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来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在历史课上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升华学生的情感。比如,在学习到李白时,我引用“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向他学习,改变贪玩的习惯,增强自己的自制力,使学习成为一项自觉的行为,为自己的明天、为自己人生而努力奋斗;讲到周恩来总理时,强调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号召大家向周总理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3、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古语云:“人之挫折十之八九”,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经常会碰到挫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提高抗挫能力,做到在面前挫折不气馁、不悲观,坚忍不拔、迎难而上。在平时历史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历史名人故事,教会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也可以充分利用名言警句,激励学生应对挫折。例如,孔子为宣传自己的思想,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鉴真和尚不顾年老体弱,六次东渡最终成功的精神;牛顿“假如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如何学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便会成功”;鲁迅“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等等。这些名人的故事和名言警句,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勇敢地去面对挫折、战胜挫折。

4、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找到观察熟悉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

当今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舒适、家庭条件优越,从小是家族长辈围着转的“小皇帝”、“小公主”,娇生惯养,缺乏竞争意识和良好的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在历史教材中,含有大量具有强烈竞争意识和适应生存的史实。如,斯巴达国家对对年满七岁的儿童离家编入团队,进行严格的军事练习,练习忍耐性、顽强的意志及独立生存的能力。“斯巴达”式的教育固然带有残酷和不人道的,但培养出的却是能够战胜一切的勇士。再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建立、历次改朝换代的实现、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等都是激烈竞争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这些素材坚持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和适应生存环境的教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能事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我特别强调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到历史教学中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把握自己,创造未来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陈国明编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宁波出版社

2、权一兵《浅论新时期中学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下载把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把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品德课教学(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把更多的微笑融入教学

    。,我尽可能做到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低差学生,对他们更是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

    把生活融入课堂(模版)

    把生活融入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 例谈数学生活化教学体会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 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现实世界是数学的......

    浅谈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语文课堂

    浅谈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语文课堂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从古至今,涌现出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融入学生的心中。那么,......

    小学品德课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课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

    小学品德课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课教学反思 香坊区向阳中心小学 陈玉琴 随着思品课程的发展,教材也正不断翻新,现在我们是用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已经处于一个新的程序里,仍需要不断探究的阶段......

    红色文化

    红安县革命遗址普查报告(2011-01-09 22:47:08)辛向阳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haxxy一、普查工作概况2010年4月13日,我办接到黄冈市委党史办通知,正副主任前往黄冈市参......

    红色文化

    昨天与今天:红色文化的价值探析摘要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源头,是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其代表的拼搏精神,革命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它的出现为新中国的......

    红色文化

    赣南地区红色文化的研究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特点 1 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主要指的是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与自由,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