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手机二维条码进行食品可追溯的基本原理研究

时间:2019-05-13 18:5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利用手机二维条码进行食品可追溯的基本原理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利用手机二维条码进行食品可追溯的基本原理研究》。

第一篇:利用手机二维条码进行食品可追溯的基本原理研究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食品可追溯体系

论文题目:利用手机二维条码进行食品可追

溯的基本原理研究

学 生 王亚奇 专 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 层 次 专升本 批 次 161 学 号 学习中心 工作单位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目录

摘 要„„„„„„„„„„„„„„„„„„„1 1.追溯系统„„„„„„„„„„„„„„„„„„1 1.1可追溯系统的优点„„„„„„„„„„„„1 1.2类质量溯源系统 „„„„„„„„„„„„3 1.2.1系统优点 „„„„„„„„„„„„„„5 2 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方法„„„„„„„6 2.1纸制记录 „„„„„„„„„„„„„„„„6 2.2条码技术.„„„„„„„„„„„„„„„„„„„„7 2.3射频识别技术..„„„„„„„„„„„„„„„„„„8 3.对加强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建议 „„„„„„9 3.1建立与完善相关法规,抓紧相关追溯标准制定..„„„„9 3.2将食品可追溯体系与HACCP,GAP,GMP体系相关联 „„„„10 3.3完善食品包装和标签制度 „„„„„„„„„„„„„„10 3.4加大监控和管理力度 „„„„„„„„„„„„„„„1 结束语..………………………………………………………………....13 参考文献..…………………………………………………………..8

利用手机二维条码进行食品可追溯的基本原理研究

摘要

可追溯系统是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控制的有效手段,能够对产品的全部生产和销售过程进行无疏漏的跟踪,以确保产品质量。通过对可追溯系统概念的阐述,介绍可追溯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标识 技术的发展状况。着重给出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发展,并对未来标识技术研究的新方向,生物识别技术进行展望。在对国内外农产 品和食品领域可追溯系统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在该方面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条码识别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研究现状 农产品 自动识别技术食品领域 标识技术生物识别技术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卫生问题虽有改善,但其受关注程度却与日俱增,尤其是随着假蜂蜜、地沟油的出现,传统的检验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规范和消费者要求。食品安全问题也由过去的小企业转变到三鹿、肯德基等大企业,这些问题的发生不仅导致消费者对食品加工业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而且对现代企业所用的HACCP、GMP和ISO9000等国际认证体系产生怀疑。

1追溯系统

1.1可追溯系统的优点

智能化信息采集功能。种植、采购、生产、运输、政府监管到消费者查询追溯全程采用条码进行数据采集。

应用系统基于网联网架构(java开发)。种植点、生产工厂、分销机构和异地营业网点在同一套系统内使用。数据完整性好。可跨平台部署。支持Oracle、SQL Server等多种数据库。完全支持分布式部署。完善的数据同步处理机制。数据采集端采用C#开发,采集性能好,速度快。传输系统采用http协议进行传输,支持断点续传。采用多线程技术,可多点同时进行。

传输数据经过高度压缩和加密处理。安全性好。条码解析器采用数据内存预加载方式。解码速度快。

系统基础资料全部采用内存预加载方式处理,系统运行速度快。

可对产品进行全程追溯(种植、采购、生产、运输、政府监管、消费者查询)。

1.2类质量溯源系统

本系统是要对每个商品的生命周期进行全程追溯,电子标签(耳标)被植入在每个动物的身上(耳朵、鱼鳍、脚),在标签中写入动物的具体资料、品名、物流码、批次、日期等信息。同时在动物进出饲养点时可自动扫描动物的详细资料,在各级经销商设置固定式或手持式阅读机,以辨识、侦测流通环节。本系统可选择性用于养殖、批发、零售、运输、屠宰、政府监管到消费者查询追溯的各个业务环节和流程。使企业能够实时地、精确地掌握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的流向和变化,控制整个流通环节安全可靠。

1.2.1系统优点

智能化信息采集功能。养殖、批发、零售、运输、屠宰、政府监管到消费者查询追溯全程采用RFID、二维条码交替进行数据采集。

应用系统基于网联网架构(java开发)。养殖场、分销机构和异地营业网店在同一套系统内使用。数据完整性好。可跨平台部署。支持Oracle、SQL Server等多种数据库。完全支持分布式部署。完善的数据同步处理机制。数据采集端采用C#开发,采集性能好,速度快。

传输系统采用http协议进行传输,支持断点续传。采用多线程技术,可多点同时进行。

传输数据经过高度压缩和加密处理。安全性好。条码解析器采用数据内存预加载方式。解码速度快。

系统基础资料全部采用内存预加载方式处理,系统运行速度快。

可对产品进行全程追溯(养殖、批发、零售、运输、屠宰、政府监管、消费者查询)。

2.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方法

2.1纸制记录

纸制记录的方法就是将“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全过程记录在纸上,通过对原始信息的查询,可以方便地查询到每一件食品的具体位置和在食品供应链中的位置。企业的生产记录、生产台账等就是纸制记录的形式。

2.2条码技术

条码是利用光电扫描阅读设备识读并实现数据输入计算机的一种特殊代码。它是由一组宽度不同的、平行相邻的条、空及其相应的字符、数字、字母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它包含着商品出产的国家或地区、生产厂商、产品编号等信息,与产品名称、价格、批号、产地、出厂日期等信息相对应。通常每一种物品对应的编码是唯一的。

2.3射频识别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出现,2000年前后得到广泛应用,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应用最广泛的产品之一。通俗的讲,RFID技术是一种具有天线的能读能写微型标签。RFID技术由电子标签、标签读写器和外界环境检测器组成,有的还包括一个全球自动定位系统。RFID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相对较晚,发达国家对肉制品和奶制品开始逐步应用,在市场贸易中,这种技术能为食品可追溯体系提供许多方便,将这种能读能写的电子标签嵌入食品包装上,并通过远距离识别将各种数据录入其中,包括环境的变化,厂商也能更迅速的记录产品的进出情况;产品到消费者手中时,消费者可以利用电子标签能迅速查询到产品的来源及原材料的来源,超市结账只需通过某个检测器便能算出消费者购买物品的总额,无需排队。RFID技术不仅具有信息容量大、非接触性识别、防伪性能强、可读可写等优点,它还可以应用在活体体信息,并将这些个体信息最终写到各种成品当中。外加射频识别标签防破坏性强、可以反复利用和具有标识唯一性等特点,已成为国际食品可追溯技术的焦点。在未来的全球贸易中,RFID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3.对加强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建议

3.1建立与完善相关法规,抓紧相关追溯标准制定

欧美等发达国家都是率先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规范市场。我国需要参考发达国家相关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可追溯法律基础,尽量与国际接轨。3.2将食品可追溯体系与HACCP,GAP,GMP体系相关联

可追溯系统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与其它质量管理体系结合才能发挥作用。GAP、GMP是食品加工基本要求,是实施HACCP和可追溯基础。HACCP是通过过程控制以保证质量方法,可追溯体系核心是为保证食品安全而保持纪录系统。这些质量管理技术体系共同点是都要一个有效纪录系统,因此,可追溯体系与HACCP、GMP、GAP结合实施才能更好发挥各自作用。

3.3完善食品包装和标签制度

食品包装、标签式建立追溯重要条件之一,没有包装和标签标志,追溯信息就无从依附。

3.4加大监控和管理力度

要聚合分散的职能力量,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综合协调机构,规范运行机制和执业行为,落实监管职责,力争在短时间内规范 ID、追溯内容、追溯关键点、需要追溯和披露的关键信息等,实现数据交换、资源共享。二要建立多方监督机制,加强源头控制,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安全认证制度、召回制度以及共享型数据库等。发挥好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建立媒体公示教育制度和有奖举报制度。三要建立从严惩处机制,统一食品行业从业标准,实行行业监管和规范化经营,对从业人员加强警示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和食品安全常识教育,规范从业人员的资格和条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非法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食品企业和个人,一旦发现,从严从重坚决打击,绝不姑息。现阶段,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对可追溯体系的推广应用力度,明确落实在可追溯体系中生产者和销售企业的责任主体,把食品质量监控工作落到实处。

运行机制和执业行为,落实监管职责,力争在短时间内规范 ID、追溯内容、追溯关键点、需要追溯和披露的关键信息等,实现数据交换、资源共享。二要建立多方监督机制,加强源头控制,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安全认证制度、召回制度以及共享型数据库等。发挥好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建立媒体公示教育制度和有奖举报制度。三要建立从严惩处机制,统一食品行业从业标准,实行行业监管和规范化经营,对从业人员加强警示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和食品安全常识教育,规范从业人员的资格和条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非法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食品企业和个人,一旦发现,从严从重坚决打击,绝不姑息。现阶段,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对可追溯体系的推广应用力度,明确落实在可追溯体系中生产者和销售企业的责任主体,把食品质量监控工作落到实处。

结束语

食品可追溯体系在我国的建设从我国的现状分析,一方面使市场竞争更佳规范,并在以后更加规范的市场竞争中争中只有具备可追溯能力的企业才能更好地占领市场,而提前具备这种能力的企业会先入为主,让消费者产生品牌意识,把握市场先机;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开始制定关于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法律法规,具备可追溯意识的企业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制度变化。食品可追溯体系在我国的建设从国际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考虑,我国农产品非常丰富,水产品和肉制品尤其是我国传统肉制品颇具特色,深受到国内外消费者青睐。但由于欧洲、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地对我国 不断采用绿色壁垒来保护本国产品,使得我国的产品难以在国外市场畅销。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将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分销到世界各个国家来满足世界各国人民的需求,我国必须消除贸易壁垒,而国外对我国食品的贸易壁垒之一便是食品是否具备可追溯性。因此,我国食品企业和传统的肉制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作者:王波,王顺喜,李军国,谢静《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17(10):108-114 作者:王兆华.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4(7): 19-2

第二篇:食品可追溯体系的研究现状

食品可追溯体系的研究现状 摘要:建立可追溯体系是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的通行做法。本文介绍了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概念及作用,总结了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方法和途径,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食品可追溯体系;作用;方法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卫生问题虽有改善,但其受关注程度却与日俱增,尤其是随着假蜂蜜、地沟油的出现,传统的检验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规范和消费者要求。食品安全问题也由过去的小企业转变到三鹿、肯德基等大企业,这些问题的发生不仅导致消费者对食品加工业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1],而且对现代企业所用的HACCP、GMP和ISO9000等国际认证体系产生怀疑。这些危机的发生也使国民在消费食品时出现一系列奇怪的现象,诸如对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家养猪猪肉、家养鸡鸡蛋等土产品的高价消费。出现这些现象从根本上讲是因为消费者认为土产品的来源更安全、更可靠。为了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进一步恶化,2010年两会,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中首次提及物联网,许多代表就物联网问题展开积极探讨,并建议将其提升到国家的战略高度并纳入“十二五”规划中。物联网的出现为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近些年来,食品可追溯体系被认为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很高应用价值[2-5]:(1)它可以增加食品产业链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能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2)对食源性疾病的感染具备良好的预防作用,当出现食品危机时政府和公司可以快速识别食品问题的来源,减少企业损失,甚至可以避免管理崩溃等严重后果;(3)保险公司更愿意为具备可追溯体系的食品公司投保,当出现食品危机时这些公司因为有更好的保险能平稳地渡过危机;(4)及时回馈分销信息,提高供应链效率。1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概念及分类

可追溯性”的定义是引自于质量保证的ISO 8042—1994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基础和术语》: “Tracea-bility is the ability to trace the history,application or location of an entity by means of recorded information”,即“通过记载的识别,追踪实体的历史、应用情况和所处场所的能力”。[6]可追溯性是在以欧洲疯牛病危机为代表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的情况下,在CAC生物技术食品政府间特别工作组会议上,由法国等部分欧盟国家提出的一种旨在作为危险管理的措施。目前,国际上对食品的可追溯性还没有完全统一的权威定论。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将可追溯性定义为“通过记录的标识追溯某个实体的历史、:用途或位置的能力”。[7]欧盟委员会(EC178/2002)将食品可追溯性定义为: “在食品、饲料、用于食品生产的动物或用于食品或饲料中可能会使用的物质、在全部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发现并追寻其痕迹的可能性”[8]。根据食品追溯范围的不同,食品可追溯体系可分为内部追溯和外部追溯这两种类型。内部追溯指企业对自身内部生产的追溯,这种追溯仅仅在企业内部产生作用,一般以产品的加工工序或环节为追溯点;外部追溯指在整个供应链中,对供应链的每一个成员企业的产品信息进行跟踪与追溯,一般以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或产品为追溯点。根据政策要求的不同,食品可追溯系统分为强制性追溯和自愿性追溯。在强制性可追溯系统中,在法律法规强制要求下,企业的产品必须实施可追溯性,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并采取惩罚措施;自愿性可追溯系统则是企业从自身角度出发,为了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自愿实施的。

2食品可追溯体系的作用

食品可追溯体系具有确保食品安全的基本功能,已成为全球性预防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可快速识别问题食品的来源,缩小问题食品的范围,追踪食品的流向,回收存在危害的尚未被消费的食品,撤销其上市许可,切断源头,以消除危害并减少损失。从而有利于食品链过程的透明化,提高食品安全性,并增强食品链不同利益方之间的合作和沟通。第一,减少食源性疾病的感染。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感染或中毒。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患食源性疾病,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第二,减少厂商承担的风险。在食品质量安全危机暴发时,减少厂商承担负面影响带来的风险,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给食品企业带来信任危机,例如2008年发生在中国的“三鹿奶粉”特大食品安全事件,使消费者购买信心下降,使食品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如何重塑企业的良好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并继续维持产品的信誉度,主动去保护品牌和缓解风险,正是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范畴。

第三,减少食品安全造成的危害。当危机出现时,厂商与政府快速识别风险,使疾病危害的影响范围最小化。值得提出的是,食品可追溯体系并不能降低食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但是它可以减轻食品危机发生时所产生的后果。倘若危机发生,企业与政府能快速、准确、可靠地响应,使危害影响最小化。3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方法 3.1纸制记录

纸制记录的方法就是将“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全过程记录在纸上,通过对原始信息的查询,可以方便地查询到每一件食品的具体位置和在食品供应链中的位置。企业的生产记录、生产台账等就是纸制记录的形式。3.2条码技术

条码是利用光电扫描阅读设备识读并实现数据输入计算机的一种特殊代码。它是由一组宽度不同的、平行相邻的条、空及其相应的字符、数字、字母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它包含着商品出产的国家或地区、生产厂商、产品编号等信息,与产品名称、价格、批号、产地、出厂日期等信息相对应。通常每一种物品对应的编码是唯一的。3.3射频识别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出现,2000年前后得到广泛应用,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应用最广泛的产品之一。通俗的讲,RFID技术是一种具有天线的能读能写微型标签。RFID技术由电子标签、标签读写器和外界环境检测器组成,有的还包括一个全球自动定位系统。RFID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相对较晚,发达国家对肉制品和奶制品开始逐步应用,在市场贸易中,这种技术能为食品可追溯体系提供许多方便,将这种能读能写的电子标签嵌入食品包装上,并通过远距离识别将各种数据录入其中,包括环境的变化,厂商也能更迅速的记录产品的进出情况;产品到消费者手中时,消费者可以利用电子标签能迅速查询到产品的来源及原材料的来源,超市结账只需通过某个检测器便能算出消费者购买物品的总额,无需排队。RFID技术不仅具有信息容量大、非接触性识别、防伪性能强、可读可写等优点,它还可以应用在活体体信息,并将这些个体信息最终写到各种成品当中。外加射频识别标签防破坏性强、可以反复利用和具有标识唯一性等特点,已成为国际食品可追溯技术的焦点。在未来的全球贸易中,RFID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3.4 EPC产品电子代码和DNA技术

EPC产品电子代码是与全球标准代码条形码相对应的射频技术代码,是RFID领域最新的发展[14]。它除了具有全球标准代码能辨识物体的功能外,还可以通过电子产品代码网络提供关于产品的附加信息,例如产地、产品历史等,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单个产品的跟踪与追溯[15]。而DNA技术则分为DNA采集、信息存储、信息比对3个过程。动物DNA标示识别技术,是通过特定的设备提取生物体的DNA样本,将DNA样本作为识别对象的一种新兴的识别技术,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并因其显著的技术优势,可以被应用于食品追溯系统自动识别方法研究领域[16]。4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现状

食品可追溯体系在我国发展较晚,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发达国家对我国不断设置新的技术型贸易壁垒,阻碍我国产品的出口。为了扭转局势,国务院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得到各地的纷纷响应,我国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建设由此开始[17]。2003年以来,我国参照国际标准并结合我国现状相继出台了《牛肉产品跟踪与追溯指南》、《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文件。关于牛肉和猪肉的可追溯性,北京市利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电子化管理技术对肉制品建立了可追溯体系的管理系统。该系统为北京金维福仁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陕西秦宝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实现了从饲养到超市的整个产业链的监督过程,该试验不仅规范了企业的产业链,提高了产业链的附加价值,而且大大加速了我国实现安全信用体制的步伐[18-19]。此外,我国物品编码中心还建立了多个应用性示范系统。2003年,上海首先开发和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查询系统,这是我国首次采用信息技术和条码技术相结合,实现食品从农场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系统;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运动员的食品进行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使其具备完整的可追溯性,这也是我国从开始建设食品可追溯体系到应用最成功的案例之[20]。不仅在北京、上海,我国各地都积极将可追溯体系应用在食品产业链中,尤其对出口的水产品和肉制品规定更为严格[21]。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还不成熟,范围相对而言比较小,各种有效记录均不完善,标准化体系也有待改进,外加我国大众对具备可追溯体系的食品认可度不高,法律法规还有欠缺,做到从“农场到餐桌”还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而在日本[22]欧盟和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食品可追溯体系日渐成熟,对进口产品要求逐步严格,贸易壁垒也越来越高,我国食品行业为了与国际市场更好的接轨,食品可追溯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23]。5对加强我国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建议

5.1建立与完善相关法规,抓紧相关追溯标准制定 欧美等发达国家都是率先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规范市场。我国需要参考发达国家相关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可追溯法律基础,尽量与国际接轨[23]。5.2将食品可追溯体系与HACCP,GAP,GMP体系相关联

可追溯系统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与其它质量管理体系结合才能发挥作用。GAP、GMP是食品加工基本要求,是实施HACCP和可追溯基础。HACCP是通过过程控制以保证质量方法,可追溯体系核心是为保证食品安全而保持纪录系统。这些质量管理技术体系共同点是都要一个有效纪录系统,因此,可追溯体系与HACCP、GMP、GAP结合实施才能更好发挥各自作用。5.3完善食品包装和标签制度

食品包装、标签式建立追溯重要条件之一,没有包装和标签标志,追溯信息就无从依附。5.4加大监控和管理力度

要聚合分散的职能力量,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综合协调机构,规范运行机制和执业行为,落实监管职责,力争在短时间内规范 ID、追溯内容、追溯关键点、需要追溯和披露的关键信息等,实现数据交换、资源共享。二要建立多方监督机制,加强源头控制,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安全认证制度、召回制度以及共享型数据库等。发挥好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建立媒体公示教育制度和有奖举报制度。三要建立从严惩处机制,统一食品行业从业标准,实行行业监管和规范化经营,对从业人员加强警示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和食品安全常识教育,规范从业人员的资格和条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非法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食品企业和个人,一旦发现,从严从重坚决打击,绝不姑息。现阶段,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对可追溯体系的推广应用力度,明确落实在可追溯体系中生产者和销售企业的责任主体,把食品质量监控工作落到实处。6展望

食品可追溯体系在我国的建设从我国的现状分析,一方面使市场竞争更佳规范,并在以后更加规范的市场竞争中争中只有具备可追溯能力的企业才能更好地占领市场,而提前具备这种能力的企业会先入为主,让消费者产生品牌意识,把握市场先机;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开始制定关于食品可追溯体系的法律法规,具备可追溯意识的企业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制度变化。食品可追溯体系在我国的建设从国际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考虑,我国农产品非常丰富,水产品和肉制品尤其是我国传统肉制品颇具特色,深受到国内外消费者青睐。但由于欧洲、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地对我国

不断采用绿色壁垒来保护本国产品,使得我国的产品难以在国外市场畅销。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将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分销到世界各个国家来满足世界各国人民的需求,我国必须消除贸易壁垒,而国外对我国食品的贸易壁垒之一便是食品是否具备可追溯性。因此,我国食品企业和传统的肉制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建立食品可追溯体系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王彩霞.食品安全事件后消费者信任修复的均衡性研究——以国产大型乳品企业为例[J].生产力研究, 2012(12): 170-171.Wang X, Li D.A dynamic product quality evaluation based pricing model for perishable food supply chains[J].Omega, 2012, 40(6): 906-917.Karlsen K M, Donnelly K A M, Olsen P.Granularity and its importance for traceability in a farmed salmon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11, 102(1): 1-8.Regattieri A, Gamberi M, Manzini R.Traceability of food products: General framework 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7, 81(2): 347-356.Dabbene F, Gay P.Food traceability system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11, 75(1): 139-146.樊红平, 冯忠泽, 杨玲, 等.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与探讨[J].生态经济, 2007(4): 63-65.杨明, 吴晓萍, 洪鹏志, 等.可追溯体系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建立[J].食品与机械, 2009, 25(1): 146-151.邵征翌, 林洪.水产食品企业实施可追溯体系的意义及措施[J].中国渔业经济, 2006(3): 46-49.管恩平,张艺兵.部分国家食品可追溯性管理实施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18(5):450.刘秀英.全球食源性疾病现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4):199-200.RAO K V S.An overview of backscattere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RFID)[C].Microwave Conference,1999:746-749.蒋皓石,张成,林嘉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及其应用和发展趋势[J].电子技术应用,2005(5):1.张姝楠,郭波莉,潘家荣.RFID 技术在食品全程跟踪与追溯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9):148-151.文向阳.在食品供应链中实施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J].中国食品工业,2005(8):48.张博.产品电子代码(EPC):全球市场“通行证”[J].中国经济周刊,2005(31):40-41.温艳玲.食品追溯系统自动识别方法研究———以猪肉食品为例[J].信息与电脑,2011(11):98.陈红华, 田志宏.国内外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7(07X): 5-6.钱和, 沈丽燕, 宁炜, 等.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 2008(10): 13-14.Zhao R, Chen S.Willingness of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food traceability systems: improving the level of food safety[J].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2012, 14(2): 92-106.胡朝晖.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2007.管恩平, 袁涛, 吕朋, 等.出口食品可追溯体系的建立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9, 21(6): 514-516.Hall D.Food with a visible face: Traceability and the public promotion of private governance in the Japanese food system[J].Geoforum, 2010, 41(5): 826-835.

第三篇:利用体育电影进行运动多面性教育的研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利用体育电影进行运动多面性教育的研究

利用体育电影进行运动多面性教育的研究

摘 要:鉴于教育与接受教育人员的构成错综复杂性,而电影能被各类人群所接受,通过的电影的媒体平台不仅能帮助增强记忆过程中知识的保留度,还能给受教育者提供了能够对于主题相关范畴做出链接反应的机会。本文扼要介绍了利用体育电影在教学中讲授运动多面性时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也提供了对于实践教学中的有效建议与深刻见解。

关键字:体育电影;多面性教学;链接反应

体育它反映着现实社会,反映着我们每一个人,甚至深刻地折射出人类性格的最深层。体育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微观的社会,它有着和现实社会一样的构成要素和表达方式。体育电影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电影满足了人们对生活中多层面的精神追求,体育电影具有增强人民爱国主义热情的社会价值。[1]体育影视里常常看到对人的忠诚、爱、温情、正义等品质的描写和赞赏。体育影视通过对体育价值取向的准确把握,把人类的美好品质提高到天性的高度,从而加强了人们的基本价值观。

电影提供了一种能有效促进运动多面性教育的珍贵媒体平台,通过电影不仅能帮助增强学生学习与记忆过程中知识的保留度,电影还能给学生提供了能够对于主题相关范畴做出链接反应的机会。任何运动的图片资源都应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利用,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电影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而这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是未曾出现的。主要的难题在于要找到一个能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所要学习的相关运动周边范畴的方法。

在某种特定的教学模式中,多媒体的使用比单一的教学方式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因为它打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通道。电影这种多媒体模式正是运用循序渐进的教育性引导,并对相关主题进行的广阔的视觉性展现,来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一些特定的体育电影主题与教育相关的多面性范畴探讨,从而验证其在运动多面性教学过程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中的有效性,为传统课堂上的运动多面性的教学做以有力补充。

多面性与教育

多面性是指任何有区别和相似的事物糅合在一起。在一个社会单元中,社会成员之间的区别所导致的对这些区别的不同见解和由于见解不同而对结果造成的影响不同。

传统意义上讲,多面性研究一直以来都集中于诸如年龄、性别、种族的人口研究。教育过程中应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历与家庭背景这一因素,教学也应该在学生所熟悉的大环境中进行。不同的教育环境通常能提供不同的人口特征,对这些区别加以留意能让人们更加能意识到身边社会正在发生着什么,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多种思维渠道。

目前,教师被赋予了帮助学生培养应对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能力和接纳这种多面性环境所带来的挑战的责任。鉴于多面性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和职场上人员成分混杂的现状,实施这样的策略不仅是可取的,更是对于整个体育教学最优化运行的新课题。当今非常重要的是,理解多面性问题并能一起设计教学计划来强调多样化的积极影响,对学生今后的人生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那些认同运动多面性教学的作用的教师进行调查发现,虽然大部分成员都承认多面性的好处,但他们都不愿意为了混杂的学生类型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般来说,多媒体可以作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电影开放性对话和讨论来协助学生判断影片是否正确地描述了多面性问题。电影是一个现存的可利用的资源,而且与这些讨论相关的学习结果,不同于其他课程相关的活动或作业,能帮助学生为进入一个本质上相似的多面性工作环境做好准备。

电影的介入

一部经典的体育影视作品也集中表现了一种全人类的、国际性的价值观。用新的视角去了解世界、审视国家民族命运、探求自身存在的意义。[3]流行媒体的使用,比如电影,能够用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当下流行文化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的机会。一个针对于将电影作为教学工具的评论说到,电影独特的魅力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教学方式。电影能够用一种正面直观的方法来展现多面性的概念。电影时时刻刻影响着我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们的言行,我们在经历各自人生的重要抉择时往往会依赖于情境相似的电影情节。了解了电影在教学中介入的重要性后,教师可以大胆的开发利用之前被低估的媒体资源并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体育运动中的多面性概念。观看者有能力积极的参与进所呈现给他们的电影中去。电影的独到之处,能将人们所理解的典型现实展现出来,让观众能幻想并回忆出自己曾经的经历。电影的另一个附加能力便是增添了富含指导性的展现维度。教学过程中电影的植入能够让教师根据设计的教学目标对既定的课程教学进行丰满地补充。

电影场景描述(电影的主题)

每个时代的体育电影,都是对当时社会体育的记载,充分体现社会的特征。对一些电影场景进行描述和分析,对于教授体育运动多面性有着十分有力的帮助。结合教学目标,将这些生动、深刻的电影反映了不同方面的运动多面性,会更方便容易地被教师在课堂上所引用。虽然要花费些时间,但这种方法将让学生从各个方面领会到电影所传达的运动多面性的思想。

在结合篮球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例如:电影《女篮5号》,以新旧中国为历史背景,描写了中国两代人的悲欢离合,年轻球员成长中的困惑,篮球比赛的精彩紧张。影片不长,却包含了除了体育还有情感、社会主义建设等,展现了新中国运动员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电影《卡特教练》,描述了一位加利福尼亚瑞奇蒙高中篮球队教练的经历,在卡特的教学词典里,作为一名高中篮球队员,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毅力、纪律和团队精神,足够的学分成为了开展训练的必要条件。他想用自身的经历与经验告诉队员们:是学校的教育塑造并指引自己走上了正确的人生之路,而不仅仅是篮球比赛。

电影作为反应器

学生们对于电影片段的反应使他们原有的理念、态度和准则在一种安全和有效的环境下得以暴露。学生们对于电影片段五花八门的反应更是完全地展示了不同人对同一电影片段信息处理的不同结果。学生们将会有机会来表达他们对于相关论点的见解,他们将通过口头叙述和书写的方式对一系列问题进行回答。

电影通过给学生提供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探寻自我认知和情感经验的机会并引起讨论来达到它的教育意义,当用作教育指导手段时,电影可以提供清晰的链接介质。

在讨论运动的多面性话题时,在学生观后感的文章里,能总结分析影片的中心思想,还有一些学生引用了一些实例来加强他们的观点,这些实例的来源广泛,有教科书、个人经历等。通过对学生的书面报告的分析,表现出了以下四大类主题:兴趣、激励、机遇、职业准备。

4.1 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4)。影视作品的教育效果远比教师的苦口婆心效果显著,影视可为学生直观、形象、准确地再现客观事物,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加快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观看体育影视,学生对影片中的体育竞赛场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丰富了体育知识面、扩展了视野,同时提高了体育文化素养、提高了对世界的认识水平。使他们放眼世界,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体育发展状况和其他方面的情况。体育影视同时也是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集体主义教育的活教材。

4.2 激励

很多学生在回顾中,都明显提到通过观看电影片段,对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决心、能力和渴望,以及自我激励的思想都非常欣赏与敬佩。比如,一个学生这样写到:“看完了电影片段,看了那些人所成就的事情,不禁感到被深深的激励......当那些身体有残疾的人们能够去主动追求他们的梦想,他们让人们相信他们只要能想到就能做到。”

一个学生对《轮椅上的竞技》写到:“一个人仅仅因为他是残疾,并不意味着他死了或者活着就没有意义了”。那个轮椅竞技队的人说过,他觉得自己在受伤后所做的事情要比自己健康时做的更多。这些残疾人不但不应该因为看起来和别人不一样而被歧视,而且应该获得作为所有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所应该获得的尊重与机会。一个学生指出了电影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他说:“我们所有人都应该记住一个人如果因为某些事故而成为了残疾人,绝不意味着他应该放弃参加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体育运动竞技的权利。”影片中出现的主人公们都没有因为自己的残疾而放弃参加体育活动。在运动中总有一些障碍是需要克服的,而这些人的障碍则是摆在他们人生中的,他们选择了跨越人生的障碍而从事体育运动,这是让所有爱好体育运动的人所佩服和欣赏的。

4.3 机遇

参加体育运动中的机遇也多次出现在学生的电影回顾中,一个学生说:“外面有太多成功的机会了,对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无论是一把轮椅还是一个游泳池,我们都要把握好时机。” 在人的一生中,机遇不可能一次也不会降临,人们的生活中到处存在机遇,只要你留心它,然后再抓住它。然而当它发现你并不准备接待它时,它就会从你的眼皮底下溜走。有的人因为抓住了机遇而“柳暗花明”从而摘取成功的果实。有的人因为与机遇擦肩而过。从而“山穷水尽”,甚至有人为错过机遇而抱憾终生。

4.4 职业准备

对于职业准备,许多预先考虑也出现在了学生的回顾里。在体育世界里总有一条界定运动员的标准和对人们能做什么的一种判定。但是身体有残疾的人们已经开始打破这个标准。一个学生在看了《盲人登山者的故事》后写到:“在看完电影片段中的那名盲人登山者和他克服种种困难之后,我认为他比一般正常人完成了更多的生命中的任务。他用行动告诉人们,只要心里有信念,就能做成任何事情。”

这些学生的电影回顾的摘录清晰地反映出电影在作为教学手段时的价值,这为利用电影进行教学的学习模式提供了参考样本。

总结

事物的多面性存在于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体育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它有着和社会一样的基本构成部分。随着课堂上学生的经历和知识构成变得越来越复杂,教师必须为多面性教育的实施做出努力。体育电影是一种非常容易获得的教学资源。电影独有的特点使它在促进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体育电影和学生的课后回顾,发现电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除此之外,电影还给学生提供了去感受他们从未亲自体验的机会,并让他们发掘电影中所蕴含的广大的社会问题与知识量。而电影能积极正面的促进多面性教育,揭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了电影作为体育运动的多面性教育媒介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林思月,我国体育影视价值取向的解读[D].吉林大学,2012,06:10-14

[2]张鲲,康冬.体育影视作品及其价值取向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02 151-155

[3]张鲲,体育影视价值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07,08 32-36

[4]侯维如,发挥影视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02 58-59

作者简介

汪聚伟(1965-),男,汉族,陕西咸阳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体育文化。

------------最新【精品】范文

第四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校本培训的策略研究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校本培训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东明镇中心小学校 张丽影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我校是吉林省双辽市东明镇的一所农村小学,从我校办学历史看,有开展信息技术和校本课程整合的基础和条件,从我校办学的现实看,需提升内涵,进位争先,有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必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13年向双辽市教育学会提出《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课题立项申请,并于2013年9月立项。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有关概念的界定:

1.信息技术——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一般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即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目前,在教学实践中用到的除了上面说的外,还应包括幻灯技术、投影技术、录音技术、电视技术等视听技术,并且这些技术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也总结出了许多有用的经验。因此,在鼓励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传统视听技术的应用。

2.课程整合——指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从而成为整体的过程;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现代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理论基础:

1.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质就是不断地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教育的传播媒体,以实现课堂教学方式最优化、课堂效率最大化。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整合,需要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探讨和发现整合的本质和特点。按照学科教学论所阐述的学科性质、学科教学的目标、学科教学的规律、学科教学内容等的要求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整合的教学活动体现出学科教学的个性特点。当前,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学校的出现,远程教育的兴起,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条件。这给学生在校教育提出了要求。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包括:

⑴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

⑵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

⑶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它强调“情境、协商、会话、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的四要素。信息技术正具备创设此学习环境的技术优势。

4.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求异和洞察能力;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利用图文交互界面技术,建造良好自主学习环境;利用信息组织结构和技术,建造人类联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建立模拟实验环境,设计仿真实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科技服务各种工具、平台,让学生创造作品。摆脱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堆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构建多种信息环境教学模式。

⑴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⑵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学习者在实际情景下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重组原有知识结构;

⑶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的作用;

⑷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5.人本主义理论:根据罗杰斯理论,人的认知依赖可靠的人际关系,机器的存在不但使得这种关系日益淡薄,人在机器的运行中逐渐沦为工具。所以,信息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人性化是其效率发生的关键。

6.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重视信息技术对于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积极作用,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强调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独特化,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与交流的能力。这些理念将是我们开展研究的重要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层次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教学现代化的问题,探究如何应用新型的数字化媒体和数字化工具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武器,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的深入研究,探讨不同配置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探索在互联网环境下结合应用建设学校课程信息资源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探索信息技术支持的校本培训实践模式。

主要有:

1.改变教学结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2.数字化学习: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开辟广阔的学习渠道,掌握强大的学习武器。

3.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教师教学时配合授课内容与教学策略所需,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自然和谐地融合起来。

4.提高课堂效率: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易于接受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多种渠道学习,使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对研究内容进行分解和具体化,并对实施重点和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应与总课题的研究内容保持基本一致。鉴于本课题研究领域广泛,课题研究选择语文、数学、音乐、舞蹈、信息等学科,一到两个学段(年级)开展实验,并在师资培训中指导学员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提炼,以指导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的教学实践。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应用原则和实践模式研究。

2.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中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研究。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方式、师生或生生互动方式研究。

4.网络资源、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同步建设的思路和实施方案研究。

5.信息技术支持的校本培训实践模式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校幼师班学生和我区其他学校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现状,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现状及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了解教师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与优化教学方面存在的困难,收集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作的需求与建议。

2.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3.经验总结法:目前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对这些经验进行及时地挖掘和总结,并上升为理论成果或应用规律,为开展此项课题研究提供榜样和借鉴。

4.教育实验法:必要时可采取定量与定性、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法,在校内设立实验班与对照班,对实验对象进行分层次研究、对比研究、总结研究,并进行有序操作、阶段评价、系统分析,以增强可比性。

5.个案分析法:对部分情况特殊的学生进行重点教育研究,如对优等生、特长生、困难生等进行“由不同视角切入”的个案跟踪研究,并撰写个案分析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计划:

(一)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2.设计相关调查表,有目的地进行调研。

3.搜集相关学习著作、论文等供课题组成员学习。

4.课题开题论证,邀请相关成员参加,完善研究计划,明确分工。

(二)研究阶段

1.根据修改后的研究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认识。

2.利用实验法、比较法、经验总结等方法进行课题的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一次研讨。

3.将研究的经验、成果以公开课、论文等形式展示,促进交流、学习、总结。

4.汇总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准备课题中期论证。

(三)总结阶段: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数据、材料。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完善课题框架。

2.提出结题申请,进行结题。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

组 长:刘忠京

成 员:张龙、徐晓慧、任连斌、王颖超、八、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

1.汇编论文集

2.公开课、观摩课

3.立项申请书

4.开题报告

5.结题报告

6.课题鉴定成果书

九、研究成果

(一)构建了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

我们的整合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借鉴与创新,并结合学科教学特点,进行深化与发展,经过实践的验证与修改完善,我们确定了“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

1.构建了“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研究方式

就教学内容而言,基于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学校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操作中,将研究切口落在“探究性”上,突出了针对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四个主变量形成的教学程序和结构的设计。在遵循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情境”和“问题”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将学习内容立足于教学内容,以课堂教学中的某知识点作为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开展对学科问题的深入探讨,或是从学科的角度与生活的某些关联问题进行研究,它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或是跳出教材。

不同的学科内容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但从目前我校教师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分析,它们还是存在着一些共同特点的,这就是以学生发现问题为教学的开始,以问题解决并形成新的学科认知结构为结束。

2.形成了以“目标一过程一效果”三维评价标准

确定课堂教学评价目的的前提和依据是课堂教学及其评价的特点。为进一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在对原有的常规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基本维度,即以“目标一过程一效果”三维评价标准来评价教师整合课程的授课质量。

(二)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优化

新型模式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发展。在研究中,我们曾以语文学科为例,利用观察、问卷、统计等方法作过简易的检测,从测试结果体现出:

1.在新型模式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有了增强;

2.对开放性和探索性问题,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到具体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体现了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促进了学生数字化学习,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开辟了广阔的学习渠道,帮助他们掌握了强大的学习武器。

(三)体现了从维持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的转变

三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就是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所提倡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多种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境中,分别着眼于不同的侧面,使学生通过“自主分析”和“协作探究”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丰富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并灵活地利用这种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程序。三种教学所提供的学习情境是充分的沟通与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习者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

(四)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1.教师现代教学理念能够较好地通过教学体现出来。能够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并科学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使课堂教学资源丰富、学习活动有效、小组交流深入,教学效果良好;

2.教师基本信息技术操作熟练,计算机软硬件使用与维护知识以及网络的应用知识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地展示,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教学时配合授课内容与教学策略所需,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自然和谐地融合起来。

3.通过课题活动,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两年来我们的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养成了及时总结写出论文、案例的习惯,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课题组成员有8篇论文获奖,11篇论文发表于各级各类刊物。

(五)改变了教学结构

1.改变了教学结构:教师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即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2.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数字化学习的技能。特别是在学习方式上,能让学生转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学会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3.提高课堂效率: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易于接受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提高课堂效率,发挥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作用。

十、研究成果分析与结论

(一)成果分析

我们依据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所建立的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模式,体现了理论构想中“整合’教学的基本特征,且模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操作性,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及教学要求而形成了学科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地修正、完善,既保持了学科特色,又达到了研究的预期目标。其基本做法在促进学生学科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起作用。

1.从教学过程的本质分析

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与学的统一,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是学生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模式,以信息技术营造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模式的主要特点,能够将师生间的教与学关系变成一种交流互动、合作探究、彼此悦纳、共同发展的关系,构建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实现自主,而自主恰恰是实践与创新的前提。

2.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分析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相辅相成。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抹杀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拓宽知识的渠道,丰富信息资源,使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师主载知识成为历史,面对信息技术,师生是平等的,甚至学生成了教师的教师。“整合”模式正是通过对教学环境、教学关系的改变以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建立,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交流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

3.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效应来分析

信息技术的应用效应集中反映在:它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学习环境,形成适宜师生愉悦心态的教学情境,使教师与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参与学习,这势必提高学习的投入程度,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的丰富,将提高学生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学习的机会,也将使学科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更加深入。这将极大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学科及学科以外的全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l.教学模式作为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对教学过程各要素的重组,可以改变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影响;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要素,带给教学的不仅仅是教学技术的优化,更重要的是为教学带来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意义建构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思想,带来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现代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这种教学模式是有效的。

2.以主体性、活动性、开放性为主要特征,以情境一探究、主题学习、科学实验为理论假设模型的“整合”操作模式,通过对教师教学角色的定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通过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学环境诸因素的整合,对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十一、存在问题及今后继续探索的方向

1.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不要片面追求“外在美”,只重视直观和形象,而忽视理解和抽象,要进行必要演绎推理证明的训练,促进学生对知识及方法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直觉能力、发现创造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式教学设计,要考虑教学内容,考虑到利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目的,考虑到它是否能在激发学生探究、协助学生探究、检验学生探究结果中发挥它的最大潜能,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利用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一味追求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势必会带来反面效应。我们的目的是为更好地“探究”而“用信息技术”,并不是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

3.信息技术可帮助我们从大量繁杂、重复的数据运算和验证中解脱出来,集中注意来观察和发现规律,并进一步来证明或否定这些猜想。这种实验、猜想、证明的学习模式对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是十分有益的。然而,使用计算机(尤其是编程)来解决问题,有时会把生动、丰富的探索过程都装进“黑箱”,反而使学生丧失“悟”的机会,这时的教学价值何在,“做”和“悟”的关系如何,有时不是那么明了的!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急切需要我们去思考和到实践中去解决。

第五篇:新时期如何利用地方资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研究总结

《新时期利用地方资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研究》

(阶段性总结)

一、所做的工作:

1、成立科研领导小组及子课题组。

2、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的业务培训。

3、主动开展课题组成员的培训。为了把上级的有关培训精神及时传达给课题组成员,我们在上级培训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及本课题的实际,由学校组织对有关课题研究人员进行了培训,主要是科研方法、方式的培训。结合许多老师从事课题研究的现身说法对有关教师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培训,其效果很明显。

4、积极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开展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对于有些教师在课题研究之前的不知所措,我们通过网络查询了大量的有关的研究资料,获得了较为前沿的研究信息,为课题的下一步开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

1、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根据学生的兴趣、个体差异、性格取向等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学习中如果能力悬殊太大,会导致那些弱势群体兴趣更加淡化。通过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研究,教师能清晰地把握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意志力、合作力、自制力、感恩性、领悟性等。所以,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该努力考虑到这点。这样的教学安排可以极力地挖掘他们潜在的竞争意识,达到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的目的。

2、注重师生感情的培养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了解学生,与学生合作,帮助学生改正错误、遵守校规校纪,克服惰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是真正体现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依据,一则可以随时给他们学习模仿的机会;二则能够拉近学生与老师的感情距离。

3、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

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学会生存、获取健康知识,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培养协作和竞争意识,形成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等精神和意志品质。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友谊竞争、和谐合作、互助互免等德育教育将对学校的整体德育教育的进程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4、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交往技能、体育技能、规范守纪等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宗旨:关注情商薄弱、自制力差的学生的成长和品学兼优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做到评价灵活性、系统性、综合性。

(二)学生纪律意识的提高

经过这次课题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思想、作风、学习、纪律都有了明显改进,觉悟明显提高,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宗旨意识明显增强,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真正达到了学习教育促工作的目的,我们将以此次课题活动为契机,使我校综合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水平。

(三)学生的集体意识,服务意识提高

经过这次课题活动的开展,便学生的集体意识,服务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能主动的管理起学校和班级的事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学校内外的好人好事也越来越多,并有同学主动的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1、课题研究是一件劳神费力的工作,它需要研究人员具备严谨治学的态度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由于不少教师是第一次主持或承担课题,所以在课题进行的开始阶段有部分教师已显出了为难的情绪。针对此情况,我们一要加强其思想的再宣传自发动还要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可能和光明的前景。多鼓励、多支持,千方百计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2、由于课题的特点,本课题实际的开展情况与原计划的有些差距,下一步我们打算根据该课题的实际研究情况对原计划做出一些调整,以便使计划更有针对性。

3、某些教师的理论水平与该课题的要求不相符合,还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六.写在结尾的话

“踏实工作,诚实待人”是我们的工作宗旨,我们应该爱我们的职业,因为有了爱你才会一往直前,因为有了爱你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总之,世界万物有因有果,有得必有失,没有真正的付出怎能得到真正的回报。

下载利用手机二维条码进行食品可追溯的基本原理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利用手机二维条码进行食品可追溯的基本原理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