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利用名著进行作文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利用名著进行作文教学的研究
开题报告
刘
俊
喜
周村镇中
初中语文利用名著进行作文教学的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利用名著进行作文教学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刘俊喜
课题组成员:刘俊喜张羽黄玉会姚春青韩新阁
史训华袁卫国王俊静赵红芬
课题研究对象:周村镇中七八九年级全体学生
课题研究时间:
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和“阅读”在这一要求中的位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提高学生阅坊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1998年3月12日,《中国教育报》 登载了记者李建平的文章《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阅读教学丞待加强》一文中指出:“中学语文水平低的问题,主要是营养不良,整个语文教学抛开了诸多文化修养和审美观方面的内容,过分强调其实用性和应用性,以致减少了很多吸引人的东西。”可以说,这是对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比较客观的评价和非常深刻的反
思。文中提到“实用性”、“应用性”说到底就是“应试性”,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具体体现,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弊瑞表现为教师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学生是“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学”这必然导致我们有一些教师把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语文工具的掌握而置其它语文素质的培养于不顾,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所谓的“基础训练”,迫使学生无奈地沉浮于茫茫题海的无助与巩惧之中。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停滞不前,导致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下降,导致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去甚远。
选题的价值:
《新课程教学法》在阐述教学的目标时指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灵魂,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是基础教育面临的任务。而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能力的培养是何等重要的。而“自读”教法主要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能力。
加强初中语文教学是语文教改的当务之急。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在这样的形势下,有必要加强初中阅读教学。目前许多学生阅读品味低俗,阅读能力低下,不会读书,不爱读书,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终身与书为伴的意识,远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加强引导。会不会阅读,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质量。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语文教师陷入题海战术中,在语言文字的片段和零件里做游戏。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弊瑞表现为教师是“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学生是“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就不学”这必然导致我们有一些教师把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语文工具的掌握而置其它语文素质的培养于不顾,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所谓的“基础训练”,迫使学生无奈地沉浮于茫茫题海的无助与巩惧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重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后劲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渐进式发展的目的。
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的读书意识、钻研意识,指导学生识书、选书、读书、想书。通过“一个体系,三个环节”即阅读,运用,传授一体化。预习环节、讲习环节、练习环节。通过自己的阅读,然后把自己领悟到的知识传授给同学们,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多说多练,厚积薄发。
(2)将书的积累转化为文字和语言。通过五种形式“提问式、表演式、解说式、说辩式、写作式”使学生把自己积累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阅读过的文章通过这些形式使自己有更深刻的体会,也使同学们对此有更深的理解。
重要的观点: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重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后劲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渐进式发展的目的。
研究的基本思路:
分阶段设置教学目标。分成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读书(自读)为主,培养读书意识、钻研意识,指导学生识书、选书、读书、想书;主要让学生扩大阅读量,加强知识积累。后一阶段将书的积累(知识和思维)转化为文字和语言,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在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书意识、钻研意识,指导学生识书、选书、读书、想书。通过“自读”掌握知识“一个体系,三个环节”
“一个体系” 所谓一个体系,就是以课内(课堂和课文)为原点,辐射课外,模糊教与学(包括教学和学习、教师和学生)的界限,将知识与能力(学的能力和教的能力)最大限度的结合起来,实现阅读、运用、传授的一体化。
“三个环节”体现在预习环节--每学习例文(课文)前,介绍与该文有关的文体、作者、时代、题材、手法等有关的资料的书目,然后指导学生有选择地查阅、摘要、比较、概括。以促使学生在课文的启动下对课外知识做最大范围的了解,而对课文本身的理解也因此更加全面而深入。
讲习环节--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由学生(而不是老师)分析该文的学习目的、确定学习步骤、提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由学生在预习准备的基础上对重点、难点提出自己的判断,并说明依据或推理过程。教师只做评点、修正、补充。
练习环节--作为预习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这一环节其实是对某预习与教学单元的系列总结。练习的具体内容,可以是记述某一感受,可以是抓住一个“灵感”做进一步的研究,也可以是一次联想比较的实验。方式更具有灵活性。
二、在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书的积累转化为文字和语言。通过 “五种形式”就是
(1)提问式--就一些内涵丰富的问题对学生阅读的范围和概括
能力加以检查,或就某个别问题对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加以训练。
(2)表演式--它是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通过动作、表情、语
言等,将文中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再现出来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3)解说式--它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解说员,将文中作者的书
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对课文中所描写的景或物进行讲解、说明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4)说辩式--即就某一语言文学现象、某位作家、某篇文章、某
个论点,组织学生发言或辩论。
(5)写作式--即写小论文或读书笔记。同样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
础上进行,目的是促使学生及时抓住意识里的“闪光点”,通过比较和论证完成思想的客观化(形诸文字)。也可以是仿写范文。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时间保障: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将历行两年的时间,在这两年的时间中,全课题组成员将利用业务余时间切磋研究本课题一些理论性的观点,并在教学中有计划地进行实施;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认真钻研一些和本课题相关的最新文章、著作、文献及其他研究成果等,增强自己对诵读教学更深层次的理解,以有利于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作之便,我们还将利用网上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总之,在这两年中,我们将尽一切努力,力争使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每个阶段都有突破性的进展,最终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人员保障:本课题组成员均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也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成果,曾经承担过市级课题与地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所撰写的论文也曾多次获奖,这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员组合到一起,团结一致,共同致力于本课题的研究工作,相信本课题一定会取得可喜的成绩。
第二篇:小班化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
《小班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的时代,其特征是创新。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建立一种适合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环境,讲究教育的个别化和个性化。
近几年我县农村学校学生生源逐渐减少。小班化教学是学生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实行小班化教学,使教师与每一位学生有更多的交流、合作、帮助机会,学生课堂上动手动脑的机会大大增加,大大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动手动脑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及团队意识。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发展和丰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小班化教学研究可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保证学校生源的稳定,为目前农村学校创建有特色和高规格品质的学校品牌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课题研究的价值
小班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它以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在养活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育时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估等环节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它的最大优势就是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目前小班是指25~35人规模的班级。小班化教育,是在小班中以提高每个
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为目标指向的教育。是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充分照顾其个性特长为目的,通过对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实施过程、教育策略和教育方式、教与学的互动交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种优质化的班级教育教学活动形式。
小班化教学绝不仅仅指规模小,其核心理念是个性化教育或称适性教育,教学策略以自主、合作学习和个别化指导为主,评价策略应体现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的统一。教学,不管大班还是小班,都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只不过在小班教学条件下更易实现新课程理念,使更好的享受教育资源,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
1、从教学过程角度:
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强化积极的人际互动;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老师的教学品质,降低了教学劳力。
2、从教学结果角度:
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个性化的教学,促使人人成功。
四、研究内容
一、加强小班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小班化教学有效开展。
小班化教学首先挑战是教师,它呼唤着教师不但要有较强的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而且需有更高的综合素养,多才多艺,更需要教师有以生为本新的教
学理念。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小班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能胜任小班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
二、整合教材,开发资源,建设小班化教学的有效课程。
小班化教学中,要打破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有机结合,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如美术教师可大胆创编美术教材,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大批美术特长学生。音乐教学,通过音乐课和乐器课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掌握一些乐器的演奏技巧,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长。整合语文教材,开设阅读课和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悠久的民族文化浸润中丰厚文学底蕴,受到文明熏陶。通过课程内容和教材的改革,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让学生全面发展,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陶冶情感,办出小班化教学的特色。
三、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推进小班化的有效教学。传统的“大班”教学方法由于面对的学生数多,加上教师的精力有限,教师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不可能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民主权利,不可能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不可能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参与学习的意识比较欠缺。而小班化教学,不仅仅是班级规模的变化,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革新。这方面,小班化教学实验的先行者要逐步总结出互动教学策略、角色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兴趣教学策略、体验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反馈教学策略、弹性教学策略等教学策略及分组教学法、个别指导法、体验教学法、尝试教学法、鼓励教学法、交融教学法、活用资源教学法、留有余地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五、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新课程理论和小班化教育实验的成功经验。
2.调查法:通过调查表与学生座谈,了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状况等,分析整理并建立学生数学学习档案,为研究工作提供基本信息。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以实验操作为主,行动研究是最主要的方法,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总结、边反馈边修正。
4.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研究,积累研究经验和研究资料,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
辅助方法:统计法、经验总结法等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6-2011.11)构建小班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平台,通过问卷或访谈的形式了解现有的教育观,如学生观、教学观等。阶段成果预计有:现状调查与考察报告、研究论文、研究日志等。
2、实验阶段(2012.3-2012.7)在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实践操作活动的累积经验,以理论指导探索小班个性化教学的多种模式。阶段成果预计有:研究论文、课堂案例、活动录像等。
3、总结阶段(2012.9-2013.2)在实践活动中,以课题研究为引领,确立我校小班化教学模式,在优势中成特色。阶段成果预计有:研究报告、论文、课堂案例集等。
4、申请结题(2013.3-2013.6)完成研究,主要是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形成最终成果,申请结题。
七、保障条件
1、本课题负责人主持过国家级课题《生活作文》的子课题《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参与多项市、县级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有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在课题研究,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本组成员均为我校教学骨干,他们学历高,能力强,都受过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专项训练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都很重视参与教学改革,善于借鉴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吸收消化名家的科研成果,并灵活的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教育教学成绩突出。
3、我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规范的学校档案管理和丰富的图书资料,浓郁的教育教学氛围,以及教师良好的科研兴校意识,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保障。
4、我校领导对该课题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大部分领导主动参与此项课题研究。也明确表示对于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经费的筹集以及师资力量的调配等问题一定会全力支持解决,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很好的人力和物力保障。
八、组员分工
顾
青(课题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的研究工作,负责课题的实施、检查、督促、参与课题研究。
李新军(课题主持人)负责课题计划实施,研究工作中的协调,理论的总结等,参与课题研究。
杨步兵
陈
林
负责收集课题研究资料,负责课题实验情况调研、材料收集等,参与课题研究。
董叶涛
负责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实施,并做好材料的积累、分析、总结等。
张永芳
唐存志
石
艳
朱
燕
王桂敏
张
敏
负责研究资料的整理数据的分析,整理归档,个案的调查研究等。
九、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教师有关论文,教案及相关材料等
3、学生有关成果性材料
4、其他能证明课题研究情况的材料。
雪枫学校《小班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组
2011年11月
第三篇: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东莞市樟木头中学
刘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要求是:“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实在令人担忧。我们曾经对自己学校的初三和初一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面窄、时间短、量少、不得法,每天阅读时间少得可怜,40%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3小时以上,20%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2小时以上,25%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1-2小时,甚至还有15%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不足1小时。对于鲁迅、冰心、老舍、曹雪芹、吴承恩、施耐庵、安徒生、格林这几位作家的作品,阅读过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高,但我们了解到,其实,对于这些名家,他们也仅仅看过少量的几篇文章,根本谈不上深入的了解。此外,对于一些外国作家,却只有少部分学生阅读过。可见,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并形成学习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课外阅读,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妙世界。它指导学生认识人生,热爱生活;它召唤学生张开思考的风帆,在书海中遨游;它启迪学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寻求信仰的力量、精神的支柱;它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个性,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外阅读举足轻重。
当前中学生的阅读需求呈现单一性和简单性问题。对文本的阅读,处于浅阅读阶段,一如大众对影视作品的需求,追求故事情节的波澜、跌宕起伏,让自己知道的故事比较多,从而多些生活谈资;再者获得些心中有却不甚明朗的理性认识,殊不知这些理性认识是很廉价的。而对作者的行文思路,构思技巧,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比较专业的阅读要求,学生们表示没有想过。显然学生的阅读需求是较低层次的,没有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阅读目的、需求亟待提高。课外阅读的一个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大量的阅读中既训练思维,增长心智又接受美的熏陶和浸染,养成自己的文学素养。在阅读中关注作者对某一现象是怎样思考的,即作者是怎样想的,把握他的思维脉搏,学习别人的思维。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是怎么思考的,从而在比较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在阅读中我们要感受作者所刻画的美,品味美,沐浴美,形成美感。最终用思想养成思想,用美生成美。
针对以上情况,我、周秀华、曾岚岚三位教师确立本课题并在所任班级实施,期望能够对学生有所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名著阅读摆到了比较明显的位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如何提中学生名著阅读质量的新难题,因此,加强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策略研究势在必行。据了解,我校初三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远远低于这一要求,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时间少,方法有待提高,为此,在学校教研室指导下,与学生讨论后开展此项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而学生选的课题往往是平时自己最感兴趣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名著积极性。对初中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趋势
目前国外研究性学习呈多样化趋势,其特点或围绕着问题等的提出和解决来进行学习活动,或使研究性课程呈现出多层面的开放性,或更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过程。在我国从教育文化积淀和现实条件来看,实施研究性学习既是更新教育观念的过程,又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名著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他们受用终身的精神底子。教师对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和问题,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疏通,使学生能望其门而入,领略名著的无限风光,读出滋味、培养兴趣、领悟内涵,最终就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而如今的中国,各种流行阅读正在迅速兴起,阅读的通俗性、功利性、休闲性和大众化,使中学生的阅读重心发生了转移,也使名著阅读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和危机。
(四)创新之处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方法”习得与“态度”形成的有机结合与高度统一。
和现有的学科教学不同,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还会很自然地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且,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还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课堂上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学生对年代久远的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有自己的解读,能够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生活经验理解和诠释书中的故事,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表演、提问以及课后的总结,读后感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老师的讲堂变成了学生的发言堂,教师退居幕后,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看法,有效提高了阅读兴趣。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了改变,尝到了“当家作主”的甜头,极大增强了自信心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实践,体验这种阅读方法的益处。
2、关于名著阅读方法的自我探索,找到自己喜欢的有效的读书方式方法,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3、对《名人传》《格列弗游记》《傅雷家书》等中外著名小说以及鲁迅冰心等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名家散文名著进行研究性学习,拓宽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从研究之日起,针对参加试验班级学生名著阅读情况和阅读水平进行调查分析。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各种相关文献,了解研究动态,不断提升教师认知能力,提高教师指导水平。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挖掘、整理、分析,探索学生名著阅读方面及阅读方法上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及时矫正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针对各阶段的分期工作,适时进行总结,发现不足,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还可以采用对比研究法、谈话法、抽样调查法、统计法,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检测、研究。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为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并能取得实际效果,我们初步设想,本课题研究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以《名人传》为例来说明各部名著阅读的实施步骤)
(一)导读阶段(安排1-2课时)本阶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名著导读”的相关内容,并向学生补充导读材料,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布置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统一阅读进度。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长篇小说的基本方法。
(二)积累性阅读阶段(安排10周左右)本阶段要求学生以泛读为主,每周阅读十回左右的内容。每周设计作业如下:
1、摘抄语段:摘抄本周阅读到的精彩语段,并做简单点评;
2、内容概括:概括本周阅读的内容,不少于500字;
3、写读后感:每篇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力求有自己的见解,不少于500字。(考虑到学生差异,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从以上作业中任选其二来完成。)本阶段,教师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习惯为中心目标,每周抽查学生作业并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在逐回阅读完全书后,安排1课时,由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三)探究性阅读阶段(安排2周左右)
1、分析人物形象(2周):本阶段安排学生精读有关情节,指导学生重点分析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米开朗基罗的形象,并以“我眼中的×××”为题写一篇作文,然后按学生作文所分析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组交流,最后推荐出优秀作品展评。
2、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安排2课时)由教师开设一次“名著欣赏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讲座指导,查找资料,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尝试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四)总结阶段(安排1周左右):本阶段准备开展《名人传》影视欣赏、读书笔记展评、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一方面继续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果。
四、活动评价每学年进行一次活动评价,包含参照学生读书笔记等材料进行的过程性评价,和通过设计名著阅读试卷对学生进行的总结性评价。
五、课题组顾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
钱明霞:中教一级,语文组组织,负责本次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撰写开结题报告。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曾岚岚:星村中学高级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主要负责课题组研究的理论指导工作。主要负责活动课摄影安排和总结整理工作。
周秀华:星村中学教师,深受学生的喜爱并深深地爱着学生。有着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都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主要负责材料的收集,组织相关实践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呈现方式
1.学生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手抄报等相关材料。2.研究课题组“活动课”“研究课”相关资料。3.课题研究反思、阶段性总结及结题报告等。4.撰写相关论文等。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埃明达.美法韩日《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 J ].内蒙古教育,2004(8)
2、胡庆芳,程可拉《当今美国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模式研究》[ J ].教育科学, 2003
3、王爱芬《国外及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综述》[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4、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 J ].教育探索, 2003
5、黄朝兵《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人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5
6、李汉雄《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及方法》甘肃省基础教育网络教研.2010
第四篇:《初中语文以农村生活为素材的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以农村生活为素材的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初中语文以农村生活为素材的作文教学研究
二、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在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作文一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布置他们每周写篇练笔,他们却不知道该写什么,甚至交上来的作文,全班98%的是照抄的。农村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他们对身边那么多的生活素材熟视无睹,觉得自己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作文缺乏真情趣。而不少教师教学中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淡化作文教学,满足于学生抄背优秀作文。
《课程标准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标的这些论述,为我们如何正确处理好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作文要引导学生写自己感受到的属于自己的生活。本课题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在农村初中进行有效的写作教学,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学会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理论意义:
1、研究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2、课题研究是对《语文新课程标准》有效落实。“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奠定了语文教学走向开放、走向实践、走向综合的基础,也为农村素材作文教学提供了政策背景。
3、研究是打破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和作文教学模式,使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
实践意义:本课题的实施,有利于探讨开放式生活化写作教学模式;本课题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本校教师写作教学观念的更新,提升教师写作教学水平;本课题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提高我校学生写作水平。课题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在朴实无华、绚烂多姿的农村生活中广泛吸取营养,在接触美丽的大自然及乡村风情中陶冶情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明白是非之道。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五四以后,不少作家如鲁迅、周作人、沈从文、老舍、冯骥才、汪曾祺、萧红等以农村生活为素材的乡土文学百花齐放,相应的文学研究也发展起来。
2、国内外生活化作文研究已有不少经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看到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作文教学并不是单纯地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能力,其写作的视野向广阔的生活扩展。写作将是学生记录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一种方式;是他们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绽放才情的一种途径。我们的作文教学将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通过写作,记录自己的生活,整理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搭建学生习作展示平台,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真正使作文变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享受作文的快乐。
四、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惟一源泉。”学生作文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写作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环境。
2、生活教育理论。人民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即教育”、“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到流个不歇。”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
3、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当代的文联主席曹文轩说:“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 所谈意思即是写作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每个人所看到、听到的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怎样让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水平。在观察自然山水之美,了解丰富的人文风情,感受乡情,了解乡俗,体察乡变,体验农村生活甘苦,感受有趣的乡村生活中,认识生活的精彩纷呈!
2、研究怎样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感受生活的美的能力。作文成功的关键取决于作者有没有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见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深刻而细腻多角度感悟生活,表达生活很值得我们探究。
3、要使学生文章写得好,关键是积极培养其写作兴趣。考虑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进行作文命题;如何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创设宽松环境,符合学生习作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情趣;如何在讲评作文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何在批改作文时实施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品尝习作乐趣等等。总之,在整个作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怎样具体操作与实施,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4、教师下水文促进学生写作的研究。让研究教师更新写作教学观念,认真贯彻实施新课程写作教学理念;提高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组织实验教师对相关理论与经验进行学习研究,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2、调查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调查学生作文现状,了解教师和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根源,探究解决方法。
3、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在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对策。
4、榜样示范法
以教师的亲力亲为为先行者,教师范文指导,学生优秀文章表彰,优秀作品结集,引导学生品味生活。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实验自2011年3月——2011年12月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 4月)
1、了解学生课外阅读写作的状况;
2、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新课程标准》,改变旧教学观念。充分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作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和贯彻建议。
3、订出实施计划,明确全学年的实验目标和方法。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1年11月)
1、修订计划实施方案,明确本实验的意义、内容要求、方法及操作步骤等。
2、边实验,边研究,边小结,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总结性小结。
3、定期写出教学反思,撰写教学论文。
(三)总结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
1、整理课题研究各类材料;
2、结集编印学生优秀习作集;
3、撰写经验总结、论文及阶段性总结报告;
八、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本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本课题参加人员为本校语文组教师。
盖本课题负责人备课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张备课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吴备课组长中学二级教师
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
Xx(课题负责人)主持课题研究,负责制订实施方案,总体策划,撰写课题开题、结题报告。
XXXX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整理资料。
课题组成员都是在一线教学的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组长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十六年,成员平均教龄十三年,参研教师本身都有练笔的习惯,一向注重作文教学,在这方面已做过不少探索。
九、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学生作文集、教师经验论文集、作文教学案例汇编、实验成果报告等。
第五篇:《初中语文以农村生活为素材的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初级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课题开题报告
郭河中学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农村初级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二、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在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作文一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布置他们每周写篇练笔,他们却不知道该写什么,甚至交上来的作文,全班98%的是照抄的。农村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他们对身边那么多的生活素材熟视无睹,觉得自己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作文缺乏真情趣。而不少教师教学中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淡化作文教学,满足于学生抄背优秀作文。
《课程标准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标的这些论述,为我们如何正确处理好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作文要引导学生写自己感受到的属于自己的生活。本课题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在农村初中进行有效的写作教学,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学会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理论意义:
1、研究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2、课题研究是对《语文新课程标准》有效落实。“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奠定了语文教学走向开放、走向实践、走向综合的基础,也为农村素材作文教学提供了政策背景。
3、研究是打破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和作文教学模式,使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
实践意义:本课题的实施,有利于探讨开放式生活化写作教学模式;本课题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本校教师写作教学观念的更新,提升教师写作教学水平;本课题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提高我校学生写作水平。课题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在朴实无华、绚烂多姿的农村生活中广泛吸取营养,在接触美丽的大自然及乡村风情中陶冶情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明白是非之道。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五四以后,不少作家如鲁迅、周作人、沈从文、老舍、冯骥才、汪曾祺、萧红等以农村生活为素材的乡土文学百花齐放,相应的文学研究也发展起来。
2、国内外生活化作文研究已有不少经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看到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作文教学并不是单纯地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能力,其写作的视野向广阔的生活扩展。写作将是学生记录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一种方式;是他们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绽放才情的一种途径。我们的作文教学将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通过写作,记录自己的生活,整理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搭建学生习作展示平台,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真正使作文变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享受作文的快乐。
四、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惟一源泉。”学生作文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写作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环境。
2、生活教育理论。人民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即教育”、“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到流个不歇。”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
3、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当代的文联主席曹文轩说:“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 所谈意思即是写作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每个人所看到、听到的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怎样让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水平。在观察自然山水之美,了解丰富的人文风情,感受乡情,了解乡俗,体察乡变,体验农村生活甘苦,感受有趣的乡村生活中,认识生活的精彩纷呈!
2、研究怎样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感受生活的美的能力。作文成功的关键取决于作者有没有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见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深刻而细腻多角度感悟生活,表达生活很值得我们探究。
3、要使学生文章写得好,关键是积极培养其写作兴趣。考虑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进行作文命题;如何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创设宽松环境,符合学生习作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情趣;如何在讲评作文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何在批改作文时实施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品尝习作乐趣等等。总之,在整个作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怎样具体操作与实施,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4、教师下水文促进学生写作的研究。让研究教师更新写作教学观念,认真贯彻实施新课程写作教学理念;提高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组织实验教师对相关理论与经验进行学习研究,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2、调查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调查学生作文现状,了解教师和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根源,探究解决方法。
3、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在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对策。
4、榜样示范法
以教师的亲力亲为为先行者,教师范文指导,学生优秀文章表彰,优秀作品结集,引导学生品味生活。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实验自2011年3月——2012年12月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2年 4月)
1、了解学生课外阅读写作的状况;
2、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新课程标准》,改变旧教学观念。充分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作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和贯彻建议。
3、订出实施计划,明确全学年的实验目标和方法。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2年11月)
1、修订计划实施方案,明确本实验的意义、内容要求、方法及操作步骤等。
2、边实验,边研究,边小结,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总结性小结。
3、定期写出教学反思,撰写教学论文。
(三)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1、整理课题研究各类材料;
2、结集编印学生优秀习作集;
3、撰写经验总结、论文及阶段性总结报告;
八、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本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本课题参加人员为本校语文组教师。
吴欣欣
本课题负责人
备课组长
中学高级教师
姚和杰
备课组长
中学高级教师
汪必国
教导主任
中学一级教师
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
Xx(课题负责人)
主持课题研究,负责制订实施方案,总体策划,撰写课题开题、结题报告。
XX XX
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整理资料。
课题组成员都是在一线教学的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组长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十六年,成员平均教龄十三年,参研教师本身都有练笔的习惯,一向注重作文教学,在这方面已做过不少探索。
九、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学生作文集、教师经验论文集、作文教学案例汇编、实验成果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