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教育扶贫故事
春风化雨,情暖成长路 ——xx中学教师xxx的扶贫故事
教书育人,乐此不疲。以“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精准扶贫,教育先行”为导向,以“教好每一位学生,温暖每一个家庭”为根本任务,以“立德树人,办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为根本目标,坚守教师职业道德。我校开展了三秦教师结对帮扶活动。作为永坪中学的一名老师,我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一贯秉持“勤于教、精于业,爱生如子”的工作原则。
师生一心,携手度困。因此我积极响应学校的帮扶号召,在工作之余投身于其中。我的帮扶对象是我班七年级年(8)班的刘某同学。这个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但是他身上带着一股子坚韧劲、力求上进,只是小学基础没有打好,学习方法不得法,因此成绩不是很理想。他家住永坪镇高家屯乡鲁家湾村,这是一个地处永坪镇西南方向的静谧的、偏僻的小村庄,如今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踏进刘瑜同学家门的情形:三月一日那天,北方的天气还有些寒冷,我驱车一路向西,大约行驶了半小时左右,终于抵达了刘瑜的村庄。
刘某家不算太大,坑坑洼洼的院子,随之映现的是几间未曾粉刷的平房,平方都是住他大爸家的。2013年下大雨,老家的砖窑被连日来的大雨下的粉刷的水泥白灰不断地剥落,窑洞里光线阴冷潮湿。初见奶奶,很瘦弱,头发花白且凌乱,坐在床上靠墙的那一边盖着破烂不堪、很单薄的被子,见到我的到来激动的不知说些什么,这时我似乎看懂了什么,也明白了什么,房子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只有一对破旧的沙发,沙发上堆满了一些杂物,看到这种场景我无法控制主自己的情绪,鼻子一阵酸痛,泪花在眼睛里不停地打转,此时心里就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一样真不是个滋味.孩子急忙招呼我和他一起坐在床边交谈了起来,孩子说道: “在他的记忆里奶奶一直是双腿不便,爷爷早逝,奶奶一个人拉扯爸爸兄弟姊妹三人,吃了常人不能吃的苦,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罪,好不容易把孩子们拉扯大,看的成家立业了。总以为这下好了,一门心思还账。谁曾想搞电焊一月挣五六千的二儿子交友不慎,走上了吸毒贩毒的道路。在刘瑜刚出生后,父亲锒铛入狱。母亲残忍的扔下还在襁褓的孩子远走他乡。奶奶为了整日以泪洗面,一把屎一把尿的把刘瑜养大。为了让孩子上学,奶奶再背坪五十元租的个二十几平米的小房子,一边捡破烂,一边要饭,把刘瑜供的上了初中。由于中年丧夫,家庭重担,儿子不孝,导致六十岁的奶奶双腿风湿严重,行走几乎离不开拐杖,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属于村里的低保户”。孩子是这个家未来的希望与全部的寄托。因此我的帮扶重点是对孩子予以情感关怀、助力学有所成。
在助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帮扶理念下,我首先近距离接触孩子,较全面地了解孩子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于是在平时的生活中,我时常在工作之余与他面谈,嘘寒问暖,送给孩子一些课业辅导书、课外阅读书,以拓展孩子的视野。知道老师对他的关爱,他的学习更勤奋了,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我请教,我总是耐心地给他讲解,他的学习成绩节节攀高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和同学也相处地更加融洽了。我的内心因此而倍觉舒畅。
除了利用在校的有利时间给予孩子学习与精神上的慰藉之外,我也会在周末闲暇时间多次前往贺家渠村,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或一些物质上的帮助,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坐下来与强父面对面交流:分享他工作上的苦与乐,聊家里生活的喜与悲,谈对孩子未来的切切期盼......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一次次的家常叙谈中,我切切地体会到了身处艰难生活中的汉子的那种坚韧情怀,受这种精神渲染,砥砺着我在工作学习上积极前行。常言说得好:撒播一个行为,就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就会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因此我觉得这种帮扶行动,其实是一种双向互赢的行为:我的学生一家收获的是一份暖心、一份精神的慰藉;我呢,则通过窥察另一种艰辛的境况而体察到了生活中的那份坚韧、那份顽强,还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那份自强不息。
第二篇:我的教育扶贫故事
我的教育扶贫故事 八一中心小学 冯英
在农村有相当数量的贫困生。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也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校本学期积极响应教育局城乡共建的工作安排,为此学校做一系列工作,做为我个人也不例外。
由此我想到,如何在扶贫的过程中,不仅仅解决个别贫困生的困难,也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养成他们的良好品德?我个人认为,应将“扶贫”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在此,我将自己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几个小故事赘述如下:
新接手的班是我碰到的一次学生数最多贫困生也最多的一届。45个学生中有八个无父或无母的孩子,另有一些特困生就不用说了,收起费用来真令我头疼,一收费,不是今天这个不读了,就是明天那个不来了,不知做了多少工作,说了多少话,一个学期下来,还是坚持到底。
鉴于贫困生的家庭特殊,有的是父母长年患病,无经济来源;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留守儿童。他们往往缺少完整家庭的关爱,因而我主要从情感上贴近他们,学习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作为班主任的我,在平常的工作中,本来和家长的接触就比较频繁,可是在扶贫工作中,班上的几位贫困学生让我更加印象深刻。我在为黎合盛同学辅导作业,该同学平常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在辅导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从而增加自信。在家访的过程中,帮助黎合盛学辅导家庭作业
在家访中,知道了黎合盛同学是由奶奶管着,奶奶说,黎合盛同学很懂事,在家里能听话完成家庭作业,还可以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我给奶奶反映,黎合盛同学在学校上自习课有说话现象,自控能力不够强,希望家校合力,共同监督孩子改正。在帮扶过程中,我发现许多贫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自立自强;要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变的,进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真正体会到多一份努力,就会多一份收获的道理。同时,对孩子们越来越了解,在班级上开展活动也越来越顺利,使我的工作效率也越来越高。
我所经历的这样的爱心故事远不止这些,但我可以问心无愧地告诉自己,我是认真的、是用心的。我更知道,这样的以扶贫为契机,来传承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行动应大力宣扬,应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来利用。
第三篇:我的扶贫故事
我的扶贫故事
群山环绕的小路,破旧开裂的墙壁,昏暗斑驳的光线,深深下陷的眼窝,饱经风霜的面容,这是我初次来到石林村云台观,“精准扶贫”走访中所见的一幕。
2017年,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攻坚脱贫工作,作为太阳河乡食药所负责人的我当然要参与其中。
2018年,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吴应培。这是一个因突发脑溢血住院,刚出院的病人,也是因此丧失了劳动能力。在第一次去他们家之前,我心里就在想,如何凭借个人之力帮助他们脱贫?来到吴应培家门前,老房子木质结构的瓦房,木头柱子已经有些歪了,屋里光线昏暗,条件有些差。进入家中,他的妻子和小女儿都在,本来他妻子之前是在武汉的一家酒店打工,现在也不得不回照看家里,大儿子入伍后常年在部队。聊天中,他们很热情,我知道了他们的小女儿还在读初中,成绩很好。可是因为这一场病,整个家受到了巨大的打击,陷入贫困。
从吴应培家出来,我的心中渐渐有了今后帮扶的方向和计划。首先就是要充分发挥健康扶贫政策的作用,减轻吴应培在医药费上的压力。
两年来,因为党的好政策,我们的帮助就像星星之火,他们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为吴应培家在进行住房改造时争取到一笔近3万元的危房改造补贴款,期间,还帮忙联系购买建材,争取更为优惠的价格。在新房落成是时,联系供电所立电线杆。最重要,是帮扶他们发展种、养殖,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增加收入,争取早日实现脱贫。
现在,在这条扶贫路上我深深意识到,扶贫不仅是任务,我们更要去了解他们生活的困苦,通过互相了解,拉进彼此的距离,了解他们生活的坎坷,更能看到他们坚韧的精神力量。
他们的女儿上高中了,也申请了享受教育扶贫补贴,日子会越过越好……
第四篇:我的扶贫故事范文
我的扶贫故事
益店西中 郭哲华
政府颁布的“精准扶贫政策——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能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为努力践行政府的庄严承诺,我们学校全体教师也积极地加入到了扶贫的队伍,代表政府为他们送去温暖,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虽然我的力量有限,可我还是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那些可爱的孩子能够走出误区,退却心理阴影增强自信,能够快乐的生活、学习。我也会因此而感到欣慰。
我这次帮扶的是一个腼腆的女生:妙彤彤,她学习态度端正,认真踏实。但是学习成绩一次不如一次,课堂上提问,她的嘴动一动,声音很小,听不见说什么,不敢回答。为什么呢?我心里有疑问:她胆小吗?她不会回答吗?还有就是学习有时粗心大意、缺少耐心,懒得动手。特别是国庆节假,布置的家庭作业,一个字也没写。我纳闷了,问她为什么,她说放假回家时没带书。为此,我希望帮助她克服这些缺点,希望她以后能有所变化。我决定去家访,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她今天的这种状态。
第一次来到她家里,父母都不在,只有孩子和他的奶奶两人在家里。经了解,孩子竟然是留守儿童,爸爸在外打工。奶奶八十多岁了,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和妈妈三人在家。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帮助!更缺少父母的爱,尤其是父爱!看着他,只是一个十三岁还不到的孩子,就是这样的家庭境遇,他怎么可能像一个大人一样把什么事都做得到位而完美呢!
从妙彤彤的家里出来,一路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像打翻了调味瓶,五味杂陈,说不出什么滋味。无意识的拿出电话,照着学生刚才说的号码拨了出去„„普通的农民家庭,爸爸也是一位可爱的父亲,谈话间,他说道:“只有一个孩子,每天回家也没有父亲陪在身边,所以很努力的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听着电话里的声音,突然很感动,也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天下作父母的何尝不都是这样啊!
后来不由得我一路上一直在脑海里勾勒着要怎么去帮助她,她们一家人清苦的生活状况,只要孩子好好学习,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命运,让父亲老有所依,老有所养,那比什么都好。想到这,忽然知道该怎么做了!再后来的这段日子,我就叫妙彤彤来谈心,慢慢的跟她交流。开始她连跟我说话都怯怯的,更别说问问题了。我就把准要害,先树立她的自信心,教她读复习七八年级的数学知识,弥补知识漏洞,稍有进步我就给以表扬和鼓励,适时的给予肯定。只要你以后在课堂上大胆发言,错了也不要紧。首先要有自信,才能把事做好。听了我的话,她开心的笑了!开学以来,第一次见她笑得如此轻松。看见她没有了胆怯心里,于是就乘势而上,对她说:现在比以前好多了,就剩一个小小的问题,那就是要克服你的粗心的毛病,你聪明但做事很慌,不仔细,缺乏耐心、也许是我的耐心说服了他吧!
总之,她现在的变化很大,早读课也敢张口郎朗读书,课堂敢回答问题了,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我好高兴啊!我突然觉得自己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只要我的谈话能触动她一点点,就心满意足。帮助她,我会带着愚公移山的精神,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他,使她走出阴天,去阳光快乐的生活!
作为一名老师,深知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更感觉任重道远,今后我将继续行进在扶贫的路上!
第五篇:我的扶贫故事
我的扶贫故事
天地无情,人有情。为了贯彻十九大会议精神,解决贫困学生实际困难和需求,力争有更多的贫困生因家境贫困没有足够的能力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作为教师的我们,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校的一百来名教师分别都被安排了入户帮扶,说实话,没有走进一贫困户的家中,心中根本无法感受到还有许多的孩子过早体味着生活的艰辛,承担着他们稚嫩的肩膀还扛不起来的生活压力,生活给了他们与年龄不相符的心灵,过重的负担使他们的求学之路充满坎坷艰难。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们不能因为贫困生因家境贫穷,阻断了他们进入知识殿堂的道路;折断了他们追求理想„„
十月的黄昏依然那么美,带着淡淡的忧郁。我们和学校的众多同事一样,俩人一伙,三人一群。结帮拿着资料袋开始了我们的扶贫之路。在第一次去学生陈达平家之前,我心里多少有些忐忑。作为班主任的我,从平时跟他爸爸的通电话了解到,鉴于家庭特殊:奶奶年纪大,已经七十多岁,虽然身体没有什么大毛病,但是也无法出去做工。前几年,年纪不高的爸爸却不幸患上心脑血管疾病,虽经过积极治疗,但还是留下了后遗症。妈妈因无法承受生活的压力,自主离开原本无经济来源家庭。给这个家庭雪上加霜。
怀着这样一种心情,在班里的一位学生的指点下我们很快找到了陈达平家,来到家门前,映入眼帘的是—————那破败的院落,窘迫的生活,我的心猛地一颤。进入低矮瓦房家中,看到他爸爸正在做饭,灶炉散发浓雾,陈达平正在床上看书,看到孩子渴求知识的目光和充满由衷的感激奋发读书的身影,我们更加倍受感动,在难以言说的酸涩之余还留有一份责任。每个孩子都是明天的太阳,都是未来的希望,尤其对这个特殊的家庭来说。(图为正在看书的陈达平放下课本有礼貌给我们打招呼。)
奶奶去自家开荒的空地浇菜。我首先做了自我介绍,说我是班主任。另一位是学校的李老师,今年是他们家的帮扶干部,我和李老师带着学校领导以及全体教师对贫困户的爱心来慰问。憨厚老实的爸爸非常热情,连忙放下家务活,从小卖部的柜台里拿出两瓶冰红茶来给我们喝,我说“你别客气,我们不渴了,来看看你们,一点心意。”谈话的过程中了解 :一个单亲家庭,老家在木棠镇的一个小山村,因为土地少,又缺少劳动力。鉴于为了抚养孩子长大,有一个好的读书环境,经过好心人的指点来到那大镇前进农场,附近学校的地方租房子住,做一些小买部生意。尽管生活如此不易,明事理的爸爸还咬牙,坚持让达平在那大城镇学校读书。谈话中,他爸爸不忘叫喝饮料。我们再三推辞。这下我们真实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家庭结构、耕地数量,家庭经济来源、收入等情况,对贫困生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仔细做好记录,为后续开展精准帮扶打下坚实基础。当我们把一个书包,两本笔记本,一盒笔送到孩子的手里。孩子不断地说谢谢。他爸爸还说你们平时工作那么忙,就不要来家里了,我说那怎么可以呢,我们以后还要多来呢。他爸爸还说国家的政策就是好,他们每月都领到低保补贴,并在去年也领到了国家的危房改建资金,对老家的危房进行了修建。最后我跟他爸爸反应陈达平同学平常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希望在这次帮扶过程中,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从而增加自信。
从陈达平家出来,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这样的家庭真的是需要我们的帮助呀。鉴于贫困生的家庭特殊,有的是父母长年患病,无经济来源;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留守儿童。他们往往缺少完整家庭的关爱,因而我主要从情感上贴近他们,学习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作为班主任的我,在平常的工作中,本来和家长的接触就比较频繁,可是在扶贫工作中,班上的这位贫困学生让我更加印象深刻。
在这短短的三个月的扶贫路上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扶贫不仅仅是任务,我们应该帮贫困生度过难关;除此之外,还是和我们和家长们交流的绝好的机会,通过互相认识,互相了解,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我们常常说心连心,但如果没有踏足贫困户的家中,没有亲眼看到过他们生活的宿影,就不可能深刻地认识贫困户,深刻地了解他们的精神力量。同仁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万条涓涓细流汇聚起来就变成了波涛滚滚的大河,让我们凝聚在一起,立足本职,克难奋进,用实际行动贯彻好十九大会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扶贫使命————不能因为贫困生因家境贫穷,阻断了他们进入知识殿堂的道路;折断了他们追求理想„„
(上图是我们帮扶工作的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