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大足县关于转发《重庆市法律援助程序规定》等文件的通知

时间:2019-05-13 18:4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民族大足县关于转发《重庆市法律援助程序规定》等文件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民族大足县关于转发《重庆市法律援助程序规定》等文件的通知》。

第一篇:中华民族大足县关于转发《重庆市法律援助程序规定》等文件的通知

【法规名称】大足县关于转发《重庆市法律援助程序规定》等文件的通知

【发文单位】大足县司法局

【发文文号】足司发〔2010〕43号

【发文时间】2010-10-1

【实施时间】2010-10-1

【正文】

大足县关于转发《重庆市法律援助程序规定》等文件的通知

各司法所、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县公证处、县司法鉴定所、县法律援助中心:

为进一步规范法律援助工作,确保法律援助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经局党组研究决定,现将《重庆市法律援助案件计算经费支付办法》(渝司办[2010]第128号)、《重庆市法律援助程序规定》(渝司办[2010]第129号)、《重庆市法律援助人员执业规范》(渝司办[2010]第130号)、《重庆市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管理办法》(渝司办[2010]第131号)转发给你们,请你们遵照执行。原我县制定的相关规定与新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新的规定执行。

附件

一、《重庆市法律援助程序规定》

附件

二、《重庆市法律援助人员执业规范》

附件

三、《重庆市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管理办法》

附件

四、《重庆市法律援助案件计算经费支付办法》

二0一0年九月二十九日

附件一

重庆市法律援助程序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法律援助程序,保证法律援助质量,维护受援人合法权益,促进法律援助事业发展,根据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重庆市法律援助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服务机构、其他社会组织和法律援助人员从事法律援助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第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重庆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法律援助范围和经济困难标准,依法受理和审查法律援助申请,作出是否法律援助的决定。

第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公开办公地址、法律援助条件以及法律援助申请、受理、提出异议的程序,方便公民申请和获得法律援助。

第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从事法律援助活动,应当接受同级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接受法律援助机构和行业组织的业务指导。

第六条 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应当执行有关回避的规定。

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的回避,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人决定;其他法律援助人员的回避,由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决定。

第二章 申请与受理

第七条 公民就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事项申请法律援助的,应当向《重庆市法律援助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没有规定的,参照执行。

公民可以就近向法律援助工作站提出法律援助申请,或者通过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转交法律援助申请。

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请法律援助的,可以通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转交法律援助申请。

第八条 公民不能亲自申请法律援助的,可以书面形式委托其他公民或组织代为提出申请。

第九条 申请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申请。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其法定代理人之间发生诉讼或者因其他利益纠纷需要法律援助的,应由与该争议事项无利害关系的代理人代为提出申请。

第十条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应当填写《法律援助申请表》。申请人填写申请表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应当制作书面记录。

第十一条 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居民身份证、户籍证明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

(二)委托他人申请的,代理人应当提交当事人的授权委托书。法定代理人应当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

(三)经济困难证明;

(四)与申请法律援助的事项有关的材料。

第十二条 下列几项可以作为经济困难证明: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

(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

(三)农村特困户救助证;

(四)农村五保供养证;

(五)工会组织发放的特困职工证;

(六)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放的其他社会救济、救助证明;

(七)人民法院已决定对申请人给予司法救助的证明;

(八)在社会福利机构中由政府出资供养或者由慈善机构出资供养的证明材料;

(九)政府或者单位给付抚恤金的证明;

(十)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经济困难证明;

(十一)其它能够证明申请人经济困难的材料。

第十三条 申请人或申请的事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提供经济困难证明:

(一)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而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二)农民工请求给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的;

(三)残疾人请求侵权赔偿的;

(四)农民因假冒伪劣生产资料权益受到损害请求赔偿的;

(五)刑事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的;

(六)人民法院为被告人指定辩护的。

第十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法律援助申请材料后,应当向申请人出具书面凭证,载明申请材料的名称、数量,并作好登记。

第三章 审查与决定

第十五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照《重庆市法律援助条例》和重庆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法律援助范围、经济困难标准,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

法律援助机构认为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需要查证的,应当向有关机关、单位查证。

第十六条 法律援助机构认为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充分、不完备或者有疑义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人需要补充或说明的事项。申请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未按要求作出补充或者说明的,视为自动撤销申请。

第十七条 法律援助机构在收到法律援助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作出法律援助决定。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制作《给予法律援助决定书》。对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制作《不予法律援助决定书》,并写明不予法律援助的理由和依据。

法律援助机构在作出法律援助决定后,应当及时告知申请人或有关单位和个人,并在3个工作日内送达书面的决定书。

第十八条 申请事项具有下列紧急或特殊情形的,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先行提供法律援助:

(一)诉讼时效或仲裁时效即将届满的;

(二)必须立即申请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

(三)其他紧急或者特殊情形。

受援人应当在法律援助机构确定的期限内补充申请材料,法律援助机构经审查认为受援人不符合经济困难标准的,应当终止法律援助。

第十九条 法律援助机构收到人民法院指定辩护通知书及起诉书副本或者判决书副本的,应当直接作出给予法律援助的决定,并做好收案登记。

第二十条 申请人对律援助机构作出的不予法律援助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向同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异议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认为符合条件的,以书面形式责令法律援助机构为申请人提供法律援助,同时书面告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四章 指派与办理

第二十一条 法律援助机构根据案件情况和工作需要,可以安排本机构,或指派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也可以根据其他社会组织的要求,安排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

第二十二条 法律援助机构作出给予法律援助决定后,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指派律师事务所或基层法律服务所办理,或者在24小时内安排本机构的工作人员办理。

对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指派律师事务所或安排本机构具有律师执业资格的人员办理。

第二十三条 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或其他社会组织接到法律援助机构的指派后,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安排人员承办,并将承办人员姓名和联系方式告知法律援助机构和受援人。

受援人是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律师事务所还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将承办人员姓名和联系方式函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

第二十四条 受援人与提供法律援助的人员有利益冲突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更换。

第二十五条 对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案件,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在首次会见被告人时,询问其是否同意为其辩护。被告人不同意的,法律援助人员应当记录在案,并书面告知人民法院和法律援助机构。

人民法院决定为被告人另行指定辩护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重新指派人员办理。

第二十六条 法律援助人员在接到指派后,应当及时会见受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并在2个工作日内由法律援助人员所在单位与受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签订委托代理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同时要求受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出具授权委托书。

第二十七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在受委托的权限内代理法律事务,维护受援人的合法权益。需要变更委托权限的,应当征得受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二十八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帮助受援人向人民法院、公证机构或司法鉴定机构申请缓、减、免交诉讼费、公证费用或鉴定费用。

第二十九条 法律援助人员认为受援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提供的证据材料不齐全或者不足以支持其诉求的,应当依法进行调查取证。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为法律援助人员会见当事人和调查取证出具必要的法律文书,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

第三十条 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应当使用统一印制的法律援助格式文书。

第三十一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主动向受援人通报案件办理情况,回答受援人的咨询。

受援人对裁判、决定等不服的,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告知受援人救济途径和方法。

第三十二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按照法律援助机构的要求报告案件办理情况。

第三十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对重大、复杂、疑难的法律援助案件,应当组织讨论,并提出案件办理的指导意见。

第三十四条 法律援助人员发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法律援助机构经审查属实,决定终止该项法律援助:

(一)受援人经济状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二)案件终止审理或者已被撤销的;

(三)受援人被人民法院撤销指定辩护的;

(四)受援人又自行委托律师或者其他代理人的;

(五)受援人要求终止法律援助的;

(六)受援人利用法律援助从事违法或者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的;

(七)受援人故意隐瞒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伪造的证据材料的;

(八)其他依法应当终止的情形。

法律援助机构决定终止的,应当向受援人发出《终止法律援助决定书》,并在当日通知承办人员,函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承办案件的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及时与受援人解除委托代理关系。

第三十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办结。

第三十六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妥善保管、依法使用受援人的证据材料,不得变造,不得毁损、遗失。

第五章 异地办案协作

第三十七条 在法律援助事项的审查或实施过程中,需要在异地进行调查取证的,法律援助机构可以请求异地法律援助机构协作。向本市行政区外的法律援助机构请求协作的,可以直接向异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也可以通过市司法行政机关法律援助管理部门代为提出。

第三十八条 法律援助机构请求协作的,应向被请求的法律援助机构发出协作函件,说明案件基本情况、需要调查取证的事项以及办理时限。

第三十九条 本市法律援助机构,接到其他法律援助机构的协作请求,应当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援助人员办理。对不能、不应办理的请求事项,应当及时以书面函件向提出请求的法律援助机构说明理由。

第四十条 调查取证应按照对方协作函件的要求进行,法律援助协作不得收取相关费用。

第六章 立卷归档

第四十一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将法律咨询和代书形成的有关材料进行立卷归档。

第四十二条 法律援助案件办结后,承办的法律援助人员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将案件材料装订成卷并送交法律援助机构审查后归档。

第四十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案件材料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案件材料的审查。对案件材料不全的,应当要求承办人员及时补充。承办人员应当按照法律援助机构的要求补充案件材料。

第四十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档案管理和保密规定,妥善保存法律援助案件卷宗材料。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接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之外自愿为公民提供免费法律帮助的,应当将相关事项办理情况报当地法律援助机构备案。

第四十六条 本规定由重庆市司法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七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二

重庆市法律援助人员执业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法律援助人员在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中的执业行为,明确法律援助人员在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中的权利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重庆市法律援助条例》、《重庆市基层法律服务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法律援助人员是指法律援助机构专兼职工作人员、接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人员。

第三条 法律援助人员执业应当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和法律援助机构的业务指导。

第二章 执业职责和范围

第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按照法定的义务、权限和程序开展法律援助活动。

第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从事法律援助活动,应当恪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依法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

第六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为法律援助受援人提供免费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人员不得从事有偿法律服务,不得利用法律援助活动谋取自身利益。

第七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保守在法律援助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第八条 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应当在规定或者与受援人约定的期间内办结。

第九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适时向法律援助机构和受援人通报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情况。

第十条 法律援助人员提供法律援助服务时,不得向受援人就案件的处理结果进行承诺。

第十一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建议受援人选择对其最有利的途径和方式解决纠纷。对于案情简单、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可以引导受援人依法以和解、调解的方式解决。

第十二条 法律援助人员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应当注重仪表和礼貌,热情、文明、公正对待受援人、证人、司法人员。

第十三条 法律援助人员依法可以提供下列法律援助服务:

(一)接待来访,解答有关法律事项的咨询、代写诉讼文书和有关法律事务的其他文书,提供法律意见;

(二)接受民事案件、行政案件受援人的委托,担任代理人,参加诉讼;

(三)接受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的委托,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为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或者人民法院的指定,担任辩护人,接受自诉案件自诉人、公诉案件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的委托,担任诉讼代理人,参加诉讼。

(四)接受委托,代理各类诉讼案件的申诉;

(五)接受委托,参与调解、仲裁活动;

(六)接受委托,提供非诉讼法律服务。

办理涉及刑事法律援助的案件,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具有法律执业或律师资格。

第三章 法律援助人员执业程序

第十四条 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时,发现下列情况,应当及时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回避:

(一)受援人对方是其近亲属或其他利害关系人;

(二)受援人对方已委托的律师或者其他代理人是其近亲属或其他利害关系人;

(三)法律援助人员已被确定为该案的证人;

(四)其他与受援人有利益冲突的情况。

第十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应当到法律援助机构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六条 法律援助人员会见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刑事法律援助案件自诉人、民事和行政法律援助案件受援人时,应当事先准备会见提纲,并制作会见笔录。会见笔录应当经受援人确认无误后签名或者捺手印。

第十七条 法律援助人员调查取证,应当采取合法的途径和方式收集证据材料;对复制件、照片、副本、节录本等证据材料,应当由证据持有人或者见证人出具证词,并由其签章或签名;视听资料的收集,应当注明其来源和收集方式。

第十八条 法律援助人员向个人或者有关单位工作人员调查核实情况,应当制作调查笔录。

第十九条 法律援助人员向司法、仲裁机关、单位提交证据材料,应当对证据材料的来源、证明对象和内容作简要说明,注明提交日期。

第二十条 法律援助人员参加庭审活动,应当对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进行说明或提出质疑,围绕案件的事实和性质发表代理意见,第二十一条 庭审活动结束后,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及时向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等提交书面辩护或代理意见。

第二十二条 法律援助人员参加庭审活动应当制作记录。

第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决定不开庭审理的案件,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在接到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函次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辩护意见或代理词。

侦查、审查起诉阶段的案件,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提交书面意见或建议。

第二十四条 法律援助案件属于重大、复杂、疑难的,法律援助人员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案件办理情况。

第二十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发现法律援助案件符合有关终止的情形,应当及时向法律援助机构报告。

第二十六条 法律援助人员自法律援助案件办结后,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案卷材料,并接受法律援助机构的审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进行改正;对于材料不全的,应当及时进行补充。

第四章 委托关系的建立和终止

第二十七条 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应当由法律援助人员所在单位与受援人或其监护人、法定代理人签署委托代理协议。

第二十八条 法律援助人员的代理活动应当在受援人授权范围内进行。需特别授权的事项,应事先取得受援人的书面确认。

第二十九条 法律援助人员不得同时接受与受援人有利益冲突的其他当事人的委托,为其办理法律事务。

第三十条 受援人要求法律援助人员从事法律和职业规范所禁止的活动,法律援助人员应当拒绝。

第三十一条 法律援助事项结案后,法律援助委托代理关系相应终止。

第三十二条 经人民法院审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以判决书、裁定书或调解书,作为法律援助结案的依据。

经仲裁的法律援助案件,以裁决书或调解书作为法律援助结案的依据。

其他形式的法律援助事项,履行法律援助委托协议约定的内容后,可以结案。

法律援助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程序规定决定终止法律援助的,以终止法律援助决定书作为结案依据。

第三十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程序规定决定终止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人员应及时终止其代理,并向受援人说明理由。

第五章 法律援助咨询和代书

第三十四条 法律援助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和当事人的请求进行口头解释或者提供书面意见建议。对口头解释的应做好记录。

第三十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代拟法律文书,应当根据法律文书格式要求规范书写。

第六章 非诉讼法律援助

第三十六条 法律援助人员在参与调解、和解等非诉讼法律援助时,应当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遵循便民、利民原则。

第三十七条 法律援助人员在办理非诉讼调解案件时,发现矛盾纠纷可能激化的,应当采取防止措施并及时报告法律援助机构。

第三十八条 对难以继续用非诉讼方式化解的矛盾纠纷,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帮助和指导受援人将非诉讼事项转以诉讼或者仲裁方式解决。

第七章 诉讼与仲裁法律援助

第三十九条 法律援助人员不得伪造证据,不能为了诉讼意图或目的,非法改变证据的内容、形式或属性。

第四十条 法律援助人员不得向司法机关和仲裁机构提交明知是他人提供的虚假证据。

第四十一条 法律援助人员应当遵守法庭、仲裁庭纪律、遵守出庭时间、举证时限、提交法律文书期限及其他程序性规定。

第四十二条 在开庭审理过程中,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尊重法庭、仲裁庭,服从审判长、仲裁员的主持,不得当庭评论审判人员、仲裁人员。

第四十三条 法律援助人员不得违反规定与司法、仲裁人员接触。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违反执业规范,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法律援助机构给予通报批评。

第四十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违反本执业规范,情节严重,由司法行政机关根据有关规定予以警告、停止执业、吊销执业证书等处罚,并责令其改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规范由重庆市司法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七条 本规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三

重庆市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的归档、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司法部《律师业务档案立卷归档办法》、《律师业务档案管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法律援助人员承办法律援助事项形成的文件材料,应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要求立卷归档。

第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配备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法律援助机构受理的下列法律援助案件:

(一)刑事辩护和刑事代理案件;

(二)民事、行政诉讼代理案件;

(三)仲裁代理案件;

(四)法律咨询和代书;

(五)其他非诉讼代理事项。

第二章 归档材料的范围

第五条 法律援助案件档案卷宗材料包括法律援助事项的申请审批材料和承办案件材料。

第六条 当事人提出申请的案件,申请审批材料包括下列范围:

(一)法律援助申请表;

(二)身份证复印件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代理申请人有代理权的证明;

(三)经济困难的证明;

(四)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材料;

(六)法律援助审批表;

(七)给予法律援助决定书或者不予法律援助决定书的复印件;

(八)送达回执。

申请人对不予法律援助的决定提出异议,经司法行政部门审查的,申请审批材料还包括以下范围:

(一)复查申请书;

(二)司法行政部门审查决定复印件;

(三)送达回执。

第七条 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案件,审批材料包括以下范围:

(一)人民法院指定辩护通知书;

(二)起诉书副本或者判决书副本;

(三)给予法律援助决定书的复印件;

(四)送达回执。

第八条 案件承办材料包括下列范围:

(一)法律援助指派函;

(二)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批办单;

(三)委托代理协议、授权委托书;

(四)起诉书、上诉书、申诉书、行政复议申请书、国家赔偿申请书、答辩状等法律文书复印件;

(五)会见受援人、当事人、证人谈话笔录;

(六)受援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和调查收集的其他证据材料的复印件,对不能附卷归档的实物证据,承办人员可将其照片及证物的名称、数量、规格、特征、保管处所、质量检查证明等记载入卷;

(七)证据分析材料;

(八)集体讨论记录;

(九)诉讼保全申请书、证据保全申请书、先予执行申请书和法院裁定书(未申请的除外);

(十)出庭通知书;

(十一)庭审笔录;

(十二)辩护词、代理词或法律意见书;

(十三)判决书、裁定书、仲裁裁决书、调解协议、和解协议、行政处理决定、行政复议决定等法律文书副本或者复印件。

(十四)其他与承办案件有关的材料;

(十五)结案报告。

第九条 法律援助案件终止的,应当将受援人要求终止法律援助的申请材料、承办人关于终止法律援助的报告材料、法律援助机构作出的终止法律援助通知书等一并归入卷宗。

第三章 立卷与归档

第十条 法律援助档案卷宗由承办人员按照司法部、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有关规定立卷归档。

第十一条 法律援助案件卷宗以件为单位,按年度和一案一卷一号的原则立卷,依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案件卷宗的顺序编号。法律援助事项结案时应认真填写卷宗目录,做到卷宗目录与卷内材料顺序一致。

第十二条 立卷时,案件材料要进行整理。破损的材料要修补或复制;未留装订线的材料应粘补加边;字迹难以辨认的应附上抄写件;卷面及所有结案材料统一使用A4规格纸张,小于卷面的材料,应粘贴在A4规格的白纸上,大于卷面的材料应将超出的部分规范折叠,保持卷面边缘的整齐;文书材料上的金属物品应全部清除。

第十三条 法律援助案件材料编号以案件受理、承办结案的先后时间,以及文件材料的内在联系为序归卷,逐页编号。页号位置在每页正面的右上角,背面的左上角,并在卷宗目录中标明每份材料所在的页号。

第十四条 案件档案卷宗统一在左侧装订,使用棉线绳,三孔一线,在线绳活结处贴上法律援助中心封签,并在骑缝线上加盖印章。

第十五条 法律援助人员在办结法律援助案件后,应当自结案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按要求将案件材料装订成卷送交法律援助机构办理归档手续,统一管理。

第四章 档案的接收和管理

第十六条 法律援助机构对经审查合格的案卷,应当办理移交手续;对不符合立卷标准的案卷,应退回办案单位进行补正,经重新审查合格后,办理移交手续;对不符合立卷标准又拒绝按要求改正的卷宗不予办理移交手续。

第十七条 法律援助档案管理人员应将档案卷宗装入档案盒内,并在卷盒封面和背脊注明时间、种类、案号,便于查阅。

第十八条 法律援助档案管理人员应当熟悉档案情况,做好保管和防护工作,履行档案管理职责,因失职造成档案丢失等情况的,追究失职人员责任。

第十九条 法律援助档案管理人员,要对法律援助业务档案分不同的保管期限,按结案时间顺序编写《案卷目录》。

第五章 档案的查阅和借阅

第二十条 凡因工作需要,调阅案卷者,应持单位介绍信和工作证,经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批准后可以调阅。

第二十一条 凡涉及国家机密或个人隐私的档案一般不得查阅。特殊情况必须查阅的,应当报同级司法行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二条 摘抄档案只能摘抄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等有关的公文,若要摘抄其他材料,应当经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批准。

第二十三条 法律援助案卷原则上不得外借,若遇特殊情况必须外借,应当经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批准。

第二十四条 查阅或借阅档案都必须在借阅表上注明借阅人姓名、或借阅的案号、查阅日期以及借阅归返日期,并由借阅人签字。

第二十五条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保守国家机密和当事人秘密。不得违反制度向任何人提供档案和扩大利用范围,不得向他人泄露档案的内容。

第六章 档案的保管期限

第二十六条 法律援助业务档案分永久、长期、短期三种保管期限。长期案卷保管期限为二十年,短期案卷保管期限为五年。

第二十七条 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的保管期限,参照司法部、国家档案局《律师业务档案保管期限表》确定。

第二十八条 法律援助业务档案保管的期限,从该项法律事务办结和终止后的下一年起算。

第二十九条 法律援助档案目录登记簿、档案移出登记簿、档案销毁登记簿列为永久保管。

第七章 档案的鉴定和销毁

第三十条 对超过保管期限的档案要定期进行鉴定。鉴定由法律援助机构负责人、档案管理人员和法律援助人员组成鉴定小组共同进行。

第三十一条 经鉴定,对仍有保存价值的案卷,应采取提高保管期限档次的办法延长保管期限。对确无保存价值的档案应登记造册,连同销毁报告一并报同级司法行政机关,经书面批准后销毁。

第三十二条 为防止遗失和泄密,销毁档案应由两人负责监销,监销人应在销毁清册上签字。

第八章 档案的统计和移交

第三十三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建立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统计制度,对档案的收进、移交、保管、利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并按规定向有关上级机关报送档案管理工作基本情况统计表。

第三十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列为永久保管的档案,在本处保存十年。保存期满后,连同案卷目录(一式三份)和有关检索工具、参考资料,一并向同级档案馆移交,对移交的档案,一律填写移出登记簿。

第九章 档案的保护和防护

第三十五条 存放法律援助业务档案的房屋,应坚实、防火、防盗、防潮、防高温、防鼠、防虫、防光、防污染,室内要保持清洁、整齐、通风。

第三十六条 档案库房要专用,不得存放与档案无关的物品。严禁在档案库房内外存放易燃、易爆物品。

第三十七条 随卷归档的录音带、录像带等音像档案,应单独存放保管、防止磁化,并根据保管期限定期复制。

第三十八条 档案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档案进行检查和清点,对于破损、虫蛀、鼠咬、变质、字迹褪色的档案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并进行修补和复制。发现案卷丢失的,应立即向有关领导报告,并积极查找。

第三十九条 档案管理人员调动工作时,应在离职前做好档案移交工作,办理交接手续。

第十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未作规定的应根据司法部《律师业务档案立卷归档办法》和《律师业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

律师业务档案保管期限表

一、刑事档案

(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永久保管:

1.普通刑事案件判处十五年以上的案件;

2.能反映一定的社会历史情况并有代表性的或有重大影响或对研究律师业务有重大参考价值的典型案件;

3.重大涉外案件;

4.对案件的定罪量刑,律师有重大不同意见的案件;

5.其他需要永久保管的案件。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长期保管:

1.普通刑事犯罪判处五年以上不满十五年有期徒刑的案件;

2.一般涉外案件;

3.其他需要长期保管的案件。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短期保管:

1.犯罪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给予其他刑事处罚的案件;

2.其他需要短期保管的案件。

二、民事代理档案

(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永久保管:

1.房屋、土地、山林、水利(水面)等不动产权益纠纷案件;

2.反映一定社会历史情况有代表性的案件;

3.在全国、本省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4.诉讼标的在五十万元以上的案件;

5.较大的涉外案件;

6.对研究律师业务有重大参考价值的案件。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长期保管:

1.诉讼标的在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案件;

2.一般涉外案件;

3.疑难的离婚和离婚涉及子女财产的案件;

4.赡养、抚养案件中需要长期供养生活费的案件;

5.在本地区、本市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6.缺席判决的案件;

7.宣告失踪、死亡的案件。

8.其他需要长期保管的案件。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短期保管:

1.一般民事案件;

2.其他需要短期保管的案件。

三、行政诉讼代理档案

(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永久保管:

1.当事人一方是省一级或国家部一级单位的案件;

2.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3.涉及金融、税收、工商、银行、公安等部门的典型案件;

4.其他需要永久保管的案件。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长期保管:

1.当事人一方是厅局一级单位的案件;

2.在本地区、本市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3.其他需要长期保管的案件。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短期保管:

1.一般行政诉讼案件;

2.其他需要短期保管的案件。

四、非诉讼法律事务档案

(一)仲裁代理、涉外类业务及其他非诉讼法律事务档案的保管期限,参照本期限表第一、二、三、四项规定中最相类似的条文确定保管期限。

(二)咨询、代书业务档案列为短期保管。

五、其他

(一)凡终止委托的律师业务档案,列为短期保管。

(二)对于未规定保管期限的律师业务档案,由律师事务所比照本期限表最相类似的规定提出保管期限的意见,并由同级司法行政机关报上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后执行。

附件四

重庆市法律援助案件计算经费支付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法律援助办案经费管理,根据《重庆市法律援助条例》、《重庆市法律援助办案经费补助标准》,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

第三条 法律援助办案经费是指法律援助机构支付给法律援助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所产生的差旅费、交通通讯费、文印费、调查取证等费用。

第四条 法律援助办案经费按以下原则支付。

(一)对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社会组织人员、法律援助志愿者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费用实行定额补贴,按件支付。

(二)对法律援助机构人员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费用按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 法律援助案件的数量,按照下列方法确定:

(一)代理刑事案件,按照给予法律援助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自诉人的人数计算法律援助案件。

(二)代理民事、行政诉讼案件,参照人民法院立案受理标准计算法律援助案件。

(三)代理仲裁案件,参照仲裁机构规定的案件标准计算法律援助案件。

(四)代理行政复议案件,参照行政复议机关规定的案件标准计算法律援助案件。

(五)代理非诉讼案件,根据案件的法律关系,同时参照同类诉讼、仲裁案件的规定标准计算法律援助案件。

(六)代理刑事诉讼不同阶段、不同审级的案件,分别计算法律援助案件。

(七)代理不同审级的民事、行政诉讼案件,分别计算法律援助案件。

第六条 代理的群体性法律援助案件,按规定标准计算为多个案件的,其办案经费应分别计算,累计支付:

(一)第一个案件按办案经费标准的100%支付;

(二)第二至十个案件分别按办案经费标准的20%支付;

(三)第十一至二十个案件分别按办案经费标准的15%支付;

(四)第二十一个及以上案件分别按办案经费标准的10%支付。

第七条 代理侦查或起诉阶段的案件,其办案经费按规定标准的50%支付。

第八条 代理同一个案件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审级的,其后一案件办案经费酌减支付。

第九条 法律援助机构决定终止,尚未办结的案件,其办案经费按规定标准酌情支付。

第十条 对案情复杂、经费支出较大或者跨省(区、市)办理案件,需要在规定标准基础上增加办案经费的,法律援助机构应报请同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 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中,对涉及需要进行公证或鉴定援助的事项所发生的费用,经法律援助机构审核同意,从法律援助专项经费中予以补助,但不得高于法律援助案件办案经费标准。所办理的公证或鉴定援助事项不单独计算法律援助案件。

第十二条 案件办结后,法律援助人员将法律援助案件卷宗(含公证法律援助卷宗、鉴定法律援助卷宗)材料送交法律援助机构审核。对审核合格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收到案件卷宗材料之日起30日内按规定支付办案经费。

第十三条 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律援助机构不予支付办案经费:

(一)接受指派后,案件尚未开始办理,法律援助机构决定终止的;

(二)法律援助案件弄虚作假的;

(三)不予支付办案经费的其它法定情形。

第十四条 法律援助机构应严格执行上述规定,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约和责任追究机制,自觉接受司法行政机关和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机关的监督,确保法律援助办案经费的安全和有效使用。对弄虚作假、虚报冒领、失职、渎职等行为,司法行政机关应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单位和个人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重庆市司法局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中华民族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程序规定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程序规定

第一条 为了规范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保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效率和质量,根据《法规规章备案条例》和《湖南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办向国务院和省人大常委会报备省政府规章,备案审查长沙市政府规章和各市州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省管法律法规授权组织规范性文件,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备案审查和译审处应当切实履行备案审查管理和监督制度的具体组织实施职责,负责全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承办省本级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具体事务。

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人员应当按照分工,加强与所联系的市州、省政府部门、省管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联系,督促其按照《湖南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的规定,及时将所制定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报送本办备案,并指导其加强对下级机关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

本办其他处室应当支持配合备案审查和译审处的工作,共同做好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规章经省长签署公布后,有关立法处应当及时将规章草案及其审查说明17份、综合处应当及时将规章正式文本20份交备案审查和译审处。备案审查和译审处应当及时起草备案报告,经办领导审查签发后,按照规定的份数、格式,在该规章公布之日起的30日内分别报国务院法制办和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五条 备案审查和译审处应当于每年1月整理好上省政府发布的规章目录,报国务院法制办。

第六条 长沙市政府规章、各市州政府和省政府部门、省管法律法规授权组织规范性文件,应当在公布之日起的15日内报送本办备案。

向本办报备规章、规范性文件,应当报送下列材料:

(一)备案报告;

(二)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正式文本;

(三)制定说明。

制定机关应当按照前款顺序将材料装订成册,报送一式10份,同时报送规章、规范性文件的电子文档1份。

第七条 收到长沙市政府报送备案的规章,市州政府、省政府部门、省管法律法规授权组织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译审处承办人应当按照分工,当即或者在3日内审查报送的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报备格式、是否在法定期限内报备,对规范性文件还应当审查是否属于报备范围,并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不属于应当报备的规范性文件的,当即或者在3日内告知制定机关;

(二)材料不齐的,当即或者在3日内通知制定机关限期补充缺少的材料;

(三)不符合报备格式的,当即或者在3日内通知制定机关限期补正或者按照规定格式重报;

(四)未在法定期限内报备的,建议本办给予批评或者通报。

前款所称“限期”,最长不得超过15日。

第八条 经形式审查符合报备要求,或者制定机关按照要求补正、补报或者重报后符合报备要求的,承办人应当填写《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登记表》予以登记。

第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建议本办审查长沙市政府规章或者市州政府、省政府部门、省管法律法规授权组织规范性文件的,应当提出书面审查建议,说明建议审查的理由并附具有关依据。

接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审查建议,备案审查和译审处应当填写《规章规范性文件建议审查登记表》予以登记,并按照分工,当即或者在3日内审查和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不属于本办管辖范围的,告知建议人向有管辖权的机关建议审查;

(二)建议审查的文件不是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告知建议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

(三)建议审查的文件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告知建议人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四)属于本办应予审查监督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予以受理。

第十条 上级机关或者领导批示本办审查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和译审处应当及时确定承办人负责办理。承办人应当及时填写《规章规范性文件批示审查登记表》予以登记,并审查是否属于本办管辖范围。属于本办管辖范围的,迅速收集资料,进行审查;不属于本办管辖范围的,提出转由有关单位办理或者作其他适当处理的建议,经处长审核后报办领导决定。

第十一条 省委部门、省人大或者省政协专门委员会、省政府办公厅、司法机关、人民团体、国务院部门转本办审查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和译审处承办人应当填写《规章规范性文件转办审查登记表》予以登记。属于本办管辖范围的,收集资料,进行审查;不属于本办管辖范围的,提出转由有关单位办理或者作其他适当处理的建议,经处长审核后报办领导决定。

第十二条 备案审查和译审处应当注意收集新闻媒体、网络、社会公众对属于本办监督范围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意见、建议、批评,并及时填写《规章规范性文件舆论监督登记表》予以登记。反映规章、规范性文件违法、严重不当或者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公民利益的,应当及时进行审查。

第十三条 对本办备案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承办人应当在3日内就以下事项进行审查:

(一)有无违反法定权限的问题;

(二)有无违反上位法规定的问题;

(三)有无地区封锁、行业保护、行政垄断及与世贸规则相冲触等问题;

(四)有无违法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税等问题;

(五)有无违法限制或者剥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的问题;

(六)有无自我授权或者规避法定义务的问题;

(七)所规定的管理措施是否适当;

(八)市州政府规范性文件与省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之间、省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之间是否协调;

(九)是否符合法定制定程序;

(十)是否存在制定技术问题;

(十一)实施时间是否符合法定时间规定。

对依审查建议、领导批示、转办函、社会舆论启动审查程序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承办人应当在3日内就审查建议、领导批示、转办意见、舆论批评所指的问题进行审查。必要时也可以对该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审查。

第十四条 承办人初审后,应当填写《呈批件》;初审发现问题的,还应当起草处理建议稿,具体描述所发现的问题,写明上位法或者政策依据,并按照本规定第十五条至第十八条的要求提出明确、具体、可执行的处理意见,连同所审查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及有关材料报处长复核。

承办人对初审意见负责。

第十五条 规章、规范性文件有本规定第十三条第(一)项至第(七)项、第(九)项所列问题之一或者有其他违法问题的,应当提出由本办建议制定机关停止执行并自行纠正的处理意见。

前款所称“纠正”,是指修改或者废止,根据规章、规范性文件存在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

第十六条 规章、规范性文件有本规定第十三条第(八)项规定的问题的,应当提出由本办协调的处理意见。

处理意见应当提出明确、具体的协调方案。

第十七条 规章、规范性文件存在制定技术问题的,应当提出由本办通知制定机关自行处理的意见。

第十八条 实施时间不符合法定时间规定的,应当提出由本办要求制定机关纠正或者作出书面说明的意见。

第十九条 处长接到承办人报送的《呈批件》、处理建议稿及有关材料后,就承办人的初审意见进行复核。必要时,可以对该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审查。

处长对复核意见负责。

第二十条 处长复核时,可以要求承办人就其初审意见作出说明。问题描述不清,或者提出的意见不明确的,应当要求承办人重新研究和呈报。

存在重大、复杂、疑难问题的,处长应当组织全处人员集体讨论进行复核。

第二十一条 复核完成后,处长在《呈批件》上签署复核意见。经复核认为存在问题的,呈请分管办领导审查;经复核认为没有问题的,退回承办人存档,承办人应当填写完整有关登记表。

第二十二条 审查规章、规范性文件,可以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方式进行:

(一)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含义不清的,要求制定机关予以解释、说明;

(二)规章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制度、措施依据不清楚的,要求制定机关提供相关依据;

(三)承办人审查时认为需要集体讨论的,提请处长组织本处人员集体讨论;

(四)需要本办其他处帮助审查的,提请有关处帮助审查;

(五)涉及其他部门职责权限的,向有关部门发出协助审查函要求其协助审查;

(六)问题复杂或者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经办领导批准,邀请专家进行论证,或者举行听证。

备案审查和译审处应当加强与省人大、省政协有关专门委员会的联系,争取其对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帮助和支持。

第二十三条 分管办领导审查后作出决定的,备案审查和译审应当按照决定执行。分管办领导签署提请办主要领导审定的,备案审查和译审处应当及时呈报办主要领导审定,并按照办主要领导作出的决定执行。

分管办领导和办主要领导(以下统称办领导)对备案审查和译审处呈报审查的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要求备案审查和译审处解释、说明的,备案审查和译审处应当作出清楚、明白、具体的解释说明。

第二十四条 办领导审查确认没有问题的规章规范性文件,退回备案审查和译审处存档。承办人应当填写完整有关登记表,将所审查的规章规范性文件连同有关材料存档。

第二十五条 办领导作出建议制定机关处理的决定的,承办人应当及时联系综合处,按照公文办理程序将处理建议印发制定机关。

制定机关应当在接到处理建议之日起的30日内作出处理,并向本办书面报告处理结果。制定机关逾期未报告处理结果的,承办人应当及时起草文稿,经处长审核后报办领导决定予以通报。通报后制定机关仍不作出处理的,承办人应当及时起草文稿,经处长审核后报办领导审定,提请省政府予以变更或者撤销,或者提请省政府授权本办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第二十六条 办领导决定由本办协调的,备案审查和译审处应当按照办领导的决定及时组织协调;必要时由办领导出面协调。

第二十七条 处理决定执行完毕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承办人应当完整填写有关登记表,并将经办领导签署的《呈批件》、所审查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处理执行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材料存档。

第二十八条 经本办审查处理完毕的规章、规范性文件,除由本办备案的外,备案审查和译审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回复:

(一)依建议启动审查程序的,书面回复建议人;

(二)依批示启动审查程序的,书面报告批示机关;

(三)其他机关转本办审查且要求告知处理结果的,书面告知来文机关;

(三)因新闻媒体提出意见、建议、批评启动审查程序的,书面告知原新闻媒体;

(四)因网络或者其他舆论渠道提出意见、建议、批评启动审查程序的,在原网络或者通过新闻媒体公布处理结果。

第二十九条 本办备案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承办人应当及时录入我办网站备案审查网页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承办人应当经常登录该网页,对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批评予以收集、登记,并据此启动审查程序。

第三十条 本办备案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由本办《政府法制工作》、本办网站、《湖南政报》定期公布目录。

备案审查和译审处应当于每月初将上月备案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目录送省政府法制研究中心《政府法制工作》,每年1月初将上备案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目录录入本办网站备案审查网页并送《湖南政报》社。

第三十一条 经本办备案的省政府部门、省管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规范性文件,在《湖南政报》刊登,向社会公布。备案审查和译审处应当及时将已备案的规范性文件文本送《湖南政报》社。

未经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不得执行,对管理相对人不具有约束力。

第三十二条 备案审查和译审处应当随时收集、整理、研究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中发现的典型案例,形成书面材料,报办党组和国务院法制办,并用以指导各级各部门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制度建设工作。具有重大典型意义的案例,经办领导批准,报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领导参阅。

第三十三条 备案审查和译审处应当建立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统计通报制度,对各市州政府、省政府部门、省管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报备、审查、纠错等情况每季度统计、通报一次。发现特殊、典型情况,应当及时建议由本办提请省政府予以通报。

第三十四条 备案审查和译审处应当做好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档案管理工作。市州政府、省政府部门、省管法律法规授权组织报送备案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及相关材料,本办审查、处理形成的文件、材料,承办人均应当收集齐全,妥善保管,并按照“一事一卷”的要求及时建档。

备案审查和译审处应当于每年初将已经处理完毕的上备案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档案材料集中归档,统一保管。

本办档案室对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档案管理有要求的,按照档案室的要求办理。

第三十五条 市州、县市区政府法制办的备案审查工作程序,参照本规定执行。

发布部门:湖南省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第三篇:市教委转发教育部有关做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文件通知

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有关做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和落实学校秋季开学甲型

H1N1流感防控措施文件的通知

沪教委体〔2009〕48号

各高等学校,各区县教育局:

秋季是流感(甲型H1N1流感)和肠道传染病高发时段,为做好学校防控工作,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现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9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第三次预警通知》(教体艺厅〔2009〕8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落实学校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的紧急通知》(教体艺厅函〔2009〕49号)转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落实。

希望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和各项传染病防控措施,加强学校饮食饮水、教室、宿舍等教学、生活场所的卫生检查,加强学校卫生防病与健康教育工作。发生传染病或不明原因疾病时,要及时向辖区防疫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附件: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9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第三次预警通知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落实学校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的紧急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二○○九年九月二日

附件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9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第三次预警通知

教体艺厅〔2009〕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秋季开学在即,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的可能性继续存在,秋季也是食物中毒与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为加强新学期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和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预防和控制学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食物中毒与肠道传染病流行事件的发生和蔓延,保障学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现将有关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切实落实各项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把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作为开学后学校管理的重点工作予以统筹安排,建立一把手校(园)长负总责的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各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责任,严格按照《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学校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教体艺厅[2009]7号)要求,落实好入学报到及开学后的各项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特别是在报到时要了解学生开学前一周的健康状况、有无与流感样病人接触史;开学一周内要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坚持每日晨检及因病缺课登记制度;对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学生要实施一周的在校医学观察;避免举办大型室内集会活动;一旦发现有发热、咳嗽、咽痛等流感样症状者,要及时督促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按医嘱进行医学观察。

二、认真搞好校园环境卫生。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学前后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清扫保洁,消除卫生死角。要对学校食堂进行一次彻底的检查和清洁,彻底清洗、消毒学校食堂设备设施及用具,清除上学期剩余的过期、变质食品原料和调料,保证食堂内外环境整洁。检查学校食堂、小卖部的食品卫生许可证以及食堂从业人员的健康证是否齐全和有效。

三、做好供水设施的清洁消毒工作。有自备水源、二次供水设施、食堂蓄水池的学校要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做好自备水源、二次供水设施、食堂蓄水池等供水设施的清洁、消毒工

作。通过自备水源、二次供水设施提供的学生生活饮用水应请当地卫生部门进行水质检测,经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四、开展食品卫生安全与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入学教育,以多种形式开展一次食品卫生安全、肠道传染病与甲型H1N1流感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有病及时就医等,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中小学校还要利用多种形式,向家长进行宣传,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本预警通知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对新学期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和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督促学校落实各项卫生防病措施。

我部将在开学后,联合卫生部对重点地区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进行督促检查。

教育部办公厅

二○○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附件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落实学校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的紧急通知

教体艺厅函〔2009〕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近日,河南洛阳市新安县第三高级中学、甘肃兰州市成功学校等相继发生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疫情,严重影响了学生身体健康和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特别是洛阳市新安县第三高级中学发生的暴发疫情,暴露出该学校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不重视及防控措施的不落实,特予以通报。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导致疫情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并对相关领导和人员进行相应的责任追究。此前,教育部、卫生部专门下发了《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学校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对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仍有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为切实加强学校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防范秋季开学后甲型H1N1流感在学校的暴发流行,维护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必须在开学后尽快落实以下防控措施:

1.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决不能有丝毫麻痹和懈怠思想,必须建立起一把手负责的工作机制,按照《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学校秋季开学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意见》要求,切实落实各项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

2.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和幼儿园必须坚持晨检制度,每日对在校学生和教职工进行晨检,仔细询问是否有发热、咳嗽、咽痛等流感样症状。一旦发现流感样症状的学生或教职工,要立即按当地有关规定,要求其进行进一步诊治,其间不得返校参加正常教学活动。

3.学校要严格执行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制度,必须指定专人每日负责学生和教职员工因病缺勤登记和随访工作。一旦出现学生、教职工因病缺勤,应及时进行缺勤原因追踪,如与甲型H1N1流感有关,应在第一时间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4.开学一周内,学校不得举办大型室内集会活动,开学典礼尽量安排在室外操场进行,或以视频、分年级、分班的形式进行。在室内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5.开学一周内,学校应专门安排时间,对学生进行有关甲型H1N1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知识的教育,特别要教育学生尽量避免到校人群聚集性场所,注意日常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病一定要及时报告班主任或班级卫生员。

6.甲型H1N1流感疫情严重的地区可根据当地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的研判和意见,布置行政区域内学校合理错开开学时间。必要时,可推迟开学时间。

7.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对本行政区域内学校、托幼机构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准备和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督促落实各项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对因防控措施落实不力,造成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的相关责任人要进行相应的责任追究。

教育部办公厅

二○○九年八月三十一日

第四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的通知

国办发〔1999〕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科技部、教育部、人事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九九九年三月三十日

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 科技部 教育部 人事部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为了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其科技人员研究开发高新技术,转化科技成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作出如下规定:

一、鼓励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 1.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其科技人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以高新技术成果向有限责任公司或非公司制企业出资入股的,高新技术成果的作价金额可达到公司或企业注册资本的35%,另有约定的除外。

2.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应当依法对研究开发该项科技成果的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给予奖励。其中,以技术转让方式将职务科技成果提供给他人实施的,应当从技术转让所取得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一次性奖励;自行实施转化或与他人合作实施转化的,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应当在项目成功投产后,连续在3-5年内,从实施该科技成果的年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奖励,或者参照此比例,给予一次性奖励;采用股份形式的企业实施转化的,也可以用不低于科技成果入股时作价金额20%的股份给予奖励,该持股人依据其所持股份分享收益。在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中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所得奖励份额应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

上述奖励总额超过技术转让净收入或科技成果作价金额50%,以及超过实施转化年净收入20%的,由该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奖励的,获奖人按股份、出资比例分红,或转让股权所得时,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3.国有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持有的高新技术成果在成果完成后一年未实施转化的,科技成果完成人和参加人在不变更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与本单位的协议进行该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享有协议约定的权益。科技成果完成人自行创办企业实施转化该项成果的,本单位可依法约定在该企业中享有股权或出资比例,也可以依法以技术转让的方式取得技术转让收入。

对多人组成的课题组完成的职务成果,仅部分成果完成人实施转化的,单位在同其签订成果转化协议时,应通过奖励或适当的利益补偿方式保障其他完成人的利益。

本单位应当积极组织力量支持、帮助成果完成人进行成果转化。

4.对科技成果转化执行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科研单位、高等学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

5.科技人员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在其他单位兼职从事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活动。高等学校应当支持本单位科技人员利用节假日和工作日从事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活动,学校应当建章立制予以规范和保障。

国有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其科技人员可以离岗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到其他高新技术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实行人员竞争上岗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应允许离岗人员在单位规定的期限内(一般为2年)回原单位竞争上岗,保障重新上岗者享有与连续工作的人员同等的福利和待遇。

科技人员兼职或离岗期间的工资、医疗、意外伤害等待遇和各种保险,原则上应由用人单位负责。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应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具体办法予以规范,并与用人单位和兼职人员签订书面协议予以确定。从事上述活动的人员不得侵害本单位或原单位的技术经济权益。从事军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科技人员兼职或离岗,执行国家关于军工单位人员管理的有关规定;高等学校有教学任务的科技人员兼职不得影响教学任务。

二、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经营自主权

6.科技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应当贯彻“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从与本单位签订的协议。

7.要妥善解决集体性质高新技术企业中历史遗留的产权关系不清问题。

集体性质高新技术企业过去在创办及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事业单位拨入过资产并已明确约定是投资或债权关系的,按照约定办理;未作约定的,由双方协商并重新约定产权关系或按有关规定界定产权;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建立过挂靠关系、贷款担保关系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一般不享有资产权益,但国有企事业单位对集体性质的高新技术企业履行了债务连带责任的,应予追索清偿或依照有关规定转为投资;对属于个人投资形成的资产,产权归个人所有。

对集体性质高新技术企业仍在实施的由国有企事业单位持有并提供的高新技术成果,当初没有约定投资或债权关系的,可以根据该项技术目前的市场竞争力,以及有关各方在技术创新各阶段的物资技术投入情况,按照有关规定重新界定产权。

8.允许国有和集体性质的高新技术企业吸收本单位的业务骨干参股,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时,允许业务骨干作为公司发起人。9.国有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其投资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合理确定投资回报比例,为企业留足发展资金。要保障企经营管理人员和研究开发队伍的稳定,在经营决策、用人、分配等方面赋予企业经营者充分自主权。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随意摊派或无偿占用企业的资源。

三、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创造环境条件

10.各地方要支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有关部门在资金投入上要给予支持,政策上要给予扶持。要引导这类机构不以赢利为目的,以优惠价格为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科技人员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场地、设施和服务。

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办法,以市场为导向,为转化科技成果做好服务,求得发展。有条件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建立风险基金(创业基金)和贷款担保基金,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和发展提供融资帮助。

11.政府利用竞标择优机制,以财政经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包括采用投资、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和风险投资等形式支持成果转化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或风险基金。商业银行应对符合信贷条件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积极发放贷款。

各地方、各部门在落实国家股票发放计划时,应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重点支持。12.独立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的,参照本规定执行。

各地方、各部门应当积极鼓励各种科技成果转化活动,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科技人员兴办高新技术企业,鼓励科技开发应用型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切实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领导。各地方、各部门应及时研究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科技人员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优化政策环境,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第五篇:关于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国家专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四个文件的通知

关于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国家专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四个文件的通知

气发[2006]214号

所属各部门:

2006年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配套政策和“十一五”科技计划启动实施的第一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6]56号),这是国家“十一五”期间科技经费管理方面的纲领性文件。在此基础上财政部、科技部分别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59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63号)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教[2006]160号)等三个国家专项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办法也在修订中将很快出台),文件中有关国家科技经费管理的规定较以前有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人员费支出、管理费提取和经费结余处理等方面),对今后科研课题乃至研究所的经费使用管理都将产生深远影响。现将以上四个文件转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为贯彻执行好国家科技经费管理方面的政策,切实加强我所科技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科研人员应充分重视课题预算的编制工作,并按照下达的经费预算严格执行,项目执行过程中确有必要调整时,应按文件规定程序进行核批。课题决算应由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共同编制,并以财务帐面数字为准。

研究室及课题组等核算单位可设置专(兼)职核算员,作为研究所管理部门的延伸,协助加强课题经费的核算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科研人员应在符合课题预算的前提下,在文件规定的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内,合理安排各项成本费用开支,其中:

1.课题协作费(含所内课题互转):课题拨款以项目(课题)任务书中的参加单位(人)为准,并附双方认可的书面协议,经科技处审核同意后方可支付。此外,支付给外单位的测试化验加工费属于服务费范畴,而不是课题经费的分解和转拨,应凭双方签订的合同和对方单位开具的税务发票报销。

2.人员费与劳务费:国家专项科研经费课题中不得支付我所科研人员(含所项目聘用人员)的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绩效津贴等工资性收入及经费奖励金、发表论文奖等。

为完整反映课题劳务性费用开支,自2007年起,研究生助(奖)学金及科津、伙补和临时聘用人

员劳务费全部由所在课题支付。

专家咨询费应参照文件规定标准执行,但不得支付给本项目课题组工作人员。

3.管理费:研究所计提的科研业务管理费,按照文件规定的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核定,以下达的课题经费预算书为准,如与我所现行“关于从到所经费中提取科研业务管理费的暂行规定(气发所字[2002]第166号)”不符的,以新文件为准执行。

4.差旅费与会议费;分别按《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财行[2006]313号)及《中央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国管财[2006]426号)文件(已另行转发),从2007年1月1日起实行,其中与我所现行制度不符的,以新文件为准执行。

5.招待费:科研人员应严格控制业务招待性费用开支,国家专项科研经费课题不得支出招待费。

附:国办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二○○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下载中华民族大足县关于转发《重庆市法律援助程序规定》等文件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民族大足县关于转发《重庆市法律援助程序规定》等文件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