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社会管理 协调利益关系是关键(初稿)
创新社会管理
协调利益关系是关键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落实科学发展新任务,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贯彻执政为民新要求,从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管理根本的目的是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目前,茂名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笔者认为,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关键。
协调社会关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首要任务,而“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本质”。就茂名而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着力解决社会存在的众多亟待破解的问题,特别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还相当滞后、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城镇贫困户和下岗工人的住房难、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差别大、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不协调、社会组织发展水平层次低且覆盖面窄等问题。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这既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一些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统筹协调,对各种矛盾进行妥善处理,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人们才能各得其所、和睦共处,社会才能保持稳定,才能实现 和谐幸福的新茂名。
一、当前我市社会利益关系的特点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市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方面相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使新时期利益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重要特点。
(一)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
当前,我市社会利益主体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一是原有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发生了变化。以工人群体为例,从分布情况看,除传统国有、集体企业外,私营、外资企业职工大量增加。农民群体,除了一部分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外,有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工。二是新的利益阶层不断涌现,如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人员和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利益主体的分化,导致利益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二)利益差距有所扩大。
随着利益主体的不断分化,我市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差距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突出表现在分配领域的收入差距扩大:一是城乡差距。据统计,2004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268.61元和4360元,城乡收入比为1.89∶1,绝对差距为3908.6元;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02元,城乡收入比为2.11∶1,绝对差距为7558元;城乡差距 逐年扩大。二是区域差距。据茂名市2010年第三季劳资情况分析显示,在各个县(市、区)中,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最低的化州市为1373元,比最高的茂南区1853元少了480元。而第二季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最低的化州市为1366元,比最高的信宜市1723元少357元。如市区与各县(市、区)比,差距就更大,且各地区间收入差距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三)矛盾对抗程度有所增强。
当前我市社会形势总体处于平稳可控状态,但随着利益主体分化、利益差距进一步扩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内部的利益矛盾日渐凸显。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对抗程度增强、处置难度加大等。从近期我市发生的集体性越级上访事件来看,大多数是属于经济利益问题,由经济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当前利益关系出现的上述新特点,一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自身利益的更进一步的追求;另一方面也使得协调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既保护人们追求利益的积极性,又有效整合各种社会关系,促进各种社会力量良性互动。
二、协调利益关系对创新社会管理的意义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既是实现经济腾飞、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黄金发展期”,也是利益格局加快调整、社会矛盾急剧增多的“矛盾凸显期”。从总体上看,我市社会是和谐的,但是总体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没有利益冲突。矛盾无处不在,冲突时有发生,而和谐的“真谛”就在于不同领域的统筹兼顾、多种利益的协调统一、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和各种冲突的妥善处理。加强和创新社会建设与管理,就是不断协调利益关系、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因此,统筹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经济社会的协调稳定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统筹协调好利益关系,推动经济发展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因此,要真正切实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需要加强各方面利益的统筹协调,更加重视经济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均衡发展,更加重视统筹协调好市县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更加重视统筹协调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全力以赴推进广东省茂名滨海新区的规划建设,全力以赴推进世界级石化基地、全省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全省能源物流基地(三大基地)建设,全力以赴推进交通、水利、园区等 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以赴招商引资,全力以赴发展民营经济,全力以赴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特别是县域工业经济等,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奠定物质基础。
(二)统筹协调好利益关系,保持社会稳定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前提。
我市当前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大都与利益密切相关。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收费、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司法公正、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企业改制、土地征用、城建拆迁、环境污染等方面更存在着不少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容易激化矛盾,从而导致出现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因此,只有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使人民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真正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为创新社会管理创造前提条件。
(三)统筹协调好利益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保证。
公平正义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之一。实现公平正义,说到底就是形成一种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使得社会不同主体的利益需求都兼顾到。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只有不断加大利益整合力度,促进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才能使人民群众心情舒 畅,也才能增强他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重要保障。
三、协调利益关系,创新社会管理的举措
(一)树立统筹协调理念。
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协调、教育引导等办法进行社会管理。当前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管理的体制、格局与快速流动的社会人员、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高度复杂化的利益结构和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尤其是在协调利益关系、调处矛盾纠纷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从过去习惯于用硬性的行政手段解决矛盾转变为重视综合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特别是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关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采取平等沟通、协商协调、教育引导等办法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协调推进。
(二)畅通诉求表达渠道。
协调利益,首先必须了解人民群众利益诉求,这就要求畅通利益诉求渠道。今年以来,茂名市积极开展领导“大接访”活动,这些探索和实践,既有力有效地应对了茂名当前的复杂局势,又为茂名市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管理营造了氛围、聚集了共识、打下了较好的工作基础。但是,也必须清 醒地看到,茂名市社会建设的成效和社会管理的水平,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需继续积极畅通信访渠道,不断完善政策措施。
一是坚持民意调查、信息公开、公众听证、协商谈判有效形式。特别是要善于发挥各类媒体作用,搭建党和政府与群众交流平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特别是利用电子投票、民意调查、干群交流、信息公开等民主新方式,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公共政策决策和社会事务管理。
二是完善领导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使他们主动走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问题,认真抓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切实办好 “市长信箱”和“民声热线”,使其发挥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作用。
三是发挥人民团体、行业协会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这个渠道作用不能低计。几年来,人民团体、行业协会为市、县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大量信息,表达了一些群体利益,有利于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及时解决。
四是利用民政、民族、宗教、残联、信访等有关部门直接联系群众的职能。信访部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窗口,应该把信访群众当“家人”,群众来信为“家书”,信访之事当“家事”,信访工作当“家业”,做好社会矛盾的“缓冲器”“减压阀”。
(三)创新利益协调机制。
当前,我市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已经明显地集中 到与人民群众基本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环节。这对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抓住了利益关系,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必须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必须严格遵循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约束机制,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
一是建立健全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原则,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二是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涉法涉诉以及劳动、社保、环境等方面突出的问题,及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利用财政、税收等杠杆作用,为缩小不同群体收入差距,财政、税收、工商管理应向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倾斜,以减少不同利益群众的矛盾和纠纷。通过建立和发展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以及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等方式,给利益受损的个人、群体提供一定的补偿,提高社 会公平的程度,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三是建立健全利益约束机制。加强法制和道德建设,建立对各利益主体获取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引导人们合理选择利益目标,自觉调整利益需求,正确选择利益行为,妥善处理利益关系。
(四)排查处理矛盾纠纷。
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要注重从源头抓起,认真做好分析预警、日常排查、联动调解、及时处理等工作。
一是开展大排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大意。人民内部矛盾都可以化解的,问题在于要知情、要有数。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各级政府、各部门都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开展大排查。并将排查出的问题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办结时间,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基层。
二是开展大接访。从领导做起,带头接待来访群众,继续开展好“大接访”活动。社会矛盾和问题有其发展规律和条件,“躲是躲不掉”,“堵”更堵不没;“躲”是掩耳盗铃,“堵”是火上浇油,“堵”只能越堵越大、越堵越乱,最后“小事托大,大事托炸”。通过大接访,民众积怨疏通了,难题解决了,社会矛盾自然而然就少发生、少激化。
三是开展大调解。调解是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保障。我们要按着立足调解矛盾、就地解决矛盾 的要求,建立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做到哪里有人民群众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通过大调解,做到小事不出所在单位,大事不出所在区域,矛盾不上交。
第二篇:学者解读和谐社会:协调各阶层利益是关键
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日前在接受香港《大公报》采访时指出,构建和谐社会,面对社会矛盾和问题,最迫切的任务是协调好各阶层利益关系,竭力避免个别的局部利益冲突转化为整体的社会冲突。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陆学艺分析指出,一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期,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经济处于起飞阶段,如果经济起飞势头持续到2020年以后,中国的综合国力或可跃居世界前列。其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时候,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并且已经开始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城市化进程、国企改革、乡村体制改革加快,城市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农民工等群体利益受到相当的损害,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关系紧张,xx也有所增加,社会犯罪现象大量增加。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区域、阶层之间的差距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陆学艺认为,社会阶层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的目标,就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第一,政府必须充分考虑和兼顾不同地区、行业、阶层、群体的利益,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第二,要特别关注困难群体,改善就业环境,解决劳动者权益维护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其三,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运用政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手段,采取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妥善解决在新形势、新条件下的群众内部利益矛盾,沉着、冷静地处理好群体性突发事件。陆学艺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城乡关系。政府应加强农村公共产品的制度性建设,促进农村城市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农民素质。另外,过去中国农村为支持城市的工业化,付出了很大代价。现在城市应反哺农村,从各方面支持农村的发展进步。根据《~年中国社会蓝皮书》预测,农民市民化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专家指出,当前的二元制结构成为城乡流动的最大阻碍因素,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束缚了农民融入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对农民工的壁垒没有任何放松,在城市里工作的农民工成为最缺少保障的弱势群体之一。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变成工人,是符合历史规律的。因为农民在农村的生活得不到改善,必然向城市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保障农民工作为公民的权利,改变各种不合理的制度,这样在市场规律调控下自然就会实现很好的流动,而不需要政府花费精力来操心。这份《蓝皮书》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为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陆学艺认为,首先要实现社会公平,才能协调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稳定。而目前在中国,起点公平、机遇公平、结果公平都没有能较好地实现。同时,建立和谐社会,就应该继续深化改革。现在市场经济的框架已经基本搭建起来了,但社会体制改革却严重滞后,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土地、财政、就业、户籍等等。
第三篇: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胡锦涛:基层民主政治要同利益协调机制相结合申论复习与考试过程中,阅读量都非常的大,如果不会提高效率,一切白搭。首先要学会快速阅读,一般人每分钟才看200字左右,我们要学会一眼尽量多看几个字,甚至是以行来计算,把我们的速读提高,然后再提高阅读量,这是申论的基础。学会快速阅读,不仅在复习过程中效率倍增,在考试过程中更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学会快速阅读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在我们一眼多看几个字的时候,还能够高度的集中我们的思维,大大的利于归纳总结,学会后,更有利于《行测》的复习、考试。本人当年有幸学习了快速阅读,至今阅读速度已经超过5000字/分钟,学习效率自然不用说了。我读大学的成绩是很差,考公务员的时候我妈说我只是碰运气,结果最后成绩出来了居然考了岗位第二,对自己的成绩非常满意,速读是我成功最大的功劳。找了半天,终于给大家找到了下载的地址,怕有的童鞋麻烦,这里直接给做了个超链接,先按住键盘最左下角的“ctrl”按键不要放开,然后鼠标点击此行文字就可以下载了。认真练习,马上就能够看到效果了!此段是纯粹个人经验分享,可能在多个地方看见,大家读过的就不用再读了,只是希望能和更多的童鞋分享。
在复习行测的过程中
相信大家也跟我遇到过相同的问题,花时间找的资料,结果大多是看过的,而且好多都是很老的试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常识从学习软件上面做题,我个人相对来说是相当喜欢的,这种学习方法既节省了时间,要是你找到一套很全的题库,很多真题,而且里面的资料是都很新,那么每天做一套试题对自己的提升是相当大的,在这里我就不得不提爱贝街这套软件了(给大家链接一下吧,按住ctrl点击就可以了解),我当时买的时候好像是可以试用的,用下来还是觉得比较权威的,现在自己考上了,这套软件现在还留着呢。
申论复习的要点:
公务员考试申论你把握以下六点。
第一:了解热点。(关注社会焦点)
第二:不要忽视公文写作。(把握调查报告)
第三:走出误区。(摆脱套路模式)
第四:把握申论变化。(勤写多类文章)
第五:请公务员朋友批改申论。(没有的话去中政申论批改系统)
第六:杜绝学生腔。(不要感天动地)
申论写作的关键不是自己写不好,是没人指导,给大家介绍个吧!跟上面说的是一套的产品(链接了,按住ctrl,点击就看到了),要是能做完上面的一半题,你的申论一定80分以上。大家认真做里面的题,个人认为这是拉开与别人差距的地方。
人民日报2006年12月1日
中新网12月1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30日下午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
锦涛主持。他强调,要把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在基层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落实。
胡锦涛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依法保证人民群众在基层政权机关、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要加强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重点围绕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各项公开办事制度,改进工作机制,依靠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要丰富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参与愿望增强的要求,从基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参与,引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中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胡锦涛强调,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实践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参与决定着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要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尤其是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工作,使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改善、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重要作用。
胡锦涛最后指出,各级党委要把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负责、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适应城乡基层形势的深刻变化,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切实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同本地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在基层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紧密结合起来,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落实。
胡锦涛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 研究明年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 研究明年经济工作 讨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
主持会议
新华网北京11月30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30日召开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明年经济工作,讨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全党全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各项部署,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态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自主创新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会议指出,在当前的好形势下,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虽有所缓解,但基础还很不稳固,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做好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准备。
会议强调,2007年是我国发展和改革十分关键的一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召开党的十七大创造良好环境。
会议要求,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要把握全局,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贯彻中央确定的各项部署。务必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避免出现大的起伏;务必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有更大成效,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务必在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上有新举措,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积极进展。
会议认为,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全党务必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负责的高度,坚持不懈地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清醒认识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进一步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必须坚持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和完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坚持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宣传教育与利益导向、行政管理与群众工作、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加强并改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水平。
会议强调,要坚持依法行政、思想政治教育与利益导向相结合,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经济等手段,建立健全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必须由单纯控制数量为主向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工作方式必须由行政制约为主向依法管理、优质服务、综合施治转变,着重抓好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重点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坚持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完善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职业化建设,稳定健全基层工作机
构和队伍,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科技创新,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会议决定近期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第四篇:协调社会阶层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课题
陆学艺指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两个问题应注意解决好:一是构建合理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阶层;二是要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关系。要继续深化改革,制定和创新社会政策,调整社会结构,通过引导、调控,逐步形成一个以社会中间阶层为主体的呈橄榄形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李培林认
为,产生社会矛盾有两种路径:一是共同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决定了共同阶级的认同、意识和社会态度与行为倾向;另一是由价值因素决定共同的阶级认同、阶级意识和社会态度及行为取向。也就是说,社会矛盾主要是两大类,一是利益驱动矛盾,二是价值驱动矛盾。价值驱动的矛盾往往带来社会矛盾新的复杂性,以前我们对这种矛盾不太注意,因而有时有认识误差。在社会发展中,逆向矛盾影响不会太大,而真正出现打断社会发展过程的是价值驱动矛盾,因此要高度重视。孙立平强调,对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应从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与研究,否则,一些人的日子过得好也不能说全社会就是和谐的。李路路说,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地是基于市场机制形成的,因此需要有一个与市场化相应方式组织起来的形式来解决。吴忠民认为,社会公正已成为各阶层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些年来有些观念,如原始积累不可避免说、国家财力不足说、重视公正会妨碍效率等说法,妨碍着我们对社会公正问题的重视。苏国勋说,当一个社会从比较简单向复杂的分化状态发展时,社会稳定的基础及其社会变化的过程就是社会的整合,其中包括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与互动。戴建中提出,不能简单地用基尼系数比较社会稳定问题。
第五篇: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
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强调劳动关系双方在利益差别的基础上的合作,主张通过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双方的平等协商谈判机制来保障各自的合法权益,并实现共同的利益。企业和工会组织均能独立而健全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通过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来协调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劳动条件的决定,贯彻“三方性原则”已经成为基本的形式,产业民主制度、工人参与的权利得到法律的保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社会经济也能稳定发展。
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类型是基于多元化观点对劳动关系运行和利益调整的理论概括。多元化的观点认为,在企业组织内部,存在着相对离散的权利和权威,存在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从而在企业内部存在着种种矛盾。企业由不同的群体组成,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利益、目标和有影响的人物,因而,企业组织并不是单一结构而是多元结构。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矛盾。两者之间的矛盾源于双方在企业组织中的不同价值追求:经营者群体的目标是利润、效率、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劳动者的目标则是工资、工时、劳动条件以及职业的稳定性。因此,在同一问题上存在着相互对立的认识。多元化的观点认为,上述矛盾是合理的,同时也是可以协调的,协调的途径是集体协商或集体交涉,从而达成双方共同遵守的规则。集体协商的前提有二:不同群体在力量上维持均衡;各群体都应将各自的利益追求限定在双方继续合作的程度之内。与此相联系,多元化观点认为,劳动者有理由结成正式的团体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寻求对经营者的影响。工会的存在根本不会造成企业内部的矛盾,工会只是有组织地、持续地并且是负责任地反映劳动者的利益,即使没有工会组织,这些利益矛盾也会存在于企业之中。
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的运行同时也是现代劳动立法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基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为基础构建的。劳动关系双方在人格上、法律地位上完全平等,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关系双方互为权利义务主体,在双方利益关系的调整上,以双方的对等协商交涉为确定劳动条件的基本原则,以权利义务的法律规定调节双方的利益关系。在近现代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劳动关系双方构成了生产过程的两大独立主体,在相互关系上互为独立、互为存在的前提。劳动者作为具有劳动产权的独立的主体,并不是资本的附属物。因而,在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在劳动问题的处理上,劳动者是主动的参与决定的力量。不仅涉及一般劳动条件方面,而且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强调劳动关系双方在利益差别的基础上的合作,主张通过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双方的平等协商谈判机制来保障各自的合法权益,并实现共同的利益。企业和工会组织均能独立而健全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通过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来协调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劳动条件的决定,贯彻“三方性原则”已经成为基本的形式,产业民主制度、工人参与的权利得到法律的保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社会经济也能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