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居住区景观需求变化及发展的调研报告剖析
关于居住区景观需求变化及发展的调研报告
-----
一、总述
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绿化设计,景观布置也以园艺绿化为主,景观规划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常常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未经深入设计的环境效果难免不尽人意。如今,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房地产发展商和居民的重视,环境景观在居住区中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花费在居住区中,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在人们活动的步行道、广场、休息观景的空间中,创造性地设计能赋予空间一定的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10年前后建成居住区的景观对比(三、居住区景观存在的问题
在众多境外公司的示范及房地产商的高标准要求下,住区景观越做越精致,越做越豪华。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造价和精致程度已远远超出了公共园林,可谓极尽豪华铺张之能事。居住区景观建设在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一些问题: 1 过度设计现象
我国的居住区环境建设出现了从早期极端的不重视景观到目前过度重视景观的现象,在景观营造中,出现了过于强调形式主义的潮流,以及基于销售、宣传和形象的需求,由发展商大量投入资金而催化出许多过激过度的产品,从而带来了一股完全脱离景观营造本质意义的设计风气,这股设计风气使设计师们并不是更多地专注于解决住宅环境品质的问题,而是迎合商业目的,沉迷于过度、造作的设计表达之中,造成过度设计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在全国呈现了从南到北、从东向西蔓延的趋势。
当铺天盖地的广告以各种“概念”包装着一个个楼盘和项目时,设计师也面临着令人困惑的挑战:到底要创造多少概念,才能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追求?在一个凡事需要“吸引眼球”的氛围里,某些景观设计似乎有了广告的色彩。不知不觉,景观成了一种“装饰”,或者说是建筑之外的涂脂抹粉。其中很典型的是一种可以叫做“过度设计”的现象,特征大致如下: ⑴形式复杂
例如,在一个5万平方米的居住区里,楼与楼之间都设计一个小广场、一座亭子、一座小桥、一处水景和五种以上的铺装方式。这样加在一起,就是五个小广场、五座亭子、五座桥、五个大小不一的水池或喷泉、十几甚至几十种铺装方式。出于多样性的考虑,这些亭、桥、广场、喷泉的形式也要各不相同,加之沿路的台阶、门廊、高差变化,非常丰富。初来乍到,这里的确有“步移景易”的效果。但是,小区里的居民要天天面对这样的环境,就如同在收看不断重复播放的广告,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⑵铺装过多
以铺装为主的景观未必会“过度”,但“过度设计”的景观往往会呈现出以大量铺装为主体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景观设计似乎简化成了铺装的平面设计。铺装在室外景观中的重要性当然不可替代,但它显然不是环境的全部。尤其在城市中、钢筋混凝土的空隙当中,最能使人眼前一亮的往往不是另一片钢筋混凝土,而是富有勃勃生机的绿色环境。过多的硬质铺装会让人感到冰冷,也失去了景观特有的创造力。⑶成本不菲
“过度设计”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就是造价的提高。上面提到的景观设施过多也必然导致建造成本的增加。在许多时候,人们对高级材料过于崇拜,仿佛只要有高档石材、奇花异草、进口设施,就能保证“精品”。但是,成本高并不意味着质量好,这是开发商和设计师都清楚的、并有过切身经历的。高级材料和高质量的环境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使用不当,使昂贵的材料产生廉价效果的例子并不少见。而由于“过度”,也消耗了很多不必要的人力及物力,甚至还有土地资源的成本。⑷使用不便
过于繁多的形式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对功能的影响。例如,在某个社区里,设计师认真地对地面铺装做了大量文章。为了追求变化,在每个楼的入口处铺上漂亮的卵石。但是,在出入口这样人流往来频繁的地方,凹凸的卵石走起来很不舒服,并容易绊倒老人和孩子,产生安全隐患。同样的在许多公共空间里,地面上都铺着光洁的玻璃或石材,表面上看形式很丰富,但这些材料都很不安全,特别是在雨雪季节,人们行走其上极易滑倒受伤。这时,多余的设计便成了画蛇添足。
其实,形式丰富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把握丰富的程度。“过度设计”是不分情况的丰富,并不能让人感到愉悦。任何项目都有不同的挑战,最重要的是理解一个项目对环境的定位。比如居住区景观需要的是舒适、宜人,过多的变化和内容会适得其反。在很多情况下,城市中的景观是从属于建筑的,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样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建筑的形象通常是最为主导、最引人注目的。好的景观是在能够满足室外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为建筑提供和谐的背景。即使是需要制造亮点的商业环境,其设计重点也不是某个景点或建筑单体,而是商业活动所需要的整体气氛。因此,设计的适度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
无论是概念设计还是施工图设计均存在过度设计现象。如一个安居工程的楼盘,为实现其“巴比伦花园”的主题,无端构筑一个纯人工水泥平台上的空中花园。而水景的施工设计中,大面积的湖水,池底却处理成混凝土硬底,既增加养护管理的难度,又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植物的种植,为尽快见效,往往种植超大规格而不是适龄的苗木,那些由于断根截枝处理而深受重创的苗木很难恢复。许多楼盘标新立异,追求新奇,重金购买进口的奇花异木。
1.1 赋予居住区景观过多的功能,偏重于塑造超大尺度的人工空间,缺乏宜人的小空间及邻里交往空间
由于过于强调景观在小区视觉形象营建方面的作用,设计的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住户营建亲切舒适的户外活动空间,而是追求强烈、震撼的视觉刺激,为发展商营造气派、豪华、尊贵的形象。
居住区中恢弘的中轴线、大型的广场,在规划图上可能是协调的,而作为人的尺度,这些超大的空间,大面积的硬质铺装,构成了不亲切的人工环境,至少对于住户而言是不合适的。尤其所谓的欧陆式,是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折中混合的设计手法,其超长的中轴线、过大的广场、放射型交叉的道路、大型的跌水、符合了发展商所追求的豪华排场,但并非是住户喜欢的活动空间。更重要的,这一类做法忽视了绿色空间生态功能的体现。1.2 过度强调居住区景观主题的设计和营建,造成对场所精神、地域精神忽视
任何地方,在长期生态力量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本土的、鲜明的特征,成为其视觉资源,形成独一无二的场所精神,建筑及景观设计师的任务就是保留或发挥这种场所精神。而现今的设计,多数“三通一平”,大破大立,很难保留原有的地形地貌。尤其是居住区规划,很少结合原有地形地貌,充分发挥有限的资源优势,填埋基地中原有的池塘、挖掉山体是极为常见的现象。
为了传达某种生活方式,居住区景观设计强调各种主题的表达,形成各种充满通俗、隐喻、讽刺或异域文化的主题。这些主题可能一时新鲜,但长久未必合宜,反而是对本土文化的忽视。这是一种切断当地建筑和城市的文脉、忽视地方风格的设计手法。1.3 水体的过度使用 水景住宅于20世纪90年代流行于欧美,很快经香港、新加坡风靡到中国的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水景住宅开发热潮。水景对于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多数住宅区水景的建造都出于开发商商业炒作之功利,使得住宅区水景建设过于形式化,缺乏对整体环境影响、人的参与性及日后维护问题的综合考虑。尤其在北方,水作为稀缺资源,大量兴建人工水景,如果缺乏生态的理念和先进技术的支持,势必加剧水资源紧缺的环境问题。因而,营建健康的水景,迫切需要意识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中国园林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由此可见水对于景观的重要性。可是,现在的水景现状却令人勘忧。
水资源日益缺乏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对于如何在缺水的今天去营建美好、宜人的水景是我们每一个景观设计师的责任,正如约翰•西蒙兹先生所言:“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
1.4 过度追求植物材料的珍稀与奇特,忽视本土植物的运用 1.4.1 追求珍奇苗木
标新立异的心态,造成发展商常要求种一些高档的树木,尤其是从国外引进的罕见苗木。如广州、上海的楼盘,似乎只有使用了槟榔竹、佛肚树等国外苗木,才能彰显发展商的实力和楼盘的品位。一株树动辄十几万,几十万也在所不惜。1.4.2 追求大树,忽视实生苗的使用
为了楼盘促销,要求植物种植能够立竿见影,从而违反生态规律的各种做法比比皆是。尤其是在植物配置方面,为日后的管理埋下隐患。因此,待效期太长、三五年后才成型的种植设计不是好的设计,刚种上时没有叶子不行、修剪过度不行、会落叶也不行,造成对植物选择的局限性极大。选来选去,在广州、深圳似乎只有榕属或棕榈科植物,在上海只有樟科等,造成植物材料单一,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而所谓大树移植对全球和地区生态造成的危害,已是界内人尽皆知。
1.4.3 过度追求色彩丰富的地被植物的几何构图式种植
拉丁美洲著名景观设计师布雷•马科斯善于运用南美洲色彩丰富的热带植物材料,构成自由的有机曲线和大块植物的色彩配置,形成绘画式平面的设计风格,这种将植物材料看成是调色板上的颜料,注重材料的整体色彩和质感的方式,开发了热带植物的景观价值,创造了园林中热带植物运用的范例,包括植物种类的选择和配置的方式,对类似气候的国家和地区的景观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植物配置方式,在居住区有限的空间中创造了丰富的景观,从南方到北方深受人们欢迎。而北方却因植物材料所限,只能采取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手段。如兰州已经开始将松柏科植物像常绿地被植物一样,高密度种植,大面积应用。实际上,这种反生态的种植方式除了追求售楼时的效果外,给日后的养护管理带来极大的隐患。
另一方面,对绿化种植的高标准要求,促进了我国苗木业的发展,及对国外高新苗木栽培技术的学习。比如容器苗的栽培,滴灌技术的使用等,但在本质上,这种反生态、反科学的做法是与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格格不入的。1.4.4 大面积草坪的过度使用
前几年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兴建大草坪的热潮,不管是身处海南,还是位于大连,你都能感受到这股热潮的猛烈侵袭。到处是让游人止步的大草坪,到处是被践踏的一片狼藉的大草坪,到处是需要园林工人经常浇灌、修剪的大草坪,结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面貌”,但是对于人们所真正需求的环境却并没有多大的改观。正因为这股浪潮,加速了具有地域特征、生命力强的野草的消亡;最后终于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野草的美丽。1.5 设计过于追求标新立异,设计师成了实现发展商梦想的工具,在市场竞争中委曲求全
应该说,设计师都经历过面对发展商不合理要求时的无奈局面。比如,在不大的空间内却要求体现西方现代园林的大气和简洁,还要摆放艺术品,以体现心灵和智慧。而在另一个项目中,大空间内现代的螺旋地形、倒影池,却要被全部拆掉,因为风水先生认为螺旋地形像坟包,而倒影池也因从未盛载过水,不曾体现过其应有的美丽。
设计师似乎黔驴技穷。面对越来越难以应付的、刁钻的甲方,似乎只有挂上境外公司的牌子,才可以说服别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所有的甲方,短短几年间速成为景观“专家”,已经见怪不怪,很难接受他们认为没有创意、平庸的设计。更多的时候,设计师被甲方所左右,成为别人的绘图工具,其中的无奈难于言表。2 景观克隆现象
目前,居住区景观设计行业中的炒作风气较重,很多设计师一味模仿,仅仿其形式,而不能取其精神,缺少创新与和谐。当欧陆风情盛行时,不管建筑风格和周边环境情况,在景观中大搞罗马柱、欧式线角与欧式雕塑小品;当热带风情渐盛时,不管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实际,一窝风地在居住区大搞热带风格的设计,往往造成复制者被复制者复制,“千城一面”。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植根于当地文化与居住环境,尊重地域文化背景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状况,参考居住区内多数住户的工作性质。在居住区中适当引入国外居住区环境景观的一些特点,特别是对涉外企业及外籍人士曾经和现在生活、活动频繁的区域,适当营造欧式居住环境,对丰富我们的居住区形态,满足多元的居民审美需求会有所帮助,但成为“风气”和“时尚”,忽视当地文化与居住环境的关系,则会割裂住户的地方文化感情,产生不协调性,造成景观设计的不和谐。
四、现如今人们对景观的需求
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等级论,对人的需求划分为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之间的关系是逐级递增的,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住区绿地则是一个重要的人类舒展心灵的空间.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等级理论,在住区中,我们不仅仅要为居民提供绿色、享受阳光与空气的物质环境,更要能满足居民的精神享受.1.安全需求
首先,无论是集中设置或分散设置,公共绿地都必须设在居民经常经过并自然到达的地方,而在这一交通过程中应是安全的.其次,住区中的环境设施的基本使用者是老人和儿童,因为他们在小区里生活的时间最长,考虑残疾人的活动需要,应设置无障碍设计,提高安全性等级.因而,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注意这方面的因素。2.舒适需求
舒适是居民在对居住区绿地使用过程中,得到从整体到细部对人的关怀后的情感满足.人活动在20到25米见方的空间,会感觉较亲切.所以在绿地规划设计中应创造宜人的尺度,亲切的氛围.忽略景观的使用功能是济南众多小区的弊病,这些景观不能形成人与景的互动,有空间而无内容,难以满足休闲的需求,达不到舒适的满足了.另外就是在绿地的设置上一定要有足够的休闲和活动的设施,满足居民的消遣.卫生条件的好坏也影响着人的心情和舒适感觉度,在卫生条件好的环境下,人会更加舒心,所以在绿地景观规划中,卫生设施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并且垃圾的收集方式、清扫方式与清扫时间的规定,都会体现着对人的情感满足的尊重.3.归属需求
进入住区就象进入一个属于自己的美丽的大花园,产生回家的感觉.独特的入口设计不仅具有可识别性,而且能使居民产生自豪感。在精神层面上,要考虑当地的传统文化、社会风尚、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创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另外在各组团的标示设置上突出差异,方便一些小孩玩耍、老人回家,这都是满足人的心理认同感.在物质层面上,绿化景观规划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要素等条件,营造出因地制宜的地方景观,使环境的生态功能与使用功能、标识功能并重。当然在满足居民的归属需求时,切忌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追求单纯的形式。没有认知感的绿地只能让人茫然和失落。4.交往需求
居住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而住区绿地无疑是满足人际交往和感情沟通的理想场所。居住绿地要为居民提供满足不同交往的不同空间和活动设施。同时在住区内还需要设置一些阅报栏、信息牌、纪念碑等交往场所.5.重归自然的需求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没有放弃对自然的追求.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中国古典园林便是人类刻意追求自然的艺术产物.“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也表达了人对回归自然的渴望.所以在住区里的景观规划中,应引入自然界的山、水、绿化等自然风光,多一些自然,少一些人为因素,更能满足居民回归自然的需求,唤起居民美好的情趣.五、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居住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舒适性原则、生态性原则、人文原则决定了景观设计的成功与否。设计者有责任依据景观建筑学的基本原则将居住区建构成一个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的“家园”。
居住景观,从属性上大致可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大部分,人文景观的精神内涵通过物质要素展现出来,物质要素就具有了文化性。优秀的景观设计必然是物质与精神要素构成之间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课题,透过其五光十色的表面现象,可以总结出一些内在的规律。1 景观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从整体上确立居住景观的特色是设计的基础。这种特色是指住宅区总体景观的内在和外在特征。她来自于对当地的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及历史、文化、艺术等人文条件的尊重与发掘。不是随设计者主观断想与臆造的,更不是肆意吹捧的商业词汇——“罗马风”、“威尼斯花园”、“北美风情”等,而是通过对居住生活功能、规律的综合分析,对自然、人文条件的系统研究,对现代生产技术的科学把握,进而提炼、升华创造出来的与居住活动紧密交融的景观特征。景观设计应立足于自己的一方水土,尊重地域与气候,尊重民风乡俗,真正地关心居民景观于细微之处,精心创作,建造了优秀的住宅小区。像上海的春申小区、深圳的万科„„等,都是在分析地域性特色的基础上,做出了适合本地区的景观设计。景观设计的主题与总体景观定位是一体化的,正是其确立的整体性原则决定了居住景观的特色,并有效地保证了景观的自然属性和真实性,从而满足了居民的心理寄托与感情归宿。2 景观设计的舒适性原则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舒适性着重表现在视觉上与精神上的享受。事实上,优秀的居住景观不是仅停留在表面的视觉形式中,而是从人与建筑协调的关系中孕育出精神与情感,作为优美的景致深入人心。决定居住区景观舒适性的第一要素是它的规划布局。以确定的特色为构思出发点,应用场地知识规划出结构清晰、空间层次明确的总体布局,将直接决定居住景观的舒适性。第二要素是住宅本体的形式美。她涉及到住宅的体量、尺度、细部、质感、色彩等多种成分。诺伯格·舒尔茨说过,“住宅的意义是和平地生存于一个保护感和归属感的场所”,而要产生归属感的前提是这种住宅的舒适性。第三要素是居住区道路设计。作为居民生活领域的扩展,道路景观具有动态、静态的双重特征。步行道路空间的尺度通过道路两侧的建筑、绿化、小品来控制。利用车道上面和地形高低落差形成的步行桥,视野开阔,可眺望风景。车行道路则要关注两侧景观的连续性。在适当的距离内,住宅布置要有变化。创造小的开放空间,使建筑形态在统一的韵律中有对比和变化。第四要素是居住区的环境设施。具有实用的功能性和观赏性的景观从幼儿到老人都会感到愉悦,更能丰富人们的室外生活。这些环境设施包括休闲设施、儿童游乐设施、灯具设施、标识指引设施、服务设施等,与人的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密切相关,对人的精神陶冶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五要素是居住区庭院绿化、小品景观的设计。居住区绿化是提高住宅生态环境质量的必然条件和自然基础,同时绿化景观的营造也是居住区总体景观中的权重因素。庭院是指住宅和交通之外的所有外部空间。其类型有以活动为目的的广场,有以观赏为目的的花园,此外还有水体或游泳池等设施。广场、花园主题的合理选取与风格的适度把握有助于整个住宅区环境品位的提升。庭院可以为居民提供较为宽敞的交往空间,也让人切身感受到丰富的自然。树木的位置和大小,有利于保护住户的私密性;根据四季变化栽种树木,给人以季节感;用用上、石、水等天然材料,给人们的生活以安逸感。庭院景观最能体现环境艺术的创意与想象。3 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原则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也是居住发展的基本方向。居住区景观设计第一步就要考虑到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对原有土地、植被、河流等要素进行保护和利用;第二步,就是要进行自然的再创造,即在人们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规划人工景观。不论是在住宅本体上或是居住环境中,每一种景观创造的背后都应与生态原则相吻合,都应体现出形式与内容内在的理性与逻辑性。特别是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资源利用的结合,寻求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居住形式,创造出整体有序,协调共生的良性生态系统,为居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美国著名的景观建筑师西蒙兹认为:“应把青山、峡谷、阳光、水、植物和空气带进集中计划领域,细心而有系统地把建筑置于群山之间、河谷之畔,并于风景之中。”具有生态性的居住景观能够唤起居民美好的情趣和感情的寄托,从而达到诗意的初居。4 景观设计的人文原则
设计居住环境,离不开住宅所在地区的文化脉络。居住景观是其所在城市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创造城市的景观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居住景观本身又反映了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趋向,离开文化与美学去谈景观,也就降低了景观的品位和格调。优美的景观与浓郁的地域文化、地方美学应有机统一,和谐共生。凯文·林奇说过,“人们通常认为美的对象,多数是单一意义的,如一幅画、一棵树。通过长期的发展和人类意志的某种影响,在他们之中有了一种从细部到整个结构的密切的可见的联系”。在人们的居住生活中,审美是建立在传统的文化体验基础上。居住文化的核心就是“传统”,居住景观设计的人文特色就是在解析了传统因素之后上升到又一个新的层次去阐释和建构的。重视居住景观设计的人文原则,正是从精神文化的角度去把握景观的内涵特征的。居住景观提纯和演绎了自然环境、建筑风格、社会风尚、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审美情趣、民俗传统、宗教信仰等要素,再通过具体的方式表达出来,能够给人以直观的精神享受。
美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居住景观之美是居民高层次的需求,通过对居住景观整体和各要素的合理组构,使其具有完整、和谐、连续、丰富的特点,是美的基本特征。居住景观之美能潜移默化地更新人的观念,提高人的修养,提升入的品质,培养人的情操。创造优美的居住景观是设计者的最高追求。居住小区景观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课,它能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有责任有理由按照景观建筑学的基本原则去创造一个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的“家园”,从而弥补我们曾经缺漏的“课程”,避免那种“跟风”现象并重新找回自己本该拥有的绿地和文化。因为未来的我们更渴望轻松明快、温馨优雅的住宅;更渴望新鲜空气、绿树红花;也更渴望有一块让孩子们自由奔跑的阳光地带,一片能让老人们安心晨练的净土,一个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缓解商品社会中城市高节奏带来压力的——人们自己的“家园”。
六、总结 居住区绿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质量息息相关,因此绿地的规划应强调人性化,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当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绿地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为住户提供一个植物的天然氧吧。通过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小区绿色空间环境,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这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筑城规学院
景观111 卞玉存 2011051333 济宁市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石雕之乡,所以,在居住区景观中石刻一直是景观中的主体,嘉祥县也一直致力于发展本县的长处,所以10年前后建成居住区的景观基本没什么变化,只是石刻的花样更繁多了,也更细致了。
第二篇:居住区调研报告
居住区调研报告
居住区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了解我国住房制度,居住现状和居住标准。针对新旧社区的居住环境、风貌特色、交通等问题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搜集现状基础资料和相关背景资料。调查小区居民的户外活动的行为规律及小区人口规模。对小区及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进行调查。调查居住小区的住宅类型及住宅组群布局。并调查小区内的公共建筑的内容、规模和规划布局方式。最后是了解小区的绿地规划系统和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二、调研对象
1.资料调研
2.合肥市市政府东侧居住区地块
2.1合肥市绿怡居小区 2.2合肥市国际花都玫瑰苑 3.本次课题地形调研
三、调研内容
1.资料调研
※ “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雅典宪章》
※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变福利分房为个人买房,住宅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出现了两种趋势:对住宅的要求不断提高和住宅供应出现了多元化的需求。
※ 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 住区构成形式的发展演变:里坊----邻里单位----居住小区。
※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是根据人口规模划分的,按不同的人口规模,分层次的配置满足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相关设施。
※ 住区的组成要素:物质与精神。物质要素是由自然和人工两大要素组成;精神要素指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修养等。※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居住区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的出入口,设置间距在150米以上;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X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 居住区道路分级:居住区级道路(不宜小于20m)、小区路(6m—9m)、组团路(3m—5m)、宅前小路(不宜小于2.5m)。
※ 现中国居住区内的交通组织方式主要为人车混行、人车分行。
人车分行的布局原则:车行与步行在空间上分开,形成两个独立系统;车行系统分级设置;设必要的停车空间和枝状尽端回车场;步行路应结合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设置。※ 居住区绿地分为: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宅旁绿地。对绿地率的要求新区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低于25%。
2.合肥市市政府东侧居住区地块
2.1.1上图为合肥市市政府东侧居住区,地块北接休宁路,南靠南二环东流路段,西与市政府相邻,东临合作化南路,地块交通便利,附属设施完备,有五十中、建工学院,省立医院南区,合肥市三院,又有天鹅湖,和地块北侧的绿化景观带。
2.1.2该地块居住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合肥市西南侧人口居住问题,对于合肥市新老城区的过度也起到了积极作用。2.2居住小区分布
该地块中共有四个成规模的开发小区,分别是国际花都、绿怡居、丹青花园和常青花园。2.3合肥市政务新区绿怡居
绿怡居位于休宁路与东至路交口处,2004年竣工,属普通公寓,大多数是回迁户。建筑类型为多层,全部为6层。小区内的容积率为1.25,建筑密度不高。绿化率为31%。小区周边配套设施非常齐全,交通便利。
2.3.1道路系统
小区内道路系统组织形式为人车混行。而且没有地下停车库,车辆都停在道路的一侧,从而缩小了道路可供行走的面积,有时遇到车辆通过,人还得站在绿化带上避让,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2.3.2小区内部的布局形式:
整个绿怡小区由四个组团组成,内部及周边附属配套设施齐全。西边有赖少其广场大型的公共绿地。小区内部有教育、商业、社区服务设施。
小区内的小学布置在西区东边的中间,这样既照顾服务半径,又减少对居民的干扰。东区的中间有个小广场,现在已经形成了热闹的小夜市了。虽然人流集中造成了交通拥挤以及影响了小区的整体整洁。但是也增加了小区内部人员的交流。如果规范管理,这个趣味区会成为小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2.4合肥市政务新区国际花都玫瑰苑
国际花都与绿怡居一路之隔,其共有5个苑组成,中间是赖少其广场的大片绿地景观,我们对地处赖少其广场南侧的玫瑰苑进行了调研。
2.4.1道路系统
国际花都与绿怡居相比是高档一点的小区,道路系统采用人车分流道路系统,玫瑰苑的主入口设在北侧龙泉路上,车行入口设在东侧石台路上,地下车库入口在车行入口附近,车库出口设在北侧。
2.4.2住宅类型及布局
国际花都住宅类型为高层住宅,平均层数为18层,建筑密度2.0,占地面积 53946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0平方米。
A1B1C1 A1户型为一房一厅一卫,面积45.64M2,适合单身青年,丁克一族等居住,B1为二房二厅一卫,面积82.99 M2,适合一般三口之家居住,C1户型为三房二厅二卫,面积148.5 M2,适合四口之家,或者与父母同住的家庭。
人车分流
中心景观
入户架空
地下车库、自行车库入口
3.课题地形调研
本次课题的地形北临皖江路,西邻当涂支路,东接二环东路。基地的西南侧都是居住区。因二环路为城市主干道,车流量大,故小区主出入口拟布置在皖江路和当涂路上。
该基地拟建成一个城市青年社区,城市青年社区的目标人群主要定位于刚刚置业的年轻夫妇、核心家庭,以及刚毕业或者工作不久的年轻人。这个群体的人希望建立一种具有时代品味的社区文化,诸如酒吧、健身中心等时尚的文化,对于交流场所的多样性以及商业设施都有特殊要求。类似与金融理财、咨询机构以及虚拟社区的建设都应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个人觉得青年社区的布局不按常规的小区的布局方式更能彰显青年个性。可把其定位在观赏性、低价性、适居性、可持续性。
第三篇:居住区调研报告
环境心理学论文
目录
调研对象......................................................................................3 调研目的......................................................................................3 调研内容分析..............................................................................3 调研内容总结.........................................................................................5 心得..............................................................................................6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对居住小区进行分
——以郑州东瑞园小区为例
环境心理学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产物,对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人与其周围物质的、精神的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 它作为一种新观念下的建筑理论, 自世纪年代确立以来, 迄今已逐渐发展完善。它是以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的, 在继承和吸收历史上合理的环境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它研究的主要过程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认知分析, 寻求最佳刺激, 再根据心理需求, 去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环境心理学使广场设计不断地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通过对环境的调查分析,寻找最合理的设想,一切结合人的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广场周围的环境。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广场设计更加的合理,使人感到舒适,达到人性化。因此, 在居住小区设计中引人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将有助于创造真正舒适、健康、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一、调研对象
东瑞园作为大型传媒生态社区,位于郑东新区,郑州新客站、郑州建材市场近在咫尺,不可复制的地理位置,无与伦比的发展空间。小区环境好,物业管理严格礼貌,交通方便,高尚会所、游泳池、幼儿园等规划合理,配套完备。
二、调研目的
从环境心理的角度分析所选小区的规划设计,了解并掌握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对小区规划的影响,将环境心理学运用到规划中。
三、调研内容分析
1、广场的人性化空间空间尺度
居住小区空间尺度的处理是否得当, 是居住小区空间环境设计成败的关键处理空间尺度的基本依据就来自于对人的行为心理特征的研究。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如果两个人处于的距离, 可以产生亲切的感觉两人相距约就能看清对方的面部表情相距, 能认清对方是谁, 相距能辨认对方身体的姿态相距, 仍能看得见对方, 空间距离愈短亲切感愈加强, 距离愈长愈疏远。在小区设计中, 有三个基本的空间尺度① 一见方的空间, 人们感觉比较亲切, 可以比较 自由的交注, 这是创造空间的尺度②距离超过之后, 能产生广阔的感觉, 这是形成场所感的尺度, 也是我们所说的广场尺寸③最后一个尺寸是左右, 超过这一距离就能创造出深远、宏伟的感觉, 这是形成领域感的尺度。除了距离外, 因实体的高度与距离的比例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应。当人走在小区中时, 可以由于建筑高度与道路宽度之间的尺度关系而产生相应的空间效果和心理反映。
小区中的环境小品布置更要以人的尺度作为基本依据。研究表明人类直立状况下, 可同时瞥见左右各范围内的事物, 而人类向上或向下看时, 所见范围要比左右90度的范围狭小。因此, 小区中的环境小品正处于人类的视觉心理范围之内, 甚至还影响人的嗅觉、听觉、触觉等的心理感受。小区如果缺少合理的活动分区和相应设施, 就会使人产生“ 广而无场” 的感觉, 空间离散迷失, 人们不愿意停留反之, 即使小区面积很大, 通过建筑、道路以及各种软、硬质景观的变换和环境小品的布置也会使人感到丰实、亲切、安定, 从而吸引人们在其中活动并赋予广场以生命力。
小区的空间环境并非单纯的尺度间题, 它是由小区的活动内容、布局分区、视觉特性、光照条件、容积感与建筑边界条件等因素共同制约的, 同时也与相邻空间的相互对比有关。
2、小区的人性化空间层次
小区的空间层次应尽可能满足上述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 划分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 形成不同层次的活动领域, 以满足人的多样化活动。现代小区也体现出多功能复合和空间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小区中既设置较大面积的空地,提供场所, 以满足人们交往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又设置相对安静隐蔽的符合人体尺度的小品, 以满足个体活动不受干扰的需求。人在小区中的交往活动一般又可分为公共性交往, 社会性交往和亲密性交往三种类型, 不同的交往活动也需要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另外, 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在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上各有不同, 如老年人的晨练、市民的表演、青少年的游玩等, 这也要求小区设计时提供不同的层次供其使用。
3小区中人的行为轨迹
人类的行为具有多样性,有必要性活动、社会性活动、自发性活动,每种活 动对环境空间的要求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人在小区中的交往活动一般可分为公共性交往、社会性交往和亲密性交往三种类型。不同的交往活动需要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依据人的社会功能需求、审美需求,设立空间主题创意,通过对生理和心理的正确认识,划分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形成不同层次的活动领域,以满足人的多样化活动。现代城市广场不单单是展现城市的形象缓解城市的拥挤,更重要是为市民提供一个多功能的活动空间。
在小区中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在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上各有不同,如:老年人的晨练、市民的表演、青少年的游玩等,这也要求小区设计时提供不同的层次供其使用。人们对空间尺度的感受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存在着某些恒定的共性,接近人体尺度的空间总是令人感觉亲切的。因此只有根据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设计不同程度的封闭或开敞空间领域,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使环境因素适应人类活动的需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建立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环境,从而达到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
4小区的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已经是现代设计中处处涉及到的一个问题。人类行为尺度是小区空间设计的重要因素。然而,这也不是绝对的,尊重人类行为尺度对公共空间的设计也是相对的,也就要求我们对公共空间的设计进行定位,要明确主题,针对具体情况可以具体分析。如老、幼、妇、孺作为一个社会的群体,把残疾人作为一个社会的群体,在他们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时,对于我们的公共空间设计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当前的公共空间与特殊群体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多矛盾——缺乏无障碍化、易识别性、易操作性、公平性以及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比如在西安的大雁塔北广场,在广场的喷泉周围只有我们正常人行走的台阶,而没有给残疾人、老年人留下慢行的坡道,还有在广场当中新设置的饮用水,没有说明,有经验者才知其上注明的“不能洗手”的含义,可识别性差。
2、调研内容总结:
该小区以独特的建筑物语和居住情调、环境风格表达出对家园、环境、人生的美学追求和检验,演绎着独特的建筑与环境的综合美主要建筑布局方式,曲 折渗透的组织特征并满足规划条件要求序列清晰而富变化,使中央景观通过点式住宅外部开放空间与组团、院落融为一体,完善全景观住宅空间的规划概念,展示错落动态的总体外观,从心理和物质双重满足顾客的需求。
四、心得
一个好的居住小区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及生理的需要。比如,景观及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尺度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同时,对小区空间环境物质要素进行深人研究, 从人性化的空间尺度着手, 合理划分人性化的空间层次, 精心组合人性化的空间序列, 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与人密切联系、富有生命力的居住小区空间环境。
第四篇:居住区调研报告
居住区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了解小区的绿地规划系统和景观系统规划设计。针对新旧社区的居住环境、风貌特色、交通等问题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搜集现状基础资料和相关背景资料。调查小区居民的户外活动的行为规律及小区人口规模。对小区及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进行调查。调查居住小区的住宅类型及住宅组群布局。并调查小区内的公共建筑的内容、规模和规划布局方式。
二、调研对象
浙江省南浔久城东南华府住宅小区
三、调研内容
1、居住小区在城市中的位置(文字和图示);
2、居住小区内部的规划结构形式(文字和图示);
3、居住小区内部的公共设施内容、设施分级与布局(文字、图示、照片);
4、居住小区内部的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道路类型、分级与宽度、停车设施的设置等(文字、图示、照片);
5、居住小区内部的户外环境景观布置方式、中心绿地的位置、地表处理、植物种植、整体效果等(文字、图示、照片);
6、居住小区主要街面的街道景观(文字、图示、照片);
7、居住小区的物业管理情况(问卷、统计表、文字、照片);
8、居民对本小区整体环境——包括物质空间、交通、服务、管理等的看法(问卷、统计表、文字、照片)。
9、总结目前居住小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或改进方案(文字)。
四、调研参考资料及内容
参考资料
※
“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雅典宪章》
※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变福利分房为个人买房,住宅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出现了两种趋势:对住宅的要求不断提高和住宅供应出现了多元化的需求。
※
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住区构成形式的发展演变:里坊----邻里单位----居住小区。
※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是根据人口规模划分的,按不同的人口规模,分层次的配置满足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相关设施。
※
住区的组成要素:物质与精神。物质要素是由自然和人工两大要素组成;精神要素指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修养等。
※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居住区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的出入口,设置间距在150米以上;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X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居住区道路分级:居住区级道路(不宜小于20m)、小区路(6m—9m)、组团路(3m—5m)、宅前小路(不宜小于2.5m)。
※
现中国居住区内的交通组织方式主要为人车混行、人车分行。
人车分行的布局原则:车行与步行在空间上分开,形成两个独立系统;车行系统分级设置;设必要的停车空间和枝状尽端回车场;步行路应结合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设置。
居住区绿地分为: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宅旁绿地。对绿地率的要求新区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低于25%。
调研内容
1、久城东南华府地理位置
东南华府,坐落于南浔核心区东南,开发于天然田园之上,自然河道环绕,可谓东南形胜、华府清嘉。与南浔古镇比肩而立,同饮一水,良好的文化古韵与生俱来,也因此让古镇南浔从此有了一个新地标。集联排别墅、高层公寓、多层公寓于一体的综合社区,为南浔高档住宅创造了一个新模式。新经典主义的建筑风格,结合现代水乡园林规划,在极尽想象力的组合之下,同时演绎出独树一帜的王者气质。
东南华府总规划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一举成为南浔首个超过20万方的社区航母,在打造超大规模社区的同时,更在配套规划上尽善尽美、细致无间。约10000平方米大型品牌超市,25000平方米的配套商业,加之东南华府特有的12班的大型幼儿园,既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服务,也为客户解决了最为关心的教育问题。可谓生活、休闲一应俱全。
2、久城东南华府内部规划结构形式
从规划图上面看出来,小区一期和二期布局非常宽阔舒适,这是高档别墅群的写照。但是三期四期里面,加入了一些商品房的小高层,布局由而开始紧凑起来。
而且在靠近交通的小区,分布着高层的居民楼,别墅群基本分布在内核地段,非常宁静舒适,适合人们在里面生活。
布局也非常讲究大自然的布局环境也非常优雅。加入了诸多水榭和楼阁。更加优雅。
3、小区公共设施
东南华府很注重公建设施的布置,尤其是活动设施。区内活动设施较为丰富齐全,居民对小区内的设施最为满意。小区内的居民既是同事,又是邻里,在利用公共服务设施时,可充分相互交流,增进人际关系。有的多层建筑底层架空,部分架空层被用来做健身场所,很好的利用了空间。有的道路两边设有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械,能吸引很多男女老少在这里运动,这能很好的缓解大家的工作压力更能给老年人一个集体活动聊天的场所。
露天游泳池 树木等
小区公共设施非常齐全,除了我们日常生活所知道的,还给小区居民配备了游泳池健身房等高级娱乐健身设施可以说是齐全。
4.道路系统
住宅小区的内外联系道路应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即居住区内的道路既要通顺,照顾人们“抄近路”的心理行为,又要避免“路路通”人车乱窜的局面,以保证居住区内的安全与宁静。在保证安全便捷的前提下,既要避免往返迂回,又要避免对穿:尽力阻止外部车辆及人员的穿行闯入。区内道路网的规划设计,更应有利于区内各种设施的合理安排,为建筑物、公共绿地等的布置,创造有特色的空间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宜居,以人为本。所以道路规划方面更不再只是单纯的交通,这需要成为一个享受之路。在道路规划方面,必须是曲径通幽而又不繁复,当然更要有引导性,在道路绿化方面则不能单调也不能繁花,还必须具有其特色。莱茵城在这方面相对还不错。人车分流,外围是车流直接到达停车场,小区内部鲜有车辆。道路两旁景观不说多有特色,但是种类丰富,不会产生视觉疲劳。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舍弃了价值巨大的一二层,建造架空的形式。让居民在居家和出行的过程中面临特殊天气时,可以方便地躲避风吹日晒雨淋,同时又大大增加了居民的游乐场所。当然这也避免了在高层建筑中所产生的底层日照不足的问题。
5、道路流线
小区对外交通十分方便。内部交通沿着东西方向的主干道而延伸,分布于南北建筑间并有南北向道路伸入建筑内部并配以部分半径较大的蜿蜒道路,既有趣又不影响内部交通便利,组团的建筑围合方式又避免了交通过于“四通八达”干扰居民。在主要道路采用了人车分流,车流和人流互不影响,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区内的安全为题。
6、景观设计
当前的住宅小区规划,景观的选择及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水景住宅尤其受到人们的青睐。另外,建筑小品的巧妙应用,无疑是对住宅小区品质的极大提升。景观规划的目的是有效的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小区的宜居度,提升物业的价值,最终实现更高的价值。而小品则要少而精,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设置的地点恰如其分,有一定的观赏空间,与整个建筑画面相协调,要造型新颖,反映时代气氛与特色。
7、户外环境景观布置与植物种植
这里使用别墅级别的植物造景方法,树种偏及山东的百年银杏、价值上万的古老香樟,营造出自然大气的园林氛围,并尊重地块特质,创
小区一角一览
造出独特的微地形景观体系及四季叠水景观。园中可见全冠移植的百年银杏、繁茂香樟、馥郁桂花,昂贵的黄锈石铺装地面,让一次简单散步成为一次奢华的旅行。
8、地表处理
最大的特色是它的新经典风格。东南华府城城秉承“宜居”的理念,以考究的品质,高端的配套。所以这里的景观建筑都稍偏西式风格。漫步其中,别有另类感觉。小区周围遍布着许多水域与河流,这种水景的设置大大改善了小区的生态环境,同时美化景观。但是相对来说,位于小区中央的休闲区域,水域河流只形成了点的特色。而一个完美的水景不应该仅仅点缀于小区之中,应该穿行于建筑之间,形成线的韵味,与环境建筑或者小区融为一体。另一个大的问题是建筑可以架空底下来保证每个户位的采光,那小区中央休息广场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
河滨主要景园透视图
夏季走在小湖畔觉得挺好,但是冬季这里的采光就是一个问题了。南面的大楼恰好将这里的阳光遮蔽了。至于小品,这里的点缀倒恰到好处,数量不多但是体现出了其特色而又与环境整体风格相符合。
主要街道景观鸟瞰图
主要街道鸟瞰图
9,停车场
长沙上海城的停车场由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两部分组成。由于随着居民的逐渐增多,车流量也随之增大,地上停车场就很好的解决了停车问题,但据一些居民的反应,停车位还是显得有些不足,通过图片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来有些汽车甚至占用公共绿地,公设场地等,道路两旁经常能看到小汽车的身影,小区将一些休息区域改建成了停车位,这样很大可能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这是小区的经济技术指标
10、小区物业管理情况调查以及居民态度
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和居民的反映,大多数居民对华府持肯定态度,发现东南华府通风日照很不错,绿化率高,环境优雅,交通便利,公建设施齐全,安保系统健全等等,但是还有些让居民不满意的地方,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停车位不足,有些停车位侵占了休息地方和健身场所,影响力居民的生活,尤其是老年人的生活。建筑架空的部分太少,有些居民不想在户外运动,想在架空平台运动,小区不能很好的满足这些居民的要求。现在有一些新住居民搞房间装潢,没有按照小区的正常作息时间进行,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有些居民放映希望小区做出协调措施。
我们对物业管理和小区整体环境满意度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对20个居民做了问卷调查得到的好评率
五、建议以及改进方案:
{1}一期和二期的对比:1,一期在道路系统设计上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人车没能分流,居民反映在居住区内散步经常怕被小汽车撞倒,而二期则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大提高居住区的安全性.{2}一期的出入口设置很不合理,主要人行入口掩藏在一些店铺的后面,很难被发现,对居民的进出很不方便,而二期解决了这一问题,出入口设置大方,合理.{3},一期房屋维修工作没有做好,很多建筑楼表都已经脱落却无人管理,这一点二期现在还无法看出来.{4},一期安保力度显然没有二期作的有力,在我们再二期调研时,十步之内就能看到一名保安,而一期却没有做的这么好,当然,这也许是新楼盘开始的惯例.,一二期内部景观都做得不错,人们愿意出来享受景色通风日照受到居民的一致赞同,这是值得肯定与学习的.{5},华府内部没有商店之内的便利店,这多少影响居民生活的便捷 {6},一二期一个共同的缺陷,停车位过少.{7},一期作为一个旧一点的小区,在人文气息上明显要高于二期
{8},高层与中高层住宅的一个通病,居民交往过少,在我们调查的20人中,与居民交往属于有时的都少得可怜,只有10%,90%为很少,显示公民娱乐聚会场所过少,居民很少有机会能认识,这属于现代社会的一个难题.
第五篇:居住区调研报告
居住区调研报告调研目的:
(一)调查我国解放以来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和问题。
(二)通过到实地的调查,提高理论知识。
(三)了解城市居住小区居民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气候、地形和现状等条件。
调研内容:
城市居民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我们通过张帆老师的城市规划设计课程的学习后,对怡馨花园居民小区规划情况进行了一次初步调研。下面我分别从怡馨花园小区的规划结构、道路交通、公建设施、绿化景观、住宅建筑组合等各方面来分析。规划结构
居住区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建好城市居民小区、优化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的重要内容。
怡馨花园小区处于秦虹路与光卡路南侧,大明路和秦虹路交叉口附近。小区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建筑质量优、物业管理好。设计师在设计时秉承建筑与自然融合、天人合一的理念采用了古典园林风格对小区进行了规划设计。功能带的分工还是比较明确,休闲场所不与居住场所、交通场所混杂。用高差、用小楼梯来分隔,于上述所说的隐私性的保护外还加有安全性的考虑道路交通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间,又是生活空间,居住区道路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道路交通方面怡馨花园小区逐步完善交通系统,进一步区分交通功能与游览功能、步行系统与车行系统、居民流线与游客流线。通过加强管理,减少穿越城区的交通。其中采取的措施分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A 采用由步行绿带与人行道构成的综合步行系统,整合旅游功能及居民休闲功能,使之适宜逗留、休闲和观景。
B小区交通贯通东西南北,交通四方八达。中心有公共绿地贯穿,羊肠小道穿梭其中,具有可达性。
C组织由公交汽车、出租车以及小汽车多人合乘等方式组成的多元化公交系统。交通流线的设计强调导向性、灵活性、趣味性。
D结合城市与景区设施的规划布局和交通组织的需要,按照有关规范和服务对象的性质与规模,合理配置社会停车场和公共站场。并通过合理的布局设计把它们作为景区环境风貌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小区选择在各栋住宅半地下室配置停车库,很少采用集中地下车库。小区内主要道路路幅宽6米,其它次要道路宽4米,入户道路2.5米,人行小径1.5米 按人车分流的原则,小区采用地面停车与地下停车相结合的方式。公建设施
居住区环境设施小品是居民室外活动比不可少的内容,它们对居住区环境和
满足居民的精神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怡馨花园小区在规划时要求街区的每一处小品、雕塑、路面铺设、驳岸形式
以及植物配置、种植方式等都需经过城市设计,使街区环境进一步园林化。
为了在街区建筑中体现古典传统文化的特色,研究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道路
景观,创造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道路空间景观,需设计一组具有传统意味的街道家具,包括路灯、座椅、公交车站、电话亭、广告牌、垃圾箱、栏杆、道路铺地等,并以多种方式、方法如观景亭设计、大门入口设计、建筑灯光设计等融入古典文化艺术。这样做既丰富了建筑空间,又提高了街区建筑的文化品位。怡馨花园公共设施配套完善。在小区中配套建设了诸如会所、运动场、老人活动中心、游泳池、儿童娱乐设施、停车场等基本设施。
4绿化景观
居住区绿地是被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绿地,是人们日常生活环境中的重要部分。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35%,其绿地使用率是其他类型绿地的5—10倍。
居住绿地是决定一个城市环境质量好坏的主要园林绿地类型。经济的蓬勃发
展,使得人们对居住区绿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居住区绿地面积广量大,且与居民
关系密切,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作用。怡馨花园小区植物配置能注重其层次的搭配,利用乔灌、地被的混合配置出
高、中、低、地被层四个层次,再进行空间的分割及联系,通过各个层次,使空间更具自然的节奏。乔木与灌木的比例合理,另外选用的植物种类丰富多彩,色块布置简洁明快,合理选择树种,注重小区的彩化与香化。现状面貌也能体现古典园林景色优美的传统风貌。
但是绿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小区绿化带建筑渣土垃圾较多,小区
土方未做微地形处理,局部地段土方回填不到位,土方缺失较多,施工粗糙,自然景观营造水平较低,整体绿化水平就感觉没那么好了。目前,区内园林绿化在有些方面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比如,有的地方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多数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为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绿地中还应结合小广场、椅子等,以满足人们活动、休息的需要。住宅建筑组合建筑是构成城市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最主要也是最
基本的内容。根据调查,怡馨花园小区的立面风格统一,整体造型简洁大方,色彩明亮,体现清新亮丽的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外墙颜色以红色为主,白色灰色为辅,与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并且基本上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怡馨花园小区本着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利用“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
围内同意规划居住区,使每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风格要体现本地文化特色。弱势群体需求也被考虑在内了。居民小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善,小区道路设有盲道,倾斜路面也使用了防滑建筑材料,居所有标识明确的路线或标志物。小区中设有老年公寓、老年人娱乐活动中心等服务配套设施,给老年人和残疾人生活带来很多乐趣。
其中的住宅以正面朝南为主,起居室、卧室及厨房均有自然采光,房内空气南北对流,起居室以居南为多,自然通风较好。但由于部分小区沿街位置建有门面房,影响了附近的住宅采光通风效果,并且部分门面房建成后经营饭店,造成油烟、噪音污染,降低了小区居民环境和生活质量。
后记
一个成功的小区建设需具备,总体规划合理化、建筑风格特色化、设计理捻人性化、配套设施多样化、小区建设生态化。怡馨花园小区基本符合上述特点。通过此次调研,我们了解对一个小区规划的大致脉络。明白了其优点,也思考了其缺点,为我们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素材。总的来说这次调研,我们觉得怡馨花园小区,总体规划合理化、建筑风格特色化、设计理捻人性化、配套设施多样化、小区建设生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