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安县中医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和处置预案
成安县中医院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和处置预案
为了及早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加强预警监控和及时处置,防止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制定本方案。
一、风险预警范围:
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的危险因素和不良事件。无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否投诉,均属预警监控范围。
二、风险预警原则 :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工作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找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各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达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示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医院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各科室、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应按照岗位职责和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四个不放过”,即:医疗过失的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科室(人)未吸取教训不放过,医疗安全隐患未消除不放过,未订出整改防范措施不放过,切实做好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和处置工作。
三、风险预警分级:
根据医疗服务工作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
(一)、一级风险预警信息:
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1、违反工作纪律:(1)上班或值班时间擅自离岗、脱岗,班前班中饮酒影响正常工作;
(2)为患者进行诊疗服务过程中,不遵守职业礼仪,聊天、打手机;
(3)违反职业道德和医疗保护原则,散布患者的隐私;(4)贬低或打击同行,给患方造成误会或不满;(5)诊疗工作中违反医疗保险有关规定;(6)违反医德规范,以医谋私,收受红包。
2、违反制度及违反诊疗技术规范和操作常规:(1)违反首诊负责制有关规定;
(2)危重患者来诊后,未在 3分钟内开始抢救;
(3)门急诊医师对3次就诊未能确诊的患者未安排会诊或请上级医师复诊;
(4)门诊、急诊或住院医师会诊时,未在规定时限内到达,或未诊查者只看病历进行“书面会诊”或“电话会诊”;
(5)门急医师不见病人即开具“住院通知单”;
(6)病房医师不查病人即开写医嘱;
(7)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不认真,记录、签名、审签不规范、不及时;
(8)住院患者病情恶化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指导;
(9)疑难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科间或院外会诊;
(10)对需要立即执行的医嘱,医师未通知护理人员从而导致执行延迟;
(11)对危重患者未进行床头交接班,或未按规定书写交班记录;
(12)临床医师发现传染病未按要求进行报告,出现迟报、漏报;(13)麻醉医师对手术患者术前未查房,或术后 24小时内未随访;
(14)手术科室对重大手术未按手术分级管理权限履行报批手续;
(15)手术医师在手术后未及时诊查患者,患者手术后 3日内无上级医师查房;
(16)错发、漏发药品,但未造成不良后果,尚未引起患者投诉;(17)因医方对择期手术准备不足,延误手术进行;未按医院要求上午8 时整时开展手术;
(18)供应或使用过期失效的灭菌器械或不合格材料,尚未造成良后果;
(19)护理环节未正确执行医嘱;
(20)错采标本,错贴标签,错用抗凝剂等导致不能正常检验;
(21)违反处方管理规定,药物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用法、配伍等方面出现错误,尚未造成不良后果;
(22)发生严重工伤、重大事故、传染病暴发流行等事件时,未及时上报;
(23)患者转科治疗过程中,转出科室未提前联系妥当或转入科室借故拒绝或拖延转入。
3、医疗保障缺陷 :
(1)抢救药品器材质量不合格,过期失效,供应、补充、更换不及时,账物不符;
(2)设备、器材出现故障,维修不及时影响正常使用;
(3)医技科室对仪器设备疏于维护,违规操作,导致结果失真;
(4)医技科室疏于查对,弄错标本、项目或检查部位;
(5)遗失检查检验标本;
(6)特殊标本、病理标本保存时间不符合上级规定;(7)检查检验结果出现可疑、矛盾资料或意外阳性结果时,未进行复核、主动报告或未通知临床科室及时重查;
(8)药剂科未能及时发现处方中用药不当、用法错误、配伍禁忌、违规超量等风险;
(9)调配中药处方时,对需要先煎、后下、冲服等特殊处理的药物未单包注明;
(10)调配中草药不使用计量器具;
(11)营养餐内有异物或质量、卫生达不到规定要求;
(12)划价收费错误,导致患方投诉;
(13)计算机网络疏于维修和管理,导致运行障碍,影响正常作。
4、医疗文书缺陷:
(1)门急诊医师未及时、规范书写门急诊病历;
(2)门急诊病历、住院病历中未记录药物过敏史,输血患者未记录输血史;
(3)未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日常病称记录及规定应当记录的其他资料;
(4)对转科转院患者,未书写转科、转院记录;
(5)对意外死亡病例,未及时报告医务科或总值班;
(6)大中型手术未按手术分级管理规定进行术前讨论并完成讨论记录;
(5)未认真履行知情同意手续,并及时、规范地签订知情同意书;
(6)诊疗资料记录不真实、不完善、不及时、不规范,造成安全隐患;
(7)出具各种虚假诊断证明,或超越专业权限出具医学证明;
(8)诊疗记录字迹潦草、签名不正规、越权签名或未进行审签;
(9)以刮、粘、涂等违规方式修改病历资料;
(10)诊疗科室、病案室对病历资料保管不当,造成丢失、损坏或被违规复制。
5、医疗不良事件:
(1)病人辨识事件:诊疗过程中的病人或身体部位错误(不包括手术病人或部位错误);
(2)治疗、检查或手术后异物留置体内;(3)手术事件:麻醉、手术过程中的不良事件;(4)呼吸机事件:呼吸机使用相关不良事件;
(5)药物事件:医嘱、处方、调剂、给药、药物不良反应等相关的不良事件;
(6)特殊药品管理事件:病人在院内自行服用或注射管制药品;(7)烧烫伤事件:治疗或手术后发生烧烫伤;(8)管路事件:管路滑脱、自拔事件;(9)院内感染相关事件:可疑特殊感染事件;
(10)检查、检验事件:遗失检查检验标本,标本保存时间不符合规定;检查、检验结果出现可疑,未进行复核或未通知临床科室及时重查;
(11)医疗处置事件: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引起的不良事件;(12)输血事件:医嘱开立、备血、传送及输血相关不良事件;
(13)处方事件:配方时未能及时发现用药不当、配伍禁忌、违规超量、用法错误;调配中草药不使用计量器具时,对需要先煎、后下、冲服等特殊处理的药物未单包注明;
(14)非预期事件:非预期重返ICU或延长住院;
(15)病人约束事件:不适当约束或执行合理约束导致的不良事件;
(16)针扎事件:包括针刺、锐器刺伤等;
(17)其它不良事件。
(二)二级风险预警信息:
1、因发生一级风险预警引起患方投诉;
2、一年内累计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风险预警;
3、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5000元。
(三)三级风险预警信息 :
1、一年内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二级风险预警;
2、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5000元;
3、出现医疗事件酿成医疗纠纷,虽未认定为医疗事故,但责任者过失严重,情节恶劣,严重损害了医院的声誉;
4、发生严重违反医德医风事件,被上级通报或新闻媒体曝光,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四、医疗技术风险预警信息来源:
(一)各级各类查房:医师三级查房、护理查房、临床药师查房、院长查房等;
(二)职能管理部门日常检查、监督、考核、评价、分析、反馈;
(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反映和积累;
(四)患方反映、投诉或举报;
(五)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检查提示或通报;
(六)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启示等。
五、风险预警管理:
(一)科室主任为预防、监控和处理医疗风险的第一责任人。
(二)科室质控小组全面负责医疗风险预防、风险评估、质量监控、风险处置、缺陷整改等工作,对医疗风险作定期总结,跟踪评价,结果向医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报告。
(三)医务科、质控办、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是医疗风险预警和处置管理的职能部门,接受科室医疗风险的预警和报告,并作出相应反应。
(四)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总体负责应对医疗风险预警和处置的管理工作。
(五)医院的急诊、手术科室、重症监护室等重点科室、新技术、新项目、重大手术和疑难、危重、医疗争议病例等是医疗风险重点监控对象。
六、风险预警处置程序:
(—)立案:
1、自查立案:医务处、护理部、门诊部、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剂科及其他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检查发现预警项目内容,均有权利和义务立案处理。
2、投诉立案
院办室、党办室、医务处、护理部、等职能部门接到投诉,经核实确系风险预警内容时,及时立案。
(二)处置程序:
1、属于自查立案的,应当限期整改并反馈。
2、属于投诉立案的,应在受理投诉并查实后,及时通知其限期整改。
3、被二、三级医疗技术风险预警警示的当事科室或当事人,接到通知后必须做出自查或说明,根据情节、后果、态度和整改结果做出处理。
(三)处罚 :
1、对于受到风险警示的部门和个人,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2、根据医院《医疗工作质量考评标准》和《医疗投诉(纠纷)处置办法》进行处罚。
3、在处罚时要区别责任,合理地确定责任者在综合原因中应负的责任比重。
附:各相关医疗风险与处置管理组织。
成安县中医院
附件:
各相关医疗风险管理组织:
(一)、相关职能部门
1、医务科: 科
长:刘炳健
成员
刘
鹏
李飞飞
赵志恒
2、质控办: 主
任
刘艳平组
员:刘炳建
张书霞
3、医院感染管理: 科
长:李成河
4、护理部: 主
任:张书霞 副主任:王丹红
主要职责:
负责监督检查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协调、组织医疗缺陷、事故的调查处理。
(二)、临床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
1、外科医疗质控小组 组
长:李玉平副组长:张
云
组
员:程海玲
赵利涛
2、妇产科医疗质控小组 组
长:王韶玲 副组长:靳
东 组
员:王艳花
刘金芳 主要职责:
负责本科医疗风险管理,负责处理医险缺陷、事故。调查记录缺陷情况,讨论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三)、其他临床质控小组
1、内科(心血管病)科医疗质控小组 组
长:冯志芳 副组长:王丹红 组
员:纪文勇
赵相平
2、脑病科医疗质控小组 组
长:杨保芳 副组长:杨美芳 组
员:刘建林
乔建新
3、急诊科医疗质控小组 组
长:郝连伟 副组长:苗丽霞 组
员:陈双印
任建光
3、麻醉科(手术室)医疗质控小组 组
长:刘静波 副组长:李丽敏 组
员:李占峰
赵炳南
主要职责:
负责协助重大医疗缺陷的救治;负责本科室医疗风险的处置工作。
第二篇:4.3.3.1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和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与损害处置预案
为了及早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加强预警监控和及时处置,防止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制定本方案。
一、风险处置范围
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的危险因素和不良事件。无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否投诉,均属风险处置范围。
二、风险处置预警原则
1、医疗技术风险处置工作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找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各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达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示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
2、医院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各科室、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应按照岗位职责和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四个不放过”,①医疗过失的原因不查清不放过;②责任科室(人)未吸取教训不放过;③医疗安全隐患未消除不放过,未订出整改防范措施不放过,④切实做好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和处置工作。
三、风险处置与损害分级
根据医疗服务工作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技术风险损害分为三级。
(一)一级风险信息
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1、违反工作纪律(1)上班或值班时间擅自离岗、脱岗,班前班中饮酒影响正常工作;(2)为患者进行诊疗服务过程中,不遵守职业礼仪,聊天、打手机;(3)违反职业道德和医疗保护原则,散布患者的隐私;(4)贬低或打击同行,给患方造成误会或不满;(5)诊疗工作中违反医疗保险有关规定;(6)违反医德规范,以医谋私,收受红包。
2、违反制度规范
(1)违反核心医疗工作制度;(2)违反诊疗技术规范和操作常规。
3、医疗保障缺陷
(1)抢救药品、器材质量不合格,过期失效,供应、补充、更换不及时,账物不符;
(2)对仪器设备疏于维护,违规操作,导致结果失真;(3)设备、器材出现故障,维修不及时影响正常使用;(4)内固定断裂、松动;
(5)计算机网络疏于维修和管理,导致运行障碍,影响正常工作;(6)营养餐不当,质量或卫生达不到规定要求。
4、医疗文书缺陷
(1)未在规定时限内规范书写和完成病历;(2)病历中未记录药物过敏史和输血史;(3)未按规定时限及时完成会诊记录;(4)未按规定时限完成病例讨论记录;
(5)未认真履行知情同意手续,并及时、规范地签订知情同意书;(6)诊疗资料记录不真实、不完善、不及时、不规范,造成安全隐患;(7)出具各种虚假诊断证明,或超越专业权限出具医学证明;(8)诊疗记录字迹潦草、签名不正规、越权签名或未进行审签;(9)以刮、粘、涂等违规方式修改病历资料;
(10)诊疗科室、病案室对病历资料保管不当,造成丢失、损坏或被违规复制。
5、医疗不良事件
(1)病人辨识事件:诊疗过程中的病人或身体部位错误(不包括手术病人或部位错误);
(2)治疗、检查或手术后异物留置体内;(3)手术事件:麻醉、手术过程中的不良事件;(4)呼吸机事件:呼吸机使用相关不良事件;
(5)药物事件:医嘱、处方、调剂、给药、药物不良反应等相关的不良事件;
(6)特殊药品管理事件:病人在院内自行服用或注射管制药品;(7)烧烫伤事件:治疗或手术后发生烧烫伤;(8)管路事件:管路滑脱、自拔事件;(9)院内感染相关事件:可疑特殊感染事件;
(10)检查、检验事件:遗失检查检验标本,标本保存时间不符合规定;检查、检验结果出现可疑,未进行复核或未通知临床科室及时重查;
(11)医疗处置事件: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引起的不良事件;(12)输血事件:医嘱开立、备血、传送及输血相关不良事件;(13)处方事件:配方时未能及时发现用药不当、配伍禁忌、违规超量、用法错误;调配中草药不使用计量器具时,对需要先煎、后下、冲服等特殊处理的药物未单包注明;
(14)非预期事件:非预期重返ICU或延长住院;
(15)病人约束事件:不适当约束或执行合理约束导致的不良事件;(16)针扎事件:包括针刺、锐器刺伤等;(17)其它不良事件。
(二)二级风险信息
1、因发生一级风险引起患方投诉;
2、一年内累计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风险预警;
3、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5000元。
(三)三级风险信息
1、一年内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二级风险;
2、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5000元;
3、出现医疗事件酿成医疗纠纷,虽未认定为医疗事故,但责任者过失严重,情节恶劣,严重损害了医院的声誉;
4、发生严重违反医德医风事件,被上级通报或新闻媒体曝光,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四、风险信息来源
(一)各级各类查房:医师三级查房、护理查房、临床药师查房、院长查房等;
(二)职能管理部门日常检查、监督、考核、评价、分析、反馈;
(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反映和积累;
(四)患方反映、投诉或举报;
(五)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检查提示或通报;
(六)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启示等。
五、风险处置管理
(一)科室主任为预防、监控和处理医疗风险的第一责任人。
(二)科室质控小组全面负责医疗风险预防、风险评估、质量监控、风险处置、缺陷整改等工作,对医疗风险作定期总结,跟踪评价,结果向医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报告。
(三)医务处、质量管理处、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处是医疗风险处置管理的职能部门,接受科室医疗风险信息报告,并作出相应反应。
(四)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总体负责应对医疗风险处置的管理工作。
(五)医院的急诊、手术科室、重症监护室等重点科室、新技术、新项目、重大手术和疑难、危重、医疗争议病例等是医疗风险重点监控对象。
六、风险处置程序
(—)立案
1、自查立案 医务处、护理部、门诊部、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剂科及其他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检查发现风险项目内容,均有权利和义务立案处理。
2、投诉立案 院办、监察室、医务处、护理部、投诉科等职能部门接到投诉,经核实确系风险预警内容时,及时立案。
(二)处置程序
1、属于自查立案的,应当限期整改并反馈。
2、属于投诉立案的,应在受理投诉并查实后,及时通知其限期整改。
3、被二、三级医疗技术风险的当事科室或当事人,接到通知后必须做出自查或说明,根据情节、后果、态度和整改结果做出处理。
(三)处罚
1、对于受到风险警示的部门和个人,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2、根据医院《医疗工作质量考评标准》和《医疗投诉(纠纷)处置办法》进行处罚。
3、在处罚时要区别责任,合理地确定责任者在综合原因中应负的责任比重。
王浩屯镇中心卫生院 2017.12.14
第三篇:医疗风险预警处置程序
医疗风险预警处置程序
(—)立案、医务科、护理部、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剂科及其他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检查发现预警项目内容,均有权利和义务进行登记、调查。、院办、党办、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管理部门接到投诉,经核实确系风险预警内容时,应在 24小时内进行登记、调查。
(二)处理程序、属于院内人员发现的,由职能科室根据相应规定,责成责任科室及个人限期整改并反馈。、属于患者投诉的,应根据相关投诉纠纷处理程序处理。、被二、三级医疗风险预警警示的当事科室或当事人,接到通知后至迟在 48小时内必须主动作出检讨或说明,根据情节、后果、态度和整改结果,10日内作出处理。、经依法鉴定认定为医疗事故的医疗事件,按照处理医疗事故的相关规定处理。
(三)处罚、根据警示等级、情节轻重与后果,参照态度和一贯表现,确定处罚额度。、做出处罚决定时,要区别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合理地确定责任者在综合原因中应负的责任比重。、对于受到风险警示的部门和个人,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对于及时发现风险、努力补救、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的工作人员,应当给予一定的奖励。
医疗风险发生后监控和管理流程
1、首先确认发生的事实;
2、重点发现体制上、流程上、制度上的缺陷或漏洞;
3、投入人、财、物力解决问题以及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
4、修订完善医疗缺陷防范管理条例并坚持落实规范和标准;
5、制定质量检查标准项目并选项检查。
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是设计管理程序、监测管理过程、收集分析资料、持续质量改进。
第四篇: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
医疗风险系指使患方或医方遭受伤害的可能性,是一种可以有效防范,将其降低到最小程度,但绝对不能消除的。“预则立,不预则废”就需要医院管理部门从管理体制、医疗流程、规章制度等查寻缺陷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目前我院各项业务发展形势较好,结合开展的各项新技术、新项目及引进的高新设备、医疗质量管理、医务人员的技术、责任感等诸多方面因素,特制定本预警机制。
一、建立预警机制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质量及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和医学本身的许多未知性,就造成了医疗诊治效果的不确定,医疗意外的不可预见性,使的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目的就是降低医疗风险,防范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减少给患者及其亲属带来的伤害,减轻医院负担。
二、医疗风险存在方面:
1、医疗管理方面: 各项医疗技术操作无统一的规范或规范不标准; 医疗活动过程或有关核心制度中存在有缺陷;
医疗诊疗技术流程的伪科学性或者过于复杂,都容易造成失误; 医疗质量管理运行中全程管理、环节管理及终末管理有制度难执行,缺乏监督机制及反馈机制。
2、医务人员个人因素: 缺乏医疗风险意识;
医疗技术水平有限;
责任心不强或不遵守规章制度;
3、设备因素:
抢救设备的完好,能否正常运转;
检验科各项实验设备的完好,给临床医生以重要参考标准。
三、医疗风险预警程序:
医疗风险预警的实施进程可以归纳为风险识别、风险估测和风险评价三个大的阶段。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全面地分析以掌握其性质和特征,便于确定哪些风险应予以考虑,同时分析引发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和所产生后果的严重性,这个阶段是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工作;风险估测是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资料的研究,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工具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这个阶段工作是对风险分析的定量化,使整个风险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风险评价是根据专家判断的安全指标,来确定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和处理的程度。
四、针对我院医疗风险的对策:
1、成立专职专家的督导组,由院内专家委员会成员担任。制定院内各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考核标准及核心制度,参与院内的医疗质量及目标管理检查,工作形式以现场检查,评分计入月度考核。
2、设立医疗风险预警管理人员,针对已经出现的医疗事件,进行 调查,设计管理程序,监测管理过程、收集信息资料、改进医疗质量,杜绝此类医疗事件的再次发生。对可能发生医疗风险的各项制度,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并给予完善。
3、医疗管理部门要关注管理体制、医疗流程、操作规范、质量评价等方面内容。查看管理制度等方面有无缺陷,流程是否复杂易致操作失误,统一医护操作标准,使医疗操作科学化、合理化。对环节和全程管理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加强医疗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具体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改进系统及制度的缺陷,不强调个人处罚,从根本上降低医疗风险。
4、严格外科手术准入制度,由麻醉科人员协同成立科内管理和准入审定小组,并制定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严格专业准入制度,提高专科救治水平,严禁跨科别收治病人,因短期经济利益延误病人治疗时机。严格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安全评估制度。严格执行入院告知制度。
5、加强全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全员技术操作水平,培养医疗风险意识,培训医患沟通技巧、技术操作常规、各种法律法规、医学新进展等各种知识,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
6、严格按照执行制度,按照制度办事,认真落实各项规范和制度。加大由于责任心不强或不按制度办事所引起纠纷的处罚力度。
7、保障各种医疗器械的正常运行,给予维护和保养。减少因机器原因导致的医疗纠纷。
五、目标: 通过建立医疗风险预警机制,使医疗质量控制能够达到四个目标:(1)安全:避免在诊疗过程中带来的医源性损害;避免诊疗不及时而贻误最佳诊疗时机;避免在就医过程中发生的非医疗性损伤;
(2)实用:提供的服务必须有明确的科学理论依据,不能为医院或个人利益在治疗、检查、用药、护理过程中随意增减项目,使服务所需费用合理;
(3)及时:尽量减少患者在候诊、取药、缴费、检查等过程的时间,尽量缩短术前等候时间和住院日,提供便捷服务。
(4)平等:以病人为中心,尊重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的选择、需要、价值,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提供同样服务。营造一个友善、谅解、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各项措施和制度的制定,最终是为了提高医院医疗风险防范,做到“未病先防”。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树立全员风险意识,强化全员参与意识,为医院业务正常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为使一旦发生的医疗技术损害得到迅速、有序、妥善的处理,最
大限度降低损害程度,保护患者生命健康,减轻医患双方损失,防止
严重后果发生,制定本预案。
一、立即消除致害因素。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首先发现者应当立即设法终止致害因素;当致害因素的识别和判定有困难时,应当立即呼叫上级医护人员指导处理,不可迟疑拖延。
二、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千方百计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降低技术损害后果,保护患者生命健康。
三、尽快报告有关领导。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都必须立即如实报告。首先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情节严重者应当同时报告医务科、主管院领导或者总值班,重大技术损害必须同时报告院长,任何人不得隐瞒或瞒报。
四、组织会诊协同抢救。损害较轻、不致造成严重后果者,当事科室要酌情组织科内会诊,妥善处理(由科主任现场高年资医师主持);对于情节严重的技术损害,应当根据需要邀请院内相关专科会诊,共同抢救(科主任主持)。
五、迅速收集并妥善保管有关原始证据,包括实物、标本、手术切除组织器官、剩余药品、材料、试剂、摄像和录音资料、各种原始记录等。
六、妥善沟通,稳定患方情绪,争取患方配合,防止干扰抢救和发生冲突。
七、如患者已经死亡,必要时应在规定时限内向其亲属正式提出并送达书面尸检建议,并力争得到患方书面答复。
八、全面检查、总结教训,找出技术损害发生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修订制度及时完善相关记录。
九、如属医疗过失,应当区分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对责任者做出合理处理。
十、相机做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应诉准备。
十一、因技术损害构成医疗事故者,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程序进行处理。患方以不正当手段过度维权、聚众滋事、扰乱医疗秩序时,在耐心劝导和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报警的同时,组织力量维护医疗秩序,保护医院设施。
十二、当发现技术损害与技术或药品器材本身缺陷有关,或同类损害重复出现或反复出现时,暂停使用该项技术或有关药品器材,并对其认真地进行研讨和重新评估,必要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第五篇:《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与损害处置预案》
医疗技术风险处置与损害处置预案
为使一旦发生的医疗技术损害得到迅速、有序、妥善的处理,最大限度降低损害程度,保护患者生命健康,减轻医患双方损失,防止严重后果发生,制定本预案。
1.立即消除致害因素
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首先发现者应当立即设法终止致害因素;当致害因素的识别和判定有困难时,应当立即呼叫上级医护人员指导处理,不可迟疑拖延。
2.迅速采取补救措施
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千方百计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降低技术损害程度,保护患者生命健康。
3.尽快报告有关领导
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都必须立即如实报告。首先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情节严重者应当同时报告医务处、主管院领导或者总值班,重大技术损害必须同时报告院长,任何人不得隐瞒或瞒报。
4.组织会诊协同抢救
患者损害较轻、不致造成严重后果时,立即暂停原医疗技术操作,当事科室要酌情组织科内会诊,妥善处理(由科主任或首席医师或现场高年资医师主持)并根据当事具体情况采取适宜应急补救措施。
(1)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技师或业务院长及院医疗技术主管部门,同时做好患者的保护性医疗措施,防止再次或继续发生医疗技术损害。
(2)科室负责人或院医疗技术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再15分钟内组织相关技术专家会诊讨论,研究进一步的补救处理对策和是否继续进行原医疗技术操作。医院和科室选派技术骨干根据补救对策及时处理患者,操作中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其他并发症。操作后,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病情,防止发生其他意外情况。及时按规定整理材料,保留标本报业务院长和院医疗技术主管部门。
(3)患者有生命危险时,医疗技术操作立即以抢救患者生命为主。在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和院医疗技术主管部门及业务院长。科室上级医师、技师或院医疗技术主管部门及业务院长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在事发地点组织相关技术专家抢救患者生命,同时讨论和采取补救处理对策;必要时由医务处邀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指导(医务处或主管院长主持)。
(4)待患者生命危险解除后,在进一步会诊讨论、研究详细补救处理对策。补救对策应防止发生患者的进一步损害,尽量减少损害和避免发生其他损害后果。技术操作完毕后,必须派专人严密监护患者病情,防止发生其他意外情况。及时按规定整理材料、保留标本报业务院长及院医疗技术主管部门。
5.迅速收集并妥善保管有关原始证据,包括实物、标本、手术切除组织器官、剩余药品、材料、试剂、摄像和录音资料、各种原始记录等。
6.妥善沟通,稳定患方情绪,争取患方配合,防止干扰抢救和发生冲突。
7.如患者已经死亡,必要时应在规定时限内向其亲属正式提出并送达书面尸检建议,并力争得到患方书面答复。
8.全面检查、总结教训,找出技术损害发生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修订制度及时完善相关记录。
9.如属医疗过失,应当区分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对责任者做出合理处理。
10.随时做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应诉准备。
11.因技术损害构成医疗事故者,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程序进行处理。患方以不正当手段过度维权、聚众滋事、扰乱医疗秩序时,在耐心劝导和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报警的同时,组织力量维护医疗秩序,保护医院设施。
12.当发现技术损害与技术或药品器材本身缺陷有关、或同类损害重复出现或反复出现时,暂停使用该项技术或有关药品器材,并对其认真地进行研讨和重新评估,必要时报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