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的研究
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的研究
施武聪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保证广大农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和村级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村级集体经济能否发展壮大,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是否顺利推进的关键。但是在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和矛盾,如收入与支出不平衡、债务化解困难、人才缺乏等。现从本镇实际出发简单探讨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的问题、对策及几点建议。
一、当前集体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一)经济实力不强,部分经营能力弱。根据2014年数据,首先本镇17个村当年总收入2760万元,村集体经济总体不强,当年总收入300-400万元的村2个,200-300万元以上的村2个,100-200万元以上的村10个,100万元以下的村3个。其次从村级经营收入来看,2014年村级经营总收入961万元,村级集体经营能力较弱,当年经营收入在300-400万元的1个,100-200万元的1个,30-50万元的村9个,20万元以下的村3个,其中2个村当年经营收入更是在5万元以下。
(二)村级集体支出项目多,收支不平衡。因目前村集体 经济仍承担着大量环境卫生、五水共治、村级道路修理施工等项目支出,同时还有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及部分社会事业支出,部分村在村落文化宫等基础建设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2014年本镇大部分村出现亏损,其中亏损额在200万左右的村1个,亏 损额在50万左右的有3个村,当年仅6个村当年有结余。
(三)债务余额大、化解困难。2014年新浦镇各村级集体各类债务合计达到6100万元,其中借款就有3800万元左右。在本镇11个村存在借款,其中代款在2000万以上的村有1个,借款300-400万元的本3个,借款50-100万的4个,30万元的3个。因部分村借款主要用于道路建设及村落文化宫等基础建设,还款资金筹集困难,利息和还款的压力及风险较大。
(四)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队伍素质不高。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队伍素质不高,缺少专业的经济管理队伍,绝大多数农村集体经济科技人才严重缺乏。由于农村集体经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受传统观念及现实社会问题的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很难吸引人才。绝大多数有管理才能和科技知识的人才不愿离开大城市到农村施展才能,人才引进成为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一大难题。
(五)村级集体制度执行力不强,经济管理不规范。近年来,上级虽然对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定的大量的规章制度,如一事一议资金管理制度、村级财政管理制度、招投标制度,并在实际执行中严格监督管理,但各村在制度执行时力度仍有不足。如在工程施工方面部分村未按规范程序进行招投标、部分重大事务不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审议等。
二、发展集体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一)必须要选好配强村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关键在管理,而管理的关键在人,必须着力抓好村级干部队建设,不 断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的能力,使村级班子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一是创新选人用人方式,除原有公开海选和机关下派的方式外,可以尝试向通过社会公开招聘经营管理人才、选派大学生到村里任职等多形式、多渠道选配村干部。二是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制观念以及能够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三是制定完善村干部监督激励办法,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和绩效作为考核的硬指标,激励村干部把精力聚集到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上。
(二)加强村级民主监督力度。随着各行政村完成股份制改革,民主监督成为推动乡村治理机制不断完善和促进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手段。一是要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坚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农民群众依法依章行使民主监督权利,坚持村民的主体地位,实现村民自我管理。二是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或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对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对村级发生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和落实情况、村务公开情况、村规民约执行情况、村民委员会成员履职任职及廉洁自律情况等进行监督。
(三)加强和完善外部监督。一是结合村民民主民主监督制度,加强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逐步建立起责权明晰、的民主监督机制,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二是转变审计监督方式,将原先镇审计所和农经 站对村财务进行内审监督,转向由村民委员会委托第三方专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将传统的财务审计转向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让审计监督更加专业和公证,使审计监督更能体显村班子对集体经济管理的能力和运作的高效。
(四)深化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一是全面盘存村集体经济存量资产,对集体资产进行确权,明晰产权关系,将村集体资产股权全面量化,增强村民的股东意识。二是优化集体资产股份分配方式,合理界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保股权设置和收益分配的公证公平。三是资金筹集多样化,尝试运用发行股份的方式向村民筹集基本建设和经济发展资金,改变过去只能依赖上级补助和银行信贷等传统的资金筹集方式。四是逐步推行公司化运作,成立村级资产管理公司,注入集体资产,聘请专业的经济管理团队开展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发展状大村集村经济。
(五)化解村级债务,保障集体经济发展。一是建立村级债务管理办法,明确村级举债的范围、用途、审批方式等,确保村级债务能被有效管控,防止发生债务风险。二是加强村级债务风险管理,对债务余额、债务率、当年还债率及债务风险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同村集体绩效考核、村干部报酬相结合。三是加大对村集体基本建设及社会事业发展资金的补助力度,保证村集体有一定量的资金用于各项建设和发展。
(六)加强村集体考核制度建设。一是完善“三资管理”、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及工程建设管理等制度,加强制度执行力度。二是建立和完善监督检查制度,通过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村集体的运作效率、制度的执行、民主监督进行监督检查,防止执行落空,使制度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三是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明确集体经济考核细则,根据体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完善考核内容,如经营管理经济效益考核、债务风险考核等,通过绩效考核,促进村集体经济更好的发展。四是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将考核结果与村干部任用和报酬相结合,通过考核制度督促村班子在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中的发展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以确保集体经济更好更稳定的发展,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篇: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
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团委内容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然要求和基本准则。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却发现当前大学生在学习学术、社会活动、人际交往、经济生活、就业求职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诚信缺失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诚信社会管理体系。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教育 长效机制
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诚信作为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维系现代经济社会正常有效运转、良性健康发展的基础。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本课题以我国部分大学的诚信教育实践为基础,以中外诚信教育的案例为依据,设计调查问卷,在东部、中部、西部各选择12所大学进行实证调查,借助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座谈、专家访谈进行剖析,得出基本结论,从理论层面上推论出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长效机制的有效模式。
一、存在的问题及表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诚信,以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然而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失信状况却令人触目惊心。在被人们称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里,也出现了诚信危机。
(一)学习学术中存在着诚信缺失调查显示,学生在学习学术领域中的不诚信问题令人担忧。当问及“你身边的广大学生是我国道德素质相对较高的人群,你认为他们(包括你自己)的整体诚信和信用健康状况如何”时,49%的同学认为“一般”,18%的同学认为“令人担忧”,再加上14%的同学认为“因对象而异”,可以看出,81%的同学亲身感到自己周围的人群诚信素质不高。还有一题针对当代大学生作弊的调查显示,有近46%的学生认为,抄袭作业、杜撰论文、考试作弊是校园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更有甚者,许多学生竟然在考试时会雇用“枪手”上场。考试作弊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从原来的偷看书本、传递纸条、交头接耳等“落后”手段已经发展到使用传呼机、手机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以至出现了有的高校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公正、公平的考试原则”、“将出现作弊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竟然动用300名保安来作为监考官。作为学生,首要的任务理应是学习,没有扎实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知识,很难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有所作为。但是,许多学生却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把大学作为一个轻松、潇洒的乐土,把学习和学业置之脑后。平时不用功,考试忙得团团转,考试作弊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简直是司空见惯。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对于学术声誉的社会评价比较看重,于是纷纷出台一些措施鼓励甚至督促学生进行学术研究。但出人意料的是,学生们不是在考虑如何练好内功,却在如何投机取巧上动起了脑筋。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导师都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抄袭深感头疼,很多学生撰写论文经常是大段大段地原文照抄别人的文章,甚至整篇摘抄者也不鲜见。近年来,网络的便捷及资源的易得性,使得抄袭、复制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于是,大学校园里的抄袭风更甚:论文作业,从网上下载之后来个简易拼凑即可,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在短短的几小时内即可搞定;更有甚者,连许多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也是通过这些手段完成的。
(二)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存在着诚信缺失高校校园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吸引了众多学子的参与,但是,调查显示:这里面也存在着许多诚信缺失的现象。诸如在班干部、党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的竞选过程中,请客送礼拉选票、游说老师获得信任和支持等一系列不该有的现象在高校中却很普遍。这样,本来深受大学生欢迎和喜爱的社团活动,由于这些与公平、公正原则完全相悖的诚信缺失,极大地挫伤了同学们的积极性,甚至许多同学因此而对于学校正当的社团活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冷漠乃至抵制,影响了学校各项学生活动的正常开展。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给人的印象应该是有朝气、有礼貌,体现着较高的素质和良好的个人修养。但是,与此不和谐的现象有:一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经常表现出的却是冷漠、高傲、盛气凌人,迟到、早退习以为常,承诺的事情,经常是不能兑现,不了了之。此外,在就餐、购物、乘车时的任意“夹塞”,在图书馆、教室、餐厅和公共汽车上的抢占座位,在校园里和公共场所随手丢弃垃圾、肆意损坏公物等各种不良现象,在许多同学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并不鲜见。
(三)经济生活中存在着诚信缺失大学生在经济生活的诚信缺失现象,充分表现在助学贷款上。为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1999年国家开始推行助学贷款制度,由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给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但是此项活动却遭遇了“信用的瓶颈”。调查显示:在实践中,一些家庭并不贫困的大学生看到助学贷款手续简单,政策优惠,伪造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将贷款用于父母炒卖股票和经营活动。在还款这一环节中所体现出的失信问题更是让提供贷款的银行大呼艰难,一些受惠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按时缴还助学贷款利息及本金,还有一些受惠的大学生恶意逃款意向非常明显,向贷款银行提供虚假的工作单位和通讯地址,或者干脆不向学校和贷款银行提供工作单位、通信地址等。尽管在问卷中有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拖欠国家贷款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但据来自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的消息,目前北京工行其他个人消费贷款群体中不还钱的比例远远低于千分之一,而大学毕业生的欠款率高达百分之十。大学生诚信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正常运转,助学贷款实行几年来,由于违约率高,银行不愿意承担风险等原因,2003年一些高校被停发助学贷款,使得许多贫困大学生因此而失去了宝贵的机会。此外,大学生在经济生活的诚信缺失现象,还表现在拖欠学费、借钱不还、信用卡恶意透支等方面,与大学生整体形象极不相称。
(四)就业求职过程中存在着诚信缺失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种表现是制作简历和面试过程中弄虚作假。调查显示,有41.89%的人认为,“编造个人简历是校园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而当问及对“社会上不断出现大学生履历‘注水’以及‘一个班级竟然有十个班长和四个学生会主席’之类的大学生诚信缺失事件”的评价时,在50份抽样中,居然32%的同学这样回答:“社会竞争压力大,大学生为不得不‘注水’”、“很正常,可能是班委的班长轮换制,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少见多怪”等等。调查显示,在求职过程中,诚信缺失的另一突出表现是:违约。一些学生在面试的过程中信誓旦旦,一旦拿到了录用书却满口托词,左挑右拣,签约不久又毁约或签约之后不去报到的现象并不少见。据介绍,某班级26名学生,毕业不到半年,竟然有17人已经更换工作,还有4人准备“随时另寻婆家”,3人选择了回校考研。类似的现象使一些用人单位对于应届大学生的诚信认可度大幅下降,一些企业宁愿“挖人”也不肯招募应届大学生。
二、原因分析
(一)外来文化、网络文化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由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和冲击、不良网络文化和不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受到极大的冲击,成为了影响大学生诚信观的最重要因素。此次调查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问题,发现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社会环境是造成大学生道德素质下降、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问到“你认为目前造成大学生不诚信的原因是什么”时,共有48%的同学选择“身边不良风气影响”和“网络、电视主流媒体影响”两项;同时,在另一个问题中,有49.94%同学把“社会上存在的错误价值观的引导和影响”选项作为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首因。
(二)社会竞争压力日趋加大社会竞争压力日趋加大,是导致大学生不诚信的另一主要原因。此次调研显示,在回答“你认为目前造成大学生不诚信的原因是什么”时,45.75%的同学选择了“竞争激烈,压力过大,环境所迫”。许多大学生为了使自己更加具有竞争力,不择手段获取高分数,作弊应对各种等级、证书考试,在就业面试时夸大自己的能力。这些现象的出现,暴露了社会的竞争压力是一个催化剂,但更主要的是大学生诚信意识缺乏。
(三)高校道德教育的滞后高校德育对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美丑观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座谈时很多学生对高校的道德教育反应强烈,普遍认为:目前高校德育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内容落后,方式、方法呆板,道德教育者的投入不够等等。有学生就指出,我国的道德教育关注更多的是高尚的品质、崇高的理想,至于包含时代特点的具体的道德素质像诚信意识、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等等,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中却得不到充分的反映,使得大学生觉得德育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缺乏新意和吸引力。因此,尽管高校“两课”的课时不少,“两课教师”也煞费苦心,但难以在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引起强烈的震撼和共鸣。此外,大学的德育应由任课教师和专职政治辅导员来承担。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教书育人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大部分教师只管上课,不管育人,有的把德育视作一种差事,应付了事,缺乏应有的热情和激情,德育效果可想而知。即使是在专职德育教师队伍里,由于德育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些德育教师也竭力想着如何转换岗位,造成德育工作领域高素质人才的严重不足、时间精力投入不够等。具体到诚信教育,调查显示:85.39%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对学生提到诚信话题的机会较少、很少或从来没有过;73.58%的学生认为专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诚信的关注较少、很少、从来没有过。
(四)社会信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专家认为,道德对人的约束是内在的、柔性的,而法律是外在的、刚性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一个人道德的践行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才能实现。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全国性的信用管理体系,社会信用管理制度体系还相当落后,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对于个人的诚信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惩戒机制。对于自律性强、社会信誉度高的个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和鼓励;而对于那些不讲诚信,实施欺诈的个人,却不能够给予严厉的惩罚。这样使得不诚信者有利可图,社会上的失信现象得以盛行。同样,在高校里,自律性强、诚实守信的学生,往往得不到积极的鼓励和回馈;而对那些不讲诚信,善于投机取巧的学生,却没有给予应有的纪律处分和道德谴责。使得社会和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三、关于建立长效机制的思考诚信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某种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存在的最终反映,不论在个体身上,还是在社会之中,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应该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切实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一)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亚里士多德说过:德行是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是环境熏陶的结果。校园这一小环境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和提升道德水平的重要场所,不仅要从道德认知上教给学生诚信,而且还要帮助他们用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因此要主动创设、培育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首先,可以依托讲座、讨论、辩论赛等各种活动为载体,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改变学生的信用价值,使其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从而共同宣扬诚信行为,谴责失信行为。其次,诚信教育必须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要从新生进校起,就开始为他们普及日常生活中的诚信教育,增强他们辨别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再次,对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同时开设就业指导课,进行心理调试,缓冲竞争压力;对即将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求职培训、求职技巧的训练,并增强诚信观教育。
(二)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离不开社会舆论在道德建设中的引导、评价、监督作用。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对于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的重塑、从而优化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政府作为制度规定的制定者,对于优化社会舆论环境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切实按照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伟大方略,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舆论氛围;要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强“知诚守信”的宣传教育,营造守信者光荣并受尊敬,失信者可耻并受惩罚的良好舆论环境;要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倡导言行一致、有信无欺的道德情操,把诚信理念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各类教育活动中,形成宣传诚信、遵守诚信的氛围。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保证。当前,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度,要采取切实措施改善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更新道德教育理念。要加强诚信的中西伦理理论研究,重塑富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道德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效果,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真正能够让大学生从心底产生强烈的震撼,能够在内心深处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观念上的共鸣,从而不断强化其诚信意识,促进大学生诚信观念和诚信行为的养成。其次,要加大诚信教育力度,丰富诚信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此次调研,同学们反映出改进德育教育方法的强烈愿望:“减少说教等空洞的教育,那样只会让人昏昏欲睡。可结合实例讲解,组织调查与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个性与道德的关系,与社会现实的联系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些想法可以作为我们改进教育方式方法的一个重要方向。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各种有效载体,不断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使得诚信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意识和主动追求。再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保证师资数量。要把政治强、业务精、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的教师选聘到教育工作者队伍中来,保证教育工作者具有良好的师德面貌和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全情投入。俗语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德育教师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带动学生树立起诚信的形象
(四)建立、健全诚信社会管理体系健全的法制体系既是诚信规范的前提和基础,又为诚信规范的确立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因此,在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应该将“法制”与“德治”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诚信社会管理体系。首先,尽快信用立法,构建诚信管理体系,对诚信教育从法律上给予支持。从实践角度看,建议从两方面推进我国信用立法工作:一是应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失信情况,在已有的部门法中,对失信行为的惩处作出严格的规定;二是抓紧研究、率先出台与信用行业直接相关的基本法,对信用行业的管理定下基本的制度框架,以促进信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其次,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学校有必要建立校内信用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特点,确立相应的评估标准。同时在校内建立权威的诚信评价机构,对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开展信用评价,并使评价结果定期和学生见面。信用评价的结果应该记入到学生思想道德评价中,作为学生档案的组成内容。对诚信建设而言,教育是前提,制度是根本,监督是关键。因此,学校还应建立校内信用监督体制,对信用教育的开展和落实,对信用评价的公开、公正、民主程度,予以一定的监督。校内信用监督的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育者、管理者,以保证诚信教育的顺利开展。第三,构建大学生信用机制,从制度上落实讲信用。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制定讲诚信的规章制度。在大学生学生手册及日常行为规范中,对诸如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简历灌水等诚信缺失行为,应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惩处。建议从大一新生进校起,就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结合大学生的素质拓展项目,对其诚信品行作出定量记载和定性评价。同时,要将大学生的诚信情况,作为评比奖助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推优入党等的重要标准。
(邢连清、彭大银、莫鹏)
领导点评该调研报告对大学生诚信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揭示了当前大学生在学习学术、社会活动、人际交往、经济生活、就业求职等方面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并深刻剖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报告的现实针对性强,对当前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今年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年,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上海交通大学非常重视学生诚信培养,学校通过实施“诚信工程”,构建起学生诚信系统,以诚信数据库为载体,整合信用资源,建立学生个人信用信息库和奖优罚劣的信用机制;各院系还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弘扬诚信、鼓励诚信、塑造诚信,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取得了良好效果。
——上海交通大学学指委副秘书长、团委书记 刘玉祥
第三篇:建立公路执法人员培训长效机制研究
如何建立完善公路执法人员培训长效机制
新余市分宜山塘下治超站李小勇
随着国家改革发展的深化,公路事业发展进一步稳健推进,特别是《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江西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行政强制法》、《公路超限检测站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对于公路管理与公路执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的公路管理体制与公路执法改革已是迫在眉睫,只有加强公路管理与执法队伍的学习与培训,提高公路管理与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才能推进公路管理与执法的长效机制建设,为保护国家路产路权作贡献。
一、当前公路管理与执法存在的突出问题
1.当前公路管理与执法的法律法规还不够统一。近几年来,我国已颁布了公路行业法律法规10余部,但是,真正解决公路管理与执法主体法律法规还没有落实,各地区制定的公路法律法规标准不统一,导致各地区公路法律法规执行部门各自为利。
2.公路管理与执法部门定性不够统一。目前公路部门各地区有的国管、省管、市管,还有的是条管、块管,还有的是政府部门、直属部门、独立部门;还有的是公务员单位、参公单位、全额拔款单位、差额拔款单位、自收自支单位;总之,公路管理与执法在定性上已是五花八门。
3.公路管理与执法模式不够统一。各地区在管理模式上理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建立了统一的管理部门,例如:交通(公路)管理委员会,公路路政执法局、公路路政总队(支队、大队),有的是路政执法与治超执法在管理模式上不统一,路政执法业务与治超业务不统一,公路管理与执法部门各自为利。
4.公路管理与执法经费来源不够统一。有的是省级财政拔款,有的是市级财政拔款,有的是全额、差额、自收。
5.公路管理与执法培训管理不够统一。存在多部门举办培训,有的是由地方法制部门举办的,有的是由为业务主管部门举办的,有的是人事管理部门举办的,有的是自行举办的。
以上“五个不够统一”,统分体现了公路管理与执法在工作开展了存在突出的矛盾,工作开展不够灵活,创新机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执法培训五花八门,导致有的执法人员重复培训,浪费时间和资源。
二、突破现有体制,灵活开展执法培训活动
1.法律法规的学习是公路管理与执法人员培训机制建立的前提。当今社会是法治时代,对法律知识的熟练掌握是依法治路的前提,随着《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强制法》、《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路政管理规定》、《公路超限检测站管理办法》、《公路路政巡查管理办法》、《治超执法稽查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公路管理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既给公路执法提供了可循之规,又给路政执法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只有建立与完善公路管理与执法培训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公路执法人员的以法治路,提高准确掌握与运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能力,才能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政执法,更好地保护公路路产路权,保障道路安全畅通。
2.建立路政执法人员长效培训机制,要注重公路法治建设。一是要更加关注执法工作需要。通过培训启迪执法人员树立与工作任务相一致的观念,逐步形成符合时代特征、与实际工作密切结合的培训理念,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结合实践中所发生的案例,讲解路政法律知识,可以邀请法律方面的专家对法学理论进行深入的擅述与剖析,让执法人员深刻理解并加以运用,更好的用法律武器保护路产路权。二是要更加关注执法队伍现实的法律需求。可以通过调研、问卷等方式了解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对具体法律的需求,寻找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确定培训计划与培训内容,从而提高培训的时效性与实用性。三是要更加关注执法人员岗位需求。在-2-
制定培训内容时,要充分调动执法人员的活力,培训可以针对职称考试或者获取执法证件培训之类的项目,使每位职工都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提高执法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针对法学理论的学习,注重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既有行政理论,又有实践案例。通过分析案例,不但能使授课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更加加深对路政执法理论的理解,而且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例如:当前的“农药案”、“车轮案”是最好的案例。对于执法人员的法治培训,还要坚持三个原则,首先是长期性原则。只有长期性的培训才能使路政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二是系统性原则。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应当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既要面面俱到,又要突出重点;三是实用性原则。在执法过程中需要哪些法律法规条款,就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4.培养执法人员的服务意识,促使其树立服务于民的思想定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出行方式越来越便捷,旅游、休闲、度假等通过自驾车出行的比例大幅增加,这就直接导致路政执法的服务对象更加广泛,而随着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的提升,对于路政执法的评判标准也越来越高,除了保证公路通畅的要求外,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安全、快速、舒适、便捷等更高层次要求。
5.建立与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是树立良好的公路执法形象的根本途径。路政执法作为公路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体现着公路行业在社会上的形象,关系到公路系统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对于路政执法人员的培训,要注重培养其服务者的思想意识,推进路政执法观念的变革,中央提出打造服务型政府,并全力推广这一执政理念,而公路路政执法是国家行政执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路政系统必须坚决贯彻中央的这一决定,路政执法要贯彻三个代表的精神,坚持执政为民,公路执法权是人民群众赋予的,一定要用来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做到以路政执法权力来惠民、便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应的出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路政执法人员,必须要有能力处理-3-
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把对自身的定位从传统的管理者,转化到服务者上来,做到执法为民,对路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必须要加强其服务意识,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与水平,这也是路政执法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公路路政执法长效培训机制要重视增强路政执法人员的公仆意识,不仅使路政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也使其职业素质与服务意识产生质的飞跃。
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腾飞对公路网络要求越来越严格,人民群众对提高公路路政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是对路政服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只有建立与完善路政执法培训长效机制,树立路政执法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路政执法人员文明执法、规范执法的能力,才能真正打造让领导放心、让同事信赖、让群众满意的高水平执法队伍,逐步达到“人、车、路”的与谐统一。
三、重视路政执法方式方法的培训
1.培养路政执法人员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能力。现代科技成果在公路路政执法中的广泛应用,可以为公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路政执法人员的培训机制,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作用。培训机制应当重视并大力推行便民执法与人性化执法。重视政务公开,通过设立政务大厅、网上办公、设立举报中心等新举措,及时获取路面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探索成立路网运行调度中心,提高服务质量。方便人民群众出行,使公路路政服务能力与执法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培训机制还要重视新闻媒体覆盖面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着重加强信息化培训,促使路政服务信息网的建立,在气候条件不利的情况下,通过广播、网络等形式,及时向社会公布路况信息,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培训机制还要注重引导路政部门对服务内容进行升级,适时增加信息查询、应急救援、安全保障、交通调度等新的服务项目。充分重视并发挥路政服务热线的作用,及时解决车辆在公路上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2.要培养路政执法人员文明执法的能力。培训机制要把“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政执法”作为规范公路行政执法行为的根本要求,路政执法人员培训机制,就是要改变以往路政人员简单粗暴的执法方式,促使路政执法人员文明执法,通过开展调研等方式不断摸索路政服务的方法与思路,总结经验与教训,全面提高路政执法人员文明执法能力,作为路政行政执法人员也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增强上进心与责任感,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保证公路通畅的基础上,追求安全、快速、舒适、便捷等更高层次要求。
3.培养公路路政执法人员良好的工作作风。在当今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形势下,执法人员的作风建设有着突出重要的地位,培训机制要重视路政执法人员良好工作作风的培养,作风能够决定事业的成败,好的作风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丰硕的物质果实,作风就是凝聚力,作风优良的路政执法队伍,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否则就如同一盘散沙,无法发挥其原有的力量。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公路路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这些新要求相比,我们当前所能提供的公路服务在不少方面处于短缺状态,近年来,中央一再强调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这就要求我们路政培训系统,把不断满足公路运行的需求,作为路政培训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促使成员牢固树立公共服务理念,不断强化路政执法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全方面提高其执法能力与水平。路漫漫其修远兮,现阶段,在路政培训这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任务相当繁重。
第四篇:关于建立岗位练兵长效机制的研究
最近,**省监狱局政治部召开专题调研会,就建立岗位练兵长效机制进行研讨。省直监狱系统21个单位的政治处负责人、局政治部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会上各单位围绕“如何建立岗位练兵长效机制”这个主题,了2008年岗位练兵取得的成绩,认为岗位练兵开展以来,全省监狱系统紧紧围绕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警察队伍”的目标,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扎实有效地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队伍综合素质和战斗力明显提高。二是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明显提升。三是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监狱业务。
同时,也指出了练兵活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警察对岗位练兵的认识不够、主动性不强。对岗位练兵活动存在着模糊认识,练兵停留在表面上、应付上,以“忙,没空练”、“年龄大,不好练”、“条件差,没法练”为由,消极对待练兵活动,部分警察心中还形成了“岗位练兵走过场”的心理定式。
二是练兵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短视现象严重。练兵活动中还存在手段单
一、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对警察的练兵手段主要是单向讲解,我教你练的填鸭式满堂灌,突出了教员的主导地位,但忽略了参训警察的主体地位,且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没有形成互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实践中没有注重培养民警的动手能力。
三是考核标准不科学。岗位技能考核标准模糊笼统,操作性不强。
四是约束激励机制乏力。警察教育培训缺少动力,需要有一套系统的、严格的、针对警察教育培训的检查、督促、考核、奖惩制度。
五是教材严重滞后。没有统一的基础教材,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客观存在一定的难度,造成教学与实际脱节,学非所用,直接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和警察学习的积极性。
六是时间安排不合理。岗位练兵活动从去年4月底开始至今年3月底结束,时间安排太紧,有的训练要大大超过上级规定的课时才能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客观上对基层单位的产生了一定冲击。
参加调研的同志就如何构建岗位练兵长效机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一是健全管理机制,建立监狱人民警察岗位练兵的长效性。
要把领导干部练兵作为重要环节,从领导抓起,从领导练起,要求“全警练兵,领导先行”,既发挥“亲自抓”的领导作用,又发挥“带头练”的示范作用。
要健全目标管理机制。在建立目标管理机制上,要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调查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警察的素质能力,了解警察各个时期到底“缺什么”,并及时解决“补什么、怎么补”的问题,使岗位练兵活动做到有据有依、重点突出。要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实行严格考核,将其作为检验和提高岗位练兵效果的有效手段。
要统一考核尺度。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的警察量化细化岗位练兵考核标准,每年根据训练进度定期组织一至两次全面集中考试考核,并探索建立《练兵考核百分制》和《练兵排行榜》,定期公布,让每位警察找准自己的差距,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要健全基础保障机制。加强练兵基地建设,走基地化练兵之路。建立以“教官制”为核心的师资培养机制,从业务部门中选拔业务精通、适应教学的业务骨干,建立起一支适应提高警察素质要求的 “教官人才库”。自编实用性辅助教材,结合实际编写出岗位类别的练兵辅助教材,辅助教材在内容上应突出实用、贴近实战,并且不定期进行更新维护。建立练兵经费保障机制,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多方筹措,自我投入,保障练兵经费,确保岗位练兵深入、持久、长效。
二是将岗位练兵活动与日常相结合,提高监狱人民警察岗位练兵的实效性。
要紧贴岗位实际,合理设置练兵内容。必须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基础和不同水平的警察,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练兵活动,这样才能提高岗位练兵和培训的效率和效果。教育培训内容设置上,既有必学的、又有选学的,让警察在完成必学内容后,可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岗位的要求,自主地选择培训内容。在五类岗位的基础上,还可在各岗位内部细分为若干岗位。
要根据年龄和职务练兵,做到因人施教。一线警察和年轻警察应侧重于实战需要,着重训练业务技能和身体素质,实现“追得上,打得赢,说得过”的目标。领导干部要突出决策指挥、领导管理艺术的训练和理论的学习,达到“指挥镇定,组织得当,保障有力”的效果;后勤保障机关和机关警察也应侧重于理论学习,并增加调研、公文写作等内容的学习训练,以增加练兵的针对性、实效性。
要创新练兵形式,避免工学矛盾。培训的方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授课辅导向多元化、灵活性的教学方式转变,可聘请省市专家学者来狱开设讲座,开展实地调研、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开设一些情景模拟、案例讨论分析、对策研究等课程。大力推进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尽快
实现远程网络教育培训。利用现代网络覆盖面广、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的优势,监狱管理局为单位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构建资料库和在线学习网站,各监狱建立终端接受站,全天候向监狱警察开放,警察可利用之余,根据需要灵活安排自学。将警体训练和政治理论学习分批次、分地点进行,将岗位技能培训分岗位、分时间段进行。基层押犯单位和机关职能科室在警察参训出现空班的情况下,合理调整警力,统筹安排。试行免训过关练兵制,即警察在部分项目上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参加集中训练,自行申报考核,在审核把关后,再由监狱统一组织集中考核,增强警察训练时间的自主性,确保工训两不误。
三是积极正确引导,调动监狱人民警察岗位练兵的积极性
要加强教育引导,解决好基层警察思想问题。要层层发动,打牢警察思想练兵的基础,鼓舞基层民警练兵热情。要引用警示案例触动警察吸取“今日不流汗,明日要流血”的惨痛教训,激励警察主动练兵。现阶段押犯的构成日趋复杂化,以对民警固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执法水平构成了严峻地挑战,因此,监狱要加强当前的形势教育,使警察认识到练兵的必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变“要我练兵”为“我要练兵”。
要加强政策引导,开创重视人才的良好局面。根据岗位练兵情况,合理调整警察岗位,将专业技能突出的警察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在监狱中的积极作用,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长”。把警察的训练成绩纳入个人档案,进入监狱人才库,作为今后重点培养、量才使用的重要依据。在岗位练兵中涌现出来的榜样标兵,要加大对其奖励的力度,让先进典型不仅政治上得荣誉,而且经济上得实惠,在全系统内形成“学习业务有奖,练兵尖子吃香”的学习观念。
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练兵活动中的先进典型,并通过召开现场会、汇报演练会、座谈会等形式,推介岗位练兵先进经验,通报岗位练兵落实单位和个人情况,使先进单位增强信心和决心,后进单位看到差距和不足,通过抓两头促中间,切实提高练兵进度和质量。要加大表彰力度,对在练兵考试考核和比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警察,予以通报表扬,鼓励士气,大力营造长期练兵的浓厚氛围。
第五篇: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研究
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研究
[摘要] 2010年9月我国公布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数据显示: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连续25年持续下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学生中超重肥胖、视力不良等情况明显增加,并且出现了低龄化倾向;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减少,其爆发力、力量、耐力等指标却都进一步下降。这也是自2007年我国制定“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意见”以来的取得的显著成效,本文主要根据此次的检测结果展开探讨如何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学生健康状况 阳光体育运动 长效机制
引言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全面提高中小学生及高校学生的健康状况,增强学生的体质,教育局和国家体育总局同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同时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通过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出教室,奔向操场,走在阳光下,走进大自然,积极主动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一、建立长效阳光运动的背景
2006年9月开始,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显示:与2000年相比,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持续增长,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我国学生各年龄组体质健康不容乐观的状况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为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于2007年4月29日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在全国开展学生“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二、我国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005年6月开始,有关部门对全国部分大中城市中小学校和农村县中学的10多万名师生的调查,结果显示: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近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有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74.6%的学生认为他们体质不好是由于体育锻炼不够造成的;有28.9%的学生说他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原因分析,分别为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个方面。
1.学校而言,一方面对学生的体质健康重视不够,要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分给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导致学生的睡眠不足,自由时间少;另一方面,学校的体育设施、器材不够完善,体育场地小容纳人数少,偏远贫困地区的条件更差,因此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学生更不愿上体育课。
2.对教师而言,一部分体育老师本身不关心学生的身体素质,缺乏教学生体育课的热情和执着,有时让学生体育课自由活动,使本来讨厌体育的学生更难对体育有兴趣;有时其他老师占用学生的体育课时间,本来就不多的体育课更加稀少。
3.对家长而言,现在的80后、90后多是独生子女,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重视培养孩子长大成才,白天孩子上学,晚上给孩子辅导,周六日及寒暑假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还要培养音乐、美术、绘画等各种特长,孩子很少有自己的活动时间。
4.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学习压力大,负担重,为不辜负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大量时间都放在自己的功课上,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能保证,偏远的农村学生除了繁重的学习之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农业劳动,体育锻炼的时间更是无法保证。
三、如何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
肥胖、近视和体力下降是当今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三个重要表现,只有建立阳光运动的长效机制,长期坚持阳光体育运动,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体质。分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建立阳光体育教育的长效机制。
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进一步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仅宣传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良好氛围,还要落实好学校的体育工作,真正组织、动员学生以及社会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力求在全国大、中、小学中掀起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形成全社会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
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学校还可以通过讲座宣传栏宣传阳光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磨练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人人锻炼、班班活动、校校参与,.全民健身,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丰富学校体育内涵,共建时代校园文化,生命在于运动,时间不再空虚等口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建立完善规范制度。首先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成绩记入小学生素质报告书中,初中以上学生要记入学籍档案,并作为毕业、升学的重要依据。其次,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上好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提高素质教育质量,通过优质体育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再次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学生都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对不及格的学生,将在各种评先评优活动中实行“一票否决”。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即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又养成的体育锻炼习惯,还能增强自己的体质。最后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各地各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情况和测试结果。认真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达标争优”活动,对取得优异成绩的班级和个人给予表彰,对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奖章”。
4.减少学生近视的发病率。对中小学生而言,建立健全推进学生近视眼防控的工作机制,努力改善学生营养健康状况,要培养中小学生视力保护意识和科学用眼习惯,预防措施要从学龄前儿童开始,大课间要做5分钟的眼镜保健操,学校落实眼睛保健操的开展情况,建立学生视力评价机制,每对视力好的班级授予荣誉称号。对于大学生而言,虽然80%的大学生都近视,也要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尤其现在信息科技发达的社会,大多学生都拥有一部手机和一台电脑,长时间玩手机和电脑会加重眼疲劳,使近视加深,唤醒宅在宿舍过度玩电脑的同学,培养学生读书、运动健康的生活方式。
5.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减少学生的肥胖率。如今学生肥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我国也不例外,虽然国家出台了各种措施,但肥胖学生还在增加,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儿童肥胖率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和国民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肥胖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还可能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影响身心健康。要减少学生肥胖不仅改善膳食结构、合理营养、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还要加强体育锻炼,要大力向社会宣传健康教育,教育学生及家长按照平衡膳食的原则,合理安排一日三餐,要多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学校每年要组织运动会、越野赛等活动来带动学生加入体育锻炼的队伍,奖励体育优秀个人,给全校师生带来正能量。
6.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学校要利用体育教学和课间操以及自由课外活动时间,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形成制度。政府应加大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体育设施的条件,为学生课外活动提供足够的场地和健全的设施。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丰富体育活动项目,自由活动时间组织篮球赛、乒乓球赛等体育竞赛项目,吸引学生全部投入到体育锻炼活动中。
小结
综上所述,大、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已经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只有坚持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学校把加强体育运动项目拿上日程,常抓不懈,才能使我国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健康状况持续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刘正斌.高校体育教学有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之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23).[2]张庆荣,刘卫,齐国强.2004年山东大学生体质检测结果分析与评价[J].山东体育科技,2005,(3):45-48 [3]张玉秀.江苏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