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农庄式生产
我们农村现在的生产模式是分田到户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几年里,是发挥了农民的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随着时间地推移,分田到户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制约了农村现代化得发展。现在大城市基础设施日新月异,但在农村,农民的各项权益得不到有力保障,农民成为新一轮发展中主要的受损者,与城镇居民的差距越来越大。
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 我们认为农庄式生产的模式不失为一种尝试的方法。
农庄式生产改革精髓就在于共同致富,而不是加速农村的贫富差距。农庄式生产改革的基础是建设现代化居民点,让农民以自己的责任田、自留田自愿入股,将土地大面积集中起来使用。这样在生产上不但可以实行机械化生产,也可以通过公司管理的形式给与农民建立真正的福利和保障措施,这不是另类的大锅饭,公司式管理可以保障按劳分配的原则。比如现在正在进行的度假区拆迁安置及失地农民的土地置换都在这一范围内,只不过这些行动只是前期动作。后期,不是简单的把土地承包出去,而是要科学合理的规划,保持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像我村因为不涉及到拆迁安置的情况,只需在完成农民土地生产模式的转变后,在村“两委会”的领导下,继续大力发展渔家乐旅游和阳澄湖大闸蟹这两个项目。
1、我们可以再开发一、二个自然
村进行渔家乐改造,增加住宿、游客游玩的项目,再把所有的渔家乐店都组织起来,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经营。
2、我村蟹业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社可以继续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合作社成员,并带动周围养殖户的养殖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广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搞好农业特色产业基地,提高阳澄湖大闸蟹的品牌效应,为我村农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些变革,从短期看可能会损害部分群众的利益;但长远看,是有利于农村群众的,它使得农村群众与城镇居民的差距在缩小。
另外,不愿意进入农庄合作社的,则可以以三五十亩为家庭单位,在配有少量佣工,进行养殖、栽培等特色农业产业,其中我们可以要求承包户给佣工一定的福利和保障,再有政府给与承包户一些政策减免,达到双赢。
当然,因为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在进行完集体和家庭式的农庄改制后多余出来的劳动力又如何安排是个很大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提出了“新农民”这个概念,为了使本地的农民有所事做,就必须对农民素质进行培训和教育。从思想观念、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农民素质。就地建立地夜校,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深入浅出地进行简单地免费教育,开阔农民地视野。这种教育即不是培养技术人才,也不是政府宣传攻势,而是适当提高农民地鉴别、思考能力,要寓教于乐。而随着国民素质地逐渐提高,“新农民教育”这种模式自然而然的会消失。
而我们要实现集体农庄式和家庭农庄式生产的前提是需要上级
政府大力发展县域城镇经济建设,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镇而不是去大城市,可吸纳合作社后剩余地劳力进城镇发展工商业和特色产业。集体农庄式生产、家庭农庄式生产及县域城镇经济的发展这三项相辅相成,才能有效的解决了现阶段农村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矛盾。
第二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本站推荐)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作者:朱有志 陈文胜 来源:求索 2010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0年9月24日
摘要:本文在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大战略中,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略,通过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农业现代化、农地制度、乡村组织建设等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向的现状进行分析,揭示现阶段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多样形式。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型集体经济;中国特色
一个有近8亿农民的国家在有限的历史时期内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完全超出了人类历史现有的全部经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涵。
一 发展中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提出及涵义
(一)生产力的发展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创造了新的条件。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有了历史上计划经济的教训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农民的素质对比计划经济时代有了极大提高,农村市场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社会生产力也有了相当大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为农村集体经济创造了四个条件。第一,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情况的、受到人们欢迎的机械化。第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积累了经验,有了一批具备相当管理能力的干部。第三,多种经营迅速发展,并随之而来成立了各种专业组或专业队,从而使农村的商品经济大大发展起来。第四,集体收入增加而且在整个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了。“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 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邓小平,1980)。即使全面发展集体经济的条件还没有完全成熟,我们也要去考虑农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按照生产力发展和全球化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今天的情况去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出了时代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关键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确保农民增收,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集体经济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要求,符合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也符合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能够有效地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发展集体经济可以改善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可以有效地保障农民共同富裕,发展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
(三)国内成功实践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长期以来我国都在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途径,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尽管总体上双层经营中重分轻统,农村集体经济整体发展不理想,全国各地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形势极不平衡,但是,也有一些地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适时转变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成功实践。这些成功的实践,一方面表明集体经济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形式;另一方面,也为其他地区发展集体经济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宝贵历史经验。农村基层的实践中也证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得好的地方,其乡村组织能力就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搞得好,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也迅速。反之亦然。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尽管农村集体经济整体发展不理想,全国各地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形势极不平衡,但是,也有一些村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适时转变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成功实践。这些成功的典范包括江苏华西村,河南的刘庄与竹林村,浙江的湾底村等。
(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提出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涵义。中国农业现代化既不能走计划经济时期传统集体的老路,也不能永远走当前一家一户式经营的现路,更不能走西方国家私有化的道路。本文提出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一种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构建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集体化、集约化的组织形式相匹配,与农民共同富裕的要求相符合,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相一致的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在经济上,它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统一体;在政治上,它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体;在文化上,它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统一体;在本质上,它是个体力量与整体力量的统一体,是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体。
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在一致性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为目标,以集体经济为载体的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在以家庭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改变以往强调农户分散经营、弱化统一经营的现状,解决分散经营与统一经营不协调的矛盾,从而有效实现集体统一经营层面的创新,即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进而达到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农业现代化要求。
(一)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题中之义。1.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要求。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具体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列宁对农业集体化及农业合作制思想进行过深入探讨;毛泽东对农业合作化和集体化进行过重要论述;邓小平也论述了农业集体化的思想,并认为“100年,200年还是要走集体化、集约化这条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2.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措施。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对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形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基础;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条件;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推广运用新技术、新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3.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价值观。发展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体经济,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发展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体经济,有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有利于凝聚人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全体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就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一股战无不胜的力量,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事业新局面。
(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1.农业产业的现代化需要迫切发展集体经济。(1)从适应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要求上看。在现有的土地制度基础上探索集体经济下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对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意义重大。(2)从适应降低交易成本的要求来看。集体经济组织能将农民有效的组织起来,以集体的形式进入市场,势必减少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3)从适应信息获取的要求来看。在信息的获取上,农民一直处于不对称位置,在政府提供的软公共产品上,信息“最后一公里”现象难以消失,需要集体经济组织提供。(4)从适应科技服务的要求上看。科技服务基层政府基本无力提供,农民需求难以满足,单个的农业生产者由于市场、信息、资金制约对农业科技吸纳能力低,需要集体经济来予以解决。2.农业环境的现代化需要迫切发展集体经济。农业环境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满足农业环境现代化建设的诸多需求:(1)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集体经济。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很难完全承担起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需要村级集体在基础建设方面承担其相应责任。(2)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的决策所产生的理性发展思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集体经济。(3)乡村秩序重建需要集体经济。村级组织能力的提升,乡村文化体系的建设,乡村秩序的治理等,需要集体经济的发展。(4)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基层政府权威重建需要集体经济。凡是有集体经济的地方,党的形象好,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强,在集体中能有效提高驾驭市场能力、科学种田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经营农产品的能力。3.农业主体的现代化迫切需要发展集体经济。农业主体的现代化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满足农业主体现代化的诸多需求。(1)价值体系重建需要新型集体经济。一旦集体经济能提供经济支持,在物质利益不再是唯一追求的时候,农民的价值体系将发生重大变化;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有效体现社会主义的温暖,并提高农民作为建设主体的主体自觉性和创造性。(2)增强风险抵御力需要新型集体经济。不仅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仍需要集体经济来解决,而且面对市场经济诸多风险,在集体经济体系中农民作为整体的主体力量得到增强,并在增强抵御风险力量的过程中主体现代化的素质也随之提高。(3)农民生活条件的现代化需要新型集体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有民办性、合作性、专业性和开放性等优势,把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能办成许多社区组织、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揽不了、农民单独干不了的事情,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归根结底要有农民的现代化,而农民的现代化又需要生活现代化的物质保障。
三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
(一)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科学内涵。1.按集体经济的组建形式划分。有由农村专业经营大户、专业生产大户或专业技术骨干牵头兴办合作经济组织;有依托龙头企业创办合作经济组织;还有依托基层农技站、基层供销社和粮站创办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重点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积极推进股份合作经营;围绕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围绕科技兴农,扶持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协会。2.按集体经济产权的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划分。(1)传统集体经营式。即产权单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方式。这种形式是由村民推举本村村民(一般为村干部)担任集体产权的代理人并负责企业或集体资产投资(如利用集体资产投资股票、债券、房地产等领域)的日常事务(有些企业外聘了一些专业经营管理人员),收益归集体所有,由集体负责管理与分配。(2)承包式。就是以集体为单位,利用集体资源承包他人或其他组织的耕地、林地、草地、草场、果园、荒滩、荒地、水面、旅游资源、小型水利设施、企业厂房、设备等开展集体经营,独立行使经营权,受益归集体所有。(3)租赁式。即以集体为单位,利用集体资源租赁他人或其他组织的耕地、林地、草地、草场、果园、荒滩、荒地、水面、旅游资源、小型水利设施、企业厂房、设备等开展集体经营,独立行使经营权,收益归集体所有。(4)中介服务式。以集体为单位,独立行使经营权,大力发展服务型企业,开展中介服务,依靠提供有偿服务创收,收益归集体所有。如成立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各类专业协会,采取“支部+协会+农户”、“龙头企业+集体合作组织+农户”,以及由村集体通过统一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取服务费等多种形式。(5)社区股份合作式。就是将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分配权分离,在集体资产明晰的基础上,将集体经营性资产量化折股,将股权分为集体股和个人分配股,各占一定的比例并建立相应的公司制治理机构。集体股用于社区内的公益事业;个人分配股用于给社员分红,让全体社员股东享有决策权,监督权和分配权,并承担相应的义务。(6)发包式。就是建立集体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将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草场、果园、荒滩、荒地、水面、旅游资源、小型水利设施、企业厂房、设备等等依法公开发包,由集体收取固定的承包金。(7)业主负责式。就是将政府用于扶持集体经济的资金和政府、集体帮助筹集的发展集体经济资金,由集体认可的个人、企业、单位等“业主”来承贷并自主发展项目,项目的管理和经营完全由“业主”负责,贷款由“业主”归还,集体每年向业主收取事先约定的“管理费”,这是靠集体的名义、享有扶持的权力等无形资产来获取收益的一种实现形式。(8)外租式。即举办新兴租赁业,将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草场、果园、荒滩、荒地、水面、旅游资源、水利设施、企业厂房、设备等依法公开发租,由集体收取固定的租金。(9)参股式。即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资金入股、技术入股、设备入股、土地入股、劳动力入股等参股形式入股或控股,参与企业股份制改造,或与其它社会资本嫁接,兴办新的经济实体,与其他资本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在多种混和型经济中占领一席之地。(10)BOT模式。即以水、电、路和厂房等配套的基础设施为资本,与其他投资者合作办企业,获取一定收入,并在合作一定期限后,厂房、设施等归村集体继续经营。(11)税收分成式。即村集体把主要精力放在改善投资环境和为各种类型、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和农业项目的服务上,努力增加村域范围的工商税收,然后通过与财政的税收分成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具体操作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把村当作一级财政看待,实行预决算制度,完成预算税收任务的给予一定的奖励,超过预算任务的,超额部分实行分成;另一种形式是,以上一年税收额为基数,超额部分村与财政按比例分成。这是靠营造环境,协调服务来获取收益的一种间接实现形式。(12)资产置换式。即对暂时不能发挥效益的资产,或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可以通过转制,以拍卖变现的方式盘活集体资产,在将资金投入新的发展项目,以存量换增量。
(二)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有效性分析。1.不同的实现形式其有效性程度不同。受实现形式本身内在规定性影响,不同的实现形式在同等条件下,其有效性程度有大小。比如:一般而言,传统式的产权单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实现式与现代的股份制、承包制等形式相比,其有效性会更差,甚至差距很大。当前,应以采用现代公司制治理结构的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为主。2.同一种实现形式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有效性程度不同。受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时期、经济水平、思想文化、组织权威、领导水平等因素影响,同一种实现形式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有效性不一样,甚至差别非常大。比如,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采用传统式的实现形式效果都不好,甚至失败,但是在华西村等地却获得了很大成功。3.不同的环境条件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如对二、三产业较发达的村集体,可通过集体非农土地、坑塘等要素入股、合作或租赁等形式,兴建特色工业园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写字楼等设施,依托租费和土地使用费增收;对城中村或城边村,村集体可通过旧村改造、土地整理和村庄治理,利用新增土地开发增收或利用境内公路沿线和环城村镇地缘优势,积极兴办商贸、餐饮等集体项目,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对纯农业村,村集体可根据种养业传统优势兴办设施农业和种养业小区,或搞经济林种植增收(冉伟忠等,2007);对效益农业、观光农业优势明显的村,村集体可通过开发生态游、森林游、休闲采摘游、人文游及旅游配套服务业、旅游产品生产等,开辟新的增收渠道,挖掘新资源,从新优势中增收。
四 结束语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三十年以来,导致集体统一经营的积累薄弱,与农业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规模化不相适应。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在现阶段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增强集体统一经营的实力,切实做到集体经济的各种实现形式与市场经济充分衔接融合?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以科技为支撑、以现代化为依托、以规模经济为目标,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生产力水平,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命题,是当前农村集体经济摆脱困境的关键。只有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问题,才能根本解决我国农村经济的出路问题。
参考文献: [1]姜法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定义辨析》,《农业经济》,2007年第10期。[2]高启杰、蔡志强、张海森:《发挥农民组织在保护农民权益中的作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3]蔡昉:《论农村经营形式的选择———着重于社区合作组织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
[4]吴祥玉、周学礼:《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浅析》,《农村经济》,1999年第3期。
[5]曹霞:《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新的组织形式》,《农业经济》,2002年第11期。[6]郭晓鸣、廖祖君、付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三种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比较———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4期。
[7]郭红东、蒋文华:《“行业协会+公司+合作社+专业农户”订单模式的启示与启发》,《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4期。
[8]韩淑明:《山东潍坊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状况考察》,《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8期。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第三篇:浙江村集体经济发展的10种模式
浙江村集体经济发展的10种模式
近年来,浙江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卓有成效,特色乡村、美丽乡村、民宿经济一直走在全国前头。浙江省财政厅总结试点经验,梳理出了浙江村级集体经济十大发展模式及经验典型案例。这10种模式是: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资产盘活型、资本运营型、基金运作型、村庄经营型、产业发展型、生产服务型、村落建设型、土地股份合作型。有些值得借鉴参考。
近年来,浙江省深入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方式,取得显著成效。
近日,浙江省财政厅总结试点经验,梳理出了浙江村级集体经济十大发展模式及经验典型案例,并对外公布,以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一
资源开发型
凭借土地、山水、田园等特色自然资源,开发增收项目,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长。
【典型案例】
开化县长虹乡霞川村大石龙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项目
霞川村由原霞坞、河滩村调整新设,地处开化县西部边陲,毗邻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东头村。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地寡林茂,霞川村村集体无经营性收入,全村7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经济薄弱村。
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近年来,霞川村积极探索实践多元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将目光瞄准了村里现有资源——大石龙水电站。水电站建于上世纪70年代,前几年因机器老化故障、承包到期无人维护等原因关停,2017年大石龙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项目列入省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总投资近300万元。经过规范化、专业化的设计建设,大石龙水电站发电机顺利完成改造,发电能力可达320千瓦,于2018年正式投入运行并成功并网发电。
大石龙水电站通过增效扩容技改,每年为村集体带来40万-60万元的稳定收入,使霞川村一举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同时,霞川村的水能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有力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农村水电持续健康发展。
二
物业经营型
引导、扶持村集体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职工生活服务设施等,通过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缙云县溶江乡洪坑桥村农贸市场迁建工程
洪坑桥村位于缙云县东部,距县城16公里,是溶江乡政府所在地。按照当地习俗,每逢农历“一”“六”是溶江乡的集市,由于无固定经营场所,集市时马路沿边摆满摊位,被称为“马路市场”。至今,“马路市场”已存在30多年,交通安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每年需花费维护成本近10万元。
为彻底取缔以路代市、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溶江乡政府、村两委积极谋划洪坑桥村农贸市场迁建工程,按照缙云县南乡最大农贸市场、茶叶交易中心的目标定位,安排建设用地8亩,新建一个停车场、摊位、公厕、水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完备的农贸市场。项目总投资180万元,其中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资金128万元,地方财政资金10万元,村级自筹42万元。
经过溶江乡政府、村两委和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2018年,历时5个月的新农贸市场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共有200余名摊位业主入驻新农贸市场,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近28万元。此外,通过收取集市临时摊位租金、茶叶交易场地租金、夜宵摊租金等方式,新农贸市场为洪坑桥村村集体经济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三
资产盘活型
对村集体闲置的会堂、厂房、祠堂和废弃学校等设施,通过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盘活,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东阳市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文化创客项目
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现有村民165户、586人,多次获得“东阳市五好(示范)农村党支部”“六石街道招商引资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文化创客项目总投资42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200万元,村级自筹225万元。项目利用小区及周边闲置房屋、厂房、老电影院等资源,委托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以美化提升村居环境为基础,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旅游街区。小区按照“修旧如旧”理念对原有建筑进行修整加固,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虚实互动3D视觉墙绘,将泥墙、赤膊墙和水泥墙装扮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显著提升道路两侧及周边的村居环境和商业品位,提高街区房屋总体租金水平。同时,小区引进专业文创公司,策划打造青年创客社区,发展集娱乐、休闲、办公于一体的轻奢众创社区,助力青年创业创新,实现居民小区和创客社区辐射互动。
项目建成后,张麻车小区从一个老旧街区蜕变成为集文化、休闲、创业于一体的优选之地。通过游客观光、餐饮、商铺出租、承接影视剧拍摄等方式,实现年营业收入30多万元,有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就业、增收。
四
资本运营型
将村集体历年积累的资金、土地补偿费等货币资产,通过参股经营等方式转为经营资本,获取股金、利息和资产增值等资本运营收入。
【典型案例】
金华市婺城区:集体经济发展小微企业创业园项目
婺城区西南山区是省内典型的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有5座中型水库,是百万市民的“大水缸”。为更好保护饮用水源,关停了周边的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经营项目,导致部分村集体“返薄”。
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行政村以“飞地”形式参与婺城区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项目,推进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村级集体抱团致富。项目总投资1.28亿元,其中,国有资本6000万元,村级入股6800万元,涉及参股村85个。为降低经济薄弱村参与项目的融资成本,村级入股的资金中包含省级试点资金1350万元和区财政配套补助1350万元。同时,婺城区政府与当地农商银行联合推出金融消薄产品——“乡村振兴·富村贷”,经济薄弱村可按3.625‰的月息享受基准贷款利率,额度最高可达50万元;此外,对参与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经济薄弱村,给予70%的贷款贴息。产业园重点发展汽摩配产业,委托第三方运营团队开展厂房出租、小微企业入驻、基础设施维护、消防安全等日常经营管理。
“飞地抱团”项目形式,打破了地域、资源限制,让更多行政村得以参与。园区建成后,可供10个左右汽摩配小微企业入驻,每年可产生租赁收入约1000万元,减除税费、运营成本等必要开支后,85个参股村平均每村每年可获得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
五
基金运作型
利用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和村级自筹资金组建发展集体经济基金池,由政府国资公司负责运作,营利收入返还给纳入扶持范围的经济薄弱村。
【典型案例】
三门县:基金式扶持为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添砖加瓦
三门县的经济薄弱村数量多、资源匮乏,主要通过异地建造或购置物业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加快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门县探索推行基金式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确保村集体获得稳定收益。
通过省以上财政补助资金15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00万元、村集体自筹资金设立基金,由三门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管理,用于扶持经相关部门确认的经济薄弱村。基金运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对于目前无自主发展项目的经济薄弱村,经有关部门确定列入三门县村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股东的,基金暂存该公司,公司再将资金委贷给县国投公司,国投公司给付的利息收入每年以股东红利方式拔付给股东,作为经济薄弱村的经营收入;二是对于列入基金式扶持的经济薄弱村,有较为成熟的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可退回其投资款,专项用于项目建设。
基金设立6年以来,共取得利息收入近1100万元,支付扶持村分红1025万元,消除了38个无区位优势、无资源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薄弱村,村集体每年至少有5万元的稳定收入。
六
村庄经营型
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打造村域景区、农家乐、民宿经济等,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典型案例】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新丰村“空心村”二次创业试点项目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新丰村戴家山自然村是一个位于海拔600米高山上的偏远畲族小山村。由于地处偏远,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戴家山自然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务工,常住人口多为空巢老人,一度陷入“空心村”困境。
新丰村戴家山自然村环境幽静,大气负氧离子充沛,有千年古树群、万亩竹海和畲族风情,非常适合发展休闲旅游业。为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戴家山自然村通过统一收储、统一招商的方式经营开发特色民宿,以1.5亩集体留用地入股,由企业出资新建4幢民宿,村集体固定分红30年、保底300万元,每年可直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0万元。为增强企业投资的热情和积极性,村集体还与企业签订了500万元风险共担协议,明确对不可抗力致使企业遭受损失的,由村企共担风险。
此外,村集体还投资建成了村旅游集散中心、民宿住宿服务中心、会议活动场所、停车场等功能区,有偿为戴家山民宿提供配套服务,助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除集体留用地入股每年可保底分红10万元以外,村旅游集散中心、民宿住宿服务中心、会议活动场所等每年可创收50万元左右,为戴家山自然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这个沉寂的小山村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和朝气。
七
产业发展型
把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结合,与块状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促进产业发展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典型案例】
台州市黄岩区:高桥街道下浦郑村米面产业发展项目
高桥街道下浦郑村位于高桥街道东北面,全村共有393户、1265名村民。下浦郑村制作米面已有100多年历史,米面口感爽滑、米香浓郁,销售量占台州市米面市场份额的60%以上。下浦郑村的米面产业以低、小、散加工作坊为主,整体加工程度不高,生产设备及技术落后,品牌、质量效益不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助推下浦郑村米面产业转型升级,高桥街道借助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通过资源整合、产研结合、农旅融合三股合力打造集生产加工、参观体验与三产融合于一体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示范高地。项目按照一堂一坊一园一区一馆(文化礼堂、制作工坊、米面公园、体验区、展示馆)的规划,兴建占地1500多平方米的特色米面产业园区,内设10个生产车间,统一配置米面加工设备,建造废水处理设施,全面杜绝米面加工废水入河,保护村庄环境。
园区顺利建成后,先后有十余家米面加工作坊入驻,通过共享厂房、设备、水电等,实现米面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通过塑造米面生产基地、米面文化展示馆、米面文化节等米面主题文化,推动农旅深度融合,以米面产业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随着下浦郑村米面产业规模化进一步成型,米面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游客1.3万人次,新增经济效益400万元,实现了米面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振兴。
八
生产服务型
围绕村域产业化经营,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性服务实体,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服务,或开展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中介服务,或兴办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通过开展购销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桐乡市:梧桐街道安乐村村领办劳务专业合作社及建造配套设施项目
桐乡市梧桐街道安乐村位于城郊结合部,区域面积5.5平方公里,现有农户808户,户籍人口3000余人,新居民约2.3万人。村内房产出租现象十分普遍,大量新居民涌入村中,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较为突出。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卫生和管理问题,安乐村以省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为契机,成立劳务专业合作社,提供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劳务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59万元,村合作社投资71.8万元,占股20%。
项目总投资702.8万元,由村合作社建造一幢8间四层楼的生产管理用房,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同时购买相应机械设备,建造配套设施。劳务专业合作社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行“路长制”与“河长制”包干,明确每位保洁员的责任区域和工作要求,实现村内自我保洁、自我管理。
自2018年起,村合作社按市场价格将建好的管理用房租赁给劳务专业合作社,累计收益116.48万元;劳务专业合作社通过承接物业管理、小区道路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实现年创收200万元。如今的安乐村,村居环境干净、整洁、优美,村级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取得了民生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九
村落建设型
以历史文化村落、中心村建设为载体,通过保护开发、宅基地整理复垦等途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典型案例】
庆元县:长砻村扶持集体经济试点项目
庆元县淤上乡长砻村,东接五里根生态自然保护区,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生态环境优越,入选省历史文化保护村落重点村。
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长砻村充分利用闲置农房、闲置土地等资源,通过土地民宿入股、保底分红、集体提成等方式,引导和组织村民合理流转土地、联办产业基地。
省财政安排200万元专项补助扶持长砻村村集体经济发展,长砻村将其中的150万元用于修缮民宿,按古村落标准重新规划管理,再承租给公司经营,每年收取15万元租金;剩余的50万元用于向村民流转25亩土地,承租给长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共流转全村1000多亩土地,与村集体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和其他产业,头三年村民按每亩300元收取土地租金,随后每年递增。此外,村民还可在该公司从事蓝莓种植、管理与采摘等工作,最多每年可获得4万余元收入。
据统计,项目实施第一年,长砻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6.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万元,较试点前分别增长137%、8%。目前,长砻村共有3幢古村落民宿、床位15张;1个大型蓝莓基地,年产量达3万多斤,可为村里创收约15万元。
十
土地股份合作型
通过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
【典型案例】
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
莲花镇为省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强镇,是衢江区的主要粮食生产区之一,下辖23个行政村,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6.8万亩,土地流转率达50%以上。莲花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惠及下辖的10个行政村、1.92万人。
为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村集体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承包合同签订、股金分配等事宜,农户或村民小组以1亩地/股入股合作社,保底价为500斤稻谷/股/年。合作社获得的土地实际面积超出承包面积部分和整理后溢出面积租金收入、竞标发包的溢价收入除预留40%作为保底基金外,其余60%作为年底股份分红。目前,莲花镇7个村已流转土地3500亩以上,村集体根据本村产业发展规划把连片流转的土地承包给本地家庭农场主打造家庭农场集聚村,或承包给外来客商发展现代农业。
项目实施后,带动了农业产业发展,有效促进农民增收、集体增收。比如,莲东村将300余亩土地外包给玉环市的客商种植白枇杷,村集体年增收8万余元,带动4户农户种植白枇杷80余亩,帮助8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拿“薪金”。
第四篇:国内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对比研究
国内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对比研究 李楠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举措。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及路径选择、基本模式以及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认为建设新农村在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小康社会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文化建设、增加农村公共品支出等办法,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的农村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提出的时间不长,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模式,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农村建设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国内外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简单比较分析,吸取了或外建设先进经验,为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提供了必要参考。
关键词:新型农村
社区建设
模式
国内外
一、我国新型农村建设模式的文献综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时期,而农村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发展速度明显放慢;发展的宏观环境从半封闭状态进入了全面开放状态,农民的思想准备不足;城乡差距逐渐加大。“三农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是当前我国农村状况的真实写照。这些问题的解决已达到刻不容缓的地步。另一方面,我国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已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作重大历史任务来抓。与此相适应,学术界对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下面对学者界关于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的综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地区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及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自然、人文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形式到内容、从发展途径到发展模式都将是多种多样的。目前一些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虽不能完全照抄照搬,但对其他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示范、借鉴和启示意义。
1、科技兴村模式。即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改造低效率的工作方式,整合各个职能部门的行政资源,重点突出素质技能培训和农民互助组织建设,推动各项涉农工作提高管理水平,把传统的农村带进全面现代化和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这就是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率先在全国推出的“电子农务”模式。它让农民拿得起锄头,也拿得起鼠标,用最低的成本实现了与全国农产品大市场的对接,实现了网上“自销”。
2、农业兴村模式。即通过走农业产业规模化、特色化、一体化路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江苏省常州市的新华村,改变种植模式,组建花木科技公司、水产养殖公司,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业兴村之路。
3、工业兴村模式。依托乡村工业企业实现了农民就地转化为工人,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河南的南街村、刘庄村,江苏的华西村等都是这类模式的典型代表。
4、商贸兴村模式。依托本地的历史传统、地理条件而发展商贸业,通过建设现代化、专业化市场来发展物流业和商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如河南西滑村发展汽车运输业、史家河村建汽配交易市场等都属此类模式的典型代表。
5、旅游兴村模式。依托本地的历史人文或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如湖南省韶山村依托韶山革命圣地的知名度,安徽省辅村依托黄山旅游资源,成为旅游兴村的典型代表。[1] 与上面的研究视角不同,张利庠对新农村建设的起步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新农村建设有八种模式:(1)工业企业带动型。这种模式需要有发展工业企业的基本要素,如土地、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能力强威望高的村庄领导人。(2)特色产业带动型。这一模式需要具有生产某种特色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市场需求旺盛;需要“能人”通过产业集群形成规模。(3)畜牧养殖带动型。该模式的必需条件是:规模化的畜牧龙 头企业、特色的养殖品种和相应的市场需求。(4)休闲产业带动型。采用这一模式应具备交通便利、有怡人自然环境和满足城市游客食、住、行基本要求的基础设施。(5)商贸流通带动型。该模式也要具备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条件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6)旅游产业带动型。该模式的基本条件是必须具有可以挖掘的旅游资源(自然与人文资源)。(7)合作组织带动型。这一模式必须要以各种农民合作组织为依托。(8)劳务经济带动型。这一模式对于本地缺乏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地区而言无疑是值得借鉴的。[2]
二、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和科学内涵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城乡差别较大,城乡二元结构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三农”问题非常突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历史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中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新阶段,完全有能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3]
中央文件中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进行了概括。围绕这个目标,学者们进行了更加具体的阐述,认为新农村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综合、科学的范畴,是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强调经济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4]。(2)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和精神文明,也包括农村政治发展。(3)新农村建设既包括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也包括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产业能力建设;既包括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可以概括为“五新”: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风貌[5]。(4)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涵盖整个农村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宏伟目标,包括产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村庄环境的整治,农民文明程度的提高,村一级组织的加强。(5)新农村建设是涵盖“三农”,涉及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党的建设的全面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个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多元化目标体系。而不是仅仅指“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的一个侧面——“农村”的建设,其目标也决不仅仅是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6)新农村建设既包括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也包括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既包括农村的经济基础,也包括农村的上层建筑,涵盖了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6]。
三、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简介
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的介绍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是发达国家新农村建设模式的介绍,以日韩和欧盟为例;二是发展中国家新农村建设模式的介绍,以巴西和印度为例。
(一)发达国家新农村建设模式
1.欧盟模式。1962年,法国、荷兰、意大利推动欧洲共同体建立了共同的农业发展政策,在各项政策的统领下,欧盟农村建设经过了以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向关注农村发展过渡和与农业共同发展的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围绕着农村地区开发这一农村建设主体,欧盟建立 了涵盖农村各方面的开发项目,并对此进行了大量补贴,使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发展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完善。欧盟理事会1999年制定了“关于欧盟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支持农村发展条例”。该条例围绕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环境和农村遗产保护、农村地区竞争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先资助的发展目标,制定了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并落实了相应的资金。此外,还有欧盟地区发展基金、欧盟社会基金和渔业指导财政资金,也支持农村发展。其模式就是由政府启动,制定农村开发项目,并在政府投入下的农民广泛参与的农村发展建设模式。
2.日韩模式。韩国日本两国农村发展建设背景基本相同,但两国在农村发展建设方面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模式。韩国政府自1970年开始发起了“新乡村运动”,大力倡导“勤勉、自助、合作”理念来振奋农民精神,以项目开发为纽带,以政府支援和农民自主为基本动力,带动农民开展家乡建设活动。在交通方面,通过改善农村公路,全国都实现了村村通车。居住方面,通过改善住房条件,使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在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方面,通过实施农村电气化工程,20世纪90年代农村家电普及,全国已实现了电气化;通过改善农民饮水条件、兴建村民会馆、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使农民得到极大的实惠。总结韩国新农村运动的运作机制,可概括为如下几点:一是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政府从战略高度认识新村建 设的重要性,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设计,围绕总体设计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由自上而下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统一推动和实施;二是准确定位。韩国政府将农民定位为农村建设的主角,而政府在农村建设中只是充当引导、援助作用的配角;三是援助方式上,做到重点突出。资金以扶强助优的集中方式,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领域投入;四是采取科学的激励机制。采取分类激励村庄、民选产生村领导、强化村民会议、资金用于民众相关领域的方式,调动农村社区的积极性[7]。日本紧随韩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以振兴产业为手段,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振兴衰败的农村为目标的造村运动[8].。两国的模式可以概括为由政府发起,官民结合的全民性农村建设运动。
(二)发展中国家新农村建设模式
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和印度在农村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共性,从两国农村建设的内容和发展历程来看,在两国经济发展中,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程度都大大落后于城市。为了农村的发展,巴西政府制订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法规,为其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印度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同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这两国模式虽不同与发达国家,但同时也都是都是由政府主导的[9]。
四、国内外模式的对比分析及启示
同国外发展模式相比,相似之处是,都是由政府发起,并制定一系列的发展政策和措施公民共同参与;不同之处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在筹资模式上更多元化,在参与主体的主导作用上分类更细化,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模式。国外如日韩模式也有其优越之处,这两个国家准确定位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且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理念;此外,在资金投入方面,国外政府都大力投入资金,以政府资金为主。
由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分析和对比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可以得到以下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有益的启示:一,要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要结合本国国情,考虑到本国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人文历史等多种因素。与上述各国相比,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大,农村地区发展地域差异更大,因此,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充分结合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特点和规律,综合考虑,统筹规划,找出适合我国农村建设新模式。二,准确定位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从国外新农村建设实践来看,政府只是型农村建设的配角,只起到引导、统领、服务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何更好地唤起农民的自主意识,提高农民的素质,激励农民广泛参与建设,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只有政府与农民的角色到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健康发展。三,在制定配套政策和法规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纵观上述国家农村建设的模式,在保障制度完备的情况下,财政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四,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新型农民的培养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重要技术投入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郭晓帆,林芳兰.新农村建设模式思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28-30.[2].张利庠.新农村的八种发展模式[J].北京农业,2007(7):2-3.[3].王再文,李刚.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2007(2).[4].温铁军.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理论参考,2006(1):7-8.[5].马晓河.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J].决策,2006(1):50-51.[6].王平,林毅夫.从“新农村运动到”“新农村建设”——专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J].理论参考2006(1):23-24.[7].侯彦全,姜亚彬.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分析研究及启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5).[8].陈磊,曲文俏.解读日本的造村运动.当代亚太[J].2006(6):29-35.[9].董金柱.印度与巴西的乡村建设管理法规及启示.国际城市规划[J].2010(2):21-25.3
第五篇:延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延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要]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集体经济是村组区域内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能够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加快农村工业化、现代化步伐。延边如何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地理环境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得更好、更快,这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本文针对这一形势,将发展壮大延边地区农村集体经济作为行文主线,通过对发展现状对比剖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案,为延边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延边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对延边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发展困境、问题原因、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延边地区 农村集体经济 现状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100-02
一、延边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基本现状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
延边地区的许多村级组织都处于“空壳”或负债状态,公共事务缺少投资,公益事业兴办不起来,基层村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每况愈下,有的村屯甚至连村干部的工资奖金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经费都无法解决。以延边地区的汪清县为例,2012年,汪清县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为420.55万元,村均2.1万元,其中没有集体收益的村达到100个,占到总数的50%。农村集体经济收入非常低已经是延边地区的普遍现象,严重制约了延边地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延边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二)增收渠道单一,发展缺乏后劲
延边地区农村集体经济一般都是小规模经营,承包费、租金等成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延边地区地处偏远的东北山区,属于相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相较发达地区落后很多,农村集体经济生存和发展愈发艰难,难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过对汪清县2012年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结构进行调查和对比,当年汪清县村级集体总收入中,出让山地、征地补偿等一次性收入250.47万元,占比59%;土地承包、门市租金等经营性收入104.03万元,占比25%;粮食直补、退耕还林等其他收入66.05万元,占比16%。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了延边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还是主要依靠耕地、林地、果园、房屋、鱼塘、门市等集体资产和资源对外出租或发包,这些收入虽然风险小、来源相对稳定,但是却缺乏后劲。
(三)主导产业规模太小,农业产业化经济结构比例非常不合理
延边地区许多村屯仍然依靠种植业、养殖业等传统农业来维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则主要依靠商业、服务业和门店出租或村集体土地、果园、林地发包等,收入来源结构不合理,收入少。主导产业普遍规模太小,有的村屯甚至都不知道该以什么产业为主导产业来发展,更不用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下游产品匮乏,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少,产业化程度普通不高,农民和村集体没有合适的产业作为基础,农村和村集体的收入也就无法保证。
二、延边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困境
(一)不良债务多
延边地区村级集体负债现象十分普遍且非常严重。这其中,有村集体办公司、办企业亏损所造成的欠债,也有为了发展义务教育、村屯环境整治等公益事业到处举债。这些债务长期积累,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从汪清县村级集体负债情况看,截止到2012年底,汪清县有负债的村194个,占总数的97%。其中,负债10万元以下的136个,负债10-20万元的26个,负债20-50万元的22个,负债50万元以上的10个。这些债务中,有许多都已经成为陈账或死账,根本无法追回,村级债务化解起来非常困难,依靠自身实力根本无法化解。
(二)政策扶持不够
延边地区还没有出台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方面的综合性文件。没有总体规划去指导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不会发展,存在问题非常多,导致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的许多统计数据也模糊不清,难以制定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政策文件。现在,农民群众非常需要政府出台关于土地使用、启动资金、资金扶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各县(市)、各乡(镇)基本上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抓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上,扶贫工作也着重在扶持农户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则缺乏有效扶持。
(三)资产管理差
延边地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非常不好。在延边地区,个别村组办公司或办企业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对公司或企业投资的项目不进行论证把关,盲目四处借贷办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投资效益越来越差,最后导致投资失败,欠下大量债务和贷款,根本无力偿还,给村级集体组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一些村集体在企业改制中对集体资产不评估或低评估,造成集体资产流失;还有的村非生产性开支数额较大,胡乱花钱现象严重,甚至贪污、挪用、侵占集体财产,造成集体资产流失。
三、延边地区农村集体经济问题成因
(一)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探索缺乏,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认识较肤浅
延边地区的各县(市)和各乡(镇)在选拔任用村干部上,更加注重村干部带头致富的能力和作用,忽视了村干部带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本事,没有意识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发展缺乏深层次的探索,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决策不科学、缺乏创业观念、不重视市场经济规律、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等现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这些问题毫无办法。
(二)生产要素的匮乏极大地限制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延边地区多数村屯都没有预留机动地或预留的机动地非常少,使得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缺少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同时,分得土地的农民又不愿意把自家的口粮田留给村集体用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从延边实际来看,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大部分没有统一经营的龙头企业,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出租集体资产、资源来获取一定的租金、承包金,不能将集体资产、资源转化为资本。无集体经济收入的村组织完全依赖上级转移支付来维持村级组织运转,完全变为“三靠”模式,即村级运转靠“补”、公益事业靠“捐”、基础设施建设靠“要”。随着林权改革等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村级集体财产不断减少,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已成为“无米之炊”。
(三)农村集体经济负担过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农村公益性支出逐年增加,尽管上级在不断提高相关补助额度,但是需要村集体负担的费用明显逐年增多,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新农村配套设施建设等等,都需要村集体承担一部分费用。另外,一些非生产性支出如报刊费、招待费等也占据相当比例,造成农村集体经济负担过重。
四、延边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策
(一)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
将村级领导班子配备到最好、最强、最优,提高能力素质,成为壮大集体经济的关键。结合素质升级,加强教育培训,是提高村级干部队伍素质的必要手段。村干部班子要充分认识发展集体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既敢于解剖困难和查找问题,也要积极利用当地优势,制定有效的方案和任期目标,同时能够坚持不懈将其解决。不仅如此,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和激励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对发展村内的集体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不仅要公开表彰进行精神鼓励,还要给予实际的物质奖励。
(二)积极寻找化解农村债务的方法
一是要清收化债。由村委会对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核对,逐项逐户清收债务。对有偿还能力的农户,实行财产抵押或以欠转贷,变无息为有息,利率由村民大会决定;对一时无力偿还的农户,制定还款计划,分期进行偿还;对确实无偿还能力的贫困户,通过规范程序,进行缓收、减收、免收;对极少数有能力但不愿偿还的农户,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二是要减息化债。理顺陈旧贷款利息,制止利息转本金形成新的债务。三是要剥离化债。按照“谁举债谁偿还”“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重新核定债务承担主体,剥离不该由村委会承担的债务。
(三)探索实行多种发展模式
一是依靠本村的地理环境、资源优势、外部情况、村班子政治觉悟和思想进步程度等情况,从基础工作出发,积极挖掘形式的多样性,反对一刀切,利用本村优势,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本着靠水吃水靠山吃山的原则,成立服务组织,开发信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二是要积极建设农村网络信息平台,将村内有效信息及外部的先进经验及时录入,为村民的种植养殖产业寻求同领域汇总相对技术成熟、运营良好的企业,聘请相关人员进行授课、手把手教学,并积极促进这些企业与本村合作社合作,争取创建收益联合体。三是根据本村资源优势寻找发展道路。农村集体资产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土地,只有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集体土地,才能做到借地生财,进一步确保农村集体经济有长期收入。四是加快农村的农民合作社和企业的建设,将村内闲置土地和一些小型且亏损的集体企业及时转让和出售给村民经营,一些破产的集体企业闲置下的设备和工作厂房等出售租赁给私营企业,增加村集体收入,盘活集体资产。五是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寻求政策扶持。在向上争取政策扶持时,可以考虑土地、林业相关优惠政策、种植业无偿补助、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相关领域,利用县(市)开展的结对帮扶、走访活动以及目前大力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为载体,开展工程项目的整体规划和预计收入以及参股村民做出整体规划,确保审批成功。
(四)制定出台扶持政策
政府的扶持一方面可以从宏观上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打破条块分割,在计划审批、工商登记、征占土地、资金投入、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税费征收等方面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可以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给予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援助。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要明确统筹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减轻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农村集体经济所承受的负担,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农村集体经济专项发展资金,选取一批农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但具有特色产业项目、发展产业潜力较大、短期见效快、示范辐射力强的村作为试点村进行扶持。同时,通过政策倾斜和包联扶持,鼓励和引导各村以创办企业、招商引资等形式组建经济实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五、结语
延边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延边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影响着延边地区新农村的建设和改革大局,是体现着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理念。从大局来看,城乡一体化进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在有序推进,在以城镇带动乡村、以工业反哺农业的大趋势下,延边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会得到各县(市)和工业部门在政策、资金、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帮助和扶持,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因此,农村集体经济特别是延边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呈现稳步上升的良好趋势。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张文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改革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43-47.[3]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