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气象事业总体布局(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3 19:1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气象事业总体布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气象事业总体布局》。

第一篇:我国气象事业总体布局

我国气象事业总体布局

1.公共气象服务业务

——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业务主要集中在国家和省级,气象灾害信息收集、气象灾害普查和调查、气象灾害应急保障和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由国家、省、地、县承担,城乡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集中在省、地、县级。

——决策气象服务:由国家、省、地、县四级承担,省级及以下气象机构应当在上级指导产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天气气候特点和决策气象服务的实际需要,提供决策部门需要的气象服务产品。

——公众气象服务:由国家、省、地、县四级承担,省级及以下气象机构应当在上级指导产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天气气候特点,提供精细化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

——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由国家、省、地、县四级承担,省级及以下气象机构应当在上级指导产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天气气候特点和专业气象服务的实际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重大活动气象保障、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气象服务及国防和军事安全气象服务等专项气象服务主要由国家和省级承担,地、县级在上级指导下开展针对性服务。

2.气象预报预测业务

——数值模式业务:国家级组织研究开发和运行全球和区域性数值模式、气候和气候系统模式及集合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区域气象中心参与国家级组织的数值模式系统研究开发,运行高分辨率区域中尺度或专业数值模式系统。省级重点开展基于全球和区域数值模式预报动力统计释用的客观要素预报系统,开展动力气候模式产品的解释应用。

——天气业务:中短期常规天气要素预报集中在国家和省级,地、县两级负责补充订正。灾害性天气及相关灾害中短期预报由国家和省级负责制作,短时预报由省级制作,临近预报由省和新一代天气雷达所在地两级负责制作,县级负责补充订正。雷电预报警报业务由国家、省两级承担,地、县级负责补充订正。延伸期天气预报主要由国家级负责制作,省级和省级以下对上级开发的产品进行解释应用和检验。区域气象中心在重大气象灾害联防与信息共享、预报预测技术总结和研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气候业务:月、季(汛期)、年度和年际气候预测业务集中在国家级和省级,地和县两级负责解释应用。气候业务预测质量检验与评定由国家级承担。气候监测诊断、气候影响评价、气候应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业务由国家、省、地、县四级承担。

——气候变化业务:年代际以上尺度的气候(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检测、趋势预估和影响评估以国家、省两级业务为主,省级主要在国家级指导下开展解释应用业务。上述气候变化预估业务质量检验由国家级承担。——应用气象业务: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由国家、省、地、县四级承担,以国家和省两级为主,地和县级主要开展农业气象监测评价和解释应用,生态气象业务由国家级和省级开展;大气环境监测和区域空气质量预报业务主要在国家级开展,突发污染事件的气象监测由省(区、市)气象局负责组织,污染物扩散预报由国家和省级承担,大气环境评价由获得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人影作业条件预报业务主要由国家、省两级承担,解释应用由作业单位负责;太阳大气、行星际、磁层、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空间天气的监测分析、短期预报、中长期预报和警报,以及其预报质量检验业务主要在国家级开展;海洋气象、水文气象、交通气象、航空气象、电力气象、健康气象、能源气象等专业预报业务主要由国家和省级加工制作,地、县两级负责补充订正,省及省以下级根据当地实际服务需求选择开展相应的专业气象预报预测业务。

3.综合气象观测业务

以国家气候观象台、国家气象观测站、区域气象观测站、卫星观测系统和移动观测系统为观测业务的主要平台,形成满足宽领域业务需求的国家气候监测网、国家天气观测网、国家专业气象观测网和区域气象观测网。

——国家气候观象台:主要依据中国气候系统委员会关于中国气候观测系统的设计原则和确定的重点气候观测区,结合世界气象组织(WMO)对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和区域气候站网选择原则,在原有国家级观测站基础上择优选址确定。平均站间距约为200千米,以原国家基准气候站为基础,择优建设,并兼有国家气象观测站的功能。

——国家气象观测站:国家气象观测一级站平均间距为100千米左右,分布相对均匀,优先考虑关键地区和敏感地区。二级站主要根据各地业务服务需求进行布设,重点补充西部地区,进一步改善国家级观测站网布局的密度、覆盖度和均匀性。除全部开展地面常规观测外,部分站根据观测布局要求,开展多普勒雷达、探空等项目观测。

——区域气象观测站:根据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典型空间和时间尺度特征,参考国际中尺度地面观测网的设计思路,并综合考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积、观测要素需求、年平均降雨量和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确定。

国家级业务负责全国观测业务运行监控,承担全国气象观测资料的收集、处理、评价和全国范围的观测产品制作,组织实施观测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设备研究和新观测产品开发、业务化试验和考核。省级业务负责本省观测业务运行和监控,组织应急观测,承担本省范围的观测数据汇集、质量控制、评价和观测产品的制作。地县级业务负责本地区观测业务运行、质量管理和气象观测站的观测环境保护。

四、发展任

(一)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发展任务

1.构建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体系

——开展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区划。针对风险区划确定的重点防御地区实施重点防御区标定,突出防御重点,明确防御目标,提出灾害风险规避防御措施。根据灾害分析情况、易发区、主要致灾因子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等级,结合GIS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编制各级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开发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制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办法,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实现气象灾害灾前、灾中跟踪和灾后恢复的定量化评估。组建气象灾害评估专家队伍,建立气象灾害专家评估制度,出现重大气象灾害时进行灾情会商,赴灾情现场进行灾情评估。

——强化气象灾害的普查和灾情调查。建立以省、市、县为骨干,街道社区、乡镇村庄为基础的气象灾情调查收集网络,设立气象灾情收集热线。完善气象灾情直报制度,升级全国灾情直报系统,加快气象灾情信息收集时效。建设全国灾情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气象灾害信息收集和分析处理能力。加强气象灾情现场调查,提高灾情信息的准确性。

——建立城乡气象灾害防御网络。建立承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气象灾害调查与灾情上报、气象灾害救援和疏散等任务的城乡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在城市各社区、街道、企事业、学校、车站、码头、港口、医院等重点单位设置1名气象应急联系人。在各乡镇建立1名兼职气象协理员,下属每个行政村、自然村设1名气象信息员,定期组织对气象灾害防御队伍的专业培训。加强社区、农村重大气象灾害避险场所选址、布局、功能、结构和标准研究,开展减轻气象灾害安居工程工作,完善民房设计防灾标准,建立符合防御气象灾害社区、乡镇认证机制。

——增强气象灾害应急保障能力。完成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健全国家、省、地、县四级应急组织机构,建立气象应急队伍,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和突发公共事件气象保障业务流程,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加强部门联动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移动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应急移动气象台和灾害性天气现场直播系统。

——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国家、省、地气象部门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公民素质培训基地和科普教育网站。与科协合作,在大中城市科普馆设立气象展厅。与教育部门合作,在中小学开设气象知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教育课程,普及气象防灾减灾教育。设立宣传站和热线电话,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咨询服务。国家、省、地、县气象部门要组织编写通俗易懂的气象灾害防灾避险知识,制作气象灾害防灾避险电视宣传片、知识挂历、宣传卡片、小册子等。

2.进一步强化决策气象服务

——提高决策气象服务针对性。结合当地天气气候特点,深入分析当地防灾减灾形势,建立与相关部门的多渠道沟通协作机制,加强对政府决策部门的需求分析,制定和完善《年度决策气象服务方案》,明确年度决策气象服务关注重点,确立各时段固定上报的决策服务产品,提高决策气象服务针对性。

——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敏感性。认真研究和把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等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面向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等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安康的重大发展问题等方面决策的需求,研究政府决策部门关注的热点、新点,增强决策服务的敏感性、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滞后服务为超前服务。

——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综合性。重点加强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气象灾害防御、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安全、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人工影响天气、资源开发利用、雷电防护等方面的决策气象服务。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综合性,服务内容包括气象实况监测分析、预警预报预测预估、极端事件检测、灾情与灾害分析、环境现象影响评估、灾害风险与防御、适应与减缓、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推进决策服务向直接提供决策建议转变。

——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时效性。建立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至政府决策部门的电话、传真、网络、影视、短信发送渠道,建立传输专线和专网,建立专人专送制度和文件交换渠道,实现中国气象频道直通中南海,提高决策气象服务时效性。

3.全面加强公众气象服务

——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多样性。加强暴雨洪涝、台风、山洪、地质灾害、干旱、高温热浪、雷电、冰雹、雪灾、低温冷害、雾、霾、酸雨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开发与公众工作、出行、健身、医疗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面向社会制作发布公众关心的重大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等事件信息。

——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精细化。依托精细化预报产品,加强服务产品的深加工和包装,不断满足用户精细化和个性化需求,逐步实现对各种时空尺度大气现象和各种要素的精细化服务。改变以预报产品代替服务产品,建立预报与服务分离的工作流程。

——实现公众气象服务高频次发布。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提高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发布频次,增加天气预报发布频次,实现预报预警信息的滚动发布。到2010年,最终实现每天为公众提供未来7天天气预报,其中24小时以内为6小时间隔,24-48小时内为12小时间隔,并提供逐时天气实况的目标。

——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广覆盖。充分利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扩大公众气象服务覆盖面,2010年使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率达到85%以上,常规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现公众气象服务信息“进农村、进企事业、进社区、进学校”。

4.逐步完善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体系

——发展专业气象服务。建立各行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依托专业气象预报预测业务,联合有关部门构建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开展与行业结合的预警、评估和咨询服务。拓展专业服务领域,培育专业用户群体,重点加强农业、林业、水文、海洋、交通、旅游、航空、医疗、电力、体育、保险、盐业、渔业、仓储、物流等专业气象服务。面向林业、农业生产、建设和保护,开展森林草场火险预警、植被监测等服务;面向航空、水陆运输、旅游等,开展导航、交通疏导等天气气候和环境气象服务;面向盐业、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开展生产调度、存储、运输和销售服务,提供养殖品种、养殖最优时机的服务信息;面向大江大河、湖泊水库水文,提供重点流域面雨量和汇流、重点江河冰情、凌汛监测和预报服务以及重点城市的积涝预报和地表水资源定期评估分析等服务。面向公共卫生安全,开展流行性疾病预报服务等。

——发展专项气象服务。加强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制定年度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方案,确定年度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任务和服务重点,建立气象保障服务组织机构,健全运行机制,明确服务流程和分工。重点做好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气象服务任务,提升重大活动的气象服务水平。加强国防和军事安全气象服务。建立和完善军地联合协调运行机制和应急保障机制。发展空间气象、海洋气象预警服务,开展国防建设、卫星和航天器发射等军事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

加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气象服务。开展南水北调、天然林保护、生态省建设、铁路、公路、水电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气象保障服务,为国家区域发展、主体功能区划等方面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在重点流域、大型水库、干旱地区和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区域,开展以开发空中云水资源、人工增雨抗旱、河流和水库增水增雪、防雹减灾、机场和公路消雾、森林草原防火扑火服务以及重大社会活动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加强雷电防护气象服务。针对防雷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电力、航空航天、林业)和重大活动保障等需求,开展雷电防护服务。按照雷电防护标准和规范,定期开展防雷装置检测,开展雷电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

——强化应对气候变化服务。积极开展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为决策部门防范应对极端事件提供服务。分析气候变暖对农业、粮食安全、交通、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造成的影响,制订科学的战略对策,为提高我国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能力提供服务,为气候变化外交谈判提供决策支持。加强区域人口、经济、水资源、交通、能源等气候承载力分析,提供气候变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安全的影响和适应措施。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评估,为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和节能减排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服务。加强农业和生态气候区划,研究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气候资源利用途径及农业生产力布局。

——发展能源气象服务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面向公用事业、城市能源(电力、热力、油气)和水供应企业,建立气象条件对能源和水供求影响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生产、调度

和降低损耗的气象服务。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普查,建立气候资源数据库,提供资源开发利用气象条件预报服务以及风电场气象保障服务。

——发展大城市气象服务。建立和完善大城市突发气象灾害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城市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率,充分利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中的各种手段,尤其是气象预警信息手机小区广播系统,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到每个市民手中。建立城市气象服务系统,重点开展针对城市浑浊岛、热岛、干岛、湿岛和雨岛效应的城市气象服务。开展城市规划建设气候可行性论证,科学确定不同城市的气象灾害防御设防标准,根据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合理规划城市防台、防洪排水管道,大型工程建筑防风抗灾能力标准建设,对现行规划、建筑设计、人居环境等涉及气象参数的标准进行修订完善。

——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气象服务。提高农村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率,利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尤其是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卫星数字语音广播系统,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到每个农民手中。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和农林病虫害气象服务。开展作物产量气象评价和预报服务。开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种植业与养殖业等专业化气象服务。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气象咨询服务。加强水体、耕地、草地、林地等生态系统监测评估。积极推进兴农网建设,不断扩大为新农村服务的领域。

5.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平台

——建立和完善公共气象服务基础信息收集系统。强化公共气象服务所需的相关气象常规观测与非常规资料收集和整理,建设公共气象服务数据库。建立和完善气象灾情信息收集上报系统,提高气象灾害信息收集和分析处理能力,建立国家、省、地、县四级气象灾害数据库,开发气象服务综合产品信息库,建立服务产品交换和共享机制及流程。开发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共享平台,实现国家、省、地、县之间的信息共享,开发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服务提供支持的社会经济数据库,开发用户信息数据库。

——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平台。建立基于GIS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平台,实现地理信息和社会经济信息与气象信息融合、服务产品显示与综合集成、统计分析检索、数据挖掘、服务产品生成功能以及辅助决策支持等功能。

——完善服务产品制作规范和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建立源信息接收质量规范、服务产品文件结构和命名规范、服务产品数据规范、服务产品图标规范、服务产品用语规范、服务产品制作流程规范和服务产品传递程序、时间规范等。建立健全农业、水利、航空、林业、国土资源、交通、环保、公共卫生、旅游、保险、能源、电力、仓储、物流、盐业等专业气象指标。

——建立公共气象服务响应与反馈机制。开展定期气象服务需求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各级政府、公众和专业用户的潜在需求。在明确评估重点行业基础上,制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案,采用多种方法定期评估气象服务效益,逐步发展建立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与社会中介机构联合,定期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加强对用户反馈信息收集,根据用户反馈改进气象服务。建立用户定期培训机制,通过培训帮助用户学会正确使用服务产品。加强重大过程服务总结和气象服务质量考核工作。

6.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建立完善各种手段综合运用、覆盖城乡社区、立体化的信息发布渠道,做到“土洋结合、群专并举、多管齐下、迅速高效”,实现气象预警信息“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事业、进学校”。——建设气象预警信息卫星数字语音广播系统。利用卫星DAB(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技术,建立覆盖全国及相关海区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卫星数字语音广播系统(China Weather Radio),实现自动播报语音和报警功能。逐步扩展基于DAB的应急响应信息发布功能。

——建设气象预警信息手机小区广播发布系统。开展基于GIS的气象预警信息分区群发与综合管理平台的开发,建立气象预警信息面向手机用户的广播发布系统,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对指定区域所有手机用户的实时传播。

——建设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门户网站。建设服务产品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时效性强、连续滚动、多媒体化的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门户网站。统一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网络发布出口,保证信息发布的权威性。

——加快中国气象频道落地和节目插播工作。加强与广电部门的协商与合作,实现中国气象频道在各地有线与无线电视网络中的开放播出,扩大中国气象频道的公众覆盖面。建立和完善广播电视气象节目定时播发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即时插播制度。提高中国气象频道及各级各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质量,丰富节目内容,全天候提供权威、实用、细分的各类气象服务信息。

——完善其他发布渠道。继续加强手机短信、电话、农村有线广播前端接收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在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逐步设立气象电子显示屏。继续发挥海洋短波气象广播电台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公共媒体、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发布资源(公共电台和电视台、楼宇电视、公交移动电视、宣传车、电子显示屏等)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7.加强气象服务机构建设

——组建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机构。以中国气象局影视宣传中心为基础,整合国家级网络公众气象服务及面向专业用户的专业气象服务等气象服务资源,组建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承担国家级公共气象服务任务。

——组建省级公共气象服务机构。各省(区、市)气象局在整合本单位影视、网络公众气象服务等气象服务资源基础上,组建专门公共气象服务机构,承担省级公共气象服务任务。

——加强决策气象服务的能力建设。中国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机构和省级决策气象服务机构以各业务部门为基础,以“小实体、大网络”方式运作,建立健全协调配合、联动的高效运行机制,明确各单位相应职责,决策气象服务机构组成单位需设立专门决策气象服务岗位。各级决策气象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各组成单位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决策气象服务的综合性。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感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我们组讲的课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而我个人作为小组演讲者,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党的十八大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内涵丰富、联系紧密,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作出的总体部署,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适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五位一体”,大大丰富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以往的提法主要是“经济现代化”,十六大报告提的是“三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到了十七大提出了“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这次进一步拓展到“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总体布局意味着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从局部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不断协调的现代化到全面协调的现代化。五位一体总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五位一体总布局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有机统一,对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意义重大。

反腐败坚持不懈动真格,三严三实抓落实,定点扶贫不松懈;宏伟目标鼓舞人心,美好前景凝聚力量。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必将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三篇:全县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全县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气象部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的关键时期和攻坚时期。依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省市级《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编制《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等,对于未来实现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历次全会精神,以及“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科技前沿,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树立智慧气象、安全气象发展理念,围绕建设“中国一流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坚持“精致县城、秀美乡村、特色景区、产业集群”四位一体发展思路,着力打造温泉养生、四秀休闲、生态体验、客家文化四大品牌等发展大局,以全面深化气象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大力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全县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新,提供优质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需求牵引。以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福祉安康,以及围绕建设“中国一流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坚持“精致县城、秀美乡村、特色景区、产业集群”四位一体发展思路等县重大战略需求提出的气象服务需求为牵引,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努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

统筹发展。依法发展气象事业、依法履行气象职责、依法管理气象事务,统筹部门、市场、社会力量,形成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格局。统筹协调现代气象业务、气象科技创新、气象人才体系和气象科学管理。统筹协调国家和地方气象事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气象现代化集约、高效、协调发展。

科技引领。坚持科技引领气象现代化,效益优先,要瞄准省进水平,吸收借鉴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实施气象科技创新工程核心攻关任务,着力提升气象科技水平。加强气象科技基础和应用研究,提高气象科技成果在气象业务、服务中的转化和应用。

创新驱动。坚持气象创新,将创新驱动作为推进气象现代化、推动气象科技和业务紧密结合的强大动力。充分发挥人才在气象事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优良的人才发展环境,为推进气象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转变方式。切实加快气象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规模效益向集约发展转变,从硬件建设向软硬并重转变,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不断提升气象事业发展质量,持续增加气象服务的经济、社会和生态

效益,实现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

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开创气象工作新局面。加强与气象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合作,促进全社会资源以及气象信息充分利用和共享,合力推动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积极开展政府向社会购买气象服务工作。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法治体系,形成体系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以及政府部门主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的气象服务新格局,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全市先进水平,气象防灾减灾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气象综合实力、气象创新活力和气象工作贡献力明显增强,气象事业发展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有效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更加规范、高效,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健全。与民众健康、文化、生活等紧密相关的气象服务产品不断丰富和精细,社会公众对气象信息利用率显著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进社区、农村、学校更加深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率达到 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 90%以上。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有力。围绕建设“中国一流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在全县主要生态安全屏障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建成生态气象监测网。县级生态气象业务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县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以及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人

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进一步提高,作业区年降水量增加 15~20%左右。

气象为现代农业发展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农业气候区划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率提高 3%。气象保障现代农业减灾减损、发展提质增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直通式”服务。

气象预报预测水平明显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 2~3%。暴雨预报准确率和台风预报能力达到先进水平。24 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稳定在 85%以上、灾害性预报准确率提高 4%以上,短期气候预测水平提高 3%~5%。乡镇气象要素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

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保障有力。积极实施气象科技创新、推进气象信息化、发展智慧气象,在气象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气象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人员结构更加合理。领军人才数量明显增加。人才队伍培训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成长环境更加优化。

气象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气象管理理念和方式实现由部门管理向社会管理转变。依法发展气象事业政策环境优化,履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基础坚实。列入政府监管的建设项目防雷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覆盖率达到 100%,重点单位的防雷装置定期检测率达到 95%以上。农村雷电防雷减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基层气象台站面貌进一步改善,台站建设达到一流水平

(四)气象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 95%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率达到 90%以上。

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 2~3%,24 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 85%,暴雨等灾害性天气 24 小时预报准确率提高 4%,短期气候预测水平提高 3%~5%,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 15~30 分钟以上发出。

气象服务覆盖 95 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产量因灾损失率下降 2%,气象服务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增加 1%。

建设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点,增加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有效覆盖面,作业区年降水量增加 15~20%左右。

新建区域自动气象站 5 个。列入政府监管的建设项目防雷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覆盖率达到 100%,重点单位的防雷装置定期检测率达到 95%以上,全社会防雷装置应当检测覆盖率达到 60%以上。

气象观测站基本达到“一流台站”水平。

二、重大任务

为实现气象事业发展目标,必须通过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大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全面拓展公共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为农服务、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科学管理,积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全面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福祉安康的保障能力。

(一)大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1、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实施,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健全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提高气象灾害

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强化防灾减灾资源整合与协调配合,完善部门联动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联动机制,提高部门之间灾害防御信息共享水平。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构,完善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乡镇气象协理员和村(社区)气象信息员的履职水平。加快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健全气象预警信息快速发布传播的“绿色通道”和全网发布机制,不断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

2、加强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以城市安全、城市运行、城市发展和民生需求为牵引,强化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城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建立城市气象灾害保险制度。加强城市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开展连续、滚动和无缝隙的城市精细化预报服务,逐步完善雾、霾天气预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建立技术先进、系统开放、功能实用的城市专业气象服务平台。

3、加强防雷减灾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完善雷电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开展雷电诊断分析、预警方法技术研究和雷电预警产品研发。加快推进防雷检测业务化进程,加强对防雷产品服务市场监督管理,充分运用防雷技术标准,提高已投入使用的防雷装置的定期安全检测覆盖面。强化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将农村防雷减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

4、加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加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建设,建立暴雨、低温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专项应急预案。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建成功能完备、要素齐全、安全畅通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平台。配合省、市气象局建成基于 Web-GIS 技术下的拥有灾害性天气识别、监测预警和预警短信生成等功能的短时临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建设气象灾害移动应急系统,实现气象和政府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建立气象灾害救援队伍,加强标准化应急值班室和培训演练体系建设。

(二)大力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气象保障能力

1、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气象服务信息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进工地,促进基本公共气象信息服务均等化。建立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将基本气象公共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事业法人、社会组织等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信息接收、传播与应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投入保障机制,推动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等,列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运行投入渠道。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监督考评机制,制定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方案,强化监督问责,健全推进机制。

2、增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能力。围绕“三农”工作有关部署,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水平。建立现代农业气象产品加工系统、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系统和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服务平台,完善气象为农服务社会组织,提升现代农业增产增效和防灾减灾气象保

障能力。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气象为农业服务新机制。

3、增强重大战略实施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战略实施,积极开展重大工程气象服务。将气象服务工作,主动融入到经济发展、原中央苏区、罗霄山片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开展全方位气象服务。积极开展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综合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气象服务工作,跟踪、保障县委、县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

4、增强决策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决策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完善决策气象服务支持系统、气象灾害风险和影响评估系统、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等气象服务技术支持平台。进一步提高决策气象服务和重大活动气象保障的敏感性、针对性和影响力,重点加强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等重点领域的决策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加强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建设,确保重大活动气象服务准确及时、保障有力。

5、增强公众气象服务能力。创新公众气象服务方式和手段,发展更加适应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公众气象服务。加强气象服务品牌建设,强化按需服务、移动式交互、智能定位信息发布,推进新媒体技术在公众气象服务业务中的应用。加强气象信息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扩大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开展气象服务质量和满意度调查,加强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加大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推进气象科普基地建设,提高气象科普的普及率,重点做好农村和学校的科普宣传,引导和鼓励社会志愿者参与气象防灾减灾服务。

6、增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能力。抓好水利、电力、铁路、公路、旅游等行业气象保障服务。加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建成集约化、一体化、自动化的省市县三级专业气象服务平台,提供精细化、网格化、数字化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

(三)大力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1、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开展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监测业务,对气候变化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林业、水利、电力、交通、旅游、能源、建筑等敏感行业的影响评估业务工作。

2、加强自然生态环境改善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加强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极端气候事件、大气污染等生态安全事件的气象预警,建立生态环境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加强生态环境气象评估和生态安全的气象保障能力。

3、加强生态文明气象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开展精细化气候区划,推动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和评价应用。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多层次普查和经济开发潜力的评估,为制修订风能、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建立风电场发电量预报系统,做好风电场运行和太阳能发电的气象保障服务。保障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加强城市规划、行业规划和电力、交通、水利、能源开发、化工等领域重大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研发,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评价机制。

(四)大力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

1、加强人工影响天气重点作业区建设。以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重点配合建设 1 个防雹保障区(等原中央苏区农经作物生产区),全面提升重点区域内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保障能力。

2、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扩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覆盖范围。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点建设,升级更新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催化装备,提升作业装备性能,改善作业点基础条件,提高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效益,全面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和效益。

(五)全面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

1、提升气象综合监测能力。进一步完善综合气象观测基地建设,以及乡镇区域自动站升级改造,基本消除气象灾害监测盲区。加快地面观测业务自动化进程,重点推进云、天气现象、日照等项目自动化观测,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率达到 100%,常规地面气象观测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通过部门合作共建、信息共享的方式,重点加强中小河流、地质灾害隐患区和生态敏感区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实现气象灾害重点区域全覆盖。

2、提升气象预报预测预警能力。完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灾害性天气落区预警时间提高到 15~20 分钟以上,预警空间分辨率到社区或乡镇,24 小时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 75%。建立适合气象业务需求的县级天气预报服务综合业务平台。建立汛期集中降水、极端高温、干旱、低温雨雪冰冻等监测诊断分析业务系统。

3、提升气象信息网络支撑能力。升级改造地面气象广域网络,县级接入速率达到 20-50Mbps,实现广域网核心设备的双机双路由双电

源冗余。实现县级网络管理与监控平台与省市级的互联互通。完善资料传输通信系统,自动站资料 1 分钟内到达预报员桌面。完善地面气象历史资料和实时资料一体化业务,气象观测数据可用率和质控覆盖率达到 98%。升级视频会商系统,实现 1080P 全高清视频会商系统。

4、提升气象装备保障能力。完善装备技术保障系统,增强气象观测设备维修、计量标校能力,观测装备业务可用性达到 98%以上。

(六)加强智慧气象建设

1、开展智慧气象平台建设。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大力提升气象业务、服务数字化、互联化、智能化。

2、加强数据资源共享。促进气象数据资源集约共享和广泛应用,融合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行业数据,满足跨学科、跨行业的数据融合与综合分析及信息服务的需求,支撑防灾减灾、决策及气象社会化服务。

3、强化智慧气象基础建设。提高信息化标准水平,强化观测自动化、预报精准化和服务的个性化。

4、推进气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推广应用,开发完善移动办公、财务管理、考试管理、应急管理等子系统,实现办公移动化、流程自动化、使用智能化和管理规范化,大力提高科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完善气象外网和政务服务网,实现公众气象服务的便捷高效。

(七)大力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1、加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天气、气候、应用气象、综合气象观测研究计划。加强精细化定时定点定量预报、天气要素格点预报、暴雨洪涝预报、突发性强天气临近预警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强集合预报应用技术研究。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研究。

2、大力提升气象核心业务技术能力。坚定不移地实施气象科技创新战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集中解决气象业务核心科技问题。加强协同创新,强化开放合作,凝聚优势力量,形成科技创新攻关合力。

3、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原则,面向气象现代化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加快建立适合现代业务发展的气象科研和技术开发体系,围绕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气象改革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完善气象科技项目和科研成果管理机制、投入机制、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科技引进和合作机制等。

4、完善气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对气象人才工作的管理,建立和完善人才开发、选拔引进、使用培养、流动配置和评价激励等工作机制,建立以“开放、竞争、流动”为特点的选人用人机制。积极配合实施优秀气象科技领军人才和骨干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中国气象局“双百计划”、青年英才培养计划。

(八)大力提升基层台站综合保障能力

1、加强“一流台站”建设。按照“一流台站”要求,积极推进台站现代化建设,大力营造气象文化氛围,创建优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努力构建和谐文明行业,全面改善台站风貌。结合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事业协调发展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积极转变台站建设理念,统筹考虑台站业务系统、服务系统和基础设施

建设,以及基层台站气象现代化建设,着力提高台站综合保障能力。

2、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加大气象探测环境改善力度,依法加强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切实落实避免危害气象探测环境行政审批,实现台站气象探测环境长期、有效保护,台站气象探测环境综合考核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3、加强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台站职工周转用房,实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满足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求。对台站水、电、路、围墙、护坡、大门等配套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实现场地标准化、房屋特色化、水电市政化、道路规范化、护坡景观化、院落花园化、园区科普化,适应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和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需求。

三、重大工程

气象局将主动适应新常态,围绕县委县政府组织实施的各项重大发展战略,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的新需求,在气象灾害防御、生态文明建设、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重大气象保障工程建设。

(一)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网,组建“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报送、审核、发布等运行机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县级发布终端,最大程度地扩大预警信息覆盖范围。升级区域自动站 15 个,新建旅游景区区域自动站 3 个。完善气象预报、预测、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升级、优化短时临近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制作、发布等气象业务服务系统。配合升级改造全省气象灾害信息网络系统和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建设全县农村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完善农村公共场所防雷设施。加强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气象探测环境。

(二)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工程

配合建设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建设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 1 个,构建区域空地一体化的人工影响天气立体化作业体系。以烟叶产区、赣江源头区为重点,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覆盖面积明显增加。

(三)现代农业发展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气象为现代农业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系统。以水稻、白莲、烟叶、特色农业为重点,建设覆盖水稻、白莲、烟叶、油茶等现代农业产业的自动化观测站 8 个。加强气象为现代农业服务能力建设,配合建设省、市、县三级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一体化业务平台,以及“微农”微信公众平台和主要面向偏远山区的甚高频为农服务广播网。全面提升气象信息进村入户能力,建设“五个一”标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

四、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职责分工,落实目标责任,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科学制定实施计划,推动规划顺利实施,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建立本规划实

施的监测评估制度,适时开展对本规划的修订和调整工作。充分发挥重点工程项目对本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多渠道落实 3 个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资金。加强重点工程项目管理,严格管理、科学管理、动态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二)全面深化气象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和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气象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落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建立气象部门和地方政府双重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格局。适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积极推进事业结构的调整,建立完善分类运行机制。加快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合理调整气象业务分工和业务流程,推进气象业务标准、规范和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效益。

(三)加大气象事业投入力度

坚持和完善双重管理体制和相应的资金渠道,将气象事业纳入县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财政预算,明确气象事权和相应的支出责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双重计划财务管理体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落实气象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确保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切实加大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

(四)进一步推进气象法治建设

加大对违反气象法律法规行为的执法查处力度,规范和引导中介

组织参与气象社会管理。加强气象法制机构和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管理气象的水平和能力。加强气象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气象法治氛围。充分发挥气象法律顾问的作用,引导、促进气象事业依法规范运行。

(五)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

大力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组织保证。加强党规党纪教育,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改进作风,开展党的专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把党员干部置于组织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之下。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全方位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加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广泛传播气象文化知识。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创新文化内容形式,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增强气象软实力,为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第四篇:气象事业爱岗敬业演讲稿

文章导读:在很多人的眼中,气象观测预报工作是一项琐碎、机械,甚至是呆板的工作,但他却关乎民生,永嘉气象人不但耐得住清贫、耐得住枯燥、耐得住寂寞,更是别有一番风趣地将之演奏成一首首动听的交响曲:平日里,细心认真,演奏着舒缓....悠悠楠溪江,山清水秀,春去秋来,尽显风流,在这片曾以响彻一方耕读文化而倍受世人称颂的永嘉大地上,有这么一个特殊的团体在默默地奉献着:夏天,或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或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别人都会往屋子里躲,他们却要往观测场跑;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别人都在家中享受着那份温暖时,他们却要定时多次地往返于观测场。他们日复一日,昼夜不停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他们眼观雨季变化,耳听雷鸣轰声,身验寒暑交替,心中却始终揣着的是万家灯火下人间的冷暖,即使生命如流星般地逝去,也要让自己的人生折射出璀璨绚丽的光彩!——这就是永嘉县气象局,一个出色的集体,一个特别能战斗的集体,这个集体中的每位成员都怀着对气象事业的无限深情,默默地用自己的奋斗、汗水甚至是生命铸就着以“自强不息、求实进取、管天为民、敬业爱岗”的永嘉气象之魂!

难忘XX年的那个夏天,“云娜”台风席卷永嘉,楠溪江流域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灾,在那场生命与死亡较量的中,永加气象人以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舍小家为大家,积极投入到抗台服务工作中去。一职工在台风来临前就一直忙碌在抗台服务第一线,当台风带来的强降水造成县城低洼地带开始积水,家里打来电话告诉他家中已积水,年迈的母亲被困在地下室出不来,积水还在不断地加深时,才迫不得以地放下手中的工作,火速赶回家中,一进家门,看着家中的冰箱、电视等贵重物品已经完全被积水淹没,各种家俱物品在水中漂浮,面对着妻子责备的眼神,他咬着牙,强忍着心中的愧疚和眼中的泪水,从地下室1米多深的积水中将年迈的母亲背到安全的地带,把家人转移出来后,他再一次冒着生命的危险,不顾个人安危,淌过1.6米深的汹涌洪水来到单位,继续参加抗台服务。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奏响了一首新时期永嘉气象人乐于奉献、连续作战、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乐曲。正是由于永嘉气象人用他们的艰辛工作提供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信息,使得县委县政府提前做好了动员、预防等相关工作,争取到了抗台的宝贵时间和主动性,最后夺取了全县抗台工作的伟大胜利!

在很多人的眼中,气象观测预报工作是一项琐碎、机械,甚至是呆板的工作,但他却关乎民生,永嘉气象人不但耐得住清贫、耐得住枯燥、耐得住寂寞,更是别有一番风趣地将之演奏成一首首动听的交响曲:平日里,细心认真,演奏着舒缓、优雅的“慢板”,发报时,争分夺秒,紧张有序,演奏着激情的“急板”,而当遇到狂风暴雨时,则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大家齐心大合奏!他们用那股矢志不渝的气象情怀,与风雨相伴,与雷电博击,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出色的业绩!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永嘉气象人对事业永恒的追求,但一流的业绩离不开一流的技术!俗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做好气象服务这篇大文章,除了有认真细致、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外,还必须有过硬的业务技术本领,永嘉气象人非常注重业务方面的学习,进入该气象局,你就会被一种浓厚的学习文化氛围所包围着。

气象工作是一项很平凡的工作,但是在平凡的工作中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就得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过硬的业务技术、坚韧无比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永嘉气象人就是在他们对“观云测天为人民”的执着追求中铸就着永嘉的气象之魂,感动着我活泼跳跃的生命,坚定着我为气象事业倾注一腔热血的初衷!

第五篇:从十八大报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从十八大报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2012年11月13日 09:12:46 来源:新华网

简述:(十八大评述)更加有力地实施“五位一体”伟大战略——从十八大报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新华网北京11月12日电开拓伟大事业,需要在不懈的实践中准确判断大势、完善发展路径;实现宏伟蓝图,需要科学制定……

(十八大评述)更加有力地实施“五位一体”伟大战略——从十八大报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新华网北京11月12日电开拓伟大事业,需要在不懈的实践中准确判断大势、完善发展路径;实现宏伟蓝图,需要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布局就是路径,布局就是指向。连日来,“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引发了出席党的十八大的2000多名代表热议和共鸣——

更加有力地实施“五位一体”战略,当代中国必定实现全面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定会实现新的跨越。

伟大战略反映伟大探索——中国共产党在一以贯之的接力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断丰富和完善

普洱,地处云南边陲。在十八大代表、普洱市委书记沈培平看来,当地发展经历了三段模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完全进行资源保护,不做任何开发,成为生态、资源的“被动保护时代”。

随着时代的变迁,普洱经历了1958年大跃进、上世纪80年代初包产到户、上世纪90年代大力发展木材加工厂到本世纪初中低产林改造等四次较大砍伐,逐渐形成基本依靠消耗资源来推动发展的“高消耗低产出时代”。但是,普洱人民并没有致富。

近年来,普洱探索“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路径,强力保护青山绿水,大力发展现代生物和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城乡居民收入迅速跃升,正在开启“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时代”。

翻阅十八大报告,沈培平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表述下标上重重的印记:“报告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让我们更加明晰了前行的路径,坚定了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信心。”

普洱,是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不断探索的一个印证。

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追寻现代化没有先例。开创性课题需要创造性地实践、创造性地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质上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又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这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道路中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国现代化历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在遭遇各种困难、风险和危机中,不断试错、纠错的过程,又是不断寻优、选优的过程。”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认为。

历史,清晰地记录下中国共产党人改革开放以来艰辛探索的足迹——

改革开放初期,根据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党中央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一“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党的十三大一直延续到十六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增加了社会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至此,总体布局又拓展为“五位一体”。一次拓展就是一种探索接力;一次拓展就是一次认识飞跃。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善。“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认为。

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彰显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执政智慧。

“生态文明构成了定位中国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党的十八大代表、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认为,生态保护是我们工作中一直遵循的理念,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这充分体现了党治国理念的新发展。

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这更是面向全面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从单一追求经济现代化到囊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更为全面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入全面推进、全面协调、也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阶段。”胡鞍钢说。

理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视野有多大,发展空间就有多大—— 在遥远的欧洲,英国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卡米拉·图尔明如此理解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的概念关系到每一个人,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地球上以一种新方式生活。” 伟大战略顺应伟大时代——“五位一体”是把脉国际国内大势、继续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部署,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响亮回答

湖北黄石大冶铁矿,一座深达440米、占地108万平方米的露天铁坑,将人们脑海中毫无交集的矿山和公园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

这座有着1780多年历史的矿区,曾经是近代以来支撑中国工业化最主要的资源库之一,却因为长期的采矿作业,地质构造、地面植被受到很大影响,带来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黄石也因为长期对资源的依赖,成为我国44个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困顿面前,是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开拓转型的智慧——黄石探索把枯竭的矿山转化为文化资源和工业旅游资源。2007年,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成为我国首个矿山公园,并于2010年跻身国内工业旅游为数不多的4A级景区。

黄石的华丽转身,是资源环境瓶颈倒逼下奋力转型的一个缩影。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快车道上驰骋了几十年的中国列车,正驶入一个关键路口:既要推动经济更好发展,更要克服资源环境的种种制约。

这是我们必须长期清醒面对的现实——我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

而放眼世界,能源资源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性课题。金融危机爆发后,绿色经济、新能源、环保产业正成为各国纷纷抢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这既是挑战,但也为中国成为绿色发展的参与者、发动者、创新者和引领者提供了可能和机遇。“只有顺应历史趋势,我们的事业建设才会事半功倍。”十八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说,“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有清晰的把握和深刻的认知”。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清醒分析变革发展的国内外大势,十八大报告作出郑重回答。

“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既为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指明了路径,更是在复杂形势中继续赢得发展主动权的伟大战略。”十八大代表、安徽省池州市委书记陈强认为。

这也是顺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大部署——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而且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在“吃饱穿暖”、甚至是“吃好穿好”后,人们的新期待也不断提升。

“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是顺应民生的需要。”十八大代表、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认为。

“如何让小康社会从„总体‟走向„全面‟,需要下大功夫、大力气。这个功夫,不能简单靠一些理念和口号,更要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固定下来。”陈强代表认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是这样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施芝鸿认为,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伟大战略实现伟大复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切实保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生态值多少钱?”十八大代表、浙江省安吉茶农宋昌美有着最真切的感受。由于生态良好,安吉被授予“联合国人居奖”,安吉白茶也从一棵单株野生古茶树发展成年产值超过13亿元的大产业,“每到采茶季节,白茶天天流出去,钞票哗啦送进来”。

由于价格高,全县农民种植白茶的积极性高涨,但县里规定,凡25度以上的山坡一律不准种植,因为怕造成水土流失。“大家也都理解,因为生态一旦毁了,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宋昌美说。

宋昌美的感受,引发了十八大代表、山西朔州市右玉县崔家窑村村民余晓兰的共鸣。她说,城里人对农村景致和新鲜空气情有独钟,把生态建设与农民生产生活相结合,通过环境改善带动生态高效经济、促进生态旅游经济,取得增绿、增色、增景、增收的综合效果。她正准备依托已绿化的荒山荒沟办一家生态庄园。

两位农民的探索,折射出同一个道理——把生态建设融入发展的各个环节,良性互动,生态就能呈现出最大的优势,发展也会更可持续,更有后劲。协调推进,才不顾此失彼;统筹兼顾,方能攻坚克难。

站在新起点上,五大建设如何着力?十八大报告指明了清晰路径: ——经济建设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政治建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文化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前进;——社会建设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生态文明建设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十八大代表、云南玉溪市委书记孔祥庚认为,“报告作出的战略部署,既明确了每项建设的任务,又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体现的是科学发展的布局。”

“„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有原则要求,有政策安排,有举措办法,更加清晰地指明了一条绿色跨越的科学发展之路,为指导我们又好又快发展,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了重要遵循。” 十八大代表、湖南怀化市委书记李亿龙信心满怀。蓝图已经绘就,路径已经清晰,号角已经吹响——

此时此刻,我们正处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昂首行进在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大道上,足音铿锵,步伐坚定有力!(记者李自良、陈二厚、安蓓、顾瑞珍、王宇)

下载我国气象事业总体布局(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气象事业总体布局(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60年来,中国气象事业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气象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发生了翻天覆地......

    安徽省气象事业发展[五篇模版]

    安徽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安徽省气象局 皖发改规划〔2011〕870号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富民气象事业发展概述

    富民气象事业发展概述 1958年6月,富民气候服务站成立,站址在富民县永定镇玉龙村郊外乡村,四周空旷,无高大建筑物,基本在富民坝子中间。1963年8月,富民气候服务站更名为云南省富民......

    丽江市气象事业发展情况汇报(精)

    省人大气象“一法两条例”执法检查汇报材料 丽江市气象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丽江市气象局局长何其晶 2010年6月26日 尊敬的检查组各位领导、杨副市长: 2004年10月,在丽江气象事业......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学习心得(合集五篇)

    “战略”导航,财务引路 ——学习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有感 去年10月22日,由中国气象局牵头组织的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正式启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该研究课题已取得重大成......

    阳江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大全

    阳江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面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十二五”时期,......

    加快气象文化建设 推进气象事业发展

    加快气象文化建设 推进气象事业发展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反映着一个群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群体行为提供导向和约束。......

    英山局气象事业“十二五”规划

    枣阳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在上级气象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若干意见》和《湖北省关于加强全省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