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国高速事业发展
浅谈我国高速公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养护
养护管理是高速公路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保证高速公路快捷、安全、舒适,达到“畅通、平整、洁净、美观”的行驶质量的重要手段。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应通过对高速公路及其附属设施进行经常性、及时性、周期性的预防、养护与维修,保持其正常的使用质量、路容美观。从目前来看,在养护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如何保证快捷。关键在于对紧急事件处治的力度。除雪除冰、防洪抢险分别是冬季和夏季常规性的养护工作,从而实现预防为主、排查有效、反应迅速、快速畅通的目标,达到“下雪不封路”或“雪后快速开通”。二是如何提高高速公路桥梁等构造物二期检测频率和密度,以提高安全设施被损坏后的恢复速度。三是如何保证舒适。要保证高速公路路面质量、行驶指数达标及抛洒物清理及时,提高路面行驶的舒适度和车辆的行驶安全。四是如何保证畅通。在高速公路日常养护路面维修中关并车道实属必要,但施工时应体现高效管理、快速施工、热情服务,以确保高速行驶的车辆在施工路段不出现拥堵点和安全隐患源,真正做到道路通畅安全。
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在于各级管理者把传统管理观念向“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彻底转变,真正实现从普通道路养护到高速公路养护,从被动养护到预防养护,从经验养护到科学养护,由手工作业到机械化养护全方位的转变与提高。
二、收费
高速公路收费管理不仅关系到通行费征收,同时也是各个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直接面对社会展示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因此收费队伍的人员素质至关重要,关键是对收费人员的制度管理、激励机制及素质培养,其中包括业务技能培养、日常行为规范、文明形象塑造、作弊行为处理等,都是影响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必须结合实际,注重收费员工的人本管理,深入研究探讨和解决下列问题:
一是建立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提高收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培养收费员工参与社会化就业的技能和能力,为员工创造再就业的条件和机会;三是加强收费员工劳动保护,防止职业病发生;四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收费站快速放行能力,使高速公路真正实现“高速”,避免和消除对公众时间和社会资源的浪费。要从多方面入手,在设备配置、收费站车道的开放使用、收费人员配备和技能、紧急预案、服务承诺等方面完善制度,建立有效机制,保证快速放行;五是提高收费设备维护能力,保证收费系统正常运行;六是在收费路段内维修里程达到10公里以上时,考虑对通行车辆收费实行优惠;七是对收费作弊行为如何进入司法程序,以确保收费的质量和回收资金安全,稳定收费队伍。
三、路政
路政管理的主要功能是保护高速公路路产,维护路权。它具有行政执法效能,更具有服务功能。目前,全国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体制很不统一,有交通厅设立高速公路路政执法专门机构,与管理者相对独立的形式;有交通厅向高速公路派驻路政执法机构,实行双重领导的形式;也有路政管理职能与巡警合二为一,成立高速公路综合执法队的形式等。但无论是怎样的管理体制,最根本的落脚点就是如何确保保护路产、维护路权的力度,如何做好为高速公路行驶车辆竭诚服务。作为高速公路的管理单位,理顺与路政部门的关系十分重要,一方面,要形成联动机制,管理部门与路政执法有机结合,做好路产的索赔、恢复、路权
维护,保证路产、路权不受侵害;另一方面,要形成互动体系,在路政管理中充分体现服务的理念,做好道路巡查、事故快速清障工作,全面保证高速公路高效、安全和畅通。
在路政队伍的内部管理中,强化队伍建设是路政管理的核心。必须以制度管理人,以规范约束人,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制度,解决实际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事故清障的及时性、提高路政人员巡查的责任心、认真负责地对超限车辆管理等问题,特别是要与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相互配合协调,保证事故现场的快速处理,与驻地政府、医院紧密联系,以保证交通事故的紧急救援。
另外,如何有效地把握和实施行政处罚的尺度,达到以教育为目的,规范路政管理,也是一个值得不断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四、服务区
服务区是高速公路的重要配套设施,从10多年的发展来看,早期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仅仅是从配套设施的要求出发,没有以人为本从服务功能、人性化方面考虑,因而大多存在功能不够完善、布局不尽合理、外观设计不尽美观等缺陷。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服务功能日益提升,服务区不仅承担着高速公路加油、修理、餐饮、休息等重要功能,而且也是高速公路经营者直接面向社会、面对顾客展示文明形象的又一重要窗口。据不完全测算,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每年营业额约在50亿元以上,面对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服务区不仅要做到功能完善、服务到位,而且应从建设期就合理设计、长远规划,在运营后,加强公共设施维护,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性化服务。同时,高速公路管理单位要根据所辖服务区的情况,做好长久性的资金准备,针对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以及不断变化的顾客消费需求,本着以车为本、以顾客为本,长期持久地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改进服务设施,从而提高顾客在接受服务时的舒适度与满意度。
高速公路管理单位要注重加强对所辖服务区的监管,切实解决“以包代管”、“以租代管”、放任自流的问题,要以搞好服务区优质服务为根本,确保高速公路运营的整体形象不受损害。管理单位还应注重对所辖服务区经营服务的数据管理和量化考核,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服务区经营服务项目、营业额、收益以及本路段通行量、经过服务区前的相关交通量和服务区的消费车次、消费人次、消费水平、顾客有理投诉等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归档再进一步分析、对比和研究,可有效地用于对所辖服务区经营服务的考核和进行业务指导,促进服务区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上述各类数据的积累和研究,对高速公路服务区设计定位、建设规模的论证将发挥重要作用。
五、体制
高速公路管理体制一直是管理同行讨论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尚未形成集中统一、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基本有三种类型:一是组建了省政府直接领导、授权的国有资产投资为一体性质的高速公路集团公司,按企业方式运作,基本脱离与省交通厅的隶属关系;二是组建了由省交通厅领导兼任董事长的投资实体;三是成立了事业性质的高速公路管理局。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内地除青海、西藏、内蒙古、甘肃外的27省、市、自治区共有高速公路路段管理机构(公司)239个,其中事业单位113个,中外合资企业35个,国内企业91个,平均每省8.85个。而这些管理机构又分别隶属于89个管理单位,其中事业单位有33个,企业性质的有56个。从管理里程看,目前239个路段管理机构(公司)中,管辖里程超过100公里的只有56个;89个管理单位中,管理里程超过300公里的只有16个,超过500公里的只有4个。从整体分布看,南方地区以公司化运营居多,北方地区以事业单位居多,孰优孰劣,尚难定论,可说各有利弊。属于事业单位的,更注重管理,人本化的服务观念较为淡薄,服务质量稍逊一筹,因此应不断研究和提高服务品质;而公司化的管理单位比较注重强化服务,注重提高顾客满意
度,但管理整体协调性、统一性不足使高速公路的快速、便捷打折扣,也为司乘人员出行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行业管理亟待加强。笔者认为,围绕政府宏观调控、部门行业管理、管理单位企业化经营三原则,对理顺高速公路管理体制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将有益于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六、属性
除了基础性,高速公路最重要的属性就是公益性和商品性。目前,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车辆占到全国汽车保有量的10%左右,日通行费收入达到2亿多元,由此看来,高速公路在人民生活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目前,公益性与商品性在高速公路管理和服务中哪一个显现得突出一些?地域不同,情况也不同。在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广东、浙江、江苏等地,行驶高速公路的车流量大,管理和服务中似乎其商品属性显现得浓一些;而在社会经济相对滞后的辽宁、山西、吉林等地,行驶高速公路的车流量小,管理和服务中似乎其公益性占到了主导地位。
实质上高速公路公益性特征十分突出。政府投资和主导修建高速公路,监督高速公路的营运管理,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取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和回报,而追求的是广泛的社会效益,特别是为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历史的进程和发展的趋势来看,高速公路的属性应以公益性为主,其商品性应渐趋弱化。而就现阶段的发展情况看,应掌握好高速公路的公益性兼商品性的属性,在管理和服务中把握好“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的尺度,将两种属性有机结合。特别是投资多元化之后,一方面,收益好的高速公路要保证其公益性,保证所有的服务功能满足顾客,设施完好;另一方面,收益暂时不好的高速公路不要忽视其商品性,要讲究经营管理和服务营销,吸引车流,追求效益,注重回报,实现利润最大化。总之,在强化高速公路行业管理中,要注重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也需要经营有方,应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发生,从而确保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经营
长期以来,国内高速公路单位大都存在只注重管理、不注重经营的倾向。至今年3月,我国公路上市公司已达19家,截至目前,这些公司利用市场募股筹资已达273亿多元人民币,包括国内上市和香港上市的公司,效益普遍较好,现金流量大,有的在资本运作方面迈出了极大的步伐。但在经营开发方面,普遍未在其他领域进一步拓展。据不完全统计,大多数上市公司目前财务闲置现金达上百亿元。那么,如何有效利用高速公路管理融资,创新经营理念,激活经营机制,拓宽经营思路,充分整合、利用高速公路资源和资产优势,发挥高速公路交通节点优势、传播媒介优势和产业政策优势,在打造高速公路行业品牌的同时,加快高速公路产业化进程,实施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经营战略,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则是高速公路管理中应该努力进行研究的问题。
时间缩短、空间拉近,是高速公路一项主要特点。它在物流、广告、旅游等行业中,充当着媒介的角色,充分利用高速公路的媒介优势,挖掘潜力是高速公路经营开发的主要途径。例如:围绕高速公路主业,统筹规划,拓展沿线广告开发;利用高速公路网络优势及有利资源,介入现代物流行业,为客户提供仓储、堆存、配货、发送服务;开发通讯管道租赁业务;开发和租赁高速公路沿线地产,发展生态农业、养殖业;与沿线政府、地方企业联合,发展特色经济与特产经济等,都是高速公路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有效手段。
八、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速公路是以高科技为先导谋求发展的,在建设、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中,无不体现出高科技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运营管理以人性化为根本,使整个系统始终在实践着管理现代化、运营自动化。因此,以各省乃至全国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及不停车收费为代表的智能化交通建设将势在必行,然而,目前高速公路科技仍面临着制约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是技术协调。联网收费涉及到的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及视频监控、银行结算等,在不同地域对技术程度、水平要求也不同,如何有机地集成应用到高速公路,保证三大系统的统一性、整体性和有效性。
二是资源整合。高速公路电子通讯、骨干网建成之后,在收费监控、监控调配、紧急救助、应用通讯等方面,如何把所有资源进行整合,以提高高速公路通行能力为前提,以安全畅通为保障,实现人、车、路全天候无障碍沟通与对话。
三是技术拓展。在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经营、服务等方面如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高速公路企业为主体的高速公路现代电子商务平台,拓展到交通征稽、公路运输、运输管理、交通管理等多方面的管理领域,实现面向社会公众的交通全方位服务。
九、整合当前,由于高速公路建设资金来源不同,管理体制、机制也不同。可以说,投资不等,造价不一,负债不同,实力不均。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多样化和管理主体多元化势必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浪费以及机制不活等问题。更重要的还有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还贷问题。高速公路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贷款,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将直接关系到还贷问题;二是高速公路资源利用和共享优化问题。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拆分账、高速公路监管、通信设施管理、国防设施功能维护等内容,在管理上具有不可分割性,管理主体多元势必造成运行系统多元;同时,由于高速公路各种设施投资巨大,只有充分利用资源,实行设施共用,信息共享,协调运转,步调一致,才能达到提高运转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目的。
所以,必须进行有效整合,充分盘活国有资产,实行集约化经营,才能减少管理成本,增强企业活力,使高速公路运营达到最佳效果。故有必要对各省高速公路资产进行重组、优化和整合,根据路段、贷款、经营等实际情况组建集团公司,有利于形成高速公路大产业,由此既突出了整体效益,又强化了行业管理,还可以节省大量的管理成本。
十、联网
目前,国内部分省市实现了省市内联网收费,为高速公路管理提供了较为先进、快捷的方式,但与此同时,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10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联网之后带来的技术难度和管理问题,对今后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员工管理、顾客管理、收费管理等方面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内部,首先就是员工管理,要强化人员素质,提高业务技能,加大收费稽查的力度,严肃处理作弊行为;其次,就是顾客管理,杜绝车辆通行卡倒卡的不良行为发生;三是在解决好通行费拆分账结算的同时,要考虑解决好各收费站因收费额大小不同而带来的工作强度不均的问题,收费站薪酬总额分配要合理调整,从而保证结算公正、合理。要特别针对里程长、通行费额大的实际情况,解决好司机随身携带现金数额较大、存在不安全因素的问题,由此可见,通行费储值卡的应用势在必行。
总之,我国高速公路在十几年间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已成为世界上高速公路里程增长最快的国家。高速公路在交通乃至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其管理,服务与经营虽正在逐步迈入良性发展轨道,但应该全方位地进行良好管理、“提速”,切勿让低效率、低水平的制约因素和问题成为发
展的羁绊。面对高速公路管理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研究高速公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懈探索和持续改进,是每一个高速公路管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国高速公路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二篇:浅析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与发展的几点体会
浅析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与发展的几点体会
康彦民
摘要:本文结合国内目前已建成高速公路的运营概况,运用系统观点,按其服务功能和特点作了归纳分析,并从国家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角度出发,围绕高速公路建设实施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并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 高速公路、建设、分析
交通运输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得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及工作节奏的加快,时间价值和时间观念的增强,人们对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需求度显著增加。标志着公路交通设施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八十年代末在我国也由此应运而生,十几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至2000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15000公里,同时一批在建或拟建的高速公路也正在积极的实施和规划设计之中。结合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今后中、西部地区高速公路的建设速度和步伐将不断加快,建设任务更加繁重,我国高速公路网的基本框架预计将在21世纪前期初步形成。
1我国高速公路的功能特征及类型分析
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与其特殊的服务功能相关,从目前建成及在建的线路来看,按其主要服务功能及特点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5种基本类型:
1.1 城市外部环绕型
大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交通枢纽,产生和吸引着大量的客货流,对城市交通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为使过境及城区间通过的车流能够迅速地在城市外围疏解,以减轻对市区中心的交通压力,一些地方修建了城市外环线高速公路,如广州环城高速公路、沈阳环城高速公路、北京四环高速公路等。环城高速路既方便了过境及城区间交通,也缓解了市内交通拥挤及阻塞状况,并有可能发展成为未来地区高速公路网的枢纽。
1.2 大城市主要出入口路段疏解型
这类高速公路主要是针对城市重要出入口路段机动车流量增大及混合交通严重,为减少交通拥挤和堵塞,提高通行能力而设计修建的。如沪嘉高速公路、广佛高速公路、京石高速公路北京段、首都机场高速公路等。其中有些线路随着的交通发展,将逐步延伸为城市之间或国家主干线高速公路,如京石高速公路等。
1.3 主要区域经济带公路重要通道型
这类高速公路一般是沿着重要经济带进行规划、修建或改造的,并主要服务于该区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间经济往来及交通运输,如国家或地区主要经济中心、改革开放经济特区区域等,作为该区域内道路交通干线,其目的在于促进和加快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类道路如广深高速公路、京沈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石安高速公路等。这些线路将成为我国高速公路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1.4 重要沿海港口集疏运干线型
随着国内一些重要港口运输量的不断增加及内陆腹地经济的发展,其相互依赖性进一步
1增强,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道路交通纽带,使得联结港口与内陆高速公路的修建成为必然,这类线路如沈大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等,分别作为联结港口与内陆经济腹地的重要通道,在港口货物集疏运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该区域内主要城镇间的重要交通纽带。
1.5 旅游干线型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客流量的增长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否提供方便、快捷、大容量的交通运输,是旅游业能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干线型高速公路就是建于重要旅游区内,联结主要旅游景点与主要城镇及交通枢纽或干线公路之间的重要通道,主要是满足和促进该区域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同时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八达岭高速公路、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贵阳至黄果树高速公路等。
2高速公路运营效果及综合效益分析
从我国目前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来看,尽管功能特点有所不同,但在符合国家和地区交通运输总体布局的前提下,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需要,因此它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发挥的作用,及其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十分显著的,从已经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的初步运营效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1项目投入分析
高速公路作为现代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其技术标准高、工程量大,建设投资多。80年代末修建的高速公路其平均造价一般在1000
∽ 1500万元/公里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价格的上涨,建设成本不断提高,90年代修建的高速公路平均造价一般在2000
∽3000万元/公里左右。特殊情况下,如广深高速公路由于项目所处特殊地理位置, 其平均建造成本达到了7300万元/公里。从服务对象及项目所处位置来看,以大城市的环城高速公路或出入口疏解型高速公路造价较高,主要是由于征地、拆迁以及大型互通立交建造费用较高,在总成本中占了较大比例;其次是经济特区或沿海主要开放城市由于土地增值较快,以及材料费用大幅度增长,造成征地及建设费用提高。
此外,高速公路作为道路交通现代化的象征,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也是相当大的,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建造、通讯、监控、收费管理系统等配置以及路面养护等方面需要大量技术投入。其中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高新技术及技术设备的研究、引进和转化,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等。这些都是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实施的必要保证。
这样庞大的建设资金,如果和以往的道路建设一样,仅仅依靠国家或地方政府拨款是难以承受,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上采取了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发挥各自优势的多渠道筹集资金方式,资金来源包括了地方筹资、争取和吸引外资(包括世界银行贷款、外商投资等形式)、国家及交通部提供一部分资助等。其中典型的项目如京津塘高速公路,是我国第一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修建的高速公路,除外资部分,还包括了交通部和京、津、冀的地方投资。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比较成功的,开辟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新途径。在借鉴国外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各地也在采用BOT(即建设、经营和转让)建设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2.2项目产出效益及影响分析
修建高速公路的投入是比较大的,但其产出也是十分可观的。
衡量和评价高速公路的产出或产生的效益可从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来看,其中又包括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可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宏观社会经济效益包括了高速公路项
目的建设实施对整个区域乃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微观经济效益包括对公路沿线周边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给道路使用者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包括运成本的降低、时间节省、安全感及舒适性增加等)和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收入增加;以及通行费收入给道路经营管理部门带来的投资回收财务效益和自我发展完善的管理效益。
2.2.1道路交通量增长分析
高速公路作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其各方面效益的最终实现主要体现在道路所吸引和服务的交通量上。道路交通量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是衡量和评价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实施效果的最直观的数量尺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活动相对十分活跃,对交通设施需求及潜力不断增大,因此道路交通流量增长迅速。广佛高速公路的年平均日交通量1989年建成通车时为7000辆/日,1993年超过38000辆/日,1994年已达43000辆/日。沈大高速公路作为国内目前开通最长的高速公路,其全线平均日交通量由1990年开通时的6500辆/日,到1992年达到了11000辆/日,1994年达到14000辆/日,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京津塘高速公路,从1993年全线建成开通以来,交通量每年以25-30%的速度增长,1998年已达35000辆/日。京石高速公路自1991年相继开通以来,交通量由初期的3000辆/日,到1999年已达25000辆/日,高峰时突破35000辆/日。如此大的交通量增长,充分说明了高速公路的实施价值。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缓解了当地交通紧张状况,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道路交通的需求,促进了路网交通流量重新分配,同时也产生和吸引的相当数量的诱增交通量。目前天津港年货物吞吐量的50%以上依靠公路运输完成集疏运。随着港口货物吞吐量的不断增长,以及集装箱运输的发展,作为该地区通行能力最大及技术标准最高的一条道路,京津塘高速公路将在未来港口货物集疏运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2.2.2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修建高速公路当然要考虑本身的经济效益,但更大的经济效益是在于对社会经济的带动和拉动作用。从短短几年来的高速公路运营效果看,高速公路对道路用户及全社会的确带来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业主部门在项目投资回收及运营维护方面的财务效益也得到了必要的保证。通过对有关线路的经济效益指标测算及后评价结果来看也是比较满意的。如沈阳到大连高速公路经济和财务效益费用比(B/C)均在2倍以上,经济及财务内部收益率(EIRR、FIRR)均高于基准折现率,从经济评价角度说明项目实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开通,使得京津两地之间汽车平均运行时间缩短了1小时以上,根据目前道路交通量,按该地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及客货车辆运载情况初步测算,仅此一项每年可带来上亿元的经济效益,同时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开发区每公顷土地价格已超过120万元。济青高速公路的修建,据测算统计每年创造的间接效益就达50亿元以上。沈大高速公路开通后,沿线建起了20多个贸易市场,仅海城市的西柳集服装市场,日成交额高达300万元,年营业额突破10亿元。
在我国目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于经济建设、道路交通状况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高速公路的修建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消除和缓解“瓶颈”制约,达到了带动、拉动地区经济的目的,总起来讲,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间接效益大于直接效益,长期效益大于短期效益,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提高了公路的运输效率,有效地缓解了公路运输的紧张状况。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速度达到一般公路上的2∽3倍,节省了运行时间,缩短了两地距离,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高速公路的运行能力远远高于一般公路,解决了交通拥挤问题,同时由于高速公路
舒适的行车条件,降低了运输成本。据世界各国的统计资料显示,高速公路的运输费用比普通公路降低30%左右。
⑵高速公路便捷、快速的运输条件,加快了沿线地区的资源开发,推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对沿线资源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横向经济联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沿线迅速形成了经济增长带,实现了城市间的互补,发挥了城市群体间的集成聚合效应。高速公路建成后,沿线的土地价格迅速升值,并吸引了大量的内资、外资兴办企业,促进沿线乡镇企业的发展。由于交通的便利,扩大了单位时间内人们的活动空间,使得沿线旅游业也兴旺发展,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有效地促进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⑶高速公路促进了运输结构的调整,拓宽了运输领域。由于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给铁路、民航等运输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使得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都在提高技术、改进服务,借助各自的优势,展开激烈的竞争。汽车工业也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一些汽车生产厂家淘汰落后型号的汽车,努力提高汽车的性能和质量。所有这些,既给广大客户带来了实惠,又对整个综合运输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⑷高速公路的修建,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面。高速公路的建设与管理,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外,还需要大批的工程建筑材料和管理人员,如钢材、水泥、石料等,无疑对钢铁工业和建材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机。高速公路建成后,收费人员、养护人员的安置对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减少了社会的压力。
⑸高速公路提供了良好的交通秩序,行驶有安全保证。高速公路由于全封闭、全立交、双向分道行驶,使得交通事故比一般公路明显减少,不但减少了道路使用者的经济损失,而且也降低了道路管理的经济支出。高速公路封闭的专业化交通管理,从根本上消除了目前普通公路上存在的“三乱”现象,对促进我国道路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创造良好的道路运输环境,带来了管理效益和派生效益。
⑹高速公路的修建,转变了沿线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增强了人们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使人们的地域观念、时间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打破市场分割,发展大商业,搞活大流通,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分有益。高速公路作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通过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设施,在群众中树立了现代化的形象,增强了群众的现代化意识。
⑺除上述效益外,高速公路的修建也促进沿线地区乡村的城镇化发展进程,改善地区的人口分布,对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增强国防实力,扩大国家在世界上影响,带动交通及相关行业的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产生了波及效益、伴随效益和潜在效益,这些同样是不可估量的。
3今后高速公路建设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回顾十年来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过程,尽管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相对于国家经济建设的要求仍有很大距离,我国目前在高速公路的规划设计、建设经验、经营管理及配套设施等包括软件和硬件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同时也需要一个经受实践检验的过程。为了今后高速公路取得更好的建设效果,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今后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在建立和完善我国道路立法的同时, 针对高速公路的特殊性,应制订和健全相应法律条例,对高速公路建设、开发和管理等进行全方位立法。作到有法可依,以保证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步入规范化、健康发展轨道。特别是在目前情况下,要尽快理顺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特管的管理模式,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保证现代化设施的正常运转和充分发挥其效能。
3.2在高速公路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应重视和处理好与区域内相关道路网的规划发展,搞好衔接配套工程设施,如联接线及互通立交等。这方面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高速公路今后对交通量的吸引和建设效果。同时在今后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沿线地区土地的开发利用,使建设与开发一体化,同步进行,使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部门能够参与沿线的开发,以开发效益保建设运营,促进整体发展。
3.3加强高速公路的社会效益分析,积极为政府制订宏观政策提供依据,让社会更多地支持、了解高速公路,逐步形成从建设资金、征地拆迁等环节全社会参与高速公路的建设。同时做好项目的后评估管理,搞好项目的跟踪调查,重视对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及时总结高速公路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广泛地听取道路用户及沿线地方行政部门的意见,及时改进和完善道路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以服务创效益。
3.4进一步加强高速公路经营模式的政策及理论研究,探讨适合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经营模式,从以往的建设与经营管理分离的模式逐步转变为建设发展、经营管理、开发一体化的模式,制定相应的政策,使之既便于国家宏观管理控制,又能结合当地及项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管理,尤其是对跨地区和省市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模式,随着今后高速公路的发展延伸,路网的逐渐形成,将进一步突出。在保证国家总体利益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各省市地方的效益,又能发挥道路的整体效益应予以高度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
3.5要加强高速公路建设质量的管理,高速公路建设质量直接与日后的运营效益相关联。公路建设是百年大计,必须严格基建程序,认真执行监理制度,确定合理工期、合理造价,严格施工队伍,规范材料标准及质量,充分利用高科技、新技术,做到技术和经济相结合,逐步缩小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水平与国外的差距。
3.6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加快高速公路的建设步伐。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公路交通量增长的需要,据有关资料显示,现有高速公路里程仅为实际需要的1/4,到下世纪我国经济的发展对高速公路的需求将更大。面对这一实际,各地在高速公路规划和建设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既要保证大发展,又不能盲目攀比,盲目超前,要科学决策,正确处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做到经济合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河北省交通厅科技教育处、科技情报站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4-2006
第三篇:“发展我国仲裁事业,完善我国仲裁工作”研讨会
北京市律师协会 “发展我国仲裁事业,完善我国仲裁工作”研讨会综述
一、我国仲裁工作专题报告
袁诗鸣处长代表国务院法制办协调司详细介绍了全国仲裁工作的有关情况,并感谢北京律师对仲裁工作的大力支持,报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一)仲裁工作基本情况
1.仲裁机构的发展情况。
袁处长指出,仲裁法94年颁布、95年实施的,确立了仲裁机构独立于行政机关,仲裁不实行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尊重当事人意愿和仲裁实行一裁终局等原则,对我国原有的仲裁制度做出了重大改革。仲裁法颁布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了四个文件,对重新组建仲裁机构、依法开展仲裁活动做了统一部署和安排,各地方、各有关部门按照仲裁规定认真做好仲裁工作,在市场工作有关行业领域推行仲裁法律制度,积极引导广大市场主体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支持仲裁机构依法独立进行仲裁,对仲裁法的贯彻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995年之前行政仲裁重组之后从几十家到一百多家,到185家。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当时规定的非常明确,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和商会研究依法重新组建仲裁机构和中国仲裁协会筹建准备工作,并联系全国仲裁工作。但到目前为止,中国仲裁协会还没成立起来,实际上目前法制办在联系全国仲裁工作。截止目前在直辖市、省会和其他设区市共依法重新组建202个仲裁机构,确立了全国统一的仲裁工作体制。截止目前全国仲裁机构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依法聘任了5万多名专家担任仲裁员,其中既有从事经济工作的专门人才,又有教学、科研机构的学者;既有从事法律实务的专业人才,又有研究或者熟悉市场经济的专家和企业家;既有我国大陆地区的专业人士,也有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专业人士,还有国际仲裁界的专家,包括在座的很多北京律师。2.仲裁案件受理情况。
截止2008年底,全国仲裁机构共仲裁各类经济纠纷34万多件,案件标的额达到人民币5千多亿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涉外仲裁案件,案件当事人涉及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按照统计,开始刚重组时一个是仲裁机构比较少,受 1 理案件更少,累计起来34万多件。2008年当年65000多件,比2007年增加了4054件,增长率为6.6%,标的总额1020亿元,比2007年增加268亿,增长率为35%。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运用仲裁方式解决社会纠纷最多的国家之一。
3.仲裁案件处理情况
十几年来,全国仲裁机构把依法公正、及时仲裁纠纷、平等对待当事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紧抓好,制定和完善了仲裁工作质量保障和监督制度,保证了仲裁活动严格依照《仲裁法》的规定进行。据统计全国仲裁机构做出的裁决被人民法院撤销或不予执行的比例不到1%,随着《仲裁法》的贯彻实施,我国仲裁的公信力在不断提升,受到越来越多中外市场主体的信赖,现在一直是这样的口径,不到1%,实际上2008年统计出来的结果被人民法院撤销的是0.2%,被不予执行是0.12%,这么多年来司法纠正率一直非常小,因为全国这么大,两百多家仲裁机构,情况不同,有的仲裁机构、仲裁委员会从成立以来连续多少年没有一件被撤销,也没有一件不予执行,有的仲裁机构遇到的司法纠正案件多一些。
(二)全国仲裁工作坚持了正确政治方向,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仲裁工作坚持了正确政治方向的必要性与存在的问题
袁处长指出,《仲裁法》开宗明义,第一条规定了仲裁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这也就是仲裁工作应该坚持的正确政治方向。近年来随着我国仲裁事业的快速发展,围绕仲裁机构建设等问题也存在一些争论,由于区域差异较大,仲裁发展情况不同,产生分歧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全国仲裁工作始终坚持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仲裁理念为指导,坚持仲裁事业社会公益的性质,谨记和防止任何盈利性倾向,从而保证了仲裁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现代仲裁制度具有三个历史渊源:一是借鉴了国外行之有效的纠纷解决方法;二是脱胎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仲裁;三是发端于涉外仲裁工作,这是历史成因,那么这也就注定了在这段时期会出现几种问题:一是简单的以国外的做法来衡量我国的仲裁;二是行政仲裁制度的某些痕迹尤存;三是简单照搬涉外仲裁的做法。因此对我国仲裁工作体制总体而言,对全国绝大多数仲裁机构而言基本任务是做好国内仲裁工作,兼顾涉外仲裁发展,更多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市场经济建设服务。我国仲裁界是比较早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仲裁道路的,这既是对我国仲裁工作本质的揭示,也是对我国仲裁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指导着我国仲裁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2.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仲裁事业?
袁处长首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仲裁事业是国际通行做法以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不是自发产生的,是植入性的。这个国际通行的做法我们借鉴过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客观上要有个过程,移植来了以后要能够更好的不断的适应我国的具体情况,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借鉴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
其次,我国仲裁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那么离开了这条就没有我国仲裁事业发展的前途,我国仲裁工作发展到今天就是因为起了这个作用。
再次,党的领导、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相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仲裁事业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是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积极的借鉴国外成功做法而建立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袁处长最后表示,尽管仲裁事业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必须立足国情实际,始终不渝的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坚持人民性本质,坚持社会主义仲裁理念,绝不可以脱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盲目照搬、简单套用国外理念和模式,国际做法只能借鉴不能克隆,更不能作为评判我国仲裁事业的标准,中国仲裁事业致力于国家仲裁指明的根本途径就是走出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仲裁事业的发展道路。十几年以来全国仲裁机构根据《仲裁法》确定的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任务,在坚持依法公正仲裁的同时注意做好当事人的和解、调解工作,努力为当事人继续合作创造条件,据了解许多仲裁机构仲裁案件快速结案率经济纠纷自愿和解调解率达到60%以上,仲裁裁决的自动履行率也达到50%以上,不仅有效的降低了当事人为解决纠纷付出的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维护了其合法权益,而且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
(三)全国仲裁工作坚持了科学先进的专业发展方向,严守仲裁工作质量,在创业中坚持创新
1.仲裁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袁处长指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纠纷解决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包括传统的诉讼、仲裁在内的纠纷解决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被新的纠纷解决方式所替代,仲裁的生命力在于能够根据新的形势发展要求不断的进行自我更新,后发的中国仲裁不是落后的仲裁,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仲裁制度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发挥好后发优势,努力站在国际纠纷解决方式发展变革的前沿,不断创新。全国仲裁机构从国情实际出发,始终坚持科学先进的专业发展方向,在创业中坚持创新,不断推出专业创新举措,效果良好。
早在2001年在厦门召开的仲裁工作会议上,为了彰显中国仲裁的有适合特色,改变初始仲裁工作水平的面貌,提出了仲裁工作的三率指标:努力提高仲裁案件快速结案率,民商事纠纷自愿和解调节率,仲裁调解自动履行率,全国仲裁机构在多年的实践中都在努力提高三率,烟台、湘潭、吉林等一大批仲裁委“三率”水平都达到了70%以上,有的达到了85%以上,甚至更高。很好的实现了裁决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高水准的“三率”,特别是高水准的仲裁裁决自动履行率已经成为我国仲裁的重要特点。
2.全国仲裁机构实践仲裁制度创新的情况及取得的成就
近几年来在厦门、西安、天津、青岛等仲裁委的带动下,全国仲裁机构从国情实际出发,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现代仲裁理念和仲裁文化的研究,南京等仲裁委深入研究中国仲裁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仲裁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武汉等仲裁委率先探索加强仲裁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在全国仲裁界引起普遍反响。把仲裁工作的重点放到基层去,正在成为全国仲裁界的实践,仲裁事业获得了持续发展的源泉。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上海分会、中国海事仲裁委、昆明仲裁委等许多仲裁委积极与市场经济行业组织合作发展仲裁事业,使仲裁为社会服务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德阳仲裁委探索的裁前预告工作方式,后来在全国相关仲裁会上有所介绍,其他很多仲裁委也在探索。成都、石家庄、海口等仲裁委大力推行仲裁法律制度的做法,青岛仲裁委探索的提高仲裁当事人满意率的做法,西宁、乌鲁木齐、银川及西部地区仲裁委探索的和谐仲裁的做法,重庆、桂林等仲裁委实行的仲裁员履行职责遵纪守法承诺制,北京、哈尔滨等一批仲裁委实行的仲裁员利害关系主动披露或声明制,长 4 沙等30多家仲裁委开展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仲裁事业的探索,这些都是着眼于民商事纠纷解决方式发展趋势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仲裁事业的创新性实践。最近深圳仲裁委改变传统的仲裁员遴选方式,向社会公开招聘仲裁员,从源头上保证仲裁的公平公正,体现了仲裁为民的精神。德阳仲裁委探索的仲裁裁决自动履行机制的做法使仲裁的优势有了更坚实的保障,上海仲裁委关于首席仲裁员的指定由制度和集体决定的一套程序机制的做法体现出首席仲裁员产生的客观、公正性。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上海仲裁委、广州仲裁委、西安仲裁委在对外经贸大学的协助下积极开展网上仲裁的研究与实践,取得的成果使我国仲裁正在走向国际仲裁的前列,也可以叫网上仲裁,也可以叫在线仲裁,而且这是得到欧盟资助的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可谓是走在世界前列。这些创新性的实践,目前全国两百多家仲裁机构还正在认真的回顾总结,正在相互学习、借鉴。
(四)全国仲裁的发展情况 1.仲裁事业快速发展的历程
袁处长指出,十几年来我国仲裁事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发展到2008年受理案件6万余件,实现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从1995年到1999年连续4年发展确实非常艰难,这么好的一项法律制度,而且成立了一百多家仲裁机构,发展确实比较艰难。全国仲裁的快速发展是从2000年开始的,2000年国务院法制办在仲裁事业创建最困难的时候在长沙召开全国推行仲裁法律制度现场会,长沙会议是中国仲裁事业历程中极其重要的一次会议,会上提出推行仲裁制度是根本、融入市场经济是关键的工作方针,在此后仲裁发展实践中,被仲裁机构所认同,发展我国仲裁事业,推行仲裁法律制度是根本,融入市场经济是关键,成为了全国仲裁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仲裁事业的总战略和从策略,全国上下深入持久的开展了宣传贯彻《仲裁法》的高潮,有利的促进了《仲裁法》的贯彻实施和仲裁事业的蓬勃发展。
针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仲裁事业初创阶段的客观情况,卢云华司长又明确提出仲裁工作的基本矛盾是先进的仲裁法律制度与相对滞后的社会仲裁意识和初始的仲裁工作水平的基本矛盾。针对这个基本矛盾全国仲裁界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创新长沙会议精 5 神,不推进仲裁事业的发展。全国仲裁界创业者们经过艰苦的努力奋斗极大的促进了仲裁事业的发展,曾经连续几年全国仲裁受案数量都以平均30%多的速度增长,2003年增长达到了68%,所以能在短短时间内有如此大的发展,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了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了推行仲裁法律制度是根本、融入市场经济是关键的仲裁工作指导思想。
2.仲裁机构规范化建设工作
在《仲裁法》实施十周年时,全国仲裁界又提出仲裁的二次创业,2005年在南京年会上提出仲裁二次创业,确定的目标是将仲裁工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发挥的积极作用提升为重要作用,实现这个目标大约需要15-20年左右的时间,二次创业的三项基本任务是努力实现仲裁工作体制社会化、仲裁发展机制市场化、仲裁机构建设规范化,这三项基本任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仲裁机构规范化建设工作,在2005年6月,国务院法制办在扬州召开了仲裁机构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会议,扬州、淄博、沧州、天水、柳州、鞍山、台州等43家仲裁委根据社会主义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现代仲裁专业规范开展了仲裁机构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仲裁机构规范化工作紧紧围绕提升仲裁社会公信力、提高仲裁社会作用迅速开展起来,根据软件、硬件设施兼备、内在素质外部形象俱佳的要求,不断提高“三率”,不断提高仲裁服务水平,大力提升仲裁工作的社会公信力和社会和谐作用,认真抓好仲裁队伍科学化建设,严格实施各项管理制度,积极探索仲裁工作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建设,认真做好仲裁机构的根本治理制度的建设工作,不断改善仲裁机构财务状况,完善收支管理制度,认真解决仲裁机构办公用房等困难,满足仲裁机构依法仲裁的基本需求。应该说这项试点工作为中国特色仲裁事业是做出贡献的。经过几年试点之后,从2007年开始全国所有的仲裁机构都开始积极的开展仲裁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工作。
3.我国仲裁事业的前景展望
袁处长指出,发展到了今天,全国已经有一大批仲裁委在软件和硬件上都已经赶上或超过了国际上很多一流的仲裁机构,西方机构仲裁和临时仲裁共存,好多老字号仲裁机构发展很多年也就那样,中国仲裁发展十几年来,真的可以说一大批仲裁机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完全赶上了国际一流仲裁机构水平,而且很多 6 人老对比国内外仲裁机构,比如小小的法国有一百多家仲裁机构,而且机构仲裁和临时仲裁并存,并不是多少的问题,特别是讲到中国特色,结合我们仲裁的实际还就是这么回事,就是中国特色仲裁,只能走自己的路,发展到今天,也就十几年时间,我们已经取得这么好的发展成绩,已经取得比较高的成就,中国仲裁再发展下去前景是非常美好的。总之十几年来我国仲裁事业的发展充分说明仲裁法是一部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比较的重要法律,深入贯彻实施《仲裁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仲裁机构要坚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仲裁工作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依法公正,及时的仲裁经济纠纷,努力为当事人提供优质的仲裁服务。随着我国《仲裁法》的深入贯彻实施,我国仲裁事业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仲裁工作对于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4.我国仲裁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律师在仲裁事业中的使命
最后,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全国仲裁工作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无论是相对滞后的仲裁意识,还是初始的仲裁工作水平,都还没有根本改变。仲裁裁决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准,仲裁的优势和特色还没有发挥出来,因专业和操守原因影响案件质量的情况也较为普遍的存在,《仲裁法》的贯彻实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仲裁事业,任重道远。当前全国仲裁工作面临的所有问题概括起来讲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归根到底也都要靠发展来解决。
律师业是我国仲裁事业创建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天这个座谈会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请在座的各位律师、各位专家对发展我国仲裁事业、完善全国仲裁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希望接下来的座谈气氛再活跃点,我们特别希望听到大家的实话、真话,建言献策,请到会的各位律师、各位专家一定活跃起来,很多问题都能够交流、互动。
二、北京律师协会律师研讨成果
北京律协的律师的研讨成果主要集中在《仲裁法》的修改建议、具体仲裁问题研讨两大方面,具体是:
(一)对《仲裁法》修改建议与探讨 1.仲裁前的财产保全
北京律协仲裁专业委员会委员、环球律师事务所主任邢修松律师指出,现在法院只接受仲裁中的财产保全申请,仲裁前的保全至少没有一个确切的保全,有些地方法院可能也做过,但是可能只是零星的,多数法院不接受仲裁之前的保全申请,《仲裁法》修改时候建议考虑这个问题,比如海事仲裁可能就走在前面了,仲裁前的保全法院是采用的,比如说扣船。实际上很多当事人是不是选择仲裁也考虑能不能得到保全,如果能够保全他可能就打这个官司,如果不能保全,他可能就不打这个官司,特别是经济形势非常糟糕的情况下。还有一点,如果允许仲裁前保全,可以增强中国仲裁机构的竞争力,你如果选择国际商会仲裁院仲裁,中国法院不给你保全,你不能在仲裁程序中得到财产保全,如果选择贸仲,马上可以保全。《仲裁法》如果允许仲裁前的保全,也能够提高中国仲裁机构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希望修改时候能考虑这个问题。
北京律协仲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咨律师事务所杨学芳律师也指出,关于财产保全审查决定含问题,按照现行《仲裁法》,申请人提出财产保全以后仲裁机构移交给法院,由法院先审查,然后再决定是否财产保全,这个做法有两个弊病,一个弊病是影响了仲裁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仲裁本身是独立审案,法院还要再审查;从时间上也有影响了,能不能有仲裁前的保全,保全对于债务人、权利人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情况下提出仲裁申请以后由于被申请人已经知道进入仲裁程序了,他可能转移财产,这也是目前中国债务人的特色。能够及时、有效的查封住债务人的财产,也是对债权人、乃至对整个仲裁程序有效的保护。仲裁立法时能不能把审查决定权赋予仲裁机构,而不是由法院审查决定。
北京律协仲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大成律师事务所李云丽律师也谈到仲裁前保全问题,她指出如果想仲裁前保全,根据现行法律无法操作,得立案之后才可以,这给仲裁的发展造成了瓶颈。从金融证券纠纷选择仲裁的角度而言,我们曾经跟贸仲和北仲秘书长沟通过,银行大量的借款合同,最合适拿来裁决,又快,费用做一定调整也会比较低廉,为什么大量银行没有选择仲裁?一方面可能确实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最重要一点还是担心不能诉前保全,一仲裁债务人马上把资产转移了,如果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未来在仲裁事业上的道路会走得更为宽广。
2.仲裁法修改的方向
北京律协仲裁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友邦律师事务所姜波律师主题演讲的题目是:“仲裁法修改的方向”。他指出:仲裁的特点就是一裁终决,风险也在这,仲裁裁决风险有两个:第一仲裁裁决本身的风险,第二种仲裁裁决因被撤销或不予执行造成的风险,当前仲裁风险的救济途径主要是司法复审制度,这里就有一个风险,我们认为仲裁是相对比较公正和具有公信力的裁决方式,我觉得会带来潜在风险,会导致仲裁权的伤害。在《仲裁法》修改的时候可以从宏观上扩充问题,能不能从仲裁体制内救济仲裁过程中的风险?
当前仲裁权和司法权关系主要体现在五方面:第一,仲裁协议效力的意义的优先决定权,法院跟仲裁庭就仲裁管辖权发生异议时候,法院有优先决定权;第二,法院对仲裁裁决撤销权;第三,法院对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第四,仲裁执行;第五,证据保全和财产保全。
关于申请撤销裁决其中有几项非常模糊,实际操作中有比较大的操作空间:比如第58条,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第四条、第五条,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民事诉讼法第217条第4项,认定事项不足的,或者适用法律有错误的,从理论上可以启动撤销仲裁裁决。目前法院在公正司法方面还有一短距离的前提下,我认为不是解决仲裁裁决风险的最优方式,这样会浪费司法资源,加剧司法不公。如果一个仲裁裁决是以公众或者正义的方式做出的,都本着诚信去履行,这些制度肯定都不存在,实践中,双方都会想寻求其他非正当渠道获得胜诉,另一方也会寻求其他途径,司法权赋予了他们这种途径,从仲裁运作引向法院。
仲裁裁决复审范围有两种:第一种从主流国家来说主要是程序,审查范围仅限于仲裁中的程序性问题,仲裁裁决被撤销或者不予执行的情形,可以充分发挥仲裁特点和长处,最大缺点是不公正的裁决无法纠正。第二种是审查范围既要审查仲裁过程的程序性问题,又要审查裁决认定事实和使用法律是否正确,优点在于有助于纠正仲裁裁决在适用法律反应的错误。缺点是仲裁的独立性受到损害,而且也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和不公正,特别是在我国整体司法环境未得到明显改善的前提下。
仲裁裁决复审机构:在中国弊端是法院司法权并没有给司法公正的群体,由不是完全获得信服的司法部门复核仲裁裁决,可能会导致更大的不公正性,或者 9 加剧不公。我们可不可以成立中国仲裁协会?构建新兴仲裁裁决复审机制,在仲裁体制内、范围内解决仲裁风险。把法院对仲裁裁决的撤销权和不予执行权转移给中国仲裁协会的专家委员会,对仲裁裁决过程中关于对方当事人或者对方提出的撤销权和不予执行权予以审核。法院只承担证据和财产保全审查,仲裁裁决执行,在这个过程中,构建法院和仲裁庭正常的渠道。设立仲裁员惩戒和投诉机制。法院一审时候,或者赋予了正常的二审渠道,纠正一审判决中的措施,我们应该探讨设立仲裁员惩戒和投诉机制。第三规范仲裁程序。
3.仲裁机构和仲裁庭之间的权利划分
中咨所杨学芳律师指出,按照现行《仲裁法》第20条第1款规定,把仲裁管辖权的确认权赋予了仲裁委员会,而不是仲裁庭。仲裁庭是对一个案件的审查和判断的专门机构,根据国际上惯例或者其他国家的做法,对管辖权的确认应该由仲裁庭,而不是由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很难有一个独立判断的能力,更多的是履行收案、接案的职责。另外很多情况下到底是不是有管辖权,需要进入实体审查以后才能判断出来,进入实体审查肯定由仲裁庭判断是否有管辖权,《仲裁法》修改时候能不能在这个条款上加以调整。
4.完善仲裁调查取证机制
北京市华贸硅谷律师事务所孙威律师指出,民事诉讼和仲裁在调查取证方面的差异,我们国家《仲裁法》第43条规定仲裁庭自行收集证据的原则,比较《民诉法》和《仲裁法》这两方面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民事诉讼和仲裁在调查取证方面有两点差异:第一方面的差异,法院在特定情况下负有调查取证的义务,但是仲裁庭没有这样的义务,他有决定是否进行调查取证的权利。第二方面的差别,《民诉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取证,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但是在《仲裁法》里没有规定在仲裁庭认为有必要自行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当事人还有案外其他单位和个人是不是有义务一定要配合仲裁庭提供这样的证据。在实践当中,基本上我国仲裁庭除了聘请会计师事务所、造价师进行鉴定或评估以外,通常不会采取其他调查取证。此种差异现象所带来的影响是导致案件事实难以查清,并可能会使争议难以得到公正解决,有些争议中仲裁庭没办法调查取证。孙律师还举出自己所办理的案件来加以进一步说明。
孙律师指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在新的《仲裁法》中允许仲裁庭借助法院司 10 法权利提高调查取证方面的能力,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仲裁庭可以自己决定,或者根据一方当事人应一方当事人的请求要求仲裁本身当事人提供某些特定的证据,如果当事人不服从仲裁庭的决定,《仲裁法》授权仲裁庭可以求助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另外一方面,主要是对于案外人,仲裁庭可以自己决定,或者应一方当事人的请求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求助,让人民法院协助他向案外人调取证据。
(二)具体仲裁问题的探讨
1.仲裁中的股东代表诉讼
北京律协仲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市环中律师事务所刘净指出,在2006年1月1号新《公司》法实施以后,股东代表诉讼引发的股东代表仲裁问题。刘律师首先举出最近发生的案例:有两个股东,因为发生合资合同纠纷,有股东在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提起仲裁,但同时有股东认为公司的董事、高管利用和其他企业的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在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提起了诉讼。刘律师将这个问题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刘律师阐述了中国《公司法》以及中国法院对股东代表诉讼作出的规定。其次,详细阐述了几种支持股东代表仲裁应当存在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股东代表诉讼属于代位权诉讼,属于债权让与的范畴,可参考使用关于债权人代位权诉讼的相关规定。根据广东高院关于代位权的司法解释,债权人提起代位权的诉讼,如果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订有有效的仲裁条款,法院应裁定不予受理,如果合同里有仲裁合同,你是代位权,你获得了这个权利你应该仲裁。第二种观点认为股东代表诉讼股东取得了公司进行诉讼的地位,他认为是一种受让或者继承了公司的诉讼地位,如果公司与第三方签有第三方协议,应当受仲裁条款的约束。第三种观点认为在揭开公司面纱、公司集团、关联协议情况下,扩大仲裁条款的适用范围。
其后,刘律师又详细介绍了反对股东代表仲裁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股东代表诉讼是侵权诉讼,因此不受到合同里的仲裁条款的约束;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合同,约定的仲裁地点只是你公司所熟悉的,而对小股东所不熟悉的,也不是小股东愿意申请的仲裁。如果股东代表诉讼也受仲裁条款约束的话,无形的可能就增加了股东的诉讼成本。第三种观点认为仲裁制度中不存在仲 11 裁第三人的情况,如果股东可以代表仲裁的话,各个主体在仲裁中的地位就不会清楚,严格的考虑中国《仲裁法》对于仲裁主题的约束。
然后,刘律师又介绍了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作出的与股东代表作仲裁有关的对“书面”进行的解释。最后指出,我们目前在股东代表诉讼提起仲裁方面尚存在着立法空缺,需要从《公司法》和《仲裁法》相协调的角度来规定,或者期待将来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对股东代表诉讼可否提起仲裁进行明确规定。
2.律师代理仲裁案件注意问题
李云丽律师拥有比较多的金融证券的非诉项目经验,结合办理的仲裁案给大家总结几点经验,与大家分享:第一,替代性仲裁请求的提出。比如请求主张合同有效要求对方履行,仲裁庭有可能做出合同无效的判决,在法院有可能法官会超越你的诉讼请求,直接根据无效的合同做出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的判决,仲裁要严格依据仲裁请求,大家可能要做替代性请求。比如合同有效,对方就是不履行,我们曾经代表法国比较大的超市公司做过这样的案子,他跟房地产公司签了预租赁合同,最后房地产开发商将物业租给了他的竞争对手,合同确实没办法履行,但是合同肯定有效,在这个情况下只能提出替代性仲裁请求,如果仲裁庭认为不能履行应该给我们金钱赔偿;第二,能不能扩张仲裁的管辖范围?比如合资双方涉及到合资公司利益,能不能把合资公司追加进来?肯定不行,仲裁所有权利的来源都是基于当事人签订合同的仲裁条款,不是司法权,追加进来肯定不可以。还有这样的情况,包括申请人作为一方,合同对方有三个公司,但是我们代表申请人只请求了其中两个公司,那两个公司说一定要把第三个公司追加进来,仲裁庭未允许,在这种情况下,仲裁还是跟法院会有所不同,如果做出不太对的选择,仲裁庭会看低我们律师。第三,仲裁时重视交易惯例。法院非常看重合同怎么规定,仲裁庭讲究合情合理,他会关注过去双方履行合同时候是不是对合同条款有一些修订和变化,包括合资公司历次董事会决定和历次往来的邮件、传真等等,非常重要。
3.仲裁费用的计算问题
王申律师举了一个自身经历的例子:案件是在贸仲打的,其代表出租方,出租房子给房客,租期10年,每年100万,租了2年,房客两个月不付房租,按合同一个月不付房租合同可以解除,王律师去贸仲提起仲裁,贸仲怎么算争议金 12 额呢?按 10年计算。北仲怎么确定呢?北仲按剩下8年确定,如果有第二、第三项仲裁请求,比如第二项仲裁请求腾房,第三项仲裁请求要求对方支付拖欠的两个月房租,还有要求违约金等等,一条一条重新算,大家可能觉得第一条十年算完了下面怎么接着算,一条一条算,开始王律师拿表格或者速算公式算完之后20多万,但仲裁收费通知一下来70多万。王律师去找贸仲理论,提出修改仲裁请求,最后算出来的仲裁费用到底多少呢?贸仲说不解答,只有提了仲裁请求我才计算,这就是先有鸡、先有蛋的问题。
4.仲裁员信息的披露
到会的一位女律师指出,北仲有自行披露的规定,自行披露往往是不充分的,仲裁委对所选定的仲裁员的信息甚至处于保密状态,也不进行披露,在网上查我们的仲裁员,他说在北仲代理仲裁案,2000-2005年就200起案件,我们拿到非常不公平的裁决书之后想查一下。虽然仲裁事业发展很快,和国外比起来非常快,我们也很自豪,但是我们有一个条件跟国外不一样,我们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国务院行政力量的推动,包括从成立到揽业务都离不开行政手段,刚开始起步的时候仲裁大部分业务主要是房地产或者建筑合同,咱们的业务怎么来的呢?主要从建委来的,要是从房地产或者公司来说,不一定特别想仲裁,作为弱势群体,他被动地选择仲裁。她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仲裁委主任在其位谋其政,不能只挂名;二是加强仲裁员信息披露;三是增加可撤销的理由,这样撤销率就不会是0.2%了,至少是5%。
5.仲裁员中的律师队伍建设
张丽霞主任认真探讨了贸仲和北仲两个仲裁委员会限制律师仲裁员比例的现象,提出律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提高和完善自己代理仲裁案件的能力和技巧,同时现任律师仲裁员应该付出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仲裁工作,切实发挥作为律师仲裁员的作用。
北京律协副会长巩沙律师指出,仲裁事业的发展跟律师事业是息息相关的,很多律师原来做诉讼比较多,现在诉讼竞争太激烈,转向做仲裁了,起码解决了一部分市场和发展问题。再有有些人做律师时间长了,想在观念上或者心理状态上有所转变,比如想做主宰者,老到法院被法官训,希望做做仲裁员,满足一下心理要求,也可以为仲裁事业做点贡献,还有些律师以做仲裁员为主业。律师如 13 果想做仲裁员,有自身完善问题,一个是完善自身的业务水平,二是有些律师希望有仲裁员这个身份,但是不想付出,这是仲裁委不能接受的。
三、卢云华司长专题演讲
与会律师就会议主题讨论完毕之后,卢云华司长在此基础上做了精彩的专题演讲。
卢司长首先代表全国仲裁界对北京律师协会和巩会长、仲裁专业委员会以及与会各位律师表示感谢,感谢倾注心智、不辞劳苦的为我国仲裁事业做出的这份贡献。同时,卢司长还客观的评价、充分的肯定律师界同志们在我国仲裁事业创建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指出,尽管我国仲裁事业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我们总体的判断我国仲裁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要求还严重不相适应,因此我们的仲裁行业绝不能搞成自我封闭的一个工作体制,还要面向社会方方面面,广泛的团结和吸收社会专业人士,使我国仲裁事业能有一个又好又快的比较。律师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如果没有律师发挥作用,也提不出这些问题,我国仲裁事业发展的未来也需要进一步发挥律师的重要作用。
卢司长进一步鼓励北京律协和律师们多对仲裁事业的发展进言献策,认为大家的发言都很有见地,虽然不一定能够马上采纳,但法制办会根据这些提出的问题分别处理,仲裁法修改的立法问题可以转给立法机关,仲裁收费和仲裁员信息披露问题可以反映给仲裁机构,有些具体问题在研究解决时候也会考虑大家的意见,最后实现促进律师业发展和仲裁事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最后,北京律协巩沙副会长致辞感谢卢司长、袁处长所做的精彩演讲。巩沙会长认为,诉讼和仲裁的确各有千秋,有些律师可能担心觉得仲裁没有救济措施,心理承受不了,但是仲裁确实有仲裁优越的地方,一个是时间快;再一个执行情况比较好,法院执行难是非常普遍的问题,仲裁这块自动履行的比较多。巩会长认为仲裁对法院可以起弥补作用,因为职业法官都是惯性思维,以不变应万辩,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案件的审理,仲裁员不是法官,没有思维定势,相对来说对于法院的定向思维是一种弥补和突破。
第四篇: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卫生部高度重视护理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通过颁布实施《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加强护理人才培养,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活动等一系列措施,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十一五”时期护士队伍数量大幅度增加 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为204.8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70万,增长了52%,“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护士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每千人口护士数从2005年的1.06提高到2010年的1.52。医院的医护比由2005年的1:0.97提高到2010年的1:1.16。公立医院中,三级医院医护比达到1:1.36,二级医院达到1:1.12,可以看出,医院医护比例倒置现象得到扭转。今年,卫生部发布的《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进一步发展护士队伍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二、护士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2010年注册护士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1.3%,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8%,中专学历的护士占46%。与2005年相比,大专及以上护士的比例提高19.7个百分点,中专护士的比例下降了14.4个百分点,护士队伍已经从以中专为主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方向发展,护士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同时,2005年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对重症监护(ICU)、急诊急救、血液净化、肿瘤、器官移植等专科领域的护士进行专科规范化培训,使护士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加强。
三、护理理念、工作内涵、专业技术和服务领域得到一定发展
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以保障病人安全和诊疗效果为目标,满足病人身心健康需求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护士的工作内涵包括了对患者的专业照顾、协助治疗、健康指导、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高新技术在诊疗工作中的运用,临床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护士在急危重症、疑难症患者的救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并在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领域发挥作用。
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2010年1月,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要求医院要做到:一是保证临床一线护士的配置,增加护士直接护理患者的时间。二是改革临床护理患者的服务模式,安排每个责任护士负责一定数量的患者,即每个患者都有责任护士对其负责。三是责任护士要按照《护士条例》和《护士守则》的规定,履行对患者的专业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处置、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各项护理任务,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专业的整体护理服务。四是医院要加强科学管理,完善薪酬分配,建立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临床护士队伍,充分调动广大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一年多来,全国卫生系统积极行动,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作为公立医院改革一项重要的惠民利民措施。通过努力,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和病房收到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卫生部委托中国医院协会近期对全国77所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进行了病人出院后的电话回访,总体满意度得分平均为88.97分(满分100分),其中30所医院满意度得分达到90分以上;患者对护士技术的满意度、对护士责任心的满意度、对护士提供帮助及时性的满意度以及对护士服务态度的满意度都分别超过了9.2分(满分10分)。患者的满意是对护理服务质量最好的评价。开展优质护理的医院、病房受到的表扬信、锦旗也明显增多,反映出优质护理服务得到了患者的欢迎和好评。
二是患者自聘护工比例降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和病房,患者陪护率明显下降,特别是聘请一对一护工的比例明显降低。北京市所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和病房,自聘护工比例下降了30-50%,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病房秩序明显好转,为患者创造了良好的休养环境。
三是护士责任感明显提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改革了临床护理模式,使责任护士对其分管患者负责,要求责任护士详细掌握病情,了解诊疗计划,及时沟通信息,明确护理要点,配合完成各项诊疗工作,这种工作模式提高了护士的责任感,也更密切了护士和患者的关系。
截至2011年3月底,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在所有三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共有1309所三级医院和3765所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三级医院中,516所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50%以上的病房,其中有部分医院已经在全部病房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在全国范围内,优质护理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经各地考核和复核,卫生部和总后卫生部确定并公布了在2010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优秀医院76所、优秀病房361个、优秀个人694名,并提出表扬。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卫生部制定下发了2011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的工作方案。2011年的工作目标是: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必须全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至少50%的三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50%以上的病房,其余50%的三级医院达到30%以上的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40%的地市级二级医院和20%的县级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争取到2011年底,全国至少有200所三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80%以上的病房。
虽然近年来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迅速,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仍存在差距,护士队伍在数量上要进一步增加,在能力上要进一步提高,在服务内涵和领域上要进一步扩展,在权益和待遇上需要进一步保障。卫生部要求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制定实施“十二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加强全国护士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临床护士配置标准,改革临床护理服务模式,加强临床护理服务,拓展护理服务领域,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五篇:我国飞行员短缺制约民航事业发展
我国飞行员短缺制约民航事业发展
2011-11-22 《环球人物》 记者黄滢 [投稿排行榜]
2011/11/22(13:05:21)
我来说两句(2)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分享到新浪微博
2011年,中国发生了两件跟飞行员有关的重大新闻。一是飞行员“转会”门槛再提高,最新修订的《民航华东地区飞行员流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航空公司不得录用5年以内流动过1次以上的飞行员;因跳槽而引发劳动仲裁或诉讼的飞行员,须接受更严格的身体和技能考核方可再次上岗。二是上海吉祥航空有限公司(Shanghai Juneyao Airlines Co.,Ltd.,简称“吉祥航空”)的“避让门”事件。8月13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因雷雨覆盖造成管制区内20架飞机盘旋等待,吉祥航空当事韩国机长拒不执行当值空管指令,拒绝对发出遇险呼叫的卡塔尔航空公司(Qatar Airways)航班进行避让,险些导致卡塔尔航空班机坠毁。这两件看似不相关的新闻,实际上都与中国民航飞行员短缺有关。
一般来说,一架民航客机需配备12到16名飞行员。随着我国民航业的迅速发展,一些大型航空公司如国航、南航等,每年需新招500名左右的飞行员,才能跟上公司的发展速度;规模较小的航空公司,每年也要新招100多名飞行员。中国联合航空公司招飞办主任盛方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目前,国内航空公司招录飞行员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高中养成生,二是应届大学理工科毕业生。由于对飞行员的身高、视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条件等各方面都要求极高,符合条件的人本就很少,而能通过层层淘汰成为机长的人就更少。目前,我国民航业每年大约需要3000名新飞行员,而国内院校每年输送的仅2000人左右。飞行员短缺正成为制约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飞行员之困:培养时间长,费用高
从普通人到机长,吉林小伙孟庆华用了6年,而国内的平均时间是10年。2004年,还在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读大四的孟庆华,在学校网站上看到上海航空有限公司(Shanghai Airlines Co., Ltd.,简称“上航”)招聘飞行员的启事后投了简历。经过身体初检、详检、面试、心理测试、政审等层层选拔,他成为上海航空在该校录取的唯一一名飞行员。与公司签约后,他被送往美国亚利桑那州环球飞行学院进行为期15个月的理论学习和飞行实践。
“开始的一两个月是纯理论学习,后面就要边学边飞。一般我们每天要进行至少1个半小时的飞行训练,4-5个小时的地面理论学习,每周都要保证有5天的飞行时间。”在美国期间,孟庆华要经过3次大的考试,拿到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简称“FAA”)颁发的私用飞行执照、仪表等级证书和商用飞行员执照,才能算是一个具有基础飞行驾驶技术的初级飞行员。
由于在航校学习的都是单引擎小飞机,回国后,孟庆华还要进行改装训练,学习驾驶大型喷气式客机所必需的仪表功能、发动机性能知识,进行模拟机初始训练,熟练掌握起降技术等。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合格后成为副驾驶。在右座上坐了大概5年,总飞行时间不少于2700小时、本机型飞行时间不少于1000小时后,孟庆华终于坐到了左边的机长位置。在教员的监视下,履行机长职责超过300小时之后,去年9月底,孟庆华终于正式成为机长。
时间漫长,费用也惊人。盛方告诉记者,培养一名初级飞行员大概需要花72万元,此后所进行的改装训练、起落培训以及租用场地和设备的费用,林林总总加起来,“每人每年要10万元”。如此高昂的费用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承担不起的,因此国内民航飞行员培训大多采取“订单制”,即先与公司签约,再由公司出资培养。这也是飞行员跳槽时,航空公司往往开出天价“转会费”的原因。
航校之困:一般人分不到这杯羹
四川省广汉市的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被誉为“中国民航飞行员的摇篮”,建校51年来,为新中国民航业输送了1.3万余名飞行员,占中国民航飞行员总数的90%以上。
这所隶属于中国民用航空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简称“民航局”)的飞行学院,拥有234架初、中、高级教练机和包括波音737-300、800、空中客车320等在内的全飞行模拟机、固定模拟机和练习器35台,每年可以培养1300名左右的飞行员。但这与国内航空公司巨大的需求量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差距。2006年,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校长郑孝雍在接受采访时,就曾坦言:“中国民航业规模正以每年12%-14%的速度增长,未来5年间,飞行员缺口将达到1万名,到2015年,这一缺口将高达1.8万名。”
据《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调查,目前招收民航飞行员的学历院校,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学院、民航广州技术学院以及民航上海技术学校等。但这些院校培养的飞行员数量极少,而且很多院校只能进行前2年的理论教育,飞行训练的各阶段全部需要借助国外的力量完成。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是国内唯一有资格进行理论、飞机驾驶双重培训的高等院校。
既然学历院校培养飞行员的能力严重不足,能不能借助不具备学历培养资格、只提供飞行技能培训的民营航校为企业提供飞行员力量呢?巨大的市场需求和高额的利润预期使很多民营资本跃跃欲试。香港人朱兆彬就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之一。
2005年,朱兆彬和几个朋友合资成立了青岛九天飞行学院。这是经中国民航局批准成立的国内第二家民营航校,总部位于青岛,以临沂机场为主运行基地,滨州、东营机场为辅助运行基地。然而,朱兆彬很快就发现,飞行员培训并不是实现资本快速膨胀的行业。除了培训费用高、企业和学员对民营航校不了解等因素外,最大的困难来自我国空管体制。当时,中国还没有宣布低空开放政策,空域70%都是军管,民用飞机和训练飞机并不能自由地在天空飞行。航校所使用的空域,必须经过军方的批准,等一次飞行训练往往要几个月。在飞行的前一天,航校必须向军方管制部门申报飞行计划,在飞行当日,还需要军方最后批准具体使用的空域、飞行高度和飞行区域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青岛九天飞行学院停飞了5个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飞,但工资还得照发,上百个学员都在等。”谈起当时的困境,朱兆彬仍然心有余悸。
目前,青岛九天飞行学院每年培训飞行员60-100人,与华夏、奥凯、首都航空等多家航空公司都签订了培训协议。“现在我们培训一个飞行员的费用在65万元左右,很多人会以为这是个暴利行业,其实我们的利润连50%都不到,只能算是微利。再加上泛美的前车之鉴,我们不敢盲目扩张。”朱兆彬口中的泛美,指的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航校——北京泛美国际航空学校。2004年泛美刚成立时,红极一时,教员和教材全部来自国外,迅速招收了10期学员,但5年之后就因资金链断裂等原因而倒闭,300多名学员无一人按期毕业,造成了中国民航业的重大损失。
企业之困:大笔资金不得不流向国外
由于国内培养飞行员的数量有限,航空公司不得不将招聘来的学员送到国外培养。春秋航空公司发言人张武安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目前春秋航空每年会送100到200名飞行员去国外学习飞行驾驶技术。朱兆彬认为,国外低空领域开放,各类型航校多,飞机数目多,因此培训飞行员的成本相对较低;身为飞行员的孟庆华则觉得,国外培训机构培养出的飞行员英语水平往往比较高,安全飞行的理念也较强,对规章制度的遵守度也较高。
另一个办法是引进外籍飞行员,尤其是外籍机长。“中国飞行员虽然非常短缺,但从全球市场来看,飞行员数量是充沛的。”张武安说。由于近年国际航空业持续低迷,航空公司纷纷裁员,因此很多外国飞行员愿意到新兴的中国市场谋取一份待遇可观的工作。2011年初,民航局局长李家祥透露,目前在我国就职的外籍飞行员,仅机长就多达1300多人。在拥有中国民航1/3飞行总量的华东地区,外籍飞行员尤为密集。《2010年中国民航飞行员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这些外籍飞行员来自美国、巴西、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名初级外籍飞行员的年薪可达6万美元,最高达25万美元,是中国同级别飞行员的2到3倍。
吉祥航空外籍机长“避让门”事件后,外籍机长的管理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航空管理部门和航空公司在加强对外籍飞行员培训和管理的同时,也都在强调,造成“避让门”的韩籍机长只是特例。张武安说,春秋航空目前有30多名外籍飞行员,他们遵守制度的理念很好。
如何解困:转变培养机制
依赖国外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长年雇佣外籍飞行员所支付的薪水要超过培养一个国内飞行员的费用。业界很多专家认为,要在短期内缓解民航飞行员短缺现状,可以建立从通用航空向民用航空输送飞行员的渠道,也可以采取“军转民”的方式,从空军中培养民航飞行员。但这两种方式都存在很大争议。
通用航空是指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包括从事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飞行活动。通用航空向民用航空输送飞行员必须建立在通用航空飞行员本身足够充沛的基础上,但目前我国各通航公司自身尚存在飞行员短缺现象,通航公司转入民航公司的人数相当少,平均每年不足10人。
招收从军队退役的空军飞行员,这始终是国内民航公司发展的一条路子,但每年这部分人的数量也只有几十名,还要经过漫长的培训和英语学习之后才能上岗,而且大规模的“军转民”无疑会严重削弱我国的国防力量。
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民航飞行员短缺问题,需要转变国内飞行员的培养机制。新中国成立之初,民航招飞和飞行员培养由“空军统一招生、统一培养,民航需要多少分配多少”。1968年之后,才变成“民航系统统一招生,统一分配”。再往后逐步过渡到各大航空公司各自招生,送往国内外院校委托培养。但由于一直没有设立新的航校,社会办学又存在诸多限制,国内航校的发展远远跟不上民航企业的发展,这是造成中国飞行员“供血不足”的主因。因此,怎样在政策和资金层面大力扶植航校发展,促进航校和企业的结合,对于缩短飞行员培训时间、提高飞行员培训质量,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低空领域的全面开放虽然在短期内会加剧中国飞行员短缺的程度,但长远来看,对于降低飞行员的培养成本是有利的。李家祥透露,对于空域的管理体制,中国政府将在“十二五”时期进行改革,争取到2015年实现全国低空空域的全面开放。
(《环球人物》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