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自动气象站保障工作调研对策
区域自动气象站保障工作调研对策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区域自动气象站保障工作调研对策2010-06-29 18:53:45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区域自动气象站保障工作调研对策区域自动气象站保障工作调研对策(2)目前,我省区域站已基本建设完毕,其维护维修、现场标校、实验室校准和备件采购及储备等技术保障工作随之而来。为保障区域站正常运转,充分发挥现代化建设的业务效益,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利用业务巡检、参加会议、现场维修、举办培训班等机会,组织维修、供应、计量检定等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与兄弟省市研讨、咨询中国气象局专家、实地查看区域站情况,以及征求基层台站人员意见等形式,对区
域站的技术保障工作进行了调研。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结合前期调研的情况,组织技术人员对区域自动气象站的保障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研讨,结合对中国气象局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学习和认识,我们认为当前以台站为主、省级为辅的区域站保障办法比较可行。
一、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现状
截止2008年底,全省已建成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简称区域站)1345个,其中约80%为2005-2006年建设完成的,现在已陆续进入标校、维护维修期。我省区域站网建设由省局统一规划,各市气象局采取自筹经费、争取地方财政投入等形式自行组织完成,设备选型、采购、合同签署均由建设单位承担。
(一)维护维修以厂家为主。
由于区域站建设合同一般约定售后服务期限为2年,因此,目前,区域站的维修维护主要由供应商负责。各市气象局一般在业务科或气象台指定1名同志
负责(或兼职)技术保障工作,承担区域站管理或技术指导。各县气象局(台、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区域站的管理和技术保障业务,一般限于不定期巡视设备,对发现的设备故障与供应商联系后由供应商远程指导排除,或由供应商直接派员赴现场解决。
(二)备件储备工作刚刚起步。
区域站作为一种集成度较高的自动观测设备,备份部分采集器、传感器十分必要。由于在站网建设过程中资金投入较大,且目前大多数区域站尚未出保修期,而区域站采集器、传感器价格较高,因此,目前绝大多数台站尚未进行备件的储备,各市气象局一般也未统筹安排全区区域站备件储备工作,仅有少数单位考虑在下一步工作中逐步配备部分备件。
(三)计量检定工作尚未开展。
根据业务管理有关规定,区域站标定期限规定为2年。目前,绝大多数区域站使用时间未超过2年,采集器、传感
器的标定工作还没有开展。
二、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需求
在调研中,基层台站普遍反映,区域站技术保障业务如何有效组织实施须尽快提上日程,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面临迫切需求。
(一)急需建立省市县三级组织有力、高效的技术保障体系。
区域站网是保证全省气象数据资料准确可靠的基础。由于将来区域站保障工作主要由县级台站承担,省市两级主要发挥协调管理职责,必须建立起分工明确、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发挥各自优势的全省技术保障体系,满足区域站以及其后诸多现代化设备保障时效性的较高要求。尤其基层台站必须建立起专职技术保障人员队伍并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同时配备必需的维护维修现场检定等设备和工具。
(二)急需提高市局技术保障管理水平和基层台站技术保障人员业务能力。
区域站技术保障业务的管理仍未被得
到充分重视,管理形式局限于传统模式,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效果不明显,尚未建立起切合实际、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同时,基层台站技术保障人员长期依赖供应商造成了业务技术水平不高,急需加强培训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急需建立对基层台站技术保障业务工作稳步投入机制。
区域站网建设完成后,缺乏对站网维持所需费用的必要投入,目前,基层台站设备储备仓库及备件、日常维护维修、计量检定等业务都需要投入,尤其需要建立起对技术保障业务工作稳步投入机制。
三、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省级技术保障部门无法实现对区域站的保障
1.储备库房。省局在用储备库房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为地下一层、地上二层的砖混建筑。库房面积约800平方米,目前主仓库地下一层因潮湿等原因已不
可用,可用面积仅600平方米,分19间,单间面积较小,且因建成时间较长,主仓库地坪负荷量自下而上依次递减,一层的地坪负荷量最大为 t/m,二层地坪负荷量最大为 t/m;副仓库二、三层也无法承受重载。按有效容积计算,目前仓库储备能力可以存放各要素传感器备件800余套;风杆(要求仓库地坪负荷不低于6 t/m2且必须便于进出库)仅能储备300套左右;采集器整机库容量仅限200套左右。
2.计量检定实验室。省气象计量站实验室始建于 1957年,现设水银气压表、空盒气压表、温度表、湿度计和风仪等五个计量检定实验室,总面积约150平方米,专职检定人员8名。目前,中国气象局尚未配备自动气象站室内检定设备,全省大监自动气象站的检定,是由中国气象局2004年配发的一套现
第二篇:区域自动气象站保障工作调研对策
目前,我省区域站已基本建设完毕,其维护维修、现场标校、实验室校准和备件采购及储备等技术保障工作随之而来。为保障区域站正常运转,充分发挥现代化建设的业务效益,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利用业务巡检、参加会议、现场维修、举办培训班等机会,组织维修、供应、计量检定等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与兄弟省市研讨、咨询中国气象局专家、实地查看区
域站情况,以及征求基层台站人员意见等形式,对区域站的技术保障工作进行了调研。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结合前期调研的情况,组织技术人员对区域自动气象站的保障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研讨,结合对中国气象局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学习和认识,我们认为当前以台站为主、省级为辅的区域站保障办法比较可行。
一、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现状
截止2008年底,全省已建成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简称区域站)1345个,其中约80%为2005-2006年建设完成的,现在已陆续进入标校、维护维修期。我省区域站网建设由省局统一规划,各市气象局采取自筹经费、争取地方财政投入等形式自行组织完成,设备选型、采购、合同签署均由建设单位承担。
(一)维护维修以厂家为主。
由于区域站建设合同一般约定售后服务期限为2年,因此,目前,区域站的维修维护主要由供应商负责。各市气象局一般在业务科或气象台指定1名同志负责(或兼职)技术保障工作,承担区域站管理或技术指导。各县气象局(台、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区域站的管理和技术保障业务,一般限于不定期巡视设备,对发现的设备故障与供应商联系后由供应商远程指导排除,或由供应商直接派员赴现场解决。
(二)备件储备工作刚刚起步。
区域站作为一种集成度较高的自动观测设备,备份部分采集器、传感器十分必要。由于在站网建设过程中资金投入较大,且目前大多数区域站尚未出保修期,而区域站采集器、传感器价格较高,因此,目前绝大多数台站尚未进行备件的储备,各市气象局一般也未统筹安排全区区域站备件储备工作,仅有少数单位考虑在下一步工作中逐步配备部分备件。
(三)计量检定工作尚未开展。
根据业务管理有关规定,区域站标定期限规定为2年。目前,绝大多数区域站使用时间未超过2年,采集器、传感器的标定工作还没有开展。
二、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需求
在调研中,基层台站普遍反映,区域站技术保障业务如何有效组织实施须尽快提上日程,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面临迫切需求。
(一)急需建立省市县三级组织有力、高效的技术保障体系。
区域站网是保证全省气象数据资料准确可靠的基础。由于将来区域站保障工作主要由县级台站承担,省市两级主要发挥协调管理职责,必须建立起分工明确、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发挥各自优势的全省技术保障体系,满足区域站以及其后诸多现代化设备保障时效性的较高要求。尤其基层台站必须建立起专职技术保障人员队伍并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同时配备必需的维护维修现场检定等设备和工具。
(二)急需提高市局技术保障管理水平和基层台站技术保障人员业务能力。
区域站技术保障业务的管理仍未被得到充分重视,管理形式局限于传统模式,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效果不明显,尚未建立起切合实际、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同时,基层台站技术保障人员长期依赖供应商造成了业务技术水平不高,急需加强培训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急需建立对基层台站技术保障业务工作稳步投入机制。
区域站网建设完成后,缺乏对站网维持所需费用的必要投入,目前,基层台站设备储备仓库及备件、日常维护维修、计量检定等业务都需要投入,尤其需要建立起对技术保障业务工作稳步投入机制。
三、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省级技术保障部门无法实现对区域站的保障
1.储备库房。省局在用储备库房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为地下一层、地上二层的砖混建筑。库房面积约800平方米,目前主仓库地下一层因潮湿等原因已不可用,可用面积仅600平方米,分19间,单间面积较小,且因建成时间较长,主仓库地坪负荷量自下而上依次递减,一层的地坪负荷量最大为2.8 t/m,二层地坪负荷量最大为1.5 t/m;副仓库二、三层也无法承受重载。按有效容积计算,目前仓库储备能力可以存放各要素传感器备件800余套;风杆(要求仓库地坪负荷不低于6 t/m2且必须便于进出库)仅能储备300套左右;采集器整机库容量仅限200套左右。
2.计量检定实验室。省气象计量站实验室始建于 1957年,现设水银气压表、空盒气压表、温度表、湿度计和风仪等五个计量检定实验室,总面积约150平方米,专职检定人员8名。目前,中国气象局尚未配备自动气象站室内检定设备,全省大监自动气象站的检定,是由中国气象局2004年配发的一套现
场标校车来实施的。现场标校设备仍属于传统标定设备,自动化程度低且无法实现批量检定,按检定规程,每站标校时间一般需用36个小时,且现场检定工作对环境条件有一定要求,需主要安排在春、秋季进行。因此,目前人员和标校设备仅能勉强完成每年60个(全省共112个)大监站的现场标校任务。
3.故障维修。目前,省局大探中心承担全省大监站的维护维修保障任务,3名技术人员全年需24小时保持维修热线的畅通,首先通过远程技术指导排除故障,对无法排除的故障,将随时准备赴现场进行维修。从目前技术手段来看,3名同志完成全省大监站的维修保障任务已满负荷,面临较大的压力。
(二)县级技术保障能力与需求有较大差距
目前,县级局(台、站)负责区域站的技术保障任务。通过对东、中、西部县局的调查,每个县局(台、站)负责维护的区域站多少不等,陆路距离最远的大约有40公里,有的区域站建在湖心岛上,需乘船上岛后进行维护维修;还有在山顶建设的区域站,需人力步行携带设备上山维护维修。由于前期多数区域站仍在保修期内,设备运行比较正常,在所了解县局中,有备件储备的仅有2个,绝大多数县局由一人兼职负责区域站的日常维护维修,技术水平较低;同时,县局技术人员均没有计量检定的工作经历,更没有相应的资格证书。
四、区域站技术保障的对策
通过对区域站保障工作的调研,我们认为,若想妥善解决区域站技术保障问题,需从政策层面和技术层面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区域站实行实现省、县两级保障,突出市级管理职能,才能确保区域站能够正常运转,保证业务效益的充分发挥。
(一)政策层面的对策
1.国家级业务管理和技术部门需切实做好有关科研工作,加快便携式、价格低的现场标校设备的研发,能够为基层台站统一配备精度高、稳定度强、满足业务需求的标准器,实现量值的可靠传递。
2.加强人才培养,基层台站要适应气象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剧增的实际情况,立足自身人才潜力的挖掘,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加快人才培养,使基层逐步建立起一支能够掌握检定、供应、维护维修基本技能的技术保障队伍。
3.省级业务管理单位需对各级单位的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细化职责,科学测算技术保障工作量。省级技术保障单位要加强对基层台站技术人员的培训,同时,要依托现代化通讯网络,探索通过远程视频指导现场维护维修的新技术。
(二)技术层面的对策
1.计量检定。采集器的检定须由各县气象局进行现场检定,即为每个县局配备一套标准信号源,负责其行政范围内区域站采集器的检定,并向省局提供检定原始资料,作为备案和发放检定证的依据。为此,每县局需配备越野车1部,检定设备1套,专业人员1-2人。省局每年按一定比例的站进行抽检,发放检定合格证书,另需配备1-2名抽检人员和至少一套检定设备及车辆,并负责传感器的检定,增设温度、降水、风向风速实验室5个,增加检定人员7名。
2.装备供应。备件供应按“统一计划、集中采购、统一供应、分级管理”的原则,储备分省、市两级,主要备件由省局大探中心储备,部分消耗性、易碎、易损性备件由各县局负责储备,全省区域站备件年储备量应达到:采集器整机1500套,雨量传感器1500套等。省局对加密气象站备件须增设专人进行管理。
3.技术支持和维修维护。按照县级台站维修维护为主、省市级维修为辅的原则,县级负责定期巡视、维护、保养、简单故障的诊断及故障部件更换,市级负责自动站的运行状态监控、通信维护及复杂故障的维修工作,省级负责远程视频诊断、技术指导及疑难故障的维修工作。省局需建立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维修检测平台,增加必要的通用维修工具、仪器、仪表和2台技术保障专用车,增加自动气象站技术保障人员3-5人。市局需配专职技术保障人员3-5人,通用、专用仪器设备,维修、测试实验室16-30平方米,技术保障车1-2部。县局(台站)需配备一名专职或两名兼职技术保障人员,一部技术保障工作用车,建立中尺度自动气象站备件仓库,配备通用维修工具。
第三篇:区域自动气象站站点选取分析
区域自动气象站站点选取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伊春地区的地理特点,根据多年积累的建站经验,分析区域自动气象站建站选址的重要性,为今后建设区域站提供更好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区域站;选址
中图分类号:P412.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气象现代化业务的飞速扩展,区域自动气象站(简称区域站)成为大气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站的站点选取成为基层常规业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条件,如何做好区域站的站点选取显得尤为重要。站点选址重要条件
根据伊春市多年的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经验,本文从GPS信号、电源保障、地形交通、站点布局等几个方面介绍山区区域自动气象站站点选取的重要性。
1.1 GPS信号
区域站的建立解决了无人值守的问题,但在大部分地区,没有有线的通信辅助,依然不能解决山区的区域站气象数据的传输问题。为了保证数据信息及时准确的传到中心站,采用了移动公司提供的以GPRS为主、SMS短信为辅的无线传输方式,由于采用的是无线传输,这就要求必须保证GPRS和SMS无线信号的稳定性。对站点进行GPS信号强度及稳定性测试,如果测试GPS信号较弱或者信号稳定度差,可对移动基站进行信号调试,调试后仍不能解决GPS信号质量问题,需要另行选址。
1.2 电源保障
区域站能正常工作,良好的电源系统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区域站太阳能电池板的受光照角度,影响了采集器内蓄电池的充电质量。要做到风杆上的太阳能电池板没有山脚、建筑物、及其它植物的遮挡,要充分保证电池板的受光照角度,以保证蓄电池的电量。
移动基站电源系统的保障。移动公司的基站设在偏僻的林场所里,这里经常停电,虽然有蓄电池做后备电源,但续航能力不强,放电时间短,特别是遇到雷雨天,经常导致基站无法正常工作,故障明显增加;基站偏僻,路途曲折,移动工作人员发电维护不及时,从而不能保证基站设备上电工作,使气象实况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传送到中心站和国家局。有时中心站收不到区域站部分时段的资料,以为是气象采集设备出现故障,持续一段时间后,中心站正常接收同时把故障后的资料补传过来,这种情况大多是由移动信号中断引起的。所以,要充分考虑到移动基站工作的可靠性,即移动信号的强弱和工作稳定性,避免区域站资料不能及时正常上传中心站。
1.3 地形交通
区域站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站址建设要选在合理的地方。地形、植被、防雷等诸多因素对气象采集设备的影响都要考虑,有的站点位置四周空旷,很容易受到雷击,应严格按照《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规范》(QX30-2004)的要求,做好区域站防雷工作;有的站点设在了低洼地方,雨量筒或者采集器容易受到较大雨水的浸泡或者淹没,对设备造成损坏;有的站点四周长满了高大植物或者是庄家,植物叶片和泥土很容易堵塞雨量筒,从而影响降水的采集。有些站点建在偏僻的山沟里,交通不便利,当地人口还稀少,对设备看护也不方便,这些不仅制约设备维修和维护的效率,还增加了维修和维护的成本,更不能保证资料及时采集和上传。
1.4 站点布局
区域站建设参量很多,但地理坐标(经纬度)的准确性特别关键,错误的地理坐标,等于提供了虚假信息,这样对国民生产及防灾减灾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或者人员伤亡,要求实际测量的站点坐标参数与中心站地图一定要相吻合。
区域站站点密度的加大,增强了防灾减灾的能力,但不科学的站点选址会出现站点重复建设、部门交叉等系列资源浪费现象。如气象、防火、水文、水务等部门都有无人自动气象站,且站点相对集中,甚至出现同一地方建有多套无人自动气象站,布局严重失衡,造成资源和财产浪费。
今后可采取网格布点的方式,以其具有的均匀性、易共享性的显著特点建站选址,这样既避免重复建设,又能形成气象资源统一化、规模化、共享化,真正起到防灾减灾的联动作用。结语
上述就是多年来从事区域站建设和维修工作的心得体会和经验,希望对建设区域自动气象站站点有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贺敬(1973-),女,黑龙江省五常县人,齐齐哈尔大学,本科生,高级工程师。
第四篇:紫金县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及运行情况
紫金县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及运行情况
摘要:紫金县区域自动气象站是广东省推广建设的地面自动监测系统,是该县现代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介绍了紫金县区域气象观测网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分析了站网运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应急观测能力和预警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关键词:紫金;区域自动站;建设
中图分类号: P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0-82-1
随着气象科技的发展和气象观测能力的提高,决策气象服务对地方防灾减灾工作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区域自动气象站时空分辨率强、所获取资料准确度高,使我国地面观测网对各种天气系统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系统的监测能力大大加强。紫金县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广泛建设和使用,为提高天气预报准确度、精细化水平、提升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都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区域自动气象站网的建设及运行情况
1.1 紫金县地理状况
紫金县位于广东省中东部、河源市东南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矿产、地热等资源甚为丰富。近几十年灾害性天气系统的发生对紫金工农业、林业等领域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区域自动气象站的逐步建立,对紫金县短时临近预报、决策服务有更加科学的指导意义,为紫金县防灾减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2 区域自动气象站网布局
紫金县气象局在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概况、地理环境、工农业布局、防灾重点地段等基础上,选择四周开阔、通信流畅、便于维护维修的地点建站,目前紫金县已建成以紫金遥测站为主中心站、18个乡(镇)站为分站的站网,整套系统与河源雷达、探空、地面等探测设备一起形成多圈层、高密度监测网,时刻监视紫金的风云变幻,大大提升了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
1.3 设备构成
区域站监测设备的选型立足当前、兼顾长远, 选择了长春气象仪器厂的DYYZⅡ型自动气象站设备。该设备每5分钟自动无线传输一次降雨量、风向风速及空气温度观测资料,维护简单,无人值守,具有远程实时监控和可扩展性,为业务发展需要和监测项目增加预留了扩展空间。
1.4 运行情况
紫金县区域自动站网经建设、校准、升级维护以及资料质量控制,目前各站点资料准确性高、可靠性强,资料易备份,仪器设备易维护。气温、降雨量、风向风速数据实现了自动监测、无线传输,并通过自动站处理软件、WEB等方式监控和发布,形成一个多功能、现代化、开放式的监测网。存在的问题
2.1 探测设备、环境难保护
目前各站都是建在乡(镇)政府或学校内,难以保证四周探测环境的变化不影响数据质量,且监测仪器无专人看管,亟待建立长效机制,保护好探测环境和监测仪器,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2.2 备件配备不足
站网运行以来,只能做到在县局备份部分配件(通常只有一套备件)。然而仪器常在突发恶劣天气时出故障,有时不止一套设备发生故障,而此时又急需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为天气预报和决策服务提供数据,关键时刻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应配备一定比例的备件,以保障及时更换和修复故障仪器。
2.3 维修技术力量薄弱
虽然站网建设发展速度很快,但技术保障没有及时跟上,尤其县局受人员不足和技术能力限制,无专职负责人员,且区域站布局分散、数量多,出现故障后维修人员难以及时到达现场。建议每个台站配备固定的或兼职维护维修小组,多组织培训学习,熟悉自动站原理和运行情况,总结维修经验,不断提升维护能力。
2.4 数据传输通道保障
各站通过GPRS数据通信传输数据,传输质量会受通信网络状态影响。近几年通过与通信运营商协商,对基站的信道资源进行优化以后,通信传输质量得到提高。在选址建站时,要充分考虑通信传输这一因素,以提高资料传输质量。
2.5 仪器校准、维护和数据质量控制有待加强
个别站点不能及时校准和维护,造成监测数据失真,应加强仪器校准、维护和数据质量控制,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建议
区域自动站数量多,分布零散,要保证整个站网的良好运行,必须科学管理, 明确职责,形成完善的站网运行保障系统。上级保障部门对下级进行统一调配和管理,制定规范化故障处理流程,统筹安排好各级仪器备份工作,按规定对设备定期检定,确保站网正常、稳定和精确运行。结语
紫金县区域气象站观测网建设虽然已经初步完成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还是有待继续完善。要保障区域站的正常稳定运行,需上下联动,健全保障机制体系,提高业务管理效率,加强维护人员的技术培训。正常稳定的区域站网运行,可有效促进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提升,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山义昌,王善芳,郑学山,等.自动气象站资料在人工影响天气作用中的应用[J].山东气象,2008(01):7-10.[2] 林英.我国自动站建设发展迅速[N].北京:光明日报,2003-08-17.[3] 胡玉峰.自动气象站原理与测量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4] 张霭琛.现代气象观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作者简介:唐宁琳,广东省紫金县气象局,技术员,研究方向:大气探测;李波:广东省紫金县气象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天气气候;郝建平:广东省河源市气象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天气气候;郑金新:本科学历,广东省河源市气象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大气探测。
第五篇: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的防雷设计
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的防雷技术浅谈
邬洪养
(怀集县气象局,广东怀集,526400)
摘要: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观测设备都是弱电设备,易受雷击(太过口语化)。本文通过调研近几年来本市内区域自动气象站常见的一些气象设备遭受雷击的实例,比照(是说比较吗?,也不能说比较,应该是根据现有的。。。)有关防雷设计规范和雷电学基本原理,分析雷击原因,查找防雷的薄弱环节。重点探讨现在的区域气象自动站的风向风速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和线路屏蔽等的雷电防护设计技术,提出了相应防雷保护技术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防雷;接地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气象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近几年,各地按要求都建设了许多区域自动气象站(表达过于通俗)。这些自动气象站所收集的气象资料,对我省气象部门作为天气预报的第一手资料,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故保障这些自动气象站设备的正常运行非常重要。区域自动气象站因其观测环境条件及安全的要求,基本建于较高较空旷的建筑物天面上,测风杆(塔)则成为孤立高耸物,是最容易遭受雷击的。而供电线路又多是架空线路,通过对自动气象站安装的雷击记录式避雷器的数据统计显示,自动气象站是经常遭受到雷电波侵袭的,有的站甚至一年内多次遭受到雷电侵袭,严重的造成自动气象站设备损坏、观测中断。所以,为了保护设备的正常工作,应对自动气象站进行综合防雷考虑。(全文格式统一)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现用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设备(我省基本是WP3103型,如下以之为例)主要由气象要素传感器(风向、风速、雨量、气温等)、数据采集器和电源组成。
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工作原理主要是用于对风向、风速、雨量、气温等气象要素进行全天候监测的数据,通过气象要素传感器传给数据采集器,再经数据采集器处理,通过通讯方法(电话信号、GPRS移动通讯等)将这些数据传输到气象中心计算机气象数据库中,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3 自动气象站设备受雷害分析 3.1 直击雷
直击雷是指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或设备上,其破坏力是很大的,如果雷击在设备上,就能在瞬间产生很高的电压,放电后会转化为热能和机械能,使设备损坏甚至摧毁。3.2 雷电感应
当天空中有带电的雷云出现时,雷云下的地面及建筑物等,都由于静电感应的作用而带上相反的电荷,地面某些局部,例如架空导线,由于与大地间的电阻比较大,当雷击发生后,导线上的感应电荷不能在同样短的时间内消失,就会形成局部地区感应高电压。雷电流具有较大的辐值,在它周围的空间里会产生强大的变化的电磁场,处在这电磁场中的导体会感应出较大的电动势。雷电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其原理图如下图1示)会使自动气象站的部分弱电设备由于过电压入侵而遭受损坏。
图1雷电感应原理图
3.3 雷电波侵入
是由于直击雷或间接雷从输电线、通信线缆、网络线、无线电天线等金属的引入线侵入室内, 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其原理如下图2示)。
图2雷电波侵入原理图
3.4 地电位反击
是指不同的两个接地体,如果其间距不够,当其中一个接地体因雷击而使雷电流沿其注入大地造成电位抬升,电位达到一定临界击穿值时,将对临近的接地体放电,即反击,反击使地电位抬升(其原理如下图3示)。
图3地电位反击原理图
3.5 电磁兼容
IEC定义是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并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其原理图如下图4示)。
图4电磁兼容原理图
3.6 雷击个案分析
为弄清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易受雷击的原因,笔者通过对本市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运作情况调查,发现被雷击损坏的主要有风向风速传感器、TDU和数据采集器模块等,下面对二个受雷击有代表性的案例作分析。
(1)某站被雷击损坏风传感器、TDU和数据采集器模块等设备。这案例根据当时现场情况分析,主要是由风铁塔的避雷针直接接闪而导致与其相连的风向风速感应器受击,使风传感器损坏的;虽然现在的自动气象站数据线做了电磁屏蔽,但由于直击雷电流较强,得不到有效的抑制,雷电波又沿数据线入侵损坏了采集器模块设备。(2)另一站两次同样被雷击损坏风传感器。
这站两起雷击事件都是由风铁塔的避雷针直接接闪而导致风传感器损坏的,不同的是受雷击时的强度不同,受避雷针接闪时发生的闪击或雷电流在泄放过程中的瞬态雷电感应过电压引起的(描述不清楚)。
从以上案例可见,雷击都是由风铁塔的避雷针直接接闪而引起的。避雷针也叫引雷针,其作用在于将雷电栏截并通过事先设计好的金属装置改变雷电通道,使其不发生在需保护的物体上。若雷电流泄放不好,会对相连的导体等产生瞬态感应过电压,对弱电设备会造成损坏。4 防雷的设计 4.1直击雷的设计
区域自动气象站因其观测环境条件的要求,多建于较高较空旷的建筑物天面上,风铁塔(高约5米左右)安装在这环境开阔的建筑物天面上,成为了雷电接闪的最佳选择,很容易遭受雷击。而安装在风铁塔上的风传感器及相连的数据采集器等设备都是弱电流设备,对强大的雷电流是十分敏感和脆弱。为此,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将避雷针系统与风铁塔的风传感部分分开,即另设置独立避雷针来栏截分流雷电流保护风铁塔及其他设备的安全。难以做到分开的,也应考虑风铁塔上的避雷针与风传感部分保持更大的安全距离,且做好雷电流引下线与风数据传输线之间的电磁屏蔽。避雷针与风铁塔的接地引下线可直接与建筑物天面防雷装置焊接,天面无防雷装置的要单独引下线接地。4.2 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的防护
感应雷是通过与自动气象站设备连接的电源线、数据线的静电感应或电磁耦合产生的感应过电压(即瞬间高压脉冲),它直接沿这些线路侵入自动站设备,使设备遭到损坏。为了防止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的危害,在必要线路通道入口处安装相应的电涌保护器。这些接地要与主楼柱筋焊接时,须选取不是作防直击雷引下线的柱子;要单独引线直接与地网焊接时,要与避雷针或风铁塔的接地引下线分开(间距宜大于15米)。4.2.1 供电系统的保护
用电供电系统基本是采用TN-S的,一般办公楼的配电房总电源处都已安装了一级SPD,这样,我们的设备电源在就近楼层电源开关作搭接,并采用二级SPD作保护:
第一级SPD:安装在搭接楼层的电源开关处,一般选用通过幅值电流20KA的SPD(8/20μs)。连接到设备的线路,有条件的最好采用铠装低压电缆。
第二级SPD:在采集器连接处安装一只幅值电流10KA(8/20μs)的防雷插座。
4.2.2 数据线路的防护
数据线路是指风向风速、雨量和温度等要素感应器传输数据到采集器的线缆(这些线缆放在天面应套管作保护)。数据线采用屏蔽线缆,应将其接地线作良好接地。为避免系统由于长的数据线缆所带来的电磁不兼容干扰,应将数据线缆与供电线缆分开敷设。(数据线仅屏蔽和接地是不够的,如果雷电击中在风杆上或者邻近雷击时,应该考虑加装合适的信号避雷器)5 共用接地系统
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的接地系统应采用联合共用接地,即将防雷接地网、设备保护地、设备工作地等联合共用为一个接地系统,联合共用接地网的接地电阻要求不宜大于4Ω。联合共用接地可明显降低地网之间的电位差,防止地电位抬升反击损坏设备。6 结语
本文认为区域自动气象站的防雷关键要对风铁塔作防直击雷保护,设备采取综合防雷措施,就是对自动站系统进行层层设防,综合治理,坚持用“接闪、屏蔽、等电位连接、分流、限压、接地”等措施进行综合防雷。应用了上述综合防雷方法,才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确保自动气象站设备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94(2000年修订版).[2]《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QX 3-2000.[3]《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 QX 4-20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343-2004.[5] 刘欣武 《自动气象站防雷探讨》 《中国雷电与防护》2004年第一期.[6] 广东省气象计算机应用开发研究所.WP3103型自动气象站使用说明[G],广东:1997.[7] 广东省气象计算机应用开发研究所.DZZ1-2型自动气象站技术手册[G],广东: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