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动气象站数据传输逾限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自动气象站数据传输逾限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影响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传输质量的原因是数据文件传输逾限,造成自动气象站数据传输逾限的具体原因各气象台站不尽相同,然而不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对策是一样的。因而本文对近年来武冈自动气象站数据传输逾限的情况进行统计归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气象观测员值好测报班有所借鉴,同时对气象台站提高自动站观测资料传输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数据传输逾限对策
引言
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传输质量是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质量的考核内容之一,怎样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观测数据及时传输,以提高到报率,是各个气象台站和气象观测员都很关心的问题。影响自动气象站数据传输质量的原因是数据传输逾限,即传统意义上迟报、缺报。本文根据湖南省气象局观测网络处下发的《2014年1-12月自动站数据传输情况表》和《2015年1-6月自动站数据传输情况表》,将其中通报本站的数据传输逾限情况作统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分析,试图找出数据传输逾限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气象观测员值好测报班有所借鉴,同时对气象台站提高自动站数据传输质量有所帮助。
数据传输逾限分析
2.1 情况说明
本站是武冈国家基本气象站,从2013年6月开始至今运行新型自动气象站(DZZ4型),采用的业务软件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下发的ISOS,数据传输软件是ISOS下的MoiFtp,每天固定传输24次正点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要求在00-05之间传输)及日数据和日照数据,由于对日数据和日照数据文件的传输时限要求相对宽松,所以本文讨论重点是24次正点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的数据传输逾限问题。
2.2 逾限原因
根据湖南省气象局观测网络处《2014年1-12月自动站数据传输情况表》和《2015年1-6月自动站数据传输情况表》,将其中通报本站的自动站数据逾限情况进行统计,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有16天共计逾限27时次。造成数据逾限的原因分类统计如表1。
表1中“传输后省信息中心催报”是指传输软件显示正点后03-04分间自动传输了,省信息中心打电话催报,称没有收到,于是又重新传输,这究其原因作者认为很可能是因为网络故障降低了网络服务的质量所致,故将其归纳到网络故障一类。
为了便于对造成本站数据逾限的原因进行分析与解决,将上表同类合并,故又分为软件故障、网络故障和硬件故障,其中软件故障包括传输软件自动关闭有5时次;网络故障包含电信主光缆中断、上级网络不通、本站网络不通和传输后省信息中心催报有19时次;硬件故障包含本站网卡接口松动和停电UPS没有自动跳转有3时次。
2.3 逾限时间
根据统计看数据逾限的时间分布,白天(7-20时)18时次,夜间(20-7时)9时次;再看观测员处理数据逾限后成功完成传输的时间,正点后5-10分钟 19次;10-30分钟 8次,其中夜间7次,占87.5%,由此可见,夜间不值班是造成逾限时间久的主要原因。
解决数据传输逾限的对策
保证气象设备、计算机及其网络,还有业务软件与供电设施等的正常运转,是杜绝数据传输逾限的条件,其中任何一项发生故障,都将造成数据传输逾限。据统计网络故障19次占全部故障的70.4%,可见保持网络畅通是解决数据逾限的重中之重。下面主要针对本站出现的数据传输逾限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3.1 软件故障
?件故障,这里指台站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软件与电脑操作系统不兼容,或者因为电脑故障影响软件运行、还或者由于观测员的误操作导致软件不能正常运行等。象统计表中的传输软件自动关闭的故障,就是业务软件与电脑操作系统不兼容所致,解决它除了更换电脑操作系统外,白天守班期间观测员要做到每一正点前后,观察传输软件的运行状况是否正常;夜间非守班期间,省信息中心会来电催报,观测员第一要务是赶快到值班室打开传输软件。另外不要在业务用电脑上做与业务无关的操作,以免误关闭传输软件,影响数据传输。如果因为软件故障出现无数据传输的情况,会因数据缺测造成传输缺报而影响观测业务质量,这时采取的办法就是,用备份自动气象站形成的正点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来替代上传,或者上网“国内气象信息系统WEB管理平台”,登录后打开报文处理,点击新长Z(即正点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输入,将人工观测数据按要求录入,计算编报后,报文保存即可。
3.2 网络故障
网络故障主要发生在有线网络,比如电信主光缆因为城市建设施工挖断而信息中断、上级的服务器不能登录和本站网络不通。自动气象站数据通常通过内网传输,内网不通时,外网传输,外网也不通,用无线3G传输,无线3G还不行,用手机传输,这是目前处理网络故障的基本思路。解决网络故障,首先是网络设备配置和传输软件的参数设置一定要正确,其次是观测员要具有一定的网络故障诊断知识,会用ping命令检查线路的连通情况,以便快速确定和排除故障所在。在此前提下如果网络故障依然,可以通过无线3G和手机传报予以解决。无线3G传报,采用3G无线网卡联接电脑usb口,通过拨号软件来实现数据的自动传输;手机传报,是无线3G传报的一个补充,它不象无线3G传输依赖传输软件,其操作流程是通过数据线将待传输的数据文件拷贝到手机上,再用手机上网把它上传至“湖南气象通信保障”QQ群里。如果有线和无线网络故障同时发生在正点,就要马上打电话求助省信息中心的值班员报数据请他代为输入。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站参照外省经验,最近安装了“气象3G通信报警一体机”,它集3G传输、网络故障报警和自动站实时运行监控等功能于一体,这对于观测员及时的解决数据传输逾限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3.3 硬件故障
硬件故障,是仪器设备及其它们之间的串通线路、计算机及其架构网络的设备,还有供电设施等发生的故障。解决硬件故障,首先要求观测员提高的值(守)班责任心,严格按操作规程巡查各种仪器设备,保证其正常运转,其次是要求观测员具有维护仪器设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了这些象统计表所述的网卡接口松动、停电UPS没有自动跳转的故障原因或其它硬件故障情况,就会即时发现,即时排除。此外,电力的备份工作不能忽视,气象台站不但要配备发电机,备足发电用油,每个观测员还要熟练掌握发电机的使用,以及UPS的保养。如果硬件故障出现无数据的情况,这时采取的办法与软件故障无数据传输的处理一样。
结语
造成自动气象站数据传输逾限的具体原因各气象台站不尽相同,然而不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对策是一样的。本文提出的对策,希望为气象观测员和气象台站消除或减少自动气象站数据传输逾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解决自动气象站数据传输逾限,除了仪器设备运行正常外,气象观测员的业务素质好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强责任心,严格值(守)班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与观测值班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主要包括各种气象仪器的原理及操作维护,业务软件应用,计算机及其网络知识与维护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地面气象观测业务综合质量,从而保证气象为国民经济提供优质服务。
第二篇:区域自动气象站站点选取分析
区域自动气象站站点选取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伊春地区的地理特点,根据多年积累的建站经验,分析区域自动气象站建站选址的重要性,为今后建设区域站提供更好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区域站;选址
中图分类号:P412.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气象现代化业务的飞速扩展,区域自动气象站(简称区域站)成为大气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站的站点选取成为基层常规业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条件,如何做好区域站的站点选取显得尤为重要。站点选址重要条件
根据伊春市多年的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经验,本文从GPS信号、电源保障、地形交通、站点布局等几个方面介绍山区区域自动气象站站点选取的重要性。
1.1 GPS信号
区域站的建立解决了无人值守的问题,但在大部分地区,没有有线的通信辅助,依然不能解决山区的区域站气象数据的传输问题。为了保证数据信息及时准确的传到中心站,采用了移动公司提供的以GPRS为主、SMS短信为辅的无线传输方式,由于采用的是无线传输,这就要求必须保证GPRS和SMS无线信号的稳定性。对站点进行GPS信号强度及稳定性测试,如果测试GPS信号较弱或者信号稳定度差,可对移动基站进行信号调试,调试后仍不能解决GPS信号质量问题,需要另行选址。
1.2 电源保障
区域站能正常工作,良好的电源系统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区域站太阳能电池板的受光照角度,影响了采集器内蓄电池的充电质量。要做到风杆上的太阳能电池板没有山脚、建筑物、及其它植物的遮挡,要充分保证电池板的受光照角度,以保证蓄电池的电量。
移动基站电源系统的保障。移动公司的基站设在偏僻的林场所里,这里经常停电,虽然有蓄电池做后备电源,但续航能力不强,放电时间短,特别是遇到雷雨天,经常导致基站无法正常工作,故障明显增加;基站偏僻,路途曲折,移动工作人员发电维护不及时,从而不能保证基站设备上电工作,使气象实况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传送到中心站和国家局。有时中心站收不到区域站部分时段的资料,以为是气象采集设备出现故障,持续一段时间后,中心站正常接收同时把故障后的资料补传过来,这种情况大多是由移动信号中断引起的。所以,要充分考虑到移动基站工作的可靠性,即移动信号的强弱和工作稳定性,避免区域站资料不能及时正常上传中心站。
1.3 地形交通
区域站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站址建设要选在合理的地方。地形、植被、防雷等诸多因素对气象采集设备的影响都要考虑,有的站点位置四周空旷,很容易受到雷击,应严格按照《自动气象站场室防雷技术规范》(QX30-2004)的要求,做好区域站防雷工作;有的站点设在了低洼地方,雨量筒或者采集器容易受到较大雨水的浸泡或者淹没,对设备造成损坏;有的站点四周长满了高大植物或者是庄家,植物叶片和泥土很容易堵塞雨量筒,从而影响降水的采集。有些站点建在偏僻的山沟里,交通不便利,当地人口还稀少,对设备看护也不方便,这些不仅制约设备维修和维护的效率,还增加了维修和维护的成本,更不能保证资料及时采集和上传。
1.4 站点布局
区域站建设参量很多,但地理坐标(经纬度)的准确性特别关键,错误的地理坐标,等于提供了虚假信息,这样对国民生产及防灾减灾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或者人员伤亡,要求实际测量的站点坐标参数与中心站地图一定要相吻合。
区域站站点密度的加大,增强了防灾减灾的能力,但不科学的站点选址会出现站点重复建设、部门交叉等系列资源浪费现象。如气象、防火、水文、水务等部门都有无人自动气象站,且站点相对集中,甚至出现同一地方建有多套无人自动气象站,布局严重失衡,造成资源和财产浪费。
今后可采取网格布点的方式,以其具有的均匀性、易共享性的显著特点建站选址,这样既避免重复建设,又能形成气象资源统一化、规模化、共享化,真正起到防灾减灾的联动作用。结语
上述就是多年来从事区域站建设和维修工作的心得体会和经验,希望对建设区域自动气象站站点有借鉴作用。
作者简介:贺敬(1973-),女,黑龙江省五常县人,齐齐哈尔大学,本科生,高级工程师。
第三篇:区域自动气象站保障工作调研对策
目前,我省区域站已基本建设完毕,其维护维修、现场标校、实验室校准和备件采购及储备等技术保障工作随之而来。为保障区域站正常运转,充分发挥现代化建设的业务效益,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利用业务巡检、参加会议、现场维修、举办培训班等机会,组织维修、供应、计量检定等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与兄弟省市研讨、咨询中国气象局专家、实地查看区
域站情况,以及征求基层台站人员意见等形式,对区域站的技术保障工作进行了调研。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结合前期调研的情况,组织技术人员对区域自动气象站的保障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研讨,结合对中国气象局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学习和认识,我们认为当前以台站为主、省级为辅的区域站保障办法比较可行。
一、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现状
截止2008年底,全省已建成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简称区域站)1345个,其中约80%为2005-2006年建设完成的,现在已陆续进入标校、维护维修期。我省区域站网建设由省局统一规划,各市气象局采取自筹经费、争取地方财政投入等形式自行组织完成,设备选型、采购、合同签署均由建设单位承担。
(一)维护维修以厂家为主。
由于区域站建设合同一般约定售后服务期限为2年,因此,目前,区域站的维修维护主要由供应商负责。各市气象局一般在业务科或气象台指定1名同志负责(或兼职)技术保障工作,承担区域站管理或技术指导。各县气象局(台、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区域站的管理和技术保障业务,一般限于不定期巡视设备,对发现的设备故障与供应商联系后由供应商远程指导排除,或由供应商直接派员赴现场解决。
(二)备件储备工作刚刚起步。
区域站作为一种集成度较高的自动观测设备,备份部分采集器、传感器十分必要。由于在站网建设过程中资金投入较大,且目前大多数区域站尚未出保修期,而区域站采集器、传感器价格较高,因此,目前绝大多数台站尚未进行备件的储备,各市气象局一般也未统筹安排全区区域站备件储备工作,仅有少数单位考虑在下一步工作中逐步配备部分备件。
(三)计量检定工作尚未开展。
根据业务管理有关规定,区域站标定期限规定为2年。目前,绝大多数区域站使用时间未超过2年,采集器、传感器的标定工作还没有开展。
二、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需求
在调研中,基层台站普遍反映,区域站技术保障业务如何有效组织实施须尽快提上日程,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面临迫切需求。
(一)急需建立省市县三级组织有力、高效的技术保障体系。
区域站网是保证全省气象数据资料准确可靠的基础。由于将来区域站保障工作主要由县级台站承担,省市两级主要发挥协调管理职责,必须建立起分工明确、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发挥各自优势的全省技术保障体系,满足区域站以及其后诸多现代化设备保障时效性的较高要求。尤其基层台站必须建立起专职技术保障人员队伍并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同时配备必需的维护维修现场检定等设备和工具。
(二)急需提高市局技术保障管理水平和基层台站技术保障人员业务能力。
区域站技术保障业务的管理仍未被得到充分重视,管理形式局限于传统模式,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效果不明显,尚未建立起切合实际、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同时,基层台站技术保障人员长期依赖供应商造成了业务技术水平不高,急需加强培训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急需建立对基层台站技术保障业务工作稳步投入机制。
区域站网建设完成后,缺乏对站网维持所需费用的必要投入,目前,基层台站设备储备仓库及备件、日常维护维修、计量检定等业务都需要投入,尤其需要建立起对技术保障业务工作稳步投入机制。
三、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省级技术保障部门无法实现对区域站的保障
1.储备库房。省局在用储备库房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为地下一层、地上二层的砖混建筑。库房面积约800平方米,目前主仓库地下一层因潮湿等原因已不可用,可用面积仅600平方米,分19间,单间面积较小,且因建成时间较长,主仓库地坪负荷量自下而上依次递减,一层的地坪负荷量最大为2.8 t/m,二层地坪负荷量最大为1.5 t/m;副仓库二、三层也无法承受重载。按有效容积计算,目前仓库储备能力可以存放各要素传感器备件800余套;风杆(要求仓库地坪负荷不低于6 t/m2且必须便于进出库)仅能储备300套左右;采集器整机库容量仅限200套左右。
2.计量检定实验室。省气象计量站实验室始建于 1957年,现设水银气压表、空盒气压表、温度表、湿度计和风仪等五个计量检定实验室,总面积约150平方米,专职检定人员8名。目前,中国气象局尚未配备自动气象站室内检定设备,全省大监自动气象站的检定,是由中国气象局2004年配发的一套现
场标校车来实施的。现场标校设备仍属于传统标定设备,自动化程度低且无法实现批量检定,按检定规程,每站标校时间一般需用36个小时,且现场检定工作对环境条件有一定要求,需主要安排在春、秋季进行。因此,目前人员和标校设备仅能勉强完成每年60个(全省共112个)大监站的现场标校任务。
3.故障维修。目前,省局大探中心承担全省大监站的维护维修保障任务,3名技术人员全年需24小时保持维修热线的畅通,首先通过远程技术指导排除故障,对无法排除的故障,将随时准备赴现场进行维修。从目前技术手段来看,3名同志完成全省大监站的维修保障任务已满负荷,面临较大的压力。
(二)县级技术保障能力与需求有较大差距
目前,县级局(台、站)负责区域站的技术保障任务。通过对东、中、西部县局的调查,每个县局(台、站)负责维护的区域站多少不等,陆路距离最远的大约有40公里,有的区域站建在湖心岛上,需乘船上岛后进行维护维修;还有在山顶建设的区域站,需人力步行携带设备上山维护维修。由于前期多数区域站仍在保修期内,设备运行比较正常,在所了解县局中,有备件储备的仅有2个,绝大多数县局由一人兼职负责区域站的日常维护维修,技术水平较低;同时,县局技术人员均没有计量检定的工作经历,更没有相应的资格证书。
四、区域站技术保障的对策
通过对区域站保障工作的调研,我们认为,若想妥善解决区域站技术保障问题,需从政策层面和技术层面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区域站实行实现省、县两级保障,突出市级管理职能,才能确保区域站能够正常运转,保证业务效益的充分发挥。
(一)政策层面的对策
1.国家级业务管理和技术部门需切实做好有关科研工作,加快便携式、价格低的现场标校设备的研发,能够为基层台站统一配备精度高、稳定度强、满足业务需求的标准器,实现量值的可靠传递。
2.加强人才培养,基层台站要适应气象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剧增的实际情况,立足自身人才潜力的挖掘,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加快人才培养,使基层逐步建立起一支能够掌握检定、供应、维护维修基本技能的技术保障队伍。
3.省级业务管理单位需对各级单位的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细化职责,科学测算技术保障工作量。省级技术保障单位要加强对基层台站技术人员的培训,同时,要依托现代化通讯网络,探索通过远程视频指导现场维护维修的新技术。
(二)技术层面的对策
1.计量检定。采集器的检定须由各县气象局进行现场检定,即为每个县局配备一套标准信号源,负责其行政范围内区域站采集器的检定,并向省局提供检定原始资料,作为备案和发放检定证的依据。为此,每县局需配备越野车1部,检定设备1套,专业人员1-2人。省局每年按一定比例的站进行抽检,发放检定合格证书,另需配备1-2名抽检人员和至少一套检定设备及车辆,并负责传感器的检定,增设温度、降水、风向风速实验室5个,增加检定人员7名。
2.装备供应。备件供应按“统一计划、集中采购、统一供应、分级管理”的原则,储备分省、市两级,主要备件由省局大探中心储备,部分消耗性、易碎、易损性备件由各县局负责储备,全省区域站备件年储备量应达到:采集器整机1500套,雨量传感器1500套等。省局对加密气象站备件须增设专人进行管理。
3.技术支持和维修维护。按照县级台站维修维护为主、省市级维修为辅的原则,县级负责定期巡视、维护、保养、简单故障的诊断及故障部件更换,市级负责自动站的运行状态监控、通信维护及复杂故障的维修工作,省级负责远程视频诊断、技术指导及疑难故障的维修工作。省局需建立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维修检测平台,增加必要的通用维修工具、仪器、仪表和2台技术保障专用车,增加自动气象站技术保障人员3-5人。市局需配专职技术保障人员3-5人,通用、专用仪器设备,维修、测试实验室16-30平方米,技术保障车1-2部。县局(台站)需配备一名专职或两名兼职技术保障人员,一部技术保障工作用车,建立中尺度自动气象站备件仓库,配备通用维修工具。
第四篇:区域自动气象站保障工作调研对策
区域自动气象站保障工作调研对策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区域自动气象站保障工作调研对策2010-06-29 18:53:45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区域自动气象站保障工作调研对策区域自动气象站保障工作调研对策(2)目前,我省区域站已基本建设完毕,其维护维修、现场标校、实验室校准和备件采购及储备等技术保障工作随之而来。为保障区域站正常运转,充分发挥现代化建设的业务效益,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利用业务巡检、参加会议、现场维修、举办培训班等机会,组织维修、供应、计量检定等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与兄弟省市研讨、咨询中国气象局专家、实地查看区域站情况,以及征求基层台站人员意见等形式,对区
域站的技术保障工作进行了调研。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结合前期调研的情况,组织技术人员对区域自动气象站的保障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研讨,结合对中国气象局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学习和认识,我们认为当前以台站为主、省级为辅的区域站保障办法比较可行。
一、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现状
截止2008年底,全省已建成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简称区域站)1345个,其中约80%为2005-2006年建设完成的,现在已陆续进入标校、维护维修期。我省区域站网建设由省局统一规划,各市气象局采取自筹经费、争取地方财政投入等形式自行组织完成,设备选型、采购、合同签署均由建设单位承担。
(一)维护维修以厂家为主。
由于区域站建设合同一般约定售后服务期限为2年,因此,目前,区域站的维修维护主要由供应商负责。各市气象局一般在业务科或气象台指定1名同志
负责(或兼职)技术保障工作,承担区域站管理或技术指导。各县气象局(台、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区域站的管理和技术保障业务,一般限于不定期巡视设备,对发现的设备故障与供应商联系后由供应商远程指导排除,或由供应商直接派员赴现场解决。
(二)备件储备工作刚刚起步。
区域站作为一种集成度较高的自动观测设备,备份部分采集器、传感器十分必要。由于在站网建设过程中资金投入较大,且目前大多数区域站尚未出保修期,而区域站采集器、传感器价格较高,因此,目前绝大多数台站尚未进行备件的储备,各市气象局一般也未统筹安排全区区域站备件储备工作,仅有少数单位考虑在下一步工作中逐步配备部分备件。
(三)计量检定工作尚未开展。
根据业务管理有关规定,区域站标定期限规定为2年。目前,绝大多数区域站使用时间未超过2年,采集器、传感
器的标定工作还没有开展。
二、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需求
在调研中,基层台站普遍反映,区域站技术保障业务如何有效组织实施须尽快提上日程,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面临迫切需求。
(一)急需建立省市县三级组织有力、高效的技术保障体系。
区域站网是保证全省气象数据资料准确可靠的基础。由于将来区域站保障工作主要由县级台站承担,省市两级主要发挥协调管理职责,必须建立起分工明确、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发挥各自优势的全省技术保障体系,满足区域站以及其后诸多现代化设备保障时效性的较高要求。尤其基层台站必须建立起专职技术保障人员队伍并保证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同时配备必需的维护维修现场检定等设备和工具。
(二)急需提高市局技术保障管理水平和基层台站技术保障人员业务能力。
区域站技术保障业务的管理仍未被得
到充分重视,管理形式局限于传统模式,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效果不明显,尚未建立起切合实际、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同时,基层台站技术保障人员长期依赖供应商造成了业务技术水平不高,急需加强培训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急需建立对基层台站技术保障业务工作稳步投入机制。
区域站网建设完成后,缺乏对站网维持所需费用的必要投入,目前,基层台站设备储备仓库及备件、日常维护维修、计量检定等业务都需要投入,尤其需要建立起对技术保障业务工作稳步投入机制。
三、区域站技术保障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省级技术保障部门无法实现对区域站的保障
1.储备库房。省局在用储备库房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为地下一层、地上二层的砖混建筑。库房面积约800平方米,目前主仓库地下一层因潮湿等原因已不
可用,可用面积仅600平方米,分19间,单间面积较小,且因建成时间较长,主仓库地坪负荷量自下而上依次递减,一层的地坪负荷量最大为 t/m,二层地坪负荷量最大为 t/m;副仓库二、三层也无法承受重载。按有效容积计算,目前仓库储备能力可以存放各要素传感器备件800余套;风杆(要求仓库地坪负荷不低于6 t/m2且必须便于进出库)仅能储备300套左右;采集器整机库容量仅限200套左右。
2.计量检定实验室。省气象计量站实验室始建于 1957年,现设水银气压表、空盒气压表、温度表、湿度计和风仪等五个计量检定实验室,总面积约150平方米,专职检定人员8名。目前,中国气象局尚未配备自动气象站室内检定设备,全省大监自动气象站的检定,是由中国气象局2004年配发的一套现
第五篇:自动气象站业务规章制度
气象观测岗位职责
测报负责人职责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国家政纪法纪。负责对全组人员进行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组织和领导全组人员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测报任务。
2.团结全组人员,合理组织分工和安排班次,充分调动全组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督促检查全组人员严格执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及各项规章制度。
4.组织业务学习和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全组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5.负责考核测报业务质量和测报人员的工作。
6.保护好观测环境和场地,组织好仪器的安装和维护。7.负责台站档案和气象测报业务技术档案的填写和核实。
8.坚持参加测报值班(一般不少于全科值班平均数的四分之一),遇重要任务和复杂天气时要作好组织、指导工作。
气象观测岗位职责
观测员职责
1.严格执行技术规范、规定和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准确的完成本班各项任务,严格按值班流程操作。
2.服从工作安排,积极完成分配的各项任务。
3.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作风正派,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4.值班员加强对探测环境及周边建设项目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报告。5.自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学习政治、文化和专业知识,做一个有职业道德、有理想、守纪律、业务素质高的观测员。
仪器维修保管员职责
1.有器材出入库登记制度,帐物清楚。2.管好器材,防止丢失、质变和浪费。
⒊负责仪器的维护保养,发现故障及时排除,做到小修不出站。保证使用仪器合格,运转正常。
⒋负责按时撤换和送检仪器,不使用超检仪器。⒌对备份仪器定期检查,使之处于良好状态。
⒍当仪器维修保管员工作变动时,全部仪器设备要当面移交清楚,双方签字,以示负责。
气象观测规章制度
值班制度
1.严格执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和各项技术规定,及时准确完成本班各项任务。
2.值班时严守岗位,不擅离职守,不私自代班、调班;保持值班室整洁,不让无关人员进入观测场。
3.按规定巡视仪器。每正点前检查采集器、主机运行状况;遇有疑难问题及时报告,采取措施;及时更正错误数据,确保上传数据正确。
4.注意云、能、天的变化,观测时必须携带观测薄,不得追记。严禁缺、漏、早、迟测和缺、漏报现象发生。5.认真校对上一班的全部观测记录、自动气象站数据、数据文件,编码等,认真填写值班日记。6.每天必须定点对时,保证采集器与北京时间在±30秒以内,且与数据处理微机时钟一致。7.严禁在数据处理微机上进行非业务操作。
交接班制度
1.值班员要为下一班工作创造条件,提前做好交班准备,打扫室内清洁卫生。
2.接班员在班前要注意休息,严禁酗酒,按时到达值班室,接班员未到,值班员不得离开岗位和中断工作。3.交接班当面做好现用仪器、设备、工具、值班用规范、技术规定、表薄交接,下一班要继续完成的工作和其它注意事项。
4.交接过程中的天气(如重要天气)和自动站故障,由交班员处理,接班员主动协助。
场地、仪器设备维护制度
1.严格执行《各类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技术规定》,保护好观测环境。
2.百叶箱、风向杆、风塔1-3年油漆一次。大风和降雪天气后及时检查仪器、清洁仪器。
3.现用仪器发生故障应及时查明原因,不能排除的1小时之内报告上级维修部门。网络管理人员保持通讯畅通,出现故障要及时到场解决。
4、保持观测场内浅草平铺,地温场要保持土质疏松。现用仪器每天小清洁一次。每月25日大清洁百叶箱及设备。
业务学习制度
1.业务学习采取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领学、讨论相结合,要求每个业务人员建立学习笔记。学习时间每周不少于4小时。
⒉学习内容要密切联系业务工作。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达到“四懂得”、“一熟记”、“一熟练”,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
懂得自动气象站、网络通信的基本工作原理、操作、维护和日常维修方法,能正确安装、操作和一般维修。
懂得各种云的定义、生成原理和大气变化的关系,能够正确地识别云状,判别云码。
懂得各种天气现象的成因与特点,能够准确判断出现的天气现象。
懂得各种要素计算公式,订正图表的制作原理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
熟记各种数据文件格式、气象电码型式、编报及各类技术规定,能够在自动气象站不能正常工作时迅速正确地处理疑误记录和人工编报。
熟练操作计算机。
3、持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实际业务工作能力。4.参加经由上级组织的培训,培训人员必须对业务人员进行二次培训,传达新的业务知识理论及技巧。
测报应急预案
1、在断电情况下,立刻用发电机发电,保证自动站和采集器持续用电和资料正常采集、传输。
2、传感器、电缆线、采集器等出现故障或损坏,一方面立刻更换备份设备;另一方面立即向局领导和市局信息技术保障中心汇报,保证72小时内恢复正常。若无备份设备或更换设备后显示的数据不正常,必须恢复人工观测。
3、若微机故障,启用备份微机(必须在1小时内恢复自动站数据显示正常)或通过采集器手工编报,电话发报。
4、若网络故障,立刻启用拨号上网方式或让周边区县局代发,保证自动站资料按时上传或报文及时传出。若不行,必须通过通讯设施保证天气报及时发出。若通讯设施和网络都不通致使自动站资料和天气报无法传出的情况下,想方设法通知通信单位和网络人员进行抢修。
5、当重要天气、灾害性天气出现或即将出现时,及时通知局领导和有关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