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落实老年人优待工作的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北 京 市 卫 生 局 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北 京 市 民 政 局 文 件 北 京 市 财 政 局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京卫妇社字„2008‟24号
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落实老年人 优待工作的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卫生局、老龄委办公室、民政局、财政局、劳动保障局:
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办法的通知》(京政办发„2008‟47号)精神,为有效提高老年人医疗福利水平,促进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现将《医疗机构落实老年人优待工作的实
市 市 生 局 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政 局 北 京 市 财 政 局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八年十二月八日 京 卫 京 民医疗机构落实老年人优待工作的实施细则
(试行)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办法的通知》(京政办发„2008‟47号)精神,确保各项医疗卫生优待政策落在实处,促进老年人共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果,提高老年人医疗卫生福利水平,特提出以下实施细则。
一、全市二级以上(含二级)医疗机构,对老年人就诊提供优先服务,具体要求按照《北京市卫生局关于二级、三级医院为“老残孕”患者提供优先服务的通知》(京卫医字[2007]190号)执行。
二、全市规划设置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老年人实行“三优先”服务,即优先就诊、优先出诊、优先建立家庭病床。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醒目位置张贴老年人优先标识,因地制宜提供为老年人服务的便利措施。
三、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老年人就诊免收普通门诊挂号费(0.5元),免费建立健康档案。
四、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和生活困难补助的老年人持民政部门颁发的相关证明到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家庭病床,免收家庭病床查床费。
五、无社会养老保障的老年人持有效身份证明和劳动保障
身份由各区县民政部门确认,并颁发相关证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有关证明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八、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为老年人提供“三优先”服务外,可参照本细则为老年人提供其他优待服务,各区(县)应给予适当补助,以确保辖区老年人平等享受医疗卫生优待服务。
九、各区县政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优待服务,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保证此项工作有效落实,并纳入年度考核评价。
十、各区县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认真落实好对老年人提供优待服务的各项工作,加强监督与管理,并及时公布为老年人提供优待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名单及地址,便于老年人选择服务场所。
十一、本细则由北京市卫生局商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十二、本细则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八年十二月五日
第二篇: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
(试行)》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11]4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加强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健全药品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医疗机构药品质量意识,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一一年十月十一日
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监督管理,保障人体用药安全、有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医疗机构购进、储存、调配及使用药品均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国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地方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药品购进、验收、储存、养护、调配及使用等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做好质量跟踪工作,并明确各
环节中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
医疗机构应当有专门的部门负责药品质量的日常管理工作;未设专门部门的,应当指定专人负责药品质量管理。
第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向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药品质量管理自查报告,自查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药品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二)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的变化情况;
(三)接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整改落实情况;
(四)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自查报告应当在本12月31日前提交。
第二章 药品购进和储存
第六条 医疗机构必须从具有药品生产、经营资格的企业购进药品。
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应当按照规定由专门部门统一采购,禁止医疗机构其他科室和医务人员自行采购。
医疗机构因临床急需进口少量药品的,应当按照《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七条 医疗机构购进药品,应当查验供货单位的《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者《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所销售药品的批准证明文件等相关证明文件,并核实销售人员持有的授权书原件和身份证原件。
医疗机构应当妥善保存首次购进药品加盖供货单位原印章的前述证明文件的复印件,保存期不得少于5年。
第八条 医疗机构购进药品时应当索取、留存供货单位的合法票据,并建立购进记录,做到票、账、货相符。合法票据包括税票及详细清单,清单上必须载明供货单位名称、药品名称、生产厂商、批号、数量、价格等内容,票据保存期不得少于3年。
第九条 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和执行进货验收制度,购进药品应当逐批验收,并建立真实、完整的药品验收记录。
医疗机构接受捐赠药品、从其他医疗机构调入急救药品也应当遵守前款规定。
第十条 药品验收记录应当包括药品通用名称、生产厂商、规格、剂型、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批准文号、供货单位、数量、价格、购进日期、验收日
期、验收结论等内容。
验收记录必须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1年,但不得少于3年。
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中药饮片采购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购进中药饮片。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有专用的场所和设施、设备储存药品。药品的存放应当符合药品说明书标明的条件。
医疗机构需要在急诊室、病区护士站等场所临时存放药品的,应当配备符合药品存放条件的专柜。有特殊存放要求的,应当配备相应设备。
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储存药品,应当按照药品属性和类别分库、分区、分垛存放,并实行色标管理。药品与非药品分开存放;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药品分别储存、分类存放;过期、变质、被污染等药品应当放置在不合格库(区)。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和执行药品保管、养护管理制度,并采取必要的控温、防潮、避光、通风、防火、防虫、防鼠、防污染等措施,保证药品质量。
第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配备药品养护人员,定期对储存药品进行检查和养护,监测和记录储存区域的温湿度, 维护储存设施设备,并建立相应的养护档案。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药品效期管理制度。药品发放应当遵循“近效期先出”的原则。
第十七条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行政法规的规定存放,并具有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第三章 药品调配和使用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与药品调配和使用相适应的、依法经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负责处方的审核、调配工作。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用于调配药品的工具、设施、包装用品以及调配药品的区域,应当符合卫生要求及相应的调配要求。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最小包装药品拆零调配管理制度,保证药品质量可追溯。
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只能供本单位使用。未经省级以上药品监
督管理部门批准,医疗机构不得使用其他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也不得向其他医疗机构提供本单位配制的制剂。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使用药品的质量监测。发现假药、劣药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就地封存并妥善保管,及时向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出决定之前,医疗机构不得擅自处理。
医疗机构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并通知药品生产企业或者供货商,及时向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需要召回的,医疗机构应当协助药品生产企业履行药品召回义务。
第二十三条 医疗机构不得采用邮售、互联网交易、柜台开架自选等方式直接向公众销售处方药。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建立覆盖药品购进、储存、调配、使用全过程质量控制的电子管理系统,实现药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清,并与国家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对接。
第二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每年组织直接接触药品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患有传染病或者其他可能污染药品的疾病的,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定期组织从事药品购进、保管、养护、验收、调配、使用的人员参加药事法规和药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并建立培训档案。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医疗机构药品购进、储存、调配和使用质量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建立医疗机构监督检查档案。
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形成书面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反馈被检查单位。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其他部门处理的,应当及时移送。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配合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药品购进、储存、调配和使用质量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实提供与被检查事项有关的物品和记录、凭证以及医学文书等资料,不得拒绝和隐瞒。
第二十九条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品的监督抽验。国家或者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发布公告,公布对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的抽查检验结果。
对质量抽验结果有异议的,其复验程序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信用档案,记录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
第三十一条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有关医疗机构药品质量方面的咨询、投诉、举报,应当及时受理,并进行核实、答复、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书面通知并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第三十二条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自查报告、日常监督检查情况、不良信用记录以及人民群众的投诉、举报情况,确定若干重点监督检查单位,相应增加对其进行监督检查的频次,加大对其使用药品的质量抽验力度。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一款规定,从无《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购进药品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药品管理法》第八十条规定处罚。
对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医疗机构其他科室和医务人员自行采购药品的,责令医疗机构给予相应处理;确认为假劣药品的,按照《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不按要求储存疫苗的,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六十四条规定处罚。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擅自使用其他医疗机构配制的制剂的,按照《药品管理法》第八十条规定处罚;未经批准向其他医疗机构提供本单位配制的制剂的,按照《药品管理法》第八十四条规定处罚。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擅自处理假劣药品或者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追回;情节严重的,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采用邮售、互联网交易、柜台开架自选等方式直接向公众销售处方药的,按照《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处罚。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且隐瞒事实,不如实提供与被检查事项有关的物品和记录、凭证以及医学文书等资料,阻碍或者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依照《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九条的规定从重处罚。
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求其限期
整改,逾期不改的,记入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信用档案,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一)未按照本办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建立质量管理制度的;
(二)未按照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提交药品质量管理自查报告的;
(三)未按照本办法第七条第一款、第八条规定索证、索票查验的;
(四)未按照本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对购进的药品进行验收,做好验收记录的;
(五)未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建立中药饮片采购制度,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购进中药饮片的;
(六)未按照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储存药品的;
(七)未按照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养护药品的;
(八)未按照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建立和执行药品效期管理制度的;
(九)未按照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配备人员的;
(十)未按照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执行的;
(十一)未按照本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建立最小包装药品拆零调配管理制度并执行的。
第四十条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本部门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督促其正确履职。凡不履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均应当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相应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卫生部关于印发《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北京市卫生局文件
京卫医字〔2009〕142号
北京市卫生局转发卫生部关于印发 《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卫生局,各三级医院:
为了加强医疗机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机构的执业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卫生部组织制定了《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试行)》,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区县卫生局将此文件转发至辖区内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
二〇〇九年七月六日 卫 生部文件
卫医政发„2009‟57号
卫生部关于印发《医疗机构 校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加强医疗机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我部在总结各地医疗机构校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六月十五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机构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校验是指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医疗机构的基本条件和执业状况进行检查、评估、审核,并依法作出相应结论的过程。
第三条 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其校验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卫生部主管全国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登记机关”)负责其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校验工作。
第五条 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制度,对医疗机构的不良执业行为进行记录和评分,记录和评分结果作为医疗机构校验的依据。
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以一年为一个周期。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的具体办法和记分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二章 校验申请和受理
第六条 达到校验期的医疗机构应当申请校验。医疗机构的校验期为:
(一)床位在100张以上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以及专科医院、疗养院、康复医院、妇幼保健院、急救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校验期为3年;
(二)其他医疗机构校验期为1年;
(三)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校验期为1年;
(四)暂缓校验后再次校验合格医疗机构的校验期为1年。
第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于校验期满前3个月向登记机关申请校验,并提交下列材料(以下称校验申请材料):
(一)《医疗机构校验申请书》;
(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其副本;
(三)各工作总结;
(四)诊疗科目、床位(牙椅)等执业登记项目以及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科室和大型医用设备变更情况;
(五)校验期内接受卫生行政部门检查、指导结果及整改情况;
(六)校验期内发生的医疗民事赔偿(补偿)情况(包括医疗事故)以及卫生技术人员违法违规执业及其处理情况;
(七)特殊医疗技术项目开展情况;
(八)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 登记机关对医疗机构提交的校验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后,应当根据下列情况作出是否受理的处理意见:
(一)校验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内容及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5日内书面告知医疗机构在规定期限内需要补正的相关材料及内容;医疗机构逾期不补正或者补正不完全的,视为不按规定申请校验;
(二)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规定要求的,或者医疗机构按照登记机关初审后书面告知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材料及内容的,应当在5日内予以受理。
第九条
登记机关在受理校验申请后,应当及时向医疗机构发出《医疗机构申请校验受理通知》,受理时间从作出受理决定之日算起。第十条 医疗机构不按规定申请校验的,登记机关应当责令其在20日内补办申请校验手续;在限期内仍不申请补办校验手续的,登记机关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十一条 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日常监督管理记录和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档案是登记机关实施校验的重要依据。
登记机关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医疗机构登记注册档案、日常监督管理和不良执业行为记分档案,并及时将监督管理情况和校验结果予以公示。
第三章 校验审查和结论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校验审查包括书面审查和现场审查两部分。
第十三条 书面审查的内容和项目包括:
(一)校验申请材料;
(二)日常监督管理和不良执业行为记分情况;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校验内容和项目。
第十四条
现场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医疗机构基本标准符合情况;
(二)与医药卫生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执行情况;
(三)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措施的落实情况;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现场审查的办法和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五条 现场审查由登记机关组织有关专家或者委托有关机构进行。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须进行现场审查:
(一)2个校验期内未曾进行现场审查的;
(二)医疗机构在执业登记后首次校验的;
(三)暂缓校验后再次校验的;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条 登记机关应当在受理校验申请之日起30日内完成校验审查,做出校验结论,办理相应的校验执业登记手续。
第十七条
校验结论包括“校验合格”和“暂缓校验”,暂缓校验应当确定暂缓校验期。
第十八条
登记机关作出“校验合格”结论时,应当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上加盖校验合格章。
第十九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关应当作出“暂缓校验”结论,下达整改通知书,并根据情况,给予1-6个月的暂缓校验期:
(一)校验审查所涉及的有关文件、病案和材料存在隐瞒、弄虚作假情况;
(二)不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三)限期整改期间;
(四)停业整顿期间;
(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医疗机构在暂缓校验期内应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于暂缓校验期满后5日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校验申请,由卫生行政部门再次进行校验。再次校验合格的,允许继续执业;再次校验不合格的,由登记机关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医疗机构暂缓校验期满后规定时间内未提出再次校验申请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二十一条
对经校验认定不具备相应医疗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诊疗科目,登记机关予以注销。
第二十二条 登记机关在作出暂缓校验结论前,应当告知医疗机构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医疗机构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5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登记机关应当在20日内组织听证。
登记机关应当结合听证情况,作出有关校验的决定。登记机关在作出暂缓校验结论时,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医疗机构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二十三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医疗机构校验结论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在管辖区域内予以公示。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暂缓校验期内,医疗机构不得发布医疗服务信息和广告;未设床位的医疗机构不得执业;除急救外,设床位的医疗机构不得开展门诊业务、收治新病人。
医疗机构应当向登记机关提交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签署的书面检查。
第二十五条
暂缓校验期内,暂缓校验的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机关可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一)违反规定擅自开展诊疗活动;
(二)发布医疗服务信息和广告;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六条
医疗机构自注销之日起停止开展医疗活动,设床位的医疗机构应妥善做好已有病人的转、出院工作。第二十七条 医疗机构暂缓校验或者被注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登记机关应当依法给予或者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医疗机构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一定的行政处分。第二十八条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校验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发现校验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有权变更下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校验结论。
第二十九条 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干预正常校验工作的,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者工作人员所在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纠正;后果严重的,应当给予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执业活动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文档系网络所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本人定尽快处理!
第四篇: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年人优待和服务工作的通知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年人优待和
服务工作的通知
(苏政办发〔2007〕9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老年人实行优待照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需要、造福社会和广大老年人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做好老年人优待和服务工作,受到了广大老年人和社会各界的拥护和欢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当前,新形势、新任务对做好老年人优待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全国老龄办、中宣部等21个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05〕46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做好全省60岁以上(含60周岁)城乡老年人优待和服务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对困难老年人的救助和服务
(一)进一步完善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供养制度,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保障。
(二)在执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对低保对象中的70周岁以上(含70周岁)老年人,可在原有补贴标准基础上适当上浮。1
(三)各级政府可设立“尊老金”,对高龄老年人发放长寿补贴。高龄老年人的范围及补贴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确定。
(四)社区要动员和组织志愿者为高龄、独居、生活难以自理的困难老年人提供服务。
二、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优待
(一)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研究制定向老年人倾斜的相关规定和办法。
(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老年人看病就医实行优先照顾。积极创造条件开设老年病门诊,在挂号、就诊、收费、取药、住院等窗口设置“老年人优先”标志,给予优先照顾;为患有慢性疾病或体弱伤残、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设立家庭病床,上门提供医疗服务。
(三)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的老年人,要落实规定的各项医疗优惠政策。对百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免费体检。
三、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优待
(一)商业和居民生活服务等行业要积极为老年人提供优先服务和优惠照顾,并在服务场所设置明显标志。
(二)城市公共交通、长途客运、铁路、水路和航空客运应为老年人提供优先服务,机场、车站、码头等都要尽可能设置老年人候车、候船、候机的休息专座和“老年人优先”标志。城市地铁、公共汽车等对老年人收费给予优惠,并设立“老幼病残孕”专座。
(三)收费公厕应向老年人免费开放,并设置明显标志。
(四)贫困纯老年人户优先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
四、为老年人提供文体休闲优待
(一)政府主办的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应对老年人免费开放。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纪念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要积极创造条件,对老年人实行免费开放或票价优惠,并设置明显标志。社会投资的旅游景点和文化服务单位,对老年人要提供优惠服务。
(二)公共体育场馆设施要为老年人健身和老年文艺团体活动提供方便及优惠服务。影剧院对老年人要实行票价优惠,为老年文艺团体演出和老年组织举办大型活动优惠提供场地。各地各部门要为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学校)学习提供方便和支持。
(三)老年人凭老年人优待证或居民身份证享受优待服务。各市县制定的对老年人免费开放公园等优待政策,全省范围的老年人同等享受。《江苏省老年人优待证》由江苏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统一监制,在全省范围内通用。
五、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优待
(一)对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和城乡贫困老年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要优先受理、优先审核和优先指派律师。法律援助机构对老年人的法律咨询要优先接待、耐心解答,提供优质服务。
(二)老年人因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提起诉讼,缴纳诉讼费等确有困难的,可以申请缓缴、减缴或者免缴有关费用。老年人因赡养费、扶养费、养老金、退休金、抚恤金、医疗费等纠纷提起的诉讼
案件,要予以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
(三)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其他社会法律服务机构要积极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和相关服务,并根据老年人经济状况酌情减免服务费用。
六、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一)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加快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开发老年服务项目,培育和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构筑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与人口老龄化需求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各级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发放床位建设补贴和收养老人补贴等多种措施,积极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对社会投资建立的养老服务机构,政府按规定在土地供给价格、税收和规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养老机构使用水、电、燃气应按居民收费标准执行,在电话、网络、电视安装等方面给予优惠;除法律法规和中央、省两级规定的收费项目外,任何部门和单位均不得擅立名目,向各类养老机构强制收取费用。
(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日常监督和检查等;规范行业行为,科学制定养老机构资质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建立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制和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制,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服务技术水平;改
革养老服务收费核准制度,对社会兴办的养老机构放宽服务项目收费核定;充分发挥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的管理和服务作用。
七、加强对老年人优待和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老龄工作机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志愿者积极参与的老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加强老年人优待和服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根据本地人口老龄化情况和老年人需求,制定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二)老龄工作委员会在同级政府领导下,对老年人优待服务工作和养老服务业发展进行具体组织、指导、协调。相关涉老职能部门,要按照老年人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部门职责和行业特点,制定具体政策措施。
(三)各级政府及其老龄工作机构要加强对老年人优待和服务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老年人优待和服务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拒不执行老年人优待服务政策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各地各部门可结合实际,制定老年人优待服务和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具体实施办法。
二○○七年八月十一日
第五篇:关于印发《吉林省城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08年—2012年)》(试行)的通知
吉卫发〔2007〕137号
关于印发《吉林省城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08年—2012年)》(试行)的通知
各市、州卫生局:
为保证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发挥医疗机构整体效能,省卫生厅制订了《吉林省城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08年—2012年)》(试行),请结合本地实行,制订当地的城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于2007年10月30日前报省卫生厅医政处。
附件:吉林省城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08年—2012年)(试行)
二〇〇七年八月八日
主题词:医疗机构
规划
通知
吉林省卫生厅办公室
2007年8月8日印发 校对:邢程
份数:50份
— 2 — 附件:
吉林省城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2008年—2012年)
(试 行)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卫生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在分析全省现有医疗资源的拥有量及利用情况的基础上,从城乡居民对医疗保健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吉林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以此作为审批设置医疗机构的依据,作为医疗资源发展的规划目标,合理调整医疗机构的布局,发挥医疗机构的整体效能,以保证城市居民能够得到及时的、公平的基本医疗服务,为我省经济和社会蓬勃发展服务。
一、规划背景
吉林省位于东北平原中部,东邻俄罗斯,东南邻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全省总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2006年全省总人口为2723万人,平均人口密度145.3人/平方公里,人均期望寿命73.9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2.67‰。预测到2012年,全省人口将达2800万人以内,较2006年增加77万人,而且老年人口比例会大幅度上升,负担系数随之增大。2006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为4249.2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为507.8亿元,财政支出为718.4亿元,其中用于全省卫生行政部门所属医疗卫生投入19.39亿元,— 3 — 占财政支出的2.7%。
1.1医疗服务体系
1.1.1 2006年底全省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9499所,医院
590所,其中县以上医院129所,各种专科医院12所,各类门诊部、所5461个,妇幼保健机构72所。全省各级各类城市医疗机构已经基本形成整体网络,为全省居民提供了必需的基本医疗服务。
1.1.2 2006年全省病床总数90919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3.34张。各类医院病床总数为72849张,其中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院病床8581张。
1.1.3 2006年全省工作人员总数为16143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8471人,平均每千人口4.72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50039人;执业助理医师9021人;注册护士40269人,平均每千人口有医生2.17人,平均每千人口有护士1.48人;药剂人员8507人;检验人员5561人;管理人员11444人,工勤人员14694人。
1.2医疗服务需求和利用
1.2.1 2006年全省医疗单位总诊疗人数4057.38万人次,门诊3539.09万人次,健康检查136.66万人次,入院171.18万人次,平均每千人口年住院62.86人次。
l.2.2 2006年县以上综合医院病床工作日231.02天,平均住院日17.22天,全年病床周转次数13.30次,病床使用率68.82%。卫生部门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平均每位医生承担诊疗907.58人次,— 4 — 住院837.17人次。
1.3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
1.3.1卫生管理体制不完善,卫生法制不健全。由于我国现行医院的条块分割,部门所有,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致使医疗机构设置宏观调控能力受限,使得某些城市居民区设置了不同部门所有的同一类型的医疗机构,功能重复,造成医疗资源浪费。有些地方,医疗服务供过于求,一些医疗机构盲目采购精、高、尖、大、重复的医疗设备,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1.3.2卫生资源短缺,卫生投入不足。全省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呈下降趋势(1999年占3.16%,到2005年占2.52 %);医疗收费标准长期偏低,补偿机制尚未理顺,医疗保健事业发展缓慢;卫生投入结构不合理,城乡比例失调。
1.3.3医疗资源配置和结构不尽合理。从资源的分配上看,卫生资源明显地向大中城市、医疗和少部分特定人群倾斜,卫生行政部门在卫生资源分配上缺乏有效的政策手段。由于我省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虽然三级医疗保健网依然存在,但是由于设备、技术条件限制,有相当数量的基层医疗机构没有发挥应有功能,服务不到位。
1.3.4急救医疗网不健全,各地急救中心(站)尚未形成真正的医疗急救指挥、协调中心,只是有救护车的转运站。急诊科(室)轮转人员大大超出专职人员,急诊队伍不稳定。急诊设备缺乏,通信联络方式落后,院前救护和监护治疗未全面开展。
1.3.5 “滥办医”、“办医乱”问题。主要表现是:无证或超范
— 5 — 围行医严重,个体诊所分布不合理;大量非法医疗广告干扰医疗正常秩序;一些新技术未经审核,随意应用于临床;生活美容院、养老院等非医疗机构开展临床技术项目,对群众构成威胁。
二、规划的指导原则
2.1公平性原则:从我省医疗资源城乡分布现状出发,在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的基础上,适当控制城市医疗机构数量和医院规模,重点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配套建设,大力培养农村适宜的医疗人才,配置合理的技术、设备,提高其诊疗技术水平,使全省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也能公平,合理地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服务。
2.2整体效益原则:医疗机构的设置要符合当地卫生发展总体的规划要求,要充分发挥医疗系统的整体功能,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整体效益。要统筹兼顾,局部服从全局
2.3发展、调整原则:对一些当前短缺的专科医院和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以及综合医院的重点专科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发展;对床位闲置较多的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要调整规模和结构。
2.4划区分级原则: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确保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按医疗机构的功能、任务、规模将其分为不同区域,不同级别,实行标准有别、要求不同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划区分级医疗体系。医疗机构的设置布局合理,交通便利,服务半径适宜,易于为群众服务。
2.5公有制主导原则:医疗机构应坚持国家和集体举办为主,个人和其他社会团体办为补充的原则,积极鼓励民营资金注入医疗市场,举办医疗机构。
2.6实事求是原则:要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分析,严密论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使医疗机构的设置及布局合理,又切实可行。
2.7前瞻性原则:按照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疾病谱的变化,对一些未来可能迅速发展供不应求的专业,要重点考虑发展;对某些需求量不大,难以维持的专业,要考虑调整并转。
2.8中西医并重原则:遵循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中西医并重,保证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及资源配置。
三、规划的总体目标
3.1城市医疗机构设置目标
3.1.1 所有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含专科)健全,开展业务工作的条件得到改善,技术力量配套,能够全面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各项业务。
3.1.2各市、州中心城市形成医疗、预防、教学、科研配套,技术比较先进的卫生服务和技术指导中心。县与中心城市之间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向农村、向基层辐射的技术服务网络。
3.1.3实行分层次、按功能、就近就医、逐级转诊的医院分级管理体系。2012年,城市居民在社区可获得基本医疗或转诊服务。全省三级综合医院要从现有14所逐步调整为20所,达到每个市、— 7 — 州都有三级综合医院。二级综合医院数量原则上不再发展,着重发展综合医院的专科和短缺急需的专科医院,以及中医预防保健专科机构。二级、一级医院具体规划由各市、州和县(区)制订。
3.1.4发展重点专科,提高专科技术水平
各市、州要统一规划各级医院重点专科的发展建设。到2012年,二级甲等医院每院建立2个以上重点专科(含已有的一个),达到省内同级的先进水平;长春市内三级甲等医院每院要建立4个以上重点专科,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其它地区三级甲等医院每院要建立2个以上重点专科,达到国内同级的先进水平。
到2012年,全省三级医院建起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重点专科15—20个,建起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重点专科40—50个。
3.1.5大力发展中间性医疗服务和设施(包括医院内康复医学科、社区康复、家庭病床、护理站、护理院、老年病和慢性病医疗机构等)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合理分流病人,以促进急性病医院(或院内急性病部)的发展。
3.2病床总数和病床使用率的发展规划
3.2.1到2012年,全省每千人口占有病床数由2006年的3.34张增加到3.8张。据此测算,全省病床总数将达到103440张。这些增加的床位主要用于某些短线的专科医疗机构,如急救医疗机构、康复医疗机构等,还要注重向农村基层倾斜。
各市、州、县(市、区)在确定必需床位总数时,可按卫生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中的有关公式进行计算。
3.2.2到2012年全省平均病床使用率由2006年的56.97%提— 8 — 高到65%; 患者平均住院日由2006年的12.04天下降到11天以下。平均病床周转次数由2006年的15.38次/年,提高到17次/年以上。
3.3医师(士)数发展规划
3.3.1到2012年,平均每千入口医师数将由2006年的2.17人增加到2.5人,届时全省医师总数将达到70000人,较现在增加10940人左右。要注意培养某些短线专业和前沿技术专业的人才。
四、具体规划设置
4.1综合医院的设置
4.1.1三级综合医院:全省现有三级综合医院14所,分布在长春市8所,吉林市5所,延吉市1所。到2012年创造条件争取在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市各调整设置l所三级综合医院,住院床位总数在500—700张。新调整的三级医院要按部颁三级医院标准基本达标,并设计安排急性病部、慢性病部和康复医疗部。
4.1.2二级综合医院:由各市、州自行规划,报省卫生厅核准。工矿企业和其它部门需具备下列条件可设二级综合医院:(1)2公里半径范围内无二级综合医院;(2)服务半径内人口总数超过5万人;(3)本企业现有职工数超过l万人。
4.1.3一级综合医院:由各市州自行规划,报省卫生厅核准。工矿企业和其它部门需具备下列条件方可设置一级综合医院:(1)l公里半径范围内无一级综合医院;(2)服务半径内人口总数超过l
— 9 — 万人;(3)本企业职工人数超过3000人。
4.2专科医院的设置
4.2.l口腔医院:在长春市设置三级口腔医院l所,各市、州可根据实际需要在不突破千人口床位数和千人口医师数的前提下,自行调整设置二级口腔医院。
4.2.2肿瘤医院:在长春市设置三级肿瘤医院1所,并合设吉林省肿瘤研究所,成为我省肿瘤研究中心。各市、州可结合本地实际设置l所二级肿瘤医院,成为我省肿瘤研究的分中心。开设专科肿瘤医院有困难者,可委托当地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肿瘤科,承担本区域内肿瘤防治研究任务并参照卫生部颁发的《综合性医院肿瘤科标准》执行。目前我省不设一级肿瘤医院。
4.2.3儿童医院:在长春市设三级儿童医院l所,各市、州可根据实际需要研究确定是否设置二级儿童医院。目前我省不设一级儿童医院。
4.2.4精神病医院:我省目前已有精神病医院1 0所,其中省三级精神病医院l所,成为我省精神病防治研究中心。对各市、州和其他系统现有的精神病医院按部颁标准加强管理。2012年前,原则上不再新设精神病医院。
4.2.5传染病医院:各市、州所在地应规划设置二级传染病医院,或指定一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传染病科,承担全市、州的传染病病人治疗任务。县及县级市一般不设传染病医院,但二级综合医院必须开设传染病科。
4.2.6心血管病医院:根据疾病谱的改变,拟于2012年前设— 10 — 置1所三级心血管病医院。
4.2.7血液病医院:拟于2012年前采取挂靠或争取外援等形式1所三级血液病医院或血液研究所。
4.2.8康复医院:省、各市、州及各县(市、区)都应积极开展医疗服务,创造条件设置各类康复医疗机构。到2012年有50%慢性病、老年病、功能障碍患者可获得康复医疗服务。
4.2.9疗养院(所)的设置:目前在我省设置的各级各类疗养院(所),已有30所,住院床位总数5094张,能基本上满足全省人民的疗养需求,不准备新建疗养院。对已设置的疗养院应分别按部颁标准加强管理。
4.3妇幼保健院的设置:在长春市设置省三级妇幼保健院l所,成为我省妇幼保健中心。各市、州可规划设置二级妇幼保健院,有条件的市、州可设立三级妇幼保健院,具备条件的县也可设立二级妇幼保健院,其他县(市、区)可规划设置一级妇幼保健院。
4.4各类门诊部的设置:由各市、州或县(市)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实际进行规划,报省卫生厅核准。要本着整体效益和公有制主导的原则划定半径范围。原则上门诊部之间以及距其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0.3公里以上(含0.3公里)。
4.5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保健所设置:由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实际自行规划,报市州卫生局核准。但要严格限定设置的地域和半径范围。既要方便群众就医,又要合理布局。诊所之间以及距离其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求在0.3公里
— 11 — 以上(含0.3公里),并且原则上不设个体产科诊所。
4.6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的设置
4.6.1口腔疾病防治所
在长春市设三级口腔疾病防治所l所。可合设在三级口腔医院,承担全省口腔病防治任务。各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需要统一规划设置二级口腔病防治所。亦可合设在二级口腔医院中,承担本区域的口腔病防治任务。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需要规划设置一级口腔病防治所,或合设在县(市、区)医院的口腔科,承担本县(市、区)的口腔病防治任务。
4.6.2职业病防治院(所)的设置
在长春市设置1所省级职业病防治院。成为我省职业病研防中心。各市、州可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统一规划设置职业病防治所。厂矿医院可根据实际,设置职业病防治科。
4.7急救中心(站)的设置
2012年底前,建立省急救指挥中心,挂靠在长春急救中心,承担急救培训、学术交流和重大灾害、事故的抢救组织工作。各市、州都要逐步建起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加强监护治疗等急救医疗体系。要按卫生部颁发的基本标准,建起市、州急救中心或急救站,开通急救120专线电话,县(市)急救站一般可挂靠在县(市)医院。
4.8临床检验中心的设置,省设置临床检验中心。各市、州有条件者可独立设置市、州临床检验中心;无条件者可挂靠在市、州中心医院或者其他二、三级综合医院,开展临床检验监测和资— 12 — 源共享等工作。
4.9血站和中心血站的设置:省建立血液中心(暂挂靠在长春市中心血站)。各市、州应建立市、州级中心血站。个别县(市)由于地域、人口因素特殊,为保证供血,经省卫生厅批准同意可暂时设县级血站,但必须与市(州)级血站实行垂直管理。
4.10护理院、护理站的设置:省及各市、州和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需要规划设置护理院或护理站。
五、实施规划的策略和措施
5.1认真学习贯彻《条例》,加强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校验和评审。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卫生部颁发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实施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这是当前和今后对医疗机构管理的核心任务和基本模式。
5.2加强组织领导,保证资源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医疗事业的领导,要把各地医疗服务概略规划(含设置规划)纳入当地政府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以保证其实施落实。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逐步提高其占国民经济支出比例。努力使规划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医疗机构评审标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投入,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适当调整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逐步达到按成本收费,以推动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
5.3理顺管理体制,调整资源结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赋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的各类医疗机构的行业归口管理
— 13 — 权。各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兴办的医疗机构都必须符合设置规划要求,并经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登记注册,按标准评审,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方可执业。对现有的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可责令其限期改进或实行关、停、并、转,以逐步建立起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新体系。同时,大型仪器设备亦按区域规划合理配置,新引进的核磁共振诊断仪、CT诊断仪、直线加速器等贵重高档设备,要经市、州以上的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以避免设备重复引进,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佳效益。
5.4加强队伍建设,坚持科技兴医。建设一支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业务素质、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医疗专业队伍,是医疗事业发展的基本保证。要调整医疗队伍比例失衡的结构,加强各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提高不同等级医院的专科技术水平,要搞好医疗管理人才的培养。坚持科技兴院,各级医疗机构要增强科技投资,积极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
5.5强化执法意识,完善规划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执法加度,协调有关部门自觉遵守国务院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颁发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及我省制定的《吉林省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各市、州卫生行政部门要尽快制定本辖区内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经省卫生厅审核,报送当地政府审批,并下发各县(市、区),作为所辖县(市、区)制定规划的基础和依据。
注:中医医疗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另行制订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