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税收论文 贸易合作发展论文[共5篇]

时间:2019-05-13 19:2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外贸易税收论文 贸易合作发展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外贸易税收论文 贸易合作发展论文》。

第一篇:对外贸易税收论文 贸易合作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税收论文贸易合作发展论文

有效利用出口退税政策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摘要:出口退税政策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手段,在2007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台了包括提高出口产品退税率的一系列经济复苏计划,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出口退税的理论基础入手,回顾了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探讨了出口退税率调整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并提出了利用出口退税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出口退税;对外贸易;促进;发展

出口退(免)税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出口货物在报关时免征国内或区内间接税和退还出口货物在国内或区内生产、流通或出口环节已缴纳的间接税的一项税收制度。出口退(免)税是为了平衡税负,使本国出口货物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货物具有相对平等竞争的税收条件,在客观上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加出口,扩大出口创汇。目前,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惯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加入WTO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自由空间相对缩小,在一定范围内出口退税可以成为一种相机抉择的政策手段,通过对外需的调节而对整个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这样出口退税政策就可以被看做积极财政政策的一部分,在鼓励外贸出口、优化经济结构、促

进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中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发展总共经历了五个时期:早期发展时期(1949—1957);停滞时期(1957—1978);初步恢复时期(1978—1983);形成时期(1983—1994);建立与调整时期(1994至今)。

1994年中国税制进行了重大改革,随之出口退税政策进入建立与调整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也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适时的调整。当年依据国际惯例,中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对出口货物税收实行零税率的政策,对从一般纳税人购进的出口货物实行退税率为17%和13%的政策;对从小规模的纳税人购进的特准退税的出口货物实行退税率为6%的政策。出口退税和零税率政策执行不久,由于在进出口税收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少征多退、出口骗税和中央财政出口退税财力不足等问题,1995年和1996年国务院先后两次调低了出口退税率,即由原来的17%和13%下调到9%、6%、3%,综合退税率从16.63%下调到12.86%,下调3.77个百分点。1997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外贸进出口遇到困难,其增长速度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为了抵消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1999年7月1日,国务院决定提高一些大类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由9%、6%和3%提高到17%、15%和13%,退税率从12.56%上调到15.51%,上调了2.95个百分点。2007年,为了进一步抑

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中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同时,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减少贸易摩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 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为支持外贸出口,提振经济,保证就业,国家连续六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以缓解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产业的冲击。

从前几次调整的经验看,出口退税率与出口增长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如1995年7月1日,中国的出口退税率从16.63%下调到12.86%,下调3.77%,相应地,当年出口增长率从上半年的44.2%急剧降为下半年的8.8%,下调出口退税率的出口弹性系数高达9.39。1999年7月1日,中国将出口退税率从12.56%上调到15.51%,上调了2.95%,相应地,当年出口增长率从上半年下降4.7%提高到下半年的增长15.8%,增幅提高20.5%,上调出口退税率的出口弹性系数为6.95。由此可见,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出口增长的影响非常明显,出口退税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如何有效利用这一手段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服务是目前经济刺激计划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二、应对金融危机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受到了很大冲击,中国的对外贸易也

不可避免地遭受巨大影响,这对于对外依存度非常高的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无异于是一次地震。为尽量缓解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上调出口退税率就是其中的一项政策。

(一)应对金融危机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为支持外贸出口,提振经济,保证就业,国家从2008年下半年起,已经连续六次提高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分别是2008年6月13日、8月1日、11月1日、12月1日、2009年1月1日、4月1日。相关统计显示,出口退税率提高后,中国实际办理的出口退税明显增加,不仅缓解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部分调高出口退税率的产品还表现出跌势趋缓的积极现象。

(二)出口退税率上调的积极作用

1.减轻出口企业经营压力,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据了解,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每上调1个百分点,即可为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获得76亿元人民币的退税额。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8月和11月,国家先后将纺织品、服装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了2个和1个百分点,很快纺织工业产品出口形势就得到好转,2009年1月在工业出口下降了17.6%的情况下,纺织工业出口却能基本与2008年持平,仅下降0.2%。此次将纺织品、服装的退税率提高到16%,对于相关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盈利水平将带来实质性利好影响。

2.配合产业调整规划,提振企业信心。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

指出,可能是受到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2008年12月实现小幅加快增长。11月出口同比下滑3.8%的纺织纱线、纤维和相关产品,12月出口同比增长0.4%,服装及衣着附件和鞋类出口12月份分别同比增长10.9%和23.6%,较11月4.8%和21.8%的同比增速有所上扬。2009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有关人士表示,上调出口退税率,是为了配合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在之前出台的调整振兴规划里就已经提出了通过增加出口退税率、降低出口关税的办法来减轻负担。因此,上调出口退税率是中国主动应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所采取的措施,有利于缓解出口企业困难,恢复出口企业信心。

(三)出口退税上调的局限

1.出口退税率上调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进出口形势。退税率上调对出口来说只是一个短期利好,并不能彻底改变外贸形势,因为中国进出口形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需求决定的。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后,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大幅缩减,企业出口订单锐减。虽然企业可以通过迅速调整产品出口方向,将出口方向从欧美日转向南美等国家,有的企业也确实已经重新拿到订单、开工生产,似乎最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但每次出口退税上调后,很快就会收到外商提出降低产品报价的要求,导致企业并没有真正获得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政府补贴了外商,使得提高出口退税率实际效果有限。

2.出口退税率再上调的空间已非常小。目前中国的增值税税率

为17%,按照国际贸易组织有关公平贸易政策出口产品零关税的内容,企业出口退税率最高可至17%,一些企业人士和专家都表示,希望将出口退税率一次调整到位,甚至有些行业可望与国际接轨,实现零税率。但是在经历了近一年连续六次产品出口退税率的调高,大部分行业的出口退税率继续上调空间都非常有限。

3.出口退税率上调可能使贸易出口摩擦抬头。国际贸易对一国进出口政策十分敏感,由于出口退税率的上调降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成本,使得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得以加强,影响了一些国家国产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可能造成贸易摩擦抬头。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了解到,2009年1月末,印度财政部保障措施局,对从中国进口的铝平滑辊和铝箔产品,发起特别保障措施调查,要求利害关系方在2月27日前向该局表明立场。2月份又传出消息,加拿大对从中国进口的铝挤压材反倾销反补贴案做出终裁,认为中国铝挤压材行业不属市场导向行业,并裁定高额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日前加拿大、印度等国已经开始向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实施贸易保护政策。

三、完善出口退税政策的建议

为使中国尽快走出出口大幅度下降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困境,在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上应该加强出口退税机制的法制化建设,确定最优出口退税率。

(一)加强出口退税机制的法制化建设

中国现行的出口退税机制一直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出口退税机制不利于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出口退税结构不能适应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出口退税的负担机制不尽合理,出口退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等。

中国加入WTO后,将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到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浪潮中去,我们在享受世贸成员权力的同时,也将不可推卸地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尽快建立和完善与WTO相适应的市场经济法制体系,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税收作为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定主义原则已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税法中的一条最为重要的基本原则。目前,中国出口退税立法级次普遍较低,严重影响了税法的权威性和执法效率,也使税法缺乏透明度和稳定性,有悖于税法的公平和效率原则。在中国经济已驶上高速发展道路并已融入国际大循环的今天,这样的税收法律级次着实让人感到有点落伍。不仅退税资金长期不到位,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即使是日常的退税管理各个地区也自成体系,出现了大量的外部不规行为,使出口退税管理失去了统一性和规范性,也使中国出口退税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导致出口退税的政策效果扭曲,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由于这种管理缺乏统一性,导致了出口骗税的屡屡发生。出口退税是促进对外贸易的财政手段,而外贸出口又是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将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加快出口退税的立法步伐,在加快中国税收基本法的进程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出口退税程序法的 立法工作,创造良好的退税外部环境,使之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将是目前中国出口退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国加入WTO后认真、严格贯彻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的迫切需要。

(二)确定最优出口退税率

进口征税、出口退税的消费地课税原则已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世界贸易组织也鼓励各国通过进口征税、出口退税的办法实现自由贸易,并且强调各成员方不得将出口退税视为出口补贴。当然,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各国对出口商品退还已征的国内商品税,但是并没有规定一定要全部退还。这就给各国处理出口商品已征的国内商品税留下了较大自由决定的空间,即各国可以自行确定退税的程度,如全部退还或部分退还,甚至还可以不退还。税收政策的目的是追求国家福利的最大化,最优出口退税理论就是研究在不违背经过国际协调的国内商品税课税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多大程度的出口退税能够实现国家福利的最大化。

最优出口商品税税率是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倒数,其经济学含义在于: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越低,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出口征税引起的国际市场价格的上升反应越差,那么其需求数量变化就小,越利于出口国将出口征税转嫁给国外,这样最优出口商品税税率就越高(最优出口退税率越低)。反之,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最优出口商品税税率就越低(最优出口退税率越高)。如果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无限大,本国对出口

商品征收出口税无法使外国消费者接受更高的价格,出口征税只能使本国的福利减少,此时最优出口商品税税率应为零(最优出口退税率为国内商品税征税率)。

从中国出口产品的性质上看,很多出口产品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需求弹性比较大,只有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甚至占有垄断地位,需求弹性很小。根据最优出口退税理论,考虑行政管理和实践的可行性,确定中国出口退税程度的基本思路应是:大多数产品实行完全退税政策;对少数国外需求弹性很小的产品,如工艺品、土特产品和稀有矿产品等实行不完全退税或不退税政策。

参考文献:

[1]李时凯.金融危机的冲击与中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效率[J].税务研究,2009,(1).[2]谷永芬,吴倩,陈文勇.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国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8).[3]陈旭.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7).[4]程晨,曾繁银.出口退税调整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以黄山市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3).[5]佚名.4月1日起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N].中国税务报,2009-03-30.[6]武长海.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EB/OL].新华网,2009-01-20.[7]杨晓燕.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经济师,2009,(2).[8]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Z].财税[2008]111号,财税[2008]138号,财税[2008]144号.

第二篇: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发展_论文

中国对外贸易知识产权 学校: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

理学院 姓名:马金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09国贸9班 学号:200919111369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问题在当今世界上广泛地得到各国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知识产权所造成的摩擦越来越多,不仅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良好发展,而且在国际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已经起着主导作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在世界经济贸易的竞争中己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但商品技术附加值的高低已成为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知识产品本身也作为一种独立的商品成为国际贸易的对象。各国都利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己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并力图阻止外来的更强大的技术优势的冲击。知识产权法已不单纯是保护国内智力成果的国内法,更重要的是各国力争成为经济强国的基本国策的集中反映。

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中国的东南沿海抓住了产业转移的历史机会,把自己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21世纪,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俨然已是全球加工生产中心,掌握了一定的生产主导权,但我们长期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贸易主导权却离我们很远。我们看到新的产业转移的趋势已经出现了,比如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地的制造成本已经比我们更加低廉。旧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我们需要建立新的优势,把世界工厂发展成为价值的磁场。重组产业链,不仅是迫在眉睫,而是正当其时。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制造带来了严峻挑战,特别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习惯于靠海外订单赚取微薄利润的出口加工基地,一时间陷入了冰点。对它们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尽快迈上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是最现实也是最急迫的一条路。

2009年,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受理的18起知识产权案件中涉及中国出口产品的达7起。而且,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几乎都是我国成长性最好的新兴产业。从更深层的原因来看,随着美国、日本在一些传统制造业领域的优势渐失,知识产权争端成为其收复在华市场的一种主要的非贸易手段。尤其是在中国入世后,外汇、劳动力、投资环境等贸易壁垒因素正在淡化,技术壁垒的力量更加凸显,越来越多进入中国的外资公司意识到,能否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将最终取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状况。据国家知识产权资料显示,去年受理的申请专利

453807件其中中国外企申请96208件,约占总数的21.2%,在其申请的专利种很多集中在中国支柱企业的核心技术。这些国家通过专利申请,将其核心技术牢牢把握,并将其作为壁垒使我们企业难以进入。另外,目前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尚不够成熟,许多本土企业拥有的商标,专利等被外国企业抢先在中国注册,转而状告中国企业侵犯其知识产权,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的生产销售能力,更不用说将其产品出口到外国。

在这次范围巨大的国际贸易变革中,如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全面提升竞争的水平?

就中国而言,面对全球加强保护知识产权不可逆转的趋势下,我们应该做到:

(一)树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 也是利用知识产权的主战场。我国企业及政府应充分认识到企业及民族工业受到的危机与挑战, 真正树立起知识产权意识。既重视外国人的知识产权, 又要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 实施专利权部署战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指企业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 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谋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策略和手段。

(二)积极应对国际知识产权侵权之诉。我国企业, 特别是外贸企业要转变观念, 改变以往消极对待知识产权纠纷的态度, 积极应对国际知识产权侵权之诉。有不少中国企业, 自身并没有侵权行为, 但由于害怕诉讼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常常放弃应诉的机会, 白白失去维护自身权益的机会, 而有过侵权行为的企业, 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消极应诉而支付超过正常水平的侵权费用。

(三)深入了解研究国际规则及主要国家知识产权法的立法及实践。我国是WTO成员, 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应注意WTO, TR IPS对知识产权的规定, 同时对主要贸易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实践也应有所了解, 掌握其主要法律规定、立法趋势及法院的判例, 才能更大限度地避免撞入知识产权壁垒。如对知识产权权利穷竭原则, 要把握当前主要贸易国所采取的原则。

(四)加快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管理。目前, 企业间甚至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 谁占有的人才多, 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中国企业将会越来越多遭遇国际企业的竞争, 特别是在知识产权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限制会更加严重情况下, 中国企业如果还不加强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视, 那么中国企业将会因为失掉“知识产权人才”而失掉企业未来发展所需的市场。

总之, 面对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加强, 我们只有将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积极申请专利、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等措施, 才能让我国企业免受切肤之痛,并让知识产权这把双刃剑为中国自身所用。为此, 我们必须加强教育与宣传, 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以增强我国科技、经济竞争能力, 更好地参与并在国际竞争中胜出。在古老的文兴码头,郑和的船队从此满载着中国制造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价值连城的商品踏上海上丝绸之路。在离文兴码头不远处的泉州造船厂,正在兴建亚洲最大的船坞。不久,在这里将有20万吨级的巨轮出海,届时,这些崭新的商船将同样满载着价值连城的“中国创造”,远涉重洋。

第三篇:税收论文

加强税源精细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税收征管工作作为一项政策性、业务性很强的管理活动,要提高其质量和效率,必然要实行精细化管理。强化税源管理是做好税收工作的基础,也是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提高税收征管质量的客观需要。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对全市地税系统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落实省局提出的“两提两抓”工作思路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对当前我局税收管理现状的认识

2010-2011年是西安市地税系统的“深化改革年”,征收管理是税务工作的中心,为了加强征管,堵塞漏洞,减少和杜绝管理分局之间及管理人员之间推诿扯皮、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达到不断完善征管体制、夯实管理基础,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的目标。市局2010年以强化为民收税为中心思想,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深入推进依法治税,大力组织税费收入,全面深化地税机构和税收征管“两项改革”,着力提升信息管税、纳税服务、基层建设、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为提高征管质量和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西安地税征管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综观全局,税收管理现状仍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一是个人所得税、营业税起征点和企业所得税税率降低等造成了较多的减税因素,但挖潜补漏的劲头不强、而税收漏洞仍然存在,如:土地增值税清算、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不到位的问题;个别出租房屋的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不申报或申报不实;商场出租房屋也普遍存在漏洞,商场在和商户签订房屋租赁合同时,降低租金比例,提高物业管理费,以躲避房产税的缴纳,而管理员对这种情况也没有完善的操作方法,安于现状,不愿踫硬,造成征管漏洞。二是在税源管理上以静态管理方式为主,对税源监控力度不够。由于现阶段专管员普遍管户较多,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和分析只是停留在报表和数据上,深入企业去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帐务核算情况以及税源变动情况不够。如纳税申报环节只是就表审表,就票审票,不能自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对零申报、异常申报户检查管理不到位。三是在税收管理上偏重以税收计划任务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为纳税人服务,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做的不深、不细。四是纳税服务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专管员办税效率不高,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纳税人两头跑、多次跑的现象还没有彻底解决;有的责任区责任人和企业沟通不够,在税收服务上还是被动式服务,主动性不强,税收服务还比较粗糙。五是征管系统的应用权限设置过死,影响征管质量和工作效率。六是临时性工作布置太多,不同程度影响基层工作的整体安排。在日常税源管理工作中,上级布置的临时性工作占了很大比重。临时性工作太多,基层部门疲于应付上级布置的各项突发性工作,税收管理员经常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配合做好各类企业的检查、核查、统计、调研和管理工作,这种工作方式,成效虽然不大,但工作量却很大。平时市局各科室要求报送的表格多,统计资料多,基层经常要应付科室部门要求报送的各种表格和统计资料,而这些资料上报完全可以通过成熟的征管软件完成,而让基层部门统计,大大降低了征管系统的应用效率,机关为基层服务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二、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原则

税收精细化管理是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是“以计算机管理为依托,以过程控制为手段,以全面提高征管质量和执法水平为目标,融岗责体系、操作规程、业务考核、责任追究为一体,实现管理、控制、预防三者有机结合”的管理体系。

实践税收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创新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四项工作原则。

(一)依法行政原则。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税收管理创新必须遵循依法治税的原则。实践税收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应当在坚持依法治税的前提下开展工作,体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税的要求,严格遵循现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尤其是现行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和《行政许可法》等行政管理法规的规定。另一方面,税收精细化管理本身也是为了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提高税收执法水平,提高税务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不断提高税收执法质量和依法行政的管理效能,促进税务部门依法治税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规避了税收管理员在执法过程中的风险。

(二)科学管理原则。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不仅仅是对现有规章制度的补充修订,应当体现科学管理的特征,要借鉴、吸收当代管理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原理和方法,结合地税工作实际进行创新,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税收精细化管理应当体现工作流程精简、业务标准精细、绩效考核精确、管理体系精湛,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

(三)注重实效原则。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应当求真务实,立足于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的核心和精髓,解决传统税务管理方法的薄弱环节,要注重制定工作标准,实行过程控制,强化绩效考核。通过制定和实施税收精细化管理标准,不断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减少征纳双方的办税成本。

(四)简便易行原则。推行税收精细化管理应当做到指标科学明晰、标准规范统一、操作简便可行。同时,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应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计算机自动考核为主,设置预警提示,实施全程控制。

三、税收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细操作为特征的科学管理。精就是要精确,要精益求精;细就是要重视细节,特别是关键细节。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摒弃“粗放式”管理,实行标准化管理、程序化管理、数据化管理,进行动态管理、分类管理,全面透彻地掌握涉税信息,实施细密有效的控制,实现深度管理。最终达到三个转变:即一是从“税收征收为中心”向“以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为中心”转变。二是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税收任务型管理”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治税的税源管理”转变。三是从“手工劳动为主的粗放型工作模式”向“依托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集约化工作模式和提高干部素质”转变。

四、实现税收管理精细化应抓住的工作重点

税收工作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重点税源管理,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牢牢把握辖区重点税源状况,进行综合控管。结合经济状况、市场发展趋势、政策变化等因素,按月对重点税源分行业、分税种进行收入预测,定期到重点税源企业实地调查,不断完善税源管理措施,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税收管理员工作标准及相关职责。税收管理员既要负责日常检查、纳税服务等日常管理工作,也要负责核实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等信息,提高基础数据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税收管理员还要负责所管税源户的调查与了解,采集和获取相关的涉税信息(采集活信息),并将信息传递到下一环节。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实施可以充实和加强征管部门的力量,优化税收管理业务流程。一方面通过对纸质资料与电子信息进行比对,以确认电子信息的准确可靠,夯实税源监控管理的基础。另一方面根据从不同渠道获取的相关信息,开展纳税评估,针对评估结果,提出采取具体监控措施的建议,进而提高税源监控水平。

(三)加强对税收管理员的管理,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制约机制。税收管理员由管理分局或税务所按管理要求按月提出下户计划,实行双人下户制度,并接受行政执法和行政监察的监督。

(四)税源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税源管理科学化、信息化依靠的是大量系统、准确、齐全的数据信息。信息可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包括登记认定信息、纳税申报信息、税款征收信息、企业财务信息等,外部信息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财务核算信息、资金流转信息等。当前我局结合征管系统的更新,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讲究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实现数据集中,大力整合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共享和运用水平。同时,还必须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各项信息化管理制度。

(五)继续抓好干部的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要求全局干部既要熟悉税收征管系统,又要精通和熟练操作本职的业务。其次进一步规范和拓宽计算机使用质量和范围,在使用征管信息系统的各类软件时把好四关:把好数据的采集关,保证数据的完整;把好数据录入关,保证数据的准确;把好数据审核关,保证数据真实;把好数据在新系统中的检测关,保证数据一致性,可用性。通过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

五、对税收精细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实践税收精细化管理,在税收管理思路上实现新的转变

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深度管理,也是细节管理。科学化管理就是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和掌握征管规律,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的实效性。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抓住税收征管薄弱环节,不断提高管理效能。

1、税收管理思路要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要克服税收预测准确率不高、税收管理相对滞后等问题。

2、建立与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相适应的税收管理制度,为完善税收执法提供制度保障。针对国家扶持经营规模小、营业额小的弱势群体,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转变管理思路,根据“抓大、控中、放小”的原则制定相关措施,明确管理侧重点,提升税收管理效率。

3、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有效地避免“效率陷阱”和“执行泥潭”。既要把握好细化的度,避免出现精细化导致效率降低的极端现象,又要充分考虑执行人的反应,注重制度的实际可操作性,精细并不等于抓住芝麻、漏掉西瓜,并且要严格落实国家税收政策,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严防搞形式主义,切忌变通执行或死板教条、劳民伤财、不求实效的现象。

(二)加快信息化步伐,提高管理层次,实现监控管理的信息化

1、激活信息资源,夯实管理基础。以业务重组为主线,实现优化整合,当前税务机关应切实将以业务重组流程再造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简化办税程序、优化资源配置、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办事效率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税收业务整合再造,变以职能划分的结构设置为以流程为导向的业务结构设置,窗口部门的业务职责要灵活,不必过于死板。

2、要依托科技手段,整合、优化监控管理工作流程和监控分析方法,逐步提升监控管理工作层次;建立社会化的税源监控网络,要主动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加强与财政、工商、银行、技术监督等部门的沟通和联系;推进信息化税收服务,借助现代科技成果改进征管手段,将税收服务通过网络与信息技术进行集成,为纳税人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

(三)健全岗责考评机制,促进评价考核精细化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以“管理责任区”为单位的工作业绩综合考评办法,按照难易程度、责任大小进行量化,对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严格考核,考核重点不仅包括工作目标考核,同时包括服务质量考核。服务质量不仅包括根据岗责体系作为管理员日常工作应该做到的一些工作规程和质量目标,纳税人办税满意度、税收政策宣传、咨询和辅导程度等,还应包括管理责任区范围内的纳税人违法违纪行为情况。对纳税人发生的违法违纪行为,如属管理员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按照过错责任追究制的规定进行责任追究,从而促进和提高管理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提高税务机关的管理质量,达到日常监控和管理的目的。

(四)以税源监控机制为基础,促进管理方法精细化

通过户籍管理实现对纳税人全方位静态和动态的监控,并定期对辖区内的漏征漏管户进行清理检查。要采取适合于管理对象的管理方法,全面深入地分析、监控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基础税源和纳税情况。对重点税源企业强化对物流、资金的监控分析,综合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对中小企业建立税负预警体系,对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综合评定;对个体纳税户,实行“三位一体、源泉监控”,即把个体税收划分为起征点以上、临界线和起征点以下三个区位,区别不同特点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从源头上提高个体税收的监控和管理水平。其二,加强日常检查。制定《税收日常检查管理办法》,充分运用日常检查了解的情况,加强对纳税户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申报真实性的分析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或及时提供咨询服务。但日常检查要有计划、有记录,并及时提出报告。要做好对各类信息的接收、录入、储存工作,并经常进行清理,实行动态管理。充分运用“一户式”档案信息,加强税源分析和纳税评估,切实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五)强化服务,诚信办税,实现税收服务精细化

税收管理员应加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为税收服务精细化提供有利条件。一是要诚信办税,在为纳税人办理各类涉税事务时,政策明文规定的,要不折不扣执行,政策允许范围内的事,抓紧时间及时办理,做到纳税事项一次性告知,避免纳税人来回跑,在税法允许的前提下,尽量满足纳税人的实际需要。二是推行税前告知,税前及时将每时期的税收政策及各种涉税要求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告诉纳税人,不断提高税收执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在源头上减少或避免纳税人由于对税收政策及有关规定了解不及时或理解不透彻而引起的税收违规违法行为。三是开展税中辅导,合理安排时间,定期上门了解纳税人的涉税状况,掌握纳税人的纳税信息,适时地进行纳税辅导和财务辅导,指明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和所违反税收政策的具体问题,消除企业发展中的税收隐患。四是税后回访,对纳税人的政策理解情况和税收辅导情况定期回访,对不能全面理解和把握当期税收政策的纳税人重开“小灶”,对税收辅导中出现的问题调帐不及时或者纠正不到位,要实行“二次提醒”,督促企业纠改到位。通过精细化服务建立一种责任区管理人员积极主动地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纳税人更加自觉、主动、积极地诚信纳税的新型税收征纳关系。

第四篇:贸易地理论文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相关分析

——以韩国地区为例

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贸易量的大小不仅成为了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而且事关一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任何国家间的双边或多边贸易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十分密切,它制约着贸易产品生产,而且直接影响对外贸易的开展。就这个意义来讲,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与经济地理环境三大类。

一、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特征、气候条件、水文状况、自然资源的丰歉与分布等。这些因素的综合,对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贸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贸易行为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海陆位置上,沿海比内陆地区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致使沿海地区经济、贸易发展要比内地快的多.内地(尤其是山区)由于交通不便,环境闭塞是长期经济贸易不发达的重要原因。出海口是否方便.使一些国家在经济贸易发展有较明显的差别。韩国位于东亚朝鲜半岛南部,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韩国三面环海,西濒临黄海,东南是朝鲜海峡,东边是日本海,只有一面与朝鲜相接,有良好的港口,因此韩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拥有了良好的海陆条件,方便原材料、辅料的与成品的运输。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制约着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产品的数量与种类。一般来说,自然条件优越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的数量大,种类多,且多为资源性的初级产品,而进口产品则多为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制成品。而自然条件较差和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进口产品中矿产品占有很

大比重,而出口产品中则以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为主。韩国国土狭窄、山地丘陵为主地地形、极其贫乏的矿产资源,又是制约其工农业的不利因素。在这样贫乏的环境中,韩国必须大力发展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贸易,因此韩国拥有良好的贸易意识,以及良好的贸易氛围。,韩国政府很早“文化、科技、贸易”这一立国的基本国策。特别是在二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扬长避短,执行了一条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政策。利用其便利的海运,其中有釜山、蔚山、仁川等都是对外贸易港,它们往往也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和大城市,形成“临海型”的工业布局。大量进口原料和燃料等初级产品,出口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制成品,使其“出口主导型”的经贸战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到20世纪80-90年代更是因为高速的经济增长率与香港、台湾和新加坡并称为“亚洲四小龙”。

二、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人文地理环境内容广泛,主要指社会、政治、经济、人口、文化地理环境等。其中政治地理环境是影响国际贸易的最活跃的因素,战争与和平的环境对世界贸易影响极大,前者使交战国双方经济受到破坏,贸易中止,后者则可为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条件。60年代以前的中东地区,经济落后,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其后,石油的大量开采和出口,巨额的石油贸易顺差,使这里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举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高收入区(OPEC成员国人均年收入都在10000美元以上)。但80年代的两伊战争,使两国经济遭到沉重打击,不仅两国贸易完全中断,亦波及到其它地区和国家。1948年才获独立的韩国资源缺乏,是一个连淡水亦需进口的小国,但独立后,却因政通人和,扬长避短,在不长的时间内,经济迅速发展,跻身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被誉为亚洲的“四小龙”之一。

此外,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消费习惯和水平等文化地理环境亦程度不同的影响到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多寡对一国的贸易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在同等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对于一个人口数量或人口密度巨大的国家来讲,意味着出口少而进口多,容易产生贸易逆差,且很难成为贸易大国;而对于一个人口数量较少或人口密度较小但国土面积较大,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来讲,意味着出口多而进口少,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民族风俗习惯方面,韩国的“国货情节”更是深深的影响韩国的国际贸易。韩国人热衷于本国商品,因此进口食品规模较小,对先进科技用品进口量较大。而在出口方面,韩国出口的电子产品、电子配件、钢铁等是其的主要出口项目。

三、经济环境与国际贸易

由于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体制运行机制不同,各国经济水平也是不相同的,这直接就决定了该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我们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产业结构、消费水平等来反映不同的经济发展。

世界上的贸易大国往往也是经济大国,美、日、德、法、英、意、加、澳

等国都是当今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技术发达,因而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面积和人口均占世界绝对优势比重,但在世界贸易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则微乎其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加,其中许多产品如电视机、电冰箱、LMN 机的产量高居世界第一,并相继打入欧、美国家的市场,这是经济发展水平对国际贸易产生巨大影响的明显例证。韩国积极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当时世界市场的商品需求量大,西方国家又尚未建立起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壁垒,国际贸易形势十分有利。韩国鉴于自身资源匮乏、市场狭小、资金和技术短缺、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等客观条件,因时而动,在60年代初开始果断地将内向型发展变为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以出口增长为经济发动机,把经济活动重心由国内推向国际市场。实践证明,韩国通过出口扩张带动了其产业和经济发展。据统计,韩国出口额从1962年的0.54亿美元升至1996年的1297.15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由0.04%升至2.5% ,成为世界上第12大出口国。

在产业结构上,产业结构反映了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国开展对外贸易就是要多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比较劣势的商品,因此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建立在本国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的。韩国在20世纪中期以来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发展水平和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及时捕捉并积极利用各个时期国际上产业结构变动的有利机遇,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60年代,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之际,韩国及时抓住这一产业转移有利时机,发展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凭借其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低、劳动力素质高等优势,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使韩国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起来。70年代后期,由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贸易保护加强,加之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价格竞争,使韩国轻纺工业产品出口受限,于是韩国利用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向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机遇,开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重点发展重化工业,为80年代乃至90年代韩国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进入80年代以后,世界新技术革命日益深入,随着条件的成熟,韩国放弃了片面强调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方式,提出“科技立国”口号,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总之,地理环境包括的内容极其丰富,它常常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同时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尤其是在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更显视了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深刻性和广泛性。

参考文献:

[1]陈汉林.对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审与反思[J].经济纵横,2003,(01):34-38.[2]彭觉行.试论地理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中学地理教学考,1999,(09):15-16.[3]白家骆.国际贸易与地理环境[J].国外人文地理,1988,(02):66-70.[4]侯秀兰.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的相关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08):81-82.

第五篇:对外贸易概论论文整理篇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摘要: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是推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加工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对扩大就业、稳定社会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我国加工贸易在改革开放30年发展中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1.1978年--1986年来料加工阶段。2.1986年--1992年进料加工阶段。3.1993年--1999年结构转换阶段。4.2000年以后,成为全球产业制造链的组成部分,中国初步成为“世界工厂”。

一、定义:

加工贸易是一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口原料、材料或零件,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以外汇体现的附加价值。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加工贸易仍然占据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据统计,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由2000年的2302亿美元逐步上升到2012年的20098.2亿美元。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3439.5亿美元,增长3%,占我外贸总值的34.8%。其中出口8627.8亿美元,增长3.3%;进口4811.7亿美元,增长2.4%。加工贸易项下顺差3816.1亿美元,扩大4.5%。

在此期间,除2007、2008年外,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稳定在48%左右。与此同时,我国加工贸易的国内地区分布却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而中西部地区无论从发展规模还是从发展速度上看都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加工贸易的对象国主要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并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这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也使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鉴于此,我国政府制定了许多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在新的政策背景下,我国将如何利用政策手段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加工贸易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三、影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一)产业技术水平落后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技术水平普遍不高,近1/4的企业技术水平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在企业类型上,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是我国内资企业中技术整体实力最强的群体,国有企业的技术实力没有显现,是加工贸易发展中的一大不足。

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依次排列为:满足客户需要提供生产和服务能力强,劳动力成本低,质量一流,技术先进。其中,劳动力成本优势位于第二位,表明劳动力价格低廉仍是我国加工贸易的强项。技术要素在四项选择中居末位,并且比重远远低于其他三项选择。这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体来看并不具备技术优势,劳动力优势仍是竞争取胜的决定因素。

这些现象表明: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水平仍然很落后。在加工贸易中,通常情况下跨国公司技术水平等同于或略高于东道国国内先进技术水平,从而使我国加工贸易的中间产品供应能力增长缓慢。并且跨国公司将我国的加工贸易置于技术含量较低的链条,从技术上阻碍了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妨碍了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二)国内产品缺乏竞争力

首先,我国国内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技术含量低。有许多国内企业目前仍然存在着管理水平、生产技术落后的状况,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缺乏创新能力,从而导致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无法达到加工贸易企业的要求。其次,我国并没有一套完善的信息引导机制,很多企业并不了解国际标准,所生产的产品与进口品在质量上、技术含量以及价格上仍存在差异,不能完全替代。再次,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渠道不畅,使我国许多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很低。而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研发、设计等环节大多在海外进行,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更倾向采用国外生产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同时,许多国内产品存在着价格偏高、交货延误、运输缺乏保障等缺陷,因而削弱了其竞争能力。

(三)劳动力素质低且数目庞大

劳动力优势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最大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在我国仍然将有较长的生命周期。但是根据加工贸易“微笑曲线”原理,那些人力资本(体现为知识技能的丰富而非人员数量的多少)比较丰裕的国家可以在产业链中做增值率的高端部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并不高,人力资本供给不足,能够大量供给的主要是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简单熟练劳动力(人力资源),因此我国的加工贸易只能做产业链中增长率较低的低端部分,缺乏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高端和中端领域里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即使在低端部分的中间加工制造环节,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也仅为日本的4.1%,美国的4.4%。

“微笑曲线”理论是我国台湾省著名的电脑专家、宏基集团的创始人施振荣先生根据他从事电脑信息技术行业的多年经验,在波特模型的基础上率先提出的,如图1所示。其基本含义是:某一产业的微笑曲线由上、中、下游部分不同附加值而产生,在中游的生产制造部分,其附加价值最低、利润空间也最小,在上游的研究开发与设计或下游的营销与售后服务,则附加值较高,利润空间也较大。

(四)相关政策不健全

首先,我国的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我国的产业政策鼓励“进口替代”,促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而贸易政策则提倡“出口导向”,刺激技术密集型加工出口的增长。而我国加工贸易中,资本、技术密集度较高的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一方面,享受着贸易保护和产业倾斜政策,另一方面,却由于我国处于加工贸易低技术环节,技术的外溢效应不明显,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导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能力不高,“进口替代”在低水平上不断重复。其次,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不健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方面存在着缺陷对加工贸易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制约。此外,对境外投资较为严格的外汇管理既造成了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缺乏充足的外汇资金,又降低了境外加工贸易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跨国公司理论说明以低工资水平为优势而发展起来的加工贸易将导致中国经济贫困化增长。

跨国公司一般将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标准化阶段的产品安排在中国生产,看重的就是中国低工资水平的比较优势。此外,标准化阶段的加工贸易还会带来中国贸易粗放式增长,是中国贸易条件、贸易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没能很好地促进中国技术和产业进步,因此廉价劳动力是不能打造国家竞争力的。要继续加快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不能一直将生产的比较优势建立在以牺牲国民福利为代价的低工资水平上,而应打造新的生产优势。

四、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途径

(一)提升我国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的地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产品的价值环节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总体而言,发达国家占据了研发、技术与资本密集的零部件生产以及品牌、分销等高附加价值的产业环节,而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成品组装、简单的零部件加工等低附加价值的产业活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多数行业的技术密集度有所提高,纺织、服装和家电等消费品行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总体来看,中国产业的技术水平仍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悬殊,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仍然处于低端产业层次。要使我国的加工贸易从全球价值链上不断升级。就要从“简单的组装—复杂的组装—零部件制造—零部件研发—最终产品研发—自有品牌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等逐步做起。

(二)调整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促进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首先,我国在加工贸易领域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在国际高新技术产业中没有形成水平分工的格局。对此,我国需设立具有标志性的国家级研究开发中心,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政策。同时强化产业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引导,实行加工贸易产业评估制度,向高端产业环节升级,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以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其次,为加工贸易科研开发成果商业化生产创造基础,是提高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延长加工贸易在国内的产业链条

1、向产业链上游发展,提高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弱化,而资金、技术等优势将不断加强。因此,我国应向具有研发、设计功能以及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迈进。要加强本地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设计中心,加强与本地大学和科技中心合作,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快对国外先进生产的技术消化吸收和二次自主创新,提升企业从事OEM(委托制造)配套能力,努力向ODM(委托设计制造)和OBM(自主品牌加工制造)发展,逐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广泛知名度的自有品牌。

2、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和配送业务

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国加工企业不仅要提升加工制造、装配、检测、包装等非核心价值环节的能力,还需具备应用性研发、工艺、外观设计、物流、供应链管理以及附加服务等更加系统化的功能。加工贸易价值链向下游产业延伸是今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方向,这有利于提高加工贸易的附加价值,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竞争力。

(四)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开展加工贸易,调整加工贸易的主体结构

据前所述,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中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小,且处于国际分工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的主动权被外资企业所掌握,其发展规划受到外资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主导权。为此,要加大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力度,提高其适应市场的能力,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加工贸易;要赋予内资企业平等的竞争机会,营造有利于内资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为内资企业提供有关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逐步取消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特别是纠正一些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奉行的“外资优于内资”的观念,避免“内资给外资让道”的现象;鼓励和支持科技型、自主知识产权型民营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提高同国外企业的产业配套能力,促进我国内资企业生产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的提高。

(五)发挥政府部门管理效能,着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制定长期发展战略

加工贸易管理涉及到贸易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的综合平衡,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利用外资、增加就业等。要做好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及其监管工作,有赖于国务院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有赖于商会、行业协会、报关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必须积极、有效、充分、合理地发挥综合协调的整体效能,实现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形成促进与监管的整体合力,使加工贸易与国内工业体系融为一体,着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真正把我国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制造业基地。

构建加工贸易产业集群指向的创新体系

(六)在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过程中,同时伴随着相应的产业集聚及产业地区转移现象。

跨国公司将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配置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过程中,被转移出去的某些生产环节往往在地理上有着高度集聚的特征,这些特定地区的产业集群就成立全球生产网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球生产网络、加工贸易和产业集群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特定区域开展加工贸易的重要平台和条件,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以深圳为例,在以深圳为中心的50公里半径范围内,已经形成了计算机、通讯、视听产品、生物医药等产业圈,上下游企业在此集聚,蕴藏了强大制造配套能力,吸引海内外跨国公司在此设立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并积累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熟练的产业工人。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加工贸易产业集群的整体升级,而不仅仅是加工贸易本身一个环节的升级,而加工贸易产业集群整体升级的关键在于提高集群的创新和学习能力。

下载对外贸易税收论文 贸易合作发展论文[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外贸易税收论文 贸易合作发展论文[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3:对外贸易管制

    浅谈我国对外贸易管制现状摘要 对外贸易管制是规范一国对外贸易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不断完善的贸易管理制度与相关法律的跟进,以及海关对此的有效监管,是保证一国对外贸易正常......

    税收论文选题

    纳税人纳税人权利论纳税人权利研究纳税人权利保护研究纳税人在税收征收程序的权利保护 论纳税人权利及其法律保护税收征管中的纳税人权利保护问题研究 纳税人权利实现机制研......

    国际税收论文

    国际税收抵免与国际税收饶让 会计1121 马博110330638 「内容提要」在世界现代税收制度中,在国际税收方面,关于税收抵免和税收饶让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税收抵免,它对于解决......

    税收筹划论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税务筹划》课程论文 班级:08国贸二班 姓名:何紫君学号:2008914214 成绩:税务筹划感想 税务筹划,是指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

    国际税收论文

    关于国际税收的论文 当前国际税收抵免与国际税收饶让 专业班级:姓名: 指导老师: 目录 一、 内容提要……………………………………………… 二、 关键字……………………......

    国际税收论文

    中国企业国际化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正不断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也将迅猛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与全球经济更加......

    控制税收论文

    税收自由裁量权,是指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法律事实要件确定的情况下,在法律授权范围内,依据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原则,自行判断行为条件、自行选择行为方式和自由做出行政决定......

    财政税收论文

    摘要: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和治党治国的传家宝,在新的形势下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尤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当前应着重从树立忧患意识、破除享乐主义、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