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旧医改之我见
新旧医改之我见
一、现状
1、医疗事业成为逐利行业
目前公立医疗机构占有的资源占绝对主导地位,但运行机制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主要靠向群众就诊收费维持运行和发展的状况。有些医疗机构盲目追求高收入,甚至为了追求收入而损害群众利益。
2、政府投入比重逐年下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投入占医院收入的比重平均为30%以上,2000年这一比重下降到7.7%。2003年抗击非典,也仅占8.4%。
3、医药费用快速增长
近8年来,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
4、卫生部门监管不力
卫生部门对医疗机构存在重扶持、轻监管的倾向,近几年虽有些扭转,但仍不够有力。政府卫生部门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对医疗机构质量、合理用药、收费标准以及医疗广告等实施有效监管。但目前各级卫生部门都没有专门监管医院的机构,也缺乏监管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人才。
5、药品越贵越好卖 药品作为商品,按一般市场经济规律,药品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价格应该下降,多年来,我国实行医疗服务低收费政策,同时允许医疗机构销售药品时加成15-20%作为补偿。在计划经济时,由于药品品种少,价格由政府控制,这个机制对弥补医院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药品品种越来越多,价格差距越来越大,同类药品价格可能相差十几倍,这种机制的弊端日益显现。
6、医疗卫生体系,呈倒金字塔型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应该走低水平、广覆盖的路子。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应该是金字塔型,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是国家发展的重点,使之成为医疗服务的主体和基础。这个体系应比较健全,条件应比较完善,收费应比较低廉,水平能够适应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使群众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在此基础上,再发展一些高水平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以适应不同人群、不同患者的需要。但与此相反,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却走了一条高水平、低覆盖的路子,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我们都大量的采用,医疗卫生体系呈现倒金额字塔型,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
二、新旧医改
相对于这次新医改而言,上一次的医改可以称之为旧医改。实际上,与其说是旧医改失败,还不如说是压根没改得动,新中国医疗体制的变迁是随着整个国民经济和政治变迁而自然发生的,那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包括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变化。原先的体制完全是把医疗卫生作为国家福利的一部分而纳入到计划经济的大体系当中的,在这个体系体制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接受财政拨款,为群众防病治病,医疗机构的自身发展也是在国家统筹下进行的,虽然那个时候医疗水平远不如现在,但并没有出现看病难、治不起病等问题,几十年下来,人民群众是基本满意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把大量的财力投入到交通能源信息等产业,逐渐减少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各级医疗机构名为事业单位,实际上几乎全部变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维持医院运转与发展主要靠医疗活动带来的收入,换言之,都是从病人那里来的。而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追求最大的利润,医院也不例外。因此,作为“弱势群体”的病人,受尽压榨也在情理之中。这是医患矛盾的最主要的根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根源是行业不正之风的出现。行业不正之风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一个必然产物。各个行业都存在。医疗器械和药品生产企业为了生存发展、这了追求更大利润,必然想方设法促使其产品得到最可能的推广使用,而医院管理者以及医生作为有私欲的人,在没有体制限制、没有严格的法律制裁的威胁下,完全有可能同这些厂家达成达成“双赢”的共识。回扣就此产生,行业不正之风也自然会世风日下。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处境越来越差,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开始了旨在革除弊制,解决民生的医疗体制改革。
2009年,国家就申明三年投资8500亿用于医改,推进五项改革,旨在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为全面实现《意见》确定的目标创造条件,奠定基础。政府部门还确定,医药卫生体制涉及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一些重大改革要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同时在新医改中重点在于以下三点:
1、基本药物制度筑起生命保障
国家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将对常见病的一些首选药物提供高质量的、足够数量的保障,并能实现公平享有,而且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会比其它非基本药物的报销比例要高。
2、公共卫生服务人人享有的阳光
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特别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的是逐步实现均等化服务。其中包括了经常性的服务,如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预防接种、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等。另外,还有公共卫生的若干重大专项,比方说疫苗接种、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等疾病的诊治都有安排。此外,还有妇女和儿童的健康问题,也是关注的热点。
3、培训住院医生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这几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量在明显增加,而大医院的门诊量也在增加,虽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增幅更大,但按照百姓的就医习惯,大家还是比较认同大医院,主要是大医院的诊疗水平高。
因此,在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单位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提升其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素质。对于在岗人员,要加强培训,同时,也应该吸收更多的新鲜血液,在新医改方案中,特别强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即住院医生培训制度的建立。这个目标的实现要依靠大医院、教学医院,培养更多的住院医师,但这些住院医生不是为大医院自身培养,而是为社会培养。经过大概三年左右的住院医生培养后,其中大部分的人都能够到基层去,到社区去,到县乡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去。这样的话,百姓就会增加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感,这是当前要加大力气去做的一项工作。
新方案究竟能不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能不能找回“公益”二字,我们拭目以待。新方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图景,但俗话说: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但愿这次不是水中月镜中花!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做为我们广大的百姓,从治未病和防病的角度来说,与其静待方案的兑现,不如主动地进行保健和养生可能更实惠一些吧?
09年实施新医改以来,已经过了三个年头,新医改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一是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已达到95%以上;二是政府所举办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都已经覆盖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三是公立医院将在3至5年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政府能否承担巨大投入担当起买单的压力。
第二篇:两会之我见医改
两会之我见医改
敬爱的组织:
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已在北京成功召开并落下帷幕。每年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的盛事,代表委员纵谈国是,各地民众积极参与。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也是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基础、加快结构调整的关键一年,召开两会,意义重大。
在两会讨论的几个热点话题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医疗改革方面的话题,因为我们随时都有可能会生病,随时都会和医院打交道。在我们身边,你随时可以发现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一般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冷清无人问津,医院实现预约挂号后还是一号难求……如何改变人们就医观念?难道真的是在大医院就能把病看好,而小医院真的不行吗?我觉得这是很多人的错误观点,虽然大医院的检查设备比小医院的好,医生的学历比小医院的高,但是大医院的医生不一定比小医院的医生有责任心,药价不一定比小医院的便宜。
我认为,大医院之所以越来越大,看病越来越贵这都是人民群众给“宠”出来的,谁都要到大医院看病,即使花再多的钱也在所不惜,这时看病的钱就开始水涨船高,大医院就可以利用这笔钱去购买先进的设备以吸引更多的患者,如此操作形成恶性循环。而小医院呢?由于患者流失严重,收入减少,造成资金匮乏,很多小医院不能生存下来,在这场与大医院的战争中失去了一块又一块的领地。而生存下来的小医院一般都是凭借良好的服务态度去吸引患者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小医院一般都在农村或城中村,人们的收入水平较低,无力负担大医院高昂的医药费。如果大家都有钱了,肯定都不会去光顾校医院了。
以便是大医院看病贵的问题,老百姓无力承担医药费,另一方面是医生们在开处方时不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而是看医药公司给的回扣进行开药,哪种药贵开哪种,哪种药给的回扣高开哪种,简直无视患者的经济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人们的看病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领导也在想办法解决。就在这次两会,代表们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例如加强对医院药品价格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小医院的指导,尽力帮其解决在营业过程中的问题,继续推行医保政策,部分报销住院费和药费。但是中国在短期内海不会推行免费医疗政策,因为中国的经济水平还不行。相信听到这些,很多中国人会很郁闷,不过我们会理解,这是迟早的事,我们这代人享受不到,我们的子孙后代一定会有纳闷一天的。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想法,我深信中国在党中央领导下,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解决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定会把握重要的历史机遇,中国必定能赢得宝贵的发展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必将变为现实。“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作为新时期大学生,我深为自己所处的盛世感到自豪和兴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大业为我们每个青年知识分子施展自己的抱负,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我十分感谢这些年来国家、社会和母校为培养我们这些学子所付出的财力、物力和精力,本人将竭尽自己所能,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用于日常工作和社会实践,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决不辜负……
汇报人:
第三篇:初中教学论文 新旧课改之我见
新旧课改之我见
随着时代的前进,生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于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生物学课程也经历了又一次的变革,同时也给生物学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
新的课程内容不同于旧的课程内容,它更注重于学生个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
[1]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思路充满了创新性、人文性和思想性。下面我就针对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四大理念来具体说一下新旧课标的不同。
第一,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所谓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其实对于生物学的许多具体事实,学生在结束学业后会很快忘掉很多,但生物学核心的观点一旦形成,则会保留很长时间,并将影响着一个人的终生,影响着他做人和做事的[2]态度。从这一理念我们可以看出新的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也是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三维目标的又一诠释。
第二,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教学理念的转变。面向“全体”学生,而非单个,说明新课标更注重的是面对有着不同身份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特点的全体同学保持着教育平等的原则。还要因材施教,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要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最终使全体学生能够通过不断地自我挖掘,完善自我,掌握技能,在将来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发挥他们的光和热。
第三,倡导探究性教学,这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新的课程内容增加了许多实验和探究,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知识、认识和解决生物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3]它涉及到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解释与讨论等要素。学生通过实验和探究,再把生物知识从生活中结晶出来。
第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已经不再是高学历低能力的“书呆子”了,而是真正具有能力对社会现实生活起到促进作用的人才。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更加理解“硬邦邦”的理论知识,从而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我们所说的S(science)T(technology)S(society)教学中,也深深地提出了与社会的联系。生物是一门与生活现实息息相关的科学,必须结合生活现实才能更理解知识,比如我们所说的烫头发的原理是什么,亲子鉴定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腌制的蔬菜能保存的时间较久一些等一些问题都会使学生越来越关心生活,越来越喜爱学习生物这门科学。
当然生物还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转变;同时教师的角色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中由扮演知识提供者的[4]角色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成者或帮助者的角色,课堂已经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学评价的转变,由传统单一的唯“分数论”变为有利于学生纵深发展的多元评价;教材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高中生物转变为必修三本和选修三本等等。
当然,面对新课标的提出,也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我们该做的也很多。首先,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要尽量完善自我,拥有高尚的师德,这样才能在一个比较人性化的环境下好好地教书育人。其次应该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力求做到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研究、独到见解和深厚的功底。第三,要尽量开拓自己的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第四,要勇于实践,提升各方面的技能,包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等等。
参考文献:
[1-3]刘恩山 夏晓烨等.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四篇:医改与合理用药之我见
医改与合理用药之我见
新“医改”方案中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医院将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来解决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药事服务费将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医改”方案中提出了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r3’:一是提高贫困人群对基本药物的可及性;二是促进合理用药。国家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迅速上涨,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政策,其基本方针是促进合理用药,遏制增长过快的医疗费用,使药品费用的增长幅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新方案出台后,将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方向和医院经营模式带来深刻的改变,本文拟从合理用药的具体实施和政策落实的角度作一探讨。
“医改”方案中“医药分开”对医疗服务各层面产生的影响
1.1 对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提供者的积极性会产生较大影响
现在医院收入一是政府投入,平均只占医院收入的8%;二是医疗服务收费,包括检查费、诊疗费、手术费等,约占40%;三是药品销售收入,约占50%。如果实行“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那么医院很难生存。就算如方案所说增加政府投入、医疗服务适当提价,或者实行“收支两条线”、财政包干,医院收入估计还是会“缩水”。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体系的“大头”,管理体制改革是难点、重点。这次“医改”方案,对于争议已久的“医药分开”、“收支两条线”等的措施仍无具体实施办法,只是鼓励各地试点后再总结,需要尽快根据各地情况,出台实施细则。
1.2 卫生管理部门针对“医药分开”的实施方式,意见尚不统一,“医药分开”缺乏可操作性
为了切断医师与药品的利益链,防止滥开药,简单地把药房从医院搬出去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需要许多政策的配套,才能面对诸如药店的药品质量如何保证,患者吃药出事该算谁的责任,很多医院的“独门”制剂、秘方在药店买不到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直接关系到药物治疗的结果,涉及到患者的用药安全,不是简单地划归哪个部门管理就能解决的,需要慎重研究。目前,“医药分开”仍没有很好的操作方式。试点的“药房托管”,把医院的药房交给企业来办,其实是“换汤不换药”,医院和企业之间还是有利益分成,这样无法真正切断医药之间的利益链。
1.3 设立药事服务费能否在降低药品费用的同时,弥补公立医院“医药分开”后的亏损
根据“医改”方案,为弥补公立医院“医药分开”后的亏损,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设立药事服务费、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目前,公立医院的价格改革陷入两难:一方面是没有药品收入后,医院收入除了靠政府拨款,肯定还要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来补充;但另一方面,老百姓看病负担已经很沉重,如果一些项目再提价,再增加“药事服务费”,势必负面影响加剧,不利于“医改”方案的推进。
建立规范化的临床药师制度和临床药师培训制度,保障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基本药物制度平稳实现
“医改”方案中提出了“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比较完整的基本药物遴选、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险报销制度等体系,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规范基本药物的生产和配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直接配送覆盖面力争达到80%。合理确定基本药物的价格,完善基本药物的“医保”报销政策,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
基本药物制度的目标:一是提高贫困人群对基本药物的可及性;二是促进合理用药。前一个目标对于维护健康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后一个目标则通过提高药品使用的效率来促进社会福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药物的可及性问题得到解决后,合理用药的问题就将被关注。而保障合理用药、临床药师工作的推进将成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关键。目前,临床药师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不论临床药师的规模、服务能力,学历教育和培养内容,在职临床药师的管理制度,或是临床药师绩效考核机制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临床药师工作有待发展。临床药师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培训教育机制。
2.1 临床药师培训管理制度和培训计划
针对卫生部颁布的培训标准和培训细则,临床药师培训应建立系统规范的培训制度和培训计划,在培训制度方面,应制订具体的流程,如工作计划、培训目标、各专业组培养标准、理论课安排计划、临床实践培训计划、带教老师职责、学员考核及结业办法等。
在培训计划方面,应对培训时间、培训要求、所需掌握的临床药学知识与技能进行详细的规定。如抗菌药物专业,应熟悉所参与专科的主要病种的病理生理指标及治疗原则,能列出该专科常用药,同类药物之间能进行比较,整理出该专科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特性,建立药历,并作治疗用药分析。
2.2 日常药学查房工作的要求
临床药师查房前应熟悉病例基本情况,参加临床交班,跟随医师查房,查房时获取相关信息,书写查房记录。主要记录临床医师对患者诊断、治疗的各类分析,即临床思维,还需记录临床医师咨询的问题或临床药师认为可能存在的用药问题,如药物相互作用、药品不良反应、不恰当的给药方式等。对于这些问题,临床药师应在现场或经查阅资料后给予答复,并记录所咨询的问题、药师解答具体内容以及临床对此解答的反馈,同时填写药师咨询记录。一般每名临床药师每年需完成至少30次药物咨询。
临床药师在查房过程中应积极运用所学的药学知识参与临床治疗方案的设计,进行治疗方案的优化或用药监护,向临床医师提出用药建议后填写用药建议记录,包括患者姓名、病历号、原方案治疗目的、原治疗方案、需优化原因、建议治疗方案、临床反馈几个部分。如建议方案被临床医师采纳,需记录采纳后治疗结果;如不被采纳,应记录医师不采纳的理由以及患者采取原方案的治疗结果。这是反映临床药师进行药学干预的重要手段,也体现了临床药师的工作能力和医师对临床药师的信任度。每年每名药师需完成至少5次用药监护。
2.3 药历的书写
通过跟踪患者的治疗过程,完整填写药历首页、治疗方案、医嘱、实验室检查数据、治疗日志等内容,其中药历首页部分包括患者的体质量、既往用药史、诊断、治疗原则等,药物治疗日志则以日期为顺序,记录患者每天的各类检查结果(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体格检查)以及用药信息与治疗结果,并对所用药物的适应证、用法用量、用药疗程等进行评价,对可能存在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同时记录临床药师进行用药干预的过程。通过教学药历的书写,熟悉该病种的诊疗常规和治疗方案。每年每名药师需完成至少30份药历的书写。
2.4 疑难病例讨论
每1—2周组织一次病例讨论,可以选择已到治疗终点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也可以选择在治疗过程中碰到疑难问题尚未解决的病例。经临床药师集体讨论后得出结果,由病例提出者向临床医师反馈,并记录反馈结果。所讨论的病例都是临床治疗上出现困难的案例,经过集体讨论,有利于形成比较全面的药物治疗意见,也有利于临床药师之间的互相学习。每年每名药师需参加至少40次病例讨论。
2.5 参与抗菌药物使用调查
参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测,定期检查病史,递交分析报告,给职能部门提供参考。每月抽查一定数量的手术病史和非手术病史、门(急)诊处方,对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抗菌药物使用调查报告上交科主任和医务处、质控办,由质控办反馈给临床科室,督促临床对存在的用药问题进行整改。接受临床邀请,到相关临床科室就抽查报告内容与医师共同讨论交流,为其解答药学问题。每年每名药师需完成至少30份抗菌药物病史调查。
2.6 参与会诊、医疗事故讨论
临床药学工作需要得到临床的信任和支持,临床科室应按正常会诊申请程序发出会诊要求,请临床药师前去协助解决药物治疗疑难问题,针对患者具体情况提出会诊意见。同时,参加全院大会诊或医疗事故讨论会,对全院大会诊或医疗事故中涉及的药学问题在例会上通报,共同进行回顾与讨论。
2.7 药学讲课
临床药师应经常到临床科室向医师讲解药学知识,上课内容主要根据临床专科的用药情况,结合国内、外的最新进展总结临床用药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充分开展各种类型的学习交流,内容包括相应专业常规病种的诊治与治疗方案、药物与临床应用体会等。
2.8 不良反应监测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留意临床病区药品不良反应,或对门(急)诊退药的患者进行电话回访,获取信息。填写不良反应报告,特别关注对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的申报。每年每名药师需完成至少10份不良反应报告的填写。
2.9 建立临床药师工作手册,记录日常工作内容
对工作内容进行详细登记,包括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教学药历、病例分析报告、编写用药教育资料、病例讨论、药物治疗方案评价与药物治疗监护计划、药品不良反应分析与评价、药学信息整理与用药咨询、微生物检查报告的阅读、影像学检查报告的阅读等。与此要求相对应,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和病例讨论会,督促检查近期工作情况,进行日常考核工作。
总结
当临床药师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临床药师队伍壮大起来,临床药师个人能力强大起来时,通过实施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基本药物制度才真正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控制药品过度浪费的现象。当然,新“医改”方案给出的只是一个指导意见,我们期待在各地区能尽快出台具体的相关措施和解读意见,带动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实现,完善医药卫生体制和机制。未来的医疗卫生体制构想应该是“政府职责+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医疗保险+公共选择”的模式,“医改”任重道远,卫生体制和补偿机制的改变,必将使医院药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推进临床药师制度,提升临床药师合理用药水平,将会使患者从中受益。
第五篇:医改
浅析新医改
摘要:自新医改制定实施以来,不觉已过三年。在这三年里,医患关系持续紧张,医疗费用继续水涨船高。然而,改革之事非一早一夕,不可否认我们的政府在医疗改革事业过程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一、新医改的内容与目标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社会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意见》全文13000余字,共分六个部分,包括:
一、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三、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四、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
五、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力争近期取得明显成效;
六、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二、医疗改革的社会根源
(1)医药卫生改革发展滞后,不能有效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2)医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基层卫生卫生服务体系薄弱;(3)医疗保障体制不完善,还不能消除“因病致贫”现象;(4)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形成;(5)药品和医用器械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虚高,影响了基本药物的可及性;(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存在较大的城乡、地区和人群差异,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的效果。
三、新医改开展的具体工作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我国的新农合是世界上覆盖人数最多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目前已覆盖8.35亿人,参合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筹资水平达到人均155.3元。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政府不断加大卫生投入以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已经从2001年的40%提高到61.8%,个人支出比例从60%降到了38.2%。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截至2010年底,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在57.2%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零差率销售后的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同时推进定编定岗、绩效考核、多渠道补偿、人事分配等体制机制改革。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09年以来,中央累计安排资金400亿元,支持1877所县级医院、5169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382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所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财政部还安排13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设备购置。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三年内通过转岗培训、定向培养等方式为基层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政府从2009年开始面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包括健康档案管理在内的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例如儿童免费注射乙肝疫苗,农村适龄妇女免费增补叶酸和乳腺癌检查,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贴等。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一方面,加强公立医院的规划和调控,推动公立医院结构布局的优化调整,优先发展县医院,建立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采取全科医生培养等政策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另一方面,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采取一系列精细化、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措施,提高服务能力,完善医院内部控制费用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公立医院外部的监督制约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四、对医改的评价与见解
医改事业关系到十几亿人民的健康福祉,也是事关经济社会全局的系统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医改启动实施的前三年,也就是2009-2011年,是医改的起步阶段,着眼于保基本,从基层入手推进改革。尤其是在基层成效更加明显,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较大改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推动了民生保障和改善,也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但医改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改革的难点进一步聚焦,只有持续深入推进,才能不断扩大改革成效。因此,制定医改规划,进一步凝聚共识、找准突破口,推动医改持续有效深入是必须的。
(一)公立医院改革的思路
落实政府责任,改革补偿机制。坚持公立医院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明确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目的和应履行的职责,扭转公立医院逐利行为。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医保经办机构和卫生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强化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加强卫生部门对医疗费用的监管控制。
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创新医院管理服务。推进公立医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理事会与院长职责。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二)鼓励和促进社会办医
1、放宽社会资本办医准入。要落实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社会资本优先的原则,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包括港、澳、台地区)依法开办私人诊所。
2、进一步改善执业环境。要全面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在税收、价格、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大型设备配置、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鼓励和优惠政策,为非公立医疗机构创造公平发展环境。
3、坚持扶优扶强。要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这契合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也是国际上通行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和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医疗机构,发展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大型医疗集团。
(三)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1、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工作。完善基本医保管理体制,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2、提高医保服务水平,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即时结算,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加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力度,结合疾病临床路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增强医保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探索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要加大救助资金投入,筑牢医疗保障底线,全面推进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加大对重特大疾病的救助力度,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公益慈善的协同互补作用,切实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因病致贫问题。
六、最后结束语 我们说医改是世界性难题,固然没大错,但决不能知难而退,不敢触及体制性矛盾,仅仅在医疗卫生体制的外围打转。当然,期望在极短时间内实现改革目标,并不现实。但是,改革的大方向、改革的路径设计,必须要明确,不容回避。
对改革者而言,务实的态度是,首先要明确改革的方向和主旨;其次,应当不惧失败,不讳指责,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前行。如能以平常心评估新医改三年的成效,坦然接受批评,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加快制度性改革,庶几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