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YC_T 394.3-2011_烟草行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
YC/T 394.3-2011 烟草行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 第3部分:卷烟生产企业实施指南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Quality,environment,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integrated management systems of tobacco industry―Part 3: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for industrial enterprises 【标准状态】现行 【全文语种】中文简体 【发布日期】2011/4/29 【实施日期】2011/5/15 【修订日期】2011/4/29 【中国标准分类号】31862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60
关联标准
【代替标准】暂无 【被代替标准】暂无
【引用标准】GB 5044,GB/T 13861,GB 18218,GB/T 19000-2008,GB/T 22000,GB/T 24001-2004,YC/T 394.1-2011,YC/T 394.2-2011,OHSAS 18001:2007
适用范围&文摘
YC/T 394的本部分给出了YC/T 394.2在卷烟生产企业应用的指南。
本部分适用于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卷烟生产企业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
第二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我公司从编制引入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来,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目标以及按程序办事的工作思想已深入人心。不仅强化了公司的管理机制,增强了产品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客户满意度,为员工创造了安全、温馨的工作环境,而且树立了较好的企业形象,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管理上较原来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现将近年来体系运行的情况总结如下:
1、目的
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有关的文件进行控制,确保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起重要作用的各个场所使用文件的有效版本。
2、适用范围
公司、项目部及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的场所。
3、职责
3.1办公室主控本程序,并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管理公司颁发的管理类文件,组织、编制受控文件总清单。
3.2总经理负责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方针和目标,整合型管理体系管理手册的批准与发布。
3.3管理者代表组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方针和目标方案的制定,负责组织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的编写,负责管理手册的审核、程序文件的批准发布。
3.4公司质量技术处负责质量技术文件的控制和管理,编制技术文件清单。
3.5公司其它责任部门和项目部设专职或兼职文件管理人员负责本部门文件的控制和管理。
4、主要内容:
针对建筑安装企业的特点,从体系文件的建立、记录控制、产品实现、运行控制、内审、管理评审方面阐述了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就其体系运行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生存发展,不能不关注工程施工质量、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问题。优质的工程施工质量是顾客的要求和期望,良好的环境保护和有保障的职业健康安全是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企业只有满足顾客及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虽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要取得稳定的良好效果,或者想要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企业就得寻找更好的施工管理模式。
GB/T 19001—2000、GB/T 24001—2004和GB/T 28001—2001标准,为我们提供了一般标准的管理模式。我国许多企业引进这一标准模式,并开展了贯标认证的活动。然而,开展贯标认证活动,企业未必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企业如果忽视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管理体系文件没有以全体员工的实际行动落实到管理活动中,那么就不会取得实质性的良好效果。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确保符合建筑安装企业的活动特点建筑安装企业施工队伍是流动的,承接施工项目是分散的;有的施工项目远离公司总部,工程内容繁杂,施工周期短,施工人员和施工机具的调动比较频繁,项目经理部班子的组合也随着项目的竣工而变化。建筑安装企业的这些特点,给贯标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建立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形成管理体系文件,既要符合标准的要求,还要适应建筑安装企业的特点,这样才能保证体系文件的可操作性,才能达到企业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目的。将企业贯标的目的定位在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上,追求创新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贯标认证的最终效果表现在取得认证证书,那不是我们贯标认证的目的。取得证书并不必然表明管理水平高,而只能说明所引入标准要求的管理模式达到了标准的最低要求。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需付出更多的努力。要实现体系有效运行,满足标准要求的方法,要不断创新,不断变化。企业做好一项改进不难,难的是不断改进,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企业中一个人关注持续改进不难,难的是人人关注持续改进,人人参与持续改进。如果一个企业每个人都参与实施持续改进,那么该企业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持续改进”机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要重视闭环控制无论是GB/T19001—2000标准,还是GB/T24001—2004标准和GB/T28001—2001标准,都要求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建立持续改进标准要求重视“策划”过程,“策划”是持续改进的重要一环,只有策划出了最佳的方案,才为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策划”形成了最佳方案,方案转换为结果。必须经过“实施”这一环,“实施”不能偏离“策划”形成的方案,要保证不偏离方案,实施者就必须了解方案,把方案变为实施者的行动准则,才能把最佳方案转化为最佳结果。方案的效果如何需要通过检查、测量才能判断,需要经过评价才能知晓。因此,“检查评价”环节又是“实施”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环节。经过“检查评价”环节,发现和找出存在问题还不能达到目的,还要将这些问题改正,以达到最终的最佳效果才是我们的目的。因此,“改进”又是“检查评价”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改进发现的问题,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要解决这个课题又需要“策划”改进方案,于是就形成了一个闭环:P(策划)一D(实施)一C(检查)一A(改进)一P(策划)。闭环在控制下运行,企业的管理水平就会不断上升。建立“持续改进”机制要抓好企业的几项“持续改进”活动 4.1 “管理评审”是企业最高级别的“持续改进”活动
4.1.1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必须是“管理评审”活动的主持者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是否适宜企业的特点,其运行是否有效是最高管理者高度关注的问题。管理评审要对企业体系的符合性、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管理评审活动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各个环节都需要最高管理者参与,做出决定。
4.1.2 管理评审活动环节管理评审活动需要策划。最高管理者根据企业的运行和发展,需要解决很多方面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可以立即做出决定,但有些重大问题则需要最高管理者集中广大管理者的智慧,充分论证,在有成功把握的基础上做出决策,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最高管理者把这些需要集中论证的问题对主控部门发出指令,贯标主控部门根据最高管理者的指示,结合标准的要求,运用体系文件的规定策划形成管理评审计划。为保证计划的适宜性,需经过管理者代表的审核,还要经过最高管理者的批准,批准的过程就是最高管理者对管理评审活动的再策划,有些内容要修改,有些内容要补充,使管理评审的内容真正代表最高管理者的意图和愿望。
4.1.3 管理评审活动的实施环节最高管理者批准的管理评审计划,由主控部门登记发放到各位领导,及各部门、各单位和各项目部的管理者。管理评审活动进入实施环节,收到管理评审计划的人员和单位就管理评审计划中列入的课题,组织相关人员实施评审,就这些课题组织讨论,收集相关信息作为论据,形成每个人员和部门的意见。在适当的时候,最高管理者把收到管理评审计划的部门、单位的有关人员集中起来,对管理评审计划中提出的课题,进行较大范围的集中评审。各位人员将各部门讨论和论证的意见在会上发表,主管部门派做详细地会议记录。最高管理者在听取大家的意见后,形成最后的决策,对重大问题做出最终安排,要求各部门对决定贯彻实施。主管部门根据会议记录,编写管理评审报告,对最高管理者的决定做出实施安排,并提出实施改进的时间要求。
4.1.4 管理评审的“检查”和“改进”环节管理评审报告经管理者代表审核后,送交最高管理者批准。最高管理者认为无误,符合自己的想法后,签发,而由主管部门发放到公司各领导,各部门进行贯彻落实。到了规定的时间要求,由管理者代表组织相关人员到各个部门、各单位对管理评审报告的贯彻落实的情况进行检查,主控部门派人做详细的记录。所有部门、单位都在检查之后,由主控部门根据跟踪检查记录编写管理评审的跟踪验证报告,把这次管理评审活动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汇总,指出还存在哪些问题、什么原因等,并在跟踪验证报告中阐述清楚。管理评审的跟踪验证报告,要作为下次管理评审活动的输入信息,提交下一次管理评审对存在问题的改进策划,使管理评审活动形成P—D—C—A—P闭环控制。
4.2 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是在管理者代表的领导下的全面持续改进的活动内部审核要结合建筑安装企业特点进行,由于施工项目分散,可将内部审核活动和企业传统的综合安全大检查结合进行,确保每个项目都在内部审核覆盖范围之内,当所有的项目部都经过内审之后,公司可以集中对公司总部实施内部审核(包括最高管理层),从而确保内部审核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4.3 不合格品控制是各单位日常的持续改进活动当在施工过程中,发现的任何不符合要求的环节都属于不符合和不合格品,要有发现者对其性质做出评价,责成责任部门整改。对于性质严重的要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消除产生问题的原因,确保不合格品的重复发生。
4.4 数据分析是企业深层的持续性改进活动数据是广泛的信息的代名词,要重视建立,保持体系运行中的记录。记录是证据性的文件,记录是数据的载体,是实施数据分析的基础,凡是标准要求建立和保持记录的环节,必须建立,收集相关的数据,形成记录并予以保持。贯标主管部门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和保管的部门,提出数据分析和安排,提供持续改进的决策信息。要利用统计技术的有效工具,得出发展趋势和苗头,发现潜在的不符合项。
4.5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是最高境界的持续改进活动对于存在的不合格而尚未出现不合格品,但发展下去会出现不合格品的可能的环节实施控制,预防不合格品的发生是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理想境界。按照体系文件的规定实实在在去抓,必然使企业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产生质的飞跃。5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安装企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要结合企业的特点,不能出现“双轨”现象,要突破传统的管理观念,采取持续改进的有效措施,从而实现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事实证明:科学的、先进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我公司运行是有效的、适宜的、符合的。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按照ISO9001:2008 标准的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积极开展过程控制、客户满意度的测量、服务、纠正预防措施等有效的持续改进工作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我们相信在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我们会克服种种困难将体系的运行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取得更好的成果。
第三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现场审核要点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
审核员手册
(试行)
2011年12月26日
目录
一、内部审核要求„„„„„„„„„„„„„„„„„1
二、QMS现场审核要点„„„„„„„„„„„„„„„2
三、EMS现场审核要点„„„„„„„„„„„„„„„9
四、OHSMS现场审核要点 „„„„„„„„„„„„„12
一、内部审核要求
1、基本要求:
1)审核检查记录必须认真、清楚,审核记录要有序号和页码编号,要有审核员的签名;
2)既要记录良好的证据,也要记录问题和不符合,以便于以后作为跟踪,如作为开具不符合的出处;
3)审核过程检查到的资料、问题、不符合,以及抽样的具体情况都要做好记录。
2、审核过程要求
1)审核检查记录要按照审核计划安排的要素(或条款)进行,不得漏掉或忘记审核某个要素(或条款)以及该要素(或条款)的分条款,使审核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达到通过审核促进标准化管理、提高国际标准认识的目的。
2)审核过程中要注意明确抽样的项目和样本量,做到合理到位。
3)生产分场、后勤及实业公司等有工作现场的不能遗漏现场检查,而且要有检查的记录(包括好的证据以及问题、不符合)。如燃运分公司的煤场、输煤皮带、工器具仓库,化水分场的水处理、仓库、化验室等,物资公司的仓库,维护分场的加工车间、实业公司的铸造厂、开关厂,饮食公司的工作间、仓库等。
3、不符合项要求
各内审员在开具不符合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一项不符合包括不符合事实描述,不符合的性质(是轻微不符合还是严重不符合)、不符合条款(具体地说就是要写明不符合哪个要素以及哪个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的哪个条款)等内容。
2)不符合开具建议以审核组名义开具,审核组内部要统一,每个单位至少1项不符合,尤其是生产后勤单位。
3)判定不符合的准则:
a.以客观证据(文件、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经验证的主管领导说的话)证实的事实为依据,是文件内容不符合、记录不符合,还是所观察到的现场实际与文件规定不符、还是领导说的话与文件规定不符。
b.就近不就远的原则,就是开具不符合时要开到与不符合标准条款最接近的。
4、各位审核员在每个单位审核时,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审核结束后必须当场指出受审核单位存在的问题,让受审核单位清楚扣分原因,避免事后争议。
二、QMS现场审核要点
依据GB/T19001:2008标准编制
4.1 总要求
●一般不作具体审核,一般进行总体评价:是否建立使命了质量管理体系,是否保持了质量管理体系。4.2.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了解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结构如何,检查是否包括以下内容: —至少6个程序文件(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不合格品控制、纠正措施、预防措施)
—过程策划、运行、控制的文件及质量记录。4.2.2 质量手册
—质量手册是否按按文审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审核员应对其进行审核,并记录)4.2.3 文件控制
●受控文件的范围是否界定清楚:
如受控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以及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和控制所需要的作业指导书、规程等是否纳入受控范围?
●在文件的制定和使用部门抽查文件,证实实施文件控制的情况: a)在文件发布前是否对已其充分性与适用性进行批准。b)是否已规定进行文件评审的时机并实施评审?是否根据评审结果的需要对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与更新,并再次得到批准?
c)是否能够识别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
d)是否能确保在使用处得到有效版本的适用文件?
e)文件是否保持清晰,易于识别?(抽查外来文件识别标识及识别的充分性,抽查文件收发记录及现行文件的到岗情况)
f)是否识别所需的外来文件,并控制其分发?查国家、行业标准是否有效版本?
g)防止文件的非预期使用,是否采取了有效控制方法(如加以适当标识),若是要保留作废文件时,是否进行了适当的标识。4.2.4 记录控制
● 查看记录清单,并抽查部分记录,查其标识,是否便于检索?
● 查看保存期规定,并抽查记录的归档、贮存、保护是否符合要求? 5.1 管理承诺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向组织传达了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是通过什么方式传达的?
●询问最高管理者,如何落实保证资源的职责?以文件方式,还是口头指令,若是口头指令可对不同层次抽样展开询问,核实其他人回答与最高管理者陈述是否一致?最高管理者应控制哪些资源,如何去确保资源?是否存在问题?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清楚标准对该条款的要求。
●通过什么方式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满足?并根据询问的线索进一步核实。此要素要结合7.2.1,7.2.2,7.2.3,8.2.1等来体现其充分性、有效性。
5.3 质量方针
●通过与最高管理者谈话,证实质量方针内容是否体现了标准的要求,能否为质量目标的建立和评审提供框架。
●是否定期或不定期对质量方针进行评审,以保持其持续适宜性。
●质量方针是否传达到组织内成员,抽查不同层次人员证实对质量方针理解的状况。
5.4.1 质量目标
●面谈并查阅证实性文件:
——质量目标是否体现有能力稳定地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持续改进增强顾客满意方面的内容?是否包括了满足产品要求(产品固有特性)的内容?是否与方针相一致,体现质量方针的要求?
——评价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可测量性、协调性,是否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展开,在各个职能部门收集目标实施的证据。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从手册的文件审核及现场审核中,证实企业对QMS的策划,是否满足4.1及质量目标的要求,对体系变更的策划,能否保持QMS的完整性。5.5.1 职责与权限
●询问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相关的部门及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是否予以规定和沟通?如果有文件,查相关文件。
●现场审核时,抽查相关的部门和人员,以证实相关的职责、权限是否与文件规定一致。5.5.2 管理代表者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清楚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和权限
●询问管理者代表如何履行标准中规定的职责并予以证实。5.5.3 内部沟通
●询问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如何在组织内部建立适宜的沟通机制,以对QMS有效性的问题进行沟通,是否明确沟通的渠道、方法及频次。并关注:
——今年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方针的实现情况如何向全体员工进行沟通?
——今年有没有重大质量问题、顾客投诉或突出的业绩,是否向全体员工传达?
●面谈,包括不同层次人员的谈话予以证实。注意在各部门和场所观察规定的内部沟通的有效性。5.6 管理评审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审。查管理评审计划、记录、报告,证实是否符合标准中对管理评审输入、输出以及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要求。6 资源管理 6.2 人力资源
●是否明确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不同岗位人员的能力要求(从教育、培训、技能与经验方面)
●查阅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计划、培训记录。
●通过询问了解员工是否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是否了解与其有关质量目标以及实现情况。
6.3 基础设施
●通过询问/查阅相关文件(不强求形成文件)或现场证实:
——组织的基础设施(如场所、硬件、软件及服务设施)是否能满足实现产品/提供服务的需要。
——是否提供并维护所必需的基础设施?查维护要求及实施记录。
●生产、施工行业主要指生产、施工设备以及产品质量有关的基础设施,包括生产车间的通风、供暖、空调设备。服务行业主要指服务和服务提供设备,如为顾客提供使用的电梯、空调、运输车辆、通讯、娱乐、运动设备,等等。6.4 工作环境
●通过询问/查阅相关文件或现场证实,组织的工作环境是否能满足实现产品/提供服务的需要。
●注意生产、施工、服务行业工作环境的要求有较大差别。另外,不要忽略试验室、计量室、库房的工作环境要求。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常规情况:是否确定了产品实现的主要过程(按7.2-7.5)?如有删减,是否能免除组织提供满足要求产品的能力和责任(应以文字予以描述,或在相关章节体现)。产品实现过程有无外包,组织对外包过程是否做到了有效的控制。
●特定情况:对于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是否识别,是否针对与常规不同的特定内容进行了策划,策划的输出形式是否适宜,内容是否有针对性可操作?
说明:
1.对常规策划,可通过与管理者代表及体系策划的主要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对产品实现过程是如何策划的,因第七章各个条款都存在着策划活动,因此对本条款的审核,要通过对第七章全部审核完后,由审核组长或专业审核员汇总,得出策划的输出形式和内容是否适宜的结论。
2.与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对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识别、策划的过程。
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询问相关的职能人员是否识别并确定顾客的要求(包括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要求),包括顾客没有明确,但规定或已知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产品的固有特性),以及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对上述产品识别出的要求是否转化为7.1、7.3、7.4、7.5的输入。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抽查合同评审记录,判定在向顾客承诺提供产品之前,对于7.2.1中确定的与产品有关的要求是否进行了评审,评审内容是否满足标准的要求。
●对顾客没有提供形成文件的要求时,在接收顾客要求前,是否都进行了确认?
●产品要求变更时,抽查评审记录及相关文件的修改记录,并询问相关人员是否知晓已变更的要求?
●合同分类以及评审要求
——制造业:一般分为常规合同和特殊合同,各抽几份查看是否在承诺前进行评审,评审过程是否符合组织的规定?
——施工业:一般分招标阶段、投标阶段、合同草案三个阶段,均需进行评审。
——服务业:有散客、团体合同,短期、长期合同,租赁合同,需结合不同的服务性质进行合同评审。
7.2.3 与顾客的沟通
●是否明确与顾客沟通的职责、权限及渠道、方式,抽查几份与顾客沟通过程或结果的记录。
●对于顾客的反馈(包括投诉),是否按规定进行处理并及时向顾客反馈。7.4 采购
●采购类型:——制造业,分为原材料、零部件、外协件等。可能由不同部门主管。
——施工业:分为原材料、工程分包。试验、计量等外包由认可单位控制,可不查其评价记录。
——服务业,分为原材料、服务设备、外包服务项目。7.4.1 采购过程
●是否对产品实现和对最终产品有影响的采购品如原材料、机加工厂的模具等进行了控制?
●抽查几类采购原材料、零部件,判定是否明确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是否依据准则要求实施。
●是否保持对供方的评价结果及评价所引发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对外包方是否按本条款对其进行了选择和评价/重新评价,是否对外包方相关活动进行了适当的控制? 7.4.2采购信息
●询问采购信息的形式(采购计划/合同、实物、图样等),组织是否考虑标准7.4.2中a/b/c条款的相应要求。
●能否确保采购要求是充分与适宜的。7.4.3 采购产品的验证
●组织是否确定并实施进货检验或其他必要的活动,以满足采购要求(包括对外包过程的验证)。
●当组织或顾客有现场验证要求时,组织是否在采购信息中对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做出规定。7.5.1 生产和/或服务提供的控制
通用审核要求:
●是否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进行策划(人、机、料、法、环)并做出适当的规定?
●适用时生产和服务部门或人员是否得到产品特性的信息,如产品规范、图样、服务规范等?生产企业指产品图纸、产品标准,服务业指服务规范。必要时,具体作业人员能否得到并执行有效的作业指导书?制造业指工艺,施工业指施工规范、技术交底书,服务业指服务提供规范。
●使用的设备能否满足实现产品特性及过程能力的要求,并对设备有计划的维护保养?
●是否配备并使用必要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或委托检验,实施已策划的监视和测量活动。
●是否依据策划的安排对产品/服务的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予以实施? 制造业审核要求: ●查科室,主要查
——是否制定或得到产品标准、图纸、工艺等文件;
——设备精度如何确定,现生产线的设备能否满足产品加工要求;
——主要控制哪些参数?工艺规定与现场实际是否一致? ——对生产车间工艺执行的控制(工艺纪律检查)及发现问题采取的措施。●查车间,主要查
——班组是否有图纸和/或工艺,观察工人是否按工艺加工。——抽查已加工产品是否符合图纸/标准要求。
——查看特殊过程参数监控记录与现场显示仪表数据。服务业审核要求: ●查科室,主要查
——是否有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名称不限)并发放到相关部门? ——如何控制每个部门/人员按规范服务? ●查服务部门/现场,主要查
——是否清楚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要求,——询问对服务人员的服务如何监视、测量,观察服务人员的服务是否符合规范。
——现场查看服务设备是否满足规定要求和顾客要求?
——服务涉及到实物产品能否满足规定要求?如餐饮业的饭菜、批发零售的商品、顾客洗涤用品等顾客用品。7.5.2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有无当生产和服务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的过程,包括仅在产品或服务已交付后问题才显现的过程?如有这样的过程,查看是否对这些过程证实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进行了确认。确认过程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7.5.3 标识可追溯性
●询问是否根据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现场查看检验状态标识。●询问有无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查看是否控制并记录产品/服务唯一性的标识。
7.5.4 顾客财产
●是否充分识别组织控制下或组织使用的顾客财产(包括知识产权)?是否对供其使用或包含于产品的顾客财产进行验证、保护、防护。顾客提供产品当出现丢失、损坏、不适用情况时,是否及时通知顾客,并予以记录? 7.5.5 产品防护
●询问并现场观察判断组织是否在内部处理和交付预定的地点期间对产品提供适当的防护(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防护的范围是否包括了产品的组成部分(原材料、半成品和零部件)? 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在使用部门,询问主管人员使用了哪些监视与测量装置,并现场抽查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校准状态。
●在主管部门,检查:
——组织是否对所有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本组织提供的以及顾客提供的)进行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校准、标识、调整、防护等管理,以确保监视和测量结果有效。
——对于监视和测量的装置是否在初次使用前对满足预期能力予以确认,并在必要时重新确认?
——当发现测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或损坏时,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是
否进行评价和记录?是否对该测量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否保存了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
●对于贸易结算、安全卫生、环境的监视测量设备,需按国家规定的检定周期送交检定机构进行强检,非强制性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可由受审核方自己规定,也可以自己进行校准。8.2.1顾客满意
●询问组织是否确定了监视、获取顾客满意信息的渠道、方法和频次?是否确定了分析利用顾客信息的频次、方法和职责?并抽查有关的实施证据。8.2.2 内部审核
●查看是否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及审核方案的安排进行了内部审核?并在一年内覆盖组织的QMS全部范围。
●查看内审计划、内审记录、内审报告,以判定:内审的策划是否适宜,内审员是否具备能力,计划安排是否有公正性;审核过程及结果是否客观、有效。
●查看内审中不符合项及采取措施的证据,判定消除不符合及其原因的措施是否有效,是否有跟踪活动,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查看是否明确需要监视和测量的过程?是否明确监视和测量的方法,以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当过程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是否采取了适当的纠正措施?
●服务行业,其过程和最终检验一般不可分,允许受审核方不予区别。8.2.4 产品/服务的监视和测量
●查看是否明确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的时机和要求,抽查用以证明符合接收准则的监视和测量的证据,并查看是否指明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
●是否有紧急放行情况?如有,是否得到有关授权人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
●服务业指对服务的测量,一般包括组织评价和顾客评价。8.3 不合格品/服务控制
●询问并抽查对不合格品/服务的识别和处置记录,判定是否符合标准及程序要求。
(注:在服务行业中上述处置方式指的是中止不合格服务、道歉、适当赔偿或给予适当优惠条件等)。
●是否保持不合格品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的记录(包括所批准的是让步的记录)?
●是否不合格品得到纠正之后对其再次进行验证?
●对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是否采取与不合格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 8.4 数据分析
●是否明确收集数据(如8.2.1、8.2.3、8.2.4、8.3等)的渠道及数据分析的职责、方法,是否利用了适用的统计技术?
●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否提供标准规定的四方面信息,是否及时传递给相关的部门。
8.5.2 纠正措施
●查看是否针对内审和管理评审之外产生的不合格,采取纠正措施,能否消除不合格产生的原因。
●是否将成功的纠正措施引起的更改纳入文件? 8.5.3 预防措施
●查看是否有潜在不合格,如有,查看是否按照标准要求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产生的原因。
三、EMS现场审核要点
依据GB/T24001:2004标准编制
4.1总要求
一般不作具体审核,仅进行总体评价:是否建立、保持并持续改进EMS,是否书面确定EMS覆盖的范围。4.2环境方针
方针是否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确定并确保其在EMS的覆盖范围内:
方针是否适合于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是否为组织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提供框架;
方针是否承诺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其他要求; 方针是否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做出承诺;
方针是否形成文件,是否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
方针是否传达到所有为组织工作或代表组织工作的全体人员,是否要为公众所获取。
4.3.1 环境因素
是否建立并保持了程序,环境因素识别是否充分,有无遗漏; 是否判别出重要环境因素,是否遗漏了重要环境因素; 是否有(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并及时更新;
建立、实施和保持EMS时,是否考虑了重要环境因素。4.3.2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是否建立了程序,是否满足标准的要求;
是否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并建立获得这些要求的渠道,是否确定这些要求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建立、实施和保持EMS时,是否考虑了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
是否针对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是否形成了文件;
环境目标和指标是否尽可能可测量,是否与环境方针一致,是否考虑了法律法规、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观点;
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旨在实现目标和指标的一个或多个方案;
方案是否规定组织内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目标和指标的职责,是否包含实现的方法和时间表。
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管理者是否为体系运行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基础设施、技术和财力资源;
组织是否对各层次的职责、作用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传达到各层次;
最高管理者是否任命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明确其作用、职责和权限,管理者代表是否很好的完成了他的职责。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
是否确保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从事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能力,并保存相关记录;
组织是否确定了各层次员工的培训需求,是否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满足培训需求,是否保存相关记录;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使为组织工作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都具有标准要求的意识。4.4.3 信息交流
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信息交流程序,并符合标准的相关要求;
组织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交流是否畅通,是否能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
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成文和答复是否充分、及时、有效;
涉及到重要环境因素时,是否决定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是否规定交流方式并遵照执行。4.4.4 文件
是否以书面或电子版的形式形成了管理手册或类似的文件; 文件内容是否充分满足标准的要求;
文件的结构和层次是否清晰,是否给出了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4.4.5 文件控制
组织是否制定程序,程序中是否包括对文件的批准、发放、使用、评审、更改、报废、回收等进行管理的内容;组织是否依据此程序对文件进行了管理;
文件管理是否控制所有与环境管理相关的各类文件,如手册、程序、作业指导书、操作规范、表单、环境法律法规等;
文件控制是否做到:便于查找、定期评审和修订、确保对环境控制和管理起关键作用的岗位都能得到现行有效的文件、文件失效后及时收回并采取措施防止误用、失效后还应保留文件应做好标识防止误用;
所有文件是否都字迹清楚、标识明确、注明批准和修订日期,并在规定期内予以保留。4.4.6 运行控制
对于可能偏离方针、目标指标的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成文的程序;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是否包括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采购、运输、贮存、使用、生产与维护过程、废物处理等有关方面;
在各个程序中是否规定了运行与活动的运行准则,包括如何进行操作,操作的具体要求和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规定,运行准则是否切实可行,是否与组织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对于为组织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供方和分承包方,若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存在重要环境因素,组织是否建立并保持管理程序对他们进行管理,是否将相关要求通报他们。
4.4.7 应急准备与响应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程序中是否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并规定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一旦事故发生后应如何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伴随的环境影响。
组织是否定期评审应急和响应程序,是否在事故与紧急情况发生后,修订该程序;
可行时,组织是否定期对程序进行了试验,以判断现有的设施及唾弃对预防和控制紧急情况的有效性,以便做出调,这一过程是否进行了记录。
现场应急设施及员工应急意识和相关知识情况。
4.5.1 监视和测量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视和测量。
现场抽查对环境表现的监测信息、所采取的运行控制、对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文件记录。
是否校准并妥善维护监测设备,并保存相关的记录。4.5.2 法规符合性评价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以定期评价对适用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的遵循情况;
是否保存上述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4.5.3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组织是否按标准要求建立适宜的程序,用来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
组织是否按照程序要求实施并保持该程序;
纠正与预防措施是否与问题和环境影响的严重性相适应; 组织是否能确保必要的更改,都纳入环境管理体系文件。4.5.4 记录控制
组织是否按标准要求建立适宜的程序,用来标识、存放、保护、检索、留存和处置环境记录;
记录是否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提供可追溯性; 组织是否按照程序要求实施并保持该程序。4.5.5 内部审核
组织是否按标准要求建立、实施并保持适宜的内审程序; 组织是否按照计划的间隔和内审程序要求进行内审。
审核方案的策划、实施和保持是否依据运行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
对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是否能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是否将审核结果向管理都报送。4.6 管理评审
是否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管理评审,以确保EMS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有效性;
管理评审的内容是否包括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和修改的需求; 管理评审输入信息是滞符合标准规定的内容;
是否保存管理评审记录,管理评审的结果是否形成文件;
管理评审的输出是否包括为实现持续改进而做出的,和环境方针、目标以及其他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的修改有关的决策和行动。
四、OHSMS现场审核要点
依据GB/T28001:2001标准编制
4.1 总要求
一般不作具体审核,仅进行总体评价:是滞建立健全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否保持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4.2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1.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2.是否形成文件,有无批准证据;
3.方针的形成过程,员工及其他代表的参与情况; 4.如何传达沟通,不同层次人员的理解程度;
5.与相关方就方针进行交流的机制是否建立,效果如何? 6.如何进行评审,以保证持续的适宜性。4.3策划
4.3.1 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1.程序的充分性和动态适用性;
2.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3.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充分性、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协调一致性;
4.如何评审与更新,以保持最新信息 4.3.2法规和其他要求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识别获取情况; 3.是否适时更新;
4.向相关人员或相关方传达情况。4.3.3 目标
1.目标建立的依据和背景,是否充分考虑了风险评价的结果等因素; 2.目标是否形成文件,与方针的关系;
3.如何体现保护员工健康安全和持续改革蝗承诺; 4.必要的分解、量化和可监测性; 5.评审安排和评审结果
4.3.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1.方案是否形成文件,与目标的关系;
2.职责、权限、方法、步骤、资源、进度安排是否明确; 3.评审及动态管理情况。4.4 实施与运行 4.4.1 结构和职责 1.作用、职责、权限是否形成文件并涵盖职业健康安全活动和职能(部门、岗位); 2.沟通的方式和效果;
3.承担管理职责的人员,对持续改革的承诺的态度; 4.管理者代表是否是最高管理层中成员;
5.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职责权限的理解与落实; 6.员工及员工代表参与的安排; 7.现有资源的充分性与适宜程度;
8.资源提供安排对条件、环境变化的适宜性。4.4.2 培训、意识和能力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岗位能力和意识需求的规定; 3.培训的安排与针对性; 4.培训计划的动态管理;
5.培训有效的评价考核方法及结果; 6.意识教育的安排及效果; 7.员工实际能力和意识抽查。4.4.3协调和沟通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是否明确了沟通的方式、渠道、职责等; 2.沟通的内容及效果;
3.员工参与和协商是否形成文件及通报相关方情况; 4.员工参与协商的内容及效果; 5.抽查员工实际参与情况。4.4.4文件
1.如何确定体系文件的范围;
2.所确定的文件结构、数量和详略程度是否适宜; 3.文件的查询途径。4.4.5 文件和资料控制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是否对体系所要求的全部文件均实施、控制;
3.控制的内容是否符合本条款的5个方面的要求,实施情况如何; 4.控制的证据要与实施一致。4.4.6运行控制
1.策划的运行控制的范围、内容及程序化要求;
2.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是否涵盖“规范”要求的三个方面; 3.程序或相关文件是否明确运行准则;
4.是否明确相关供方与合同方,有关控制程序和要求以何方式通报; 5.程序和相关文件的实施情况。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识别出潜在事故、事件或紧急情况是否充分; 3.应急计划与识别结果的一致性; 4.应急准备包括应急设备的充分性; 5.评审、培训、定期测试情况;
6.现场应急设施及员工应急意识和相关知识情况。4.5检查和纠正措施 4.5.1绩效测量和监视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定性和定量测量的范围与方法的适宜性。
3.主动/被动测量的内容与组织实际情况的一致性; 4.绩效测量和监测结果的符合性; 5.相关数据和结果证据的保持;
6.所确定的监测设备及其控制情况。
4.5.2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事故、事件、不符合的报告、调查、处理的方法、渠道、职责是否明确; 3.事故、事件、不符合的处理措施及效果; 4.纠正和预防措施信息来源及需求的确定; 5.实施的效果和证据;
6.所涉及的文件修改的控制。4.5.3记录和记录管理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记录的范围、种类和内容能否达到证实和可追溯的要求; 3.控制的内容和管理情况是否符合本条款的要求,实施如何; 4.现场记录的保管、填写等情况。4.5.4审核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内部审核策划过程和结果; 3.审核准备的实施情况:
a.审核组的组成及人员资格; b.审核计划的编制;
c.审核工作文件(检查表)的准备。4.审核的实施情况:
a.审核过程的证据(检查记录); b.不符合报告的编制。
5.审核的充分、独立、客观、公正性; 6.审核的结果和审核报告。4.6管理评审
1.管理评审是否在规定范围内定期开展; 2.评审输入信息是否完整、充分;
3.如何评价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4.评审输出中包括哪些改进要求和决定; 5.这些要求和决定的落实情况; 6.是否形成评审文件。
第四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学习心得
三体系学习心得
——工程技术部、技术管理部、安全管理部
公司管理手册自5月15日发布实施以来,我技术管理部、安全管理部和工程技术部组织部门成员认真、系统、全面的学习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加深了大家对管理体系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落实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于2010年5月15日正式发布实施。管理体系文件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管理手册
三体系管理手册是对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全面描述,它是全部体系文件的“索引”,对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有特殊的意义,是管理体系中的A层文件。
公司管理手册确定了公司管理方针:精心设计 诚信服务;预防为主 保护环境;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科学管理 持续改进。并制定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管理手册的内容包含了管理体系运行的一系列相关的程序描述,和各部门的职责权限的界定,制定了管理体系的运行准则。我技术管理部和安全管理部是管理体系运行的主要负责部门,负责管理体系的日常维护、年审和管理体系文件的归档整理。
第二层次: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就是为了完成管理体系要素所规定的方法。在书面或文件化的程序中,通常包括活动的目的和范围,做什么和谁来做;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做;应采用什么材料、设备和文件;如何对活动进行控制和记录。其内容是描述实施管理体系要素所涉及到的各职能部门的活动,是管理体系文件结构中的B层文件。
公司根据管理手册和公司运营特点,制定了20个程序文件,用于支持管理手册的相关要求。程序文件详细的规定了公司运营中各个部门的过程职责,并指导各项管理工作的实际运行步骤和方法。设计到我工程技术部、技术管理部和安全管理部的程序文件主要有: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获取控制程序、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控制程序、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程序、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施工安装管理过程控制程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程序、文件控制程序、记录程序、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不符合事件处置控制程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程序、改进过程控制程序和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第三层次:作业文件
作业文件是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一个程序文件可分解成几个作业文件,能在程序文件中交待清楚的活动,就不再编制作业文件;作业文件与采用要素的程序相对应,是对程序文件中整个程序或某些条款进行补充、细化,不脱离程序;国家、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规范不作为作业文件,单独在“标准规范目录”中体现。在作业文件中通常包括活动的目的和范围,做什么和谁来做,何时、何地以及如何
做,应采用什么方法、设备和文件,如何对活动进行控制和记录,即5W1H原则。作业文件的内容是描述为实施程序文件所涉及到的各职能部门的具体活动。作业文件是管理体系文件结构中的C层文件。
公司的作业文件由各个部门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制定,用于支持程序文件,使之便于操作。
通过此次的管理体系学习,我部成员对管理体系有了重新的认识,以下是我对管理体系的一些理解:
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的目的在于通过按照标准要求使公司的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最终使得公司产品在质量上满足顾客要求,并达到公司自定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在体系的建立和运行的整个环节中,过程的概念一直贯穿其中。所以我对过程这一概念有较深的理解,公司的质量、安全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文件就是按照过程建立。
对单个过程的管理,基本思路是采用PDCA的方法
1)过程的策划。
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一级活动计划的制定。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制定改进的目标,确定达到这些目标的措施和方法。其具体步骤为: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原因,制定措施和计划。
2)过程的实施。
实施就是具体运作,按照策划要求组织实施,使过程正常运转起
来。在实施中,应当对过程进行控制,及时发现问题或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使问题得到解决。
3)过程的检查。
对过程的结果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验证,并根据验证结果对过程进行确认。所谓验证,就是对过程输出进行某种方式的测量,然后对照输入的要求,看其是否符合。如果符合要求,说明过程是成功的,如果存在问题,就应该采取纠正措施。
4)过程的改进。
过程经过检查,发现有问题,就要及时进行改进。也就是对过程的结构、输出、输入、活动、人员及其它资源进行改变,甚至可能导致对过程的重新策划。
对公司内各种过程或部门内各种过程的管理,也是采用过程方法。过程方法是要求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内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关注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的应用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1)过程的识别
识别过程可能会遇着两类情况。一是过程已经存在,则仅是过程的识别;二是过程尚未存在,那么此时的识别即为对该项过程的策划。
2)理出关键过程
企业的过程网络非常错综复杂,不管是对于哪一级管理者来说,理出关键过程,并对其进行重点控制,对质量管理来说尤为重要。
3)简化过程
过程越复杂,过程的结果、运行成本、管理难度、失控可能性等各个方面就越容易出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过程进行简化,我认为是小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功。所谓简化,一是将过分复杂的过程分解为较为简单的小过程,二是将不必要的过程取消或者合并。
4)按优先次序排列过程
由于过程的重要程度不同,管理中应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列,将资源尽量用于重要过程。当然,这并不代表对次要过程可以放弃管理,可以不给予资源保障。
5)制定并执行过程的程序
要使过程的输出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必须制定并执行程序。没有程序保障过程就会混乱,结果是过程要不未能完成,要不输出达不到要求。我认为程序的类型应包括两种,一种是已形成文件的书面程序,一种是以工作习惯形成的一些潜规则。一个公司的潜规则不能太多,应受到控制,有所节制。
6)严格职责
任何过程都需要人去控制才能完成。因此,必须严格职责,确保人力资源的介入。
7)关注过程接口
所谓接口,是上一个过程的输出和下一个过程的输入之间的连接处。如果接口不相容或不协调,过程的运作就会出问题,而这可
不是影响一个过程那么简单。
8)过程的监控
过程一旦建立、运转,就应对其进行控制,防止出现异常。控制可通过了解过程的信息,当信息反映有异常倾向时,应及时采取措施,使其恢复正常。
9)过程的改进
任何过程都存在着改进的可能性。对过程进行改进,可以提高其效率或效益。我们所谈的持续改进,其对象主要就是过程。
通过对公司管理体系的学习了解,我部门成员对公司的组织结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分配、日常工作的作业程序和依据、公司总体方针和目标都有了系统的了解。
公司在“精心设计 诚信服务;预防为主 保护环境;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科学管理 持续改进”方针的指导下,确立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我部门结合部门实际情况,制定了部门目标。并实施动态管理,在公司总目标变动后,我部门成员将对部门目标做及时修改。
按照公司结构和职权分配,技术管理部、安全管理部由工程技术部中分立出来,并独立承担各自职责拥有相应权限。技术管理部在此次的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中,负责技术归档、技术指导、内审组织、内审和外审的准备工作。安全管理部负责公司各部门危险源的辨识、不可接受风险的评估;环境因素的识别、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和应急预案。
在日常工作中,本部门也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需要改进的问题:
1)技术管理部应加强数据收集整理的管理,力求使各个部门的数据收集、整理工作统一化、规范化;同时,技术管理部应加强各部门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工作。
2)安全管理部应加大安全宣传管理力度,务必使项目现场每位员工心中安全警钟长鸣;同时,全面识别各项目现场的危险源,进行不可接受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项目现场人员设备的安全。
3)工程技术部应加强项目过程记录的管理,并结合技术管理部做好项目问题的改进。
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尽快解决,并寻求持续改进的机会。
第五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大管理体系讲稿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
三大管理体系讲稿
一、质量管理体系
1、质量管理体系由来
50年代末,国际上政府采购军品时,不但对产品特性提出要求,还对供应商提出了质量保证要求,大大提高了军品的产品质量和互换性。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迅速发展和日益国际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收集了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了ISO9000标准。最初1987版,1994年进行了第一次修改,2000年进行了第二次修改,2008年进行了第三次修改。作为全球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依据ISO9000族建立的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
2、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制定标准的依据)(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
(4)过程方法(PDCA)(5)管理的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3、ISO9000族的主要三个标准
(1)ISO9000:2005 idt GB/T19000-2008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2)ISO9001:2008 idt GB/T1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体系的唯一依据标准)
(3)ISO9004:2000 idt BG/T19004-2008 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4、术语
文件:信息及其承载媒介
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产品:过程的结果
产品分四大类:硬件、软件、流程性材料、服务 顾客:接收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供方:提供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二、环境管理体系
1、环境管理体系的由来 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商业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利益驱动,使人类不顾一切向大自然展开掠夺,并任意地向大自然排放各种废物,达到了地球无法承受的程度。
a、大气污染突出 b、水体污染严重 c、城市垃圾污染物 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影响到社会政治稳定,影响到人类生命安危。根据此情况,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6年颁布了ISO14001环境管理标准,2004年进行了修订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依据此标准建立的体系就是环境管理体系。
ISO14001:2004 idt GB/T24001-2004
2、术语
环境: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产生的背景(1)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1992年联合国秘书长加利正式提出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在这种趋势下,企业更加重视的是生产和消费资源的流动速度和突现效果,各国不应由于法规和标准差异而造成非关税贸易壁垒和不公平竞争,应尽快采用国际标准。
(2)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
由于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以及技术进步步伐的不断加快,致使各类工伤事故和职业性疾病在许多发展国家日益增加。我国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事故死亡人数13万左右,有毒有害企业1600万家,受到职业危害人数超过2亿。
职业病分类:尘肺,农药中毒,慢、急性职业中毒,职业性眼、耳、鼻、喉病,皮肤病等。
在此前提下,为保障职工的职业健康安全,各国相应制定了职业健康导则、标准,逐步形成了OHSAS18001:199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我国在2001年制定了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作为建立体系的唯一标准,依据该标准建立的体系就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2、术语
事故: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
危险源: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识别: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安全: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职业健康安全:影响工作场所内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合同方人员、访问者和其他人员健康和安全的条件和因素。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总的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便于组织对与其业务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管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四、建立三大体系的目的
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
a、需要证实其具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
b、通过建立、保持体系运行,保证符合顾客要求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2、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
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它应遵守的其他要求,识别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并实施控制。
3、建立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目的
使一个组织能够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改进其纯净。(识别危险源并进行控制,保证员工、相关方健康安全)
五、建立三大体系的步骤
成立三大体系组织—收集法律法规—学习体系标准—编写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三类文件—培训—实施—内审—管理评审—对不符合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第三方认证—继续保持体系运行,并不断改进业绩
复习题:
一、建立三大体系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
二、建立三大体系的步骤是什么?
三、建立三大体系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