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宜宾市《公共知识》考试大纲(修订版)
中共宜宾市委组织部 宜宾市人事局
关于印发《宜宾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共知识科目考试大纲(修订版)》的通知 各区县党委组织部、政府人事局,市级各部门,市属各事业单位:
《宜宾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共知识科目考试大纲(试行)》试行一年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肯定,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和社会各界反馈意见,现修订为《宜宾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共知识科目考试大纲(修订版)》,作为全市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笔试的公共科目的考试内容,经审定同意,予以重新发布实施。
特此通知!
附件:宜宾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共知识科目考试大纲(修订版)
二○○七年元月十六日
宜宾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共知识科目考试大纲(修订版)
一、公共知识科目考试的目的、意义和范围
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令2005第6号)、四川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工作试行办法(川人发〔2006〕9号)及《宜宾市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暂行办法》(宜人发〔2005〕16号),结合我市实际,设定全市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公共科目为《公共知识》。
《公共知识》主要考察应试者应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建设、应用文写作、科学技术、事业单位管理、宜宾概况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和知识,了解宜宾市情以增强热爱宜宾、建设宜宾的感情。
《公共知识》考试的目的是测试应试者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特别是考查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考生必备的工作常识,以增强工作适应能力。
按照公开、公正原则,为考生复习和考试,特制定《宜宾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共知识科目考试大纲(修订版)》(简称《公共知识考试大纲》)。
二、公共知识科目考试的方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方式:笔试、闭卷。
(二)试卷分数:满分为100分。
(三)考试时间:90分钟。
(四)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约30%、中等难度题约40%、难题约30%。
(五)考试范围及比例:马克思主义哲学占10%,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科学人才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约占10%,法律法规约占10%,公民道德建设常识约占10%,科学与技术常识约占10%,应用文写作常识约占10%,事业单位管理占30%、宜宾市情约占10%。
三、试卷题型与构成
主要包括三个题型:是非判断题、单向选择题和多向选择题,题量约为90—120题。
四、评价目标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上述知识。
2.正确理解和掌握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6.准确、恰当地使用有关专业术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乎逻辑地表述。
五、考试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含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2.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3)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规律及其客观性。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
(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3)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在事情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4.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2)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具体性。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评价及其尺度,价值选择及其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4)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
5.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实践本质。
(2)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征。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3)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国家的本质和职能。(4)社会的观念结构
社会的观念结构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文明和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6.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规律及其特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2)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阶级斗争在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问题”。
(3)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7.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1)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及其更替。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科学体系(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战略(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7)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与外交战略(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政治体制改革(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10)“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11)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与重大意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与目标
(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
(1)科学发展观(包括内涵、特征、意义、要求等内容);(2)科学人才观(包括内涵、特征、意义、要求等内容)。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基本特征(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方法与要求(5)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三)法律基础 1.法学基本理论
法及其基本特征,权力和义务,法律关系,法的分类,法的部门体系,法的实施,法的适用及其基本原则,法的效力,法律解释及其类型。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修订版),重点考查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同时了解宪法的定义、基本特征及主要作用。
(四)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2.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 3.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道德规范; 4.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
5.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基本要求。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五)科学与技术 1.科学常识
(1)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2)分子运动论(3)电磁理论(4)相对论(5)量子力学(6)太阳系(7)地球系统(8)燃烧理论
(9)元素周期律与化学键理论
(10)新陈代谢(11)生物进化
(12)细胞、蛋白质、核酸、基因 2.科学前沿问题(1)物质的微观结构(2)宇宙起源(3)生命起源(4)人类基因组计划(5)人的智能(6)人工智能(7)复杂性问题 3.高新技术及其产业(1)通信技术(2)电子计算机技术(3)网络技术(4)信息产业(5)生物技术(6)新材料技术(7)新能源技术(8)激光技术
(9)空间技术与海洋技术(10)农业科学技术(11)纳米技术(12)新能源技术(13)激光技术
(14)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
(六)应用文写作 1.应用文基础知识
重点掌握应用文的特点、作用、种类、撰写的基本方法。2.常用应用文的写作要点
掌握规范性应用文的撰写,如决定、报告、请示、通知、通报、函等;掌握常见几种行政事务应用文的撰写,如计划、总结、简报、述职报告等。了解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的主要内容。
(七)事业单位管理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关系每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了解现行事业单位主要人事管理政策很必要。本部分出题的原则: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凡是宜宾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的,考试以宜 — 6 —
宾制定的为主;宜宾未出台的,以省上规定为主;省上未规定的,以国家人事部规定为主。本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概述; 2.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概述; 3.事业单位实施人员聘用制; 4.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办法; 5.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的办法; 6.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教育办法; 7.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管理办法; 8.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办法; 9.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办法;
10.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辞退、解聘办法;
11.事业单位人事代理、人事档案管理以及人才派遣等办法; 12.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办法。
(八)宜宾市情
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宜宾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对宜宾的感性认识,增加对宜宾的热爱之情。1.宜宾悠久的历史,宜宾人口、地理、资源概况; 2.宜宾主要支柱产业、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旅游景点概况; 3.宜宾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基本情况;
4.宜宾发展思路、发展战略以及发展目标、实施步骤等内容; 5.宜宾的人才强市战略和人才政策概况。
第二篇:宜宾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共知识科目考试大纲(修订版)
宜宾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共知识科目考试大纲(修订版)
宜宾云微博(http://www.xiexiebang.com)网络整理资料下载
一、公共知识科目考试的目的、意义和范围
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令2005第6号)、四川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工作试行办法(川人发„2006‟9号)及《宜宾市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暂行办法》(宜人发„2005‟16号),结合我市实际,设定全市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公共科目为《公共知识》。
《公共知识》主要考察应试者应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建设、应用文写作、科学技术、事业单位管理、宜宾概况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和知识,了解宜宾市情以增强热爱宜宾、建设宜宾的感情。
《公共知识》考试的目的是测试应试者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特别是考查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考生必备的工作常识,以增强工作适应能力。
按照公开、公正原则,为考生复习和考试,特制定《宜宾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共知识科目考试大纲(修订版)》(简称《公共知识考试大纲》)。
二、公共知识科目考试的方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方式:笔试、闭卷。
(二)试卷分数:满分为100分。
(三)考试时间:90分钟。
(四)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约30%、中等难度题约40%、难题约30%。
(五)考试范围及比例:马克思主义哲学占10%,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科学人才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约占10%,法律法规约占10%,公民道德建设常识约占10%,科学与技术常识约占10%,应用文写作常识约占10%,事业单位管理占30%、宜宾市情约占10%。
三、试卷题型与构成
主要包括三个题型:是非判断题、单向选择题和多向选择题,题量约为90—120题。
四、评价目标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上述知识。
2.正确理解和掌握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4.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6.准确、恰当地使用有关专业术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有 — 2 — 论有据,合乎逻辑地表述。
五、考试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含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2.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自在世界和人类世
— 3 — 界的关系。
(3)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规律及其客观性。现象和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
(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3)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在事情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中国传统哲学中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4.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认 — 4 — 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2)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具体性。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评价及其尺度,价值选择及其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4)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
5.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实践本质。
(2)社会的经济结构
— 5 — 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征。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3)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国家的本质和职能。(4)社会的观念结构
社会的观念结构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文明和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6.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规律及其特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2)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阶级斗争在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问题”。
(3)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6 — 7.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1)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及其更替。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科学体系(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战略(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7)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与外交战略(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政治体制改革(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10)“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11)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7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与重大意义(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与目标(4)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
(1)科学发展观(包括内涵、特征、意义、要求等内容);(2)科学人才观(包括内涵、特征、意义、要求等内容)。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基本特征(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方法与要求(5)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三)法律基础 1.法学基本理论
法及其基本特征,权力和义务,法律关系,法的分类,法的部门体系,法的实施,法的适用及其基本原则,法的效力,法律解释及其类型。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修订版),重点考查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同时了解宪法的定义、基本特征及主要作用。
(四)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8 — 1.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2.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 3.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道德规范; 4.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
5.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基本要求。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五)科学与技术 1.科学常识
(1)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2)分子运动论(3)电磁理论(4)相对论(5)量子力学(6)太阳系(7)地球系统(8)燃烧理论
(9)元素周期律与化学键理论(10)新陈代谢(11)生物进化
(12)细胞、蛋白质、核酸、基因 2.科学前沿问题(1)物质的微观结构
—
—(2)宇宙起源(3)生命起源(4)人类基因组计划(5)人的智能(6)人工智能(7)复杂性问题 3.高新技术及其产业(1)通信技术(2)电子计算机技术(3)网络技术(4)信息产业(5)生物技术(6)新材料技术(7)新能源技术(8)激光技术
(9)空间技术与海洋技术(10)农业科学技术(11)纳米技术(12)新能源技术(13)激光技术
(14)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
(六)应用文写作
— 10 — 1.应用文基础知识
重点掌握应用文的特点、作用、种类、撰写的基本方法。2.常用应用文的写作要点
掌握规范性应用文的撰写,如决定、报告、请示、通知、通报、函等;掌握常见几种行政事务应用文的撰写,如计划、总结、简报、述职报告等。了解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的主要内容。
(七)事业单位管理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关系每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了解现行事业单位主要人事管理政策很必要。本部分出题的原则: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凡是宜宾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的,考试以宜宾制定的为主;宜宾未出台的,以省上规定为主;省上未规定的,以国家人事部规定为主。本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概述; 2.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概述; 3.事业单位实施人员聘用制; 4.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办法; 5.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的办法; 6.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教育办法; 7.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管理办法; 8.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办法; 9.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办法;
10.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辞退、解聘办法;
— 11 — 11.事业单位人事代理、人事档案管理以及人才派遣等办法; 12.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办法。
(八)宜宾市情
主要考查应试者对宜宾方面的知识,以增强对宜宾的感性认识,增加对宜宾的热爱之情。
1.宜宾悠久的历史,宜宾人口、地理、资源概况; 2.宜宾主要支柱产业、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旅游景点概况; 3.宜宾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基本情况;
4.宜宾发展思路、发展战略以及发展目标、实施步骤等内容; 5.宜宾的人才强市战略和人才政策概况。
第三篇:事业单位公共科目考试《综合知识》大纲(2012)
事业单位公共科目考试《综合知识》大纲
本大纲仅供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共科目考试《综合知识》笔试的考生复习所用。
《综合知识》笔试的题型包括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简析题和案例分析题五类。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
第一部分 法律
一、法律基础知识
(一)法的概念、本质、特征和作用,当代中国法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二)法律渊源的含义,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
(三)法律制定的概念、原则和程序。
(四)法律实施的概念、内容。
(五)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概念及种类。
(六)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二、宪法
(一)宪法的概念、特征和基本原则,宪法的监督、解释和修改。
(二)我国的国体、政体、经济制度、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和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三)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相关概念和内容。
(四)国家机构的概念,我国国家机构的体系及组织活动原则,我国的国家机构(全国人大及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委、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政府、民族自治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三、刑法
(一)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我国刑法的目的和任务,刑法的效力范围。
(二)犯罪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三)犯罪构成的概念和共同要件。
(四)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五)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六)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成立条件,特别防卫,防卫过当,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成立条件,避险过当。
(七)我国刑罚的主刑和附加刑。
(八)量刑的概念及原则,累犯的概念和种类,自首和立功,数罪并罚的概念和刑法中适用数罪并罚原则的三种情况,缓刑、减刑和假释,追诉时效。
(九)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四、民法
(一)民法的概念、特征和基本原则。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公民的概念、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法人的概念、种类、基本特征、成立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和分类。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特征、分类和有效条件,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条件的法律特点,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期限的法律特点,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的后果。
(四)代理的概念、法律特征和种类,无权代理,表见代理。
(五)诉讼时效的概念、适用范围和种类,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
(六)物权的概念、特征和种类、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物权的变动和保护,所有权的概念、特征、取
得(善意取得、拾得遗失物、孳息、征收)和转移,共有的概念,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概念和内容,用益物权的概念,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担保物权的概念,抵押权,质权,留置权。
(七)债的概念和种类,债的发生和消灭,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
(八)合同的概念、分类和基本原则,合同订立的概念,要约与承诺,合同的成立和效力,缔约过失责任,合同履行的概念和原则,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合同之债的保全(代位权、撤销权),合同的变更和解除,合同的担保方式,保证和定金。
(九)人身权的概念、特征和种类。
(十)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特征,几类主要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
(十一)继承的概念和种类,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继承权的保护。
(十二)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归责原则和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
五、行政法
(一)行政法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行政主体的概念和职权职责,行政相对人的概念。
(三)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效力和分类,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行政立法的概念、原则、主体和程序,行政征收的概念、特征和内容,行政许可的概念和特征,行政处罚的概念、原则、种类和程序,行政强制的概念和分类,行政裁决的概念、特征和程序,行政给付的概念和类型,行政确认的概念。
(四)行政合同的概念和特征,行政指导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五)行政程序的概念、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
(六)行政违法的概念和构成要件,行政责任的概念、构成要件、种类与方式。
(七)行政赔偿的概念、归责原则、赔偿范围、赔偿请求人、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方式、赔偿计算标准和赔偿程序。
(八)行政复议的概念、特点、原则、范围、管辖和程序。
(九)行政诉讼的概念、基本原则、受案范围、管辖和程序。
六、劳动合同法
(一)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
(二)劳动合同的订立原则,劳动合同订立的基本规定,劳动合同的种类和条款,试用期,服务期的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无效和部分无效的劳动合同。
(三)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四)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二部分时事政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形成,基本路线。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内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理论。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建设论。
二、通过对一年来(从考试当月上推一周年)国内国际时事知识的测试,了解应考者接受新知识与信息的能力
第三部分公民道德建设
一、公民道德建设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与长期性。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社会公德规范。
(三)职业道德规范。
(四)家庭美德规范。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
(二)“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
第四部分四川省情一、四川社会历史简况
(一)行政区划、民族分布概况。
(二)悠久的历史与古蜀文明。
(三)主要历史文化与近代史上的主要历史事件。
(四)科技文化优势与杰出人才。
二、四川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与气候。
(三)土地、植物、动物、水利与矿产资源。
(四)“天府之国”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五)大熊猫故乡与四川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三、四川基本省策
(一)四川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二)四川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思路和“四破除,四强化”。
(三)四川现阶段的发展定位。
(四)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及“四个优先”。
(五)四川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工业强省战略的“7+3”产业发展规划。
(六)四川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建立的城镇体系。
(七)推进四川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任务和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
(八)汶川“5.12”大地震及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目标。
(九)四川奋力推进“两个加快”和实施“八项民生工程”
第五部分绵阳市情
绵阳市情部分将随时更新,请考生关注绵阳人事考试网my.scpta.gov.cn。
第六部分公文写作
一、公文含义与特点
(一)公文的含义
(二)公文的特点
二、公文的作用与种类
(一)公文的作用
(二)公文的主要分类方法及分类
三、公文的体式
(一)公文的表达方式
(二)公文的主题、材料结构以及语言特点
(三)公文的构成要素、格式
(四)公文的行文规则、行文关系、行文方式
(五)公文办理程序
四、公文的撰写
(一)决议的概念、特点、写法、写作要求等
(二)决定的概念、特点、写法、写作要求等
(三)指示的概念、特点、写法、写作要求等
(四)意见的概念、特点、写法、写作要求等
(五)通知的概念、特点、写法、写作要求等
(六)通报的概念、特点、写法、写作要求等
(七)公报的概念、特点、写法、写作要求等
(八)报告的概念、特点、写法、写作要求等
(九)请示的概念、特点、写法、写作要求等
(十)批复的概念、特点、写法、写作要求等
(十一)条例的概念、特点、写法、写作要求等
(十二)规定的概念、特点、写法、写作要求等
(十三)函的概念、特点、写法、写作要求等
(十四)会议纪要的概念、特点、写法、写作要求等
(十五)命令(令)的概念、特点、写法、写作要求等
(十六)议案的概念、特点、写法、写作要求等
(十七)公告的概念、特点、写法、写作要求等
(十八)通告的概念、特点、写法、写作要求等
第七部分事业单位常识
一、事业单位概述
(一)事业单位的概念
(二)事业单位登记或备案
(三)事业单位的特征
(四)事业单位的类型
二、事业单位主要人事管理制度
(一)事业单位人员招聘的原则、方法、条件、程序及直接考核招聘范围、对象等
(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范围,人员聘用的基本程序以及聘用合同的类型、必备条款、订立、变更、终止、续订、解除与违反和终止、解除聘用合同的责任等
(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原则、实施范围、岗位类别、岗位等级、结构比例、基本条件要求、岗位聘用以及岗位设置的程序和权限、职责和分工等
(四)专业技术职称及其特点、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制、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和评聘范围、任职资格评审、职称聘任、专业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考试等
(五)事业单位人员考核的概念和特点、原则和范围、内容和等次与标准、方法和程序,以及结果的使用等
(六)人事争议的概念与分类、处理渠道和特点、基本原则人事争议诉讼的受案范围、管辖和意义人事争议仲裁的机构、受案、管辖、申请条件与时效人事争议仲裁的处理程序等。
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进展情况等
第四篇: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附件
3“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公共部分)
一、政治基础知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物质和意识
3.唯物辩证法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5.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
3.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4.统一战线
5.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
6.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7.思想政治工作
8.政策和策略
9.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
10.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3.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社会主义改革
6.社会主义对外开放
7.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9.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1.“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
12.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
13.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五)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六)十八大知识
1.十八大报告精神
2.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3.党章知识
二、经济学知识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商品与货币
2.经济制度及其类型
3.资本与剩余价值
4.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经济体制
2.市场经济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
1.微观经济
2.宏观经济
三、法律基础知识
(一)法理学
(二)宪法
1.宪法
2.立法法
(三)行政法法律制度
1.行政法
2.行政处罚法
3.行政许可法
4.行政复议法
5.行政诉讼法
6.国家赔偿法
(四)民事法律制度
1.民法
2.合同法
3.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4.婚姻法
5.继承法
6.物权法
(五)劳动法律制度
(六)刑法
(七)诉讼法律制度
1.诉讼法的基本理论
2.民事诉讼法
3.刑事诉讼法
四、科技与人文知识
(一)科学技术
1.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
2.科学技术常识
3.高新技术
(二)历史
1.中国古代史
2.中国近代史
3.中国现代史
4.中共党史
5.世界历史
(三)文学常识
1.中国文学常识
2.外国文学常识
五、计算机基础知识
1.计算机基础概述
2.计算机应用
六、国情、省情、市情和时事政治
1.国土、人口和国力
2.陕西省的自然状况、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
3.西安市的自然状况、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
4.重大时政专题: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2013年4月-2014年4月国际国内重大事件。6
第五篇:《通用知识》考试大纲
吉林 : 2010年直事业单位集中招聘工作人员《通用知识》考试
大纲
一、考试科目
报考职员岗位的考试科目为《通用知识》(甲),报考专业技术岗位的考试科目为《通用知识》(乙)。《通用知识》(甲)和《通用知识》(乙)在题型、结构等方面会有所不同。
二、考试题型
考试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写作等。
三、考试方式和时限
闭卷,笔试。客观化试题的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主观化试题的答案必须答在指定答题纸上。考试时限为120分钟。
四、考试的主要内容
(一)政治
1.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2.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和历史地位。
3.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精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5.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时代内涵和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6.时事政治
近一年来的国际、国内重大时事、重大会议、政治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的主要内容和相关信息等。
(二)经济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商品与货币、资本与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三)法律
1.法理学
法理学的基本概念、法律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与实施。
2.宪法
宪法的基本理论、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
3.行政法
行政法的基本概念、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行为、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复议、行政赔偿。
4.刑法
刑法基本理论、犯罪、刑罚。
5.民法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民事权利与民事责任、诉讼时效。
6.经济法
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的作用。
(四)职业道德建设
1.公民道德。
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公民道德教育。
2.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的特点、核心和基本原则,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及作用,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和方法。
(五)常识
自然、历史、人文、科技、生活、安全等常识及吉林省情概况。
(六)写作
写作基础知识、公文概述、常用法定公文写作要点、文章写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