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生物实验室气溶胶预防与控制
济南市儿童医院
微生物实验室气溶胶污染预防与控制
研究表明已知原因的实验室感染只占全部感染的18%,不明原因的实验室感染却高达82%。对不明原因的实验室感染的研究表明,医学实验室的许多操作可以产生气溶胶,由于其气溶胶分子小,易漂浮在空气中,大多数可能是病原微生物形成的感染性气溶胶在空气扩散而污染实验室的空气,当工作人员吸入了污染的空气,便可以引起实验室相关感染。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中,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飞沫核气溶胶,另一类是粉尘气溶胶。
这两类微生物气溶胶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都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其程度取决于微生物本身的毒力、气溶胶的浓度、气溶胶粒子大小以及当时实验室内的微小气候条件。一般来说,微生物气溶胶颗粒越多,粒径越小,实验室的环境越适合微生物生存,引起实验室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离心、烧接种环、剧烈震荡或混匀时极易形成带菌的气溶胶。因此样本的离心工作必须在开放实验室内进行,真空采血管须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或在离心机中静置30min后才能打开。细菌室酒精灯火焰上应套一个长管,使酒精灯火焰上方有充足的无菌空间,最好使用焚烧灯。
任何有可能产生细颗粒气溶胶的操作步骤(如标本编号、血清分离、细菌接种等)标本处理原则上在有合格证的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对于暂无生物安全柜的实验室,可在超净台内处理标本,但切不可开启排风装置,以减少病毒在空气中弥散。处理标本使用专用离心机,离心时应使用密闭的离心机转头或密闭样品杯。理想情况下,应在生物安全柜内取出离心机转头或样品杯。离心机使用完毕,立即用含有效氯1500mg/L消毒液进行表面消毒。因此做好医学实验微生物气溶胶的净化工作,有助于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保护在场所工作的人员的安全。
一、微生物气溶胶的定义
是指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
微生物气溶胶是一群形体微小,构造简单的单细胞或接近单细胞的生物悬浮于空气中所成的胶体体系。粒子大小在0.01~100μμm,一般为0.1~30μm。
二、微生物气溶胶的特点
1、生物气溶胶无色无味、无孔不入,不易发现,实验人员在自然呼吸中不知不觉吸入而造成感染。若治疗控制不及时会造成严重后果。
2、与其自然感染的疾病相比,有些微生物气溶胶感染的症状不典型,病程复杂,难以及时诊治,影响预后。
3、有些气溶胶感染只有呼吸道粘膜免疫才有预防作用,非呼吸道免疫途径预防作用效果欠佳。现有常规疫苗的预防效果不理想,如肺炭疽。
4、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的微生物特别是高致病性病毒常常发生变异,尤其是其抗原性、致病性都可能发生改变,在空气中存活力增强。
5、气溶胶传播容易发生病原体在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传播。
6、可以远距离或较远距离传播,这是其与其他传播途径的显著区别,也是气溶胶传播难以预防的另一重要原因。
医学实验室气溶胶污染净化的国家标准要求:
(1)低温高速离心机或其他可能产生气溶胶的设备应置于负压罩或其他排风装置(通风橱、排气罩等)之中,应将其可能产生的气溶胶经高效过滤后排出。
(2)污染区内应设置不排蒸汽的高压蒸汽灭菌器或其他消毒装置。
安全防护防止气溶胶的扩散与吸入 防止气溶胶的扩散
无论是哪一种微生物实验室,只要操作感染性物质,气溶胶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除了控制空气传播感染的第一环节,还要防止气溶胶扩散,这是控制空气传播感染的第二环节。在实验室中,有多种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气溶胶的扩散,例如“围场操作”、“屏障隔开”、“有效拦截”、“定向气流”、“空气消毒”等,这些防护措施的综合利用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1、围场操作:围场操作是把感染性物质局限在一个尽可能小的空间(例如生物安全柜)内进行操作,使之不与人体直接接触,并与开放之空气隔离,避免人的暴露。实验室也是围场,是第二道防线,可起到“双重保护”作用。围场大小要适宜,以达到既保证安全又经济合理的目的。目前,进行围场操作的设施设备往往组合应用了机械、气幕、负压等多种防护原理。
2、屏障隔离:气溶胶一旦产生并突破围场,要靠各种屏障防止其扩散,因此也可以视为第二层围场。例如,生物安全实验室围护结构及其缓冲室或通道,能防止气溶胶进一步扩散,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按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的要求,进出核心实验室的缓冲间是必需的设置。这是因为:
(1)避免污染扩散,尽可能把污染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2)一旦室内出现正压,工作人员可在缓冲室内换气、净化空气、安全撤离;
(3)退出实验室时可在其内换鞋、脱去外层衣服和手套、必要的消毒,避免内层衣服污染或污染其他房间。
3、定向气流:对生物安全三级以上实验室的要求是保持定向气流。其要求包括:
(1)实验室周围的空气应向实验室内流动?以杜绝污染空气向外扩散的可能,保证不危及公众;
(2)在实验室内部,清洁区的空气应向操作区流动,保证没有逆流,以减少工作人员暴露的机会;(3)轻污染区的空气应向污染严重的区域流动。
以BSL-3实验室为例,原则上半污染区与外界气压相比应为一20Pa,核心实验室气压与半污染区相比也应为一20Pa,感染动物房和解剖室的气压应低于普通BSL-3实验室核心区。
4、有效消毒灭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各个环节都少不了消毒技术的应用,实验室的消毒主要包括空气、表面、仪器、废物、废水等的消毒灭菌。在应用中应注意根据生物因子的特性和消毒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并应注意环境条件对消毒效果的影响。凡此种种,都应在操作规程中有详细规定。
5、有效拦截:是指生物安全实验室内的空气在排人大气之前,必须通过高效粒子空气(HEPA)过滤器过滤,将其中感染性颗粒阻拦在滤材上。这种方法简单、有效、经济实用。HEPA滤器的滤材是多层、网格交错排列的,因此其拦截感染性气溶胶颗粒的原理在于:(1)过筛:直径小于滤材网眼的颗粒可能通过,大于的被拦截;(2)沉降:对于直径0.3/zm以上的气溶胶粒子作用较强。气溶胶粒子直径虽然小于网眼,由于粒子的重力和热沉降或静电沉降作用也可能被阻拦在滤材上;
(3)惯性撞击:气溶胶粒子直径虽然小于网眼,由于粒子的惯性撞击作用也可能阻拦在滤材上;
(4)粒子扩散:对于直径小于o.1Um的气溶胶粒子作用较强,气溶胶粒子虽然小于网眼,由于粒子的扩散作用也可能被阻拦在滤材上。
依照上述原理,最不容易滤除的粒子是0.1~0.3um的粒子。防止气溶胶的吸入
尽管采取了上述防止气溶胶扩散的种种措施,但由于气溶胶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还是不可避免地污染实验室的空气。所以,实验室工作人员仍然需要进行个人防护,以防止气溶胶吸人。
气溶胶的传染
今后在室内生物气溶胶重点应放在应用基础上,主要有:
1、室内生物气溶胶的来源和危害性;
2、室内生物气溶胶污染与疾病的关系;
3、影响室内生物气溶胶的环境因素;
4、室内微生物环境下生物气溶胶的有益应用;
5、控制室内生物气溶胶的技术;
6、研究生物气溶胶检测仪和大流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
7、规范室内生物气溶胶研究方法和程序
通过以上7个方面的研究,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室内生物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包括工作环境的空气质量的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第二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中的“5+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中的“5+1”
廖国东
(茂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茂名 525000)
【摘要】 目的 探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和关健环节,最大限度地避免实验误差,确保实验结果及时准确和客观公证。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影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和关健环节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拥有充足优秀的实验人员(人)、配备先进优良的实验设备(机)、应用标准科学的实验方法(法)、建设规范安全的实验环境(环)、使用合格优质的实验材料(料),加上对实验全过程的规范控制(过程控制),则可以确保实验结果及时准确和客观公证。结论 “人、机、法、环、料+过程控制” 的“5+1”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和关健环节。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支持部门,主要承担着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检验、传染病监测检验、食品及环境卫生微生物检验、医疗及托幼机构消毒效果监测检验、生活饮用水监测检验等任务[1],所出具的检验结果是卫生行政执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参考。如此重大的意义决定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必须时刻注重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确保实验结果及时准确和客观公证。本文就是通过对影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和关健环节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
依据ISO/IECl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2]、《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2010]49号)[4]的相关要求,结合本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2 结果
2.1 实验人员条件
2.1.1 客观方面 微生物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过硬的检验水平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靠的
[3][作者简介] 廖国东(1974-),男,大学本科,医学士,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微生物检验工作。重要条件。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应根据工作需要, 从专业、学历和职称等方面合理配置足够的检验人员,满足实验的要求,如果承担了食品检验任务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食品检验人员还应是只能在一个食品检验机构中执业[4],不得同时在其它食品检验机构中兼职;所选用的实验人员应该是正规医学院校检验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英语、生物化学、环境生物学、医学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寄生虫学等医学知识;检验人员上岗前应经过专业化的检验技术和操作技能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上岗后还应有不定期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参加学术交流会、专题讨论会等外出学习交流和培训提高的机会。
2.1.2 主观方面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的检验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和每一份标本,最大限度地避免实验误差, 确保检测结果客观公证、准确可靠;此外,检验人员还应不断提高自学能力,通过岗位自学如及时研读近期专业学术期刊和专业书籍等途径及时了解微生物检验领域的新进展和新动态,更新和掌握微生物检验新知识和新技术,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2.2 实验设备配置
2.2.1 合理配置所需的仪器设备 先进优良的实验设备是微生物实验室实现检验工作的基本硬件要求。随着医疗器械研发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检测设备进入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的检验手段已经从以前的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发展为以手工操作结合先进优良的检测设备来实现检验工作。目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最常用到的仪器设备有恒温培养箱、二氧化碳培养箱、冰箱与低温冰箱、高压蒸汽灭菌器、生物安全柜、实时荧光PCR扩增仪、蛋白印迹仪、流式细胞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等。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应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和检测工作的需要正确配置所需的仪器设备,以满足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特别是要满足食物中毒、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检验的需要。
2.2.2 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 随着政府和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视不断提升和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所拥有的各种实验仪器设备也越来越多。为了确保这些仪器设备能正常运行和高效地为实验工作服务,应加强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对影响实验结果的设备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包括建立仪器设备档案、确定仪器设备保管人、制作仪器设备操作规程(SOP文件)或作业指导书、加贴仪器设备状态标识、规范仪器设备使用和维修的登记、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准和定期维护等。2.3 实验方法应用
2.3.1 尽量应用标准检验方法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出具的检验报告是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的,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应优先选用现行有效的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方法,并对这类标准检验方法进行学习和受控,编制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标准检验方法及其标准操作规程(SOP文件)开展实验工作。
2.3.2 非标方法应进行验证和审批 有部分实验工作确实没有现行有效的标准检验方法时,可从知名的技术组织或有关科技文献、权威期刊公布的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或者自行研制实验方法。但这类方法在开始正式使用之前应按相关程序对该方法进行准确性和精密度的验证和鉴定,并经机构学术委员会和质量管理部门的审批同意,再经过对方法进行一定样本数量的预实验,证明实验室能够重复试验中的指标才可使用, 并要及时告知被检方,从而保证得到可接受的检测结果。2.4 实验环境建设
2.4.1 建设规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 随着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革事业的推进,特别是随着我国各种重大传染病监测力度的不断加强,如艾滋病监测、流感监测、手足口病监测等,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已经面临越来越多的高生物危险性标本,这就要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建设规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室的总体布局和各部位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减少潜在的对样本的污染和对人员的危害,实验室内部设置明显的分区(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标识,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污染,确保标本、实验人员和外环境的安全。
2.4.2 规范实验室的管理 根据工作流程和实验要求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化管理,室内温度控制在 18∽26℃, 相对湿度控制在 45∽65%,每天进行记录;利用沉降法定期监测无菌室或洁净实验室的空气洁净度及紫外线强度,并要进行消毒效果监测,以保证符合样品检测所需的环境要求。当无菌效果监测不合要求时, 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彻底消毒, 直至检查后达到要求为止,同时,在此条件下的检测结果视为无效结果, 应重新安排检测。2.5 实验材料选择
2.5.1 选用合格的供应商 实验材料是开展各种实验活动和必需物资,其质量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需要用到的实验材料种类非常多,包括各种培养基、增菌液、诊断血清、染色液、生化及免疫试剂、标准菌株、样本容器、试管、一次性吸嘴、一次性手套等等。这些实验材料的生产厂家多、材料质量好差掺杂,稍 有不慎就会造成错误的实验结果。所以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必需谨慎和严格,一定要选择合格的供应商,选择的原则是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市场信誉度高的产品、有质量保证能力和服务保证能力的企业,并且要求供应商应出具三证资质证明(许可证、注册证、经销证)。2.5.2 加强实验材料的验收 验收人员在验收实验材料时, 应仔细核对实验材料名称、数量、规格、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及密封状况等,做好入库登记手续。对于一些特殊的实验材料还应进行相关的验收试验,如革兰氏染色液应分别用革兰氏阳性和阴性标准菌株进行染色试验;诊断血清除了要检查其透明度与色泽是否与标准相符外还要采用已知阳性及阴性菌株测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各种生化试剂和培养基(分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增菌培养基、显色培养基等)应选用已知特性的标准菌株分别进行性能试验, 符合要求者才可使用。此外,实验材料还应按各种实验材料的保存要求妥善规范保存,如避光、低温、干燥等;培养基或试剂盒一旦打开使用, 应及时记录开启日期,使用过程如发现培养基结块、变色则不能使用。2.6 实验过程质量控制
2.6.1 样品的采集和流转 实验开始前应按实验项目的要求正确采集样品,并规范保存和运送,否则会对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涉及的样品种类有食品、血液、粪便、咽拭子、空气等,有些项目对标本是有特殊要求的,如进行艾滋病CD4检测的血液样品在采集时应使用抗凝剂且不能在冰箱保存、培养脑膜炎双球菌的样品应在室温下运送和保存等等,只有熟悉各类样品的采集方法和保存方式,才能确保下一步的实验能顺利进行下去。
2.6.2 实验及实验原始记录 要严格按照微生物实验的各项标准化操作规程进行实验,不得随意改动操作程序;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避免实验环境中微生物污染,并要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前认真核对样品送检单和样品编号;通过对照(包括空白对照、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对PCR等分子生物学实验和血清学试验结果进行质量控制,绘制室内质控图,并对质控图进行分析以指导和改进工作;进行细菌学实验的同时用标准菌株进行质量控制。实验过程应详细书写实验原始记录,记录的信息包括样本的情况、检测项目、检验步骤、检验结果、检验人、检验开始和结束日期、所用仪器设备、试剂、环境温湿度等,以保证在必要时可以再现检测过程。
2.6.3 数据处理及报告核发 实验数据出来后应按规范进行科学的处理,包括引用正确的计量单位、有效数字的正确修约及平均值的计算等;实验报告在发出之前要经过复核, 复核内容包括检测人员是否按规定进行对照试验、原始数据及导出结果是否正确、阴阳性结果 [5]是否发生偏离、原始数据记录是否准确清楚等,校核无误后, 实验室应及时编制、出具实验报告。
2.6.4 实验资料归档 全部实验结束后,应及时将采样记录、实验原始记录、留底报告等有关实验资料整理归档,按相关规定条件和期限保管。
3.讨论
实验室质量控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特别是对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而言,由于其主要从事的是产品、公共场所等样品的卫生指标菌检验以及传染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相关病原微生物的检验工作,所出具的实验结果是卫生行政执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应对的重要技术支持和依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因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必须不断加强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确保实验结果及时准确和客观公证,这样才能确保有关卫生行政执法能够顺利实施和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应对。实际上,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中,影响实验结果质量的因素是很多的,本文所讨论的“人、机、法、环、料+过程控制” 这六方面是任何一个微生物实验室都必须认真抓好的质量控制工作中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要素,只要这六方面做好了,整个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也就上档次了。
[参 考 文 献] [1] 刘晓明,潘明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卫生检验中心实验室的设想[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9):124-125.[2]《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IECl7025:2005).[3]《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4]《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2010]49号).[5] 臧格,彭俊云,梁国明,等.细菌检验室间质评工作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24):78.附:作者通信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开发区天桥路318号(邮政编码:525000)
作者联系电话:***
(2012-03-09)
第三篇:微生物实验室守则
微生物實驗室守則
1.須著長及膝蓋之實驗衣,並穿著長褲,若有長髮應予以適當束結,嚴禁穿著拖鞋或涼鞋。實驗室內嚴禁喧嘩嬉鬧、追逐、抽煙及吃食等行為。
2.非必要物品勿置於實驗室之桌面,實驗結束後,需加以清理,物品並應歸於原位。
3.實驗前後消毒桌面及手部,實驗時操作桌面應隨時保持乾淨。
4.應熟悉實驗室內所有設備,配置及正確操作方法。
5.顯微鏡使用後應清理乾淨,並清點附件是否齊備,關閉電源後再拔掉插頭,並歸定位,發現有任何異狀,即報告指導老師處理,任何配件或裝置避免任意交換或拆卸。
6.不可於點燃酒精燈時噴酒精,並隨時注意自己及他人之安全,酒精燈不用時應即熄滅。
7.實驗所用之菌體有些為致病菌,故須以無菌操作且避免用手及口的動作,如咬手指或用舌頭舔濕標籤。
8.實驗用之所有菌體或器具未經許可嚴禁攜出室外。9.接種針(環)於接菌前後務必以酒精燈滅菌。
10.含菌體之容器,應妥予加蓋,非必要時切勿任意打開。
11.實驗後待丟棄物品應妥善包裹或予殺菌處理再丟棄;固體培養基則不得倒入水槽中。
12.實驗結束後,應確實關閉所有不用之電源。
13.任何意外事件,應即報告助教及指導老師,亦應熟知其應變措施。
14.實驗操作過程中必須隨時注意自身及他人之安全,若有危及自身及他人安全之事件或違反實驗守則者,本實驗課成績一律以零分計。
微生物實驗室守則
1.須著長及膝蓋之實驗衣,並穿著長褲,若有長髮應予以適當束結,嚴禁穿著拖鞋或涼鞋。實驗室內嚴禁喧嘩嬉鬧、追逐、抽煙及吃食等行為。
2.非必要物品勿置於實驗室之桌面,實驗結束後,需加以清理,物品並應歸於原位。3.實驗前後消毒桌面及手部,實驗時操作桌面應隨時保持乾淨。
4.應熟悉實驗室內所有設備,配置及正確操作方法。
5.顯微鏡使用後應清理乾淨,並清點附件是否齊備,關閉電源後再拔掉插頭,並歸定位,發現有任何異狀,即報告指導老師處理,任何配件或裝置避免任意交換或拆卸。
6.於點燃酒精燈時噴酒精,並隨時注意自己及他人之安全,酒精燈不用時應即熄滅。
7.實驗所用之菌體有些為致病菌,故須以無菌操作且避免用手及口的動作,如咬手指或用舌頭舔濕標籤。
8.實驗用之所有菌體或器具未經許可嚴禁攜出室外。
9.接種針(環)於接菌前後務必以酒精燈滅菌。
10.含菌體之容器,應妥予加蓋,非必要時切勿任意打開。
11.實驗後待丟棄物品應妥善包裹或予殺菌處理再丟棄;固體培養基則不得倒入水槽中。
12.實驗結束後,應確實關閉所有不用之電源。13.任何意外事件,應即報告助教及指導老師,亦應熟知其應變措施。
14.實驗操作過程中必須隨時注意自身及他人之安全,若有危及自身及他人安全之事件或違反實驗守則者,本實驗課成績一律以零分計。
第四篇:微生物实验室规则
微生物实验室规则
1、进实验室应穿工作服,离室时脱去放在指定处所,工作服应定期消毒洗涤。
2、非必要物品勿带入实验室。
3、实验室内应保持肃静;不得高声谈笑;不准吸烟和进食;无菌室在工作前、工作后均须全面清扫、消毒。
4、如带有细菌的增菌液污染桌面或地面,应立即用消毒溶液倾覆其上,半小时后方可抹去;如有污染物污染工作服,应立即将工作服脱去以高压蒸汽法灭菌。
5、如有污染物污染手部,应立即将手浸泡消毒液内,经5分钟后,再用肥皂和水刷洗干净。如有污染物吸入口内,应立即吐出,并以大量清水漱口,根据需要亦可服用有关药物以防发生感染染。
6、接种环用后应立即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灼灭菌;沾菌的吸管、玻片等用后应分别浸泡在盛有消毒液的玻璃缸内,其他已污染的试管、平皿等亦必须置于专用容器内,经灭菌后再进行洗涤。
7、用于消毒的酒精应放在加盖搪瓷缸内,如不慎着火,应立即用搪瓷盖盖上与空气隔绝即可灭掉火焰。
8、工作完毕时工作台用沾有消毒液的抹布擦拭干净,地面应用墩布擦拭干净。
9、检验人员应具备高度责任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从事检验工作。
第五篇: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
目 的:规范微生物室管理规范,以保证微生物实验的顺利进行。范 围:适用于微生物实验室
依 据:GB/T 19489-2008《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执行部门:化验室微生物检验室
职 责:1.微生物检验员负责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2.实验室主管负责对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内 容:
本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微生物实验室人员管理制度、微生物室出入管理 制度、微生物室环境管理制度、微生物室的使用管理制度。微生物实验室药品管理制度。
1.微生物实验室的人员管理
1.1 微生物实验室由微生物检验员管理及使用,其他人员须经主管人员批准后方可进入和使 用。
1.2 微生物实验室的人员需经过相关的培训。2.微生物实验室出入管理 2.1 人员出入管理:
2.1.1 人员进入微生物实验室洁净区前,需要洗手消毒;在一级缓冲室换实验服、戴帽子、换鞋后,进入风淋室,风淋后,进入二级缓冲室准备实验。2.1.2 实验操作前须带上无菌手套和口罩。2.2 物料出入管理:
2.2.1 物料进入微生物实验室以前,脱去外包装或者用酒精棉球擦拭后,放置于传递窗中。2.2.2 物料放置于传递窗后,开启紫外0.5小时,同时将微生物实验室内的净化系统、紫外 灯打开。
2.2.3 紫外开启0.5小时以后,关闭紫外,并将物品转移于实验操作台上。
2.2.4 实验完毕后,微生物实验室物品经传递窗传出后,经高温灭菌后废液、废物倒入废液桶处理。
3.微生物实验室的环境管理 3.1 微生物实验室的清洁管理
微生物实验室的清洁分为一般清洁及彻底清洁,其具体的清洁部位、方式方法、频率见下表所示:
3.2 微生物实验室常用消毒剂及其配制
4.微生物实验室的使用管理
4.1 微生物实验室使用之前,应先开启微生物实验室自净系统30分钟。每次使用前应用消毒 液擦拭超净工作台及其他一切可能引起污染的死角,然后开紫外灯灭菌30分钟,同时开启超净工作台。操作完毕后,用消毒液擦拭台面,做好卫生,开紫外灯30分钟,并记录紫外灯照射时间。注:当紫外灯使用1000小时应更换。
4.2 微生物实验室使用时,应同时进行沉降菌监测,将含有营养琼脂培养基培养皿在各监测点正向放置,打开盖子,暴露30分钟,然后盖上,将营养琼脂培养基放入30~35℃培养箱培养48小时,观察结果,每皿菌落数应≤1个,否则应加强清洁消毒工作,必要时验证生物安全柜的性能。5.微生物实验室药品及培养基管理制度
药品及培养基是微生物试验的基础,直接影响微生物试验结果。适宜的培养基制备方法、贮藏条件和质量控制试验是提供优质培养基的保证。5.1 药品及培养基的采购及接收
微生物实验室所用的药品及培养基必须是符合国家相关资质的公司所出产的。实验室根据检验需要申购所需的培养基并做好相应的接收记录。5.1培养基的接收
微生物检验室应指定专人负责培养基的管理,在接收培养基时,应核对培养基的品名、来源、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数量,脱水培养基应附有处方和使用说明,并做好接收记录。5.2培养基的制备
培养基可按处方配制,也可使用按处方生产的符合规定的脱水培养基。在制备培养基时,应选择质量符合要求的脱水培养基或单独配方组分进行配制。脱水 培养基应附有处方和使用说明,配制时应按使用说明上的要求操作以确保培养基的质量符合要求,不得使用结块或颜色发生改变的脱水培养基。脱水培养基或单独配方组分应在适当的条件下贮藏,如低温、干燥和避光,所有的容器应密封,尤其是盛放脱水培养基的容器。商品化的成品培养基除了应附有处方和使用说明外,还应注明有效期、贮藏条件、适用性检查试验的质控菌和用途。
为保证培养基质量的稳定可靠,各脱水培养基或各配方组分应准确称量,并要求有一定的精确度。配制培养基最常用的溶剂是纯化水,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用去离子水和蒸馏水。应记录各称量物的重量和水的使用量。配制培养基所用容器和配套器具应洁净,可用纯化水冲洗玻璃器皿以消除清洁剂和外来物质的残留,对热敏感的培养基如糖发酵培养基其分装容器一般应预先进行灭菌,以保证培养基的无菌性。
脱水培养基应完全溶解于水中,再行分装与灭菌。配制时若需要加热助溶,应注意不要过度加热,以避免培养基颜色变深。如需要添加其他组分时,加入后应充分混匀。应按照生产商提供或使用者验证的参数进行培养基的灭菌。商品化的成品培养基必须附有所用灭菌方法的资料。培养基灭菌一般采用湿热灭菌技术,特殊培养基可采用薄膜过滤除菌。
培养基若采用不适当的加热和灭菌条件,有可能引起颜色变化、透明度降低、琼脂凝固力或pH 的改变。因此,培养基应采用验证的灭菌程序灭菌,培养基灭菌方法和条件,应通过无菌性试验和促生长试验进行验证。此外,对高压灭菌器的蒸汽循环系统也要加以验证,以保证在一定装载方式下的正常热分布。温度缓慢上升的高压灭菌器可能导致培养基的过热,过度灭菌可能会破坏绝大多数的细菌和真菌培养基促生长的质量。灭菌器中培养基的容积和装载方式也将影响加热的速度。因此,应根据灭菌培养基的特性,进行全面的灭菌程序验证。应确定每批培养基灭菌后的pH值(冷却至室温25 ℃ 测定)。若培养基处方中未列出pH 值的范围,除非经验证表明培养基的pH 值允许的变化范围很宽,否则,pH值的范围不能超过规定值士0.2。
制成平板或分装于试管的培养基应进行下列检查:容器和盖子不得破裂,装量应相同,尽量避免形成气泡,固体培养基表面不得产生裂缝或涟漪,在冷藏温度下不得形成结晶,不得污染微生物等。应检查和记录批数量、有效期及培养基的无菌检查。5.3 培养基的贮藏
自配的培养基应标记名称、批号、配制日期等信息,并在已验证的条件下贮藏。商品化的成品培养基标签上应标有名称、批号、生产日期、失效期及培养基的有关特性,生产商和使用者应根据培养基使用说明书上的要求进行贮藏,所采用的贮藏和运输条件应使成品培养基最低限度的失去水分并提供机械保护。
培养基灭菌后若贮藏在高压灭菌器中,质量可能会受影响,一般不提倡这种存放法。琼脂培养基不得在O ℃ 或O ℃ 以下存放,因为冷冻可能破坏凝胶特性。
培养基应避光保存,若要长期保存,应置于密闭容器中以防止水分流失。琼脂平板最好现配现用,如置冰箱保存,一般不超过1周,且应密闭包装,若延长保存期限,保存期需经验证确定。固体培养基灭菌后的再融化只允许1 次,以避免因过度受热造成培养基质量下降或微生物污染。培养基的再融化一般采用水浴或流通蒸汽加热。若使用微波炉,应避免培养基过度受热及水分的蒸发,更要注意安全。融化的培养基应置于45 ~50 ℃ 的水浴中,不得超过8 小时。倾注培养基时,应擦干培养基容器外表面的水分,避免容器外壁的水滴进人培养基中造成污染。使用过的培养基(包括失效的培养基)应按照国家污染废物处理相关规定进行。5.4 质量控制试验
实验室应对试验用培养基建立质量控制程序,以确保所用培养基质量符合相关检测的需要。实验室配制或商品化的成品培养基的质量依赖于其制备过程,采用不适宜方法制备的培养基将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或复苏,从而影响试验结果的可靠性。所有配制好的培养基均应进行质量控制试验。实验室配制的培养基的常规监控项目是pH、适用性检查试验,定期的稳定性检查以确定有效期。
培养基在有效期内应依据适用性检查试验确定培养基质量是否符合要求。有效期的长短将取决于在一定存放条件下(包括容器特性及密封性)的培养基其组成成分的稳定性。
除药典附录另有规定外,在实验室中,若采用已验证的配制和灭菌程序制备培养基且过程受控,那么同一批脱水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试验可只进行1 次。
如果培养基的制备过程未经验证,那么每一批培养基均要进行适用性检查试验,试验的菌种可根据培养基的用途从相关附录中进行选择,也可增加从生产环境及产品中常见的污染菌株。培养基的质屋控制试验若不符合规定,应寻找不合格的原因,以防止问题重复出现。任何不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均不能使用。
用于环境监控的培养基须特别防护,最好要双层包装和终端灭菌,如果不能采用终端灭菌的培养基,那么在使用前应进行100 %的预培养以防止外来的污染物带到环境中及避免出现假阳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