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时俱进,优化高校科协发展机制
重庆市教委科技处副处长周兴贵代表市教委对我校科协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在讲话中并要求我校科协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即一是建设成为学校的科技工作者之家;二是团结学校科技工作者,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服务;三是推动学科创新、促进成果转化,为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服务;四是普及科学知识,为学校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服务。他希望我校科协认真学习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构建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组织体系,尽快在科技工作者中形成吸引力、感召力和向心力,抓住当前大好发展机遇,为提升学校创新能力、推进学校科学发展而奋斗。
与时俱进,优化高校科协发展机制
——记北航开创高校科协新局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北航科协)成立于1988年,成立较早、组织健全,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支持下做了大量的工作,是校党委和行政领导联系教师、科技工作者、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北航教育与科技事业的重要力量,在中国科协有较大的影响。北航科协自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在工作中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围绕学校工作的大政方针,依靠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学生,坚持以创新求发展,为实现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而添砖加瓦。
正确定好科协位置,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科协工作是国家整个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群众工作在科技战线上的一个具体运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科协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党委及行政领导一直都非常重视学校科协的工作,尤其是如何依据学校情况,定好科协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近几年,在学校的改革工作中,北航校领导给予科协工作大力的支持,首先从编制到办公用房都给予了充分保证。学校创造了如此好的条件,科协工作人员更加不断更新观念、不等不靠,做好本职工作。
近年来,北航科协配合各学会、协会、编辑部及老科协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年年终,都会组织挂靠在学校的学会、协会、编辑部的领导及有关人员,对全年的工作进行总结,研讨下一年工作的开展。每次主管校领导必到会听取挂靠学会、协会、编辑部的意见。目前,挂靠在北航的学会、协会、编辑部近30个,这些年来,除了完成日常管理工作外,他们还完成了学会的办事机构的人事制度改革,和定岗定编专职招聘任务,经过协调,解决了挂靠学会、协会、编辑部人员的岗位津贴问题。在学会、协会、编辑部行政管理上,初步形成了一套北航的管理模式,使挂靠学会在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壮大。
作为科协,在工作中,北航科协一直诚守“任务有限,服务无限”的原则,凡是有利于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有利于学校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的工作,他们都努力去做,在深入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围绕学校培养人才的中心工作,积极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围绕这个大中心,多年来,北航科协依照校领导的指示,与团委合作努力打造北航“冯如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的精品品牌,对人才的培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对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为连续9届获得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是全国惟一9次捧杯的高校。
多年来,北航科协经常举办学生科技论文交流活动,并组织参加了各类演讲比赛。使广大学生从自我参与的活动中和听名家教授的报告中受益匪浅,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做人、做事给予科学的启迪。
校领导一直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发展和培养,努力创造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这是北航科协这几年来工作的重点。他们抓住每一次举荐人才的机会,为优秀青年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北京市科协为促进跨世纪人才成长,每两年举办一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和“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的评选活动、两年推荐一次“中国青年科技奖”的人选的评选活动、一年一次的“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评选等活动,北航科协都会积极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在优秀论文的评选工作中取得骄人的成绩,而且还推出了“中国青年科技奖”和“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标兵(十佳)获得者以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北航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扩大了学校知名度,也为学校储备了大量科技后备人才。
配合北京市科协,搞好“科技周”、“学术月”等项活动
北航科协是市科协的基层组织。多年来,他们积极配合北京市科协,在“科技周”的活动中,努力开展好各类活动,配合“学术月”,召开了学术报告会。每年,他们都将学校教师中的一些可以推广的课题汇编成册,报到市科协,成为“金桥工程”的推广项目。“科技周”、“学术月”、“金桥工程”,都是北京市科协的精品活动,这些活动的社会影响也一年比一年大,在这些活动中,他们努力发挥北航科协的作用,使北航科协不仅仅成为传播知识的阵地,而且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他们先后4次被北京市科协授予“活动组织工作奖”、两次被市科委、市科协、市人事局评为“北京市科普先进集体”。
几年来,北航科协配合北京市提出的卫生、科技、文化“三下乡”的要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在这几年的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同时,在这项活动中,也为边远山区的中、小学生普及了航空航天知识,他们也在这项活动中被评为“三下乡”先进集体。
北航科协在党委及行政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全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各挂靠学会、协会、编辑部的鼎力帮助下,结合学校工作总体思路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发扬自身特点,顺利完成了不同阶段的预定目标,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今后,北航科协将牢牢抓住学校给与的这个大好机遇,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北航科协工作的新局面。
(刘焕丽 杨雨帆)
第七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开幕式圆满结束
作 者:校学生科协
日 期:2009-11-27
11月25日下午,大学生活动中心小剧场座无虚席,以“创新创业 科技领航”为主题的第七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在国歌声中拉开帷幕。副校长程建军出席并作开幕式致辞。教务处、科技处、学工处、校团委相关领导及各院师生代表、兄弟院校学生代表们均参加了此次开幕式。
本届科技文化节开幕式由校团委副书记张明菊主持。期间,副校长程建军对其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充分肯定了我校学生科协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肯定了我校学生科协自成立以来引领我校同学在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中取得的骄人成绩。从党和国家的发展与繁荣的角度,程校长强调了校园科技文化创新对于我们党、国家和学校科技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三点殷切的期望:
一、各学院、各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研讨,建立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
二、各级团学组织要积极参与、形成品牌和特色;
三、广大同学要学以致用,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南京工业大学科协主席姜辰同学作为兄弟院校代表发言,表示了继续兄弟院校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诚恳希望。现任校学生科协主席张峰彬同学在会上作了本届科技文化节的筹备工作报告。随后,团委副书记左同宇宣布了获得2009年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挑战杯”创新奖获奖名单并与程校长及出席的职能部门领导为获奖同学颁发了荣誉证书。
开幕式结束后,程建军副校长等与会领导在校科协筹备委员会成员的陪同下参观了各项科技展演,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化学趣味实验中的银镜反应、保密文件的书写展示了化学的神奇魔力。在物理制作中的自制电动小船,现代“欹器”,自动给水器都是通过各种物理原理设计、组装而对废弃物品的再利用做成的,这些制作体现了对节约资源的保护环境的观点,且实用性很强。天气大转盘知识问答、魔方组合、纸飞机比赛和水中夹弹珠等趣味科技“游园会”活动使得广大师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科技文化。
据悉,本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将从11月25日持续到12月31日。期间,活动分为科技之光、创业之行、文化之旅三大板块,将在校园内掀起科技创新创业的新高潮,在扩充科技文化知识、提升大学生科技文化素养的同时为科技文化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学术平台。
第二篇:高校科协历史发展研究
高校科协历史发展研究
一、中国科协的历史发展
中国科协成立于1958年9月,它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前者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各个专门学会以团体会员的身份加入的学会联合会,负责科学技术的提高;后者是科技工作者以个人会员的身份加入的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协会,负责科学技术的普及。随着全国科普的成立,其主要任务是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大批的科普基层组织,科普工作的开展非常顺利。综上所述,今天的中国科协是由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两部分组成的,基层组织的建设仍然是中国科协的重要任务[1]。
1977年12月-17日,中国科协在天津组织召开了由中国金属学会、中国航空学会、中国林学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地理学会5个全国学会的42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的专题学术会议。这是“文革”后首次举办的多学科学术会议,中国科协主席周培源致开幕词指出,举办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因“十年**”被摧残的中国科学事业,继续贯彻“双百”方针,检阅学术成果,活跃学术气氛,推动各级学会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在这次会议的带动下,一批全国学会相继迅速地恢复了学术活动。1987年9月,在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的倡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设立。1994年11月,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协研究决定,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更名为“中国青年科技奖”[1]。
二、高校科协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高等院校是我国科技和创新最发达的地方,是科技工作者的摇篮。因此,高校科协在高校科学研究与普及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还是培养科技工作者的基地。建立高校科协组织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明确高校科协的职能和任务,这也是开展高校科协工作的前提,是所有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高校就没有建立科协组织的内在动力,建立高校科协组织就缺少根据,即便建立起来了也无法着手工作、发挥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进行改革和大力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和突破。所以对高校科协的历史发展做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从职能方面来讲,高校科协的职能主要有有六个方面,这主要是从各地高校 的实践总结和近年来的调研中总结出来的,分别是:一是开展跨院系、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二是对社会大众进行科普工作,尤其是青少年;三是积极服务挂靠高校的学会和其他科技组织,指导或协助指导大学生科协、研究生科协、老教师科协工作,办好相关学术期刊;四是积极举荐人才,评选表彰优秀科技人才;五是组织大学生、研究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六是培育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高校科协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但组织建设是基础,而高校科协的组织设置问题,又是高校科协组织建设的核心问题。高校科协还有这样一些特点:组织的松散性:高校科协与成员之间不存在行政上下级关系,成员志愿加入,当然也有退出的自由。成员不受任何强制约束,自愿参加所有组织的活动。联系的广泛性:各高校科协之间以及高校科协与广大学会之间具有广泛的联系,相互之间可以合作、联合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和科技活动。决策的广泛性:科协的工作方式是会员或理事在和谐、融洽和灵活的氛围下民主协商。活动的内容主要依据章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结合广大会员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计划、组织实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钱学森先生就倡导大专院校建立科协组织。近30年来,中国科协为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科技群团优势,积极推动高校科协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工作。许多高校科协组织在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和科普活动、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显示了科技群众团体在高校中的活力。
有调查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有51所高校成立了科协组织,虽然数量较少,只占总数的18.6%,但是这些学校是高校科协组织建设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他们率先在我国教育界成立了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科协组织,并且在学术交流、科技普及、保障科技工作者权益等方面做出许多工作。其次是20世纪90年代成立高校科协组织67所学校,占总数的24.5%。他们是高校科协组织建设的积极响应者,使高校科协组织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工作内容范围也逐步扩大。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时期成立的高校科协组织的数量要比调查显示得多,因为在我国高校体制改革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高校进行了合并和重组,随着高校数量的减少,必然导致高校科协组织的数量减少。调查还发现,占总数50%的高校科协组织是在近7年之间建立起来。说明进入21世纪后高校科协组织建设出现了新的高潮,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总目标激励下,有建设科技工作者群众组织的内
在要求。
以综合类和理工类大学为主的本科层次的地方高校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科协组织。高校领导对科协组织建设的认可度与支持度达60%,学校最高领导层担当高校科协主席达76%,教师与学生对高校科协组织评价的认可度分别高达79%和69%;高校科协组织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学校的拨款;加入高校科协组织的师生人数比较少,但是高校科协代表大会进展较为顺利;虽然各个高校科协之间经常举办学科交流活动,但他们忽略了学生群体,因为他们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师;总的来看,高校科协的潜在科协资源还有待进一步挖掘,要多举办一些对大众的科普活动。目前高校科协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高校科协组织建设缺乏动力,发展缓慢;缺乏主体,凝聚力弱;基础薄弱,工作人员少;缺乏资源,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制度建设,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做到:高校科协应该为大学教师和大学生之间搭建开展科技普及与传播的工作平台;改变自上而下被动开展科技普及与传播工作的工作模式,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各高校科协组织之间要加强经验交流[2]。
三、高校科协的未来发展方向
就现在来看,扁平化、柔性化、多极化、虚拟化和网络化是未来各类组织的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同样适用于未来的高校科协组织。高校科协应该积极开展群体科技创新和普及活动,所以高校科协的未来发展是与目前的通讯手段离不开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高校科协的价值。要注意高校科协的工作定位,它是教学科研工作的补充部分,所以在开展高校科研工作时不能影响教学科研工作,要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高校科研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其次,高校科研工作者应该借助发达的信息化平台,这样可以使得科普工作更为顺利便捷。最后,要大力发展各个高校科协组织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各个高校科协组织之间应该多交流,共同探索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高校科协联合会作为高校科协的上级组织,通过引导高校科协之间加强联系和交流,整合各高校信息平台,建立跨地域合作与交流,甚至建立全国高校科协信息联盟[3]。
现如今,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科技和人才的水平已经成为评判各个国家实力的标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所以高校科协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创新和科技发展,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又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要顺利完成我国“十五”规划,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众多挑战,继续推进现代化的建设,这些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积极发展科技
进步和创新,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高校科协组织是实现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要代表,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主力军。总之,高校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更是学术交流的主要场所,是实现科普工作的有力工具。高校科研正在成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必然要积极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森, 关于加强高校科协工作的思考[J].科协论坛, 2014: 43-47 [2] 孙诚, 我国高校科协组织建设与发展的调查研究[J].大学:学术 版,2009(10):37-48 [3] 屈新运, 高校科协组织建设与工作创新[J].科协论坛, 2014:56-58
第三篇:高校科协工作汇报、
情系医学发展 发挥高校优势 服务地方群众
——蓬勃发展的宁夏医学院科学技术协会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我是宁夏医学院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学校科研处处长 徐方,非常感谢自治区科协给予我们这次相互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也很高兴能与大家就我们共同倾心奉献的科协工作做交流汇报。下面我将结合我校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一年来的管理工作与各项特色活动开展等情况做简要汇报,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在自治区科协、区民政厅及我校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下,宁夏医学院科学技术协会于2006年6月12日正式成立。作为全区首家高校科协组织,倾注了各级领导与全校广大科技人员共同的心血与汗水,经历了无区内成例可循,只有在探索中开拓前进的困难与挑战。宁医科协领导与广大会员不畏艰辛,立足校园,面向全区,在不断服务于地方群众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高校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得到了上级部门与地方群众的肯定与好评。
可以这样说,宁医科协就像一株在风雨中扎根的幼苗,伴着雨后的虹霓,带着全校师生共同的期盼,经过一年多的历练,生长成为了一棵枝叶繁荫、长势喜人的小树。
(宁医科协简况)
成立一年多来,宁医科协注意把握高校科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与组织机构,大胆进行活动规划与组织,使得这样一个集众多医学专业学会和“名医名师”于一体,却无专职管理人员且会员关系较为松散的组织,在不断的交流与实践探索和工作磨合谐调和统一,并凝合成了一股强有力的战斗力量,而这些同时也为今后工作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宁医科协在主席团领导下设有一个秘书组和六个工作委员会,拥有正式在册会员442人,是一个组织机构健全,工作热情高涨的群众性学术组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校师生合力共建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和服务社会的公益平台,在“校地”相互联系和沟通上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
我们的工作宗旨是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活动促进医学科技的推广和普及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而作为集观念、智慧、知识、技术、人才之源的高等学府,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更是我校作为我区唯一一所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全区医疗卫生事业水平的发展与提高,维护着当地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重任。为此,我们将自身定位于:“努力将宁医科协建设成为服务学校与地区医学科技发展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成为医学科普服务社会的新视窗;成为沟通“校地”联系的桥梁纽带。”
宁医科协成立至今,在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指导下,始终与学校发展、社会进步相同步,将工作内涵的外延拓展作为自身建设发展的动力,始终将社会群众的需求作为开展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全力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通过增进学术交流,加强校际间、学科间科研协作等形式努力提高学校科研综合发展水平;对外大力开展医学应用性研究和面向社区不同层次公众的医学科普宣传工作,让医疗卫生科技发展的成果惠及于人民大众。
在组织机构设置上,我们采用了“1+1+6”模式。鉴于校内专家多为各专业学会的领军人物,影响并引领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宁医科协为更好地整合和利用这个宝贵资源,特成立了“主席团”,在科协主席团的领导下,再进一步统筹全校广大师生的共同力量,为更加有效地进行工作,宁医科协又成立了专门的秘书组,主要负责日常科协工作的管理和协调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成立了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学校科协组织各类医学科学普及活动;成立了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组织各类学术交流活动;而博士科研促进会和留归人员科研协作委员会主要负责学校特定科学研究群体的活动组织;科技咨询与评审工作委员会
则负责协会日常的咨询和评优评审工作,学生科协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学生科协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实施,这六个委员会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其目的是细化科协日常工作,使得科协日常活动有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实施。实践证明,科学而合理的机构设置成为了科协工作整体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在科协秘书组的组织安排下,日常科协事务井井有条;在各工作委员会的努力下,科协工作层次分明,各项活动丰富而生动地持续开展。(管理理念及思路)
高校科协工作不同于其它科协工作。它所涵盖的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知识群体,它所涉及的是许多专业的学术协会,它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校园,而是一个地区的医学科技服务。为此,我们清楚的意识到,要想使得宁医科协兴旺发达,有所作为,必须要设计并完善一套适合于自身发展建设的管理理念及思路,在改革探索中寻找前进的道路。
那么,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我的汇报的题目:“情系医学发展”即找到全校师生于个人发展与个人事业情感选择的共同点;“发挥高校优势”即找到发挥学校集“观念、智慧、知识、技术、人才”优势服务地方发展之间的关联点;“服务地方群众”即要找到学校定位、师生社会集体责任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结合点。由此,我们从这三个出发点入手,开展了一系列建设性的工作。在这里,我将就我们重点开展的医学科普建设思路做个简要介绍:通过实践总结我们提出了科普工作“123”管理模式:“1”是形成一条主线,即:在一个大医学院的理念下,将高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有机地结合,形成高校引领社会科学发展的一条主线。“2”是创建并充分利用两个平台,即:组织筹建了宁夏第一个高校科协组织——宁夏医学院科学技术协会;创建宁夏第一家大众基础医学科普教育基地,为科普工作的长远开展搭建有效平台。“3”是着重于科普工作提出的“三结合”思路,即:普及性科普工作与精品科普活动相结合;师生与百姓科普互动相结合;“大医学院”整体优势与各二级学院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建设思路。此模式的深入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学校、自治区科技厅等有关部门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在管理工作与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科协整体工作实际就是一个生动的“级联反应”,其特点就是逐级引发、逐级扩增的多级反映。为了保证反应的顺畅,我们还建立了宁医科协信息发布中心。通过及时收集上级工作部署信息,整合开展工作,通过《科协简报》、手机信息平台、纸制及电子通知等途径将信息反馈给工作委员会及科协会员,通过意见箱、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反馈信息,并做集中处理,使得科协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三、丰富多彩的科协活动)
过去的一年是我们锐意进取的一年,也是我们快速发展,成绩显著的一年。我们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医学科学普及的工作,大力开展各种活动,得到了上级领导与部门的好评也充分得到了社会群众的肯定,2007年我校还被授予了“自治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为了能使科协工作深入持久的开展,我们采取了加强普及性活动,突出精品活动的工作措施。普及性的活动在不断的实施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具备了一定的潜力与优势。这其中:中医学院广大会员常年累月不间断地深入社区巷尾,通过义务按摩的形式吸引大家前来,为群众讲解医学科普知识,这样的活动每周他们都在开展,一种默默无言的力量与信念使得他们与这个城市融为了一体,而由于他们的突出成绩也被宣传部、共青团中央授予了“全国大学生„三下乡‟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公共卫生学院广大会员利用开展教师课题等条件,做了大量的有关公共卫生知识的调查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群众与他们的交流也变成为了科普宣传的又一扇新的窗口。临床学院开展的义诊活动,让更多的社区群众通过与医师、教授们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了基本的医学及就诊常识。而学生科协立足校园,丰富的活动成为了校园的靓丽风景、成为了促进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推进剂。每个月的“科技电影周”带给学生更多的科技知识,每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周和校园科技周活动,更是学校师生扮靓校园、走向社会、服务群众的盛典,在今年的全国科技周活动中,学校科协所组织的大型精品
医学科普展板展示及“宁夏大众基础医学知识科普教育基地”大规模向社会群众开放等活动,得到了上级领导与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宁夏电视台、宁夏日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了专程采访。为了能使宁医科协走出校门广泛地服务于基层群众,今年6月初,宁医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青铜峡市专家服务团副团长徐方教授积极与青铜峡市委组织部联系与协调,专门部分会员及科普展板、实物标本和模型器具,到青铜峡市进行科普宣传,除进行科普展示讲解外,还为当地医疗卫生工作人员进行了专场讲座,青铜峡市副市长、副书记及人大政协等四套班子领导亲赴活动现场,并对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精品活动也是学校科协工作的一个靓点。学校科协高度重视精品活动组织开展,通过精品活动计划的实施既锻炼了一支队伍又提升了科协整体工作服务水平。自去年成立以来我们将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校组织学术论坛等形式,如巴德年、胡文瑞等院士讲座,拓宽了学校科协的交流面,找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与科协集体之间的共同点,提升了学校的学术水平与影响力。无论是精品活动的打造还是经常性的工作的实施,都倾注了全体会员对这份公益工作的执著与感情。
随着宁医科协工作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一道道难题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经费的短缺成为活动开展的瓶颈,兼职管理人员的专职使用不同程度影响并制约了工作的全面开展,此外,在学校科协工作的被认可方面期待各级领导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与关怀。我们希望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建设,在上级部门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下,不断克服这些存在的困难,期盼上级科协领导更多的实质性的支持,为协会的可持续发展凝聚更多的力量。
综上所述,宁医科协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全体会员对这份事业无私的爱与支持,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怀与指导,离不开兄弟协会的配合与帮助。“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期望在建设中继续求发展,在发展中来实现学校科协工作更大的腾飞;我们相信,宁医科协的发展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宁医科协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精彩。
第四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进警务机制的改革和发展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进警务机制的改革和发展
多少年来,众多有志之士为中国警察体制改革、中国警务运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们的警察为保障社会的安定团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近20多年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奋斗牺牲。然而,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跨国犯罪、青少年犯罪等现象也日益突出。我国原有的警务机制、警务运作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出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纵观世界警界,当我们的眼光还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老旧的框架和机制里面的时候,当我们仍以上级机关的文件或领导的讲话,或者一些临时制定规定作为我们工作行为的指南时候,第四次世界警务改革已经席卷全球!可叹偌大一个泱泱之国,就此痛失了发展的良机!如今,第五次世界警务改革的浪潮已初显端倪,我们中国警界再不能等闲视之,一定要抓住这次机遇,塑造一支真正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打造中国警察战略品牌!
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中国警务机制运行过程中尴尬的警察地位
中国警察体制在这几十年的运行过程中,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有个比喻,也许不很恰当:一只蜗牛,背着重重的壳,在漫长的崎岖的道路上爬行,自己以为走了很远,可回头一看,还在老地方还是老样子!……也许太悲观了点,但中国警务机制事实上就是如此,而且弄得面目全非、非驴非马:是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是管理机关?是服务机构?或者仅仅就是哪儿疼了擦哪儿的“万金油”?
有了一部《人民警察法》,千百万警察齐声欢呼:终于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我们的地位,界定了我们的性质!然而,事与愿违,许多法律和部门法规将仍然不忘将我们牵扯进去,要我们承担诸多的义务和履行诸多的职责,并给我们带来或多或少的尴尬与不安。比如,对矿山的安全管理,涉及工商、公安、林业、国土、当地政府、安监、劳动、环保等部门,除公安机关外,其余部门都有权批准开办矿山,并设有收费项目收取费用,别人是既行使了权利,又盈了利,唯独警察是“责无旁贷”,而一旦出事,承担骂名的,也唯有警察!这还不算,谈到社会治安秩序,谈到腐败,谈到不正之风,……等等等等,挨批评的是警察,背骂名的是警察,被评论的是警察,被曝光的,仍然是警察。
警察权力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是所有纳税人正当合法利益的忠实保卫者。如何才能使中国警察摆脱如今这种尴尬处境?那就是明确界定警察的职能,进行正确的定位并对警察的职责予以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大家都能够一目了然,警察也就不必被作为“万金油”到处抹了。
二、现阶段我国警务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1、警务运作缺乏理论指导。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更谈不上先进的警察哲学。“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在工作中,不能总靠“摸着石头过河”,河有大有小,石头也同样,经验固然重要,借鉴也必不可少,但更要在不断的摸索中进行总结,要在感性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的认识,唯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升华而成的理论的结晶,才可以真正成为值得永久借鉴和学习的至理名言。这不是凭一时冲动,提出一个新名词,或者是象别人那样将科改为处,处改为局,改为总队;也不是成立一个“110”,为民众开门拿钥匙,上大街扫卫生,那样简单的事情,更不能就称之为改革。现在的情形是,大家都在忙着“摸石头”找路“过河”,偶尔有人过了河,大家便都一窝风地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走,没有人去认真想过是不是还可以搭桥,可以坐船,或者其他快捷、更有效率的途径,因此,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警察哲学理论体系。
2、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WTO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就是政府必须彻底转变职能,坚持“诚信”原则,行为必须纳入法制轨道。警察职能界定不明确,职责不分明,人为地造成了警察内部分工混乱、职能交叉重叠、“权力利益”分配不合理、警令不畅、警力资源浪费,以及利益驱动下的知法犯法,等等,同时,在对待公民、对待企业、交通、户籍、公共场所、特种行业等一系列的管理,也明显滞后于形势。计划经济时代的作法,已经不合时宜,落实在行动中就是否定,而否定则意味着痛苦。——警察部门何去何从?
3、队伍管理的不科学性,不利于提高队伍质量。我们这支队伍,是党和人民所信赖的,是经得起检验的,党和人民需要我们时,最能体现英雄本色:哪里有危险,总有警察的身影;哪里有困难,警察总会挺身而出。但就是这样一支从事着高危险作业事业的队伍,却又是最跟不上形势的队伍:我们整天在忙,忙于各种会议,忙于应付考核考评达标检查,忙于走村串户拉警民关系,忙于一年四季的“严打”,以及各种非“警务活动”,这种盲目的、随意性的、不科学的管理方式和工作安排,致使民警无暇学习、无暇锻炼,也无力于提高自己,更与越来越发达的科学技术失之交臂,仅靠有限的“素质教育”、“集中培训”,显然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
4、中国法律的竞合条文和随意性大,导致执法不公。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统治思想传统和封建文化历史沉淀的国家,人治现象突出严重。中国传统社会历来不讲人权,主张礼法政治,戏剧和故事歌颂的是有一个好君主,就是人民的福气,家国不分,统治者对人民的义务,不是法律要求,而
人打交道,你不懂“工、农、商、学、兵”,怎样做群众工作,怎样接近群众,深入群众,与群众交朋友?所以,不断充实完善自我离不开学习。学习的形式应因地制材,鼓励多渠道学习,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建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强化警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人权意识、证据意识、解放思想,并落实在行动上,做到雷厉风行,令行禁止,步调一致。
第四,在使用干部问题上,应该不拘一格发现、使用人才。学历、年龄确实是一个前提条件,但不应是一成不变的,不应该搞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在历史上,许多人也是老有作为,美国前总统里根72岁才竞选当上总统,在任期间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建树不小。同样我国改革开放的倡导者、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为中国的发展和开放,在政治上拨乱反正名留青史,已经是73年高龄的老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警察,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要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才行,当我们的同志在走向成熟或经验已经积累较多的时候,已超过任用年龄段,这难道不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吗?这种浪费,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好处?总而言之,在警务工作中的人才使用上应突破年龄、学历界限,注意启用一些德、才、能兼备的年龄稍大的同志。
第五,政府财政应加大投入。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警察机器,其直接的经济表现不是非常明了,其效益无法直接用金钱来衡量。警务工作的良好运转,创造的隐形财富,是非常之大的,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秩序,一定有一个团结、向上、拼搏的警察团体,其组成人员必定是优秀的,具有忠诚、勇敢、正直的良好品德。良好的警察形象,是党委政府的形象大使,为了警察工作的良好的运作,政府要下力气,进行投入,要舍得投入,相信一分的投入,一定是十倍的收获。企业、经商者就会放心地来,放心地投资,经济才能活跃,经济才能发展;反之,若警察连起码的工作条件、交通通讯工具、办公经费、办案经费都不能保证,还要靠警察自己去找,警察工作的良好运作和开展只是一种高谈阔论,是一种海市蜃楼。
第六、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要搞“假、大、空”。制定警务计划,一定要切合实际,要认真地调查研究,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当地实际。下指标、定任务、玩数字游戏,是不符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立案要实事求是,破案打击也要实事求是,警务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是凭一时的感情,一时的冲动,一时的美好愿望就可实现。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案件情况都千差万别,在队伍管理,内务条例执行、执法规范、制度建设等方面要量化考核,而发案只能控制,无法灭绝,我们现在是一方面警力不足,却机构臃肿;另一方面警务繁重,又穷于应付。太细的内部分工,严重地浪费着有限的警力,应该通过内部机构的重整,理顺体系,优化警力配置,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以当地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为标准,以服务经济建设为标准。比如:江津市公安局通过近几年来的不断探索,走出了自己的模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警民联系点为依托,拓展警务领域,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控制体系,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结合几年前的政府行政区划撤并,收缩警力,成立中心派出所,形成拳头,一警多能,打防包干,充分发挥警察效率;结合江津实际,开展巡逻防范,建立社区警务室,交巡合一,将警力拉上街,浮上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也是我局在新时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进警务机制的改革和发展的举措。
面对新的世纪,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我们警察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科学地研究探讨其发展规律,深入分析警察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开创一个新局面。
第五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进警务机制的改革和发展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进警务机制的改革和发展
多少年来,众多有志之士为中国警察体制改革、中国警务运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们的警察为保障社会的安定团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近20多年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奋斗牺牲。然而,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跨国犯罪、青少年犯罪等现象也日益突出。我国原有的警务机制、警务运作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出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纵观世界警界,当我们的眼光还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老旧的框架和机制里面的时候,当我们仍以上级机关的文件或领导的讲话,或者一些临时制定规定作为我们工作行为的指南时候,第四次世界警务改革已经席卷全球!可叹偌大一个泱泱之国,就此痛失了发展的良机!如今,第五次世界警务改革的浪潮已初显端倪,我们中国警界再不能等闲视之,一定要抓住这次机遇,塑造一支真正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打造中国警察战略品牌!
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中国警务机制运行过程中尴尬的警察地位
中国警察体制在这几十年的运行过程中,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有个比喻,也许不很恰当:一只蜗牛,背着重重的壳,在漫长的崎岖的道路上爬行,自己以为走了很远,可回头一看,还在老地方还是老样子!……也许太悲观了点,但中国警务机制事实上就是如此,而且弄得面目全非、非驴非马:是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是管理机关?是服务机构?或者仅仅就是哪儿疼了擦哪儿的“万金油”?
有了一部《人民警察法》,千百万警察齐声欢呼:终于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我们的地位,界定了我们的性质!然而,事与愿违,许多法律和部门法规将仍然不忘将我们牵扯进去,要我们承担诸多的义务和履行诸多的职责,并给我们带来或多或少的尴尬与不安。比如,对矿山的安全管理,涉及工商、公安、林业、国土、当地政府、安监、劳动、环保等部门,除公安机关外,其余部门都有权批准开办矿山,并设有收费项目收取费用,别人是既行使了权利,又盈了利,唯独警察是“责无旁贷”,而一旦出事,承担骂名的,也唯有警察!这还不算,谈到社会治安秩序,谈到腐败,谈到不正之风,……等等等等,挨批评的是警察,背骂名的是警察,被评论的是警察,被曝光的,仍然是警察。
警察权力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是所有纳税人正当合法利益的忠实保卫者。如何才能使中国警察摆脱如今这种尴尬处境?那就是明确界定警察的职能,进行正确的定位并对警察的职责予以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大家都能够一目了然,警察也就不必被作为“万金油”到处抹了。
二、现阶段我国警务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1、警务运作缺乏理论指导。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更谈不上先进的警察哲学。“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在工作中,不能总靠“摸着石头过河”,河有大有小,石头也同样,经验固然重要,借鉴也必不可少,但更要在不断的摸索中进行总结,要在感性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的认识,唯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升华而成的理论的结晶,才可以真正成为值得永久借鉴和学习的至理名言。这不是凭一时冲动,提出一个新名词,或者是象别人那样将科改为处,处改为局,改为总队;也不是成立一个“110”,为民众开门拿钥匙,上大街扫卫生,那样简单的事情,更不能就称之为改革。现在的情形是,大家都在忙着“摸石头”找路“过河”,偶尔有人过了河,大家便都一窝风地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走,没有人去认真想过是不是还可以搭桥,可以坐船,或者其他快捷、更有效率的途径,因此,当前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警察哲学理论体系。
2、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WTO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就是政府必须彻底转变职能,坚持“诚信”原则,行为必须纳入法制轨道。警察职能界定不明确,职责不分明,人为地造成了警察内部分工混乱、职能交叉重叠、“权力利益”分配不合理、警令不畅、警力资源浪费,以及利益驱动下的知法犯法,等等,同时,在对待公民、对待企业、交通、户籍、公共场所、特种行业等一系列的管理,也明显滞后于形势。计划经济时代的作法,已经不合时宜,落实在行动中就是否定,而否定则意味着痛苦。——警察部门何去何从?
3、队伍管理的不科学性,不利于提高队伍质量。我们这支队伍,是党和人民所信赖的,是经得起检验的,党和人民需要我们时,最能体现英雄本色:哪里有危险,总有警察的身影;哪里有困难,警察总会挺身而出。但就是这样一支从事着高危险作业事业的队伍,却又是最跟不上形势的队伍:我们整天在忙,忙于各种会议,忙于应付考核考评达标检查,忙于走村串户拉警民关系,忙于一年四季的“严打”,以及各种非“警务活动”,这种盲目的、随意性的、不科学的管理方式和工作安排,致使民警无暇
学习、无暇锻炼,也无力于提高自己,更与越来越发达的科学技术失之交臂,仅靠有限的“素质教育”、“集中培训”,显然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
4、中国法律的竞合条文和随意性大,导致执法不公。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统治思想传统和封建文化历史沉淀的国家,人治现象突出严重。中国传统社会历来不讲人权,主张礼法政治,戏剧和故事歌颂的是有一个好君
主,就是人民的福气,家国不分,统治者对人民的义务,不是法律要求,而是良心发现和道德自我完善。当掩卷沉思我们有几千年的成文法规时,不是喜悦,而是悲哀。因为现今我们的法律制定和实施,无法脱离传统的框架,那怕改革开放二十年,制定了无数法律法规,但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法律法规条文不少,特别在实践中,让人感到一筹莫展,《刑诉法》规定不以嫌疑人的口供为准,只要有证据就可定罪定刑,然而,一件刑事案件从受理到起诉,如果犯罪嫌疑人一句话不讲或死口不认,又有多少案子可定性;在程序方面,如果警察在街上发现了曾经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但这时只有一个警察,且是休息时间,警察该怎么办?把那对象抓住,在法庭上对方一定会讲违反程序——你是一个人办案,没有法律文书;若不抓获,让其逃掉纵使可惜,更可悲的是老百姓认为你是警匪一家,放纵坏人,即使检察院不立案查你,纪委监察也要调查一番,三五折腾,不脱一层皮,也会让你心身疲惫。
尤其是一些政府下发的文件,跟警察内部规定不一致,让警察执行起来无所适从,不知是各级政府文件管法律还是法律去适应各级政府文件,这个道理谁都懂,在实际中就是谁都搞不懂,为此导致执法不公,权大于法。
5、警察经费的严重不足和装备的落后,已经影响警察队伍的战斗力。警察是国家权力的行使者之一,警察行为的标准和素质的好坏,可以直接体现这个国家的政治道德标准。一个国家连警察都养不起,连起码的经费保障都不能解决,怎么能够禁止“与民争利”呢?对警务装备、经费的有力保证,决定战斗力的高低,打击和预防犯罪是我们的职责,加足了油、保养得好车,才能确保行驶良好。
6、全球利益格局和国内利益格局的重新整合,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随着我国企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大量人员下岗、弱势群体的增加,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国内黑恶势力的产生,境外恐怖组织的渗透,走私护私、“法轮功”骨干分子的活动猖厥,青少年的犯罪日趋明显等等,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治安秩序,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问题。
7、与国际惯例接轨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尚未作好准备。由于中国以前对国际规则尊重不够,懂得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的工作人员不多,在国际经济争端中,常处于劣势;国家司法部门在金融货币汇率等方面的人才奇缺,国家对金融防范风险的能力低下,公司犯罪、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不正当竞争、破产犯罪已是当前经济犯罪的热点。而我们的警察面这类跨国高智商、高科技的犯罪显的有些手足无措,无论是思想上、知识上,还是业务技能上,都还没有“时刻准备着”。
三、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警务运作之路。
经历反反复复的变化,中国警察体制和运行机制步履姗姗地转了一个圈。我们曾对每一次全国党代会、人代会、政法工作会上关于警察的问题的话题寄寓着希望,都认真地看,认真地讨论学习,感到我们自己能够阔步向前,可是我们还是唱着一首悠悠老歌,赶着一辆老式牛车漫步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
我在《论中国警察体制改革》一文中(详见1997年4月《重庆公安法制》第五期),提出的设立国家警察和地方警察形成以治安防范管理服务为基础、刑侦大一统的格局、交巡治安合一、收编企事业警察、实行省级公安机关垂直领导等观点,已经或正在被事实所证明其合理性、正确性。我们要有勇气合着时代节拍,昂首挺胸,迈开大步,走出一条新路,一条符合中国实际与世界潮流相结合的路。
第一,精简机构,充实实战一线。机构的精简,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的文章中,就讲到“精兵简政”;而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没有现在这么多机构、部门,打败了帝国主义,打败了蒋家王朝。现代社会,要的就是“精兵”,以一当十,提高效率;可是几十年来,我们的机构越改革越大,部门和人员越改越多,出现重叠交叉,人浮于事,致使推诿扯皮、“冷、硬、横、推”的产生,其根源就在这里,因为有利可图的事,谁都抢着干,承担责任的事,任何人都会推。
各国警察界,特别是英美等西方国家,几十年来作了反复的调查,发现警察人数的增多,并不能抑制犯罪,警察“坐堂办案”的被动型模式已经太不科学,太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要。现在应建立起高效、主动、反应迅速、覆盖面广、队伍建设、机构设置、管理模式、制度规范等符合科学要求的现代中国警察队伍。我们现今运行的模式更该下大力气、下决心改革,动真家伙,不是纸上谈兵,公安机关的内设机构精减、合并,分工应粗,能动性大,领导职位恒定,内设机构法定。县级以上警察机关设立指挥中心、勤务保障中心、公共关系及监督制约部门。这些机构,人员要少而精,内勤作为文职公务员,向社会招聘;着制式服装的警察,应充实到派出所,到社区,放在面上,打防并举,让每一个警察,真正起到作用。
第二、实行一警多能,突出社区服务。建立社区警务,是我们必走之路。警察的职能,一定会在几年之内发生重大变化,服务的职能要突出。但服务绝对不是去端茶倒水,去扫街开门。真正的服务含义,是警察必须履行法定职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俎代庖。社区警务活动,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既要负责路段的交通管理,还要掌握辖区治安状况的基本数据;既要进行巡逻守卡,更要应付突发性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处罚轻微违法人员,教育挽救失足者。
第三,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一个人不学习,就会落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警察了解和知道的,不应比他人少,因此,学习应是日常的,甚至是终生的一项事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单一的某一方面了解知道,而应是全方位、有目的、有系统的学习。也就是说不仅学习法律、语文、政治、地理、历史、文化艺术,而且同样要学数、理、化……。警察要与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你不懂“工、农、商、学、兵”,怎样做群众工作,怎样接近群众,深入群众,与群众交朋友?所以,不断充实完善自我离不开学习。学习的形式应因地制材,鼓励多渠道学习,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建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强化警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人权意识、证据意识、解放思想,并落实在行动上,做到雷厉风行,令行禁止,步调一致。
第四,在使用干部问题上,应该不拘一格发现、使用人才。学历、年龄确实是一个前提条件,但不应是一成不变的,不应该搞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在历史上,许多人也是老有作为,美国前总统里根72岁才竞选当上总统,在任期间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建树不小。同样我国改革开放的倡导者、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第三次复出,为中国的发展和开放,在政治上拨乱反正名留青史,已经是73年高龄的老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警察,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要十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才行,当我们的同志在走向成熟或经验已经积累较多的时候,已超过任用年龄段,这难道不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吗?这种浪费,对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好处?总而言之,在警务工作中的人才使用上应突破年龄、学历界限,注意启用一些德、才、能兼备的年龄稍大的同志。
第五,政府财政应加大投入。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警察机器,其直接的经济表现不是非常明了,其效益无法直接用金钱来衡量。警务工作的良好运转,创造的隐形财富,是非常之大的,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秩序,一定有一个团结、向上、拼搏的警察团体,其组成人员必定是优秀的,具有忠诚、勇敢、正直的良好品德。良好的警察形象,是党委政府的形象大使,为了警察工作的良好的运作,政府要下力气,进行投入,要舍得投入,相信一分的投入,一定是十倍的收获。企业、经商者就会放心地来,放心地投资,经济才能活跃,经济才能发展;反之,若警察连起码的工作条件、交通通讯工具、办公经费、办案经费都不能保证,还要靠警察自己去找,警察工作的良好运作和开展只是一种高谈阔论,是一种海市蜃楼。
第六、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要搞“假、大、空”。制定警务计划,一定要切合实际,要认真地调查研究,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当地实际。下指标、定任务、玩数字游戏,是不符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立案要实事求是,破案打击也要实事求是,警务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是凭一时的感情,一时的冲动,一时的美好愿望就可实现。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案件情况都千差万别,在队伍管理,内务条例执行、执法规范、制度建设等方面要量化考核,而发案只能控制,无法灭绝,我们现在是一方面警力不足,却机构臃肿;另一方面警务繁重,又穷于应付。太细的内部分工,严重地浪费着有限的警力,应该通过内部机构的重整,理顺体系,优化警力配置,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以当地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为标准,以服务经济建设为标准。比如:江津市公安局通过近几年来的不断探索,走出了自己的模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警民联系点为依托,拓展警务领域,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控制体系,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结合几年前的政府行政区划撤并,收缩警力,成立中心派出所,形成拳头,一警多能,打防包干,充分发挥警察效率;结合江津实际,开展巡逻防范,建立社区警务室,交巡合一,将警力拉上街,浮上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也是我局在新时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进警务机制的改革和发展的举措。
面对新的世纪,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我们警察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科学地研究探讨其发展规律,深入分析警察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开创一个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