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机制优化服务
创新机制
优化服务
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湖南省东安县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情况汇报
东安县农业局(2009年8月)
东安县位于湖南省西南端,湘江上游,毗邻广西,是湖南通往广西、海南的重要门户。县内交通便利,湘桂铁路、洛湛铁路、衡昆高速、二广高速、207国道、217省道穿境而过。全县总面积221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1.3万亩。辖18个乡镇场,506个行政村,总人口59.1万,其中农业人口52万。200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62.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4.2亿元,财政总收入1.84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4874元。主要优势农产品有优质稻、柑桔、银杏、紫皮大蒜、生猪、东安鸡等,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40万亩以上,其中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播面95万亩以上,粮食总产40万吨,年可供商品粮20万吨;以柑桔为主的水果面积24万亩,常年产量15万吨。我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县、商品粮基地县、优势柑桔产业带基地县、农业综合执法试点县、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示范县。2005、2006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8年承担了省厅安排的2个万亩水稻高产创建活动。2006年9 月,我县被农业部纳入第二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试点县,开始了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效能评价为核心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研究工作。在部、省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我局按照国发〔2006〕30号和湘政发〔2007〕15号等文件精神,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进行了改革创新,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充分肯定。
一、农技推广体系体制改革情况
1、农技体制改革情况。我县于2004年冬制定了《东安县乡镇农技站公益性与经营性岗位分离工作实施方案》,年底对全县乡镇农技推广人员进行了考试考核竞争上岗,按照每1万亩农作物播面0.5人、每1万户农户3.5人的比例,择优确定公益性推广人员126人。2006年1月,由于农业工作的需要,再次选定20名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全县公益性推广人员增加到146人。2007年初,根据原《方案》运行情况,修改出台了《2007-2009年东安县乡镇农技站竞争上岗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乡镇农技站的改革,通过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公益性推广人员至148人。
2、机构设置情况。全县有国家农技推广机构22个(指种植业),其中:县级农技推广机构6个(即县农技推广中心、县种子管理站、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县种子技术推广服务站、县柑桔推广站、县原种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16个(即乡镇农技站)。县农技推广中心、县种子管理站、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县种子技术推广服务站直属县农业局主管,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县农技中心内设法规科教股、粮油站、经作站、植保站、土肥站、信息站、农业环保站等业务股站室。县柑桔推广站、县原种场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直属县农业局主管。基层16个乡镇农技站均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每个农技站设站长、副站长、粮油、经作、植保、土肥、农业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科教、农业执法、蔬菜和能源专干等5~12个公益性推广工作岗位,其中大站一人一职,小站部分岗位实行兼职,其人、财、物、事由县农业局管理。
3、人员编制情况。全县农技推广机构共定338个编(不含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县柑桔推广站、县原种场人员),其中县农技推广中心、县种子管理站、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共52个编,县种子技术推广服务站73个编,乡镇农技站213个编。2006年以来,全系统调出和退休的共28人,其中提拔任用20人,退休5人;调入14人,其中安置退伍人员11人。
4、经费及工资预算情况。全县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均实行了工资财政统发,所有在册人员参加了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按公益性人员人平安排工作经费达到5000元。
二、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情况
2004年以来,我县根据中发 [2004]1号、国发[2006]30号、湘政发[2007]1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县情况,大力推行以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分离为主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积极探索农技推广运行新机制,基本建立起了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得到强化,农技推广经费得到保障,农技队伍管理得到规范,农技推广服务水平得到提高。我县的做法得到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部财务司和种植业管理司、湖南省人事厅、财政厅、编办、农业厅等部门的充分肯定。
1、建立畅通高效的农民需求反馈机制。县农业局设立农业信息中心,乡镇农技站按照“六有”标准设立农业信息服务站,各行政村配备信息联络员,并与县委组织部党建工作组联合按较高标准建立了16个农业信息示范村,全力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分工明确、畅通高效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2008年接受电话咨询6755人(次),网络咨询1190人(次),现场咨询22360人(次)。农业信息服务机构配置电脑、数码相机、固定电话等硬件设施,连接互联网。完善了农技“110”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服务承诺制度》、《首问责任制》等制度,对外公布服务内容和联系号码,实行“48小时服务时限制”。建立科技示范户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收集和反馈农民需求信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发布农产品产销信息。2008年通过问卷获取农民需求信息3458条,通过热线电话获取需求信息4657条,通过现场咨询获取需求信息4569条,入户指导获取需求信息5584条,通其它途径获取需求信息2208条,为农民免费发布需求信息5865余条,拓宽了我县农产品销售渠道。
2、完善岗位工作目标管理。2005年以来,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服务承诺制度》、《首问责任制》、《考勤值班制度》、《公益性农技推广岗位末位淘汰制度》等一系列的岗位责任制度和管理制度18个。通过各项制度管人管事,促进广大农技人员自我约束、自我提高。
针对乡镇站公益性人员工作目标考核中存在方案不细、考核不全、不便操作、拉不开档次等情况,2006年和2007年,县农业局先后制定了《公益性岗位工作职责》、《科技入户管理制度》、《科技联村管理制度》、《公益性推广人员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2008年采取逐月下达《农技推广工作刚性任务通知书》的方法,明确了各岗位工作基本职责和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群众满意指标要求等,提出了考核的基本要求和合理设置分值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了乡镇农技站对公益性人员的工作目标管理考核。
3、创新农技推广方式。
一是大力推行科技联村。每个公益性推广人员负责联系3—5个行政村,每月下村指导、督促农业生产1-3次以上,帮助村里建立1—3处农业科技公示栏,及时为村民送发技术资料,反馈需求信息。
二是深入实施科技入户。每个公益性推广人员培育10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0个农户,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实施主体培训,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三是着力开展农技短信服务。全县建立以县、乡、村、组干部,县、乡人大、政协代表,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部分群众代表共3500余个服务对象的短信服务平台,每年利用农技短信平台,发送农业技术、有关农业政策和农产品供求信息短信40万条次以上。
四是不断强化科技示范。围绕水稻、柑桔等优势农产品,以水稻高产创建为契机,2008年,县推广中心创建了优质稻高产示范和双季稻高产示范区各10000亩、水稻新品种展示1000亩、低产桔园改造示范500亩、新种桔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00亩,各乡镇农技站根据本地特点,重点建起了优质稻单产提升示范、低产桔园改造示范、新种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等。
五是积极探索连锁服务。以“东安县农技服务部”和大型农资公司为龙头,组织乡镇农技站经营性推广人员,探索性地建立县、乡、村三级放心农资连锁配送服务网络,开展优质农资连锁配送服务。
六是举办田间学校和农民夜校。根据农时和农民的需求,将培训班举办到田间地头,采取农民现身说法、示范引导、手把手传授的方式向广大农民推广良种良法和实用技术。针对农民农忙时节对技术渴望,白天忙,晚上相对休闲的特点在大江口、紫溪、端桥铺等镇创办农民夜校11所。2008年共举办田间学校培训班231次,培训2.6万人(次),推广免耕抛栽技术、柑桔修剪等技术14项,利用农民夜校培训农民0.8万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素质和种养水平。
4、健全考核考评机制。以农民群众是否满意为标准,建立健全年度工作考评制度。实行目标管理。县农业局分年度制定《乡镇农技站(中心股站室)××年度工作目标管理办法》和《乡镇农技站站长(中心股站长)工作目标管理办法》。乡镇农技站和中心各股站相应制定《××乡镇农技站(中心股站室)公益性推广人员工作目标管理办法》,把每个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任务量化分值,以日常的工作日志为基础,以群众是否满意为标准,实行百分制考核,其中服务对象考评占40%,县局考评占20%,乡镇领导考评占20%,本单位(部门)互评占20%。推行岗位风险责任金制度。年初每个公推员缴纳岗位工作风险责任金600-1000元,年终根据考核结果决定退还和奖励。规范工作督查制度。县农技推广中心制定《督查工作方案》,全年对乡镇农技站(中心股站室)和公益性推广人员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至少6次以上的工作督查,按100分制考核计分,编发督查通报。完善工作绩效奖惩制度。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结果实行“四挂钩”:与奖金挂钩,与提拨重用挂钩,与职称评聘挂钩,与竞争上岗挂钩。
5、实行人员动态管理。
一是推行全员竞争上岗。按照因事设岗、按岗定人的原则,通过考试加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产生公益性推广人员和经营性推广人员。公益性岗位实行3年一竞聘,县农技推广中心分别与16个乡镇农技站的公益性、经营性人员签订《公益性推广人员聘任合同》和《经营性推广人员合同》,明确了双方的责权利,人员管理逐步由身份管理向合同管理、岗位管理过渡。
二是试行了公益性人员劝退和末位淘汰。因工作作风差、工作任务完成差或违反《公益性推广人员聘任合同》等不称职的公益性推广人员,经县农技推广中心核准后,中途劝其退出公益性推广岗位。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对排在最后两位农技站的末位公益性推广人员,实行末位淘汰。实行动态管理以来共劝退5人,末位淘汰9人。因劝退和淘汰所缺岗位,年末又从经营人员通过考试考核的办法产生新的公益性推广人员,形成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和良性循环,让在岗的公益性人员始终有一种危机感,促进其端正工作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6、构建多元化的合作推广机制。一是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种植模式。创优环境引进舜皇米业、吉祥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东安,成功促进熙可公司与东安桔农签订购销定单,使各种农业企业有原料生产,也彻底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二是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组织。2004年以来,我县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愿参加、依法成立、照章运作”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在运作上做到政府扶持不干预、部门支持不插手。目前,全县已成立稻米、柑桔、蜜梨、养猪、养鸡、养鸭等县、乡(镇)、村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16个,吸收以种、养、营销大户为主的会员6100多人。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各类协会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初步实现了“三统一”,即:统一购进生产资料、统一进行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农产品。尤其在技术推广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统计,2005年以来,县稻米协会组织164名会员,对周边农户进行水稻单产提升技术指导,平均每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0户,被带动农户水稻平均单产提高46公斤。县柑桔协会组织47名会员承包经营果园8300亩,辐射带动周边5.4万亩桔园提高了管理水平。同时,县柑桔协会在2005年以来还推广了柑桔套袋技术4000亩、柑桔低改技术6万亩、系统修剪技术11.5万亩。三是积极培育种植大户。采取多种措施、多种途径,三年来共培育了种植大户500户,为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搭建了良好平台。四是积极培养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对经确定为村级农技员的种养大户,采取免费赠送新技术、免费培训、免费修送良种和新物化成果的措施。激励广大农技员既成为良种良法的示范者,又成为新技术成果的推广者,同时也让广大农民学有榜样、看有示范。
7、营造县域内的协调推广机制。一是县农业局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做好汇报工作,取得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肯定。2008年共向县委、县政府提出意见建议12条,被采纳7条,为促进我县农业发展当好参谋,同时做到执行上级政策零折扣,塑造农业部门的务实的工作形象。二是加强与县财政、人事、编办等部门的协调,努力营造农技推广队伍的晋升提拨机制,不断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逐年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三是会同县科委、科协、县畜牧局、县农机局等单位一道搞好科技下乡活动,扩大科技推广的范围和内容,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四是努力把乡镇农技站打造成为当地党委、政府发展农业的参谋部。规定每个乡镇农技站每月书面向当地政府汇报一次工作情况,按照农时向党委政府提供1~2篇种养建议书。正确处理好农业技术推广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关系,既要承担乡镇党委下达的中心工作任务,又以完成中心工作为契机加大进村入户力度,出色地完成农技推广工作,同时把乡镇党委政府对农技站的评价意见列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农技推广体系能力建设情况
1、实行人员聘用管理。改革用人制度,在全县所有农技推广机构实行了人员聘用制度。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农技人员进、管、出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流动、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人事管理制度。
2、强化农技人员培训。县农业局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每年定期组织公益性推广人员开展业务培训3~5期,重点学习农业法律、政策和农业新技术,不断地更新业务知识结构,熟练掌握电脑操作技术,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重点针对未达到大专以上农业类专业学历的人员,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支持参与学历培训,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获得参加公费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的机会。从推广一线工作人员中选送一批优秀人员进入农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进行专业研修、继续深造,用3-5年时间,造就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技能强、政治素质优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切底解决基层推广人员学历层次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等问题。
3、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根据《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暂行办法》的要求,对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要求具备农技推广的必要条件,才能进入农技推广队伍。实施竞争上岗,优化人员结构,将公益性与经营人员严格分离,稳定一线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
4、加快培养村级农技推广员。采取专题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村级农技推广员(农业信息员)的收集、采编、发布的能力。大力培育重点户、示范户,使其成为推广农业技术的“二传手”。
四、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创新取得的成效
1、稳定了农技队伍。改革以前,我县农技推广工作条件差、人员待遇低,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不分,造成队伍不稳,工作被动,群众不满意。改革后,公益性推广人员实现了工资财政统发,失业、养老、医疗保险得到保障,待遇提高了,队伍稳定了,工作热忱增强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部门的评价提高了。目前,公益性农业推广人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作风得到改进,工作成效不断提高,农技推广工作形成了积极向上、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2、加速了科技推广。我县以实行以“两个分离”为主的改革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农技人员下乡积极性显著提高,全年农技员人均进村入户时间增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普及率明显提高。我县科技入户、水稻单产提升行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执法等各项工作可喜的成效,全县农技推广工作得到强化,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加速“扩散”到千家万户。全县农技推广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34.2亿元,增长9.2%。全县落实粮食播种面积102万亩,同比增加3.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成41.3万吨,较上年增长4.5%。“东安县万亩双季稻高产示范”获永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一大批集成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一是农民科技素质显著提高。认真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绿色证书”、扶贫技能培训等工程,开展技术培训1000余期,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0余万份,培训农民100余万人次,发展农业科技示范户1200多户。二是引新推优硕果累累。近年,先后引进水稻免耕栽培、水稻抛栽、秸秆还田、专业化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50多项先进适用新技术,推广株两优02、T优207、金优207、岳优9113、宫本、日南1号、纽荷尔、翠冠、清香等130多个农作物(含果树)高产优质品种。三是农产品优质率不断提升。大力发展优质稻、优质水果标准化生产,2008年全县优质稻标准化栽培49.8万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5%,柑桔低改和柑桔、早熟梨标准化栽培20万亩,优质农产品比重比1997年提高50%以上。
3、促进了农民增收。全县普遍推广应用了水稻高产栽培集成组装技术和水果标准化栽培技术,农民因采用水稻抛秧、水稻免耕、果园生草栽培、频振式杀虫灯、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省工310万个,节本增收1.1亿元。200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4.2亿元,比1997年增长82.6%,农民人均纯收入4874元,比1997年净增2936元,增长 142.8%。
4、树立了干部形象。通过改革,从根本上保证了广大农技干部的各种待遇和福利的落实,解决了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农技人员的工作热情高涨,为民服务回馈社会的意识得到极大增强,指导农业、帮助农民的典型比比皆是,塑造了新时期农业干部的新形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004年以来,我局共向县委推荐提拨担任领导实职干部有27人,其中担任单位正职的3人。
5、得到了社会认可。在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的关心支持下,我县农业局近年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认可。一是群众满意。被评为优化经济环境诚信建设满意单位、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综合治理维护稳定工作先进单位、劳动保障工作先进单位。二是党委政府认可。2005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单位、科技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6月县农业局被评为永州市先进基层党组。2007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平安单位、先进单位。三是主管部门肯定。2005年、2006年度,我县分别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被省农业厅评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省农业厅病虫电视预报节目竞赛二等奖,2006年8月被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评为全国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6月,农业部《财务工作简报》第9期专刊推介东安水稻单产提升行动做法;2005年11月,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专刊推介东安做法; 2005年12月,省农业厅《湖南农业情况通报》第8期专刊推介东安发展粮食生产经验。2006年4月10日,《农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季季增产,户户增收》大篇幅推介东安发展粮食生产做法。科技入户工作2007、2008连续二年得到农业部的通报表扬。
五、加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启示与建议
(一)启示
1、保障推广经费是搞好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提。我县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挤出资金,严格执行《农业法》的有关规定,从有利于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农技推广工作经费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4 -2008年,县财政分别拨付农业局农技推广事业费(含工资,不包括财政负担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部分)221.1、290.9、344.6、594.4、626.5万元,有力地保障了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均实行了工资财政统发,所有在册人员参加了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按公益性人员人平安排工作经费达到5000元。今后,我县将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继续增加农技推广经费,为农技推广事业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撑。今年元月,我局已向县委、县政府请示,有望将我县农技推广人员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的范畴,从根本上解决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
2、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是取得工作成效的关键。不断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是推动农技推广工作前进的不竭动力,针对农业发展新形势和我县实际,县农业局创新开展了网络信息、科技联村、科技入户、科技示范等农技服务工作,使农业技术服务更及时、更直接、更有效。
3、建立科学的考核考评机制是促进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如何调动广大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建立科学实用的考核考评机制是重要的一环。我县建立并实行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目标管理、岗位风险责任、日常工作督查、群众监督评价、工作绩效奖惩等制度,将每个公益性岗位的工作任务量化分值,做到考核内容既系统规范,又便于操作,通过考核、督查、评价等方式综合打分排名,起到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塑造了新时期农业干部的新形象。
4、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是搞好农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平台。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是新形势、新阶段转变农技推广方式的创新,其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和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现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2005年,我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业科技入户试点县,经过四年的努力,构建了以农业科技入户为平台,以专家组为支撑,以农业科技人员为骨干,以1000个科技示范户和2万辐射户为主体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网络,形成了“1+20+∞”的农技推广模式,创新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四年科技入户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现代农业要发展,科技入户是关键,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是搞好农技推广工作的有效平台。
(二)建议
1、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推广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农技站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我县40%的基层农技站没有自有站房,目前靠租房办公;推广手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安排专项资金解决。
2、强化技术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加大对农技推广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农技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由国家安排培训工程加以培训,对农技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培训。
3、加强后续研究,巩固和完善现有成果。我县的农技推广体系运行机制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不十分完善,许多管理制度的功效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巩固完善现有成果,使其不断完善熟化。
东安县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全国兄弟单位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将继续按照国发[2006]30号文件的要求,结合东安实际,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为推进我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篇:总结工作创新机制 优化计划生育服务
总结工作创新机制 优化计划生育服务
xxxx年以来,在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局的精心指导下,我街道始终把计划生育工作摆在党工委、办事处的重要议事日程上,认真落实市计划生育工作部署,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努力破解发展难题,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圆满完成了各项计划生育工作目标任务。
据统计,xxxx年载止xx月xx日,全街道总人口数为xxxxx人,育龄妇女数为xxxx人,已婚育龄妇女数为xxxx人,人口出生数为xxx人(一孩xxx人,二孩xxx人),其中符合政策生育率为xxx%;女孩初婚人数为xx人,现孕人数为xx人,现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总人数为xxxx人。
全街道共有xx人享受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特别扶助优惠政策;xx人享受城镇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xxxx人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优惠政策。市分配孕前优生人数为xx对,已进站检查xx对,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数。生育服务证件(准生证)办理计xxx例,免费生育手术服务单办理计xx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所、民政、社保、财政等均能按照要求做好信息互通与配合。
第三篇:创新管理 完善机制 优化服务
创新管理 完善机制 优化服务
全面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流动人口
管理工作
各位领导、大家好: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我县矛盾纠纷排查和流动人口规范化管理工作做以下发言,不妥之处,请指证:
近年来,我县城区结合流动人口流量大,构成复杂和治安管理难度大的实际,牢固树立“抓稳定就是抓发展”的思路,不断创新管理、转变思路、完善机制、优化服务狠抓落实,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开展社会热点难点排查和矛盾调处工作,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下推行“33533”和“13551”工作机制,使街道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稳步推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33533就是:建好三个阵地、编制三张网络、构筑五道治安防线、创新三个机制、坚持三条原则。
三个阵地就是:一是成立综治维稳委员会和综治维稳工作中心。整合了街道维稳、综治、公安、法庭、司法、信访、民政、安全等力量,组建了街道办维稳综治工作中心,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按照警务、人民调解、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技防“四进社区”的总体要求,整合原社区治安联防队、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办、社区调委会、社区警务室等资源成立了 1
社区综治工作站。在社区内以创建“安全文明社区”为契机,成立了治保会、调委会、帮教小组、护村队、护校队、治安巡逻队、治安信息员、法律宣传队、法律服务站等,形成了“调委会、治安会、警务室、中心户长、治安信息员、群众”为一体的社区综治维稳工作新模式。三是成立治安警务室。在有条件的7个社区建立7个警务室,每个社区落实两名驻社区民警,实行警力下沉,在7个社区建立治安巡逻执勤点12个。
编制三张网络,构筑五道治安防线就是:在街道办、社区、居民小组建立三级综治信访网络。每个社区和村都设立调委会,由社区和村主任担任调委会主任,负责本社区本村的民事纠纷调处。每个居民小组配备了2-3名包租干部担任综治信访工作信息员,在居民区设立了治安巡逻点108个和3个夕阳红治安巡逻队;在街道门店和主要巷道设有43个治安联防组,具体负责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同时我们聘请了220名环卫工为兼职治安信息员,及时掌握异动情况,发现可疑情况及时上报,今年,共接受到各类反馈信息263条,我们对231条进行就及时的调处化解。通过抓“网络”建设,在街道社区积极构筑起“五道治安防线”。第一道防线设在城乡结合部,封住“边”不出问题,主要靠包组干部、治安中心户长进行防控。第二道防线设在街道小巷,控住“线”不出问题,主要发挥街道联防组作用。第三道防线设
在案件多发地带,守住“点”不出问题,主要靠社区民警防控。第四道防线设在居民小区,护住“院”不出问题,主要靠住地居民、楼长和治安兼职信息员举报防控。第五道防线设在机关单位,看住“门”不出问题。
三个机制就是:一是实行联合接待制度。每月一由综治维稳工作中心,整合八个部门工作人员,对所有来访人员,在便民服务大厅实行联合接待制后,很多问题均能及时予以解答和督办落实,减少了环节、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效率。二是实行分极联调制度。对日常报送的隐患和已发生的问题,严格按照包社区包片领导协调处理;对跨部门、跨社区村的问题,由综治维稳中心主任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联合查处。三是实行联席会议制度。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固定每月召开综治维稳工作联席社区会议,听取综治维稳工作阶段性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工作,对重大疑难案件集中协商解决,并抓好督办落实。
在矛盾纠纷调处过程中坚持三条原则就是:“两早”(早排查、早发现);“三快”(接到信访赶往现场快、发现纠纷介入调解快、重大纠纷上报快);“四不”(对矛盾纠纷调处不过夜、不扩大、不激化、不上交),以社区调委会和司法所为依托,对上访案件做到早立早破,快调快处。
在机关单位重点抓了“四个一”(建立一个安全领导机构、形成一套安全责任制度、组建一支治安联防队、配备一
名保安人员)。“四个二”(两室:门卫室、治安室;两亮:楼道亮、院落亮;“两钢”:钢门、钢窗;“两器”:报警器、灭火器)。在个体门店和居民区还实行“十店联防、十户联防”措施。形成一家报警,家家相助的联防工作格局。把相对毗邻、联系方便的经营者划分为同一个治安联防片区,按10户为一个治安联防组,共组建治安联防组31个,推选联防组长31人,联防组长和社区民警签订“治安联防责任书”,组织带领治安巡逻员开展义务巡逻。各门店严格落实,“三包”、“两防”、“一举报制度”。“三包”即包店内、门前治安秩序,包本店流动人口无违法事件发生,包内部无火灾隐患;“两防”即防内部火灾事故,防各类治安、刑事案件;“一举报”就是发现可凝情况及时向上级公安机关和住社区民警举报各类违法犯罪线索。
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推行“一牌三卡五星级”管理办法:将管理对象姓名、婚育、工作、户籍管理类型等基本情况实行挂牌管理,简便易行,一目了然。三卡就是推行便民服务卡、出租房屋档案卡、流动人口登记卡。五星就是将出租房主按五星级管理模式进行,分别为爱国守法星、诚实守信星、家庭和谐星、文明带头星、环境卫生星。在措施上实行“五管理”:即协议管理,与小区流动人口重点对象签订《综治工作目标责任书》;公约管理,推进居民自治,制定《社区居民公约》;以房管理,社区和派出所与出租房主签订《出租房屋责任书》,对现租房屋进行登记备案,落实监
督责任人;捆绑管理,将综治、信访、计生、卫生等工作融为一体,落实到包片干部身上,进行捆绑管理,签订《综治工作责任书》;户长管理,选聘德高望众,责任性强,既熟悉小区情况,又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同志,担任中心户长,聘计生信息员220名,健全网络,畅通信息渠道。一服务:我们利用社区便民服务大厅,通过掌握建筑工地、爱心超市、服务业等用工情况和房屋出租户信息及时向流动人口提供信息。并散发平安创建的一封信、平安建设知识、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居民手中,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贴心服务。
同时,在流动人口管理中对社区干部和中心户长实行“六定”(定任务、定目标、定措施、定制度、定责任、定奖惩);三包(包区域、包宣传、包治安);五不漏(不漏市场、不漏街道、不漏一楼一室、不漏一店一户、不漏一商一贩);五个清(责任区基本情况清,档卡资料清,总人数清,联系方式清,变动情况清)。
第四篇:创新水机制 优化水环境
创新水机制 优化水环境
毋庸讳言,水已成为乡镇经济发展的致命性制约因素。面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剧烈挑战,我们必须积极工作,主动出击,聚焦节点,迎难而上,创新水机制,优化水环境,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优化水环境理念
水环境是经济环境,更是生态环境。宾县在优化水环境的创新发展实践中,首先创新水环境的理念,真正解决头脑问题。
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人们不大看好水环境。认为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殊不知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后,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应接不暇。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水的问题。据资料显示,全国400多个大中城市相继渴水,特别像京津冀地区的一些城市渴水相当严重。为此,国家不得不花巨资开发南水北调工程。
宾县是我省粮食大县,幅员3861平方公里,天然的丘陵地貌特征,使得该县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尤其是1994年7月13日暴发的百年特大山洪,致使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多达2900平方公里,为整个辖区面积的76%。其后,每年流失的耕地土壤高达96万立方米。水害造成了5200亩可耕地丧失了基本功能。我们下乡调查时,亲耳闻听当地山民形容水土流失现象的顺口溜:“扒皮的山,剜肉的沟,淌血的河,抽筋的川”。水可为利,人们常常不以为然。水可为害,倒是让人们真切领教到了。单是那一次突发的特大山洪,就给该县造成了4亿多元的损失,其间接和潜在的损失简直无法估量。痛定思痛,亡羊补牢。我们必当以壮士断腕之慨,向陈腐落后的水机制开刀。
笔者认为:“思想先导,政策引导,利益驱使,典型报导,设施疏导”,可以为优化水资源和水环境创造社会舆论环境。笔者以为:可通过电视、广播、板报、墙报、过街横幅、永久性标语牌、会议演讲、竞赛答题、座谈讨论、典型发言、数说水害、图说水害、话说水利、情系水利等系列宣传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干部群众更新观念,创新理念。
只有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才会有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创新。否则,简单盲目地套用外地的经验做法,也是削足适履,虽有新机制,也不可能维持长久。
二、创新优化科学用水机制
用水机制要不断创新。过去,一些地方的荒沟、荒滩、荒地、荒水、荒山大多无人管,少数地方虽有人管,也因机制陈腐老旧,形同虚设。在调查中,笔者觉得推行“承包机制,租赁机制,转让机制,代包机制”可将昔日的“五荒”变为“五宝”,如民和乡徽菜塘小流域推行创新机制后,把流域治理、土地产出与农民收入三者有机结合一个利益共同体,互惠互利,实现“三赢”。建构造物16座,整修排水干渠4条,总计11250延长米,形成了泄洪排涝的配套网络,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不少乡镇农户在曾为水患的小流域里种稻、种药、种果、养鱼、养鸡鸭鹅,蓄水成塘,集优成势,有的还创办了山间度假村,吸引市县旅游者到山间谷地鱼塘钓鱼、游泳、吃瓜、品果、观日、赏月。全县每年仅小流域新增产值就有2亿多元。
政策的制约和激励作用是神奇的。采用创新机制,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科学创建优化水环境,使得地方资源存量得以盘活,“死资源”变成了“活效益”。昔日沉睡的大地,今又复苏了经济活力。
创新机制也是一场剧烈的思想变革和机制变革,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是不行的。当然,创新水机制,优化水环境,还必须依法行事,要借助法律的权威,震慑利益固化集团的淫威,还民众一个公道,还资源一个清明。
三、创新优化水利精品工程
要让人们看到水资源配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就要用事实说话,就要用典型引路。有的地方以创建精品工程为素材,用精品工程说话,可以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小流域,建造水环境的精品工程。比如在山上挖鱼鳞坑;实施整地造林;在坡滩地修环状地埂生物带;在沟壑建造谷坊;在荒坡地实施水平配带鱼鳞坑;在主要河道实施削坡插柳;建造规模不等的导流坝,控制河水有序流动。宾县在全县八大河流沿岸普遍插柳,营造宾县式的“绿色长城”,是创建优化水环境、科学配置水资源的最好精品工程。调查中,笔者发现:迷迷茫茫的柳条通,密密匝匝的根须,坚固地守护着河岸,即便有大水涌入,河岸也不会溃决,它有效地保护了12万亩农田。据航拍资料显示,宾县境内的8大主要河流两岸的柳条通,从山边绵延几十里,直到江边,像绿色的长龙逶迤而进,十分壮观。如此大规模地动员10万民众插柳,造成宾县式的绿色长城,在全省也是首创。这是宾县最大的“水文章”、“水战略”、“水精品”,是最充分、最有力、最鲜活的教材,比空嘴说白话强一百倍。
笔者认为,柳条树种的分蘖能力极强,一株柳条树可以分蘖若干个大的枝丫,连同柳絮撒种,整个宾县8大主要河流两岸形成了坚不可摧的绿色长城。精品工程正在显现出巨大的后发优势,其内生的潜力和活力,将在十几年乃至几十年里显现出来。如果倍加保护,百年河柳工程将造福子孙,萌及后代。没有水机制的创新,没有水环境的优化,无论如何也搞不出来十万民众的插柳工程,也没有惠及子孙的绿色长城……
四、创新优化实用的义利效应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水环境的优化建设,必须注入义利元素。笔者以为,最致命的东西是人们对于水文化的自信。要切实让咱们农民得甜头,咱们国家得大头,咱们事业得发展,咱们生态得保障,护守属于咱们自己的核心利益,那才是最大的义利观。要以文化为牵引,要以利益为驱动,要以机制为约束,要以问责为督查,引导农户参与创新水机制,参与优化水环境。要教育民众创新水机制,优化水环境,既是国家法律的依据,又是农民的主体责任。大家知道,自古就有靠山吃山之说,但现在要科学可持续发展了,要创新一下机制了,那就是靠山也要养山,靠河也要治河,农民不仅要成为资源的获益者,还要成为资源的守卫者。农民也要仗义执言,大义行侠,真心实意地把自己家门口的山管好,林看好,河治好,水驯好,让山造福于民,让水惠及于民。农民要积极主动,热情配合政府打好家园保卫战,不能自毁长城,自毁家园,自断生路。
调查中,笔者发现,宾县引导农民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之间,调整为最大公约数,切实让农民得甜头,全县做水文章的大户2000多个,国家得发展,生态得保障。经过十几年的配置水资源,优化水环境,使得该县天常蓝,山常青,水常绿,气常清,水经济发展进入了可持续的新常态。
其实,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很强。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比如山河就是互为依存,互为渗透,互为效应。山上感冒,河打喷嚏,看山知河,看河知山,河因山而丽,山因河而荣,山上滥伐,河里遭殃,为此,山民必行大义,大义才有大财。昌盛千载的义利文化观也要在咱们这个历史的节点上绵延不息。要让山边、河边、湖边、海边、城边、沿边的百姓认识到:农民有了义利文化的自信和义利文化的觉醒,就会和我们政府同心同德,齐心合力,打一场辉耀古今、彪炳千秋的家园保卫战。
(编辑/李舶)
第五篇:创新机制服务群众
创新机制服务群众 以创新精神提升新居民服务管理水平
**镇党委、政府
为迅速推进新居民服务管理所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新模式,推动“平安**”建设再上新台阶,**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居民服务管理所建设工作,努力实现“教育、管理、服务、维权”的良性互动,创造**镇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新局面。
一、创新思维,强化领导,夯实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基础。
成立了**镇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新居民服务管理所所长人选,调整两名业务精通的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新居民管理工作,同时,对新居民服务管理办公场所精挑细选,多次查看现场,本着业务对口、规范流程、一站式服务的原则,经镇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新居民服务管理所办公场所设在镇派出所二楼,并在派出所综合服务大厅西侧设立独立的服务大厅,充分体现人民政府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宗旨。
二、完善机构加大投入,着力健全管理体系
强化了网络建设,在党总支、镇招商分局和规模企业成立新居民服务管理站,形成“党政统一领导、专门机关统一协调、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协同参与”的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新格局。并在新居民服务管理组织网络建全、工作人员到位的基础上,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投资10余万元高标准配备配置新的办公设施,规范了基层工作站建设,统一制作了上墙版面,统一配备了办公设施,统一操作规范,进
一步优化新居民公共服务,实施就业、保障、维权、关爱、素质提升五大工程,推动服务管理实现新的拓展。
三、健全制度,提升规范,强化新居民动态管理
围绕“服务管理、提高效能、方便群众”的宗旨,落实和完善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和岗位责任责任追究制。按照“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证管人”的思路,落实出租人、经营户、用工单位等相关责任人的协管责任,加强对新居民信息的动态管理。
四、加强服务效能,做好新居民的管理和服务
一是打造一站式多功能服务窗口。坚持教育、服务、管理、维权”四位一体,努力让新居民同享公共服务,精心致力于打造一个文明、高效、新居民满意的管理所窗口形象。一方面通过对服务功能与现有的办公条件进行有机整合,打造一站式多功能服务窗口,窗口集暂住证办理、新居民计生服务、新居民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受理、新居民纠纷调解、新居民劳动维权、新居民妇女维权教育培训等服务功能于一体,切实为广大新居民提供便利。
二是打造一流协管员队伍。秉承“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的工作理念,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出一支“纪律严明、业务精通、文明礼貌”的一流协管员队伍,坚持和完善协管员政治理论学习和服务理念教育制度,努力提升广大协管员的大局意识和团队观念,有效转变协管员的服务理念,切实稳妥地解决新居民劳动纠纷、证照办理、居住生活、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难题。
我镇新居民服务管理平台的建立,是部门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居住证制度的改革,下一步我们将通过这等一系列的措施,使新居民对第二故乡的归属感、认同感进一步增强,使新居民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生活环境得到不断的优化。
2011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