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保护与WTO的
试论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保护与WTO的“国民待遇”实现
第一节 外商投资的法律保护
一、国际上对外商投资的法律保护
国际上对外商投资的法律保护一般适用国际投资法来进行规范。国际投资法是指调整跨国私人直接投资关系的有关国内法规范和国际法规范的总称。国际投资法调整的关系,包括: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经济实体基于投资所产生的普通商事关系;与东道国基于投资所产生的投资管理和保护关系;与本国机构基于投资促进和投资保险所产生的关系。也包括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国际组织之间为促进和保护投资或协调投资关系而缔结双边或多边条约所产生的国际法关系。因此,国际投资法包含有关国内法和国际法两个体系。按照国际惯例,当两者发生抵触时,国际法的效力优先于国内法。国际上对外商投资的法律保护分为三个体系:
1.投资国鼓励其海外投资的法律保护
海外私人投资利益较多但风险也较大,投资国鼓励其海外投资的法律保护通常包括:
(1)通过国内立法的单方行为或通过与东道国签订双边协定的方式,保护海外投资者的利益。例如,以国内立法或与东道国签订双边税收协定,减轻海外投资者的双重或多重纳税的负担。目前,几乎所有工业国都同发展中国家签订了数量不等的双边税收协定,包括中国对外签订了30个左右类似的协定。
(2)有关政府机构或国家公司向其海外投资者提供各种服务,或者提供“风险资金”性质的投资参股或贷款。诸如通过驻外使、领馆经济商业机构提供投资情况,疏通投资渠道,交流投资经验,协助投资者队伍分析和咨询,协助同当地企业、银行、主管部门联系等。或通过国家公司和特别基金会、协会等,提供风险资金、技术援助等。
(3)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并成立相应的机构经营有关业务。这类机构有些也从事上述各种综合性的投资促进活动或经营进出口信贷和担保。一般而言,外国投资者期望的是长期稳定、具有可预见性的投资环境,而这主要取决于东道国法制,因此投资国的上述措施主要是辅助性的。
2.东道国关于外国投资的法律保护
就工业国而言,除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希腊、土耳其、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多数工业国没有统一或专门的外国投资法或外资法。这些国家原则上实行国民待遇,因而适用于本国投资及其活动的法律和规范,一般也适用于外商投资活动,但有某些特殊的法令或法律中的某些规范有禁止或限制外商投资活动的规定。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相反,大多数国家有专门针对外商投资活动的外资法,但称谓繁多。有些国家称“外国投资法”,如巴西、印度尼西亚、智利、阿根廷、叙利亚;有些称“投资鼓励法”,如马来西亚、韩国;有些称“外国投资管理法”,如菲律宾;中国则就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资独资企业分别制订了3个法律和细则。很多国家也有特定的部门法,如墨西哥的“新兴工业和急需工业发展法”,“特殊工业促进法”;中东、北非国家的“石油法”;中国的“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很多国家还有特定地区的外资法,如中国就福建、广东、海南的经特区制定了3个特区法。除了上述基本外资法外,有关外国投资活动的规范还散见于涉外经济法中,诸如涉外税法、进出口关税法、外汇管制法、劳动雇佣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涉外借贷法、资源和土地管理法等。因此,从广义上讲,外资法是指东道国制定的关于调整外国投资关系的法律、法令、条例、命令、决议等法律规范的总和,其中不仅包含关于外商投资的待遇和保护的实体法规范,也包含对外商投资的审批和管理的经济行政法规范,还包含解决投资争端和程序法规范以及其他性质的规范。
3.关于外商投资法律保护的国际法制
由于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社会制度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故立法旨意也有所不同。因此,国内法制难以起到全面保护外商投资的安全和利益的作用。特别是在外资待遇、国有化、投资争端的解决等重大问题上的利害冲突,往往不是国内法制所能完满解决的。为了在互利基础上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必要诉诸国际法制,以维护有利的投资环境,从国际上对外商投资实行法律保护。
关于外商投资法律保护的国际法制包括几个方面:
(1)双边投资条约或协定。主要是指双边投资保险(保证)协定、相互鼓励和保护投资的协定。签订双边协定是各国的普遍实践,尽管目前双边协定的数量仍然不多。
(2)区域性投资条约。阿拉伯、伊斯兰、东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都有相互保护其成员国的海外投资的地区性多边条约。安第其集团有共同投资法典,主要是针对外来投资的。欧洲共同体同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地区69个发展中国家签订了“洛美条约”,其中有关于促进和保护欧共体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的规则。此外,其他地区或国家集团也有投资条约或涉及投资的经济条约。
(3)普遍性条约。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制订普遍参与的公约,目前只有《关于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端的公约》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
二、我国对外商投资的法律保护
我国对外商投资的法律保护,可分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两个方面是指我国国内法上的保护相我国签订及参加的条约所提供的国际法上的保护。我国已对外签订了22个双边投资保护和领事协定,四个关于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税漏税协定。此外,我国还参加了有关国际公约和组织,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承认与执行外国裁决公约》、《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等。所以,我国对外国投资的保护不仅依国内法实施,而且还承担了条约义务。三个层次是指国内法中根本法(宪法)、中央一级制定的专门立法(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等)及地方性法规(如省、市有关鼓励外商投资的法规、经济特区立法等)。我国对外商投资的法律保护主要体现在:
l.宏观保护
我国《宪法》第1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经济组织及中外合资经营企业,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它们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保护。”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根本法上肯定了对外国投资的保护。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2条、《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3条、《外资企业法》第4条及《中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第3条都分别作了类似规定,即中国政府依法保护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投资者(外方合营者、合作者等)的投资、应分得的利润和其他合法权益。
2.微观保护
我国立法和条约对外商投资者比较关心的问题,作出了保护的规定。具体表现在:
(1)待遇保护。中国立法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可以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享有中国法律对法人的保护;对外国投资者在经营活动的许多方面;根据中国法律及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规定给予国民待遇。事实上,在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的外商投资企业及先进技术企业和产品出口企业,在税收减免、物品进出口、经营自主权、资金和利润的汇出等方面,都享有比我国国有企业更为优惠的待遇和法律保护(见《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国务院关于鼓励投资开发建设海南岛的规定》、《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港口城市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暂行规定》及《国务院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汇平衡问题的规定》等)。我国对外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中还规定了“公正公平”待遇及“最惠国待遇”的原则。
(2)工业产权保护。我国法律不仅保护外商有形资产的投资,还特别以专门法律保护其无形资产的投资,即工业产权的投资。我国已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保护外国人工业产权的法律和法规,初步形成了一套保护工业产权的法律体系,除《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六章关于技术引进的规定外,我国还分别制定了《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及其施行细则以及《技术合同法》等专项法律。此外,《民法通则》对保护版权已作了原则性规定,我国还正在起草出版法等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我国对外签订的投资保护规定,也都有保护工业产权投资的规定。1984年12月中国参加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成员国。这些法律和条约,从物权及债权两个方面对外国投资者的工业产权提供了双重保护。
(3)征收保护。实行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是我国长期不变的国策,不是权宜之计。我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对合营企业不实行国有化和征收,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对合营企业,可以依照法律程序实行征收,并给予相应的补偿。“我国对外签订的投资保护协定,均有”适当“补偿等类似规定。相应补偿或适当补偿的原则,实际上否定了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坚持的所谓”充分、有效、即时"(adequate、effective、prompt)的补偿理论。这不仅符合东道国的利益,也符合外国投资者的利益,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原则。
(4)投资本金和利润汇出保护。关于外商在我国投资兴办企业,其所得利润、其他合法权益以及回收资本本金是否可目由兑换成国际通行货币汇出中国境外的问题,根据我国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及外汇管理条例,外商可以从他们在中国银行开设的外汇存款帐户中自由汇出其回收资金本金、应得的利润及其他合法收益。双边投资协定中都有关于保障自由汇出的规定。但因我国实行外汇管制,一般要求外商投资企业自身维持外汇收支平衡。企业外汇收支不平衡的,我国法律也规走了一些办法,予以调剂,例如,以产顶进,经批准内销产品收汇,允许外商购买中国产品出口收汇,以当地货币利润再投资于另一出口创汇企业,企业间进行外汇调剂等。
(5)代位权保护。我国立法未作此规定,但在双边投资保护规定中都规定有代位权条款,即当外国投资者在我国投资已向本国申请政治风险保险者,本国承保机构在风险发生并向投保人支付保险赔偿金后,即取得代位求偿权向我国求偿。我国政府这一承诺是对外国投资者政治风险的保证。
(6)合同适用法律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合同是调整中外双方权利与义务的法律文件,也是保护外商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这些在中国境内履行的合同,我国法律也规定均应适用中国法律。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出于维护交易安全及外商的正当权益,作了灵活规定,给当事人以选择的自由,既可仍按原合同的规定执行,也可按新的法律规定执行(第40条)。但是,如果在订立合同时,规避我国法律的规定,把订约当时现行法律的所有规定都列入合同,认为合同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用以对抗新法的执行。这种合同及其条款,有违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第40条保护外国投资者的初衷,并有损于中国的主权,应不在批准和保护之列。至于中国法律未作规定的,可适用国际惯例;中国缔结或参加的与合同有关的国际条约同中国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除中国政府声明有保留的条款外,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涉外经济合同法》第56条第3款,第6条)。这些规定符合国际一般做法,并有利于保护外国投资者。
(7)解决争议的法律保护。我国法律规定,外国投资者(外方合营者、合作者)同中方合营、合作者间的争议,首先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果得不到解决,可提交仲裁解决。仲裁可以选择在中国仲裁机构仲裁,也可选择国外仲裁机构,还可以在申请的一方仲裁。合同中未订仲裁条款,或事后双方又末达成书面仲裁协议的,还可向国内法院起诉,这对解决争议提供了方便。再者,我国已参加了《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对外国投资者也提供了有力保证。至于外国投资者与我国政府间的争议,基于我国签订的投资保护协定和我国已参加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以及我国正在考虑参加的《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议公约》(华盛顿公约)等规定,也将得到妥善和公正的解决。
七、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保护
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保护,集中体现在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法规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规定,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调整外商投资企业关系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其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各方出资的若干规定》、《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关于设立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等。
此外,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规章也是规范和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重要法律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我国有关外商投资企业法规定,国家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资企业不实行国有化和征收。但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可以依照法律程序实行征收,并给予相应的补偿。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组成部分的税收优惠措施一直被视为我国积极、有效、合理利用外资的重要手段。通过相应税法规定主要表现为按既定税率在一定期限内对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实行减税、免税、退税的做法,确实是促进我国得以大量引进外资的重要因素。外资的大规模流入,势必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且既然为外商投资,也必然会牵涉到资本输出国(地区)的利益,牵涉到相应的国际规范。鉴此,我们有必要对实施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涉外税收优惠措施予以反思,存其利、去其弊,更有效地发挥涉外税收优惠措施的积极作用。
一、涉外税收优惠措施的效果——兼谈税收饶让抵免
按照我国涉外税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可按投资地域或项目的不同享受不同的优惠,在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特定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率最低仅为15%;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外国投资者将从企业取得的利润直接用于该企业再投资,增加注册资本,或者作为资本投资开办其他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可按规定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纳所得税的40%的税款;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给予两年免税、三年减半征税的优惠,而且是从开始获利的年度起;对投资农、林、牧和边远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不仅可以享受“免二减三”的优惠,而且可继续享受按应纳税额减征15~30%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出口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享受更多的税收优惠,“免二减三”后只要当年出口比例和先进技术等到认定后,可继续减低税率,最低按不超过10%的税率征收。而内资企业所得税率均为33%。
对外商投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同时引导外资流向,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它对我国吸引外资、合理地利用外资已产生了明显的积极效果。截止到2001年底,已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90484家,合同外资金额7459.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954.7亿美元,有利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至于我国的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也在逐步完善,属于国家鼓励投资,享受较多税收优惠的基础设施、能源、交通以及其他资金、技术密集的大中型项目所占比例逐步增加。虽然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税收优惠措施不能不说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但是,对外商投资者可以依据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所得来源地税收管辖权而由其各自相关的国家或地区(以下仅以国家为例)行使征税权。就我国的外商投资者而言,作为收入所得来源地的我国自然可因所得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主张征税权,而作为外商投资者的所属国也可因居民税收管辖权而拥有征税权。如果相关国家都实际行使了各自的征税权,就会产生所谓的国际双重征税,甚至多重征税现象。
当然,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各国为了鼓励资本的跨国流动,无论是资本输出国还是资本输入国都通过签订双边税收协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自己的税收管辖权,以避免国际双重征税现象的产生。作为通例,各国在双边税收协定中都承认所得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处于优先于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地位,但并非意味着有关国家随即放弃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避免国际双重征税的做法可能是抵免制、免税制和扣除制。但这些做法的目的仅是实现避免国际双重征税。因此,如果有关国家之间签订的双边税收协定仅仅商定了避免双重征税的条款,则在收入所得税来源地国未实际行使征税权或征税额不到
位(如未达到居民所属国规定税率的征税额度),包括其实行税收优惠措施的情形,居民所属国仍会对其从事资本输出的居民依其本国税法另行征税。这样做并未违反双边税收协定,相反体现了同属本国纳税人不会因收入来源地的不同而出现税负不公平的现象。所以在仅订有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时,缔约国一方采取的税收优惠措施并不一定能使外商投资者最终真正享受到税收优惠的利益,仅仅是所得来源地国限制自己的征税权,并把它拱手让给居民所属国行使,造成本应属所得来源地国的财政收入转由居民所属国获取罢了。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单纯由我国税法赋予外商投资企业各种税收优惠并不当然使外商投资者因此能享受到实际利益;甚至外商投资者所属国和我国签订有一般性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也未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给予税收优惠的经济特区等地区,投资环境的总体状况都是较为理想的。所以,我们不能将引进外资取得的成绩都记在税收优惠措施上。
但即便如此,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措施仍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并非绝对没有效果。这是由于居民所属国对本国居民向海外投资也会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其中部分优惠和所得来源地国的税收优惠是相呼应的。
外商投资者的所属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为了鼓励输出本国资本(目的是为开辟新的市场,利用投资跨越贸易障碍以及收购本国缺少的资源等),都或多或少对本国资本向他国投资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这样,造成外商投资者在收入所得来源地国享受到的税收优惠可能恰好也正是其居民所属国给予优惠的事项。亦即,如果某些国家国内税法中单方面直接对本国居民向海外投资的所得给予税收优惠的话,则我国所实行的税收优惠措施效果会愈加显著。下面以日本、英国、法国为例简述一下。
日本在1957年《特别征税措施法》的执行令中,对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税收优惠作了具体规定。其表现有:1.日本对于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知识产权所获得的外汇收入予以免税;2.对于日本私人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投资,对于注册资本在10亿日元以下的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中、小企业,都给予税收优惠待遇。
英国税法规定在纳税人计算国外收入所得时,允许扣除其中的14,即对此14 的国外收入免征所得税,且不论此项收入是否汇回英国。这一规定对英国私人资本的海外投资显然有利。
法国一般被认为是实施对外投资税收鼓励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主要是因为法国在税收管辖权方面实行属地原则,而对在其领土以外所取得的收入实行免税。这对法国资本向海外投资自然是强有力的鼓励措施。
尽管如上所述,一些国家对其海外投资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但这种有赖国内法提供的税收优惠各国很不统一。显然这对于来我国的外商投资者在实际期望享有税收优惠利益的保障力度方面不能充分到位,优惠措施的效果会受到影响,甚至丧失殆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关国家在双边税收协定中列入税收饶让条款,务求使缔约国一方提供的税收优惠能落到实处,发挥实际效果。所谓税收饶让,是指居民所属对本国纳税人在海外投资得到投资东道国(收入来源地国)因税收优惠而减免的那一部分税款,视因已经实际缴纳而不再进行征税的做法。税收饶让的目的是保证资本输入国为吸收外国投资而给予的税收优惠能得到真正落实。中国所缔结的双边税收协定中是否含有税收饶让条款,对我国的税收优惠措施是否能收到预期效果至关重要。
中国缔结的双边税收协定,一般都含税收饶让条款。但这些条款又有不同类型。如和日本、英国、丹麦、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双边税收协定中对方对于中国税法规定的企业所得税和再投资退税等优惠都给予税收饶让抵免;在股息、利息和特许权使用费的预提税方面,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也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予税收饶让抵免。因此,税收饶让对税收优惠措施效果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只能进行具体个案分析。
十六、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经济成份中的性质、地位
1、性质:
在我国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法人或其他形式,从性质上讲都属于非公有制经济。中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法律保护其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对其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2、地位:
从地位上讲,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经济成份中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系,外商投资企业发挥着非常重要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将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长期存在。
十七、律师提供的服务
律师在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登记、生产经营、解决各种纠纷等过程中可提供各方面的服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担任法律顾问;
2、提供法律、政策咨询;
3、代理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登记;
4、草拟审查重要合同;
5、参与重要谈判,为公司、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提供法律意见;
6、进行律师见证、资信调查;
7、税收事务的代理;
8、办理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的法律事务;
9、代理调解、仲裁与诉讼。
第二篇:论我国公司法对外商投资企业的适用
论我国公司法对外商投资企业的适用
吴昊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虽然明确规定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但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特殊性以及法律规定的原则性,导致外资企业的法律适用问题仍存在争议。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涉及的外商投资企业是指采取公司组织形式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及外商合资企业, 不包括合伙企业等其他非公司组织形式的企业。
《公司法》第218条规定:“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适用本法;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对于该条款的理解与适用涉及下面几个具体问题:
一、如何理解“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中的“法律”
在我国,法律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上讲,法律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不仅包括狭义的法律,还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等。当《公司法》与有关外商投资的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冲突时,外商投资企业应如何选择适用呢?
笔者认为,《公司法》第218条所指“法律”应作狭义理解,《公司法》与有关外商投资的“狭义法律”即三部“三资企业法”有冲突的,适用“三资企业法”;与“三资企业法”以外的“广义法律”即有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等有冲突的,适用《公司法》。理由如下:
首先,《公司法》第218条的规定旨在解决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冲突适用问题,该规定符合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法律适用原则。但需要明确的是,该原则的适用前提是同位法之间的规范冲突。《立法法》第83条规定:“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公司法》与“三资企业法”都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因此适用上述规定毫无疑问;但其他有关外资企业的法规、规章与《公司法》相比,属于下位法,不能适用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而只能适用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即《立法法》第79条所规定的“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其次,从立法沿革来看,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在立法技术、理论水平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三资企业法”几十年来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仅在2000年左右针对“入世”需要作了简单修改,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低位阶法律规范也未能根据最新的公司法理念及时予以修订。由于关于外商投资企业方面的立法过于滞后,不但没有反映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现状,也没有体现公司法理论研究已经取得的丰硕成果,因此在法律适用上,应当尽可能扩大《公司法》的适应范围。
目前法律体系中存在大量上述法律冲突,笔者在此仅举两例说明:
其一,以股权转让时其他股东的同意权和优先购买权为例:《公司法》第72条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但根据《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20条及《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股东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一致同意,优先购买权的行使也没有期限限制。笔
者认为,从理论上,外资企业股权转让股权及行使优先购买权应适用《公司法》
第72条的规定。事实上,2010年8月16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第11条、12条的规定,已经部分认可了前述理论观点,但仍未突破股权转让应经其他股东一致同意的限制。其二,以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例:《公司法》第81条第3款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五百万元。法律、行政法规对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有较高规定的,从其规定。”而根据《关于设立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第7条的规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3000万元。《公司法》虽然规定了“法律、行政法规对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有较高规定的,从其规定。”,但《关于设立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仅属于部门规章,因此笔者认为外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应适用《公司法》中人民币500万元的规定。
二、如何理解“另有规定”
《公司法》第218条中的“另有规定”,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外商投资企业法有规定而公司法无规定
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特殊性,外商投资企业法中的某些规定是公司法中不具备的,例如关于投资总额的规定;中外合作企业、合资企业关于合作协议、合作合同的规定;外国投资者可以先行回收投资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购买物资与销售产品的规定等。这种情况下,适用外商投资企业法毫无疑问。
(二)外商投资企业法与公司法对相同事项作出不同规定
如关于公司的设立制度、组织机构、解散与清算制度等,虽然公司法与外商投资企业法所规范的法律事项相同,但其具体规范却有差异。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要经商务部门的审批或核准,但公司法却没有关于批准程序的规定;就董事会的职权而言,外商投资企业董事会的职权要大于公司法中董事会的职权。此种情况下与第一种情况相同,由于外资企业的特殊性,适用外商投资企业法也没有问题。
(三)公司法有规定而外商投资企业法无规定
对于公司法有规定而外商投资企业法无规定时,是否可以这种无规定本身理解为外商投资的法律“另有规定”呢?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公司法中涉及的、外商投资企业法中未涉及的内容都成了“另有规定”,那么《公司法》中“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适用本法”的规定则无任何适用之处;反之,则应全面适用《公司法》。
笔者认为,存在此种法律冲突时,应当结合立法本意,分析外商投资企业法未予规定的原因是“立法缺失”或亦“立法留白”。
1.立法缺失
公司法对某些方面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但外商投资方面的法律却没有作相应的规定,是因外商投资企业法制定时,当时的公司法理论研究不足造成的。例如关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关于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及忠实勤勉义务、公司的解散与清算制度等,在这种情形下,不应理解为公司法的规定与外商投资企业法的规定存在规范冲突,而应理解为外商投资企业方面的法律存在制定上的漏洞,因此应适用更新更合理的《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外汇管理局于2006年4月24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
行意见》(工商外企字[2006]81号,以下简称《执行意见》)也明确:“外商合资、外商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外商投资的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应当符合《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国家工商总局外资局发布的《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重点条款解读(以下简称“《执行意见》解读”)中进一步明确“所有类型的外商投资的公司应当设立监事制度”。
2.立法留白
在另外一些情形下,虽然《公司法》有相应的规定,而外商投资企业方面的法律没有相应的规定,但这不是因外商投资企业法制定时公司法理论研究不足造成的,而是立法者根据外商投资企业的性质,考虑到“涉外因素”而故意于留下的“空白”,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形下,表面上看外商投资企业法似乎没有作出规定,但没有规定本身其实就是已经规定,此时,就不能适用公司法的规定,而应根据《公司法》第218条中的“另有规定”,适用外商投资企业方面的法律。
例如《公司法》规定一个自然人只能设立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而外商独资企业法并无相关规定,就应理解为立法者因“涉外因素”而故意留白,不能认为外商独资企业法存在法律漏洞,仍应适用外商独资企业法的规定,允许一个外国自然人可以设立多个外商独资企业。“《执行意见》解读”也明确“外国自然人在中国设立一人公司的数量不受限制”。
三、解决外商投资企业法与公司法规范冲突的立法建议
实践中,决定外商投资企业法律适用的,往往不是法律适用规则和逻辑推理,而是行政管理的需要,这就给外商投资企业、行政机关及司法机关准确适用法律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也是有违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的。当前研究外商投资企业法律适用问题仅是权宜之计,要想根本解决法律规范的冲突,必须提高的立法层面。有的学者认为,应当将外商投资企业全部纳入《公司法》的调整范围,实现内外资公司法的完全统一。但笔者认为,结合我国国情,从立法现状考虑,鉴于新《公司法》于2006年才重新修订并实施,重新修订的可能性不大,因此目前最可能实现的是把三部三资企业法及相关行政法规、规章等予以统一,根据最新公司法原理,制定一部《外商投资企业法》用于调整外商投资企业,为建立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提供法律保障。
(作者系山东德衡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
来源:德衡商法网(.cn),本文网址:http://.cn/dehenglawyer/contents.asp?id=969
第三篇:中国银行对外商投资企业贷款办法实施细则
中国银行对外商投资企业贷款办法实施细则(暂行)
【颁布单位】中国银行
【发文字号】
【颁布时间】1988-10-20 【失效时间】
【全文】
中国银行对外商投资企业贷款办法实施细则(暂行)
中国银行对外商投资企业贷款办法实施细则(暂行)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对外商投资企业贷款办法实施细则(暂行)
中国银行对外商投资企业贷款办法实施细则(暂行)
(1988年10月20日发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国务院1987年4月7日批准的《中国银行对外商投资企业贷款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根据《办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特制定本细则。第二条
对外商投资企业(以下简称“企业”)贷款要确保资金安全,讲求经济效益,参照国际融资惯例提供良好服务。
第三条 中国银行按照国家政策,对下列企业优先提供贷款。
一、产品出口企业。即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外汇平衡有余的生产型企业。
二、先进技术企业。即引进先进技术,从事新产品开发,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以增加出口创汇或者替代进口的生产型企业。包括外国投资者提供先进技术改造中方原有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
三、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企业。
第二章 贷款对象和范围
第四条
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取得营业执照的外商投资企业均可按《办法》和本细则的规定申请贷款。
第五条
企业为筹措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所缺合理资金;为筹措正常生产、流通、经营所需资金,均可申请贷款。
第三章 贷款种类和用途
第六条 贷款种类,分为固定资产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贷款货币可使用人民币和中国银行同意的外币。
第七条
固定资产贷款。用于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工程建设费,技术、设备购置费及安装费等所需的资金。
一、中短期贷款。
二、中长期贷款。
三、买方信贷。用于购买外国资本商品,支付有关费用。中国银行根据与外国银行签订的买方信贷协议办理的贷款,贷款金额一般不超过商务合同金额的85%。
四、银团贷款。用于贷款金额大、期限长的大型项目。中国银行做为牵头行、安排行与参加行与国内外数家银行共同按一个借款合同向企业提供的贷款。
五、项目贷款。用于以借款项目本身的效益作为还本付息来源的一种贷款。第八条
流动资金贷款。用于企业在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及正常经营活动过程中所需的资金。
一、生产储备及营运贷款。用于企业为保证正常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储备及营运资金的贷款。
二、临时贷款。用于企业由于季节性、临时性等原因所需追加流动资金的贷款。
三、活存透支贷款。用于信誉良好的企业为保证正常生产经营所需的临时周转资金。即企业在中国银行开立的活期存款帐户内的透支额。
第九条 下列贷款可用于固定资产或流动资金:
一、现汇抵押贷款。用于按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外汇抵押人民币贷款的暂行办法》受托办理的贷款。
二、备用贷款。用于根据企业申请的特定用途,经中国银行审查同意安排待使用的贷款。
第四章 贷款条件和程序
第十条 贷款条件:
一、企业是中国境内独立的经济法人。
二、企业按合同、章程规定交足注册资本,并经中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验资。申请流动资金贷款需具有一定比例的自有流动资金。
三、企业董事会借款决议和借款授权。
四、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已由计划部门批准。
五、企业有偿还能力和保证。第十一条 贷款程序:
一、企业首次申请贷款须提交下列文件:
(一)借款申请书及用款、还款计划;董事会借款决议及借款授权书,或具有相同效力的文件。
(二)有关部门批准企业立项文件,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经贸部门发给的批准证书;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发给的营业执照;企业合同、章程;验资报告或证明。
(四)在中国银行开立存款帐户。
(五)还款保证文件及其他有关文件与证明。
(六)有关财务报表。
二、企业再次申请贷款时,可不再重复提供仍然有效的文件。
三、中国银行对企业提交的文件进行审核,对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勘查现场及核实有关配套落实情况,必要时可聘请专家评估。借款人须积极配合并提供便利。
四、中国银行按规定对项目进行审查和评估,贷款条件基本具备后,可出具贷款承诺书。符合贷款条件后,中国银行与企业签订借款合同。
第五章 贷款期限、利率和费用
第十二条
贷款期限的计算,自借款合同生效之日起,至合同规定的还清全部本金、利息、费用之日止,含提款期、宽限期、还款期。提款期自借款合同生效之日至合同规定贷款全部提完之日或最后一次提款之日止;宽限期自贷款提完之日或最后一个提款之日至第一个还本付息之日止;还款期自合同规定第一个还本付息之日至还清全部贷款本息和费用之日或最后一个还本付息之日止。
第十三条 贷款期限:
一、固定资产贷款中的中短期贷款期限不超过3年;中长期贷款期限3至7年,确属特殊项目经中国银行同意,可适当延长;买方信贷期限按中国银行与外国银行签定的买方信贷协议确定。
二、流动资金贷款中的生产储备及营运贷款期限不超过1年;临时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6个月;活存透支贷款期限由借贷双方商定。
第十四条
人民币贷款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执行(在贷款期限内,如中国人民银行调整贷款利率时,中国银行贷款利率亦相应调整)或由借贷双方按资金市场拆借利率加利差协商确定。第十五条
外汇贷款利率,按中国银行制订的综合利率确定或由借贷双方根据国际市场利率协商确定。使用买方信贷的利率,以中国银行与外国银行签订的买方信贷协议利率加手续费确定。外币活存透支利率按中国银行制定的利率确定。第十六条
人民币贷款利息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计息期和计息方法计收;外汇贷款利息根据借款合同规定的利率和计息期计收。第十七条
除事先经中国银行同意者外,企业自借款合同生效日起,对未提贷款额度需支付承担费。对大型建设项目的贷款,企业还需按借款合同规定支付有关费用。
第六章 还款保证
第十八条
企业向中国银行申请借款,中国银行认为需要担保的,必须提供经中国银行认可的担保。中国银行根据项目经济效益和资金回收的安全性,要求企业提供下列一种或两种保证:
一、信用担保;
二、抵押担保。第十九条 信用担保
一、企业向中国银行提供由资信可靠、有偿还债务能力的金融机构、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出具的还款保函。对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固定资产贷款,企业还须提供超支担保、经营亏损等担保。
二、担保人如遇撤销、改组、破产或其他原因失去担保资格和能力时,企业须提前3个月通知中国银行,并提出继续担保人选,经中国银行审核认可后,办理担保责任转移手续。
三、企业借款有2个以上的还款担保人时,各担保人须声明和承诺其担保是分别的和共同的。
四、担保人提供的保函,须由其法人代表或其授权人签发。
五、还款保函主要内容有:
(一)受益人、担保人全称和法定地址;
(二)担保内容、金额和期限和担保人责任和义务;
(三)适用法律;
(四)担保人银行帐户号码;
(五)有权签字人和签字日期。
担保人须承诺:保函是无条件、不可撤销的;担保人承诺受益人发出索偿通知是不可抗辩的;担保人承担还本付息和费用的连带责任,担保直至还清本息和费用为止,担保是持续性的;承诺贷款人对借款人的任何宽限不会影响担保责任。第二十条 抵押担保
一、下列有变现能力的财产可作抵押物。
(一)有价凭证,包括债券、存单、股票等;
(二)房产、机器、设备等;
(三)适销的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
(四)其他可转让的权益。
二、下列财产不能作抵押物:
(一)法律禁止买卖的自然资源或财产,依法被查封、扣押财产;
(二)淘汰、老化、破损和非通用性机器、设备;
(三)所有权有争议的财产;
(四)采取保全措施及其他无法强制执行的财产。
三、中国银行需对抵押物估价或委托有关机构估价。抵押贷款金额由中国银行确定。
四、抵押财产,需由企业董事会作出财产抵押决议,并由法人代表或有权签字人签署抵押担保文件。
五、抵押担保贷款本息未清偿前,未经中国银行认可,抵押人不得将抵押物再次抵押、出借、转让、出租、出卖,抵押人须确保抵押物的安全、完整和完好使用状态。
六、已抵押给其他银行的抵押财产,再抵押给中国银行时,中国银行与企业须明确各贷款银行的受偿权利。
七、抵押人需提供抵押物的清单和拥有抵押物所有权的证明。抵押的财产须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保险,保险权益转让给中国银行。
八、企业到期无力偿清债务,中国银行有权依法处分抵押物,处分所得款项偿还贷款本息、费用和罚息后,剩余部分退还给抵押人;如处分所得款项不足偿还贷款本息、费用和罚息,借款人仍承担偿债责任。
九、办理抵押担保贷款,抵押人须与中国银行(抵押权人)签定抵押担保书,其主要内容:
(一)抵押人与抵押权人全称、法定地址。
(二)抵押担保贷款贷币、金额、期限、利率、用途、偿还方式。
(三)抵押物名称、规格、数量、价值、作价、所在地。
(四)抵押物占管方式、责任。
(五)违约责任及抵押物处分方式。
(六)特别约定事项及双方商定的其他条件。
(七)签约日期、地点、有权签字人签字。
十、抵押担保书应在抵押人所在地的公证处办理公证手续,费用由抵押人支付。
第七章 借款合同
第二十一条
企业申请借款,经中国银行同意后,双方须签订借款合同,以明确权利、义务。第二十二条 借款合同主要内容有:
一、借贷双方名称、法定地址。
二、借款用途。
三、借款贷币、金额、期限、利率、费用及计收方法。
四、借款先决条件。
五、提款与还款。
六、借款人承诺和保证。
七、违约及违约处理。
八、特别约定事项。
九、适用法律。
十、签约合同日期、地点、有权签字人签字。
第二十三条
中国银行认为必要时,借款合同须经有关部门公证或见证,费用由借款人支付。
第八章 提款与还款
第二十四条
企业须如期交足注册资本并使用后,按借款合同规定的用款计划提款。第二十五条
企业需在提款有效期内,按用款计划规定的期限提款,无故逾期,未提贷款额度视为自动取消。
第二十六条
企业提款,须提前通知中国银行,在提款日办理填写支取凭证手续,该凭证内容包括:提款日、货币、金额、借款人帐户、经办人、有效签字(印鉴)及提款用途等。借款用途用于工程建设的,需提供建筑商出具的支付通知书;必要时,需提供测量师出具的工程进度、质量和费用支出的证明。
提款支取凭证和中国银行贷款帐户是企业借款人债务证据。第二十七条
企业须按借款合同规定的还款计划偿还贷款本息。企业如需调整还款计划,应事先征得中国银行同意。第二十八条
企业在纳税之后的净现金收入,应首先偿还中国银行贷款。第二十九条
中国银行认为必要时,企业须在中国银行开立“保管帐户”,将企业的折旧、摊销、待分配利润及其他收益存入该帐户。第三十条 经中国银行同意,企业可提前偿还贷款。大型建设项目提前还款须按借款合同规定的还款计划顺序倒序偿还。
第九章 违约与违约处置
第三十一条
借款合同有效期内,企业须履行合同规定的各项条款。企业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即构成违约:
一、拒绝或变相拒绝偿还到期应付贷款本金、利息、费用。
二、担保人失去担保资格或能力。
三、擅自处理抵押物或造成抵押物的减少、灭失、毁损。
四、与第三方签订任何有损中国银行贷款权益或影响企业履行借款合同的契约和协议等。
五、未经中国银行同意,擅自变换、增加或减少股东。
六、挪用贷款;擅自抽逃资金或转移资产。
七、修改或补充企业的合同、章程,而损害中国银行的贷款权益。
八、拒绝或阻挠中国银行派员对企业监督检查;拒不提供有关财务报表或其他有关资料。
九、向中国银行提供文件、资料不真实。
十、擅自将中国银行信贷资金和还贷资金转移到其他金融机构。
十一、企业投资者停止、终止本企业经营。
十二、其他违反借款合同中任何条款的行为。第三十二条
对企业违约,中国银行可以口头或书面通知企业,并根据企业违约性质、程度,采取下列一种或数种处置:
一、限期企业纠正违约行为并采取补救措施。
二、停止企业继续提取贷款,注销企业未用的贷款额度。
三、对企业贷款处予罚息。
四、冻结企业部分或全部存款帐户。
五、有权主动从企业存款帐户扣款,偿还贷款本息、费用。
六、向担保人追索债务或处分抵押物。
七、向法院起诉,通过法律程序向企业追索贷款本息和费用或其他损失。
第三十三条
下述可能影响中国银行贷款权益的事件,中国银行有权按本细则第三十二条处置:
一、企业破产或可能破产。
二、企业经营不善,造成或可能造成经济损失。
三、企业与第三者发生纠纷,造成或可能造成经济损失。
四、企业或企业投资者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受到或可能受到经济处罚。
五、其他可能损害中国银行贷款权益事件。
第十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除中国银行同意者外,借款合同及附件等法律文件有效文字为中文,适用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第三十五条 本细则由中国银行总行负责解释、修改。经济特区内的中国银行,可根据其业务的具体情况,拟定细则,报中国银行总行批准后执行。在未批准前,可参照本细则执行。第三十六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细则实施前中国银行与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仍按原订条款执行。
第四篇:商务局对外商投资企业各类变更审批所需文件
外商投资企业各类变更审批
2012-04-19 16:28:03 作者:政务大厅 浏览次数:3060
一、办理机构
政务大厅商务局窗口
二、办理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其实施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及其实施细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及其实施细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6、《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7、《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
8、(1995)外经贸法发第366号 “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调整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有关规定及程序的通知”
9、《商务部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申请延期有关问题的意见》
三、申报材料及条件
1、外商投资企业名称变更(1)企业申请(盖章)2份;
(2)工商管理部门新核准的企业名称(若为中方投资者名称变更,则需工商局出具的中方企业名称变更证明);
(3)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原件(三分之二以上董事签字);(4)批准证书正本、副本2原件(带有年检记录);(5)营业执照复印件(企业盖章)。
2、企业法定地址变更
(1)企业申请(盖章)2份;
(2)若重新租赁房屋需提供新房屋租赁协议和出租方房产证明;若新购土地或房产需提供土地证或房产证明;若因门牌名称号码变更,需提供公安部门或民政部门或街道办事处出具的证明原件;
(3)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原件(三分之二以上董事签字),若因门牌名称号码变更则无需此件;
(4)批准证书(带有年检记录)正本、副本2原件;(5)营业执照复印件(企业盖章)。
3、企业延长经营期限
(1)企业申请(盖章)2份;
(2)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原件(全体董事签字);
(3)合资(合作)各方延长经营期限的合同章程修改协议原件(各方法定代表签字),独资企业需提供修改后的章程;
(4)原合同、章程及批准文件;(5)历次变更的批准文件;(6)验资报告复印件;
(7)批准证书(带有年检记录)正本及副本2原件;(8)营业执照复印件(企业盖章)。
4、企业经营范围变更(涉及服务领域或限制类的办事指南见专章)(1)企业申请(盖章)2份;(2)验资报告复印件;
(3)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原件;
(4)新合同、章程或原合同章程及合同章程、修改协议;(5)审计报告(一年有效期内的);
(6)经营范围涉及出口配额、许可证的商品应提供商务部的批复;(7)批准证书(带有年检记录)正本及副本原件;(8)营业执照复印件(企业盖章)。
5、董事会成员变更(1)企业申请(盖章);
(2)合资(合作)各方签定的合同章程修改协议原件(各方法定代表签字);若为独资企业,则需投资者关于董事会人数变更的书面修改文件或修改后的章程(投资者法定代表签字);
(3)原合同、章程及批准文件;(4)历次变更的批准文件;
(5)新董事会成员委派书(委派方法定代表签字);
(6)新董事会成员身份证或护照或居住证复印件,若为国内人员还需提供其简历(单位盖章);
(7)批准证书(带有年检记录)及营业执照复印件(企业盖章);
注:若仅为更换董事,而无公司董事人数或各方委派人数及职务的变化,在市商务局备案即可。
6、企业总投资、注册资本变更(1)增加投资
1.1 申请书(委托中介机构办理的应有委托书); 1.2 增资的立项及可研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及附件); 1.3 董事(股东)会决议;
1.4 投资各方增资或增资转股协议;
1.5 新合同、章程或原合同、章程及修改合同、章程的协议; 1.6 验资报告;
1.7 审计报告(一年有效期内); 1.8 批准证书原件; 1.9 营业执照复印件;
1.10 外方投资者用其在国内其他投资企业或本企业所获得人民币利润再增资时,应提供所投资企业的利润分配证明和税务部门出具的该企业纳(免、减)税证明(合法收入证明);
1.11 增资中涉及国有资产出资或者属国有资本转股时提供评估报告和国资部门的意见; 1.12 增资中涉及新增投资者的,应提供投资人的资格证明及公证认证、资信证明; 1.13 涉及规划、土地、环保、公安、消防等部门的,需出具意见;1.14 审批机关要求的其他文件。(2)减少投资
(2.1)企业申请(盖章);
(2.2)合资(合作)各方签字的新合同、章程或合同章程修改协议原件;独资企业需提供修改后的公司新章程;
(2.3)原合同、章程及批准文件;(2.4)历次变更的批准文件;
(2.5)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原件(全体董事签字);(2.6)验资报告复印件;
(2.7)新的董事会成员名单(注明由谁委派);
(2.8)审计报告(一年有效期内)及经中国注册会计师验证的资产负债表、财产清单、债权人名单;
(2.9)债务清偿情况及债务担保情况的说明;
(2.10)债务担保书及担保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工商局盖复印章);(2.11)批准证书(带有年检记录)正本及副本2原件;(2.12)营业执照复印件(企业盖章);
(2.13)公告及通知债权人证明(自公司作出减少注册资本决议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30日内在报纸上公告);
(2.14)涉及国有资产出资的需提供评估报告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确认。注:先由市商务局初审同意,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45天后,到市商务局办理正式手续。
7、投资者出资比例变更(1)企业申请(盖章);
(2)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原件(全体董事签字);
(3)投资各方关于出资比例变更及董事委派变更的合同章程修改协议原件;(4)原合同、章程及批准文件;(5)历次变更的批准文件;
(6)新的董事会成员委派书原件、新的董事会成员名单(注明由谁委派)
(7)新董事会成员身份证或护照或居住证明复印件,若为国内人员则需要提供其简历(单位盖章);
(8)批准证书(带有年检记录)正本及副本2原件;(9)营业执照复印件(企业盖章)。
8、股权转让(房地产企业除外)(1)企业申请书(盖章);
(2)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原件(原全体董事签字);
(3)转让方与受让方签订的并经其他股东签字认可的股权转让或变更协议原件(各方法定代表签字,需注明债权债务承担,具体要求见附件);
(4)涉及委托签字的应提供委托授权书原件;
(5)受让方为新加入的外国投资者,则需提供新加入的外国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或身份证明(需经所在国家公证机关公证并经我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投资者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身份证明只需提供当地公证机构的公证文件);
(6)新加入的外国投资者资信证明;
(7)企业股权变更后的董事会成员名单或执行董事名单和新董事会成员或执行董事委派书(委派方法定代表签字、盖章)原件;
(8)新董事会成员身份证或护照或居住证明复印件,若为国内人员则需提供其简历(单位盖章);
(9)企业股权变更后的股东会成员名单、委派书、身份证明和简历(不设股东会的不须提供);
(10)若出让方为国有企业或国有资产,则需提供国有股股权价值评估报告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确认同意等文件(原件);
(11)股权受让方及出让方的营业执照(国内企业需加盖本单位公章);(12)验资报告;
(13)审计报告(一年有效期内);(14)受让方与企业保留的投资各方签定的新合同、章程或合同、章程修改协议原件(各方法定代表签字、盖章),若股权转让后变为独资企业则需提供新的独资公司章程(投资方法定代表人签字、盖章)
(15)原合同、章程及批准文件;(16)历次变更的批准文件;
(17)批准证书(带有年检记录)正本及副本2原件;(18)营业执照复印件(企业盖章);
(19)新的外国投资者(授权人)与境内法律文件送达接受人(被授权人)签署的《法律文件送达授权委托书》(由审批机关提供固定格式文本)。
附件:股权转让协议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转让方与受让方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国籍;
(二)转让股权的份额及其价格;
(三)转让股权交割期限及方式,原债权债务的承担;
(四)受让方根据企业合同、章程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五)违约责任;
(六)适用法律及争议的解决;
(七)协议的生产与终止;
(八)订立协议的时间、地点。
9、投资者出资方式变更(1)企业申请(盖章);
(2)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原件(全体董事签字);
(3)合资(合作)各方签定的合同章程修改协议原件(各方盖章及法定代表签字);独资企业需提供修改后的公司章程(投资者法定代表签字);
(4)原合同、章程及批准文件;(5)历次变更的批准文件;(6)验资报告复印件;
(7)批准证书(带有年检记录)及营业执照复印件(企业盖章);
10、投资者出资期限变更(1)企业申请(盖章);
(2)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原件(全体董事签字);
(3)合资(合作)各方签定的合同章程修改协议原件(各方盖章及法定代表签字);独资企业需提供修改后的公司章程(投资者法定代表签字);
(4)原合同、章程及批准文件;(5)历次变更的批准文件;(6)验资报告复印件;
(7)批准证书(带有年检记录)及营业执照复印件(企业盖章)。
11、《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丢失补办(1)申请书;
(2)省级以上报纸刊登公告;
(3)营业执照复印件(比对原件);
(4)未丢失批准证书正本或副本2(如全部丢失则不需要提供);
(5)审批机关要求其他申报材料。
涉及行业特项许可和专项规定的项目,按要求报送材料。
注:多项同时变更时,所需重复文件只备一份。
四、办理程序 窗口受理---承办人审查---窗口负责人签批---窗口发件。
五、办理时限
3个工作日(股权变更5个工作日)。
六、收费依据及标准
不收费。
第五篇:巴西对外商投资的规定
巴西对外国投资的规定
2009-05-14 06:06 文章来源:驻巴西经商处
*投资主管部门
一、联邦投资促进机构
巴西联邦政府十分重视吸引外资的工作。大型的投资贸易洽谈会或其它投资研讨会等活动主要由地方政府或私人部门负责。由于巴西对本国和外国资本一视同仁,因此,长期以来没有专门吸引外资的活动。
近年来,巴西对其投资促进的主管部门进行了重大调整。现行“引资计划”(Investment Attraction Programme,IPA)建立在一系列国家层次的机构调整变化之上。从2005 年开始,IPA 中的投资促进事务由巴西出口促进局(Agência de Promoção de Exportações e Investimentos,APEX-Brasil)负责。APEX-Brasil 是一个挂靠政府部门的组织,成立于卢拉政府上台之初,设立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巴西的出口,工作目标是:增加出口企业及产品的数量;提高出口量和出口值;开辟新市场,加强传统市场;增加收入和就业机会。该局提供经营管理和对外贸易方面的培训和认证服务,并帮助产品及其加工过程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需求。它还通过各个项目在巴西及其境外的商品交易会和博览会上推介巴西出口商品,包括为此邀请境外进口商至巴西和组织贸易代表团出访。支持的行业包括:食品加工业、鲜花植物零售业、手工业、信息技术业、纺织业、服装业、橡胶制品、汽车零配件、饮料、玩具、鞋类、肉类、陶瓷制品、化妆品、皮革、珠宝、机械设备、家具、观赏用石等的开发和生产加工等。2004 年12 月APEX-Brasil设立了投资机构,负责吸引外资进入巴西。其目标是将巴西的出口推广与吸引外资结合起来,发掘信息与机会,将外资导入巴西出口部门,并为中小企业出口产品创造条件。不同行业的外资政策一般由负责该行业的政府部委具体负责,例如能矿部、通信部、交通部、发展、工业和外贸部、中央银行、农业部等。一些重大项目的外资政策还需总统最后批准。
APEX-Brasil 联系方式:
地址:SBN Quadra 110 andar Ed.CNC, Setor Bancario Norte, Distrito Federal, Brasil 70041-902 电子信箱:apex@apexbrasil.com.br 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br 电话:005561-4260202 传真:005561-4260222
二、地方投资促进机构
巴西各州设立了地方一级的投资促进机构。目前已有15 个地区建立了投资促进机构,它们分别是:阿克里州发展局(ANAC)、阿拉戈斯州经济发展中心、阿马帕州发展局(ADAP)、亚马逊州促进局(AFEAM)、巴伊亚州贸易与投资促进局、联邦区政府发展与外贸局、圣埃斯皮里图州发展局(ADERES)、戈亚斯州促进局(GOIASFOMENTO)、伯南布哥州经济发展局(ADIPER)、南里奥格兰德州促进局(AGN)、米纳斯吉拉斯州工业发展局(INDI)、里约热内卢工业发展局、罗赖马州促进局(AFERR)、圣卡塔琳娜州促进局和巴拉那州促进局(AFPR)。这些地方投资促进机构大多数位于已吸引了大量外资的富裕地区,它们除了投资促进外,往往还承担制定该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战略的任务。
三、企业注册机构
巴西中央银行具体负责外资的登记注册和跟踪分析工作,并定期发布外资的统计资料。央行的外资司主要负责上述工作。巴西中央银行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EX)进行。报关手续与一般受非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进口无异。
“二手货”(指旧货)或享受税收优惠的商品在通关时须接受“同类产品审查”,若发现巴西有同类产品生产,则进口会受到一些限制。进口的”二手货”必须用于能促进巴西经济发展的项目。巴西海关政策委员会可对投资进口的机械、设备上调或下调30%的进口关税。上调或下调的幅度取决于投资地区的特点、机械设备的技术水平及进口前的耗损程度。
(二)资产融合
以进口货物、机械、设备及其零配件进行的投资必须在通关后180 天内融入目标企业资产。在进口商品融入企业资产之前,进口商品应以“追加资本”的名义记在投资者名下,记录时按商品通关之日的汇价将商品价值转换成雷亚尔。
(三)外国实物投资注册
资产融合后30 天内,企业应向巴西央行提出外资注册申请。外资注册证明中的投资金额以商业发票或报关单标明的商品价值为准,以商品输出国或投资者所在国的货币为登记单位。若商业发票上的货币单位与投资者欲用于外资注册的货币单位不符,则按商业发票开出的外汇汇价进行折算。外资注册证明中的巴币金额,由投资者选定的外币换算,换算按资产融合前一天的汇价进行。
四、在资本市场的投资
在巴西有价证券市场进行投资的外国投资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本身必须是投资公司、拥有投资基金、持有外国自然人或法人的有效证件、具有外国投资管理机构的有效证明等。
五、通过股权收购接管巴西公司
根据巴西《公司法》,股权收购实现对巴西上市公司的兼并,可通过现金或股权交换来完成。股权收购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有表决权的股票,以确保对公司的控制权。这一过程应通过金融机构完成,且受其担保。
收购通知书要对让受方身份、认购股份、价格和其他支付条款、收购程序以及其他收购条款和条件进行披露。
若公司发行的无表决权股票达到总数的三分之二,公司控制着将可能掌握50%的有表决权的股票,股权收购实现接管的可能性将降低。此时,几乎所有的接管都通过私下交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