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政府案件执行特点、成因及对策[定稿]

时间:2019-05-13 19:1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涉政府案件执行特点、成因及对策[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涉政府案件执行特点、成因及对策[定稿]》。

第一篇:涉政府案件执行特点、成因及对策[定稿]

关于涉政府案件执行特点、成因及对策

抚顺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

政府机关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在执行工作实践中数量不多,但执行难度大、阻力大,社会影响也大。国家机关欠债不还,将严重失信于民,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如何有效解决以政府及政府部门作为被执行人案件的“执行难”问题,成为法院不容回避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一、涉政府执行案件基本情况

据统计,到2010年底,抚顺两级法院受理未执结的政府机关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总数为60件,执行标的额总计1515.0747万元。这些案件当中,案件跨越的时间从1995年至今,其中,积存年限为1—3年的案件有34件,积存年限3—5年的案件有11件,积存年限5—10年的案件有15件。案件类型包括建筑工程款纠纷5件,购买商品及服务纠纷4件,借款纠纷5件,出资不到位纠纷1件,国家赔偿纠纷3件,其他纠纷42件。按管辖法院分类,抚顺市中级法院存9件,抚顺县法院存1件,东洲区法院存8件,顺城区法院存37件,新宾法院存2件,望花法院存3件。

表一

各积存年限案件所占比例图

表二

各案件类型所占比例图

表三

各辖区法院所占比例图

二、涉政府执行案件的主要特点

(一)案件纠纷形成原因复杂。上世纪90年代,许多政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有的直接开办成立企业、公司或煤矿,在经营过程中欠下了工资、货款等,导致承担连带责任;有的政府部门因自建商品楼销售问题产生债务;有的政府部门在企业被撤销、注销、歇业后,未进行清算即接管企业财产,由此承担相应责任;有的政府部门向个人融资、借款未还;有的因交通事故、人身损害、餐饮等直接承担民事责任。这些案件纠纷积存周期较长,许多案件长期未执结长达10年之久。

(二)被执行主体比较特殊。作为被执行人的政府机关既不同于一般企业法人和其他组织,更不同于自然人,它具有双重身份特征:一方面它是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行政机关,具有管理和调

控经济运行的权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民事主体,受到民事法律规范的调整,必须与其他市场主体一样遵守经济规律、承担市场风险、履行法律义务。政府机关的这种双重特征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政府职能未完全转变的时期表现的尤为突出,这就决定了此类案件办理过程中的复杂性。

(三)案件执行难度较大。作为被执行人的政府部门现在属非经营性、非营利性单位,受财政体制所限,履行能力不强,“新官不理旧帐”的现象较为突出。一方面,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会影响政府部门工作,另一方面,执行申请人又往往采取极端手段敦促法院执行。

(四)执行结果意义深远。通过依法执行,一方面可以增强人民群众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和“依法治国”方略的认识,树立人民法院公正司法的形象,并对其他类型案件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化解政府同其他市场主体的经济矛盾,使政府参与和管理经济活动的行为得到规范,树立“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形象,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涉政府案件难执行原因分析

(一)司法体制不完善。在目前司法体制下,法院执行难度较大,主要原因在于法院人、财、物配置隶属于地方党委政府。在涉政府案件执行过程中,执行员与法院领导都有畏难情绪,不利于实现公正、高效司法。最高法院于2000年9月19日发出《关于改革人民法院执行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高级法院在本辖区建立执行工作统一管理、统一领导的体制,以摆脱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但时至今日,执行工作仍然在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重重壁垒下,举步维艰,难以突破重围。

(二)法制观念淡薄。政府因具有比公民法人更强大的对抗力,当作为被执行人时,极易使执行工作陷于被动。尤其是某些政府官员守法意识有待提高,对法院执行工作拒不配合,或消极对待,严重影响执行效果,不仅侵害申请人合法权益,也有损于政府形象。

(三)地方保护主义。一些政府官员只注重任期内的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忽视国家法制建设大局,未充分认识到维护党的形象和政府信用的重大意义,对法院执行工作设置人为障碍。只要法院对其财产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便以影响社会稳定、干扰政府正常工作为由给法院施加压力,致使执行工作困难重重。

(四)被执行单位无法定可供执行财产。政府机关特殊地位导致其财产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难以找到合适的财产予以执行。国务院的国发【1990】68号文件规定,只能执行预算外资金。《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对甘肃省高院〈关于能否强制执行金昌市东区管委会有关财产的请示〉的复函》规定,“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均属国家财政性资金,其用途国家有严格规定,不能用来承担连带经济责任。只能用该单位财政资金以外的自有资金清偿债务。为保证行政单位正常的履行职能,不得对行政单位的办公用房、车辆等其他办公必需品采取执行措施。”。政府机关所有的资金绝大部分是财政资金,自有资金的范围仅指政府、单位对自有资产出租、使用等方式取得的收益,由单位自行掌握,依规定自主使用的部分。由于近年来实行了收支两条线和政府统一采购,国家机关的自有资金大多在财政部门的帐户上,单位自身帐户并无资金。如何找到合适的财产以供执行,是导致涉政府案件执行难的直接原因。

四、涉政府机关执行案件对策

(一)创新执行方法,开拓执行思路。鉴于政府机关位置的特殊性,法院领导与被执行单位领导及时充分沟通成为必要手段。因此,在此类案件管理方面,应探索相适应的管理方法,例如,对此类案件集中执行,在某一时限内由法院领导负责统一办理,这样既减轻领导工作负担,又能确保案件及时办结。此外,对于被执行单位与执行法院属同一辖区的案件,应通过交叉执行、提级执行等方式避开现行司法体制的弊端。

(二)加强沟通协调,树立联合执行意识。在办理此类案件过程中,应坚定不移的贯彻党委领导、政府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执行原则。在执行信息管理上做到专门调查整理,形成书面材料,定期报送相关部门。尤其是遇到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和抗拒、阻挠、干预执行案件时,要及时报告党委、人大、政府进行协调,努力把执行工作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起来。要对涉政府案件的执行效果进行准确评估,并及时报送被执行单位,如涉及特困群体及农民工工资的案件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危害社会稳定,法院应力争得到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促使此类案件顺利执结。

(三)严守执行法律,维护司法权威。对党政机关的执行,应首先与被执行人进行协商,避免对被执行人财产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以确保被执行人正常履行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在无法达成执行和解的情况下,法院也应坚守司法底线,要敢于碰硬,善于摆脱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的干预,用足用全法律规定的强制措施。对于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法院判决的被执行人,应及时果断采取措施,以保障申请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如,对于无正当理由推卸责任的被执行人应果断采取罚款措施以提高执行工作威慑力。无原则退让不仅损害政府形象,也损害法院权威。

(四)制发司法建议函,提供执行方法。法院在加强自身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效率的同时,还应该适时向被执行人单位制发司法建议函,利用自身优势,为被执行人提供专业法律咨询。例如,针对被执行人无可供执行财产问题,根据政府机关财政收支特点,可以建议其编制财政预算或成立政府履约基金,将对外债务按照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当作支付基金纳入预算,用于清偿债务,以解决无财产可供执行难题。

(五)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守法意识。***书记对处理涉党政机关执行案件曾明确提出,对涉府案件,各地要提出标准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办法,采取党政领导包案督办、主持协调活动的办法,逐类逐案予以突破。我国普法宣传已进行多年,应将普法宣传教育深入到党政机关,使其认识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摒弃人治思想,逐步树立法制意识,提高负责人法治意识。

课题组组长: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栾德翔,副院长刘岩 课题组成员:王延生、董有生、于洪滨 执笔人:王延生、于洪滨

第二篇:涉油案件的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油田进入我乡,致使我乡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乡共辖13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2272户,10555口人。油区开发村12个,辖区1个油田作业区,7个输油站点,生产油井274个,水井88个,输油管线73.136公里,输水管线61.905公里。与此同时,涉油矛盾纠纷数量明显增多,特别是涉油侵权纠纷,如油田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因征地、石油污染、生产噪声影响、工程建设带来的纠纷数量明显增多。致使一些村民无心进行农业生产,整天进行无理制造事端,蓄意堵车断路牟取非法利益。而混乱的局面也直接影响到了我乡的油区治安和谐稳定及治安形势,为进一步做好涉油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力求既要保证油田的正常生产,又要不使矛盾激化,我们对新形势下油区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索,我们发现涉油矛盾纠纷的成因有:一是新油区群众不知如何处理油田赔偿引发的矛盾较为突出。随着油田生产开发范围的拓展,形成了一些新的油区村庄。这些新油区的群众对处理征地、污染赔偿款方面的方法、途径、赔偿计算方法、数额等不了解,容易造成矛盾。有的当事人“漫天要价”,有的村庄男女老幼都参与到纠纷中。

二是村务不公开带来矛盾。油田赔偿款数额较大,群众相当关注。但是个别村庄村务不公开,群众即使拿到赔偿款也认为赔偿的数额少或者分配不公平。这种问题成为群众阻拦油田生产的借口,有的借此与油田单位发生纠纷,阻碍油田生产。

三是油田污染引发了新型的排污纠纷。如环境噪声、尘土影

响纠纷。有的群众提出油田生产噪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其养殖的家禽、牲畜的生长,而油田单位不接受该类型的索赔。群众往往采取阻拦油田生产、扣押车辆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使小纠纷引发成矛盾,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四是个别村委领导班子软弱涣散导致矛盾纠纷迟迟不能解决。涉油纠纷发生时,有的油区村庄村委不出面,任凭事态发展。参与纠纷的群众更没有统一、明确的处理意见,导致无法协商解决纠纷。

五是法律宣传针对性不强,群众法律意识淡薄。面向油区群众的普法宣传重点不突出,对涉油纠纷的处理途径、国家对征用土地、排污赔偿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宣传力度不够。

根据以上矛盾纠纷原因,我们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本着“防重于治”的原则,减少经济损失、缓解矛盾激化、减少诉讼上访的目的,做如下对策:

一、理顺油区综合治理关系,成立专门处理机构。为进一步规范涉油矛盾调处程序,太白梁乡党委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4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的石油协调管护办公室,12个涉油村成立了负责调解和井场治安维护的油区管护队。专职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矛盾纠纷的资料收集,重大纠纷的现场处理,达成调解协议以后的跟踪回访。油田建设单位与群众发生矛盾纠纷时,先由村油区管护队第一时间进行调解;无法解决的,报请乡石油协调管护办公室解决,办公室深入现场调解,对当场

解决的矛盾纠纷,由油田单位和农户当场形成书面调解协议,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形成卷宗,确保以后有据可查,办公室工作人员将会在3日后对已解决的纠纷进行回访,确保不再反复发生。调解不了的重大矛盾纠纷,我们将报请县石化办联合相关部门依法进行调处。通过努力,保证了一般涉油矛盾1天之内调处解决,重大涉油矛盾纠纷3日内调处解决。形成了统一领导、部门协调、乡村联动、企地配合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今年上半年,我乡先后协调解决涉油矛盾纠纷6起,成功6起,调处成功率达100%。

二、依法建立、健全、强化村领导班子。油地纠纷能不能顺利解决,有一个代表民意的坚强的村领导班子很关键,因此,我们进一步加强群众民主政治建设,把那些有威望、有知识、有文化,识大体,顾大局的成员选进领导班子,并由综治办定期不定期进行指导,大大的提高了涉油纠纷化解率。

三、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由司法所帮助培训、指导人民调解员,提高人民调解员依法调解的能力和水平,发挥他们在调解涉油案件纠纷中的作用。对发生的涉油纠纷,司法所主动及时地帮助指导,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的作用,防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四、建立油地经济纠纷的新协商机制。改革传统的赔偿方式,在涉油经济纠纷经常发生的村,促成群众选出代表,或有村委代表群众出面,建立一个油田和地方的对话协商机制,把纠纷摆在当面,说在明处,使双方在互谅互让中解决。

五、继续深化村务公开制度。对群众关注的油污赔偿问题,由村委采取多种形式使村务公开、公正、透明。油地赔偿的协商,要有受赔偿人参加,村委成员可以提供协助。

六、抓好宣传教育,重点抓好对新油区群众法制宣传工作。油地双方可以对赔偿范围、赔偿程序等问题,共同进行分析研究,使各项问题规范化,有明确的依据,对征地、排污赔偿方面的知识重点宣传。在油田搞好开发建设前,必要的油污赔偿宣传工作更要走在前头。今年上半年,我乡共发放各类法律法规宣传手册2000余本,制作相关横幅30余条,在我乡创建的“和谐模范油区”柳树庄村,制作了200平方米的法制文化长廊,通过通俗易懂的法律法规宣传,让群众充分认识到破坏油田生产建设后果的严重性。

七、对以身试法者从严惩处。在涉油纠纷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对妄图索取巨额赔偿,甚至借机闹事的,对触犯法律但没有构成犯罪的,公安派出所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对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加强企地协作,谋求共同发展

通过以上的做法,太白梁乡基本实现了无涉油群体性事件、无重大涉油伤亡案件、无非法占井、无占压输油管道违章建筑物和无土炼油炉的“五无”目标。而且今年上半年涉油矛盾纠纷的数量较去年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同比下降了56%,安稳的油区也让老百姓深深的体会到了实惠,庙山一位以前经常阻挡油田车辆的村民感慨的说:“现在村里没人再挡车了,因为石油开发村民得到了实惠。我们村在油区打零工的人,最多时有50多人,最少时也有30几人。我儿子现在就在油田干活,一个月能挣两多千元呢!再说,人家井场绿化了,不污染田地,还帮助我们建了村路,又解决了就业,再挡人家算什么人!”

油区的日益发展,给我们综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和任务,面对油区治理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乡党委主动及时与油田单位定期交流情况,不断加强人力,物力,抽调得力人员深入现场,了解情况,及时掌握发案的重点区域、重点井(线)以及盗油涉案人员,最大限度掌握情况,把握特点,不断提高油区治理工作水平。油区企业也给予我们大力支持,达到了企地双方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紧密协作,互惠共赢。

虽然今年上半年我乡的油区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市县要求差距很大,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部分群众仍然存在靠油致富的思想;二是区域内油井数量多,输油管线密度大,道路四通八达,为盗油分子出入创造了便利条件,使我们的管护工作难度增大;三是企业与地方政府协调沟通不够,没有形成合力。

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不断地探索、分析、研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平,创新工作方法,真抓实干,强化管理,使我办的油区治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浅谈执行信访案件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执行信访案件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普法宣传的推进,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对自身权利的保护。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纠纷,很多通过诉讼程序进行解决,其中一些案件的当事人由于不同的原因走上了信访的道路,这使得执行信访数量居高不下,而且有增多趋势。重复访、群访现象日益增多,上访老户问题难以解决,这不仅给法院的审判和执行工作带来极大压力,占用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也给社会的正常管理带来不安定因素。

所谓执行信访,是指执行案件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就案件执行提出异议并希望得到解决而向相关部门采取书面或口头形式反映相关问题的一种形式。执行信访案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着历史原因、社会原因、政策原因、当事人自身原因及法官原因,法院工作存在的瑕疵、当事人认识存在错误等。

一、执行信访案件形成的原因

(一)案件“执行难”成为执行信访发生的主要原因

全国法院系统普遍存在着“执行难”,“执行难”这一难题是引发执行信访案件的主因。

一般来说,信访所反映的主要是未执结到位的案件,这些案件涉及深层次疑难、棘手案件,解决难度大,紧迫性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无可供法院执行财产,并且申请人执行人并不积极的提供相关线索,致使案件长期无法执行。申请人把责任归于法院,把执行不能的风险转嫁给执行法官。

2、被执行人有能力偿还,但通过各种手段隐匿、转移财产,执行人员通过各种方式仍无法获取执行线索,使得执行期限过长。而且有些执行标的较大的案件,被执行人宁愿被拘留也不履行义务。

3、被执行人无执行能力,无可供执行财产,法院即使采取了各种执行措施,申请执行人人的权利仍然得不到实现。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交通肇事、意外事故等案件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诉讼上,由于这类案件赔偿数额较大,被执行人即使倾家荡产也难以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遇到这种情形,法院一般采取执行终结措施,一些申请执行人人不理解,遂开始逐级上访。

4、案件执行不到位,申请执行人的请求没有全部实现,只实现一部分;或同一案件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申请执行人,只有部分人的权益得到实现,这也造成申请人上访。

(二)信访人错误的心态是导致执行信访增加的一个原因

有些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信访”不“信法”,他们错误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信访的目的是为了给法院施加压力,让上级领导和法院重视过问,以便求得问题解决。有的上访者反映了真实的情况,通过信访促使案件能够加速执行。而有的被执行人在一、二审败诉后,明知自己诉讼无理无据,但为了影响法院执行、规避履行义务,往往通过信访的手段,通过各级领导签字批条,引起法院多次审查,以此拖延强制履行期限或借机转移财产,使生效的裁判不能得到执行。

(三)部分执行人员的政治素质以及业务素质欠缺

有些执行人员不讲究执行工作的方式方法,在采取执行措施前没做好法律解释工作,人为的造成了执行中的矛盾,形成信访问题。个别执行人员凭“经验”办案,在执行工作中不注意及时补充自己的业务知识,执行过程中有违反法律规定之处。有些执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工作方法简单,责任心不强,不当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引导起各方当事人的不满,有的干警甚至与当事人发生口角。因此引起当事人的上访。

(四)信访工作原则、制度上面缺乏规定

一般说来,相当一部分的上访者或多或少都有一定道理,之所以上访不断,大多是因为法律意识薄弱,如有的不懂办案程序而上访,有的不懂案件主管范围而上访,有的由于接访人员敷衍塞责、审查不细,使反映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有的接待人员在初访接待时未能认真审阅申诉材料和听取申诉人的陈述,对其申诉简单答复或驳回,不能令申诉人信服,有的甚至态度粗暴,造成申诉人与法院产生对立情绪。另一方面责任制度不落实。党、政府与法院之间和上下级法院之间,都有明确的职责,在办理涉诉信访案件方面都有具体的工作要求,但在工作中没有落实到位,致使信访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应付局面。面对大量的信访任务,上级法院只能充当“中转站”的角色,将信访案件层层批转基层法院,形成了当事人满腔希望去上访,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地的“怪圈”这让他们感到告状无门、无处申冤。遇到重信重访的案件,尤其是遇到经过一、二审、再审和复查过的案件,当事人仍不息诉罢访,法院基本上是毫无办法。地方党委、政府仍将此类案件交由法院办理。

(五)宣传的力度不够

在当前全社会法律意识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仍有很大一部分当事人对有关法律法规不熟悉不理解,特别是有些申请执行人把生效法律文书得不到执行的原因全部归咎于法院和执行人员。这需要人民法院加大执行宣传力度,争取申请人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二、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对策

为解决信访突出的问题,以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源头治理,切实提高办案质量

1、提高办案环节的办案质量

提高办案环节的办案质量,是解决执行信访问题的根本途径,公、检、法、司在办理案件时,应当严格依法办案,要切实建立起案件质量考评体系、责任倒查和责任追究机制,保证和提高办案质量,从源头上减少涉法涉诉信访的发生。

对于被执行人下落不明,且无财产可供执行,不能草率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这样容易造成申请执行人的上访。要因人、因案而异,对当事人不稳定因素定期开展排查,并邀请申请执行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程参与,阳光执行,以争取他们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同时应强化执行措施,全力化解涉执信访案。责任落实到每个人,逐步扭转疲于应付的信访工作局面。同时,应硬起手腕依法惩处极少数无理缠访的闹访人。

2、加强基层司法机关的基础工作

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多发生在基层,基层是源头,也是处理信访问题的前沿和第一道关口,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主要靠基层。因此,要切实落实处理信访问题首办责任制度,严把初次信访关,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初信、初访阶段。这点应作为下步处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重点环节,下大力去抓好。事实表明,只要思想重视、工作扎实、处理得当,大部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是可以在基层得到有效解决和妥善处理的。

(二)妥善的接待和处理群众来访

1、做好对信访人的案情反馈和法律解释工作

信访人对于事实和法律的误解,是引起信访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司法机关应当做好对信访人的案情反馈和法律解释工作,加强法制宣传。加强与信访人的沟通,及时向信访人反馈案件的处理情况,注意听取其的意见,并耐心做好对信访人就案件处理部分异议的解释工作。要利用各种机会对涉案当事人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耐心地解释作出处理结论的法律依据和理由,使当事人从具体的个案中理解法律规定。

2、要坚持依法律、按程序处理信访案件

对于信访案件,特别是信访人另有所图的案件,一定要严格依法律、按程序处理。不能屈于群众信访的压力,或者上级领导的指示,而违背事实和法律,纠正本来正确的案件;既不能有错不改,有错不纠,又不能违背事实和法律,乱开口子。应该严格依照事实和法律处理信访案件,该纠正的予以纠正,该维持的予以维持;该赔偿的予以赔偿的,不该赔偿或补偿的不能花钱买平安。

(三)提升执行人员素质,改进工作作风

执行工作是人民法院司法活动中的最后一个重要活动,真正的“案结事了”大部分靠执行环节来实现,因此,执行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很重要。不可否认,当前我们的执行队伍整体素质不是很高,有时在执行过程中有的对当事人意见、要求重视不够,往往容易使当事人怀疑其执行的公正性,激发当事人走信访的念头。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在充分重视规范执行、依法执行的同时,也要全力提高执行人员的综合素养。特别是遇到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或棘手问题时,执行人员要努力保持冷静和克制,注意分寸,妥善处理,减少对立面,好使当事人正确对待和理解法院的执行工作,打消其上访念头。

法院内部要适时集中开展业务培训,激励执行人员争先创优,鼓励和支持执行人员参加续职培训,学历教育,提高理论素养及处理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不要就案办案,机械执法,要把案件办到法律效果。

(四)加大对无理访的处理,建立有效的处理机制

无理信访、缠访、闹访的人数虽少,但是影响恶劣。因此,必须加大对无理访、缠访、闹访的处理,解决对无理访的处理手软和缺乏措施的问题。一方面,应该建立和推广公开听证、公开答询、案件终结制等制度,对重大案件,特别是来访人无理取闹、缠访的案件,通过公开听证、公开答询的办法,达到息诉罢访的目的。另一方面,对在信访过程中冲击国家机关,影响国家机关正常秩序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依照相关法律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对构成犯罪的无理访、缠访、闹访,依法给予必要的刑事制裁。

三、小结

解决执行信访问题绝非易事,这是一项庞大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法院角度说,要减少和控制执行信访案件,应首先加强自身建设,从源头上找原因、出对策,努力提高执行人员的素质,认真办理当事人的信访事项,将执行信访案件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尽量避免信访工作短期应急心态,不论重点时期之内或者之外,都应本着依法疏导的态度,化解矛盾,做到案结事了,群众满意,真正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

第四篇:涉法上访案件的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法院日益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渠道,法院受理的各类案件日益增多,诉讼主体呈多元化趋势,有的案情复杂、矛盾容易激化,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有的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的判决不服,不是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上诉或者申诉,而采取到进省、进京上访,有的甚至缠访不休。这些上访事件的存在,既增加了上

访当事人的经济、精神负担,也严重影响了国家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既有损法院的形象,也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更损害了司法权威。

一、涉法上访的特点广义上的涉法上访,包括涉及到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与法律相关的各类上访,狭义的仅指涉及到法院的上访。本文从狭义的角度进行讨论。当前涉法上访呈现出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⒈涉法上访的数量不断上升。在各类上访案件中,涉及到与人民法院各类裁判有关的上访居高不下,有的甚至达到30。其中不少当事人越级上访,有的一上访就到北京,以期问题迅速解决。有的反复上访、重复上访,有的到多个机关、部门上访,有的互相结合形成上访团体,息诉难度大。⒉上访的对性明显增强。法院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总体来说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它的对抗性色彩却越来越明显。有的当事人在上访中采取闹事的方式以期引起注意,如长期纠缠、冲击机关、阻碍交通等,有的打横幅、竖标语、呼口号,有的身穿“冤”字白衣在机关门口喊冤纠缠,拦截领导车辆;有的直接采用暴力手段,如爆炸、投毒、毁容、自杀或他杀。⒊群体性涉法上访增多。一些案件由于涉及的不是个别人的利益而带有明显的群体性。如破产企业职工安置问题、农村集体诉讼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较大的社会破坏性,影响生产生活秩序、法院乃至行政机关的工作秩序,有的还会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有的还聘请律师、寻求媒体支持,把经济问题政治化。

二、涉法上访的成因造成涉法上访不断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表现在:⒈社会治理方式的变化。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法院在解决矛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过去有很多通过行政手段解决的事,现在逐步由法律手段来调整。法院处理的纠纷、矛盾越多,产生上访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之所以涉法上访的绝对总量在上升,就在于法院处理的案件、矛盾比以前多了。涉法上访中,许多其实并不是法院的问题,只是矛盾最后到了法院。相反,过去主要通过行政途径解决纠纷,涉法上访当然也就较少。⒉法治观念尚未植根。人们的思想观念尚未完全转移到法治轨道上来,遇事找政府仍然习惯做法。加上行政权的扩张,司法权威不足,既判力得不到尊重,客观上也助长了一些通过上访来解决问题。上访就其实质来讲,是当事人之间矛盾的体现。由于现行的司法权威尚未得到足够的尊重,解决问题的渠道并不通畅,就导致人们更多选择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对策。⒊社会利益调整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每项改革措施的推行,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比如在企业改制、破产的过程中,有一些企业在出售、产权转让、破产的过程中,对原有职工的安置工作未能妥善解决,或者拖欠职工工资、养老金、劳动保险、医疗保险费用等,引发职工群体上访。其他如征地拆迁安置问题、农村土地调整、村组债务等问题,在法院受理的相关案件中,都容易产生上访。⒋法院没有正确处理好裁判与调解的关系。在推进审判方式改革中一味强调提高当庭宣判率,重判轻调,认为只有当庭宣判才规范,才符合“公正与效率”要求;调解是过时做法,不符合现代司法理念,未能建立和完善激励调解工作的有效机制。忽视了依法调解同样可以实现公正与高效,成功调解更能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⒌法官司法为民的意识不强。特别是对一些婚姻、赡养、相邻关系、人身损害赔偿、借贷、合伙、土地承包等纠纷,只要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能判则判,“不服上诉去”,缺少耐心,怕麻烦,不愿意做过细的调解工作,导致一些案件“官了民不了”,有的甚至激化了矛盾。同时,一些执行案件久拖不执,特别是“涉府”、“涉村”案件执行难问题仍未解决,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⒍当事人诉讼能力较低。基层人民法院面临的绝大部分当事人是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低,观念较落后,法律意识薄弱,对法院审判方式改革不能适应和理解,特别是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更不适应,尽管基层法院采取多种方法宣传法律、指导诉讼、履行释明义务,但是当事人仍觉得取证难、举证难、打官司难。加上当事人缺乏必要的证据意识、诉讼风险意识,稍有不满,就会上访。当事人对上访存在错误认识,寄于过高希望,也是造成上访的重要原因。有的案件由于客观原因没有执行到位,这本属于正常的诉讼风险,但当事人却把责任归咎于法院。也有的案件本身处理正确,但当事人认为其权益未得到保护,于是反复上访,要求推翻原裁判文书。有的上访当事人本来是有理上访,却提出许多无理要

第五篇:涉法上访案件的成因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法院日益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渠道,法院受理的各类案件日益增多,诉讼主体呈多元化趋势,有的案情复杂、矛盾容易激化,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有的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的判决不服,不是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上诉或者申诉,而采取到进省、进京上访,有的甚至缠访不休。这些上访事件的存在,既增加了上访当事人的经济、精神负担,也严重影响了国家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既有损法院的形象,也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更损害了司法权威。

一、涉法上访的特点广义上的涉法上访,包括涉及到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与法律相关的各类上访,狭义的仅指涉及到法院的上访。本文从狭义的角度进行讨论。当前涉法上访呈现出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⒈涉法上访的数量不断上升。在各类上访案件中,涉及到与人民法院各类裁判有关的上访居高不下,有的甚至达到30%。其中不少当事人越级上访,有的一上访就到北京,以期问题迅速解决。有的反复上访、重复上访,有的到多个机关、部门上访,有的互相结合形成上访团体,息诉难度大。⒉上访的对性明显增强。法院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总体来说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它的对抗性色彩却越来越明显。有的当事人在上访中采取~的方式以期引起注意,如长期纠缠、冲击机关、阻碍交通等,有的打横幅、竖标语、呼口号,有的身穿“冤”字白衣在机关门口喊冤纠缠,拦截领导车辆;有的直接采用暴力手段,如爆炸、投毒、毁容、自杀或他杀。⒊群体性涉法上访增多。一些案件由于涉及的不是个别人的利益而带有明显的群体性。如破产企业职工安置问题、农村集体诉讼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群体性事件往往具有较大的社会破坏性,影响生产生活秩序、法院乃至行政机关的工作秩序,有的还会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有的还聘请律师、寻求媒体支持,把经济问题政治化。

二、涉法上访的成因造成涉法上访不断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表现在:⒈社会治理方式的变化。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法院在解决矛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过去有很多通过行政手段解决的事,现在逐步由法律手段来调整。法院处理的纠纷、矛盾越多,产生上访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之所以涉法上访的绝对总量在上升,就在于法院处理的案件、矛盾比以前多了。涉法上访中,许多其实并不是法院的问题,只是矛盾最后到了法院。相反,过去主要通过行政途径解决纠纷,涉法上访当然也就较少。⒉法治观念尚未植根。人们的思想观念尚未完全转移到法治轨道上来,遇事找政府仍然习惯做法。加上行政权的扩张,司法权威不足,既判力得不到尊重,客观上也助长了一些通过上访来解决问题。上访就其实质来讲,是当事人之间矛盾的体现。由于现行的司法权威尚未得到足够的尊重,解决问题的渠道并不通畅,就导致人们更多选择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对策。⒊社会利益调整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每项改革措施的推行,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比如在企业改制、破产的过程中,有一些企业在出售、产权转让、破产的过程中,对原有职工的安置工作未能妥善解决,或者拖欠职工工资、养老金、劳动保险、医疗保险费用等,引发职工群体上访。其他如征地拆迁安置问题、农村土地调整、村组债务等问题,在法院受理的相关案件中,都容易产生上访。⒋法院没有正确处理好裁判与调解的关系。在推进审判方式改革中一味强调提高当庭宣判率,重判轻调,认为只有当庭宣判才规范,才符合“公正与效率”要求;调解是过时做法,不符合现代司法理念,未能建立和完善激励调解工作的有效机制。忽视了依法调解同样可以实现公正与高效,成功调解更能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⒌法官司法为民的意识不强。特别是对一些婚姻、赡养、相邻关系、人身损害赔偿、借贷、合伙、土地承包等纠纷,只要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能判则判,“不服上诉去”,缺少耐心,怕麻烦,不愿意做过细的调解工作,导致一些案件“官了民不了”,有的甚至激化了矛盾。同时,一些执行案件久拖不执,特别是“涉府”、“涉村”案件执行难问题仍未解决,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⒍当事人诉讼能力较低。基层人民法院面临的绝大部分当事人是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低,观念较落后,法律意识薄弱,对法院审判方式改革不能适应和理解,特别是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更不适应,尽管基层法院采取多种方法宣传法律、指导诉讼、履行释明义务,但是当事人仍觉得取证难、举证难、打官司难。加上当事人缺乏必要的证据意识、诉讼风险意识,稍有不满,就会上访。当事人对上访存在错误认识,寄于过高希望,也是造成上访的重要原因。有的案件由于客观原因没有执行到位,这本属于正常的诉讼风险,但当事人却把责任归咎于法院。也有的案件本身处理正确,但当事人认为其权益未得到保护,于是反复上访,要求推翻原裁判文书。有的上访当事人本来是有理上访,却提出许多无理要求。⒎法院接处访存在推、拖现象。当事人对法院的判决不服,采取上访的方法为自己讨说法,在接处这样的上访问题时,法院认为对判决不服应当按法律程序处理,又不上诉、申诉而到处上访,错不在法院,是当事人自身原因造成的,一审法院不好处理;另一方面,上级法院接待这样的上访,常常一转了之,仍交给下级法院处理;还有的答复复查的,往往几个月都没有回音,导致当事人上访不休。⒏一些法官的业务水平不高。在审判工作中,有的法院对案件事实认定不清、案件定性把握不准,有的还违反程序,有的案件质量不高,这些极易引发当事人的不满情绪,导致上访。⒐信访处理机制不完善。在上访群众中有的是有理上访,也有的是无理上访,错误地认为,“地方党委政府都怕上访,不管有理无理,反正跑跑,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有些地方由于害怕进京去省上访,不是依法处理信访问题,对无理缠访的人也不敢处理,害怕造成不好影响,一味妥协迁就,使得无理上访人尝到些甜头,掌握其心理,动辄以上访相要挟;对涉诉上访人以同样方法处理,有的地方还以此考核、评价法院,使法院陷入被动局面。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要减少涉诉上访,解决涉诉上访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法院除了坚持党的领导,积极主动争取地方党政和人大的支持外,还需从以下方面狠下功夫。第一,树立司法为民思想,确保公正司法。人民法院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法院工作,牢固确立正确的审判工作方向,坚持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要大力加强法官的四项教育,即:“公正与效率”主题教育、“司法为民”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法官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法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休养;着力抓好“公正司法树形象”活动,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转变审判作风,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从思想上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认真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各项措施,依法保护人民群众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坚持公开审判、公正办案,努力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紧紧依靠党委的领导、人大的支持,社会各界的理解,着力攻克执行难关,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案件的执结率;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塑造良好司法形象,提升司法公信度,增强司法权威。第二,强化调解工作,加大诉讼调解力度。基层人民法院尤其是人民法庭的法官一定要增强调解意识,把调解作为减少涉诉上访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定纷止争、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认真分析研究调解与裁判的关系,正确理解调解自愿原则和调解内容合法原则的基本内涵,积极探索调解工作新机制,变重判轻调为调判并重。加大调解力度,讲究调解艺术,提高调解的成功率。建立和完善激励调解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调解率,保证调解结案的案件占办结案件的60%以上。同时,要建立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工作的衔接机制,认真履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责,与司法行政机关配合,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钝化矛盾,促进社会关系稳定,减少申诉、上访,也减轻法院执行的压力,实现公平正义的目的。第三,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坚持以案释法。宣传法律是法院的基本职责之一,要持之以恒地采取多种方法宣传法律,通过散发宣传材料、举办法律讲座、提司法建议、公开法律文书、公开审判等等,让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特别是要善于运用典型的案例宣传相关法律,对一些常用的法律,如民诉法、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刑法、婚姻法、合同法、担保法和处理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等相关司法解释,结合审判实例教育当事人,让当事人了解法院为什么这样判处,其法律依据是什么,从而明白自己的主张和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要求,从中学到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遵守法律、按法办事的自觉性。第四,加强对法官的培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步伐的加快,对法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民法院要保证司法公正,必须不断提高法官的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在当前,要着力抓好法官“四个方面”能力的提高。一是提高诉讼调解能力。积极探索调解方法和调解艺术,不断丰富和完善调解经验,提高诉讼调解率。二是提高驾驭庭审能力。加强学习、实践,多开观摩、示范庭,庭审中把握重心、明确焦点、查清事实、引导举证质证、大胆认证、掌握庭审节奏,提高开庭成功率。三是提高适用法律能力。法官必须加强法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搞清立法本意,正确适用法律,把案件办成铁案。四是提高法律文书写作能力。作为一名法官要写好法律文书,必须有较高的法律专业水平、写作基础知识水平以及必要的政治理论水平、综合的社会知识和实践经验,还要有责任心。有的上访人员就因为法律文书中错字、表述不清而不服上访。法院必须加强对法官这方面能力的培训。第五,明确责任,建立大信访格局。涉诉上访案件增多不仅影响法院形象、损害司法权威,而且牵扯法院精力,法院领导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加强向党委、人大的汇报,多与有关方面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对法院工作的支持,坚决杜绝因工作处置不当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把解决涉诉信访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创新机制,长效管理。以立案庭为接处信访职能部门,建立接待、登记、处理等一系例规范的工作制度;一把手院长负总责,分管院长具体抓,建立信访工作责任机制,明确责任,分级管理、层层抓落实,在全院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建立信访工作考核激励机制,纳入岗位目标责任管理,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确保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信访率降到最低。第六,完善信访法制建设。目前,调整信访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法院在处理信访时,也是参照xx的《信访条例》执行。上访是公民的一项权利,但任何权利的行使都不是无限制、无制约的。由于法律不完善,导致对无理纠缠的当事人法院也往往束手无策,甚至只能息事宁人。这在客观上也助长了一些当事人以上访为手段进行要挟。因此,对上访的行为要引导到法治轨道上来,即使是有理上访的,也要按程序办事。对无理上访,扰乱、冲击国家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的,应当依法进行处理。

下载涉政府案件执行特点、成因及对策[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涉政府案件执行特点、成因及对策[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院涉法上访案件的成因及对策

    近日,我院对接待涉法上访工作进行分析总结,针对涉法上访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我们认为应引起高度重视,并提出相应措施。[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xiexie......

    我院涉法上访案件的成因及对策

    近日,我院对接待涉法上访工作进行分析总结,针对涉法上访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我们认为应引起高度重视,并提出相应措施。[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xiexie......

    涉油案件的成因及对策[优秀范文五篇]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涉油民事案件数量明显增多,特别是涉油侵权纠纷,如油田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因征地、石油污染、生产噪声影响、工程建设带来的民事纠纷案件数量所占比重较......

    当前劳教所出现涉法信访案件的特点成因与对策

    当前劳教所出现涉法信访案件的特点成因与对策 字号选择: (2009-06-02 16:26:24 )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呈现多发态势,大量民事、经济纠纷不......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成因及对策[五篇]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利益关系的不 断调整,城市拆迁、企业转制等社会矛盾也就更加突出,大量的矛盾纠纷进入诉讼程序。随......

    浅析涉“城中村”相邻关系案件的特征、成因及对策

    浅析涉“城中村”相邻关系案件的特征、成 因及对策 作者: 吴芸发布时间: 2011-08-04 14:46:32“城中村”又称为“都市里的村庄”,主要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耕地被征......

    浅谈涉法上访案件的客观成因及与对策

    一、应当看到涉法上访在我国实现法治进程中的积极作用目前,涉法信访案件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司法机关应有的权威的问题之一,同时也严重干扰了人民法院的正常工作。通过......

    浅谈涉法上访案件的客观成因及与对策

    一、应当看到涉法上访在我国实现法治进程中的积极作用目前,涉法信访案件已经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司法机关应有的权威的问题之一,同时也严重干扰了人民法院的正常工作。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