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驳我国税负痛苦世界第二

时间:2019-05-13 19:3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部驳我国税负痛苦世界第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部驳我国税负痛苦世界第二》。

第一篇:财政部驳我国税负痛苦世界第二

财政部驳我国税负痛苦世界第二:水平并不高

2011年11月15日 14:18

来源:新京报

据新华社电 今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与之相关的话题受到关注。14日,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目前的宏观税负水平并不高。

我国人均财政收入远低于美日德法

根据国际通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口径,我国政府财政收入,除公共财政收入之外,还应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不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这位负责人介绍,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计算,2010年,我国宏观税负为26.4%,2009年为25.3%,而2009年世界各国平均水平为36.4%,其中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40.8%,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32.9%。

这位负责人还介绍,从人均财力水平来看,我国远低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水平。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口径,2010年我国人均政府财政收入按照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66美元,而根据预测,2010年,美、日、德、法等国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都在14000美元以上。

福布斯指数不能反映国民总体税负状况

2009年,福布斯杂志发布了“税负痛苦指数”榜单,其中中国税负痛苦指数为159,在公布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列第二。近期,这一话题再次引发热议。财政部负责人指出,税负痛苦指数的统计方法并不科学。

按照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的统计方法,各税种都选用最高的边际税率来计算痛苦指数。按照此方法,我国个人所得税痛苦指数为45,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痛苦指数为49,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痛苦指数为23,增值税的痛苦指数为17,财产税的痛苦指数为0,直接加总得出中国内地的税收痛苦指数为159,仅次于法国的167.9,名列全球第二。

这位负责人表示,这种税负痛苦指数在反映税负高低问题上存在缺陷。一是指数选取的名义税率不等于实际税率,实际税率往往比名义税率低。二是最高的边际税率只适用很小比例的纳税人,不能反映一国居民的总体税负状况。三是简单相加的假设前提是对每个税种赋予同等的权重,而这一假设与实际情况相差很大。

2009年宏观税负

中国 25.3%

世界各国平均水平36.4%

发达国家平均水平40.8%

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2.9%

宏观税负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政府收入规模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程度。

新华网评: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与中国的税负水平

2011年09月26日 08:49

来源:新华网

编者按

最近一些媒体又在争论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其实福布斯今年根本就没有公布所谓的“税负痛苦指数”,这是一则旧闻,但还是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的分析模式是否科学、公平,其真实性、客观性究竟有几何?新华网评论频道推出系列专家评论,予以分析解读。

张 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2009年福布斯杂志发布了“税负痛苦指数榜单”,中国税负痛苦指数为159,在公布的6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二。近期,福布斯所谓“中国税负痛苦指数排名世界第二“的话题再次引发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如何看待福布斯税负痛苦指数?中国当前的税负水平是否过高?对这两个问题可以做如下分析:

福布斯“税负痛苦指”的统计方法是将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险税、雇员缴纳的社会保险税、增值税等税种的最高档次税率相加。这种计算方法本身存在着很大问题,不同税种的最高档次税率并不代表实际的税负,如中国个人所得税最高档次税率为45%,但适用这一税率的纳税人和征税数量很少。而且,不同税种在各个国家税收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将不同税种的税率简单相加难以反映实际的税负水平。

如果以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即实际税负来衡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的数据,2010年中国税收收入为73210.79亿元,GDP为401202亿元,税收占GDP的比重为18.25%。如果以财政收入83101.51亿元衡量,则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0.71%。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税收收入和财政收入并不包括社会保险缴费、政府性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等政府收入。将上述收入汇算,全口径的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大约在30%左右。即使以这个口径计算,中国的税负水平也排不到世界前列。

既然从总体上看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中国的实际税负并不算高,但为什么有人些竟然认同福布斯的排名呢?这可能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税负分布不均衡,中国目前的税制结构以间接税为主体,消费环节的税负较重;直接税,如个人所得税和对居民直接征收的财产税的比重较低。由于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占收入的比重是下降的,因此这种税制结构造成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相对较重,不利于收入分配的调节。

二是预算的透明度较低,财政支出结构需要调整。税负的高低最终是以社会公众通过财政支出获得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来评价的。近年来,财政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农业等诸多领域增加了投入,民生支出有了较快增长,优化了财政支出结构。但同时,预算的透明度较低,社会公众缺乏参与和监督预算制订和执行的有效渠道,“三公”消费等居高不下,财政支出结构和效益与公众理想状态还有距离,这是社会公众感觉税负较重的主要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对人口老龄化、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等一系列的急迫任务,政府在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城市化建设、环境保护、教育、医疗等诸多方面均需要增加投入,在这个意义上,未来中国宏观税负的核心问题并不是降低总体税负水平,而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解决结构问题:

第一,规范政府收入形式,调整政府收入结构,通过税费综合改革提高可统筹用于公共服务的政府收入。

第二,推进税制改革,调整税制结构,实现税负的公平。通过进一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和增值税“扩围”改革降低流转税负担,同时通过个人所得税、房产税改革适当增加高收入者税负。

第三,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压缩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政府运行费用。同时,提高预算的完整性和透明度,构建和完善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政府收支行为的有效渠道。(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税收研究室主任)

马涤明:税负水平别总是选择性对比

2011年11月16日 08:21

马涤明

来源:齐鲁网

今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与之相关的话题受到关注。14日,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目前的宏观税负水平并不高。(11月15日《新京报》)

“税负痛苦”注定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所关甚多,自打福布斯说法出笼,官方与坊间一直争论至今,然而,到现在官方与某些专家的否认并不能服众——官方说辞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或说选择性。

财政部负责人否认税负水平高,一是说,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计算,2010年,我国宏观税负为26.4%,2009年为25.3%,而2009年世界各国平均水平为36.4%,其中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40.8%,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32.9%。这样看,我们确实不高。二是说,从人均财力水平来看,我国远低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样看,世界主要国家的征税水平远高于我们。然而,官方说法中回避了另一些重要的可比性问题,一是回避了收入与物价层面的可比口径。同等比例的税负面前,收入越高,税负水平越低;物价越低,税负水平也越低。有财经评论人士算了一个账:美国2010年人均收入大约为5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32万元;北京2010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29073元;纽约CBD附近一居室租金最低为6400元人民币,北京为3000元人民币,与人均年收入相比较:纽约为2%、北京为10.3%,北京是纽约的5倍。那么,对比一下相差5倍的基本生活价格、10倍多的收入差距,再看宏观税负上我们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几个百分点,官方的对比口径便不科学,很片面。

旅美人士发布的中美物价对比中的“吃肯德基、下馆子、买车、裤子、鞋”等等的对比,已无需再举。而说到物价问题,不能不说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征税方式的不同。我国实行低工资高物价,征收过多的商品价内税,而不是西方国家实行的高工资低物价,更多的是商品价外税,比如所得税、财产税等。这种穷人富人一律“无差别纳税”,加重着占人口大多数的低收入者的税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的2006年数据,中国商品中所含的税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高:是美国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欧盟15国的2.33倍。那么我们这里,低收入者的税负痛苦感受无疑更深。

至于说“人均财力”,也就是人均征税,抛开人均收入水平对比这个问题,同样不科学。2010年我国人均政府财政收入折算为1166美元,美、日、德、法等国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都在14000美元以上„„为什么不说说人均收入与人均GDP的对比情况呢?

还有一些不叫“税”的税,比如公路收费、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等,但这些实实在在的“税负”都不在官方对比之列。

税负痛苦指数的统计方法是否科学,我国税负痛苦指数排名第几,我认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的税负真实情况如何?是否超出国民承受力?

税负痛感揭示中国财政改革方向

2011年09月19日 08:26

来源:新华网

税负概念,眼下存在诸多混淆之处,这妨碍了国人对于税收和税制的深入认识。

实际上,谈税负问题,起码有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含义。宏观税负,指一国的税负总水平,通常以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的税收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例来表示。微观税负,则是单个纳税人的实际税负,由于存在税负转嫁,这里是指最终实际纳税人的负担,而不是名义纳税人。

不同国家之间宏观税负的比较,本来不该有太多争议。但由于我国与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不同,有不少“以费代税”和其他政府收入形式存在,因此真实的、广义的宏观税负,要远高于狭义统计口径的宏观税负。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在讨论宏观税负时经常发生理解的偏差。

如果就狭义宏观税负的国际横向比较来看,按照年度税收收入/GDP的口径,目前我国在20%左右,在全球来看并不高。但政府的全口径收入,还应包括如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还有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这些都加起来,广义宏观税负就相对比较高了。据2010年的数据计算,全口径广义税负略高于30%。由于数据统计难以准确反映各级政府全部财政性收入,也有人估计这一比重已达40%左右,这在国际上应算是较高的宏观税负水平了。

无论如何,谈论宏观税负,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税负本身的高低,而在于几方面因素:一是能否真正规范预算之外的各类收费,尤其是乱收费;二是在财政支出安排中能否更直接用之于民,如宏观税负较高的国家,往往也是高福利国家,包括教育、医疗、社保和就业在内的福利性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大多在50%以上,因此纳税人的怨言相对较少,我国目前这几项支出加起来大约只有30%左右;三是有没有真正减少不合理的支出与财政资金浪费,这里不仅是消费性支出,而且也有投资性支出的效率问题。

宏观税负和微观税负是不同角度的概念,纳税人更多直接感受的是微观税负。如果一个纳税人在狭义的宏观税负不高的情况下,却感受到较大痛苦和不满,无非有几方面原因。或者是过去税收征管的弹性较大,有时可以人为地调节税收进度、实际执行税率等,正是近年来征管力度有所加强,使更多人感受到痛苦;或者是纳税人被征收了非税收入,这些政府性收入相对不透明,但又切实地从纳税人手里被政府部门收走,因此也容易产生不满;或者是财政支出的后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财政收入与支出在微观层面上的有效关联,纳税人没有感受到太多税收收入被最终用到个人身上;或者存在部分主体的偷税漏税,征税出现了“鞭打快牛”的现象,从而即使宏观税负不变,也可能使纳税人的平均税负上升。

另外,还有可能是预算不够透明,或者政府财务报告不完善,即使有些福利性支出已有所提高,多数人还是未能看明白财政收入的来源和流向;我国以流转税为主的体系中存在更多税负转嫁,而由于市场竞争机制在很多领域还不完善,因此税负往往会被转嫁给市场弱势群体,这又增强了这部分人群的税负痛感;不得不承认,我国部分税种的负担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如购车承担的税费。如果让更多纳税人参与到政府预算过程中,直接影响和决定税收征收和财政资金使用的过程,则纳税人的痛苦感将会大大减少。

上述所列问题,笔者以为,凸显出的正是我国财政改革的方向。

税收是决定政府与企业、个人经济关系的基础,是为市场经济法治的出发点。

为此,税收制度合理性的基础首先是税收法治,而税收法治则始于税收立法。

因此,推动税收立法权的统一,实现税法制度的统一,减少行政性因素干扰,才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选择。其次,反思基本税收原则。长期以来,在税收效率与公平这对永恒的矛盾之前,我们遵循的一直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问题是效率又分为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前者是少花钱、多收税,后者是通过税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前者曾是我们最重要的原则,而后者则是转型的目标,这一点甚至比公平更加重要。其三,调整税制改革思路。如果说1994年税改旨在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利益分配,那么迫切需要的第二轮税改则应解决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的税收利益分配。应该说,坚持“初次分配放权让利,二次分配重视人本”的思路,才符合改革最初的大方向。其四,事权决定财权的思路值得商榷,也就是政府是否该承担过多的经济建设事务值得讨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是没有答案的问题,但可以肯定,向任何一方偏离都会带来过犹不及的负面影响。

总之,税收直接关系到现代法制社会的基础,正如古老的英国谚语所言,只有真正实现纳税人至上,才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如何看税收增长高于经济增长

2011年12月13日 07:05

何雨欣/徐蕊

来源:解放日报

新华社记者 何雨欣 徐蕊

根据财政部最新发布的数据,今年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收入 97309亿元,同比增长26.8%,其中税收收入85216.4亿元,同比增长24.7%。

如何看待税收收入的增长高于经济的增长?我国的税负水平究竟如何?如何看待税收与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所长高培勇近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记者:从理论上讲,经济税源的规模就是GDP的规模,税收收入应与GDP保持基本同步。近几年,我国税收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的现象持续出现,应该如何看待?

高培勇:应当说,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高于经济的增长是从1994年开始的。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因素,是1994年我国实行了税制改革。

1994年税制改革之前,我国的税制尚处于初建阶段。相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很不规范。从1994年起,才逐渐建立起比较规范的税收制度。税收制度的相对规范,为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打下了基础。

再一个因素,就是纳税意识。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税收,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融入税收,也是从1994年开始的。

第三个因素,就是税收征管。1994年之前,我国税务机关的征管水平是相对偏低的,税收实征和应征之间的比例大约只有50%。在1994年之后,严格意义上的税收征管体系才逐步建立起来。作为一个必然结果,税收实征率开始上升,现已达到75%以上。这种变化奠定了1994年以后我国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基础。

税收收入的增长高于经济的增长,我觉得应该从两部分考虑,一方面,税收收入的增长应该与经济增长直接挂钩。从历史经验上来说,税收收入的增长应该略高于经济增长。在1994年以前的很长一个时期,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是慢于经济增长。故而,在一定意义上讲,1994年以后,税收收入以高于经济增长的速率增长带有补偿性质。

另一方面,我国税收制度虽然逐步建立,但税制结构有很大的不均衡之处,有些经济领域税负比较高,有些则较低,甚至有些领域税负为零。换言之,我国现行的非均衡的税收制度布局,使得经济结构与税制结构之间并不呈现一种直接的对应关系。

记者:现在国际国内有很多声音,包括质疑,认为我国的税负重,我国的税负水平究竟如何?

高培勇:这个问题要从宏观税负谈起,宏观税负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衡量税负水平的标准,是指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然而,这说的只是总量,没有涉及结构,更没涉及我国现实的特殊国情。

在我国,目前,可以计算税收总量的口径大致有三个,一是纯税收收入,这是最窄的口径。二是财政收入。三是所有政府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渠道,这是较宽的口径。

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倾向于用较宽的口径与国际做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目前,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虽不能算低,但绝不是世界最高的,它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

从纵向比较来看,1994年之后,在税收收入增长持续快于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宏观税负水平肯定会呈现逐年提高的景象。这是必须承认的基本事实。

记者:目前,我国的物价水平仍处于高位,有观点认为税收因素一定程度上推高了物价,应该怎么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

高培勇:税收是内嵌于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税收往往是按商品价格的一定比例征收的,也就是比例税。所以,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税收也会相应提高。反过来,税收的增长也会相应推高物价。

税收与物价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在世界上普遍存在。但在我国有特殊之处,那就是我国的税制结构有所不同。我国的现行税制体系中,70%以上为流转税,也就是间接税。其余的不足30%为所得税等直接税。大家知道,能够进入到商品和服务价格中的税收一般而言是流转税或间接税。

这种税制结构与工业化国家差别较大。在后者的税收体系中,占较大份额的是所得税和财产税等直接税。所以,即便同样的宏观税负水平,但因税收结构的差异,税收进入到价格的程度是不同的。我国税收收入总量的70%都有可能进入价格,而在一些国家,可能只有30%。由此可见,我国的税收对价格形成的影响无疑更大。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2日电)

第二篇: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2010年08月23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李丽辉

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累计全国财政收入43349.79亿元,同比增长27.6%,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财政收入为何超GDP增长?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是高还是低?针对社会上普遍关注的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和专家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1.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在财政收入中,税收占到了90%左右。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心:财政收入增加这么多,是不是国家收的税太多了,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太重了?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全面考量财政收入负担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不是财政收入的绝对数,而是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宏观税负是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它是衡量政府收入规模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口径,政府财政收入包括税收、社会保障缴款、赠与和其他收入。按此统计范围,我国政府除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可以统筹安排用于民生支出、提供一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共财政收入外,还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从总体上看,我国宏观税负低于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IMF出版的《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8)对2007年全部有数据的53个国家的宏观税负进行了计算。这53个国家宏观税负平均为39.9%,其中24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3%,29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5%。按这一口径计算,2007年至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分别为24%、24.7%和25.4%,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可用财力上看,我国可用于统筹安排的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明显偏低。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除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外,我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等也都具有特定用途,实行专款专用,只有公共财政收入可以统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公共支出。2007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9.3%,2008年为19.5%,2009年为20.1%,明显低于国外平均水平。

从人均指标上看,我国人均财政收入与国外相比差距更大。2009年我国人均公共财政收入5130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仅为751美元,大大低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13000美元以上的水平。

2.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并非同步

通过国际数据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宏观税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近年来我国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的变化,人们也能切身感受到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逐步下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说,“减税”是近年来税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主基调,国家除了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调整个别矿产品的资源税政策之外,基本上没有出台增税政策。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000多亿元;2008年以来,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施了结构性减税政策,大幅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促进了企业扩大投资,拉动了居民消费。仅2009年,就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实施了力度这么大的减税政策,为什么财政收入增长还会这么快?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分析,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原因,是经济较快增长带动税收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5%,一般贸易进口增长56.6%,汽车销售量增长47.7%,1—4月商品房销售额大幅增长55.4%,直接带动了营业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关税和车辆购置税等较快增长。

此外,受金融危机冲击,去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下降2.4%,基数较低,也是造成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的一个因素。如果把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与2008年同期进行比较,增长仅为24.5%,折算到两年中年均增长为11.6%,与GDP增长大致相当。经济决定财政,但由于收入结构的差异、价格因素和统计口径的差异、政策性及特殊性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和GDP两者之间的增长不能进行简单比较。比如,税收的增长速度由税基的增长速度决定的,而大部分税种税基的增长和GDP增长基本上没有直接的数量对应关系。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税基的增长和GDP的增长是负相关关系;证券交易印花税税基是证券交易总金额,其增长和GDP增长也不存在直接关系。另外,税收政策的调整和税收征管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税收收入总量,而这种变化也与GDP的变化不存在直接的数量对应关系。

从增幅数据来看,2009年一季度,GDP增长达到6%,但财政收入却同比下降近10%,远远落后于同期GDP增长;到了今年上半年,GDP增长11%左右,而财政收入增长27.6%,又跑到了前面。所以说,财政收入增长多少,并非与GDP增长完全同步。财政收入超GDP增长,并不是国家从制度上加重税负的结果。

3.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

财政收入增加了,并不意味着政府花钱可以大手大脚,仍须精打细算过紧日子,把钱花到最急需的地方。

高培勇认为,财政收入每上一个台阶,都会对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和管理水平提出新要求。财政收入总量增加,意味着政府可支配财力水平提高,这不仅使政府有能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用于“三农”、教育、科技、社保、医疗等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也要求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提高公共财政资金运行绩效,确保财政资金更有效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政府财政支出一直在向民生领域倾斜。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合计7253.1亿元,增长21.8%;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7422.56亿元,增长31.7%。如果包括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方面涉及民生的支出,中央财政实际用于民生的投入还要更大一些。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支出用于教育、社保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幅均高于同期GDP的增幅。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各级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出,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等经费规模。同时,要以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财政管理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财政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稳步推进预算公开,让国家的“账本”更透明,让社会公众更好地参与监督,确保财政资金花到实处、花出效益。

第三篇: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仍偏低

财政部专家称我国宏观税负实际仍偏低

2010-08-23 07:36:24 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跟贴 314 条 手机看股票

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累计全国财政收入43349.79亿元,同比增长27.6%,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财政收入为何超GDP增长?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是高还是低?针对社会上普遍关注的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和专家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编者

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在财政收入中,税收占到了90%左右。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心:财政收入增加这么多,是不是国家收的税太多了,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太重了?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全面考量财政收入负担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不是财政收入的绝对数,而是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宏观税负是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它是衡量政府收入规模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口径,政府财政收入包括税收、社会保障缴款、赠与和其他收入。按此统计范围,我国政府除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可以统筹安排用于民生支出、提供一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共财政收入外,还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从总体上看,我国宏观税负低于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IMF出版的《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8)对2007年全部有数据的53个国家的宏观税负进行了计算。这53个国家宏观税负平均为39.9%,其中24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3%,29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5%。按这一口径计算,2007年至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分别为24%、24.7%和25.4%,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可用财力上看,我国可用于统筹安排的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明显偏低。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除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外,我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等也都具有特定用途,实行专款专用,只有公共财政收入可以统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公共支出。2007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9.3%,2008年为19.5%,2009年为20.1%,明显低于国外平均水平。

从人均指标上看,我国人均财政收入与国外相比差距更大。2009年我国人均公共财政收入5130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仅为751美元,大大低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13000美元以上的水平。

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并非同步

通过国际数据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宏观税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近年来我国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的变化,人们也能切身感受到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逐步下降。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说,“减税”是近年来税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主基调,国家除了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调整个别矿产品的资源税政策之外,基本上没有出台增税政策。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000多亿元;2008年以来,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施了结构性减税政策,大幅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促进了企业扩大投资,拉动了居民消费。仅2009年,就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实施了力度这么大的减税政策,为什么财政收入增长还会这么快?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分析,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原因,是经济较快增长带动税收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5%,一般贸易进口增长56.6%,汽车销售量增长47.7%,1—4月商品房销售额大幅增长55.4%,直接带动了营业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关税和车辆购置税等较快增长。

此外,受金融危机冲击,去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下降2.4%,基数较低,也是造成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的一个因素。如果把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与2008年同期进行比较,增长仅为24.5%,折算到两年中年均增长为11.6%,与GDP增长大致相当。

经济决定财政,但由于收入结构的差异、价格因素和统计口径的差异、政策性及特殊性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和GDP两者之间的增长不能进行简单比较。比如,税收的增长速度由税基的增长速度决定的,而大部分税种税基的增长和GDP增长基本上没有直接的数量对应关系。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税基的增长和GDP的增长是负相关关系;证券交易印花税税基是证券交易总金额,其增长和GDP增长也不存在直接关系。另外,税收政策的调整和税收征管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税收收入总量,而这种变化也与GDP的变化不存在直接的数量对应关系。

从增幅数据来看,2009年一季度,GDP增长达到6%,但财政收入却同比下降近10%,远远落后于同期GDP增长;到了今年上半年,GDP增长11%左右,而财政收入增长27.6%,又跑到了前面。所以说,财政收入增长多少,并非与GDP增长完全同步。财政收入超GDP增长,并不是国家从制度上加重税负的结果。

第四篇: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

党的xx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是我国发展与改革和稳定的长期战略方针,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行动纲领,也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具有统领各项工作的地位。税收政策作为政府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实现国家进行筹集政府收入、调控经济结构、调节收入分配、监督经济运行等重要职能作用。建国以来,我国税收政策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在我国跨入21世纪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的新阶段,从部门工作服务于国家宏观意志,具体政策服从于社会实践需要的们认为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着较大的缺位和不足,特别是宏观税负水平有待调整完善改革。

一、宏观税负总水平偏低,影响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社会消费行为、gnp增长的波动都有直接关系,政府利用开征、减免或者停征某种税种,提高或者降低有关税目的税率与起征点,以及税前扣除与事后退税等限制或鼓励手段,调节投资规模、消费基金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以抑制社会总需求膨胀刺激有效需求,同时抑制或刺激总供给的变化,并对经济结构产生协调作用。税收作为经济运行的内在稳定器与价格变量调控相配合,可以达到生产与消费总量与消费结构的均衡;适量、合理的税收可以协调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可达到各生产部门劳动者利益的动态均衡,收到社会公平的调控效应。我国宏观税负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减弱了国家筹集收入的力度,影响政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投入和宏观调控。表现有三:

1、我国税收收入上个世纪下半叶缓慢增长,21世纪开始大幅度快速增长。我国税收收入在经济发展、企业利润增加和税务征管工作等因素综合作用下,1950年一1980年的30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61亿元,从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的20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522亿元,在跨入21世纪到XX年的五年间呈现大幅度快速增长的态势,比上年增长数额越来越大,如XX年为2350亿元,XX年为2500亿元,XX年为1831亿元,XX年为3465亿元,XX年为5256亿元。全国税收总规模达到25718亿元。展望未来,我国税收收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一是税收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反映,我国经济增长在2020年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7%-8%左右的速度,为税收增长打下了基础。二是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实际征收率只达到潜在税收能力 的70%-80%,国内有的专家认为1998年只达到50%-60%,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部分专家认为中国整体征收率在70%左右,还有的认为在80%左右。税收上的跑、冒、滴、漏等空间很大,如果将实际征收率提高20个或30个百分点,我国税收收入即可增加1万亿元或1.5万亿元。

2、目前税收收入对政府财政收入支持力度还不充足,致使国家还需要利用大量的财政赤字和发行债务。其情况,一是以税收收入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多数年份徘徊在93左右,如1992-XX年分别为94.66, 97.84, 96.43, 93.29,(1996年无数据)、95.80, 93.80,90.13, 93.92, 93.30, 93.29, 92.18。十多年来从未满足政府财政收入100%的需要。二是税收收入占财政支出比重(%)更低一个档次,始终徘徊在80左右,如1991-XX年,分别为88.30, 88.10, 91.70,88.50、88.50、87.0、89.20、85.80、81.0、79.

19、80.94、79.97、81.20。数据显示,还有20%左右的财政支出要政府依靠财政赤字或者发行债务解决,XX-XX年财政赤字和发行债务额(亿元)分别为2491.27和4180.1, 2516.54和4604.0, 3149.51和5679.0, 2934.7和6153.53。3,税收收入占gdp比重(%)是国际上衡量宏观税负水平的通用标准。按国际通例:gdp人均260美元时的低收入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13%左右,人均750美元时,最佳税负水平为20%左右,人均10000美元时的高收入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30%左右。按上述标准衡量,我国人均gdp已达1090美元以上,税负水平理应在20%以上为最佳,但是实际上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几十年来徘徊在10%-17%之间浮动,处于低位逐年有点上升而后又逐年下降再逐年回升的运行中,如1990-XX年分别为13.83, 12.38, 12.29, 10.96, 10.33, 10.18, 13.02,11.06, 11.67, 14.17, 15.67, 16.77, 17.07。从国际比较中得知,我国宏观税负水平是低水平的,据《世界竞争力年鉴》4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据。XX年各国税收收入占当年gdp比重(%)最低的是中国香港为9.94、最高的是瑞典为52.94,平均为35左右,其中:发达国家的日本为27.02,美国为28.22、澳大利亚为31.82、加拿大为36.35、英国为37.27、德国为37.99、意大利为42.26、法国45.60;发展中国家一般为20%-26%左右,哥伦比亚为11.57、菲律宾为13.93.泰国为14.98、中国为15.01、印度尼西亚为16.51、印度为16.79,阿根廷为20.99、马来西亚为22.31、韩国为26.20、俄罗斯为26.700。

二、不同产业和行业宏观税负水平差参不齐由于产业与行业情况不同,国家税收政策在一定时期分别采取鼓励政策、限制政策或者中性政策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也存在着产业行业之间不合理问题

1、从1996-XX年我国三次产业比重(%)与宏观税负比重(%)发展趋势观察,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从20.4逐年下降为15.6,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2.67近年又上升为3.51;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从49.5近年又上升为50.9,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13.47近年又上升为18.09;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30.1近年上升为33.2,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12.3逐年上升为15.34。总的趋势是gdp比重只有第一产业是下降的,第二、三产业则均是上升的,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三次产业则均是上升的趋势,不过上升速度呈现第一、三产业较慢,第二产业较快的特点,第二产业负担着全国税收收入的56%左右。

2、以XX年为例,当年宏观税负总水平为16.77%,我国第一产业份额占gdp比重为15.3%,而税负份额占比重为4.1%,其宏观税负水平只有4.48%,从数据显示不难看出国家对第一产业的鼓励与照顾。我国第二产业占gdp份额比重为50.4%,其税负份额占比重为55.8%,其宏观税负水平达到18.6%,从中看出第二产业是我国经济和税收的半壁江

山,尤其是工业其税负水平达到19.93%,超额负重运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4.3%,其税负份额比重占38.4%,其宏观税负水平占18.76%,对于这个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系重大的未来需要加快发展的产业,税收并未充分体现明显地鼓励与支持。

3、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税金及附加占工业增加值比重(%)XX-XX年分别为5.64, 5.48, 5.34, 4.88;按XX年分析:建筑业税金及附加占增加值的比重为16.3%;国家铁路税金占运输总收入的比重为3.25%;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业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额的比重为0.116%,零售业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额的比重为0.28%;限额以上餐饮业税金及附加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68%;国际旅行社税金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34%。再分析一下具体行业的XX年宏观税负水平(%),建筑业为8.76,地质勘查业与水利生产、供应管理业为17.8,交通运输业为10.3,仓储邮电通信业为7.5,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为23.9,金融保险业为16.5,社会服务业为12.1等。有的高于总税负水平是可以理解的如餐饮业,有的就不好理解,如地质勘查与水利业宏观税负竟达到17.8。酒税流失严重,每年生产几千万吨,征管不力,浪费粮食跑了税收,还刺激酒业盲目发展,民间有要当县长先办酒厂之说,湖南、广东、四川三省酒厂有1.8万余家。

三、不同经济类型宏观税负水平悬殊过大,基本上是内资重于外资,国有重于民营

1、同行业不同企业,片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与市场经济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相悖,人为的造成税负畸轻畸重。我国1994年外资企业所得税负担率为10%,比内资企业负担率低23个百分点,其流转税负担率为4%,比内资企业低3个百分点,1994年后外资企业负担率比内资企业低5个百分点,而且外资企业在工资成本、城市维护建设费、投资方向税、进口设备关税等方面还享有诸多优惠政策,这种政策促使社会上产生大量假合资、假外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中有20%是内资出境后再流入的资本。1997年为128.8亿美元,占当年ml增量的16.8%。据XX年统计,我国内资与外资、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税金及附加占增加值比重情况如下,如工业企业总体上为4.8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8.44%,集体企业为2.77%,股份有限公司为4.79%,外商投资企业为2.36%,港澳台投资企业为l.229%;建筑业总体上为16.3%,其中内资为16.25%,国有企业为17.82%,集体企业为15.36%,外商投资企业为20.91%,港澳台投资企业为17.36%;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业总体上为0.116%,其中内资为0.117%,国有企业为0.148%,集体企业为0.087%,有限责任公司为0.096%,股份有限公司为0.117%,私营企业为0.090,外商投资企业为0.122%,港澳台投资企业为0.043%;限额以上零售业总体上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比重为0.28%,其中内资为0.30%,国有企业为0.36%,集体企业为0.35%,有限责任公司为0.25%,私营企业为0.23%,港澳台投资企业为0.27%;餐饮业总体上税金占营业收入为4.68%,其中:内资为4.98%,国有企业为4.3%,集体企业为4.86%,有限责任公司为4.81%,股份有限公司为4.48%,私营企业为5.3%,外商投资企业为3.9%,港澳台投资企业为4.24%。

2、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规定内资企业为33%,外资企业为15%,低于发达国家,如比利时为39%、意大利为36%、法国为33.33%、奥地利为34%、西班牙、荷兰为35%、美国为15%-39%累进征收、高于发展中国家,如巴西为15%,马来西亚为28%、韩国为27%、泰国为30%等,也高于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的30%和新加坡的24.5%。

3、国有经济国家税收占比重高达50%以上,如1994-1999年分别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为79, 65, 61, 56, 54, 50。由于税收政策的扭曲和改革的滞后,国有企业倒没有享受国民待遇,而非国有与外资企业长期享受超国民待遇。这样发展下去,很不利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的建设与巩固。

四、不同地区宏观税负水平不够公平

1、从三大地区观察。以XX年为例,全国各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05172.3亿元,税收收入为16996.5亿元,全国宏观税负水平为16.16%。其中:东部地区11个省区平均为17.2%,中部地区8个省区平均为8.89%,西部地区12个省区平均为11.46%,从经济发展快与税收相应增加的规律分析,东部地区宏观税负水平高于全国和其他地区是必然的,如发达地区的三市二省宏观税负水平就比较高,北京为42.49%,上海为34.40%,天津为24.08%,广东为21.55%,云南主要由于烟税因素为20.12%。但是,作为贫困的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是值得思考的。

2、从一部分省区对比观察。以贵州这个有名的贫困山区省份与有名的江南鱼米之乡的江苏省相比,XX年贵州省宏观税负水平为14.15%,而江苏省则为12.58%;大西北的陕西为11.81%、新疆为12.43%、宁厦为11.99%。而沿海的福建省只有11.81%,山东省只有8.64%,大平原的河北省只有7.62%,河南省只有7.25%。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因素与不够公平之处。

五、不同群体宏观税负水平差距大,低收入群体重于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重于高收入群体,工薪阶层重于富裕阶层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比例开始仅占gdp0.5%, XX年达到1%,还比不上一个非洲国家,印度与印尼这个比例也为1%强,泰国和墨西哥为2%,匈牙利等东欧国家高于3%,据世界银行统计,所得税占gdp的比重低收入国家为3%,中等收入国家为5%-6%,高收入国家为11.5%,预计XX年我国仅为1.17%左右,与国际上应有的个人所得税水平相差悬殊。我国个人所得税管住了工薪阶层,但是,对新崛起的高收入阶层即人们所说的大款们征收力度太软太弱。据统计,我国个人所得税XX年为1211亿元,其80%以上来自于工薪阶层,可是,我国已经有两、三亿富裕人口,其个人所得税税源达到1000多亿元。另外占总人口8.7%的富裕阶层拥有12万亿元银行储蓄存款总额的60%以上。交纳个人所得税不到税收总额的10%。除了征管因素外还有税率等设计问题,如起征点800元太低,应提高到1500元以上,从而对低收入群体从根本上免征个人所得税,又如最高边际税率为45%太高,如日本1999年从50

%降为37%,韩国1996年从50%降为40%, XX年又降为36%,美国为38.6%,巴西为25%,印度、马来西亚均为30%,泰国为37%。再如多数国家采取个人收入综合年终计算的办法,我国采取分项计算办法,也是税款流失的重要因素。还有我国税制结构过于简单,对于有纳税能力的群体应建立全面多环节税收征管体系,就收入形成,收入运动,收入转化等过程,都有税收跟踪稽查征收,如所得税,消费税,社保税,财产税,赠予税,遗产税产等。

第五篇:关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分析认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是我国发展与改革和稳定的长期战略方针,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行动纲领,也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具有统领各项工作的地位。税收政策作为政府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实现国家进行筹集政府收入、调控经济结构、调节收入分配、监督经济运行等重要职能作用。建国以来,我国税收政策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在我国跨入21世纪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其五个统筹的新阶段,从部门工作服务于国家宏观意志,具体政策服从于社会实践需要的们认为现行税收政策存在着较大的缺位和不足,特别是宏观税负水平有待调整完善改革。

一、宏观税负总水平偏低,影响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社会消费行为、GNp增长的波动都有直接关系,政府利用开征、减免或者停征某种税种,提高或者降低有关税目的税率与起征点,以及税前扣除与事后退税等限制或鼓励手段,调节投资规模、消费基金和对外贸易的增长,以抑制社会总需求膨胀刺激有效需求,同时抑制或刺激总供给的变化,并对经济结构产生协调作用。税收作为经济运行的内在稳定器与价格变量调控相配合,可以达到生产与消费总量与消费结构的均衡;适量、合理的税收可以协调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可达到各生产部门劳动者利益的动态均衡,收到社会公平的调控效应。我国宏观税负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减弱了国家筹集收入的力度,影响政府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投入和宏观调控。表现有三:

1、我国税收收入上个世纪下半叶缓慢增长,21世纪开始大幅度快速增长。我国税收收入在经济发展、企业利润增加和税务征管工作等因素综合作用下,1950年一1980年的30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61亿元,从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的20年间税收收入年均增长为522亿元,在跨入21世纪到2004年的五年间呈现大幅度快速增长的态势,比上年增长数额越来越大,如2000年为2350亿元,2001年为2500亿元,2002年为1831亿元,2003年为3465亿元,2004年年为5256亿元。全国税收总规模达到25718亿元。展望未来,我国税收收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一是税收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反映,我国经济增长在2020年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7%-8%左右的速度,为税收增长打下了基础。二是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实际征收率只达到潜在税收能力 的70%-80%,国内有的专家认为1998年只达到50%-60%,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部分专家认为中国整体征收率在70%左右,还有的认为在80%左右。税收上的跑、冒、滴、漏等空间很大,如果将实际征收率提高20个或30个百分点,我国税收收入即可增加1万亿元或1.5万亿元。

2、目前税收收入对政府财政收入支持力度还不充足,致使国家还需要利用大量的财政赤字和发行债务。其情况,一是以税收收入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多数年份徘徊在93左右,如1992-2003年分别为94.66, 97.84, 96.43, 93.29,(1996年无数据)、95.80, 93.80,90.13, 93.92, 93.30, 93.29, 92.18。十多年来从未满足政府财政收入100%的需要。二是税收收入占财政支出比重(%)更低一个档次,始终徘徊在80左右,如1991-2003年,分别为88.30, 88.10, 91.70,88.50、88.50、87.0、89.20、85.80、81.0、79.

19、80.94、79.97、81.20。数据显示,还有20%左右的财政支出要政府依靠财政赤字或者发行债务解决,2000-2003年财政赤字和发行债务额(亿元)分别为2491.27和4180.1, 2516.54和4604.0, 3149.51和5679.0, 2934.7和6153.53。3,税收收入占GDp比重(%)是国际上衡量宏观税负水平的通用标准。按国际通例:GDp人均260美元时的低收入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13%左右,人均750美元时,最佳税负水平为20%左右,人均10000美元时的高收入国家,最佳税负水平为30%左右。按上述标准衡量,我国人均GDp已达1090美元以上,税负水平理应在20%以上为最佳,但是实际上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几十年来徘徊在10%-17%之间浮动,处于低位逐年有点上升而后又逐年下降再逐年回升的运行中,如1990-2003年分别为13.83, 12.38, 12.29, 10.96, 10.33, 10.18, 13.02,11.06, 11.67, 14.17, 15.67, 16.77, 17.07。从国际比较中得知,我国宏观税负水平是低水平的,据《世界竞争力年鉴》48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据。2000年各国税收收入占当年GDp比重(%)最低的是中国香港为9.94、最高的是瑞典为52.94,平均为35左右,其中:发达国家的日本为27.02,美国为28.22、澳大利亚为31.82、加拿大为36.35、英国为37.27、德国为37.99、意大利为42.26、法国45.60;发展中国家一般为20%-26%左右,哥伦比亚为11.57、菲律宾为13.93.泰国为14.98、中国为15.01、印度尼西亚为16.51、印度为16.79,阿根廷为20.99、马来西亚为22.31、韩国为26.20、俄罗斯为26.700。

二、不同产业和行业宏观税负水平差参不齐由于产业与行业情况不同,国家税收政策在一定时期分

别采取鼓励政策、限制政策或者中性政策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也存在着产业行业之间不合理问题

1、从1996-2000年我国三次产业比重(%)与宏观税负比重(%)发展趋势观察,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从20.4逐年下降为15.6,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2.67近年又上升为3.51;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从49.5近年又上升为50.9,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13.47近年又上升为18.09;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30.1近年上升为33.2,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从12.3逐年上升为15.34。总的趋势是GDp比重只有第一产业是下降的,第二、三产业则均是上升的,而其宏观税负水平三次产业则均是上升的趋势,不过上升速度呈现第一、三产业较慢,第二产业较快的特点,第二产业负担着全国税收收入的56%左右。

2、以2002年为例,当年宏观税负总水平为16.77%,我国第一产业份额占GDp比重为15.3%,而税负份额占比重为4.1%,其宏观税负水平只有4.48%,从数据显示不难看出国家对第一产业的鼓励与照顾。我国第二产业占GDp份额比重为50.4%,其税负份额占比重为55.8%,其宏观税负水平达到18.6%,从中看出第二产业是我国经济和税收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工业其税负水平达到19.93%,超额负重运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4.3%,其税负份额比重占38.4%,其宏观税负水平占18.76%,对于这个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关系重大的未来需要加快发展的产业,税收并未充分体现明显地鼓励与支持。

3、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税金及附加占工业增加值比重(%)2000-2003年分别为5.64, 5.48, 5.34, 4.88;按2003年分析:建筑业税金及附加占增加值的比重为16.3%;国家铁路税金占运输总收入的比重为3.25%;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业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额的比重为0.116%,零售业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额的比重为0.28%;限额以上餐饮业税金及附加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4.68%;国际旅行社税金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34%。再分析一下具体行业的2002年宏观税负水平(%),建筑业为8.76,地质勘查业与水利生产、供应管理业为17.8,交通运输业为10.3,仓储邮电通信业为7.5,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为23.9,金融保险业为16.5,社会服务业为12.1等。有的高于总税负水平是可以理解的如餐饮业,有的就不好理解,如地质勘查与水利业宏观税负竟达到17.8。酒税流失严重,每年生产几千万吨,征管不力,浪费粮食跑了税收,还刺激酒业盲目发展,民间有要当县长先办酒厂之说,湖南、广东、四川三省酒厂有1.8万余家。

三、不同经济类型宏观税负水平悬殊过大,基本上是内资重于外资,国有重于民营

1、同行业不同企业,片面的税收优惠政策与市场经济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相悖,人为的造成税负畸轻畸重。我国1994年外资企业所得税负担率为10%,比内资企业负担率低23个百分点,其流转税负担率为4%,比内资企业低3个百分点,1994年后外资企业负担率比内资企业低5个百分点,而且外资企业在工资成本、城市维护建设费、投资方向税、进口设备关税等方面还享有诸多优惠政策,这种政策促使社会上产生大量假合资、假外资,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中有20%是内资出境后再流入的资本。1997年为128.8亿美元,占当年Ml增量的16.8%。据2003年统计,我国内资与外资、国有与非国有企业税金及附加占增加值比重情况如下,如工业企业总体上为4.8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8.44%,集体企业为2.77%,股份有限公司为4.79%,外商投资企业为2.36%,港澳台投资企业为l.229%;建筑业总体上为16.3%,其中内资为16.25%,国有企业为17.82%,集体企业为15.36%,外商投资企业为20.91%,港澳台投资企业为17.36%;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业总体上为0.116%,其中内资为0.117%,国有企业为0.148%,集体企业为0.087%,有限责任公司为0.096%,股份有限公司为0.117%,私营企业为0.090,外商投资企业为0.122%,港澳台投资企业为0.043%;限额以上零售业总体上税金及附加占商品销售收入比重为0.28%,其中内资为0.30%,国有企业为0.36%,集体企业为0.35%,有限责任公司为0.25%,私营企业为0.23%,港澳台投资企业为0.27%;餐饮业总体上税金占营业收入为4.68%,其中:内资为4.98%,国有企业为4.3%,集体企业为4.86%,有限责任公司为4.81%,股份有限公司为4.48%,私营企业为5.3%,外商投资企业为3.9%,港澳台投资企业为4.24%。

2、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规定内资企业为33%,外资企业为15%,低于发达国家,如比利时为39%、意大利为36%、法国为33.33%、奥地利为34%、西班牙、荷兰为35%、美国为15%-39%累进征收、高于发展中国家,如巴西为15%,马来西亚为28%、韩国为27%、泰国为30%等,也高于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的30%和新加坡的24.5%。

3、国有经济国家税收占比重高达50%以上,如1994-1999年分别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为79, 65, 61, 56, 54, 50。由于税收政策的扭曲和改革的滞后,国有企业倒没有享受国民待遇,而非国有与外资企业长期享受超国民待遇。这样发展下去,很不利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

下载财政部驳我国税负痛苦世界第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部驳我国税负痛苦世界第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议税负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写写帮推荐)

    浅议税负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摘 要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这会和谐稳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和......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人类为什么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众所周知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历史中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而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黄山(韩冰) 叔叔阿姨,你们好!现在我们已经到达黄山风景区南边重镇汤口。在这里先向诸位介绍一下黄山风景的概况。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属中国南......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对税制改革的期望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对税制改革的期望一、我国当前宏观税负实际状况 在比较分析我国宏观税负时采用的税收收入口径是各项税收的净收入,包括我国现行税制中的流转税和所得税各主......

    网络看世界比现实看世界更有收获:驳论(5篇)

    谢谢主席,谢谢评委,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立论及驳论,但有以下几点我方不敢苟同。 首先,对方辩友提出,出门看世界,旅行,可以体会当地的风俗人情,品尝美食,认识新朋友等,我方并不否认,但在......

    《在痛苦的世界尽力而为》读后感

    《在痛苦的世界尽力而为》读后感 蝉鸣柳下,一人,一壶,一藤椅,看茶叶在水中悄然起舞。耳机中那醉人的音符飘荡着,手捧俞敏洪的《在痛苦的世界尽力而为》,书随风哗哗的一页页 翻过,思......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 1、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间:1987年12月 中国的长城始建于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二十一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二十一号) 2010年,财政部紧紧围绕国家宏观调控重点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服务和保障作用,组织驻各地财政监察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