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门外谈诗》之第四十二:写诗要用“诗家语”(十六)
(3)《门外谈诗》之第四十二:写诗要用“诗家语”(十六)
《门外谈诗》之第四十二:写诗要用“诗家语”(十六)
写诗要用“诗家语”
---第十六讲:鉴赏诗词,找准门道(下)
[续前] 第四节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里所说的“形象的特征和寓意”就是我在上文中所说的把握诗词之“意象”,其含义基本相同。古典诗词描写的“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读者的想象,所以能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举例来说,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中的“枫叶”、“荻花”、“秋”这三个“意象”不仅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白居易忧伤的情绪。
二、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这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三、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写景诗,其字里行间所透出的思想情感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那些表面上看是“纯粹”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也就是所说的“知人论世”,才有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中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就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所以,分析、鉴赏古典抒情诗词时,一定要认真判断作者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深文周纳、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四、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一定要掌握其抒情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关于写作技巧方面,请注意以下几点:
1、留意诗人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比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比如:绘形、绘声、绘色,等等。举例来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比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除此之外,还有比兴手法的运用,等等。
关于语言运用方面,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这里要强调的是:读者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第五节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诗人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抱负的。鉴赏咏物言志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比如李商隐《蝉》,诗曰: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在说说诗人自己。后四句则直抒胸臆。颈联中的“薄宦梗犹泛”句,是说自己官位低微,行踪漂泊不定,无所归依;“故园芜已平”句,是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两句,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李商隐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要永远不变初衷。
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例如,李贺《南国十三首》,诗曰: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李贺的这首咏物诗,这是诗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惜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怜”一词,乃作者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的,这从“不用媒”三字上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呢?“嫁与东风”虽然说“不用媒”,但实际上是娇花“不自主”所造成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李商隐的这首咏物诗,笼罩着的全是一种悲剧的气氛,诗人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这似乎反常,却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系李商隐当时的处境,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等。关于上述技巧,前面我已讲过这里不再重复,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1、必须弄清史实。对于咏物诗中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文化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是读懂咏物诗的一把“钥匙”。
2、体会作者意图。咏物诗是后代诗人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这一定有其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举例来说,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被贬黄洲后,在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去凭吊,这赤鼻矶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再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如今的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由于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诗人报国无门,则是辛弃疾所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3、领悟诗人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如下这几种情况:
其一,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例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其二,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上面提到的中学语文课本里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前者是感慨个人遭遇,后者是搏击社会现实,就是例证。
其三,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比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杰作。
4、分析写法技巧。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七律 王昭君》:“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妄自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这是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等。这里就不再详述。
第六节
即事感怀诗的鉴赏
古人诗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鉴赏即时感怀诗要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
前面说过,即事感怀诗用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例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由此引发的感慨事由是不一样的,造成诗人所抒发的感情以及所采用笔法也不一样。
二、赏析“事”与“怀”的结合。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十分紧密、自然熨帖。
三、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
这这类诗词中,特别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情造作。例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第七节 边塞诗征战诗的鉴赏
鉴赏边塞诗和征战诗,一定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征和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比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盛唐时的边塞征和征战诗,即使是描写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比如诗人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这是长期以来深受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
二、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
在边塞和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诗和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等等。因此,我们在鉴赏边塞诗和征战时一定要注意仔细区别。
三、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举例来说,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题目作《闺怨》,是有“怨”必有“愁”的。这首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的采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小圈子里,由于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年的闺怨之情,这就是: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这首诗中的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诗人王昌龄其高超的艺术手法。
以上七节,分类介绍了对我国传统诗词如何进行鉴赏的注意事项和方法技巧。挂一漏三,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对于喜爱学习古体诗词的人来说,如何才能够取得欣赏、分析传统诗词的手段呢?这里分作四个方面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第一,要养成“读”的习惯。我国长期民间都有要求小孩子读书、背书的传统,这是很有道理的,特别是对于古典诗词。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是因为诗和乐本来合在一起,到后来诗词和乐脱离,但却吸取了音乐的因素,构成诗词的音节,也就是诗词有别于散文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白话诗,虽不能吟,但也要求“诵”得谐和。我们如果能养成诵读的习惯,不仅是能从音节的高下抑扬中感到作品的谐和,而且,在这个基础上,也必然会对诗词所表达的内容体会得更深刻一些。我们常用“声情并茂”来称赞某些篇章,可见声和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理解上也就可以相互促进。有了这种体会,就不难对诗词所特有的美妙境界逐步深入地去欣赏了。
第二,是要养成“思”的习惯。好学总是和深思连结在一起的,如果没有深思的训练,就不容易发现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诗词用的是最精炼的语言,表现手法又变化多端,读者也就更需要认真去思考。一个初学旧体诗词的人又怎样去思考呢?思考总是脱离不开原有的知识基础的。困难自然会有,但只要有利于对作品的理解而又联系得上的诸如对白话诗、对文艺理论的欣赏与体会等等的经验,都可以起到相应的作用。例如杜甫的《月夜》前四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白话没有多大区别,但却包含着许多层次。诗人不直接写相思之苦,只用看月来指出,这是第一层;不写自己看月思妻,而说妻子看月思他,这是第二层;写“小儿女”似乎是和上文的“独看”有矛盾;但“小儿女”是“未解忆长安”的,更容易引起妻的伤感,也就进一步写出了“独看”的痛苦,这是第三层。这些情况,只要细心分析都不难理解,而一经分析出来,也就培养了自己的欣赏诗词的能力。又如南宋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的结句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似乎只是从英雄美人的习惯用法来为自己吹嘘;如果真是这样,辛弃疾也就算不上杰出的爱国词人了!我们再联系本词的上片“把吴钩(吴钩指宝剑)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结语对照来看,说明他在北望中原所引起的收复失地的报国壮志,竟没有一个人能理解和同情。于是他的一把英雄之泪,才不得不唤取红巾翠袖也就是侍女来揩拭了。我们知道:侍女在封建时代的地位是最低下的,但她们还能有一颗爱国心,所以能够了解诗人;相形之下,那些醉生梦死的满朝文武,就一钱不值了!分析到这里,再结合这首词的语气和音节来体会,那种声情并茂、沉郁豪放的风格也就跃然纸上了。这种分析虽然比较复杂,但也是细加体会便可以领悟出来的。可惜的是普通的注释本多不指出这一点,这就等于埋没了诗词的这个主要优点。于此可见,好学深思真要实行起来,是不那么容易做到的,是需要努力去推求的。
第三,是要选择好的或较好的注释本。一般来说,凡是选本中入选的作品,都是经过长时期淘汰而留下来的好篇章,读者只要更多地注意到时代的要求,加以去取,总是有益而差距不大的。至于注释本的好坏,却大有高下之分,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近年来出版了大量的诗词注释本,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需要来说,应该是大有好处的。但由于编选者的水平良莠不齐,有不少“新版”的选本只是辗转互抄,改头换面;编选者所依据的注释可能是错误的,以讹传讹;就连原来不错的选本,由于编者的改头换面,往往就会出现一些差错;至于原注释中没能解决的问题,就更谈不上有新的补充了。因此,当前出版界的“乱象”已经给读者带来的不良影响,是应该给以充分估计的。要杜绝或减少这种“乱象”的发生,当然主要应由出版机构认真考虑。但是,我们这些喜爱传统诗词的人,在采用注释本时就有必要注意选择。挑选的办法,一是依据报章杂志的评价和介绍去选购,二是请教专业水平较高的师友。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逐步培养自己的选择能力。
第四,对诗词的一般格律要有大体上的掌握。所谓大体上的掌握,指的是对平仄、用韵以及对仗和句法等最基本的知识,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理解,而随着学习上的不断接触,自然会逐渐熟练起来。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只要买本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花几天工夫去阅读,然后在读诗词作品时对照着来印证,日子久了也就自然熟练。这个功夫不是白花的,对理解和欣赏旧体诗词都有许多方便。只有到这个时候,你才会觉得诗词格律对于旧体诗词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根据汉字的特点来适应旧体诗词的需要,经过长期酝酿发展而逐渐形成起来的。因此,它一经形成,便带有很大的普遍性,为一般旧体诗词的作者所乐于应用和遵守。当然,在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诗词格律的基础上,是允许作家进行一些创造性的突破,这有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人的名篇可以作为印证。这说明旧体诗词的格律是有一定弹性的,但这种弹性必须有充分理由,并且只有熟练运用格律的诗词大家才能做到。换言之,不可以“创造性的突破”作为破坏传统诗词格律之借口。
《写诗要用“诗家语”---第十六讲:鉴赏诗词,找准门道(下)》是本学期的最后一讲。编写这篇讲稿,时值寒冬腊月;宣讲此讲时节,已是酷暑盛夏。
六月中旬,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结束。说到“高考”,大家一定还记得:我国高考从1996年开始,语文试卷中关于古诗歌鉴赏方面的试题越来越不可忽缺,所占的分量也越来越大。语文全国卷自1996年后,基本上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题,一道分析鉴赏题。从2002年开起,语文全国卷则一步步调整试题比例,逐步加大“主观题”的分量,给考生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试卷中关于“古诗词分析鉴赏试题”,明确要求考生“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见《考试手册》)。
古诗词分析鉴赏试题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简答题”。分析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思想情感。回答这首诗****联描写了(景、人、事、物),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等等。
2、鉴赏诗词名句。分析鉴赏******名句,内容包括:①名句的内容解释,为下文分析做准备。②概括该句语言风格、炼字方面的特点或表达技巧。③扣住重点词语分析,回答题中的问题。④联系诗人经历,点出句中隐藏的情感。
3、鉴赏艺术特点。鉴赏这首诗(词)的艺术特色,内容包括:①分点概括艺术特点(语言风格、炼字技巧、表现手法)。②点后例证。引用诗中的原句(词)说明其艺术特点。③说明运用这些艺术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等等。
下面这道高考语文分析鉴赏题,我的“拟作”不知道能给打多少分?聊博一笑。
试题《蜀相》(唐·杜甫)
分析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
[试题拟作]本诗颔联描写诗人杜甫进入武侯祠所见之景。意思是:阶前的草一片碧绿,可它为谁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
景中寓情。面对着眼前的春意和春声,诗人看到的是“自”、“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客观之景。从“自”和“空”我们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的气氛。
诗人借古抒怀。武侯祠如此冷落凄凉,不能不为之叹惋。联系自身,抒发了自己为国家空有一腔热诚却壮志难酬的感情。
多年来,我国高考之所以加大“主观题”的分量,被赋予考生以更大的发挥空间,目的是测试考生能否从诗歌的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从小就培养孩子爱好和欣赏我国的古典诗词的能力,人人都能成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传人”。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总角垂髫,尚需如此;我等耄耋之人,更应该这样!
第二篇:如何读懂诗家语
浅说诗家语
《诗人玉屑》卷六里提到王安石 “诗家语”的概念,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也为我们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诗(这里指格律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以及其他文体不一样,要受到字数、韵律、立意等之限制,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自由表达。如我们用“非诗性思维”去欣赏或者创作诗歌,就不能正确理解作品原意,就不能创造出好的诗作来。
所谓“诗家语”,即为“诗性语言”,乃诗家用含蓄、形象、跳跃、夸张、凝练、音乐性的语言表达自己主观情志之诗语。“诗家语”的组成形式是十分丰富的,也是相当复杂的。
诗家语有几个显著特性:含蓄婉转;用语形象;字句凝练;语言跳跃 ;艺术夸张;和声律协美等几个主要特征。总起来讲就是具有诗性和音乐性。
“诗家语”概念的提出,使得诗歌在整体表达上,体现出了它独特之诗性和音乐性。
一、含蓄婉转。
清.袁牧说:“诗文贵曲”。诗心亦贵曲也, 曲如流水。“诗家语”在表达上具有含蓄婉转之特点,常用比喻,影射,曲喻,反说,陪衬,讽刺,用典,比兴等手法。用意含蓄而曲折、蕴藉而委婉,说有限语留无限想象空间,这正如中国书画中“留白”一样。如:
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古代在寒食节有禁火之习俗,韩诗中“轻烟散入五侯家”,以清明日皇帝赐火给亲近臣子来借喻皇帝宠幸太监,重权被太监等掌控,终至亡国;本诗采用《春秋》笔法,颇具讽刺意味,用意曲折含蓄。这里含蓄和讽刺、影射相结合。但含蓄不同于隐晦。诗里意思,看了自然懂得是含蓄;看不懂,是隐晦、是隔。故但凡用典,不隔为佳。这是后话。再如:
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乍看乃江南山水楼台风光风情之作,细读有弦外幽意。汴州乃北宋京城,时已沦陷,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纵情歌舞,追逐声色,毫无恢复中原之意,诗人寄无限忧思嘲讽于诗中,细品之则耐人寻味,充分体现出诗之婉转含蓄之特点。
二、形象用语。
诗家语常常“以形象语”言为特征。诗家之情志和诗之境界往往借助于“物象”并通过形象语言表达出来,常常诗中有画,诗画相生而意味无限。物象的选取要集中、不杂乱堆砌,要与所达之意境吻合:如:
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中物象丰富:野烟、飞桥、石矶、水畔、渔船、桃花、流水…行文曲折动人:28字勾画点染出一幅美丽的《春水桃花》画轴。首句着一“隔”字,使飞桥和野烟交相点染,互相映衬,创造出一种朦胧之美境,实在“隔”而非隔也。次句着一“问”字,将诗人置入画图之中,表达诗人对世外桃源向往之急切心情。
此诗用语形象,构思婉曲,情趣幽远,画意甚浓,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动静相谐,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诗中之桃花溪,虽不定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之桃花溪,但却暗用其意。也体现了诗之含蓄婉转之特点。
关于诗之形象语言以及形象思维,冯泽尧先生之《诗性思维与诗词创作》和夏叶苍先生之《物象.意象.意境》都谈得很详细。此处不再作详解。
另外,“诗家语”也不排除适当的理性用语,但这种理非自然科学之理,而是哲理和情理,我们不能一味用科学的眼光去解读、创作、去衡量诗家语言,那是科学论文了,不是诗歌了。形象语言有时常常和议论、理趣相互结合,有的甚至基本通篇议论,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五》此诗除第四句用比喻外余者基本句句议论: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可见,诗中适当的议论用语、理性用语也是极好的。三、语言跳跃。
诗家语具有跳跃之特性。五字或者七字之内往往具体表现在语法结构和句式上,诗往往省去不必要的文字。概因诗之句式因受字数、韵律、意象等因素限制,其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之表达差异甚大,这就是所谓的“诗家语”。除常用式句外,主要有省略句、倒装句、意象组合句、和互文句等形式。这里逐一浅说:
省略句:
跟文言句式一样,诗歌句式往往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关联词等。
1、略主语: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张九龄《望月怀远》)
2、略谓语: 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头。(顾况《洛阳早春》)上下句省略了(流落)和(争鸣); 再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上下句省略了(成)(传),这种情况很常见。
3、略宾语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是:野火烧不尽(草),春风吹(草)又生之省略句,上一句草作为宾语省略了,下句草作为兼语(吹的宾语、生的主语)也省略了。
4、省略虚词成分。a、省略介词。
比如:江流(于)天地外,山色(在)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
b省略连词。比如:(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但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省略了表示转折的连词。
c、省略助词。比如:无边(的)落木萧萧(地)下,不尽(的)长江滚滚(地)来。(杜甫《登高》)
d、名物语式,就是整个句子都是由相关联的一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又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此亦可以理解为意象组合句式(此从语法角度彼从意象组合之方式角度着眼点不同而已)
倒装句:
为使句子具摇曳生姿之美,诗家故意错列一些句子成分,有时候亦是为了格律表达之需要(包括对仗和平仄)或需要强调某一句子成分。
1、主语置谓语后。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正常的语序应该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2、宾语前置。
如: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末归南山》)原序应是:明主弃不才,故人疏多病。
3、定语后置。
如: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崔颢《行经华阳》)原序应是:河山北枕险秦关,驿路西连平汉畤。
4,特殊的错列。
如: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杜甫《日暮》)原序当是: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错列,用得很少,用时小心,解读时候也得小心,不然闹出笑话来。因为从正常的语序去看,一般都不符合逻辑,需要正确地推理。如王维有句“须臾白发变垂髫”,不知道错列方法的,还以为人可以返老还童了。
至于疑问句,也很常见。一般来说表现的是作者肯定性的语气,或者是讽刺性的发问,以增强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得诗句不至于太呆板。
互文句式:
就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它需要前后参照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意思。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实述眼前所见)。其特点在于能以简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并形成一定的节奏感和错综美。这样的互文句式 《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 《木兰诗》里“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诗家语之互文句式是常常是诗歌特征和语言技巧之一,增加诗歌语意连环流畅,音律流美。
其他句式如对偶句略,今后再拟详谈
以上句式足可证明:句式之跳跃性是诗家语的基本特征。
四、字句凝练
“诗家语”具有语言锤炼之特点:用字凝炼而精确。欧阳修《六一诗话》里记载了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炼字推敲之故事。“诗不厌改”,古之诗家尚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叹,何况今人。“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是也。“闹”、“绿”是也,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是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毛泽东“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锁”字是也。“刘静松先生之《移居》:“十载营巢费苦辛,白头终得杜为邻;锦江花草非吾恋,要借诗王一片春”。“借”字极妙,虚实相生,自嘲,自信,幽默。王维《观猎》第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两句话共有四个句子形式,”枯“、”疾“、”尽“、”轻“,都是谓语。但是,”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凝练关系作品之质量。所谓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句,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它不是追求华丽辞藻,生僻用语,而是追求诗语之朴素自然、生动流畅和准确达意。炼字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境界全出,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
五、艺术夸张
“诗家语”最鲜明的特点便是:出于常理之外,入于情理之中。也就是具有语言修辞上艺术夸张之特征。她用语往往率直、天真、主观、情感化而非理性用语。杜甫.古柏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宋代大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注意了此诗加以计算:“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此亦文章之病也。” 另一位科学家范镇《东斋纪事》卷四:杜工部云:黛色参天两千尺,其气盖过,今才七丈。古之诗人好大其事,率如此也。”还说到武侯祠实地测量,古柏不过十丈高,杜诗言过其实。”批评家们是用科学的眼光来解读此诗,这就曲解了作者的意思。因为史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等科学家往往追求的是生活、物质的客观和真实,往往忽略了艺术的真实。
对待诗歌,我们应用诗歌的、艺术的眼光来创作之解读之。虽然诗歌之真实来源于生活之真实,但诗歌之真实高于生活之真实,艺术的夸张是艺术的真实,是对生活集中概括,比生活更集中、更高、更鲜明、更深刻。因此,如果用非诗性(理性的,史家的,客观的,物质的,科学的)的眼光去审视解读诗词,可能会读不通,或者会曲解作者的原意,也难以创造佳作。用诗性思维去解读诗歌,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为何“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缘何“春风不度玉门关”了。
六、声律协美。
诗歌讲究声律和谐,声律协美是“诗家语”的重要特点。主要表现在诗律之押韵、平仄、四声、以及节奏上。梁朝沈约提出“诗律”学说,即是永明诗律。其要旨是说:声律的协调,要音阶配合得适当。音的高低清浊要有变化,前面有轻音,后面就该有重音,一首诗里音韵不重复,两句之中轻重不雷同。所以要有高低清浊,抑扬顿挫之分,才能悠扬悦耳。古代诗歌是用来配乐演唱的歌词,诗歌的声律就像音乐有旋律一样,其作用就是使诗歌富有音乐美。“诗家语”要押韵,是诗语基本特点,是一首“诗”能够成为“诗”的最基本的条件。诗韵使得诗具有“音韵美”,她能增加韵律之美。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时铿锵悦耳,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易于诵读。诗韵当与题之主旨,或所欲表达之情境意趣,相切合。作诗歌推荐使用《平水韵》《诗韵新编》,作词《词林正韵》,当然《中华新韵》也是好的。只不过是将古音中的入声重新划分归并在各韵了。
“诗家语”讲究平仄,《康熙字典》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即平声字声音舒长而响亮,如东、风等,上声字声音上扬而重。文字定四声,分平仄,是南朝沈约开始干的。他把文字读音的清、浊、升、降、短五韵中以清韵为上平声,浊韵为下平声,升韵为上声,降韵为去声,短韵为入声。其中上平下平为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诗律使得诗也具有“音韵美”。
“诗家语”要讲节奏,其节奏表现在音节上,律句(拗句除外)一般“毎两字一节拍,每节拍依第2字之平仄论平仄节,仄节与平节互为交替之规律。”即律句每两字为一拍,皆以句中之2.4.6字划分。偶数字为节奏字。
“诗家语”之押韵、平仄、四声、以及节奏声律,既符合格律节奏铿锵抑扬之声律美之规律,也符合音乐的轻重缓急之音律美之规律,更符合诗之音韵起伏流转的音律美之规律。这些严格的声律,旨在让使诗更具有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音乐美。充分体现出诗具有音乐性之特点。
总之,诗歌既具有诗之特性,也具有歌(音乐)之特性, 二者密不可分。诗家语也具有诗之特性,乐之特性.这些特点往往交互运用,不可孤立起来。理解这些特点对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创作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朱永新教育诗系列之十二
朱永新教育诗系列之十二: 《享受着教育的幸福》
生活就是教育 教育就是生活 生活离不开教育 教育创造新生活
你如何理解生活
你就将拥有怎样的生活 你如何理解教育
你就将拥有怎样的教育
你的眼里没有色彩 你的生活就不会缤纷 你的心里没有阳光 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
有人面带微笑拥抱每一轮新的太阳 有人心怀烦恼拒绝每一个美的希望 拒绝会换得拒绝,拥抱会赢来拥抱 你的一切实际上都是自己酿造
有一种态度叫享受 有一种感觉叫幸福
学会面带微笑才能享受生活 懂得播种快乐才能收获幸福
那么,亲爱的老师
让我们面带微笑,让孩子的心田充满阳光 让我们播种快乐,让学生的明天更加辉煌 让我们,也把微笑和快乐贮满自己的心房
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 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就会激情迸射 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就会轻舞飞扬 而你,也就如同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份快乐的心情 你会把每一个挫折看成是考验 你会把每一种困难看成是磨练 你时时刻刻都会听到花开的声音
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股创造的激情 你会把每一堂课精彩地演绎 你会把每一句话精心地锻造
你会把校园变成追求卓越的教育梦工场
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种生活的诗意 你能从平凡中品味出伟大,从失败中咀嚼出成就
你能读懂每一个孩子的脸庞,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房 你会惊奇地发现:幸福从此熙熙攘攘
第四篇:谈诗说词之含蓄
谈诗说词之含蓄
谈诗说词之含蓄(1)
含蓄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风格。唐末司空图在《诗品》中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二句形象地道出含蓄之义。清人沈祥龙也说过:“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也就是说,含蓄的风格是不把作者的意思明白说出,而是含在所写的形象里,含而不露,耐人寻味。诗贵含蓄,忌直贵曲。中国古典诗词中尤以含蓄蕴藉者为上。下面,谈谈诗词中表现含蓄美的十种手法。
之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即在描写景物中抒发感情,达到寓情于景的目的,从而使诗意含蓄,耐人寻味。例如《诗经-采薇》末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这首诗的末章写戍边士兵归途雨雪饥渴和痛定思痛的心情。
一、二句回忆出征时的风光,“杨柳依依”写出杨柳枝条柔弱随风不定之貌,蕴含着征人和家室依依不舍的情感。
三、四句是写归还时的景物,“雨雪霏霏”写出大雪纷飞之貌,流露出征人归途遇雪而心中悲苦的情感。两种截然不同的季节特征,蕴含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喜情感。正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 又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五律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诗人着力描写了秋夜雨后山中的自然景色,抒发了悠然自得,迷恋山林的情怀。全诗写景生动,以景寄情,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之二:托物言情
托物言情就是借咏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用托物取喻的方法寄托深远。咏物诗词所吟咏的对象是“物”,但如果只是停留在咏物上,无论写得怎样曲尽妙处,总是境界不高。只有在咏物的同时,写出人物的情感,才会含蕴深邃。例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当时诗人任侍御史,因上书论事触忤武后,遭诬陷而下狱。这首诗寄托遥深,通过咏唱蝉的高洁,写出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心情。首联用起兴手法,以蝉声引起客思。颔联运用典故,写秋蝉正对自己的白头哀吟。颈联物我合一,写秋蝉的遭遇,也是写自己的不幸。尾联以蝉的品性比喻自己的情操,表达了自己不为时人所了解的愤慨。这首诗由物及人,由人及物,于咏物中寄情寓兴,感情充沛而含蓄。又如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为托物言情之作,既是咏梅,也是写人。词人孤芳自赏,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傲和劲节。词旨深沉含蓄,从头至尾,处处写梅花,又处处不止写梅花;不见直接写作者的感情,却句句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诗云:
寓情于景表诗心,雪月风花细咏吟。
托物言情生蕴藉,辞中寄托旨尤深。
谈诗说词之含蓄(2)
之三:理趣入诗
理趣入诗是指用诗来说理,诗意含蓄,别具韵味。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否则就要违背诗词创作的艺术规律。宋人多以议论为诗,如宋代理学家邵雍的诗:“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这二句则是理语成诗,实质上只是理学家的空泛议论而已。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曾指出:“宋人多数不懂得诗是要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那么怎样用诗说理呢?就是要在诗词创作中运用形象思维,做到理趣入诗。例如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歌颂蜀相的咏史诗。其中后四句是议论,评价诸葛亮一生德才和功绩,并指出其精神昭示后人。这些议论不同于一般的抽象议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使读者联想到三顾茅庐隆中决策、扶植阿斗六出祁山、五丈原头积劳病死的许多故事,感情强烈,蕴含理趣,韵味悠长。又如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七绝是说理诗,是通过庐山形象来写的,却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哲理:陷于某种事情之中,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其真相。苏轼的好友黄庭坚曾高度评价此诗说:“非其笔端有舌,安能吐出不传之妙。”从中足见理趣入诗的艺术魅力。
之四:用事入诗
用事也叫用典,是诗词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诗词中引经据典往往是借古喻今,通过某种寄托,含蓄的表达思想感情。一般说来,以写景为主的诗词是不使用典故的,否则就写不出景物的特征。而以抒情为主的诗词,或因字数所限,或话不便明说,往往借助典故,以表达比较复杂深厚的思想感情。例如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七律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论诗绝句》中曾说:“一篇《锦瑟》解人难。”近代学者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中解为李商隐晚年追述生平,自伤身世之辞,较为合理。诗人在这首诗中多处用事,艺术地总结自己的一生。颈联连用两个典故。上句典出《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遽遽然周也”。诗人借用这个典故,取迷离梦幻的意思,隐喻岁月如梦,往事如烟,理想幻灭。下句典出传说:望帝是周朝末年蜀君杜宇,死后化鸟,暮春啼鸣,乃至泣血。诗人以望帝自比,说一生壮志难酬,只能将无限哀怨托于缠绵的诗句。颈联也连用两个典故。上句典出传说:一说海里蚌珠与月相应,随之圆缺。还出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其眼能泣珠”。诗人以此感叹自己才华不为所用,只能对月惆怅,空垂珠泪。下句出自中唐诗人戴叔伦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见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八)诗人以玉沉埋为喻,自伤虽有才华而冷落不遇。又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阕: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词是世代传诵的登临怀古名篇。词中曲折迂回地表达出词人功业未就的抑郁心情。下阕三处用典,极其灵活,写出词人报国忘家的趣向。“休说”三句典出《晋书-张翰传》,表示词人不愿学张翰因思吴中鲈脍,而忘记时事,弃官还乡。“求田”三句典出《三国志-陈登传》,表示词人要向刘备那样忧国忘家,不做求田问舍的富翁。“可惜”三句典出《世说新语》,表示词人自惜年华在国势飘摇中逝去,如同愁风愁雨的树木。总之,这首词用事深曲含蓄,遣词藏而不露。
诗云:
理趣成诗意境深,笔端有舌吐玄音。
引经据典含诗魄,玉液琼浆细酌斟。
谈诗说词之含蓄(3)
之五:委婉曲折
委婉曲折是诗人表达含蓄的一种手法之一。司空图《诗品》说“委曲”品为:“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意思是诗的委曲风格,犹如太行山路细微曲折,百转千回。在诗词创作中,人们往往不直截了当的说出自己的本意,而是以委婉曲折的方式暗示读者,以求曲径通幽的效果。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例如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月夜思妻的真挚感情。安史之乱时,杜甫被叛军所俘,身陷长安。他在诗中不说自己如何怀念远在鄜州的妻子,而是反客为主,设想妻子对自己的怀念。首联开门见山,设想妻子的月夜独自怀念。颔联设想自己女儿太小,不懂怀念父亲,反衬妻子“独看”的凄楚。颈联设想妻子因怀念而不眠,乃至鬟湿臂寒,突显对妻子的怜惜之情。尾联设想重逢之日与妻子共同赏月,不再思泪留痕,同时反衬“独看”的苦痛。这首诗借望月抒离情,婉转曲折,含蓄深切,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又如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描写闺情的名篇。女词人通过描写自己南渡之前的少妇生活,含蓄地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离情。上阕写清秋季节的感受,表现孤寂的情怀。下阕写重阳赏菊的情景,表现思亲的愁绪。从字面上看,词中并没有直接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字字句句无不渗透着这一点。这首词写的委婉曲折,耐人寻味。连攻击过李清照的王灼也评价说:“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
之六:层深浑成
层递的修辞法就是使诗文层层深入,以显含蓄深沉。清代毛先舒曾说过:“词家意欲层深,语欲浑成。”在诗词创作中,作者常用“层深浑成”的手法,用精炼的语言,层层深入地写出事物的许多层次,既含意深沉,又语言浑成。这样才能含蓄而不浅露,如剥焦心,愈剥愈出。例如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几回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人从小事写起,表面上写少妇无比怀念出征丈夫的缠绵情愫,实质上反映出当时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妇女带来的痛苦。这首诗通篇只说一事,却不一语道破。诗中写打起黄莺是不教莺啼,不教莺啼是怕惊梦,怕惊梦是想梦见丈夫。层层重叠,含蓄深沉。又如欧阳修《蝶恋花》下阕: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词是欧词以含蓄蕴藉为特色的代表作。下阕写暮春天气无常,表达了深闺女子绵邈的情思和沉沉的悲伤。毛先舒曾评此词末两句说:“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問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飞,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两句四层,层深浑成,意味无穷。
诗云:
羊肠绕翠步幽深,委曲为诗抵万金。
语意浑成藏不露,层层深入见蕉心。
谈诗说词之含蓄(4)
之七:兴之托谕 《诗经》六义为风、雅、颂和赋、比、兴。宋代朱熹《诗经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兴,即兴起,是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手法之一。兴是一种暗比,“兴之托谕,婉而成章”,(刘勰语)所以兴表达的诗意比较含蓄,初看时不易体会。例如《诗经-关雎》首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的开头以雎鸠和鸣起兴,引出一位悠闲的好姑娘,正是君子适宜的配偶。这里也有暗比的意思,相传雎鸠也有一定配偶,用来暗比淑女,使诗意含蓄。
又如乐府《焦仲卿妻》,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中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礼教的罪恶作了深刻接露,对男女主人公的遭遇给予了无比同情。诗的开头写:“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是全诗的起兴,为爱情悲剧渲染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气氛,使诗意含蓄。
之八:烘云托月
衬托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正反两方面的事物作映衬,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烘云托月本来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淡彩点染轮廓外部,使要表现的物象鲜明。诗画多相通之处,古今作诗填词也多用此法。例如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送别名篇,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尾联处,诗人笔锋一转,运用烘云托月手法,由写人转到写马。班马即离群之马。两匹坐骑在主人挥手作别时,因分离而萧萧嘶鸣,衬托出主人的难舍难分的情谊,使诗意婉约含蓄。又如南宋词人吴文英《风入松》下阕:
西园日日归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探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这首词是作者缠绵爱情生活的一个缩影。下阕写明知伊人已去,秋千已空,却仍感到手香如初。表现了对伊人的怀恋之情。在“黄蜂频探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两句中,词人巧妙的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用频探的黄蜂衬托留在秋千上的香气,是用景物衬托事物;用留在秋千上的香气衬托对打秋千女子的怀念,是用事物烘托感情。这样写来,更显得缠绵含蓄。
诗云:
兴源六义见诗经,婉约成章别有情。拖月烘云通画法,诗中物象得鲜明。
谈诗说词之含蓄(5)
之九:以景结情
一篇之妙往往在于结句,诗词尤为如此。南宋沈义父《乐府指迷》说:“结句须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以景结情,情不说出,含蓄深沉,余音绕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例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写的是唐开元盛世,两位满腹诗情、风流倜傥的诗人的离别。短短四句,蕴含深邃,诗情无限。特别是结句以景写情,更具特色。诗人不说自己对友人远去的难舍难分,而是写眼中所见大江东去,水天相接的景象。在诗人的极目远望中,深蕴着同友人分别的怅惘和别后的眷恋。从而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又如晏殊《踏莎行》下阕: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后,斜阳却照深深院。
这是一首写暮春闲愁的诗,在晚春景物的铺写中透出伤春的情味。词的下阕从“藏莺”、“隔燕”写起,表现暮春深院的幽谧。然后写“炉香”、“游丝”,映衬词人心绪的飘忽。接着转到写人的“愁梦”、“酒醒”,但春愁依旧。结句以景结情,景中见情,烘托出词人孤独索寞的心情。这样写,使词旨含蓄隽永,余韵悠长。
之十;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就是言外之意,即没有明说,而使人能体会出来的意思。宋代司马光《续诗话》说:“古人为诗,贵在意在言外”。近代梁启超也说:“向来写情感,多半是以含蓄蕴藉为原则,像那弹琴的弦外之音。”古今诗人抒发情感,往往在意境上下功夫,力求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例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表面看是一首优美的闺意诗。但是,这并非诗人本意,而有弦外之音。原来朱庆余为参加科举考试,曾向水部郎中张籍求教,并得到赏识。临试前,他怕自己作品不合主考官要求,于是写此诗征求张籍意见。诗中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藉,以姑舅比主考。表面看无一字言及正题,却无一句离开本意,语意双关,含蓄准确。又如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丹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唐诗人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朗州。这首诗是他返回长安时所作,诗意含蓄,有弦外之音。诗中表面上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实质上讽刺了自己去国十年来,朝廷中出现的投机取巧的新贵和攀高结贵之徒。
诗云:
三日余音尚绕梁,结情于景好诗章。
骚人吟咏弹新曲,弦外之音意蕴藏。
第五篇:读诗须知诗家语教案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专题——读诗须知“诗家语”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家语”含蓄、跳跃、凝练的特点。
2、通过把握诗句词性改变、还原语序、补充省略,读懂诗歌含义。
3、通过想象再造活动、立体的图景,品评诗歌深层韵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把握诗句词性改变、还原语序、补充省略,读懂诗歌含义。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再造活动、立体的图景,品评诗歌韵味。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鉴赏三步走: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读懂是鉴赏和表达的基础。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读懂诗歌。【怎样才算读懂?】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诗家语”的特点
由于诗歌要以最短小精炼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含义,加之格式、韵律、修辞上的特殊要求,所以诗的艺术语言,具有含蓄性、跳跃性、凝炼性。“它常常是不合法的,它常常是不合理的,它常常是无言的。”即无法,无理,无言。”【板书】就是不合语法、不合常理、省略字词。
无法、无理、无言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改变词性、颠倒语序、省略成分。那么,我们需要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把握词性改变,还原语序,补充省略。
我们一起来看一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大家把“绿”翻译成了吹绿,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词性改变了。我们之所以把它翻译成动词,就是为了让不合语法的诗句变的合乎现代语法,变得更好理解。同样的,我们还原语序、补充省略也是为了更好地解读诗歌。
(三)词性改变
练习:找出下面活用的词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小结:改变词性的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
炼字!
(四)还原语序
相对来说,还原语序是难度系数最高的。
练习:1.宾语前置___“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湿”和“寒”是使动用法.2.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辛弃疾《贺新郎》)宾语前置___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鹆楼》)主语后置 ___“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__无处觅英雄孙仲谋(多重倒装)小结:主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5、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杜甫 春来水涨,江流浩漫,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如天上坐船,似雾中看花”
6、(学生活动)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皇枝 鹦鹉啄余香稻粒, 凤皇栖老碧梧枝。
小结:调整语序可以有多种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不同的侧重点或情感。
(六)补充省略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采药在何处?)只在此山中。(山前抑山后?)云深不知处。
(七)综合练习衔接:以上我们讲了三种读懂诗歌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尝试着在这首诗当中运用。把这首诗当作一个文言文语段,找它词性改变的、语序调整的、省略的部分。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注释:茅茨:茅草屋
带:环绕
帷:墙围
生:升起
怜:喜欢(学生活动)问题诊断:省略字词、语序调整、文言实词(带、期)
泉壑带(环绕着)茅茨,云霞生(于)薜帷。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闲鹭常早栖,秋花(相比其它地方)更迟落。
家童(正在)扫萝径,(因为我)昨与故人期。【韵译】: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山泉沟壑围绕着这座茅屋书斋,五彩的云霞从薜荔的墙头升起。雨后新竹的姿彩多么叫人喜爱,更可爱晚山映照着夕阳的余辉。悠闲的白鹭常常早早回巢栖宿,秋花饱含生机比别处落得更迟。家仆正辛勤地把萝径打扫干净,我昨天与老朋友预约会面日期。
(八)品评诗韵
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表层含义,而且要努力无领会诗句之外包含的深层韵味。
读诗任务:含义——韵味,从字面含义体味无尽韵味。方式:合理地“想入非非”,理智地“适当发散”。
练习: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渔歌子 > 【唐】张志和
合理地“想入非非”,理智地“适当发散”。
先在脑海中勾勒形态:
画面中有西塞山,有白鹭鸟,有小溪,有桃林,有鱼儿。
2再给画面染上色彩:
青翠的山峰,洁白的鹭鸟,清澈的溪水,粉红的桃林。再让画面动起来:
白鹭振翅,溪水潺潺,鱼儿畅游。
4还要给画面加上几个特写镜头:
白鹭身上洁白细密的羽毛,桃花上那带着花粉的花蕊。小结:活动的、立体的图景__再造想象的妙处 随着这几个步骤,意境越来越鲜活,而且我们从第二步开始就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所以,大家在合理想入非非理智适当发散之后,就完成了理解诗歌深层含义的过程。我们可以做一些练习题,比如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或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巩固:品评《谷口书斋寄杨补阙》前四句的韵味。
(九)练习提升
新城道中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钲: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做的,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问题诊断:状语位置不当(语序)
谓语不全(省略)
【译文】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