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先明“诗家语”

时间:2019-05-15 09:4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诗先明“诗家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诗先明“诗家语”》。

第一篇:读诗先明“诗家语”

读诗先明“诗家语”(上)

何谓“诗家语”?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宋朝王安石。

宋人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卷六载:“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云:‘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奏赋《长杨》罢’,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健。’”在王安石看来,“日斜奏赋长杨罢”,是“诗家语”,“日斜奏罢长杨赋”,则不是“诗家语”。为什么?王安石语焉不详。对这一理论最先做出详尽解说的当数当代著名诗评家 周振甫先生。他在《诗词例话》里有一节专论。他说:“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要是我们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那自然体会不到它的好处,读了也不会有真感受。”由此可见,“诗家语”是相对于散文的语言而言,是对诗歌语言特征的高度概括。如果说,王安石提出“诗家语”是立足于写诗,不要用散文的语言来写诗,那末周振甫先生则主要是立足于读诗,不要用读散文的方法来读诗。周先生提示我们,读诗、赏诗,首先就得明白“诗家语”。什么是“诗家语”?或者说“诗家语”具有什么特征呢?这个问题大得很,恐非三言两语说得清楚,根据周振甫先生的说法,我们现在暂且将其概括为三点:反常,精警,含蓄。说是“暂且”,这是因为这三点并不是“诗家语”的全部,比如诗歌语言必须是音乐的语言。音乐是无语言的节奏,散文是无节奏的语言,而诗是有节奏的语言,诗律是诗歌的重要特征,“诗家语”要受诗律的控制。诗词只有节奏和谐,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声调、音节、平仄、押韵等。我们说声情并茂,声是声音,情是情感,诗是抒情的文学,这情需要借助声音的旋律来拨动读者的心弦,可见音乐在诗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诗家语”反常、精警、含蓄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其音乐性的限制。但是,这个问题,我们另有专门介绍,这里便不再重复。

“诗家语”的特征之一是反常。所谓反常,是指“诗家语”不受逻辑和语法的约束,常常有悖于常规常理。可以说,诗歌语言是一种最不科学、最不规范、却最具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创造力的语言。不明白这一特征,诗歌鉴赏就无法入门。例如杜甫的诗《秋兴八首》(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

这是描写诗人当年游览长安的诗,借以表现长安的繁华。首联写游览的路线,昆吾、御宿、紫阁、渼陂,都是昔日长安胜游之地。颔联承首联第一句,写长安的富裕,颈联承首联第二句,写划船游渼陂,“佳人”指陪游的歌妓,仙侣指同游的诗人岑参等,尾联写自己当年文彩斐然,现在文思枯渴。

这首诗历来最受评家评议的是颔联,既没有生僻的字眼,也没有古奥的典故,但不懂“诗家语”的人读起来可能不知所云。其实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倒装的句式,按照一般的说法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作者把“香稻”“碧梧”提到前面,香稻是被鹦鹉啄后余剩的香稻,碧梧是被凤凰长年栖息的碧梧,通过稻粒的富足、梧叶的茂盛来反映盛世气象。这就是“诗家语”。如果按一般顺序描写,重心落在“鹦鹉”“凤凰”,就显得很平淡,不能把极盛的景象突现出来。

倒装有时不是因为表意的需要,而是音律的限制。例如,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首词五十四字,其平仄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前后阕同。)

词最后两句:“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引自曹操《观沧海》,原诗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由于平仄的限制,所以词把“萧瑟”放在第一二两字,“秋风”放在第三四两字。再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下阕全是倒装句。第一二句常用语序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词上阕月朗天清,词下阕阴云密布。改用倒装句式,可以突出山雨骤至的急迫。最后两句也是“诗家语”,结构和散文不一样。要是用读散文的方法,从叙次先后看,先茅店,次社林,次路转,次溪桥,好像是说过了茅店,再过了社林边,这时路拐弯转向,忽然看见一座溪桥。依此,词句当解作“路转忽见溪桥”。但词把“忽见”放在最后,正说明在“路转溪桥”以后才忽见,忽见的是“茅店”,这不是一般的茅店,而是“旧时茅店”,位于“社林边”。提前写茅店是为把它突出来,透露出作者“忽见”的惊喜。一场大雨即至,正愁没有躲处,走过溪头,拐一个弯,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脚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需要补充的是,词用倒装句,不全是为了抒情,也是为了押韵。只要找一找词的韵脚,也就知道了。

有时诗人故意把词语错位,是为了创造一种诗意的氛围,产生新奇的效果。例如韦庄《春陌》 二首(其一):

满街芳草卓香车,仙子门前白日斜。肠断东风各回首,一枝春雪冻梅花。

这首诗写傍晚时分,一群女子和各自心爱的人春游归来,车子把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可是一位女子却从早到晚站在仙子门前,一直到“白日斜”也没有等到她的情郎,大家回首向她道别,她的心如“断肠”般悲痛,但是她还在等待,其容貌如在寒雪中凝结的一枝梅花。诗的尾句很奇特,按理性逻辑应该是“一枝梅花冻于春雪”,但诗人却将“一枝”这个数量词修饰“春雪”这个名词。这种错位,完全违背了语法和逻辑规范,但却显得别致而新颖,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这姑娘好比是“一枝”卓然傲立在春雪中的梅花,她对爱情坚贞执着的形象顿时凸显在我们眼前。如果将诗句写成“一枝梅花冻春雪”或“春雪冻一枝梅花”,那就俗不可耐,索然寡味。清人洪亮吉有云:“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这个诗句是对洪亮吉论述的最好说明。

古诗句式因受字数、韵律、节奏、突出、强调等因素限制,其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差异甚大,这就是所谓的“诗家语”。现在回到王安石改诗的那个例子,王安石移一字而成“诗家语”,这是什么原因呢?

按照文法分析,“日斜奏罢《长杨赋》”似乎更顺畅也更合乎逻辑。但细细推敲,王安石的改动确是非常老到。首先,《长杨赋》本为汉朝著名赋家扬雄的名作,王仲至借此自喻,表现出他应试完毕后自鸣得意的心态,但“奏罢《长杨赋》”,只是一个简单的动宾结构,好似说话一般,缺少韵味,而“长杨赋”三字也过于直露。改动之后,“奏赋长杨”,形成了双宾语结构,增加了动作的层次感,使内蕴更为丰富。其次,“赋”与“罢”虽均是去声,看似于格律无碍,但“赋”字是“合口呼”,发声较为沉闷而短促,而“罢”字为“开口呼”,声音响亮而高昂,放在诗句末尾,与全诗的平声韵恰相应和,最能表现作者激动兴奋的精神面貌。一字之调整,显示了大诗人独特的语感,表现了“诗家语”与散文语的迥然不同。倒错,或者说倒装,是“诗家语”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诗词中俯拾皆是。不仅表现在词语的错位,而且也常常表现在句子和篇章。表现在句子的,例如,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一、二两句写魏万冒着严寒风霜北上京城。“初渡河”,把霜拟人化,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想象魏万旅途中的孤苦。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倒回去点出前一夜的景象,时空倒置,将后来发生的情事写在了前面,用的是倒戟而入的笔法。表现在篇章的,例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诗脍炙人口,流传甚广,但粗读不易理解,因为全篇的时序不但完全倒置,而且诗歌的章法也颇耐人玩味。诗人是夜半时分听着钟声,停泊于姑苏寒山寺下的,飘泊羁旅的忧愁,使诗人面对着江桥、枫桥下的渔火难以入眠,就在这“对愁”之中,不知不觉“月落乌啼”拂晓来临了。诗把时序完全颠倒过来,所以此诗只要倒过来吟读,其意才明白晓畅。这种语序倒置的写法,在叙事文学中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它不符合叙事的逻辑性和顺序性,但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却决定了它不但可以,而且用得好还是一种技巧的表达。又如,李清照词《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上阕第一、二句写“昼”,第三、四、五句写“夜”,下阕忽然又写“黄昏”,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时序错乱?原来词人描写了重阳一昼夜的生活,先从白天写起,再回过头去,写前夜情景,然后再回到当天黄昏,用了类似插叙的写法,这样写,便于表现词人由愁—凉—瘦而步步推进的心绪。

“诗家语”不仅常以违背法理,不讲文法为能事,而且也常常违背事理,以无理而妙,无理而趣显能耐。例如杜甫长篇叙事诗《北征》中有几句诗: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坡陀:山岗起伏不平。鄜畤:鄜州原野。)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有人对最后一句提出质疑:“人非猿猱,何得行于树杪?”人怎么会在树梢上行走呢?看似无理,但细一想,这无理之处正是诗的佳妙之处。原来诗人归心似箭,“苍茫问家室”,因此,他行走迅速,已到了山下水边,而仆人却落在后边的山上,远远望去像在树梢上一样。这样 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主仆二人,一前一后在岩谷间互相出没的情景。再如李白《秋浦歌》(十六)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白鹇:供观赏的鸟。罝:捕鸟兽的网。)

“采鱼水中宿”,能不能据实改成“采鱼船上宿”?不能,因为“水中宿”看似不合情理,却更能表现农夫为了生计而昼夜不息在水面上经营的辛劳。再如: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是王维很著名的一首描写思乡之情的杂诗。一个羁旅异乡的人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开列一张长长的清单。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王维这首诗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细一想,又最有意趣。因为我们对故乡对亲人思念得越是深切,回忆的事情便也是越细琐,而忆念越细,思念也便越深,连窗前的这枝很平常的最不起眼的寒梅都在游子的深深忆念之中,其他的人和事还待多说吗?这就是无理而妙。所谓“无理”,乃是指违反一般的生活情况以及思维逻辑而言;所谓“妙”,则是指其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各种复杂感情以及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鉴赏者所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由于这种写法别具一格,虽有悖常理,却别开生面,饶有兴味,许多优秀的诗作也就是这样出来的。汉乐府里有一首诗,模拟女子口吻,描写忠贞不渝、誓死不二的爱情。诗云: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诗通篇都是“无理”、“不通”,然而,说起来虽近荒唐,细按则有趣味。诗中写了五种不能实现的自然变异:“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有了这五件事,“乃敢与君绝”。五件事纯属荒唐,根本无法实现,但正是因为它们悖于常理,才使末句包含的实际语意与字面显示的语意正好相反,有力地体现了主人公“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坚定、永不变心的坚强性格。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强调诗歌的“别材”“别趣”,就是指诗歌的材料与语言有别于散文。苏轼也曾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反常合道”,即“无理而妙”,所以,“反常”是构成诗之奇趣的原则之一,因而也成为诗歌中最常见的艺术手法,能使人获得一种别有洞天的新奇美感。上面说“诗家语”的第一个特征:反常;下面说“诗家语”的第二个特征:精警。精警凝炼,是诗歌语言最根本的要求。因为诗歌篇幅短小,“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写诗也如绘画一样,“笼天地于形内,错万物于笔端”,在尺幅画面上绘出万里江山景象。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少胜多,用最精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怎么样达到这个目的呢?诗家方法很多,主要的有炼字、省略、剪裁。

下面先说炼字。炼字,又称“炼词”、“炼句”。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古人有许多关于炼字的心得:邱濬谓“诗中用字,一毫不可苟,倘一字不雅,则一句不工,一句不工,则全篇皆废矣。”卢延让谓:“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至于贾岛“推敲”的传说,王安石对“绿”字的推敲,更是有口皆碑。既然古人写诗,殚精竭虑,千锤百炼,那么,我们读诗当然也应当字斟句酌,细味细尝。不如此,焉能体会到诗人的良苦用心? 例一

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此诗的中心在标题上已说得明白,留客;留客的目的是欣赏山中美丽的春光。因此,诗必须说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山中的景观美不美,客人值不值得留下来呢?二是客人为什么走?怎样才能打消他的顾虑呢?短短的一首诗,四句话,二十八个字,要说清楚这么一番大道理,有可能吗?我们读一读诗吧:“山光物态弄春晖。”多么动人的诗句!“山光物态”四个字,使人很自然地想起连绵起伏的群山,茂密翠绿的森林,青青的野草,淙淙的溪流,吱吱的虫鸣,斑斓的鲜花,舒翼的飞鸟,飘逸的白云,和煦的阳光,闪烁的露珠‥‥‥而那一个“弄”字,尤使人想象着它们都在春风轻轻的吹拂之下,争奇斗艳,竞秀吐芳,弄首搔耳,卖风弄骚,向你招手,向你挑逗,多么妩媚,多么诱人,一个“弄”字就这样把所有的景物都写活了,哪一个山中游客能不砰然心动!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客人还想离去呢?莫不是天上起了雨云?那么,我告诉你,即使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你在这深山密林中穿过,露水也照例会打湿你的衣服。读了如此优美动人的诗,别说那个客人再也不会说一个“走”字,就连我们这些人,也恨不能插上双翅飞到诗人身旁!例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是唐朝一个伟大的文人,但却是一个很不幸的政治家。他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唐顺宗继位后,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永贞元年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宪宗元和十四年卒于任所。

这首诗当是柳宗元在永州所写。当时,他处境危险,周围充满密探,随时都可能遭人陷害。而他昔日的好友,或者如刘禹锡,同样遭贬,远在天涯,音书难通,或者如韩愈,明哲保身,不敢往来,甚至还责备他参加王叔文革新是“不自贵重顾籍”。柳宗元“勇于为人”,不为恶势力所屈,也不因众叛亲离而懊悔,依然我行我素。但是,他也有满腔的怨愤要向世人倾诉,有无数的心曲希望朋友理解,他要回答好心善良的人们对他的质疑,他要反驳别有用心的小人对他的诬蔑,真是说不完道不尽。怎么表达?谁能有柳宗元这样的能耐啊,仅仅一首绝句,二十个字,便把内心翻滚的无限思绪抒写得淋漓尽致。

千万座崇山峻岭之上,飞鸟都龟缩不敢出巢,没有了它们的踪迹;无数的道路上,见不到一个行人的影子。一切有活力有生命的事物统统被扼杀了,大地死气沉沉,绝无生机。这时候,唯那江中有一条小小的渔船,船上有一个小小的人影,他顶着呼呼的北风,冒着万里冰封的严寒,戴着斗笠,披着蓑衣,高高地举着一根钓竿。他要干什么?钓鱼吗?钓权吗?钓利吗?或者沽名钓誉吗?不,都不是,诗人告诉我们,他是在钓雪!真是匪夷所思,高深莫测!在众人看来,这不是疯子吗?对!柳宗元正是要告诉你,他是疯了,他是狂了,他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逆潮流而动。“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一个大勇之人就这样昂然挺立在我们面前。柳宗元用一个“雪”字还告诉了我们,是什么“灭绝”了一切生灵,使山河变色,使大地无光?是雪,是漫天飞舞的暴风雪。他“钓雪”,在与“雪”奋力搏斗!“雪”能够钓上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论语》),“义之所在,生死以之”(《孟子》),在这邪恶横流、罪恶滔天的世界上,为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为着神圣的事业,即便孤身一个也会不计得失,不顾后果,舍生忘死,奋斗不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柳宗元通过这个“雪”字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孤傲不屈砥柱中流的凛然正气,这是千古圣贤熏陶出来的正气。读着这首诗,你在深深赞美他的钢筋铁骨的意志的时候,也不能不叹服他的超凡绝尘的才能。“雪”,真乃神来之笔!

例三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是王维前期的作品,炼字炼句最见功力。清人沈德潜叹曰:“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唐诗别裁》)

诗开头不说“将军猎渭城,风劲角弓鸣”,而用了我们在前面说过的倒戟而入的写法,未写其人其事,先写其弓其声。“劲”“鸣”二字最是传神,风声呼呼地吼,弓弦呜呜地鸣。风声与弓声彼此相应,让人想象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射猎场面。笔势轩昂,先声夺人。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沈德潜)。

颔联,正写出猎。“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格外敏捷,体物极为精细。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再无遮碍,鹰的眼睛看得更敏锐了,诗人不说“锐”,而说“疾”,“疾”比“锐”更形象,鹰不仅迅疾地发现了猎物而且疾速地捕获了猎物。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不仅写出马的脚步轻,而且写出了马上的人也身轻似燕。此联妙在字面上写鹰写马,实际上是写人,写人的剽悍敏捷。

颈联写猎归,用典巧妙。王维《观猎》诗用汉朝地名来写唐朝事。渭城指咸阳。新丰,即今西安临潼县。汉高祖刘邦灭秦立汉之后,尊其父为太上皇。太上皇在长安城中思念故乡丰里,刘邦便命巧匠依故乡面貌建造此城,名曰新丰。“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本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诗中化用这两个典故,暗赞狩猎的将军乃国家擎天之柱,栋梁之材。新丰市、细柳营,两地相隔七十余里,诗人用“忽”“还”二字状其去之也速回之也疾,与颔联“疾”“轻”二字呼应。由于全诗从“快”字落笔,使人直觉“耳后风生,鼻端火出,鹰飞兔走,蹄响弓鸣,真有瞬息千里之势”,把一场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军事训练毕现眼前。尾联以写景作结。“射雕”语有出典,《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校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此言“射雕”,暗示将的膂力强、箭法高,与起句“角弓鸣”相应。“千里暮云平”,此景不仅遥接篇首,而且适成对照:当初是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此时是风定云平,与猎归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写景俱是表情,于景的变化中见情的消长,堪称妙笔。结尾遥曳生姿,饶有余味。

例四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

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这首曲子选自王实甫的《西厢记•送别》,是剧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名曲,前四句,一句一景:蓝天白云,黄花萎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构成萧瑟衰败、令人黯然的境界,衬托出女主公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空虚颓废的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在为离别而痛苦万分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血泪染红,痛苦的别离让莺莺流了血泪啊。一个“泪”字,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可以说“泪”是全篇精光之所在。曲中“染”“醉”二字也极有分量。“染”字不仅把外在的静态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把抽象的事物转化成了具体的事物,让人仿佛看见莺莺内心的愁苦正愈来愈浓。洒醉之后人会脸红,“醉”字描绘了“霜林尽染”,一片火红的景象;洒醉之后,人难以把持自己,又逼真地写出了莺莺此时内心的愁苦,使她如喝醉了的人迷离惝恍,不能自持。此曲短短25字,充分写出了时、空、景、情,而且紧紧交融在一起,这是画,这是情,这是血!人们从此曲可以看到,封建礼教的淫威,给封建社会的年轻一代带来了何等深沉的哀伤!清代梁廷楠《曲话》卷五云:“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曲坛上这一逸闻,正好说明《西厢记》字字珠矶,句句真情,是作者呕心沥血千锤百炼之作。

古人炼字强调动词。认为把动词炼好了,诗句就变得生动、形象。李白《塞下曲》:“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和“抱”这两个字都炼得很好。鼓是进军的信号,只有“随”字最合适。“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等说法好得多,因为只有“抱”字才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警觉。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但现在国破家亡,花香鸟语只能使人溅泪惊心。“溅”和“惊”正是以乐写哀的生动表现。这启发我们,赏读古诗,在动词上要多留个心眼,但也不能绝对化,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例如,我们在前面读柳宗元的《江雪》,重在一个“雪”字,取的是名词。但你也可以落在“孤”字,“独”字,取形容词,或者落在“千”字,“万”字,取数词,甚至还可以把“千”“万”“孤”“独”四个字综合起来分析,这些都没有涉及诗中的动词,但都可以写出自己的新鲜体会。见仁见智,各抒己言。读诗先明“诗家语”(下)上面说了炼字,下面说省略。有人说,诗词是省略的艺术。这话太酷了!因为省略是诗歌的重要特征,所以“诗家语”是跳跃的,跨越时空的,好比中国的水墨画,存在大量的“空白”,在诗词鉴赏中,需要读者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和补充。例一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如果补上省略的词语,则是:“国破(但)山河在,城春(故)草木深。(因为)烽火连三月,(所以)家书抵万金。(因)感时(所以)花溅泪,(因)恨别(所以)鸟惊心。(我)白头搔更短,(已)浑欲不胜簪。”诗中省去了起关联作用的虚词,把它一一补上后,就有点类似散文的语言。由此,也便从一个侧面明白“诗家语”和散文语言的差异。对诗中省略的词语,如果理解错误,则可能对诗产生误读。例二

早梅

(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对这首诗的旨意,有人是这样分析的:“突出的是坚强、不甘人后,但也没引起人们重视,有怀才不遇之感。”说诗表达了“不甘人后”的思想,那是对的,但说“有怀才不遇之感”,那就错了。为什么会错呢?原来诗的前后两联之间,省略了关联词语,现在把它误为了转折关系。其实这首诗前后是因果关系,用散文写,便是“我之所以不畏严寒,抢先开放,是因为害怕开在后头,别人就再也不会对我另眼相看了。”所以,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要做出头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例三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其中“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反映了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小女子伤春之思。从叙事的角度来看,这首词只是记叙词人与卷帘人的一番问答,但是词只写出卷帘人的答语,词人问什么?故意留下一个空白让读者补充。例四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一首诗比李清照的《如梦令》省略更多,全诗只有答的内容,却完全省去了问的内容。如果用散文的语言改写,当是:(诗人在)松下问童子:你的老师到哪里去了?童子答言:老师采药去。复问:老师采药在何处?答言:只在此山中。再问:在山中何处?答言:云深不知处。诗人把一连串的问答过程压缩在短短的二十个字里面,不只使语言特别精炼,尤其是突出了“云深不知处”的隐者的形象。

这是典型的“诗家语”,它是跳跃式的,压缩性的,鉴赏时我们必须对它进行补充、扩展。还有的诗句,通篇没有一个动词,全用表示事物的名词巧妙地排列而成,这在写景抒情的诗作中,尤能产生奇妙的效果。

例五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首诗第三、四两句,连用了六个名词,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奇妙景观:天色未明,雄鸡一唱,旅客匆匆走出茅店,一勾明月挂在天角,走上板桥,踏着寒霜,留下点点足迹。景致描写得多么细腻逼真,旅客匆匆忙忙赶路的情景及其寂寞凄凉的心境,也充分烘托出来了。很明显,诗作中省去了大量的词语,如果不作省略,试试下面的写法: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月牙天边挂,雄鸡茅店唱。水流无声息,板桥有厚霜。行客匆匆过,足迹遍地上。

这样,诗句的语法结构是完整了,但是诗意却消失殆尽。可见诗歌中的省略,不只是为了语言更精粹,也是为了形象更生动。

例六

诉衷情

吴激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

吴激,北宋末年、金代初年诗人,建州(今福建建瓯县)人。北宋钦宗靖康二年,奉命使金,金不遣返,命为翰林待制。这首词大概是他晚年回归故里所作。

开笔写词人住在村野小店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眼看着窗外一钩残月,清冷的光辉映照着挂在墙上的马鞭。为什么睡不着?是因为“夜寒”被子薄?还是因为孤身一人太寂寞?词中一字未提,词人只告诉你,他心潮起伏,辗转难眠。忽然镜头“切换”到天亮,只见野外黄花盛开,细雨蒙蒙,此时“催上渡头船”。谁“催”呀?“催”谁呢?为什么“催”?让你猜,让你想,依然不言。来到渡头,“鸥似雪,水如天。”江南水乡的美丽图景使词人禁不住:“忆当年。”这幅图景为什么会勾起对当年往事的回忆,忆起了什么?词人又不说,只是一下子由对过去的回忆跳入对前程的憧憬:我到了家以后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啊?应当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读到最后我们方才明白,原来词人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离家越近人越兴奋思家也越深切,所以激动得“夜寒茅店不成眠”,好不容易捱到天亮,忍不住一迭声催促着随从的人员快上“渡头船”。站在渡头,思绪万千。多年流浪异乡,如今熟悉的江南水乡又重现眼前,于是既勾起他对当年的回忆,又激起他想象到家的欢乐情景。全词只截取归家途中夜难眠、催上船、忆当年,想到家这几个镜头来写,而把事件的来龙去脉统统隐去不说,写得精警含蓄,耐人寻味。这就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需要我们读者根据诗歌的语境,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题七

山中寡妇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税徭。

这首诗作于唐朝末年代宗年间,当时农民赋税繁重,除去正常赋税,还要缴纳丝税和青苗税。诗看起来明白如话,但有很多的潜台词,体现了“诗家语”的另一种风格。

首句写寡妇虽然因战争死了丈夫,但还是守在茅屋从事农耕,次句写寡妇的外貌,从她的穿着──麻苎衣衫,从她的容貌──鬓发焦黄,可以想见她是怎样的在饥寒交迫中艰难熬煎。颔联让人深思:她家的桑柘为什么都“废”得精光,田园为什么全都荒芜?是兵匪战火烧光抢光,还是虽然劫后余生,但承受不了繁重的苛损杂税,自家故意把它砍光?莫非二者都有吧。原以为“废”了桑柘,可以免征丝税,“荒”了田园,可以免征青苗,没料到仍然逃不出官府的魔掌,一个倾家荡产的寡妇尚且如此,由此可以想见,那些桑柘暂时未废、田园暂时未荒的家庭,赋税该又是多么繁重!我们读着颈联,很自然会提出一个疑问,寡妇挖到野菜,为什么还要临时去砍“生柴”烧火,家中怎么没有现成的干柴呢?原来这寡妇为了逃避赋税,早就不敢在那蓬茅小屋中居住了,她来到深山密林中,根本就没有固定的居处,哪里挖了野菜就在哪里煮,她是山中的流浪人啦!

尾联更是含意丰富,实际上包含了诗人和山中寡妇的一串对话。诗人问:“你怎么会孤身一人来到这深山密林之中呢?”寡妇答:“我丈夫在兵荒马乱中死去,孑然一人。家里田园荒芜、桑柘废败,已经一无所有,可是官府仍然逼着缴纳繁重的赋税,那青苗税、蚕丝税,名目繁多,说不清,数不尽,逃到这里,就是想逃避那不堪重负的赋税啊!”问:“那你逃避了没有?”答:“没有啊,官府的爪牙天天逼过来狼嚎鬼叫呢。”问:“但是这深山密林之中,到处都是豺狼虎豹,随时都可能遇害,你就不害怕吗?”答:“怎么不害怕呀,可是那些官府的鹰犬比虎豹还凶呢!”问:“那你为什么不干脆逃到更深的山林中去呢?”答:“没有用呀,你即便逃到更深的山林中,也逃不出他们的魔掌,他们不会放过你的,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啊!”

以上讲的是词语和内容的省略,在叙事性质的诗歌中常常有故事情节的省略。例八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首诗写诗人夜访李凝,从意义上可分为两层:

一、二联写前去访友,三、四联写访友归来。诗人(僧)敲门进去之后,在李凝幽居与朋友谈了些什么呢?诗中只字未提。但有“藏”也有“露”,从末句“幽期不负言”,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他们谈论的中心话题一定是对隐居生活的感受,并且激起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仰慕,故有“不负言”之说。例九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唐)岑参 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独向潭上酌,无人林下棋。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

读这首诗,有点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从题目看,诗人好像有什么急事,从外地匆匆赶回位于“高冠潭口”的家中,同行的弟弟也许暂时不在身边,他等不及了,于是写了这首诗留给 弟弟,说明不辞而别的情由。所以,这首诗应当是诗人对弟弟的说辞。但是,除了第一、二句,其余都看不出与题目有什么关系,而且家中农耕再忙,也犯不着和弟弟不辞而别。特别是第三、四句忽然冒出个“杜陵叟”“怪我还山迟”,“杜陵叟”是谁?他为什么“怪我”?没头没脑的,不知所云。至于下面“独向溪上酌”四句又更是莫名其妙。“东溪忆汝处”中这个“汝”字好像是指他的弟弟,诗人是不是告诉“舍弟”,与他分别之后,自己会很孤独,没有人陪饮,也无人下棋,会经常想念他?但如此用读散文的方法来读这首诗,就觉得前言不搭后语。所以,明朝钟惺读到这首诗大发感叹:“此诗千年来惟作者与谭子知之。” “谭子”,即谭元春,钟惺的朋友。谭元春是怎样读这首诗的呢?他说:“不曰家信而曰‘山有信’,便是下六句杜陵叟寄来信矣,针线如此。末四语就将杜陵叟寄来信写在自己别诗中,人不知,以为岑公自道也。‘忆汝’‘汝’字,指杜陵叟谓岑公也。粗心人看不出,以为‘汝’指弟耳。八句似只将杜陵叟来信掷与弟看,起身便去,自己归家,与别弟等语,俱未说出,俱说出矣。如此而后谓之诗,如此看诗,而后谓之真诗人。”

照谭元春的说法,诗中是信里面还有信。“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这是家信,劝诗人回家操劳春耕。“遥传”以下六句则是家信中又转述了“杜陵叟”给诗人的信。杜陵叟为什么“怪我还山迟”呢?原来杜陵叟和诗人本是朝夕相伴的朋友,自诗人离家之后,没有人陪他在潭边喝酒,没有人和他在树林里下棋,因此,一个人闷得慌,无聊得很,独坐“东溪” 看“鸬鹚”捕鱼,对诗人思念不已,也嗔怪不已。由此可知,“东溪忆汝”,不是诗人忆弟,而是杜陵叟忆诗人。这些话与题目“留别舍弟”有什么关系呢?原来诗人看了家信,惦记“耕种时”,看了杜陵叟的信,更是惦记起朋友,归心似箭,于是等不及告别,丢下这封信给弟弟,就急急动身回家了。用不着说一句话,弟弟只要看了信,就会完全明白。“与别弟等语,俱未说出,俱说出矣”,所以,谭元春说,这就是“诗家语”,这样写诗“而后谓之诗,如此看诗,而后谓之真诗人”。

例十

鹧鸪天

辛弃疾 石壁虎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乱,却爱微风草动摇。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再次被罢官,闲居瓢泉(今江西省铅山县)时所作,内容写一次在乡村中的应邀赴宴。上片写沿途所见之景,春雨刚停,白雾笼罩山岗,溪水绕屋流淌,雨打花落,风吹草动。因心情愉悦,故花虽落去,犹爱小草。下片写野老招宴,读起来有些费解。玉友 指白酒,溪毛指生在水里的菜。先说又是吆喝家人上酒,又是吩咐赶快摆菜,显是客人已到,怎么接着又说殷勤好客的“野老”到诗人家里来苦苦地相邀呢?这便有点次序混乱,莫名其妙。下面来个“杖藜忽避行人去”,更好像前言不搭后语,接着冒出一个“翁来却过桥”,与“野老”又是什么关系?如此读来,如入迷宫之中。原来作者用的是“诗家语”,既有倒错,又有省略。“野老”先前到诗人家中苦苦相邀,在约定的日子里,他拄着拐杖(杖藜)又去迎客,走到桥边,忽然看到桥那边有一个老翁过来,他老眼昏花,看不清来人是谁,准备让那个老翁先过了桥(因为乡下的独木桥窄狭),自己再过桥去请客,但他后来终于辨认出,走来的老翁正是他要邀请的诗人,就忙不迭的抢先过桥前去迎接,把客人接到了家中,“呼玉友,荐溪毛”,殷勤招待。词把宴会喝酒放在最前面写,然后再倒回去写请客、迎客,与散文里“倒叙”的笔法有点类似,但是这中间没有任何的交代,而是一下子由这个场景径直跳到另一个场景;而写迎客时,又省去了许多的细节,不懂“诗家语”就难以解读。前面解说诗歌为了语言精警常用的两个方法,炼字和省略,下面说说第三个方法:剪裁。剪裁是文学作品中通用的方法,但因为诗歌受到篇幅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表现主题,必须“缩千里于尺幅”,在极短的篇幅里包容极多的内容,所以在剪裁上有一些特殊的手段,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理解“诗家语”,前人有过许多这方面的经验,也有过这方面的教训。

例一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杜牧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游览黄州赤壁矶,写的一首咏史诗。

一、二句,诗人以埋没于江边淤沙之中的残戟起兴,引发出对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联想。

三、四句,诗人转入议论,评说周瑜靠了偶然的机遇获胜。诗人以小见大,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暗指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短小精悍,构思奇巧。

但是,对于这首诗,在后世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争论的实质是应当怎样读诗。宋人许顗在《彦周诗话》中说:“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士人)不识好恶。”清人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也说:“牧之绝句„„《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许、沈二人,都是古代著名的诗歌评论家,但是在这首诗上却忽视了“诗家语”的特征,犯了读诗解诗之大忌。这首诗虽然是咏史诗,但终究不是历史,不能用读史的方法来读诗。就读史说,国家的 存亡,人民的命运,自然远远比两个女子重要。用读史的眼光来评诗,那末,诗人只关心两个女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自然大成问题。但诗和史不同,诗是文学,诗要用形象说话,要以小见大,从个别反映一般。而诗中“二乔”并非一般人物,大乔是孙策之妇,孙权之嫂,小乔是周瑜之妇,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的尊严。如果连她们都成了曹操的囊中之物,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铜雀春深锁二乔”,决非什么“轻薄少年语”,乃是富于形象性的即小见大的“诗家语”,是这首诗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例二

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六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杜牧一首著名的绝句,非常有趣,它的命运也和《赤壁》相似,备受诗家争议。主要在两点:

一是“千里”“十里”之争。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清代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后人一般都同意何文焕的观点。这里也涉及到如何读诗的问题,杨慎的错误在于他把诗当作地理著作来读,因此要求真实。但是诗是文学,只求艺术的真实。艺术不是科学著作,不是如实地记录生活,而是把生活现象进行集中凝炼和典型概括,只可意会而不可指实,诗尤其如此,不能把“诗家语”当作科学语言来解读。“千里莺啼绿映红”,是描写江南春天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景色,勾勒出了一幅生意盎然的江南风景画。“水村山郭酒旗风”,又高度凝炼了江南水乡的典型特征,描绘出了一幅生机蓬勃的江南风俗画。这两句高度赞美了广袤江南之蓬勃生机;若作“十里”,则其神韵荡然无存,也就大煞风景。

二是诗歌的主题。一般的说法,这是一首写景诗,“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诗。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以信佛著名,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南朝众多的寺庙楼台,现在还有多少掩映在烟雨迷蒙之中呢?”南朝佛教盛行,寺院数不胜数,现在幸存下来的已 没有几座了。诗既有对江南美景的热爱,又有对南朝盛行佛教的讽刺。

愚以为上面两种观点都不妥当。这首诗既不是单纯的写景诗,也不是针对佛教的讽刺诗,而是一首咏史诗。这里还是涉及“诗家语”的问题。“诗家语”是艺术的语言,故必须靠形象说话;“诗家语”千里尺幅,收海于勺,缩龙成寸,故常常以小见大。如果不能把握住这个特点,就不可能正确理解诗意。六朝盛行佛教,那“四百八十寺”是六朝兴盛的象征,它们的消失则象征着六朝的灭亡。“烟雨”也不是实指自然界的烟雨,而是象征了社会政治中的“烟雨”。所以这首诗的深层次含意是,山河依旧,春光灿烂,无限美好,但是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呢,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之中,还留下了多少痕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个个都化为了子虚乌有。所以,这首诗通过对“寺”的形象描写,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感叹历代王朝的兴衰。上联写景,写得那么色彩绚烂,让人心旷神怡,下联写史,写得那么灰蒙苍凉,让人喜极而悲,无限凄惋,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诗有没有讽刺?当然是有的。但作者的本意不在讽刺佛教,而在警告唐王朝:当年六朝盛行佛教,一个个相继灭亡,唐王朝现在也是佛教盛行,难道还要重蹈覆辙?由此可见,作者咏史还是为了讽今。

杜牧当年写下这首咏史诗,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历经1200年,直至今天仍然被人们误读,如果他地下有知,也一定怅恨不已。

例三

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作者要描写的主题是社日,但社日是怎么发起的?由谁主持?有什么人参加?有什么活动?宴席是一个怎样的热闹场面?社日结束后人们有什么反应?所有这些与事件有关的来龙去脉,作者统统省去,只是从中截取一个含有包孕性的片断,以收到以少胜多、以约博总的艺术效果。读者从那个个在社宴上喝得酩酊大醉,相互搀扶着回家的情景,完全可以想见出社日热闹欢乐的场面,想象出你想要知道的所有情节。钱钟书先生说:“莱辛认为,画家应挑选全部‘动作’里‘最耐寻味和想象’的那个‘片刻’,千万别画故事‘顶点’的情景。一达顶点,事情的演展到了尽头,不能再生发了,而所选的那个‘片刻’,仿佛妇女怀孕,它包含了从前种种,蕴蓄了以后种种。”王驾这首诗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它抛开了故事的高潮,选择了社日散场这个包含了“从前种种、以后种种”的“最耐人寻味和想象”的“片刻”。例四

塞下曲六首(其三)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在一个漆黑静寂的夜晚,敌军悄悄地逃跑了,将士们立即披甲上马,奋欲出击,雪光映射在将士们的刀剑上。作者选择这个将欲出击、还未出击的“最耐人寻味和想象的片刻”进行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将士们的高度警觉、坚忍不拔和一往无前。这首诗的写法与《社日》一样,都是截取了一个富含包孕性的片断,它把战斗的开头省去了,甚至把战斗的高潮也省去了,仅仅截取了战斗的尾声,但是我们却完全可以从战士们追击敌人时的精神面貌中,想象出他们事先英勇杀敌的场景。这种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写法,很为诗家称道。明代有一种诗歌理论,叫神韵说,它的基本观点是:“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意思是,诗不求完整,要求精粹,好比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虽然只有一鳞一爪,但我们却可以从这里看到完整的龙。可以说,钱钟书先生指出的截取那个“包孕性的片刻”与这种观点一脉相承。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提出质疑:“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华老不仅是一个大科学家,在文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但很遗憾,他却用了科学家的眼光来读这首诗,忽视了“诗家语”的特征。

“诗家语”的第一个特征:反常;第二个特征:精警。我们在前面已经作了简单的介绍。下面说明“诗家语”的第三个特征:含蓄。

诗贵含蓄而恶浅露,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定律。千百年来,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具有浓厚的耐人寻味的含蓄美。所谓含蓄美,就如清人刘大櫆所说:“或句上有句,或句下有句,或句中有句,或句外有句,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论文偶记》)含蓄蕴藉的诗味可以补充深化诗意,传达言外之意,激发审美想象,取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司空图)的艺术境界。诗歌怎样造成含蓄美呢?我们在前面讲到诗歌反常、精警的特征时,实际上已经说到了这个问题,下面再通过具体的诗作体会其中的方法。例一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尤其是三、四句,诗人剪裁下临行送别中劝酒的一瞬给以动情的描写。老友即将远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是凝缩成一句话:再干了这杯离别的酒吧!再干了这杯离别的酒吧!所有的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都融进了这“更尽一杯酒”之中,一个“更”字表现出诗人劝酒的般勤。文字看似平常,却蕴含着诗人奇崛激荡的情思。这是炼字造成的含蓄美。例二

古行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诗人描绘了一幅黯淡而凄凉的图画:满头白发的宫女在冷清的行宫中无聊地对着宫花,闲说玄宗遗事。“说”什么?作者引而不发,点到为止。但是,读者从诗中“寥落”“古”“寂寞”“白头”等词,完全可以揣测出来,她们说的是当年玄宗之时唐朝的繁盛,如今之时唐朝的衰落。“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这是省略造成含蓄。例三

乌夜啼(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古代著名词人。在位15年,974年,被宋太祖赵匡胤所俘,囚系汴京,后为宋太宗毒死。这首词是他被俘后所作,通篇运用比喻,表达了他失国之后无奈、怨恨的心情。上片“林花”比喻自己,哀伤失国如花落一般太快但却无可奈何,“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社会政治的风雨,暗指失国太快的原因。下片“胭脂”本指美人,此处比喻当年“留人醉”的君王生活,但是永远也不会再回来了,“长恨水长东”,怨恨水只向东流而不西归,比喻恨自己失国不能复国。词人不敢明言,而又不能不发抒内心的痛苦,故而借助比喻委婉地表情达意。这种诗由于用了比喻,而且常常用借喻,诗中只出现喻体,而没有比喻义,而诗的真正含义不在喻体而在本体,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例四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这首诗被列为2008年广东高考题,命题者解读此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但这是明显的低级错误。如果把这首诗压缩一下,则是“木芙蓉犹胜旧桃李”。“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她的命运任人摆布,而她对此竟然默默“无言”,俯首贴耳,没有任何的不满,显然,这是一个懦弱者的形象。而木芙蓉呢,“雨后霜前着意红”,环境越是恶劣,她便越显出英雄本色。诗通过这两种花的形象对比来暗示主题。吕本中,南宋诗人,以忤秦桧罢官。如果结合诗人的这段遭际,那末诗中的“旧桃李”可能是喻宋高宗和秦桧之类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而“木芙蓉”无疑是诗人自己和主战派的象征。命题者所以误读,是对这首诗内在的语法结构作了错误的分析。

例五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末二句运用双关手法,字面上是一种意思,字里面又是另一种意思,句子显得含蓄有味。双关有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本诗是谐音双关。“晴”与“情”同音。从字面上看,是指天气“无晴”与“有情”,而字里面则是说恋人的“无情”与“有情”。要说心爱的人儿对自己“无情”嘛,他用歌声向自己表示了爱意;要说“有情”嘛,他的态度又那么朦朦胧胧,叫人捉摸不透。语义双关的例子,如杜甫《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一、二两联均语意双关,既写自然之景,又暗示社会之景,既传神地写出了风云变幻、“萧森”骇人、寓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观,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黑暗。三联 “开”字语意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系”字也语意双关,既指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又指心念长安,系于故园。在“诗家语”的表达中,常常运用比兴、象征、通感、夸张、双关、借代等技巧,达到出神入化,变化无端的艺术境地,让读者有一种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审美感受。读这种诗,要在读出字里面的意义。

例六

即事

(宋)陆游 渭水岐山不出兵,却携琴剑锦官城。醉来身外穷通小,老去人间毁誉轻。扪虱雄豪空自许,屠龙工巧竟何成。雅闻岷下多区芋,聊试寒炉玉糁羹。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十一月,诗人自南郑抗金前线调至后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此次调职意味着诗人一生致力的抗金志向成为泡影,因此写下此诗,表达他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诗开篇点出本事,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把他调职。首句用的是倒装句式,渭水岐山,指陇右地区,当时处在金的统治之下。

下面三联运用典故抒怀。“穷通”,意指失意与显达。典出于《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毁誉”,出于《论语•卫灵公》:“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 诗人以庄子、孔子之言行自比,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个人的潦倒与显达,别人的毁谤与赞誉,总之,个人的名誉地位,对于我来说都是无关轻重,微不足道!“扪虱”,据《晋书•王猛传》载:“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屠龙”,《庄子•列御寇》言:“朱坪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殚,耗尽)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意在暗示自己虽有王猛运筹帷幄的文才,又有上阵杀虏的屠龙本领,但是哪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呢?所以,只好效法苏东坡,用岷山下的山芋炖一锅鲜美的玉糁羹吧。“玉糁羹”语出苏轼诗:“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陆游用此典故,暗示他将仿效东坡“此心安处是吾乡”,听天由命,随缘自适。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读这类诗词,要明白典故的出处和本意,体会作者用典的意图,但因为诗人用典如盐溶入水中,往往看不出用典的痕迹,又有时诗人用典过于偏僻,造成语意晦涩,因此,读起来难度较大。例七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歌是抒情的文学,诗人把情感通过文字抒发出来,但是,感情的抒发不同于感情的宣泄,感情的宣泄是直露,而感情的抒发必须借助形象,通过形象的描写,打动读者,求取共鸣。所以,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诗歌怎样用形象说话?赏读朱熹的《春日》,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春日》这首诗,人们一般认为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像是这样。“胜日寻芳泗水滨”,在晴朗的日子里到泗水河边寻觅美好的春景,下面三句扣住“寻芳”二字,写其所见所得。“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春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等闲识得东风面”,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很容易辨认。“万紫千红总是春”,在春天里处处都是万紫千红灿烂鲜艳的景象。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句句都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起来,却另有深意。“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在山东曲阜,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那末,朱熹为什么说他是“寻芳泗水滨”呢?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指求圣人之道,读孔门之书。“无边光景”是形容孔学精深博大,“一时新”说他读孔子的书天天都有全新的感受和体会。“等闲识得东风面”,指他读孔学已经达到的境界,随便读一读都能领会孔学的精髓和真谛。“万紫千红”喻孔学丰富多彩,他读孔学之书如坐春风,仿佛沉浸在五彩缤纷的春光之中。毛泽东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给陈毅的信》)这首诗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例八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船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如果说,上一首诗是寓理于景,那末,这一首诗则是寓情于景。因为诗人的情感不是直说,而是寄寓在形象的描写之中,蕴藉含蓄,所以容易造成人们肤浅的解读。诗人早年隐居家乡,四十岁去长安求仕,失意之后,漫游吴越,这是他前往吴越途中写的一首抒发愁苦的诗。这是什么“愁”?游子在外,自是思念亲人,何况“日暮”时分;诗人求仕不得,怎能不郁结失望和愁苦,怎能不感到自己的仕途已是“日暮”途穷?历来的诗评家以为读到这一步,就 算是领会了诗的旨意。但如果仔细品尝一下,便不难发现人们都忽略了,“愁”字的后面还有一个“新”字,言下之意诗人本有旧愁,旧愁未去又添新愁。上面分析的“愁”,只是旧愁,即诗中说的“客愁”,是一般游子的客思之愁。但诗人现在抒写的不只是此愁,而是“客愁”之外还有“新愁”。这“新愁”是什么呢?诗人没有明说,只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面:“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旷野多么辽阔,远远的望去,仿佛天比树还要低;江水多么清澈,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面对这样的景致,诗人怎么会生出新的愁绪呢?原来此时此刻有一股思潮在诗人胸中澎湃翻滚:再高莫高过天了,但它也有比树低的时候;再远莫远过月亮了,但它也有近人的时候。那高高在上的朝廷呀,你为什么就不能低身折腰,听一听我的声音?那深居九重的君王呀,你为什么就如此地无法接近?因为“野旷”,天才比树低,因为“水清”,月才那么近人;原来朝廷那么高不可攀,是因为得势的都是一些心胸狭窄、污浊不堪的小人呀!“总为浮云遮望眼,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由个人而忧及朝廷,怎能不愁上添愁?这已经不只是为个人惆怅,而更是为国事忧心。例九

咏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诗人通过对物的描写来寄托感情,在语言上的标志便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字面上句句咏物,字里面则句句抒怀。鉴赏时要注意意象分析,既不滞于物,又曲尽其妙,透过外物的描写,体会内在的神韵。这首诗咏蝉,深层意义是咏人。“緌”(ruí),语意双关,字面上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实际是暗指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饮清露”明指蝉(传说蝉“含气饮露,黍稷不享”),暗示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以此暗喻只要为官清廉,品格高尚,便一定声名远播。诗后两句转入议论,蝉能够“声自远”,是因为“居高”,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弦外之音是,一个人要有美好名声,全凭其德行高洁,绝不能依凭什么权势和邪门歪道。虞世南是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有博学多能,高洁耿介的名声,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深受唐太宗器重。他写《咏蝉》一诗,实际上是以蝉来自况,自策,自励。例十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几回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它取材单纯而含蕴丰富,意象生动而语言明快,令人一读不忘,百读不厌。宋代曾季狸《艇斋诗话》云:“人问韩子苍诗法,苍举唐人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几回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予尝用子苍之言,遍观古今作诗规模,全在此矣。„„学诗者不可不知。”所以,诗怎样写得含蓄,这是一首很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首诗写封建社会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对外战争给妇女带来的痛苦,可是它不从正面写,却从侧面一件小事讲起,把黄莺儿赶走,不让它在枝上啼叫,因为它的叫声一次又一次把梦惊醒,使她在梦里到不了辽西和亲人相会。这个细节生动地表达了她对亲人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这种婉转曲折、以小见大的写法,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比明白说出更有味,能给人更深的印象。

我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诗家语”的特征难以尽言,以上所说是最基本的东西,我们掌握了这些东西,对中国古代诗歌也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鉴赏诗歌也便不再视为畏途。

第二篇:读诗须知诗家语教案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专题——读诗须知“诗家语”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家语”含蓄、跳跃、凝练的特点。

2、通过把握诗句词性改变、还原语序、补充省略,读懂诗歌含义。

3、通过想象再造活动、立体的图景,品评诗歌深层韵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把握诗句词性改变、还原语序、补充省略,读懂诗歌含义。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再造活动、立体的图景,品评诗歌韵味。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鉴赏三步走: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读懂是鉴赏和表达的基础。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读懂诗歌。【怎样才算读懂?】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诗家语”的特点

由于诗歌要以最短小精炼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含义,加之格式、韵律、修辞上的特殊要求,所以诗的艺术语言,具有含蓄性、跳跃性、凝炼性。“它常常是不合法的,它常常是不合理的,它常常是无言的。”即无法,无理,无言。”【板书】就是不合语法、不合常理、省略字词。

无法、无理、无言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改变词性、颠倒语序、省略成分。那么,我们需要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把握词性改变,还原语序,补充省略。

我们一起来看一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大家把“绿”翻译成了吹绿,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词性改变了。我们之所以把它翻译成动词,就是为了让不合语法的诗句变的合乎现代语法,变得更好理解。同样的,我们还原语序、补充省略也是为了更好地解读诗歌。

(三)词性改变

练习:找出下面活用的词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小结:改变词性的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

炼字!

(四)还原语序

相对来说,还原语序是难度系数最高的。

练习:1.宾语前置___“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湿”和“寒”是使动用法.2.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辛弃疾《贺新郎》)宾语前置___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鹆楼》)主语后置 ___“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4.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__无处觅英雄孙仲谋(多重倒装)小结:主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5、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杜甫 春来水涨,江流浩漫,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如天上坐船,似雾中看花”

6、(学生活动)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皇枝 鹦鹉啄余香稻粒, 凤皇栖老碧梧枝。

小结:调整语序可以有多种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不同的侧重点或情感。

(六)补充省略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采药在何处?)只在此山中。(山前抑山后?)云深不知处。

(七)综合练习衔接:以上我们讲了三种读懂诗歌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尝试着在这首诗当中运用。把这首诗当作一个文言文语段,找它词性改变的、语序调整的、省略的部分。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注释:茅茨:茅草屋

带:环绕

帷:墙围

生:升起

怜:喜欢(学生活动)问题诊断:省略字词、语序调整、文言实词(带、期)

泉壑带(环绕着)茅茨,云霞生(于)薜帷。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闲鹭常早栖,秋花(相比其它地方)更迟落。

家童(正在)扫萝径,(因为我)昨与故人期。【韵译】: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山泉沟壑围绕着这座茅屋书斋,五彩的云霞从薜荔的墙头升起。雨后新竹的姿彩多么叫人喜爱,更可爱晚山映照着夕阳的余辉。悠闲的白鹭常常早早回巢栖宿,秋花饱含生机比别处落得更迟。家仆正辛勤地把萝径打扫干净,我昨天与老朋友预约会面日期。

(八)品评诗韵

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表层含义,而且要努力无领会诗句之外包含的深层韵味。

读诗任务:含义——韵味,从字面含义体味无尽韵味。方式:合理地“想入非非”,理智地“适当发散”。

练习: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渔歌子 > 【唐】张志和

合理地“想入非非”,理智地“适当发散”。

先在脑海中勾勒形态:

画面中有西塞山,有白鹭鸟,有小溪,有桃林,有鱼儿。

2再给画面染上色彩:

青翠的山峰,洁白的鹭鸟,清澈的溪水,粉红的桃林。再让画面动起来:

白鹭振翅,溪水潺潺,鱼儿畅游。

4还要给画面加上几个特写镜头:

白鹭身上洁白细密的羽毛,桃花上那带着花粉的花蕊。小结:活动的、立体的图景__再造想象的妙处 随着这几个步骤,意境越来越鲜活,而且我们从第二步开始就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所以,大家在合理想入非非理智适当发散之后,就完成了理解诗歌深层含义的过程。我们可以做一些练习题,比如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或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巩固:品评《谷口书斋寄杨补阙》前四句的韵味。

(九)练习提升

新城道中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钲: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做的,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问题诊断:状语位置不当(语序)

谓语不全(省略)

【译文】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第三篇:如何读懂诗家语

浅说诗家语

《诗人玉屑》卷六里提到王安石 “诗家语”的概念,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也为我们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诗(这里指格律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以及其他文体不一样,要受到字数、韵律、立意等之限制,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自由表达。如我们用“非诗性思维”去欣赏或者创作诗歌,就不能正确理解作品原意,就不能创造出好的诗作来。

所谓“诗家语”,即为“诗性语言”,乃诗家用含蓄、形象、跳跃、夸张、凝练、音乐性的语言表达自己主观情志之诗语。“诗家语”的组成形式是十分丰富的,也是相当复杂的。

诗家语有几个显著特性:含蓄婉转;用语形象;字句凝练;语言跳跃 ;艺术夸张;和声律协美等几个主要特征。总起来讲就是具有诗性和音乐性。

“诗家语”概念的提出,使得诗歌在整体表达上,体现出了它独特之诗性和音乐性。

一、含蓄婉转。

清.袁牧说:“诗文贵曲”。诗心亦贵曲也, 曲如流水。“诗家语”在表达上具有含蓄婉转之特点,常用比喻,影射,曲喻,反说,陪衬,讽刺,用典,比兴等手法。用意含蓄而曲折、蕴藉而委婉,说有限语留无限想象空间,这正如中国书画中“留白”一样。如:

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古代在寒食节有禁火之习俗,韩诗中“轻烟散入五侯家”,以清明日皇帝赐火给亲近臣子来借喻皇帝宠幸太监,重权被太监等掌控,终至亡国;本诗采用《春秋》笔法,颇具讽刺意味,用意曲折含蓄。这里含蓄和讽刺、影射相结合。但含蓄不同于隐晦。诗里意思,看了自然懂得是含蓄;看不懂,是隐晦、是隔。故但凡用典,不隔为佳。这是后话。再如:

林升·.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乍看乃江南山水楼台风光风情之作,细读有弦外幽意。汴州乃北宋京城,时已沦陷,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纵情歌舞,追逐声色,毫无恢复中原之意,诗人寄无限忧思嘲讽于诗中,细品之则耐人寻味,充分体现出诗之婉转含蓄之特点。

二、形象用语。

诗家语常常“以形象语”言为特征。诗家之情志和诗之境界往往借助于“物象”并通过形象语言表达出来,常常诗中有画,诗画相生而意味无限。物象的选取要集中、不杂乱堆砌,要与所达之意境吻合:如:

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中物象丰富:野烟、飞桥、石矶、水畔、渔船、桃花、流水…行文曲折动人:28字勾画点染出一幅美丽的《春水桃花》画轴。首句着一“隔”字,使飞桥和野烟交相点染,互相映衬,创造出一种朦胧之美境,实在“隔”而非隔也。次句着一“问”字,将诗人置入画图之中,表达诗人对世外桃源向往之急切心情。

此诗用语形象,构思婉曲,情趣幽远,画意甚浓,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动静相谐,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诗中之桃花溪,虽不定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之桃花溪,但却暗用其意。也体现了诗之含蓄婉转之特点。

关于诗之形象语言以及形象思维,冯泽尧先生之《诗性思维与诗词创作》和夏叶苍先生之《物象.意象.意境》都谈得很详细。此处不再作详解。

另外,“诗家语”也不排除适当的理性用语,但这种理非自然科学之理,而是哲理和情理,我们不能一味用科学的眼光去解读、创作、去衡量诗家语言,那是科学论文了,不是诗歌了。形象语言有时常常和议论、理趣相互结合,有的甚至基本通篇议论,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五》此诗除第四句用比喻外余者基本句句议论: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可见,诗中适当的议论用语、理性用语也是极好的。三、语言跳跃。

诗家语具有跳跃之特性。五字或者七字之内往往具体表现在语法结构和句式上,诗往往省去不必要的文字。概因诗之句式因受字数、韵律、意象等因素限制,其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之表达差异甚大,这就是所谓的“诗家语”。除常用式句外,主要有省略句、倒装句、意象组合句、和互文句等形式。这里逐一浅说:

省略句:

跟文言句式一样,诗歌句式往往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关联词等。

1、略主语: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张九龄《望月怀远》)

2、略谓语: 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头。(顾况《洛阳早春》)上下句省略了(流落)和(争鸣); 再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上下句省略了(成)(传),这种情况很常见。

3、略宾语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是:野火烧不尽(草),春风吹(草)又生之省略句,上一句草作为宾语省略了,下句草作为兼语(吹的宾语、生的主语)也省略了。

4、省略虚词成分。a、省略介词。

比如:江流(于)天地外,山色(在)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

b省略连词。比如:(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但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省略了表示转折的连词。

c、省略助词。比如:无边(的)落木萧萧(地)下,不尽(的)长江滚滚(地)来。(杜甫《登高》)

d、名物语式,就是整个句子都是由相关联的一些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又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此亦可以理解为意象组合句式(此从语法角度彼从意象组合之方式角度着眼点不同而已)

倒装句:

为使句子具摇曳生姿之美,诗家故意错列一些句子成分,有时候亦是为了格律表达之需要(包括对仗和平仄)或需要强调某一句子成分。

1、主语置谓语后。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正常的语序应该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2、宾语前置。

如: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末归南山》)原序应是:明主弃不才,故人疏多病。

3、定语后置。

如: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崔颢《行经华阳》)原序应是:河山北枕险秦关,驿路西连平汉畤。

4,特殊的错列。

如: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杜甫《日暮》)原序当是: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错列,用得很少,用时小心,解读时候也得小心,不然闹出笑话来。因为从正常的语序去看,一般都不符合逻辑,需要正确地推理。如王维有句“须臾白发变垂髫”,不知道错列方法的,还以为人可以返老还童了。

至于疑问句,也很常见。一般来说表现的是作者肯定性的语气,或者是讽刺性的发问,以增强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得诗句不至于太呆板。

互文句式:

就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它需要前后参照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意思。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实述眼前所见)。其特点在于能以简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并形成一定的节奏感和错综美。这样的互文句式 《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 《木兰诗》里“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诗家语之互文句式是常常是诗歌特征和语言技巧之一,增加诗歌语意连环流畅,音律流美。

其他句式如对偶句略,今后再拟详谈

以上句式足可证明:句式之跳跃性是诗家语的基本特征。

四、字句凝练

“诗家语”具有语言锤炼之特点:用字凝炼而精确。欧阳修《六一诗话》里记载了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炼字推敲之故事。“诗不厌改”,古之诗家尚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叹,何况今人。“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是也。“闹”、“绿”是也,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是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毛泽东“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锁”字是也。“刘静松先生之《移居》:“十载营巢费苦辛,白头终得杜为邻;锦江花草非吾恋,要借诗王一片春”。“借”字极妙,虚实相生,自嘲,自信,幽默。王维《观猎》第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两句话共有四个句子形式,”枯“、”疾“、”尽“、”轻“,都是谓语。但是,”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凝练关系作品之质量。所谓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句,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它不是追求华丽辞藻,生僻用语,而是追求诗语之朴素自然、生动流畅和准确达意。炼字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境界全出,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

五、艺术夸张

“诗家语”最鲜明的特点便是:出于常理之外,入于情理之中。也就是具有语言修辞上艺术夸张之特征。她用语往往率直、天真、主观、情感化而非理性用语。杜甫.古柏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宋代大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注意了此诗加以计算:“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此亦文章之病也。” 另一位科学家范镇《东斋纪事》卷四:杜工部云:黛色参天两千尺,其气盖过,今才七丈。古之诗人好大其事,率如此也。”还说到武侯祠实地测量,古柏不过十丈高,杜诗言过其实。”批评家们是用科学的眼光来解读此诗,这就曲解了作者的意思。因为史学家,化学家,数学家等科学家往往追求的是生活、物质的客观和真实,往往忽略了艺术的真实。

对待诗歌,我们应用诗歌的、艺术的眼光来创作之解读之。虽然诗歌之真实来源于生活之真实,但诗歌之真实高于生活之真实,艺术的夸张是艺术的真实,是对生活集中概括,比生活更集中、更高、更鲜明、更深刻。因此,如果用非诗性(理性的,史家的,客观的,物质的,科学的)的眼光去审视解读诗词,可能会读不通,或者会曲解作者的原意,也难以创造佳作。用诗性思维去解读诗歌,这样我们就理解了为何“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缘何“春风不度玉门关”了。

六、声律协美。

诗歌讲究声律和谐,声律协美是“诗家语”的重要特点。主要表现在诗律之押韵、平仄、四声、以及节奏上。梁朝沈约提出“诗律”学说,即是永明诗律。其要旨是说:声律的协调,要音阶配合得适当。音的高低清浊要有变化,前面有轻音,后面就该有重音,一首诗里音韵不重复,两句之中轻重不雷同。所以要有高低清浊,抑扬顿挫之分,才能悠扬悦耳。古代诗歌是用来配乐演唱的歌词,诗歌的声律就像音乐有旋律一样,其作用就是使诗歌富有音乐美。“诗家语”要押韵,是诗语基本特点,是一首“诗”能够成为“诗”的最基本的条件。诗韵使得诗具有“音韵美”,她能增加韵律之美。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时铿锵悦耳,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易于诵读。诗韵当与题之主旨,或所欲表达之情境意趣,相切合。作诗歌推荐使用《平水韵》《诗韵新编》,作词《词林正韵》,当然《中华新韵》也是好的。只不过是将古音中的入声重新划分归并在各韵了。

“诗家语”讲究平仄,《康熙字典》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即平声字声音舒长而响亮,如东、风等,上声字声音上扬而重。文字定四声,分平仄,是南朝沈约开始干的。他把文字读音的清、浊、升、降、短五韵中以清韵为上平声,浊韵为下平声,升韵为上声,降韵为去声,短韵为入声。其中上平下平为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诗律使得诗也具有“音韵美”。

“诗家语”要讲节奏,其节奏表现在音节上,律句(拗句除外)一般“毎两字一节拍,每节拍依第2字之平仄论平仄节,仄节与平节互为交替之规律。”即律句每两字为一拍,皆以句中之2.4.6字划分。偶数字为节奏字。

“诗家语”之押韵、平仄、四声、以及节奏声律,既符合格律节奏铿锵抑扬之声律美之规律,也符合音乐的轻重缓急之音律美之规律,更符合诗之音韵起伏流转的音律美之规律。这些严格的声律,旨在让使诗更具有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音乐美。充分体现出诗具有音乐性之特点。

总之,诗歌既具有诗之特性,也具有歌(音乐)之特性, 二者密不可分。诗家语也具有诗之特性,乐之特性.这些特点往往交互运用,不可孤立起来。理解这些特点对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创作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篇:明诗鉴赏

明诗鉴赏

梅花 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被历代文人誉为咏梅佳作。

1.这首咏梅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你自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 参考答案:

1.诗人以高士、美人设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来烘托高士、美人。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梅花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作者高洁襟怀的象征。(手法:比喻/烘托/化静为动1分,结合诗句1分,梅花品格/作者襟怀2分)

2.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和梅花互相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衬托手法2分,解说1分)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1.《咏煤炭》中托物言志,借以明志的名句是哪句?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2.“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两句诗写得好,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抒发诗人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的爱国之情。

2.“爝火燃回春浩浩”形容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洪炉照破夜沉沉”写出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诗人用用比喻手法具体描写煤炭的能量之大。

落叶 吴嘉纪①

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翁。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注】①吴嘉纪(1613——1684),字宾贤,号野人,明末清初诗人。明亡后绝意仕途,隐居家乡,以布衣终身。

1.全诗是怎样描述秋天落叶的?为什么落叶偏使白头翁“惊”呢?(5分)2.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参考答案

1.(5分)暮秋月夜,风吹叶落,散落的枯叶在院子里发出萧萧瑟瑟的声音。白头老翁之所以“惊”,是因为他从落叶中感到了时间的推移,感慨自己生命流逝,人生衰老。

答出描述秋天落叶的,给2分;答出为什么“惊”的,给3分。2.(6分)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这是因为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生命规律就是有兴必有衰,应当从容面对,表达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

(如答成“面对自然规律的盛衰变故,表达出无奈或感慨”,言之成理亦可)答出尾联意思的,给3分;答出人生态度的,给3分。

孤雁

高启

衡阳初失伴,归路远飞单。度陇将书怯,排空作阵难。呼群云外急,吊影月中残。不共凫鹥宿,蒹葭夜夜寒。

【注】鹥(yī),水鸥。

1.请结合首联具体分析其是如何扣题的。(4分)

2.请结合尾联,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怀?(5分)

参考答案

1.这只大雁刚刚飞出衡阳就与雁群失散了,不得不独自飞翔,漫漫的万里归路上,是何等的孤独凄凉。作者用“失伴”与“单”来紧扣题目中的“孤”字。(4分)

2.托物言志及拟人的手法。尾联意思是:哪怕是独自露宿在芦苇丛里,也要坚韧的忍耐寒夜的侵袭;但绝不会为了取暖而与野鸭或水鸥挤在一起。借此表达诗人孤傲的情怀。(5分)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首句“芳草垂杨荫碧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2分)2.第四句“叹”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萋萋芳草,依依杨柳,与清清溪流交相掩映(概括描述皆可)。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

2.(2分)抒发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山丹①题壁 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4分)3.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诗。(1分)4.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紧扣“秋望”,诗中之景物皆“望”中所见,透着凄清的秋意。B.首联中作者看到汉朝宫墙外是黄河水环绕,有世事沧桑的伤感。C.颔联中再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D.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5.联系全诗,赏析“迷”和“冷”的表达效果。(4分)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4分)

2.示例1: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2: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4分,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4.(1分)边塞诗 5.(3分)B

6.(4分)“迷”写的是渡口滚滚黄尘中难以看清运输粮草的车队、船队,“冷”写的是月下清冷、寒冷的战场,也隐约透出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月下清冷的古战场、以及练兵场的紧张共同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1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摄山秋夕 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32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此诗写于北游途中,摄山,又名栖霞山。

1.这首诗颔联中的“疑”字特别精当,极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3分)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参考答案

1.“疑”是怀疑的意思,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侧面写出了落叶沙沙,一夜不曾停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极不宁静的摄山秋夕。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首联描写树上的叶片纷纷坠落,使得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被频频惊起,渲染秋夜山林的不平静,正面衬托作者心绪的不平静。颈联描写门外浓密的青松,通澈的潭水,这种安谧恬静又反衬了作者心中的波澜。为尾联作者披衣上路继续远行,念念不忘联络反清志士做了充分的铺垫。

1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①

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3分)

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3分)

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3分,意思对即可。)

1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又酬傅处士次韵 顾炎武①

愁听关塞遍吹茄,不见中原有战车。

三户已亡熊绎国②,一成犹启少康家③。

苍龙日墓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待得汉廷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注]①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诗人。明亡后,奔走南北,从事反清活动。②语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楚法三户,亡秦必楚也。”③少康奔虞氏,依靠一成土地、一旅武装与同姓部落的帮助,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10.下列的诗句跟这首诗中的颈联意思最为相近的一项是(2分)A.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苏轼《定**》)

B.老骥伏橱,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观沧海》)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D.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2.全诗所表达的内容,首联与后三联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你是如何理解的 ?(4分)

参考答案 1.B.2.首联以“愁听”和“不见”,写出国家当时令人忧虑的形势。(1分)接下三联,分别写明朝必复的坚定信念、自己虽老而斗志弥坚并表露了自己功成身退的心迹。(2分)前后对比,更表现了作者爱国精神的可贵和民族气节的坚定不移。

1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上太行①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4分)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4分)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1分),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1分);衬托(反衬)(1分),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1分)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壮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博大的胸襟。(1分)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忘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2分),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1分)

1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平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城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东胜,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

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平凉府西有群牧监。“宛

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如云”形容奇多。

秦兵,指明朝军队。

1.请指出首联诗句景与情的关系,并对其加以分析。(5分)

2.该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并请分析诗人内心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5分)首联是景中有情(触景生情、情因景生、哀景衬哀情)。(1分)先是描写西北边塞平凉城处冷落、萧条的春天之景,(2分)抒发了因土地尽失而黯然神伤的情感(2分)。

2.(6分)用典的手法,(1分)借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1分)表示自己愿意效法班超投身于收复失地、保卫国土的完整的事业。(2分)却又叹息自己如今两鬓斑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壮志难酬)。(2分)

1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二月闻雁 孙承宗①

几听孽鸟语关关②,尽罢虚弦落照间③。

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注]①孙承宗在天启年初奉命督师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诸初军务,此诗为该时期之作。他的诗词创作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②关关,指受伤离群的雁的悲鸣之声。③虚弦,空弦,指失群孽雁纷纷听到没有弓箭的空弦之声。

1.请指出诗中“孽鸟”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诗人的用意。(5分)2.有人说诗中“塞鸿”反衬了“孽鸟”,你是否赞同?并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在飞回北方的途中受伤离群,惊弓丧胆(2分)。在诗中比喻打了败仗的胆小惧战的边关将领。(3分)

2.(6分)不赞同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孽鸟”反衬“塞鸿”。(2分)离群胆小的孽鸟,对塞鸿始终勇敢地随着春天的信息坚持北飞感到惊讶,(2分)诗人借此讽刺了那些胆小惧战的败将,高度地赞扬了忠勇的爱国主战的将士们。(2分)

1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舟行 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①风,斜阳遥映树重重。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②。

[注]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1.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参考答案:

1.(2分)“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突显)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2.(2分)看到了一个心情闲适,倚窗而立,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和多变,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的诗人形象。

1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4分)参考答案

1.(1)“复楚” “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2分),表达了作者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2分)。2.作者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1分),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3分)。

1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苦雨后感怀 谢榛

苦雨万家愁,宁言①客滞留。

蛙鸣池水夕,蝶恋菜花秋。天地惟孤馆,寒暄一敝裘。须臾古今事,何必叹蜉蝣。

[注]①宁言:更不必说。

1.请简要说明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分)2.请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4分)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蛙鸣池中、蝶恋菜花充满生机的秋景图。2.(4分)示例:诗人因雨而滞留异乡,产生了“惟孤馆”的漂泊愁苦之感,并由此引发了人生如“蜉蝣”一般短暂无常的慨叹,但结尾又以“何必”二字表达了诗人的超脱与豁达。

1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发庾岭注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作者上书抨击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此诗写于赴任途中。1.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孤鹊”这一意象。(4分)参考答案

1.①点明时令特征;(1分)②描写秋天萧条景色烘托内心思想感情,(1分)为全诗定下凄凉伤感的基调(1分)。

2.①“孤鹊”体现了愁苦与茫然,(1分)②作者以“孤鹊”自喻,(1分)表现了内心的孤寂与伤感(2分)。

1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夜泉 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1.诗中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表现山泉夜景幽静的诗句是

。(1分)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所表现的画面。(不超过40字)(2分)

参考答案:

1.山白鸟忽鸣(1分)2.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成了一溪洁白的雪。(2分)

2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栀子花诗 沈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注]沈周,明朝“吴门画派”的领袖。

1.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致?(5分)

2.诗的后两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

1.(5分)(1)栀子花呈白色,又因其在夏季开花,所以喻其花魂为雪铸,喻其花为冰质,以突出其冰清玉洁的形象在夏天给人们带来的清凉之气、舒爽之感。体现了诗人对夏夜栀子花形象的喜爱以及由栀子花、夜风所营造的清新、雅致、幽静、恬适氛围的欣赏、沉醉。

2.(6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

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写出了“栀子花”在夜风中的风情。

②一“牵”一“送”,夏夜微风的情态可掬;言“影”言“香”,栀子花的精魂大有飞动之感。

③如钩新月,暗香浮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营造出幽美恬静的意境。

2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济上作 徐祯卿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1.诗中前两句,诗人通过那些意象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目前怎样的生存现状?(4

2.诗中尾句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意境相通,请分。其异同点。(4分)

参考答案

1.“两年”之长正逢“秋节”相思之切,“千里”之遥恰现“孤舟”之小,对比强烈,意蕴悠长。鲜明地刻画出了作者两年多来客居他乡,面对此时——秋日重阳佳节;面对此地——千里之外,济水之滨,孤舟之上;内心满溢着孤独、忧伤之感。

2.相同点在所抒之情。二者均为诗人漂泊在外,面对重阳佳节而引发了浓厚的思乡之情。不同点在抒情的方式。徐诗含蓄,语不深而情深;王诗直抒胸臆,融浓情于笔端。

2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渡江 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参考答案: 12.(6分)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2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24.一首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出郭 李攀龙

出郭随吾适,人家杜曲①边。溪流萦去马,山路入鸣蝉。

禾黍殷秋②作,茅茨入昼眠。

可能祛物役,归买汶阳③田。

[注]①杜曲:地名。②殷秋:深秋。③汶阳:汶上。《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1.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其后一句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

1.颔联通过描写回环的溪流、幽深的山路、热闹的蝉鸣以及骑马而去的人,描绘出

第五篇:先做语文人

先做语文人

-——读《我们二年级啦》有感

暑期逛书城,我被薛瑞萍老师著的《我们二年级啦》一书吸住了眼球(因为我任教的班下学期也进入二年级啦)。于是我当即买下它,捧回家细细阅读。

薛瑞萍网名“看云”,自称“草根老师”。一位来自基层的语文老师,靠着自身不懈的努力成为有名气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很了不起!《我们二年级啦》是看云老师由自己的网络班级日志编著而成,是国内第一部真实、自然、清晰、完整的班级成长记录。书中记录了她的教学、班主任工作以及部分生活,事情贴近我们的教学。读了这本书,我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这本书激起我要与学生一起读书的愿望。“要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自己先做语文人,要培养读书的种子,自己先做读书人”。看云老师不光是这样讲,也是这样做的。看云老师是个酷爱读书写作的人。她坚持日有所诵,诵童诗,诵《诗经》,诵《论语》,诵泰戈尔等经典之作;她坚持间有所记,写所见,所闻,所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做过的事,写自己的教育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她不仅自己读书,而且带着孩子们读书。从一年级起,孩子们每天回家要完成的作业就是一首童谣或者童诗的背诵。看云老师要求孩子们从一年级起,书包里必须装一本课外书,作业之余可以看书。每周三的“阅读课”,集中进行课外阅读与自愿写作的交流与汇报等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让孩子们读更多更好的书。在看云老师看来“只要学生上了‘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的路子,别说语文,所有功课的学习都将如同远航的帆船,拥有了持久强劲的顺风。”“要提高综合能力,光靠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 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前提下,投身于课外阅读的汪洋大海,在那里练就搏击风浪的本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这些道理,其实我也明白。回想自己的教学,曾经努力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曾经努力让孩子爱上读书,但都是半途而废的。因为,自己首先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我还没有把读书写作养成一种习惯,没有把自己当做语文人。由于缺少了书本的滋润,我在教育教学中,总会比别人多了些困惑,多了些烦恼。而聪明的看云老师善于从书籍中寻找精神食粮;从书籍中她滋生了静气,生长了灵气,孕育了大气;从书籍中她拥有了做一个语文老师充足的底气。“站上讲台,我就是语文。”这话因为有了底气

而不觉得狂妄,有的只是对她的折服。这本书,让我充满了读书的欲望,充满了

做一个语文人的欲望,充满了做一盏指引孩子前行的明灯的冲动。

身为老师,毋庸置疑,肯定是希望自己的学生爱读书的。同时,自己也是一位家长,也担负着教育自己孩子的重任,作为父母,自然从心底里希望自己的孩子更能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如何让贪玩爱耍的孩子静下心来读书,一直是我的学生家长和我在思考的问题。在看云老师这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让自己爱看书,让自己的爱看书像风儿一样拨动孩子的心湖,让他在自己阅读书籍的美妙情景中不知不觉被传染,被带动,继而成为阅读之旅的伙伴。如何激起家长看书的热情,请看看云老师的做法:“从前都是希望教师与家长合力,共同做好教育儿童的事情。现在,在我们这里同时发生着的事情是:教师与儿童合力,督促或者逼迫家长读书;家长和孩子合力,令教师葆有激情并使工作的境界不断提升和完善。理想的教育,是学生、教师、父母都同时具备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身份——这是圆融完满的生命的教育。”看云老师的整个教学,都是自己先感化孩子,然后通过孩子再来感化家长,从而达到了家长与孩子同读一本书的目的。再看看自己,我们现在正处于看云老师所说的第一阶层,希望家长与教师合力,共同做好教育儿童的事情。薛老师的教学,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们何不像看云老师一样先感化孩子,然后让孩子来感化家长呢,这样我们还会怨家长不合作吗,这只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到家,还需继续努力。

无限信仰书籍的力量。书籍能照亮看云老师的世界,能带给她那么快乐的精神世界,相信它同样也能带给我同样的愉悦体验,也能照亮我作为语文教师,作为孩子母亲的世界,让我和孩子、学生一样享受到汲取知识的幸福。

下载读诗先明“诗家语”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诗先明“诗家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一儿童节主诗语

    甲: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乙: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小朋友们合:大家上午好!甲:六月的阳光格外暖乙:六月的花儿格外红合:在这美好的时节,我们儿童朋友迎来了自己的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

    夏天诗语诗歌

    1小草在树荫下随风摇摆向人们呼喊着我虽卑微也有生命的绿色2一只蝴蝶翩翩飞舞落在一朵小花上做着一个甜美的梦3绿叶织就了一张网为人们搭起清凉的树荫自己却在经受阳光的炙......

    人民调解员——苏家先

    青科大政法学院“三下乡”实践活动之夏格庄镇人民调解员苏家先 我们政法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来到莱西市夏格庄镇已经五天了,其中人民调解员苏家先老先生让我们印象非常......

    《门外谈诗》之第四十二:写诗要用“诗家语”(十六)

    《门外谈诗》之第四十二:写诗要用“诗家语”(十六) 《门外谈诗》之第四十二:写诗要用“诗家语”(十六)写诗要用“诗家语” ---第十六讲:鉴赏诗词,找准门道(下) [续前] 第四节写景......

    高先明同志的先进事迹

    高先明同志的先进事迹 高先明同志系贵州省都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党组副书记。该同志是于1998年5月28日从都匀市人事局调任都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任副局长工作,主要分管质......

    文徵明《西苑诗》译文

    西苑诗十首 万岁山在子城东北,大内之镇山也。其上林木阴翳,尤多珍果,一名百果园。日出灵山花雾消,…… 太液池在子城西乾明门外,周凡数里,环以林木,跨以石梁,琼华岛在其中。泱漭沧池......

    夏明翰烈士诗--就义诗

    阅读课教案 革命烈士诗抄-----就义诗 授课教师: 陈慧 冯义 学习目标 : 1、理解、背诵就义诗。 2、感受夏明翰为捍卫马列主义真理而英勇献身的英雄气概和崇高品德。 教学重点:......

    龙山县游先明先进事迹材料doc

    攻坚克难做表率 富民强基创佳绩 ——龙山县洗洛乡党委书记游先明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游先明同志于2013年9月底调任龙山县洗洛乡党委书记, 一年多来,该同志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