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诗评选与王夫之结构诗评

时间:2019-05-14 20:2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明诗评选与王夫之结构诗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明诗评选与王夫之结构诗评》。

第一篇:明诗评选与王夫之结构诗评

《明诗评选》与王夫之的结构诗评

朱迪光

摘要 《明诗评选》中的王夫之的评点有着丰富的内容,也有其独特的评点视角。概括地说,王夫之评点的视角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是从诗歌的演变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评点,另一方面可以从从诗歌自身的要求来评点。从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这一角度进行诗评,是王夫之诗评的一大特点,但更大的特点是从诗之所以为诗的角度进行诗评。这种诗评可以叫作诗本体观诗评。王夫之的诗本体观与诗歌结构之间有着一种密切的关系。诗道性情重在道性之情,而王夫之强调诗歌的结构要以“情事为起合”,也就是说诗歌的结构是情感的自然展开。从这个角度来看,王夫之的诗歌本体观亦是诗歌的结构观,只不过两者强调的有所不同,从诗的本质来说看,诗道性情;从诗的形式来看,诗歌就是情感在长言咏叹中自然展开。

关键词 明诗评选 王夫之 结构 诗评

朱迪光,衡阳师范学院教授,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头人,湖南省船山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船山学。

王夫之,字而农,号船山,是我国明末清初的大学者,大思想家,一生著述有四百多卷,八百多万字。他晚年著《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等一系列诗评。其中《明诗评选》,共选明诗1097首,其中乐府74首,歌行81首,五言古诗230首,五言律诗257首,七言律诗179首,五言绝句63首,七言绝句213首。在众多的明代诗歌选集和总集中是一部富有特点的著作。惜乎,学界对王夫之《明诗评选》研究不多。羊春秋《论公安竟陵绝句八首并序》

1、许山河《论船山对明代形式主义诗歌理论的批判》2对《明诗评选》稍有涉及,专题研究论文只有谭承耕《船山对明诗的评价与研究》3和杨松年《王夫之〈明诗评选〉与钱谦益〈列朝诗集〉的比较研究》

4、张明海、刘再华《王船山论明诗评议》5等。这些论文虽都有所见,即使如谭承耕先生探讨比较全面和系统,但仍免不了某种套子或框框式的研究。如谓王夫之重特殊的风格或艺术标准,王夫之受正统的儒教诗教的影响等等。因而,《明诗评选》的研究大有可为。

《明诗评选》中的王夫之的评点有着丰富的内容,也有其独特的评点视角。概括地说,王夫之评点的视角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方面是从诗歌的演变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评点,另一方面从诗歌自身的要求来评点。首先我们考察王夫之从诗歌的演变发展角度进行的评点。王夫之在《明诗评选》卷六评杨维桢《送贡尚书入闽》时说:

宋元以来,矜尚巧凑,有成字而无成句,铁崖起以浑成,易之不避,粗不畏重,12羊春秋《论公安竟陵绝句八首并序》,《船山学报》1987年第2期。许山河《论船山对明代形式主义诗歌理论的批判》,《船山学报》1986年第1期。3谭承耕《船山对明诗的评价与研究》,《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1期。4杨松年《王夫之〈明诗评选〉与钱谦益〈列朝诗集〉的比较研究》,罗小凡、王兴国主编《船山学论》,船山学刊社1993年12月出版。5张明海、刘再华《王船山论明诗评议》,《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第1期(2004年2月)。洵万里狂河,一山砥柱矣。观其自道以杜为师,而善择有功,不问津于夔府之杜,“苑外江头”“朝回日日”诸篇,真老铁之先驱,又岂非千古诗人之定则哉。杜云“老节渐于诗律细”,乃不知细之为病,累垂尖酸,皆从此得。老铁唯不屑此一细字,遂夺得杜家斧子,进拟襄阳老祖,退偕樊川小孙,不似世之学杜者,但得其咋醋眉、数米舌也。集中肥劲已甚者,往往不乏,要不掩其本色,若鸿雅风流,骀宕生色,又岂俗儒之敢议邪。

在此,王夫之是结合宋元以来诗歌创作的风气尤其是学杜的风气来评述杨维祯的诗歌创作。王夫之在评刘琏《自武陵至丁郭舟中杂兴》时说:

国初诗有直接魏、晋者,有直接初唐者,后来苦为伪建安,伪高、岑、李、杜,一种粗豪抹杀,故末流遂以伪元、白,伪郊、岛承之,而泛滥无已,不可方物矣。如孟藻此作,杂之王、骆、沈、宋中,尤觉积薪居上,正使何、李鞭心不得形似,况历、昌以降,吾楚之言诗者乎。

在拟古的潮流之中,刘琏此作可与唐代的王、骆、沈、宋相比。仍是将诗歌置于诗歌创作的大流变之中进行评价。

王夫之诗评固然喜欢联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但他的视野更多的还是放在明代诗歌的演变发展。王夫之评王稚登《古意》时说:

……正、嘉以后,五言古体败裂已尽,于鳞云唐无五言古诗,不知彼党中人更无一字,总由怒气嚣张,傲僻 绞,假建安为护过之名,标风骨为大雅之迹,百年以还,愈趋愈下。乃至竟陵,尖陋俚劣之言,亦欲上参陶、谢。……

王夫之称“百年以还,愈趋愈下”,明确指出明代诗歌的发展趋势。王夫之评李梦阳《青石子》时说:

此亦自关性灵,亦自有余于风韵,立北地于风雅中,恰可得斯道一位座。乃苦自尊已甚,推高之者又不虞而誉,遂使几为恶诗作俑,亦北地之不幸。要以平情论之,北地天才自出公安下,六义之旨亦堕一偏,不得如公安之大全。至于引情动思,含深出显,分胫臂,立规宇,驱俗劣,安襟度,高出于竟陵者,不啻华族之视侩魁,此皇明诗体三变之定论也。乃以一代宗工论之,则三家者,皆不足以相当。前如伯温、来仪、希哲、九逵,后如义仍,自足鼓吹四始。

王夫之对前后七子、公安、竟陵都予以讥刺,但在此指出在他们之前有刘伯温(基)等,后有汤义仍(显祖),明代诗歌的发展并不是愈后愈差。

从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这一角度进行诗评,是王夫之诗评的一大特点,但更大的特点是从诗之所以为诗的角度进行诗评。这种诗评可以叫作诗本体观诗评,或叫作诗结构观诗评。

何谓诗本体观呢?我的理解是,所谓诗本体观就主要是回答诗是什么的问题。王夫之在评徐渭《严先生祠》时说:

……诗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性中尽有天德王道,事功节义、礼乐文章,却分派与《易》、《书》、《礼》、《春秋》去,彼不能代诗而言性之情,诗亦不能代彼也。67

9876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六杨维桢《送贡尚书入闽》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王夫之《明诗评选》卷五刘琏《自武陵至丁郭舟中杂兴》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8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四王稚登《古意》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9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四李梦阳《赠青石子》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决破此疆界,自杜甫始。桎梏人情,以掩性之光辉,风雅罪魁,非杜其谁邪? 在此王夫之明确指出:“诗以道性情,道性之情也”。这就是说,王夫之认为诗的本质是“道性情”。王夫之的“诗以道性情”为其诗歌本体观,学界大都同意,但其理解各别。其典型的做法就是将王夫之著述中关于性情的论述,进行全面的考察。这种做法无疑是有其可取之处,显得全面而系统。但是,我认为这种貌似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实际上正违背了王夫之的原意。为什么这么说呢?从上述引文中,王夫之已说得非常清楚。一方面他界定了诗与《易》、《书》、《春秋》的区别:诗言性之情,《易》等言天德王道,事功节义、礼乐文章。另一方面,举出杜甫之例说明,如果混洧,那将桎梏人情,掩性之光辉。从王夫之的具体诗评中也很少有那种伦理道德的说教。因此,我认为王夫之所谓的诗言性之情,是审美化之情,而不是或者说甚少强调情是那种合伦理规范之情。正因为诗的本质是道性情,因而,王夫之又说:“关情是雅俗鸿沟,不关情者,貌雅必俗,然关情亦大不易。钟、谭亦未尝不以关情自赏,乃以措大攒眉,市井附耳之情为情,则插入酸俗中,为甚情。有非可关之情者,关焉而无当于关,又奚足贵哉!敬美云然非读书穷理者不能,此之谓也。”关情是雅俗鸿沟,情也就成了评价诗歌好坏(雅俗)的重要标准。兴、观、群、怨是四情,这样一来,它也是评价诗歌重要标准。12

王夫之强调诗的本质是“道性情”,特别注意诗与学术、史的区别。王夫之说:“陶冶性情,别有风旨,不可以典册、简牍、训诂之学与焉。”13诗歌的创作与经生的求学思路不一样,他说:“《凉州词》总无一字独创,乃经古今人尽力道不出。镂心振胆自有所用,不可以经生思路求也如此。”14诗也与议政的简牍、章疏也不一样,“以章疏入讽咏,殊无诗理”15,“中唐人尽弃古体,以笺疏尺牍为诗,六义之流风凋丧尽矣”16。王夫之认为诗与史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他在《古诗评选》卷四《古诗》后评云:

诗有叙事叙语者,较史尤不易。史才固有隐括生色,而从实著笔自易;诗则即景生情,即语绘状,一用史法,则相感不在永言和声之中,诗道废矣。…… 这里明确指出诗用史法则“相感不在永言和声之中”,也就是说用史法写出来的就不是诗,“诗道废矣”。在《诗译》也有这种说法:“„„夫诗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之不相为代也,久矣。„„”并具体指出咏史诗如何写。他在《唐诗评选》卷二李白《苏武》后评云:

咏史诗以史为咏,正当于唱叹写神理,听闻者之生其哀乐。一加论赞,则不复有诗用,何况其体? 101

118

10王夫之《明诗评选》卷五徐渭《严先生祠》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六王世懋《横塘春泛》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王夫之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矣。辨汉、魏、唐、宋之雅俗得失以此,读《三百篇》者必此也。“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可”也。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而群,群乃益挚。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故《关睢》,兴也;康王晏朝,而即为冰鉴。“讦谟定命,远猷辰告”,观也;谢安欣赏,而增其遐心。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责于有诗。是故延年不知康乐,而唐、宋之所繇升降也,谢叠山、虞道园之说诗,井画而根掘之,恶足知此? ”《诗译》,《船山全书》第15册第808页,岳麓书社1996年2月出版。13 《诗译》,戴鸿森《姜斋诗话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14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八高启《凉州词》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15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五周弘正《名都一何绮》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16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李治《句溪夏日送卢霈秀才》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17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古诗》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18 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二李白《苏武》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咏史诗重在“唱叹写神理”而不能加论赞。并且对诗中的议论也进行了批评。他在《古诗评选》卷四张载《咏怀》后评云:

议论入诗,自成背戾。盖诗立风旨,以生议论,故说诗者于兴、观、群、怨而皆可,若先为之论,则言未穷而意已先竭;在我已竭,而欲以生人之心,必不任矣。……

他在评《明诗评选》卷四汤显祖《南旺分泉》时说:

指事发议诗,一入唐、宋人铺序格中,则但一篇陈便宜文字,强令入韵,更不足以感人深念矣。此法至杜而裂,至学杜者而荡尽。含精蓄理,上继变雅,千年以来,若士一人而已。20

正因为王夫之从诗歌本体观评诗,所以对那些只重“格”、“法”的现象的批评不遗余力。唐皎然著《诗式》提倡“诗法”,王夫之抨击他的“开合收纵、关锁唤应、情景虚实之法”是“钳梏作者”。21王夫之又说:

起承转收,一法也。试取初盛唐律验之,谁必株守此法者?法莫要于成章;立此四法,则不成章矣。22

王夫之评文征明《四月》道:“以一情一景为格律,以赬色言情为气骨,雅人不屑久矣。”223 19在《明诗评选》卷五评石沆《无题》又云:“结一点即活,愈知两分情景者之求活得死也。”王夫之痛恨“格”、“法”以及花样,甚至连提倡“格”、“法”、“花样”的诗人和流派都加痛诉:“三百年来,李、何、王、李、二袁、钟、谭,人立一宗,皆教师枪法,有花样可仿,故走死天下如骛”。25提倡“格”、“法”,就会树立门庭。王夫之说:

……诗文立门庭使人学己,人一学即似者,自诩为“大家”,为“才子”,亦艺苑教师而已。高廷礼、李献吉、何大复、李于麟、王元美、钟敬伯、谭友夏,所尚异科,其归一也。才立一门庭,则但有其局限,更无性情,更无兴会,更无思致;自缚缚人,谁为之解者?昭代风雅,自不属此数公。……26 王夫之对这些树立门庭者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称他们是“自缚缚人”。

王夫之反对“格”、“法”,并不是不重视诗歌的结构形式,完全否定章法、“格”和“法”在诗歌表现中的作用。恰恰相反,王夫之在诗歌评点中却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王夫之在评徐渭《严先生祠》时说:“五六非景语,结构故纯”。王夫之在评杨慎《近归有寄》时对章法有明确的论述,他说:

只起二句叙事已竟,向后但游衍耳,不为章法谋,乃成章法。所谓章法者,一章有一章之法也,千章一法,则不必名章法矣。事自有初终,意自有起止,更天然一定之则,所谓范围而不过者也。论及此,何仲默、高廷礼,一三家村塾师材料,1920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张载《咏怀》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四汤显祖《南旺分泉》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21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22戴鸿森《姜斋诗话笺注》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23王夫之《明诗评选》卷五文征明《四月》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24王夫之《明诗评选》卷五石沆《无题》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25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四汤显祖《答丁右武稍迁南仆丞怀仙作》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26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戴鸿森《姜斋诗话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27王夫之《明诗评选》卷五杨慎《近归有寄》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那许渠开口道人。28

在此,王夫之不仅不反对章法,而且对所谓章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一是不为章法谋者就有章法,二是一章有一章之法,没有千章一法;三是章法的原则:事有初终,意有起止。不能这样认识章法,何仲默、高廷礼,只能是三家村塾师。在王夫之看来,“事”之初终和“意”之起止是诗歌的章法。而在另一处,王夫之又说:“以情事为起合,诗有真脉理,真局法,则此是也。立法自敝者,局乱脉乱,都不自知,哀哉!” 29 “以情事为起合”称之为诗的“局法”与事有初终、意有起止的“章法”所指内涵应该相同,都是强调以诗歌中的内在的联系为结构纽带,与一般的只是只重外在的形式联结的“格”、“法”不同。

人们在研究王夫之的诗学或美学时最喜称道他的情景说。情景说不是王夫之的独创,在他之前明人也喜言情景。如胡应麟在《诗薮》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情与景会,景与情合,始可以诗矣。”后七子之一的谢榛也说: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30

诗乃模写情景之具。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当知神龙变化之31妙。

王夫之一方面对明代的情景说有所批评。他批评对明人受八股文评的影响,规定律诗作法中规定哪一联为写景,哪一联为抒情。他在《姜斋诗话》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说:

近体中二联,一情一景,一法也。……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陋人标陋格,乃谓“吴楚东南坼”四句,上景下情,为律诗宪典,……

王夫之的贡献在于他在继承明人的情景说基础上有所发展,强调情景融浃。他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虽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又说:“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人们多从意境这个角度考察王夫之的“情景”理论。我认为王夫之很多的时候是从诗歌结构这一方面来论述“情景。前面已引述材料说明他反对所谓一情一景的“陋格”、“陋法”。另一方面王夫之认为情景是构成诗歌结构的重要因素。他说:“从情事起,从情事终,夹景点染关生,非两折也。”32他评梅鼎祚《秋夕过盛仲交》为“由景入情,亦无沟分之段落” 33。又评石沆《无题》时说:“结一点即活,愈知两分情景者之求活得死也”。34

综上所述,王夫之的诗道性情的本体观与诗歌结构之间有着一种密切的关系。诗道性情重在道性之情,而王夫之强调诗歌的结构要以“情事为起合”,也就是说诗歌的结构是情感的自然展开。从这个角度来说,王夫之的诗歌本体观亦是诗歌的结构观,只不过两者强调的有所不同。从诗的本质来说看,诗道性情;从诗的形式来看,诗歌是情感的在长言咏叹中自 2829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戴鸿森《姜斋诗话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四钱宰《白野太守游贺监故居得水字》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30 谢榛《四溟诗话》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出版。31 谢榛《四溟诗话》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出版。32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四高叔嗣《晓出前林》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33王夫之《明诗评选》卷五梅鼎祚《秋夕过盛仲交》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34王夫之《明诗评选》卷五石沆《无题》评语,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然展开。

第二篇:明诗鉴赏

明诗鉴赏

梅花 高启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被历代文人誉为咏梅佳作。

1.这首咏梅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你自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 参考答案:

1.诗人以高士、美人设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来烘托高士、美人。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梅花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作者高洁襟怀的象征。(手法:比喻/烘托/化静为动1分,结合诗句1分,梅花品格/作者襟怀2分)

2.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和梅花互相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衬托手法2分,解说1分)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1.《咏煤炭》中托物言志,借以明志的名句是哪句?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2.“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两句诗写得好,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抒发诗人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的爱国之情。

2.“爝火燃回春浩浩”形容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洪炉照破夜沉沉”写出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诗人用用比喻手法具体描写煤炭的能量之大。

落叶 吴嘉纪①

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翁。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注】①吴嘉纪(1613——1684),字宾贤,号野人,明末清初诗人。明亡后绝意仕途,隐居家乡,以布衣终身。

1.全诗是怎样描述秋天落叶的?为什么落叶偏使白头翁“惊”呢?(5分)2.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参考答案

1.(5分)暮秋月夜,风吹叶落,散落的枯叶在院子里发出萧萧瑟瑟的声音。白头老翁之所以“惊”,是因为他从落叶中感到了时间的推移,感慨自己生命流逝,人生衰老。

答出描述秋天落叶的,给2分;答出为什么“惊”的,给3分。2.(6分)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这是因为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生命规律就是有兴必有衰,应当从容面对,表达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

(如答成“面对自然规律的盛衰变故,表达出无奈或感慨”,言之成理亦可)答出尾联意思的,给3分;答出人生态度的,给3分。

孤雁

高启

衡阳初失伴,归路远飞单。度陇将书怯,排空作阵难。呼群云外急,吊影月中残。不共凫鹥宿,蒹葭夜夜寒。

【注】鹥(yī),水鸥。

1.请结合首联具体分析其是如何扣题的。(4分)

2.请结合尾联,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怀?(5分)

参考答案

1.这只大雁刚刚飞出衡阳就与雁群失散了,不得不独自飞翔,漫漫的万里归路上,是何等的孤独凄凉。作者用“失伴”与“单”来紧扣题目中的“孤”字。(4分)

2.托物言志及拟人的手法。尾联意思是:哪怕是独自露宿在芦苇丛里,也要坚韧的忍耐寒夜的侵袭;但绝不会为了取暖而与野鸭或水鸥挤在一起。借此表达诗人孤傲的情怀。(5分)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首句“芳草垂杨荫碧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2分)2.第四句“叹”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萋萋芳草,依依杨柳,与清清溪流交相掩映(概括描述皆可)。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

2.(2分)抒发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山丹①题壁 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4分)3.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诗。(1分)4.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紧扣“秋望”,诗中之景物皆“望”中所见,透着凄清的秋意。B.首联中作者看到汉朝宫墙外是黄河水环绕,有世事沧桑的伤感。C.颔联中再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D.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5.联系全诗,赏析“迷”和“冷”的表达效果。(4分)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4分)

2.示例1: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2: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4分,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4.(1分)边塞诗 5.(3分)B

6.(4分)“迷”写的是渡口滚滚黄尘中难以看清运输粮草的车队、船队,“冷”写的是月下清冷、寒冷的战场,也隐约透出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月下清冷的古战场、以及练兵场的紧张共同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1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摄山秋夕 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32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此诗写于北游途中,摄山,又名栖霞山。

1.这首诗颔联中的“疑”字特别精当,极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3分)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参考答案

1.“疑”是怀疑的意思,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侧面写出了落叶沙沙,一夜不曾停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极不宁静的摄山秋夕。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首联描写树上的叶片纷纷坠落,使得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被频频惊起,渲染秋夜山林的不平静,正面衬托作者心绪的不平静。颈联描写门外浓密的青松,通澈的潭水,这种安谧恬静又反衬了作者心中的波澜。为尾联作者披衣上路继续远行,念念不忘联络反清志士做了充分的铺垫。

1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①

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3分)

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3分)

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3分,意思对即可。)

1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又酬傅处士次韵 顾炎武①

愁听关塞遍吹茄,不见中原有战车。

三户已亡熊绎国②,一成犹启少康家③。

苍龙日墓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待得汉廷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注]①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诗人。明亡后,奔走南北,从事反清活动。②语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楚法三户,亡秦必楚也。”③少康奔虞氏,依靠一成土地、一旅武装与同姓部落的帮助,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10.下列的诗句跟这首诗中的颈联意思最为相近的一项是(2分)A.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苏轼《定**》)

B.老骥伏橱,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观沧海》)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D.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2.全诗所表达的内容,首联与后三联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你是如何理解的 ?(4分)

参考答案 1.B.2.首联以“愁听”和“不见”,写出国家当时令人忧虑的形势。(1分)接下三联,分别写明朝必复的坚定信念、自己虽老而斗志弥坚并表露了自己功成身退的心迹。(2分)前后对比,更表现了作者爱国精神的可贵和民族气节的坚定不移。

1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上太行①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4分)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4分)参考答案

1.动静结合(1分),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1分);衬托(反衬)(1分),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1分)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壮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博大的胸襟。(1分)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忘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2分),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1分)

1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平凉① 李攀龙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城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界,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东胜,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

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平凉府西有群牧监。“宛

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如云”形容奇多。

秦兵,指明朝军队。

1.请指出首联诗句景与情的关系,并对其加以分析。(5分)

2.该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并请分析诗人内心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5分)首联是景中有情(触景生情、情因景生、哀景衬哀情)。(1分)先是描写西北边塞平凉城处冷落、萧条的春天之景,(2分)抒发了因土地尽失而黯然神伤的情感(2分)。

2.(6分)用典的手法,(1分)借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1分)表示自己愿意效法班超投身于收复失地、保卫国土的完整的事业。(2分)却又叹息自己如今两鬓斑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壮志难酬)。(2分)

1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二月闻雁 孙承宗①

几听孽鸟语关关②,尽罢虚弦落照间③。

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注]①孙承宗在天启年初奉命督师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诸初军务,此诗为该时期之作。他的诗词创作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②关关,指受伤离群的雁的悲鸣之声。③虚弦,空弦,指失群孽雁纷纷听到没有弓箭的空弦之声。

1.请指出诗中“孽鸟”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诗人的用意。(5分)2.有人说诗中“塞鸿”反衬了“孽鸟”,你是否赞同?并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在飞回北方的途中受伤离群,惊弓丧胆(2分)。在诗中比喻打了败仗的胆小惧战的边关将领。(3分)

2.(6分)不赞同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孽鸟”反衬“塞鸿”。(2分)离群胆小的孽鸟,对塞鸿始终勇敢地随着春天的信息坚持北飞感到惊讶,(2分)诗人借此讽刺了那些胆小惧战的败将,高度地赞扬了忠勇的爱国主战的将士们。(2分)

1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舟行 吴承恩

白鹭群翻隔浦①风,斜阳遥映树重重。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②。

[注]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1.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参考答案:

1.(2分)“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突显)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2.(2分)看到了一个心情闲适,倚窗而立,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和多变,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的诗人形象。

1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后一句。(4分)参考答案

1.(1)“复楚” “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2分),表达了作者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2分)。2.作者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1分),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3分)。

1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苦雨后感怀 谢榛

苦雨万家愁,宁言①客滞留。

蛙鸣池水夕,蝶恋菜花秋。天地惟孤馆,寒暄一敝裘。须臾古今事,何必叹蜉蝣。

[注]①宁言:更不必说。

1.请简要说明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分)2.请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4分)参考答案

1.(2分)描绘了一幅蛙鸣池中、蝶恋菜花充满生机的秋景图。2.(4分)示例:诗人因雨而滞留异乡,产生了“惟孤馆”的漂泊愁苦之感,并由此引发了人生如“蜉蝣”一般短暂无常的慨叹,但结尾又以“何必”二字表达了诗人的超脱与豁达。

1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发庾岭注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作者上书抨击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此诗写于赴任途中。1.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孤鹊”这一意象。(4分)参考答案

1.①点明时令特征;(1分)②描写秋天萧条景色烘托内心思想感情,(1分)为全诗定下凄凉伤感的基调(1分)。

2.①“孤鹊”体现了愁苦与茫然,(1分)②作者以“孤鹊”自喻,(1分)表现了内心的孤寂与伤感(2分)。

1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夜泉 袁中道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1.诗中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表现山泉夜景幽静的诗句是

。(1分)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所表现的画面。(不超过40字)(2分)

参考答案:

1.山白鸟忽鸣(1分)2.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成了一溪洁白的雪。(2分)

2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栀子花诗 沈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注]沈周,明朝“吴门画派”的领袖。

1.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致?(5分)

2.诗的后两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

1.(5分)(1)栀子花呈白色,又因其在夏季开花,所以喻其花魂为雪铸,喻其花为冰质,以突出其冰清玉洁的形象在夏天给人们带来的清凉之气、舒爽之感。体现了诗人对夏夜栀子花形象的喜爱以及由栀子花、夜风所营造的清新、雅致、幽静、恬适氛围的欣赏、沉醉。

2.(6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

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写出了“栀子花”在夜风中的风情。

②一“牵”一“送”,夏夜微风的情态可掬;言“影”言“香”,栀子花的精魂大有飞动之感。

③如钩新月,暗香浮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营造出幽美恬静的意境。

2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济上作 徐祯卿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1.诗中前两句,诗人通过那些意象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目前怎样的生存现状?(4

2.诗中尾句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意境相通,请分。其异同点。(4分)

参考答案

1.“两年”之长正逢“秋节”相思之切,“千里”之遥恰现“孤舟”之小,对比强烈,意蕴悠长。鲜明地刻画出了作者两年多来客居他乡,面对此时——秋日重阳佳节;面对此地——千里之外,济水之滨,孤舟之上;内心满溢着孤独、忧伤之感。

2.相同点在所抒之情。二者均为诗人漂泊在外,面对重阳佳节而引发了浓厚的思乡之情。不同点在抒情的方式。徐诗含蓄,语不深而情深;王诗直抒胸臆,融浓情于笔端。

2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渡江 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参考答案: 12.(6分)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2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答案角度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24.一首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出郭 李攀龙

出郭随吾适,人家杜曲①边。溪流萦去马,山路入鸣蝉。

禾黍殷秋②作,茅茨入昼眠。

可能祛物役,归买汶阳③田。

[注]①杜曲:地名。②殷秋:深秋。③汶阳:汶上。《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1.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其后一句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

1.颔联通过描写回环的溪流、幽深的山路、热闹的蝉鸣以及骑马而去的人,描绘出

第三篇:泰戈尔诗评

生如夏花 死如秋叶

——《泰戈尔诗评》

他是我们圣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绝生命,而且能说出生命之本身,这就是我们所以爱他的原因了。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一1941年),享誉世界的印度诗人,小说家,思想家,生于孟加拉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贵族家庭。泰戈尔8岁就写诗,并展露出非凡的天赋,15岁时出版诗集《原野之花》,被称为“孟加拉的雪莱”。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写作,在他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涉足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且均获得杰出成就;其中,最能体现他的风格特征的,是他的诗。在印度,在世界许多国家,泰戈尔都被尊为“诗圣”。泰戈尔是印度人民最崇拜最热爱的诗人,他参加领导了印度的文艺复兴活动,他排除了他周围的纷乱室塞的,多少含有殖民地区奴化的,从英国传来的西方文化,而深入研究印度自己的悠久优秀的文化,他深入民间,听取神话、歌谣、民间故事,用最朴素的语言写出散文和诗歌。

1910年发表的哲理诗集《吉檀迦利》最早显示了泰戈尔的独特风格。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部献给神的颂歌,“吉檀迦利”就是“献诗”的意思。但泰戈尔歌颂的并不是“一神教”拥有绝对权威、巍然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而是万物化成一体的泛神,是人人可以亲近、具有浓厚平民色彩的存在。诗人劝告那些盲目的顶礼膜拜者们:“把礼赞和数珠撇在一边罢!”因神并不在那幽暗的神殿里,“他是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太阳下,阴雨里/他和他们同在/衣袍上蒙着尘土。”人们应该脱下圣袍,到泥土里去迎接神,“在劳动里,流汗里/和他站在一起罢。”①

泰戈尔认为,作为一个诗人,如果只是搬弄华丽词藻或炫耀文字技巧,同样是无法通向神的。那些浮华的装饰将成为阻障。他崇尚纯真和简朴,企望自己的生命“简单正直像一枝苇笛”,让神“来吹出音乐”,从而达到人梵神合一的境界。②

《吉檀迦利》所表现出的泛神论思想,无疑与印度古代典籍如《奥义书》等息息相通。但泰戈尔在发扬本民族传统的时候,并无意营造一个封闭的世界,他渴望长期隔绝的东西方能够不断接近、沟通。1912年泰戈尔自己把《吉檀迦利》译成英文,次年便以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高度评价了泰戈尔的创作,特别是他通过文学创作“调和人类文明两极化”的努力。③

继《古檀迦利》之后的《园丁集》1913仍然是一部“生命之歌”,但较多地融进了诗人青春时代的体验,细腻地描叙了爱情的幸福、烦恼与忧伤,其实可以视为一部青春恋歌。不过,诗人是在回首往事时吟唱出这些恋歌的,在回味青春心灵的悸动时,他无疑又与自己的青春经验保有一定距离,可以相对地进行理性审视和思考,从而使这部恋歌不时闪烁出哲理的光彩。

《新月集》是诗人历经人世沧桑之后,从睿智洁净心灵唱出的天真的儿歌,诗人熔铸儿时的经验,借助儿童的目光,营造了一个晶莹的童话世界。而深达的哲理,则时时从童稚的话语和天真的画面中流露出来。可以说,智者的心灵与纯真的童心在《新月集》里达到了最好的融合。

第一次读完他的诗篇,我陷入了迷茫之中,拿起书来,感到内心砰砰直跳,便敢紧将它放下。可又不知怎的,心里头却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打开它去“一读方休”,走近他,去欣赏大师的风采。洗尽铅华的《吉檀迦利》、抒情浪漫的《园丁集》,精致达理的《流萤集》,哲理智慧的《飞鸟集》„„泰戈尔将这些清新的、隽永的财富奉献在我们面前,不含半点的杂质。

那是一个植根于印度哲学思潮,成长在印度文学的海洋又徘徊在印度艺术的月华之中,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诗人的肺腑之言。是泰戈尔对生活的认识,对宇宙的思考,对生命的遐想„„在这些诗中发现了一种极其普通的情感,使人想起在我们生活着的烦恼之中、在城市的喧嚣之中,在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尖叫之中,以及广告的漩涡之中常常被忽视的许许多多东西„„

“毒蛇/处处吐出剧毒的气息,/讲的是温文尔雅的和平,/听起来活像是嘲弄。/因此,在我去世之前,/让我对各处正在准备/向恶魔作战的人们,/致以我生平最后的敬礼。”----泰戈尔这样写着,他笔峰犀利,讽刺尖刻而辛辣地砰击了在中欧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全诗慷慨激昂,包含了爱国主义的深切情怀以及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诗人反法西斯,反帝国主义的,反殖民统治的正义感。他遇见到二战的即将到来,追求和平与光明,热情鼓舞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这是泰戈尔作品“金刚怒目”的一面。当然诗人也有自己“光风霁月”的一面,“ 你爱怎么说他说怎么说吧,可是我倒知道我的孩子的弱点的。我爱他,并不因为他好,而是因为他是我的幼稚的孩子。„„ 当我非惩罚他不可的时候,他就变得越发是我的一部分了。当我使他流泪的时候,我的心和他一同哭泣。„„ ”它多么地贴近你我的生活。天下哪一位父亲,哪一位母亲不这般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当一位父亲或一位母亲责罚孩子的时候,最难过的就是他们自己,因为孩子就是父母的心头肉啊!也许,我们不能理解那些研究泰戈尔诗作的学者们所提示的思想“梵我合一,我与非我合一,和协与协调”,看看上文的两首诗作吧,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有一颗平常心,与这些富有韵律的抒情小诗,与作者心与心,零距离地来沟通,来接触。那些广袤的智慧语句,无论“光风霁月”的,亦或是“金刚怒目”的,好像一首首宛转动听的小夜曲,又好似山涧的溪水潺潺。它们涵养了人生的哲理,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譬喻精湛,排比凝炼,意境悠远,回味无穷„„

在泰戈尔的诗集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他的《飞鸟集》,《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每段诗歌都只有简短的两三句话,却在冥冥中,悄悄为我们点亮了什么东西。而在这些集灵感与思索为一身的精悍短诗中,泰戈尔更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多个身份——他时而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孩,为母亲的微笑而手舞足蹈;时而是一名四海为家的探险家,向着高山大海发出感叹;时而是一位热恋中的青年,因心爱的姑娘而讴歌爱情;时而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朽,独自在回忆中反思人生;但更多时他只是一个无名的过客,为世间万物记录下灵感闪动的瞬间,然后微笑着安静离开。除去泰戈尔清新自然的文笔,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爱的思索。毫无疑问,泰戈尔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但同时更高于生活;他用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巧妙地隐去了一些苦难与黑暗,而将所剩的光明与微笑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读者。他对爱的思索,更是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青年男女间纯真的爱情、母亲对孩子永存的母爱、人与自然间难以言喻的爱„„尤其是对于爱情,泰戈尔毫不吝啬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来赞美爱情的美好与伟大。在泰戈尔眼中,世界需要爱,人生更需要爱,正如他在《飞鸟集》中所写的一样:“我相信你的爱,就让这作为我最后的话吧。”

在另一方面,泰戈尔捕捉了大量关于自然界的灵感。他说天空的黄昏像一盏灯,说微风中的树叶像思绪的断片,说鸟儿的鸣唱是晨曦来自大地的回音;他将自然界的一切拟人化。他让天空和大海对话,让鸟儿和云对话,让花儿和太阳对话„„总之,在泰戈尔的诗里,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万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生长与思考;而他只是为它们的人性化整理思想碎片而已。而这,便也是《飞鸟集》名字的由来:“思想掠过我的心头,仿佛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了它们振翅高飞的声音。” 读了他的诗,终于知道了为什么泰戈尔能写出这么多好诗了。原来有那么一个诗神,一次又一次地降临在泰老的体内,一次有一次地用笛声唤起泰老的诗意,一次又一次地用他的手抚摸泰老的心灵。最终把那神圣的礼物,那神秘和无法超越的诗情留在了泰老的手心,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岁月如何老去.这诗意与世常存.以至于我们至今还在赏译,还在让他老人家的诗情在博克空间里流淌。当然也可以把这个诗神理解成爱,理解成宗教的境界,这就是为什么他老人家的诗可以超越读者的年龄,超越读者的性别。超越读者的时代,让大家都能从自身的出发点发现那个诗意的世界。

自20年代起,泰戈尔的作品便由冰心、郑振铎译成中文,深受众多读者的喜爱,至今仍传诵不息。他的作品之所以流行,能引起全世界人的兴趣,一半在于他诗中的高超的理想主义,一半在于他作品中文学的庄严与美丽。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阅读泰戈尔,会使你的心灵变得纯净,会让你的精神寻找到一片休憩的家园。要知道,这个头缠白布,身穿白袍,留着长胡须的老头儿,早在百年前,就曾问道:

你是谁,读者,百年后读者我的诗?

参考文献

①《吉檀迦利》第11节 ②《吉檀迦利》第7节

③参见诺贝尔奖委员会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第四篇:说理诗评课稿

2014——2015学第二学期

评 课

学校:车力乡中心校

教师:刘 丹

《乡村四月》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翟文坤 非常荣幸能在山原绿遍的四月里到水绕山环的美景来学习。虽然

刚刚欣赏语文古诗词《乡村四月》的精彩课堂教学,还来不及整理和

消耗,但这耳边的子规声声,远处乡亲的忙碌身影,对于翟老师的课

我又有了更多的领悟。

刚才大家欣赏了,整节课教师都是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期待的目光来有效的调控教学过程的。学

生就犹如沐浴在春雨中,或美读,或想象,或表达,无不显示出勃勃

生机。我想如此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深受学生的喜欢和爱戴,“亲其师 则信其道”。

首先,教师的课堂结构简单而完整,基本符合诗歌教学。教师设

计了以下几个环节:解题引入——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潜心会

文,明诗意——别出心裁悟意境——提升情感。步骤简单,突出了向 老师简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的思想。

1、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白满川”“雨如烟”的情景,学生 不由发出“哇”“呀”的感叹,进而对诗的美景已印在心中,再用自己的话

把诗句意思说出来就容易多了。

2、注重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读,比如初读前问学生读古诗要

读得怎样,生答,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带着感情等。而“了”这类多

音字根据意思来读。引导学生学:古诗文的学习,先扫清字词障碍,再感悟得出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悟诗的意境,走进诗歌品悟,走出

诗歌赞美身边的人们,把诗歌融进生活,这样学生在以后学习诗歌的时候就有方法可循了。短短四十分钟,就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齐

读、男女生合作读。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尤其令我欣赏的是教师巧妙地迎合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声有色”的特

点。如“我想象中的江南是怎样的”“如果为一二句诗作画你准备用什么 颜色”“从诗的后两句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和语

言表达能力。学习古诗词要在学生反复吟诵地基础上,自我感知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能采取简单的文本对译,学生字字

句句按照老师的模式化去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更不会激发学生创作诗歌地灵感。二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本首古诗的基础上应开展适当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多去积累、收集类似的古诗。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 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异同点引出课题,非常自然,从乘法 意义入手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用算式的结果相同来说明两个算

式有相等的关系,再观察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

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初步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其数字特点和结构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探究 这节课从一系列的等式中发现乘法分配律,让学生从乘法意义上 理解算式的意义,不断地表达两个算式的相等关系,降低了乘法分 配律的难度,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不是把规律 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 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 科学发现过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角度练习

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是一个一般层面的目标,因此,为了使不同 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解决不同

四年级数学—李桂娟

《除法的意义及读写法》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白佳晶

教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教师创

设了帮熊猫盼盼分竹笋的活动,学生们非常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

师,只有感兴趣,才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去参与。让学生根据平

均分的方法,分散了后面的教学难点,从而顺利地引入新课,也使学

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广泛进行合作交流,篇二:与诗同行 评课稿 dxn 《与诗通行》评课稿

诗歌一直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却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亮点。丁老师向我们展示的《与诗同行》将孩子们带入了浩瀚、有趣的诗词海洋,陶醉诗歌的神韵之中。课堂上学生们诵诗、补诗、写诗,真可谓生动活泼、动静相宜。孩子们那举手回答的踊跃,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魅力。学习诗歌,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淀,又是学生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在丁老师的课堂上,它又体现了以下几个精彩之处:

第一、处理好学生、教师、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丁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而且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第二,引导好阅读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丁老师让学生自选一篇诗歌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也很有创新意识,和生活中一些生动有趣的事物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第三,重视学生的课堂掌握

整个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丁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开展联想,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通过本堂课对于几篇诗歌的掌握,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选取理解一首诗的基调,从而让学生展开仿写。学当小诗人制作花瓣试,无疑是给了学生一次对本堂课或是对诗歌质的领悟。

言传诗词之美 畅谈心得体会

——《言传古诗词之妙》评课稿

五十中学 王永梅

学习诗歌,使学生具有优雅、有品位的浪漫情怀。诗歌教学,使教师挥洒自如、开怀畅谈,尽享语文教学的乐趣。

感谢党老师慧眼识人,感谢王舒老师精心演绎,在阳光灿烂的冬日午后,让我们共度好时光。

王舒老师的《言传古诗词之妙》古诗赏析课,上的非常成功,我主要用两个字谈谈我的感受。一是美,一是实。

首先说说美。如诗如画的古诗词图片,扣人心弦、触动情思的配乐,教师行云流水、诗意盎然的语言,全方位的打造了一个妙可言说的古诗词佳境。化茧成蝶、翩然起舞,从容、洒脱的王舒引领我们如在画中游,感觉真是美不胜收。这么成功的一节课,是王舒老师多个不眠之夜,大量阅读资料,潜心揣摩,苦心历练的结果。课美人更美,王舒老师广泛学习、潜心钻研、不断自我挑战、勇攀高峰的优秀品质令我折服。淡然、淡定、与世无争、潜心育人、精心上课的王舒是我要效仿的榜样。再说说实。准备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一个月的准备时间,瘦了十斤的王舒老师把学生领上了古诗词赏析的“溜光大道”,值了。然而受益的又何止学生,我们全组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她感动,受其触动,在古诗词教学方面颇有收获,产生许多新的想法要在教学中尝试。仅以我举例,我听了王舒老师的五节课,从她板书的四次改变;

教学思路的逐步清晰明了;重、难点内容的确立、突破;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方法的逐步细化、具体、可操作等等宏观之处以及细节方面她都做得扎实而有效。她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扎扎实实的为学生服务。例如学生介绍背景、作者时,教师指导学生紧扣作者经历明确相关内容。使学生了解了李煜人生的经历、作品的风格、把握了李煜的感情变化,为学生理解《相见欢》《虞美人》做足了铺垫。再有,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我感悟,小组交流,主动展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具体到位,有个别指导,还参与到小组讨论中适时点拨,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学会联系背景,体会作者感情。个性的每个学生的看法都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完善;共性的重点知识老师呈现在黑板上——“知作者、品词语、赏手法”三步赏析诗词的方法简单易操作。学以致用,讲解《相见欢》,自学《虞美人》,是方法落到实处的再现。

总之一句话,扎实育人、踏实做人,真乃王舒之本色。言传诗词之美 畅谈心得体会

五十中学

王永梅篇四:《科学解释说理题讲评课》评课稿

《科学解释说理题讲评课》评课稿

《科学解释说理题讲评课》评课稿

今年温州市中考科学试卷改革的最大亮点是增加了一道6分的解释说理题,这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我们科学老师都非常陌生,本次区复习会议上温州××学校的陈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解释说理题讲评课,受益匪浅。

陈老师在课前已经让学生做了上课过程中要解释的三个题目,然后在课开始的时候问学生你在解题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学生的感受很多也很真实:容易错;表达能力不好,答不到点上等,很顺利地引入主题。陈老师在讲解第一道题的时候是先一一出示学生的答案然后让该学生评价自己当时的答案,再让其他学生来评价该答案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出最佳答案。在整个过程中陈老师很注意对学生方法的引导,最后陈老师归纳出解答说理题的三个步骤并板书:审清题意,理清关系,组织语言。接下来的题目学生就可以沿着这样的三个步骤来一一评价了。

我认为陈老师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是每讲一个题目都是先出示学生的各种答案然后让该学生评价自己当时的答案,再让其他学生来评价该答案最后师生共同讨论出最佳答案。避免了老师满堂灌学生到最后什么也搞不明白,也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俗话说“一个先生一个法”,假如复习方法得当,往往事半功倍。教学过程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其中学生主观的努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除了在复习方式方法上下功夫而外,还需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如果陈老师能在解题读题方面再对学生多一点方法的指导的话那本节课将更完美。篇五:家 评课稿

《家》评课稿

《家》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语言凝炼,富有儿童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孩子们都很喜欢。全诗共两句话,第一句话点明蓝天、树林、小河、泥土分别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第二句话点明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祖国是儿童的家。整个儿歌紧扣一个 “家”字,采用比喻手法,揭示了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和蓝天、树林、小河、泥土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让学生领悟到“家”的内涵。而祖国就是美丽的大花园,儿童则是花园里的花朵,祖国成了儿童的“家”,这就由自然界的事物延伸到孩子们自己,告诉孩子们要热爱祖国这个大家庭,好好学习,为祖国争光。

纪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教学语言优美,教态自然亲切。纪老师能把握儿童诗的特点,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说话训练,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本人受益匪浅,有两点感受。

一、设置情境,以境助读,以境入情。

纪老师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如整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就通过板画展示给学生,把课文中语句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现出来。而读则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边读边理解,辅以画面帮助学生去理解,在指导理解的基础上读,使读的层次很分明。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学生从初读到细读,以及到最后读得很有感情,这样一个过程,教学上很有坡度。

二、引导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进行 “()是()的家”句式说话训练,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家”概念的感悟,又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从读着手,以读为本。

纪老师营造了一个人人有实践语言的机会。人人有读,读的面很广,形式也多。着重读好句子,而指导读这几句话的方法又各有不同,有详有略。让学生在读读悟悟中掌握,使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第五篇:杂草与诗

野草与诗

——写在诗人刘廷璧《素履》之后,补在老师过世后

一直关注老师刘廷璧的创作情况,从他的博客看到,他的又一本诗文集《素履》出版,感觉格外的高兴。通过网络搜索,看到不少名家为这本《素履》叫好,并引经据典,阐述书名的雅致和蕴义,因此我就不再赘述,只写写与此有关的观感。

《微雨尘梦》是老师的第一本诗文集,收录了1997年之前,他的主要作品。虽然我未读《素履》,但我想,这本册子应该是收录《微雨尘梦》后的创作精华。

高中时,早就知道刘廷璧是个诗人,作品常见诸于报端,因此班上的同学只要在报纸上发现他的诗文,就把报纸带过来给我们传读,那时就有同学专门剪贴收藏他的作品。后来听说他要出诗集,同学们都翘首期盼,渴望得到他的作品集。

我对诗歌的迷恋,是在初中时。那时班上有同学拿了本汪国真的诗集,就被其深深地吸引,后来借着读了不少汪国真的诗集,手抄了不少他的诗。父亲看我那么的痴迷,就说与其抄写别人的,还不如自己练习着去写。父亲的话让我眼睛一亮,何不自己写写,写出像汪国真那样富有哲理的诗文出来。

后来我就练习着写诗,也买了不少诗歌集。那个时候,自己一般一天能写出七八首“诗”。就想着多写些,早日出版自己的诗集。后来,上了高中,因为重点是高考,课业也多,诗兴也就大减,也发现自己写的诗实在不敢恭维,只是把横着写的一段话改写成一句一行而已。现在重翻那些“诗”,觉得自己十分的幼稚与可笑。但仔细咀嚼,觉得那还应该是诗,是我少年心性、诗情飞扬的重要体现。

写我对诗的兴趣,不是讲我爱诗进而喜爱刘廷璧的诗,而是想表 达——面对高考和复杂的社会,我对诗已不再痴迷。

我把这个文章的名字写为“野草与诗”,就是说刘廷璧的诗,就是野草,和花园、花店、花瓶里的万紫千红比较,实在渺小、狼狈的很!

我之所以这样认为,不是因为我对刘廷璧的诗文感觉这样,而是因为整个诗人群体的境遇,就如野草一样,寒酸、尴尬、难堪的很!如果你在大街喊“我是个诗人”,肯定别人以为你是个疯子;如果在朋友之间,你说自己是诗人,别人一定会用另类的眼光看你!现在,“诗人”就是个骂人的词。现在的社会已经不需要诗了,诗人的天地就是那些“诗刊”,诗人天地就是深夜窗户偶尔透出的那褛暗光,实在是窄小、冷清的很。还好,时代的发展,出现了网站、论坛和博客,给诗人开辟了一块更易躲藏的地方。

写诗能做什么?混饭吃?现在如果这样想,早就饿死了。升官?尽管诗人有着无穷的想象力,但是写诗就是自己拆自己的台街,诗人至多就是政治的一种装扮,美其名曰“诗人”。在城市里,写诗,如同不务正业,就意味着一辈子的光棍一辈子的贫农佃户。因此,尽管你的诗写的再好,在世俗眼中,诗就是野草,实在没有什么值得赞美讴歌的。

基于上面的现实,我才讲刘廷璧的诗就是野草,严格的讲,是众多杂草中的一簇。所以,对他的诗我就不引经据典、不用华丽的词藻赞美了。

回归刘廷璧诗文的本身,我觉得确实没有什么可赞美的。因为,它确确实实就是一根草、一簇草。尽管刘廷璧也天南海北的旅行过,但是,他的诗文还是立足于大山,耕耘于大山。所以我也不捧刘廷璧的诗,只是从大山里寻找他诗文的痕迹。

我长于大山,虽然没有刘廷璧那样的诗性,没有他凝练的语言能 2 力,但是,他的每首诗,经过反复的咀嚼,我能体会到其“苦曲”菜的味道。正是因为吃的“苦曲”菜,喝的苦碱水,所以他的笔就自然而然的勾勒出的是山的精神,山的灵魂。翻开他的诗集,看到的是绿盈盈的野草、山坡怒放的野菊、凸丫却又生命旺盛的老树、山涧涓涓的溪流、山风之中残败的古寺、炊烟冒起的山庄、田埂间忙活的背影„„

他笔下的这一切都被大山的尘埃感染,却又一尘不染,郁郁亭亭。在闲暇的时间,对着夕阳,拉一个板凳,坐在大树的阴凉下,捧着刘廷璧的诗集,看到的就不再是诗,而是山村的民俗风情图,大山拥有的,都会脱颖而出,你就会被这一切感染,进而与其柔和在一起。

这就是刘廷璧的诗,犹如野草,其精神就是“春风吹又生”,虽然环境艰苦卓绝,但生命力旺盛,每每坚守一片土地,赋予其色彩和生命,进而守住一方水土。

他的诗,犹如野草,虽然微小,但精神抖擞!他的人,犹如他的诗,不追逐繁华和吵闹,独立风中,饱含热泪,独望那个骂他“你这个有心无胆的臭书生”(《微雨尘梦》“我和菊的故事”)的人„„

上面的文字写了好长时间,都没有写完,一直保存着,哪知道噩耗传来,老师过世了,这对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那天直到整个晚上,我都在想着和老师有关的事情。如今老师已经仙去,我想那一抔黄土之上,茂盛的必将是他的诗歌,诗人已逝,独有诗文在歌唱!

下载明诗评选与王夫之结构诗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明诗评选与王夫之结构诗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与成都

    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4分) ①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②它有很多种类,在春节期间张贴的,称为春联。③如“一元复始,听爆竹声声辞旧岁,万象更新,看梅花点点迎新春”,就是一副年味......

    生日与诗

    不知何时起,生日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过生日写诗成了我的一大嗜好,也成了我那天要完成的最主要的任务。过生日,朋友们寄诗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浪漫,也成了我最乐于接受的可心的......

    诗与画

    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丢i不相容的 苏东坡论唐朝王维《蓝天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中可以......

    诗与远方

    诗与远方路灯——黑夜永恒的光一团黄晕的光指明了无数方向黑暗的夜里点燃了无尽的期望夕阳收起了微笑远处传来喧嚣你从梦中醒来悠闲地静听人世的浮华当静谧悄然而至你也依旧......

    诗与画

    在西蜀、南唐这两个花鸟画巨匠的诞生地,多有成就较大的词作者。如西蜀有韦庄、毛文锡、顾夐、牛希济、鹿虔扆等一批词代表作家。他们的特点是善于借桃花、鸳鸯、莺啼、蝶舞、......

    诗与思

    思与诗 唐诗和宫体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不知道这么说准不准确,至少唐诗或多或少受了宫体诗的影响,那我就先从宫体诗说起,所谓宫体诗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指以南朝梁简文帝为太子......

    与诗同行

    王安镇中学六年级 “与诗同行”诗歌朗诵会 诗歌是文学宝库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

    与诗同行

    《与诗同行》语文综合活动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的诗歌已经成为了超越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