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客家与诗
客 家 与 诗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最活跃、最激进的一部份,而诗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抒发豪情与鼓舞斗志的主要形式之一,客家人就是最好的运用了这一形式。所以,我今天就讲“客家与诗”。
一、上杭是名副其实的“诗画之乡”
上杭是客家祖地,客家有30多个姓氏的开基始祖在上杭。讲到客家与诗,就是要先讲上杭的诗,客家祖地的诗。我认为,上杭是名副其实的“诗画之乡”。
讲到画,大家很清楚:建国初期,闽西评了十大画家,上杭占了六位:华嵒、宋赉臣、宋省予、丘沺、罗晓帆、李少奇。(另有四位是宁化的黄慎、长汀的上官周、武平的李灿和永定的胡一川)其中被称为诗、书、画三绝的华嵒,更是画坛巨擘、名震中外,影响了一代画风。其画为故宫和世界多个国家的博物馆所珍藏。他生于清康熙二十一年至乾隆二十一年,即公元1682-1757。出生地为上杭古蛟华家亭。
现上杭的画风比前盛,画师众多,有宋展生、胡益通、张杏夫、袁文彬(西画)、邓巧昌、王如兰、孔繁椿、吴添禄、林挽澜、陈福华等,不胜枚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杭的小学生儿童画1986年曾赴京专题展览,3个小孩现场作画表演。
所以,“画乡”之称,大家应是没有疑议的。
讲到“诗乡”,有的人也许就不太明白了。我说“诗乡”也应是毫无疑问的,我这边找到了十二条依据:
第一、上杭有两部《杭川风雅集》
第一部《杭川风雅集》,被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客家的诗经”。这是上杭历史上第一部诗集。它汇集了上杭自宋淳化年间到明朝初期三百多年的诗词佳作几千首。为稔田镇官田村的李颖收集编纂。诗集成后,轰动一时,大文豪郭沫若看后慨叹:“这是客家的诗经!”可惜,这部书仅于县志中有记载,本县已找不到了,听说在福师大尚存一套。
第二部诗集叫《杭川新风雅集》,收集了明朝初年到民国时期共560余年杭川诗词佳作计6135首,分为八册卅一卷,为丘复丘荷公先生所编撰。现在上杭仅存两套(县图书舘和蓝赞玉家各藏有一套)
这两部一脉相承的新旧《杭川风雅集》,象来自远古的星辰,照亮着上杭文化的天空,是上杭文化的最主要代表,也是上杭“诗乡”的有力佐证。
第二、闽西五名“南社”社员,上杭占了4名
“南社”是辛亥革命时期柳亚子先生发起组织的革命诗社,他的成员都是诗词高手、社会名流,在中国最负盛名。闽西当时有5人参加,其中上杭占了4位,他们是丘复(代表作《念庐诗稿》、《念庐诗话》等)、曾演复(代表作《听秋声舘吟草》等)、邱海山(代表作《潜庐文存诗存》等)、包千谷(代表作《东溪草庐诗抄》等),都是有名的诗人。
第三、《四库全书》收集了上杭诗人邱嘉穗的诗词 清代乾隆皇帝时期由纪晓岚主持编篡的《四库全书》,其门槛是非常高的,其中收集了上杭著名诗人邱嘉穗的诗词---《东山草堂诗集》,这是我县诗词界的莫大荣耀。
第四、上杭是著名的山歌之乡
山歌,是农民的诗。中国的诗词,多是从山歌发展来的,山歌盛,诗就盛。上杭历来山歌盛行,河边山上,阿哥阿妹,你唱我和,其乐融融。新中国成立之初,省、地就派了不少人来上杭收集山歌,先后出版了《闽西客家山歌》(共三册,由陈炜萍和杨穆编)、《客家传统情诗》(陈炜萍、何志溪、钟震东编)、《中国歌谣集·福建卷上杭分卷(1992年10月)》;上杭的郭永栋先生先后在上海出版的《民间文艺选辑》、《民间文学集刊》等书刊上发表了大批量的上杭客家山歌。还有一篇《山歌零星话》入了“羊城晚报”的“诗品录”。1982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在国家权威研究单位和专家的支持下,出版了一本《中国传统情歌选》,从涉及我国三十一个民族的一百二十余册出版物或资料中精选出三百首情歌,时间覆盖面则从明代到当代。其选择之严和质量之高不言而喻。三百首中,流行在上杭(或同时流行在邻县客家)的情歌竟达十三首之多。1996年上杭被评为“中国山歌之乡”。这些山歌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上乘,生动活泼,美不胜收,足以流芳千古。(希望大家可点击http://www.xiexiebang.com/news.asp?mt=4
因此,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上杭是“诗画之乡”。条件具备时,我们还要向国家申报“中国诗乡”的称号。
二、客家与诗有不解之缘
最近我们正在收集客家名人诗词,准备出一本书。现初选了二千多首。从唐朝右丞相张九龄、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到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著名开国元帅朱德、大文豪郭沫若等,真是灿若群星,照耀华夏。
为什么这么多客家名人都喜欢诗,而且写得很好?我认为客家与诗有不解之缘。第一,客家人是特别有志气和志向的,要抒发,就要借助于诗。从客家的形成发展史看,客家人的宏大志向和奋斗精神是著称于世的。
客家,是我国汉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历史上“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就是说原居住在黄河流域中原一带的汉民,由于战乱及灾荒等原因,举家乃至全族,跨江越岭,衣冠南渡,筚路篮缕,艰辛异常。在南疆荒芜之地,崇山峻岭中,披荆斩棘,重新开辟生存、发展的新天地。据史载,从西晋的“五胡乱华”时的第一次大迁徙开始,历时一千五百余年,经六次大迁徙,而逐渐定居、形成了客家民系。他们在长期颠沛流离、艰难困苦的开拓创业中,有远大的志向,丰富的情感,要抒发和渲泄,所以就化而为诗。
第二,客家人由于是“客”家,就受到比一般人更深重的剥削压迫,所以就特别具有革命精神、平等意识,特别需要诗来抒发。掀开中国近百年的近代史、现代史,不难看出,凡历次的重大变革,诸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乃至台湾的几次起义,都无不与客家人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客家人在奋斗中、革命中,有冲天斗志、万丈豪情要抒发,所以就化而为诗,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精彩诗篇。
第三,客家人牢固的耕读传家、崇文重教传统,为以诗明志打下了重要基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读书做官,是客家人的集体意识和美好愿景。正因为客家人好读书,所以就为以诗明志提供了极好的基础,随时可以以诗来抒发意向与情绪。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原因,如特别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热爱山河,团结民众等,这些精神和传统也都化而为诗,形成了客家诗词精彩纷呈、美不胜收的繁荣景象。所以,我们说,客家人与诗有不解之缘。
三、客家诗词的主要特点
客家诗词很多、很美,有的成了千古绝唱,给中国文坛增添了许多亮彩。这些诗词,我认为主要有如下特点:
1、充满爱国思想
在历史长河中,许多客家人,目睹山河破碎,金瓯残缺,家破人亡的惨状,气愤填膺,或慷慨高歌,或低吟轻唱,往往挥笔赋诗,抒发自己为国为民赴难雪耻的决心,真可谓“愤怒出诗人”。
请看,被梁启超称为“诗界革命巨子”的爱国诗人丘逢甲在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一年之际,写下了如下悲痛欲绝的诗句:
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离台诗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英雄退步即神仙,火气消除道德篇; 我不神仙聊剑侠,仇头斩尽再昇天。
在抗日战争中,朱德总司令写下了许多诗篇,如:
出太行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赠友人
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
真是豪情万丈,气吞倭寇。还有很多的爱国好诗篇,如领导闽西起义的著名人物傅柏翠就写过不少。
鸡声诗社唱和诗(选二)
一、岛寇西来数载过,中原未复耻如何。抽丁转饷无宁日,太息苍生涕泪多。
二、元戎才略自兼该,只手支天局面开。
胜利年头翘首祝,河山早日复归来。
再请看旅台同胞饱含爱国情怀的诗句:
旅台黄为业先生,上杭南阳人。是陈丕显的同窗好友,他切盼两岸统一,请看他的三首诗:
祖国之恋
遨游大陆见真情,亲情友情兼恋情。世间最贵唯情义,祖国之恋不忘情。
重聚
汀江同窗结金兰,海角天涯历艰难。人事沧桑断群雁,羊城重聚庆余欢。
大陆之旅重逢
同窗共砚在龙田,天南地北六十年。世事如棋多变化,祖国统一在眼前。
2、充满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是客家最明显的特点,这方面的诗也特别多,从洪秀全到孙中山、叶剑英等,不胜枚举。
太平天国的革命领袖洪秀全在《述志诗》中写道:
述志诗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
吟剑诗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东西南北敦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
大有扭转乾坤、一统山河的气势!
太平天国著名将领石达开的诗也很有气魄:
驻军大定与苗胞欢聚即席赋诗 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
真是气吞山河!
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先生是客家人革命精神的主要代表,他献身革命事业,也热爱诗 词,请看他的两首诗:
无题
万象阴霾打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
挽刘道一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辛亥革命前夕,何香凝送廖仲恺去天津,夫妻情笃,临行写诗一首相赠:
辛亥前二年送仲恺去天津与社会党人联系 国仇未复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
多么大义凛然!这就是革命夫妻留下的千古绝唱。
3、充满忠烈气节(民族气节与革命气节)
充满民族气节是客家诗的又一重大特色,其最突出的代表是文天祥。他的诗成为千古绝唱和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有两首名篇:《过零丁洋》和《正气歌》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死早置之度外,正气磅礴于天地之间,真千古流芳之绝唱。
又如:
郭义为烈士,1908年出生于上杭湖洋乡古楼村。1928年加入革命团体——上杭文艺研究社,化名周全从事革命工作。曾领导过濑溪暴动、古楼暴动。担任过杭永地委书记、福建第二军分区政委、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党务部长(张鼎丞为主席、谭震林为军事部长、邓子恢为财政部长)。1935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敌人搜山,为掩护军政委员会首脑机关转移,主动率领警卫班阻击敌人,不幸被捕。敌人严刑拷打,百般利诱,他坚贞不屈,写下了一首不朽的遗诗,壮烈牺牲,牺牲时才27岁。这首诗是缝在棉衣里作为遗物让人带给他母亲的。
遗言诗
慈母见儿莫挂念,寄件毛衣作留念。我名周全周到底,牺牲革命就成功。名扬飘飘共产了,红旗世代在天空。业可养身须着意,事非于己莫劳心。龙游狭海遭虾戏,凤入牢笼被鸟欺。要为天下奇男子,经历人间万里程。
令人肝肠痛断,又豪气冲天!这是在极端惨痛,甚至是神志不清的情况下写出的,不能以常诗论之。
4、充满壮志豪情
明末上杭人李鲁,有《烬余集》问世。其诗充满壮志豪情,试举一首:
甲子赠赖宗臣科举见遗 相看何用复流连,得失人间岂偶然。不是战场迷五色,还因丹鼎带云烟。君归甃井期濯月,我去挥戈欲补天。大地由来有所属,肯教悠忽度华年。
诗中第三联是鼓励落选的朋友在家乡再学习磨励,即“濯月”,而我却要去战场挥戈“补天”了。
刘坊,别名鳌石,明末上杭人。清兵杀害其家80余口,国恨家仇、刻骨铭心,拒不参加科举,也不仕清,独往独来,走遍大江南北,借文字以寄其家国之感。著书一百余卷,仅遗《天潮阁集》。其诗多有豪情。试看两首:
初入蜀境
望里群山小,行来高接天。盘松秦氏种,巉石娲皇煎。故国苍茫外,人家萿晓边。白云且勿住,相伴出山巅。
舟出鄱阳
凯风知客苦,作意送予东; 帆隐能驯浪,湖开望不穷;平生万里志,今日一帆中; 待击扶摇去,沧溟路可通。
5、充满生活情趣
梅县松源人蔡蒙吉,是著名抗元民族英雄,十二岁考取进士。在抗元斗争中,不屈而亡。他热爱生活,寄情山水,写了不少富有生活情趣的好诗,如:
题松源王寿山
王寿山头石径斜,不知何处有仙家? 烟霞踏遍芒难破,一路春鸠啼落花。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也是客家人,他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而且诗词皆妙。请看《采桑子·西湖》(四首选一):
采桑子·西湖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上杭城关的刘子仁先生(1893-1975),历世艰辛,能诗,尤擅民谣。所作歌谣诙谐有趣,刻划世态人情,入木三分,尝令邑人捧腹大笑:
《口粮定量》
自从粮食一限量,三亲六戚少来往,食茶食烟还可以,食饭就要请原谅!
《世情》
当年有钱转外家,猪肉一头饼一头,也有舅娓来接伞,也有子侄来倒茶。今日矛钱转外家,就见有人锁灶下,舅娓见哩列列闪,只有老狗摇尾巴。
《生意吴(不)在行》
生意就怕吴在行,炮仗蚀本卖蚊香,蚊香蚀本搓秆索,本钱总短货总长!
《过节》
过节一鸡分三味,全家食出碗头底,天光外甥脚亚来,还有么哩节料洗?
6、充满思乡情结
在客家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地向全国和世界各地迁发,在海外的客家人有两千多万,尤其是台湾,占了四分之一。这些外出者桑梓情深,思乡情切,以诗歌抒发乡愁者多多,其中不乏好诗。
请看上杭的美籍华人郭永榕先生的诗句:
中秋
萧索凉初透,蛩声傍小楼; 故人思万里,明月望中秋。快意谈鱼笋,倾杯忆旧游。客愁剪不断,一柬寄双刘。
乡愁
卅年阔别琴冈水,生死难从梦里知。世事堪悲兄弟散,时艰无奈老亲违。萍飘一隅迎风雨,月落河梁起远思。新适异邦怀故国,夜长空忆旧园扉。
1977年于纽约
寄上杭家中诸弟
异国春迟绿未肥,故园桃李自芳菲。思亲怀旧双鬓白,送死养生两愿违。袅袅香烟绕墓木,萋萋芳草伴斜晖。天涯苦忆清明节,欲奠无由泪沾衣。
1981年于纽约
请看武平旅台诗人张家明的诗词:
中秋深夜不寐感作
秋来渐觉客情非,望月思乡未得归。如此团圆如此夜,人间天上巧相违。
浪淘沙·赠圣福侄(辛酉初夏)
顷承香港友人携回舍侄圣福自北京来书,述及闽西故乡情事。„„循读再三,悲喜交集。因填词二首(按:此处只选其一),聊以抒怀志感云耳。
極目望幽燕,远隔云天。何时北上趁楼船。回忆京华欢乐地,风月无边。
一别已多年,国步频迁。于今忽得数行笺。当此轻寒风雨夜,怕听啼鹃。
再请看旅台女诗人傅玉良的五首诗词:
春感
潺潺流水绕孤村,花落堆红印屐痕; 客里伤春复伤别,何年重返故乡门!
长相思·思亲
聚无常,散无常,飘泊人生独自伤,何时归故乡?
夜长长,海茫茫,骨肉分离各一方,此情长不忘!
更漏子·怀乡 故乡秋,疏荫薄,红叶一庭飘落。风瑟瑟,雨霏霏,旅人迟未归。
迢遥路,何时聚。思念孤鸿最苦,相逢惟在梦中。
调笑令·望月思乡
春去,春去,庭畔落花连絮。年年客里怀归,几见蟾圆泪垂?垂泪,垂泪,今夜如何入睡!
忆秦娥·怀乡
西楼月,寒风吹落疏桐叶。疏桐叶,飘零似蝶,异乡伤别。年年今日中秋节,关山万里音书绝。飘零游子,梦随岁月。
眼儿媚·戊午冬怀念亲人
怀人冬夜夜初长,梅影映纱窗。异乡作客,归期难计,鬓已如霜。家山万里同明月,骨肉在何方?离愁无限,与谁倾诉?两地思量。
这些词真有李清照的风骨。
7、充满真切情怀
广东博罗人释函可,弱冠即闻名海内,29岁出家,记述了许多抗清殉难者的事迹,被清军查获坐文字狱,流放沈阳,著有《千山诗集》,乾隆时被禁毁。其诗情怀真切,催人泪下,试看二首:
沈阳杂诗(录一)几载望乡音,音来却畏真。举家数百口,一弟独为人。地下反相聚,天涯孰与邻? 晚风连蟋蟀,木佛共含辛。
寒夜作
日光堕地风烈烈,满眼黄沙吹作雪。三更雪尽寒更切,泥床如水衾如铁。骨战唇摇肤寸裂,魂魄茫茫收不得。谁能直劈天门开,放出日光一点来。
何其寒苦之至!
被称为诗书画三绝的华嵒,有《离垢集》、《解弢馆诗集》传世。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绝妙之至。
写秋云一抹赠陈澹江先生 孤情只爱写晴秋,便有秋声纸上流。更写白云三四笔,此中曾与故人游。
多么空灵、圣洁。
题钟馗
一怒独要啮鬼雄,虬髯倒卷生辣风。长声呵叱翻霹雳。魃蜮毕方遁无踪。
山村
数家云住亦山村,活水流来绕桔园。一片板桥南北岸,四时恒似桃花源。
才华横溢的客家女诗人范荑香,24岁始守寡,苦不堪言,其诗揪人心肺,催人泪下:
即事
春愁无事强拈针,花样虽新不忍寻; 刺到莲房心自苦,谁知侬苦比莲深。
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给上杭留下了不少好诗,试举二首:
梅花山
梅花十八洞中天,闻有桑蔴未垦田。洞口云封人不到,空中楼阁住神仙。
《忆游上杭》(十五首之一)东南山豁大河通,汀水南来更向东。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画夕阳中。
客家诗还有很多特点,如充满悲悯情怀、高尚情操和艺术魅力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我正与几个师友在收集整理一本《客家名人诗词选》。以后大家可以看到,那时就更能全面了解客家诗词,领略到客家诗词的绝世风采。
我诗词功底浅薄,只能讲一些肤浅的东西,错误之处请大家原谅和批评指正。我勉为其难地讲这一课之目的,是为了弘扬诗乡传统,诗化美丽杭川,让大家爱诗、写诗,用诗歌来净化人们的心灵,鼓舞人们的斗志,促进上杭的发展。
弘扬上杭诗乡传统的几点建议:
1、将两部《杭川风雅集》重新整理出版,作为上杭的文化品牌;
2、在文化街设立诗词长廊;
3、将丘逢甲赞上杭城的诗谱成歌曲,用于传唱;
4、支持琴岗诗社发展,鼓励诗词创作;
5、适时举办有影响的杭川诗词大赛;
6、条件成熟时,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诗乡”称号。
黄连池 二○一一年十月
第二篇:客家建筑与风水文化
客家建筑与风水文化
摘 要:围龙屋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其建筑文化蕴涵深厚的中华风水观。建房(阳宅)或修墓(阴
宅)和民居风水观念等方面都可以解读其表象下深藏的科学性,诸如选址、建筑朝向、高度升降等。风水文化进驻客家建筑的过程实质是客家民系基于山地环境的感应对传统风水文化的地方性应用,是帮助人们合理选造屋场,实现“风水宜人,协调共生” 的良好愿望。
关键词: 客家住宅;风水;文化; 民居建筑;风水术。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圆楼、方楼、堂屋等,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第一,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风水学是科学与迷信并存,复杂而神秘的一种文化。自古以来,人们无论是建房(阳宅)或修墓(阴宅)和民居风水观念等方面都喜欢寻求一块“风水宝地。”“风水论”是帮助人们合理选造屋场,实现“风水宜人,协调共生” 的良好愿望。客家住宅的风水表现
1,客家围屋一般坐北朝南,房屋的主体群建筑与围墙之间的露天部分呈半圆形,称为“花台”或是“化胎”。其从后向前倾斜的半月型坡地,用作种植花木或以碎石、鹅卵石铺砌,而不用石块或三合土铺平,寓意龙气闭塞,是全屋的风水宝地。围屋后种植林木围拱,名“伸手”也称“龙林”。这些林木只许栽培,不许砍伐,以藏风得水。客家先辈认为“林木兴则宅必发旺,林木败则宅必衰落”。围屋布局有住房、畜舍、农具间、厕所的设置,主次分明,清污隔离。围屋前低后高,有利于通风、采光和排水。围屋大门前有供晾晒、活动的禾坪,以及照壁、池塘等。围龙式围屋多依山而建,突出中轴堂屋,蔚为壮观。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意义。
2,客家堂屋也称“五凤楼”,有些坐东向西,由外青砖、内泥砖砌筑,是“金包银”的风水意涵。其基本结构是在中心轴线上为二堂(厅)或三堂,两侧加横屋,有些左横屋的长、高、房间都高于或大于右横屋,这样是从风水角度为右为阴、左为阳,显示左重右轻,益阳正气。如梅州大埔湖寮蓝氏衣德堂。后面建半月形的围屋连结横屋,半月形内为花头。有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龙……,最大规模的为十横五围龙。门前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池塘有“水为财”和完善屋基地阴阳、配偶、山影门庭的潜在意识的风水意义。
3,客家圆楼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菇”。这种环形的土楼,也有人称之为“寨”。圆形的布局、高大宏伟的气势,堪称世界民居奇观。圆形土楼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土楼的直径由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圆是八卦图案,符合客家风水学说,圆楼无角可辟邪。
客家修阴宅的风水表现
1,客家住地的桥头、村口、路口、水口等处,都设立约1立方米的小庙,称“公王庙”或“土地伯公”。
庙内有的只是一块石碑或是木碑,或是一张红纸,或一块石头,称为“伯公神位”。有些住宅内还设有
“伯公”神位。“公王”或“伯公”都是一个地方的保护神。还有一些管辖范围较广的“公王”又称“社
官”。从事生产及其他活动之前,必须进行拜祭。
2,客家人相信祖宗和神龙是子孙祸福的主宰,祖屋神翕下必设常年供奉的龙神位。在大多数客家地
区一般会找一块风水宝地,请工匠修筑祖先的坟墓。其造型大致像一座微型的围龙屋,叫做围龙墓。
修筑围龙墓是为子孙的富旺着想。有些会出现状元墓之说。
第二,“天人合一”的居住环境风水论”盛行于世。传统的民居
建筑不可能抛开风水观念而谈,所以客家民居风水观念的也不能忽
视。
1,看地脉,又叫“觅龙”
“龙”就是山脉的行止起伏。来龙要山势奔驰远赴,而山之人首处要山碧水环,左右盘旋以形成曲
折的入口,这样才是好龙。山体是支撑房屋的骨架,也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场所。客家土楼总
是傍山而建,同时很讲究地势。
2,观“水口”,这比觅龙更为重要。
宅前挖塘蓄水,据风水解释为“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开挖水塘也很有讲究:江河
近绕处不能挖塘;水塘不能上小下大,如漏斗状;不能小塘连串如锁链状。宅前也不能开方形塘
—“血盆照镜,凶”。池塘离住宅要有3至5米以上,否则招灾。
3,不建围龙屋的“堂字屋”屋后必须建短围枪,以防外人动土而伤了本屋的“龙脉”。堂字屋和围龙
屋后,都要适当植树绿化以保护“龙脉”。
4,负阴抱阳:坐向与风水
地基确定之后,就要确定楼的向置。经常由风水师拿着罗盘格定准确方式,确定大门的精确方向。
楼空间的配置以风水的吉凶宜忌综合表达,如讲究最严的中堂万厅空间的配置。
5,九曲萦回:排水与风水
客家楼的排水称出水。按风水理论“不直横出,而是曲折弯转而出”(直出“水破天心”的风水论)
水属于阴,为阳气赖与生化之母;水又属于财,乃富蔗之征,所以用曲缓方式聚水,寓意正气财寿
而不散。天井的设计与吐纳阴阳之气的总脉口有关。这关系到财禄之所,生命之枢机,所以天井要
保持洁净,屋水彻底排干。
6,收纳交泰:门户与风水
门窗的设计很讲究风水。风水上把门当作接收分配天地阴阳之气的关口。所以门的设计是根据气的收纳交泰运行理论而进行的,是凶是吉取决于阴阳二气。大门也是接受外气之口,设计一个较好的大门,属于避煞或求吉的补救手段。
第三、风水术对客家人的影响
因为风水术这种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它的承传性。唐宋以来,风水术更是日益兴盛,上
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很重视选择阳宅和阴宅。
客家先民迁入粤闽赣三角区之前,这里的原住居民是古越族的后人--畲瑶族少数民族,他们崇信的是“巫文化”。在他们与北来的中原汉民发生融合时,也势必把“巫文化”的因子掺入客家文化中。
这种“巫文化”跟风水术中的迷信成分完全合拍,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所以明清时期的风水术,受着宋明理学和客家地区“巫文化”、宗教文化的影响,并披上了浓厚的迷信的色彩。客家地区的风
水术既有科学的成分,也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它积淀着客家人的传统素质,成为客家文化中的一个组
成部分。因为具有它的承传性和顽固性,这就是风水在客家地区兴盛的主要原因。
从中原万里迢迢南迁的客家先民对“风水论”情有独钟,并且有着某深刻的历史根源。“风水论”
中,首推“崇尚天地”思想完善。“崇天”:居所内专设香火坛位,逢年过节、初一、十五,烧香拜
佛祖最勒:助香火将人的心愿带上“灭”与天祖相通,空是群众迷信者的心理因素。“尚地”:“遍
投土地伯公",保佑饭长五谷杂粮,丰衣足食焚想成真。总之,“风水论”初哀者是帮助人们合理选造
屋场,实现“风水宜人,协调共生”倒良好愿望。
旧时客家地区的人们,迷信鬼神信风水。城乡村各地普通建神庙,甚至有些地方的神庙比学堂还
多,乡村里到处都有什么公王、沙官、井头伯公、树头伯公等。信奉风水术的人越来越多,每逢婚丧
喜事,大小建筑,都要请风水先生勘察地利,择良辰吉日,自古至今长盛不衰。客家地区的人们,常
为了求一个好屋址或墓穴,不惜长期供养堪舆师,以丰美酒食招待。这为先生招摇撞骗创造了适宜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一些不懂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风水先生,靠背诵几句“地
理口诀”欺骗那些真诚地希望得到适宜修养生息之地的人们,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伴随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整体成型,明清时期风水术在客家地区很盛行。
客家先民们远离了中原战火,来到地处僻远,交通不便,人烟稀少,林菁深密,野象横行,鳄鱼
肆虐,瘴气熏人,虫蛇出没的闽粤赣山区生活。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生存和发展,除了需要吃苦耐
劳,勇于开拓的精神外,还得有一些适应环境的办法,其中定居下来就是一个首要问题。可是闽粤赣
山区地形复杂,溪河遍布,且多蛇兽侵袭,选择一块好的地方来建房安家,显然比中原平地复杂得多。
因为风水术中的阳宅理论的宗旨就是追求房宅建筑选址的方位布局与周围环境大自然的协调统一,以
保证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平和,所谓“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当时风水
先生中有不少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他们有文化和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懂得天文地理,使用指南针、善于观察地貌、水质优劣。因而在当时风水术在客家先民们的定居生活和以后开发山区的斗争中起了
积极的指导作用。在讫求平安,福荫后代的潜移意识之下,北方的风水文化便在客家新区生根、发芽、结果。这也是中原文化为主体向南扩散的必然结果。
如梅县松口铜琶村有一座名扬中外的围龙屋“世德堂”,背傍龙山,面依松源河,被当地认为是
一块难得的风水字地。“世德堂”建于明朝末年,是梅州著名的围龙屋。传说当年李直简建造此屋
时,特请来江西有名的风水先生前来勘探,此屋的风水称为“回龙顾子”。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时间里,李直简的后裔人才辈山。我们在考察“世德堂”时发现此屋依 山旁水,交通便利,选址布局都符合风水 术中阳宅理论的要求。此屋是殿堂式的结 构,屋内采光、通风、园林绿化的配置和现 代入的环
境美学的理论吻合。此屋还有丰 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明朝末年农民起义,清兵入关,北京被李自成的起义军攻陷。李直简的叔父李二何,带着年方16岁的皇 太子朱慈粮,从京城逃难到松口,曾住在世德堂。李直简的后裔居住在近河靠山,水陆交通发达的松口盆地。李家不但有千 亩良田作“公尝
田”供子孙轮耕,还经营盐 业、瓷器、木材生意。旧时的松门水运发 达商贾云集,有“松口不认州”
之说。松口 港是广东省内陆河的第二大港口。李家的 商船,顺水运瓷器、砖瓦、木材、山区的土 特
等到潮仙地区,逆水时运载盐和晦产品 等亡松口。因为李氏后裔们的生活有保 障,还注重教育,所
以李直简的后裔文人多,当官的多,成了松口地区的望族。
从这个实例可以说明。李氏家族因为有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取得了地利,又重视 教育,所以李氏家
族能够长盛不衰的原 因。总之,“风水论”初衷者是帮助人们合 理选造屋场,实现“风水宜人,协
调共生” 的良好愿望。
参考书:
《客家围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客家土楼民居》福建教育出版社
《客家》广东人民出版社
《客家人》成都地图出版社
《现代建筑与古代风水》东华大学出版社
《中国客家建筑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吴庆洲
http://bbs.66163.com/viewthread.php?tid=5049369作者:江金波 梁德新
08历史班
刘巧容
080305127
第三篇:客家文化
梅州客家文化
梅州除了占极少数的畲族等少数民族和潮汕人外,绝大部分是客家人。在六县一市一区中,除丰顺县外,其它都是客家人口数占90%以上的“纯客住县”。在梅州,你可看到客家人原汁原味的生活习俗。
海外有人将客家人喻为“东方犹太人”,实际上客家人与犹太人相比毫不逊色,同样出了不少影响世界和中国近现代进程的大人物。例如:丁日昌、丘逢甲、叶剑英、范汉杰等革命家;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领带大王曾宪梓、皮革大王田家炳、已故的永芳集团原董事长姚美良等
外地人来梅州,感触最深的要数勤劳智慧的客家妇女。客家妇女堪称中国劳动妇女的典范,“耕、种、樵、臼、炊、纺织、缝纫之事,皆能一身兼之;事翁姑、教儿女、理家政、井井有条,其聪明才力直胜于男子!”
梅州是中国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的重要交汇点,以其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名扬四海,拥有“文物由来第一流”美誉,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成就了大量客家民居和名人故居。客家民居典雅堂皇,是客家人南迁后的历史文化遗产,风格独特,是中国民宅建筑瑰宝,堪称世界建筑一绝。土楼、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多杠楼及中西混合式等多种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筑风格,反映了客家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变迁。这些民居屹立于青山绿水之间,构成了神秘而绚丽的画卷,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二、梅州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是客家历史文化遗产最丰富的聚集地。文化积淀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留下了具有浓厚教育、文化色彩的名人故居。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黄遵宪故居,清代著名革新派诗人、书法家、曾被嘉庆皇帝誉为“广东第一才子”的宋湘故居,清末爱国革新政治家、洋务活动家、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的丁日昌故居,近代著名教育家、诗人、爱国志士丘逢甲故居;清末著名外交家、维新思想家何如璋故居,当代客家最优秀人物叶剑英元帅故居等,名闻遐迩。据全市古民居普查的不完全统计,我市现遗存的各类较完整的特色古民居和名人故居(旧居)约500余处。
三、1994年,梅州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在梅州市范围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4处,古文化遗址398处,古窑址87处,古墓葬179 处,古建筑260处,近现代革命遗址及纪念建筑140处。县级博物馆、纪念馆8座,市级博物馆2座、纪念馆1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座。
文物保护修旧如旧重现历史风貌
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是客家地区历史发展的见证,如何让这些饱经沧桑的“见证人”经久不衰,继续发挥历史研究、科学研究和发展旅游等价值,成为市委、市政府打响“客”字招牌的重要内容。位于大埔县城湖寮镇龙岗村的泰安楼,坐落于梅州城区周溪河畔的东山书院等都被列为保护和重修。除了精细的维修工作,我市还组织了具有专业资质的队伍,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叶剑英故居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寨土楼进行制订文物保护专项规划。
目前,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在梅州,客家话播音已成为广播电视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话方言词典》也已修
订出版,客家话成了梅州维系世界客家人的重要“情感纽带”,不少阔别故土多年的海外客家人都以“乡音未改”为荣。
围龙式围屋的分布,以客家聚居腹地兴宁、梅县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衍播东江流域以及环珠江口的深圳地区。围龙式围屋是广东客家民居中数量最多,规模宏伟,集传统礼制、伦理观念、阴阳五行、风水地理、哲学思想、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民居建筑。
围龙式围屋的主体是堂屋。所谓堂屋,即中轴建筑为方形厅堂,最少的为二堂,一般三堂,堂与堂之间以天井相隔,上敞堂为祖公堂,中堂为议事厅,下敞堂进深小,呈长方形,为门厅。堂屋两边有衬祠,一般以巷径隔出明间、次间、梢间和尽间。堂屋两侧为横屋,后面建半月形的围屋连结横屋,半月形内为花头。有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龙……,最大规模的为十横五围龙。围龙式围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蔚为壮观。门前为禾坪,前有低矮的照墙和半月形的池塘。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意义。
客家山歌: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客家人爱歌,皆因山歌可以解乏、抒情、言志。客家山歌中最大量最精彩的便是客家情歌,它集中了客家山歌的全部艺术成就,代表了客家山歌中最强烈的人文精神,表现了客家青年男女在爱情上的悲欢离合和忠贞不渝的优良品德。
据专家学者考证,客家山歌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风格,又受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是客家人长期劳动和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
客家山歌特出名(2006年高级中学的千人山歌大合唱获上海吉尼斯世界纪
录奖)。.广东梅县情歌.世界客都,文化梅州.著名的客家山歌说唱故事:十思量,三斤狗变三伯公等.客家山歌擂台赛。
梅州菜具有鲜明的客家菜肴特色,菜味鲜咸,吃口脆嫩。传统的梅州菜主要为家禽和水产。梅州的特色菜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烧肉、醋溜鱼、炒子鸭、炖鱼肚等等。另外,当地的客家娘酒也很有名,值得一尝。梅州风光:
五华汤湖热矿泥山庄.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叶剑英元帅故居.阴那山和灵光寺.五指石省级风景名胜区.雁鸣湖旅游度假村。
粤东第一漂——龙鲸河漂流.泮坑风景区.龙岩寺.千佛塔.三河坝烈士纪念碑.元魁塔.华侨围屋.神光山.丘逢甲故居.皇佑笔自然保护区.龙文自然保护区.黄蜂窝茶山旅游区.人境庐.丰溪自然保护区。
五华汤湖热矿泥山庄,位于我国著名的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梅州市五华县转水镇维龙村。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尤其是温泉地矿资源丰富,山庄内有多个温泉露水点,水温高达83oC,从地下2600多米喷出,是我国那至世界罕见之高热矿泉。经国家地质矿产部及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检测,汤湖热矿温泉和热矿泥,含有人体所需的60余种微量元素,可治疗多种疾病,被誉为天下第一泥,天下第一奇。
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位于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广东省梅县雁洋镇,总面积450公顷,是广东宝丽华集团公司饱蘸着祖国茶文化,在青山绿水间浓墨重彩挥洒而就的融茶叶生产、加工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山区“三高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开放型旅游度假区。
叶剑英元帅故居位于梅县雁洋镇雁上村,距梅州市区33公里,是一幢普通农舍,属于典型的客家围屋。故居室内陈设简朴,有叶剑英当年用过的床
板台凳等生活用品,1989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缅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叶剑英元帅的光辉业绩,海内外乡亲捐资在故居旁兴建了“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纪念馆设有五个陈列室,展出叶帅珍贵照片200幅和生前用过的实物50件。门前耸立着2米高的叶帅铜像。
分别是广东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阴那山位于梅县雁洋镇,距梅州市区45公里,其山巅五峰并聚,称五指峰,又名梅峰,海拔有1297米。天气好的时候在山顶可以看到潮州和梅州。
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位于梅县雁洋镇福村,是在梅县华银垦殖场的基础上,由广东华银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兴建的,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养生健身于一体的梅县旅游度假胜地。
丘逢甲故居培远堂在蕉岭县城北面15公里文福镇淡定村,为两堂客家围屋,是1896年丘逢甲从台湾内度后建造的。“培远堂”三字为晚清著名学者温仲和手书。故居现作陈列室,收藏丘逢甲任台湾义军大将军时亲手任命的义军“诚”字、“信”字营的统带手谕,以及在战斗中缴获的日本侵略军刺刀,并有影印复制的“台湾民主国”国旗及他诗稿手迹。蕉岭县人民政府在其故居旁建有“丘逢甲学校”,又在县城将他在1904年创办的“桂岭书院”修葺一新,并建有“丘逢甲陈列室”和纪念亭。丘逢甲故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篇:客家饮食文化
客家饮食文化
经济管理学院行政管理1101 赖宇飞 201011522111 ***59(67)我是客家人。梅州客家。
这里,土地是肥沃的。憨厚的城镇,文化的摇篮,饮食之火种。
这里,生活着勇敢、勤劳、厚实的人们。
这里,山是清的,水是秀的,天很蓝,云很白,鸟语花香。
这就是,生我养我的热土地,绵延的山脉,是我们生活的地方。
客家人之所以现在能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享有鼎鼎大名不仅仅是因为客家人被称为“世界民居奇葩”之一的客家围屋,还有一大原因便是因为客家人那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客家饮食民俗古风浓厚。探究客家菜系和客家饮食习俗,就会发现,不论是其烹饪技艺的继承和演变,还是日常习俗中诸多礼仪礼规,都证明了客家人将古代中原文明一代代传承下来,根基源远流长;印证了客家民系历尽沧桑,多次变迁的历史。听过老一辈的人说过,他们的饮食烹饪技巧都是祖先传下来的,其中蕴含着先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奇巧的烹饪技术是客家人勤劳、聪慧的结晶。生活的动荡,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客家人在与自然斗争中,磨练出了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就那最有名气的客家酿豆腐来说吧。我的家人的很喜欢吃,那小小的豆腐块的来历可谓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别看那豆腐块虽小,可那做工可是非同小可啊!首先,我们会从刚收成的黄豆中挑出部分精选,放进磨坊中手工磨成豆浆,再将豆浆中的豆渣剔出,掺入一些自己制作的客家酿酒与可食用的石膏,才放入冰箱里约八九个小时冻成。只有这样才能使豆腐更加与众不同的爽口、香滑。
客家饮食习俗反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观念。其一俭朴好客。客家人平素饮食节俭,不事奢华,而待客则十分大方;其二尊老知礼。客家人吃饭用八仙方桌,依辈份排座次,席间礼规繁多,以示敬礼,席间小辈给长辈敬菜敬酒等等;其三追求吉祥。如客家人筵席第一道菜上鸡,有“无鸡不成筵”之说,取“鸡、吉”谐音。过年吃“团圆饭”,元宵吃汤丸,都为取“团圆”的好兆头。
客家饮食民俗中的养生保健意识尤为鲜明。客家菜用料讲究鲜嫩,讲究野生、家养、粗种;加工讲究煮、煲、炖,讲究粗刀大块,不破坏食物营养与纤维;烹调讲究原汁原味,不使过浓佐料,清淡可口,利于消化;膳食讲安搭配,讲究效用,多用药材调理阴阳,清降补泻,并根据时令增减食物品种。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客家人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勤于探索养生之道,善于总结保健经验,注重利用自然中潜藏的科学道理。
客家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客家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史书中色彩斑斓的一章。继承和发扬客家饮食文化,不让客家民族的优良文化遗失,不仅是每个客家人的光荣使命,也是全社会的义务,但在众多文化传统被破坏和逐渐消失的今天,保护和发扬客家饮食文化,可谓是任重远道啊!
第五篇:客家民俗文化
客家民俗文化
我是一个正宗的客家人,家住广东兴宁,属于客家人口分布较广的地区,所以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了解客家的民俗文化的,我觉得客家山歌、客家饮食、客家风俗给我印象最为深刻,所以我将在这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理解跟感受。
首先关于客家山歌,小时候的我并不是沉浸在电视节目中,而是跟着大人们一起看客家山歌的碟子,还边看边跟着唱,什么刘三姐、阿牛哥、大声古,在那个时候都是很熟悉的主演人物,碟子的大部分主题是不畏强权、敢于争取自由权利的老百姓们,有通过斗山歌来巧骂霸主的、有通过对山歌来相亲的、还有通过演绎故事来告诫年轻人要崇尚真善美的、也有比较搞笑类的。下面列举几首比较典型的山歌代表,不过用客家话读唱比较有感情,属于自我陶醉的山歌:
食烟爱食两三筒,连妹爱连两三宗,第一就要言语好,又要人才盖广东。
放下担子坐茶亭,敢唱山歌怕人。
阿歌好比诸葛亮,唔怕曹操百万兵。
属于戏谑性的山歌:
一阵雨来一阵风,看你衰鬼怕老公,肚里心事唔敢讲,蛟子咬里(了)唔敢动。
摘茶阿妹真可怜,背囊拗得像梨圆,茶头绕到茶尾转,几多辛苦做无钱。
衰鬼唔使紧嫌,你个命水还个歪。
一日三餐食唔饱,一年四季着草鞋。属于情歌: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
揽树开花花揽花,阿哥揽上妹揽下,牵起衫尾等郎揽,等郎一揽再回家。
新买扇子七寸长,一心买来送情郎,嘱咐情郎莫跌撇,两人睡目好拨凉。
河边杨柳嫩娇娇,拿起桨板等东潮,阿哥划船妹拨桨,船浮水面任哥摇。
有时候也会大家聚在一起,听老人们唱一些他们那个年代的类似绕口令,又有些节奏的歌,现在长大了,流行歌曲也越来越多,但还是很怀念小时候的那种氛围,很温馨。
然后关于客家饮食,客家人一向以热情好客著称,以前我以为全世界的待客都差不多,但有一次我去外省住了一段时间,发现那里跟我家乡有很大的区别。一般有客人来访,都会泡壶好茶,端给客人解渴并品尝,吃饭的时候也会做一大桌好吃的菜,给客人盛上满满的饭,就怕待客不周,可是那次在外省,他们没有茶壶,没有饭碗,都是用一次性的东西给客人的。我们传统的客家菜式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酒鸡、肉圆以及各色酿菜,一般在过年的时候,会在大年三十这天酿好多豆腐,以备在接下来的几天享用,我还记得爷爷第一次教我酿豆腐的情景,先把豆腐用刀切成两半,然后拿起一小块,用筷子在中间夹出一条缝来,再把早已准备好的肉馅(一般是猪肉、香菇、韭菜等馅)放进那个缝里面,尤其要注意的是,在缝的两头都要是肉馅,这样煮的时候才能更有口感,就这样一直重复,直到把所有的豆腐酿完,然后把酿好的豆腐放进热油锅里,先煎一下,把肉馅和豆腐煎熟,最后再把煎好的酿豆腐放进砂锅里慢火煮,这是为了让口感跟味道更好,大概半个钟左右,就算是做好了。有些人为了看起来喜庆,会放些曲粉,这样会使豆腐变成红色,对豆腐的食用没有影响,闻起来还更香。另外,除了酿豆腐,还有娘酒,一般在过年的四个月之前开始做,是用糯米蒸饭,然后晾凉,放上一些调料(有白酒、曲等),就可以放进缸里封装起来,到了春节,家人聚会的时候再舀出发酵好的酒,有时候会跟鸡、桂圆一起煮,这是一款很有补身体的效果的食物。
最后关于客家风俗,最值得一谈的是婚嫁和祭祖。记得第一次看到婚嫁场面的时候,还很小,但却记得很清楚当时发生的一切,可能是新奇的缘故吧。在那个良辰吉日,新郎及其家人用装扮一新的轿车把新娘先接到祖屋,然后从祖屋那里一路引路到男方家,在这途中,新郎新娘会分发糖果跟红包,代表着好运,所以会有很多小孩子跟在后面要糖果跟红包,我也跟在人群的后面。到男方家后,新人们要对家人、邻居、长辈等敬茶。然后关于祭祖方面,一般在农历二月份左右,刚过完年不久,家人朋友聚完就该去拜祭祖宗了,可能是因为客家人不忘本的特性吧,到了那天,其实也是大家齐聚一堂的机会,因为就跟春节一样重要,一大早,村里的几个主要负责人就准备好一切东西,用大箩装着,里面有猪肉、整只鸡、一些饼干(买的)、红饼(各家自己做的)、还有多个碗、白酒、蜡烛元宝香等等,几个妇女挑着在前面领路,还有一个领导者,由于一年就拜祭一次,所以每次去都是草木丛生,很茂密,所以需要带镰刀之类的东西砍掉一些树木,也就需要有年轻人在前面开路,一路坎坷地终于到了祖宗的墓地,那里也是长了很多草,所以先要清理一下,然后把带来的东西摆放好,先由村长发表重要讲话,谈一下我们祖宗的历史发展,以及我们的现状,以及如何在今后更好的发展,最后分发点燃的香给我们大家,站成几排,开始向祖先鞠躬许愿,再分发饼干给小孩子,保佑他们平平安安的长大。完成后,再回来家里,一般我们客家人都有个围龙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大家都住上了楼房,只有祖屋还是以前的围龙屋形式,回来后大家族人就在祖屋那里一起吃饭,真正的齐聚一堂,也是大家沟通、交流情感的好时刻。晚上还会再聚一次,但不是吃主食,而是各种各样的零食小吃,客家特色,大家在拼凑的长桌上畅所欲言,无论小孩大人,都坐着一起谈笑,很是温馨,一天差不多就过去了,说是祭祖,其实更多的是想大家相聚吧,平时年轻人都出外打工,难得回家大家共聚,也是促进族人团结、倾诉感情的好机会。
作为一个客家人,我很自豪也很骄傲,不仅因为她的民俗文化让我深爱,她的精神更是让我始终牢记自己的本分,让我学习到很多,同时我也将继续热爱客家人的这一身份,希望客家文化能够绵延不绝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