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践行“六事”为民 引领和谐小康
践行“六事”为民 引领和谐小康
——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推行村级组织“六事”制度小记
硖门畲族乡地处鼎霞交界处,是福鼎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全乡地域面积54.7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85个自然村,总人口1.7万人。近几年来,该乡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办事难”等农村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村级全面推行以“党员干部问事、群众说事、集中议事、承诺办事、定期评事、检查督事”为主要内容的“六事”制度。通过实施“六事”制度,解决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存在突出问题,建立党员干部服务农民群众的有形平台,确保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促使党员干部成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硖门的中坚力量。
一、基本做法
2008年10月份起,硖门乡在柏洋村进行了农村“六事”制度试点。在试点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经党委同意,借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有利时机,在全乡全面推行“六事”制度。主要做到:
党员干部问事,主动理事,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干部深入群众问事,主要问群众家常事、烦心事、急难事、困惑事,详细掌握村情民意,每位村干部、有能力的党员联系2-3户不同类型的农户,通过定期走访、个别了解、座谈问询等方式,掌握群众难事、急事和关心的问题,并认真如实地填写“问事”记录本。同时,党员干部对了解到的群众意见建议进行认真分析,及时梳理,以书面形式整理了解到的群众生产上、生活上、发展上和村级组织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如2006年柏洋村支部书记王周齐回老家岭坪自然村过春节期间,主动走访几位长者询问生产生活情况。交谈中群众对山区能够种什么感到办法不多,对农业如何增收感到困惑。其中一位群众说:“我们柏洋满山都是杨梅树,以前我们文渡杨梅是蛮出名的,但颗粒小,成熟期晚,价低,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听说东魁杨梅颗粒大,价格高,市场上每斤20多块,但去哪里引种苗不知道,还有我们这边的气候行不行不知道,是不是由村里面先示范一下”。春节回来,王周齐把村委其他同志找来商量,并一起到种果大户、老支书李盛处家去商讨,结果一拍即合,决定由村出资对村老果园进行改造,由李盛处管理,收益四六分成。当年就引种200亩东魁杨梅和20亩太空枇杷,第二年群众看到果树长势喜人,就纷纷引种,现在全村东魁杨梅种植面积达600亩左右。几年来,各村通过党员干部问事,主动理事,现在全乡呈现“山上茶果飘香,海上鱼儿跳得欢”的喜人景象,村干部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
群众说事,收集难事,着力做好服务工作。村民遇有突发事、应急事、特殊事可以随时向村干部反映,村干部要随说随办、及时办理;对一时不能解决或村干部个人难以处理的事项,村干部要及时向村两委报告。每月10日、20日作为村民定期“说事”日,每个村至少安排一位村干部和一位挂村乡干部接待群众。凡是有困难、有想法、有矛盾的群众都可到村两委说事。在村部设立说事室,方便群众和乡村干部单独说事,吐露心声、讲实话讲真话。同时,不定期地组织群众代表召开“民情恳谈会”,让群众发表意见建议。村里对待群众说事要有说事记录本、有说事办理结果登记薄。此外,还要求在村务公开栏设立意见箱、公布说事电话,方便群众说事。如温福铁路的建设,给柏洋、瑞云等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许多不便,纠纷较深。通过说事,包村干部和村干部及时详细了解村民反映的温福铁路建设导致部分田地缺水等问题,并现场研究,制定解决方法:一是政府提供资金,由农技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发展养羊、种田蘑菇等,引导农民调整结构转产,拓宽增收渠道;二是村干部担保帮助解决部分贷款,村委会补助部分利息,为村民解决发展资金。三是协调业主等有关单位部门解决反映的其它问题。群众看到乡村干部是真心为他们办事,快速落实帮扶措施,都感觉非常满意,从而避免大规模上访事件的发生。
集中议事,规范说事,推进村级民主建设。按章议事,对于一般性问题一月一议。每个村基本规定每月30日作为“议事”日,召开党员和村代表座谈会,研究村级工作有关事宜,进一步规范村务民主听证会制度;把每季度末30日作为村级“民主听证日”,分析总结上季度村两委工作,部署安排下季度工作。对于急难性问题随说随议,对于敏感性问题村民代表参与议,全局性问题村民大会共同议。通过按章规范议事、解决问题,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通过规范议事让众多群众都能参与,很多意愿得以表达,不断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承诺办事,快速干事,促进各项事业发展。按照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问题、困扰发展的重点问题、影响稳定的焦点问题的要求,对群众反映的事情和经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党员和村干部年龄、能力、文化、身体状态等实际,安排专人负责处理,能解决的尽快加以落实,对一时不能解决的要向群众说明情况。对一些大事、难事由乡党委协调各方面力量集中解决;对乡村两级不能解决的问题,要以书面形式上报,由市有关部门协调办理,以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定期评事,公开公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每季度末确定一天为集中“评事日”,由村两委向党员和群众代表通报“问事”、“说事”、“议事”、“办事”情况,并对“办事”情况进行评议和测评。并将结果纳入量化考核中,作为村干部评优评先的一项重要内容。“评事”结果一般在评事日后的7天内在村务公开栏中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据统计,2007年,全乡核电项目、温福铁路和工业园区等重点工程建设,乡村党员干部走访村民问事180多人次,村民说事80多件,集中议事30多件,承诺办事10多件,定期评事50来件。通过公开公示,使村干部规范干事、干净干事有了更有效的制度保障,党群干群关系得到很大改善,全乡上下形成了团结协作谋发展、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检查督事,及时通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每年乡 “六事”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都定期组织对各村“六事”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对群众反映满意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满意率低、群众反映强烈的基层党组织给予批评,并追究主要责任人责任;对办事不力的乡村干部予以通报批评,确保制度的坚持和落实,使“六事”制度真正成为“倾听百姓呼声,为民办实事好事”的有效载体。
二、主要成效
硖门乡推行农村“六事”制度以来,乡村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办实事的人多了,基层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了,基层组织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基层群众情绪得到很好的理顺。“六事”制度实施以来,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普遍反映较好,其具体成效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促进畲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六事”制度以来,该乡规模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05年以前,全乡规模经济为“零”,至2007年底,该乡共引进6家规模以上企业,工业经济达到 3.33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居全市前列,“小乡创大业”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同时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这两年来该乡荣获“宁德市级文明乡镇”、“平安乡”等称号,柏洋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福建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等;2006年基础教育工作在福鼎市基础教育工作综合评比中列第一名;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硖门卫生院内部设施有所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展开;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进入全市计生“三为主”一类优质服务乡镇行列,2006年列入市计划生育新机制试点乡镇;注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实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几年来共落实低保对象325 户1208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现在全乡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和谐小康新畲乡面貌。
二是解决部分党员干部 “四不”问题。“不干事、不作为、不民主、不廉洁”这“四不”是以前农村部分党员干部的真实写照。“不干事”、“不作为”主要是部分农村党员(特别是无职党员)无所作为,先锋模范作用难以体现;少数村干部专注个人事业,对村集体事务态度冷淡;少数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存在着村两委负责人干、其他党员干部看的消极现象等等。“不民主”、“不廉洁”主要是少数村集体重大事项决策和财务几个人甚至一个人说了算;个别村两委负责人管理村务不按章办事,随意性大,方法粗糙;个别村干部说话凭狠气,处事讲义气,解决问题靠霸气;村务管理“不民主”与村干部“不廉洁”相辅而行,村干部特别是村两委负责人违法乱纪案件时有发生等等。“四不”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村级各项事业的发展,挫伤了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热情,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完善、制度强化、制度创新来约束“四不”行为,强化党员干部队伍管理,从而不断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
三是构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近年来,伴随城镇化、农村人口流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农村党员干部,专注于个人致富,服务群众的宗旨观念有所淡薄,一些唯利是图的思想在少数党员干部中有了市场;一些村干部对群众缺乏应有的感情,以“官”自居,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应付了事,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手段单
一、态度急躁、方法简单、办事效率不高;少数村党群、干群关系日渐冷淡,一定时期甚至形成对立等等。新形势下迫切需要设计一些载体,建立一个平台,促使农村党员干部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进群众门、知群众事、解群众愁,使党群、干部关系进一步融洽,从而不断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群众基础。
当前既是农村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现期”,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新农村建设以及其他各项事业发展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矛盾纠纷,如果不能给予基层群众一种比较畅通的利益诉求渠道,及时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则势必会影响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少数村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复杂,群体性冲突、集体上访在一定时期呈上升态势,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不和谐音”。因此也需要我们探索一种行之有效、能长期发挥作用的机制,来促使基层党员干部勇于去破解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难点、焦点问题,确保一方群众安居乐业,从而不断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社会基础。
第二篇: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引领和谐幸福广东
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引领和谐幸福广东
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0多年。广东,从一个落后的农业省份,一跃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勤劳勇敢的广东人,以其独有的精神特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将再次吹响广东稳步发展的号角。
●厚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德的一种概括,也是广东近代以来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以来,‚五湖四海‛的人汇聚广东。广东以其包容性,接纳新思想和新事物,对不同的族群相互包容和接纳、和谐发展;乐善好施、乐于奉献。‚厚于德‛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传承与弘扬。党员领导干部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有廉洁清正之风,使工作更加出色,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做人德为上,做事德为先。厚德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追求道德的完善与进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让自己处在仁的境界。做到仁者爱人也——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被他人、被社会所爱。
●诚信——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广东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中,诚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东有句
老话叫‚牙齿当金使‛,是指说出来的就要做得到,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要说话算数,要讲诚信,要有公信力。‚牙齿当金使‛的俗语背后,是广东人崇尚诚信的传统。悠久的商业贸易历史,使当地人在传统上对诚信、对公信力格外的重视。很多老板谈生意,可以谈笑间一口就谈了下来,而且事后证明一点问题都没有。韩非子云:‚小信诚,大信立,人无信不立‛。诚信,就个人而言,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是宝贵的无形资产。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必须有良好的诚信形象。坚守诚信,以诚创业,以诚感人,不断为干事创业、幸福生活创造良好土壤。
●敏行——创新实干、敢为人先 广东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发源地,率先‚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皆为广东人。而改革开放浪潮中,引进外资、产权改革、市场经济,每一次对旧体制的‚冲关‛和突破,也无不伴随着观念嬗变和理论创新。思想不僵化、勇于求变是广东人最大的优点。‘敏于行’既是对广东人传统历史成就的归纳总结,又极具新时代的气息。
‚敏于行‛,强调的是少说、多做。广东人向来务实,实干是广东人的传统。都说‚千载难逢是机遇‛,机遇难得,机遇提供了发展可能,但机遇稍纵即逝,没有‚敏于行‛的精神,就难以抓住发展机遇,发展可能也难以变成发展现实。抓住发展机遇,不仅要求正确认识机遇,敏捷捕捉机遇,更要善于将发展机遇变为发展实践。时不我待,更要雷厉风行。
‚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并不是一句空头的口号,强调的是‚践行‛二字,践行在于每个企业、每个人的自律与承担,践行在于立法与行政机关制定完善的法律体制并严格执法,它需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相信只要我们认真践行‚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广东的发展就会稳步发展,生生不息,构建和谐广东、幸福广东。
第三篇:党旗引领小康路(范文模版)
党旗引领小康路
——村党支部抓党建促发展工作纪实
在普安县,人们只要一提起高棉乡冬瓜村,就不禁会竖起大拇指,这不仅因为这里有一段县委委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佳话,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冬瓜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发生的巨变给人们带来的由衷赞叹。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冬瓜村,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村民过着“玉米当烤火粮,小麦是救命王”的艰苦日子,人均吃粮仅有150公斤,人均纯收入仅有400多元,遇到灾年,十家九贫。村里负债累累,冬瓜村被列为省州县重点帮扶的贫困村之一。如今,冬瓜村实现了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烤烟、养殖、果蔬等产业齐头并进,村级集体经济积累逐年增多,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栋栋漂亮的平房拔地而起,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群众生活一年一个新台阶,冬瓜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是什么让一个一类贫困村转变成一个县发展的样板村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冬瓜村吧。
产业“双带”
冬瓜村境内山高谷深,土地贫瘠,无矿产资源,产业严重滞后成为了制约冬瓜村发展的一大瓶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成了村党支部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1998年,刚经过换届选举的村党支部在支部书记龙昌旺的带领下,紧紧抓住县委、县政府实施的“南烟北移”经济发展战略和上级扶贫资金、项目向冬瓜村倾斜的机遇,大力推广烤烟种植项目。但当村党支部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问题出来了,群众不理解呀,种植了几千年粮食的土地突然不种粮食改种烤烟了,不种粮食吃什么,烤烟能当饭吃么?村“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地讲政策做工作,磨破了嘴皮也没有几户愿意种。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村党支部主动站了出来,组织10余名党员干部将自己的地腾挪出来带头种下了冬瓜村的第一亩烤烟,当年每人就增收3000元。不用再发动,群众纷纷种上了烤烟,第二年全村就种植烤烟600多亩,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并在随后的几年内将烤烟产业做成了全村经济增收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村烤烟收入创纪录突破200万元大关,仅烤烟一项人均收入就比上年增长了近200元,实现了群众增产增收。
由于烤烟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含量高,风险性较大,“如何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就成为了摆在村党支部面前的一个紧要任务。经过召开党员讨论会、群众咨询会等反复讨论,村党支部最终确定了“近抓烤烟产业,中抓畜牧业、远抓经果林产业,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2003年冬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发动群众大搞退耕还林还草。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全村仅用45天就种了2600亩人工草场,并间作了15.6万株金秋梨。2004年,依托2600亩人工草场,村支部从贵阳绿源公司引进5000多只鹅和3000多只鸡,围绕“一组一品”的养殖思路,以“公司+基地+家庭养殖”的模式,绿源公司派技术员驻村指导饲养,由党员杨秀仁等带头在七个组建立起了鹅、鸡、猪、瘦牛育肥等畜牧养殖基地。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100元,村级积累达1万多元。全村畜牧业产值首次超过烤烟产业,达234万元,占全村经济收入的48%,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现在,冬瓜村以烤烟和草地畜牧业为龙头,注意培育适宜市场发展的果蔬等产业,做到多业并举,齐头并进。
昔日的山旮旯,如今披上一条条绿缎子,绿缎子上镶上了一颗颗白宝石和黑宝石,它成了冬瓜人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也成了冬瓜村一项充满希望的富民产业。
示范“双帮”
为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村党支部结合全村实际,制定了“321”帮扶计划,即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帮扶3户贫困户,组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党员帮扶2至1户贫困户。主要是在信贷担保、技术等方面给予贫困户全方位扶持。
刘胜国以前是村里有名的特困户,党支部书记龙昌旺将他列为自己的帮扶对象,帮助他在信用社担保贷款2万元,发展养殖业,养牛3头,养猪2头,养鹅500多只,年收入超过2万元,彻底摘掉了特困户的帽子。
“全省优秀乡土人才”舒腾广在谈到冬瓜村党支部的工作时,动情地说:“如果没有村支部的帮扶政策,不会有我的今天,不会有冬瓜村的今天”。舒腾广是冬瓜村旱二组的村民,以前连续两场大火将他的房子烧得一干二净,差一点就让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在村党支部的大力帮助下,他度过了难关,依靠种植烤烟富裕起来,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村民推选为旱二组的组长,富裕起来的舒腾广主动帮扶村里面的4户特困户,使他们找准了发展的方向,奔向了致富的康庄大道。
在村支部和党员的努力和帮助下,冬瓜村有50多户贫困户逐步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干群“双联”
在冬瓜村,村组干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成为了村党支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一条联系链。村党支部根据村组干部的实际情况对联系群众作出了具体的分工,每名村干部联系1名能人党员,联系2名困难群众,做到随时跟踪调查,了解情况。一方面,村组干部对联系的有能力发展的党员进行重点扶持,帮助他们想办法谋思路,协调贷款,提供技术指导等,另一方面,村支部对困难群众和党员也同样进行重点帮扶,在产业扶持和带动上对他们进行倾斜。
同时,针对部分党员生活困难的实际,村党支部实行了党员慰问抚恤制度,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充分利用“七一”、“春节”等节假日深入村组,实地慰问贫困老党员,给他们送去生活必需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听取他们对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在农村党员去世后,村党支部均赠送花圈以示哀悼,并给予直系亲属300至500元不等的抚恤金。
在冬瓜村,党员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荣耀,一种责任,人人向党组织靠拢,向党员看齐,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血与肉的紧密联系,成为了冬瓜村干群关系最真实的写照。
素质“双升”
冬瓜村党支部不仅在抓党员素质提高上下功夫,而且在提高普通群众的素质提升上也狠下功夫。村党支部利用各种机会请来县里的畜牧专家、计生专家和种植能手等为党员群众上课,讲课的内容通俗易懂,群众容易接受,也容易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去。因此只要村里面来了讲课的专家学者,村活动室肯定都会挤得满满的,群众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求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许多群众通过学习培训,思想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纷纷向党组织靠拢,2007年全村党员人数达到78人,今年又有8人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与此同时,村支部针对村民逢年过节有聚众喝酒、赌博等现象,别出心裁地组织开展了村级运动会。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以村民组为单位开展知识竞赛和体育竞技等活动。知识竞赛前两周要举办学习培训班,每户至少要有1人参加,培训的内容包括党的方针、政策、法律知识、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学习培训结束进行考试,根据成绩确定参赛人员;体育竞技项目包括篮球、乒乓球、象棋、“捏营养球”等,人人都可以参与。这种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别具一格,深受村民欢迎,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民的观念。
“为有攻坚多壮志,敢叫旧貌换新颜”,冬瓜村的巨变向我们昭示,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农村才会有出路。如今的冬瓜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实现着一个又一个的转变,她正用坚实脚步乘着改革的东风,稳健地抒写着从贫困到富裕的壮丽诗篇。
以民为本抓党建和谐之风劲吹
当前,一些地方群众上访成风,干群关系紧张,给社会造成了不和谐的因素。山根镇排溪村却连续二十几年无上访,社会安定,生活富裕,村民和睦相处。2000至2004,该村连续5年被评为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今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抗击第18号强台风“达维”救灾减灾先进单位。近日,我们走访了该村,发现该村党支部用破解难题的“四把钥匙”,开启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大门,使和谐之风扑面吹来。
充满感情,跟群众交心,群众信你
“自种自收不求你,不偷不摸不怕你,吆喝命令不理你。”缺少信任,是当前一些地方群众工作难于开展的重要因素。排溪村干部善于与村民交心谈心,让村民们信服,解开了工作的顽结。
有困难找支部,已经成为排溪村群众的首选。村支部关心村里弱势群众,对困难农户,村里不嫌不弃,热心为民服务,对五保户嘘寒问暖、生活关照,深得人心。2003年,生活困难的残疾人潘富英病倒在床,村支委轮流看望,送去300元和几包大米,支持治病,并寻求热心单位为他购买一只母水牛养殖。寡妇、残疾人李桂霞一家三口住危房,近段时间村“两委”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腾出一块土地为她建两间平顶房。凡是村里红白事,村“两委”干部必到场。近几年,村里就拿出1500元为五保户文昌渊、许文松、莫泽春送终。
村民代表何文伍说,村支部对先富起来的农户引导致富思源、扶危济困,对困难农户鼓劲、帮助,就这样与老百姓交心。村民有大事小情,只要通知一声,党员马上就到,热心劲儿胜似一团火。村民有啥“疙瘩”,有啥“闹心”事,都愿找村支部,支部想方设法“理疗”直至“消肿”。2004年8月,村民王业金与王富良因种树闹土地纠纷,村支书曾召琼将两家拉到一块,进行协商沟通,两家事儿立马平和;2005年8月,王富亚、徐光月因虾池排污闹起来,差点动“干戈”,曾召琼带领几位村委委员串门,从拉家常话发展入手,做调解工作,妥善解决他们的虾池排污问题,两农户在笑声中握手和好。
倾注实情,带群众致富,群众服你
有些村干部抱怨说,如今的农民工作难做。“老办法不顶用,硬方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其实,老百姓首先想的是富裕,带领他们致富,他们服你。排溪村支部立足服务发展,开展“双培”和“双带”工作,取得成效。
“党员要有真本事,村民才瞧得起。”当任村支书已经10年的曾召琼对此深有感触。为此,该村党支部注重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8年间,黄会球、徐光耀、徐光辉等8名村里致富能手发展为党员,何运霞、徐清民、何标等7名党员发展为致富带头人。
十年来,支书曾召琼带头种植菠萝、胡椒、苦瓜等经济作物,收入颇丰后,慷慨解囊扶持肖作文等困难户种植槟榔、菠萝和胡椒。党员何运霞靠种植菠萝和搞运输生意,年收入10万元以上,发家致富的她不忘困难群众,主动提供种植菠萝技术,去年支持5000元给村民文云平造船,发展近海捕捞业。村支部多次组织村民代表到琼海博鳌等地参观,学习种养经验。在支部的倡导下,何良民等村里致富党员尽量提供服务,帮带村民发展种养业。党员带民走富路,村民也铆足了劲头干。村民王文种植菠萝20亩、槟榔15亩,年收入5万多元何运江每年养鸭1600只以上,还有胡椒、苦瓜等作物20亩,年收入6万多元。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200多元。如今,家家都有电视机,80%以上农户安装电话。其中,2004年道桥自然村13户68人,年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大坑自然村4户人家21人,靠种植菠萝、胡椒、槟榔和运输瓜菜、木材的收入,年户均达10万元。
主动热情,民主议事,群众跟你
有人说,干部与群众间有道“墙”。其实,拆“墙”并不难,老百姓说,与咱“议政”,咱跟你。排溪村以“民主议事”为抓手,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使“核心”与“民心”的结合。
该村有160亩村集体沙滩土地,有些农户想租地搞高位池养虾,村“两委”一班人不随意拍板。支书曾召琼说,先征求村民意见,然后让村民代表自个儿拿主意。2000年11月,村里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此事,一致通过发包给本村或外村农民养虾;同样,2003年6月,该村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规划25亩土地作为“居民小区”,让住房紧张的农户盖房,按面积收取适量土地金。现已搬进平顶新居的7户村民告诉我们,这种做法够民主,群众支持。类似以上土地发包、道路建设和集体经济的使用等重大事项,村里都交由党员扩大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作主”。每年,都召开党员大会10次以上,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小组长会议20次以上。特别是,2003年该村实行“五卡一制”(民主决定卡、民主理财卡、群众信任卡、党员管理卡、党员互助卡和发展党员公示制)以后,问策于民的活动更加频繁,群众“议政”的氛围更加浓厚,民主治村不断深入人心。同时,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财务监督小组的成员由党员、村民代表担任,村干部不担任,村务财务经审核后按时如实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讲民主,民心顺;民心顺,村融洽;村融洽,村业兴。”党员、村民代表曾宪良一语道破“玄机”。2003、2004年该村被省分别评为村民自治示范村和民主法治示范村。
融入真情,帮群众解忧,群众颂你
排溪村党支部从加强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努力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备受农户称赞。其实,老百姓要的是眼看得见、手摸得着的东西。
村中有一条小溪长达3公里,由于年久淤泥积压成堆,堵塞溪道,溪两边的农田遇旱涝排灌不畅,影响农作物生长,村民十分担心失收。为解村民之忧,2003年该村把整治溪道提上议事日程,投入3万元,全面清理溪道,建3个拦水坝,解决了320多亩农田的排灌问题。2004年,我市出现罕见的旱情,该村人畜饮水成为问题,就连播种等基本用水也告急,村民忧心如麻。村支部及时开展抗旱工作,投入3500多元,打造人畜饮水井5口和田头井4眼,组建一支由党员干部、村民小组长等组成的抗旱突击队,开挖石榴洋长1公里的排水沟,引水灌溉。老党员黄诗川说,去年战胜旱魔,压在农户胸口的石头落下地,支部全体党员的心情也跟着顺畅。
实现自然村村村通车,改善居住环境,是该村村民的一大愿望。2000年以来,该村按计划逐步实施“通路”工程,新建、扩建青山营至大石岭、村办公室通海榆东线等6条村路,使道桥坡、青山营、合堀等8个自然村互连路网,实现村村通车,解决村民出入不便的问题。此外,该村还创建道桥省级文明生态村和青山营市级文明生态村,以此为示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篇:和谐小康工作计划
“和谐小康家庭”创建工作计划
“和谐小康家庭”创建 活动开展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连队各方面工作的发展。因此,加工厂支部主要围绕创建“和谐小康家庭”这个中心目标认真抓好“和谐小康家庭”创建的评比工作,并制定具体计划如下:
1. 支部要高度重视。加工厂支部把“和谐小康家
庭”创建活动工作纳入支部的议事日程,形成了由支部书记组抓,支部成员相互配合,责任
层层分解,工作落实到人,成员根据自己的工
作特点,分别把关,使我 厂的“和谐小康家
庭”创建工作获的长足的发展。
2. 建立建全各项制度。我厂根据团下发文件的要
求,制定了全年工作计划,宣传措施到位,有
具体的活动施施方案。建立建全“和谐小康家
庭”评比机制,厂制定干部管理制度,及时完
成各项材料的上报和落实。
3. 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和谐小康家庭”领
导小组成员工作能力的提高。从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入手,增强“和谐小康家庭”领导
小组成员的凝聚力、战斗力,促进“和谐小康
家庭”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坚持“和谐小康
家庭”工作制度和评比办法,进一步改善和转
变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提高“和谐小康家庭”领导小组成员的整体素质。
4. 要结合阶段性的工作,加强思想宣传工作。向
全厂广大干部职工宣传党的路线、方真、政策。积极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三德”教育活动,综合治理宣传月活动,民族团结教育月、助残日、安全生产月、塔里木精神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五化”活动,努力推进“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树立职工讲文民明、树新风,讲卫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积极加强对职工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5. 认真抓好“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提高干
部素质,树立公仆意识、公仆形象。干部群众的素质观念要进一步增强、艰苦朴素的作风要进一步弘扬、工作作风进一步扎实。
第五篇:和谐小康计划
“创建和谐小康家庭”
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师市妇联一届七次执委会精神,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按照师妇联开展“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的文件通知要求,组织动员广大教职工以建设和谐文化为载体,深入推进和谐小康家庭、“双合格”家庭创建活动,认真做好“好母亲、好妻子、好媳妇、好婆婆、好丈夫”的“五个好”评选表彰工作,营造平等和谐的良好家风,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师市五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爱国守法、文明诚信、和谐平安、绿色节俭、好学致富”为基本要求,着力调动学校广大职工青年创建“和谐小康”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以家庭小康推进全面小康,大力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家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屯垦戍边伟大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总体目标
通过3~5年创建活动的扎实深入开展,努力使广大教职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屯垦戍边意识显著增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军事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职工家庭收入显著提高,广大教职工都能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安定有序,社会活力增强,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
善,绝大多数职工实现小康目标,为我校创建 “小康生态文明学校”打下良好基础。
(三)“创建”活动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教职工根本利益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创建”为了教职工,把握发展本质,通过“创建”活动促进我校各项事业的有序发展。
2、必须坚持突出学校建设特色,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既要善于从长期开展的“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家庭建设活动吸取成功经验,正确处理与其他家庭建设活动的关系,又要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创建”活动新局面。
3、必须坚持“创建”重在基础、重在实践的思想。“创建”是目的,考核评选是方式方法。必须把工作的着力点切实放在“创建”上,确保以基层为重点,以教职工家庭为主体。
4、必须坚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全体上下共同“创建”。始终坚持发挥工会的群带作用,落实教职工的主体地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努力形成“创建和谐小康社会”人人有责的生动局面。
二、加强领导,形成“创建”工作整体合力
“创建”工作是今后一段时间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组织开展的以教职工家庭为载体的创建、达标、评比等活动,均以“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为总揽。要努力形成“党委重视、行政支持、工会主抓、教师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干部教职工之间要加强联系协调沟通,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共同努力推进“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取得成效。
为切实加强对“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我校成立“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创建”办法,确定专人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三、明确目标,不断创新“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标准如下:
1、爱国、爱党、爱兵团,创诚信之家;
2、学法、懂法、守纪律,创平安之家;
3、热爱学习、重知识,创学习之家;
4、勤劳致富、讲奉献,创致富之家;
5、尊老爱幼、促和睦,创美德之家;
6、移风易俗、讲科学,创文明之家;
7、以德育人、重家教,创“双合格”之家;
8、保护环境、美家庭,创绿色之家;
9、讲究卫生、强体魄,创健康之家;
10、反对浪费、惜资源,创节约之家。
牵头部门:工会、妇委会
四、“创建”活动的对象和范围
具有本校常住户口并常住本校的家庭;没有常住户口,但是短期或长期居住本校的家庭。
五、建立机制,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效
“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是一项群众性、基础性和全员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创新性和艰巨性,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创建活动常抓不懈,常抓常新,是创建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一)建立考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参与积极性。学校成立考评小组,每半年对所有职工家庭进行一次考评,并建立家庭创
建活动档案,对考评情况进行备案。我校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在学校“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中未达标的家庭不得参加师级“和谐小康家庭”的评选。在以后的工作中,上级有关部门出台的各级优惠政策,在兼顾公平的前提下,要想“和谐小康家庭”达标家庭倾斜,积极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
(二)建立活动保障机制,促进创建活动有序开展。我校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创建”工作计划,分阶段确定“创建”目标,细化阶段性“创建”措施,定期组织召开相关会议,研究解决创建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创建”活动稳步推进,要强化对“创建”活动的统一领导,要在人员机构、经费落实、活动安排等方面为“创建”活动提供可靠的保障。要结合屯垦戍边新型学校和文明生态学校建设,改善教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为教职工创建“和谐小康家庭”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活动长效机制,使“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常抓不懈。我校要把“创建”活动纳入单位“三个文明”建设,进行安排和部署,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召开教职工大会和学校广播,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形式对“创建”活动进行大力的宣传,使“创建”活动家喻户晓,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群众基础。要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职工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使广大职工家庭在参与中不断提高素质。
在“创建”活动中,学校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树立各种典型,不断总结经验,推进本学校“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
校工会
201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