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

时间:2019-05-13 19:3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大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大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

第一篇:电大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写作活动的两个转化?

一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化。作文构思完毕,就是动笔作文了。就要经历一个心理过程——由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要反复思考,认真地择词、用句,思考着怎样才能把所要表达的事物表达清楚。这是一个使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趋向于准确和严密的过程,同时也是选用恰当的词、句等语言形式过程,是发展思维和运用语言的统一。

二是模糊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转化。在作文(记叙文、说明文)动笔时,学生的心理还要完成另一重转化——把模糊的印象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这时,场面、环境、形象、声音、色彩、质地„„甚至氛围,一切都要呈现在头脑里。不仅有丰富的想象,而且还伴随着异常活跃而丰富的情感活动。理解写作的两个转化,可以使我们知道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兴趣、情感和认识活动,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了活跃的创造的过程,从而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从事作文教学。

2、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特征是什么?

(1)发展性。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相一致的。(2)整体性。整合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的要求,三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其整体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提高其人格素养和生存能力。

(3)操作性。围绕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什么是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主要反映活动的过程和步骤,主要用于指导实际操作,它说明做什么?怎样做的知识用于指导操作。

4、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向学生呈现足够数量的有关某一概念的正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中抽取它们共同的本质特征;再以准确的语言归纳出一个命题,揭示出概念的定义。(2)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控制概念的非本质特征。

(3)恰当地运用反例。反例传达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在辨别中加深对概念定义的理解。恰当地运用反例,可以排除非本质特征对获得概感念的干扰。

(4)引入变式进行比较。变式指的是概念在非本质方面的变化。

(5)在言语实践中运用概念。运用概念是知识的具体化,可使概念得到巩固和深化。

5、语文学科多媒体课件设计一般要考虑哪些问题? ①树型结构——指妥善安排课件内容的组合关系,让别人能清晰理解脚本各部分内容的结构关系。

②呈现方式——指内容素材用什么方式——用文本,用图片,还是用音频,用视频,用动画来呈现。这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内容“整合”上的应用。

③呈现控制——指利用素材呈现方式的可控性,模拟学生的认知程序,对有关资源内容与师生互动方式进行初步整合(进一步的整合是在应用中),以求提高课堂认知活动的质量。

④拓展选择——指利用信息数据的巨大存储功能,利用网页技术的灵活性,从语文学习的实际出发,在不同层次、不同维度上对资源内容进行整合。

6、简述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A语文专业知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学和文学、语文教育史。

B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C自然科学知识。D社会科学知识。

二、论述题

1、结合你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应该如何进行作文指导。

A、作文指导包括审题指导和写作过程指导,应该联系作文几个阶段的心理分析来把握学生写作心理,运用正确适宜的方法指导学生作文。

B、审题的指导。一般多采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审题。(1)审读圈点法。(2)结构分析法。(3)题目补充法。(4)比较辨题法。

C、写作过程的指导。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缺乏写作欲望,不想说、无话可说、说不好。所以写作过程的指导,首要的是要自觉运用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要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想说、有话说。可如下指导:

(1)运用联想的规律指导作文。这里要处理好媒体的选择和教师语言如何“搭桥”这两个问题。

(2)按照认识规律来指导作文。

(3)运用头脑风暴法来指导作文。这实际上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度对话,产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诱发和激活学生的智慧情感、灵感的方法。运用头脑风暴法要注意围绕一个特定话题展开讨论。

2、举例论述表达与交流心理的特点。

表达与交流心理的特点是临场性、敏捷性、体态语的运用、运用语音表情达意。应该说,通过对教材第六章的学习,大家对于几方面特点的具体论述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关键在于请大家引进一些实例进行论述分析,这样设计作业的目的在于,促使大家在口语交际这个新的但又常常被忽略的课题上面多思考一些,借机反思、总结一下自己或身边的行为案例,加深认识,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效率。

3、语文知识内容的构成包括哪些方面?请举例论述。语文知识的内容的构成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的语言/言语规律。包含语言规律和言语规律两个方面。

②.他人的言语经验。语文教科书中有大量的经典文篇,其自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就是一种知识。

③.个体的言语规则 例:略

4、联系语文教学改革实践,论述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促进综合效应。②.拓展选择空间。③.提供便捷手段。④.改善参与条件。⑤.扩大共享范围。

此外,还可以从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法过程的角度,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良好价值取向的角度,进一步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与有效整合的课题。5完善语文老师的素质结构 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力求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例:略

三、评析题 1.《我的作文批改》是评论一位老师坚持采用面批的形式进行作文批改,可以这样评论: ①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实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活动,是一种对话。当面批改,可以在近距离的当面交流中沟通感情,形成一种难得的氛围,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更有利于这种对话的深入,从而收到实效。②.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那么,“改”文章的主体是谁呢?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这位教师通过面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认识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引导学生自己来解决自己的问题,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培养、训练修改作文能力的系统过程,从这里面,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自我修改作文的方法和策略。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心理细致入微的洞察和充分的理解,教师尊重作文教学个性化的特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我们今天的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我们的教学,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实际上,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每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应该承认差距,在课堂上的时空中,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仅靠在作文本上有限的笔批,也难以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而面批则很好弥补了课堂教学和笔批的不足,可以使因各种原因平时少有机会发表意见、难得与教师交流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有机会与教师沟通。

④.体现了教师热爱教学、认真投入的专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教师仔细推敲、精益求精的行为成为学生最好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望、求实学风和逐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各位学员完成这道题时,我们除了要求大家写出评论,还要求各位把看法提供出来在小组或网上交流,完成了这一步,才算完成了这个作业。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促使大家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考,就这样的案例进行分析评论,这样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善于交流、利用网络技术发布和获取信息并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素养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终身学习能力,也是我们开放教育课程学习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之一,因此,按要求完成作业,绝不是无意义的,请大家充分认识这一点。

2、《我用演讲鼓动学生发言》,可这样来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实践带给我们的启迪:

①.教师抓住了当前普遍存在的高中生不注重口才训练、课堂发言消极被动的教学顽症,想方设法进行突破,显示了很高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研究眼光,而这正是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语文特级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

②.教师富有勇于探索、创造性进行语文教学的可贵精神,并且善于发挥自身特点,开展了富于创意和能收到实效的教学。我们从文章中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富有激情、善于雄辩、比较诙谐,语言具有逻辑感和很强感染力以及鼓动性,根据自己的这些优势,率先垂范,用激情洋溢且不乏幽默的演讲激发学生的发言热情,以“约法三章”来鼓动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说是非常高明的做法。我们说,语文教学是非常需要创造力、体现个性风格的教学,是一种富有个人生命特质的创造性活动,那么,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是否可以从这位教师似乎“别出心裁”的做法中受到某种启发,在面对各种语文教学难题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的语文教学环境呢? ③.非常理解学生学习心理,瞄准症结,一针见血,以激情点燃学生的勇气,注重动机激发。针对课堂上学生不发言的顽症,这位教师并没有简单化地来对待,而是入情入理、一针见血地分析和列举了种种不发言的心理和行为,并针对这些现象采用组建“课堂发言敢死队”这种极富挑战性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发言动机。课堂发言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知道,根据需要理论,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源于以下需要:(1)言语交往需要。(2)言语的求知需要。(3)言语的启智需要。(4)言语审美需要。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激发口语交际动机的心理需要,符合高中生以上进为主、复杂而具有很大差异性的个性特征,所以收到很好效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屡试屡验”,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几点,只是基于自己的认识提出的看法,仅供讨论参考。最重要的是每位学员结合自己的实践,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广阔平台上充分交流,有所收获,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推动,这就达到我们形成性考核这类题目设计的目的了

第二篇:电大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册: 电大作业答案

作业一

一、简答题

1、简述新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

①1950年:将“国语”和“国文”合称为“语文”,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初步形成; ②1953年: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出现把“文学分析”当成语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

③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④1961—1963年: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先后提出“加强双基”和“工具说”;

⑤1978年:拨乱反正,重新确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性;

⑥1986—1992年:为提高民族素质全面修订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

⑧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发,启动新课程改革。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为什么说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是语文课程的基础任务?

语言材料的丰富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培养语感,丰富语文知识,发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可以丰富概念和判断,并接受体现在语言材料中的优质思维品质的负载在语言材料上的文化信息的影响,提交思维能力和思想文化修养。

3、根据语文课程的任务,与之相关的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A方法的层次分类:①哲学方法②一般科学方法③特殊方法④具体方法

B方法的思想特点分类:①逻辑思维方法②形象思维方法③直觉思维方法④社会思维方法 C语文学习的方法的类型:①一般思想方法②一般学习方法③语文学科学与一般方法④语文学科学过程中的具体学习方法:制定计划的方法、有效预习的方法、高效听课的方法、优质作业的方法、课外学习的方法、系统小结的方法。

4、简答设计教学过程的原则

A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B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

C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

5、为什么说形成性评价应是教学评价的重点?

这里首先涉及到对教学评价的认识。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衡量学生语文水准,评定语文教学效果;诊断学生学习困难,反馈语文教学情况;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促进语文教学工作。所以说,在实施教学评价中我们应该坚持发挥语文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语文学习目标的程度,而且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侧重对所教过的内容的及时评价,随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发现学生的潜质。所获信息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根据需要采取恰当的调适措施。形成性评价可以迅速找出简单的困难问题并加以解决,形成一个“自我纠正系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所以说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点。

6、请简要回答阅读能力教学包含哪些内容?

根据阅读能力的结构来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阅读能力教学所应该包含的内容:①通过积累性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力;②通过理解性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力;③通过欣赏性阅读培养阅读审美力;④通过研究性阅读培养阅读评价力;⑤通过创意性阅读培养阅读

创造力;⑥通过“信息阅读”培养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二、论述题

1、举例分析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

①、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教育综合在一起的特点,体现了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我国古代语文作为学科不具有独立性,而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当时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但学科的非独立性不说明没有语文教学的内容,无论是原始宗教、生产、生活,古代神话故事中,还是奴隶社会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其中都包含着相当丰富的语文教育内容。封建社会的以儒家经典为主的经学教育,当中也含有大量语文教学内容。

②、启蒙先识字,后读经书。主要是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具体特点。也就是儿童启蒙教学是通过蒙学读物先集中识字,再学习以儒家经典为主,文选为辅的经书。最著名的蒙学读物是“

三、百、千、千”。

③、读经为主,文选为辅。体现了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的特点。“五经”、“四书”一直是古代封建教育的主干课程,这是封建社会采取的文化教育专制主义以及封建王朝科举考试制度所决定的。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也产生了相当消极的影响,应该辨证地、历史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文选读本主要用来进行读写训练,所选大都是历代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仿写。

2、如何理解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举例论述之。

关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语文的人文性,教材上从语文自身以及语文的内容属于文化范畴;语文包含文化的多样性使它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承作用两方面进行了简要阐释。

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语文教材、课文的教学和学习、训练,体现出编选者、教师、学生的一种文化选择。课文内容、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阐释、理解和评价,编选什么、如何阐释、理解了什么,都体现或是说实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其次,汉语言本身就内蕴着汉民族的文化意识;

第三,语文行为(听、说、读、写)的习得和训练过程就是一种对人生、社会各种事物的认识的积累和练习;

第四,语文课程、语文学科目标、语文教学内容之所以确定为这样而不是另外的内容,是特定价值观筛选的结果,体现着特定价值取向。

例:作为一门学科的中学语文,也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体裁看,从题材看,从语言文字成就以及所负载的思想情感内容看,语文课程处处闪烁着人类文化的灿烂光辉,要充分利用它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用你自己教学的例子,谈谈你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

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常规过程规定为“引导、探究、运用”三个阶段。我认为教师做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是在于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于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语文学习过程是怎样施加积极影响的,而主要调动学生的语感能力,还有调动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常与学生交流谈话。从而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任务和过程方法,4、根据教材第80页《从三到万》的教学案例,为它设计出教学目标,并简述所设计的目标的理由。

教学目标:全班同学用揣测法阅读《从三到万》,必须全部读懂(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表现程序)

设计目标的理由:指导学生读文章,帮助他们读懂,从而获得某种知识无疑是重要的。但对

语文教学来说,更重要的还不在于“懂”和“知”这个结果,而在于“怎样懂”“怎样知”这个过程这篇语文的学习特点是:结合故事讲道理,叙议结合的写法,做为一名教师当然可以通过讲解深入本落实重点,但在这堂课上,学生的理解不仅得之于深入的阅读而来自他们亲身的实践和体验。

5、举例论述阅读的心理本质。

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阅读的性质,会有不完全一致的解释。从微观看,阅读具有多重性质,是一个特定环境下、特定读者与特定读物相互作用的行为系统,是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统一,言语操作技能与言语心智技能的统一,是一种审美实践。具体来说,第一,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作出阐释,并汲取精神的滋养。这一点是阅读的本质特征。读者自身是一个物质的存在,他需要借助各种物质材料进行阅读,记录或保留阅读的过程和结果。阅读通过吸收精神营养,培育和铸造人的精神世界。

第二,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读者先用视觉感知文字符号,然后,运用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将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列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贮存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阅读、理解是个性化的活动。

第三,阅读是一种言语操作技能。例如朗读时的发音和控声、停连和重音、语气的把握、节奏的变换、手势的辅助等;又如眼动的方式、眼停的次数、阅读本位的变换、视觉广度的宽窄等。

第四,阅读美文和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审美实践。首先是因为读物是一个美的世界;其中包含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方面的美学因素。其次是因为在阅读美文和文学作品过程中,读者需要亲自经历一系列完整的审美心理活动,因而有助于形成和完善读者的审美意识系统。

三、分析题

设计实例:《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问题①联系该教学设计具体分析“阅读教学是多向度的对话”这一基本属性。

首先我们要理解和掌握“阅读教学是多向度的对话”的理论内涵。阅读教学过程具有活动和对话的两大基本属性。即阅读教学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个人阅读,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时空条件限制的集体性的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凭借班级集体开展的。阅读具有对话的品格,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它是学生、教师与作者的对话,是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是课堂情境中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对话。这位教师的“《鲁迅自传》教学设计”符合阅读教学的对话属性,充分注意了多重对话的开展,有目标,有步骤,可操作,便于实施。问题②该教学设计定位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请对此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这个问题,有两个点要抓住:一个是教学目的,一个是教材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相关阐述中,说道:“当代初中学生,理应走近这位伟人,进而更好地继承鲁迅精神,高扬鲁迅作品中洋溢的民族正气,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和综合国力而努力奋斗。这应该是学习《鲁迅自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还有一处这样说道:“这篇全文不到千字却记载了50年经历的自传,如用一般阅读分析的方法,补充相关材料,帮学生理清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解说写作特点,估计效果不会太好。因此笔者建议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依以下步骤进行教学„„”这两段文字,体现了教师具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的,是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教师对教材做了相当充分的基础分析,是根据教材的特点选取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说明了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很到位,而这两点,正是确定教学方法和执教思路的必要前提。我们具体分析他所设计的教学步骤,可以看到都是仅仅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在操

作的。

问题③如果你来对此课进行教学设计,你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这个小问题是督促大家联系案例和自身实际进行思考和研究,重在“以我为主”,提出自己的思路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一

一、简答题

1、简述新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

①1950年:将“国语”和“国文”合称为“语文”,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初步形成;②1953年: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出现把“文学分析”当成语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③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④1961—1963年: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先后提出“加强双基”和“工具说”;⑤1978年:拨乱反正,重新确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性;⑥1986—1992年:为提高民族素质全面修订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⑧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发,启动新课程改革。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为什么说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是语文课程的基础任务? 语言材料的丰富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培养语感,丰富语文知识,发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可以丰富概念和判断,并接受体现在语言材料中的优质思维品质的负载在语言材料上的文化信息的影响,提交思维能力和思想文化修养。

3、根据语文课程的任务,与之相关的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A方法的层次分类:①哲学方法②一般科学方法③特殊方法④具体方法 B方法的思想特点分类:①逻辑思维方法②形象思维方法③直觉思维方法④社会思维方法 C语文学习的方法的类型:①一般思想方法②一般学习方法③语文学科学与一般方法④语文学科学过程中的 具体学习方法:制定计划的方法、有效预习的方法、高效听课的方法、优质作业的方法、课外学习的方法、系统小结的方法。

4、简答设计教学过程的原则

A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B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C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

5、为什么说形成性评价应是教学评价的重点?

这里首先涉及到对教学评价的认识。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衡量学生语文水准,评定语文教学效果;诊断学生学习困难,反馈语文教学情况;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促进语文教学工作。所以说,在实施教学评价中我们应该坚持发挥语文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语文学习目标的程度,而且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侧重对所教过的内容的及时评价,随时了解学生 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发现学生的潜质。所获信息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根据需要采取恰当的调适措施。形成性评价可以迅速找出简单的困难问题并加以解决,形成一个“自我纠正系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所以说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点。

6、请简要回答阅读能力教学包含哪些内容? 根据阅读能力的结构来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阅读能力教学所应该包含的内容:①通过积累性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力;②通过理解性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力;③通过欣赏性阅读培养阅读审美力;④通过研究性阅读培养阅读评价力;⑤通过创意性阅读培养阅读创造力;⑥通过“信息阅读”培养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二、论述题

1、举例分析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

①、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教育综合在一起的特点,体现了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我国古代语文作为学科不具有独立性,而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当时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但学科的非独立性不说明没有语文教学的内容,无论是原始宗教、生产、生活,古代神话故事中,还是奴隶社会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其中都包含着相当丰富的语文教育内容。封建社会的以儒家经典为主的经学教育,当中也含有大量语文教学内容 ②、启蒙先识字,后读经书。主要是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具体特点。也就是儿童启蒙教学是通过蒙学读物先集中识字,再学习以儒家经典为主,文选为辅的经书。最著名的蒙学读物是“

三、百、千、千”。

③、读经为主,文选为辅。体现了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的特点。“五经”、“四书”一直是古代封建教育的主干课程,这是封建社会采取的文化教育专制主义以及封建王朝科举考试制度所决定的。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也产生了相当消极的影响,应该辨证地、历史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文选读本主要用来进行读写训练,所选大都是历代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仿写。

2、如何理解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举例论述之。关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语文的人文性,教材上从语文自身以及语文的内容属于文化范畴;语文包含文化的多样性使它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承作用两方面进行了简要阐释。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语文教材、课文的教学和学习、训练,体现出编选者、教师、学生的一种文化选择。课文内容、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阐释、理解和评价,编选什么、如何阐释、理解了什么,都体现或是说实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次,汉语言本身就内蕴着汉民族的文化意识;第三,语文行为(听、说、读、写)的习得和训练过程就是一种对人生、社会各种事物的认识的积累和练习;第四,语文课程、语文学科目标、语文教学内容之所以确定为这样而不是另外的内容,是特定价值观筛选的结果,体现着特定价值取向。例:作为一门学科的中学语文,也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体裁看,从题材看,从语言文字成就以及所负载的思想情感内容看,语文课程处处闪烁着人类文化的灿烂光辉,要充分利用它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用你自己教学的例子,谈谈你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

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常规过程规定为“引导、探究、运用”三个阶段。我认为教师做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是在于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于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语文学习过程是怎样施加积极影响的,而主要调动学生的语感能力,还有调动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常与学生交流谈话。从而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任务和过程方法,4、根据教材第80页《从三到万》的教学案例,为它设计出教学目标,并简述所设计的目标的理由。教学目标:全班同学用揣测法阅读《从三到万》,必须全部读懂(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表现程序)

设计目标的理由:指导学生读文章,帮助他们读懂,从而获得某种知识无疑是重要的。但对语文教学来说,更重要的还不在于“懂”和“知”这个结果,而在于“怎样懂”“怎样知”这个过程这篇语文的学习特点是:结合故事讲道理,叙议结合的写法,做为一名教师当然可以通过讲解深入本落实重点,但在这堂课上,学生的理解不仅得之于深入的阅读而来自他们亲身的实践和体验。

5、举例论述阅读的心理本质。

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阅读的性质,会有不完全一致的解释。从微观看,阅读具有多重性质,是一个特定环境下、特定读者与特定读物相互作用的行为系统,是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统一,言语操作技能与言语心智技能的统一,是一种审美实践。具体来说,第一,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作出阐释,并汲取精神的滋养。这一点是阅读的本质特征。读者自身是一个物质的存在,他需要借助各种物质材料进行阅读,记录或保留阅读的过程和结果。阅读通过吸收精神营养,培育和铸造人的精神世界。第二,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读者先用视觉感知文字符号,然后,运用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将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列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贮存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阅读、理解是个性化的活动。第三,阅读是一种言语操作技能。例如朗读时的发音和控声、停连和重音、语气的把握、节奏的变换、手势的辅助等;又如眼动的方式、眼停的次数、阅读本位的变换、视觉广度的宽窄等。第四,阅读美文和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审美实践。首先是因为读物是一个美的世界;其中包含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方面的美学因素。其次是因为在阅读美文和文学作品过程中,读者需要亲自经历一系列完整的审美心理活动,因而有助于形成和完善读者的审美意识系统。

三、分析题 设计实例:《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问题

① 系该教学设计具体分析“阅读教学是多向度的对话”这一基本属性。

首先我们要理解和掌握“阅读教学是多向度的对话”的理论内涵。阅读教学过程具有活动和对话的两大基本属性。即阅读教学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个人阅读,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时空条件限制的集体性的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凭借班级集体开展的。阅读具有对话的品格,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它是学生、教师与作者的对话,是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是课堂情境中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对话。这位教师的“《鲁迅自传》教学设计”符合阅读教学的对话属性,充分注意了多重对话的开展,有目标,有步骤,可操作,便于实施问题

②该教学设计定位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请对此作出自己的评价。对这个问题,有两个点要抓住:一个是教学目的,一个是教材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相关阐述中,说道:“当代初中学生,理应走近这位伟人,进而更好地继承鲁迅精神,高扬鲁迅作品中洋溢的民族正气,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和综合国力而努力奋斗。这应该是学习《鲁迅自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还有一处这样说道:“这篇全文不到千字却记载了50年经历的自传,如用一般阅读分析的方法,补充相关材料,帮学生理清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解说写作特点,估计效果不会太好。因此笔者建议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依以下步骤进行教学„„”这两段文字,体现了教师具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的,是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教师对教材做了相当充分的基础分析,是根据教材的特点选取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说明了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很到位,而这两点,正是确定教学方法和执教思路的必要前提。我们具体分析他所设计的教学步骤,可以看到都是仅仅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在操作的。

问题③如果你来对此课进行教学设计,你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这个小问题是督促大家联系案例和自身实际进行思考和研究,重在“以我为主”,提出自己的思路。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二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写作活动的两个转化?

一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化。作文构思完毕,就是动笔作文了。就要经历一个心理过程——由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要反复思考,认真地择词、用句,思考着怎样才能把所要表达的事物表达清楚。这是一个使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趋向于准确和严密的过程,同时也是选用恰当的词、句等语言形式过程,是发展思维和运用语言的统一。

二是模糊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转化。在作文(记叙文、说明文)动笔时,学生的心理还要完成另一重转化——把模糊的印象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这时,场面、环境、形象、声音、色彩、质地„„甚至氛围,一切都要呈现在头脑里。不仅有丰富的想象,而且还伴随着异常活跃而丰富的情感活动。理解写作的两个转化,可以使我们知道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兴趣、情感和认识活动,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了活跃的创造的过程,从而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从事作文教学。

2、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特征是什么?

(1)发展性。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相一致的。(2)整体性。整合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的要求,三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其整体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提高其人格素养和生存能力。

(3)操作性。围绕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什么是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主要反映活动的过程和步骤,主要用于指导实际操作,它说明做什么?怎样做的知识用于指导操作。

4、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向学生呈现足够数量的有关某一概念的正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中抽取它们共同的本质特征;再以准确的语言归纳出一个命题,揭示出概念的定义。(2)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控制概念的非本质特征。(3)恰当地运用反例。反例传达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在辨别中加深对概念定义的理解。恰当地运用反例,可以排除非本质特征对获得概感念的干扰。(4)引入变式进行比较。变式指的是概念在非本质方面的变化。(5)在言语实践中运用概念。运用概念是知识的具体化,可使概念得到巩固和深化。

5、语文学科多媒体课件设计一般要考虑哪些问题?

①树型结构——指妥善安排课件内容的组合关系,让别人能清晰理解脚本各部分内容的结构关系。②呈现方式——指内容素材用什么方式——用文本,用图片,还是用音频,用视频,用动画来呈现。这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内容“整合”上的应用。③呈现控制——指利用素材呈现方式的可控性,模拟学生的认知程序,对有关资源内容与师生互动方式进行初步整合(进一步的整合是在应用中),以求提高课堂认知活动的质量。④拓展选择——指利用信息数据的巨大存储功能,利用网页技术的灵活性,从语文学习的实际出发,在不同层次、不同维度上对资源内容进行整合。

6、简述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A语文专业知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学和文学、语文教育史。B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C自然科学知识。D社会科学知识。

二、论述题

1、结合你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应该如何进行作文指导。

A、作文指导包括审题指导和写作过程指导,应该联系作文几个阶段的心理分析来把握学生写作心理,运用正确适宜的方法指导学生作文。B、审题的指导。一般多采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审题。(1)审读圈点法。(2)结构分析法。(3)题目补充法。(4)比较辨题法。

C、写作过程的指导。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缺乏写作欲望,不想说、无话可说、说不好。所以写作过程的指导,首要的是要自觉运用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要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想说、有话说。可如下指导:(1)运用联想的规律指导作文。这里要处理好媒体的选择和教师语言如何“搭桥”这两个问题。(2)按照认识规律来指导作文。(3)运用头脑风暴法来指导作文。这实际上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度对话,产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诱发和激活学生的智慧情感、灵感的方法。运用头脑风暴法要注意围绕一个特定话题展开讨论。

2、举例论述表达与交流心理的特点。表达与交流心理的特点是临场性、敏捷性、体态语的运用、运用语音表情达意。应该说,通过对教材第六章的学习,大家对于几方面特点的具体论述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关键在于请大家引进一些实例进行论述分析,这样设计作业的目的在于,促使大家在口语交际这个新的但又常常被忽略的课题上面多思考一些,借机反思、总结一下自己或身边的行为案例,加深认识,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效率。

3、语文知识内容的构成包括哪些方面?请举例论述。

语文知识的内容的构成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 社会的语言/言语规律。包含语言规律和言语规律两个方面。②.他人的言语经验。语文教科书中有大量的经典文篇,其自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就是一种知识。③.个体的言语规则

4、联系语文教学改革实践,论述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促进综合效应。②.拓展选择空间。③.提供便捷手段。④.改善参与条件。⑤.扩大共享范围。此外,还可以从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法过程的角度,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良好价值取向的角度,进一步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与有效整合的课题。5用实例具体论述如何才能完善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

答: 教师是干什么的?过去的回答我们常可以听到的是——教书的,老师的根本任务就是把教材中的知道传授给学生,也就是说,教教材是过去的、占据老师全部教学内容的教材观。在新世纪,新的课程理念“三维目标”要求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结构,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在知行中国的学习,我了解到一名优秀的、成功的教师的专业素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提升:

1、模仿名师的课。现在网络发达,有许多名师的视频在网上出现,他们亲身经历了历次语文教改的前前后后。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看得见,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网上学习。每周我都要利用网络资源,对网上名师的讲课多听,多学,每月都要上一堂公开课,学以致用。一学期还要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或论文,请学校里的老教师进点评。

2、积极参加县、镇公开课。主要是了解上级教育业务部门推介的新教学理念,实践他们倡导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是要先学好一定之规。如我中心校在前不久就举办过一次公开课赛,我积极报名参与,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与各校骨干老师的课赛交流,我丰富了知识,掌握了更多的更好的教学方法;经过我仔细的学习,总结出了“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其中语文课能够实现三维目标,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多次听课、试教、评课的基础上,我对新课改的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步达到了有所创新。

3、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边教边学。

农村学校教学资源是极度匮乏的,孩子们很少接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这就需要老师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结识储备,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有这么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确实,无论你的职位是高还是低,不管你的工作是哪一行,我们都要学习,不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你不学习必将落人后。做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无止境”,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道德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才能不断地补充、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

4、每节课后,都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我在撰写教学反思时主要写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写成功之处,将在课堂中引起学生共鸣的做法,详细的记录下来,供以后学习时参考使用;二是写不足之处,课堂难免有疏漏之处,对这些不足的对方进行梳理,编排,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剖析,使今后的教学更上一层楼;三是写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会时常碰撞出一些“智慧的火花”,这些因为偶发事件而产生的瞬间灵感,会促进师生思维的发展及情感的交流工作经验,捕捉记录这些灵感,会对以后的教学产生很大的帮助工。四是写学生创新表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老师应该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见解,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三、评析题 1.《我的作文批改》是评论一位老师坚持采用面批的形式进行作文批改,可以这样评论: ①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实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活动,是一种对话。当面批改,可以在近距离的当面交流中沟通感情,形成一种难得的氛围,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更有利于这种对话的深入,从而收到实效。②.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那么,“改”文章的主体是谁呢?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这位教师通过面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认识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引导学生自己来解决自己的问题,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培养、训练修改作文能力的系统过程,从这里面,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自我修改作文的方法和策略。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心理细致入微的洞察和充分的理解,教师尊重作文教学个性化的特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我们今天的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我们的教学,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实际上,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每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应该承认差距,在课堂上的时空中,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仅靠在作文本上有限的笔批,也难以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而面批则很好弥补了课堂教学和笔批的不足,可以使因各种原因平时少有机会发表意见、难得与教师交流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有机会与教师沟通。④.体现了教师热爱教学、认真投入的专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教师仔细推敲、精益求精的行为成为学生最好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望、求实学风和逐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各位学员完成这道题时,我们除了要求大家写出评论,还要求各位把看法提供出来在小组或网上交流,完成了这一步,才算完成了这个作业。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促使大家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考,就这样的案例进行分析评论,这样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善于交流、利用网络技术发布和获取信息并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素养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终身学习能力,也是我们开放教育课程学习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之一,因此,按要求完成作业,绝不是无意义的,请大家充分认识这一点。

2、《我用演讲鼓动学生发言》,可这样来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实践带给我们的启迪: ①.教师抓住了当前普遍存在的高中生不注重口才训练、课堂发言消极被动的教学顽症,想方设法进行突破,显示了很高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研究眼光,而这正是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语文特级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②.教师富有勇于探索、创造性进行语文教学的可贵精神,并且善于发挥自身特点,开展了富于创意和能收到实效的教学。我们从文章中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富有激情、善于雄辩、比较诙谐,语言具有逻辑感和很强感染力以及鼓动性,根据自己的这些优势,率先垂范,用激情洋溢且不乏幽默的演讲激发学生的发言热情,以“约法三章”来鼓动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说是非常高明的做法。我们说,语文教学是非常需要创造力、体现个性风格的教学,是一种富有个人生命特质的创造性活动,那么,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是 否可以从这位教师似乎“别出心裁”的做法中受到某种启发,在面对各种语文教学难题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的语文教学环境呢? ③.非常理解学生学习心理,瞄准症结,一针见血,以激情点燃学生的勇气,注重动机激发。针对课堂上学生不发言的顽症,这位教师并没有简单化地来对待,而是入情入理、一针见血地分析和列举了种种不发言的心理和行为,并针对这些现象采用组建“课堂发言敢死队”这种极富挑战性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发言动机。课堂发言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知道,根据需要理论,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源于以下需要:(1)言语交往需要。(2)言语的求知需要。(3)言语的启智需要。(4)言语审美需要。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激发口语交际动机的心理需要,符合高中生以上进为主、复杂而具有很大差异性的个性特征,所以收到很好效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屡试屡验”,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几点,只是基于自己的认识提出的看法,仅供讨论参考。最重要的是每位学员结合自己的实践,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广阔平台上充分交流,有所收获,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推动,这就达到我们形成性考核这类题目设计的目的了。

作业三

《我爱这土地》一课教案设提纲

一、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五、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

(三)解题,背景介绍(四)朗读指导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五)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七、形成性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假如────────我 歌唱 爱 ∣ ∣ ──→土地(祖国)←────—

《我爱这土地》一课教案设计分析

一、教学设计思想阐述

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以其感情真挚自然见长。为了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改变以往以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结构,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不管从读诗到分析,全部采用小组研讨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的设立主要是考虑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培养完成素质人才为主导。以三个方面分别确立目标。在知识目标的确立上,主要以学习诗的基本要点,理解积累词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领悟诗的内涵,加强学生的感悟能力。情感目标主要是从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充分发文章的感召力和教育意义,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方面设立。

三、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完全采用新课标的教学模式。首先和学生共同回忆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接着通过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使学生通过自己整理、交流,拉近时代距离,融入时的情景之中。然后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引起学生的共鸣,继而再由学生的合作探究,教师的及时指导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向对诗的思想、内涵的感悟、提升。体会作者用真实而朴素的诗句表达发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深处,具有不朽艺术生命力的诗歌创作。

四、形成性作业分析

关于作业,我将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课堂完成的即时达标,让学生模仿诗歌结合今天的时代形式进行创作。另一部分为课后完成的作业,课后阅读艾青的部分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诗歌阅读能力。部分主要是自主作业。通过朗读培养思想感情,同时搜集有关父爱、母爱的文章,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就受到熏陶和教育。

作业四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一、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五、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学过许多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三)解题,背景介绍: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五)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1 赏析第一节诗:

⑴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回答:“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⑵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维祖国的主动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⑶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⑷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回答:“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⑸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2.赏析第二节诗

问: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会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⑴揭示全诗主旨。⑵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⑶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感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七、形成性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假如────────我 歌唱 爱 ∣ ∣ ──→土地(祖国)←────—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010上期用)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一

一、简答题

1、简述新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

①1950年:将“国语”和“国文”合称为“语文”,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初步形成;②1953年: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出现把“文学分析”当成语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③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④1961—1963年: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先后提出“加强双基”和“工具说”;⑤1978年:拨乱反正,重新确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性;⑥1986—1992年:为提高民族素质全面修订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⑧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发,启动新课程改革。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为什么说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是语文课程的基础任务?

语言材料的丰富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培养语感,丰富语文知识,发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可以丰富概念和判断,并接受体现在语言材料中的优质思维品质的负载在语言材料上的文化信息的影响,提交思维能力和思想文化修养。

3、根据语文课程的任务,与之相关的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A方法的层次分类:①哲学方法②一般科学方法③特殊方法④具体方法

B方法的思想特点分类:①逻辑思维方法②形象思维方法③直觉思维方法④社会思维方法

C语文学习的方法的类型:①一般思想方法②一般学习方法③语文学科学与一般方法④语文学科学过程中的 具体学习方法:制定计划的方法、有效预习的方法、高效听课的方法、优质作业的方法、课外学习的方法、系统小结的方法。

4、简答设计教学过程的原则

A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B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C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

5、为什么说形成性评价应是教学评价的重点?

这里首先涉及到对教学评价的认识。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衡量学生语文水准,评定语文教学效果;诊断学生学习困难,反馈语文教学情况;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促进语文教学工作。所以说,在实施教学评价中我们应该坚持发挥语文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语文学习目标的程度,而且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侧重对所教过的内容的及时评价,随时了解学生

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发现学生的潜质。所获信息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根据需要采取恰当的调适措施。形成性评价可以迅速找出简单的困难问题并加以解决,形成一个“自我纠正系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所以说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点。

6、请简要回答阅读能力教学包含哪些内容?

根据阅读能力的结构来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阅读能力教学所应该包含的内容:①通过积累性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力;②通过理解性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力;③通过欣赏性阅读培养阅读审美力;④通过研究性阅读培养阅读评价力;⑤通过创意性阅读培养阅读创造力;⑥通过“信息阅读”培养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二、论述题

1、举例分析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

①、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教育综合在一起的特点,体现了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我国古代语文作为学科不具有独立性,而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当时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但学科的非独立性不说明没有语文教学的内容,无论是原始宗教、生产、生活,古代神话故事中,还是奴隶社会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其中都包含着相当丰富的语文教育内 容。封建社会的以儒家经典为主的经学教育,当中也含有大量语文教学内容

②、启蒙先识字,后读经书。主要是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具体特点。也就是儿童启蒙教学是通过蒙学读物先集中识字,再学习以儒家经典为主,文选为辅的经书。最著名的蒙学读物是“

三、百、千、千”。

③、读经为主,文选为辅。体现了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的特点。“五经”、“四书”一直是古代封建教育的主干课程,这是封建社会采取的文化教育专制主义以及封建王朝科举考试制度所决定的。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也产生了相当消极的影响,应该辨证地、历史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文选读本主要用来进行读写训练,所选大都是历代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仿写。

2、如何理解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举例论述之。

关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语文的人文性,教材上从语文自身以及语文的内容属于文化范畴;语文包含文化的多样性使它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承作用两方面进行了简要阐释。

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语文教材、课文的教学和学习、训练,体现出编选者、教师、学生的一种文化选择。课文内容、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阐释、理解和评价,编选什么、如何阐释、理解了什么,都体现或是说实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次,汉语言本身就内蕴着汉民族的文化意识;第三,语文行为(听、说、读、写)的习得和训练过程就是一种对人生、社会各种事物的认识的积累和练习;第四,语文课程、语文学科目标、语文教学内容之所以确定为这样而不是另外的内容,是特定价值观筛选的结果,体现着特定价值取向。例:作为一门学科的中学语文,也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体裁看,从题材看,从语言文字成就以及所负载的思想情感内容看,语文课程处处闪烁着人类文化的灿烂光辉,要充分利用它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用你自己教学的例子,谈谈你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

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常规过程规定为“引导、探究、运用”三个阶段。我认为教师做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是在于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于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语文学习过程是怎样施加积极影响的,而主要调动学生的语感能力,还有调动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常与学生交流谈话。从而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任务和过程方法,4、根据教材第80页《从三到万》的教学案例,为它设计出教学目标,并简述所设计的目标的理由。

教学目标:全班同学用揣测法阅读《从三到万》,必须全部读懂(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表现程序)

设计目标的理由:指导学生读文章,帮助他们读懂,从而获得某种知识无疑是重要的。但对语文教学来说,更重要的还不在于“懂”和“知”这个结果,而在于“怎样懂”“怎样知”这个过程这篇语文的学习特点是:结合故事讲道理,叙议结合的写法,做为一名教师当然可以通过讲解深入本落实重点,但在这堂课上,学生的理解不仅得之于深入的阅读而来自他们亲身的实践和体验。

5、举例论述阅读的心理本质。

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阅读的性质,会有不完全一致的解释。从微观看,阅读具有多重性质,是一个特定环境下、特定读者与特定读物相互作用的行为系统,是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统一,言语操作技能与言语心智技能的统一,是一种审美实践。具体来说,第一,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作出阐释,并汲取精神的滋养。这一点是阅读的本质特征。读者自身是一个物质的存在,他需要借助各种物质材料进行阅读,记录或保留阅读的过程和结果。阅读通过吸收精神营养,培育和铸造人的精神世界。

第二,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读者先用视觉感知文字符号,然后,运用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将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列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贮存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阅读、理解是个性化的活动。

第三,阅读是一种言语操作技能。例如朗读时的发音和控声、停连和重音、语气的把握、节奏的变换、手势的辅助等;又如眼动的方式、眼停的次数、阅读本位的变换、视觉广度的宽窄等。第四,阅读美文和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审美实践。首先是因为读物是一个美的世界; 其中包含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方面的美学因素。其次是因为在阅读美文和文学作品过程中,读者需要亲自经历一系列完整的审美心理活动,因而有助于形成和完善读者的审美意识系统。

三、分析题

设计实例:《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问题①联系该教学设计具体分析“阅读教学是多向度的对话”这一基本属性。

首先我们要理解和掌握“阅读教学是多向度的对话”的理论内涵。阅读教学过程具有活动和对话的两大基本属性。即阅读教学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个人阅读,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时空条件限制的集体性的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凭借班级集体开展的。阅读具有对话的品格,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它是学生、教师与作者的对话,是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是课堂情境中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对话。这位教师的“《鲁迅自传》教学设计”符合阅读教学的对话属性,充分注意了多重对话的开展,有目标,有步骤,可操作,便于实施问题②该教学设计定位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请对此作出自己的评价。对这个问题,有两个点要抓住:一个是教学目的,一个是教材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相关阐述中,说道:“当代初中学生,理应走近这位伟人,进而更好地继承鲁迅精神,高扬鲁迅作品中洋溢的民族正气,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和综合国力而努力奋斗。这应该是学习《鲁迅自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还有一处这样说道:“这篇全文不到千字却记载了50年经历的自传,如用一般阅读分析的方法,补充相关材料,帮学生理清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解说写作特点,估计效果不会太好。因此笔者建议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依以下步骤进行教学„„”这两段文字,体现了教师具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的,是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教师对教材做了相当充分的基础分析,是根据教材的特点选取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说明了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很到位,而这两点,正是确定教学方法和执教思路的必要前提。我们具体分析他所设计的教学步骤,可以看到都是仅仅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在操作的。

问题③如果你来对此课进行教学设计,你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这个小问题是督促大家联系案例和自身实际进行思考和研究,重在“以我为主”,提出自己的思路。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二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写作活动的两个转化?

一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化。作文构思完毕,就是动笔作文了。就要经历一个心理过程——由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要反复思考,认真地择词、用句,思考着怎样才能把所要表达的事物表达清楚。这是一个使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趋向于准确和严密的过程,同时也是选用恰当的词、句等语言形式过程,是发展思维和运用语言的统一。

二是模糊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转化。在作文(记叙文、说明文)动笔时,学生的心理还要完成另一重转化——把模糊的印象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这时,场面、环境、形象、声音、色彩、质地„„甚至氛围,一切都要呈现在头脑里。不仅有丰富的想象,而且还伴随着异常活跃而丰富的情感活动。理解写作的两个转化,可以使我们知道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兴趣、情感和认识活动,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了活跃的创造的过程,从而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从事作文教学。

2、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特征是什么?

(1)发展性。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相一致的。

(2)整体性。整合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的要求,三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其整体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提高其人格素养和生存能力。

(3)操作性。围绕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什么是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主要反映活动的过程和步骤,主要用于指导实际操作,它说明做什么?怎样做的知识用于指导操作。

4、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向学生呈现足够数量的有关某一概念的正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中抽取它们共同的本质特征;再以准确的语言归纳出一个命题,揭示出概念的定义。

(2)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控制概念的非本质特征。

(3)恰当地运用反例。反例传达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在辨别中加深对概念定义的理解。恰当地运用反例,可以排除非本质特征对获得概感念的干扰。

(4)引入变式进行比较。变式指的是概念在非本质方面的变化。

(5)在言语实践中运用概念。运用概念是知识的具体化,可使概念得到巩固和深化。

5、语文学科多媒体课件设计一般要考虑哪些问题?

①树型结构——指妥善安排课件内容的组合关系,让别人能清晰理解脚本各部分内容的结构关系。②呈现方式——指内容素材用什么方式——用文本,用图片,还是用音频,用视频,用动画来呈现。这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内容“整合”上的应用。③呈现控制——指利用素材呈现方式的可控性,模拟学生的认知程序,对有关资源内容与师生互动方式进行初步整合(进一步的整合是在应用中),以求提高课堂认知活动的质量。④拓展选择——指利用信息数据的巨大存储功能,利用网页技术的灵活性,从语文学习的实际出发,在不同层次、不同维度上对资源内容进行整合。

6、简述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A语文专业知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学和文学、语文教育史。B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C自然科学知识。D社会科学知识。

二、论述题

1、结合你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应该如何进行作文指导。

A、作文指导包括审题指导和写作过程指导,应该联系作文几个阶段的心理分析来把握学生写作心理,运用正确适宜的方法指导学生作文。

B、审题的指导。一般多采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审题。

(1)审读圈点法。(2)结构分析法。(3)题目补充法。(4)比较辨题法。

C、写作过程的指导。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缺乏写作欲望,不想说、无话可说、说不好。所以写作过程的指导,首要的是要自觉运用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要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想说、有话说。可如下指导:

(1)运用联想的规律指导作文。这里要处理好媒体的选择和教师语言如何“搭桥”这两个问题。(2)按照认识规律来指导作文。(3)运用头脑风暴法来指导作文。这实际上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度对话,产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诱发和激活学生的智慧情感、灵感的方法。运用头脑风暴法要注意围绕一个特定话题展开讨论。

2、举例论述表达与交流心理的特点。表达与交流心理的特点是临场性、敏捷性、体态语的运用、运用语音表情达意。应该说,通过对教材第六章的学习,大家对于几方面特点的具体论述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关键在于请大家引进一些实例进行论述分析,这样设计作业的目的在于,促使大家在口语交际这个新的但又常常被忽略的课题上面多思考一些,借机反思、总结一下自己或身边的行为案例,加深认识,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效率。

3、语文知识内容的构成包括哪些方面?请举例论述。

语文知识的内容的构成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的语言/言语规律。包含语言规律和言语规律两个方面。②.他人的言语经验。语文教科书中有大量的经典文篇,其自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就是一种知识。③.个体的言语规则 例:略

4、联系语文教学改革实践,论述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促进综合效应。②.拓展选择空间。③.提供便捷手段。④.改善参与条件。⑤.扩大共享范围。此外,还可以从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法过程的角度,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良好价值取向的角度,进一步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与有效整合的课题。

5完善语文老师的素质结构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力求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例:略

三、评析题

1.《我的作文批改》是评论一位老师坚持采用面批的形式进行作文批改,可以这样评论:

①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实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活动,是一种对话。当面批改,可以在近距离的当面交流中沟通感情,形成一种难得的氛围,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更有利于这种对话的深入,从而收到实效。②.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那么,“改”文章的主体是谁呢?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这位教师通过面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认识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引导学生自己来解决自己的问题,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培养、训练修改作文能力的系统过程,从这里面,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自我修改作文的方法和策略。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心理细致入微的洞察和充分的理解,教师尊重作文教学个性化的特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我们今天的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我们的教学,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实际上,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每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应该承认差距,在课堂上的时空中,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仅靠在作文本上有限的笔批,也难以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而面批则很好弥补了课堂教学和笔批的不足,可以使因各种原因平时少有机会发表意见、难得与教师交流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有机会与教师沟通。

④.体现了教师热爱教学、认真投入的专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教师仔细推敲、精益求精的行为成为学生最好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望、求实学风和逐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各位学员完成这道题时,我们除了要求大家写出评论,还要求各位把看法提供出来在小组或网上交流,完成了这一步,才算完成了这个作业。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促使大家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考,就这样的案例进行分析评论,这样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善于交流、利用网络技术发布和获取信息并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素养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终身学习能力,也是我们开放教育课程学习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之一,因此,按要求完成作业,绝不是无意义的,请大家充分认识这一点。

2、《我用演讲鼓动学生发言》,可这样来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实践带给我们的启迪:

①.教师抓住了当前普遍存在的高中生不注重口才训练、课堂发言消极被动的教学顽症,想方设法进行突破,显示了很高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研究眼光,而这正是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语文特级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

②.教师富有勇于探索、创造性进行语文教学的可贵精神,并且善于发挥自身特点,开展了富于创意和能收到实效的教学。我们从文章中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富有激情、善于雄辩、比较诙谐,语言具有逻辑感和很强感染力以及鼓动性,根据自己的这些优势,率先垂范,用激情洋溢且不乏幽默的演讲激发学生的发言热情,以“约法三章”来鼓动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说是非常高明的做法。我们说,语文教学是非常需要创造力、体现个性风格的教学,是一种富有个人生命特质的创造性活动,那么,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是

否可以从这位教师似乎“别出心裁”的做法中受到某种启发,在面对各种语文教学难题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的语文教学环境呢?

③.非常理解学生学习心理,瞄准症结,一针见血,以激情点燃学生的勇气,注重动机激发。针对课堂上学生不发言的顽症,这位教师并没有简单化地来对待,而是入情入理、一针见血地分析和列举了种种不发言的心理和行为,并针对这些现象采用组建“课堂发言敢死队”这种极富挑战性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发言动机。课堂发言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知道,根据需要理论,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源于以下需要:(1)言语交往需要。(2)言语的求知需要。(3)言语的启智需要。(4)言语审美需要。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激发口语交际动机的心理需要,符合高中生以上进为主、复杂而具有很大差异性的个性特征,所以收到很好效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屡试屡验”,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几点,只是基于自己的认识提出的看法,仅供讨论参考。最重要的是每位学员结合自己的实践,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广阔平台上充分交流,有所收获,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推动,这就达到我们形成性考核这类题目设计的目的了。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册

一、简答题

1、简述新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

①1950年:将“国语”和“国文”合称为“语文”,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初步形成; ②1953年: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出现把“文学分析”当成语文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 ③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④1961—1963年: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先后提出“加强双基”和“工具说”; ⑤1978年:拨乱反正,重新确认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性;

⑥1986—1992年:为提高民族素质全面修订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

⑧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发,启动新课程改革。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为什么说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是语文课程的基础任务?

语言材料的丰富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培养语感,丰富语文知识,发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可以丰富概念和判断,并接受体现在语言材料中的优质思维品质的负载在语言材料上的文化信息的影响,提交思维能力和思想文化修养。

3、根据语文课程的任务,与之相关的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A方法的层次分类:①哲学方法②一般科学方法③特殊方法④具体方法

B方法的思想特点分类:①逻辑思维方法②形象思维方法③直觉思维方法④社会思维方法

C语文学习的方法的类型:①一般思想方法②一般学习方法③语文学科学与一般方法④语文学科学过程中的具体学习方法:制定计划的方法、有效预习的方法、高效听课的方法、优质作业的方法、课外学习的方法、系统小结的方法。

4、简答设计教学过程的原则

A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B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 C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

5、为什么说形成性评价应是教学评价的重点?

这里首先涉及到对教学评价的认识。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衡量学生语文水准,评定语文教学效果;诊断学生学习困难,反馈语文教学情况;激励学生学习动机,促进语文教学工作。所以说,在实施教学评价中我们应该坚持发挥语文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语文学习目标的程度,而且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侧重对所教过的内容的及时评价,随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发现学生的潜质。所获信息有利于学生和教师根据需要采取恰当的调适措施。形成性评价可以迅速找出简单的困难问题并加以解决,形成一个“自我纠正系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所以说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点。

6、请简要回答阅读能力教学包含哪些内容?

根据阅读能力的结构来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阅读能力教学所应该包含的内容:①通过积累性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力;②通过理解性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力;③通过欣赏性阅读培养阅读审美力;④通过研究性阅读培养阅读评价力;⑤通过创意性阅读培养阅读创造力;⑥通过“信息阅读”培养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二、论述题

1、举例分析古代语文教学的特点

①、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教育综合在一起的特点,体现了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我国古代语文作为学科不具有独立性,而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当时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但学科的非独立性不说明没有语文教学的内容,无论是原始 1

宗教、生产、生活,古代神话故事中,还是奴隶社会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其中都包含着相当丰富的语文教育内容。封建社会的以儒家经典为主的经学教育,当中也含有大量语文教学内容。②、启蒙先识字,后读经书。主要是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具体特点。也就是儿童启蒙教学是通过蒙学读物先集中识字,再学习以儒家经典为主,文选为辅的经书。最著名的蒙学读物是“

三、百、千、千”。

③、读经为主,文选为辅。体现了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的特点。“五经”、“四书”一直是古代封建教育的主干课程,这是封建社会采取的文化教育专制主义以及封建王朝科举考试制度所决定的。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也产生了相当消极的影响,应该辨证地、历史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文选读本主要用来进行读写训练,所选大都是历代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仿写。

2、如何理解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举例论述之。

关于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语文的人文性,教材上从语文自身以及语文的内容属于文化范畴;语文包含文化的多样性使它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传承作用两方面进行了简要阐释。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这个问题。

首先,语文教材、课文的教学和学习、训练,体现出编选者、教师、学生的一种文化选择。课文内容、教师和学生对课文的阐释、理解和评价,编选什么、如何阐释、理解了什么,都体现或是说实现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其次,汉语言本身就内蕴着汉民族的文化意识;

第三,语文行为(听、说、读、写)的习得和训练过程就是一种对人生、社会各种事物的认识的积累和练习;

第四,语文课程、语文学科目标、语文教学内容之所以确定为这样而不是另外的内容,是特定价值观筛选的结果,体现着特定价值取向。

例:作为一门学科的中学语文,也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体裁看,从题材看,从语言文字成就以及所负载的思想情感内容看,语文课程处处闪烁着人类文化的灿烂光辉,要充分利用它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用你自己教学的例子,谈谈你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的。

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常规过程规定为“引导、探究、运用”三个阶段。我认为教师做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是在于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于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语文学习过程是怎样施加积极影响的,而主要调动学生的语感能力,还有调动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常与学生交流谈话。从而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任务和过程方法,4、根据教材第80页《从三到万》的教学案例,为它设计出教学目标,并简述所设计的目标的理由。教学目标:全班同学用揣测法阅读《从三到万》,必须全部读懂(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表现程序)设计目标的理由:指导学生读文章,帮助他们读懂,从而获得某种知识无疑是重要的。但对语文教学来说,更重要的还不在于“懂”和“知”这个结果,而在于“怎样懂”“怎样知”这个过程这篇语文的学习特点是:结合故事讲道理,叙议结合的写法,做为一名教师当然可以通过讲解深入本落实重点,但在这堂课上,学生的理解不仅得之于深入的阅读而来自他们亲身的实践和体验。

5、举例论述阅读的心理本质。

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阅读的性质,会有不完全一致的解释。从微观看,阅读具有多重性质,是一个特定环境下、特定读者与特定读物相互作用的行为系统,是物质活动与精神活动的统一,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统一,言语操作技能与言语心智技能的统一,是一种审美实践。

具体来说,第一,阅读是吸收,是从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作出阐释,并汲取精神的滋养。这一点是阅读的本质特征。读者自身是一个物质的存在,他需要借助各种物质材料进行阅读,记录或保留阅读的过程和结果。阅读通过吸收精神营养,培育和铸造人的精神世界。

第二,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读者先用视觉感知文字符号,然后,运用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将感知的材料进行加工,把经过理解、鉴别的内容归入或并列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贮存起来,根据需要随时提取并加以运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阅读、理解是个性化的活动。

第三,阅读是一种言语操作技能。例如朗读时的发音和控声、停连和重音、语气的把握、节奏的变换、手势的辅助等;又如眼动的方式、眼停的次数、阅读本位的变换、视觉广度的宽窄等。

第四,阅读美文和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审美实践。首先是因为读物是一个美的世界;其中包含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方面的美学因素。其次是因为在阅读美文和文学作品过程中,读者需要亲自经历一系列完整的审美心理活动,因而有助于形成和完善读者的审美意识系统。

三、分析题

设计实例:《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问题①联系该教学设计具体分析“阅读教学是多向度的对话”这一基本属性。

首先我们要理解和掌握“阅读教学是多向度的对话”的理论内涵。阅读教学过程具有活动和对话的两大基本属性。即阅读教学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不同于一般的个人阅读,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时空条件限制的集体性的教育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凭借班级集体开展的。阅读具有对话的品格,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它是学生、教师与作者的对话,是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是课堂情境中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对话。这位教师的“《鲁迅自传》教学设计”符合阅读教学的对话属性,充分注意了多重对话的开展,有目标,有步骤,可操作,便于实施。

问题②该教学设计定位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请对此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这个问题,有两个点要抓住:一个是教学目的,一个是教材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相关阐述中,说道:“当代初中学生,理应走近这位伟人,进而更好地继承鲁迅精神,高扬鲁迅作品中洋溢的民族正气,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和综合国力而努力奋斗。这应该是学习《鲁迅自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还有一处这样说道:“这篇全文不到千字却记载了50年经历的自传,如用一般阅读分析的方法,补充相关材料,帮学生理清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解说写作特点,估计效果不会太好。因此笔者建议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依以下步骤进行教学……”这两段文字,体现了教师具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目的,是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教师对教材做了相当充分的基础分析,是根据教材的特点选取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说明了教师对教材的研究很到位,而这两点,正是确定教学方法和执教思路的必要前提。我们具体分析他所设计的教学步骤,可以看到都是仅仅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在操作的。问题③如果你来对此课进行教学设计,你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这个小问题是督促大家联系案例和自身实际进行思考和研究,重在“以我为主”,提出自己的思路。作业二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写作活动的两个转化?

一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转化。作文构思完毕,就是动笔作文了。就要经历一个心理过程——由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在这一过程中,往往要反复思考,认真地择词、用句,思考着怎样才能把所要表达的事物表达清楚。这是一个使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趋向于准确和严密的过程,同时也是选用恰当的词、句等语言形式过程,是发展思维和运用语言的统一。

二是模糊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转化。在作文(记叙文、说明文)动笔时,学生的心理还要完成另一重转化——把模糊的印象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这时,场面、环境、形象、声音、色彩、质地……甚至氛围,一切都要呈现在头脑里。不仅有丰富的想象,而且还伴随着异常活跃而丰富的情感活动。

理解写作的两个转化,可以使我们知道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兴趣、情感和认识活动,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了活跃的创造的过程,从而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从事作文教学。

2、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特征是什么?

(1)发展性。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相一致的。

(2)整体性。整合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的要求,三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其整体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提高其人格素养和生存能力。

(3)操作性。围绕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什么是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主要反映活动的过程和步骤,主要用于指导实际操作,它说明做什么?怎样做的知识用于指导操作。

4、语文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向学生呈现足够数量的有关某一概念的正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中抽取它们共同的本质特征;再以准确的语言归纳出一个命题,揭示出概念的定义。(2)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控制概念的非本质特征。

(3)恰当地运用反例。反例传达的信息有利于学生在辨别中加深对概念定义的理解。恰当地运用反例,可以排除非本质特征对获得概感念的干扰。

(4)引入变式进行比较。变式指的是概念在非本质方面的变化。

(5)在言语实践中运用概念。运用概念是知识的具体化,可使概念得到巩固和深化。

5、语文学科多媒体课件设计一般要考虑哪些问题?

①树型结构——指妥善安排课件内容的组合关系,让别人能清晰理解脚本各部分内容的结构关系。②呈现方式——指内容素材用什么方式——用文本,用图片,还是用音频,用视频,用动画来呈现。这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内容“整合”上的应用。

③呈现控制——指利用素材呈现方式的可控性,模拟学生的认知程序,对有关资源内容与师生互动方式进行初步整合(进一步的整合是在应用中),以求提高课堂认知活动的质量。

④拓展选择——指利用信息数据的巨大存储功能,利用网页技术的灵活性,从语文学习的实际出发,在不同层次、不同维度上对资源内容进行整合。

6、简述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A语文专业知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学和文学、语文教育史。B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教育学。C自然科学知识。D社会科学知识。

二、论述题

1、结合你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应该如何进行作文指导。

A、作文指导包括审题指导和写作过程指导,应该联系作文几个阶段的心理分析来把握学生写作心理,运用

正确适宜的方法指导学生作文。

B、审题的指导。一般多采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审题。

(1)审读圈点法。(2)结构分析法。(3)题目补充法。(4)比较辨题法。

C、写作过程的指导。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缺乏写作欲望,不想说、无话可说、说不好。所以

写作过程的指导,首要的是要自觉运用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要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

想说、有话说。可如下指导:

(1)运用联想的规律指导作文。这里要处理好媒体的选择和教师语言如何“搭桥”这两个问题。(2)按照认识规律来指导作文。

(3)运用头脑风暴法来指导作文。这实际上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度对话,产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和

碰撞,诱发和激活学生的智慧情感、灵感的方法。运用头脑风暴法要注意围绕一个特定话题展开讨论。

2、举例论述表达与交流心理的特点。

表达与交流心理的特点是临场性、敏捷性、体态语的运用、运用语音表情达意。应该说,通过对教材第六章的学习,大家对于几方面特点的具体论述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关键在于请大家引进一些实例进行论述分析,这样设计作业的目的在于,促使大家在口语交际这个新的但又常常被忽略的课题上面多思考一些,借机反思、总结一下自己或身边的行为案例,加深认识,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效率。

3、语文知识内容的构成包括哪些方面?请举例论述。语文知识的内容的构成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的语言/言语规律。包含语言规律和言语规律两个方面。

②.他人的言语经验。语文教科书中有大量的经典文篇,其自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就是一种知识。

③.个体的言语规则

4、联系语文教学改革实践,论述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促进综合效应。②.拓展选择空间。③.提供便捷手段。④.改善参与条件。⑤.扩大共享范围。

此外,还可以从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法过程的角度,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良好价值取向的角度,进一步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与有效整合的课题。

5完善语文老师的素质结构 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力求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三、评析题

1.《我的作文批改》是评论一位老师坚持采用面批的形式进行作文批改,可以这样评论: ①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实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活动,是一种对话。当面批改,可以在近距离的当面交流中沟通感情,形成一种难得的氛围,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更有利于这种对话的深入,从而收到实效。

②.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那么,“改”文章的主体是谁呢?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这位教师通过面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认识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引导学生自己来解决自己的问题,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培养、训练修改作文能力的系统过程,从这里面,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自我修改作文的方法和策略。

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心理细致入微的洞察和充分的理解,教师尊重作文教学个性化的特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我们今天的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我们的教学,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实际上,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每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应该承认差距,在课堂上的时空中,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仅靠在作文本上有限的笔批,也难以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而面批则很好弥补了课堂教学和笔批的不足,可以使因各种原因平时少有机会发表意见、难得与教师交流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有机会与教师沟通。

④.体现了教师热爱教学、认真投入的专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教师仔细推敲、精益求精的行为成为学生最好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望、求实学风和逐步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各位学员完成这道题时,我们除了要求大家写出评论,还要求各位把看法提供出来在小组或网上交流,完成了这一步,才算完成了这个作业。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促使大家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考,就这样的案例进行分析评论,这样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善于交流、利用网络技术发布和获取信息并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素养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终身学习能力,也是我们开放教育课程学习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之一,因此,按要求完成作业,绝不是无意义的,请大家充分认识这一点。

2、《我用演讲鼓动学生发言》,可这样来分析这位教师的教学实践带给我们的启迪:

①.教师抓住了当前普遍存在的高中生不注重口才训练、课堂发言消极被动的教学顽症,想方设法进行突破,显示了很高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研究眼光,而这正是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语文特级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

②.教师富有勇于探索、创造性进行语文教学的可贵精神,并且善于发挥自身特点,开展了富于创意和能收到实效的教学。我们从文章中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富有激情、善于雄辩、比较诙谐,语言具有逻辑感和很强感染力以及鼓动性,根据自己的这些优势,率先垂范,用激情洋溢且不乏幽默的演讲激发学生的发言热情,以“约法三章”来鼓动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说是非常高明的做法。我们说,语文教学是非常需要创造力、体现个性风格的教学,是一种富有个人生命特质的创造性活动,那么,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是否可以从这位教师似乎“别出心裁”的做法中受到某种启发,在面对各种语文教学难题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的语文教学环境呢?

③.非常理解学生学习心理,瞄准症结,一针见血,以激情点燃学生的勇气,注重动机激发。针对课堂上学生不发言的顽症,这位教师并没有简单化地来对待,而是入情入理、一针见血地分析和列举了种种不发言的心理和行为,并针对这些现象采用组建“课堂发言敢死队”这种极富挑战性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发言动机。课堂发言是口语交际教学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知道,根据需要理论,学生口语交际的动机源于以下需要:(1)言语交往需要。(2)言语的求知需要。(3)言语的启智需要。(4)言语审美需要。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激发口语交际动机的心理需要,符合高中生以上进为主、复杂而具有很大差异性的个性特征,所以收到很好效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屡试屡验”,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几点,只是基于自己的认识提出的看法,仅供讨论参考。最重要的是每位学员结合自己的实践,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广阔平台上充分交流,有所收获,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所推动,这就达到我们形成性考核这类题目设计的目的了。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

三、第一部分: 《春》教案提纲: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C、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2 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B、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3 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 7

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三、教法与学法

1、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

2、示范分析,而后以合作、探究辅之。

3、学法指导: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

4、教学时数:三课时

四、教学程序

(一)导语设计

(二)听录音、学生静听,通过声音感受春色之美

(三)作者简介:

(四)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

(五)学生自读,理解欣赏春色之美。

(六)精读,通过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品味语言之美。

(七)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寻找美

(八)、美的训练

五、小结: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昐春 春草图 春 赞春 春风图 春雨图 绘春 迎春图 宏观勾勒: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春》设计阐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C、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B、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作业四参考: 《春》教案: 《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C、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2 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B、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3 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三、教具的使用:收录机、小黑板、朗读带、《春江花月夜》伴奏带。

下载电大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大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答案

    阅读的心理本质。 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阅读的性质,会有不完全一致的解释。从微观视野来看,阅读具有多重性质,是一个特定环境下、特定读者与特定读物相互作用的行为系统,是物质活动......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册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参考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册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参考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作业一 一、 简答题 1、简述新中国语文教学改革的历程①1950年:将“国语”和“国文”......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100%形成性考核复习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性考核期末复习(一) 1.在封建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明显表现出哪些特点: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发蒙先识字,后读经书。读经为主,文选为辅。......

    电大英语2形成性考核册

    学 期 总 结 转眼间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已圆满结束.一个学期以来,有辛苦的付出,也有甜蜜的收获,我尽心尽责,投入于工作中,在工作中不断实践、总结、更新,力求做到最好。孩子们各方面......

    2016电大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教育学导论》(专科)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省管) 教育学作业1(绪论——第2章) 一、填空题 1、示范性、公众性、教育性 2、国家法律 3、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

    电大商法形成性考核册答案范文

    2011电大商法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 1 一、单项选择 1、D 2、D 3、 C 4、C 5、B 6、A 7、D 8、B 9、B 10、 B二、多项选择 1 ACD 2 ABCD 3 BCD 4 CD 5 BC 6 ABC 7 ABD 8 ABC......

    2011电大《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电大《教育学》平时作业及参考答案平时作业1——(第1-3章) 一、论述题 1.描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轨迹与里程碑。 (1)教育学的萌芽。其标志有中国古代的《论语》和《学记》。前......

    电大调剂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调剂学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调剂学(狭义) 调剂学是研究如何依据医师处方(包括医嘱)调配药品,或制成外观适宜、方便投药、能发挥预期疗效的剂型发给患者,并进行用药交代、回答患者......